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74762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74762A
CN105974762A CN201510733972.6A CN201510733972A CN105974762A CN 105974762 A CN105974762 A CN 105974762A CN 201510733972 A CN201510733972 A CN 201510733972A CN 105974762 A CN105974762 A CN 1059747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transfer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open
clos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339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74762B (zh
Inventor
饭田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74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747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747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747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transfer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开闭构件,该开闭构件被设置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使得能通过围绕转动支撑点转动而打开和关闭;以及二次转印构件,该二次转印构件被附装至所述开闭构件,以在定位用突出部分接触设置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定位用凹入部分的状态下被定位在操作位置。所述开闭构件被打开时所述转动支撑点与所述定位用突出部分的外周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处于所述操作位置时的所述距离。在所述开闭构件被关闭时,所述二次转印构件在所述定位用突出部分首先接触所述定位用凹入部分的引导表面的状态下被引导至所述操作位置,所述引导表面位于沿着所述开闭构件的转动方向的下游侧。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经有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中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的色调剂图像利用二次转印辊通过二次转印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例如,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2010-286658提出了关于二次转印辊的附装结构的技术。
为了防止在中间转印单元没有完全附装的状态下由于二次转印单元的关闭操作而在二次转印辊和二次转印对置辊之间引起碰撞,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2010-286658描述了一种设备,该设备包括可打开和可关闭的二次转印单元以及可插入到由该二次转印单元打开的开口中并且可从该开口抽出的中间转印单元。该中间转印单元包括抵靠部分,该抵靠部分进入以二次转印单元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二次转印辊保持器的旋转轨道的区域内。为了使该保持器连续地干涉抵靠部分,直到中间转印单元通过二次转印单元的关闭操作而被定位在图像形成操作位置为止,并且为了避免保持器在中间转印单元位于图像形成操作位置时干涉抵靠部分,保持器由二次转印单元支撑成可在压力弹簧的挤压方向上移动,并且还可摆动以在避免干涉的方向上变换旋转轨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与在二次转印构件位于操作位置之前该二次转印构件与设置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构件干涉的情况相比,减少用于关闭二次转印构件所附装的开闭构件的操作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开闭构件,该开闭构件被设置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使得能通过围绕转动支撑点转动而打开和关闭;以及二次转印构件,该二次转印构件被附装至所述开闭构件,以在定位用突出部分接触设置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定位用凹入部分的状态下被定位在操作位置,所述开闭构件被打开时所述转动支撑点与所述定位用突出部分的外周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处于所述操作位置时的距离,并且在所述开闭构件被关闭时,所述二次转印构件在所述定位用突出部分首先接触所述定位用凹入部分的引导表面的状态下被引导至所述操作位置,所述引导表面位于沿着所述开闭构件的转动方向的下游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定位用突出部分包括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旋转轴的轴承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挤压单元,该挤压单元被附装至所述开闭构件,使得能围绕第二转动支撑点转动而将所述定位用突出部分挤压成抵靠所述定位用凹入部分;其中所述挤压单元的所述第二转动支撑点设置在比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旋转轴更接近所述开闭构件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开闭构件被打开时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位置受到设置于所述开闭构件以将记录介质引导至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引导构件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挤压单元的所述第二转动支撑点位于从所述挤压单元的挤压力的作用线朝向一侧移位的位置,并且所述挤压单元包括抵靠部分,该抵靠部分跨过所述挤压单元的所述挤压力的所述作用线与所述第二转动支撑点对置地设置以待与所述开闭构件抵靠。
根据第一方面,与在二次转印构件定位在操作位置之前该二次转印构件干涉设置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构件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关闭附装有二次转印构件的开闭构件的操作力。
根据第二方面,与定位用突出部分与轴承构件分开地设置的情况相比,可以避免部件数量增加。
