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72061A - 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及双轴枢纽器 - Google Patents

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及双轴枢纽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72061A
CN105972061A CN201610297009.2A CN201610297009A CN105972061A CN 105972061 A CN105972061 A CN 105972061A CN 201610297009 A CN201610297009 A CN 201610297009A CN 105972061 A CN105972061 A CN 1059720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otating shaft
torsion
travelling gear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970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72061B (zh
Inventor
苏丁鸿
江永璋
林文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WANHE PRECIS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WANHE PRECIS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WANHE PRECIS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WANHE PRECIS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29700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720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5972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72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720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720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5Pivotal connections with at least a pair of arms pivoting relatively to at least one other arm, all arms being mounted on one pi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04M1/022The hinge comprising two parallel pivoting ax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26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所述方法于实施时先提供一设有一第一齿轮的第一转轴及一设有一第二齿轮的第二转轴,使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形成一组装空间,接着将一传动齿轮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一侧,随后旋动所述传动齿轮,使所述传动齿轮相对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转动,并随之啮合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最终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内。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通过上述组装方法组装而成的双轴枢纽器,所述双轴枢纽器可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完成其他构件的组装及扭力调校作业后才将传动齿轮嵌入至组装空间内,从而解决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双轴枢纽器因先装设惰轮而有扭力调校困难问题。

Description

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及双轴枢纽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及双轴枢纽器,尤其涉及一种使传动齿轮可在其他机构件组装及调校后再行组装的组装方法及双轴枢纽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一般笔记本电脑、折叠式手机或电子书阅读器等掀盖式电子装置,其多半于一屏幕与一底座间连接有一枢纽器,使得该屏幕可相对于该底座进行开启或盖合的动作。现有技术中的枢纽器多为单轴式,该单轴枢纽器通常包含有一固定于屏幕的第一支架、一固定于底座的第二支架以及一穿设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的轴杆,使得屏幕可将该轴杆做为轴心并相对于底座进行开启或盖合。
然而,前述掀盖式电子装置若于该屏幕及该底座间连接有该单轴枢纽器,将会使得该屏幕及该底座受限于该单轴枢纽器的构造而无法产生大角度翻转动作,例如一百八十度或三百六十度的翻转动作。因此,现有技术大多通过设于该屏幕与该底座之间的一双轴枢纽器,借以增加该屏幕与该底座间的距离,进而使该屏幕与该底座具备大角度翻转的功效。
如中国台湾专利证书号第M512881号专利文献揭露了一种微型化双轴铰链,包含一支撑架、一第一传动轴、一第二传动轴以及一搭接座。该支撑架具有一第一枢接孔、一第二枢接孔、一惰轮以及一安装部。该第一传动轴具有一第一轴杆、一第一带动轮以及一第一扭力部,该第一轴杆穿设于该第一枢接孔,该第一带动轮与该惰轮形成连动,该第一扭力部则套设于该第一轴杆。该第二传动轴具有一第二轴杆、一第二带动轮以及一第二扭力部,该 第二轴杆穿设于该第二枢接孔,该第二带动轮与该惰轮形成连动,该第二扭力部则套设于该第二轴杆。该搭接座具有一基座以及至少一夹臂,该夹臂是由该基座延伸形成,且该夹臂组装于该安装部。进一步地,当该微型化双轴铰链于应用时,该第一传动轴与该第二传动轴可借由该惰轮、该第一带动轮以及该第二带动轮形成同动,并通过该第一扭力部以及该第二扭力部使该第一传动轴与该第二传动轴于旋转时产生扭力,使得该微型化双轴铰链得借由该第一传动轴以及该第二传动轴的扭力以缓冲掀盖式电子装置的开合速度。
然而,就一般双轴枢纽器的组装过程来看可以发现,上述该微型化双轴铰链于组装时会先将该第一带动轮、该第二带动轮以及该惰轮相互啮合再进行定位,再将该第一扭力部与该第二扭力部分别装设该第一传动轴以及该第二传动轴,此后才进行该第一传动轴与该第二传动轴的扭力测试与调校,但由于该第一带动轮、该第二带动轮以及该惰轮已成连动关系,故使得该第一传动轴与该第二传动轴整体的扭力检测及调校作业更加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双轴枢纽器的组装工法需先装设惰轮而出现扭力调校困难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提供一设有一第一齿轮的第一转轴及一设有一第二齿轮的第二转轴,并排定位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使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相互对应并于其间界定出一组装空间;
步骤二,提供一传动齿轮,对应所述组装空间放置并接触所述第一齿轮 与所述第二齿轮;以及
