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88785B - 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由其制备的片材或管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由其制备的片材或管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88785B
CN106188785B CN201610695013.4A CN201610695013A CN106188785B CN 106188785 B CN106188785 B CN 106188785B CN 201610695013 A CN201610695013 A CN 201610695013A CN 106188785 B CN106188785 B CN 1061887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ecular weight
composition according
grain diameter
high molecula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950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88785A (zh
Inventor
李化毅
李倩
孙同兵
朱才镇
刘瑞刚
赵宁
徐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riority to CN20161069501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887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88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88785A/zh
Priority to EP17840722.7A priority patent/EP3489265A4/en
Priority to PCT/CN2017/075495 priority patent/WO2018032744A1/zh
Priority to KR1020207029878A priority patent/KR102292650B1/ko
Priority to KR1020217006485A priority patent/KR102317083B1/ko
Priority to KR1020197006903A priority patent/KR102185631B1/ko
Priority to JP2019510358A priority patent/JP7466306B2/ja
Priority to US16/279,677 priority patent/US1153028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887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887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由其制备的片材或管及其应用,所述组合物包括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和玻璃纤维;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粘均分子量(Mv)大于1×106,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为球形或类球形颗粒,平均粒径为10~100μm,标准差为2μm‑15μm,堆密度为0.1g/mL~0.3/mL。所述片材或管,具有优异的耐低温性能、抗冲击性能和耐蠕变性能。另外,由于玻璃纤维的增强作用,所述片材或管的机械性能也十分优异。因此,本发明的片材特别适用于汽车、电子器件等诸多领域,所述管特别适合于给水排水、石油钻探等领域。

Description

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由其制备的片材或管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应用,具体涉及一种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由其制备的片材或管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聚乙烯是目前用量最大的通用塑料品种之一,其具有较为均衡的综合性能,因而在汽车、电器、建材等领域得以大量使用。虽然聚乙烯具有较好的耐磨损性、耐化学腐蚀性、耐应力开裂性、抗粘附和自身润滑性等,但同时耐低温、抗冲击性差,较易老化。
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GFPE)因其具有改善的刚性、抗冲击强度、抗蠕变性能、低翘曲、抗动态疲劳和尺寸稳定性等优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虽然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可以改善其耐低温性能,但仍存在玻璃纤维与聚乙烯的相容性差、抗冲击性和抗蠕变性能低等问题,有待开发新型的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复合材料。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由其制备的片材或管的耐低温性能优异、各项力学性能(尤其是抗冲击性能和抗蠕变性能)和热学性能均十分优异。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其包括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和玻璃纤维;
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粘均分子量(Mv)大于1×106,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为球形或类球形颗粒,平均粒径为10~100μm,标准差为2μm-15μm,堆密度为0.1g/mL~0.3/mL。
根据本发明,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粒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
根据本发明,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粘均分子量(Mv)大于等于1.5×106,优选地为1.5×106~4.0×106;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Mw/Mn为2~15,优选为3~10,还优选为4~8。
