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38092A - 纯二氧化氯溶液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纯二氧化氯溶液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38092A
CN106138092A CN201510111272.3A CN201510111272A CN106138092A CN 106138092 A CN106138092 A CN 106138092A CN 201510111272 A CN201510111272 A CN 201510111272A CN 106138092 A CN106138092 A CN 1061380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lorine dioxide
helicobacter pylori
pure
disease
chlor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1127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伟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11127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38092A/zh
Publication of CN106138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80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学技术领域,是一种对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采用纯二氧化氯溶液,以口服的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道患者,也可能是胃癌患者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本发明论述了口服纯二氧化氯溶液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道患者实例、依据和方法。

Description

纯二氧化氯溶液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医学技术领域,是利用纯二氧化氯溶液作为口服的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消化道疾病。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淋巴瘤甚至胃癌,这一成果打破了胃病不能根治的误区,他们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背景技术:
本人在2001年设计了纯二氧化氯发生器(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1205297.3)是研究纯二氧化氯溶液性质的第一人,希望能解决使用中的难题;经过6个月的反复试验,解决了二氧化氯溶液易分解的难题,发现了纯二氧化氯溶液长期保存的方法,但包装、储存、运输的要求与成本太高,不适用于消毒剂的市场要求,2003年11月,本人控股的公司,在该项目严重亏损的情况下,放弃纯二氧化氯溶液的项目生产。自2014年4月起,本人再次制造纯二氧化氯溶液并研究其在药用的可能性,由于曾经长达15天连续饮用50ml,浓度100-130mg/l的二氧化氯经历,对药用的可能性信心十足。2位轻度胃病志愿患者,有反酸及轻度烧心症状,每天一次口服300ml@50mg/l纯二氧化氯溶液,有空腹及饱腹服用,均无不良反应,10天后反酸、口臭、胃痛的症状消失,仍有呃气现象,但没有反酸的不适感。25天后经唾液法尿素酶测定幽门螺杆菌为阴性。
1.1二氧化氯的历史与通性:二氧化氯(ClO2)是汉弗莱·戴维于1811年发现的。根据浓度的不同,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到橙黄色的气体。浓度很高时,具有与氯相似的刺激性气味,浓度极低时,具有青草气味及轻微的甜味。当使用浓度低于500ppm时,其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忽略,100ppm以下时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的影响,包括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对皮肤亦无任何的致敏作用及刺激。事实上,二氧化氯的常规使用浓度要远远低于500ppm,一般仅在几十ppm左右。因此,二氧化氯也被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与水同级的A1级),被誉为“二氧化氯是上帝给予人类最真诚的礼物”。
1.2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棕红色气体,浓度低是黄绿色气体,相对空气比重为1.1,比空气重。液体比重2.37,具有与氯相似的刺激性气味;100ppm二氧化氯(ClO2)水溶液,具有青草气味及轻微的甜味,二氧化氯(ClO2)沸点11℃,凝固点-59℃。易溶于水、冰醋酸和四氯化碳等溶剂。液化二氧化氯及高浓度二氧化氯极不稳定,撞击或日光照射均会发生爆炸。在空气中,浓度超过10%就可能发生爆炸,低于10%则是稳定性极好的物质,没有爆炸的危险。
二氧化氯气体毒性比氯气、臭氧小很多,空气中,氯气浓度1.2mg/m3,臭氧1.6mg/m3,人就呈现急性头痛、甚至于死亡;而纯二氧化氯气体在低于120mg/m3浓度,不会发生上述危险的现象。二氧化氯气体稳定性比臭氧高,空气中,臭氧在18℃就分解,二氧化氯小于35℃不会分解。
