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73876B - 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73876B
CN106073876B CN201610653429.XA CN201610653429A CN106073876B CN 106073876 B CN106073876 B CN 106073876B CN 201610653429 A CN201610653429 A CN 201610653429A CN 106073876 B CN106073876 B CN 1060738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upporting block
support plate
external thread
thread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534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73876A (zh
Inventor
邹德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65342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738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73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73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73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738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68Internal fixation devices, including fasteners and spinal fixators, even if a part thereof projects from the skin
    • A61B17/70Spinal positioners or stabilisers ; Bone stabilisers comprising fluid filler in an implant
    • A61B17/7061Spinal positioners or stabilisers ; Bone stabilisers comprising fluid filler in an implant for stabilising vertebrae or discs by improving the condition of their tissues, e.g. using implanted medication or fluid exchang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68Internal fixation devices, including fasteners and spinal fixators, even if a part thereof projects from the skin
    • A61B17/70Spinal positioners or stabilisers ; Bone stabilisers comprising fluid filler in an implant
    • A61B17/7074To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inal fixation operations other than for bone removal or filler handl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68Internal fixation devices, including fasteners and spinal fixators, even if a part thereof projects from the skin
    • A61B17/70Spinal positioners or stabilisers ; Bone stabilisers comprising fluid filler in an implant
    • A61B17/7094Solid vertebral fillers; devices for inserting such fill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2017/564Methods for bone or joint treat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68Internal fixation devices, including fasteners and spinal fixators, even if a part thereof projects from the skin
    • A61B2017/681Alignment, compression, or distraction mech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68Internal fixation devices, including fasteners and spinal fixators, even if a part thereof projects from the skin
    • A61B17/70Spinal positioners or stabilisers ; Bone stabilisers comprising fluid filler in an implant
