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69634B - 差分移相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差分移相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69634B
CN106169634B CN201610326395.3A CN201610326395A CN106169634B CN 106169634 B CN106169634 B CN 106169634B CN 201610326395 A CN201610326395 A CN 201610326395A CN 106169634 B CN106169634 B CN 1061696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
tapping device
branch
phase shifter
differential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263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69634A (zh
Inventor
S·丹德尔伯格
G·蒂施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Kathrein Werke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10201500662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102015006622B3/d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threin Werke KG filed Critical Kathrein Werke KG
Publication of CN106169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9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696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96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2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mechan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01P1/184Strip line 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2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with invariable factor of coupling
    • H01P5/022Transitions between lines of the same kind and shape, but with different dimensions
    • H01P5/028Transitions between lines of the same kind and shape, but with different dimensions between strip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Landscapes

  • Waveguide Switches, Polarizers, And Phase Shif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差分移相器组件,包括n个同心设置的带状导线(5),在带状导线的相对的带状导线端部(17)上设有用于连接辐射器(1a‑1f)的连接导线(2)的接线点(19),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3)能绕中心和/或转动轴线(9)转动并由此可在在多个带状导线上转动而形成主电容耦合部(KK1)。中心馈电装置用于向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3)馈电。附加地设置至少一个到n‑1个副电容耦合部(KK2)。副电容耦合部设置在馈电和/或分接装置的与主电容耦合部相对置的一侧上。为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的副电容耦合部设置至少一个可与馈电和/或分接装置一起绕中心和/或转动轴线转动的附加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113a、113b…)。

