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0395B - 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0395B
CN106100395B CN201610649974.1A CN201610649974A CN106100395B CN 106100395 B CN106100395 B CN 106100395B CN 201610649974 A CN201610649974 A CN 201610649974A CN 106100395 B CN106100395 B CN 1061003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witch
switch tube
storage bodies
conversion module
filter induc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499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0395A (zh
Inventor
曾繁鹏
方壮志
叶曙光
钱立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Linyang Energy Co ltd
Jiangsu Linyang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Linyang Microgrid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Linyang Solarfu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Linyang Microgrid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Linyang Solarfu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Linyang Microgri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64997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0039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00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0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03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03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7/219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ipples from dc input o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7Plural converter units in casca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6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against rapid load changes, e.g. with auxiliary current source, with dual mode control or with inductance vari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变换器包括AC/DC变换模块、DC/DC变换模块和储能体,单相交流连接A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A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D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D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储能体,储能体包括串接的第一储能体和第二储能体,第一储能体的负极端连接第二储能体的正极端。本发明针对单相交流提出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其DC/DC变换部分采用独创的可以实现电池模组冗余和串联的拓扑结构,降低了系统对直流电压波动的限制。并且DC/DC变换模块的功率开关不需要全时工作在高频状态,较大的提高了系统的效率,降低了功率损耗。

Description

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领域,具体是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化石类能源的极少,各国开始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是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无不受到了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导致风能和太阳能具有很强的间歇性,为了最大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储能成为了一种非常合理的解决方案,目前虽然各种储能技术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储能预计也会成为解决能源产生与负荷间的冲突的有效措施。
现有的储能技术方案中,包含两个比较关键的设备:电池和储能变流器。电池的功能就是把能量存储起来,而变流器是用来连接电池和电网之间的设备,实现电流、电压和功率的调节设备。
在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中,双向的直流-直流变换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的各项指标直接影响到整体系统的性能,同样新能源系统的优势也会大打折扣。在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下,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的性能也在不断的改善,随着应用场景的不同也提出了更有竞争力的设计方案。从上个世纪以来,美国学者首先提出了降压式的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并将其应用于卫星太阳能电源系统中。香港大学的教授和澳大利亚的学者也相继提出了多种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后来美国弗吉尼亚的学者开始研究将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应用于电池储能系统中。
电池储能系统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进行功率调节和能量调节,在反应速度不是特别高的场合,还可以快速响应,具有短时供电、平抑功率波动、改善微网内部的电能质量、提高系统稳定性等作用,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布式电池储能在增强微网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提高电能质量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效果,目前电池储能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得到了重视。电池储能系统包括电池及其管理系统和能量转换系统两个部分。能量转换系统作为电池与电网的接口,按照实际情况存储和释放能量,实现能量在电网和电池之间的交换,其本质就是大功率的储能变流器。
电池储能熊的结构由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BBMS,Battery and BatteryManagement System)和能量转换及控制系统(PCS,Power Conversion System)两个部分组成,电池通过PCS与电网进行能量交换,PCS即为储能变流器,作为蓄电池与电网之间的接口设备,控制电池储能或者释放能量。