根据第三方面,与挤压单元的转动支撑点不是相对于二次转印构件的旋转轴设置在开闭构件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得二次转印构件能够借助于挤压单元的重量而转动。
根据第四方面,与开闭构件被打开时二次转印构件的位置受除了设置于开闭构件的引导构件之外的构件限制的情况相比,可以可靠地定位二次转印构件。
根据第五方面,与转动支撑点设置在挤压单元的挤压力的作用线上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用于挤压单元的支撑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构造;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的图像形成部分的构造;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处于后罩被打开的状态下且被局部剖视的示意性构造;
图4是示出了后罩的内表面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了后罩从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了附装至后罩的二次转印单元的构造的剖视图;以及
图7A是示出了后罩被关闭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B是示出了后罩被略微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而图7C是示出了后罩被进一步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图1示出了整个图像形成设备的概要。图2以放大方式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的具体部分(诸如图像制备装置)。
<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构造>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被构造成例如彩色打印机。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多个图像制备装置10、中间转印装置20、供纸装置50、定影装置40等等。图像制备装置10形成色调剂图像,该色调剂图像将使用用作显影剂4的色调剂而被显影。中间转印装置20保持由图像制备装置1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以将色调剂图像最终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在该二次转印位置,色调剂图像经受在用作记录介质的实施例的记录纸5上进行的二次转印。供纸装置50存储并输送将被供应到中间转印装置20的二次转印位置的规定记录纸5。定影装置40将已经经受由中间转印装置20进行的二次转印的记录纸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图1中,附图标记1a表示图像形成设备1的本体。本体1a由支撑结构构件、外覆盖物等形成。图像形成设备1的位于本体1a侧的构件包括安装至本体1a的诸如中间转印装置20之类的构件。
图像制备装置10由分别专门形成四种颜色即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的四个图像制备装置10Y、10M、10C和10K构成。四个图像制备装置10(Y、M、C、K)并排布置在本体1a的内部空间中倾斜的直线上。
四个图像制备装置10由用于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制备装置10(Y、M、C、K)构成。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制备装置10(Y、M、C和K)均包括用作图像保持元件的实施例的可旋转感光鼓11。用作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的实施例的如下装置原则上布置在感光鼓11周围。这些装置包括充电装置12、曝光装置13、显影装置14(Y、M、C、K)、一次转印装置15(Y、M、C、K)、鼓清洁装置16(Y、M、C、K),等等。充电装置12以规定电位对感光鼓11的可能形成有图像的外周表面(图像保持表面)充电。曝光装置13向感光鼓11的带电的外周表面辐射基于图像的信息(信号)的光,以利用电位差(以各种颜色)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14(Y、M、C、K)利用用于对应颜色(Y、M、C、K)的显影剂4的色调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装置15(Y、M、C、K)用作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装置20的一次转印单元的实施例。鼓清洁装置16(Y、M、C、K)将在经受一次转印之后留在并附着在感光鼓11的图像保持表面上的诸如色调剂之类的附着物质去除,以清洁感光鼓11。
感光鼓11具有通过在接地的圆柱形或柱形的基材的外周表面上设置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光导层(感光层)而形成的图像保持表面。感光鼓11被支撑成从旋转驱动装置(没有示出)接收动力以在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上旋转。
充电装置12被构造成与感光鼓11接触地布置的接触式充电辊。充电电压被供应至充电装置12。在显影装置14进行反转显影的情况下,极性与用于对色调剂充电的极性相同并且从显影装置14供应的电压或电流被作为充电电压供应。与感光鼓11的表面不接触地布置的诸如栅极电晕之类的非接触式充电装置可以用作充电装置12。
曝光装置13朝向感光鼓11的充电之后的外周表面辐射根据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图像的信息形成的光以形成静电潜像。当要形成潜像时,将以任何方式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图像的信息(信号)传送到曝光装置13。
曝光装置13由发光二极管(LED)打印头构成,该打印头利用沿着感光鼓11的轴向方向布置的用作发光元件的多个LED向感光鼓11辐射与图像信息匹配的光,以形成静电潜像。在曝光装置13中,可以利用根据图像信息构成的激光沿着感光鼓11的轴向方向进行偏转扫描。
如图2所示,曝光装置14(Y、M、C、K)均包括壳体140、显影辊141、搅拌/输送构件142和143、层厚限制构件144等等。壳体140包括开口部分和用于显影剂4的存储腔室,并且容纳其它部件。显影辊141保持显影剂4,并且将显影剂4输送到面对感光鼓11的显影区域。搅拌/输送构件142和143(它们可以是两个螺旋推运器)输送显影剂4,以在搅拌显影剂4的同时使显影剂4经过显影辊141。层厚限制构件144限制由显影辊141保持的显影剂的量(层厚)。从电源装置(未示出)供应的显影电压被施加在显影装置14的显影辊141和感光鼓11之间。另外,来自旋转驱动装置(未示出)的动力被传递至显影辊141以及搅拌/输送构件142和143,以使显影辊141以及搅拌/输送构件142和143在规定方向上旋转。另外,使用含有非磁性色调剂和磁性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作为用于四种颜色的显影剂4(Y、M、C、K)。
一次转印装置15(Y、M、C、K)是包括一次转印辊的接触式转印装置,该一次转印辊隔着中间转印带21与感光鼓11的外周接触地旋转,并且供应有一次转印电压。从电源装置(未示出)供应极性与用于给色调剂充电的极性相反的DC电压作为一次转印电压。
