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00361B -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00361B
CN106200361B CN201610382595.0A CN201610382595A CN106200361B CN 106200361 B CN106200361 B CN 106200361B CN 201610382595 A CN201610382595 A CN 201610382595A CN 106200361 B CN106200361 B CN 1062003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lient point
pressing
state
point element
di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825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00361A (zh
Inventor
吕明舜
刘明忠
邱文义
吴庭玮
沈元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pal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pal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200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003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003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003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62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1D translations or rotations of an operating part of the device, e.g. scroll wheels, sliders, knobs, rollers or belt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C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 G04C3/00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independent of other time-pieces and in which the movement is maintained by electric means
    • G04C3/001Electromechanical switches for setting or display
    • G04C3/005Multiple switch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7Interaction techniques to control parameter settings, e.g. interaction with sliders or dial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21/00Input or output devices integrated in time-pieces
    • G04G21/08Touch swi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ime-pie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包括旋转元件、固定元件、屏幕、处理器、具有至少两个凸点元件的按压模块以及多个定位点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旋转元件邻近固定元件,凸点元件设置于旋转元件与固定元件的一个,定位点设置于旋转元件与固定元件的另一个并且面向于凸点元件,处理器耦接按压模块以及屏幕。此方法包括先将默认模式所对应的默认用户接口显示于屏幕,并且于旋转元件接收外力进行旋转时,处理器根据按压模块中的各凸点元件的所有按压状态判断对应模式,再将对应模式的对应用户接口显示于屏幕。本发明可在低制作成本的前提下,使用户在有限操作区域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上进行直观的操作。

Description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生活节奏快速且繁忙的现代人而言,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可携式电子装置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配备。以智能型手机为例,其不仅具备了传统通信装置的各项功能,更宛如小型个人计算机般地能提供撰写文件、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播放多媒体影音、拍照、实时通信等功能,因此使用频率已高于其它电子装置。
由于此类型的行动电子装置仍持续地朝向多功能的发展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智能型手表等穿戴式电子装置已成为目前厂商致力研发的产品。另一方面,智能型手表虽然具有便于配戴的特性以及提供相当程度的行动应用,其在操作上亦随之受限于体积与屏幕的大小。如何在不与轻薄短小的发展方向相悖的前提下有效地提升其操作便利性,已然成为各大厂商极欲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其可在低制作成本的前提下,得以让用户在有限操作区域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上进行直观的操作。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包括旋转元件、固定元件、屏幕、处理器、具有至少两个凸点元件的按压模块以及多个定位点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中旋转元件邻近固定元件,凸点元件设置于旋转元件与固定元件的一个,定位点设置于旋转元件与固定元件的另一个并且面向于凸点元件,处理器耦接按压模块。此方法包括先将默认模式所对应的默认用户接口显示于屏幕。由旋转元件接收外力进行旋转,以改变至少一个凸点元件与定位点的相对位置。当凸点元件与定位点相互干涉时,各个凸点元件对应于设置定位点的旋转元件与固定元件的一个具有一种按压状态,而处理器根据按压模块中的各凸点元件的所有按压状态判断对应模式,再将对应模式的对应用户接口显示于屏幕。