    • A61B2017/7073Spinal positioners or stabilisers ; Bone stabilisers comprising fluid filler in an implant with intervertebral connecting element crossing an imaginary spinal median surfac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Neur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包括动力杆和端板,动力杆含有依次连接的螺纹旋向相反的第一外螺纹段和第二外螺纹段,端板匹配套设于动力杆外,端板位于第一外螺纹段和第二外螺纹段之间,第一外螺纹段外螺接有第一支撑块,第二外螺纹段外螺接有第二支撑块,端板的一侧铰接有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板,端板的另一侧铰接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板,当动力杆相对于端板旋转时,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均能够朝靠近端板的方向移动,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被撑开。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能够在顺利进入退变狭窄的椎间隙后,增大体积,有效支撑退变狭窄的椎间隙,产生对抗上下椎体横向滑移的矫正力,使其复位。

Description

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椎间植骨融合的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针对腰椎滑脱在椎间隙直接进行矫正复位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
背景技术
脊椎滑脱(Spondylolysis)或脊椎前移(Spondylolisthesis)是脊柱退行性疾病,尤其是腰椎退变中的一大类常见、但却是难治的疾病。在生命新陈代谢的进程中,脊柱必然发生退变。在腰椎生理前凸较大、尤其是体形较肥胖、体重较大的个体,当退变的腰椎间隙失稳、狭窄后,椎间关节(椎间盘)均不可避免的发生松动。松动到不足以抵抗下腰生理前凸弯曲部的剪力时,则必然会诱发上位椎体的向前滑动移位。临床上根据滑移的程度分为五度,上下借位达25%为I°,50%为II°,75%为III°,100%为IV°,完全脱落为V°。大多数患者当滑脱达到I°以上时,必然因为神经通道的错位(椎管或神经根管),卡压神经组织而引起除了因失稳而腰痛的早发症状外,开始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并随滑移加重而加重,当演变成持续疼痛,难以忍受时,甚至出现下肢肌肉萎缩、功能障碍时,患者不得不寻求医疗帮助。而这类结构错位的病理变化,除手术减压矫正外,保守治疗基本无效。
不幸的是,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效的手术方法,尤其是减压后无法将滑移脱位的椎体复位,只能是后方减压后,在侧后方植骨,让患者长期卧床,待其慢慢融合;而一旦发生骨不连、不融合,大多将难以再站立。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椎弓根螺钉(pediclescrew)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使用,才使复位成为了可能。
现行的技术,是在传统的后路减压的基础上,针对病理解剖的特殊性,即退变过程中主要由双侧小关节松动开始,继而发生增生、变形、肥厚、错位,而卡压神经根的病理变化,实施更精准的减压。首先是对变形的小关节进行部分或大部分切除,松解神经根以解除症状,然后再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等一系列可调整的内植物,将滑脱前移的椎体拉回复位后,并在侧后方植骨,再进行锁定螺钉固定。显然手术较以往复杂,难度风险增大,手术时间长,经济代价高,成为各种“拦路虎”,神经损伤等近期手术并发症发病率较高,全球文献报告平均可达10%左右;不仅如此,还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常常因侧后方植骨不牢固,而导致椎弓根螺钉疲劳折断,而发生再滑移,使之成为手术后的远期并发症。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当决定手术时,医患双方均不得不去面对,而一旦发生,则会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
现代生物力学研究证明,滑脱的发生,根本原因是力学因素。脊柱的主要功能是承载体重,但脊柱在生理构造上,又不仅仅是一根在身体横切面圆周中心的垂直的圆柱,而是同时又作为身体这个由软组织构成的中空的腔囊的“梁”,就好象一个箩筐中的硬边,才能使箩筐具有特定的形状。以此形成软组织腔囊的有效空间,容纳心、肝、脾、肺、肾、胃、肠、膀胱、子宫等内脏。因此,脊柱并不处于这个软囊腔的中心,而是自上而下贴于一边的囊壁之上。它不是垂直的立柱,而必然沿着身体侧方的曲线呈现S型的生理弯曲,在作为软腔之梁的同时,又必须保持转导承重力时凹凸对称的平衡。当处于脊柱最下段腰椎的椎间盘退变老化,失去弹性,导致椎节松动,一旦轴向传导力和腰椎前曲部位剪切力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必然要导致上位椎体向前滑移,而形成腰椎滑脱。
基于这一理论上的认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腰椎重建稳定的手术中,轴向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椎间隙高度的恢复,椎体序列的整齐排列,是实现轴向稳定的前提,而维持这一稳定状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椎间植骨融合,这一理论上的共识,在指导临床实践中。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过去十年中,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侧后方植骨融合,而椎间植骨融合器,作为在椎间隙界面间的有力支撑及固定的装置,能够使复位后的椎间隙获得良好稳定的内环境,极有利于移植碎骨粒的生长,而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通过美国FDA的认证及中国SFDA的批准。