如图2所示,鼓清洁装置16包括本体160、清洁板161、馈送构件162等。本体160具有部分开口容器的形状。清洁板161被布置成以规定压力与经受一次转印之后的感光鼓11的外周表面接触,以通过去除诸如残余色调剂之类的附着物质而对感光鼓11进行清洁。可以是螺旋推运器的馈送构件162回收由清洁板161去除的诸如色调剂之类的附着物质以将附着物质馈送到回收系统(未示出)。使用由诸如橡胶之类的材料制成的板状构件(例如,挂铲)作为该清洁板161。
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装置20布置在位于图像制备装置10(Y、M、C、K)的上方的位置处。中间转印装置20原则上由中间转印带21、多个带支撑辊22至26、二次转印装置30和带清洁装置27构成。中间转印带21在经过感光鼓11和一次转印装置15(一次转印辊)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的同时沿着由箭头B表示的方向旋转。带支撑辊22至26通过从内侧将中间转印带21保持在期望状态下而可旋转地支撑中间转印带21。二次转印装置(下面也称为“二次转印单元”)30用作布置在由带支撑辊25支撑的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图像保持表面)上的二次转印构件的实施例,以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而转印到记录纸5上。带清洁装置27通过将留在并附着在经过二次转印装置30之后的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上的诸如色调剂和纸粉之类的附着物质去除而对中间转印带21进行清洁。
使用环状带作为该中间转印带21,该环状带是由通过在诸如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树脂之类的合成树脂中分散诸如炭黑之类的电阻调节剂获得材料制成的。带支撑辊22被构造成由驱动装置(未示出)旋转地驱动的驱动辊。带支撑辊23被构造成保持中间转印带21的行进位置等的从动辊。带支撑辊24被构造成向中间转印带21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辊。带支撑辊25被构造成二次转印支承辊。带支撑辊26被构造成从后表面侧支撑由带清洁装置27接触的中间转印带21的从动辊。
如图1所示,二次转印装置30是包括设置在二次转印位置的二次转印辊31的接触式转印装置,该二次转印位置是指,在中间转印装置20中,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的被带支撑辊25支撑的那一部分。二次转印辊31与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接触地旋转,并且供应有二次转印电压。极性与用于给色调剂充电的极性相反或相同的DC电压被作为二次转印电压供应至二次转印装置31或中间转印装置20的支撑辊25。稍后将将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具体部分详细地讨论二次转印装置30的构造。
如图2所示,带清洁装置27包括本体270、清洁板271、馈送构件272等等。本体270具有部分开口容器的形状。清洁板271被布置成以规定压力与经受二次转印之后的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接触,以通过去除诸如残余色调剂之类的附着物质而对中间转印带21进行清洁。可以是螺旋推运器的馈送构件272回收由清洁板271去除的诸如色调剂之类的附着物质以将附着物质馈送到回收系统(未示出)。
如图1所示,定影装置40由加热旋转构件41、加压旋转构件42等构成。可以采取鼓或带的形式的加热旋转构件41由加热单元加热,从而将表面温度维持在规定温度。可以采取鼓或带的形式的加压旋转构件42在处于与加热旋转构件41的轴向方向基本平行的状态下以预定压力与加热旋转构件41接触地旋转。在定影装置40中,加热旋转构件41和加压旋转构件42彼此接触的接触部分用作在其执行规定定影过程(加热和加压)的定影处理部。
供纸装置50布置在位于用于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制备装置10下面的位置。供纸装置50原则上由一个或多个纸存储构件51以及馈送装置52和53构成。纸存储构件51存储具有期望尺寸、类型等的记录纸5的一叠片材。馈送装置52和53从纸存储构件51每次一张地馈送记录纸5。纸存储构件51被附装成能够朝向本体1a的前表面(在操作过程中使用者所面对的侧表面)拉出,即,朝向例如图示实施例中的左侧表面拉出。
记录纸5的实施例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和打印机所用的普通纸和投影仪(OHP)片材。为了进一步提高定影之后图像表面的光滑度,记录纸5的表面优选尽可能光滑。例如,还可以使用通过利用树脂等对普通纸表面进行涂覆而被制备的涂布纸、诸如用于印刷的美术纸之类的具有相对较大基重的所谓卡纸等等。
纸馈送/输送路径56设置在供纸装置50和二次转印装置30之间。纸馈送/输送路径56由一对或多对输送辊54、输送引导件55等等构成。该对纸输送辊54将从供纸装置50馈送的记录纸5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该对纸输送辊54被构造成例如调节输送记录纸5的定时的辊(抵抗辊)。输送引导件57和58等设置在二次转印装置30和定影装置40之间。输送引导件57和58将从二次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辊31馈送的经受二次转印之后的记录纸5输送到定影装置40。另外,一对纸排出辊61布置在形成于本体1a中的纸排出端口附近。该对纸排出辊61将从定影装置40馈送的定影过程之后的记录纸5排出到沿着输送引导件59设置在本体1a的上部处的纸排出部分60处。
切换纸输送路径的切换门62设置在定影装置40和一对纸排出辊61之间。该对纸排出辊61的旋转方向可在向前方向(排出方向)和相反方向之间切换。在将要在记录纸5的两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在一个表面上已经形成图像的记录纸5的后端已经经过切换门62之后将该对纸排出辊61的旋转方向从向前方向(排出方向)切换到相反方向。用于由一对纸排出辊61在相反方向上输送的记录纸5的输送路径由切换门62切换,使得记录纸5被输送到双面打印输送路径63,该双面打印输送路径63基本沿着竖直方向形成。双面打印输送路径63包括一对纸输送辊64、输送引导件65至68等。一对纸输送辊64在记录纸5的正面和背面反转的情况下将记录纸5输送到一对纸输送辊54。
在图1中,附图标记70表示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本体1a的前表面(在附图中,左侧表面)上以便可打开和可关闭的手动供纸托盘。馈送装置71和手动纸馈送/输送路径76设置在手动供纸托盘70和一对纸输送辊54之间。馈送装置71每次馈送一张容纳在手动供纸托盘70中的记录纸5。手动纸馈送/输送路径76由多对纸输送辊72至74、输送引导件75等构成。
在图1中,附图标记145(Y、M、C、K)表示多个色调剂盒中的每个,所述多个色调剂盒用作沿着与片材表面正交的方向布置并存储待供应至对应的显影装置14(Y、M、C、K)的至少一种色调剂的显影剂存储容器。
