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4653A - 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 - Google Patents

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4653A
CN105984653A CN201510116498.2A CN201510116498A CN105984653A CN 105984653 A CN105984653 A CN 105984653A CN 201510116498 A CN201510116498 A CN 201510116498A CN 105984653 A CN105984653 A CN 1059846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light
heat preservation
preservation container
heat abso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1649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志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gma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gma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gma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gma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11649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84653A/zh
Publication of CN105984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46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包括:具有外表面、开口、及容置空间的吸热体;以及包覆于吸热体外表面的透光层。另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包括:底座;具有外表面的吸热盖体;以及透光层,吸热盖体自底座周缘密封覆盖底座并与底座形成容置空间,透光层包覆吸热盖体且与吸热盖体间形成有断热层。吸热体或吸热盖体借由外表面受光线穿透透光层后照射而吸收光线的热能,断热层可防止吸热体或吸热盖体散失热能。借由本发明的实施,不须使用电能或火力能源即可对吸热体或吸热盖体加热,并具有不散失热能而可以维持温度的保温功效,是绿能应用与环保的一项重大进步。

Description

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温加热容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接收光线辐射热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节能与环保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阳光能源的使用则更具有不受环境影响、不须能源费用、简单方便等优势。
然而,现有习知阳光能源的应用,则大多需要使用太阳能加热器或太阳能电池等具有成本需求的装置或元件。另一方面,现有习知阳光能源的应用对获得热能后的散热预防的对策也非常的有限。
有鉴于此,如果能够发明一种实用的可以接收光能的辐射热并具有保温效果的加热容器,借由易于实施的设计技术,在低成本需求的状况下,即能达到能源利用效率高、生活利用性广、以及高安全性等功效,已日渐为人们生活应用及节能产业所共同期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借由光线穿透透光层后照射并加热吸热体或吸热盖体而吸收光线的热能,不须使用外加的电能或火力能源,更由于透光层与吸热体或吸热盖体间的断热层具有隔绝热对流的效果,使吸热体或吸热盖体可以进而不散失热能,而兼具有保温的功效,非常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包括:吸热体,具有外表面、开口、及容置空间,其中该吸热体借由该外表面受光线照射而吸收该光线的热能;以及透光层,包覆于该开口以外的该吸热体外缘并受该光线穿透,该透光层与该吸热体间形成有断热层。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中该外表面涂布有热吸收膜。
前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中该吸热体为金属或吸热材质所制成。
前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中该断热层为真空区域。
前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中该断热层为填充惰性气体的区域。
前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中该开口结合有盖体。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包括:底座;吸热盖体,自该底座周缘密封覆盖该底座并与该底座形成容置空间,该吸热盖体具有外表面并借由该外表面受光线照射而吸收该光线的热能;以及透光层,包覆于该外表面并受该光线穿透,该透光层与该吸热盖体间形成有断热层。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中该外表面涂布有热吸收膜。
前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中该底座具有隔热功能。
前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中该断热层为真空区域或为填充惰性气体的区域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一、使用光能,不须使用电能或火力的热能,即可加热。
二、具有绿能应用、环保、节约等功效。
三、具有保温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包括:具有外表面、开口、及容置空间的吸热体;以及包覆于吸热体外表面的透光层。另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包括:底座;具有外表面的吸热盖体;以及透光层,吸热盖体自底座周缘密封覆盖底座并与底座形成容置空间,透光层包覆吸热盖体且与吸热盖体间形成有断热层。吸热体或吸热盖体借由外表面受光线穿透透光层后照射而吸收光线的热能,断热层可防止吸热体或吸热盖体散失热能。借由本发明的实施,不须使用电能或火力能源即可对吸热体或吸热盖体加热,并具有不散失热能而可以维持温度的保温功效,是绿能应用与环保的一项重大进步。本发明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2B是图2A实施例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A是图1实施例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进一步于断热层充填惰性气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3B是图3A实施例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A是图2A及图2B实施例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进一步于断热层充填惰性气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4B是图4A实施例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实施例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进一步具有盖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2A及图2B实施例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进一步具有盖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的立体图。
图8A是图7实施例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的立体剖视图。
