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78829B - 一种交换机及交换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交换机及交换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78829B
CN105978829B CN201610470833.3A CN201610470833A CN105978829B CN 105978829 B CN105978829 B CN 105978829B CN 201610470833 A CN201610470833 A CN 201610470833A CN 105978829 B CN105978829 B CN 1059788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late
module
switch
plate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7083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78829A (zh
Inventor
黄英冬
王青
梅优良
伍益
侯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47083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788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978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788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788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788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1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witching fabric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5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 H04B10/2589Bidirectional transmission
    • H04B10/25891Transmission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换机及交换机系统,属于交换机设计领域。所述交换机包括盒体、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和至少两个光模块;盒体的第一侧板设有与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中的每个第一风扇模块对应的第一出风口,每个第一风扇模块设置在盒体的底板上且每个第一风扇模块与其对应的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第一侧板为盒体上的一侧板;盒体除第一侧板以外的至少两个侧板上设有与至少两个光模块中的每个光模块对应的开口,每个光模块设置在底板上且每个光模块与其对应的开口相对设置;以及,在至少两个侧板上相邻两个光模块对应的开口之间设有进风口。本发明的交换机可以对光模块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交换机及交换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换机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交换机及交换机系统。
背景技术
交换机是一种用于转发电信号或者光信号的网络设备,交换机上设置有多个端口,可以通过多个端口中的任一个端口实现数据的传输。
目前的交换机包括盒体、交换芯片、多个光模块和风扇模块,每个光模块设置在盒体的底板靠近盒体的前侧板的位置,该前侧板设有开口,数据线通过该开口与光模块电连接;风扇模块设置在盒体的底板靠近盒体的后侧板的位置,后侧板设有出风口;交换芯片位于该多个光模块和风扇模块之间,盒体的左右两个侧板上均设有进风口。风扇模块可以将盒体内部的空气从出风口抽到盒体外界,外界空气可以从左右两个侧板上的进风口进入盒体内,这样形成空气流动,以对交换芯片进行散热。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交换机工作时,不仅交换芯片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光模块也会产生很多热量,但从进风口进入的风主要集中在交换机机盒内的中后部,对靠近盒体前侧板的光模块不能产生很好的散热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进入交换机机盒内的风不能对光模块产生很好的散热作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换机及交换机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交换机,所述交换机包括盒体、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和至少四个光模块;
所述盒体的第一侧板设有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中的每个第一风扇模块对应的第一出风口,所述每个第一风扇模块设置在所述盒体的底板上且所述每个第一风扇模块与其对应的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为所述盒体上的一侧板;
所述盒体除所述第一侧板以外的至少两个侧板上设有与所述至少四个光模块中的每个光模块对应的开口,所述每个光模块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所述每个光模块与其对应的开口相对设置;以及,在所述至少两个侧板上相邻两个光模块对应的开口之间设有进风口。
在第一方面中,通过在除第一侧板以外的其他多个侧板上也设置开口,使光模块通过多个侧板上的开口与其他设备实现数据交互,同时在每两个开口之间设置进风口,使得第一风扇模块抽风时,风从多个侧板的进风口进入交换机盒体内时可以对与进风口相邻的开口处的光模块进行散热,相对于现有的交换机来说,可以对光模块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同时,由于在多个侧板上均设置了与光模块对应的开口,所以增加了交换机上可以布置的光模块的数量,相对于现有的交换机中通过设置多个印制电路板,每个印制电路板与多个光模块连接,再通过高速连接器连接各个印制电路板的结构来说,不仅降低了交换机的制作成本,同时精简了交换机的结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换机还包括交换芯片和散热块;
所述交换芯片安装在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至少两个光模块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之间;
