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84735B - 直升机及其旋翼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直升机及其旋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84735B
CN106184735B CN201610708131.4A CN201610708131A CN106184735B CN 106184735 B CN106184735 B CN 106184735B CN 201610708131 A CN201610708131 A CN 201610708131A CN 106184735 B CN106184735 B CN 1061847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tch
main shaft
axis
hinged
pu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0813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84735A (zh
Inventor
李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ku Zhongjun Wing Uav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Kut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Kut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Kut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70813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847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84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847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847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847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04Helicopters
    • B64C27/08Helicopters with two or more rotors
    • B64C27/10Helicopters with two or more rotors arranged coaxi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54Mechanisms for controlling blade adjustment or movement relative to rotor head, e.g. lag-lead movement
    • B64C27/58Transmitting means, e.g. interrelated with initiating means or means acting on blades
    • B64C27/59Transmitting means, e.g. interrelated with initiating means or means acting on blades mechanic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升机的旋翼装置,包括主轴,主轴上设有上桨叶桨夹、上倾斜盘、下桨叶桨夹和下倾斜盘,上桨叶桨夹和下桨叶桨夹能够分别绕主轴轴线旋转,上倾斜盘和下倾斜盘均套设于主轴上,上倾斜盘与上桨叶桨夹连接,下倾斜盘分别与上倾斜盘、下桨叶桨夹连接。应用本发明公开的旋翼装置,当下倾斜盘沿主轴的轴线移动时带动上倾斜盘沿主轴的轴线移动,进而上倾斜盘带动上桨叶桨夹沿着自身轴线转动,同时下倾斜盘带动下桨叶桨夹绕自身轴线转动,改变上下桨叶的攻角,实现上下桨叶的同时控制。显而易见,本发明公开的旋翼装置通过机械动作实现对上下桨叶的同时控制,自适应性强、易于操作、反应灵敏。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直升机。

Description

直升机及其旋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升机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直升机的旋翼装置,还涉及一种直升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共轴直升机大都采用半差动或电控全差动的共轴直升机,都有明显的操纵缺点。
半差动直升机旋翼主轴系统,只有一组桨叶有控制系统,可以进行倾斜、升力控制,另一组桨叶仅仅保留升力控制功能,在主轴系统倾斜操纵时,只有拥有控制系统的桨盘可以控制飞机的姿态,而自转需要上下桨盘协调改变升力大小,从而调整各自桨叶的扭距,从而使整个系统具有自转操纵。此结构由于有一桨叶不具有操纵系统,操纵起来比较笨重,多见于小型直升机结构,抗风性能也一般。