Description

差分移相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差分移相器组件。
背景技术
尤其是设置为用于基站的无线电天线通常包括具有反射器的天线系统,在反射器的前面沿垂直方向彼此错开地设置多个辐射器元件并且因此构成一个阵列。这些辐射器元件例如可以以一个或两个彼此垂直的极化进行发射和接收。这里,辐射器元件可以构造成用于仅在一个频带中进行接收。但天线系统也可以构造成多频带天线,例如用于发射和接收两个彼此错开的频带。原则上还已知所谓的三频带天线。
移动无线电网络已知构造成蜂窝式的,为每个蜂窝配置一个相应的基站,该基站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发射和接收的无线电天线。这里天线构造成,使得它通常相对于水平线以特定角度发射向下定向的主波瓣,由此确定了特定的蜂窝尺寸。这种下降角已知也称为下倾角。
已经由EP 1208614 B1或US 2008/0211600 A1公开了一种所述类型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中,在包括多个上下设置的辐射器的单列天线阵列中可持续不同地设置下倾角。根据所述在先公开,为此使用差分移相器,所述差分移相器在不同的设置中使得,沿不同方向调整运行时长并因此调整相应移相器的两个输出部上的相移,由此可设置下降角。
这里移相器角度的设置和调整可手动或借助可遥控的改装单元进行,这例如由DE10104564 C1公开。
所述类型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同心设置的带状导线区段。在所述带状导线区段的分别相对置的端部上设有连接点,在这些连接点上可以连接延伸到天线阵列(尤其是无线电天线)的不同辐射器的连接导线。
移相器组件还包括馈电或分接元件(其在下面有时也称为馈电和/或分接臂或者馈电和/或分接装置),该元件可围绕中心和/或转动轴线转动,并且指针状的馈电或分接元件在此可在多个同心的带状导线上方来回摆动。
各个带状导线通常在其端部上在使用绝缘体的情况下相对于导电的壳体或导电的壳体罩机械地保持或锚固。为了在馈电或分接元件的相应区段和在带状导线的相应区段之间确保尽可能均匀的耦合距离,已经提出,原则上由EP 1208614 B1公开的差分移相器组件设计成,使得指针状的馈电或分接元件从转动轴线出发大致叉状地构成,从而馈电或分接元件的一个区段在一侧越过所有带状导线延伸至径向外侧端部,而馈电或分接元件的第二区段在相对置的一侧越过所有带状导线延伸至外侧端部,从而所有带状导线设置在馈电或分接元件的两个彼此平行延伸的区段之间的大致叉状的容纳部中。同时在这些相应重叠的区域中在馈电和/或分接元件和相应带状导线的相应被覆盖的区段之间形成希望的电容耦合,为此在馈电或分接元件的两个上下隔开设置的区段和相应带状导线的相邻的被覆盖的表面之间嵌入绝缘体。
此外,已知一种与上面所描述的结构在功能上类似的解决方案,其中在容纳带状导线区段的情况下这样实现相应的叉状分支,使得给每个带状导体设置一个单独的叉状分支,从而形成分别为每个带状导线形成一个容纳腔。换言之,从转动轴线出发所述馈电或分接元件(馈电或分接臂)沿所有带状导线的一侧延伸,并且优选分别朝向转动轴线地在每个带状导线前方有一个叉状分支延伸到位于带状导线上方的平面中,从而在该叉状分支和馈电或分接臂所属的区段之间形成容纳腔,相应的带状导线区段位于该容纳腔中。分别通过位于其间的绝缘层确保一方面与馈电或分接元件和另一方面与相配叉状分支区段的导电区段的电隔离。相应结构例如也可由EP 1870959 B1获知。
为了针对不同带状导线实现确定的功率分配,还在EP 1208614 B1中已提出(尽管这只是有条件可行的),馈电或分接元件在不同的径向位置上设计成具有不同的宽度延伸(平行于带状导线的平面)。
发明内容
就此而言,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改善的移相器组件。
根据本发明,该任务根据本发明给出的特征来解决,即,差分移相器组件,具有下述特征:
-具有n个彼此同心设置的带状导线,在这些带状导线的相对置的带状导线端部上设有用于通向辐射器的连接导线的接线点,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
-具有馈电分接装置,所述馈电分接装置能绕中心轴线或转动轴线转动并且由此能够在产生主电容耦合部的情况下在多个带状导线上转动;
-具有中心的馈电装置,借助于述馈电装置向馈电分接装置馈电;
-此外还附加地设有附加的至少一个和最多n-1个副电容耦合部,
-所述副电容耦合部设置在馈电分接装置的与主电容耦合部相对置的一侧,并且
-为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的副电容耦合部设置至少一个附加的分支馈电分接装置,该分支馈电分接装置能够与馈电分接装置一同绕所述中心轴线或转动轴线转动。
非常出人意料的是,借助较为简单的措施就可以相对于传统的解决方案明显改善关于不同带状导线的功率分配。本发明尤其是使得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功率分配。
根据本发明,这通过下述方式实现:例如也在EP 1208614 B1中被描述的、通过馈电或分接装置的相应区段的叉状造型形成的凹槽不是设置为用于所有带状导线,而是在移相器组件包括n个带状导线时仅用于至少一个或最多仅用于至少n-1个带状导线。
这里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使用叉状分支的情况下例如凹槽状设计方案仅设定为用于最靠近转动轴线和因此内侧的带状导线。
这里,通过分支附加形成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下面有时也称为分支馈电和/或分接元件或馈电和/或分接臂)也可以延长地构造并且例如越过两个或三个带状导线与覆盖所有带状导线的馈电和/或分接臂平行间隔开地延伸,从而例如远离转动轴线的第三或第四或更外侧的带状导线区段没有被分支区段覆盖。
通过这种结构确保了,对于由分支区段附加地覆盖的带状导线形成例如增大约100%的耦合区域,因而在该区域中也可利用相应更大的耦合面将相应更大的功率分量传输给各个带状导线或从带状导线传输给中央馈电网。
代替越过至少两个或多个带状导线延伸的一个分支区段,也可给每个相应的要供应以较高功率分量的带状导线设置一个单独的叉状分支区段,由此最终在所属带状导线的两侧上形成电容耦合,由此可实现更高的功率传输。
上面所述的变型方案的优点在于,可以给任意带状导线分别设置一个相配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就是说该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不是必须始终包围最内侧的带状导线。这是因为这种单独的附加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例如也可仅选择性地设置在第二和/或第三和/或第四等带状导线上。
通常,功率分配可通过相应的用电器、即相应耦合装置的形状和/或几何结构来调整。在此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通过不同的耦合情况调整不同带状导线上的功率分配。
