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16215A - 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16215A
CN105916215A CN201610354035.4A CN201610354035A CN105916215A CN 105916215 A CN105916215 A CN 105916215A CN 201610354035 A CN201610354035 A CN 201610354035A CN 105916215 A CN105916215 A CN 1059162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crib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work mode
coexistence work
communic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540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磊
徐海博
周华
王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5403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16215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080068971.X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308152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916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62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0Access point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e.g. multi-mode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户设备配置于第一通信系统中,并具有与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进行第一通信并与第二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第二通信的共存工作模式。用户设备包括:发送装置,其在用户设备检测到来自第二通信系统的干扰之后,向基站发送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该信令包括要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指示信息,其中,在用户设备检测到该干扰之后,通过识别作为干扰系统的第二通信系统的类型来发送该信令;接收装置,其接收关于由基站为用户设备选择的、时分复用方式或频分复用方式的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以及存储装置,其存储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是在发送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之前由基站为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被用户设备用于避免来自第二通信系统的干扰。

Description

用户设备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0年9月28日、申请号为“201080068971.X”(国际阶段申请号为PCT/CN2010/077405)、发明名称为“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和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用于使同一用户设备采用不同的传输资源同时与两个或更多个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通信的共存工作模式的激活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方法的基站、用户设备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迅速发展,手机等用户设备(也称为终端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除通信功能以外,用户设备中的其它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使用,例如,利用用户设备接入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等。此外,为了方便用户设备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链接和数据交换等,红外、蓝牙和USE等接口已经渐渐成为用户设备的标准配置。特别是蓝牙耳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WLAN系统和蓝牙系统等都工作在ISM(Industrial,Scientific and Medical,即工业、科学和医学)频段。例如,频段2400MHz-2483.5MHz是国际通用的ISM频段之一,也是最常用的ISM频段之一。
在用户设备与对应的基站之间的通信所基于的频段与用户设备和其它设备间的通信所基于的频段接近、或倍数频段的情况下,两种通信可能彼此干扰。例如,无线通信系统长期演进方案(LTE,Long TermEvolution)系统是超3G(Beyond IMT-2000)系统之一。依照LTE系列标准[36.101],LTE系统可以工作在若干频段。在这些LTE工作频段中,有些频段与ISM频段紧邻,如用于部署LTE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Duplexing)系统的频段40,2300MHz-2400MHz;用于部署LTE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系统的频段7,上行2500MHz-2570MHz,下行2620MHz-2670MHz。在这些LTE工作频段中,还有些频段与处于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系统的倍频处,例如,用于部署LTE频分双工系统的频段13,上行777MHz-787MHz,下行746MHz-756MHz;以及用于部署LTE频分双工系统的频段14,上行788MHz-798MHz,下行758MHz-768MHz。如果某个LTE用户设备工作在上述频段,同时该用户设备上的WLAN系统或者蓝牙系统处于激活状态,那么由于邻频段泄露,该用户设备内工作在相邻频段的LTE系统和ISM系统(WLAN系统、蓝牙系统等)可能会彼此干扰,甚至可能由于误码率过高而导致通信失败。如果同时该用户设备上的GPS系统被启动,GPS系统可能受到LTE系统的谐频干扰,而无法正常工作。
解决这个问题的常规办法是在用户设备上与基站的通信的发射端(例如LTE系统)和/或用户设备上与其它设备的通信的发射端(例如ISM系统)中都采用更高性能的发射滤波器,以尽可能降低邻频段泄露和/或抑制谐频干扰。这个办法的缺点是会大幅提高用户设备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共存工作模式的建立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建立使得两个或更多个通信系统共存于同一用户设备(即用户设备采用不同的传输资源同时与两个或更多个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通信)的共存工作模式。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使用这种方法的基站、用户设备和通信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共存工作模式的激活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发送用于请求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激活请求,在所述共存工作模式下,所述用户设备利用不同的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基站进行第一通信并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二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第二通信;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而激活所述共存工作模式,其中,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是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并保存于所述用户设备中。