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13007B - 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13007B
CN106013007B CN201610437308.1A CN201610437308A CN106013007B CN 106013007 B CN106013007 B CN 106013007B CN 201610437308 A CN201610437308 A CN 201610437308A CN 106013007 B CN106013007 B CN 1060130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nd
spillway
collection
basin
discharge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373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13007A (zh
Inventor
马旭东
聂锐华
邓军
刘兴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43730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13007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13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130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130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130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8/00Details of barrages or weirs ; Energy dissipating devices carried by lock or dry-dock gates
    • E02B8/06Spillways; Devices for dissipation of energy, e.g. for reducing eddies also for lock or dry-dock g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utes (AREA)
  • Bar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其构成主要包括上游端与来流溢洪道衔接的集沙池、位于集沙池下游并行设置的过流通道和排沙通道。排沙通道进口与集沙池平顺衔接,过流通道经由溢流堰与集沙池衔接。所述溢流堰的迎水面为圆弧面,构成将水流中的大颗粒及散粒体泥沙导入排沙通道的导沙墙,导沙墙圆弧面的上游端接于过流通道外侧边墙,下游端接于过流通道和排沙通道的隔离边墙。导沙墙前方的集沙池池底具有倾向于排沙通道进口的坡度。采用本发明能够实现陡槽高含沙水流中的大颗粒及散粒体泥沙从水流中较好地分离,使对陡槽溢洪道危害较大泥沙从专门的排沙通道下泄,从而达到减小防护范围与提高工程运行安全的目的。

Description

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工程与防灾减灾工程中排沙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直线型陡槽内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
背景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或防灾减灾工程中,渣场、拦挡坝、尾矿库等水工建筑物的排水设施通常采用陡槽溢洪道,该陡槽溢洪道除汛期泄洪之外,还兼具有排沙功效。由于该类拦挡建筑物所涉及的泥沙均具有粒径级配宽、大颗粒泥沙与散粒体含量较大等特征。研究表明,在类似陡槽溢洪道中,高速水流携带的大量粗颗粒泥沙与散粒体具有很强的磨蚀与砸蚀作用,当上述不利因素与水力冲蚀、空化空蚀等叠加后,对陡槽溢洪道的过流边界会产生更大的破坏,从而会导致较大的安全隐患。然而,从工程性质而言,类似工程虽然设计为永久工程,但破坏后的修复时间与修复难度均较大,对破坏后修复的预算也不足。因此,在其建设期与施工期内,需要充分考虑大颗粒与散粒体泥沙的破坏作用,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以避免陡槽溢洪道的破坏,延长其运行安全性和运行周期。
在电站引水口、农业灌溉、渠系输水等工程中,为了减小泥沙危害,均会在其适当部位设置沉沙池与排沙建筑物。目前已出现了包括直线型沉沙池、曲线形沉沙池、沉沙条渠、旋流式沉沙池、斜板式沉沙池、湖泊式沉沙池、连续冲洗式沉沙池、定期冲洗式沉沙池、漏斗式沉沙池等诸多沉砂池形式,基于不同原理和功效,成功应用于不同的工程设施中。
但上述所有沉沙池体型所针对的是水流中悬移质部分与细颗粒推移质,其设计主要基于弯道螺旋流、沉沙与底部定期排沙等水沙分离原理,而且该类建筑物中出现大颗粒与散粒体的概率相对较小。而针对位于陡槽溢洪道内含大颗粒与散粒体泥沙的含沙水流的水沙分离措施却相对较少。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含大颗粒与散粒体泥沙的高速高含沙水流对陡槽溢洪道过流边界破坏的实例较多,诸多类似工程均需要定期做汛后修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与不足,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以降低含大颗粒与散粒体泥沙的高含沙水流对陡槽边界的冲蚀、磨蚀与砸蚀破坏,提高陡槽溢洪道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在陡槽溢洪道控制段出口部位设置集沙池,使上游下泄的推移质泥沙在集沙池内沉积,并让大颗粒与散粒体泥沙经由专门的排沙通道下泄,并对排沙通道做重点防护;过流通道与排沙通道并行设置,以下泄清水为主。