所述不同的耦合情况例如可通过适合的组合来实现,例如在一些带状导线上仅实现单侧耦合,而对于可有选择地确定的其它带状导线可以实现双侧耦合。
换言之,通过两种耦合方案的上述可能的组合能实现明显更高的功率分配。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变型方案具有显著优点,现有技术到目前为止仅允许这样的可能的功率分配,即所属的覆盖所有带状导线的馈电和/或分接臂只能在耦合区段的区域中以及耦合区段之间的区域中以不同的材料厚度和/或材料延伸变化。但在这些现有方案中所希望的功率分配受到馈电和/或分接臂方面最低所需的机械要求及尺寸的限制。与此相对,在机械基本尺寸相等时,在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方面与覆盖所有的带状导线的馈电和/或分接臂相比,功率分配例如可提高2dB,这在目前为止的方案中无法实现。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或变型方案中,也可以为了一个或多个附加的副电容耦合部设置一个附加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该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构造成,使得相邻于转动轴线地不仅在最内侧上或附加地在下一后继的带状导线上形成附加的电容耦合,而且也可为任意带状导线配设附加的电容耦合。换言之,优选在转动轴线或较为靠近转动轴线的带状导线与远离转动轴线的外侧带状导线之间设置所谓的无电容或低电容区域,附加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延伸越过所述区域,但在其中并不形成明显的副电容耦合。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不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附图如下:
图1示出在取下壳体盖或取下壳体半部时根据本发明的差分移相器组件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示出已经在图1中示出的馈电和/或分接元件的局部放大细节图和相配的带状导线区段的所属局部;
图3示出关于相对于图2扩展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沿图2中III-III线的馈电和/或分接元件的纵向横截面图;
图3a示出涉及馈电装置的放大细节图;
图4a示出关于仅具有两个带状导线的差分移相器组件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b示出沿图4a中IVb-IVb线的横截面图;
图5示出对应于图4b、但关于一个变型实施例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6至11示出其它不同变型实施例的、类似于图5示例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2示出一种变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3示出图12中所示的本发明变型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图14示出根据现有技术已知的、包括两个部分圆形带状导线的差分移相器组件的简化横截面图;
图15示出一种包括两个部分圆形带状导线的本发明实施方式,其原则上已经借助图4a、4b示出;
图16示出用于说明在根据现有技术的、如图14所示的差分移相器组件中最大可能的功率分配的图表;
图17示出用于说明对于不同带状导线改善的功率分配的图表的相应视图,其例如可在根据图15的本发明变型方案中实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俯视图示出在取下壳体盖或取下壳体半部时本发明移相器组件的示意图。
由此可以看出,根据该实施例差分移相器组件包括三个部分圆形的带状导线5,这些带状导线同心于中心轴线7设置。带状导线5在此通常设置在一个共同的平面E中。带状导线并非必须是半圆形的,而也可以具有大于180°的部分圆形。通常,带状导线5的长度仅包围小于180°的部分角。
中心或转动轴线9垂直于图平面并且因此垂直于带状导线5所在的平面E延伸,杆状、指状、臂状和/或指针状的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3能绕该轴线根据双箭头指示11转动。所述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3为此包括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该元件在带状导线的一侧上延伸越过所有带状导线、即与这些带状导线交叉并且分别以一个相应的耦合区段覆盖这些带状导线。
这里已知分别在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和每个带状导线5之间形成一个主电容耦合部KK1,该主电容耦合部分别在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的一个区段和带状导线5的相应由这个区段覆盖的区段5'之间产生。
为此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从内侧的中心或转动轴线9出发延伸越过包括最外侧的带状导线5在内的多个带状导线5地设置。相配的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的端部13'这里通常至少也覆盖最外侧带状导线5a的外边缘。在此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分别有第一主耦合面KF11覆盖与其间隔开的带状导线区段,该带状导线区段也被称为第二主耦合面KF12。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主耦合面KF11、KF12之间设有绝缘体或电介质27,通常不是空气的形式,而是以固体的形式。绝缘体27通常固定构造或锚固在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上并且可与之一同转动。通过这两个共同作用的第一和第二主耦合面KF11、KF12在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和分别与之共同作用的带状导线5之间在相应被覆盖的区域内产生所谓的主电容耦合部KK1。
通过指针状的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的相应转动,带状导线5的带状导线耦合区段5'和相应留出的带状导线端部17之间的相应行程长度增大或关于相对置的带状导线区段减小,由此信号的行进时间以已知方式反向地变化。从而例如可不同地调整所连接辐射器的下倾角。为此在图中仅示意性示出的并通向各个辐射器1a至1f的连接导线2在带状导线端部上构成的接线点19处连接到带状导线端部17上。
