CN106208402B - 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和非接触式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和非接触式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208402B CN106208402B CN201510347700.2A CN201510347700A CN106208402B CN 106208402 B CN106208402 B CN 106208402B CN 201510347700 A CN201510347700 A CN 201510347700A CN 106208402 B CN106208402 B CN 1062084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power
- switch
- power
- unit
-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127 kne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79 width contro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2J50/40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the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the two or more receiving devices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same unit, e.g. power mats with several coils or antennas with several sub-antenna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04B5/263—Multiple coils at either sid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38—Synchronous or start-stop systems, e.g. for Baudot code
- H04L25/40—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 H04L25/49—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L25/4902—Pulse width modulation; 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和非接触式电池。所述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可包括:多个电力接收线圈,以非接触方式接收电力;多个整流单元,进行开关,以对从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的电力进行整流;控制单元,控制由所述多个整流单元进行的开关,从而控制通过所述多个整流单元整流后的电力的各个电平。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9月11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第10-2014-0120455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所述韩国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被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接收电力的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和非接触式电池。
背景技术
电子装置使用电作为能源进行操作。
为了使电子装置运行,需要将作为能源的电力供应到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可使用自生方式产生电力或者可接收通过外部电源供应的电力。
为了使电子装置接收通过外部电源供应的电力,会需要一种将电力从供电设施传输到电子装置的电源。
通过连接器等直接连接到电子装置的接触式供电装置通常用于将电力供应到设置在电子装置中的可充电电池。可选地,如下面的相关技术文献中详述的,可以以非接触方式将电力供应到设置在电子装置中的电池。
然而,下面的相关技术文献没有公开在以非接触方式将电力施加到电池的情况下在电池的多个电池单体的功率电平之间获得平衡以及显著增大电池单体的有效电流的技术。
相关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第10-2013-0054897号韩国专利特许公开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可提供一种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和一种非接触式电池,所述非接触式充电器和所述非接触式电池能够控制关于以非接触方式对多个电池单体中的每个进行的充电。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一种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可包括:多个电力接收线圈,以非接触方式接收电力;多个整流单元,进行开关以对从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的电力进行整流;控制单元,控制由所述多个整流单元进行的开关,以控制通过所述多个整流单元整流后的电力的各个电平。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可包括:多个电力接收线圈,以非接触方式接收电力;多个整流单元,进行开关操作,以对从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的电力进行整流;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中的每个与将电力发送到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的多个电力发送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控制由所述多个整流单元进行的开关操作,以控制通过所述多个整流单元整流后的电力的各个电平。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非接触式电池可包括:多个电力接收线圈,以非接触方式接收电力;多个整流单元,进行开关操作以对从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的电力进行整流;多个稳压器,将通过所述多个整流单元整流后的电力调节成充电电力;多个电池单体,利用来自所述多个稳压器的充电电力进行充电;控制单元,控制由所述多个整流单元进行的开关操作,以控制充入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中的电力的各个电平。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点以及优点将会被更清楚地理解,其中:
图1A和图1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的应用的示图;
图2A和图2B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和电池的示例的电路图;
图3A和图3B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中使用的供电单元的示例的电路图;
图4A至图4D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的第一示例至第四示例的电路图;
图5A至图5C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的应用和示例的示图;
图6A至图6D、图7A至图7D、图8A和图8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操作的示例的示图;
图9A和图9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感测耦合系数的方法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0A和图10B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与充电器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示例的电路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从充电器发送到电池的电力的示例的电路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从充电器发送到多个电池的电力的示例的电路图;