储能变流器实现了直流和交流之间的双向能量交换和传递,其实质上是电压变换器,通过改变储能变换器交流侧电压幅值和电压相角来达到向电网注入或吸收有功和无功功率的目的。当控制储能系统的电压相角超前于接入点的电压相角时,有功功率变有储能系统流入到接入点;反之亦然。但需要向系统注入无功功率时,就控制储能变流器的电压幅值大于接入点的电压幅值,无功功率就由电池储能系统流入到接入点,反之亦然。可见,适当的改变变流器的控制量既可以控制储能系统与电网之间的有功和无功。在储能系统工作过程中,储能变流器作为电池与电网之间的接口设备,其拓扑结构决定着整个系统的效率和成本,是影响系统经济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由于储能逆变器的拓扑结构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其原理分析和性能比较,对于结构的合理选择、提高系统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储能变流器按照有无DC/DC环节可以分为单级式和双级式两种,拓扑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两者在工作特性上的差异。
单级式储能变流器直接利用DC/AC变流器将电池输出能量传递到电网,只需要一级的电能变换就可以实现。工作在放电状态下电池储能的电能通过DC/AC变流器逆变为交流回馈到电网,反之在充电状态下电网电压经过整流变为直流后存储在电池中。DC/AC模块可以工作在整流状态也可以工作逆变状态,从而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
单级式储能变流器拓扑有很多优点,如电路简单、元器件少、控制方法简单、可靠性高和高效率、功耗低等优点,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单级式储能变流器存在一定的不足:
1、需要根据变流器的容量配置电池的容量,每个变流器容量固定后配置的电池容量基本不能改变。
2、一个变流器只能连接一路电池,存在多路电池时就必须配置相同数目的储能变流器,增加成本的同时也会给控制系统增加难度。
3、变流器直流侧电压要限制在一个较高的范围内,因此电池的电压不能太低,限制了电池电压的工作范围。
4、当变流器接入大容量的电池时,无法进行电压和电流的均衡,也无法实现充放电的单独控制。
5、变流器出现故障后,所接入电池都会停止工作,电路可靠性较低。
6、电网侧发生故障时,有可能在PCS直流侧产生较大电流,对电池系统有较大冲击,造成电池组的损坏并缩短其寿命。
为了更为灵活的能量控制,采用两级能量变换系统,成为双级变流器。前级是DC/DC变换器,用于实现电压大小调节和充/放电电流控制。后级是DC/AC变换器,用于实现输出电流的正弦化并且进行并网控制。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也可以实现控制充电/放电电流,孤岛效应检测的功能。这种结构简化了每一级的控制难度,可以将系统控制解耦,使直流变换环节和直流/交流环节的控制目标和手段分开设计。控制系统比较容易设计和实现,但是相比单级变流器相比,功率开关器件较多,导致的损耗增大,降低了系统的效率。双极式变换器的直流变换结构可以分为:隔离式和非隔离式两种结构。带有隔离变压器的拓扑结构中直流变换器通过变压器与逆变器连接。变压器可以起到升压和隔离的作用,由于隔离变压器的引入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和体积,也降低了能量转化效率。非隔离型直流变换器一般包含三种主要拓扑结构:半桥型、全桥型和Buck-Boost级联型,在一些文献中也提到了一些非主流的电路结构。非隔离型直流变换器的不足之处是电压变化不能太大,但是从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角度来看,更适合用于单纯或配合新能源接入电池储能系统。
发明内容
本专利就是针对传统的双级双向变流器无法适应电池直流电压波动范围较大的限制较、无法实现电池的冗余、整体系统效率较低的问题,对传统基于半桥性的双级单相双向变流器的结构做了改进,
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它包括AC/DC变换模块、DC/DC变换模块和储能体,单相交流连接A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A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D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D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储能体,储能体包括串接的第一储能体和第二储能体,第一储能体的负极端连接第二储能体的正极端,其中:
AC/DC变换模块包括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所述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二功率开关管、第三功率开关管和第四功率开关管;
DC/DC变换模块包括第五功率开关管、第六功率开关管、第七功率开关管、第八功率开关管,AC/DC变换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第六功率开关管的一端;第五功率开关管的另一端:一方面通过第七功率开关管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另一方面连接第一储能体的正极端;第六功率开关管的另一端:一方面通过第八功率开关管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另一方面接于第一储能体和第二储能体之间;第二储能体的负极端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储能体为直流电池。
优选的,所述AC/DC变换模块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所述第一滤波电容接于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直流输出侧Vc1两端,用于平抑直流电压。
优选的,所述DC/DC变换模块还包括第一滤波电感和第二滤波电感,所述第一储能体的正极端通过第一滤波电感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和第七功率开关管,所述第二储能体的负极端通过第二滤波电感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第一滤波电感和第二滤波电感用于平滑电流波形,限制电流的突变。
优选的,功率开关管是IGBT或者MOSFET,也可以是实现开关功能的其他功率开关管。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基于本发明公开的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系统,它包括三种工作模式:
在工作模式一中,第六功率开关管和第八功率开关管处于常断开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和第七功率开关管处于交替导通状态,第一储能体和第二储能体呈串联状态,二者共同参与电能变化;因此总体电压就会高于单一一个储能体参与工作时的电压。电路的控制就更为灵活,并且可以实现的功能更加丰富,降低总体电路功能对单一储能体电压波动的依赖,可以在单一储能提电压较低的时候实现无功补偿、谐波抑制和正常的功率变换,无需交流侧的变压器。
在工作模式二中,第六功率开关管处于常断开状态,第八功率开关管处于常导通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和第七功率开关管处于交替导通状态,仅第一储能体参与电能转换;因此当第二储能体出现故障或者电压降为0时,就可以切入工作模式二中,利用第一储能体参与能量变换,不会影响电路工作。工作模式二中,第二储能体通过第二滤波电感和第八功率开关管形成了通路,由于这种开关状态中的第二储能体不参与工作,并且在切入这种开关状态前要判断第二储能体的剩余电量较低、电压较低、断路或人为切除第二储能体的情况下,才能进入这种工作模式。所以这个支路看似闭合,但是并没有电流或电流较小,可以忽略。
在工作模式三中,第五功率开关管和第七功率开关管处于常断开状态,第六功率开关管和第八功率开关管处于交替导通状态,仅第二储能体参与电能转换。由于这种开关状态中的第一储能体不参与工作,并且在切入这种开关状态前要判断第一储能体的剩余电量过低、电压较低、断路或人为的切除第一储能体的情况下,才能进入这种开关状态。所以这个支路看似闭合,但是并没有电流或电流较小,并可以忽略。