在滑脱的病例中,使椎体产生向前滑移的动力,正是来自于松动的椎间隙在承爱沿轴心自上而下的载荷时,在松动节段产生向前方的剪切力而导致。换句话说,松动节段的间隙,正是产生使椎体向前滑动力的发源地。而当完成后路必要的、精准的减压,再用椎弓根螺钉将滑移的椎体拉回复位后,所产生的间隙,正好构成了一个进入椎间隙的通道。可以将融合器由此通道送入椎间隙并植入碎骨填充,而完成椎间植骨融合。大样本病例随访证明,其疗效优于传统的侧后方植骨,而迅速在全球普遍推广。但美中不足、令人遗憾的问题始终存在,由于进入允许的通道总是狭小拥挤,使允许送入的融合器无论怎样,都无法摆脱“先天不足”的困扰。即其所能够支撑的面积和体积,仅占复位后椎间隙空间体积不足6%。因此,不得不再加上至少四枚椎弓根螺钉加固上下椎体,不但没有减少手术的时间和降低难度,反而由于除植入螺钉外,还要植入融合器而使经济代价进一步上升。同时,因面积小、压强大的问题,其下沉、脱位的并发症仍然难以避免。而最无奈的问题是:虽然融合器已经进入了产生滑移力的轴心发源地,迄今为止,却没有任何一种融合器能具备在无椎弓根螺钉拉回复位的情况下,单独的、直接的,在滑脱动力的发源地产生强大的与之持续对抗的复位力量,使滑移的椎体复位并使之锚定,因此,仍然是脊柱外科领域中一个未获得满意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现有技术的融合器在进入退变狭窄的椎间隙后,由于自身的支撑面积及支撑体积较小,无法有效支撑退变狭窄的椎间隙,且现有技术的融合器除了支撑承载上下椎体所传递的脊柱轴向载荷外,无法对抗上下椎体发生的横向滑移,更无法使其复位。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融合器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能够在顺利进入退变狭窄的椎间隙后,增大体积,有效支撑退变狭窄的椎间隙,且能够在支撑承载上下椎体所传递的脊柱轴向载荷的同时,产生“千斤顶”式的作用力,对上位向前向下滑移的椎体,产生强大的向上向后的升举力,对下位椎体,产生向前向下的推送力,实现在升成滑移力量的原位点以强大的相反的“千斤顶”式的对抗力,使滑移错位的两节椎体相互靠拢、对齐、复位。同时,其可调整增高的范围,大于正常生理间隙的高度,因此,具备充分足够的调整能力;而且,其撑开复位后的间隙,并不是平行四边形,即上下等长、前后等高;而是梯形,即上下等长,前高大于后高,与生理状态下腰椎前凸的生理弯曲椎间隙解剖形态完全适配,并实现锚定。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包括动力杆和端板,动力杆含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外螺纹段和第二外螺纹段,所述第一外螺纹段和所述第二外螺纹段的螺纹旋向相反,端板匹配套设于动力杆外,端板位于所述第一外螺纹段和所述第二外螺纹段之间,所述第一外螺纹段外螺接有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二外螺纹段外螺接有第二支撑块,端板的一侧铰接有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板,端板的另一侧铰接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板,当动力杆相对于端板旋转时,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均能够朝靠近端板的方向移动,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被撑开。
端板为长方形板或正方形板,端板的一侧铰接有一个第一支撑板,端板的另一侧铰接有一个第二支撑板,当第一支撑块朝靠近端板的方向移动时,第一支撑块推动第一支撑板转动使第一支撑板的一端远离动力杆,第二支撑块推动第二支撑板转动使第二支撑板的一端远离动力杆。
端板的一侧还设有一个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的一端与端板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块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固定板之间,端板的另一侧还设有一个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的一端与端板固定连接,第二支撑块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第一支撑板与端板之间的铰接轴的轴线与第一固定板平行,第二支撑板与端板之间的铰接轴的轴线与第二固定板平行。
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均与端板垂直,第一支撑板铰接于端板的一端,第一固定板固定于端板的另一端,第二支撑板铰接于端板的另一端,第二固定板固定于端板的一端,当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固定板平行,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固定板平行,第一固定板平行与第二固定板平行。
第一支撑块的一个侧面匹配顶抵于第一固定板的表面,第一固定板能够防止第一支撑块转动,第一支撑板的一端的端面为第一倾斜面,第一支撑块的另一个侧面为与第一倾斜面相匹配的第一斜顶面,第二支撑块的一个侧面匹配顶抵于第二固定板的表面,第二支撑板的一端的端面为第二倾斜面,第二支撑块的另一个侧面为与第二倾斜面相匹配的第二斜顶面,当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顶面完全贴合,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顶面完全贴合。
第一支撑板的长度和第一固定板的长度相等,第二支撑板的长度和第二固定板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外螺纹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外螺纹段的长度,所述第一外螺纹段的螺距大于所述第二外螺纹段的螺距,第一支撑板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板的长度,当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分别位于动力杆的两端,当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处于撑开状态时,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均与端板顶抵。
端板的一侧铰接有多个第一支撑板,端板的另一侧铰接有多个第二支撑板,当第一支撑块朝靠近端板的方向移动时,第一支撑块推动每个第一支撑板转动使每个第一支撑板的一端均远离动力杆,第二支撑块推动每个第二支撑板转动使每个第二支撑板的一端均远离动力杆。
端板为圆形板,当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每个第一支撑板均与动力杆的轴线平行,每个第二支撑板均与动力杆的轴线平行。
端板的一侧沿着端板的周向均匀设置四个第一支撑板,端板的另一侧沿着端板的周向均匀设置四个第二支撑板。