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该用户设备配置于第一通信系统中,并具有利用不同的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进行第一通信并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二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第二通信的共存工作模式,该用户设备包括:存储装置,用于存储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是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发送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发送用于请求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激活请求;以及共存模式激活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而激活所述共存工作模式。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共存工作模式的激活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用于请求进入使该用户设备利用不同的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基站进行第一通信并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二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第二通信共存工作模式的激活请求,在所述共存工作模式下,所述基站利用与所述第二通信采用的传输资源不同的传输资源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有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配置于第一通信系统中,并且可以包括:接收装置,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用于请求进入使该用户设备同时与该基站进行第一通信并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二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第二通信的共存工作模式的激活请求,在所述共存工作模式下,所述基站利用与所述第二通信使用的传输资源不同的传输资源与所述用户设备进行通信;以及预配置装置,用于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包括上述基站和用户设备的通信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其配置于第一通信系统中,并具有所述用户设备以时分复用方式或频分复用方式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进行第一通信并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二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第二通信的共存工作模式。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发送装置,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检测到来自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干扰之后,向所述基站发送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所述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包括要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指示信息,其中,在所述用户设备检测到来自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干扰之后,通过识别作为干扰系统的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类型来发送用于请求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所述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接收装置,用于接收关于由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选择的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其中,由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选择的共存工作模式是时分复用方式或频分复用方式;以及存储装置,用于存储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是在所述发送装置发送所述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之前由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其中,所述配置信息被所述用户设备用于避免来自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干扰。
另外,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此外,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至少计算机可读介质形式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上记录有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代码。
附图说明
参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会更加容易地理解本公开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附图中的部件不是成比例绘制的,而只是为了示出本公开的原理。在附图中,相同的或类似的技术特征或部件将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图1A是示出以时分复用方式进行用户设备与基站的第一通信和用户设备与其它设备的第二通信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1B是示出以频分复用方式进行用户设备与基站的第一通信和用户设备与其它设备的第二通信的情形的示意图;
图2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用户设备激活共存工作模式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用户设备激活共存工作模式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A是示出与图2A的方法对应的、基站激活共存工作模式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B是示出与图2B的方法对应的、基站激活共存工作模式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是示出基站为用户设备预配置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基站为用户设备预配置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的方法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的建立共存工作模式方法的示意性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的建立共存工作模式方法的示意性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能够建立共存工作模式的用户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能够建立共存工作模式的用户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能够建立共存工作模式的基站的示意性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能够建立共存工作模式的基站的示意性框图;以及
图12是示出用于实现本公开的设备和方法的计算机的结构的示例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本公开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应当注意,为了清楚的目的,附图和说明中省略了与本公开无关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和处理的表示和描述。