所述散热块覆盖所述交换芯片且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块可以对交换芯片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防止交换芯片的温度过高。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换机还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卡在第一光模块上,另一端卡在所述散热块的一侧面,所述第一光模块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边缘且与第二侧板上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
所述第二挡板的一端卡在第二光模块上,另一端卡在所述散热块的另一侧面,所述第二光模块靠近所述底板的另一侧边缘且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开口相对设置。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挡板,可以将从第二侧板的进风口进入的风与从第三侧板的进风口进入的风隔离开,通过设置第二挡板,可以将从第二侧板的进风口进入的风与从第四侧板的进风口进入的风隔离开,使从第二侧板上的进风口进入的风全部流过散热块,增大流过散热块的风量,进一步强化对主交换芯片的散热作用。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挡板为一块平板弯折而成,形成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上设有第一卡片,所述第一卡片垂直于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上设有第二卡片,所述第二卡片垂直于所述第二弯折部;
所述第一卡片和所述第一弯折部卡在所述第一光模块上,所述第二卡片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卡在所述散热块的一个棱角。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挡板为一块平板弯折而成,形成第三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上设有第三卡片,所述第三卡片垂直于所述第三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上设有第四卡片,所述第四卡片垂直于所述第四弯折部;
所述第三卡片和所述第三弯折部卡在所述第二光模块上,所述第四卡片和所述第四弯折部卡在所述散热块的另一个棱角。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块内设有多个第一翅片,所述多个第一翅片与所述第二侧板的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平行。
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块内设有多个第一翅片,多个第一翅片与第二侧板的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平行,如此设计可以使得从第二侧板的进风口进入的风从第一翅片进入散热块内,更好的对交换芯片起到散热作用。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换机还包括至少一个电源模块;
所述盒体的第一侧板上还设有与所述至少一个电源模块中的每个电源模块对应的第二出风口,所述每个电源模块设置在所述盒体的底板上且所述每个电源模块与其对应的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盒体的底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宽度,所述第一区域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轴和所述第二区域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轴位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至少一个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电源模块和第二电源模块;
所述至少四个光模块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所述第一电源模块和所述第二电源模块位于所述第二区域;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所述第一电源模块和所述第二电源模块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源模块和所述第二电源模块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两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盒体的第三侧板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相连且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二区域接近所述第一电源模块的一侧;
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相连且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
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盒体的第二侧板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电源模块相对的进风口,所述第三连接板上设有所述每个光模块对应的开口,在所述第三连接板上相邻的两个光模块对应的开口之间设有进风口;
所述盒体的第四侧板包括第四连接板、第五连接板和第六连接板;
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端相连且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四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二区域接近所述第二电源模块的一侧;
所述第五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板的另一端相连且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
所述第六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连接板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盒体的第二侧板的另一端相连;
所述第五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电源模块相对的进风口,所述第六连接板上设有所述每个光模块对应的开口,在所述第六连接板上相邻的两个光模块对应的开口之间设有进风口。
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为底板设置成两个宽度不同的区域,并且将第一电源模块和第二电源模块设置在宽度较大的第二区域且第一电源模块和第二电源模块分别位于第二区域的两端,将多个光模块设置在宽度较小的第一区域,同时,为两个电源模块分别设置对应的进风口,使得第一风扇模块抽风时,光模块和两个电源模块具有独立的进风口,防止从第三连接板的进风口进入的风先对光模块进行冷却后温度有所升高,再经过第一电源模块时,不能很好的对第一电源模块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同时也防止从第六连接板的进风口进入的风先对光模块进行冷却后温度有所升高,再经过第二电源模块时,不能很好的对第二电源模块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两端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