第一支撑块朝向端板的表面为锥形面,所述锥形面的顶端朝向端板,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互为镜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在顺利进入退变狭窄的椎间隙后,增大体积,有效支撑退变狭窄的椎间隙,且能够在支撑承载上下椎体所传递的脊柱轴向载荷的同时,对抗上下椎体发生的横向滑移,随着操控动力杆转动所产生持续的、强大的矫正力,在扩大椎间隙的同时,使上位向前下滑移的椎体向后上回位,下位椎向前靠拢,直至两椎体间隙达到理想高度后在生理弯曲状态下解剖复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一个实施例的撑开状态的一个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一个实施例的撑开状态的另一个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一个实施例的撑开状态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一个实施例的撑开状态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一个实施例的撑开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一个实施例的初始状态的一个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一个实施例的初始状态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一个实施例的初始状态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一个实施例的初始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10是第4、5腰椎II°滑脱示意图;
图11是初始状态的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被送入图10所示的椎间隙内的示意图;
图12是在图10所示的椎间隙内撑开图11所示的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示意图;
图13是在图10所示的椎间隙撑开后的图11所示的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初始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15是打开图14所示的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现有技术的工具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4所示的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与图15所示的工具的连接侧视示意图;
图17是图14所示的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被图15所示的工具撑开后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初始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初始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20是图18所示的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撑开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21是图18所示的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被图15所示的工具撑开的过程示意图;
图22是图18所示的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被图15所示的工具撑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18所示的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置入退变狭窄的椎间隙内的示意图;
图24是在被图18所示的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撑开的椎间隙内填入移植的碎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动力杆,2、端板,31、第一支撑板,311、第一倾斜面,32、第二支撑板,321、第二倾斜面,33、第一固定板,34、第二固定板,41、第一支撑块,42、第二支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包括动力杆1和端板2,动力杆1含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外螺纹段和第二外螺纹段,所述第一外螺纹段和所述第二外螺纹段的螺纹旋向相反,端板2匹配套设于动力杆1外,端板2位于所述第一外螺纹段和所述第二外螺纹段之间,所述第一外螺纹段外螺接有第一支撑块41,所述第二外螺纹段外螺接有第二支撑块42,端板2的一侧铰接有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板31,端板2的另一侧铰接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板32,当动力杆1相对于端板2旋转时,第一支撑块41和第二支撑块42均能够朝靠近端板2的方向移动,使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被撑开。
