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21735B - 一种基于Agent的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Agent的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21735B
CN106021735B CN201610344836.2A CN201610344836A CN106021735B CN 106021735 B CN106021735 B CN 106021735B CN 201610344836 A CN201610344836 A CN 201610344836A CN 106021735 B CN106021735 B CN 1060217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sail
model unit
solar
sail
orb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448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21735A (zh
Inventor
徐�明
贾向华
姚闯
林明培
马跃辰
王召辉
潘晓
付小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mposa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34483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217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21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17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217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17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30Circuit design
    • G06F30/36Circuit design at the analogue level
    • G06F30/367Design verification, e.g. using simulation, 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 [SPICE], direct methods or relaxation methods

Abstract

一种基于Agent的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包括轨道递推模型单元、地影模型单元、热控系统模型单元、电源系统模型单元、姿态控制模型单元和轨道控制模型单元,每个模型单元均为一个独立的Agent模块,Agent模块之间通过TCP/IP协议实现彼此之间的互联及数据交互。本发明系统既能描述各组成分系统的微观行为,即太阳帆各个分系统的在轨状态,也可以将各个Agent模块相结合,用以刻画太阳帆的宏观特性,从而便于对太阳帆的各组成单元以及整体进行全方位的仿真,及时发现太阳帆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同时,本发明系统采用分布式设计,复杂度得以降低,可以大大提高系统仿真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Agent的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仿真测试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太阳帆作为一种新型航天器逐步走进人们的视线。太阳帆(solar sail)一般是指利用太阳光的光压进行宇宙航行的航天器。太阳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有助于分析太阳帆系统的特性,优化太阳帆的设计,进而推动太阳帆的发展。
目前的仿真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仿真、数学仿真与半物理仿真。
物理仿真通常要求模型与原型有相同的物理属性,该仿真可以比较真实全面地体现原系统的特性,但是模型制作很复杂,成本高。物理仿真不能满足太阳帆系统的仿真要求。首先,仿真模型的制作成本很高;其次,物理仿真无法得到真实的太阳帆工作环境。同样,半物理仿真也包含一定的真实模型,因而也会存在成本高的问题,而不能被太阳帆仿真系统广泛采用。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学仿真解决了物理仿真成本高的问题。但是传统的数学仿真以整个系统的模型建立为基础,难以刻画诸如太阳帆航天器一类的复杂系统。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传统的数学仿真难以展现构成复杂系统的子系统的行为,难以分析复杂系统的各个分系统的工作状态以及分系统间的数据交互;2)传统的数学仿真多采用面向进程的建模技术,不具有实时性;3)以传统数学仿真来模拟复杂系统时,其仿真效率一般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既能较好地描述太阳帆分系统的工作状态,以及分系统间的数据交互,又具有较高仿真效率的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设计。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基于Agent的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包括轨道递推模型单元、地影模型单元、热控系统模型单元、电源系统模型单元、姿态控制模型单元和轨道控制模型单元,每个模型单元均为一个独立的Agent模块,Agent模块之间通过通信协议实现彼此之间的互联及数据交互,其中:
轨道递推模型单元:构建并存储太阳帆的动力学模型,根据太阳帆的初始位置,利用所述动力学模型进行轨道递推获得太阳帆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R与速度矢量V,以及太阳帆的轨道角速度ω,并将位置矢量R送至地影模型单元,将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与轨道角速度ω同时送至姿态控制模型单元;利用位置矢量R解算获得太阳帆的实际地面轨迹,获得太阳帆实际地面轨迹与参考轨迹间的差值Δl并送至轨道控制模型单元;
地影模型单元:根据太阳帆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R,给出太阳帆的阴影标志flag并分别送至热控系统模型单元和电源系统模型单元;若太阳帆位于光照区,则flag=1;若太阳帆位于地影区,则flag=0;
热控系统模型单元:构建并存储太阳帆内部节点与外部节点的热模型,结合阴影标志flag确定太阳帆所受的空间热流,利用所述热模型和空间热流确定太阳帆内部节点温度Ti随时间的变化率dTi/dt与外部节点温度To随时间的变化率dTo/dt,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得到太阳帆内部节点和外部节点的实时温度,并将外部节点的温度作为太阳电池阵的温度送至电源系统模型单元;如果flag为1,则太阳帆所受的空间热流为太阳辐射热流、地球阳光反照热流和地球红外辐射热流;如果flag为0,则太阳帆所受的空间热流为太阳辐射热流;
电源系统模型单元:构建并存储太阳帆电源系统的模型,若flag=1,则设定供电阵为母线供电,充电阵为蓄电池组充电;若flag=0,则设定供电阵与充电阵停止工作,由蓄电池组为母线供电;根据外部节点温度To确定太阳电池阵的输出特性;
姿态控制模型单元:根据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中太阳帆的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和太阳位置矢量S,结合太阳帆的轨道角速度ω,得到太阳帆面法向姿态的偏差信息,并根据所述偏差信息获取姿态调整所需的力矩,对动力学模型中太阳帆的姿态进行调整;获取姿态调整后作用在太阳帆上的太阳光压摄动力并反馈至轨道递推模型单元,影响速度矢量V与位置矢量R;
轨道控制模型单元:根据所述差值Δl进行判断,如果Δl大于给定值Δl0,则控制太阳帆进行轨道机动,改变当前的轨道根数,使得Δl不大于给定值Δl0,并将轨道机动后的轨道根数变化量送至轨道递推模型单元,利用轨道根数与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之间的转换关系,得到轨道机动后的太阳帆位置矢量R与速度矢量V,以此开启新的轨道递推;如果Δl小于等于给定值Δl0,则不控制太阳帆进行轨道机动。
所述的通信协议为TCP/IP协议。所述的独立的Agent模块采用独立的计算机实现。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1)传统的仿真技术采用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建模方法,不便于分析各个分系统的工作状态以及分系统间的数据交互。本发明基于Agent的建模思想,将组成太阳帆的各个分系统分别建模,形成分立的Agent子模块,并且将各个Agent模块分布于不同的计算机上,通过设定各自的接口与通讯协议进行数据交互,便于分析在轨太阳帆分系统的工作状态与分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有利于对太阳帆各个分系统的设计进行及时修正完善;
(2)传统的仿真技术多采用面向进程的建模技术,仿真结果通常以一定的顺序呈现出来,不具有实时性。本发明基于Agent的分布式建模仿真系统,可以在分立的计算机上同时刻画分系统的工作状态,便于进行系统分析;
(3)对于像太阳帆系统这种大型系统而言,采用传统的仿真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系统比较复杂,则仿真过程就很复杂,仿真所用时间就相对很长。而采用本发明的Agent的分布式建模仿真系统,可以将整个系统的计算负担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大大减小了单台计算机所承担的计算量,提高了系统仿真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仿真系统的组成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系统的组成原理框图。本发明仿真系统包括轨道递推模型单元、地影模型单元、热控系统模型单元、电源系统模型单元、姿态控制模型单元和轨道控制模型单元。
轨道递推模型单元构建太阳帆的动力学模型,并据此进行轨道递推获得太阳帆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R与速度矢量V,以及太阳帆的轨道角速度ω,并将位置矢量R送至地影模型单元,用以确定太阳帆的地影状态;将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与轨道角速度ω同时送至姿态控制模型单元,用于调整太阳帆的姿态。此外,利用位置矢量R与太阳帆地面轨迹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解算获得太阳帆的地面轨迹,并得到实际太阳帆星下点轨迹与参考轨迹间的差值Δl,并此Δl将作为轨道控制模型单元的输入,用于实现特定的轨控。
