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34085A -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34085A CN106134085A CN201580016216.XA CN201580016216A CN106134085A CN 106134085 A CN106134085 A CN 106134085A CN 201580016216 A CN201580016216 A CN 201580016216A CN 106134085 A CN106134085 A CN 1061340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coding rate
- information
- encoding
- coding
- b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1—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using multiple parity bits
- H03M13/1102—Codes on graphs and decoding on graphs, e.g.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03M13/6362—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5—Purpose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 H03M13/6508—Flexibility, adaptability, parametrability and configurabi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 H03M13/6516—Support of multiple code parameters, e.g. generalized Reed-Solomon decoder for a variety of generator polynomials or Galois field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lgebra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以数据符号组为单位从多个编码方式中选择一个编码方式,使用所选择的编码方式对信息序列进行编码从而获得编码序列。多个编码方式至少包括第1编码方式与第2编码方式。第1编码方式是第1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第1奇偶校验矩阵,并将生成的第1码字作为第1编码序列。第2编码方式是删余处理后的第2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第2奇偶校验矩阵,并针对生成的第2码字进行删余处理,从而生成第2编码序列。第1编码序列的比特数与第2编码序列的比特数相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使用纠错码的广播/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利用无线/有线的广播/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接收装置中的数据的接收质量而使用纠错码。这种情况下,作为纠错码需要考虑运算规模,其中,优选使用高纠错能力的纠错码。在该种情况中,研究了在利用无线/有线的广播/通信系统中,使用LDPC(Low-DensityParity-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码。进行了如下研究:考虑发送装置发送的数据量为可变的情况、使用的环境(移动环境下的接收/半固定环境下的接收)等,将LDPC码的块长(码长)、编码率设为可变,来构成系统。
并且,作为LDPC码的生成方法,进行了各种研究。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使用由奇偶校验矩阵H1(其中,列数设为N)定义的LDPC码,对信息序列进行编码,从而生成N比特的码字,并进行发送。
此外,在非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使用由奇偶校验矩阵H2(其中,列数设为L、且N<L的关系成立)定义的LDPC码,进行信息序列的编码来生成L比特的码字。并且,在L比特码字中决定L-N比特的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发送余下的N比特的序列(删余方式)。
在先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DVB Document A122、Framing structure channel coding andmodulation for a second generation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broadcasting system(DVB-T2)、June 2008.
非专利文献2:Q.Dia、Y.Y.Tai、S.Lin、and K.Abdel-Ghaffar、“LDPC codes onpartial geometries:Construction、trapping set structure、and puncturing”、IEEE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vol.59、no.12、pp.7898-7914、December 2013.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方式是使用多个编码方式的发送方法,包括:编码步骤,以数据符号组为单位从多个编码方式中选择一个编码方式,使用所选择的编码方式对信息序列进行编码来获得编码序列;调制步骤,对编码序列进行调制来获得数据符号;以及发送步骤,发送包含多个数据符号组而构成的发送帧,该数据符号组由多个数据符号构成。多个编码方式至少包括第1编码方式与第2编码方式。第1编码方式是第1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第1奇偶校验矩阵,并将生成的第1码字作为第1编码序列。第2编码方式是与第1编码率不同的删余处理后的第2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与第1奇偶校验矩阵不同的第2奇偶校验矩阵,并针对生成的第2码字进行删余处理,从而生成第2编码序列。并且,第1编码序列的比特数与第2编码序列的比特数相等。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利用无线的接收装置与发送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2为表示编码器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3为利用删余时的发送装置的动作的一例的图。
图4为利用删余时的接收装置的动作的一例的图。
图5为表示针对码长以及编码率而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6为表示针对码长以及编码率而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7为表示针对码长以及编码率而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8为表示针对码长以及编码率而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9为表示针对码长而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0为表示针对码长而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1为表示发送装置发送的帧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12为表示针对编码率而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3为表示针对编码率而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4为表示针对编码率而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5为表示针对码长以及编码率而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6为表示针对码长以及编码率而选择的编码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17为表示发送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18为表示发送装置发送的调制信号的帧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19为表示与控制信息解调部与解码部部分相关联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20为表示发送装置发送的调制信号的帧构成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涉及在利用了使块长(码长)、编码率可变的无线/有线的广播/通信系统中,用于使接收装置得到更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在系统中使用的LDPC码的设定。
本申请的一个方式是使用多个编码方式的发送方法,包括:编码步骤,以数据符号组为单位从多个编码方式中选择一个编码方式,使用所选择的编码方式对信息序列进行编码来获得编码序列;调制步骤,对编码序列进行调制来获得数据符号;以及发送步骤,发送包含多个数据符号组而构成的发送帧,该数据符号组由多个数据符号构成。多个编码方式至少包括第1编码方式与第2编码方式。第1编码方式是第1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第1奇偶校验矩阵,并将生成的第1码字作为第1编码序列。第2编码方式是与第1编码率不同的删余处理后的第2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与第1奇偶校验矩阵不同的第2奇偶校验矩阵,并针对生成的第2码字进行删余处理,从而生成第2编码序列。并且,第1编码序列的比特数与第2编码序列的比特数相等。
本申请的一个方式是使用多个解码方法的接收方法,包括:解调步骤,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以及解码步骤,对通过解调而生成的多个接收值进行纠错解码。接收信号包含多个数据符号组来构成帧,数据符号组由多个数据符号构成,数据符号被以数据符号组为单位切换编码方式地编码。在多个接收值通过第1编码方式被编码的情况下,对多个接收值适用与第1编码方式对应的第1解码方法。此外,在多个接收值通过第2编码方式被编码的情况下,对多个接收值适用解删余处理,并对解删余处理后的多个值适用与第2编码方式对应的第2解码方法。第1编码方式是第1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第1奇偶校验矩阵,并将生成的第1码字作为第1编码序列。第2编码方式是与第1编码率不同的删余处理后的第2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与第1奇偶校验矩阵不同的第2奇偶校验矩阵,并针对生成的第2码字进行删余处理,从而生成第2编码序列。并且,第1编码序列的比特数与第2编码序列的比特数相等。
本申请的一个方式是使用多个编码方式的发送装置,具备:编码部,以数据符号组为单位从多个编码方式中选择一个编码方式,使用所选择的编码方式对信息序列进行编码来获得编码序列;调制部,对编码序列进行调制来获得数据符号;以及发送部,发送包含多个数据符号组而构成的发送帧,该数据符号组由多个数据符号构成。多个编码方式至少包括第1编码方式与第2编码方式。第1编码方式是第1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第1奇偶校验矩阵,并将生成的第1码字作为第1编码序列。第2编码方式是与第1编码率不同的删余处理后的第2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与第1奇偶校验矩阵不同的第2奇偶校验矩阵,并针对生成的第2码字进行删余处理,从而生成第2编码序列。并且,第1编码序列的比特数与第2编码序列的比特数相等。
本申请的一个方式是使用多个解码方法的接收装置,具备:解调部,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以及解码部,对由解调部生成的多个接收值进行纠错解码。接收信号包含多个数据符号组来构成帧,数据符号组由多个数据符号构成。数据符号被以数据符号组为单位切换编码方式地编码。解码部在多个接收值通过第1编码方式被编码的情况下,对多个接收值适用与第1编码方式对应的第1解码方法。此外,解码部在多个接收值通过第2编码方式被编码的情况下,对多个接收值适用解删余处理,并对解删余处理后的多个值适用与第2编码方式对应的第2解码方法。第1编码方式是第1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第1奇偶校验矩阵,并将生成的第1码字作为第1编码序列。第2编码方式是与第1编码率不同的删余处理后的第2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与第1奇偶校验矩阵不同的第2奇偶校验矩阵,并针对生成的第2码字进行删余处理,从而生成第2编码序列。并且,第1编码序列的比特数与第2编码序列的比特数相等。
图1示出由发送装置100以及接收装置150构成的、利用无线的系统的构成的一例。另外,在图1中,设为利用无线的系统,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利用有线(同轴线缆、线缆、光等)的系统。
编码部103将信息101、控制信息102作为输入,进行纠错编码,并输出纠错编码后的数据104,上述纠错编码基于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发送装置在纠错编码中使用的码的信息,例如编码率、码长(块长)的信息。
删余部105将控制信息102、纠错编码后的数据104作为输入,基于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发送装置在纠错编码中使用的码的信息,例如编码率、码长(块长)的信息,判断是否对纠错编码后的数据104进行删余(是否删除比特序列的一部分),并输出数据106。
交织部107将控制信息102、数据106作为输入,基于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有关交织方法的信息,进行数据的重排,并输出重排后的数据108。
映射部109将控制信息102、重排后的数据108作为输入,基于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有关调制方法的信息,来进行映射,并输出基带信号110。