优选的,工作模式一包括两个开关状态:
第一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导通,第七功率开关管断开,第六功率开关管和第八功率开关管由于承受反向电压而呈截止状态,功率流向由第一储能体、第二储能体、第一滤波电感、第二滤波电感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第一滤波电感的电流iL1和第二滤波电感的电流iL2相同,均呈下降趋势,数值满足:其中:Vdc1为第一储能体的电压,Vdc2为第二储能体的电压;
第二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断开,第七功率开关管导通,第五功率开关管和第八功率开关管由于承受反向电压而呈截止状态,功率流向由第一储能体、第二储能体对第一滤波电感、第二滤波电感进行充电;第一滤波电感的电流iL1和第二滤波电感的电流iL2相同,均呈上升趋势,数值满足:
优选的,定义直流输出侧电压Vc1的控制目标最小值为Vc1_Ref.min,第一开关状态和第二开关状态根据直流输出侧电压Vc1而选择:
当Vdc1+Vdc2>Vc1_Ref.min时,采用单级控制策略的方式,选择第一开关状态,这样就避免的功率开关管的频繁动作,较大的降低了功率开关管的开关损耗,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当Vdc1+Vdc2=Vc1_Ref.min时,电路切换到buck-boost工作,第五功率开关管和第七功率开关管呈交替导通,第一开关状态和第二开关状态交替出现。此时,第一滤波电感的电流iL1和第二滤波电感的电流iL2不会出现断续的情况,始终呈三角波状态,定义工作模式一中第五功率开关管的开关周期为T1,第五功率开关管的占空比为D1,共有以下三种电流的情况出现:
1)、当iL1=iL2>0时,Vc1=/(1-D1);
2)、当iL1=iL2<0时,Vc1=/D1;
3)、当iL1=iL2,并且在0值上下交替出现时,能量流动取决于iL1=iL2对时间的积分。如果积分值>0,则功率由第一储能体和第二储能体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Vc1呈上升趋势;反之,当iL1=iL2对时间的积分值<0,则功率由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向第一储能体和第二储能体充电,系统整体的功率由交流侧向第一储能体和第二储能体充电,该系统工作在整流状态。
优选的,工作模式二包括两个开关状态:
第三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导通,第七功率开关管断开,第六功率开关管和第七功率开关管由于承受反向电压而呈截止状态,功率流向由第一储能体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第一滤波电感的电流iL1呈下降趋势,数值满足:其中:Vdc1为第一储能体的电压;
第四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断开,第七功率开关管导通,第一储能体通过功率开关管和第八功率开关管形成一个电流通路,第一储能体向第一滤波电感充电;第一滤波电感的电流iL1呈上升趋势,数值满足:
在工作模式二中,第三开关状态和第四开关状态交替出现。第一滤波电感的电流iL1不会出现断续的情况,始终呈三角波状态,第二滤波电感连接的第二储能体或由于故障状态,退出电路工作,因此iL2近似为0,定义工作模式二中第五功率开关管的开关周期为T2,第五功率开关管的占空比为D2,共有以下三种电流的情况出现:
1)、当iL1>0时,Vc1=Vdc1/(1-D2);
2)、当iL1<0时,Vc1=Vdc1/D2;
3)、当iL1在0值上下交替出现时,能量流动取决于iL1对时间的积分。如果积分值>0,则功率由第一储能体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系统工作在逆变状态;反之,当iL1对时间的积分值<0,则功率由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向第一储能体充电,系统工作在整流状态。
优选的,工作模式三包括两个开关状态:
第五开关状态:第六功率开关管导通,第八功率开关管断开,功率流向由第二储能体和第二滤波电感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第二滤波电感的电流iL2呈下降趋势,数值满足:
第六开关状态:第六功率开关管断开,第八功率开关管导通,第二储能体对第二滤波电感进行充电,第二滤波电感的电流iL2呈上升趋势,数值满足
在工作模式三中,第五开关状态和第六开关状态交替出现。第二滤波电感的电流iL2不会出现断续的情况,始终呈三角波状态,第一滤波电感连接的第一储能体或由于故障状态,退出电路工作,因此iL1近似为0,定义工作模式三中第六功率开关管的开关周期为T3,第六功率开关管的占空比为D3,共有以下三种电流的情况出现:
1)、当iL2>0时,Vc1=Vdc2/(1-D3);
2)、当iL2<0时,Vc1=Vdc2/D3;
3)、当iL2在0值上下交替出现时,能量流动取决于iL2对时间的积分。如果积分值>0,则功率由第二储能体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系统工作在逆变状态;反之,当iL2对时间的积分值<0,则功率由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向第一储能体充电,系统工作在整流状态。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系统,基于本发明公开的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分开的AC/DC变换模块控制系统和DC/DC变换模块控制系统,二者采用信息交互的方式实现保护阈值之间的联动,首先,控制系统将外部输入的控制命令转换为电压参考值vab_Ref,然后:
AC/DC变换模块控制系统:
将vab_Ref与vab进行比较得到电压误差值,vab为控制系统采集回来的实际输出量;误差值经过第一PI模块后与系统实际输出的电流iab比较,得到电流误差值;电流误差值经过第二PI模块和控制信号生成模块,得到控制命令;在经过功率开关驱动模块后,控制命令输出到AC/DC变换模块;此处的两个PI模块比较重要,起到了控制系统的核心作用,这两个PI模块的积分系数和比例系数可以灵活设置。
DC/DC变换模块控制系统,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工作模式选择:如没有储能体故障,则选择工作模式一;如第一储能体故障,则选择工作模式三;如第二储能体故障,则选择工作模式二;如第一储能体和第二储能体均报故障,则系统停机;具体的实施例中:如果储能体是电池的话,可以利用电池管理系统给出的信号判断储能体是否处于故障状态;如果对于没有电池管理系统的储能体,可以通过储能体的电压和电流进行判断,具体判断方式采用阈值比较的方式。即无论对于哪种储能体,都会对应特性曲线,如果实时监测回来的电流和电压曲线偏离储能体特性曲线,就判断储能体故障,将故障信号输出给工作模式选择模块,作为工作模式选择的依据。
第二步、开关状态选择:将实时检测的储能体电压作为判断依据,如在工作模式一种,储能体电压为vdc1+vdc2;如果选择工作模式二,储能体电压为vdc1;如果选择工作模式三,储能体电压为vdc2;如储能体电压高于系统所能接受的最小直流电压值Vc1_Ref.min,则在工作模式一中选择第一开关状态;在工作模式二中选择第三开关状态;在工作模式三中选择第五开关状态;
第三步、占空比计算;
最后将开关状态选择和占空比计算的结果传输至控制命令生成模块,进而输出给功率开关驱动模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针对单相交流提出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其DC/DC变换部分采用独创的可以实现电池模组冗余和串联的拓扑结构,降低了系统对直流电压波动的限制,并且可以实现了直流电池的故障冗余,当其中一个直流电池出现故障时,整体电路仍可以利用另外的一个直流电池工作,提高了变流器的稳定性。并且DC/DC变换模块的功率开关不需要全时工作在高频状态,较大的提高了系统的效率,降低了功率损耗。
同时基于该结构提出了创新的控制策略,可以较大提高系统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电路图。
图2为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系统图。
图3为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AC/DC变换模块控制系统图。