图13A至图13D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中的有源整流器的开关控制的示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然而,本公开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局限于阐述于此的实施例。更确切地说,提供这些实施例以使本公开将是彻底的和完整的,并将本公开的范围完全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可能会夸大元件的形状和尺寸,并且相同的标号将始终用于指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图1A和图1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的应用的示图。
参照图1A和图1B,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A可按照非接触方式将电力发送到具有包括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池B的一个或更多个电子装置(例如,蜂窝电话、平板电脑(PC)、膝上型PC等)。此外,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A可按照非接触方式将电力发送到具有电池B1和B2的多个蜂窝电话、平板PC、膝上型PC等。这里,非接触方式可指这样的方式:在将电力从发送侧发送到接收侧时,发送侧上的导体与接收侧上的导体之间不进行直接连接,即,非接触式方式、无线发送方式等。
图2A和图2B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和电池的示例的电路图。
参照图2A和图2B,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A可包括以非接触方式发送电力的供电单元110。供电单元110可包括提供预设电力的电力转换单元111以及以非接触方式从电力转换单元111发送电力的电力发送线圈CTx1、CTx11、CTx12、……、CTx21和CTx22。
充电器A可如图2A所示包括单个电力发送线圈CTx1,或者为了提高电力发送效率如图2B所示包括多个电力发送线圈CTx11、CTx12、……、CTx21和CTx22。电力发送线圈CTx11、CTx12、……、CTx21和CTx22的数量可与设置在电力接收侧上的电力接收线圈CRx11、CRx12、……、CRx21和CRx22的数量相对应。
参照图2A和图2B,电池B可包括充电单元120和电池单元130。充电单元120可包括分别与电池单元130的多个电池单体BC11、BC12、BC21和BC22相对应的多个充电单元121-1、121-2、122-1和122-2,多个充电单元121-1、121-2、122-1和122-2可分别包括电力接收线圈CRx11、CRx12、CRx21和CRx22以及充电控制单元L11、L12、L21和L22,以利用电力为相应的电池单体BC11、BC12、BC21和BC22充电。
电力接收线圈CRx11、CRx12、CRx21和CRx22可按照非接触方式从充电器A的电力发送线圈CTx1、CTx11、CTx12、……、CTx21和CTx22接收电力,充电控制单元L11、L12、L21和L22可使用来自电力接收线圈CRx11、CRx12、CRx21和CRx22的电力对电池单体BC11、BC12、BC21和BC22进行充电,并且可控制充到相应的电池单体BC11、BC12、BC21和BC22中的电力的电流值。可根据在电力发送线圈CTx1、CTx11、CTx12、……、CTx21和CTx22与电力接收线圈CRx11、CRx12、CRx21和CRx22之间设置的耦合系数来控制充到相应的电池单体BC11、BC12、BC21和BC22中的电力。电池单元130可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组,在至少一个电池单体组中,多个电池单体彼此串联连接。
将参照图9A和图9B详细地描述电力发送线圈与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
同时,在上述的充电器A和电池B被配置为单个充电器的情况下,充电器可用作电力发送装置A和电力接收装置B。
图3A和图3B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中使用的供电单元的示例的电路图。
供电单元110可包括对电力进行开关的电力转换单元111和电力发送线圈CTx1。供电单元110可包括多个电力发送线圈。
电力转换单元111可包括开关单元111b、开关控制单元111a和通信单元111c。开关单元111b可电连接到电力发送线圈CTx1、对输入电力进行开关并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1无线地发送电力。开关控制单元111a可提供用于控制开关单元111b的开关操作的开关控制信号SQ1和SQ2或者SQ1至SQ4。在电力发送线圈设置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开关单元可分别连接到多个电力发送线圈,或者多个电力发送线圈可连接到至少一个开关单元。
通信单元111c可从无线充电目标装置接收充电状态信息并将充电状态信息提供给开关控制单元111a,使得开关控制单元111a可控制开关占空比、接通/断开时间等,从而执行快速充电功能、保持电池单体之间的电力平衡的功能等。
开关单元111b可包括如图3A所示的至少两个开关Q1和Q2。例如,开关Q1和Q2可以是场效应晶体管(FET),但是不限于此。开关Q1、Q2、Q3和Q4可具有如图3B所示的全桥结构或半桥结构。然而,开关Q1、Q2、Q3和Q4不限于此,可对开关Q1、Q2、Q3和Q4的配置进行各种修改。驱动电力Vcc可被供应到开关Q1和Q2。供应的驱动电力Vcc的电压电平可固定或改变。
图4A至图4D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的第一示例至第四示例的电路图。
参照图4A至图4D,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可包括电力接收线圈CRx和充电控制单元L。
电力接收线圈CRx可从供电单元的相应的电力发送线圈CTx无线地接收电力。充电控制单元L可控制无线地接收到的电力并利用所述电力对相应的电池单体BC进行充电。
充电控制单元L可包括整流单元La、稳压器Lb和控制单元Lc。
整流单元La可对从电力接收线圈CRx接收到的电力进行整流,稳压器Lb可将整流后的电力转换成适合于充电的电力,以控制相应的电池单体BC的充电。控制单元Lc可检测发送到电力接收线圈CRx的电力的状态,并将电力状态信息无线地发送到供电单元。
为此,控制单元Lc可检测来自电力接收线圈CRx的电力或者从稳压器Lb提供到电池单体BC的电力的状态。
同时,控制单元Lc可通过电力接收线圈CRx将具有脉冲形式的电力状态信息无线地发送到电力发送侧,控制单元Lc可包括单独的通信单元Com,以用于按照预设的通信方式将由检测单元Det检测到的电力状态信息通过通信单元Com发送到电力发送侧。
图5A至图5C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的示例和应用的示图。
参照图5A,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B可包括例如六个电池单体BC11至BC23。六个电池单体BC11至BC23可包括彼此串联连接的三个电池单体BC11、BC12和BC13以及彼此串联连接的三个电池单体BC21、BC22和BC23,三个电池单体BC11、BC12和BC13以及三个电池单体BC21、BC22和BC23分别形成单个电池单体组。两个电池单体组BC11、BC12和BC13以及BC21、BC22和BC23可被配置为彼此并联连接。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B可被用在蜂窝电话、平板PC、膝上型PC等中,但将省略对其的详述。
此外,如图5A所示,分别与六个电池单体BC11至BC23相对应的六个电力接收线圈CRx11至CRx23可设置在电池B中,并可从充电器A的一个或更多个电力发送线圈无线地接收电力。
例如,充电器A可包括单个电力发送线圈CTx1(如图5A所示),或者可包括多个电力发送线圈(如图5B所示)。例如,如图5B所示,可设置与六个电力接收线圈CRx11至CRx23相对应的六个电力发送线圈CTx11至CTx23,但是电力发送线圈的数量不限于此。
此外,参照图5C,充电器A可包括多个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电池B也可包括多个电力接收线圈CRx11和CRx21,例如,六个或更多个电力接收线圈或者少于六个电力接收线圈。
图6A至图6D、图7A至图7D以及图8A和图8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操作的示例的示图。
参照图6A至图6D,发送到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力的电压VRx1、VRx2和VRx3的电平可能彼此不同。因此,供电单元可根据电力状态信息不同地将由电力发送线圈发送到相应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力的电压VRx1、VRx2和VRx3设置成平衡状态。
如图6A所示,根据来自充电单元的电力状态信息,供电单元可通过基于由多个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的电压VRx1、VRx2和VRx3中的最大电压VRx2控制由多个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的电量为恒量来保持电力电平的平衡。另外,如图6D所示,供电单元可通过基于由多个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的电压VRx1、VRx2和VRx3中的最小电压VRx2将由多个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的电量控制为恒量来保持电力电平的平衡。