有的全差动共轴直升机,是用两套电控设备分别控制上下桨叶,实现其同时增减角度,也可以等量一增一减角度以及周期操纵,此类全差动控制增加了耗电设备,降低了效率,而且稳定性较差。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直升机旋翼系统稳定性差、能耗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升机的旋翼装置,以解决直升机旋翼系统稳定性差、能耗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旋翼装置的直升机。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直升机的旋翼装置,包括主轴,在所述主轴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桨叶桨夹、上倾斜盘、下桨叶桨夹和下倾斜盘,所述上桨叶桨夹和所述下桨叶桨夹能够分别绕所述主轴的轴线旋转,所述上倾斜盘和所述下倾斜盘均套设于所述主轴上,且所述上倾斜盘与所述下倾斜盘能够分别沿所述主轴的轴线滑动,所述上倾斜盘与所述上桨叶桨夹连接,以使得所述上倾斜盘沿所述主轴的轴线移动时,所述上桨叶桨夹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下倾斜盘与所述上倾斜盘连接,以使得所述下倾斜盘沿所述主轴的轴线移动时,所述上倾斜盘能够沿所述主轴的轴线移动,所述下倾斜盘与所述下桨叶桨夹连接,以使得所述下倾斜盘沿所述主轴的轴线移动时,所述下桨叶桨夹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
优选地,在所述上倾斜盘上铰接有第一传动装置,所述第一传动装置能够在相对于所述上倾斜盘的竖直平面内转动,所述第一传动装置远离所述上倾斜盘的一端与所述上桨叶桨夹铰接,所述第一传动装置能够在相对于所述上桨叶桨夹的竖直平面内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动装置包括:
一端与所述上倾斜盘铰接的摆臂推拉杆,所述摆臂推拉杆的另一端与上桨变距摆臂的一端铰接,所述摆臂推拉杆能够在相对于所述上倾斜盘的竖直面内上下滑动,所述摆臂推拉杆能够带动所述上桨变距摆臂在相对于所述上倾斜盘的竖直面内上下摆动;
所述上桨变距摆臂的另一端与内部支撑架铰接,所述上桨变距摆臂上铰接有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上桨叶桨夹连接,所述上桨变距摆臂能够带动所述第一传动件在相对于所述上倾斜盘的竖直面内转动,所述第一传动件能够带动所述上桨叶桨夹绕自身轴线旋转。
优选地,所述下倾斜盘上铰接有第二传动装置,所述第二传动装置能够相对于所述下倾斜盘在竖直面内转动,所述第二传动装置远离所述下倾斜盘的一端与所述下桨叶桨夹铰接,所述第二传动装置能够相对于所述下桨叶桨夹在竖直面内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传动装置包括:
一端与所述主轴铰接的的差动臂,所述差动臂远离所述主轴的一端能够在相对于所述下倾斜盘的竖直面内上下摆动,所述差动臂远离所述主轴的一端依次分别与所述下桨叶桨夹和所述下倾斜盘铰接,所述差动臂与所述下桨叶桨夹经第二传动件铰接,所述第二传动件能够带动所述下桨叶桨夹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差动臂与所述下倾斜盘经差动摆臂推拉臂铰接。
优选地,所述差动臂远离所述主轴的一端铰接有连接过渡杆,所述连接过渡杆与所述上倾斜盘间铰接有上倾斜盘短推拉杆,所述连接过渡杆在相对于所述下倾斜盘的竖直面内滑动且带动所述上倾斜盘沿所述主轴的轴线移动,所述差动摆臂推拉臂与所述连接过渡杆经轴承铰接。
优选地,所述下倾斜盘和所述上倾斜盘间铰接有上倾斜盘长推拉杆,所述上倾斜盘长推拉杆与所述上倾斜盘间设置有第三传动件,所述上倾斜盘长推拉杆在相对于所述下倾斜盘的竖直面内转动且带动所述上倾斜盘沿所述主轴的轴线移动。
优选地,在所述主轴上设置有转向轴滑套,且所述转向轴滑套能够在所述主轴上沿所述主轴的轴线滑动,所述差动臂与所述转向轴滑套铰接,所述下倾斜盘套设于所述转向轴滑套上且能够上下滑动,所述转向轴滑套上设置有能够带动所述转向轴滑套沿所述主轴上下滑动的动力装置。
优选地,所述下倾斜盘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直升机飞行参数的俯仰推拉杆和滚转推拉杆。
本发明提供的旋翼装置包括主轴,主轴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桨叶桨夹、上倾斜盘、下桨叶桨夹和下倾斜盘,上桨叶桨夹和下桨叶桨夹能够分别绕所述主轴的轴线旋转,上倾斜盘和下倾斜盘均套设于主轴上,上倾斜盘与下倾斜盘能够分别沿主轴的轴线滑动,上倾斜盘与上桨叶桨夹连接,以使得上倾斜盘沿主轴的轴线移动时,上桨叶桨夹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下倾斜盘与上倾斜盘、下桨叶桨夹分别连接,以使得下倾斜盘沿主轴的轴线移动时,上倾斜盘能够沿主轴的轴线移动,下桨叶桨夹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
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旋翼装置时,通过设置下倾斜盘分别带动下桨叶桨夹和上倾斜盘,当下倾斜盘沿主轴的轴线移动时,带动上倾斜盘沿主轴的轴线移动,上倾斜盘与上桨叶桨夹连接,进而上倾斜盘带动上桨叶桨夹沿着自身轴线转动,同时下倾斜盘带动下桨叶桨夹绕自身轴线转动,实现上桨叶桨夹和下桨叶桨夹的转动,进而改变上桨叶桨夹和下桨叶桨夹的旋转角度,实现上下桨叶桨夹的同时控制。显而易见,本发明提供的旋翼装置通过机械动作实现对上下桨叶的同时控制,自适应性强、易于操作、反应灵敏。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直升机,该直升机包括上述任一种旋翼装置。