地影模型单元建立太阳帆进出地影的预报模型,结合太阳帆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R,给出在轨太阳帆的阴影标志flag。若在轨太阳帆位于光照区,则flag=1;若在轨太阳帆位于地影区,flag=0。并将此阴影标志flag分别送至热控系统模型单元和电源系统模型单元,分别用于确定太阳帆热控系统的空间热流的情况,以及太阳帆电源系统的工作状态。
热控系统模型单元建立太阳帆内部与外部节点的热模型,结合阴影标志位flag确定太阳帆所受的空间热流,由此确定太阳帆内部节点温度Ti随时间的变化率dTi/dt与外部节点温度TO随时间的变化率dTo/dt,借助数值方法求解微分方程,可得到在轨太阳帆内外部节点的实时温度信息,并将外部节点的温度信息TO(也即太阳电池阵的温度)送至电源系统模型单元,用于确定太阳电池阵的输出特性。其中,如果flag为1,则太阳帆所受的空间热流为太阳辐射热流、地球阳光反照热流和地球红外辐射热流;如果flag为0,则太阳帆所受的空间热流为太阳辐射热流。
电源系统模型单元建立太阳帆电源系统的模型,若在轨太阳帆位于光照区,即flag=1,太阳帆电源系统供电阵为母线供电,充电阵为蓄电池组充电;若flag=0,则供电阵与充电阵停止工作,蓄电池组为母线进行供电。此外,太阳电池阵的输出特性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外部节点温度To将用于确定太阳电池阵的输出状态。
姿态控制模型单元建立太阳帆的姿态轨道耦合控制模型,该单元可以计算出太阳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S。将太阳帆的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轨道角速度ω与太阳位置矢量S相结合,得到太阳帆面法向姿态偏差信息,并由偏差信息获取姿态调整所需的力矩,实现太阳帆姿态的调整,使得太阳帆面在任务周期内实现对日定向。同时获取姿态调整后作用在太阳帆上的太阳光压摄动力,进而改变在轨太阳帆的加速度,并反馈至轨道递推模型单元,通过进行积分,改变了速度矢量V与位置矢量R。
轨道控制模型单元借助太阳帆实际星下点轨迹与参考轨迹之间的偏移量Δl进行判断:如果Δl大于给定值Δl0,则控制太阳帆进行相应的轨道机动,改变当前的轨道根数,使得太阳帆的地面轨迹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如果Δl小于给定值Δl0,则不需要进行轨道机动。将轨道机动后的轨道根数变化量送至轨道递推模型单元,利用轨道根数与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得到轨道机动后的太阳帆位置矢量R与速度矢量V,以此开启新的轨道递推。
然后在软件环境(如MATLAB 2013a)下,分别利用6台分立的计算机建立各分系统的模型。每个分系统,或者说每个分立的计算机可被视为一个Agent模块,每个模块都具有一定的自治性与独立性,可对太阳帆相应的分系统进行模拟仿真。同时,Agent模块之间通过TCPIP协议实现彼此之间的互联,完成彼此间的数据交互,如下所示:a.轨道递推Agent模块将计算得到的太阳帆位置矢量R输出给地影Agent模块,将太阳帆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与轨道角速度ω输出给姿态控制Agent模块,并将计算得到太阳帆星下点轨迹偏移量Δl输出给轨道控制Agent模块;b.地影Agent模块将计算得到的地影标志flag分别输出给热控Agent模块与电源Agent模块;c.热控Agent模块将求解得到的太阳帆外部节点温度To输出给电源Agent模块;d.姿态控制Agent模块将太阳帆的形态与面质比发生改变后,所受到的太阳光压摄动力输出给轨道递推Agent;e.轨道控制Agent模块将轨道根数的改变值输出给轨道递推Agent模块。
通过在分立的计算机搭建太阳帆分系统的Agent模块,并利用TCPIP协议实现各个Agent模块间的数据交互,可以配置太阳帆的分布式仿真系统。该系统既能描述太阳帆分系统的微观行为,即太阳帆各个分系统的在轨状态;也可以将各个Agent模块相结合,用以刻画太阳帆的宏观特性。仿真过程中,各个分立的Agent模块可输出相应分系统的工作状态,如下:a.轨道递推Agent模块可以输出太阳帆的位置矢量R与速度矢量V的变化。同时,借助位置速度与轨道根数之间的转化,还可得到在轨太阳帆轨道根数的变化;b.地影Agent模块可以展现在轨太阳帆所受光照条件的变化;c.热控Agent模块可输出太阳帆在仿真时间内的温度变化,通过对所输出的温度变化范围进行分析,可以对热控系统进行优化设计;d.电源Agent模块可以展现太阳帆母线电压与蓄电池荷电状态等参数的变化,可用来监视电源子系统的工作状态,优化电源系统的设计;e.姿态控制Agent模块可输出姿态控制所需的力与力矩,姿态偏差角等相关参数,可用于测试姿态控制策略的合理性;f.轨道控制Agent模块可以输出轨道控制过程中,轨道根数的该变量,以及地面轨迹与参考轨迹的偏差量,用以分析轨道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下面给出本发明系统中各组成单元的具体实现方式。
(1)轨道递推模型单元