为了控制由电力发送线圈发送的电量,可控制相应的开关电路的接通占空比或断开占空比(如图6B所示),或者可控制相应的开关电路的开关死区时间(如图6C所示)。
将参照图7A至图7D更详细地描述上述充电操作。
参照图7A,例如,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可包括单个电力发送单元Tx1,电力发送单元Tx1可将电力无线地发送到至少两个电力接收单元Rx1和Rx2。
这里,电力发送单元Tx1可具有图3A或图3B中示出的配置,电力接收单元Rx1和Rx2中的每个可具有图4A至图4D中的任何一幅图中示出的配置。
例如,在通过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或电流IRx2)低于通过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或电流IRx1)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图7A中的①的情况下,可增大通过电力发送单元Tx1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通过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达到参考电压VRef。因此,接收由电力发送单元Tx1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可能会超过参考电压VRef,然而,可实现快速充电。这里,可设置参考电压VRef,使得在相应的电池单体中流动的电流最大。
在图7A中的②的情况下,可增大由电力发送单元Tx1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由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达到参考电压VRef。因此,接收由电力发送单元Tx1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不会达到参考电压VRef,然而,可提高电力发送效率。
参照图7B,例如,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可包括单个电力发送单元Tx1,电力发送单元Tx1可将电力无线地发送到至少三个电力接收单元Rx1、Rx2和Rx3。
例如,在由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或电流IRx2)高于由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或电流IRx1)且第三电力接收单元Rx3检测到的电压VRx3(或电流IRx3)低于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或电流IRx1)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图7B中的①的情况下,可增大通过电力发送单元Tx1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第三电力接收单元Rx3检测到的最低电压VRx3达到参考电压VRef。因此,接收由电力发送单元Tx1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以及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会超过参考电压VRef,在这种情况下,可实现快速充电,然而会降低电力发送效率。
在图7B中的②的情况下,可增大由电力发送单元Tx1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中间电压VRx1达到参考电压VRef。因此,接收由电力发送单元Tx1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会超过参考电压VRef,接收由电力发送单元Tx1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第三电力接收单元Rx3检测到的电压VRx3不会达到参考电压VRef。
在图7B中的③的情况下,可增大由电力发送单元Tx1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最高电压VRx2达到参考电压VRef。因此,接收由电力发送单元Tx1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以及接收由电力发送单元Tx1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第三电力接收单元Rx3检测到的电压VRx3不会达到参考电压VRef,在这种情况下,可提高电力发送效率,然而会降低充电速度。
参照图7C,例如,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可包括至少两个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可将电力无线地发送到至少两个电力接收单元Rx1和Rx2。
例如,在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或电流IRx2)低于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或电流IRx1)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图7C中的①的情况下,可控制由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变得与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相同。然后,可控制由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将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以及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改变为等于参考电压VRef。
在图7C中的②的情况下,可控制由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变得与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相同。然后,可控制由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和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改变为等于参考电压VRef。
另一方面,在图7C中的③或④的情况下,可增大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达到参考电压VRef,或者使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达到参考电压VRef。可根据电力发送单元与电力接收单元之间的耦合的程度来控制电力的电平的这一提高,从而保持电池单体之间的平衡和/或利用最大允许电流对电池单体进行快速充电。
参照图7D,例如,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可包括至少两个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可将电力无线地发送到至少三个电力接收单元Rx1、Rx2和Rx3。
在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或电流IRx2)高于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或电流IRx1)且第三电力接收单元Rx3检测到的电压VRx3(或电流IRx3)低于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或电流IRx1)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图7D中的①的情况下,可控制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和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变得与第三电力接收单元Rx3检测到的最低电压VRx3相同。然后,可控制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将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以及第三电力接收单元Rx3检测到的电压VRx3改变为等于参考电压VRef。
在图7D中的②的情况下,可控制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和第三电力接收单元Rx3检测到的电压VRx3变得与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最高电压VRx2相同。然后,可控制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将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以及第三电力接收单元Rx3检测到的电压VRx3改变为等于参考电压VRef。