步骤三,使所述传动齿轮相对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转动,使所述传动齿轮旋入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产生啮合而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内。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以及所述传动齿轮均为螺旋齿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以及所述传动齿轮分别具有复数个彼此平行的螺旋棘齿。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三还包括一子步骤:提供一手工具,使所述手工具与所述传动齿轮接触,旋转所述手工具使所述传动齿轮相对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旋转。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二还包括一子步骤:使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朝一开启方向进行小于九十度的转动。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一还包括一子步骤:提供一支撑架,使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分别穿设所述支撑架上的两个轴孔,使所述支撑架的一轴部对应所述组装空间,所述轴部提供所述传动齿轮容置其中。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三还包括一子步骤:提供一轴杆,所述轴杆经所述轴部穿设所述传动齿轮并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使所述传动齿轮以所述轴杆为轴进行转动。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二还包括一子步骤,提供复数扭力片以堆叠方式装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并同时调校所述扭力片数量以改变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的扭力。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二还包括一子步骤:提供一第一扭力组及一第二扭力组,将所述第一扭力组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将所述第二扭力组设置 于所述第二转轴,调校所述第一扭力组与所述第二扭力组提供给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的扭力。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组装方法组装而成的双轴枢纽器,包括:
一设有一第一齿轮的第一转轴及一设有一第二齿轮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并排定位,且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相互对应并于其间界定出一组装空间;
一传动齿轮,对应所述组装空间放置并接触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
组装时,所述传动齿轮相对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转动,使所述传动齿轮旋入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产生啮合而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内。
通过本发明上述实施方式,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本发明的组装方法是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并排定位后才将所述传动齿轮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内,使所述双轴枢纽器即可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完成其他构件的组装及扭力调校作业后再将所述传动齿轮嵌入组装至所述组装空间内,借此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双轴枢纽器因先装设惰轮而有扭力调校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双轴枢纽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双轴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组装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步骤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双轴枢纽器组装时的剖面示意图(一)。
图5是本发明的双轴枢纽器组装时的剖面示意图(二)。
图6是本发明的双轴枢纽器组装时的剖面示意图(三)。
图7是本发明的双轴枢纽器组装时的剖面示意图(四)。
图8-1是本发明的组装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步骤示意图(一)。
图8-2是本发明的组装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步骤示意图(二)。
图8-3是本发明的组装方法再一实施例的步骤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
1-第一转轴;11-第一齿轮;2第二转轴;21-第二齿轮;3-组装空间;4-传动齿轮;41-刻槽;5-手工具;6-支撑架;61-轴孔;62-轴部;63-轴杆;7-扭力片;8-第一扭力组;9;第二扭力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S1:提供一设有一第一齿轮11的第一转轴1及一设有一第二齿轮21的第二转轴2,并排定位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使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相互对应并于其间界定出一组装空间3;
步骤二S2:提供一传动齿轮4,对应所述组装空间3放置并接触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以及
步骤三S3:使所述传动齿轮4相对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转动,使所述传动齿轮4旋入于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11及所述第二齿轮21产生啮合而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3内。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4,当所述步骤一S1实施时,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是借由一机械装置(图中未示)或人工方式进行并排定位, 使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彼此对应,并使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之间形成所述组装空间3。接着,在所述步骤二S2的执行过程中,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传动齿轮4被放置于所述组装空间3一侧而接触于所述第一齿轮11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其中,所述传动齿轮4底部两侧的复数棘齿会分别对应置入于所述第一齿轮11的复数棘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的复数棘齿之间。