二氧化氯易溶于水,溶解度是氯气的5倍,在室温30mm/Hg分压下,溶解度为2.9g/L;在室温760mm/Hg压力(常压),溶解度为3.1g/L。二氧化氯不易被水解,在水中以单分子的形成存在,在低浓度下(10mg/L以下),它杀菌、消毒能力,主要以氧化的方式进行,与氯气杀菌消毒不同,氯气消毒以电子转移的方式进行。因此ClO2杀茵可在pH值较大范围内(2~10)高效杀菌消毒,且对人体无害。
经检测水中ClO2在1mg/L浓度以下时对比1mg/L氯气的杀茵能力超过5倍以上(在各种介质下,对应杀灭的时间,残菌数量,对照得出的结论与现有文献中ClO2杀菌能力按有效氯大于Cl2的2.6倍的数据有出入)。
影响ClO2的杀菌能力的因素:
对它不良影响的是:Cl2或对应的ClO-离子、ClO2 -、ClO3 -
对它产生促进作用的是:溶解氧、H2O2、Fe2+离子、Cl-
对它没有影响的是:CO3 2-、Na+、Ca2+
纯二氧化氯溶液定义是指不计算CO3 2-离子含量的二氧化氯水溶液,纯度超过99%。
2.2物理化学性质
二氧化氯的结构式:2个O与Cl的两个双键间的夹角为117.7°±1.72°,2个O与Cl之间的距离相等,即D=1.784±0.01A。
二氧化氯的红外光谱:υ1945cm-1;υ2445cm-1;υ31108cm-1
二氧化氯在四氯化碳中的紫外吸收:λmax375nm及355nm,在263nm处还有一个弱吸收。
二氧化氯以AB2的共振结构存在。
二氧化氯分子的电子结构呈不饱和状态,但在水中,却不以二聚或多聚状态存在,这对二氧化氯在水中的迅速扩散是有利的。二氧化氯对光较为敏感。在水中溶解的二氧化氯,在436nm处的光解量子率为0.20mol/E,在405nm处上升为1.0mol/E,其机理如下:
2ClO2+hυ=2ClO1-+2O
ClO+H2O=H2ClO2
H2ClO2+ClO=HClO3+HCl
2ClO2+hυ+H2O=HClO3+HCl+2O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二氧化氯必须避光保存。
理论上,二氧化氯应为亚氯酸和氯酸的酸酐,即2ClO2+H2O=HClO2+HClO3,但是,在实际水处理条件下,pH值为6~8时,二氧化氯却在水中有较大的稳定性,其浓度可稳定在48h以上,这可从下式看出:
水温20℃时,[HClO2][HClO3]/[ClO2]2=1.2×10-7
只有在pH≥9碱性条件下,二氧化氯才发生歧化反应:
2ClO2+2OH-=ClO2 -+H2O
2.2.1对ClO2氧化能力的影响因素
具有负反应因素:Cl2或对应的ClO-离子,ClO2 -、ClO3 -
具有促进的因素:溶解氧,H2O2,Fe2+离子,Cl-
对其不产生影响的因素:CO3 2-、Na+、Ca+2等离子。
2.2.2二氧化氯(ClO2)对金属的腐蚀性很强,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与金属物接触。
2.2.3可溶性:极易溶于水而不与水反应,几乎不发生水解,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氯的5-8倍。溶于碱溶液而生成亚氯酸盐。
采用纯二氧化氯(ClO2)气体吸附的方式测定,二氧化氯(ClO2)在水中溶解度:20℃时2300mg/L;这是未完全反应剩余的二氧化碳气提作用下,溶解度下降的原因。
2.4优点
1.广谱性:能杀死病毒、细菌、原生生物、藻类、真菌和各种孢子及孢子形成的菌体
2.高效:0.1ppm下即可杀灭所有病毒繁殖体和许多致病病毒,5ppm可完全杀灭细菌繁殖体、肝炎病毒、噬菌体和细菌芽孢
3.受温度和氨影响小:在低温和较高温度下杀菌效力基本一致
4.pH适用范围广:能在pH2-10范围内保持很高的杀菌效率
5.安全无残留:不与有机物发生氯代反应,不产生三致物质和其它有毒物质
6.对人体无刺激等优点:低于500ppm时,其影响可以忽略,100ppm以下对人没任何影响
3.1安全性
国外大量的实验研究显示,二氧化氯是安全、无毒的消毒剂,无“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同时在消毒过程中也不与有机物发生氯代反应生成可产生“三致作用”的有机氯化物或其它有毒类物质。但由于二氧化氯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应避免在高浓度时(>500ppm)使用。当使用浓度低于500ppm时,其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忽略,100ppm以下时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的影响,包括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对皮肤亦无任何的致敏作用。事实上, 二氧化氯的常规使用浓度要远远低于500ppm,一般仅在几十ppm左右。因此,二氧化氯也被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
3.2动物实验和毒理学特性
国外根据毒理学研究得出结论,二氧化氯是一种有毒化合物,不被皮肤吸收,不易大量蓄积。在两个月内将低毒剂量(LD50的1/10~1/250)的二氧化氯注入家鼠体内·显示出对肝功能、血液的组成有影响,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功能。利用动物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工作表明,长时间饮用含二氧化氯的水,依其所含浓度不同(通常使用的浓度相当高)自2.0mg/L-200mg/L可能损害肝、肾、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周围血液的组成,抑制甲状腺的功能、影响新生幼鼠的大脑发育。
在国内的中国疾控中心毒理实验中,经90天喂养,二氧化氯混合液(ClO2、ClO2-和ClO3-的浓度分别为276.5、165.9和110.6mg/L)对大鼠未见有毒性损害作用。
金鱼毒性实验及小白鼠毒性实验中得到两个结果:
A.二氧化氯(ClO2)的长期生活安全浓度为0.75mg/l;
B.由小自鼠急性经口毒性实验,ClO2属实际无毒型。
急性毒性试验,最高灌以剂量10000mg/kg二氧化氯时,小鼠仍无明显中毒症状,饮食与活动均正常。试验过程中各组动物均无一死亡表。经计算,其经口LD50>10000mg/kg。
3.2.2急性皮肤刺激性,观察表明,涂上药物后1~48小时,兔脊背敷贴部位皮肤均未出现红斑和水肿等刺激症状,反应积分均为0。