无线部112将控制信息102、基带信号110、导频信号111作为输入,根据控制信息102进行将接收机用于解调的控制信息符号(包含有关调制方式、纠错码的方式等的信息)以及导频符号等插入数据符号等的处理,并生成帧,此外,基于控制信息102实施信号处理(例如,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时,实施基于OFDM的信号处理;使用空时码、MIMO(Multiple Input-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方式时,实施基于空时码、MIMO的信号处理、频率变换、带宽制限、放大等的处理),并输出发送信号113,发送信号113由天线114作为电波而输出(另外,说明了天线数为2的情况,但不限于此)。
图1的150示出了对发送装置100所发送的调制信号进行接收的接收装置的构成的一例。
无线部153对由天线151接收的接收信号152实施频率变换等处理,并输出基带信号154。
同步部155将基带信号154作为输入,使用基带信号中包含的导频符号、前导码等,实施用于频率同步以及时间同步的处理,并输出同步信号156。
信道推定部157将基带信号154作为输入,使用基带信号中包含的导频符号、前导码等,进行信道推定,并输出信道推定信号15。
控制信息解调部159将基带信号154作为输入,进行基带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息符号的解调,并输出控制信息信号160。
解调部161将基带信号154、同步信号156、信道推定信号158、控制信息信号160作为输入,基于控制信息信号160中包含的、调制方式等关于发送方法的信息,使用同步信号156、信道推定信号158,求取基带信号154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的例如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并输出对数似然比信号162。
解交织部163将控制信息信号160、对数似然比信号162作为输入,基于控制信息信号160中包含的有关交织方式的信息,进行对数似然比的顺序的重排,并输出重排后的对数似然比信号164。
插入部165将控制信息信号160作为输入,基于控制信息信号160中的纠错码的块长(码长)、编码率的信息,进行发送装置是否进行了删余(是否删除了比特序列的一部分)的判断。
插入部165在判断为“发送装置进行了删余”的情况下,对重排后的对数似然比信号164插入与发送装置进行了删余(删除)的比特相当的对数似然比(例如,值为“0”)。
插入部165在判断为“发送装置未进行删余”的情况下,不进行上述的对数似然比的插入。
并且,插入部165输出第2对数似然比信号166。
解码部167将控制信息信号160、第2对数似然比信号166作为输入,进行基于控制信息信号中包含的有关纠错码的信息的纠错解码,并输出接收数据168。另外,在本申请中,为了处理LDPC码,基于奇偶校验矩阵,进行置信度传播(BP:belief propagation)解码(例如,sum-product(和积)解码、min-sum(最小和)解码、分层置信度传播解码等)。
对LDPC码进行说明。图2示出编码器的构成。设信息序列u=(x1、x2、...、xm)(201)、编码序列s=(x1、x2、...、xm、p1、p2、...、pn)(203)、奇偶校验矩阵为H时,下式成立。(m设为自然数,n设为自然数)。
HsT=0
编码器202使用上式的关系,将信息序列u=(x1、x2、...、xm)作为输入,生成编码序列s=(x1、x2、...、xm、p1、p2、...、pn)并输出。另外,编码率R=m/(m+n)。另外,将(p1、p2、...、pn)称作校验序列。
因此,作为1编码块,发送装置发送(x1、x2、...、xm、p1、p2、...、pn)总计m+n比特。
这种情况下,奇偶校验矩阵H的行数为n,列数为m+n的情况成立。
另外,进行图2那样的编码的情况在此称作“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
接下来,对利用删余的LDPC码进行说明。
在上述说明的LDPC码中,在发送装置中,在编码序列s=(x1、x2、...、xm、p1、p2、...、pn)中决定y比特的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发送装置发送所决定的比特以外的、m+n-y比特的序列。图3示出利用删余的LDPC码的具体的例子。
在图3中,例如,选择“x3、...、xm-2、p1、...、pn-1”总计y比特,发送装置决定为不发送这y比特,并对决定为不进行发送的比特以外的、总计m+n-y比特的序列z1、z2、z3、...、zm+n-y+2、zm+n-y+1、zm+n-y进行发送。
另外,在图3的例子中,不进行发送的y比特从信息序列以及校验序列这两者中选择,但不限于此,既可以仅从信息序列中选择,也可以仅从校验序列中选择。也就是说,不进行发送的y比特可以以任何方式从编码序列中选择。
因此,作为1编码块,发送装置发送(z1、z2、z3、...、zm+n-y+2、zm+n-y+1、zm+n-y)总计m+n-y比特。
另外,在这里,将上述的方法称作“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
图4示出像图3那样由发送装置发送数据时的接收装置的动作例的一例。
接收装置接收序列z1、z2、z3、...、zm+n-y+2、zm+n-y+1、zm+n-y,将这些比特的对数似然比设为Lz1、Lz2、Lz3、...、Lzm+n-y+2、Lzm+n-y+1、Lzm+n-y。
如图4所示,接收装置将发送装置未发送的比特“x3、...、xm-2、p1、...、pn-1”总计y比特的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设为例如“0(零)”。因此,插入“x3的对数似然比=、...、xm-2的对数似然比=0、p1的对数似然比=0、...、pn-1的对数似然比=0”。所以,可得到x1、x2、x3、...、xm-2、xm-1、xm、p1、p2、p3、...、pn-2、pn-1、pn的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Lx1、Lx2、Lx3、...、Lxm-2、Lxm-1、Lxm、Lp1、Lp2、Lp3、...、Lpn-2、Lpn-1、Lpn。于是,接收装置使用Lx1、Lx2、Lx3、...、Lxm-2、Lxm-1、Lxm、Lp1、Lp2、Lp3、...、Lpn-2、Lpn-1、Lpn,进行BP解码,从而得到接收数据。
接下来,考虑发送装置对于编码率R=γ,作为1编码块的比特数支持α比特与β比特的情况。另外,α、β设为自然数,且α<β成立。
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为了使编码率R=γ、1编码块为α比特,而使用码长(块长)α+v比特(其中,v为自然数)、编码率q(其中,q<γ)的LDPC码,之后,进行删余。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1”。
同样地,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为了使编码率R=γ、1编码块为β比特,而使用码长(块长)β+u比特(其中,u为自然数)、编码率q(其中,q<γ)的LDPC码。之后,进行删余。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2”。
与此相对,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为了使编码率R=γ、1编码块为α比特,而使用码长(块长)α比特、编码率γ的LDPC码。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3”。
同样地,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为了使编码率R=γ、1编码块为β比特,而使用码长(块长)β比特、编码率γ的LDPC码。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4”。
基于α<β的关系成立这一条件,进行研究。
这种情况下,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α比特时,存在“方法#1”与“方法#3”相比,提供较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实例。
另一方面,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β时,存在“方法#4”与“方法#2”相比,提供较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实例。
以下记载上述情况的理由。
为了实现1编码块的比特数α比特,在“方法#1”的情况下,利用码长(块长)大于α的α+v比特LDPC码。在这里,α<β,由于在α较小时,码长(块长)α+v比特中的增加的v的值的贡献度较大,因此与使用码长(块长)α比特的LDPC码时相比,存在使用“方法#1”时可得到较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实例。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1编码块的比特数β比特,在“方法2”的情况下,利用码长(块长)大于β的β+u比特LDPC码。在这里,α<β,在β较大时,码长(块长)β+u比特中的增加的u的值的贡献度较小,删余引起的劣化严重。因此,存在下述实例,使用码长(块长)β比特的LDPC码时,也就是说,使用“方法#4”时可得到比“方法2”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
其中,α与β依赖于具体的值。(此外,α与β的值有可能根据编码率而变化。)以下,示出具体的例子。
图5为示出对于1编码块的比特数z及编码率,使用“方法#A”“方法#B”的哪一个的例子。另外,“方法#A”的情况下,编码率并非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
在图5的例子中,1编码块z=8100比特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均以“方法#A”来实现。
并且,1编码块z=16200比特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均以“方法#A”来实现。
1编码块z=64800比特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均以“方法#B”来实现。
这种情况下,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某值时,考虑“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设为a≠b)。(其中,设编码率a、编码率b均为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这种情况下,设满足以下的一个以上条件的a、b存在。
条件5-1: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不同。
条件5-2: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不同。
条件5-3: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不同。
条件5-4: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不同。
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设为z比特。另外,z设为自然数。
采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
采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
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图6所示的编码率中设定编码率,此外,从图6所示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中选择1编码块。
图6为示出对于1编码块的比特数z及编码率,使用“方法#A”“方法#B”中的哪一个的例子。另外,“方法#A”的情况下,编码率并非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
在图6的例子中,1编码块z=8100比特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均以“方法#A”来实现。
并且,1编码块z=16200比特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均以“方法#B”来实现。
1编码块z=64800比特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均以“方法#B”来实现。
这种情况下,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某值时,考虑“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设a≠b)。(其中,设编码率a、编码率b均为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这种情况下,设满足以下的一个以上条件的a、b存在。
条件6-1: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不同。
条件6-2: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不同。
条件6-3: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不同。
条件6-4: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不同。
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设为z比特。另外,z设为自然数。
采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
采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
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图7所示的编码率中设定编码率,此外,从图7所示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中选择1编码块。
图7为示出对于1编码块的比特数z及编码率,使用“方法#A”“方法#B”中的哪一个的例子。另外,“方法#A”的情况下,编码率并非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
在图7的例子中,1编码块z为1000比特以上且9000比特以下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均以“方法#A”来实现。
并且,1编码块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均以“方法#A”来实现。
1编码块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均以“方法#B”来实现。