借助图2示出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3的放大细节图,并且带有已经提到的馈电和/或分接臂13a,该馈电和/或分接臂通常能绕中心轴线9越过带状导线5一直移动到带状导线端部17。这里在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中,例如设有四个同心的带状导线5,这些带状导线在根据图2的俯视图中仅局部地示出。这里在根据图2的示意性俯视图中尚还没有示出在下面根据图3的横截面图中可见的根据本发明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
图3示出沿图2中的线III-III的横截面图,但带有在本发明的范围中附加设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变型方案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
对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的馈电在中心和转动轴线9的区域中进行。
为此,尤其是由图3的横截面图可见,在中心和转动轴线9的区域中设置具有第一耦合装置或耦合面21的中心馈电装置20,该中心馈电装置通过耦合接口22与中心馈电导线23连接(图3)。
馈电和/或分接臂13a的指针头25沿中心轴线7和转动轴线、9方向与第一耦合面21(其在下面也称为馈电导线侧的耦合面21)错开的设置,且通常在中间连接有电介质或绝缘体26。
馈电导线侧的耦合面21这里优选设计成具有缺口21a的耦合环21'(图3a)。构成指针侧或用电器臂侧的第二耦合面24的指针头25通常具有中心缺口29,而电介质26具有缺口26a,构成转动轴线并且支承指针或用电器臂13a的轴体31延伸穿过该缺口,该轴体由产生绝缘效果的塑料制成,以避免电流连接。
整个布置系统这里通常也通过构成基础的绝缘体33机械地保持和锚固在壳体18、即所述至少一个壳体半部18a的内侧18'上。
现在为了有针对性地例如为特定带状导线5设置不同的功率分配,在根据图3的实施例中设置一个分支装置113,该分支装置在所示实施例中与本来的馈电和/或用电器臂13a通常电流地、但也可能电容地连接,更确切地说优选在更靠近中心和/或转动轴线9的保持区段40上连接。由此最终形成一个副电容耦合部KK2,该副电容耦合部包括第一副耦合面KF21和第二副耦合面KF22,下面进一步说明它们。
所述具有所示分支馈电和/或分接元件或馈电和/或分接臂113a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现在以其相应的第一副耦合面KF21覆盖相配带状导线5上相应的区段、即相应的第二副耦合面KF22,而且是在与本来的馈电和/或分接臂13a相对置的一侧上覆盖。由此形成所述副电容耦合部KK2、即同样也优选在中间连接有固体的电介质或绝缘体127。该绝缘体127优选能够与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臂一起运动固定和/或构造在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臂113a上。在带状导线和本来的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之间的在相对置一侧上的绝缘体127的高度或厚度通常等于相应耦合面KF21和KF22之间的净距离。通常对于主电容耦合部KK1也设有绝缘体27,该绝缘体的厚度等于第一主耦合面KF11和第二主耦合面KF12之间的距离。绝缘体27通常安装在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上并且可与其一起转动地保持,绝缘体27必要时也连续越过一个或多个带状导线,如根据图3的剖面图中可见的那样。
借助根据图4a的示意性俯视图和图4b的示意性横截面图仅示例性针对包括两个同心带状导线的移相器组件示出,当在覆盖所有带状导线5的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3中相配的馈电和分接臂13a在关于两个带状导线5的两个耦合区段之间具有这样的导线区段13”,该导线区段相对于耦合区段具有变细的、尤其是横向于延伸方向变窄的材料区段时,根据本发明加强并且改善的功率分配还可进一步改善。该最小横向延伸通常不应低于4mm,以确保足够的机械稳定性或刚性。由根据图4a的俯视图所示,例如第一馈电和/或耦合臂13a与外侧及内侧的带状导线5之间的主耦合区域沿转动方向要宽于位于外侧和内侧的带状导线之间的导线区段13”。同样在副电容耦合区域中为内侧的带状导线5设置的第二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构造成比主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的两个耦合区域之间的所述导线区段13”宽。这里主电容耦合部KK1和副电容耦合部KK2都具有耦合面,所述耦合面在其宽度延伸上、即在对应于转动方向11的宽度延伸上构造得一样大或大小相近,或者也可构造成具有不同尺寸。
在根据图5的变型方案中设有四个带状导线、即n=4,并且这里至少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即最内侧的带状导体设有分支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13a形式的附加的第二耦合装置。
在根据图6的变型方案中示出与根据图5的变型方案类似的横截面图,但在其中分支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13a构造成具有更大的径向纵向延伸并且这里不仅在与馈电和/或分接臂13相对置的一侧覆盖最内侧的第一个带状导体5,而且也覆盖相对于第一带状导体更远的第二带状导体5,这里对于第二个带状导体5也形成附加的电容耦合装置。由此两个内侧的带状导线5获得较大的功率分量。通常,在每个所述附加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13a中在相应的第一副耦合面KF21上设置相应的绝缘体127,该绝缘体在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于带状导线表面上转动时可与该表面接触地转动。但当相应绝缘体127例如设置在相邻的副电容耦合部或者说相邻的带状导体中时,也可在这种或其它情况下省去附加地安装这种绝缘体127。与此类似,绝缘体27通常设置在馈电和/或分接臂13上,绝缘体在图6至11中未示出。
在根据图7的变型方案中,所述臂113a一直延伸从内侧数倒数第二个带状导体5,因而仅最外侧的、即第n个带状导体5未设置附加的第二耦合装置并且因此被分配较少的功率分量。
所述结构原则上与带状导线的数量n是大于还是小于在实施例中所示的四个带状导线无关。