急性眼粘膜刺激性,向兔眼结膜囊内滴入浓度9.7~11.4mg/L二氧化氯溶液5s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兔眼结膜血管在6h内出现轻度充血,至24h症状基本消失,症状48h完全消失。家兔48h眼刺激积分指数为0,属无刺激性物质。
本人试验120~150ppm浓度的纯二氧化氯溶液,涂于外伤伤口处,对比自来水的刺激性,纯二氧化氯溶液的刺激性低于自来水,无痛觉。
4.1对人体的影响
10位男性志愿者饮用二氧化氯浓度逐渐增大的水(依次为0.1,1,5,10,18和24mg/L)后,在生理学上并未发现病害。
同样的10位男性志愿者在12周内每天饮用0.5升二氧化氯浓度为5mg/L的水,然后在8周内连续观察。血液分析和尿分析均未发现异常。
5.1杀菌消毒效果:二氧化氯是一种广谱、高效的灭菌剂。国外许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在极低的浓度(0.1ppm)下,即可杀灭许多诸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即使在有机物及氨的干扰下,在使用浓度为20ppm时,也可完全杀灭细菌繁殖体、肝炎病毒、 噬菌体和细菌芽孢等微生物,未发现能抵御5ppm以上浓度的病毒,未发现能抵御20ppm以上浓度的单细胞微生物。
二氧化氯消毒剂应用历史
人类利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是从19世纪初开始的。1820年第一代化学消毒剂漂白粉问世后,人们将其主要用于饮用水消毒和感染创伤的治疗上,并取得了良好地效果,开辟了化学杀菌消毒的第一个里程碑。此后,人们相继发现了第二代消毒剂环氧乙烷,第三代消毒剂戊二醛。新一代高效化学消毒剂终于在千呼万唤中问世,这就是被称作第四代杀菌消毒剂的二氧化氯。
规模化生产之后,人们才开始大规模使用。1940年美国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率先采用它处理饮用水,取得良好效果,之后迅速推广到全世界。人们陆续发现用氯气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时,水中的有机物会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有机氯化合物,有机氯会在人体内积留产生慢性累积中毒,还会诱发癌病,世界环保联盟即将全面禁止使用氯气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建议采用广普性、具有强氧化性的高效消毒剂二氧化氯进行饮用水的消毒。二氧化氯已被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列为A I级消毒剂(唯一与水的毒性同等级的物质)。
中国应用二氧化氯消毒技术始于八十年代。1987年,广东省卫生监督部门批准其可以用于食品消毒、保鲜及食品设备、用具消毒。1990年上海卫生管理部门批准其可以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以及水产养殖、除臭等。我国卫生部也在2000年前明确提出,逐步用二氧化氯替代氯气进行饮用水的消毒。2003年起,二氧化氯又被列为预防非典的重要的含氯消毒剂。
6.1幽门螺杆菌
6.1.1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历史:
1893年,意大利病理学家Bizzozero首次报告在哺乳动物胃内发现螺旋形微生物。
1979年,病理学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
1981年,消化科临床医生Marshall与Warren合作,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证明这种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
经过多次失败之后,1982年4月,Marshall终于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Marshall和另一位医生Morris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大病一场。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淋巴瘤甚至胃癌,这一成果打破了胃病不能根治的误区。基于这些结果,Marshall和Warren提出幽门螺杆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
1984年4月5号,他们的成果发表于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上。成果一经发表,立刻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轰动,掀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热潮。世界各大药厂陆续投巨资开发相关药物,专业刊物《螺杆菌》杂志应运而生,世界螺杆菌大会定期召开,有关螺杆菌的研究论文不计其数。通过人体试验、抗生素治疗和流行病学等研究,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渐清晰,科学家对该病菌致病机理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1989年,Goodwin等人将其命名,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列为第一类高危致恶变因子,幽门螺杆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家庭成员中的感染者一经确诊,就必须主动接受正规的抗菌治疗,彻底清除传染源以达到防治目的,只有先查出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再进行有效的根治,才能彻底治愈反复发作的老胃病并防止恶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大多数常见的胃炎疾病均由幽门螺杆菌所造成,在治疗过程应加入抗生素。