根据本发明,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平均粒径优选为20μm-90μm,还优选为30-85μm,更优选为50μm-80μm;所述标准差优选为5μm-15μm,更优选为6μm-12μm,还优选为8μm-10μm;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堆密度优选为0.15g/mL-0.25g/mL,例如0.2g/mL。
根据本发明,所述玻璃纤维为经偶联剂处理的玻璃纤维。所述偶联剂例如为硅烷偶联剂(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792,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L602,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等)、钛酸酯偶联剂(如三(二辛基焦磷酰氧基)钛酸异丙酯、二(二辛基磷酰氧基)钛酸乙二酯、二异硬脂酰基钛酸乙二酯)或铝酸酯偶联剂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偶联剂选自硅烷偶联剂,特别优选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等。所述偶联剂的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玻璃纤维,为0.5-4重量份。
根据本发明,为了使得玻璃纤维更好分散在所述偶联剂中,可在所述玻璃纤维与偶联剂的体系中加入稀释剂,所述稀释剂例如选自白油或液体石蜡。所述稀释剂与偶联剂的重量比例如为(1~10):1,优选(3~6):1。
根据本发明,所述玻璃纤维的长度为0.5mm-10mm,例如为1mm-3mm,或3mm-5mm,或5mm-7mm等。
根据本发明,所述组合物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10-95wt%,玻璃纤维5-90wt%。优选地,所述玻璃纤维的含量为10-80wt%,更优选为40-70wt%。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片材或管,其由上述组合物制备得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片材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和所述玻璃纤维在高速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加入挤出机中,通过片材模具挤出,经冷却、拉伸,制得本发明的片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管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和所述玻璃纤维在高速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加入挤出机中,通过管材模具挤出,经冷却、拉伸,制得本发明的管。
优选地,所述管的壁厚介于0.1mm-10mm之间,优选0.5mm-5mm之间。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上述片材的用途,其可用于汽车、电子器件等诸多领域。
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了上述管的用途,其用于给水排水、石油钻探等领域,例如作为给水排水管或矿用耐磨管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一种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由所述组合物制备的片材或管,具有优异的耐低温性能(如在零下30℃到零下135℃下可以长期使用)、抗冲击性能(如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7.5J)高于10.0KJ/m2)和耐蠕变性能(如蠕变小于等于2%)。另外,由于玻璃纤维的增强作用,所述片材或管的机械性能(如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和热变形温度等)也十分优异。因此,本发明的片材特别适用于汽车、电子器件等诸多领域,所述管特别适合于给水排水、石油钻探等领域。
具体实施方式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制备方法中采用的催化剂可以采用申请人已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1510271254.1)中公开的方法制备,其全文引入本申请中作为参考。
具体的,上述催化剂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备:
(a)将卤化镁、醇类化合物、助剂、部分的内给电子体和溶剂混合,制得混合物I;
(b)在反应器中加入上述的混合物I,预热到-30℃~30℃,滴加钛化合物;或者,在反应器中加入钛化合物,预热到-30℃~30℃,滴加上述的混合物I;
(c)滴加完成后,反应体系经过30分钟~3小时升温至90℃~130℃,加入剩余的内给电子体继续反应;
(d)滤除反应体系的液体,加入剩余的钛化合物,继续反应;
(e)反应完成后,后处理得到所述的催化剂。
根据本发明,所述步骤(b)由下述步骤(b’)替换:
(b’)配置包括纳米粒子、分散剂和溶剂的混合物II;
在反应器中加入上述的混合物I和混合物II得到二者的混合物,预热到-30℃~30℃,滴加钛化合物;或者,
在反应器中加入钛化合物,预热到-30℃~30℃,滴加上述的混合物I和混合物II的混合物。
本发明中,所述的混合物Ⅰ优选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将卤化镁和醇类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混合,升温并保温后,加入助剂和部分的内给电子体,在一定温度反应后得到稳定均一的混合物Ⅰ。
所述醇类化合物选自C1-C15的脂肪醇类化合物、C3-C15的环烷醇类化合物和C6-C15的芳香醇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甲醇、乙醇、乙二醇、正丙醇、异丙醇、1,3-丙二醇、丁醇、异丁醇、己醇、庚醇、正辛醇、异辛醇、壬醇、癸醇、山梨醇、环己醇和苄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更优选为乙醇、丁醇、己醇及异辛醇。
所述内给电子体为单酯、二酯、单醚、二醚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的选自二酯或二醚。