针对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其构成包括上游端与来流溢洪道衔接的集沙池、位于集沙池下游并行设置的过流通道和排沙通道,排沙通道进口与集沙池平顺衔接,过流通道经由溢流堰与集沙池衔接,所述溢流堰的迎水面为圆弧面,构成将水流中的大颗粒及散粒体泥沙导入排沙通道的导沙墙,导沙墙圆弧面的上游端接于过流通道外侧边墙,下游端接于过流通道和排沙通道的隔离边墙,导沙墙前方的集沙池池底具有倾向于排沙通道的坡度,使泥沙更容易流向排沙通道进口。
在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集沙池优先设计成由池底为陡坡的上游与来流溢洪道衔接的陡坡段和池底为缓坡的下游与过流通道溢流堰和排沙通道入口衔接的缓坡段构成,所述缓坡段的池底在纵向和横向均为缓坡设计,所述横向缓坡的坡度方向为过流通道外侧边墙端高,排沙通道外侧边墙端低。进一步地,所述陡坡段的池底坡度i1优先考虑控制在1:1~1:3的范围,所述缓坡段的池底纵向坡度i3和横向坡度i2分别优先考虑控制在1:5~1:10范围。
本发明主要原理为:利用集沙池拦挡上游下泄的推移质,由于在沉沙池出口与排沙通道进口平顺衔接,一方面,上游下泄的高含沙水流在集沙池经初步沉积,水流由通道直接下泄,另一方面,沉积于集沙池内的泥沙在集沙池横向水流与溢流堰上游圆弧形导沙墙的作用下,向排沙通道方向输运,最终均经由排沙通道下泄。
针对本发明,需重点确定的工程参数包括:排沙通道宽度(b2)、集沙池规模(长度L与深度P)、集沙池与来流溢洪道衔接坡度(i1)、集沙池底面横、纵向坡度(i2、i3)、溢流堰弧形迎水面布置形式(起点A与半径R)等。这些参数确定方法如下:
(1)排沙通道宽度b2,主要由泄流能力、过沙能力、施工条件、工程投资等因素确定。
1)从泄流能力出发,排沙通道宽度b2由公式(1)确定。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陡槽溢洪道的设计流量(Q)作为分界流量,当流量小于该设计流量时,水流与泥沙均经由排沙通道下泄;当流量大于该设计流量时,实施水沙分离,大颗粒与散粒体泥沙均由排沙道下泄,水流和无法即时沉积的悬移质则由过流通道下泄。计算过程中,可初设几个不同的溢流堰高度P`。
2)从过沙能力、施工条件与工程投资等因素出发,排沙通道不宜过宽,其宽度b2宜控制于(1/4~1/3)B之间。
(2)集沙池规模(长度L与深度P),主要由来水来沙量以及排沙通道宽度b2确定。
由于来沙量非恒定,无法予以细致考虑,主要从水流条件出发,来确定集沙池规模。当来流量小于设计流量时,水、沙均经由排沙通道下泄,对集沙池规模影响较小;当来流量大于设计流量时,则需综合考虑排沙通道与过流通道的泄流能力、溢流堰高度P、上游下泄的大颗粒与散粒体泥沙能否在集沙池内沉积以及沉积于集沙池内的泥沙能输移至水沙混合流通道等因素。需重点考虑大洪水下,水流中的大颗粒与散粒体不会进入过流通道。
当来流量大于设计流量后,集沙池内水位由式(1)式(2)联合计算,上游来流在集沙池内形成水跃,重点控制因素在于既要使悬浮于水跃中的大颗粒与散粒体泥沙能够在集沙池内沉积,又要使流速发展至溢流堰前的弧形导沙墙,将沉积的泥沙输运出集沙池。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确定集沙池长度L宜介于1~2倍水跃长度Lj,其中Lj为不受集沙池水位影响的自由发展水跃长度,采用式(3)计算。针对集沙池深度P(即溢流堰高度)需综合各因素,设计过程中,需假设几个不同高度P’,通过不断试算,以水流衔接以及前述控制因素作为边界条件,选取各方面均满足条件且较优的P’作为集沙池深度P。
(3)集沙池与上游流道衔接坡度i1、集沙池底面横向坡度i2、纵向坡度i3
为了相对增加集沙池内底部流速,则上游来流与集沙池水流衔接不宜过陡或以跌流衔接,故将集沙池设计成由池底为陡坡的陡坡段和池底为缓坡的缓坡段构成,集沙池陡坡段与上游流道衔接坡度i1宜介于1:1~1:3。为了让沉积于集沙池缓坡段内的大颗粒与散粒体泥沙在水力作用下更容易起动并输运,前置集沙缓坡段池底横向坡度i2、纵剖坡度i3,均宜分别介于1:5~1:10范围。
(4)溢流堰弧形迎水面布置形式(起点A与半径R)。
为了避免大量泥沙淤积于集沙池过流通道侧,将过流通道进口的溢流堰迎水面设置成弧形导沙墙,并在导沙墙里面设反坡,起点A宜布置于(1/2~2/3)L范围内,圆弧半径宜为(1.5~3)b1,中心角宜介于30°~75°,且以45°~60°较优。
除上述各具体参数外,作为水沙混合流的排沙通道底板,由于磨损快,为了降低运行维修成本,设计采用工字钢龙骨与钢板衬砌进行重点防护。同时,为了避免水沙混合流中的散粒体在高流速状态下摆脱水体束缚而发生无规律飞溅,水沙混合流排沙通道陡槽部分顶部需加设可拆卸盖板以方便检修,盖板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板或钢板。具体安装方式为:在水沙混合流陡槽的边墙上设锚桩,在盖板上设扣环,二者采用钢筋或铰链连接并固定。本发明所涉及到的计算公式如下:
Q=Q+QY…………………………………………………(3)
L=(0.8~1.2)Lj………………………………………………(4)
Lj=10.8hc(Frc-1)0.93………………………………………………(5)
E0=Z1-Zy……………………………………………………(7)
在上述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为:
Q—设计洪水流量,m3/s;
QY—过流通道泄流量,m3/s;
Q—总来流量m3/s,设计洪水下,Q等于上游总来流量Q;
b1—过流通道宽度,m;
b2—排沙通道宽度,m;
L—集沙池长度,m;
Lj—自由水跃长度,m;
E0—总能头,m;
hc—收缩断面水深,m;
Frc—收缩断面佛汝德数;