在图7D中的③的情况下,可控制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和第三电力接收单元Rx3检测到的电压VRx3变得与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中间电压VRx1相同。然后,可控制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将第一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和第三电力接收单元Rx3检测到的电压VRx3改变为等于参考电压VRef。
此外,在图7D中的④的情况下,可增大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第二电力接收单元Rx2检测到的电压VRx2达到参考电压VRef,或者在图7D中的⑤的情况下,可增大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第三电力接收单元Rx3检测到的电压VRx3达到参考电压VRef,或者在图7D中的⑥的情况下,可增大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无线地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第三电力接收单元Rx1检测到的电压VRx1达到参考电压VRef。可增大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发送的电力的电平,以使耦合到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的电力接收单元检测到的电压达到参考电压VRef。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电力还会被无线地发送到设置在耦合到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的电力接收单元的附近的电力接收单元。
同时,参照图8A和图8B,在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包括如图7C和图7D中示出的至少两个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的情况下,可在电力发送单元Tx1以及Tx2与两个或更多个电力接收单元Rx1、Rx2以及Rx3之间设置无线耦合关系。例如,从无线地发送电力的相应的电力发送单元接收最大量电力的电力接收单元具有最高的无线电力耦合关系。
为此,可根据包括关于电力接收单元Rx1、Rx2和Rx3检测到的电压或电流的信息的电力状态信息来设置相应的电力发送单元与电力接收单元之间的电力耦合关系。例如,如图8A所示,可顺序地接通/断开两个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以搜索从相应的电力发送单元接收电量最多的电力接收单元;或者如图8B所示,可交替地改变通过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无线地发送的电量,以搜索从相应的电力发送单元接收到的电力的电平具有最大改变量的电力接收单元。
图9A和图9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感测耦合系数的方法的示例的流程图。
首先,参照图9A,在按照预设周期感测耦合系数的感测时间(S11)内,可检测通过电力发送单元的电力发送线圈发送的电力的电压电平或电流电平以及施加到电力接收单元的电力接收线圈或电池单体的电力的电压电平或电流电平(S21),可计算电力发送侧与电力接收侧之间的耦合系数(S31)。
可将计算的耦合系数传输到控制由电力发送单元发送的电力的控制电路(S41)。
参照图9B,在充电状态改变的情况下(S12),可检测电力发送单元的电力发送线圈发送的电力的电压电平或电流电平以及施加到电力接收单元的电力接收线圈或电池单体的电力的电压电平或电流电平(S22),可计算电力发送侧与电力接收侧之间的耦合系数(S32)。可将计算的耦合系数传输到控制电力发送单元发送的电力的控制电路(S42)。
这里,充电状态可随着新的充电状况(诸如充电器或电池的位置改变或者除了使用来自充电器的电力进行充电的电池之外还引入了另外的电池)而改变。用于检测上述的充电状况的方法的示例可包括检测以下情况:施加到电力接收单元的电力接收线圈或电池单体的电力的电压电平或电流电平改变为等于参考电平或更高。
可通过顺序地接通/断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以搜索从相应的电力发送单元接收最大量的电力的电力接收单元(如图8A所示),来计算以上描述的充电器与电池之间的耦合系数;或者交替地改变由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无线地发送的电量来搜索从相应的电力发送单元接收到的电力的电平具有最大改变量的电力接收单元(如图8B所示),来计算以上描述的充电器与电池之间的耦合系数。
首先,可通过下面的等式1表示施加到电池的电力接收单元的电力接收线圈或电池单体的电力的电压电平与由充电器的电力发送单元的电力发送线圈发送的电力的电压电平之间的关系:
......等式1
这里,VRx1和VRx2分别表示施加到电力接收单元Rx1和Rx2的电力接收线圈或电池单体的电力的电压电平,VTx1和VTx2分别表示施加到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的电力发送线圈的电力的电压电平,C11、C12、C21和C22表示充电器与电池之间(即,电力接收单元Rx1和Rx2与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之间)的耦合系数。
这里,通过示例的方式使用两个电力发送线圈和两个电力接收线圈,但线圈的数量不限于此。同时,即使在电力发送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的数量是三个或更多个的情况下,也可按照同样的方式来表示施加到电池的电力接收单元的电力接收线圈或电池单体的电力的电压电平与由充电器的电力发送单元的电力发送线圈发送的电力的电压电平之间的关系。另外,Cij表示VRxi与VTxj之间的耦合系数。
在通过如图8A所示的顺序地接通/断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以搜索从相应的电力发送单元接收最大量电力的电力接收单元,来计算以上描述的充电器与电池之间的耦合系数的情况下,例如,当断开施加到电力发送单元Tx2的电力时,可获得下面的式等2:
......等式2
参照等式2,可通过下面的等式3计算耦合系数C11和C21:
......等式3
接下来,当断开施加到电力发送单元Tx1的电力时,可通过下面的等式4计算耦合系数C12和C22:
......等式4
同时,在通过如图8B所示的交替地改变由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无线地发送的电量以搜索从相应的电力发送单元接收的电力的电平具有最大改变量的电力接收单元,来计算所述耦合系数的情况下,可通过下面的等式5来表示施加到电池的电力接收单元的电力接收线圈或电池单体的电力的电压电平的变化量与通过充电器的电力发送单元的电力发送线圈发送的电力的电压电平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等式5
这里,△VRx1和△VRx2分别表示施加到电力接收单元Rx1和Rx2的电力接收线圈或电池单体的电力的电压电平的变化量,△VTx1和△VTx2分别表示施加到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的电力发送线圈的电力的电压电平的变化量,C11、C12、C21和C22表示充电器与电池之间(即,电力接收单元Rx1和Rx2与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之间)的耦合系数。
首先,当使电力发送单元Tx2的输出电压固定(△VTx2=0)并且使电力发送单元Tx1的输出电压改变预定大小时,发送到电力接收单元Rx1和Rx2的电力的电压电平可根据电力接收单元Rx1和Rx2与电力发送单元Tx1之间的耦合的程度而改变,可通过下面的等式6表示这种关系:
......等式6
参照等式6,可通过下面的等式7来计算耦合系数C11和C21:
......等式7
接下来,当使电力发送单元Tx1的输出电压固定(△VTx1=0)并且使电力发送单元Tx2的输出电压改变预定大小时,可通过下面的等式8计算耦合系数C12和C22:
......等式8
虽然通过示例的方式基于施加到电力接收线圈或电池单体的电力的电压电平以及施加到电力发送线圈的电力的电压电平来计算耦合系数,但是可通过使用施加到电力接收线圈或电池单元的电力的电流电平以及施加到电力发送线圈的电力的电流电平来计算所述耦合系数。
图10A和图10B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与电池之间的数据通信的电路图。
参照图10A,充电器A的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可包括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以及开关单元111b1和111b2。开关单元111b1和111b2可分别将电力传输到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以计算如上所述的电力发送侧与电力接收侧之间的耦合系数。
开关单元111b1和111b2的开关Q11、Q21、Q12和Q22可根据来自开关控制单元111a的开关控制信号SQ11、SQ21、SQ12和SQ22对驱动电力VDC1和VDC2进行开关,以按照非接触方式通过相应的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将电力发送到电力接收侧。