所述第五连接板的两端分别垂直于所述第四连接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另一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表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表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
所述第六连接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五连接板的外表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所述第六连接板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表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块包括顶板、底板以及位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的多个第二翅片和多个第三翅片;
所述多个第二翅片与所述第三连接板上的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平行,所述多个第三翅片与所述第六连接板上的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平行。
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从第三连接板的进风口进入的风可以从多个第二翅片进入散热块,从第六连接板的进风口进入的风可以从多个第三翅片进入散热块,相对于只包含与第二侧板上的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平行的第一翅片的散热块来说,进入散热块内的风均为新风,均温效果更好,对交换芯片的散热效果更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源模块和与其对应的第二出风口之间设有一个第二风扇模块;
所述第二电源模块和与其对应的第二出风口之间设有一个第三风扇模块。
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风扇模块抽风时,风可以从第二连接板上的进风口进入,对第一电源模块进行冷却后从与第一电源模块对应的第二出风口流出,第三风扇模块抽风时,风可以从第五连接板上的进风口进入,对第二电源模块进行冷却后从与第二电源模块对应的第二出风口流出,增加对第一电源模块和第二电源模块的散热作用。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换机还包括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
所述第三挡板的一端卡在所述第三连接板上,另一端卡在所述第一电源模块接近所述第二电源模块的一侧;
所述第四挡板的一端卡在所述第六连接板上,另一端卡在所述第二电源模块接近所述第一电源模块的一侧。
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可以将第一电源模块的散热通道、第二电源模块的散热通道与光模块的散热通道隔离开,进一步防止对光模块进行冷却后的风流入两个电源模块。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交换机系统,所述交换机系统包括机柜和所述交换机;
所述机柜内设有与所述至少一个交换机中的每个交换机相对应的伸缩滑轨,所述每个交换机安装在与其对应的伸缩滑轨内,所述伸缩滑轨可以从所述机柜内拉出。
在第二方面中,通过在交换机的除第一侧板以外的其他多个侧板上也设置开口,使光模块通过多个侧板上的开口与其他设备实现数据交互,同时在每两个开口之间设置进风口,使得第一风扇模块抽风时,风从多个侧板的进风口进入交换机盒体内时可以对与进风口相邻的开口处的光模块进行散热,相对于现有的交换机来说,可以对光模块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又由于在多个侧板上均设置了与光模块对应的开口,所以增加了交换机上可以布置的光模块的数量,相对于现有的交换机中通过设置多个印制电路板,每个印制电路板与多个光模块连接,再通过高速连接器连接各个印制电路板的结构来说,不仅降低了交换机的制作成本,也精简了交换机的结构;通过为交换机系统的机柜设置伸缩滑轨,可以将交换机从机柜内拉出,可以更加方便的对交换机开口处的光模块进行维护。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换机的第三侧板与所述伸缩滑轨之间设有第一侧面走线通道,所述交换机的第四侧板与所述伸缩滑轨之间设有第二侧面走线通道。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插入在第三侧板的开口和第四侧板的开口上的数据线可以分别沿着第一侧面走线通道和第二侧面走线通道布置,使得交换机在通过伸缩滑轨从机柜内拉出或者推入机柜内时,数据线不会对交换机的拉出或者推入动作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交换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交换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散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交换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交换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进风口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交换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交换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交换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三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第四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卡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交换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散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交换机安装在伸缩滑轨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数据线安装在交换机上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第一风扇模块;
2光模块,21端口,22第一光模块,23第二光模块;
3第一侧板,31第一出风口,32第二出风口;
4底板,41第一区域,42第二区域;
5开口;6进风口;7第二侧板;
8第三侧板,81第一连接板,82第二连接板,83第三连接板;
9第四侧板,91第四连接板,92第五连接板,93第六连接板;
10交换芯片;11印制电路板;12散热块;
13第一挡板,131第一弯折部,132第二弯折部;