与现有技术不同,这里重要的是,至少一个或多个不应被分配更高功率分量的带状导线5没有设置相应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本发明的该原理原则上与移相器组件包括带状导线的数量无关。当移相器组件如上所述包括至少两个尤其是同心并排设置的带状导线并且为所述带状导线配置所述馈电和/或分接装置以及适合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时,可应用根据本发明的原理。
但通过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也可有针对性地为单个或多个带状导线配置更高的功率分量。
在根据图8的变型方案中,例如也为具有四个带状导线5的差分移相器示出,例如仅第二个带状导体5应被供应更高的功率分量。
为此设置相应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该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这里通常在一侧朝带状导线延伸的馈电和/或分接臂13a上电流地、但也可电容地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带状导线5之间的相应区段上并借助于弯角状附件41机械保持,并且因此可与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一起转动。
所述附加的第二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构造成,使得其例如仅在与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相对置的一侧上附加地覆盖从转动轴线9起计算的第二带状导线并且为第二带状导线配置更高的功率分量。
与图7不同,在根据图9的变型方案中相应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延长地构造并且不仅覆盖从转动轴线9出发观察第二个带状导线,而且也覆盖第三个带状导线5。虚线在此表示,所述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也可以还沿径向方向延长地构造并且还可进一步为最外侧的、即第n个带状导体5提供附加的第二耦合装置。
但与图9不同,根据图10也可这样构造相应的电容耦合装置,即设置一个或多个附加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13a、113b…。在此例如所述至少两个附加设置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13a、113b…中的至少一个分别仅覆盖一个唯一的带状导线5并且通过该带状导线电容耦合。但也可以使分支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13a、113b…的一个或多个覆盖例如两个或多个彼此相邻的带状导线并且因此分别电容耦合。在本发明结构的范围内,只需为至少一个并且最多n-1个带状导体设有所设置的附加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由此可有针对性地为各个带状导体配置更高的功率分量。
在根据图11的变型方案中,两个单独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之一,例如较为靠近中心轴线9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延长地构造,从而其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臂113a覆盖两个彼此相邻的带状导线5、即从中心轴线9起计算的第二或第三个带状导体并且因此给其配设第二耦合装置并因此配设耦合面,以提高功率传输,相反,配设给最外侧的带状导线、即第n个带状导线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臂113b缩短地构造并仅配设给最外侧的带状导体5。
从所述结构可知,通过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可任意确定地为单个或多个带状导线5有针对性地配设另外的耦合面和因此配设耦合装置,以提高功率分量。
这里在本来的馈电和/或分接臂13以及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臂113a、113b…上的相应的、实现电容耦合效应的耦合面KF11、KF12或KF21、KF22设有沿转动方向11突出的耦合突出部35,这例如仅示例性地在根据图4a的用于一种变型的、仅包括两个带状导线5的实施例的有变化的俯视图中示出。
在根据图4a的变型方案中,例如经过所有带状导线5的馈电和/或分接臂13a针对最外侧的、即在所示实施例中针对从内侧数第二个带状导体5设有沿转动方向侧向突出的耦合突出部35,由此也扩大了与该带状导体5的耦合面。
对于内侧的第一个带状导体5,馈电和/或分接臂13a不能设有这种耦合突出部35或不能设有类似大小的、径向突出的耦合突出部35。但耦合突出部35可以比附加设置的至少一个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上的相应耦合突出部135构造得更大、相等或更小。因此每个所述设置的主耦合部KK1和/或副电容耦合部KK2上的尺寸可任意不同地设计。
通过所述不同尺寸的通常沿转动方向突出于位于两个耦合部KK1-KK1或KK2-KK2之间的导线区段13”或113”的耦合突出部35,还可以在功率分配方面进行进一步的附加微调。这种功率分配方面的附加微调还可通过下述方式进一步补充,即,如借助根据图4a和4b的实施例所述,给两个相邻的主电容耦合部之间的导线区段13”构造减小或增大的导线横截面。这同样也适用于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当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具有至少两个副电容耦合部KK2时,即覆盖至少两个相邻的带状导线5并与其电容耦合时。这里两个相邻电容耦合部KK2之间的导线区段113”至少相对于本来的耦合面也可根据需要具有增大或减小的材料横截面,由此相邻的带状导线也可在副电容耦合部KK2的范围内被分配不同的功率分量。
由所述结构可知,通过任意组合两种不同的电容耦合方案可以针对不同的带状导线实施不同的功率分配。不同的耦合方案一方面包括,一些带状导线与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仅具有单重的电容耦合,而另一方面至少一个直至最多n-1个带状导线附加地具有另一个电容耦合、即以附加设置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的形式,该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关于相应的带状导线与馈电和/或分接臂13a相对地设置。