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在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未被撑开时,也就是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为初始状态时,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体积较小,因此能够顺利地通过手术时打开的人体的“通道”,进入退变狭窄的椎间隙;然后使动力杆1相对于端板2旋转,第一支撑块41和第二支撑块42分别撑开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为撑开状态,直至第一支撑块41或第二支撑块42顶抵于端板2为止,由于第一支撑块41和第二支撑块42均与动力杆1螺接,因此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使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分别坚实地顶抵于退变狭窄的椎间隙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从而使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不仅能够支撑承载上下椎体所传递的脊柱轴向载荷,还能在退变狭窄的椎间隙的压迫下,对抗上下椎体发生的横向滑移。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端板2为四边形板,且在端板2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一支撑板31,在端板2的另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支撑板32,为了便于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分别被第一支撑块41和第二支撑块42撑开,所述一个第一支撑板31的另一侧与端板2铰接,所述一个第二支撑板32的另一侧与端板2铰接。随着动力杆1相对于端板2旋转,第一支撑块41和第二支撑块42均朝靠近端板2的方向移动,第一支撑块41推动与端板2铰接的第一支撑板31转动使第一支撑板31的一端远离动力杆1,第二支撑块42推动与端板2铰接的第二支撑板32转动使第二支撑板32的一端远离动力杆1,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能够轻易地被撑开,与汽车螺杆式千斤顶的力学原理相同,可在相互分离的过程中产生强大的支撑力,从而承载上下椎体所传递的脊柱轴向载荷动态,对抗上下椎体发生的横向滑移。端板2可选用长方形板或正方形板,以使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对上下椎体的支撑力位于同一竖直方向,当然,在端板2的宽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端板2的长度(水平面方向为端板2的长度方向),即端板2选用长方形板,相当于增加了第一支撑板31的幅面宽度和第二支撑板32的幅面宽度,相对地增加了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对上下椎体的支撑面积,降低支撑板和上下椎体之间的单位面积压强。
为了使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能够更稳固地承载上下椎体所传递的脊柱轴向载荷及更有效地对抗上下椎体发生的横向滑移,如图1所示,在端板2的一侧还设有一个第一固定板33,第一固定板33的一端与端板2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块41位于第一支撑板31和第一固定板33之间,端板2的另一侧还设有一个第二固定板34,第二固定板34的一端与端板2固定连接,第二支撑块42位于第二支撑板32和第二固定板34之间,第一支撑板31与端板2之间的铰接轴的轴线与第一固定板33平行,第二支撑板32与端板2之间的铰接轴的轴线与第二固定板34平行。当第一支撑块41和第二支撑块42移动至顶抵端板2时,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被撑开,第一支撑板31与第一固定板33分别顶抵于退变狭窄的椎间隙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二支撑板32与第二固定板34也分别顶抵于退变狭窄的椎间隙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向上下椎体提供更稳固的支撑力,并且在退变狭窄的椎间隙的压迫下,更有效地对抗上下椎体发生的横向滑移。
具体如图1至图9所示,第一固定板33和第二固定板34均与端板2垂直,第一支撑板31铰接于端板2的一端,第一固定板33固定于端板2的另一端,第二支撑板32铰接于端板2的另一端,第二固定板34固定于端板2的一端,当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支撑板31与第一固定板33平行,第二支撑板32与第二固定板34平行,第一固定板33平行与第二固定板34平行。当第一支撑块41或第二支撑块42移动至顶抵端板2时,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固定板34同时顶抵于退变狭窄的椎间隙的上表面,第二支撑板32与第一固定板33同时顶抵于退变狭窄的椎间隙的下表面,有效增加了对退变狭窄的椎间隙的支撑,并降低了椎间隙的压迫造成的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的变形,增加了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成本。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块41的一个侧面匹配顶抵于第一固定板33的表面,第一固定板33能够防止第一支撑块41转动,第一支撑板31的一端的端面为第一倾斜面311,第一支撑块41的另一个侧面为与第一倾斜面311相匹配的第一斜顶面,第二支撑块42的一个侧面匹配顶抵于第二固定板34的表面,第二支撑板32的一端的端面为第二倾斜面321,第二支撑块42的另一个侧面为与第二倾斜面321相匹配的第二斜顶面,当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倾斜面311与所述第一斜顶面完全贴合,第二倾斜面321与所述第二斜顶面完全贴合。如图5和图6所示,由于第一支撑块41的一个侧面顶抵第一固定板33的表面,且第一支撑块41的所述第一斜顶面顶抵于第一支撑板31的第一倾斜面311,随着动力杆1相对于端板2旋转,第一支撑块41沿着第一固定板33的表面朝靠近端板2的方向移动,第一支撑块41插入第一支撑板31和第一固定板33之间,迫使第一支撑板31的一端远离动力杆1。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板31的长度和第一固定板33的长度相等,第二支撑板32的长度和第二固定板34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外螺纹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外螺纹段的长度,所述第一外螺纹段的螺距大于所述第二外螺纹段的螺距,第一支撑板31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板32的长度,当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支撑块41和第二支撑块42分别位于动力杆1的两端,当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处于撑开状态时,第一支撑块41和第二支撑块42均与端板2顶抵。例如,所述第一外螺纹段的螺距可以是所述第二外螺纹段的螺距的二倍,第一支撑块41与端板2之间的距离是第二支撑块42与端板2之间的距离的二倍,第一支撑板31的长度是第二支撑板32的长度的二倍。在转动动力杆1时,第一支撑块41与第二支撑块42能够同时顶抵于端板2。