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宣布,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
6.1.2幽门螺杆菌形态特征
病理学特征
电子显微镜下,菌体的一端可伸出2~6条带鞘的鞭毛。在分裂时,两端均可见鞭毛。
鞭毛长约为菌体1~1.5倍。粗约为30nm。鞭毛的顶端有时可见一球状物,实为鞘的延伸物。每一鞭毛根部均可见一个圆球状根基伸入菌体顶端细胞壁内侧。在其内侧尚有一电子密度降低区域。
鞭毛在运动中起推进器作用,在定居过程中起抛锚作用。
生理学特征
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存。许多固体培养基可作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的基础培养基,布氏琼脂使用较多,但需加用适量全血或胎牛血清作为补充物方能生长。常以万古霉素、TMP、两性霉素B等组成抑菌剂防止杂菌生长。
幽门螺杆菌对临床微生物实验中常用于鉴定肠道细菌的大多数经典生化实验不起反应。而氧化酶、触酶、尿素酶、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肽酶这七种酶反应是作为幽门螺杆菌生化鉴定的依据。
沃伦和马歇尔喝了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便于不久之后便得了胃病。
分子生物学特征
幽门螺杆菌的全基因序列已经测出,其中尿素酶基因有四个开放性读框,分别是UreA、UreB、UreC和UreD。UreA和UreB编码的多肽与尿素酶结构的两个亚单位结构相当。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极为丰富,约含菌体蛋白的15%,活性相当于变形杆菌的400倍。尿素酶催化尿素水解形成“氨云”保护细菌在高酸环境下生存。此外,尚有VacA基因和CagA基因,分别编码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根据这两种基因的表达情况,又将幽门螺杆菌菌株分成两种主要类型:I型含有CagA和VacA基因并表达两种蛋白,II型不含CagA基因,不表达两种蛋白,尚有一些为中间表达型,即表达其中一种毒力因子。专家多认为I型与胃疾病关系较为密切。
6.2幽门螺杆菌传播途径
6.2.1、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臭的最直接病菌之一,由于幽门螺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碳化物,引起口臭。
6.2.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多会出现餐后嗳气、恶心、腹胀、腹部不适的胃肠疾病症状,而且这些症状随时都会出现,但是有些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到医院做相对的检查才能发现。
6.2.3、随着病情的严重,会逐渐破坏胃肠道壁,引发癌变的发生,而且,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一般都患有胃病,发生胃病的患者,多数与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关系。
6.2.4、幽门螺杆菌症状一般感染者在检查中显示阳性,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病毒在患者体内长期的破坏、寄生、繁殖,随着病情的发展,幽门螺杆菌会使菌群失调,引起其他一系列的症状。
传播途径一
口口传播:中国保守的喂养方式,家长将食物嚼碎之后再喂给孩子,如果家长患有慢性胃炎,就会将病菌通过口口喂养的方式污染给孩子。
传播途径二
恋人之间的亲吻:幽门螺旋杆菌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接触感染者的唾液、食用受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食物均可造成传染。
传播途径三
打喷嚏传播:患者打喷嚏可以通过鼻腔将幽门螺旋杆菌一起排出,并且有浓重的异味,需区别于口腔炎症。
6.3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至今唯一一种已知的胃部细菌,其他种的螺杆菌也于部分哺乳动物及雀鸟体内找到。长期的溃疡,会导致癌症,因此WHO宣布胃幽门杆菌为微生物型的致癌物质,也是第一个可致癌的原核生物。
医学界对该菌与胃部疾病关系的认知较为缓慢,他们一直认为没有任何细菌能够长时间在胃部强酸的环境下生存。及后经过更详细的研究,包括马歇尔曾喝下试管内的杆菌得到胃炎,并以抗生素治疗,医学界才开始改变对胃病的看法。
在正确认识该细菌以前,胃溃疡病人通常会以中和胃酸及减少分泌的药物来治疗,但经此方法治疗后大多会复发。而胃炎患者则会服用碱式柳酸铋,这方法通常会见效,当时人们仍不知道其机制,后来才发现药物中的柳酸盐会杀死胃部的杆菌,可作为抗生素。现时,这类疾病会以抗生素和新型微生态卫舒元益生菌来杀灭病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导致慢性胃炎和肠胃溃疡病。
大量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同时,消化科医生已经可以通过内窥镜检查和呼气试验等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根治胃溃疡等疾病。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的发现,打破了当时已经流行多年的人们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错误认识,被誉为是消化病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革命。由于他们的发现,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