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二S2还包括一子步骤S21:使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朝一开启方向进行小于九十度的转动,如图8-2所示。据此,所述第一转轴1以及所述第二转轴2即可借由旋动以使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彼此对应,使得所述传动齿轮4底部两侧的所述棘齿能够分别对应置入于所述第一齿轮11的所述棘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的所述棘齿之间。具体来说,所述子步骤S21中的所述开启方向所指为所述组装空间3面向所述传动齿轮4的一侧,以图4至图7为例说明,朝所述开启方向旋动的所述第一转轴1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朝所述开启方向旋动的所述第二转轴2则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随后,在所述步骤三S3的执行过程中,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传动齿轮4相对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进行转动,使所述传动齿轮4的所述棘齿旋动并啮合于所述第一齿轮11的所述棘齿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的所述棘齿之间并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3内,使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通过所述传动齿轮4形成连动关系,如此一来,即可借由所述第一转轴1、所述第二转轴2以及嵌入于所述组装空间3的所述传动齿轮4组装形成为一双轴枢纽器。进一步来说,当所述传动齿轮4在进行转动时,所述步骤三S3还包括一子步骤S31:提供一手工具5,使所述手工具5与所述传动齿轮4接触,旋转所述手工具5使所述传动齿轮4相对所述第一齿轮 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旋转,如图4、图5及图8-3所示。其中,所述手工具5可以是一字起子、十字起子或米字起子等具有任意形状的工具种类,所述传动齿轮4则于面对所述手工具5的表面设有一与所述手工具5种类相应的刻槽41(例如一字刻槽、十字刻槽或米字刻槽等)。
承前所述,本发明方法是在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并排定位后才将所述传动齿轮4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3内,如此一来,所述双轴枢纽器即可在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完成其他构件的组装及扭力调校作业后再依前述动作(即所述步骤一S1至所述步骤三S3)将所述传动齿轮4嵌入组装至所述组装空间3内,借此解决习用实施方式中双轴枢纽器因先装设惰轮而有扭力调校困难的问题。
据此,由前述所述步骤一S1至所述步骤三S3已可清楚看出所述传动齿轮4是如何在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并排定位后而嵌入于所述组装空间3内。详细来说,在所述步骤一S1中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转轴2进行并排定位时,所述步骤一S1包含一子步骤S11:提供一支撑架6,使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分别穿设所述支撑架6上的两个轴孔61,使所述支撑架6的一轴部62对应所述组装空间3,所述轴部62提供所述传动齿轮4容置其中,如图8-1所示。因此,所述第一转轴1以及所述第二转轴2即可通过所述支撑架6形成并排定位。对应于所述子步骤S11,所述步骤三S3则包括一子步骤S32:提供一轴杆63,所述轴杆63经所述轴部62穿设所述传动齿轮4并固定于所述支撑架6,使所述传动齿轮4以所述轴杆63为轴进行转动,如图8-3所示。如此一来,当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在进行转动的同时即可通过所述传动齿轮4以所述轴杆63为轴进行转动而形成连动关系。
具体来说,为了使所述传动齿轮4底部两侧的所述棘齿能够分别对应置入于所述第一齿轮11的复数棘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的复数棘齿之间(如上述所述步骤二S2),所述第一齿轮11、所述第二齿轮21以及所述传动齿轮4均为相同种类的齿轮(例如正齿轮或螺旋齿轮等)。其中,所述第一齿轮11的所述棘齿、所述第二齿轮21的所述棘齿以及所述传动齿轮4的所述棘齿彼此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再者,为了使所述传动齿轮4能够旋入并啮合于所述第一齿轮11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之间(如上述所述步骤三S3),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11、所述第二齿轮21以及所述传动齿轮4均为螺旋齿轮,且所述第一齿轮11、所述第二齿轮21以及所述传动齿轮4分别具有复数彼此平行的螺旋棘齿,如此一来,所述传动齿轮4即可与所述第一齿轮11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二者之间形成螺接结构,使所述传动齿轮4在旋转时能逐步旋入于所述第一齿轮11以及所述第二齿轮21之间。
详细来说,当本发明方法在将所述传动齿轮4嵌入于所述组装空间3之前而执行扭力调校作业时,所述步骤二S2可包括一子步骤S22:提供复数扭力片7,以堆叠方式装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并同时调校所述扭力片7数量以改变所述第一转轴1及所述第二转轴2的扭力,如图1及图8-2所示。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扭力片7得替换成一扭力套(图未示),且所述双轴枢纽器可借由调整所述扭力套分别与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之间的接触面积以调整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的扭力。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还包括一子步骤S23:提供一第一扭力组8及一第二扭力组9,将所述第一扭力组8装设至所述第一转轴1,将所述第二扭力组9装设于所述第二转轴2,调校所述第一扭力组8与所述第二扭力组9提供给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的扭力,如图1及图8-2所示。具体说明, 所述第一扭力组8以及所述第二扭力组9均是由复数簧片、复数弹片以及复数阻力片等构件所组成,且所述第一扭力组8以及所述第二扭力组9可借由增减所述复数簧片、所述弹片以及所述阻力片的数量来调整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的扭力。
另外,请参阅图1、图2、图4至图7,经过本发明的组装方法组装而成的双轴枢纽器,包括:
一设有一第一齿轮11的第一转轴1及一设有一第二齿轮21的第二转轴2,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并排定位,且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相互对应并于其间界定出一组装空间3;
一传动齿轮4,对应所述组装空间3放置并接触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