轨道递推模型单元的实现,具体可参见Oliver Montenbruck,Eberhard Gill著,王家松,祝开建,胡小工译,于2012年4月第1次出版的《卫星轨道-模型、方法和应用》,第三章“力学模型”,建立高精度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可以确定在轨太阳帆所受到的力F,进而可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太阳帆的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中的加速度a。在某时刻t1,已知卫星位置R1和速度V1的情况下,通过求解下面的微分方程:dR/dt=V,dV/dt=a,其中dR/dt与dV/dt分别为太阳帆位置矢量R与速度矢量V随时间的变化率,可得到下一时刻t2,太阳帆的位置R2和速度V2。如此以来,利用此轨道递推模型,可以精确求解太阳帆在空间中的实时状态,即太阳帆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R与速度矢量V。同时,利用公式:其中μ为地球引力常数,其值为3.986005×1014m3/s2;|R|为位置矢量R的模,可以计算太阳帆的轨道角速度ω。其中,位置矢量R作为地影模型的输入,用以确定太阳帆的地影状态;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与轨道角速度ω作为姿态控制模型的输入,用于调整太阳帆的姿态。此外,利用位置矢量R与太阳帆地面轨迹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解算太阳帆的地面轨迹,并得到实际星下点轨迹与参考轨迹间的差值Δl。此Δl将作为轨道控制模型的输入,用于实现特定的轨控。
(2)地影模型单元
地影模型单元的实现,具体可参见贾向华,徐明,陈罗婧于2016年1月发表在《宇航学报》,题名为“近地轨道卫星的地影预报算法”,并结合太阳帆在地心惯性系中的位置矢量R,可建立太阳帆进出地影的预报模型,用于确定在轨太阳帆的阴影标志flag。若在轨太阳帆位于光照区,则flag=1;若在轨太阳帆位于地影区,flag=0。此阴影标志flag作为热控系统模型单元和电源系统模型单元的输入,分别用于确定太阳帆热控系统空间热流的情况,以及太阳帆电源系统的工作状态。
(3)热控系统模型单元
热控系统模型单元的实现,具体可参见张镜洋于2012年6月公开的博士学位论文《小卫星动态传热特性分析与热控设计方法研究》,第二章“小卫星动态传热特性理论分析”,第2.1节“模型建立”,建立太阳帆内部与外部节点的热模型,可得到内部节点温度Ti,与外部节点温度TO随时间的变化率,即dTi/dt与dTo/dt。通过设定太阳帆内外节点的热参数,并借助数值方法求解微分方程,可得到在轨太阳帆内外节点的实时温度信息。其中,外部节点温度TO作为电源系统模型单元的输入,用于确定太阳电池阵的输出特性。特别地,太阳帆所受的空间热流对于内外节点的温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由张镜洋博士学位论文,第2.2节“空间热流动态变化分析”,可得到在轨太阳帆所受的空间热流的变化。结合阴影标志位flag,如果flag为1,则太阳帆所受的空间热流为太阳辐射热流、地球阳光反照热流和地球红外辐射热流;如果flag为0,则太阳帆所受的空间热流为太阳辐射热流。
(4)电源系统模型单元
电源系统模型单元的实现,具体可参见汤泽东于2013年6月公开的硕士学位论文《卫星电源系统多学科设计优化》,第四章“卫星电源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建立太阳帆电源系统的模型,包括太阳电池阵(含供电阵和充电阵)、蓄电池、升压放电调节器、分流调节器等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各个子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当太阳帆处于光照区时,供电阵为卫星负载进行供电,分流调节器通过对供电阵提供的电流进行调节来满足卫星的功率要求,同时保证母线电压值基本恒定;充电阵经分流调节器、充电控制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分流调节器将多余的功率进行分流,充电控制器对经分流调节后的电流进行变换得到充电电流,以满足蓄电池充电。当卫星处于阴影区时,蓄电池组放电为卫星负载提供电能,放电控制器以升压的方式来满足母线电压的要求。因此,地影标志flag对太阳帆电源系统的工作状态具有重要影响:若在轨太阳帆位于光照区,即flag=1,太阳帆电源系统供电阵为母线供电,充电阵为蓄电池组充电;若flag=0,则供电阵与充电阵停止工作,蓄电池组为母线进行供电。此外,太阳电池阵的输出特性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外部节点温度To将用于确定太阳电池阵的输出状态。具体如下:太阳电池阵由若干电池片串并联而成,而电池片的输出特性受环境影响十分严重。单片电池片的输出特性如下式所示:
其中I为太阳电池片端电流;U为太阳电池片端电压;e为自然常数,取值为2.70828;C1、C2为由已知参数表示的中间变量,取值如下:
其中Imp为最大功率点电流,Isc为开路电流,Vmp为最大功率点电压,Voc为开路电压,这四个参数是硅电池片的特征参数,由生产厂家提供,为已知量。但是,厂家提供的Imp、Isc、Vmp和Voc参数是在参考温度25℃和参考光照强度1000W/m2下测得的参考值,在实际应用中,这四个参数将随着温度和光强的变化而变化,需要引入一定的补偿,如下所示:
DV=[1-c(T-Tref)]ln[e+b(S-Sref)]
其中DI为电流修正系数;DV为电压修正系数;S、Sref分别为实际和参考光照强度;T、Tref分别为实际和参考温度;a、b和c为补偿系数。则经过修正后的电池片特性参数分别为:
Imp=DIImpr,Isc=DIIscr
Vmp=DVVmpr,Voc=DVVocr
其中Impr、Iscr、Vmpr和Vocr为在参考温度25℃和参考光照强度1000W/m2下测得的参考值。
