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46960B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46960B
CN105946960B CN201610127538.8A CN201610127538A CN105946960B CN 105946960 B CN105946960 B CN 105946960B CN 201610127538 A CN201610127538 A CN 201610127538A CN 105946960 B CN105946960 B CN 1059469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haft
tooth
fastening part
pair
enga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275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46960A (zh
Inventor
高桥祐司
杉浦友纪
石村匠史
久保田健朗
星野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469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469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469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469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轴;柱状护套,该柱状护套包括外护套和内护套,其中,该外护套包括狭缝和一对被紧固部;托架;紧固机构;被接合齿形成构件,该被接合齿形成构件包括至少一个被接合齿并且固定至内护套;支承轴,该支承轴包括由被紧固部的支承孔支承的端部;接合齿形成构件,该接合齿形成构件包括与被接合齿接合的接合齿;以及偏置构件,该偏置构件构造成使支承轴沿偏置方向偏置。被紧固部中的一个被紧固部或由一个被紧固部支承的构件包括定位部,该定位部构造成使支承轴在偏置方向上定位。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0-254204(JP 2010-254204A)中,通过由扭转螺旋弹簧构成的偏置弹簧而偏置使得围绕支承轴旋转的偏心凸轮的凸起部和凹入部与内柱侧啮合,从而实现伸缩锁定。此外,当调节杆以及与紧固轴以一体的方式一起旋转的解除杆使偏心凸轮移位从而使得偏心凸轮抵抗偏置弹簧而沿解除方向旋转时,解除伸缩锁定。
设想了一种支承轴由能够在二次碰撞时断裂的构件(树脂构件等)构成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部件尺寸的变化,会导致支承轴的在支承轴的轴向方向上相对于用于支承支承轴的构件和由支承轴支承的构件的松动(backlash)。相应地,支承轴的断裂载荷会在二次碰撞时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抑制支承轴的在支承轴的轴向方向上的松动的转向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轴,该转向轴能够沿轴向方向伸展;柱状护套,该柱状护套能够沿轴向方向伸展,柱状护套包括外护套和内护套,其中,该外护套包括狭缝和设置在狭缝的两侧的一对被紧固部,该内护套配装至外护套,柱状护套构造成以使得转向轴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向轴;托架,该托架包括设置在一对被紧固部的两侧的一对侧板,托架固定至车身;紧固机构,该紧固机构包括紧固轴和操作杆,其中,该紧固轴穿过一对被紧固部的紧固轴穿过孔,该操作杆使紧固轴旋转,紧固机构构造成通过使用紧固轴经由一对侧板将一对被紧固部紧固而使外护套保持内护套;被接合齿形成构件,该被接合齿形成构件包括至少一个被接合齿并且固定至内护套;支承轴,该支承轴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由一对被紧固部的支承孔支承,支承轴构造成在二次碰撞时断裂;接合齿形成构件,该接合齿形成构件包括与至少一个被接合齿中的任一被接合齿接合的接合齿,接合齿形成构件由支承轴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并且该接合齿形成构件构造成根据操作杆的操作而旋转使得接合齿与至少一个被接合齿中的任一被接合齿接合或断开;以及偏置构件,该偏置构件设置在支承轴的第一端部与侧板中的与第一端部相对的一个侧板之间,偏置构件构造成使支承轴沿指向支承轴的第二端部的偏置方向偏置。被紧固部中的与侧板中的另一侧板相对的一个被紧固部或由一个被紧固部支承的构件包括定位部,该定位部构造成使支承轴在偏置方向上定位。
根据以上方面,支承轴通过设置在支承轴的第一端部上的偏置构件而沿指向支承轴的第二端的偏置方向偏置,并且此外,支承轴通过被紧固部的定位部或由被紧固部支承的构件的定位部而在偏置方向上定位。因此,不可能发生支承轴的在支承轴的轴向方向上相对于支承轴附近的部件的松动。
在以上方面中,支承轴和偏置构件可以构成一个单元。
通过以上构型,支承轴和偏置构件在组装时配装为一个单元。因此,可以增大组装的容易性。
在以上方面中,支承轴和偏置构件可以由单一材料形成从而彼此成一体。