所述溶剂选自5-20个碳的直链烷烃、5-20个碳的支链烷烃、6-20个碳的芳香烃或它们的卤代烃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甲苯、氯苯、二氯苯或癸烷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中,卤化镁在制备可直接获得亚微米级聚烯烃颗粒的催化剂中具有载体的作用,为传统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组成之一,能使制备的催化剂具有合适的形状、尺寸和机械强度,同时,载体可使活性组分分散在载体表面上,获得较高的比表面积,提高单位质量活性组分的催化效率。另外,所述醇类化合物的作用在于将载体即卤化镁溶解。在混合物Ⅰ的制备过程中,所述得到混合溶液的温度优选为110℃~130℃,更优选为130℃,所述保温时间优选为1~3小时,更优选为2~3小时,所述加入助剂等后的反应时间为0.5~2小时,更优选为1小时。因此,卤化镁在高温下被醇类化合物溶解,得到了混合物Ⅰ。
按照本发明,所述的混合物Ⅱ优选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将纳米粒子、分散剂和溶剂加入到反应容器中,超声处理,得到均匀的混合物Ⅱ。所述的纳米粒子优选为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锆、纳米氧化镍、纳米氯化镁或纳米碳球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为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粒度优选为1~80nm,更优选为10~50nm。优选的纳米粒子的加入质量相对于卤化镁的加入质量为0%~200%,更优选为0%~20%。超声处理的时间优选为2小时。在本发明中纳米粒子作为晶种引入,目的是为了加速载体的成型和降低催化剂颗粒的粒径;分散剂和溶剂,包括超声处理都是为了帮助纳米粒子分散,这样促使每个纳米颗粒都能发挥晶种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所述步骤(b’)的混合物II中,所述纳米粒子选自纳米二氧化硅、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锆、纳米氧化镍、纳米氯化镁或纳米碳球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纳米粒子的粒度为1~80纳米,优选为2~60纳米,更优选3~50纳米。
所述纳米粒子的加入质量相对于卤化镁的加入质量为大于0%至小于等于200%,优选地,所述的纳米粒子加入量的范围为大于0%至小于等于20%。
本发明中,所述步骤(b’)的混合物II中,所述溶剂选自5-20个碳的直链烷烃、5-20个碳的支链烷烃、6-20个碳的芳香烃或它们的卤代烃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分散剂选自四氯化钛、四氯化硅或者两者的混合物。
步骤(a)中,所述混合在加热搅拌下进行,获得均一稳定的透明混合物I。
步骤(b’)中,配置时进行超声分散处理。
步骤(b)或(b’)中,滴加为缓慢滴加。
步骤(b)或(b’)中,优选的反应预热温度为-20℃~30℃,更优选为-20℃~20℃。
步骤(c)的反应时间为1~5小时,优选2~3小时。
步骤(d)的继续反应的时间为1~5小时,优选2~3小时。
步骤(e)中的后处理可以是用己烷对所得产物进行清洗,然后烘干;其中,清洗的次数可以是1~10次,优选3~6次。
步骤(a)中,所述卤化镁选自氯化镁、溴化镁或碘化镁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a)中,所述助剂可以为钛酸酯类化合物。
步骤(b)或(b’)中,所述钛化合物的通式如式I所示:
Ti(R)nX(4-n)
式I
其中,R为C1-C12的支链或直链烷基,X为卤素,n为0、1、2或3。
步骤(d)中,优选的,反应体系经过40分钟~3小时升温至90℃~130℃,更优选反应体系经过40分钟~2小时升温至100℃~120℃。
从上述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涉及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并且,本发明制备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在乙烯聚合时能够制得平均粒径为10~100μm,球形度较高,粒度分布较窄,堆密度低(为0.1~0.3/mL)的聚乙烯颗粒。通过研究发现,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用于乙烯聚合得到的聚乙烯颗粒相比与其他聚乙烯,粒度有20~30倍的降低,粒度分布明显变窄而且堆密度能低至0.1g/mL。
[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及其制备方法]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组合物中采用了一种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所述聚乙烯的粘均分子量(Mv)大于1×106,所述聚乙烯为球形或类球形颗粒,平均粒径为10μm-100μm,标准差为2μm-15μm,堆密度为0.1g/mL-0.3g/mL。优选地,所述聚乙烯的粒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所述平均粒径优选为20μm-80μm,更优选为50μm-80μm。所述标准差优选为5μm-15μm,更优选为6μm-12μm,还优选为8μm-10μm。所述堆密度优选为0.15g/mL-0.25g/mL。具备所述粒径和堆密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特别适用于接枝改性,一方面极大地扩展了聚乙烯的改性空间;另一方面,所述聚合物的加工性能显著提高,适用于更大范围的制品的制备;这样,就有效扩展了所述聚合物的应用领域。
同时,本发明的聚乙烯还具备下述优异性能:首先,耐磨损性能非常卓越,比一般碳钢和铜等金属的耐磨指数还高数倍;其次,由于分子量超高,分子链超长,使得材料的冲击强度高;再次,该聚乙烯的耐化学腐蚀能力强于一般聚烯烃;最后,该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较宽,在较低或较高的温度下均能保持很好的韧性和强度。
如上所述,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在催化剂作用下,乙烯进行聚合反应;其中,聚合反应的温度为-20~100℃;乙烯中,一氧化碳含量少于5ppm,二氧化碳少于15ppm,共轭二烯烃含量少于10ppm;