这种情况下,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某值时,考虑“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设a≠b)。(其中,编码率a、编码率b均为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这种情况下,设满足以下的一个以上条件的a、b存在。
条件7-1: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不同。
条件7-2: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不同。
条件7-3: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不同。
条件7-4: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不同。
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设为z比特。另外,z设为自然数。
采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
采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
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图8所示的编码率中设定编码率,此外,从图8所示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中选择1编码块。
图8为示出对于1编码块的比特数z及编码率,使用“方法#A”“方法#B”中的哪一个的例子。另外,“方法#A”的情况下,编码率并非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
在图8的例子中,1编码块z为1000比特以上且9000比特以下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均以“方法#A”来实现。
并且,1编码块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均以“方法#B”来实现。
1编码块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均以“方法#B”来实现。
这种情况下,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某值时,考虑“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设a≠b)。(其中,编码率a、编码率b均为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这种情况下,设满足以下的一个以上条件的a、b存在。
条件8-1: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不同。
条件8-2: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不同。
条件8-3: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不同。
条件8-4: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不同。
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设为z比特。另外,z设为自然数。
采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
采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
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图9所示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中选择1编码块。另外,设编码率也可以进行设定。
图9为示出对于1编码块的比特数z,使用“方法#A”“方法#B”中的哪一个的例子。另外,“方法#A”的情况下,编码率并非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
在图9的例子中,1编码块z小于20000比特时,使用“方法#A”。
并且,1编码块z为20000比特以上时,使用“方法#B”。
这种情况下,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某值时,考虑“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设a≠b)。(其中,编码率a、编码率b均为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这种情况下,设满足以下的一个以上条件的a、b存在。
条件9-1: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不同。
条件9-2: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不同。
条件9-3: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不同。
条件9-4: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不同。
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设为z比特。另外,z设为自然数。
采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
采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
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图10所示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中选择1编码块。另外,设编码率也可以进行设定。
图10为示出对于1编码块的比特数z,使用“方法#A”“方法#B”中的哪一个的例子。另外,“方法#A”的情况下,编码率并非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
在图10的例子中,1编码块z小于10000比特时,使用“方法#A”。
并且,1编码块z为10000比特以上时,使用“方法#B”。
这种情况下,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为某值时,考虑“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设a≠b)。(其中,编码率a、编码率b均为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这种情况下,设满足以下的一个以上条件的a、b存在。
条件10-1: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不同。
条件10-2: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不同。
条件10-3: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不同。
条件10-4: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不同。
图11为发送装置发送的帧的构成的一例,横轴为时间。在图11中,例如,将采用使用单载波的发送方法的情况作为例子,但在采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那样的多载波方式的情况下,在频率方向上存在多个载波,在载波方向上存在符号。此外,例如,在采用空时码、MIMO(Multiple Input-Multiple-Output)方式的情况下,按每个流存在帧。
在图11中,1101为前导码,例如,在收发机间使用已知的PSK(Phase ShiftKeying:相移键控)调制符号。接收机使用该符号进行频偏的推定、频率同步、时间同步、帧同步、符号同步、信道推定、信号检测等。
1102为控制信息符号,例如包含:在生成数据符号时使用的纠错码的方式(码长、1编码块的块长、编码率)信息,生成数据符号时使用的调制方式的信息,有关发送方法的信息等。接收装置通过解调该符号来获得控制信息,由此,数据符号的解调,纠错译码成为可能。
此外,基于通过控制信息符号1102获得的信息,来进行使用图1说明的、是否插入对数似然比的控制。
1103为数据符号,数据符号基于发送装置所选择的纠错码的方式(码长、1编码块的块长、编码率),调制方式,发送方法而生成。另外,虽在图11中没有记述,但也可以记述为在控制信息符号1102、数据符号1103之中插入导频符号等符号。
因此,对于帧构成,并不限于图11的构成。
发送装置能够从多个值中选择要发送的数据的1编码块的值,并设置阈值,当发送装置发送的数据的1编码块为阈值以上时,发送装置选择“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当小于阈值时,选择“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并发送数据,由此能够得到接收装置在任意1编码块的值中都可获得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效果。
接下来,考虑发送装置对于1编码块的比特数δ,支持编码率α、β、γ的情况。另外,设α、β、γ为大于0且小于1的值,且设α<β<γ成立。另外,“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的编码率是指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
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为了使编码率R=α、1编码块δ比特,使用码长(块长)δ+u比特(其中,u为自然数)、编码率a(其中,a<α)的LDPC码,之后,进行删余。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1”。
同样地,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为了使编码率R=β、1编码块δ比特,使用码长(块长)δ+v比特(其中,v为自然数)、编码率b(其中,b<β)的LDPC码,之后,进行删余。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2”。
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为了使编码率R=γ、1编码块δ比特,使用码长(块长)δ+w比特(其中,w为自然数)、编码率c(其中,c<γ)的LDPC码,之后,进行删余。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3”。
与此相对,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为了使编码率R=α、1编码块δ比特,使用码长(块长)δ比特,编码率α的LDPC码。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4”。
同样地,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为了使编码率R=β、1编码块δ比特,使用码长(块长)δ比特、编码率β的LDPC码。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5”。
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为了使编码率R=γ、1编码块δ比特,使用码长(块长)δ比特、编码率γ的LDPC码。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6”。
基于α<β<γ的关系成立这一条件,进行研究。
这种情况下,编码率像α那样较小时,存在“方法$4”与“方法$1”相比,提供较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实例。
编码率像β那样为中间的值的时,存在“方法$2”与“方法$5”相比,提供较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实例。
编码率像γ那样较大时,存在“方法$6”与“方法$3”相比,提供较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实例。
以下记载上述情况的理由。
较低编码率的LDPC码的性能存在与香农极限的差扩大的倾向。因此,在像编码率α那样较小(较低)的编码率的情况下,“方法$1”时,成为基础(base)的LDPC码的编码率小于α,因此与香农极限的差较大,进行了删余时,难以得到良好的数据的接收质量。
在像编码率β那样为中间的编码率的情况下,在“方法$2”中,成为基础的LDPC码的编码率的香农极限与删余后的编码率的香农极限的差较大。因此,成为基础的LDPC码的性能发挥作用,“方法$2”提供较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的可能性提高。
在像编码率γ那样较高编码率的情况下,在“方法$3”中,成为基础的LDPC码的编码率的香农极限与删余后的编码率的香农极限的差较小。因此,有可能“方法$3”难以获得较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然而,“方法$3”与“方法$6”相比,具有能够使用稀疏奇偶校验矩阵的优点,由此,“方法$3”有可能提供良好的接收质量。
但是,α、β、γ依赖于具体的值。(此外,α、β、γ的值有可能根据1编码块的值而变化。)以下,示出具体的例子。
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设为z比特。另外,z设为自然数。
采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
采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
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图12所示的编码率中选择编码率。另外,设1编码块的比特数也可以进行设定。
图12为示出设1编码块的比特数z为某值时,使用“方法#A”“方法#B”中的哪一个的例子。另外,在“方法#A”的情况下,编码率并非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
在图12中,设e、f大于0且小于1,且设e<f成立。
在图12的例子中,当1编码块z(z为自然数),且编码率小于f时,使用“方法#B”。
并且,当1编码块z(z为自然数),且编码率为e以上且f以下时,使用“方法#A”。
并且,当1编码块z(z为自然数),且编码率大于f时,使用“方法#B”。
设满足编码率e以上且f以下的a以及b存在,发送装置能够选择“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编码率a、编码率b均为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其中,设a≠b)。
这种情况下,设满足以下的一个以上条件的a、b存在。
条件12-1: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不同。
条件12-2: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不同。