通过以上构型,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在以上方面中,支承轴可以包括小直径部、大直径部以及阶状部,其中,该大直径部的直径大于小直径部的直径,该阶状部设置在小直径部与大直径部之间;定位部可以经由配装至小直径部从而与阶状部和定位部接触的中间构件而使支承轴在偏置方向上定位;并且支承轴可以构造成在二次碰撞时在中间构件的两端的位置处断裂。
通过以上构型,配装至支承轴的小直径部的中间构件与定位部和支承轴的阶状部接触。因此,在二次碰撞时可以使支承轴在中间构件的两端的位置处可靠地断裂。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势以及技术意义和工业意义进行描述,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为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示意构型的部分剖开示意侧视图;
图2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示意立体图;
图3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并且对应于沿着图1中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4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并且图示了齿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
图5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并且图示了齿锁定机构的解锁状态;
图6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并且图示了支承齿锁定机构的接合齿形成构件的结构;以及
图7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并且图示了支承齿锁定机构的接合齿形成构件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示意构型的部分剖开示意侧视图。现在参照图1,转向装置1包括转向轴3和转向操作机构5,其中,该转向轴3具有一个端部(轴向上端部),转向构件2比如方向盘连接至该一个端部,该转向操作机构5经由中间轴4等连接至转向轴3。转向操作机构5例如为齿条小齿轮机构,该齿条小齿轮机构以与转向构件2的转向操作相关联的方式使被转向轮(未示出)转向。转向构件2的旋转经由转向轴3、中间轴4等传递至转向操作机构5。此外,传递至转向操作机构5的旋转转换成齿条轴(未示出)的轴向运动。因此,被转向轮转向。
转向轴3包括管状上轴6和下轴7,该管状上轴6和该下轴7例如通过花键配合或锯齿配合而彼此配装以使得上轴6和下轴7能够相对于彼此滑动。转向构件2连接至上轴6的一个端部。此外,转向轴3能够沿轴向方向X伸展。转向装置1包括中空柱状护套8,该中空柱状护套8以使得转向轴3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向轴3。转向轴3插入柱状护套8中以使得经由多个轴承9、10而通过柱状护套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
柱状护套8包括例如为上护套的管状内护套11和例如为下护套的管状外护套12。内护套11和外护套12彼此配装使得内护套11和外护套12能够相对于彼此滑动。柱状护套8能够沿轴向方向X伸展。位于上侧的内护套11经由轴承9连接至上轴6从而能够与上轴6一起沿轴向方向X移动。位于下侧的外护套12经由轴承10以使得下轴7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下轴7。
转向装置1包括:固定托架14,该固定托架14固定至车身13;倾斜中央轴15,该倾斜中央轴15由固定托架14支承;以及柱托架16,该柱托架16固定至外护套12的外周表面并且由倾斜中央轴15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柱状护套8和转向轴3能够使用作为支点的倾斜中心CC而沿倾斜方向Y枢转(倾斜)。倾斜中心CC为倾斜中央轴15的中央轴线。
当使转向轴3和柱状护套8围绕倾斜中心CC枢转(倾斜)时,可以调节转向构件2的位置(所谓倾斜调节)。此外,当转向轴3和柱状护套8沿轴向方向X伸缩时,可以调节转向构件2的位置(所谓伸缩调节)。转向装置1包括托架17和紧固机构18,其中,该托架17固定至车身13,该紧固机构18通过将一对被紧固部19进行紧固而实现倾斜锁定和伸缩锁定。被紧固部19由与外护套12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制成,从而与外护套12的位于轴向方向X上的上部成一体。
如在图1和为示意立体图的图2中所示,紧固机构18包括操作杆20和紧固轴21,其中,该操作杆20作为通过驾驶员旋转的操作构件,该紧固轴21能够与操作杆20以一体的方式一起旋转。紧固轴21的中央轴线C1与操作杆20的旋转中心重合。如图2中所示,外护套12具有狭缝26,该狭缝26从上端部沿轴向方向X向下延伸。被紧固部19设置在狭缝26的各侧。通过将一对被紧固部19夹紧,外护套12的直径可以弹性地减小。
外护套12具有沿轴向方向X延伸的导引槽27。导引槽27配装有固定至内护套11的被导引突出部28。导引槽27经由被导引突出部28来导引内护套11的轴向运动,并且限制内护套11相对于外护套12的旋转。此外,由于将被导引突出部28配装至导引槽27,防止了内护套11从外护套12掉落。