下面以如图10所示第4、5腰椎II°滑脱为例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使用效果。由图10中可清晰看出,第4-5椎间隙间盘退变,间隙狭窄,第4椎体向前滑移。
如图11所示,在进行腰椎后路手术时,将初始状态的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使用现有技术的工具经过开窗窗口送入退变狭窄的第4-5椎间隙,到位后实现初步撑开狭窄的椎间隙。
然后,如图12所示,通过该工具转动动力杆1,带动第一支撑块41和第二支撑块42向靠近端板2的位置移动,开始复位矫正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一支撑板31向上转动并产生向上的支撑力和向后的顶推力,第二支撑板32向下转动并产生向下的支撑力和向前的顶推力,使错位第4椎体和第5椎体相互分离靠拢,对畸形的第4椎体和第5椎体进行矫正、复位。
最后,如图13所示,第一支撑块41与第二支撑块42顶抵于端板2,退出该工具,复位完成。在该复位过程中,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完成了一维扩增,产生了足够高度,紧紧地嵌入退变狭窄的椎间隙,并对复位后的上下椎体实现了有效地支撑和固定,被撑开的椎间隙内可随即填入移植的碎骨,完成植骨融合,手术结束。
迄今为止,临床应用植骨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中,均不具备上述功效。而现有临床的减压、复位手术方式,基本均采用多枚椎弓根螺钉手术过程,远较本术式复杂,经济代价成倍增加或成数倍增加。显而易见,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及其术式,直接抓住了产生滑移的核心致病因素,并直接进入关键部位,一气呵成,完成全部操作,优势显而易见。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端板2的一侧铰接有多个第一支撑板31,端板2的另一侧铰接有多个第二支撑板32,当第一支撑块41朝靠近端板2的方向移动时,第一支撑块41推动每个第一支撑板31转动使每个第一支撑板31的一端均远离动力杆1,第二支撑块42推动每个第二支撑板32转动使每个第二支撑板32的一端均远离动力杆1。
在如图14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端板2的一侧铰接有两个第一支撑板31,端板2的另一侧铰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板32,第一支撑板31的大小和形状与第二支撑板32的大小和形状相同,所述第一外螺纹段的螺距与所述第二外螺纹段的螺距的相等,第一支撑块41与端板2之间的距离和第二支撑块42与端板2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一支撑板31的长度与第二支撑板32的长度相等。
以图14所示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使用为例。在使用时,将初始状态的图14所示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设置于图15所示的工具的一端,从图16中可以看出,此时,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体积较小。待送入退变狭窄的椎间隙后,旋转所述工具的另一端的把手,图14所示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在动力杆1被所述工具带动旋转的情况下,两个第一支撑板31和两个第二支撑板32均被撑开,如图17所示。此时,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在竖直方向上实现了一维扩增,增大了体积,能够有效地支撑退变狭窄的椎间隙,并对抗上下椎体发生的横向滑移,使滑脱复位,对脊椎进行矫正。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端板2为圆形板,当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每个第一支撑板31均与动力杆1的轴线平行,每个第二支撑板32均与动力杆1的轴线平行。在如图18至图24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端板2的一侧沿着端板2的周向均匀设置四个第一支撑板31,端板2的另一侧沿着端板2的周向均匀设置四个第二支撑板32。第一支撑块41朝向端板2的表面为锥形面,所述锥形面的顶端朝向端板2,第一支撑块41和第二支撑块42互为镜像。
如图18至图19所示,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在初始状态下,是个外径较小的圆柱体。如图21所示,当使用现有技术的工具带动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的动力杆相对于端板2旋转时,每个第一支撑板31和每个第二支撑板32的一端均沿着所述动力杆1的径向方向被撑开,撑开后的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图20和图22所示,外径明显增大很多,当外径增大的范围明显超过人类生理状态下椎间隙高度的正常均值时,清晰、明确的证明了该实施例中的初始体积可以设计的更加瘦小。当其初始圆形直径<10mm,长度=35mm,为一纤细瘦长的圆桶状结构时,两端支撑块最大直径亦为10mm,支撑板长度为17mm,支撑块角度为45°时,当两端支撑块向中央端板靠拢抵达时,支撑板张开直径可达30mm,完全可覆盖人类椎间盘最大高度(18-23mm)。因为其是圆周四等分向四周扩张,即实现了多维空间的扩增。