在图1中,另外,附图标记100表示全面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的操作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1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只读存储器ROM、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在CPU和ROM等之间连接的总线、通信接口等等(未示出)。
<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
下面将描述由图像形成设备1执行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
将描述使用四个图像制备装置10(Y、M、C、K)通过组合四种颜色(Y、M、C、K)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全色图像的操作。
当图像形成设备1接收请求图像形成操作(打印)的命令信息时,起动四个图像制备装置10(Y、M、C、K)、中间转印装置20、二次转印装置30、定影装置40等等。
在各图像制备装置10(Y、M、C、K)中,首先,感光鼓11在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上旋转,并且充电装置12以规定极性(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负极性)和规定电位对感光鼓11的表面充电。然后,曝光装置13利用基于通过将关于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图像信息转换成各个颜色(Y、M、C、K)而获得的图像信号发射的光对充电之后的感光鼓11的表面进行照射。因而,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形成具有规定电位差的用于各个颜色分量的静电潜像。
之后,显影装置14(Y、M、C、K)通过从用于静电附着的显影辊141供应带有规定极性(负极性)电荷的对应颜色(Y、M、C、K)的色调剂将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各个颜色分量的静电潜像显影。作为显影的结果,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各种颜色分量的静电潜像作为利用对应颜色的色调剂显影的四种颜色(Y、M、C、K)的色调剂图像显现。
然后,当形成在图像制备装置10(Y、M、C、K)的感光鼓11上的各个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被输送到一次转印位置时,一次转印装置15在各个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上进行一次转印,从而将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顺序地叠置在沿着由箭头B表示的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装置20的中间转印带21上。
在已经完成一次转印的图像制备装置10中,鼓清洁装置16将附着物质去除或刮除以对感光鼓11的表面进行清洁。这可使图像制备装置10准备好进行下一次图像制备操作。
之后,中间转印装置20通过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将已经经受一次转印的色调剂图像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同时,供纸装置50根据图像制备操作将规定的记录纸5馈送到纸馈送/输送路径56。在纸馈送/输送路径56中,用作抵抗辊的一对纸输送辊54根据供应记录纸5的输送定时将记录纸5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
在二次转印位置,二次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辊31集中地进行中间转印带21上的色调剂图像到记录纸5的二次转印。在已经完成二次转印的中间转印装置20中,带清洁装置27将二次转印之后留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上的诸如色调剂之类的附着物质去除。
之后,已经通过二次转印而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5被从中间转印带21和二次转印辊31上剥离,并且之后经由输送引导件57和58输送到定影装置40。在定影装置40中,经受二次转印之后的记录纸5被引入到旋转的加热旋转构件41和加压旋转构件42之间的接触部分以经过该接触部分,从而执行必要的定影过程(加热和加压)以将未定影色调剂图像定影至记录纸5。最后,在仅在记录纸5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的情况下,经受定影之后的记录纸5通过例如一对纸排出辊61排出到设置在本体1a的上部的纸排出部分60。
同时,在将要在记录纸5的两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一个表面已经形成图像的所有记录纸5都不被一对纸排出辊61排出到纸排出部分60,并且在该对纸排出辊61保持记录纸5的后端的同时将该对纸排出辊61的旋转方向切换到相反方向。由该对纸排出辊61在相反方向上输送的记录纸5经过切换门62,并且之后经由包括一对纸输送辊64、输送引导件65至68等的双面打印输送路径63在记录纸5的正面和背面翻转的情况下输送到一对纸输送辊54。该对纸输送辊54根据转印定时将记录纸5馈送到二次转印位置,从而在记录纸5的背面上形成图像。记录纸5通过一对纸排出辊61排出到设置在本体1a的上部处的纸排出部分60。
由于以上操作,输出了通过组合四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而在上面形成有全色图像的记录纸5。
<图像形成设备的具体部分的构造>
如图3所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位于图像形成设备1的本体1a的一个表面(例如,后表面)侧(在图示实施例中该一个表面侧为后表面侧)的后罩80。后罩80用作开闭构件的实施例。后罩80被附装成可通过围绕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1的本体1a在后表面侧上设置在本体1a的下部的第一转动支撑点81转动而在附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打开和关闭(可转动)。打开和关闭后罩80是为了移除记录纸5,例如当例如在纸输送路径56、二次转印装置30、输送引导件57、58和59、定影装置40或双面打印输送路径63中发生记录纸5的卡纸(所谓的“卡住”)时就必须这样。
如图3所示,后罩80在侧视图中形成为倒置L形,从而作为包括支撑结构构件等的外覆盖物而覆盖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的后表面。后罩80包括诸如二次转印装置30、输送引导件55和57以及构成双面打印输送路径63的一对纸输送辊64和输送引导件65、66、67、68之类的构件。图3示出了相对于后罩80以方便的位置关系附装至后罩80的构件,当然,二次转印装置30、输送引导件55和57等等附装在如稍后所述的后罩80的规定位置。
如图4至图6所示,二次转印装置30被构造成整体单元化并包括二次转印辊31的二次转印单元。二次转印单元30被附装至后罩80,从而可相对于二次转印辊31围绕定位在后罩80侧的第二转动支撑点32(参见图5)转动。二次转印单元30包括二次转印辊31、壳体33和挤压机构34。壳体33用作可旋转地支撑二次转印辊31的支撑构件的实施例。挤压机构34用作沿着纵向方向设置在壳体33的两个端部以朝向支承辊25挤压二次转印辊31的挤压单元的实施例。