由于上述的直升机的旋翼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旋翼装置的直升机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旋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1主轴;2相位座;3滚转推拉杆;4俯仰推拉杆;5下倾斜盘定环;6下倾斜盘动环;7差动摆臂推拉臂;8转向轴滑套;9连接过渡杆;10差动臂;11上倾斜盘短推拉杆;12下桨盘变距推拉杆;13变距过渡杆;14下桨叶桨夹;16上倾斜盘外环;17上倾斜盘内环;18摆臂推拉杆;19上桨变距摆臂;20内部支撑架;21上桨叶变距推拉杆;22上桨桨毂;23上桨挥舞轴;24上桨叶变距过渡杆;25上桨叶桨夹;26上倾斜盘推拉杆;27上相位止动块;28下桨桨毂;29下桨挥舞轴;30上倾斜盘长推拉杆;31止转环;32滑槽;33轴承;34止转连接杆;35转向推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直升机的旋翼装置,以解决直升机旋翼系统操作繁琐、能耗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旋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直升机的旋翼装置包括主轴1,在主轴1自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桨叶桨夹25、上倾斜盘、下桨叶桨夹14和下倾斜盘,上桨叶桨夹25能够绕主轴1的轴线旋转,下桨叶桨夹14也能够绕主轴1的轴线旋转,二者可在主轴1的带动下绕主轴1的轴线进行旋转,且旋转方向相反,即总是一个顺时针方向,一个逆时针方向。一般的,上桨叶桨夹25、下桨叶桨夹14与主轴1的连接方式可优选为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方式具体优选为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如螺纹连接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焊接等方式。上倾斜盘和下倾斜盘均套设于主轴1上,且上倾斜盘和下倾斜盘能够分别沿主轴1的轴线滑动,具体的,上倾斜盘和下倾斜盘可通过轴承与主轴1连接,沿主轴1的轴线上下滑动,轴承可优选为球轴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轴承类型,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对具体的实现形式不做限定。
上倾斜盘与上桨叶桨夹25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通过连杆或者其他装置连接,以使得上倾斜盘沿主轴1的轴线移动时,即上倾斜盘的轴线与主轴1的轴线重合能够沿主轴1的轴线进行的上下滑动,上倾斜盘能够带动上桨叶桨夹25绕自身轴线转动。
下倾斜盘与上倾斜盘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如上文所述可以为通过连杆或其他装置连接,下倾斜盘沿主轴1的轴线移动时,上倾斜盘能够沿主轴1的轴线移动,即倾斜盘的轴线与主轴1的轴线重合时进行的上下滑动。
上桨叶桨夹25和下桨叶桨夹14的桨夹安装耳的位置总是相反的,如图1所示,以图中所示的主轴1的轴线为基准,桨夹安装耳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具体的位置及安装关系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主轴1分别与上桨叶桨夹25、下桨叶桨夹14的连接方式具体为:主轴上1设置有一般与主轴1呈垂直放置的横向支撑轴,横向支撑轴上通过轴承连接有上桨桨毂22,上桨桨毂22与上桨叶桨夹25间经上桨挥舞轴23连接,使得上桨叶桨夹25在绕主轴1轴线旋转的同时,上桨叶桨夹25能够相对于上桨桨毂22上下摆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装置或连接形式对主轴1和上桨叶桨夹25进行连接,以使得上桨叶桨夹25能够在主轴的1带动下绕主轴1的轴线旋转,在此不再赘述。
相应的,下桨桨毂28也通过横向支撑轴与主轴1连接,具体为通过轴承连接,下桨桨毂28与下桨叶桨夹14经下桨挥舞轴29连接。使得下桨叶桨夹14在绕主轴1轴线旋转的同时,下桨叶桨夹14能够相对于下桨桨毂28上下摆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连接方式,只要能够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对具体的实现形式不作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其他装置对主轴1与下桨叶桨夹14进行连接,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旋翼装置,通过下倾斜盘分别与下桨叶桨夹14和上倾斜盘连接,上倾斜盘与上桨叶桨夹25连接,使得下倾斜盘沿主轴1的轴线移动时,能够同时带动上桨叶桨夹25和下桨叶桨夹14绕自身的轴线进行转动,实现上桨叶桨夹25、下桨叶桨夹14的同时转动,进而实现全差动控制,该装置通过机械动作实现上桨叶桨夹25、下桨叶桨夹14的同时控制,自适应性强、操作灵敏。
具体的,上倾斜盘与上桨叶桨夹25连接,以使得上倾斜盘沿主轴1的轴线移动时,上桨叶桨夹25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具体为:上倾斜盘上铰接有第一传动装置,第一传动装置能够相对于上倾斜盘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第一传动装置远离上倾斜盘的一端与上桨叶桨夹25铰接,第一传动装置能够在相对于上桨叶桨夹25的竖直平面内转动。优选地,上倾斜盘与第一传动装置铰接,第一传动装置能够在相对于上倾斜盘竖直的平面内转动,即能够在上倾斜盘的带动下沿主轴1的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第一传动装置的运动方向与上桨叶桨夹25的轴线呈垂直关系,并将在竖直方向上发生的移动转换为上桨叶桨夹25绕自身轴线的转动,完成上倾斜盘沿主轴1的轴线移动至上桨叶桨夹25绕自身轴线转动的动力传输。