条件12-3: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不同。
条件12-4: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不同。
另外,设为如上所述的“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z设定为某值”。
因此,设为编码率小于f的编码率为1种以上,编码率为e以上且f以下的编码率为2种以上,编码率大于f时为1种以上即可。
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设为z比特。另外,z设为自然数。
采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
采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
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图13所示的编码率中选择编码率。另外,设1编码块的比特数也可以进行设定。
图13为示出对于1编码块的比特数z,使用“方法#A”“方法#B”中的哪一个的例子。另外,“方法#A”的情况下,编码率并非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
在图13中,设g大于0且小于1。
在图13的例子中,当1编码块z(z为自然数),且编码率小于g时,使用“方法#B”。
并且,当1编码块z(z为自然数),且编码率为g以上时,使用“方法#A”。
设满足编码率g以上的a以及b存在,且发送装置能够选择“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编码率a、编码率b均为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其中,设a≠b。)这种情况下,设满足以下的一个以上条件的a、b存在。
条件13-1: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不同。
条件13-2: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不同。
条件13-3: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不同。
条件13-4: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不同。
另外,设为如上所述的“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z设定为某值”。
因此,设为编码率小于g的编码率为1种以上,编码率为g以上的编码率为2种以上即可。
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设为z比特。另外,z设为自然数。
采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
采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
设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从图14所示的编码率中选择编码率。另外,设1编码块的比特数也可以进行设定。
图14为示出对于1编码块的比特数z,使用“方法#A”“方法#B”中的哪一个的例子。另外,“方法#A”的情况下,编码率并非指LDPC码的编码率,而是指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
在图14中,设h大于0且小于1。
在图14的例子中,当1编码块z(z为自然数),且编码率小于h时,使用“方法#A”。
并且,当1编码块z(z为自然数),且编码率为h以上时,使用“方法#B”。
设满足小于编码率h的a以及b存在,且发送装置能够选择“编码率a时的方式#A”、“编码率b时的方式#A”。(其中,编码率a、编码率b均为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其中,设a≠b。)这种情况下,设满足以下的一个以上条件的a、b存在。
条件14-1: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不同。
条件14-2: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不同。
条件14-3: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行数不同。
条件14-4:成为“编码率a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与成为“编码率b时的方式#A”的基础的LDPC码的奇偶校验矩阵的列数不同。
另外,设为如上所述的“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z设定为某值”。
因此,设为编码率小于h的编码率为2种以上,编码率为h以上的编码率为1种以上即可。
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的动作与上述使用图1、图11等说明的动作相同。
发送装置将发送的数据的1编码块的值决定为规定值,并设置阈值,通过将发送装置设置为:
当编码率为阈值以上时,发送装置选择“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当编码率小于阈值时,发送装置选择“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
或者,当编码率为阈值以上时,发送装置选择“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当编码率小于阈值时,发送装置选择“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
由此,能够获得接收装置在任意的编码率中都可得到高的数据的接收质量这一效果。
(实施方式A)
本实施方式中,对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发送装置的构成、以及接收方法和接收装置的构成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15为本实施方式的纠错码的参数的一例。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设为z比特。另外,z设为自然数。
采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A”。
采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来实现1编码块z比特。另外,将该方法命名为“方法#B”。
对1编码块z比特进行补充。
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进行码长(块长)为z+γ比特(γ为自然数)的LDPC码(LDPC块码)的编码,从而得到z+γ比特的数据。然后,将γ比特删余(决定不进行发送的γ比特),从而得到发送的z比特的数据。在“利用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1编码块z比特”是指“其发送的数据为z比特”。
在“不进行删余的LDPC编码方法”的情况下,进行码长z比特的LDPC码(LDPC块码)的编码,从而得到z比特的数据,并发送该z比特的数据。“1编码块z比特”是指“其发送的数据为z比特”。
图15为示出对于1编码块的比特数z及编码率,使用“方法#A”“方法#B”中的哪一个的例子。另外,“方法#A”的情况下,编码率并非指LDPC码的编码率(不是删余前的编码率),而是指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
在图15的例子中,当1编码块z=16200比特时,编码率5/15、6/15、7/15、8/15以“方法#A”来实现,编码率9/15、10/15、11/15、12/15、13/15以“方法#B”来实现。
并且,当1编码块z=64800比特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以“方法#B”来实现。
图15的特征为:在发送装置、接收装置支持1编码块的比特数x(x为自然数)以及1编码块的比特数y(y为自然数),且x>y成立时,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x(x为自然数)的情况下,全部的编码率下使用“方法#B”,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y的情况下,存在采用“方法#A”的编码率。因此,在图15中,在z=16200比特中,编码率5/15、6/15、7/15、8/15使用“方法#A”(但是,图15仅是一例,在z=16200比特中,成为“方法#A”的编码率存在即可)。
此外,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图15可以解释为:在某编码率中,支持1编码块的比特数x(x为自然数)以及1编码块的比特数y(y为自然数),且x>y成立时,存在如下情况: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x的情况下使用“方法#B”,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y的情况下使用“方法#A”,(其中,在其他编码率中,也可以是1编码块的比特数x、1编码块的比特数y这两方都使用“方法#B”)。
图16是示出了对于1编码块的比特数z及编码率,使用“方法#A”“方法#B”中的哪一个的不同于图15的例子。另外,“方法#A”的情况下,编码率并非指LDPC码的编码率(不是删余前的编码率),而是指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
在图16的例子中,1编码块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时,编码率5/15、6/15、7/15以“方法#A”来实现,编码率8/15、9/15、10/15、11/15、12/15、13/15以“方法#B”来实现。
并且,1编码块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时,编码率5/15、6/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以“方法#B”来实现。
图16的特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在某编码率中,支持1编码块的比特数x(x为自然数)以及1编码块的比特数y(y为自然数),x>y成立时,存在如下情况: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x的情况下使用“方法#B”,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y的情况下使用“方法#A”,(其中,在其他编码率中,也可以是1编码块的比特数x、1编码块的比特数y这两方为“方法#B”)。
图17示出发送装置的构成的一例,对与图1同样地进行动作的机构赋予相同编号,并省略说明。图17的编码部103将信息101、控制信息102作为输入,实施基于图15或图16的纠错编码的处理。
例如,对基于图15的情况进行说明。
设控制信息102包含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以及进行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在进行删余时,为删余后的编码率)的信息。
其中,进行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在“方法#A”的情况下,并非指LDPC码的编码率(不是删余前的编码率),而是指删余后(将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删除后)的编码率。并且,在“方法#B”的情况下,指LDPC码的编码率。
因此,例如在基于图15时,编码部103将信息101、控制信息102作为输入,基于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对信息101进行纠错编码(包括删余处理),并输出纠错编码后的数据104。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5/15的“方法#A”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进行LDPC码的编码,并进行删余(选择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决定进行发送的数据))。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6/15的“方法#A”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进行LDPC码的编码,并进行删余(选择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决定进行发送的数据))。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7/15的“方法#A”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进行LDPC码的编码,并进行删余(选择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决定进行发送的数据))。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8/15的“方法#A”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进行LDPC码的编码,进行删余(选择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决定进行发送的数据))。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9/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0/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1/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2/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3/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5/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6/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7/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8/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9/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0/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1/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2/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3/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例如,在基于图16时,编码部103将信息101、控制信息102作为输入,基于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对信息101进行纠错编码(包括删余处理),并输出纠错编码后的数据104。