开关控制单元111a可根据通信单元111c传输的电池B的信息来控制开关单元111b1和111b2的电力开关。例如,开关控制单元111a可控制开关Q11、Q21、Q12和Q22的各自的开关占空比或接通-断开死区时间来调节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输出的电力的电压电平VTx1和VTx2,或者可控制驱动电力VDC1和VDC2的电压电平来调节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输出的电力的电压电平VTx1和VTx2,或者可控制开关频率来调节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发送电力的频率fTx1和fTx2。
可基于电力发送侧与电力接收侧之间的耦合系数来执行上述调节操作或控制操作。由于充电器A的充电持续地需要关于电池B的位置、充电状态、操作状态、充电功率等的信息,因此可通过充电器A的通信单元111c与电池B的通信单元Com之间的双向通信来传输信息。另外,可通过电池B的通信单元Com将关于充电器A的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的位置、电力发送状态、电力开关操作、充电电力等的信息传输到电池B。另外,可通过通信单元111c将通过电力接收线圈CRx1、CRx2、CRx3、CRx4、CRx5和CRx6接收的电力的电压电平或电流电平或者施加到电池单体的电力的电压电平或电流电平传输到充电器A,可通过通信单元Com将施加到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的电力的电压电平或电流电平传输到电池B。另外,在于电池B中计算充电器A的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与电池B的电力接收线圈CRx1、CRx2、CRx3、CRx4、CRx5和CRx6之间的耦合系数的情况下,可通过通信单元将计算的耦合系数传输到充电器A。
可通过使用各种通信方式(诸如蓝牙、Zigbee、Wi-Fi、近场通信(NFC)等)和各种通信频率来执行上述双向通信。
参照图10B,可按照非接触方式在充电器A的电力发送线圈CTx与电池B的电力接收线圈CRx之间发送电力和传输信息。
充电器A的供电单元110可包括电力单元111e、开关单元111b、检测单元111d和控制单元111a。电力单元111e可将交流(AC)电转换成直流(DC)电。开关单元111b可根据控制单元111a的控制对来自电力单元111e的DC电进行开关,以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发送DC电。检测单元111d可检测电力发送线圈CTx的电力状态。控制单元111a可根据检测单元111d检测到的信息来控制开关单元111b的开关。
电池B可包括整流单元La、稳压器Lb和控制单元Lc。整流单元La可对来自电力接收线圈CRx的电力进行整流。稳压器Lb可将整流后的电力调节为适合于对电池单体Bc进行充电的充电电力。控制单元Lc可控制稳压器Lb的操作。
发送到电力接收线圈CRx的电力可根据稳压器Lb的操作而进行改变,电力接收线圈CRx的电力电平变化可通过电力接收线圈CRx与电力发送线圈CTx之间的磁耦合来影响电力发送线圈CTx,检测单元111d可检测电力接收线圈CRx的电力电平变化,并将检测到的信息传输给控制单元111a,控制单元111a可根据检测到的信息控制开关单元111b的开关操作。
可根据上述的电力电平变化而在电池B与充电器A之间执行通信。另外,可使用按照这种方式的通信发送并接收关于由电池B的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的电力的电压电平或电流电平的信息、关于施加到电池B的电池单体的电力的电压电平或电流电平的信息、关于电池B的位置、充电状态、操作状态和充电电力的信息、关于施加到充电器A的电力发送线圈的电力的电压电平或电流电平的信息以及关于充电器A的电力发送线圈的位置、电力发送状态、电力开关操作、充电电力等的信息。
这里,在使用多个电力发送线圈和多个电力接收线圈的情况下,可按照时分方案来发送和接收信息。
可基于发送的信息和接收的信息来计算充电器A的电力发送线圈与电池B的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换言之,充电器A可基于发送的信息和接收的信息计算耦合系数,或者电池B可基于发送的信息和接收的信息计算耦合系数,然后根据上述的电力电平变化通过电池B与充电器A之间的通信将计算的耦合系数发送到充电器A。
可基于充电器A的电力发送线圈与电池B的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来控制充电器A的开关单元111b的开关操作。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从充电器发送到电池的电力的示例的电路图。
参照图11,充电器A的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可包括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以及开关单元111b1和111b2。开关单元111b1和111b2可分别将电力传输给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以计算如上所述的电力发送侧与电力接收侧之间的耦合系数。
开关单元111b1和111b2的开关Q11、Q21、Q12和Q22可根据来自开关控制单元111a的开关控制信号SQ11、SQ21、SQ12和SQ22对驱动电力VDC1和VDC2进行开关,从而通过相应的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以非接触方式将电力发送到电力接收侧。
开关控制单元111a可根据由通信单元111c传输的电池B的信息来控制开关单元111b1和111b2的电力开关。例如,开关控制单元111a可控制开关Q11、Q21、Q12和Q22的相应的开关占空比或接通-断开死区时间,来调节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输出的电力的电压电平VTx1和VTx2,或者可控制驱动电力VDC1和VDC2的电压电平,来调节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输出的电力的电压电平VTx1和VTx2,或者可控制开关频率,来调节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发送的电力的频率fTx1和fTx2。
可基于电力发送侧与电力接收侧之间的耦合系数执行上述调节操作或控制操作。
作为示例,在第一电力发送线圈CTx1与第一电力接收线圈CRx1之间的耦合系数低的情况下,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可控制开关单元111b1的开关Q11和Q21的各自的开关频率,以控制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1发送的电力的频率fTx1,从而有效地控制传输到第一电力接收线圈CRx1的电力。
作为另一示例,在第二电力发送线圈CTx2与第二电力接收线圈CRx2之间的耦合系数高的情况下,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可控制开关单元111b2的开关Q12和Q22的各自的开关占空比或接通-断开死区时间以调节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2输出的电力的电压电平VTx2,或者可控制驱动电力VDC2的电压电平以调节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2输出的电力的电压电平VTx2,从而控制传输到第二电力接收线圈CRx2的电力。
由于充电器A的充电持续地需要关于电池B的位置、充电状态、操作状态、充电电力等的信息,因此可通过充电器A的通信单元111c与电池B的通信单元Com之间的双向通信传输信息。另外,可通过电池B的通信单元Com将关于充电器A的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的位置、电力发送状态、电力开关操作、充电电力等的信息传输到电池B。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从充电器发送到多个电池的电力的示例的电路图。
参照图12,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器A可按照非接触方式将电力发送到多个电池B1和B2。
多个电池B1和B2中的每一个可包括至少一个电力接收线圈。例如,每个电池可包括六个电力接收线圈CRx1、CRx2、CRx3、CRx4、CRx5和CRx6。
与图11中示出的实施例相似,充电器A的电力发送单元Tx1和Tx2可包括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以及开关单元111b1和111b2。开关单元111b1和111b2可分别将电力传输给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以计算电力发送侧与电力接收侧之间的耦合系数。
开关单元111b1和111b2的开关Q11、Q21、Q12和Q22可根据来自开关控制单元111a的开关控制信号SQ11、SQ21、SQ12和SQ22对驱动电力VDC1和VDC2进行开关,以通过相应的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按照非接触方式将电力发送到电力接收侧。