紧固机构18通过经由紧固轴21将托架17紧固至外护套12的一对被紧固部19而实现倾斜锁定。此外,通过将外护套12的一对被紧固部19夹紧,紧固机构18实现了伸缩锁定,从而使得内护套11通过直径减小的外护套12而夹紧成在轴向方向X上不可移动。因此,转向构件2的位置相对于车身13固定(参见图1)。
紧固轴21穿过倾斜长形孔23,该倾斜长形孔23分别在托架17的一对侧板22(仅一个侧板22在图1中示出)中设置为沿倾斜方向Y延伸。如图3中所示,托架17包括安装板24和一对侧板22,其中,该安装板24附接至车身13,一对侧板22从安装板24的相应两端沿倾斜方向Y向下延伸。外护套12的一对被紧固部19设置在一对侧板22之间,并且每个被紧固部19具有沿着侧板22中的对应一个侧板的内表面22b延伸的板形状。每个侧板22的内表面22b与被紧固部19中的对应一个被紧固部的外表面19a相对。
外护套12的每个被紧固部19具有紧固轴穿过孔29,该紧固轴穿过孔29为紧固轴21所穿过的圆孔。在倾斜调节时,紧固轴21、外护套12、内护套11以及转向轴3一起沿倾斜方向Y移动。紧固轴21由螺栓构成,该螺栓穿过托架17的两个侧板22的倾斜长形孔23和外护套12的两个被紧固部19的紧固轴穿过孔29。设置在紧固轴21的第一端中的较大直径头部21a固定成能够与操作杆20以一体的方式一起旋转。
紧固机构18还包括力转换机构30,该力转换机构30设置在紧固轴21的头部21a与侧板22中的一个侧板之间。力转换机构30将操作杆20的操作扭矩转换成紧固轴21的轴向力(将一对侧板22紧固的紧固力)。力转换机构30包括旋转凸轮31和紧固构件32。旋转凸轮31连接至操作杆20从而与操作杆20以一体的方式一起旋转。旋转凸轮31相对于紧固轴21在紧固轴方向J上的运动被限制。紧固构件32为不可旋转凸轮,该不可旋转凸轮实现了与旋转凸轮31的凸轮接合以将侧板22中的一个侧板紧固。
紧固机构18还包括:螺母33,该螺母33旋拧至紧固轴21的第二端的带螺纹部21b;紧固构件34,该紧固构件34将侧板22中的另一侧板紧固;以及中间构件35,该中间构件35设置在紧固构件34与螺母33之间。中间构件35包括垫片36和滚针轴承37,其中,该垫片36设置在螺母33与紧固构件34之间,该滚针轴承37设置在垫片36与紧固构件34之间。
紧固构件34和中间构件35设置在螺母33与托架17的侧板22中的另一侧板之间。旋转凸轮31、紧固构件32(不可旋转凸轮)、紧固构件34以及中间构件35由紧固轴21的外周表面支承。紧固构件32(不可旋转凸轮)和紧固构件34包括相应的紧固板部32a、34a和相应的凸台部32b、34b,其中,相应的紧固板部32a、34a将对应的侧板22紧固,相应的凸台部32b、34b配装至对应的倾斜长形孔23。由于相应的凸台部32b、34b配装至对应的倾斜长形孔23,因而限制了紧固构件32、34的旋转。
此外,紧固构件32(不可旋转凸轮)和紧固构件34由紧固轴21支承为能够沿紧固轴方向J移动。随着操作杆20朝向锁定方向旋转,旋转凸轮31相对于紧固构件32(不可旋转凸轮)旋转。因此,紧固构件32沿紧固轴方向J移动,使得托架17的一对侧板22在紧固构件32、34之间(即,在紧固构件32、34的紧固板部32a、34a之间)夹紧并且紧固。
因此,托架17的每个侧板22将外护套12的被紧固部19中的对应一个被紧固部紧固。因此,限制了外护套12沿倾斜方向Y的运动,使得实现倾斜锁定。此外,当两个被紧固部19紧固时,外护套12的直径弹性地减小,使得将内护套11紧固。因此,限制了内护套11沿轴向方向X的运动,从而实现伸缩锁定。
如图4和图5中所示,转向装置1包括提高保持伸缩锁定的力的齿锁定机构TL。图4图示了齿锁定机构TL的锁定状态,并且图5图示了齿锁定机构TL的解锁状态(锁定解除状态)。齿锁定机构TL包括:被接合齿形成构件40,该被接合齿形成构件40固定至内护套11的外周表面11a;支承轴50,该支承轴50由树脂制成并且由一对被紧固部19支承;接合齿形成构件70,该接合齿形成构件70经由管状中间构件60而通过支承轴5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以及连动机构80,该连动机构80使接合齿形成构件70的旋转与紧固轴21的旋转连动(即,使得接合齿形成构件70随着紧固轴21旋转而旋转)。
被接合齿形成构件40包括多个被接合齿41使得被接合齿41沿轴向方向X以规定间隔布置。多个槽42可以沿轴向方向X以规定间隔在作为基材(material)的长形板上形成为使得每个被接合齿41形成在相邻的槽42之间。如图6中所示,支承轴50包括第一端部50a和第二端部50b,第一端部50a和第二端部50b为支承轴50的位于支承轴方向K——其为支承轴50的中央轴线方向——上的两个端部。此外,支承轴50的外周表面50c包括:大直径部51,该大直径部51设置在第一端部50a中;小直径部52,该小直径部52设置在除了大直径部51之外的剩余部分中并且具有比大直径部51更小的直径;以及阶状部53,该阶状部53由形成在大直径部51与小直径部52之间的轴向垂直表面(即,与支承轴50的轴向方向垂直的表面)构成。
第一端部50a的大直径部51由被紧固部19中的一个被紧固部(图6中右边的被紧固部19)的支承孔38直接地支承。第二端部50b插入管状衬套39中,该管状衬套39压配并且固定至被紧固部19中的另一被紧固部(图6中左边的被紧固部19)的支承孔38,使得第二端部50b得以支承。由于衬套39压配并且固定至支承孔38,因此限制了衬套39相对于支承孔38的轴向运动。
更具体地,衬套39包括与中间构件60的端面相接触的一个端面39a,并且还包括设置在与一个端面39a相反的一端上并且径向向外延伸的定位凸缘39b。定位凸缘39b容置在容座凹入部19c中,该容座凹入部19c设置在另一被紧固部19的外表面19a中。容座凹入部19c与支承孔38连通并且容座凹入部19c具有比支承孔38的直径更大的直径。定位凸缘39b的端面与容座凹入部19c的底部19d相接触使得衬套39在支承孔38的轴向方向上定位。