图4为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DC/DC变换模块控制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实施例1:结合图1,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它包括AC/DC变换模块、DC/DC变换模块和储能体,单相交流连接A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A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D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D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储能体,储能体包括串接的第一储能体111和第二储能体112,第一储能体111的负极端连接第二储能体112的正极端,其中:
AC/DC变换模块包括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所述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为常规桥电路结构,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101、第二功率开关管102、第三功率开关管103和第四功率开关管104;
DC/DC变换模块包括第五功率开关管105、第六功率开关管106、第七功率开关管107、第八功率开关管108,AC/DC变换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105、第六功率开关管106的一端;第五功率开关管105的另一端:一方面通过第七功率开关管107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另一方面连接第一储能体111的正极端;第六功率开关管106的另一端:一方面通过第八功率开关管108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另一方面接于第一储能体111和第二储能体112之间;第二储能体112的负极端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储能体为直流电池。
实施例2:如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所述AC/DC变换模块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113,所述第一滤波电容113接于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直流输出侧Vc1两端,用于平抑直流电压。
实施例3:如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所述DC/DC变换模块还包括第一滤波电感109和第二滤波电感110,所述第一储能体111的正极端通过第一滤波电感109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所述第二储能体112的负极端通过第二滤波电感110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第一滤波电感109和第二滤波电感110用于平滑电流波形,限制电流的突变。
实施例4:如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功率开关管是IGBT或者MOSFET,也可以是实现开关功能的其他功率开关管。
实施例5:结合图2,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系统,基于本发明公开的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控制系统包括分开的AC/DC变换模块控制系统和DC/DC变换模块控制系统,二者采用信息交互的方式实现保护阈值之间的联动,首先,控制系统将外部输入的控制命令转换为电压参考值vab_Ref,然后:
AC/DC变换模块控制系统,结合图3:
将vab_Ref与vab进行比较得到电压误差值,vab为控制系统采集回来的实际输出量;误差值经过第一PI模块后与系统实际输出的电流iab比较,得到电流误差值;电流误差值经过第二PI模块和控制信号生成模块,得到控制命令;在经过功率开关驱动模块后,控制命令输出到AC/DC变换模块;此处的两个PI模块比较重要,起到了控制系统的核心作用,这两个PI模块的积分系数和比例系数可以灵活设置,PI模块的设计为现有技术。
DC/DC变换模块控制系统,结合图4,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工作模式选择:如没有储能体故障,则选择工作模式一;如第一储能体111故障,则选择工作模式三;如第二储能体112故障,则选择工作模式二;如第一储能体111和第二储能体112均报故障,则系统停机;具体的实施例中:如果储能体是电池的话,可以利用电池管理系统(BMS)给出的信号判断储能体是否处于故障状态;如果对于没有电池管理系统的储能体,可以通过储能体的电压和电流进行判断,具体判断方式采用阈值比较的方式。即无论对于哪种储能体,都会对应特性曲线,如果实时监测回来的电流和电压曲线偏离储能体特性曲线,就判断储能体故障,将故障信号输出给工作模式选择模块,作为工作模式选择的依据。
第二步、开关状态选择:将实时检测的储能体电压作为判断依据,如在工作模式一种,储能体电压为vdc1+vdc2;如果选择工作模式二,储能体电压为vdc1;如果选择工作模式三,储能体电压为vdc2;如储能体电压高于系统所能接受的最小直流电压值Vc1_Ref.min,则在工作模式一中选择第一开关状态;在工作模式二中选择第三开关状态;在工作模式三中选择第五开关状态;
第三步、占空比计算;
最后将开关状态选择和占空比计算的结果传输至控制命令生成模块,进而输出给功率开关驱动模块。
实施例6: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基于本发明公开的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系统,它包括三种工作模式:
在工作模式一中,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处于常断开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处于交替导通状态,第一储能体111和第二储能体112呈串联状态,二者共同参与电能变化;因此总体电压就会高于单一一个储能体参与工作时的电压。电路的控制就更为灵活,并且可以实现的功能更加丰富,降低总体电路功能对单一储能体电压波动的依赖,可以在单一储能提电压较低的时候实现无功补偿、谐波抑制和正常的功率变换,无需交流侧的变压器。
在工作模式二中,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处于常断开状态,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处于常导通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处于交替导通状态,仅第一储能体111参与电能转换;因此当第二储能体112出现故障或者电压降为0时,就可以切入工作模式二中,利用第一储能体111参与能量变换,不会影响电路工作。工作模式二中,第二储能体112通过第二滤波电感110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形成了通路,由于这种开关状态中的第二储能体112不参与工作,并且在切入这种开关状态前要判断第二储能体112的剩余电量较低、电压较低、断路或人为切除第二储能体112的情况下,才能进入这种工作模式。所以这个支路看似闭合,但是并没有电流或电流较小,可以忽略。
在工作模式三中,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处于常断开状态,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处于交替导通状态,仅第二储能体112参与电能转换。由于这种开关状态中的第一储能体111不参与工作,并且在切入这种开关状态前要判断第一储能体111的剩余电量过低、电压较低、断路或人为的切除第一储能体111的情况下,才能进入这种开关状态。所以这个支路看似闭合,但是并没有电流或电流较小,并可以忽略。
实施例7:根据实施例6所述的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工作模式一包括两个开关状态:
第一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导通,第七功率开关管107断开,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由于承受反向电压而呈截止状态,功率流向由第一储能体111、第二储能体112、第一滤波电感109、第二滤波电感110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第一滤波电感109的电流iL1和第二滤波电感110的电流iL2相同,均呈下降趋势,数值满足:其中:Vdc1为第一储能体111的电压,Vdc2为第二储能体112的电压;
第二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断开,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导通,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由于承受反向电压而呈截止状态,功率流向由第一储能体111、第二储能体112对第一滤波电感109、第二滤波电感110进行充电;第一滤波电感109的电流iL1和第二滤波电感110的电流iL2相同,均呈上升趋势,数值满足:
实施例8:根据实施例7所述的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定义直流输出侧电压Vc1的控制目标最小值为Vc1_Ref.min,第一开关状态和第二开关状态根据直流输出侧电压Vc1而选择:
当Vdc1+Vdc2>Vc1_Ref.min时,采用单级控制策略的方式,选择第一开关状态,这样就避免的功率开关管的频繁动作,较大的降低了功率开关管的开关损耗,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当Vdc1+Vdc2=Vc1_Ref.min时,电路切换到buck-boost工作,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呈交替导通,第一开关状态和第二开关状态交替出现。此时,第一滤波电感109的电流iL1和第二滤波电感110的电流iL2不会出现断续的情况,始终呈三角波状态,定义工作模式一中第五功率开关管105的开关周期为T1,第五功率开关管105的占空比为D1,共有以下三种电流的情况出现:
1)、当iL1=iL2>0时,Vc1=(Vdc1+Vdc2)/(1-D1);
2)、当iL1=iL2<0时,Vc1=(Vdc1+Vdc2)/D1;
3)、当iL1=iL2,并且在0值上下交替出现时,能量流动取决于iL1=iL2对时间的积分。如果积分值>0,则功率由第一储能体111和第二储能体112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Vc1呈上升趋势;反之,当iL1=iL2对时间的积分值<0,则功率由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向第一储能体111和第二储能体112充电,系统整体的功率由交流侧向第一储能体111和第二储能体112充电,该系统工作在整流状态。
实施例9:根据实施例6所述的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工作模式二包括两个开关状态:
第三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导通,第七功率开关管107断开,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由于承受反向电压而呈截止状态,功率流向由第一储能体111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第一滤波电感109的电流iL1呈下降趋势,数值满足:其中:Vdc1为第一储能体111的电压;
第四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断开,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导通,第一储能体111通过功率开关管107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形成一个电流通路,第一储能体111向第一滤波电感109充电;第一滤波电感109的电流iL1呈上升趋势,数值满足:
在工作模式二中,第三开关状态和第四开关状态交替出现。第一滤波电感109的电流iL1不会出现断续的情况,始终呈三角波状态,第二滤波电感110连接的第二储能体112或由于故障状态,退出电路工作,因此iL2近似为0,定义工作模式二中第五功率开关管105的开关周期为T2,第五功率开关管105的占空比为D2,共有以下三种电流的情况出现:
1)、当iL1>0时,Vc1=Vdc1/(1-D2);
2)、当iL1<0时,Vc1=Vdc1/D2;
3)、当iL1在0值上下交替出现时,能量流动取决于iL1对时间的积分。如果积分值>0,则功率由第一储能体111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系统工作在逆变状态;反之,当iL1对时间的积分值<0,则功率由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向第一储能体111充电,系统工作在整流状态。
实施例10:根据实施例6所述的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工作模式三包括两个开关状态:
第五开关状态: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导通,第八功率开关管108断开,功率流向由第二储能体112和第二滤波电感110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第二滤波电感110的电流iL2呈下降趋势,数值满足:
第六开关状态:第六功率开关管106断开,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导通,第二储能体112对第二滤波电感110进行充电,第二滤波电感110的电流iL2呈上升趋势,数值满足
在工作模式三中,第五开关状态和第六开关状态交替出现。第二滤波电感110的电流iL2不会出现断续的情况,始终呈三角波状态,第一滤波电感109连接的第一储能体111或由于故障状态,退出电路工作,因此iL1近似为0,定义工作模式三中第六功率开关管105的开关周期为T3,第六功率开关管106的占空比为D3,共有以下三种电流的情况出现:
1)、当iL2>0时,Vc1=Vdc2/(1-D3);
2)、当iL2<0时,Vc1=Vdc2/D3;
3)、当iL2在0值上下交替出现时,能量流动取决于iL2对时间的积分。如果积分值>0,则功率由第二储能体112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系统工作在逆变状态;反之,当iL2对时间的积分值<0,则功率由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Vc1向第一储能体111充电,系统工作在整流状态。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做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基于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变换器包括AC/DC变换模块、DC/DC变换模块和储能体,单相交流连接A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A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D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D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储能体,储能体包括串接的第一储能体(111)和第二储能体(112),第一储能体(111)的负极端连接第二储能体(112)的正极端,其中:
AC/DC变换模块包括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所述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101)、第二功率开关管(102)、第三功率开关管(103)和第四功率开关管(104);