所述催化剂通过上述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本发明通过研究发现,简单的控制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确实可以很好实现所述聚乙烯的粒径的控制,但是制备的聚乙烯的分子量不高,为了实现控制粒径的同时提高所述聚合物的分子量,发明人进行了诸多的尝试,经研究发现,控制聚合反应的温度和单体的纯度是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而且不会影响所述聚合物粒径的有效控制,甚至有助于制备更窄粒径范围和更低堆密度范围的聚合物。
通过研究发现,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控制在-20~100℃,乙烯中纯度控制为一氧化碳含量少于5ppm、二氧化碳少于15ppm以及共轭二烯烃含量少于10ppm,就可以实现粒径控制的同时制备超高分子量的聚乙烯。优选地,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为30-80℃,更优选为50-80℃。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乙烯进行聚合反应;其中,聚合反应的温度为-20~100℃;乙烯中,一氧化碳含量少于5ppm,二氧化碳少于15ppm,共轭二烯烃含量少于10ppm;
所述催化剂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备得到:
(a)将卤化镁、醇类化合物、助剂、部分的内给电子体和溶剂混合,制得混合物I;
(b)在反应器中加入上述的混合物I,预热到-30℃~30℃,滴加钛化合物;或者,在反应器中加入钛化合物,预热到-30℃~30℃,滴加上述的混合物I;
(c)滴加完成后,反应体系经过0.5~3小时升温至90℃~130℃,加入剩余的内给电子体继续反应;
(d)滤除反应体系的液体,加入剩余的钛化合物,继续反应;
(e)反应完成后,后处理得到所述的催化剂;
其中制得的聚乙烯的粘均分子量(Mv)大于1×106,所述聚乙烯为球形或类球形颗粒,平均粒径为10~100μm,标准差为2μm-15μm,堆密度为0.1g/mL~0.3g/mL。
本发明中,所述聚乙烯的粒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
本发明中,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优选为30~80℃,更优选为50~80℃。
[参数测定]
耐蠕变性能,采用中国国家标准GB11546-89、ISO899-1981的方法测定。
抗冲击性能,采用GB/T1043.1-2008测定。
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采用GB/T9341-2008测定。
拉伸强度,采用GB/T1040-2006测定。
热变形温度,采用GB/T1634.2-2004测定。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方面的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制备例1乙烯均聚物及其制备
1)催化剂的制备
在经过高纯氮气充分置换的反应器中,依次加入无水氯化镁4.94g,异辛醇18.9g,癸烷30ml,搅拌下升温至130℃,并维持2小时,然后加入2.65g钛酸四丁酯和2.05g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在130℃下再反应1小时,最后冷却至室温,形成均匀透明溶液,即为混合物Ⅰ。
向反应釜中加入200ml四氯化钛搅拌并预热至0℃,2小时左右将混合物Ⅰ滴加到四氯化钛中。滴加完毕,开始升温,2小时内升温至110℃。加入内给电子体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23g。在此温度下反应2小时后,移除反应液体,再次加入200ml四氯化钛,反应2小时。最后移除反应液体,将剩下的固体物质用60℃的己烷冲洗10次,干燥即得催化剂。
2)乙烯的淤浆聚合:
在高纯氮气保护下,对1L高压反应釜进行干燥除氧,依次加入150mL正己烷,20mg上述的催化剂和三乙基铝12ml,然后通入乙烯气体维持0.7MPa;其中,乙烯中,一氧化碳含量少于5ppm,二氧化碳少于15ppm,共轭二烯烃含量少于10ppm;聚合反应开始,体系温度维持为80℃、反应时间为30分钟,得到本发明的乙烯均聚物。
制备例2乙烯均聚物及其制备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
乙烯的淤浆聚合:
在高纯氮气保护下,对1L高压反应釜进行干燥除氧,依次加入150mL正己烷,20mg上述的催化剂和三乙基铝12ml,然后通入乙烯气体维持0.7MPa;其中,乙烯中,一氧化碳含量少于5ppm,二氧化碳少于15ppm,共轭二烯烃含量少于10ppm;聚合反应开始,体系温度维持为70℃、反应时间为30分钟,得到本发明的乙烯均聚物。
制备例3乙烯均聚物及其制备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
乙烯的淤浆聚合:
在高纯氮气保护下,对1L高压反应釜进行干燥除氧,依次加入150mL正己烷,20mg上述的催化剂和三乙基铝12ml,然后通入乙烯气体维持0.7MPa;其中,乙烯中,一氧化碳含量少于5ppm,二氧化碳少于15ppm,共轭二烯烃含量少于10ppm;聚合反应开始,体系温度维持为50℃、反应时间为30分钟,得到本发明的乙烯均聚物。
表1制备例1-3的乙烯均聚物的性质
制备例4
在混料机中,加入玻璃纤维和偶联剂,搅拌30min;再加入稀释剂,搅拌30min;得到本发明的处理后的玻璃纤维。其中,偶联剂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玻璃纤维的长度为3-5mm;稀释剂为白油。稀释剂与偶联剂的重量比为3:1;偶联剂的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玻璃纤维,为2重量份。
制备例5
在混料机中,加入玻璃纤维和偶联剂,搅拌30min;再加入稀释剂,搅拌30min;得到本发明的处理后的玻璃纤维。其中,偶联剂为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玻璃纤维的长度为3-5mm;稀释剂为白油。稀释剂与偶联剂的重量比为4:1;偶联剂的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玻璃纤维,为1重量份。
制备例6
在混料机中,加入玻璃纤维和偶联剂,搅拌30min;再加入稀释剂,搅拌30min;得到本发明的处理后的玻璃纤维。其中,偶联剂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玻璃纤维的长度为3-5mm;稀释剂为液体石蜡。稀释剂与偶联剂的重量比为6:1;偶联剂的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玻璃纤维,为3重量份。
实施例1-9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