进一步地,第一传动装置包括:一端与上倾斜盘铰接的摆臂推拉杆18,摆臂推拉杆18的另一端与上桨变距摆臂19的一端铰接,摆臂推拉杆18能够在相对于上倾斜盘的竖直面内上下滑动,摆臂推拉杆18能够带动上桨变距摆臂19在相对于上倾斜盘的竖直面内上下摆动;上桨变距摆臂19的另一端与内部支撑架20铰接,上桨变距摆臂19上铰接有第一传动件,第一传动件与上桨叶桨夹25连接,上桨变距摆臂19能够带动第一传动件在相对于上倾斜盘的竖直面内转动,第一传动件能够带动上桨叶桨夹25绕自身轴线旋转。上桨变距摆臂19的一端铰接于平衡小翼的内部支撑架20上,一般可在内部支撑架20上设置旋转轴,在旋转轴上设置轴承实现二者的铰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固定于其他位置或者通过其他形式的铰接方式固定,此处仅为较为优选的实施例。
上桨变距摆臂19的另一端为活动端,当上桨变距摆臂19绕内部支撑架20转动时,上桨变距摆臂19的活动端在相对上倾斜盘的竖直面内上下摆动,进而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一传动件在相对于上倾斜盘的竖直面内转动,具体的,第一传动件包括上桨叶变距推拉杆21和上桨叶变距过渡杆24,上桨叶变距推拉杆21与上桨变距摆臂19的活动端铰接,上桨叶变距过渡杆24与上桨叶桨夹25铰接,上桨叶变距推拉杆21在相对上倾斜盘的竖直面内上下摆动,上桨叶变距过渡杆24与上桨叶变距推拉杆21呈垂直放置,一般通过关节轴承连接,即与上桨叶桨夹25的轴线方向平行,当上倾斜盘沿主轴1的轴线移动时,带动摆臂推拉杆18在竖直面内上下滑动,进而带动上桨变距摆臂19绕内部支撑架20上下摆动,带动上桨叶变距推拉杆21在竖直面内上下移动,带动上桨叶变距过渡杆24在竖直面内上下移动,进而带动上桨叶桨夹25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定的角度。
摆臂推拉杆18的长度、摆臂推拉杆18与上桨叶变距推拉杆21在上桨变距摆臂19上的安装位置、上桨变距摆臂19的长度可通过预先计算比例关系获得,根据不同生产需求选择不同参数进行计算获得,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更进一步地,下倾斜盘上铰接有第二传动装置,第二传动装置能够相对于下倾斜盘在竖直面内转动,第二传动装置远离下倾斜盘的一端与下桨叶桨夹14铰接,第二传动装置能够相对于下桨叶桨夹14在竖直面内转动。
下倾斜盘和第二传动装置铰接,第二传动装置在相对于下倾斜盘所在平面竖直的平面内转动,第二传动装置一端与下倾斜盘铰接,另一端与下桨叶桨夹14铰接,在下倾斜盘沿主轴1的轴线移动时,带动第二传动装置在竖直面内转动,具体为在沿主轴1的轴线方向上滑动,下桨叶桨夹14的轴线在相对于第二传动装置运动方向的竖直面内,下桨叶桨夹14在第二传动装置的带动下沿自身轴线旋转,完成下桨叶桨夹14的角度改变。
具体的,第二传动装置包括:
一端与主轴1铰接的差动臂10,差动臂10远离主轴1的一端能够在相对于下倾斜盘的竖直面内上下摆动,差动臂10远离主轴1的一端依次分别与下桨叶桨夹14和下倾斜盘铰接,差动臂10与下桨叶桨夹14经第二传动件铰接,第二传动件能够带动下桨叶桨夹14绕自身轴线转动,差动臂10与下倾斜盘经差动摆臂推拉臂7铰接。
差动臂10的一端与主轴1铰接,可通过在主轴1上设置轴承实现,使得差动臂10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可在相对于下倾斜盘的竖直面内上下摆动,差动臂10的活动端依次与下桨叶桨夹14和下倾斜盘铰接,具体的,下桨叶桨夹14可设置在除差动臂10的两端的其他位置,优选设置在差动臂10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其具体的设置位置可通过预先计算进行设计,以满足不同的动力需要。
差动臂10与下桨叶桨夹14经第二传动件铰接,第二传动件具体为与差动臂10铰接的下桨盘变距推拉杆12,与下桨叶桨夹14连接的变距过渡杆13,下桨盘变距推拉杆12与变距过渡杆13经轴承连接,一般优选为关节轴承,下桨盘变距推拉杆12设置在相对于下倾斜盘所在平面竖直的平面内,变距过渡杆13设置在与下倾斜盘所在平面平行的平面内,下桨盘变距推拉杆12在差动臂10的带动下沿相对于下倾斜盘所在平面竖直的平面内上下滑动,带动变距过渡杆13在竖直平面内上下滑动,进而带动下桨叶桨夹14绕自身轴线旋转。
具体的,差动臂10远离主轴1的一端铰接有连接过渡杆9,连接过渡杆9与上倾斜盘间铰接有上倾斜盘短推拉杆11,连接过渡杆9在相对于下倾斜盘的竖直面内滑动且带动上倾斜盘沿主轴1的轴线移动,差动摆臂推拉臂7与连接过渡杆9铰接。差动摆臂推拉臂7通过轴承设置在连接过渡杆9上与差动臂10铰接,上倾斜盘和下倾斜盘通过差动摆臂推拉臂7、连接过渡杆9和设置在连接过渡杆9上的上倾斜盘短推拉杆11连接,在下倾斜盘沿着主轴1的轴线移动时,差动摆臂推拉臂7在与下倾斜盘相竖直的面内上下移动,带动连接过渡杆9进而带动上倾斜盘短推拉杆11沿主轴1的轴线移动,进而带动上倾斜盘沿主轴1的轴线移动,实现下倾斜盘与上倾斜盘的同时运动。
进一步地,下倾斜盘和上倾斜盘间铰接有上倾斜盘长推拉杆30,上倾斜盘长推拉杆30与上倾斜盘间设置有第三传动件,上倾斜盘长推拉杆30在相对于下倾斜盘的竖直面内转动且带动上倾斜盘沿主轴1的轴线移动。为了下倾斜盘更好的带动上倾斜盘同时运动,上倾斜盘长推拉杆30分别与下倾斜盘和上倾斜盘铰接,上倾斜盘长推拉杆30沿相对于下倾斜盘的竖直面内滑动,进而通过第三传动件带动上倾斜盘沿主轴1的轴线移动,具体的,第三传动件包括与上倾斜盘长推拉杆30铰接的上相位止动块27和与上倾斜盘铰接的上倾斜盘推拉杆26,上倾斜盘推拉杆26与上相位止动块27固定连接。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主轴1上设置有转向轴滑套8,且转向轴滑套8能够在主轴1上沿主轴1的轴线滑动,差动臂10与转向轴滑套8铰接,下倾斜盘套设于转向轴滑套8上且能够上下滑动,转向轴滑套8上设置有能够带动转向轴滑套8沿主轴1上下滑动的动力装置。差动臂10与主轴1铰接具体为与转向轴滑套8铰接,下倾斜盘套设在转向轴滑套8上,一般通过轴承连接,使得下倾斜盘能够在转向轴滑套8上上下滑动。