14第二挡板,141第一弯折部,142第二弯折部;
15电源模块,151第一电源模块,152第二电源模块;
16第三挡板;17第四挡板;18卡子;19伸缩滑轨;
20数据线;21数据线卡子;
A第一翅片,B第一卡片,C第二卡片,D第三卡片,E第四卡片,F第二翅片,G第三翅片,M交换机盒体的左视图,N交换机盒体的右视图,P交换机盒体的前视图,O第一侧面走线通道,Q第二侧面走线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进入交换机机盒内的风不能对光模块产生很好的散热作用的问题,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换机,该交换机包括盒体、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1和至少四个光模块2;
盒体的第一侧板3设有与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1中的每个第一风扇模块1对应的第一出风口3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侧板3为盒体的后侧板,每个第一风扇模块1设置在盒体的底板4上且每个第一风扇模块1与其对应的第一出风口31相对设置;
如图1所示,盒体除第一侧板3以外的至少两个侧板上设有与至少四个光模块2中的每个光模块2对应的开口5,每个光模块2设置在底板4上且每个光模块2与其对应的开口5相对设置;以及,在至少两个侧板上相邻两个光模块2对应的开口5之间设有进风口6。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个光模块2包括多个端口21,数据线可以插接在端口21上;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对相邻的两个开口5之间的进风口6的数量和形状进行限制,如图1所示,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开口5之间仅设置一个较大进风口6,或者如图2所示,将进风口6设置的较小,但可以设置数量较多的进风口6,此时,进风口6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设置在两个开口5之间,也可以设置在开口5的周围,例如开口5的上方;进风口6可以为矩形、圆形、三角形或者其他不规则的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交换机中,在除第一侧板3以外的至少两个侧板上可以均设置与光模块2对应的开口5,例如,如图1所示,且参见图2,其中,图1中的M为交换机的盒体的左视图,N为交换机的盒体的右视图,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侧板3为后侧板,则可以在与后侧板相对的第二侧板7即前侧板,以及与第一侧板3相邻的第三侧板8即左侧板、与第一侧板3相邻的第四侧板9即右侧板上均设置与光模块2对应的开口5,且每两个相邻的开口5之间设置有进风口6,如此当第一风扇模块1抽风时,风可以从除第一侧板3以外的其他侧板上的进风口6进入,可以对与进风口6相邻的开口5处的光模块2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交换机中还包括交换芯片10和印制电路板11,印制电路板11安装在盒体的底板4上,交换芯片10安装在印制电路板11上与印制电路板11电连接,交换芯片10位于至少四个光模块2和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1之间,同时,交换机的至少四个光模块2与交换芯片10、印制电路板11之间也进行电连接,第一风扇模块1抽风时,风从至少两个侧板上的进风口6进入到交换机的盒体内,对交换芯片10进行冷却后从第一侧板3上的第一出风口31流出。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除第一侧板3以外的其他多个侧板上也设置开口5,使光模块2通过多个侧板上的开口5与其他设备实现数据交互,同时在每两个开口5之间设置进风口6,使得第一风扇模块1抽风时,风从多个侧板的进风口6进入交换机盒体内时可以对与进风口6相邻的开口5处的光模块2进行冷却,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交换机来说,可以对光模块2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同时,由于在多个侧板上均设置了与光模块2对应的开口5,所以增加了交换机上可以布置的光模块2的数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多个印制电路板11,每个印制电路板11与多个光模块2连接,再通过高速连接器连接各个印制电路板11的结构来说,不仅降低了交换机的制作成本,同时精简了交换机的结构。
如图1所示,且参见图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交换机还包括散热块12,散热块12覆盖交换芯片10且固定在位于底板4上的印制电路板11上,例如,可以通过螺丝将散热块12固定在印制电路板11上,其中,散热块12可以为用铁制成的金属块,更好地对交换芯片10起到散热作用。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散热块12内设有多个第一翅片A,在散热块的两条长边方向各设置2个螺丝孔,使用螺丝穿过螺丝孔将其固定在印制电路板11上,多个第一翅片A与第二侧板7的进风口6的进风方向平行,如此设计可以使得从第二侧板7的进风口6进入的风从第一翅片A进入散热块12内,更好的对交换芯片10起到散热作用。
如图1所示,且参见图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交换机还包括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
如图1所示,且参见图2,交换机的盒体中与第一侧板3相对的为第二侧板7,第二侧板7上设有多个开口5,每两个开口5之间设有进风口6,其中,靠近底板4的一侧边缘且与第二侧板7上的开口5相对设置的光模块2为第一光模块22,靠近底板4的另一侧边缘且与第二侧板7的开口5相对设置的光模块2为第二光模块23;
如图1所示,且参见图2,第一挡板13的一端卡在第一光模块22上,另一端卡在散热块12的一侧面;
如图1所示,且参见图2,第二挡板14的一端卡在第二光模块23上,另一端卡在散热块12的另一侧面。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挡板13,可以将从第二侧板7的进风口6进入的风与从第三侧板8的进风口6进入的风隔离开,通过设置第二挡板14,可以将从第二侧板7的进风口6进入的风与从第四侧板9的进风口6进入的风隔离开,使从第二侧板7上的进风口6进入的风全部流过散热块12,增大流过散热块12的风量,进一步强化对交换芯片10的散热作用。
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挡板13为一块平板弯折而成,形成第一弯折部131和第二弯折部132,第一弯折部131上设有第一卡片B,第一卡片B垂直于第一弯折部131,第二弯折部132上设有第二卡片C,第二卡片C垂直于第二弯折部132;
如图2所示,且参见图4,第一卡片B和第一弯折部131卡在第一光模块22上,第二卡片C和第二弯折部132卡在散热块12的一个棱角;
如图5所示,第二挡板14为一块平板弯折而成,形成第三弯折部141和第四弯折部142,第三弯折部141上设有第三卡片D,第三卡片D垂直于第三弯折部141,第四弯折部142上设有第四卡片E,第四卡片E垂直于第四弯折部142;