中间构件60配装至位于支承轴50的外周表面50c中、介于支承轴50的两个端部50a、50b之间的规定区域PA(规定区域PA对应于小直径部52的一部分的轴向区域)。中间构件60设置在衬套39的一个端面39a与阶状部53之间。中间构件60的第一端部60a与位于大直径部51与小直径部52之间的阶状部53相接触。更具体地,设置在中间构件60的第一端部60a中并且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缘61与阶状部53相接触。中间构件60的第二端部60b的端面与衬套39的一个端面39a相接触。
与支承轴50的第一端部50a一体设置的偏置构件90设置在支承轴50的第一端部50a(即,大直径部51)和与第一端部50a相对的侧板22之间。偏置构件90使用按压侧板22的反作用力而使支承轴50沿在支承轴方向K上指向第二端部50b侧的偏置方向K2偏置。偏置构件90容置在容座凹入部19e中,该容座凹入部19e设置在一个被紧固部19的外表面19a中。容座凹入部19e与支承孔38连通并且该容座凹入部19e具有比支承孔38的直径更大的直径。
偏置构件90和支承轴50由单一材料形成为彼此成一体(偏置构件90和支承轴50由单一材料形成为一个单元)。偏置构件90为能够沿支承轴方向K弹性伸展的缩放仪形(pantograph-shaped)板簧。即,偏置构件90包括:一对支承部91,每个支承部91具有连接至支承轴50的第一端部50a的端面上的第一端;顶部92,该顶部92与侧板22的内表面22b按压接触(即,接触并且按压侧板22的内表面22b);一对第一连杆93,每个第一连杆93连接至支承部91中的对应一个支承部的第二端;以及一对第二连杆94,每个第二连杆94将第一连杆93中的对应一个第一连杆连接至顶部92。
偏置构件90的偏置力经由阶状部53和中间构件60而被衬套39的一个端面39a接收。支承轴50沿偏置方向K2的运动被衬套39的该一个端面39a限制。即,衬套39的该一个端面39a用作使支承轴50在偏置方向K2上定位的定位部。换言之,另一被紧固部19经由衬套39而使支承轴50间接地定位。
在支承轴50中设置有一对待断裂部H。待断裂部H设置在位于配装有中间构件60的规定区域PA的各侧的位置处(即,位于中间构件60的各侧的位置)。在二次碰撞时,支承轴50在一对待断裂部H处断裂。更具体地,当二次碰撞时规定的冲击负载或更大的冲击负载从转向轴3经由内护套11和被接合齿形成构件40而施加至接合齿形成构件70时,支承轴50在一对待断裂部H处断裂。
中间构件60可以具有比支承轴50的强度更高的强度。即,具有比形成支承轴50的树脂的强度更高的强度的树脂构件或金属构件可以用作中间构件60。接合齿形成构件70包括凸台部71和接合齿形成臂72,其中,该凸台部71围绕支承轴50的外周表面,该接合齿形成臂72从凸台部71的外周表面以突出的方式延伸并且具有设置有接合齿72a的末端,该接合齿72a可以与被接合齿41中的任一被接合齿接合。
连动机构80包括:凸轮构件81,该凸轮构件81连接至紧固轴21使得能够与紧固轴21以一体的方式一起旋转;凸轮从动臂73,该凸轮从动臂73设置成使得能够与接合齿形成构件70以一体的方式一起旋转,并且由凸轮构件81驱动;以及偏置构件82,该偏置构件82经由凸轮从动臂73而使接合齿形成构件70沿接合齿72a与被接合齿41中的任一被接合齿接合的方向旋转地偏置。凸轮构件81包括凸台部81a和凸轮凸起部81b,其中,该凸台部81a配装至紧固轴21的外周表面,该凸轮凸起部81b从凸台部81a径向向外凸起。
偏置构件82例如由扭转弹簧构成。即,偏置构件82包括:卷绕部82a,该卷绕部82a围绕接合齿形成构件70的凸台部71;第一接合部82b,该第一接合部82b从卷绕部82a延伸从而与凸轮构件81的凸台部81a的外周表面接合;以及第二接合部82c,该第二接合部82c与凸轮从动臂73接合。偏置构件82使接合齿形成构件70沿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在图4中通过中空箭头指示)旋转地偏置。在接合齿形成构件70的接合齿72a由偏置构件82偏置使得逆时针旋转成与被接合齿41中的任一被接合齿接合的状态下,如图4中所示地实现齿锁定。
即,当操作杆20和紧固轴21从图5中示出的解锁状态沿锁定方向(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围绕紧固轴21的中央轴线C1旋转时,凸轮凸起部81b允许凸轮从动臂73围绕支承轴50的中央轴线C2逆时针旋转。因此,由于偏置构件82的动作,接合齿形成构件70逆时针旋转,使得如图4中所示接合齿72a与被接合齿41中的任一被接合齿接合。以这种方式,实现齿锁定。
当操作杆20从图4中示出的锁定状态沿解锁方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凸轮凸起部81b抵抗偏置构件82经由凸轮从动臂73而使接合齿形成构件70围绕中央轴线C2顺时针旋转,如图5中所示。因此,接合齿72a与被接合齿41中的任一被接合齿断开,从而解除齿锁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轴50通过设置在第一端部50a中的偏置构件90而沿指向第二端部50b的偏置方向K2偏置,并且支承轴50通过由被紧固部19支承的衬套39的定位部(一个端面39a)而在偏置方向上定位。不可能发生支承轴50的在支承轴方向K上相对于支承轴50附近的部件(即,中间构件60和接合齿形成构件70)的松动。由于偏置构件90的偏置,可以消除在二次碰撞时剪切支承轴50的构件(即,中间构件60和衬套39)之间的间隙,并且可以使支承轴50的剪切负载稳定。