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一直不非常清楚,故长期无理想的防治方法。
(1)胃黏膜正常的志愿者,口服HP混悬液可造成胃炎症状和病理改变。
(2)患慢性胃炎时HP检出率非常高,而胃黏膜正常者则不能检出此菌。
(3)慢性胃炎病人血清中HP抗体明显增高,胃液中可检出抗HP免疫球蛋白,这表明HP是有致病性的抗原(病原体)。
(4)针对HP进行治疗,会使慢性胃炎病人胃黏膜明显改善。
(5)60%-80%的胃溃疡和7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胃窦部可检出HP,血清学检查证实,这些人血清HP抗体滴度较高。
(6)用传统抗溃疡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溃疡,改用抗HP药物治疗后,大多数溃疡能愈合。
(7)用HP感染恒河猴,能让之发生慢性胃炎,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与人类感染相似,即制备HP胃炎动物模型获得了成功。以上说明,HP与慢性胃病有相关性是确凿无疑的。
(8)在志愿者试验中,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还会引起难以去除的口臭,口气重。
6.4幽门螺杆菌感染途径
医学界多数学者认为“人-人”“粪-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亦可通过内镜传播,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它家庭高得多。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调查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家庭中的“健康人”,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为64%,明显高于同年龄组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家庭的“健康人”(13%)。
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后,才认识到幽门螺杆菌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
目前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的研究能归入这一学说的资料最多。主要包括:①使幽门螺杆菌穿透粘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的因素;②对胃上皮细胞等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③各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④免疫反应物质等。
这些因素构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途径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胃炎。其中近年来得到最重要关注的是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质caga,和尿素酶等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6.5幽门螺杆菌临床症状
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症状: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这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诱发胃泌素疯狂分泌,而发生发酸烧心,而具有胃溃疡疾病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更是引起了主要症状胃痛的发生,口臭最直接的病菌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了。
2)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引起慢性胃炎。所发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病程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
3)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从而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而且患者多会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等,均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比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多数倍。
4)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时也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这时一般是通过检查来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幽门螺杆菌这种致病菌,很容易诱发胃肠疾病的发生。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导致口气重,即口腔有异味,严重者往往还有一种特殊口腔异味,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