本发明实施例1-9的组合物的组成和含量列于表2中。
表2
实施例10-18
分别采用实施例1-9的组合物制备片材。
以实施例1a的组合物为例,将制备例1的乙烯均聚物6kg和制备例4的玻璃纤维4Kg通过高速搅拌机混合均匀,加入挤出机,通过一个狭缝模头挤出,经冷却、拉伸,制得本发明的片材。其中,所述挤出机的加工温度为180~240℃。
实施例10-18制备的片材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3。
表3
表3(续1)
表3(续2)
实施例19-27
分别采用实施例1-9的组合物制备管。
以实施例1a的组合物为例,将制备例1的乙烯均聚物6kg和制备例4的玻璃纤维4Kg通过高速搅拌机混合均匀,加入挤出机,通过一个管材模头挤出,经冷却、拉伸,制得本发明的管。其中,所述挤出机的加工温度为180~240℃。所述管的壁厚介于0.5mm-5mm之间。
实施例19-27制备的管的性能测试结果与相应的片材的性能相近。

Claims (34)

1.一种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括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和玻璃纤维;
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粘均分子量(Mv)大于1×106,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为球形或类球形颗粒,平均粒径为20~80μm,标准差为2μm-15μm,堆密度为0.1g/mL~0.3/mL,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粒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
上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是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
在催化剂作用下,乙烯进行聚合反应;其中,聚合反应的温度为-20~100℃;乙烯中,一氧化碳含量少于5ppm,二氧化碳少于15ppm,共轭二烯烃含量少于10ppm;
其中,所述催化剂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备得到:
(a)将卤化镁和醇类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混合,升温并保温后,加入助剂和部分的内给电子体,在一定温度反应后得到混合物I;
(b)在反应器中加入上述的混合物I,预热到-30℃~30℃,滴加钛化合物;或者,在反应器中加入钛化合物,预热到-30℃~30℃,滴加上述的混合物I;
(c)滴加完成后,反应体系经过30分钟~3小时升温至90℃~130℃,加入剩余的内给电子体继续反应;
(d)滤除反应体系的液体,加入钛化合物,继续反应;
(e)反应完成后,后处理得到所述的催化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为30-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为50-80℃。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粘均分子量(Mv)大于等于1.5×106;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Mw/Mn为2~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粘均分子量(Mv)为1.5×106~4.0×106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Mw/Mn为3~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Mw/Mn为4~8。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平均粒径为30-80μm;所述标准差为5μm-15μm;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堆密度为0.15g/mL-0.25g/mL。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平均粒径为50μm-8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差为6μm-12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差为8μm-10μm。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的堆密度为0.2g/mL。
13.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为经偶联剂处理的玻璃纤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或铝酸酯偶联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偶联剂选自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792,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L602,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或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所述钛酸酯偶联剂选自三(二辛基焦磷酰氧基)钛酸异丙酯、二(二辛基磷酰氧基)钛酸乙二酯或二异硬脂酰基钛酸乙二酯。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偶联剂选自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或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偶联剂的用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玻璃纤维,为0.5-4重量份。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玻璃纤维与偶联剂的体系中还加入稀释剂,所述稀释剂选自白油或液体石蜡。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剂与偶联剂的重量比为(1~10):1。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剂与偶联剂的重量比为(3~6):1。