如图2所示,且参见图5,第三卡片D和第三弯折部141卡在第二光模块23上,第四卡片E和第四弯折部142卡在散热块12的另一个棱角。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计此种结构的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可以将从第二侧板7的进风口6进入的风与从第三侧板8的进风口6进入的风、第四侧板9的进风口6进入的风隔离开,其中,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的材料可以为塑料,也可以为金属,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若第一挡板13或第二挡板14出现损坏,可以制作新的第一挡板13或者第二挡板14并进行更换。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交换机还包括至少一个电源模块15;
盒体的第一侧板3上还设有与至少一个电源模块15中的每个电源模块15对应的第二出风口32,每个电源模块15设置在盒体的底板4上且每个电源模块15与其对应的第二出风口32相对设置。例如,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两个电源模块15,分别为第一电源模块和第二电源模块,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电源模块15的数量。
如图6所示,当交换机设置两个电源模块15时,可以为底板4设置两个区域,分别为第一区域41和第二区域42,第一区域41的宽度小于第二区域42的宽度,第一区域41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轴和第二区域42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轴位于同一直线上;
如图6所示,且参见图7和图8,多个光模块2、交换芯片10和散热块12均位于第一区域41,第一风扇模块1、第一电源模块151和第二电源模块152位于第二区域42;
第一风扇模块1、第一电源模块151和第二电源模块152并列设置且第一电源模块151和第二电源模块152位于第二区域42的两端。
此时,如图7所示,且参见图8,图7中的M为此时的交换机盒体的左视图,N为交换机盒体的右视图,P为交换机盒体的前视图,盒体的第三侧板8包括第一连接板81、第二连接板82和第三连接板83;
第一连接板81的一端与第一侧板3的一端相连且垂直于第一侧板3,第一连接板81垂直于第二区域42接近第一电源模块151的一侧;
第二连接板8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81的另一端相连且与第一侧板3平行;
第三连接板83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板82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盒体的第二侧板7的一端相连;
如图8所示,第二连接板82上设有与第一电源模块151相对的进风口6,如图9所示,为第二连接板82上的进风口6的局部放大图,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进风口可以设置为多个较小、数量较多的进风口6,也可以设置成一个较大的进风口6,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如图7所示,第三连接板83上设有每个光模块2对应的开口5,如图7所示,且参见图8和图10,在第三连接板83上相邻两个光模块2对应的开口5之间设有进风口6;
如图7所示,且参见图8,盒体的第四侧板9包括第四连接板91、第五连接板92和第六连接板93;
第四连接板91的一端与第一侧板3的另一端相连且垂直于第一侧板3,第四连接板91垂直于第二区域42接近第二电源模块152的一侧;
第五连接板92的一端与第四连接板91的另一端相连且与第一侧板3平行;
第六连接板93的一端与第五连接板92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盒体的第二侧板7的另一端相连;
第五连接板92上设有与第二电源模块152相对的进风口6,第六连接板93上设有每个光模块2对应的开口5,在第六连接板93上相邻的两个光模块2对应的开口5之间设有进风口6。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底板4设置成两个宽度不同的区域,并且将第一电源模块151和第二电源模块152设置在宽度较大的第二区域42且第一电源模块151和第二电源模块152分别位于第二区域42的两端,将多个光模块2设置在宽度较小的第一区域41,同时,为两个电源模块15分别设置对应的进风口6,使得第一风扇模块1抽风时,光模块2和两个电源模块15具有独立的进风口6,防止从第三连接板83的进风口6进入的风先对光模块2进行冷却后温度有所升高,再经过第一电源模块151时,不能很好的对第一电源模块151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同时也防止从第六连接板93的进风口6进入的风先对光模块2进行冷却后温度有所升高,再经过第二电源模块152时,不能很好的对第二电源模块152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电源模块151和与其对应的第二出风口32之间可以设有一个第二风扇模块;
第二电源模块152和与其对应的第二出风口32之间可以设有一个第三风扇模块。
第二风扇模块抽风时,风可以从第二连接板82上的进风口6进入,对第一电源模块151进行冷却后从与第一电源模块151对应的第二出风口32流出,第三风扇模块抽风时,风可以从第五连接板92上的进风口6进入,对第二电源模块152进行冷却后从与第二电源模块152对应的第二出风口32流出,增加对第一电源模块151和第二电源模块152的散热作用。
如图8所示,且参见图11和图1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交换机还包括第三挡板16和第四挡板17;
如图11所示,且参见图13,第三挡板16的一端卡在第三连接板83上,另一端卡在第一电源模块151接近第二电源模块152的一侧;
如图12所示,且参见图14,第四挡板17的一端卡在第六连接板93上,另一端卡在第二电源模块152接近第一电源模块151的一侧。
通过设置第三挡板16和第四挡板17,可以将第一电源模块151的散热通道、第二电源模块152的散热通道与光模块2的散热通道隔离开,进一步防止对光模块2进行冷却后的风流入两个电源模块1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对第三挡板16和第四挡板17的具体形状进行限制,但要保证第三挡板16将第一电源模块151的散热通道与光模块2的散热通道隔离开,第四挡板17将第二电源模块152的散热通道与光模块2的散热通道隔离开。
如图15所示,且参见图11和图12,可以通过“几”字型的卡子18将第三挡板16和第四挡板17卡住,再使用螺钉将卡子18固定在印制电路板11上,若第三挡板16或第四挡板17损坏,利于更换,第三挡板16或第四挡板17可以为塑料或者金属,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挡板16和第四挡板17均使用两个卡子18固定在印制电路板11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侧板8和第四侧板9的具体结构可以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如图7所示,且参见图8,第三侧板8的第三连接板83的两端分别垂直于第二连接板82的另一端和第二侧板7的一端;
第五连接板92的两端分别垂直于第四连接板91的另一端和第二侧板7的另一端。
情况二:如图16所示,第三连接板83的外表面与第二连接板82的外表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第三连接板83的内表面与第二侧板7的内表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图15中的M为此时的交换机盒体的左视图,N为交换机盒体的右视图,P为交换机盒体的前视图,图15中未示出侧板上的开口5;