图8B是图8A实施例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A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吸热体外表面进一步涂布热吸收膜的立体剖视图。
图9B是图9A实施例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A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断热层填充有惰性气体的立体剖视图。
图10B是图10A实施例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A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吸热体外表面进一步涂布热吸收膜,且断热层填充有惰性气体的立体剖视图。
图11B是图11A实施例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图7实施例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进一步具有扣件的立体图。
100: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
200: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
10:吸热体
10’:吸热盖体
11:外表面
12:开口
13:容置空间
20:透光层
30:断热层
40:热吸收膜
50:惰性气体
60:盖体
70:底座
80:光线
90:扣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100,其包括:吸热体10;以及透光层20,透光层20与吸热体10的外表面11之间并形成有断热层30。
如图1所示,吸热体10,具有外表面11、开口12、及容置空间13,其中吸热体10借由外表面11受光线80照射而吸收光线80的热能。容置空间13用以承载物体,借由吸热体10吸收热量进而对容置空间13内的物体加热;吸热体10的开口12用以装填或移出物体进出吸热体10的容置空间13。本实施例的吸热体10可以为金属或吸热材质所制成。
光线80可以为可见光、红外线或远红外线,甚至可以单纯的为太阳光。依据实验数据分析,在太阳光照射吸热体10时,可使吸热体10的温度上升至摄氏100度以上。
又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透光层20,是包覆于开口12以外的吸热体10外缘,并受光线80穿透,而且透光层20与吸热体10之间形成有断热层30。形成透光层20的材质,可以为玻璃、透光性及耐用性佳的压克力、聚碳酸酯(PC,Polycarbonate)等。
断热层30受吸热体10及透光层20包夹,并可受吸热体10及透光层20密封。断热层30的主要功能,是隔绝热能的对流,而不使吸热体10所吸收的光线80的热能对流至透光层20而进一步散失于周围环境中。
如图1所示,断热层30可以为真空区域,也就是说受吸热体10及透光层20包夹且密封的断热层30为一个抽真空的区域,没有热的传导介质,因此有效阻隔了吸热体10的热的散失。
另一方面,如图3A及图3B所示,断热层30也可以为填充惰性气体50的区域。诸如氮气(N2)之类的惰性气体50同样也可以阻隔热的对流,因此,在受吸热体10及透光层20包夹且密封的断热层30内充填惰性气体50,同样可以阻隔吸热体10的热的散失。
请再参阅图2A、图2B、图4A及图4B所示,吸热体10的外表面11进一步可以涂布热吸收膜40。热吸收膜40可以电镀、溅镀或蒸镀,或其他的镀膜方式,固着于吸热体10的外表面11。热吸收膜40的材质可以选择如铜、硅胶、导热聚合物、玻璃纤维等低热阻的材质,或是其任二种以上混和的材质,以使吸热体10加速对光线80的热能的吸收。
如图5及图6所示,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100,可以在其开口12处进一步结合有盖体60,盖体60可与开口12分离或密封盖合开口12。
再者,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100,可以为携带式保温加热容器,或是非携带式保温加热容器,其形状也无特殊的限定,可以为瓶状、罐状、杯状或盒状,或是一组可密合的盖子与盘体。
借由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100的实施,可以节能及环保的方式,对吸热体10的容置空间13内的物体加热,并进而以断热层30防止热能的散失达到保温的效果。
接着,请参阅图7、图8A及图8B所示,为实施例的另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200,其包括:底座70;吸热盖体10’;以及透光层20,透光层20与吸热盖体10’间形成有断热层30。
如图7、图8A及图8B所示的底座70,用以承载欲加热的物体,底座70材质的选择,以具有耐热、隔热的功能与特性,并且不会释放出有毒物质或对人体或环境有害的物质的材质为佳。
如图7、图8A及图8B所示,吸热盖体10’,是自底座70周缘密封覆盖底座70,并与底座70形成容置空间13。吸热盖体10’具有外表面11并借由外表面11受光线80照射而吸收光线80的热能。
同样如图7、图8A及图8B所示,透光层20,包覆于吸热盖体10’的外表面11并受光线80穿透,透光层20与吸热盖体10’间形成有断热层30。
如图7、图11A及图11B所示,形成透光层20的材质,也可以为玻璃、透光性及耐用性佳的压克力、聚碳酸酯(PC,Polycarbonate)等。且形成于透光层20与吸热盖体10’间的断热层30,同样可以为真空区域或为填充惰性气体50的区域。
再如图9A图9B、图11A及图11B所示,吸热盖体10’的外表面11也可以进一步涂布热吸收膜40,以增加吸热盖体10’对于光线80照射产生的热能的吸收。
如此,借由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200的实施,将物体放置于底座70上,再以吸热盖体10’密盖,在光线80、红外线、远红外线或太阳光的照射下,借由吸热盖体10’吸收热能,并以断热层30防止热能散失,便能以非常节能及环保的方式,对物体进行加热并进行保温。
再如图12所示,吸热盖体10’与底座70也可以以至少一组扣件90相扣合,已更加确保吸热盖体10’与底座70的密合,并防止两者间的意外脱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吸热体,具有外表面、开口、及容置空间,其中该吸热体借由该外表面受光线照射而吸收该光线的热能;以及
透光层,包覆于该开口以外的该吸热体外缘并受该光线穿透,该透光层与该吸热体间形成有断热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外表面涂布有热吸收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吸热体为金属或吸热材质所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断热层为真空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断热层为填充惰性气体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开口结合有盖体。
7.一种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底座;
吸热盖体,自该底座周缘密封覆盖该底座并与该底座形成容置空间,该吸热盖体具有外表面并借由该外表面受光线照射而吸收该光线的热能;以及
透光层,包覆于该外表面并受该光线穿透,该透光层与该吸热盖体间形成有断热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外表面涂布有热吸收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底座具有隔热功能。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断热层为真空区域或为填充惰性气体的区域。
CN201510116498.2A 2015-03-17 2015-03-17 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 Pending CN1059846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16498.2A CN105984653A (zh) 2015-03-17 2015-03-17 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16498.2A CN105984653A (zh) 2015-03-17 2015-03-17 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4653A true CN105984653A (zh) 2016-10-05