转向轴滑套8上设置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具体为与转向轴滑套8经轴承连接的止转环31,止转环31与转向轴滑套8可分别各自旋转,且止转环31能够带动转向轴滑套8上下滑动,为了更好的进行动力传输,止转环31上设置有止转连接杆34,止转连接杆34与转向推拉杆35经轴承连接,还包括滑槽32,止转连接杆34通过轴承33在滑槽32上滑动,转向推拉杆35的一端连接在止转连接杆34的外端,止转连接杆34的中间位置与轴承33内圈全约束连接,轴承33的外圈位置放置于滑槽32内,与滑槽32固定连接,滑槽32与相位座2固定连接,相位座2固定于减速箱上不做任何运动,止转连接杆3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止转环31上,转向轴滑套8相对于止转环31进行旋转。
转向轴滑套8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差动臂10的一端连接,使得差动臂10相对于转向轴滑套8不能旋转,只能经轴承沿转向轴滑套进行上下摆动。当转向推拉杆35为动力源动作时,使得止转环31与转向轴滑套8一起沿着滑槽32在垂直方向上进行上下滑动,从而带动差动臂10的内端动作,此时差动臂10的外端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动作,差动臂10的内端上下动作带动下桨盘变距推拉杆12的上下动作,最终通过变距过渡杆13作用于下桨叶桨夹14,从而改变下桨盘桨叶的角度。通过上述装置可单独对下桨盘桨叶的角度进行调节,可根据飞行需要在全差动或半差动间进行转换,满足不同飞行情况下可分别独立对上桨叶和下桨叶的攻角进行调节的需要。
进一步地,下倾斜盘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直升机飞行参数的俯仰推拉杆4和滚转推拉杆3。通过直升机的推杆带动俯仰推拉杆4和或滚转推拉杆3,以将偏移量传递至下倾斜盘上,进而调节直升机的飞行参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与其他动力装置进行连接,以达到直升机攻角或其他飞行参数的变化。
更进一步地,滚转推拉杆3在下倾斜盘定环5上相对设置。在一种实施例中,下倾斜盘定环5上设置有一对相对设置的滚转推拉杆3和一个俯仰推拉杆4,以更加方便的对直升机的飞行参数进行调节,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滚转推拉杆3和俯仰推拉杆4,只要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对具体的实现形式不作限定。
具体的,上倾斜盘包括分别与同一轴承嵌套的上倾斜盘内环17和上倾斜盘外环16;上倾斜盘外环16与上倾斜盘内环17通过轴承嵌套在一起成为整体,上倾斜盘内环17通过轴承安装于主轴1上,外环和内环可互不影响的各自转动,同时外环和内环作为一个整体可在主轴1的垂直方向移动,且在滑动或不滑动状态下在垂直方向都可上下摆动,具体的,上倾斜盘外环16与上倾斜盘内环17可通过深沟球轴承连接,上倾斜盘内环17与主轴1可通过球轴承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其他形式的轴承,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对具体的实施方式不作限定。
下倾斜盘包括分别与同一轴承嵌套的下倾斜盘定环5和下倾斜盘动环6,下倾斜盘动环6与主轴1经轴承连接,具体的,下倾斜盘定环5与下倾斜盘动环6可通过深沟球轴承连接,下倾斜盘动环6与主轴1可通过球轴承连接。下倾斜盘定环5上设置有带动下倾斜盘沿主轴1移动的动力装置,为了与动力装置更好的连接,一般可在下倾斜盘定环5上设置连杆装置与动力装置连接,通过深沟球轴承将下倾斜盘定环5和下倾斜盘动环6进行嵌套,使得二者成为一个整体在主轴1上通过动力装置进行上下滑动,且下倾斜盘动环6与主轴1经球轴承连接,定环不能旋转,动环可绕着定环转动,同时定环和动环作为一个整体可在主轴1的垂直方向上下滑动,且在滑动或不滑动状态下在垂直方向都可上下摆动使得整个倾斜盘倾斜。
更为具体的,上倾斜盘内环17和上倾斜盘外环16上可设置有安装耳,摆臂推拉杆18可在上倾斜盘内环17的安装耳上相对设置,上倾斜盘短推拉杆11、上倾斜盘推拉杆26可分别与上倾斜盘外环16连接,二者可相对设置在上倾斜盘外环16的安装耳上。
相应的,在下倾斜盘定环5和下倾斜盘动环6上也设置安装耳,下倾斜盘定环5可分别与俯仰推拉杆4和滚转推拉杆3连接,实现下倾斜盘的动力传输。上倾斜盘长推拉杆30、差动摆臂推拉臂7可在下倾斜盘动环6上相对设置。
另外,下桨盘主要由一个下桨桨毂28和两个下桨叶桨夹14及两个下桨挥舞轴29组成,上桨盘主要由一个上桨桨毂22和两个上桨叶桨夹25及两个上桨挥舞轴23组成,且本发明中所提及的主轴1为能够承载上下桨盘等旋翼部件,为上下桨盘的旋转提供动力,且使上下桨盘桨叶在同一旋转轴线上的部件。其具体结构有多种,可以为通过连接装置连接、上下同轴设置且分别用于安装上桨盘和下桨盘的两根轴,且上下设置的两根轴能够反方向旋转;也可以为同轴设置、依次嵌套且能够反方向旋转的两根空心轴,本发明中所提及的主轴1的结构并不限于此,其具体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无论采用哪一种结构,都要保证其能够使上下桨盘桨叶转动方向相反,且在同一轴线。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实现全差动共轴控制时,可通过两根滚转推拉杆3和一根俯仰推拉杆4上下动作,带动有下倾斜盘定环5和下倾斜盘动环6组成整体的下倾斜盘一起上下动作,其动作通过连接在下倾斜盘动环6上的差动摆臂推拉臂7作用于差动臂10的外端,此时差动臂10的内端不动作,外端的上下动作带动下桨盘变距推拉杆12的上下动作,最终通过变距过渡杆13作用于下桨盘桨叶,从而改变下桨盘桨叶的角度。