所述附加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例如可通过弯角状附件41相邻于相配的带状导线5锚固在本来的馈电和/或分接元件或馈电和/或分接臂或馈电和/或分接装置上。该具有相配的第一副耦合面KF21的弯角状附件41优选与支承其的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电流地、必要时也可电容地连接和耦合。用于弯角状附件41的相应安装和保持区域40在此优选关于相配的带状导线5(应与之形成电容耦合)位于更靠近中心轴线7或转动轴线9的一侧上,但也可在相关带状导线5的相对置侧上(即相对于相配的带状导线5远离转动轴线9)定位在平行于其延伸的馈电和/或分接臂13a上、保持于其上并且可与之一同转动。
在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仅覆盖最内侧的带状导线5或仅覆盖多个内侧的、因此较为靠近中心和/或转动轴线9的带状导线并且在此分别形成电容耦合时,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可在朝向转动轴线9的一侧上不或者不直接安装和保持在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上并与之电连接。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可以以其在此可以构造成指针头43形式的安装和保持区域40'直接锚固并支承在轴体31上。在轴体一起旋转时,整个馈电和/或分接元件13a连同相配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转动或者两个位于转动轴线9区域中的指针头25、43机械地连接并耦合,以便实现共同的转动运动。
如上所述,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例如可具有保持附件41,通过该保持附件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保持并设置在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3上。馈电和耦合在此可电流或电容地进行。这也适用于当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通过指针头43保持的情况,这例如借助图4a、4b或图5至7示出。这里可概括性地指出,保持附件41和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3之间或指针头43和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3的指针头25之间的耦合越大,则在此共同作用的耦合面就越大。
借助图12的示意性俯视图和借助图13的示意性横截面图示出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变型方案,即在此例如示出从转动轴线9区域中的指针头43起并一直延伸到最外侧的带状导线5、5a的附加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a。在该实施例中,多个附加的副电容耦合部KK2通过所述附加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113a保持和承载(例如类似于图6和图7),但与此不同,在根据图12和13的实施例中设置的两个附加的副电容耦合部KK2不是配设给两个相邻的带状导线5、而是配设给两个远离的带状导线5,即在中间设有不具有附加的副电容耦合部KK2的带状导线5、5c。就此而言,在此形成无耦合或低耦合区域61,因为在此未设置相应尺寸的耦合面KF21、KF22。本身承载耦合部KK2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例如在中间未设置固体电介质或绝缘体的情况下隔开间距地延伸越过在本实施例中倒数第二个带状导线5。在此附加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构造得如此之窄,以至于实际上与隔开间距地与其交叉的带状导线5没有形成产生有效耦合面。
由根据图12的俯视图可见,例如附加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的宽度优选明显小于主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3宽度的50%、尤其是小于40%、30%、20%并且必要时甚至小于10%。
这实现了这样的可能性、即可以通过一个唯一的指针状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给任意带状导线配设耦合部KK2,因为在两个这种耦合装置之间或在指针头43区域中的馈电点和第一耦合部KK2之间无需设置耦合装置,这例如在根据图12和图13的变型方案中实现(因为最内侧的带状导线5在此也具有无耦合或低耦合区域61,该区域仅隔开间距地与窄的附加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交叉)。
在根据图13的横截面图中还以虚线示出,附加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并且不是必须在一个平面内延伸,相反,尤其是在无耦合或低耦合区域61中附加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可具有扭转或弯曲延伸的区段,这样构造所述区段,使得附加的分支馈电和/或分接装置113'的下侧和在其下方交叉的带状导线5的上侧之间的距离D进一步增大,从而进一步减小纯理论上的小的耦合效应。
下面简要说明根据本发明可实现的优点。
这里在图14中示出一种由现有技术公开的差分移相器组件的简化横截面图。与此相对,图13涉及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增大的功率分配的类似差分移相器组件。根据图15的变型方案相应于已借助图4a和4b说明的实施例。
现在,在根据图16的图表中示出,根据现有技术可实现的涉及内侧或外侧部分圆形的带状导线5的功率分配。与此相对,根据图17的图表描述了在使用如借助图15说明的差分移相器组件时根据本发明可改善并且提高的内侧和外侧带状导线5之间的功率分配。
在此在图16的图表中示出在根据图14的方案中关于外侧的带状导线5a和较为靠近转动轴线9的所谓内侧的带状导线5b可实现的功率分配。
在此在根据图16的图表中示出在1.7GHz至2.7GHz的频率范围内两个带状导线5a和5b之间的功率分配。在图16的图表中位于上方的曲线在此描述分配到内侧、即较为靠近转动轴线9的带状导线5b上的功率分量,而在图16的图表中位于下方的曲线描述在频率范围内分配到外侧、即远离转动轴线9的带状导线5a上的功率分量。
接着,在根据图17的图表中说明关于根据图15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相应关系。在此上方曲线也描述分配到内侧带状导线5b上的功率分量,而下方曲线说明关于频率的、分配到外侧带状导线5a上的功率分量。由此可见,关于带状导线5a和5b在本发明实施例的范畴中可实现比在根据现有技术的实施例中大得多的功率分配。