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5/15的“方法#A”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进行LDPC码的编码,并进行删余(选择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决定进行发送的数据))。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6/15的“方法#A”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进行LDPC码的编码,并进行删余(选择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决定进行发送的数据))。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7/15的“方法#A”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进行LDPC码的编码,并进行删余(选择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决定进行发送的数据))。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8/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9/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0/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1/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2/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3/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5/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6/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7/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8/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9/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0/15“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1/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2/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3/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生成部1701将控制信息102作为输入,并提取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且输出用于形成控制信息符号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1702。
编码率的信息生成部1703将控制信息102作为输入,并提取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在进行删余时,为删余后的编码率)的信息,且输出用于形成控制信息符号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1704。
其他控制信息生成部1705将控制信息102作为输入,并输出除了用于形成控制信息符号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用于形成控制信息符号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以外的、用于形成控制信息符号的控制信息1706。
控制信息符号生成部1707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1702、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1704、控制信息1706作为输入,进行例如纠错编码、映射等的处理,并输出控制信息符号的基带信号1708。
无线部112将控制信息102、基带信号110、导频信号111、控制信息符号的基带信号1708作为输入,并基于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有关帧构成的信息,来生成基于帧构成的发送信号113,并进行输出(例如,在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的情况下,实施逆傅里叶变换、频率变换等处理)。
图18示出图17的发送装置所发送的调制信号的帧构成的一例(发送一个调制信号时的帧构成的一例)。在图18中,纵轴为时间,横轴为频率,例如,在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等多载波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多个载波,故在此设为在载波0至载波14存在符号。并且,在图18中示出了时刻$1至时刻$8。
在图18中,示出了“C”为控制信息符号、“P”为导频符号、“D”为数据符号。如上述记载的那样,设控制信息符号如利用图17说明的那样包含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
导频符号是用于由接收发送装置所发送的调制信号的接收装置进行信道推定(传播路变动的推定)、频率同步、时间同步、信号检测、频偏的推定等的符号,例如,导频符号是在收发机中,使用PSK(Phase Shift Keying)调制进行了调制的已知的符号(或者也可以通过由接收机取同步、从而接收机能够知晓发送机所发送的符号)即可。
数据符号例如是用于传输基于图15或图16生成的纠错编码后的数据的符号(另外,纠错编码后的数据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为,由包含于控制信息符号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来指定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与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
接下来,对接收图17的发送装置所发送的调制信号的接收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接收图17的发送装置所发送的调制信号的接收装置的构成与图1的150所示的构成相同。以下,特别是对图1的接收装置150中控制信息解调部159与解码部167的动作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9为示出图1的接收装置150中与控制信息解调部159与解码部167相关联的部分的构成的图。
控制信息解调部159具备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编码率的信息推定部1903,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编码率的信息推定部1903将基带信号1902作为输入,提取图18所示的控制信息符号,并且根据控制信息符号获得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且输出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
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作为输入,基于图15或图16、并根据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来判断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是利用图15、图16说明的“方法#A”还是“方法#B”,在判断为“方法#B”的情况下,生成与由发送装置进行了删余的比特(发送装置未进行发送的比特)对应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106,并输出。
例如,在图17的发送装置基于图15进行编码,并发送了调制信号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进行下述那样的判断。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A”。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A”。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A”。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A”。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例如,在图17的发送装置基于图16进行编码,并发送了调制信号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进行下述那样的判断。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A”。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A”。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A”。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实施方式B)
对实施方式A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关于对1编码块数z以及编码率,使用“方法#A”“方法#B”中的哪一个的例子,与在实施方式A的图15、图16中说明的相同,故省略说明。
发送装置的构成与实施方式A的利用图17说明的构成相同,故省略一部分说明。
图20示出了图17的发送装置发送的调制信号的帧构成的一例。在图20中,设纵轴为频率,横轴为时间。并且,由于设为采用使用OFDM方式等的多载波的传输方式,因此设为在纵轴频率中存在多个载波。
示出了图20的2001为第1前导码,2002为第2前导码,2003为数据符号组#1,2004为数据符号组#2,2005为数据符号组#3。
对数据符号组进行说明。在广播系统的情况下,可以按每个影像/音频分配数据符号组。例如,用于发送第1影像/音频流的符号为数据符号组#1(2003),用于发送第2影像/音频流的符号为数据符号组#2(2004),用于发送第3影像/音频流的符号为数据符号组#3(另外,也可以将PLP(Physical Layer Pipe:物理层管道)作为数据符号组。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数据符号组#1命名为PLP#1、数据符号组#2命名为PLP#2、数据符号组#3命名为PLP#3)。
设第1前导码2001、第2前导码2002中包含:用于进行频率同步、时间同步的符号(例如,对收发机来说,在同相I-正交平面中,信号点配置已知的PSK(Phase Shift Keying)的符号);用于传输各数据符号组的发送方法信息(用于识别SISO(Single-Input Single-Output:单输入单输出)方式、MISO(Multiple-Input Single-Output:多输入单输出)方式、MIMO方式的信息)的符号;用于传输与各数据符号组的纠错码有关的信息(例如,码长(1编码块的比特数)、编码率)的符号;用于传输与各数据符号组的调制方式有关的信息(由于在MISO方式或MIMO方式的情况下,存在多个流,因此指定多个调制方式)的符号;用于传输第1/第2前导码的发送方法信息的符号;用于传输与第1/第2前导码的调制方式有关的信息的符号;用于传输与导频符号的插入方法有关的信息的符号;用于传输与抑制PAPR(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峰值平均功率比)的方法有关的信息的符号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A同样地,特别设为各数据符号组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各数据符号组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包含于第1前导码(2001)、以及/或第2前导码(2002)。因此,在图20的帧构成的情况下,设为数据符号组#1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与数据符号组#1的纠错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以及数据符号组#2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与数据符号组#2的纠错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以及数据符号组#3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与数据符号组#3的纠错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包含于第1前导码(2001)、以及/或第2前导码(2002)。
因此,例如在基于图15时,编码部103将信息101、控制信息102作为输入,基于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对信息101进行纠错编码(包括删余处理),并输出纠错编码后的数据104。