—流速系数,取值为0.85-0.9;
Z1—来流水位,m;
Zh—集沙池出口高程,m;
ZY—溢流堰顶高程,m;
Vc—收缩断面流速,m/s;
m1—排沙通道量系数,0.67<δ2/H1<2.5,按实用堰考虑,2.5<δ2/H1<10,按宽顶堰考虑,在水力计算手册中查取相应系数值。
m2—过流通道流量系数,0.67<δ1/H2<2.5,按实用堰考虑,2.5<δ1/H2<10,按宽顶堰考虑,在水力计算手册中查取相应系数值;
P—溢流堰高度,m,流量为Q时,P等于H1,流量大于Q后,P=H1-H2
B—溢洪道总宽度,m;
R—弧形导沙墙半径,m;
δ1—过流通道溢流堰顶宽,m;
δ2—排沙通道溢流堰宽度,m;
本发明的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对排沙通道部分实施重点防护,使上游来流中包含的大颗粒与散粒体泥沙经由排沙通道集中下泄,有效避免了含大颗粒与散粒体泥沙的高含沙水流对整个溢洪道边界的冲蚀、磨蚀与砸蚀破坏等不利影响。
(2)应用本发明后,通过设置专门排沙通道并实施重点防护,减小了陡槽溢洪道发生破坏的概率,虽然建设中会一定程度增加成本,但却避免了修复施工以及省略了修复成本。
(3)本发明能够增加类似工程的运行安全。尤其在汛期,如果陡槽溢洪道发生破坏,因无法及时修复而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运行安全,甚至引发各种次生灾害。
(4)本发明设计与布置简单,易于实施,对地形、地质条件要求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水沙分离建筑物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Ⅰ-Ⅰ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Ⅱ-Ⅱ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Ⅲ-Ⅲ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Ⅳ-Ⅳ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Ⅴ-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C部分结构的放大图。
图8是排沙通道盖板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各图示标号的标识对象是:1-来流溢洪道;2-集沙池;3-过流通道;4-排沙通道;5-溢流堰;6-盖板;7-锚桩;8-钢板衬砌;9-圆弧形导沙墙;10-工字钢龙骨;11-扣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了本发明的实施实例,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有必要在这里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不限于实施例中的形式,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采取其他的具体方式进行实施,因此,实施例不能理解为是本发明仅可以实施的具体实施方式。
工程实例
本工程实例为某水电站施工堆料场的排洪系统,该堆料场位于泥石流沟内,料场上游采用拦挡坝拦截上游来流、来沙,拦挡坝前用排导隧洞将上游来流来沙引导至合适位置,然后采用陡槽溢洪道下泄至河道内。上游沟道内含有大量粒径介于3~15cm散粒体。陡槽溢洪道宽8m,底坡1:2.5。
汛期内,上游来流会携带大量泥沙经陡槽溢洪道下泄,研究表明,大颗粒与散粒体在高速水流与大洪峰流量下,很容易导致陡槽溢洪道边界发生磨蚀与砸蚀破坏,每年汛后均需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对破坏部位进行修复。
经过试验研究,采用本发明布置形式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其构成如附图1至8所示,包括上游端与排导隧洞(来流溢洪道)1衔接的集沙池2、位于集沙池下游并行设置的过流通道3和排沙通道4,排沙通道进口与集沙池平顺衔接,过流通道通过溢流堰5与集沙池衔接,所述溢流堰的迎水面为圆弧面,构成将水体中的泥沙导入排沙通道的导沙墙9,导沙墙圆弧面的上游端接于过流通道外侧边墙,下游端接于过流通道和排沙通道的隔离边墙,导沙墙圆弧面的圆弧半径R为4.5m,导沙墙圆弧面的圆弧角a为50°。导沙墙前方的集沙池池底具有能使流体形成流向排沙通道进口的坡度。所述集沙池长12m,由池底为陡坡的上游与排导隧洞衔接的陡坡段和池底为缓坡的下游与过流通道溢流堰和排沙通道入口衔接的缓坡段构,陡坡段的坡度为1:2.5,所述缓坡段的池底在纵向和横向均为缓坡设计,所述横向缓坡的坡度方向为过流通道外侧边墙端高,排沙通道外侧边墙端低,两个方向的坡度均为1:10。作为水沙混合通道的排沙通道宽3m,底部采用工字钢龙骨+钢板衬砌进行重点防护,与集沙池采用圆弧平顺衔接;过流通道进口溢流堰高4.0m,宽5.5m。