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定位点的数量大于所述凸点元件的数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按压状态分别为开启状态或是关闭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凸点元件为弹性材质,各按压状态分别为凸点元件产生形变与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有按压状态所构成的多个状态组合分别对应于不同模式,而于旋转元件旋转时,根据各个凸点元件关联于定位点的所有按压状态,判断对应模式的步骤包括分别判断关联于各个凸点元件的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或是关闭状态,以取得所有按压状态的判断结果,以及根据判断结果,判定所有按压状态所对应的状态组合,从而判断对应模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有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的不同总数分别对应于不同模式,于旋转元件旋转时,根据各个凸点元件关联于定位点的所有按压状态,判断对应模式的步骤包括分别判断各个凸点元件关联于定位点的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或是关闭状态,以取得所有按压状态的判断结果,以及根据判断结果,累计所有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的总数,从而判断对应模式。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固定元件、旋转元件、具有至少两个凸点元件的按压模块、多个定位点、屏幕以及处理器。旋转元件邻近固定元件,凸点元件设置于旋转元件与固定元件的一个,定位点设置于旋转元件与固定元件的另一个并且面向于凸点元件。处理器耦接按压模块以及屏幕,用以显示默认模式所对应的默认用户接口于屏幕。当旋转元件接收外力进行旋转,以使至少一个凸点元件与定位点的相对位置改变,并且当凸点元件与定位点相互干涉时,各个凸点元件对应于设置定位点的旋转元件与固定元件的一个具有一种按压状态。处理器又用以根据按压模块中的各个凸点元件的所有按压状态判断对应模式,以及显示对应模式的对应用户接口于屏幕。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有按压状态所构成的多个状态组合分别对应于不同模式,而处理器分别判断关联于各个凸点元件的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或是关闭状态,以取得所有按压状态的判断结果,以及根据判断结果,判定所有按压状态所对应的状态组合,从而判断对应模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有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的不同总数分别对应于不同模式。处理器分别判断关联于各所述凸点元件的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或是关闭状态,以取得所有按压状态的判断结果,以及根据判断结果,累计所有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的总数,从而判断对应模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个定位点为凹孔,而于旋转元件旋转时,当凸点元件卡入任一定位点时,关联于凸点元件的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当凸点元件未卡入任何定位点时,关联于凸点元件的按压状态为关闭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凸点元件卡入任一定位点而使关联于凸点元件的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时,凸点元件的半径与凸点元件的卡入深度的比值位于有效卡合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按压模块包括第一按压模块以及第二按压模块,第一按压模块的凸点元件的半径不同于第二按压模块的凸点元件的半径。当第一按压模块的凸点元件卡入任一定位点而使关联于凸点元件的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时,凸点元件的半径与凸点元件的卡入深度的比值位于第一有效卡合范围内。当第二按压模块的凸点元件卡入任一定位点而使关联于凸点元件的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时,凸点元件的半径与凸点元件的卡入深度的比值位于第二有效卡合范围内,其中第二有效卡合范围不同于第一有效卡合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凸点元件的半径与凹孔的半径的比值位于有效转动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凸点元件设置于固定元件,定位点设置于旋转元件,而关联于各所述凸点元件的按压状态为定位点随着旋转元件的旋转而产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凸点元件设置于旋转元件,定位点设置于固定元件,而关联于各所述凸点元件的按压状态为凸点元件随着旋转元件的旋转而产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凸点元件为金属材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为智能型手表,旋转元件为表环,固定元件为表体。
基于上述,本发明所提出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藉由旋转元件的旋转来产生关联于定位点的至少两个凸点元件的按压模块的按压状态,并且根据所有的按压状态来判断对应的模式,以显示对应的用户接口。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显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A显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B显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4A显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B显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可携式电子装置
110:屏幕
120:按压模块
121、122:凸点元件
131~134:定位点
140:旋转元件
150:固定元件
160:处理器