组装时,所述传动齿轮4相对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转动,使所述传动齿轮4旋入于所述第一齿轮11与所述第二齿轮21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11及所述第二齿轮21产生啮合而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3内。
详细来说,所述第一齿轮11、所述第二齿轮21以及所述传动齿轮4均为螺旋齿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轮11、所述第二齿轮21以及所述传动齿轮4分别具有复数个彼此平行的螺旋棘齿。
详细来说,该双轴枢纽器还包括:一支撑架6,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分别穿设所述支撑架6上的两个轴孔61,所述支撑架6的一轴部62对应所述组装空间3,所述轴部62提供所述传动齿轮4容置其中。
详细来说,该双轴枢纽器还包括:一轴杆63,所述轴杆63经所述轴部62穿设所述传动齿轮4并固定于所述支撑架6,以使所述传动齿轮4以所述轴杆63为轴进行转动。
详细来说,该双轴枢纽器还包括:复数个扭力片7,以堆叠方式装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通过调校所述扭力片7数量以改变所述第一转轴1及所述第二转轴2的扭力。
详细来说,该双轴枢纽器还包括:一第一扭力组8及一第二扭力组9,所述第一扭力组8装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所述第二扭力组9装设于所述第二转轴2,通过调校所述第一扭力组8与所述第二扭力组9以改变提供给所述第一转轴1与所述第二转轴2的扭力。
本发明的双轴枢纽器,由于其组装方式特别,使得双轴枢纽器即可先进行其他构件的组装及扭力调校,随后再以前述步骤将所述传动齿轮嵌入组装至所述组接空间,以此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双轴枢纽器因先装设惰轮而有扭力调校困难的问题。
以上已将本发明做了详细说明,但以上所述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的范围所作的同等置换与改进,皆应仍属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提供一设有一第一齿轮的第一转轴及一设有一第二齿轮的第二转轴,并排定位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使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相互对应并于其间界定出一组装空间;
步骤二:提供一传动齿轮,对应所述组装空间放置并接触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以及
步骤三:使所述传动齿轮相对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转动,以使所述传动齿轮旋入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产生啮合而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以及所述传动齿轮均为螺旋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2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以及所述传动齿轮分别具有复数个彼此平行的螺旋棘齿。
4.根据权利要求3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还包括一子步骤:提供一手工具,使所述手工具与所述传动齿轮接触,旋转所述手工具使所述传动齿轮相对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还包括一子步骤:使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朝一开启方向进行小于九十度的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还包括一子步骤:提供一支撑架,使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分别穿设所述支撑架上的两个轴孔,使所述支撑架的一轴部对应所述组装空间,所述轴部提供所述传动齿轮容置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6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还包括一子步骤:提供一轴杆,所述轴杆经所述轴部穿设所述传动齿轮并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使所述传动齿轮以所述轴杆为轴进行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2、3、4、5、6或7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还包括一子步骤,提供复数个扭力片,以堆叠方式装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并同时调校所述扭力片数量以改变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的扭力。
9.根据权利要求1、2、3、4、5、6或7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还包括一子步骤:提供一第一扭力组及一第二扭力组,将所述第一扭力组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将所述第二扭力组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调校所述第一扭力组与所述第二扭力组提供给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的扭力。
10.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的组装方法组装而成的双轴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设有一第一齿轮的第一转轴及一设有一第二齿轮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并排定位,且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相互对应并于其间界定出一组装空间;
一传动齿轮,对应所述组装空间放置并接触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
组装时,所述传动齿轮相对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转动,使所述传动齿轮旋入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产生啮合而嵌入至所述组装空间内。
CN201610297009.2A 2016-05-06 2016-05-06 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及双轴枢纽器 Active CN1059720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97009.2A CN105972061B (zh) 2016-05-06 2016-05-06 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及双轴枢纽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97009.2A CN105972061B (zh) 2016-05-06 2016-05-06 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及双轴枢纽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72061A true CN105972061A (zh) 2016-09-28