21.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的长度为0.5mm-10mm。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的长度为1mm-3mm,或3mm-5mm,或5mm-7mm。
23.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10-95wt%,玻璃纤维5-90wt%。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的含量为10-80wt%。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的含量为40-70wt%。
26.一种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材由权利要求1-25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制备得到。
27.一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由权利要求26所述的片材制备得到。
28.权利要求26所述的片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和所述玻璃纤维在高速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加入挤出机中,通过片材模具挤出,经冷却、拉伸,制得所述片材。
29.权利要求27所述的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和所述玻璃纤维在高速搅拌机中混合均匀,加入挤出机中,通过管材模具挤出,经冷却、拉伸,制得所述管。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管或权利要求2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的壁厚介于0.1mm-10mm之间。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管或权利要求2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的壁厚介于0.5mm-5mm之间。
32.权利要求26所述的片材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片材用于汽车或电子器件领域。
33.权利要求27、30或31所述的管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用于给水排水或石油钻探领域。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作为给水排水管或矿用耐磨管。
CN201610695013.4A 2016-08-19 2016-08-19 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由其制备的片材或管及其应用 Active CN1061887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95013.4A CN106188785B (zh) 2016-08-19 2016-08-19 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由其制备的片材或管及其应用
KR1020217006485A KR102317083B1 (ko) 2016-08-19 2017-03-02 초고분자량, 초미세입경을 갖는 폴리에틸렌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응용
PCT/CN2017/075495 WO2018032744A1 (zh) 2016-08-19 2017-03-02 一种超高分子量超细粒径聚乙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1020207029878A KR102292650B1 (ko) 2016-08-19 2017-03-02 초고분자량, 초미세입경을 갖는 폴리에틸렌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응용
EP17840722.7A EP3489265A4 (en) 2016-08-19 2017-03-02 POLYETHYLENE WITH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AND ULTRA-FINE PARTICLE SIZE,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FOR AND USE THEREOF
KR1020197006903A KR102185631B1 (ko) 2016-08-19 2017-03-02 초고분자량, 초미세입경을 갖는 폴리에틸렌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응용
JP2019510358A JP7466306B2 (ja) 2016-08-19 2017-03-02 超高分子量超微粒子径ポリエチレ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応用
US16/279,677 US11530281B2 (en) 2016-08-19 2019-02-19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ultra-fine particle size polyethylen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use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95013.4A CN106188785B (zh) 2016-08-19 2016-08-19 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由其制备的片材或管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88785A CN106188785A (zh) 2016-12-07
CN106188785B true CN106188785B (zh) 2019-03-22

Family