这种情况下,在各数据符号组中进行以下的处理。另外,在图20的帧构成的情况下,将X设为1、2、3,并实施以下处理。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5/15的“方法#A”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进行LDPC码的编码,并进行删余(选择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决定进行发送的数据))。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6/15的“方法#A”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进行LDPC码的编码,并进行删余(选择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决定进行发送的数据))。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7/15的“方法#A”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进行LDPC码的编码,并进行删余(选择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决定进行发送的数据))。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8/15的“方法#A”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进行LDPC码的编码,并进行删余(选择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决定进行发送的数据))。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9/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0/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1/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2/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3/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5/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6/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7/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8/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9/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0/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1/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2/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3/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例如,在基于图16时,编码部103将信息101、控制信息102作为输入,基于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对信息101进行纠错编码(包括删余处理),并输出纠错编码后的数据104。
这种情况下,在各数据符号组进行以下的处理。另外,在图20的帧构成的情况下,设X为1、2、3,并实施以下的处理。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5/15的“方法#A”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进行LDPC码的编码,并进行删余(选择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决定进行发送的数据))。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6/15的“方法#A”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进行LDPC码的编码,并进行删余(选择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决定进行发送的数据))。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7/15的“方法#A”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进行LDPC码的编码,并进行删余(选择不进行发送的比特,并决定进行发送的数据))。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8/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9/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0/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1/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2/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3/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5/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6/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7/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8/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9/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0/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1/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2/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在控制信息102中包含的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为了生成用于形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编码部101进行对应于编码率13/15的“方法#B”的编码(如上述也说明过的那样,不进行删余)。
接下来,对接收图17的发送装置所发送的调制信号的接收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接收图17的发送装置所发送的调制信号的接收装置的构成与图1的150所示的构成相同。以下,特别是对图1的接收装置150中控制信息解调部159与解码部167的动作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9为示出图1的接收装置150中与控制信息解调部159与解码部167相关联的部分的构成的图。
控制信息解调部159具备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编码率的信息推定部1903,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编码率的信息推定部1903将基带信号1902作为输入,来提取图20所示的第1前导码以及(或)第2前导码,并根据第1前导码以及(或)第2前导码来获得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且输出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图17的发送装置发送基于图20的帧构成的调制信号,图1的接收装置150接收该调制信号。这种情况下,图1的接收装置150进行用于从多个数据符号组中获得所需的数据符号组的数据的解调/解码的动作。由此,控制信息解调部159获得所需的数据符号组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并输出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
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将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作为输入,基于图15或图16,并根据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来判断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利用图15、图16说明的“方法#A”还是“方法#B”,在判断为“方法#B”的情况下,生成与由发送装置进行了删余的比特(发送装置未进行发送的比特)对应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106,并输出。另外,虽记载为“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在判断为“方法#B”的情况下,生成与由发送装置进行了删余的比特(发送装置未进行发送的比特)对应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106,并输出”,但实际成为下述的处理,生成与针对所需的数据符号组进行了删余的比特(发送装置未进行发送的比特)对应的比特的对数似然比106,并输出。
例如,在图17的发送装置基于图15进行编码,并发送基于图20的帧构成的调制信号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对各数据符号组,进行下述那样的判断(X设为1、2、3)。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A”。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A”。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A”。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A”。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162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64800比特,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例如,在图17的发送装置基于图16进行编码,并发送基于图20的帧构成的调制信号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对各数据符号组进行以下那样的判断(X设为1、2、3)。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A”。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A”。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A”。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10000比特以上且2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5/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6/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7/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8/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9/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0/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1/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2/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1编码块的比特数的信息、以及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的推定信号1904为: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码(LDPC码)的1编码块的比特数z的信息示出了“z为50000比特以上且70000比特以下”,且数据符号组#X的纠错编码时的编码率的信息示出了编码率13/15的情况下,删余比特对数似然比生成部1905判断为,发送装置用于生成数据符号组#X的数据所使用的方法为“方法#B”。
在实施方式A、实施方式B中,作为示出了对于1编码块的比特数z以及编码率使用“方法#A”“方法#B”中的哪一个的例子,虽说明了图15、图16,但对于1编码块的比特数z以及编码率,“方法#A”“方法#B”的分配不限于图15、图16,只要满足在实施方式A中说明的图15、图16的特征即可,例如对于图15,也可以将z=16800比特、编码率8/15设为“方法#B”,将z=16800比特、编码率9/15设为“方法#A”。
此外,在实施方式B中,作为发送装置发送的调制信号的帧构成,说明了图20,但帧构成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数据符号组存在1个以上,或数据符号组存在2个以上的帧构成。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了本申请所涉及的广播(或通信)系统,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当然也可以将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其他的内容通过组合多个来实施。
此外,关于各实施方式、其他的内容仅为示例,例如,即使例示了“调制方式、纠错编码方式(使用的纠错码、码长、编码率等)、控制信息等”,但适用其他的“调制方式、纠错编码方式(使用的纠错码、码长、编码率等)、控制信息等”的情况也能够以同样的构成来实施。
关于调制方式,即使使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调制方式以外的调制方式,也能够实施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其他的内容。例如,也可以适用APSK(Amplitude PhaseShift Keying:振幅与相移键控)(例如,16APSK、64APSK、128APSK、256APSK、1024APSK、4096APSK等)、PAM(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脉幅调制)(例如,4PAM、8PAM、16PAM、64PAM、128PAM、256PAM、1024PAM、4096PAM等)、PSK(Phase Shift Keying:相移键控)(例如,BPSK、QPSK、8PSK、16PSK、64PSK、128PSK、256PSK、1024PSK、4096PSK等)、QAM(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幅度调制)(例如,4QAM、8QAM、16QAM、64QAM、128QAM、256QAM、1024QAM、4096QAM等)等,在各调制方式中,可以采用均等映射、非均等映射(可以实施任意的映射)。