第六连接板93的外表面与第五连接板92的外表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第六连接板93的内表面与第二侧板7的内表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
此时,如图17所示,散热块12可以设计为包括底板以及位于底板之上的多个第二翅片F和多个第三翅片G组成的结构;
如图17所示,且参见图16,多个第二翅片F与第三连接板83上的进风口6的进风方向平行,多个第三翅片G与第六连接板93上的进风口6的进风方向平行,优选地,如图17所示为散热块12的俯视图,散热块12的底板可以设计成一个梯形的结构,梯形的两个腰分别与第三连接板83和第六连接板93平行。
此时,从第三连接板83的进风口6进入的风可以从多个第二翅片F进入散热块12,从第六连接板93的进风口6进入的风可以从多个第三翅片G进入散热块12,相对于只包含与第二侧板7上的进风口6的进风方向平行的第一翅片A的散热块来说,进入散热块12内的风均为新风,均温效果更好,对交换芯片10的散热效果更好。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除第一侧板3以外的其他多个侧板上也设置开口5,使光模块2通过多个侧板上的开口5与其他设备实现数据交互,同时在每两个开口5之间设置进风口6,使得第一风扇模块1抽风时,风从多个侧板的进风口6进入交换机盒体内时可以对与进风口6相邻的开口5处的光模块2进行冷却,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交换机来说,可以对光模块2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同时,由于在多个侧板上均设置了与光模块2对应的开口5,所以增加了交换机上可以布置的光模块2的数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多个印制电路板11,每个印制电路板11与多个光模块2连接,再通过高速连接器连接各个印制电路板11的结构来说,不仅降低了交换机的制作成本,同时精简了交换机的结构。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换机系统,该交换机系统包括机柜和至少一个实施例一中描述的交换机;
如图18所示,机柜内设有与至少一个交换机中的每个交换机相对应的伸缩滑轨19,每个交换机安装在与其对应的伸缩滑轨19内,伸缩滑轨19可以从机柜内拉出。
当需要对将数据线与交换机的第三侧板8和第四侧板9上的光模块2进行连接时,如图19所示,为数据线20与交换机的第三侧板8上的光模块2进行连接的局部放大图,可以将机柜的伸缩滑轨19从机柜内拉出,将数据线20与光模块2上的端口21连接好,再将伸缩滑轨19推入机柜内即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只能在交换机的第二侧板即前侧板设置光模块的开口的交换机来说,减小了第二侧板的宽度,减少了第二侧板上与光模块对应的开口的数量,在纵向即在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同时增加与光模块对应的开口的数量,在总体上不仅增加量了光模块2的数量,同时,位于第三侧板8和第四侧板9的光模块2与交换芯片10的距离也大大减小,减小了信号的传输路径。
如图18所示,且参见图1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交换机的第三侧板8与伸缩滑轨19之间设有第一侧面走线通道O,第四侧板9与伸缩滑轨19之间设有第二侧面走线通道Q,同时,在第三侧板8和第四侧板9上还设有多个数据线卡勾21,当将数据线20与位于第三侧板8和第四侧板9上的光模块2连接好后,可以将数据线20分别顺着第一侧面走线通道O和第二侧面走线通道Q放置,数据线卡勾21可以对数据线20起到固定的作用,再将伸缩滑轨19推入机柜内。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交换机系统中,通过在交换机的除第一侧板3以外的其他多个侧板上也设置开口5,使光模块2通过多个侧板上的开口5与其他设备实现数据交互,同时在每两个开口5之间设置进风口6,使得第一风扇模块1抽风时,风从多个侧板的进风口6进入交换机盒体内时可以对与进风口6相邻的开口5处的光模块2进行散热,相对于现有的交换机来说,可以对光模块2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又由于在多个侧板上均设置了与光模块2对应的开口5,所以增加了交换机上可以布置的光模块2的数量,相对于现有的交换机中通过设置多个印制电路板11,每个印制电路板11上与多个光模块2连接,再通过高速连接器连接各个印制电路板11的结构来说,不仅降低了交换机的制作成本,也精简了交换机的结构;通过为交换机系统的机柜设置伸缩滑轨,可以将交换机从机柜内拉出,可以更加方便的对交换机开口处的光模块进行维护。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机包括盒体、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和至少四个光模块;
所述盒体的第一侧板设有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中的每个第一风扇模块对应的第一出风口,所述每个第一风扇模块设置在所述盒体的底板上且所述每个第一风扇模块与其对应的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为所述盒体上的一侧板;
所述盒体除所述第一侧板以外的至少两个侧板上设有与所述至少四个光模块中的每个光模块对应的开口,所述每个光模块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所述每个光模块与其对应的开口相对设置;以及,在所述至少两个侧板上相邻两个光模块对应的开口之间设有进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机还包括交换芯片和散热块;
所述交换芯片安装在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至少四个光模块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之间;
所述散热块覆盖所述交换芯片且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机还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卡在第一光模块上,另一端卡在所述散热块的一侧面,所述第一光模块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边缘且与第二侧板上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
所述第二挡板的一端卡在第二光模块上,另一端卡在所述散热块的另一侧面,所述第二光模块靠近所述底板的另一侧边缘且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开口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挡板为一块平板弯折而成,形成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上设有第一卡片,所述第一卡片垂直于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上设有第二卡片,所述第二卡片垂直于所述第二弯折部;