S202~S206、S302~S316d、S402~S414c: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
350、360、370、380、450、460、470:旋转状态
355、365、375、385、455、465、475:用户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接下来将会配合附图来详细描述,以下的描述所引用的元件符号,当不同附图出现相同的元件符号将视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这些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并未揭示所有本发明的可实施方式。更确切的说,这些实施例只是本发明中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的范例。
图1显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但此仅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首先图1先介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所有构件以及配置关系,详细功能将配合图2一并揭示。
请参照图1,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包括屏幕110、包括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的按压模块120、多个定位点131~134、旋转元件140、固定元件150以及处理器160。在本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可以例如是笔记本电脑、平板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智能型手表、智能型手机、数字随身听、数字相机等可携式电子装置,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屏幕110用以显示可携式电子装置100输出的画面而提供给使用者观看。在本实施例中,屏幕110例如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显示器、场发射显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或其他种类的显示器,但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屏幕110更可以是整合触碰检测元件的显示设备,可同时提供显示及输入功能。
按压模块120是由两个以上的凸点元件所构成,并且凸点元件对应于多个定位点,其中定位点的数量大于凸点元件的数量。为了方便明了,在此将以两个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以及四个定位点131~134来进行说明,其它数量的凸点元件以及定位点的实作方式可依此类推。
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设置于旋转元件140与固定元件150其中的一个,而定位点131~134设置于旋转元件140与固定元件150其中的另一个并且面向于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旋转元件140邻近于固定元件150,其可以例如是设置于固定元件150的上方。旋转元件140在接收外力而进行旋转的过程中,定位点131~134与凸点元件121、122将相互干涉,而凸点元件121、122对应于设置定位点131~134的旋转元件140与固定元件150的一个将具有按压状态。亦即,旋转元件140的旋转可改变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与定位点131~134的对应关系,致使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改变按压状态。具体来说,当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设置于旋转元件140,定位点131~134设置于固定元件150,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将随着旋转元件140的旋转而产生不同的按压状态。另一方面,当定位点131~134设置于旋转元件140,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设置于固定元件150,定位点131~134将随着旋转元件140的旋转而使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产生不同的按压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可以是相同大小并且具有不易磨损的金属材质,而定位点131~134可以为相同大小的凹孔,以藉由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与定位点131~134之间的卡合来判断按压状态。为了使旋转元件140易于旋转并且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与定位点131~134之间具有一定的卡合力道以避免误触,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的半径与定位点131~134的比值将符合有效转动范围。举例来说,此有效转动范围可以为其中R1为定位点131~134的半径,R2为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的半径,R值为R1与R2的比值。
处理器160耦接至屏幕110以及按压模块120,其可根据按压模块120中的各个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的按压程度得到一个按压状态,并且此按压状态可分为开启状态以及关闭状态。在此开启状态的判定是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的半径与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卡入任一定位点131~134的深度的比值符合有效卡合范围。举例来说,此有效卡合范围可以为R2≥P以及其中P为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卡入任一定位点131~134的深度。此外,处理器160根据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的多个按压状态来判断对应模式,据以切换屏幕110的显示画面。处理器160可以例如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或是其他可程序化的一般用途或特殊用途的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可程序化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控制芯片(controlchip)、特殊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可程序化逻辑设备(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他类似装置或这些装置的组合。