CN105972061B CN105972061B (zh) 2019-07-12

Family

ID=56991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97009.2A Active CN105972061B (zh) 2016-05-06 2016-05-06 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及双轴枢纽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72061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88993A (zh) * 2017-02-17 2017-10-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连接装置和包括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09388191A (zh) * 2018-09-30 2019-02-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992053A (zh) * 2019-03-29 2019-07-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083254A (zh) * 2019-11-25 2020-04-28 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便于折叠的智能设备
CN114278664A (zh) * 2021-12-16 2022-04-05 苏州宝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扭力高稳定型叠片式枢纽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82003435A1 (en) * 1981-03-27 1982-10-14 Bornand Bernard Speed reducing mechanism
US20130145874A1 (en) * 2011-12-07 2013-06-13 Hyundai Motor Company Rotating module for clamping device
CN203906536U (zh) * 2014-04-17 2014-10-29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双转轴枢纽的同步扭转结构
CN204900513U (zh) * 2015-08-10 2015-12-23 昆山刚毅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式双轴同动枢轴器
CN105465161A (zh) * 2014-09-03 2016-04-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双转轴枢纽器以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82003435A1 (en) * 1981-03-27 1982-10-14 Bornand Bernard Speed reducing mechanism
US20130145874A1 (en) * 2011-12-07 2013-06-13 Hyundai Motor Company Rotating module for clamping device
CN203906536U (zh) * 2014-04-17 2014-10-29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双转轴枢纽的同步扭转结构
CN105465161A (zh) * 2014-09-03 2016-04-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双转轴枢纽器以及电子设备
CN204900513U (zh) * 2015-08-10 2015-12-23 昆山刚毅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体式双轴同动枢轴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88993A (zh) * 2017-02-17 2017-10-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连接装置和包括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07288993B (zh) * 2017-02-17 2019-09-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连接装置和包括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09388191A (zh) * 2018-09-30 2019-02-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992053A (zh) * 2019-03-29 2019-07-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083254A (zh) * 2019-11-25 2020-04-28 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便于折叠的智能设备
CN114278664A (zh) * 2021-12-16 2022-04-05 苏州宝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扭力高稳定型叠片式枢纽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72061B (zh) 2019-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72061A (zh) 双轴枢纽器的组装方法及双轴枢纽器
CN111692197B (zh) 双轴铰链模块与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03459100B (zh) 斯科特拉塞尔机构式装置
KR101326828B1 (ko) 클램핑 장치용 회전모듈
TWI273009B (en) Speed reducer for industrial robot
CN105972062B (zh) 双轴铰链的组装方法及双轴铰链
CN105972059A (zh) 铰接装置以及便携用信息设备
CN105443569A (zh) 间歇式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01561697B (zh) 一种笔记本计算机及转轴装置
TWM520766U (zh) 減速機構及使用該減速機構之伺服機
CN205876948U (zh) 双轴枢纽器
CN105334944A (zh) 电子设备及连接装置
EP3358217B1 (en) Speed reducer
CN105972060A (zh) 双轴铰链
CN205092722U (zh) 开闭驱动装置
CN205064572U (zh) 斜齿轮传动式双轴联动铰链装置
CN204419835U (zh) 具有扭力变化的多轴式转轴装置
CN206564334U (zh) 天线内部整体转动的传动机构
CN209812366U (zh) 一种二轴关节装置
US8651992B2 (en) Speed reducer, robot hand and robot
CN106826921A (zh) 多自由度舵机组合装置及其装配方法和应用
CN104179945A (zh) 消隙弹簧双片齿轮及其安装方法
CN203477052U (zh) 可360度旋转的转轴
CN207771703U (zh) 双飞轮回转装置
CN110594282B (zh) 连接组件及其构成的笔记本电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