开关控制单元111a可根据由通信单元111c传输的电池B的信息控制开关单元111b1和111b2的电力开关。例如,开关控制单元111a可控制开关Q11、Q21、Q12和Q22的各自的开关占空比或接通-断开死区时间,以调节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输出的电力的电压电平VTx1和VTx2,或者可控制驱动电力VDC1和VDC2的电压电平,以调节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输出的电力的电压电平VTx1和VTx2,或者可控制开关频率,以调节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发送电力的频率fTx1和fTx2。
可基于电力发送侧与电力接收侧之间的耦合系数执行上述调节操作或控制操作。
作为示例,在第一电力发送线圈CTx1与第一电池B1的第一电力接收线圈CRx1之间的耦合系数低的情况下,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可控制开关单元111b1的开关Q11和Q21的各自的开关频率,以控制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1发送电力的频率fTx1,从而有效地控制传输到第一电池B1的第一电力接收线圈CRx1的电力。
作为另一示例,在第二电力发送线圈CTx2与第二电池B2的第二电力接收线圈CRx2之间的耦合系数高的情况下,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可控制开关单元111b2的开关Q12和Q22的各自的开关占空比或接通-断开死区时间来调节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2输出的电力的电压电平VTx2,或者可控制驱动电力VDC2的电压电平来调节通过电力发送线圈CTx2输出的电力的电压电平VTx2,从而控制传输到第二电池B2的电力接收线圈CRx2的电力。
另外,可控制第一电力发送单元Tx1和第二电力发送单元Tx2中的每一个,以根据无线充电联盟(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标准按照第一频率(例如,100kHz至300kHz的频率)将电力发送到第一电池B1,并且根据无线充电联盟(A4WP,Alliance forWireless Power)标准按照相对高的第二频率(例如,6.78MHz的频率)将电力发送到第二电池B2。
另外,可按照WPC标准的频率将电力发送到第一电池B1的第一电力接收线圈CRx1,并可按照A4WP标准的频率将电力发送到第一电池B1的第二电力接收线圈。
由于充电器A的充电持续地需要关于电池B1和B2的位置、充电状态、操作状态、充电电力等的信息,因此可通过充电器A与电池B1和B2之间的双向通信传输信息。另外,可将关于充电器A的电力发送线圈CTx1和CTx2的位置、电力发送状态、电力开关操作、充电电力等的信息传输到电池B1和B2。
图13A至图13D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中的有源整流器的开关控制的示例的示图。
参照图13A,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B可通过电力接收线圈CRx接收以非接触方式发送的电力。这里,接收到的电力的电压和电流会具有相位差,从而会使电力效率变差。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池B可包括有源整流单元La。
例如,整流单元La可包括以全桥结构彼此连接的四个开关S1、S2、S3和S4。
控制单元Lc可提供栅极信号SS1、SS2、SS3和SS4,以按照脉冲宽度调制(PWM)方式控制整流单元La的开关操作。
例如,如图13B所示,控制单元Lc可将具有比以非接触方式发送的电力的发送频率高的频率的载波信号与电力接收线圈CRx的输出电流进行比较,以提供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的栅极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3C所示,可在以非接触方式发送电力的半周期期间接通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中的一个。例如,可在以非接触方式发送电力的正的半周期期间接通第四开关S4,可在以非接触方式发送电力的负的半周期期间接通第三开关S3。
参照图13D,可使用滞环(hysteresis band)(指电力接收线圈CRx的输出电流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间隔)控制用于控制电力接收线圈CRx的输出电流所需的参考信号。
当上述滞环的宽度减小时,可减小电力接收线圈CRx的输出电流的纹波,从而可精确地控制电力接收线圈CRx的输出电流,同时会增大整流单元La的开关S1、S2、S3和S4的开关频率,因此会增大电力损耗。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在利用电力对电池单体进行充电时,可针对每个电池单体根据电力发送线圈与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而调节所发送的电量,从而保持电池单体之间的电力电平的平衡或者使用最大允许电流对电池单体进行快速充电。
虽然以上已经示出并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明显的是,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修改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包括:
多个电力接收线圈,以非接触方式接收电力;
多个整流单元,进行开关操作,以对从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的电力进行整流;
控制单元,控制由所述多个整流单元进行的开关操作,以控制通过所述多个整流单元整流后的电力的各个电平,
其中,所述多个整流单元中的每个具有全桥结构,所述全桥结构包括形成一个桥臂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以及形成并联连接到所述一个桥臂的另一桥臂的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控制单元利用脉冲宽度调制方案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开关,
其中,控制单元将频率比发送到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力的发送频率高的载波信号与接收到的电力的电流参考信号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利用脉冲宽度调制方案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开关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其中,控制单元在来自相应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力的正的半周期中接通第四开关,并在来自所述相应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力的负的半周期中接通第三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其中,根据滞环设置电流参考信号,所述滞环表示接收到的电力的电流电平的上限与下限之差。
4.一种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包括:
多个电力接收线圈,以非接触方式接收电力;
多个整流单元,进行开关操作,以对从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的电力进行整流;
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中的每一个与将电力发送到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的多个电力发送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来控制由所述多个整流单元进行的开关操作,从而控制通过所述多个整流单元整流后的电力的各个电平,
其中,所述多个整流单元中的每个具有全桥结构,其中,所述全桥结构包括形成一个桥臂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以及形成并联地连接到所述一个桥臂的另一桥臂的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控制单元利用脉冲宽度调制方案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开关操作,
其中,控制单元将具有比发送到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力的发送频率高的频率的载波信号与接收到的电力的电流参考信号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利用脉冲宽度调制方案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开关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其中,控制单元在来自相应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力的正的半周期中接通第四开关,并在来自所述相应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力的负的半周期中接通第三开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其中,根据滞环设置电流参考信号,所述滞环表示接收到的电力的电流电平的上限和下限之差。