附带说明的是,在一实施例中,处理器160以及屏幕110可以是设置于固定元件150上。在另一实施例中,处理器160可以是设置于固定元件150上,而屏幕110则是设置于旋转元件140的上方或者是旋转元件140与固定元件150之间,本发明不在此设限。
图2显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具有多重模式,而各个模式具有不同的用户接口。此流程将说明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如何藉由旋转元件140的旋转来控制可携式电子装置100进行模式的切换。以下即搭配可携式电子装置100中的各个元件说明其控制方法的详细步骤。为了方便说明,在此假设定位点131~134设置于旋转元件140,而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设置于固定元件150。
请同时参照图1以及图2,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处理器160将于屏幕110上显示默认模式所对应的默认用户接口(步骤S202)。换句话说,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在默认模式时,屏幕110将显示默认用户接口。默认模式可以是可携式电子装置100之前所使用的模式、系统本身的默认设定(default setting)或是使用者的预先设定,本发明不在此设限。
接着,当旋转元件140旋转时,处理器160将根据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关联于定位点131~134的所有按压状态来判断对应模式(步骤S204),并且将于屏幕110上显示对应模式的对应用户接口(步骤S206)。详细来说,定位点131~134将随着旋转元件140的旋转而使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产生不同的按压状态。举例来说,当旋转元件140旋转时,若凸点元件121卡合于任一定位点131~134,处理器160感测凸点元件121的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此时,若凸点元件122并未卡合于任何定位点131~134,处理器160感测凸点元件122的按压状态为关闭状态。处理器160将同时根据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的按压状态来判断所对应的模式,并且将原本显示于屏幕110上的默认用户接口切换至前述所判断的模式所对应的用户接口。
处理器160根据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的按压状态来判断所对应的模式,可以是依据所有按压状态所构成的状态组合或是开启状态的总数两种方式。以下将以第一实施例以及第二实施例分叙说明。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可以是智能型手表等穿戴式电子装置。旋转元件140为表环,固定元件150为表体,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设置于旋转元件140。
在第一实施例中,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的按压状态可构成四种状态组合,其将分别对应于四种模式。处理器160可分别判断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的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或是关闭状态,以取得所有按压状态的判断结果,再根据判断结果判定对应的状态组合,从而判定此状态组合所对应的模式。在此,内存(未显示)可预先储存类似于表1的查询表,处理器160可根据凸点121以及凸点122的按压状态的判断结果,来查询所对应的模式。
凸点121 凸点122 对应模式 对应用户接口
开启 开启 第一模式:简易模式 第一用户接口
开启 关闭 第二模式:动态模式(红光) 第二用户接口
关闭 关闭 第三模式:动态模式(蓝光) 第三用户接口
关闭 开启 第四模式:普通模式 第四用户接口
表1
详细来说,图3A显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3B显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请同时参照图1、图3A以及图3B,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处理器160将先执行默认模式(步骤S302),并且屏幕110将显示默认用户接口(步骤S304)。当旋转元件140旋转进而使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与定位点131~134之间产生按压时(步骤S306),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将分别为第一按压状态以及第二按压状态(步骤S308)。处理器160可先判断凸点元件121的第一按压状态是否为开启(步骤S310),接着再判断凸点元件122的第二按压状态是否为开启(步骤S3121、步骤S3122)。
具体来说,如图3B所示,定位点131、定位点132可相邻配置,而定位点133、定位点134可与定位点131、定位点132保持特定的间隔,以使旋转元件140可以旋转至四种不同旋转状态350、旋转状态360、旋转状态370、旋转状态380而产生四种不同的按压状态组合。在此所显示的旋转状态350、旋转状态360、旋转状态370、旋转状态380是以顺时针转动旋转元件140的方向排序,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旋转元件140的旋转方向。
当第一按压状态以及第二按压状态皆为开启时,处理器160将执行第一模式(步骤S314a),并且屏幕110将显示第一用户接口(步骤S316a)。以图3B为例,当旋转元件140旋转至旋转状态350时,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将分别与定位点131、定位点132同时卡合,此时第一按压状态以及第二按压状态将皆为开启状态,而处理器160会根据表1将原先显示于屏幕110上的用户接口切换为简易模式的用户接口355。