Family

ID=57038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16498.2A Pending CN105984653A (zh) 2015-03-17 2015-03-17 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8465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22020B2 (ja) 2020-06-30 2024-01-25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容器包装材及び発熱容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7180A (en) * 1981-10-21 1985-08-27 Minor John W Solar heating and storage unit
CN1111207A (zh) * 1994-02-03 1995-11-08 日本酸素株式会社 绝热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090133688A1 (en) * 2007-11-01 2009-05-28 La William H T Solar cooking po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7180A (en) * 1981-10-21 1985-08-27 Minor John W Solar heating and storage unit
CN1111207A (zh) * 1994-02-03 1995-11-08 日本酸素株式会社 绝热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090133688A1 (en) * 2007-11-01 2009-05-28 La William H T Solar cooking po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22020B2 (ja) 2020-06-30 2024-01-25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容器包装材及び発熱容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34095A (zh) 一种真空绝热板
US20160265812A1 (en) Radiant heat-absorbing heat-preserving container
CN105615623A (zh) 一种用于电磁加热式锅具的锅体
Curran The Geometry Effects of an Expanding Universe on the Detection of Cool Neutral Gas at High Redshift
CN105984653A (zh) 接收辐射热的保温加热容器
CN204168508U (zh) 能够防止电磁辐射的碳晶、碳纤维电子加热板
CN103482087B (zh) 一种适用于火星着陆器的热控制装置
CN204854053U (zh) 一种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及其防红外辐射保温装置
CN201928461U (zh) 一种加热管
CN214627824U (zh) 一种具有高电绝缘性的导热垫片
CN205432526U (zh) 一种相变储热式焖烧保温饭盒
CN209545911U (zh) 一种石墨烯电热膜
CN202525906U (zh) 电热真空煲
CN203105049U (zh) 用于电磁波衰减的贴膜
CN209031747U (zh) 一种降温保温杯
CN201937864U (zh) 阻燃防爆型双屏蔽层铜包铝伴热带
CN202540867U (zh) 一种烤箱门用玻璃
CN206136510U (zh) 可携带电子装置的真空隔热结构
CN110840042A (zh)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饭盒
RU174142U1 (ru) Плоский вакуумный солнечный коллектор
CN204520399U (zh) 一种太阳能保温瓶
KR102047070B1 (ko) 스마트 케이블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04218716U (zh) 一种电磁灶锅具保温装置
CN204483879U (zh) 盖板、煲盖及电饭煲
CN202182566U (zh) 热水器内胆的保温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0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