此外,由于支承轴50和偏置构件90在组装时可以配装为一个单元,因此可以增大组装的容易性。此外,由于支承轴50和偏置构件90由单一材料形成为彼此成一体(即,由于支承轴50和偏置构件90由单一材料形成为一个单元),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此外,配装至支承轴50的小直径部52上的中间构件60的两个端部60a、60b分别与支承轴50的阶状部53和衬套39的一个端面39a(定位部)相接触。这使得在二次碰撞时可以使支承轴50在中间构件60的两端的位置处可靠地断裂。
图7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7中的第二实施方式与图6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主要在于以下点。即,省略了衬套39,并且支承轴50的第二端部50b由支承孔38P直接地支承。此外,支承支承轴50的第二端部50b的被紧固部19具有内表面19b,该内表面19b设置有与中间构件60的第二端部60b的端面相接触的定位部19f。
在图7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组成部分中,与图6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组成部分相同的组成部分具有与图6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组成部分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沿指向第二端部50b侧的偏置方向K2偏置的支承轴50通过设置在被紧固部19中的定位部19f经由中间构件60而在偏置方向K2上定位。因此,不可能发生支承轴50的在支承轴方向K上相对于支承轴50附近的部件(即,中间构件60和接合齿形成构件70)的松动。此外,可以使二次碰撞时的支承轴50的剪切负载稳定。
此外,配装至支承轴50的小直径部52上的中间构件60的两个端部60a、60b分别与支承轴50的阶状部53和被紧固部19的定位部19f相接触。这使得在二次碰撞时可以使支承轴50在中间构件60的两端的位置处可靠地断裂。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每个实施方式。例如,偏置构件90可以为以曲折的形状延伸的板簧。偏置构件90可以独立于支承轴50形成并且一体地固定至支承轴50。此外,转向装置1并不限于手动型转向装置,而是可以为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在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电动马达的动力供给至转向轴3以辅助转向。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

Claims (4)

1.一种转向装置,包括:
转向轴(3),所述转向轴(3)能够沿轴向方向伸展;
柱状护套(8),所述柱状护套(8)能够沿所述轴向方向伸展,所述柱状护套(8)包括外护套(12)和内护套(11),其中,所述外护套(12)包括狭缝(26)和设置在所述狭缝(26)的两侧的一对被紧固部(19),所述内护套(11)配装至所述外护套(12),所述柱状护套(8)构造成以使得所述转向轴(3)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转向轴(3);
托架(17),所述托架(17)包括设置在所述一对被紧固部(19)的两侧的一对侧板(22),所述托架(17)固定至车身;
紧固机构(18),所述紧固机构(18)包括紧固轴(21)和操作杆(20),其中,所述紧固轴(21)穿过所述一对被紧固部(19)的紧固轴穿过孔(29),所述操作杆(20)使所述紧固轴(21)旋转,所述紧固机构(18)构造成通过利用所述紧固轴(21)经由所述一对侧板(22)将所述一对被紧固部(19)紧固而使所述外护套(12)保持所述内护套(11);以及
支承轴(50),所述支承轴(50)包括第一端部(50a)和第二端部(50b),所述第一端部(50a)和所述第二端部(50b)由所述一对被紧固部(19)的支承孔(38)支承,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被接合齿形成构件(40),所述被接合齿形成构件(40)包括至少一个被接合齿(41)并且固定至所述内护套(11);
偏置构件(90),所述偏置构件(90)设置在所述支承轴(50)的所述第一端部(50a)与所述一对侧板(22)中的同所述第一端部(50a)相对的一个侧板(22)之间,所述偏置构件(90)构造成使所述支承轴(50)沿指向所述支承轴(50)的所述第二端部(50b)的偏置方向偏置;以及
接合齿形成构件(70),所述接合齿形成构件(70)包括与所述至少一个被接合齿(41)中的任一被接合齿(41)接合的接合齿(72a),所述接合齿形成构件(70)由所述支承轴(50)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并且所述接合齿形成构件(70)构造成根据所述操作杆(20)的操作而旋转从而使得所述接合齿(72a)与所述至少一个被接合齿(41)中的任一被接合齿(41)接合或断开,
所述支承轴(50)构造成在二次碰撞时断裂,
所述一对被紧固部(19)中的与所述一对侧板(22)中的另一侧板(22)相对的一个被紧固部(19)或由所述一个被紧固部(19)支承的构件(39)包括定位部(19f;39a),所述定位部(19f;39a)构造成使所述支承轴(50)在所述偏置方向上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所述支承轴(50)和所述偏置构件(90)构成一个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所述支承轴(50)和所述偏置构件(90)由单一材料形成为彼此成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轴(50)包括小直径部(52)、大直径部(51)以及阶状部(53),其中,所述大直径部(51)的直径大于所述小直径部(52)的直径,所述阶状部(53)设置在所述小直径部(52)与所述大直径部(51)之间;