DC/DC变换模块包括第五功率开关管(105)、第六功率开关管(106)、第七功率开关管(107)、第八功率开关管(108),AC/DC变换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105)、第六功率开关管(106)的一端;第五功率开关管(105)的另一端:一方面通过第七功率开关管(107)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另一方面连接第一储能体(111)的正极端;第六功率开关管(106)的另一端:一方面通过第八功率开关管(108)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另一方面接于第一储能体(111)和第二储能体(112)之间;第二储能体(112)的负极端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
所述AC/DC变换模块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113),所述第一滤波电容(113)接于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直流输出侧两端,用于平抑直流电压;
所述DC/DC变换模块还包括第一滤波电感(109)和第二滤波电感(110),所述第一储能体(111)的正极端通过第一滤波电感(109)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所述第二储能体(112)的负极端通过第二滤波电感(110)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第一滤波电感(109)和第二滤波电感(110)用于平滑电流波形,限制电流的突变,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三种工作模式:
在工作模式一中,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处于常断开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处于交替导通状态,第一储能体(111)和第二储能体(112)呈串联状态,二者共同参与电能变化;
在工作模式二中,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处于常断开状态,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处于常导通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处于交替导通状态,仅第一储能体(111)参与电能转换;
在工作模式三中,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处于常断开状态,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处于交替导通状态,仅第二储能体(112)参与电能转换;
交替导通状态是指:当一个功率开关管导通时,另一个功率开关管断开;当一个功率开关管断开时,另一个功率开关管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工作模式一包括两个开关状态:
第一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导通,第七功率开关管(107)断开,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由于承受反向电压而呈截止状态,功率流向由第一储能体(111)、第二储能体(112)、第一滤波电感(109)、第二滤波电感(110)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第一滤波电感(109)的电流iL1和第二滤波电感(110)的电流iL2相同,均呈下降趋势,数值满足:其中:Vdc1为第一储能体(111)的电压,Vdc2为第二储能体(112)的电压;
第二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断开,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导通,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由于承受反向电压而呈截止状态,功率流向由第一储能体(111)、第二储能体(112)对第一滤波电感(109)、第二滤波电感(110)进行充电;第一滤波电感(109)的电流iL1和第二滤波电感(110)的电流iL2相同,均呈上升趋势,数值满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定义直流输出侧输出电压Vc1的控制目标最小值为Vc1_Ref.min,第一开关状态和第二开关状态根据直流输出侧输出电压Vc1而选择:
当Vdc1+Vdc2>Vc1_Ref.min时,选择第一开关状态;
当Vdc1+Vdc2=Vc1_Ref.min时,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呈交替导通,第一开关状态和第二开关状态交替出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工作模式二包括两个开关状态:
第三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导通,第七功率开关管(107)断开,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由于承受反向电压而呈截止状态,功率流向由第一储能体(111)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第一滤波电感(109)的电流iL1呈下降趋势,数值满足:其中:Vdc1为第一储能体(111)的电压;
第四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断开,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导通,第一储能体(111)通过功率开关管(107)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形成一个电流通路,第一储能体(111)向第一滤波电感(109)充电;第一滤波电感(109)的电流iL1呈上升趋势,数值满足:
在工作模式二中,第三开关状态和第四开关状态交替出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工作模式三包括两个开关状态:
第五开关状态: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导通,第八功率开关管(108)断开,功率流向由第二储能体(112)和第二滤波电感(110)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第二滤波电感(110)的电流iL2呈下降趋势,数值满足:Vdc2为第二储能体(112)的电压;
第六开关状态:第六功率开关管(106)断开,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导通,第二储能体(112)对第二滤波电感(110)进行充电,第二滤波电感(110)的电流iL2呈上升趋势,数值满足
在工作模式三中,第五开关状态和第六开关状态交替出现。
6.一种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包括AC/DC变换模块、DC/DC变换模块和储能体,单相交流连接A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A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D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D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储能体,储能体包括串接的第一储能体(111)和第二储能体(112),第一储能体(111)的负极端连接第二储能体(112)的正极端,其中:
AC/DC变换模块包括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所述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101)、第二功率开关管(102)、第三功率开关管(103)和第四功率开关管(104);