汛期内,流量小于设计流量30m3/s时,水沙混合流均经由水沙混合流通道下泄;当流量大于30m3/s后,过流通道参与泄流,观察发现,水流中混掺的大颗粒与散粒体泥沙能够在集沙池内沉积,并经由水沙混合流通道下泄。部分细颗粒泥沙会悬浮于水体中无法在集沙池内沉积,而是随水流经过流通道下泄。观测表明:排沙通道内钢板衬砌防护良好,未引起较大程度破坏;过流通道内,细颗粒泥沙对溢洪道边界破坏较小。说明采用本发明后,能够保证整个排洪系统的泄流排沙安全。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游端与来流溢洪道(1)衔接的集沙池(2)、位于集沙池下游并行设置的过流通道(3)和排沙通道(4),排沙通道进口与集沙池平顺衔接,过流通道通过溢流堰(5)与集沙池衔接,所述溢流堰的迎水面为圆弧面,构成将水流中的大颗粒及散粒体泥沙导入排沙通道的导沙墙(9),导沙墙圆弧面的上游端接于过流通道外侧边墙,下游端接于过流通道和排沙通道的隔离边墙,导沙墙前方的集沙池池底具有倾向于排沙通道进口的坡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沙池由池底为陡坡的上游与来流溢洪道衔接的陡坡段和池底为缓坡的下游与过流通道溢流堰和排沙通道入口衔接的缓坡段构成,所述缓坡段的池底在纵向和横向均具有一定坡度,所述横向缓坡的坡度方向为过流通道外侧边墙端高,排沙通道外侧边墙端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陡坡段的池底坡度i1为1:1~1:3,所述缓坡段的池底纵向坡度i3和横向坡度i2分别为1:5~1:1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面导沙墙圆弧面起点A布置于(1/2~2/3)L范围内,L为集沙池缓坡段长度,其长度为1~2倍水跃长度Lj,所述水跃为水流从来流溢洪道进入集沙池形成的水跃。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沙池的深度P,采取假设几个不同深度值P’,以水流衔接控制因素作为边界条件,通过不断试算,选取各边界条件均得到满足且较优的假定值P’作为集沙池的深度P。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沙通道宽度b2由公式1确定,并调整控制在(1/4~1/3)溢洪通道宽度B之间,所述公式1为其中Q为设计洪水流量,m3/s;m1为排沙通道量系数;H1为排沙通道前水头,H1=Z3-Zh,其中Z3为集沙池内排沙通道前水面高程,m,Zh为集沙池出口高程,m;g为重力加速度,9.8N/kg。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圆弧面导沙墙为顶端设计有挡沙反坡的圆弧立面导沙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立面导沙墙的圆弧半径R为(1.5~3)倍过流通道宽度b1,圆弧角度a为30°~75°。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沙通道为矩形断面的通道,通道的上方盖板为可拆卸盖板,通过锚桩设置在两侧通道壁上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沙通道的底板由工字钢龙骨和钢板衬砌构成。
CN201610437308.1A 2016-06-16 2016-06-16 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130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37308.1A CN106013007B (zh) 2016-06-16 2016-06-16 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37308.1A CN106013007B (zh) 2016-06-16 2016-06-16 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13007A CN106013007A (zh) 2016-10-12
CN106013007B true CN106013007B (zh) 2017-12-15

Family

ID=57089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3730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13007B (zh) 2016-06-16 2016-06-16 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130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62080B2 (en) * 2016-11-29 2020-05-26 Robby Galletta Enterprises LLC Passive gravity filter cell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CN110409386A (zh) * 2019-08-07 2019-11-05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集泄洪、消能、沉砂、排砂于一体的多功能结构池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23314A (en) * 1981-01-20 1982-07-3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Scouring gate
CN101775791A (zh) * 2009-12-25 2010-07-14 高亚平 圆中环水沙分离装置
CN201598621U (zh) * 2009-12-23 2010-10-06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排沙扰沙结构
CN201610542U (zh) * 2009-09-29 2010-10-20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多级排沙洞泄水建筑物
CN101988288A (zh) * 2009-07-30 2011-03-23 黄献忠 水库截源排沙
CN103510493A (zh) * 2013-10-23 2014-01-15 罗富强 过水低坝洞库式水电站
CN103821197A (zh) * 2014-02-27 2014-05-28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一种斜板除沙取水装置