实际计算过程中,光照强度的变化幅度较小,通常取平均值Sa=1367W/m2,作为实际光强S;而太阳帆外部节点温度变化较为剧烈,取热控系统模型单元得到的外部节点温度To,作为实际温度T。以此结合S和T确定相应的修正系数DI和DV,进而确定电池阵的输出特性。
(5)姿态控制模型单元
姿态控制模型单元的实现,具体可参见龚胜平、李俊峰于2015年1月出版的《太阳帆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4.5.2节“太阳帆姿态轨道耦合控制”中提供的改变太阳帆姿态的方法。太阳帆的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轨道角速度ω和太阳位置矢量S,可得到太阳帆面法向姿态偏差信息,为了修正此偏差,需引入反馈控制的方法。首先由偏差信息获取姿态调整所需的力矩,这些力矩可通过改变帆面的形态和面质比来获取。具体说来,取太阳帆本体坐标系OXbYbZb,其中原点O位于太阳帆的中心,OXb和OYb轴位于太阳帆平面内,且相互垂直;OZb轴垂直于太阳帆所在平面。若所需的力矩沿OXb轴方向,则通过调整OXb两侧的帆面积,形成面积差,在两侧形成大小不同的太阳光压力,进而得到沿OXb方向的所需力矩;沿OYb轴方向的力矩可通过相同的方式得到;若所需的力矩沿OZb轴方向,则需对太阳帆面进行扭转,使得作用在帆面上的太阳光压力产生帆平面上的分量,进而得到沿OZb轴的所需力矩。接着,会得到新的姿态偏差信息,则继续计算姿态调整所需的力矩,来进一步减小偏差。重复此过程,则消除了太阳帆的姿态偏差量,实现太阳帆姿态的调整,使得太阳帆面在任务周期内实现对日定向。并且,帆面形态和面质比的变化改变了作用在太阳帆上的太阳光压摄动力,进而改变在轨太阳帆的加速度,通过进行积分,进而影响速度矢量V与位置矢量R,即影响太阳帆的轨道递推模型。
(6)轨道控制模型单元
轨道控制模型单元的实现,具体可参见陈洁,汤国建于2005年发表在《上海航天》,题为“中低轨道卫星控制方法”中3.2节“轨道保持”中的关于调整半长轴的方法,给出太阳帆轨道保持的轨道控制方案。具体地说,借助太阳帆实际星下点轨迹与参考轨迹之间的偏移量Δl进行判断:如果Δl大于给定值Δl0,说明太阳帆的地面轨迹发生严重偏移,需要进行相应的轨道机动,改变当前的轨道根数,使得太阳帆的地面轨迹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如果Δl小于给定值Δl0,则不需要进行轨道机动。特别地,Δl0是根据具体任务要求设定的值。与此同时,如果对太阳帆施加了相应的轨道机动,则太阳帆的轨道根数则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利用轨道根数与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得到轨道机动后的太阳帆位置矢量R与速度矢量V,以此开启新的轨道递推。
本发明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Claims (3)

1.一种基于Agent的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递推模型单元、地影模型单元、热控系统模型单元、电源系统模型单元、姿态控制模型单元和轨道控制模型单元,每个模型单元均为一个独立的Agent模块,Agent模块之间通过通信协议实现彼此之间的互联及数据交互,其中:
轨道递推模型单元:构建并存储太阳帆的动力学模型,根据太阳帆的初始位置,利用所述动力学模型进行轨道递推获得太阳帆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R与速度矢量V,以及太阳帆的轨道角速度ω,并将位置矢量R送至地影模型单元,将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与轨道角速度ω同时送至姿态控制模型单元;利用位置矢量R解算获得太阳帆的实际地面轨迹,获得太阳帆实际地面轨迹与参考轨迹间的差值Δl并送至轨道控制模型单元;
地影模型单元:根据太阳帆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R,给出太阳帆的阴影标志flag并分别送至热控系统模型单元和电源系统模型单元;若太阳帆位于光照区,则flag=1;若太阳帆位于地影区,则flag=0;
热控系统模型单元:构建并存储太阳帆内部节点与外部节点的热模型,结合阴影标志flag确定太阳帆所受的空间热流,利用所述热模型和空间热流确定太阳帆内部节点温度Ti随时间的变化率dTi/dt与外部节点温度To随时间的变化率dTo/dt,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得到太阳帆内部节点和外部节点的实时温度,并将外部节点的温度作为太阳电池阵的温度送至电源系统模型单元;如果flag为1,则太阳帆所受的空间热流为太阳辐射热流、地球阳光反照热流和地球红外辐射热流;如果flag为0,则太阳帆所受的空间热流为太阳辐射热流;
电源系统模型单元:构建并存储太阳帆电源系统的模型,若flag=1,则设定供电阵为母线供电,充电阵为蓄电池组充电;若flag=0,则设定供电阵与充电阵停止工作,由蓄电池组为母线供电;根据外部节点温度To确定太阳电池阵的输出特性;
姿态控制模型单元:根据在地心惯性坐标系中太阳帆的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和太阳位置矢量S,结合太阳帆的轨道角速度ω,得到太阳帆面法向姿态的偏差信息,并根据所述偏差信息获取姿态调整所需的力矩,对动力学模型中太阳帆的姿态进行调整;获取姿态调整后作用在太阳帆上的太阳光压摄动力并反馈至轨道递推模型单元,影响速度矢量V与位置矢量R;