当第一按压状态为开启并且第二按压状态为关闭时,处理器160将执行第二模式(步骤S314b),并且屏幕110将显示第二用户接口(步骤S316b)。以图3B为例,当旋转元件140旋转至旋转状态360时,凸点元件121将与定位点133卡合,并且凸点元件122将不与任何定位点131~134卡合,因此第一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而第二按压状态为关闭状态,而处理器160会根据表1将原先显示于屏幕110上的用户接口切换为红光动态模式的用户接口365。
当第一按压状态以及第二按压状态皆为关闭时,处理器160将执行第三模式(步骤S314c),并且屏幕110将显示第三用户接口(步骤S316c)。以图3B为例,当旋转元件140旋转至旋转状态370时,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将不会与任何定位点131~134卡合,此时第一按压状态以及第二按压状态将皆为关闭状态,而处理器160会根据表1将原先显示于屏幕110上的用户接口切换为蓝光动态模式的用户接口375。
当第一按压状态为关闭并且第二按压状态为开启时,处理器160将执行第四模式(步骤S314d),并且屏幕110将显示第四用户接口(步骤S316d)。以图3B为例,当旋转元件140旋转至旋转状态380时,凸点元件122将与定位点134卡合,并且凸点元件121将不与任何定位点131~134卡合,因此第一按压状态为关闭状态而第二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而处理器160会根据表1将原先显示于屏幕110上的用户接口切换为普通模式的用户接口385。
在第二实施例中,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所产生的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的总数可以是2、1或是0,其将分别对应于三种模式。处理器160可分别判断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的按压状态是否为开启状态,以取得所有按压状态的判断结果,再根据判断结果来累计开启状态的总数,从而判定此总数所对应的模式。在此,内存(未显示)可预先储存类似于表2的查询表,处理器160可根据凸点121以及凸点122的开启状态的总数来查询所对应的模式。
总数 对应模式 对应用户接口
2 第一模式:简易模式 第一用户接口
1 第二模式:动态模式 第二用户接口
0 第三模式:普通模式 第三用户接口
表2
详细来说,图4A显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4B显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请同时参照图1、图4A以及图4B,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处理器160将执行默认模式(步骤S402),并且屏幕110将显示默认用户接口(步骤S404)。当旋转元件140旋转进而使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与定位点131~134之间产生按压时(步骤S406),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将为第一按压状态以及第二按压状态(步骤S408)。处理器160将累计第一按压状态以及第二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的总数(步骤S410)。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4B所示,在此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三个定位点定位点131、定位点132、定位点133,其中定位点131、定位点132可相邻配置,而定位点133可与定位点131、定位点132保持特定的间隔,以使旋转元件140可以旋转至三种不同旋转状态450、旋转状态460、旋转状态470而产生三种不同的开启状态总数。在此所显示的旋转状态450、旋转状态460、旋转状态470是以顺时针转动旋转元件140的方向排序,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旋转元件140的旋转方向。
当开启状态的总数为2时,处理器160将执行第一模式(步骤S412a),并且屏幕110将显示第一用户接口(步骤S414a)。以图4B为例,当旋转元件140旋转至旋转状态450时,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将分别与定位点131、定位点132同时卡合,此时第一按压状态以及第二按压状态将皆为开启状态,因此开启状态的总数为2。处理器160会根据表2将原先显示于屏幕110上的用户接口切换为简易模式的用户接口455。
当开启状态的总数为1时,处理器160将执行第二模式(步骤S412b),并且屏幕110将显示第二用户接口(步骤S414b)。以图4B为例,当旋转元件140旋转至旋转状态460时,凸点元件121将与定位点133卡合,并且凸点元件122将不与任何定位点131~133卡合,因此开启状态的总数为1。处理器160会根据表2将原先显示于屏幕110上的用户接口切换为动态模式的用户接口465。必须说明的是,由于在此第二实施例中处理器160仅藉由开启状态的总数来进行模式判断,因此只要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其中之一与任何定位点131~133卡合,而另一个不与任何定位点131~133卡合(即,开启状态的总数皆为1),处理器160皆将执行第二模式,并且屏幕110将显示第二用户接口。
当开启状态的总数为0时,处理器160将执行第三模式(步骤S412c),并且屏幕110将显示第三用户接口(步骤S414c)。以图4B为例,当旋转元件140旋转至旋转状态470时,凸点元件121、凸点元件122将不会与任何定位点131~134卡合,因此开启状态的总数为0,而处理器160会根据表2将原先显示于屏幕110上的用户接口切换为普通模式的用户接口475。
附带说明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亦可仅采用两个相邻的定位点的配置来达到三种模式的切换,旋转元件140需要较大的旋转角度来进行切换。
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以及第二实施例,可携式电子装置100仅需藉由两个凸点元件以及对应的定位点来进行多达四种的模式切换,进而调整用户接口。于实作上,旋转元件140上亦可标示不同模式所对应的旋转角度,以给予使用者直觉明确的操作。
在另一实施例中,前述的按压模块120更可包括三个以上的凸点元件。若是以状态组合来切换模式,三个凸点元件所产生的按压状态可构成八种状态组合,并且将分别对应于八种模式。若是以开启状态的总数来切换模式,三个凸点元件可产生四个不同的开关状态总数,并且将分别对应于四种模式。以此类推,当按压模块120包括n个凸点元件,则可构成(2n)种状态组合或者是产生(n+1)个不同的开关状态总数。
在又一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00更可以包括两组以上的按压模块,而每个按压模块同样地包括至少两个凸点元件。在此实施例中,不同按压模块的凸点元件将具有不同的半径以及不同的有效卡合范围,藉以判别来自不同按压模块的凸点元件的按压状态。