CN203821344U (zh) * 2014-03-11 2014-09-10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水电站正向进水冲沙排沙廊道结构
CN105233536A (zh) * 2015-10-15 2016-01-13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双分离式浑水出清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23314A (en) * 1981-01-20 1982-07-3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Scouring gate
CN101988288A (zh) * 2009-07-30 2011-03-23 黄献忠 水库截源排沙
CN201610542U (zh) * 2009-09-29 2010-10-20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多级排沙洞泄水建筑物
CN201598621U (zh) * 2009-12-23 2010-10-06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排沙扰沙结构
CN101775791A (zh) * 2009-12-25 2010-07-14 高亚平 圆中环水沙分离装置
CN103510493A (zh) * 2013-10-23 2014-01-15 罗富强 过水低坝洞库式水电站
CN103821197A (zh) * 2014-02-27 2014-05-28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一种斜板除沙取水装置
CN203821344U (zh) * 2014-03-11 2014-09-10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水电站正向进水冲沙排沙廊道结构
CN105233536A (zh) * 2015-10-15 2016-01-13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双分离式浑水出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13007A (zh) 2016-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56633B (zh) 一种防洪和防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及方法
CN104863098B (zh) 一种消力池下游消能工除险改造方法
CN104088250B (zh) 基于泥石流形成模式的泥石流防治方法
WO2014201742A1 (zh) 一种泥石流排导槽规划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WO2022016661A1 (zh) 冰湖溃决型洪水泥石流防治方法
CN106638501B (zh) 适用于弯道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布置形式
CN103306242A (zh) 一种调节洪峰流量的泥石流控流坝及其设计方法和应用
CN106013007B (zh) 适用于直线型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
CN100482600C (zh) 防堵塞人工湿地进水分布器
CN114108575B (zh) 一种具有消能效果的阶梯形分级溢洪道
JPH10266171A (ja) 貯水池、溜池の排砂、排泥システム工法及び貯水池、 溜池の排砂、排泥システム装置
Chanson History of stepped channels and spillways: a rediscovery of the “wheel”
CN105926542B (zh) 一种非对称式泥石流排导槽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CN209114416U (zh) 一种防洪和防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
CN110552331A (zh) 一种适用于长距离、复杂地形坡面排水的复合消能工
CN207376783U (zh) 一种非地埋式雨水处理装置
Kashiwai et al. Hydraulic examination of Koshibu dam’s intake facilities for sediment bypass
Auel et al. Sediment management in the Solis reservoir using a bypass tunnel
CN109914568A (zh) 一种截洪沟与检查井衔接的结构
CN210827381U (zh) 一种适用于长距离、复杂地形坡面排水的复合消能工
RU2748474C1 (ru) Способ возведения намывного сооружения
CN210238282U (zh) 一种新型桥面集排水环保处理系统
Sui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to local scour in a channel caused by a 90 bend
Fraser Ski-jump energy dissipation: design of a ski-jump to maximise energy dissipation and aeration.
CN206784336U (zh) 一种防止水利水库泥沙淤积坝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