由此,又拓展了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即集中了迄今多种高技术而成功实施的目前脊柱外科最微创的手术“脊柱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该手术通过精准定位,将一根直径>10mm空心的工作通道,从身体侧后方打孔直接从体表进入椎间盘间隙,在内窥镜观察下切除椎间盘,针对单纯椎间盘脱出的病患,有如“釜底抽薪”,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早期疗效,这一术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即“点”的入侵、“精准打击”,但同时,也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即无法实现对去除病变脱出的椎间盘后“空心”的椎间隙立即进行稳定性的重建,而不得不静待将加速到来的失稳和退行性病变。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融合器可通过直径仅为>10mm的工作通道进入椎间隙,即使通过了,也因为体形过于瘦小,而难以发挥支撑稳定的作用,而本发明的这一实施例,将可肯定的填补这一项空白,如图所示,外径明显增大,实现了在多维空间内的扩增。
在实际临床使用中,可以根据退变狭窄的椎间隙的需要,选择不同结构的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引入了“可膨胀”的理念,通过可调整的机械装置结构,以尽可能小的体积,到尽可能大的膨胀,在顺利进入退变狭窄的椎间隙后,实现了在竖直方向上的一维扩增或多维扩增,增大了体积,扩张后支撑的间隙,可为平行四边形,亦可实现符合生理弯曲的梯形间隙,从而有效地支撑退变狭窄的椎间隙;
2、撑开后的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支撑于退变狭窄的椎间隙中,不仅能够支撑承载上下椎体所传递的脊柱轴向载荷,同时,还能产生如千斤顶原理的强大的对抗横向滑移的矫正力,在一维扩张恢复椎间隙高度的同时,对抗上下椎体发生的横向滑移,使滑脱复位,对脊椎进行矫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各组成部分并不仅限于上述整体应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各技术特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项单独采用或选择多项组合起来使用,因此,本发明理所应当地涵盖了与本案创新点有关的其他组合及具体应用。

Claims (1)

1.一种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包括动力杆(1)和端板(2),动力杆(1)含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外螺纹段和第二外螺纹段,所述第一外螺纹段和所述第二外螺纹段的螺纹旋向相反,端板(2)匹配套设于动力杆(1)外,端板(2)位于所述第一外螺纹段和所述第二外螺纹段之间,所述第一外螺纹段外螺接有第一支撑块(41),所述第二外螺纹段外螺接有第二支撑块(42),当动力杆(1)相对于端板(2)旋转时,第一支撑块(41)和第二支撑块(42)均能够朝靠近端板(2)的方向移动,使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被撑开;
端板(2)为长方形板或正方形板,端板(2)的一侧铰接有一个第一支撑板(31),端板(2)的另一侧铰接有一个第二支撑板(32),当第一支撑块(41)朝靠近端板(2)的方向移动时,第一支撑块(41)推动第一支撑板(31)转动使第一支撑板(31)的一端远离动力杆(1),第二支撑块(42)推动第二支撑板(32)转动使第二支撑板(32)的一端远离动力杆(1);
端板(2)的一侧还设有一个第一固定板(33),第一固定板(33)的一端与端板(2)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块(41)位于第一支撑板(31)和第一固定板(33)之间,端板(2)的另一侧还设有一个第二固定板(34),第二固定板(34)的一端与端板(2)固定连接,第二支撑块(42)位于第二支撑板(32)和第二固定板(34)之间,第一支撑板(31)与端板(2)之间的铰接轴的轴线与第一固定板(33)平行,第二支撑板(32)与端板(2)之间的铰接轴的轴线与第二固定板(34)平行;
第一固定板(33)和第二固定板(34)均与端板(2)垂直,第一支撑板(31)铰接于端板(2)的一端,第一固定板(33)固定于端板(2)的另一端,第二支撑板(32)铰接于端板(2)的另一端,第二固定板(34)固定于端板(2)的一端,当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支撑板(31)与第一固定板(33)平行,第二支撑板(32)与第二固定板(34)平行,第一固定板(33)与第二固定板(34)平行;
第一支撑块(41)的一个侧面匹配顶抵于第一固定板(33)的表面,第一固定板(33)能够防止第一支撑块(41)转动,第一支撑板(31)的一端的端面为第一倾斜面(311),第一支撑块(41)的另一个侧面为与第一倾斜面(311)相匹配的第一斜顶面,第二支撑块(42)的一个侧面匹配顶抵于第二固定板(34)的表面,第二支撑板(32)的一端的端面为第二倾斜面(321),第二支撑块(42)的另一个侧面为与第二倾斜面(321)相匹配的第二斜顶面,当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倾斜面(311)与所述第一斜顶面完全贴合,第二倾斜面(321)与所述第二斜顶面完全贴合;
第一支撑板(31)的长度和第一固定板(33)的长度相等,第二支撑板(32)的长度和第二固定板(34)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外螺纹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外螺纹段的长度,所述第一外螺纹段的螺距大于所述第二外螺纹段的螺距,第一支撑板(31)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板(32)的长度,当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支撑块(41)和第二支撑块(42)分别位于动力杆(1)的两端,当所述腰椎滑脱椎间矫正复位融合器处于撑开状态时,第一支撑块(41)和第二支撑块(42)均与端板(2)顶抵。