同时,下倾斜盘的下倾斜盘动环6的动作通过上倾斜盘长推拉杆30、上相位止动块27、上倾斜盘推拉杆26的传动组和差动摆臂推拉臂7、连接过渡杆9、上倾斜盘短推拉杆11的传动组,共两组传动作用于上倾斜盘的上倾斜盘外环16,外环带动上倾斜盘内环17并通过摆臂推拉杆18作用于上桨变距摆臂19的动端,上桨变距摆臂19动端的动作通过上桨叶变距推拉杆21及上桨叶变距过渡杆24最终作用于上桨叶桨夹25,从而改变上桨盘桨叶的角度。差动臂10与上桨变距摆臂19两个摆臂作用于其对应的拉杆时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使得上下桨叶总距的改变量相同,即桨叶的攻角的改变量相同。实现上下桨盘桨叶的同时控制,且控制量相同。
在对下桨叶的攻角单独进行控制时,转向推拉杆35为动力源动作时,使得止转环31与转向轴滑套8一起沿着滑槽32在垂直方向上进行上下滑动,从而带动差动臂10的内端动作,此时差动臂10的外端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动作,差动臂10的内端的上下动作带动下桨盘变距推拉杆12的上下动作,最终通过变距过渡杆13作用于下桨叶桨夹14,从而改变下桨盘桨叶的角度。
本发明提供的旋翼装置通过机械控制实现上下桨叶的角度的同时控制,差动臂10与上桨变距摆臂19两个摆臂作用于其对应的拉杆时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使得上下桨叶总距的改变量相同,且机械控制稳定性强,易于操作且反应灵敏,且可实现上下桨盘桨叶机械同步控制,如同时增减桨叶角度、同时周期控制桨叶角度或是一增一减等量的角度控制,从而实现本系统的升降操纵、前后左右倾斜操纵以及左右绕轴的旋转操纵;操纵量输入端为常规直升机方式,因此适应于大部分的操纵系统或人员操纵,适应范围广。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旋翼装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直升机,该直升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旋翼装置,由于该直升机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旋翼装置,所以该直升机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直升机的旋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1),在所述主轴(1)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桨叶桨夹(25)、上倾斜盘、下桨叶桨夹(14)和下倾斜盘,所述上桨叶桨夹(25)和所述下桨叶桨夹(14)能够分别绕所述主轴(1)的轴线旋转,所述上倾斜盘和所述下倾斜盘均套设于所述主轴(1)上,且所述上倾斜盘与所述下倾斜盘能够分别沿所述主轴(1)的轴线滑动,所述上倾斜盘与所述上桨叶桨夹(25)连接,以使得所述上倾斜盘沿所述主轴(1)的轴线移动时,所述上桨叶桨夹(25)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下倾斜盘与所述上倾斜盘连接,以使得所述下倾斜盘沿所述主轴(1)的轴线移动时,所述上倾斜盘能够沿所述主轴(1)的轴线移动,所述下倾斜盘与所述下桨叶桨夹(14)连接,以使得所述下倾斜盘沿所述主轴(1)的轴线移动时,所述下桨叶桨夹(14)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
在所述上倾斜盘上铰接有第一传动装置,所述第一传动装置能够在相对于所述上倾斜盘的竖直平面内转动,所述第一传动装置远离所述上倾斜盘的一端与所述上桨叶桨夹(25)铰接,所述第一传动装置能够在相对于所述上桨叶桨夹(25)的竖直平面内转动;
所述第一传动装置包括:
一端与所述上倾斜盘铰接的摆臂推拉杆(18),所述摆臂推拉杆(18)的另一端与上桨变距摆臂(19)的一端铰接,所述摆臂推拉杆(18)能够在相对于所述上倾斜盘的竖直面内上下滑动,所述摆臂推拉杆(18)能够带动所述上桨变距摆臂(19)在相对于所述上倾斜盘的竖直面内上下摆动;
所述上桨变距摆臂(19)的另一端与内部支撑架(20)铰接,所述上桨变距摆臂(19)上铰接有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上桨叶桨夹(25)连接,所述上桨变距摆臂(19)能够带动所述第一传动件在相对于所述上倾斜盘的竖直面内转动,所述第一传动件能够带动所述上桨叶桨夹(25)绕自身轴线旋转;
所述下倾斜盘上铰接有第二传动装置,所述第二传动装置能够相对于所述下倾斜盘在竖直面内转动,所述第二传动装置远离所述下倾斜盘的一端与所述下桨叶桨夹(14)铰接,所述第二传动装置能够相对于所述下桨叶桨夹(14)在竖直面内转动;
所述第二传动装置包括:
一端与所述主轴(1)铰接的差动臂(10),所述差动臂(10)远离所述主轴(1)的一端能够在相对于所述下倾斜盘的竖直面内上下摆动,所述差动臂(10)远离所述主轴(1)的一端依次分别与所述下桨叶桨夹(14)和所述下倾斜盘铰接,所述差动臂(10)与所述下桨叶桨夹(14)经第二传动件铰接,所述第二传动件能够带动所述下桨叶桨夹(14)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差动臂(10)与所述下倾斜盘经差动摆臂推拉臂(7)铰接;