具体来说,假设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具有第一按压模块以及第二按压模块,其中第一按压模块的凸点元件的半径与第二按压模块的凸点元件的半径不同并且分别具有第一有效卡合范围以及第二有效卡合范围。对于第一按压模块的凸点元件而言,其开启状态的判定是凸点元件的半径与凸点元件卡入任一定位点的深度的比值符合第一有效卡合范围。对于第二按压模块的凸点元件而言,其开启状态的判定是凸点元件的半径与凸点元件卡入任一定位点的深度的比值符合第二有效卡合范围。三个以上的按压模块的实作方式可此类推,于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出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藉由旋转元件的旋转来产生关联于定位点的至少两个凸点元件的按压模块的按压状态,并且根据所有的按压状态来判断对应的模式,以显示对应的用户接口。如此一来,本发明可在低制作成本的前提下,得以让用户在有限操作区域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上进行直观的操作。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改动与润饰,均在本发明范围内。

Claims (26)

1.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旋转元件、固定元件、屏幕、处理器、具有至少两个凸点元件的至少一按压模块以及多个定位点,所述旋转元件邻近所述固定元件,所述凸点元件设置于所述旋转元件与所述固定元件的一个,所述定位点设置于所述旋转元件与所述固定元件的另一个并且面向于所述凸点元件,所述处理器耦接所述按压模块,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显示默认模式所对应的默认用户接口于所述屏幕;
由所述旋转元件接收外力进行旋转,以改变至少一所述凸点元件与所述定位点的相对位置;
当所述凸点元件与所述定位点相互干涉时,各所述凸点元件对应于设置所述定位点的所述旋转元件与所述固定元件的一个具有一按压状态,由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按压模块中的各所述凸点元件的所有按压状态判断对应模式;以及
显示所述对应模式的对应用户接口于所述屏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点的数量大于所述凸点元件的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按压状态分别为开启状态或是关闭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点元件为弹性材质,各所述按压状态分别为所述凸点元件产生形变与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状态所构成的多个状态组合分别对应于不同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按压模块中的各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判断所述对应模式的步骤包括:
分别判断各所述凸点元件关联于所述定位点的所述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或是关闭状态,以取得所述按压状态的判断结果;以及
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判定所述按压状态所对应的所述状态组合,从而判断所述对应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的不同总数分别对应于不同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按压模块中的各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判断所述对应模式的步骤包括:
分别判断各所述凸点元件关联于所述定位点的所述按压状态为所述开启状态或是关闭状态,以取得所述按压状态的判断结果;以及
根据所述判断结果,累计所述按压状态为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总数,从而判断所述对应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定位点为凹孔,而于所述旋转元件旋转时,对于各所述凸点元件:
当所述凸点元件卡入任一所述定位点时,关联于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以及
当所述凸点元件未卡入任何所述定位点时,关联于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为关闭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各所述凸点元件,当所述凸点元件卡入任一所述定位点而使关联于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为所述开启状态时,所述凸点元件的半径与所述凸点元件的卡入深度的比值位于有效卡合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模块包括第一按压模块以及第二按压模块,所述第一按压模块的所述凸点元件的半径不同于所述第二按压模块的所述凸点元件的半径,其中:
对于所述第一按压模块的各所述凸点元件,当所述凸点元件卡入任一所述定位点而使关联于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为所述开启状态时,所述凸点元件的半径与所述凸点元件的卡入深度的比值位于第一有效卡合范围内;以及
对于所述第二按压模块的各所述凸点元件,当所述凸点元件卡入任一所述定位点而使关联于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为所述开启状态时,所述凸点元件的半径与所述凸点元件的卡入深度的比值位于第二有效卡合范围内,其中所述第二有效卡合范围不同于所述第一有效卡合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凸点元件的半径与各所述凹孔的半径的比值位于有效转动范围内。
13.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元件;
旋转元件,邻近于所述固定元件;
至少一按压模块,其中各所述按压模块具有至少两个凸点元件;
多个定位点,其中所述凸点元件设置于所述旋转元件与所述固定元件的一个,所述定位点设置于所述旋转元件与所述固定元件的另一个并且面向于所述凸点元件;
屏幕;以及