如图6所示,二次转印辊31包括旋转轴311和弹性体层312。旋转轴311用作由诸如不锈钢之类的金属制成的芯金属构件。弹性体层312在旋转轴311的外周上被施加至规定厚度,并且是导电的。旋转轴311的外部直径不必在沿着轴向方向上的整个长度都是恒定的,并且旋转轴311的施加有弹性体层312的区域的外部直径可以相比于两个端部较大。如图4所示,二次转印辊31的旋转轴311由也用作定位构件的轴承构件313和314可旋转地支撑。以诸如圆形形状或椭圆形形状之类的突出形状形成的轴承构件313和314的外周端部构成了二次转印单元30的定位用突出部分。
如图6所示,壳体33包括形成为沿着二次转印辊31的轴向方向细长的本体331。壳体33的本体331在截面中以基本凹入形状形成,从而能够容纳二次转印辊31。如图5中所示,壳体33的本体331被附装至后罩80,从而可围绕第二转动支撑点32转动。如图4所示,在侧视图中基本为矩形形状的保持构件332和333与本体331一体地或分离地设置在壳体33的沿着纵向方向的两个端部处。保持构件332和333可旋转地保持二次转印辊31。如图5所示,保持构件332和333具有在侧表面中开口的凹部334。挤压机构34容纳在凹部334中。保持构件332和333一体地包括设置有转动部分335的支撑部分336,该转动部分335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转动支撑点32上。第二转动支撑点32形成为平板形状,该平板形状具有在两端以弓形形状形成的支撑表面。转动部分335形成为具有比第二转动支撑点32的厚度宽的开口部分并且借助于该开口部分附装至第二转动支撑点32的圆筒状形状。在图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支撑点32被设置在附装至后罩80的侧表面的托架82上。当然,第二转动支撑点82可以直接设置在后罩80上。
如图4和图5所示,保持构件332和333具有在侧视图中为半圆形形状的凹入部分337,以容纳轴承构件313和314。由金属或合成树脂制成的支撑板35附装至轴承构件313和314。轴承构件313和314经由支撑板35由设置在壳体33上的在侧视图中为基本三角形形状的保持件338和339保持在被保持状态下。
壳体33包括用于将二次转印辊31附装至壳体33和从壳体33将二次转印辊31拆下的拆装杆36。当拆装杆36被推动时,拆装杆36的突出部分(未示出)从保持构件332和333的凹入部分(未示出)分离,从而将二次转印辊31与壳体33和轴承构件313和314一起拆下。也就是说,借助于轴承构件313和314而可旋转地附装有二次转印辊31的壳体33可移除地安装至保持构件332和333。当拆装杆36被操作时,壳体33在设置在拆装杆36上的突出部分(未示出)与保持构件332和333的凹入部分(未示出)分离的状态下变成可从保持构件332和333拆下。在图4中,附图标记36a表示抓握部分,用户将他/她的手放置在该抓握部分上来操作拆装杆36。
如图5所示,挤压机构34包括螺旋弹簧341、止动件342和挤压构件343。螺旋弹簧341用作弹性构件的实施例,并且已经被压缩。止动件342接收螺旋弹簧341的挤压力。挤压构件343与止动件342一体地或分离地构成,并且挤压轴承构件313和314。挤压构件343是在图5中原则上由虚线表示的圆形柱或矩形管构件,并且停止在其中挤压构件343的暴露端部接触轴承构件313的位置处。止动件342附装至保持构件332和333的凹部334,从而可沿着附图中的逆时针方向围绕第三转动支撑点344转动。止动件342包括臂部分342a和压力接收板部分342b。臂部分342a从第三转动支撑点344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压力接收板部分342b一体地设置在臂部分342a的远端处。螺旋弹簧341在被压缩状态下容纳在止动件342的压力接收板部分342b与保持构件332和333的凹部334的底部之间。在附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的弹力通过螺旋弹簧341的挤压力而被施加至止动件342。止动件342在压力接收板部分342b与保持构件332和333的凹部334的顶部接触的状态下被停止。因此,当后罩80被打开时,螺旋弹簧341的挤压力不会经由挤压构件343而被施加至二次转印辊31的轴承构件313和314。
另一方面,通过将二次转印辊31的轴承构件313和314定位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侧的定位用凹入部分90的操作位置处,二次转印辊31的轴承构件313和314被定位在其中轴承构件313和314与支承辊25间隔开预先确定的距离的恒定移位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轴承构件313和314朝向后罩80移位预先确定的距离。这是因为在轴承构件313和314定位在操作位置的状态下,轴承构件313和314被设置成围绕第二转动支撑点32从图5中所示的状态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并且由第一转动支撑点81、第二转动支撑点32以及轴承构件313和314的外周端部形成的三角形中形成在第二转动支撑点32与轴承构件313和314的外周端部之间的边的长度随着轴承构件313和314的旋转而变得较短。因此,轴承构件313和314抵抗螺旋弹簧341的挤压力而朝向后罩80(在图5中向右并向下)移位一定的量,这个量是形成在第二转动支撑点32与轴承构件313和314的外周端部之间的边已经缩短的量。当轴承构件313和314朝向后罩80移位预先确定的距离时,止动件342的压力接收板部分342b隔着挤压构件343而被挤压,并且止动件342在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一轻微角度以与保持构件332和333的凹部334的顶部间隔开。因此,螺旋弹簧341被从图5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压缩,并且与螺旋弹簧341的压缩量匹配的挤压力借助于止动件342、挤压构件343以及轴承构件313和314而被施加至二次转印辊31。对于例如一侧来说,螺旋弹簧341的挤压力被设定成大约4kgf。
二次转印单元30具有第二转动支撑点32,在后罩80被打开时,该第二转动支撑点32位于比二次转印辊31更接近后罩80的位置以及比二次转印辊31更接近后罩80的第一转动支撑点31的位置。因此,在图5所示的状态中,使二次转印单元30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的力由于二次转印单元30的自重而施加至该二次转印单元30。在该情况下,如图6所示,二次转印单元30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侧的壳体33的外表面33a与位于设置于后罩80的输送引导件55的上端部分处的内表面55a(参见图4)接触的状态下停止。
如图5所示,二次转印单元30包括设置在后罩80侧的侧表面上的突出抵靠部分37。抵靠部分37设置在更接近第二转动支撑点32的区域中的位置。抵靠部分37抵靠在后罩80的内表面82a上(在图示实施例中,托架82的侧表面),以限制二次转印单元30的位置。
在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挤压机构34中,用作支撑挤压力的支撑点之一的第二转动支撑点32并没有设置在挤压机构34的挤压力的作用线L上,而是设置在从该作用线L向一侧(在图实施例中,向下)移位的位置,并且与后罩80接触以用作支撑挤压力的另一个支撑点的抵靠部分37设置在跨过挤压机构34的挤压力的作用线L的相反侧上。因此,挤压机构34在两个位置(即,第二转动支撑点32和抵靠部分37)分开地支撑挤压机构34的螺旋弹簧341的挤压力。与螺旋弹簧341的挤压力被支撑在一个位置的情况相比,简化了用于支撑螺旋弹簧341的挤压力的结构。