轨道控制模型单元:根据所述差值Δl进行判断,如果Δl大于给定值Δl0,则控制太阳帆进行轨道机动,改变当前的轨道根数,使得Δl不大于给定值Δl0,并将轨道机动后的轨道根数变化量送至轨道递推模型单元,利用轨道根数与位置矢量R、速度矢量V之间的转换关系,得到轨道机动后的太阳帆位置矢量R与速度矢量V,以此开启新的轨道递推;如果Δl小于等于给定值Δl0,则不控制太阳帆进行轨道机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Agent的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信协议为TCP/IP协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Agent的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独立的Agent模块采用独立的计算机实现。
CN201610344836.2A 2016-05-23 2016-05-23 一种基于Agent的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 Active CN1060217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44836.2A CN106021735B (zh) 2016-05-23 2016-05-23 一种基于Agent的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44836.2A CN106021735B (zh) 2016-05-23 2016-05-23 一种基于Agent的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1735A CN106021735A (zh) 2016-10-12
CN106021735B true CN106021735B (zh) 2019-02-15

Family

ID=57097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44836.2A Active CN106021735B (zh) 2016-05-23 2016-05-23 一种基于Agent的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2173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98390A (zh) * 2011-06-24 2011-12-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抗干扰挠性航天器姿态和振动复合控制方法
US8675269B2 (en) * 2010-12-03 2014-03-18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ptical lift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thereof
CN103676955A (zh) * 2013-12-19 2014-03-2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实现分布式编队飞行的卫星自主轨道控制系统
CN103761377A (zh) * 2014-01-14 2014-04-3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针对某型对地观测卫星多学科优化研究方法
CN103886126A (zh) * 2014-01-17 2014-06-25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一种太阳帆结构有限元快速建模与后处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75269B2 (en) * 2010-12-03 2014-03-18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ptical lift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thereof
CN102298390A (zh) * 2011-06-24 2011-12-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抗干扰挠性航天器姿态和振动复合控制方法
CN103676955A (zh) * 2013-12-19 2014-03-2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实现分布式编队飞行的卫星自主轨道控制系统
CN103761377A (zh) * 2014-01-14 2014-04-3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针对某型对地观测卫星多学科优化研究方法
CN103886126A (zh) * 2014-01-17 2014-06-25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一种太阳帆结构有限元快速建模与后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1735A (zh) 2016-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 et al. Multiagent-based distributed state of charge balancing control for 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 units in AC microgrids