在所述主轴(1)上设置有转向轴滑套(8),且所述转向轴滑套(8)能够在所述主轴(1)上沿所述主轴(1)的轴线滑动,所述差动臂(10)与所述转向轴滑套(8)铰接,所述下倾斜盘套设于所述转向轴滑套(8)上且能够上下滑动,所述转向轴滑套(8)上设置有能够带动所述转向轴滑套(8)沿所述主轴(1)上下滑动的动力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动臂(10)远离所述主轴(1)的一端铰接有连接过渡杆(9),所述连接过渡杆(9)与所述上倾斜盘间铰接有上倾斜盘短推拉杆(11),所述连接过渡杆(9)在相对于所述下倾斜盘的竖直面内滑动且带动所述上倾斜盘沿所述主轴(1)的轴线移动,所述差动摆臂推拉臂(7)与所述连接过渡杆(9)经轴承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倾斜盘和所述上倾斜盘间铰接有上倾斜盘长推拉杆(30),所述上倾斜盘长推拉杆(30)与所述上倾斜盘间设置有第三传动件,所述上倾斜盘长推拉杆(30)在相对于所述下倾斜盘的竖直面内转动且带动所述上倾斜盘沿所述主轴(1)的轴线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倾斜盘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直升机飞行参数的俯仰推拉杆(4)和滚转推拉杆(3)。
5.一种直升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旋翼装置。
CN201610708131.4A 2016-08-23 2016-08-23 直升机及其旋翼装置 Active CN1061847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08131.4A CN106184735B (zh) 2016-08-23 2016-08-23 直升机及其旋翼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08131.4A CN106184735B (zh) 2016-08-23 2016-08-23 直升机及其旋翼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84735A CN106184735A (zh) 2016-12-07
CN106184735B true CN106184735B (zh) 2018-10-12

Family

ID=57524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08131.4A Active CN106184735B (zh) 2016-08-23 2016-08-23 直升机及其旋翼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847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28133B (zh) * 2016-12-28 2023-10-13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用平衡调节机构及无人机
CN107891976A (zh) * 2017-09-22 2018-04-10 珠海佰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螺旋桨装置及其无人机
CN107963208A (zh) * 2017-11-27 2018-04-27 江苏翔云航空设备零部件有限公司 共轴直升机头、共轴直升机及共轴直升机的使用方法
CN107985586A (zh) * 2017-12-29 2018-05-04 江苏方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寿命浆毂结构
CN109131861A (zh) * 2018-07-03 2019-01-04 北京海空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上旋翼带伺服小翼的共轴直升机操纵系统
CN111332462B (zh) * 2020-02-24 2021-08-03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便携式小型筒式共轴反桨三叶片旋翼式无人机
CN113815851A (zh) * 2021-10-28 2021-12-21 湖南韬讯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旋翼变向推进装置、直升机及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48810A (en) * 1965-05-17 1969-06-10 Wagner Fa Ing Josef Pitch control apparatus for helicopter rotors
US4118143A (en) * 1977-03-29 1978-10-03 Franz Kavan Stabilizing and control device for two-bladed helicopter rotors
CN1496923A (zh) * 2002-10-06 2004-05-19 飞龙宝株式会社 同轴反转式无线电控制直升飞机
CN1533819A (zh) * 2003-03-28 2004-10-06 京商株式会社 模型直升飞机的转动翼节距控制机构
US9199729B1 (en) * 2014-05-08 2015-12-01 Hirobo Co., Ltd. Coaxial counter-rotating unmanned helicopter
CN105235900A (zh) * 2015-11-04 2016-01-13 中航维拓(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上旋翼半差动航向控制的共轴式无人直升机操纵系统