此外,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2.7至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相当部分患者的胃癌不会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所将幽门螺旋杆菌定为人类I类致癌原。而我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发国家之一,作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主要病因,治疗消化性溃疡、预防胃癌的一个可行措施就是预防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由于早期胃癌患者大约80%没有症状,少数患者即使有一些症状也是些非特异性表现,比如:食欲不振、早饱、腹部不适等,极易被当作消化性溃疡或其他胃肠道疾病而忽视。
由于幽门螺杆菌大都情况下能引起胃部疾病,所以所有的检测方法都只针对胃内的幽门螺杆菌进行诊断和治疗,而忽视了幽门螺杆菌的另外一个聚居点——口腔。当胃内的幽门螺杆菌被杀灭后,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可以源源不断流入胃内,引起胃幽门螺杆菌的反复发作,这就是胃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原因。所以对于幽门螺杆菌,在根治胃的同时,也需要对口腔进行诊断和治疗。
市场上有一种是用唾液作为检测样本的,诊断口腔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取样方便,没有副作用,适合各年龄段人群检查,为幽门螺杆菌的全面诊断和治疗提供检测平平台。
发明内容:本发明目的是以纯二氧化氯溶液作为治疗主要药物,采用口服的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该方法成本低廉、副作用极低或无副作用,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之一。
7.1目前二氧化氯产品存在的技术问题:
7.1.1、稳定性二氧化氯在使用前必须活化,使用盐酸或柠檬酸与亚氯酸钠反应15分钟,PH值1以下,存在反应深度要求和因酸性状态下有大量氯气转化产生,产生令人难受的气味。
7.1.2、活化后的稀释到相应的浓度使用,通常为500ppm;并要在2小时内用完;
7.1.3、即使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反应深度低,在有辅助设备的前提下,转化效率低于70%;
7.1.4、由于二氧化氯的特殊性质,在PH小于1的状态下,转化率才能提高,但低的PH,也会使二氧化氯转化为Cl2或对应的ClO-离子,ClO2 -、ClO3 -等杂质,这些不确定性成分物质有禁止的成分氯气,即使通过高纯氮气吹脱吸附产生的纯二氧化氯溶液,经试验得出,该方法生产的纯二氧化氯溶液纯度为99.4%,2小时后,纯度降至88%;其稳定性很差;在没有二氧化碳法纯二氧化氯溶液问世之前,由于存在禁止性的成分氯气的副产物及成分的不确定性,是不可能作为治疗药物口服。
由于市场的二氧化氯产品有以上缺点,除特殊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清洁工、家居日常消毒均不愿意使用二氧化氯产品。绝大部分的药店均无二氧化氯产品销售,非特殊情况,只有疾控中心储存稳定性二氧化氯产品备用,每年更新一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使用纯二氧化氯溶液作为药物,应用以口服的方式,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消化道疾病的方法。
技术方案:8.1纯二氧化氯溶液的特征早在2000年,吴岳俊教授发现,二氧化碳与亚氯酸钠反应,可以在PH值为中性时(PH值5-7)制取纯二氧化氯气体,本人在吴教授的配合下,设计出的纯二氧化氯发生器,于2001年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01205297.3,利用该专利的方法,可以制造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二氧化氯的混合气体,二氧化碳不影响二氧化氯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作为杂质计算,该二氧化氯气体经2~5℃低温纯水吸附后,在控制溶液二氧化碳的分压下,最高可以制成浓度为1980ppm的纯二氧化氯溶液,避光密封常温25℃常压下保存,15天二氧化氯溶液测定浓度为1760ppm;3个月测定二氧化氯的浓度为1285ppm;
按照消毒剂的规范,消毒剂必须在1年的保质期内,有效成分损耗小于5%;该纯二氧化氯溶液还不能符合要求,经前后4年多的研究,在以下条件下,可以满足要求:
1、采用亚氯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的二氧化氯,经纯水吸附的方法生产的纯二氧化氯溶液。
2、棕色玻璃瓶70%以下的容量;
3、二氧化碳气体加压密封,压力大于等于0.02Mpa;
4、瓶口密封胶垫采用泡沫聚偏二氟乙烯板或泡沫聚四氟乙烯板;
5、储存在0~5℃的冰箱冷藏室里;
6、纯二氧化氯溶液在1000ppm浓度以下,理想的浓度是500ppm以下。
9.1纯二氧化氯溶液作为药物以口服的方法,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方案:
结合以上的人体必要的控制要素及以下个人口服纯二氧化氯的感受制定纯二氧化氯溶液作为药物口服的方案:
由于WHO允许二氧化氯直接食用,本人口服纯二氧化氯溶液的过程及出现的特征
9.1.1口服纯二氧化氯溶液的感受,150ppm浓度10毫升,试验2天,气味温和,舌头有刺激感强,口服会使口腔苦涩,并会失去味觉,任何食物均一个味道,停服2~3天后味觉恢复,同时会产生感冒的流鼻涕的现象,鼻涕呈清水样,口服2-4小时后症状消失。
9.1.2使用纯二氧化氯溶液的漱口感受,50~60ppm浓度,口腔清新,但抽烟时烟味非常难闻,有可能是戒烟的一种方法。