Hwang et al. Large-scale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of a small satellite’s design and operation
Hu et al. Robust attitude control design for spacecraft under assigned velocity and control constraints
CN102073280B (zh) 一种复杂挠性航天器模糊奇异摄动建模与姿态控制方法
Hu et al. Robust finite-time control allocation in spacecraft attitude stabilization under actuator misalignment
CN106599334B (zh) 一种提高卫星能源使用效率的短期有效载荷工作规划方法
Shaoqi et al. Flight strategy optimization for high-altitude long-endurance solar-powered aircraft based on Gauss pseudo-spectral method
CN102890506B (zh) 一种基于约束规划的小天体接近段制导控制方法
Yao et al. Grey Markov prediction-based hierarchical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energy management for fuel cell/battery hybri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CN103715719A (zh) 一种适用于电力系统全过程动态仿真的光伏模型建模方法
Vukovich et al. Robust adaptive tracking of rigid-body mo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asteroid proximity operations
CN107487458A (zh) 一种全电推进卫星平台姿轨控执行机构的系统
Li et al. A simple orbit-attitude coupled modelling method for large solar power satellites
Liao et al. An improved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y of hybrid photovoltaic/battery/fuel cell system for stratospheric airship
Chung Nonlinear control and synchronization of multiple Lagrangian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to tethered formation flight spacecraft
CN109613822A (zh) 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空间系绳系统展开控制方法
Li et al. Frozen orbit design and maintenance with an application to small body exploration
CN108631317B (zh) 一种含多源主体的主动配电网分布式动态最优潮流方法
CN114169072A (zh) 一种复杂约束下航天器连续推力轨道转移控制及优化方法
Acharya et al. Modeling and design of electrical power subsystem for CubeSats
CN107643688A (zh) 一种针对固体微推力器阵列的两步控制分配方法
CN106021735B (zh) 一种基于Agent的太阳帆分布式仿真系统
Liu et al. Event-triggered coordinated control for multiple solar sail formation flying around planetary displaced orbits
CN106771704B (zh) 一种敏捷卫星供电系统供电平衡能力闭环测试方法
CN114004110B (zh) 一种面向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的量子化事件驱动仿真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15

Address after: 100094 room A601, 6th floor, building 1, plot T01, Shengjing Pioneer Park, tujing village, south side of Dengzhuang South Road and west side of Youyi Road, Xibeiwang Tow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AEROSPACE SATELLITEHE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37,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BEIHANG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