处理器,耦接所述按压模块以及所述屏幕,其中所述处理器显示默认模式所对应的默认用户接口于所述屏幕,当所述旋转元件接收外力进行旋转,以使至少一所述凸点元件与所述定位点的相对位置改变并且所述凸点元件与所述定位点相互干涉时,所述按压模块中的各所述凸点元件对应于设置所述定位点的所述旋转元件与所述固定元件的一个具有按压状态,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按压模块中的各所述凸点元件的所有按压状态判断对应模式,以及显示所述对应模式的对应用户接口于所述屏幕。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点的数量大于所述凸点元件的数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按压状态分别为开启状态或是关闭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点元件为弹性材质,各所述按压状态分别为所述凸点元件产生形变与否。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状态所构成的多个状态组合分别对应于不同模式,而于所述旋转元件旋转时,所述处理器分别判断关联于各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或是关闭状态,以取得所述按压状态的判断结果,以及根据所述判断结果,判定所述按压状态所对应的所述状态组合,从而判断所述对应模式。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的不同总数分别对应于不同模式,而于所述旋转元件旋转时,所述处理器分别判断关联于各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为所述开启状态或是所述关闭状态,以取得所述按压状态的判断结果,以及根据所述判断结果,累计所述按压状态为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总数,从而判断所述对应模式。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定位点为一凹孔,而于所述旋转元件旋转时,对于各所述凸点元件:
当所述凸点元件卡入任一所述定位点时,关联于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为开启状态;以及
当所述凸点元件未卡入任何所述定位点时,关联于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为关闭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各所述凸点元件,当所述凸点元件卡入任一所述定位点而使关联于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为所述开启状态时,所述凸点元件的半径与所述凸点元件的卡入深度的比值位于有效卡合范围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模块包括第一按压模块以及第二按压模块,所述第一按压模块的所述凸点元件的半径不同于所述第二按压模块的所述凸点元件的半径,其中:
对于所述第一按压模块的各所述凸点元件,当所述凸点元件卡入任一所述定位点而使关联于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为所述开启状态时,所述凸点元件的半径与所述凸点元件的卡入深度的比值位于第一有效卡合范围内;以及
对于所述第二按压模块的各所述凸点元件,当所述凸点元件卡入任一所述定位点而使关联于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为所述开启状态时,所述凸点元件的半径与所述凸点元件的卡入深度的比值位于第二有效卡合范围内,其中所述第二有效卡合范围不同于所述第一有效卡合范围。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凸点元件的半径与各所述凹孔的半径的比值位于有效转动范围内。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点元件设置于所述固定元件,所述定位点设置于所述旋转元件,而关联于各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为所述定位点随着所述旋转元件的旋转而产生。
2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点元件设置于所述旋转元件,所述定位点设置于所述固定元件,而关联于各所述凸点元件的所述按压状态为所述凸点元件随着所述旋转元件的旋转而产生。
2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点元件为金属材质。
2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携式电子装置为智能型手表,所述旋转元件为表环,所述固定元件为表体。
CN201610382595.0A 2015-06-01 2016-06-01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62003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68919P 2015-06-01 2015-06-01
US62/168,919 2015-06-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00361A CN106200361A (zh) 2016-12-07
CN106200361B true CN106200361B (zh) 2019-07-30

Family

ID=57398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82595.0A Active CN106200361B (zh) 2015-06-01 2016-06-01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61607B2 (zh)
CN (1) CN106200361B (zh)
TW (1) TWI6043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26154B1 (ko) * 2014-08-29 2021-11-1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저전력 모드의 표시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USD832289S1 (en) * 2016-05-30 2018-10-30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ortion of a display screen with icon
CN111880710B (zh) * 2020-07-31 2022-02-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屏幕旋转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2068411A (zh) * 2020-08-31 2020-12-11 深圳市副驾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表式触发开关装置