9.1.3口服纯二氧化氯溶液的感受,90~100ppm浓度100毫升,连续试验15天,气味温和刺激,口服会使口腔、牙缝间涩感强,并会暂时失去味觉,任何食物均一个味道,停服三天后味觉恢复,同时会产生感冒的流清鼻涕的现象,口服1-2小时后症状消失,期间开车时超过2小时后发生2次低血糖失去知觉,晕5~10秒,饮水后恢复。抽烟时烟味难闻,都是假烟的感觉。日常生活时发生过2次头晕,其中一次测血糖低于3.1及血压不正常,为收缩压125mmHg,舒张压95mmHg。身体感觉容易疲劳,打乒乓球半小时后体力感觉不支。
9.1.4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2名HP志愿患者口服纯二氧化氯溶液(简称CDS)测试效果:①第一天,口服CDS:50ml@50mg/l;当天无反酸症状,志愿者对气味反映鼻腔刺激感强,加入5~6ml茶水后饮用口感好;②第二天有反酸症状后口服CDS:200ml@33mg/l;③第三天有呃气后口服CDS:250ml@42mg/l;口服5天后尝试各种易反酸的食品,反酸及烧心症状消失。④早晚各一次,连续共计10天口服CDS:2x 300ml@35mg/l;胃病症状25天未发生,口服及观察期间,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未发生志愿患者失去味觉及有鼻涕呈清水样的想感冒症状等不适的报告,该口服浓度应该可以确认为较佳的方案。经唾液法尿素酶测定幽门螺杆菌为阴性。
以上的测试,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研究发现,通常单细胞微生物在5.0mg/l二氧化氯环境1分钟内灭活99.99%,未发现单细胞微生物可以承受20mg/l二氧化氯的灭活,幽门螺杆菌在“氨云”的保护下,很多药物对它的失去作用,但纯二氧化氯溶液可以实现灭活,不受尿素酶产生的“氨云”影响;未发生副作用特征现象,有鼻涕呈清水样的想感冒症状,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
2、纯二氧化氯溶液同时杀灭消化道的乳酸菌,使食物吸收能力下降,重体力劳动后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现象,可以在口服CDS一小时后,通过补充水分糖分消除低血糖症状。
3、口服纯二氧化氯溶液可以治愈HP患者,口服CDS的方案是HP患者的其中一种有效治疗方案。
根据以上综合,制定HP治疗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10.1纯二氧化氯溶液用于HP患者治疗方案
胃病的种类很多,包括各种急慢性胃炎、胃息肉、胃癌等。胃病的临床症状很多,形式多样,虽然同为胃病,但是每个人的症状都不相同。HP患者胃病的临床表现如下:
①腹部疼痛,表现形式有隐痛、刺痛、绞痛。②反酸、③烧心、④口臭、⑤食欲不振、气胀。非HP感染的胃病,不适用该方法。
10.1.1I期---适应二氧化氯期,以50KG重量的成年,胃的容量为1.5升,空腹约为0.6~0.8升,口服纯二氧化氯溶液200ml@25mg/l,胃液的二氧化氯浓度达到3.0ppm或6.0ppm,该浓度的二氧化氯,可以99%以上杀灭已知的病毒,细菌但真菌类细菌、芽孢有部分可能不足杀灭,观察患者对二氧化氯的适应症状,为期1~3天,无其他不适后进入II期治疗,该方法已经可以感受到治疗效果,当天不会有口臭、反酸、烧心等症状。
10.1.2II期---正式治疗期,每天口服2次纯二氧化氯溶液2x250ml@35mg/l,以50KG重量的成年,胃的容量为1.5升,空腹约为0.6~0.8升计算,胃液的二氧化氯浓度达到8.0ppm或13.0ppm,该浓度的二氧化氯,可以杀灭真菌类细菌、芽孢有部分,观察患者对二氧化氯的适应症状,为期8~10天,该纯二氧化氯溶液的气味较为刺激,加入5ml茶水后,口感改善,测试12人(含2名儿童),均认为口味很易接受。
10.1.3治愈标准:①胃病症状消失。②经唾液法尿素酶测定幽门螺杆菌为阴性为初步结论。无副作用及费用低廉是主要的选择理由,治疗成本在120元内,检测成本每次60元。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2012年井冈山HP感染处理共识的基本方针。
11、本发明的意义:由于HP感染是可能导致胃癌的主要高危因素及慢性顽固性荨麻疹患者的重要因素,我国HP感染人群总量非常巨大,达到50%~70%;其中的30%有胃病症状,目前的滥用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副作用大,已经在不少的患者中产生耐药性,部分患者的生活品质低下,幸福感低,部分患者不幸患有胃癌,在临床试验后,若加大药剂量,有可能是治疗胃癌的一种方法。无副作用、费用低廉,无抗药性的治疗方法对他们非常重要,二氧化氯属于单分子物质,目前未发现对二氧化氯有抗药性的微生物。

Claims (5)

1.采用口服纯二氧化氯溶液,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的纯二氧化氯溶液产品规格是:其特征之一是纯二氧化氯溶液不计算碳酸根及二氧化碳为杂质,纯度超过99.5%;其特征之二是纯二氧化氯溶液的为20~200mg/l;其特征之三是纯二氧化氯溶液的储存条件是在0~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方法,其特征是纯二氧化氯溶液用于口服时,浓度在25~200mg/l之间,分为二氧化氯适应期及治疗期,二氧化氯适应期浓度以20~30mg/l为佳,二氧化氯治疗期以浓度30~100mg/l为佳。经动物试验及人体试验取得的数据,以细菌或癌细胞产生抑制或灭活为指标,并使人体的自身药物反应在允许的范围内,来测试治疗胃癌的方法。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方法,其特征是纯二氧化氯溶液用于口服时,当患者饮用时口感不佳,允许加入极小量的茶水5~20ml,极大改善口感并不影响治疗效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方法,其特征是采用该方法用于包括但不限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胃病及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方案。