ID=57522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95013.4A Active CN106188785B (zh) 2016-08-19 2016-08-19 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由其制备的片材或管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887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66306B2 (ja) 2016-08-19 2024-04-1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超高分子量超微粒子径ポリエチレ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と応用
CN109610040A (zh) * 2018-01-08 2019-04-12 江苏恒辉安防股份有限公司 防切割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69548B (zh) * 2020-03-26 2022-05-24 深圳市汇进智能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耐热耐低温的耐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8809A (zh) * 2008-12-31 2010-07-07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抗蠕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混杂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81089B (zh) * 2011-04-08 2013-05-22 中国矿业大学 玄武岩纤维填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88785A (zh)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eng et al. Novel polyolefin nanocomposites: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metallocene-catalyzed polyolefin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copolymers
CN106188785B (zh) 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组合物、由其制备的片材或管及其应用
CN105849179B (zh) 多相丙烯共聚物
CN106317273B (zh) 超高分子量超细聚乙烯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57540B (zh) 一种有效分散碳纳米管的方法
CN101580570B (zh) 硅丙聚合物/纳米二氧化硅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88405B (zh) 接枝改性超高分子量超细聚乙烯及其固相接枝方法
CN108329417B (zh) 纳米SiO2/有机硅改性核壳丙烯酸酯乳液及制备方法
JP2008512542A (ja) オレフイン重合触媒用球形担体の製造方法
Hanifpour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1-hexene/silica nanocomposites
CN106565870B (zh) 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烯烃聚合催化剂体系及其应用以及聚烯烃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865319A (zh) 一种纳米级氨基硅油乳液的制备方法
JP6442064B2 (ja) 流れ性、耐熱性および外形に優れた高剛性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
CN1858076A (zh) 细乳液聚合法制备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方法
Wang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ilica/polyacrylate composite latex
CN110105483A (zh) 一种水滑石基双网络纳米复合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79476B (zh) 超高分子量超细丙烯聚合物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53757A (zh) 一种低压缩永久变形胶辊用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Cai et al. The preparation of cross-linkable polyethylene via coordination co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with alkene-derived chlorosilane
US20140005313A1 (en) Acrylic acid polymer nanocomposites from aminosilane-modified colloidal silica
CN106279989B (zh) 玻璃纤维增强丙烯聚合物组合物、由其制备的片材或管及其应用
Li et al. Polysilsesquioxane precursors stabilizing chlorotrifluoroethylene copolymerization for waterborne hybrid fluorocarbon coatings with excellent synergistic performances
Zhang et al. Poly (glycidyl methacrylates)-grafted zinc oxide nanowire by surface-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Li et al. Nanosilica reinforced waterborne siloxane-polyurethane nanocomposites prepared via “click” coupling
Patel et al. Effect of acrylic copolymer and terpolymer composi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in-situ polymer/silica hybrid nanocomposit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