Claims (17)

1.差分移相器组件,具有下述特征:
-具有n个彼此同心设置的带状导线(5),在这些带状导线的相对置的带状导线端部(17)上设有用于通向辐射器(1a-1f)的连接导线(2)的接线点(19),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
-具有馈电分接装置(13),所述馈电分接装置能绕中心轴线或转动轴线(9)转动并且由此能够在产生主电容耦合部(KK1)的情况下在多个带状导线(5)上转动;
-具有中心的馈电装置(20),借助于所述馈电装置向馈电分接装置(13)馈电;
-此外还附加地设有至少一个和最多n-1个副电容耦合部(KK2),
-所述副电容耦合部(KK2)设置在馈电分接装置(13)的与主电容耦合部(KK1)相对置的一侧,并且
-为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的副电容耦合部(KK2)设置至少一个附加的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113a、113b…),该分支馈电分接装置能够与馈电分接装置(13)一同绕所述中心轴线或转动轴线(9)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的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与馈电分接装置(13)机械连接和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的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与馈电分接装置(13)电容或电流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电容耦合部(KK2)具有在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上构成的第一副耦合面(KF21),该第一副耦合面与第二副耦合面(KF22)共同作用,所述第二副耦合面由带状导线(5)的与第一副耦合面间隔开地被第一副耦合面覆盖的区段构成,并且在第一和第二副耦合面(KF21、KF22)之间设置绝缘体(127)。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127)是固体绝缘体的形式的绝缘体。
6.根据权利要求4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固定在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上或通过分支馈电分接装置保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113a、113b…)包括弯角状的附件(41),借助于所述附件,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机械保持在馈电分接装置(13)上并被馈电。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包括保持附件或指针头(43),所述保持附件或指针头在中心轴线或转动轴线(9)的区域中平行于馈电分接装置(13)的指针头(25)设置、机械地保持并且与其一同被电流或电容地馈电。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仅设置唯一的另外的副电容耦合部(KK2),由此仅关于多个带状导线(5)中的唯一一个形成附加的副电容耦合部(KK2)。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具有m个耦合面,所述耦合面与m个带状导线(5)形成附加的副电容耦合部(KK2),其中m>1且m<n。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这样构造并且设置所述至少一个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113a、113b…),使得通过所述分支馈电分接装置与最靠近中心轴线(7)或转动轴线(9)的带状导线(5)形成至少一个副电容耦合部(KK2)。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这样构造并且设置所述至少一个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113a、113b…),使得通过所述分支馈电分接装置与从中心轴线(7)或转动轴线(9)出发观察第二个或更外侧的带状导线(5)形成至少一个副电容耦合部(KK2)。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这样构造并且设置所述至少一个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113a、113b…),使得与至少两个相邻的带状导线(5)形成至少两个副电容耦合部(KK2)。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继的涉及馈电分接装置(13)的主电容耦合部(KK1)和/或至少两个相继的涉及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113a、113b…)的副电容耦合部(KK2)通过一个导线区段(13”、113”)连接,该导线区段具有不同于相配的耦合面(KF11、KF12)的材料横截面和/或沿转动方向(11)不同的宽度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关于两个相邻的带状导线(5)在所述附加的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113a、113b…)上至少分别设置一个另外的副电容耦合部(KK2)。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的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113a、113b…)在形成无耦合或低耦合区域(61)的情况下延伸越过至少一个带状导线(5),并且设置至少一个副电容耦合部(KK2),所述副电容耦合部相对于无耦合或低耦合区域(61)更为远离中心轴线(7)或转动轴线(9)。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的差分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至少两个附加的副电容耦合部(KK2)并且所述至少两个附加的副电容耦合部(KK2)保持在一个共同承载这些附加的副电容耦合部的附加的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113a、113b…)上,并且所述至少两个附加的副电容耦合部(KK2)配置给两个不相邻的带状导线(5),从而所述附加的分支馈电分接装置(113;113a、113b…)延伸越过至少一个涉及位于这两个副电容耦合部(KK2)之间的带状导线(5)的无耦合或低耦合区域(61)。
CN201610326395.3A 2015-05-22 2016-05-17 差分移相器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696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5006622.6A DE102015006622B3 (de) 2015-05-22 2015-05-22 Differenz-Phasenschieberbaugruppe
DE102015006622.6 2015-05-22
DE102015121799 2015-12-15
DE102015121799.6 2015-12-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9634A CN106169634A (zh) 2016-11-30
CN106169634B true CN106169634B (zh) 2019-02-12