CN206031773U (zh) * 2016-08-23 2017-03-22 湖南省库塔科技有限公司 直升机及其旋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43167B2 (ja) * 2005-11-10 2009-10-14 株式会社タイヨー 無線操縦ヘリコプタ玩具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48810A (en) * 1965-05-17 1969-06-10 Wagner Fa Ing Josef Pitch control apparatus for helicopter rotors
US4118143A (en) * 1977-03-29 1978-10-03 Franz Kavan Stabilizing and control device for two-bladed helicopter rotors
CN1496923A (zh) * 2002-10-06 2004-05-19 飞龙宝株式会社 同轴反转式无线电控制直升飞机
CN1533819A (zh) * 2003-03-28 2004-10-06 京商株式会社 模型直升飞机的转动翼节距控制机构
US9199729B1 (en) * 2014-05-08 2015-12-01 Hirobo Co., Ltd. Coaxial counter-rotating unmanned helicopter
CN105235900A (zh) * 2015-11-04 2016-01-13 中航维拓(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上旋翼半差动航向控制的共轴式无人直升机操纵系统
CN206031773U (zh) * 2016-08-23 2017-03-22 湖南省库塔科技有限公司 直升机及其旋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84735A (zh)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84735B (zh) 直升机及其旋翼装置
CN108557070B (zh) 一种小型共轴双旋翼飞行器
CN106915457B (zh) 一种上下旋翼倾斜器平行度可变的共轴式直升机操纵系统
CN102481975B (zh) 用于优化同向旋转的层叠旋翼性能的差动桨距控制
CN103407571A (zh) 一种可主动摆振的直升机旋翼系统
CN204383742U (zh) 一种螺旋桨
CN105217025A (zh) 一种飞行器共轴双旋翼系统
CN206031773U (zh) 直升机及其旋翼装置
EP2851294B1 (en) Rotorcraft rotor including primary pitch horns and secondary horns
CN203497177U (zh) 可变幅式五旋翼飞行器
CN104139855A (zh) 一种用于共轴式直升机的航向操纵系统
CN109515704B (zh) 基于摆线桨技术的涵道卷流旋翼飞行器
CN204507261U (zh) 一种共轴同向多旋翼直升飞机
CN108082473B (zh) 一种可实现协同运动的扑翼结构及飞行器
CN103991540A (zh) 一种锥形旋转扑翼飞行器
CN110615094A (zh) 一种多轴多向倾转式多旋翼飞行器传动系统
CN210971521U (zh) 前后旋翼同步倾转垂起碟式旋翼飞行器
CN101844617A (zh) 一种新构型的双横梁双螺桨直升机
CN207360566U (zh) 一种可实现螺旋桨周期倾斜变距的自动倾斜器
CN103350753A (zh) 活动翼飞机
CN205854495U (zh) 变距旋翼及包括该变距旋翼的多旋翼飞行器
CN205186524U (zh) 一种飞行器共轴双旋翼系统
US11975816B2 (en) High-efficiency propeller for aircraft
CN210063358U (zh) 一种用于共轴式无人直升机的操纵系统
CN1944186A (zh) 遥控共轴式双旋翼模型直升机的操纵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8

Address after: 410000 room 52, door 5, building 30, No. 114, xinkaipu Road, Tianxin District,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i Jun

Address before: 410000 carton factory of nantuoling community, NANTUO street, Tianxin District,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NAN KUTA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308

Address after: 110000 Shenyang General Aviation Industrial Base,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aku Zhongjun Wing UAV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10000 room 52, door 5, building 30, No. 114, xinkaipu Road, Tianxin District,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i 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