DC/DC变换模块包括第五功率开关管(105)、第六功率开关管(106)、第七功率开关管(107)、第八功率开关管(108),AC/DC变换模块的正电压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105)、第六功率开关管(106)的一端;第五功率开关管(105)的另一端:一方面通过第七功率开关管(107)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另一方面连接第一储能体(111)的正极端;第六功率开关管(106)的另一端:一方面通过第八功率开关管(108)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另一方面接于第一储能体(111)和第二储能体(112)之间;第二储能体(112)的负极端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
所述AC/DC变换模块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113),所述第一滤波电容(113)接于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直流输出侧两端,用于平抑直流电压;
所述DC/DC变换模块还包括第一滤波电感(109)和第二滤波电感(110),所述第一储能体(111)的正极端通过第一滤波电感(109)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所述第二储能体(112)的负极端通过第二滤波电感(110)接回AC/DC变换模块的低电压输出端;第一滤波电感(109)和第二滤波电感(110)用于平滑电流波形,限制电流的突变;
控制系统包括分开的AC/DC变换模块控制系统和DC/DC变换模块控制系统,二者采用信息交互的方式实现保护阈值之间的联动,首先,控制系统将外部输入的控制命令转换为电压参考值vab_Ref,然后:
AC/DC变换模块控制系统:
将vab_Ref与vab进行比较得到电压误差值,vab为控制系统采集回来的实际输出量;误差值经过第一PI模块后与系统实际输出的电流iab比较,得到电流误差值;电流误差值经过第二PI模块和控制信号生成模块,得到控制命令;在经过功率开关驱动模块后,控制命令输出到AC/DC变换模块;
DC/DC变换模块控制系统,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工作模式选择:如没有储能体故障,则选择工作模式一;如第一储能体(111)故障,则选择工作模式三;如第二储能体(112)故障,则选择工作模式二;如第一储能体(111)和第二储能体(112)均报故障,则系统停机;
第二步、开关状态选择:如储能体电压高于系统所能接受的最小直流电压值Vc1_Ref.min,则在工作模式一中选择第一开关状态;在工作模式二中选择第三开关状态;在工作模式三中选择第五开关状态;
第三步、占空比计算;
最后将开关状态选择和占空比计算的结果传输至控制命令生成模块,进而输出给功率开关驱动模块;
在工作模式一中,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处于常断开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处于交替导通状态,第一储能体(111)和第二储能体(112)呈串联状态,二者共同参与电能变化;
工作模式一包括两个开关状态:
第一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导通,第七功率开关管(107)断开,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由于承受反向电压而呈截止状态,功率流向由第一储能体(111)、第二储能体(112)、第一滤波电感(109)、第二滤波电感(110)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第一滤波电感(109)的电流iL1和第二滤波电感(110)的电流iL2相同,均呈下降趋势,数值满足:其中:Vdc1为第一储能体(111)的电压,Vdc2为第二储能体(112)的电压;
第二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断开,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导通,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由于承受反向电压而呈截止状态,功率流向由第一储能体(111)、第二储能体(112)对第一滤波电感(109)、第二滤波电感(110)进行充电;第一滤波电感(109)的电流iL1和第二滤波电感(110)的电流iL2相同,均呈上升趋势,数值满足:
在工作模式二中,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处于常断开状态,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处于常导通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处于交替导通状态,仅第一储能体(111)参与电能转换;
工作模式二包括两个开关状态:
第三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导通,第七功率开关管(107)断开,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由于承受反向电压而呈截止状态,功率流向由第一储能体(111)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第一滤波电感(109)的电流iL1呈下降趋势,数值满足:其中:Vdc1为第一储能体(111)的电压;
第四开关状态:第五功率开关管(105)断开,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导通,第一储能体(111)通过功率开关管(107)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形成一个电流通路,第一储能体(111)向第一滤波电感(109)充电;第一滤波电感(109)的电流iL1呈上升趋势,数值满足:
在工作模式三中,第五功率开关管(105)和第七功率开关管(107)处于常断开状态,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和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处于交替导通状态,仅第二储能体(112)参与电能转换;
工作模式三包括两个开关状态:
第五开关状态:第六功率开关管(106)导通,第八功率开关管(108)断开,功率流向由第二储能体(112)和第二滤波电感(110)流向AC/DC变换模块的直流输出侧;第二滤波电感(110)的电流iL2呈下降趋势,数值满足:
第六开关状态:第六功率开关管(106)断开,第八功率开关管(108)导通,第二储能体(112)对第二滤波电感(110)进行充电,第二滤波电感(110)的电流iL2呈上升趋势,数值满足
CN201610649974.1A 2016-08-10 2016-08-10 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 Active CN1061003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49974.1A CN106100395B (zh) 2016-08-10 2016-08-10 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49974.1A CN106100395B (zh) 2016-08-10 2016-08-10 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0395A CN106100395A (zh) 2016-11-09
CN106100395B true CN106100395B (zh) 2019-05-10

Family

ID=57455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49974.1A Active CN106100395B (zh) 2016-08-10 2016-08-10 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003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18427B (zh) 2018-02-13 2020-07-14 昂宝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功率变换器中的一个或多个阈值的系统和方法
CN114157125A (zh) * 2021-12-06 2022-03-08 深圳市迪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转换器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4766A (zh) * 2010-04-06 2010-08-25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动汽车双向充电机电源拓扑结构