CN201510111272.3A 2015-03-11 2015-03-11 纯二氧化氯溶液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 Pending CN1061380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11272.3A CN106138092A (zh) 2015-03-11 2015-03-11 纯二氧化氯溶液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11272.3A CN106138092A (zh) 2015-03-11 2015-03-11 纯二氧化氯溶液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38092A true CN106138092A (zh) 2016-11-23

Family

ID=58064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11272.3A Pending CN106138092A (zh) 2015-03-11 2015-03-11 纯二氧化氯溶液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38092A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5358A (zh) * 2008-01-23 2010-12-22 大幸药品株式会社 二氧化氯液剂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5358A (zh) * 2008-01-23 2010-12-22 大幸药品株式会社 二氧化氯液剂组合物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何秀琴等: "6种消毒剂对幽门螺杆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anishvili Phage therapy—history from Twort and d'Herelle through Soviet experience to current approaches
CN104666330B (zh) 纯二氧化氯溶液制备内用消毒剂的应用
Borkent et al.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reflux oesophagitis with colloidal bismuth subcitrate in combination with cimetidine.
Reyes-Corcho et al. Cholera gravis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 in a traveler from Haiti to the United States
CN102088984B (zh) 幽门螺杆菌驱除剂和驱除方法
CN106138092A (zh) 纯二氧化氯溶液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
CN104586880A (zh) 纯二氧化氯溶液的制造方法及埃博拉病毒感染治疗方法
McKinney Lippincott's Guide to Infectious Diseases
CN112546232A (zh) 一种用于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制剂
Davies et al. An epidemic of Bornholm disease
Teo Antimicrobial study of pyroligneous extract from Rhizophora apiculate against urinary tract pathogens
Tiffany et al. Mixed flora brain abscess with Pseudomonas paucimobilis after a penetrating lawn dart injury
Brodie et al. A CONTRIBUTION TO THE PATHOLOGY OF INFECTION BY THE PNEUMOCOCCUS.
Brightman Tetanus: an ever‐present infection risk
Rogers A simple curative treatment of cholera
Janson Edinburgh and Vibrio cholera in the 19th Century
Wilson et al. An American text-book of applied therapeutics: for the use of practitioners and students
SCHENCK THOUGHTS ON TYPHOID FEVER; ITS ETIOLOGY, PATHOLOGY, ABORTION AND TREATMENT.
Bondarenko et al. A CASE OF BOTULISM
Yeo et al. A discussion on intestinal antiseptics
CN106727683A (zh) 一种药物制剂在制备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RU2283120C1 (ru)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дисбактериоза кишечника при перитоните
Behring Disinfection in the Living Body
Brunton Cholera Nostras and Cholera Asiatica
IOH20 given, and retardation of the growth for periods vary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12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