所述定位部(19f;39a)经由配装至所述小直径部(52)从而与所述阶状部(53)和所述定位部(19f;39a)接触的中间构件(60)而使所述支承轴(50)在所述偏置方向上定位;以及
所述支承轴(50)构造成在所述二次碰撞时在所述中间构件(60)的两端的位置处断裂。
CN201610127538.8A 2015-03-09 2016-03-07 转向装置 Active CN1059469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46049A JP6410644B2 (ja) 2015-03-09 2015-03-09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5-046049 2015-03-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46960A CN105946960A (zh) 2016-09-21
CN105946960B true CN105946960B (zh) 2018-03-16

Family

ID=55456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27538.8A Active CN105946960B (zh) 2015-03-09 2016-03-07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33700B2 (zh)
EP (1) EP3067248B1 (zh)
JP (1) JP6410644B2 (zh)
CN (1) CN1059469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04391B2 (ja) * 2015-03-31 2019-04-2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774908B2 (ja) * 2017-06-14 2020-10-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894558B2 (en) * 2018-03-16 2021-01-19 Jtekt Corporation Steering system
DE102019202297B4 (de) * 2019-02-20 2020-11-05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2362A (zh) * 2009-04-20 2011-06-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35485B2 (ja) * 1994-09-13 2002-10-15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
JP2951883B2 (ja) * 1996-03-21 1999-09-2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ロック機構の噛合同期構造
JP2005138758A (ja) * 2003-11-07 2005-06-02 Nsk Ltd 車両用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7083936A (ja) * 2005-09-26 2007-04-05 Fuji Kiko Co Ltd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7168708A (ja) * 2005-12-26 2007-07-05 Fuji Kiko Co Ltd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R2915950B1 (fr) * 2007-05-11 2009-07-03 Zf Systemes De Direction Nacam Sas Dispositif de maintien en position a absorption d'energie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2008296786A (ja) * 2007-05-31 2008-12-11 Nsk Ltd チルト調節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08016742B4 (de) * 2008-03-31 2010-01-14 Thyssenkrupp Presta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9009577B3 (de) * 2009-02-19 2010-05-27 Thyssenkrupp Presta Ag Lenksäule für eine Kraftfahrzeug