CN114488764A (zh) * 2022-03-11 2022-05-13 广东乐心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表控制方法和手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83009A (ja) * 2006-09-29 2008-04-10 Seiko Epson Corp 表示装置
CN101592972A (zh) * 2008-05-30 2009-12-02 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旋转控制的电子显示装置
KR20100132226A (ko) * 2009-06-09 2010-12-17 신정현 수험생용 아날로그 시계
CN103399480A (zh) * 2013-08-19 2013-11-20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智能手表及其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04570716A (zh) * 2013-10-18 2015-04-29 Eta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物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42326B2 (en) * 2004-03-17 2011-05-17 Socket Mobile, Inc. Multi-mode ring scanner
US7382691B2 (en) * 2006-04-21 2008-06-03 Nixon, Inc. Multifunction watch system and method
CN102063051B (zh) 2010-11-12 2013-07-0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腕带式装置
TWI457962B (zh) 2010-11-29 2014-10-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腕帶式裝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83009A (ja) * 2006-09-29 2008-04-10 Seiko Epson Corp 表示装置
CN101592972A (zh) * 2008-05-30 2009-12-02 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旋转控制的电子显示装置
KR20100132226A (ko) * 2009-06-09 2010-12-17 신정현 수험생용 아날로그 시계
CN103399480A (zh) * 2013-08-19 2013-11-20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智能手表及其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04570716A (zh) * 2013-10-18 2015-04-29 Eta瑞士钟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物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3611A (zh) 2016-12-16
US20160349861A1 (en) 2016-12-01
US10261607B2 (en) 2019-04-16
TWI604338B (zh) 2017-11-01
CN106200361A (zh)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00361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210307B (zh) 移动终端及屏幕切换方法
US10582032B2 (en) Multi-layer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256068B (zh) 指纹的采集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1561743A (zh) 在屏幕锁定状态下切换背景图的方法及其移动电子装置
KR102043150B1 (ko) 이동 단말기
US20200004301A1 (e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for a tablet computer
CN110673769A (zh)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4184891A (zh) 一种屏幕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5677544A (zh) 灯光显示方法及灯光显示装置
WO2019196381A1 (zh) 一种智能终端及控制方法
CN107045295B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210229145U (zh) 一种编程积木及编程积木组件
US20150130778A1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and power saving method thereof
WO2024055789A1 (zh) 一种触摸屏终端屏幕亮度调节的方法及装置
CN106951053B (zh) 一种背光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08675297U (zh) 一种移动设备
CN105224269A (zh) 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01733363U (zh) 一种具单平面双触控显示屏的互联网手机
CN105847675A (zh) 一种照相机模式切换方法、装置及移动设备
CN212793877U (zh) 移动终端的壳体组件、移动终端、批头和自动拧螺钉机
CN105226765B (zh) 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时间调节方法、系统以及一种电子设备
CN104077129A (zh) 图标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6249812B (zh) 一种连接装置
CN107633821B (zh) 屏幕背光灯模组、显示屏模组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