在后罩80完全打开的情况下,二次转印辊31移动到超过第二转动支撑点32的位置,因此由于其自重而向二次转印辊31施加使二次转印辊31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的力。然而,二次转印单元30在抵靠部分37抵靠后罩80的内表面82a的状态下停止。
如图5所示,定位用凹入部分90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本体1a上。该定位用凹入部分90接触二次转印单元30的轴承构件313和314的外周部分(定位用突出部分)以将二次转印单元30的二次转印辊31定位在规定的操作位置。定位用凹入部分90布置在沿着中间转印装置20的支承辊25的轴向方向的两个端部处,并且设置在可旋转地支撑支承辊25的一对框架构件91的相同位置处。该对框架构件91被固定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在图5中,框架构件91中的双圆表示支承辊25的旋转轴线的位置。
定位用凹入部分90在后罩80侧形成在一对框架构件91的端部处。定位用凹入部分90具有带有规定开口角度的基本V形,该V形优选关于在操作位置时连接在二次转印辊31和支承辊25的相应中心之间的线横向对称。定位用凹入部分90的开口角度被设置为例如大约100到130°。然而,该开口角度不限于此。
定位用凹入部分90具有第一引导表面92和第二引导表面93。第一引导表面92是笔直的,并且沿着关闭后罩80的方向定位在下游侧。第二引导表面93也是笔直的,并且定位在上游侧。二次转印单元30的轴承构件313和314停止在其中轴承构件313和314的外周表面既接触定位用凹入部分90的第一引导表面92又接触第二引导表面93的位置,并且轴承构件313和314所停止的位置被设定为二次转印辊31的操作位置。
后罩80打开时后罩80的第一转动支撑点81与轴承构件313和314的外周端之间的距离R1短于二次转印单元30位于操作时的所述距离。下面进行进一步描述。当后罩80打开时,二次转印单元30位于其中二次转印单元30围绕第二转动支撑点32在逆时针方向上略微转动的位置,并且由第一转动支撑点81、第二转动支撑点32和二次转印辊31的旋转轴311的中心形成的三角形中连接在第一转动支撑点81和二次转印辊31的旋转轴311的中心之间的边的长度比位于操作位置时的该长度短。
当后罩80完全关闭时,另一方面,后罩80的第一转动支撑点81与轴承构件313和314的外周端之间的距离等于二次转印单元30位于操作位置时的该距离。当后罩80完全关闭时,二次转印单元30移位到其中二次转印单元30围绕第二转动支撑点32在顺时针方向上略微转动的位置,并且由第一转动支撑点81、第二转动支撑点32和二次转印辊31的旋转轴311的中心形成的三角形中连接在第一转动支撑点81和二次转印辊31的旋转轴311的中心之间的边的长度随着二次转印单元30在顺时针方向上的转动而变化到位于操作位置的比位于打开位置时的长度长的规定长度。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侧的支承辊25与二次转印单元30的二次转印辊3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具有规定值的横定移位状态中实现位于操作位置时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轴承构件313和314通过二次转印单元30的螺旋弹簧341的挤压力(例如,对于一侧来说,大约为4kgf)而与定位用凹入部分90挤压接触。
<图像形成设备的具体部分的操作>
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如图3所示,当在纸输送路径56、二次转印装置30、输送引导件57、58和59、定影装置40或双面打印输送路径63中发生记录纸5的卡纸(所谓的“卡住”)时,后罩80围绕第一转动支撑点81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以按照需要打开。
当后罩80打开时,如图7A至图7C所示,二次转印单元30从其中后罩80完全关闭的状态(图7A)通过其自身重量围绕第二转动支撑点32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并且一直运动到二次转印单元30的壳体33与输送引导件55抵靠而停止(参见图6)。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B所示,二次转印单元30的抵靠部分37与后罩80的内表面82a间隔开,并且来自后罩80的内表面的挤压力不被施加至抵靠部分37。因此,挤压机构34的止动件342接触保持构件332和333的凹部334的顶部,并且螺旋弹簧341的挤压力不会经由挤压构件343而被施加至二次转印辊31的轴承构件313和314。结果,如图7C所示,轴承构件313和314随着后罩80的进一步打开而与位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侧的定位用凹入部分90间隔开,并且二次转印辊31接触定位用凹入部分90的第一引导表面92。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所示,后罩80的第一转动支撑点81与二次转印辊的轴承构件313和314的外周端之间的距离R1比二次转印单元30位于操作位置时的所述距离短。距离R1短于从第一转动支撑点81到定位用凹入部分90的笔直部分93的位于上游侧的端部在后罩80围绕第一转动支撑点81转动时的位置的距离R2。
因此,后罩80被打开,而不会使二次转印辊31的轴承构件313和314接触位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侧的定位用凹入部分90的第二引导表面93的端部。也就是说,无需克服螺旋弹簧341的挤压力的力就能够进行打开后罩80的操作。
为了将后罩80关闭,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使后罩80在附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在后罩80被打开的情况下,二次转印单元30通过其自重而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并且在该二次转印单元30的壳体33与设置于后罩80的输送引导件55接触的状态下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后罩80的第一转动支撑点81与二次转印辊的轴承构件313和314的外周端之间的距离R1短于从第一转动支撑点81到定位用凹入部分90的笔直部分93的位于上游侧的端部的位置的距离R2。
因此,当后罩80被关闭时,如图7C所示,二次转印辊30的轴承构件313和314的外周端不接触位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侧的定位用凹入部分90的第二引导表面93的位于上游侧的端部。因而,无需克服螺旋弹簧341的挤压力的力就能够进行关闭后罩80的操作。
当后罩80从图7C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关闭时,如图7B所示,二次转印单元30的轴承构件313和314沿着位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侧的定位用凹入部分90的位于下游侧的第一引导表面92被向上引导,并且停止在轴承构件313和314既接触定位用凹入部分90的第一引导表面92又接触第二引导表面93的操作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后罩80没有完全关闭,并且二次转印单元30的抵靠部分37与后罩80的内表面82a略微间隔开。