7.一种非接触式电池,包括:
多个电力接收线圈,以非接触方式接收电力;
多个整流单元,进行开关操作,以对从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接收到的电力进行整流;
多个稳压器,将通过所述多个整流单元整流后的电力调节为充电电力;
多个电池单体,利用来自所述多个稳压器的充电电力进行充电;
控制单元,控制由所述多个整流单元进行的开关操作,以控制充入所述多个电池单体中的电力的各个电平,
其中,所述多个整流单元中的每一个具有全桥结构,所述全桥结构包括形成一个桥臂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以及形成并联地连接到所述一个桥臂的另一桥臂的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控制单元利用脉冲宽度调制方案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开关操作,
其中,控制单元将频率比发送到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力的发送频率高的载波信号与接收到的电力的电流参考信号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利用脉冲宽度调制方式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开关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式电池,其中,控制单元在来自相应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力的正的半周期中接通第四开关,并在来自所述相应的电力接收线圈的电力的负的半周期中接通第三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式电池,其中,根据滞环设置电流参考信号,所述滞环表示接收到的电力的电流电平的上限和下限之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式电池,其中,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中的每一个与将电力发送到所述多个电力接收线圈的多个电力发送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控制由所述多个整流单元进行的开关操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4-0120455 | 2014-09-11 | ||
KR1020140120455A KR101983173B1 (ko) | 2014-09-11 | 2014-09-11 | 비접촉 방식 전력 수전 장치 및 비접촉 방식 배터리 장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208402A CN106208402A (zh) | 2016-12-07 |
CN106208402B true CN106208402B (zh) | 2019-08-20 |
Family
ID=55455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347700.2A Active CN106208402B (zh) | 2014-09-11 | 2015-06-19 | 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和非接触式电池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82412B2 (zh) |
KR (1) | KR101983173B1 (zh) |
CN (1) | CN10620840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673658B2 (en) * | 2014-03-06 | 2017-06-06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Non-contact capacitive coupling type power charging apparatus and non-contact capacitive coupling type battery apparatus |
US9583970B2 (en) * | 2015-05-15 | 2017-02-28 |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nd rapid charging system and method with maximum power tracking |
EP3404796A4 (en) * | 2016-01-14 | 2019-05-29 | LG Innotek Co., Ltd. | WIRELESS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THEREOF |
KR102686599B1 (ko) * | 2016-08-23 | 2024-07-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력 제공 장치 및 전력을 수신하는 전자 장치와 그 제어 방법 |
CN107785943B (zh) * | 2016-08-26 | 2020-02-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均衡电池组能量的装置及系统 |
DE102016218160A1 (de) * | 2016-09-21 | 2018-03-22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Zuführen von Energie zu einer Mehrzahl von Energiespeicherbauteilen und/oder zum Bereitstellen von in den Energiespeicherbauteilen gespeicherter Energie |
US11096429B2 (en) * | 2017-06-13 | 2021-08-24 | Analog Devic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harging of smart garments |
CN107276163B (zh) * | 2017-06-30 | 2021-01-05 | 卓日克 | 一种无线施受电方法及系统、共享电能服务器 |
US10974608B2 (en) * | 2017-07-19 | 2021-04-13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vely performing full bridge control and half bridge control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using LCCL-S resonant network |
CN110022003A (zh) * | 2018-01-10 | 2019-07-16 | 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向无线通信的非接触供电系统 |
US11894699B2 (en) * | 2018-01-12 | 2024-02-06 | NejiLaw inc. | Power receiving-typ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
US11159055B2 (en) | 2018-11-30 | 2021-10-26 | Witricity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ow power excitation in high power wireless power systems |
US10594368B1 (en) * | 2019-01-31 | 2020-03-17 | Capital One Services, Llc | Array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11817717B2 (en) | 2019-03-14 | 2023-11-14 | Lg Electronics Inc. | Low power- and medium power-compatible wireless charging receiving device and method |
KR20220011667A (ko) | 2019-05-24 | 2022-01-28 | 위트리시티 코포레이션 | 무선 전력 수신기용 보호 회로 |
CN110518707B (zh) * | 2019-08-14 | 2022-01-28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及无线充电方法 |