此外,I-Q平面中的16个、64个等的信号点的配置方法(具有16个、64个等的信号点的调制方式)不限于本说明书示出的调制方式的信号点配置方法。因此,基于多个比特输出同相成分与正交成分这一功能为映射部的功能。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内容,能够适用于OFDM方式等多载波传输方法,此外,也能够适用于单载波的传输方式。(例如,在多载波方式的情况下,符号也配置在频率轴,在单载波的情况下,符号仅配置在时间方向。)此外,也能够适用对基带信号利用扩频码的扩频通信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也可以是终端的接收装置与天线分别独立的构成。例如,接收装置具备通过线缆输入由天线接收到的信号、或对由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实施了频率变换而得的信号的接口,且接收装置进行之后的处理。此外,接收装置获得的数据/信息,之后被变换为影像、声音,并显示在显示器(监视器)上,或由扬声器输出声音。并且,也可以使接收装置获得的数据/信息被实施与影像、声音有关的信号处理(也可以不实施信号处理),并由接收装置具备的RCA端子(影像端子、声音用端子)、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USB2、USB3、HDMI(注册商标)(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分辨率多媒体接口)、HDMI(注册商标)2、数字用端子等输出。此外,也可以使接收装置获得的数据/信息利用无线通信方式(Wi-Fi(注册商标)(IEEE 802.11a、IEEE 802.11b、IEEE 802.11g、IEEE802.11n、IEEE 802.11ac、IEEE 802.11ad等)、WiGiG、Bluetooth(蓝牙,注册商标)等)、有线的通信方式(光通信、电力线通信等)进行调制,并将这些信息传输至其他的设备。这种情况下,终端具备用于传输信息的发送装置(这种情况下,终端既可以发送包含接收装置获得的数据/信息的数据,也可以根据接收装置获得的数据/信息生成变形后的数据,并进行发送)。
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具备发送装置的设备,例如可以考虑广播站、基站、接入点、终端、便携电话(mobile phone)等的通信/广播设备,这种情况下,作为具备接收装置的设备,可以考虑电视机、收音机、终端、个人计算机、便携电话、接入点、基站等的通信设备。此外,也可以考虑本申请的发送装置、接收装置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设备,该设备为能够经由某种接口与电视机、收音机、个人计算机、便携电话等用于执行应用的装置连接的方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数据符号以外的符号,例如导频符号(前导码、独特字(unique word)、后同步码(postamble)、参考符号(reference symbol)等)、控制信息用的符号等可以在帧中以任何方式配置。并且,在这里,命名为导频符号、控制信息用的符号,但可以是任意的命名方式,功能本身才是重要的。
因此,例如,在本说明书中,以控制信息符号这一名称来称呼,但称呼方式不限于此,也可以用控制信道等其他的称呼方式。该符号成为对传输方式(例如,发送方法、调制方式、纠错码的编码率、纠错码的码长、帧构成的方法、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大小)等)的信息等控制信息进行传输的符号。
此外,导频符号只要是例如在收发机中使用PSK调制而进行了调制的已知的符号(或者也可以通过由接收机取同步,从而接收机能够知晓发送机所发送的符号)即可,接收机使用该符号来进行频率同步、时间同步、(各调制信号的)信道推定(CSI(Channel State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的推定)、信号的检测等。
此外,控制信息用的符号是用于实现(应用等的)数据以外的通信的、用于传输有必要向通信对象传输的信息(例如,在通信中使用的调制方式/纠错编码方式/纠错编码方式的编码率、在上层设定的信息等)的符号。
另外,本申请不限于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例如,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通信装置来实施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能够将其通信方法作为软件来实施。
关于广播站、基站的发送天线,终端的接收天线,均在图中记载为1根天线,但也可以通过多根天线构成。
另外,例如也可以事先将执行上述通信方法的程序存储于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通过CPU(Central Processor Unit:中央处理器单元)使该程序工作。
此外,也可以使执行上述通信方法的程序存储于计算机能够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并将在存储介质中存储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使计算机按照该程序来动作。
并且也可以是,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等的各构成典型地通过作为集成电路的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来实现。各实施方式等的各构成既可以分别被单芯片化,也可以通过包含各实施方式的全部构成或一部分构成的方式被单芯片化。在这里,设为LSI,但由于集成度的不同,有时也被称作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系统LSI、超大LSI、特大LSI。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由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在LSI制造后,利用可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能够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或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并且,若由于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衍生的其他技术出现了替换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存在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申请能够广泛适用于由多根天线分别发送不同调制信号的无线系统。此外,对于在具有多个发送位置的有线通信系统(例如,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电力线通信)系统、光通信系统、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用户线)系统)中进行MIMO传输的情况也能够适用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由于本申请所涉及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纠错能力高,因此能够确保高的数据接收质量。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发送装置
150 接收装置。
Claims (4)
1.一种发送方法,使用多个编码方式,所述发送方法包括:
编码步骤,以数据符号组为单位从所述多个编码方式中选择一个编码方式,使用所选择的编码方式对信息序列进行编码来获得编码序列;
调制步骤,对所述编码序列进行调制来获得数据符号;以及
发送步骤,发送包含多个数据符号组而构成的发送帧,数据符号组由多个所述数据符号构成;
所述多个编码方式至少包括第1编码方式与第2编码方式,
所述第1编码方式是第1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第1奇偶校验矩阵,并将生成的第1码字作为第1编码序列,
所述第2编码方式是与所述第1编码率不同的删余处理后的第2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与所述第1奇偶校验矩阵不同的第2奇偶校验矩阵,并针对生成的第2码字进行所述删余处理,从而生成第2编码序列,
所述第1编码序列的比特数与所述第2编码序列的比特数相等。
2.一种接收方法,使用多个解码方法,所述接收方法包括:
解调步骤,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以及
解码步骤,对通过解调而生成的多个接收值进行纠错解码;
所述接收信号包含多个数据符号组来构成帧,数据符号组由多个数据符号构成,
所述数据符号被以所述数据符号组为单位切换编码方式地编码,
在所述解码步骤中,
在所述多个接收值通过第1编码方式被编码的情况下,对所述多个接收值适用与所述第1编码方式对应的第1解码方法,
在所述多个接收值通过第2编码方式被编码的情况下,对所述多个接收值适用解删余处理,并对所述解删余处理后的多个值适用与所述第2编码方式对应的第2解码方法,
所述第1编码方式是第1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第1奇偶校验矩阵,并将生成的第1码字作为第1编码序列,
所述第2编码方式是与所述第1编码率不同的删余处理后的第2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与所述第1奇偶校验矩阵不同的第2奇偶校验矩阵,并针对生成的第2码字进行所述删余处理,从而生成第2编码序列,
所述第1编码序列的比特数与所述第2编码序列的比特数相等。
3.一种发送装置,使用多个编码方式,所述发送装置具备:
编码部,以数据符号组为单位从所述多个编码方式中选择一个编码方式,使用所选择的编码方式对信息序列进行编码来获得编码序列;
调制部,对所述编码序列进行调制来获得数据符号;以及
发送部,发送包含多个数据符号组而构成的发送帧,数据符号组由多个数据符号构成;
所述多个编码方式至少包括第1编码方式与第2编码方式,
所述第1编码方式是第1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第1奇偶校验矩阵,并将生成的第1码字作为第1编码序列,
所述第2编码方式是与所述第1编码率不同的删余处理后的第2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与所述第1奇偶校验矩阵不同的第2奇偶校验矩阵,并针对生成的第2码字进行所述删余处理,从而生成第2编码序列,
所述第1编码序列的比特数与所述第2编码序列的比特数相等。
4.一种接收装置,使用多个解码方法,所述接收装置具备:
解调部,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以及
解码部,对由所述解调部生成的多个接收值进行纠错解码;
所述接收信号包含多个数据符号组来构成帧,数据符号组由多个数据符号构成,
所述数据符号被以所述数据符号组为单位切换编码方式地编码,
所述解码部为:
在所述多个接收值通过第1编码方式被编码的情况下,对所述多个接收值适用与所述第1编码方式对应的第1解码方法,
在所述多个接收值通过第2编码方式被编码的情况下,对所述多个接收值适用解删余处理,并对所述解删余处理后的多个值适用与所述第2编码方式对应的第2解码方法,
所述第1编码方式是第1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第1奇偶校验矩阵,并将生成的第1码字作为第1编码序列,
所述第2编码方式是与所述第1编码率不同的删余处理后的第2编码率的编码方式,使用与所述第1奇偶校验矩阵不同的第2奇偶校验矩阵,并针对生成的第2码字进行所述删余处理,从而生成第2编码序列,
所述第1编码序列的比特数与所述第2编码序列的比特数相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461994588P | 2014-05-16 | 2014-05-16 | |
US61/994,588 | 2014-05-16 | ||
JP2015-084884 | 2015-04-17 | ||
JP2015084884A JP6544620B2 (ja) | 2014-05-16 | 2015-04-17 |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受信方法 |
PCT/JP2015/002341 WO2015174053A1 (ja) | 2014-05-16 | 2015-05-08 | 送信方法、受信方法、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34085A true CN106134085A (zh) | 2016-11-16 |
CN106134085B CN106134085B (zh) | 2020-10-23 |
Family
ID=54779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16216.XA Active CN106134085B (zh) | 2014-05-16 | 2015-05-08 |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237015B2 (zh) |
EP (1) | EP3145089A4 (zh) |
JP (1) | JP6544620B2 (zh) |
CN (1) | CN10613408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86844A (zh) * | 2018-10-30 | 2019-04-0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集合的非均等保护译码方法及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44620B2 (ja) * | 2014-05-16 | 2019-07-1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受信方法 |
JP6628124B2 (ja) | 2014-05-30 | 2020-01-0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受信方法 |
US11911110B2 (en) | 2019-01-30 | 2024-02-27 | Medtronic Navigation,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gistration between coordinate systems and navigation of selected members |