当后罩80从该状态完全关闭时,如图7A所示,后罩80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并且二次转印单元30的抵靠部分37抵靠在后罩80的内表面82a上。之后,二次转印单元30借助于轴承构件313和314而在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间隔开的方向上略微移位,并且挤压机构34的止动件342在逆时针方向上略微旋转。结果,二次转印单元30的轴承构件313和314通过轴承构件313和314被挤压机构34的螺旋弹簧341挤压而在位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侧的定位用凹入部分90中固定就位。
这样,在以上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与二次转印辊31位于操作位置之前该二次转印辊31干涉位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侧的定位用凹入部分90的外周端93a的情况相比,减少了用于关闭附装有二次转印辊31的后罩80的操作力,而无需施加挤压机构34的螺旋弹簧341的排斥力(当二次转印辊31的轴承构件313和314干涉位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侧的定位用凹入部分90的外周端93a时产生该排斥力)。
在以上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二次转印辊的轴承构件作为定位用突出部分。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例如可以将定位用突出部分设置于用于二次转印单元等的支撑构件上。
已经为了图示和描述的目的而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描述。并不是为了将本发明穷尽或限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许多变型和改变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明显的。选择和描述所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得本发明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具有各种实施方式并具有适合于所设想的具体应用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开闭构件,该开闭构件被设置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使得能通过围绕转动支撑点转动而打开和关闭;以及
二次转印构件,该二次转印构件被附装至所述开闭构件,以在定位用突出部分接触设置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定位用凹入部分的状态下被定位在操作位置,所述开闭构件被打开时所述转动支撑点与所述定位用突出部分的外周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二次转印构件处于所述操作位置时的距离,并且在所述开闭构件被关闭时,所述二次转印构件在所述定位用突出部分首先接触所述定位用凹入部分的引导表面的状态下被引导至所述操作位置,所述引导表面位于沿着所述开闭构件的转动方向的下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定位用突出部分包括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旋转轴的轴承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
挤压单元,该挤压单元被附装至所述开闭构件,使得能围绕第二转动支撑点转动而将所述定位用突出部分挤压成抵靠所述定位用凹入部分;
其中所述挤压单元的所述第二转动支撑点设置在比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旋转轴更接近所述开闭构件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开闭构件被打开时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位置受到设置于所述开闭构件以将记录介质引导至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引导构件的限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挤压单元的所述第二转动支撑点位于从所述挤压单元的挤压力的作用线朝向一侧移位的位置,并且所述挤压单元包括抵靠部分,该抵靠部分跨过所述挤压单元的所述挤压力的所述作用线与所述第二转动支撑点对置地设置以待与所述开闭构件抵靠。
CN201510733972.6A 2015-03-13 2015-11-03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59747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1268 2015-03-13
JP2015051268A JP6492815B2 (ja) 2015-03-13 2015-03-13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74762A true CN105974762A (zh) 2016-09-28
CN105974762B CN105974762B (zh) 2019-08-02

Family

ID=56888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33972.6A Active CN105974762B (zh) 2015-03-13 2015-11-03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746821B2 (zh)
JP (1) JP6492815B2 (zh)
CN (1) CN10597476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5966A (zh) * 2018-01-31 2019-08-06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27068B2 (ja) * 2017-08-30 2022-03-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732547B1 (en) 2019-03-20 2020-08-04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392459B2 (ja) 2019-12-24 2023-12-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22514A1 (en) * 2007-07-17 2009-01-22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003051A1 (en) * 2008-07-04 2010-01-07 Sekine Takuya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876796A (zh) * 