CN103904671A (zh) * 2014-03-13 2014-07-02 西安理工大学 基于v2g的单相微网电压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827109A (zh) * 2016-05-31 2016-08-03 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冗余直流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205945546U (zh) * 2016-08-10 2017-02-08 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2072A (ja) * 1999-03-11 2000-09-22 Chiyoda:Kk 電力回生型充放電装置
CN104167918B (zh) * 2014-06-30 2017-06-13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变压比的直流‑直流变换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4766A (zh) * 2010-04-06 2010-08-25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动汽车双向充电机电源拓扑结构
CN103904671A (zh) * 2014-03-13 2014-07-02 西安理工大学 基于v2g的单相微网电压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827109A (zh) * 2016-05-31 2016-08-03 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冗余直流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205945546U (zh) * 2016-08-10 2017-02-08 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0395A (zh) 2016-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ires et al. Power converter interface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s–A review
CN105207258B (zh) 一种光伏直流微电网能量协调控制装置
She et al. On integration of solid-state transformer with zonal DC microgrid
CN101976871B (zh) 一种ups电源控制电路和ups电源
CN106160537B (zh) 双级三相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
CN103441566B (zh) 一种市电、光伏电池和储能电池协同供电系统及方法
CN106230079B (zh) 分相型低功耗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
CN101534058B (zh) 双隔离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
CN101534059B (zh) 单隔离降压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
CN209448659U (zh) 一种多直流端口换流器
CN103490524A (zh) 一种大型混合储能系统及其控制策略
CN202663185U (zh) 一种单逆变器串并联ups电源
CN206060575U (zh) 双级三相储能变流器
TW200950288A (en) High step-up isolated converter with two input power sources
CN102916435A (zh) 一种含z源网络的电池储能功率转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3840049U (zh) 蓄电系统、充放电电路、以及并网装置
CN105827109B (zh) 一种冗余直流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9873568A (zh) 一种多直流端口换流器及控制方法
CN103312136A (zh) 一种工频纹波电流的抑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02122833B (zh) 一种无主从自均流并网并联不间断电源系统的供电方法
CN110299718B (zh) 一种基于链式混合储能系统的故障控制策略
CN108347067A (zh) 一种含有电池储能和发电机的微网架构和控制方法
CN106100395B (zh) 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
CN205945546U (zh) 低功耗单相储能变换器
Lencwe et al. Nonsolitary two-way DC-to-DC converters for hybrid battery and supercapacitor energy storage system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eng Fanpeng

Inventor after: Fang Zhuangzhi

Inventor after: Ye Shuguang

Inventor after: Qian Lijun

Inventor before: Zeng Fanpeng

Inventor before: Fang Zhuangzhi

Inventor before: Ye Shuguang

Inventor before: Qian Liju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2

Address after: 210019 room 1702, building 1, 68 Aoti street, Jianye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Linyang Yiwei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JIANGSU LINYANG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Qid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26200 Nantong City Lin Yang Lu No. 666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LINYANG ENER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LINYANG MICROGRID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7th Floor, Building D1, Jiany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k, No. 2 Mudanjiang Street, Jianye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19

Patentee after: Jiangsu Linyang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JIANGSU LINYANG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0019 room 1702, building 1, 68 Aoti street, Jianye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Linyang Yiwei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LINYANG ENER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