US11426242B2 (en) | 2019-01-30 | 2022-08-30 | Medtronic Navigation,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gistration between coordinate systems and navigation of selected members |
CN110995281B (zh) * | 2019-12-21 | 2024-02-27 |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 | 一种适合测井电缆传输的可变码长rs编码方法 |
CN113472362A (zh) * | 2020-03-31 | 2021-10-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数据通信的编码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325511A1 (en) * | 2006-12-05 | 2010-12-23 | Jong-Ee Oh | Method of generating parity-check matrix, encoding/decoding method for low density parity-check code with variable information length and variable code rate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CN101946413A (zh) * | 2008-02-11 | 2011-01-1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使用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和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017427A (zh) * | 2008-02-26 | 2011-04-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使用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和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
CN101325474B (zh) * | 2007-06-12 | 2012-05-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Ldpc码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的信道编码及调制映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44826A (ja) * | 1999-11-11 | 2001-05-25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受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US20020157058A1 (en) * | 2001-02-20 | 2002-10-24 | Cute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feedback-based 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coding |
CN1324851C (zh) * | 2002-06-11 | 2007-07-04 | 汤姆森许可贸易公司 | 适用于动态网络丢失条件的数据通信方法 |
US7702986B2 (en) * | 2002-11-18 | 2010-04-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te-compatible LDPC codes |
KR100678182B1 (ko) * | 2003-08-20 | 2007-02-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비동기 광대역 부호분할 다중접속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패킷 데이터 서비스 방법 및 장치 |
JP4519902B2 (ja) * | 2004-08-16 | 2010-08-04 |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可変ブロック長を有するブロック低密度パリティ検査符号の符号化/復号化装置及び方法 |
US20080028281A1 (en) * | 2005-01-14 | 2008-01-31 | Shunji Miyazaki | Encoding method, decoding method, and devices for same |
CN101034953B (zh) * | 2006-03-06 | 2010-06-23 |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系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应用低密度奇偶校验码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 |
JP2008153760A (ja) * | 2006-12-14 | 2008-07-0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情報符号化装置 |
US7861134B2 (en) * | 2007-02-28 | 2010-12-28 | Cenk Kose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LDPC coding |
JP5354979B2 (ja) * | 2007-07-12 | 2013-11-2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低密度パリティ検査畳み込み符号(ldpc−cc)符号化器及びldpc−cc復号器 |
KR20100075466A (ko) * | 2007-08-30 | 2010-07-02 | 톰슨 라이센싱 | 상이한 데이터 손실 보호를 제공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
CN101630989B (zh) * | 2008-07-14 | 2012-10-03 |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
US8495477B2 (en) * | 2010-02-11 | 2013-07-23 | Lg Electronics Inc. | Digital broadcas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igital broadcast signal |
US8356137B2 (en) * | 2010-02-26 | 2013-01-15 | Apple Inc. | Data storage scheme for non-volatile memories based on data priority |
WO2013031118A1 (ja) * | 2011-08-30 | 2013-03-0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
JP2015128290A (ja) * | 2013-12-27 | 2015-07-09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受信方法 |
JP6544620B2 (ja) * | 2014-05-16 | 2019-07-1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受信方法 |
JP6628124B2 (ja) * | 2014-05-30 | 2020-01-0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受信方法 |
-
2015
- 2015-04-17 JP JP2015084884A patent/JP6544620B2/ja active Active
- 2015-05-08 EP EP15792823.5A patent/EP3145089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05-08 CN CN201580016216.XA patent/CN106134085B/zh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10-04 US US15/284,601 patent/US10237015B2/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1-30 US US16/261,881 patent/US1066638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325511A1 (en) * | 2006-12-05 | 2010-12-23 | Jong-Ee Oh | Method of generating parity-check matrix, encoding/decoding method for low density parity-check code with variable information length and variable code rate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CN101325474B (zh) * | 2007-06-12 | 2012-05-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Ldpc码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的信道编码及调制映射方法 |
CN101946413A (zh) * | 2008-02-11 | 2011-01-1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使用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和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017427A (zh) * | 2008-02-26 | 2011-04-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使用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和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86844A (zh) * | 2018-10-30 | 2019-04-0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基于集合的非均等保护译码方法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165885A1 (en) | 2019-05-30 |
JP2015220750A (ja) | 2015-12-07 |
CN106134085B (zh) | 2020-10-23 |
US10237015B2 (en) | 2019-03-19 |
US10666386B2 (en) | 2020-05-26 |
EP3145089A4 (en) | 2017-05-17 |
US20170048020A1 (en) | 2017-02-16 |
EP3145089A1 (en) | 2017-03-22 |
JP6544620B2 (ja) | 2019-07-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923871B2 (en) | Transmitter, receiver,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 |
CN106134085A (zh) |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 | |
US20240162919A1 (en) | Transmitter, receiver,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 |
US11502782B2 (en) | Transmitting device for performing an encoding process on an information bit sequence using a coding scheme selected from a coding scheme set | |
KR101801584B1 (ko) | 방송 신호 송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수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방송 신호 수신 방법 | |
US10944526B2 (en) | Transmitting method, receiving method,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 |
KR101889796B1 (ko) | 방송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 |
HUE027115T2 (en) | Bitermutation pattern for LDPC coded modulation and 16 QAM constellation patterns | |
CN106165325A (zh) | 发送装置 | |
CN103957083A (zh) | 一种提高信令帧传输鲁棒性的方法及装置 | |
WO2015174053A1 (ja) | 送信方法、受信方法、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 |
US8934568B2 (en) | Data en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20230050434A1 (en) | Transmitting method, receiving method,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 |
US12034535B2 (en) | Transmitting device for performing an encoding process on an information bit sequence using a coding scheme selected from a coding scheme se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