CN201610653429.XA 2016-08-10 2016-08-10 融合器 Active CN1060738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53429.XA CN106073876B (zh) 2016-08-10 2016-08-10 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53429.XA CN106073876B (zh) 2016-08-10 2016-08-10 融合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73876A CN106073876A (zh) 2016-11-09
CN106073876B true CN106073876B (zh) 2018-12-04

Family

ID=57457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53429.XA Active CN106073876B (zh) 2016-08-10 2016-08-10 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738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59755A (zh) * 2017-03-23 2017-06-20 邹德威 椎间植骨融合器
CN113663293B (zh) * 2021-08-24 2022-06-10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腕关节松动术训练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07236C2 (de) * 1998-02-20 2000-06-21 Biedermann Motech Gmbh Zwischenwirbelimplantat
CN2668075Y (zh) * 2003-01-11 2005-01-05 朴庆佑 能调节高度的可调式人工间盘
US7217293B2 (en) * 2003-11-21 2007-05-15 Warsaw Orthopedic, Inc. Expandable spinal implant
CN2732211Y (zh) * 2004-07-10 2005-10-12 胡立人 新型椎间植骨融合器
US20060095136A1 (en) * 2004-11-03 2006-05-04 Mcluen Design, Inc. Bone fusion device
US8795367B2 (en) * 2005-06-03 2014-08-05 Arthrodisc, L.L.C. Minimally invasive apparatus to manipulate and revitalize spinal column disc
CN100584283C (zh) * 2008-04-15 2010-01-27 叶晓健 一种可调式椎间融合器及其把持器
US8444697B1 (en) * 2010-11-18 2013-05-21 Daniel Butler Spinal fusion implant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US9717601B2 (en) * 2013-02-28 2017-08-01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implant, system, kit and method
CN206261657U (zh) * 2016-08-10 2017-06-20 邹德威 融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73876A (zh) 2016-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87360B2 (en) Implantable spinal insert system
US10322007B2 (en) Expandable spinal fusion cage
JP4993500B2 (ja) 隣接運動セグメントへの治療の提供
US8529627B2 (en) Intervertebral spacer
CN109758272B (zh) 一种可中间植骨高度可调的可撑开融合器
JP7025487B2 (ja) 椎間インプラントの拡張
US11179248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pinal implantation
JP6971979B2 (ja) 関節接合式拡張可能な椎間インプラント
US20090171394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Facet Joint Disease
US9675384B2 (en) Spinal stabilization system
PL209138B1 (pl) Para międzytrzonowych implantów lędźwiowych
JP2007526049A (ja) 胸と腰の脊柱における安定手術用のインプラント
Kadam et al. Overpowering posterior lumbar instrumentation and fusion with hyperlordotic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cages followed by posterior revision: a preliminary feasibility study
CN203341866U (zh) 腰椎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
JP2016527061A (ja) 関節接合式拡張可能な椎間インプラント
EP1609444A1 (en) Implant capable of being implanted through a pedicle for vertebral body reconstruction
CN106073876B (zh) 融合器
US20060243287A1 (en) A Surgical Method for Implanting Anchored Intervertebral Disc Space Devic
CN206261657U (zh) 融合器
CN109157311B (zh) 一种微创置入形状记忆椎间融合器
WO2017075079A1 (en) Intervertebral expandable spacer
CN210077956U (zh) 一种组配式后锁定式椎间支撑体
CN106473846A (zh) 脊柱侧路椎间固定融合器
CN107252372B (zh) 榫卯式颈椎椎间固定器
CN216021553U (zh) 一种胸腰椎前路锁定加压融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