JP5293381B2 (ja) 2009-04-28 2013-09-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09038317B4 (de) * 2009-08-21 2016-12-29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9053226A1 (de) * 2009-11-06 2011-05-12 Thyssenkrupp Presta Ag Steer-by-wire-Lenkung mit elektromechanischer Lenkungsverriegelung
DE102010036894A1 (de) * 2010-05-25 2011-12-01 Thyssenkrupp Presta Ag Federkörper
DE102010036891A1 (de) * 2010-06-28 2011-12-29 Thyssenkrupp Presta Ag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2005836A1 (de) * 2012-03-23 2013-09-26 Daimler Ag Lenksäulenanordnung mit Torsionsdämpferelement und Montageverfahren
DE102013101045B3 (de) * 2013-02-01 2014-05-15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351009B2 (ja) 2014-03-24 2018-07-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270141B2 (ja) 2014-03-24 2018-01-3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764757B2 (en) * 2014-06-27 2017-09-1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energy absorbing rake lock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2362A (zh) * 2009-04-20 2011-06-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67248A1 (en) 2016-09-14
US9533700B2 (en) 2017-01-03
CN105946960A (zh) 2016-09-21
US20160264170A1 (en) 2016-09-15
JP2016165936A (ja) 2016-09-15
EP3067248B1 (en) 2018-06-06
JP6410644B2 (ja) 2018-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46960B (zh) 转向装置
CN105946961B (zh) 转向装置
JP4147579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2535239B1 (en) Steering apparatus
US9073573B2 (en) Steering system
US8601901B2 (en) Telescopic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US8919815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CN106004984A (zh) 转向装置
JPWO2017068804A1 (ja)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2708443A1 (en) Rack-and-pinion steering gear unit
US6282977B1 (en) Tilt adjusting-type steering apparatus
US20110259140A1 (en)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position of a steering column in an automobile
US20160176433A1 (en) Steering device
US9944310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JP2022114814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7444468A (zh) 转向装置
CN106004981A (zh) 转向装置
CN105946959B (zh) 转向装置
KR20050056295A (ko) 조향칼럼의 틸트 및 텔레스코프 잠금 장치
JP7347139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120083012A (ko)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JP2022114810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210036583A (ko)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조인트 장치
JP2019137342A (ja) 操舵装置
JP2015112893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