EP4022739A1 (en) | 2019-08-26 | 2022-07-06 | Witricity Corporation | Control of active rectification in wireless power systems |
KR20220129067A (ko) | 2020-01-29 | 2022-09-22 | 위트리시티 코포레이션 |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을 위한 보조 전력 드롭아웃 보호 |
US11631999B2 (en) | 2020-03-06 | 2023-04-18 | Witricity Corporation | Active rectification in wireless power systems |
US12042043B2 (en) | 2020-06-11 | 2024-07-23 | Kohler Co. | Temperature tracking mirror |
KR102468936B1 (ko) * | 2020-12-14 | 2022-11-23 | 한국과학기술원 | 복수의 송신 코일 중 적어도 하나의 송신 코일을 선택적으로 구동하는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및 그 동작 방법 |
WO2023243847A1 (ko) * | 2022-06-17 | 2023-12-21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으로 전력을 수신하는 전자 장치와 이의 동작 방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08847A (zh) * | 2008-12-12 | 2013-07-17 | 郑春吉 | 一种非接触充电站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56044B2 (ja) | 2009-03-31 | 2014-07-2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送電システム、無線電力受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送電装置 |
TWM385858U (en) * | 2010-02-12 | 2010-08-01 | Fu Da Tong Technology Co Ltd | Frequency conversion type wireless power supply and charging device |
JP5348081B2 (ja) | 2010-07-07 | 2013-11-20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非接触受電装置 |
KR101313662B1 (ko) | 2010-08-27 | 2013-10-02 |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지연 고정 루프를 이용한 능동형 정류기, 능동형 정류기를 포함하는 무선전력 수신 장치 |
US20120068548A1 (en) * | 2010-09-16 | 2012-03-22 | Advantest Corporation | Wireless power supply apparatus |
KR101842308B1 (ko) * | 2010-10-29 | 2018-03-26 | 퀄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 커플링된 기생 공진기들을 통한 무선 에너지 전송 |
US9281875B2 (en) * | 2011-02-28 | 2016-03-08 |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optimizing wireless power |
US20120319653A1 (en) * | 2011-06-15 | 2012-12-20 | Ajith Kuttannair Kumar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hargeable battery |
US20130127405A1 (en) | 2011-11-17 | 2013-05-23 | Helmut Scherer |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and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CN104247206B (zh) * | 2012-03-06 | 2017-03-01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电力传输系统 |
KR20140095349A (ko) * | 2013-01-24 | 2014-08-0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Lc공진 발진기의 동작점 유지 기능을 갖는 무선 전력 전송장치 및 동작점 유지 방법 |
JP5823433B2 (ja) * | 2013-03-13 | 2015-11-25 | 株式会社東芝 | 無線給電システム、送電ユニット、受電ユニット、送電制御装置、および、受電制御装置 |
US9634514B2 (en) * | 2014-05-30 | 2017-04-25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ustria Ag | Single stage rectification and regulation for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s |
-
2014
- 2014-09-11 KR KR1020140120455A patent/KR10198317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5
- 2015-05-28 US US14/723,496 patent/US9882412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6-19 CN CN201510347700.2A patent/CN10620840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08847A (zh) * | 2008-12-12 | 2013-07-17 | 郑春吉 | 一种非接触充电站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983173B1 (ko) | 2019-09-10 |
CN106208402A (zh) | 2016-12-07 |
KR20160030802A (ko) | 2016-03-21 |
US9882412B2 (en) | 2018-01-30 |
US20160079766A1 (en) | 2016-03-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08402B (zh) | 非接触式电力接收器和非接触式电池 | |
CN106208283B (zh) | 非接触式充电器和非接触式电池 | |
CN105990889B (zh) | 非接触型充电设备 | |
CN106208284A (zh) | 非接触式充电器 | |
CN204290504U (zh) | 电力传输系统以及用于该电力传输系统的送电装置 | |
CN109936224B (zh) | 使用磁感应传输无线电能的方法和无线电能发送器 | |
KR101994742B1 (ko) | 비접촉 방식 충전 장치, 비접촉 방식 배터리 장치 및 비접촉 방식 전력 전송 방법 | |
CN103730939B (zh) | 使用开关以无线方式调节电能的无线电能接收器 | |
CN106208285B (zh) | 非接触式充电器、非接触式电池及非接触式电力发送方法 | |
CN105264744A (zh) | 无线电力接收单元及无线充电中生成用于检测其的负载变化的方法 | |
CN105409086A (zh) | 无线受电装置、其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 |
JP2010288431A5 (ja) | 電池内蔵機器と充電台、電池内蔵機器、回路、及び、制御回路 | |
KR101929139B1 (ko) | 수전기 및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 |
CN106716762B (zh) | 受电器以及电力传输系统 | |
CN104953881A (zh) | 驱动电路及应用其的无线电能发射端 | |
KR101261338B1 (ko) | 무접점 및 접점 겸용 충전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 |
CN110521052A (zh) | 蓄电池设备 | |
US9973022B2 (en) | Non-contact type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904 Address after: Han Guo Jingjidao Patentee after: Company WITS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Korea Suwon Patentee before: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