所述第一卡片和所述第一弯折部卡在所述第一光模块上,所述第二卡片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卡在所述散热块的一个棱角。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挡板为一块平板弯折而成,形成第三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上设有第三卡片,所述第三卡片垂直于所述第三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上设有第四卡片,所述第四卡片垂直于所述第四弯折部;
所述第三卡片和所述第三弯折部卡在所述第二光模块上,所述第四卡片和所述第四弯折部卡在所述散热块的另一个棱角。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块内设有多个第一翅片,所述多个第一翅片与所述第二侧板的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机还包括至少一个电源模块;
所述盒体的第一侧板上还设有与所述至少一个电源模块中的每个电源模块对应的第二出风口,所述每个电源模块设置在所述盒体的底板上且所述每个电源模块与其对应的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底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宽度,所述第一区域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轴和所述第二区域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轴位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至少一个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电源模块和第二电源模块;
所述至少四个光模块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所述第一电源模块和所述第二电源模块位于所述第二区域;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所述第一电源模块和所述第二电源模块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源模块和所述第二电源模块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两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第三侧板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相连且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二区域接近所述第一电源模块的一侧;
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相连且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
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盒体的第二侧板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电源模块相对的进风口,所述第三连接板上设有所述每个光模块对应的开口,在所述第三连接板上相邻的两个光模块对应的开口之间设有进风口;
所述盒体的第四侧板包括第四连接板、第五连接板和第六连接板;
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端相连且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四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二区域接近所述第二电源模块的一侧;
所述第五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板的另一端相连且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
所述第六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连接板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盒体的第二侧板的另一端相连;
所述第五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电源模块相对的进风口,所述第六连接板上设有所述每个光模块对应的开口,在所述第六连接板上相邻的两个光模块对应的开口之间设有进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两端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一端;
所述第五连接板的两端分别垂直于所述第四连接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另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表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表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
所述第六连接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五连接板的外表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所述第六连接板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内表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机还包括交换芯片和散热块;
所述交换芯片安装在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至少四个光模块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风扇模块之间;
所述散热块覆盖所述交换芯片且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散热块包括底板以及位于所述散热块的底板之上的多个第二翅片和多个第三翅片;
所述多个第二翅片与所述第三连接板上的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平行,所述多个第三翅片与所述第六连接板上的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平行。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模块和与其对应的第二出风口之间设有一个第二风扇模块;
所述第二电源模块和与其对应的第二出风口之间设有一个第三风扇模块。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机还包括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
所述第三挡板的一端卡在所述第三连接板上,另一端卡在所述第一电源模块接近所述第二电源模块的一侧;
所述第四挡板的一端卡在所述第六连接板上,另一端卡在所述第二电源模块接近所述第一电源模块的一侧。
15.一种交换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机系统包括机柜和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交换机;