Family

ID=55436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2639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69634B (zh) 2015-05-22 2016-05-17 差分移相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31703B1 (zh)
EP (1) EP3096393B1 (zh)
CN (1) CN1061696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78224A1 (en) * 2018-03-13 2019-09-19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Llc D/B/A Jma Wireless Antenna phase shifter with integrated dc-block
DE102018110486A1 (de) * 2018-05-02 2019-11-07 Kathrein Se Mehrfachantennensystem für Mobilfunk
CN110867663A (zh) * 2018-08-27 2020-03-06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馈电网络及天线
DE102018130570B4 (de) 2018-11-30 2022-10-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obilfunkantenne zum Anschluss an zumindest eine Mobilfunkbasissta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08434A (zh) * 2011-07-18 2012-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相器
JP2013239794A (ja) * 2012-05-11 2013-11-28 Hitachi Cable Ltd 移相器
CN105051971A (zh) * 2013-03-29 2015-11-11 日本电业工作株式会社 移相器、天线以及无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38862C1 (de) * 1999-08-17 2001-03-15 Kathrein Werke Kg Hochfrequenz-Phasenschieberbaugruppe
DE10104564C1 (de) 2001-02-01 2002-09-19 Kathrein Werke Kg Steuerungsvorrichtung zum Einstellen eines unterschiedlichen Absenkwinkels insbesondere von zu einer Basisstation gehörenden Mobilfunkantennen sowie eine zugehörige Antenne und Verfahren zur Veränderung eines Absenkwinkels
US7557675B2 (en) 2005-03-22 2009-07-07 Radiacion Y Microondas, S.A. Broad band mechanical phase shifter
EP1870959B1 (en) 2005-03-22 2008-08-13 Radiacion Y Microondas, S.A. Broadband mechanical phase shifter
CN101174729A (zh) * 2007-10-24 2008-05-07 华南理工大学 电调天线双侧对称弧臂移相器
US7907096B2 (en) * 2008-01-25 2011-03-15 Andrew Llc Phase shifter and antenna including phase shifter
DE102009019557A1 (de) * 2009-04-30 2010-11-11 Kathrein-Werke Kg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phasengesteuerten Gruppenantenne sowie einer Phasenschieber-Baugruppe und eine zugehörige phasengesteuerte Gruppenantenne
WO2012106903A1 (zh) * 2011-07-19 2012-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相器
JP5620534B2 (ja) * 2013-03-15 2014-11-05 有限会社Nazca 移相器及びアンテナ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08434A (zh) * 2011-07-18 2012-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相器
JP2013239794A (ja) * 2012-05-11 2013-11-28 Hitachi Cable Ltd 移相器
CN105051971A (zh) * 2013-03-29 2015-11-11 日本电业工作株式会社 移相器、天线以及无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9634A (zh) 2016-11-30
EP3096393B1 (de) 2018-01-24
EP3096393A1 (de) 2016-11-23
US9431703B1 (en) 2016-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69634B (zh) 差分移相器组件
US11165166B2 (en) Antenna feeding network
EP3610535B1 (en) Dual-polarized radiating element and antenna
CN106099262B (zh) 差分移相组件
WO2018103281A1 (zh) 一种高增益天线
ES2668860T3 (es) Antena de ranura anular
WO2018032845A1 (zh) 多系统共体天线
CN105518935A (zh) 极低剖面式天线
CN1258387A (zh) 天线装置及使用其的移动通信设备
CN103403961A (zh) 用于组合接收卫星信号和在地面发射的无线电信号的多频带接收天线
CN104995792A (zh) 一种天线装置以及基站
CN106299686A (zh) 偶极子状的辐射器布置系统
CN101243579B (zh) 特别适于船载的运行于hf范围的宽带结构天线
US9419332B2 (en) High gain wideband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WO2017036117A1 (en) Multi-filar helical antenna
US20110001684A1 (en) Multiresonance helix antenna
CN206194949U (zh) 一种双极化天线
CN102369631A (zh) 一种移相器
KR102061088B1 (ko) 3 밴드 휩 안테나
CN103956583A (zh) 一种超宽带高增益全向天线
JP4518514B2 (ja) 平坦な広帯域アンテナ
CN203119097U (zh) 一种室内分布系统双极化天线
US2650984A (en) Wireless aerial
US10476120B2 (en) Multi-port phase shifter with multiple lines formed on opposite surfaces of a ground
CN209266548U (zh) 吸顶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221

Address after: Rosenheim

Patentee after: KATHREIN-WERKE KG

Address before: Rosenheim

Patentee before: KATHREIN-WERKE K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9

Address after: Stockholm, Sweden

Patentee after: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ddress before: Stockholm, Sweden

Patentee before: Ericsson AB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9

Address after: Stockholm, Sweden

Patentee after: Ericsson AB

Address before: Rosenheim

Patentee before: KATHREIN-WERKE K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