2009-05-01 2010-11-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23535A (zh) * 2009-09-18 2011-04-2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53539A (zh) * 2009-11-10 2011-05-1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装置外部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97814A (ja) * 2009-02-26 2010-09-09 Panasonic Corp 転写ローラの位置決め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344599B2 (ja) 2009-06-11 2013-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00220B2 (ja) * 2011-08-29 2015-10-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EP2587314B1 (en) * 2011-10-26 2020-09-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42515B2 (ja) * 2012-03-22 2016-06-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22514A1 (en) * 2007-07-17 2009-01-22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003051A1 (en) * 2008-07-04 2010-01-07 Sekine Takuya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876796A (zh) * 2009-05-01 2010-11-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23535A (zh) * 2009-09-18 2011-04-2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53539A (zh) * 2009-11-10 2011-05-1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装置外部单元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5966A (zh) * 2018-01-31 2019-08-06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095966B (zh) * 2018-01-31 2021-12-07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66537A1 (en) 2016-09-15
JP6492815B2 (ja) 2019-04-03
JP2016170354A (ja) 2016-09-23
US9746821B2 (en) 2017-08-29
CN105974762B (zh) 2019-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07210B2 (en) Developing device including a captur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454099B2 (en) Toner container including a lid member pulled out in an inclined direction
US20060245784A1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532557B2 (en) Attachment assis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947103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eparate support members for removable cartridges
US8292290B2 (en)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974762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8019259B2 (en) Development device,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6167184A (zh) 成像装置
JP43922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とトナー補給方法
US10248052B2 (en) Resistance detection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090154961A1 (en) Develop unit,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US980453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77860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n electric charge applying unit
US9207586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16114645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942467B1 (en) Charging device, image carry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732547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4068002A1 (en) Manual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401757B2 (en) Developing device having a bearing supported feeding screw
US10114333B2 (en) Unit attachment-detachment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with
JP7090839B2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98753B1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236098A1 (en) Grounding structure, sheet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16157094A (ja) 現像ローラ、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