所述机柜内设有与所述至少一个交换机中的每个交换机相对应的伸缩滑轨,所述每个交换机安装在与其对应的伸缩滑轨内,所述伸缩滑轨可以从所述机柜内拉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交换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机的第三侧板与所述伸缩滑轨之间设有第一侧面走线通道,所述交换机的第四侧板与所述伸缩滑轨之间设有第二侧面走线通道。
CN201610470833.3A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交换机及交换机系统 Active CN1059788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70833.3A CN105978829B (zh)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交换机及交换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70833.3A CN105978829B (zh)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交换机及交换机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78829A CN105978829A (zh) 2016-09-28
CN105978829B true CN105978829B (zh) 2020-03-20

Family

ID=57019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70833.3A Active CN105978829B (zh)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交换机及交换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788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4675A (zh) * 2020-11-13 2021-03-30 江苏亨通光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向调节器以及应用它的5g散热机柜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818330U (zh) * 2012-08-20 2013-03-20 李尔 跨网数据安全交换机
CN203219303U (zh) * 2013-03-06 2013-09-25 深圳市新格林耐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密度sfp光口交换机及其散热装置
CN104185356A (zh) * 2013-05-24 2014-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模块散热系统
CN105119848A (zh) * 2015-09-18 2015-12-02 成都比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稳定的以太网交换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818330U (zh) * 2012-08-20 2013-03-20 李尔 跨网数据安全交换机
CN203219303U (zh) * 2013-03-06 2013-09-25 深圳市新格林耐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密度sfp光口交换机及其散热装置
CN104185356A (zh) * 2013-05-24 2014-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模块散热系统
CN105119848A (zh) * 2015-09-18 2015-12-02 成都比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稳定的以太网交换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78829A (zh) 2016-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51426B2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and blade server
CN102510707B (zh) 散热系统及具有该散热系统的电子设备
US8300409B2 (en) Fan duct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electronic device
US7403385B2 (en) Efficient airflow management
US7916472B1 (en) Cooling system for a data processing unit
EP2941107B1 (en)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0412855B2 (en) Air deflection system
US20070064387A1 (en) Cooling device
US10285305B2 (en) Wind tunnel and heat dissipating system
US10130004B2 (en) Network device
TW201422130A (zh) 數據中心及其伺服器機櫃
US20160174412A1 (en) Cooling architecture for a chassis with orthogonal connector system
EP2071910B1 (en) Method of heat dissipating for plug-in boxes in cabinet and air-guiding apparatus
TW201408179A (zh) 導風件及具有該導風件的電子裝置
US7679920B2 (en) Cooling air distribution scheme for communication boards
CN105005368A (zh) 一种风冷散热装置
CN102023683B (zh) 服务器机柜
CN102573392A (zh) 导风罩及具有该导风罩的散热系统
CN107210512B (zh) 无线电单元壳体和基站天线模块
US8456839B2 (en) Cooling structure for housing device
CN105978829B (zh) 一种交换机及交换机系统
CN103423816A (zh) 空调室外机的电器盒及具有该电器盒的空调室外机
WO2016192497A1 (zh) 插箱和插箱组件结构
CN203537687U (zh) 机箱
CN216391914U (zh) 电力设备机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23

Address after: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301, A building, room 3, building 301, foreshore Road, No.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Zhejiang, Hangzhou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