在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设备中,可能同时进行两种通信,一种是用户设备与基站间进行的通信(为方便描述,下文中将这种通信称为第一通信,并将该通信系统称为主通信系统或第一通信系统),另一种是用户设备与一个或更多个其他通信系统中的设备(例如WLAN系统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蓝牙系统的设备或GPS系统的设备等)间进行的通信(为了方便描述,下文中将这种通信称为第二通信,并将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称为干扰系统或第二通信系统)。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所工作的频段可能彼此相邻或者接近或为倍频关系(如LTE通信系统与ISM系统、LTE系统与GPS系统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由于邻道泄露和/或谐频干扰而导致两个通信系统之间彼此干扰的现象。
本公开的发明人认识到,可以通过时分复用方式或者频分复用方式进行第一通信和第二通信,从而避免这样的干扰。图1A是示出以时分复用方式进行第一通信和第二通信的情形的示意图。如图1A所示,在时域中,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分时工作。换言之,在时分复用方式下,在用户设备与第一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第一通信的时段,禁止与第二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第二通信;反之亦然。图1B是示出了以频分复用方式进行第一通信和第二通信的情形的示意图。如图1B所示,可以使得两种通信的工作频段尽可能得远和/或使得两种通信的工作频段不具有倍频关系,以降低彼此间的干扰。依次类推,采用这些方式可以使得多于两种的通信系统在同一用户设备中共存。在本公开中,将这种使得两个或更多个通信系统在同一用户设备上共存、即用户设备利用不同的时间或频率资源分别与基站进行第一通信并与干扰系统中的设备进行第二通信的工作模式,称为共存工作模式。根据主通信系统与干扰系统的不同类型,可以设置多种共存工作模式,以适用于这些不同的类型,例如,可以设置一种或更多种基于时分复用的共存工作模式,这些基于时分复用的模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时间资源分配方案。又如,还可以设置一种或多种基于频分复用的共存工作模式,这些基于频分复用的模式可以具有不同的频率资源分配方案。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快速建立(激活)上述共存工作模式的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方法的用户设备、基站和系统。
图2A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通信系统的用户设备建立(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
在图2A所示的方法中,用户设备保存有基站为其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并在需要进入共存工作模式(如检测到干扰系统)时请求激活共存工作模式。
如图2A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205和215。
具体地,在步骤205中,用户设备在需要进入共存工作模式时(例如在检测到工作于与第一通信系统的工作频带相邻的频带的第二通信系统后),向第一通信系统的基站发送激活请求,以请求进入共存工作模式。
作为一个示例,基站可以为该用户设备预先配置一种共存工作模式及其配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该共存工作模式为该用户设备的默认共存工作模式。作为另一示例,基站可以为该用户设备预先配置两种或更多种共存工作模式及每种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其中的一种设置为默认共存工作模式。
作为一个示例,用户设备可以在基站为其预先配置的多种共存工作模式中选择一种。用户设备还可以将用于指示所选模式的信息(例如可以将所预先配置的多种工作模式编号,这样该信息可以包括所选模式的序号)封装在该激活请求中发送给基站。作为另一示例,激活请求中也可以不包括这样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默认该用户设备所请求进入的是预先配置的默认共存工作模式。
在步骤215中,用户设备根据所保存的所述基站为其预先配置的配置信息来激活共存工作模式。要激活的共存工作模式可以是默认共存工作模式,还可以是该用户设备所选择的共存工作模式(已通过激活请求通知到基站)。作为一个示例,用户设备可以根据从基站侧返回的信息来确认基站是否已成功接收到所述激活请求。例如,如果确认基站已成功接收到激活请求(如接收到从基站侧反馈的用于表示基站已成功激活请求的确认信号(即ACK信号)),则执行步骤215。如果收到从基站侧返回的NACK信号,则表示激活请求传输失败,在没有达到最大重传次数的情况下,用户设备可以重新发送激活请求。
图3A示出了与图2A所示的方法对应的、基站建立共存工作模式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305和301。
步骤301是基站为用户设备预先配置共存工作模式及配置信息的步骤。作为一个示例,该步骤可以发生于基站与用户设备建立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连接的过程中;作为另一示例,该步骤可以发生于基站与用户设备进行RRC连接重配置的过程中。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这两个示例。
如图4所示,当用户设备(UE)410从RRC_idle进入到RRC_Connected状态时,向基站(E-UTRAN)420发送RRC连接请求(如步骤401-1所示)。基站将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封装于RRC连接建立消息中,并发送给用户设备(步骤401-2)。用户设备向基站反馈RRC连接完成消息(步骤401-3),从而确认配置信息的接收。
如图5所示,当用户设备510处于RRC_Connected状态时,如果基站520检测到有干扰频段(如ISM)的网络被激活、从而判断用户设备可能需要共存工作模式,则基站520将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封装于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并发送给用户设备(步骤501-4)。用户设备可以向基站反馈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步骤501-5),从而确认配置信息的接收。
应理解,上述进行共存工作模式预配置的方法仅仅是示例性的,不是穷尽性的,可以采用任何其他适当的时机和方法来预配置这些信息,这里不一一详述。
步骤305与参考图2A所描述的步骤205对应。在步骤305中,基站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激活请求。基站在接收到该激活请求后,即可得知用户设备将激活共存工作模式,从而可以对与该用户设备的通信所需要的资源进行相应的配置。
如上所述,所述激活请求中可以包括用于指示用户设备所选的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得知用户设备将激活其所选的模式,可以根据所保存的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配置。所述激活请求中也可以不包括这样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确定用户设备将激活预先配置的默认工作模式。
作为一个示例,当基站成功接收到激活请求后,从基站侧向用户设备返回是否已正确接收激活请求的确认信号,例如,如果成功接收到所述激活请求,则返回ACK信号;否则,返回NACK信号。
图2B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第一通信系统的用户设备建立(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
在图2B所示的方法中,用户设备在向基站发送了激活请求之后,需要等待基站反馈的对所述激活请求的响应信号(也称为激活响应),并根据该激活响应来激活共存工作模式。
如图2B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205’、209’和215’。
步骤205’与步骤205相似,用户设备在需要进入共存工作模式时(例如在检测到工作于与第一通信系统的工作频带相邻的频带的第二通信系统后),向第一通信系统的基站发送激活请求,以请求进入共存工作模式。与上述实施例相似,所述激活请求中可以包括用于指示用户设备所选的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也可以不包括这样的信息。
在步骤209’中,用户设备接收来自基站的激活响应。在步骤215’中,用户设备根据所保存的所述基站为其预先配置的配置信息来激活共存工作模式。作为一个示例,要激活的共存工作模式可以是默认共存工作模式。作为另一示例,要激活的共存工作模式可以是该用户设备所选择的共存工作模式(已通过激活请求通知到基站)。作为一个示例,该激活响应中可以包括用于指示所述基站是否允许该用户设备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设备可以根据激活响应来判断是否可以激活共存工作模式,若是,则进行步骤215’的处理,否则,则不激活共存工作模式。作为另一示例,所述激活响应中可以包括用于指示基站为用户设备指定的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设备在步骤215’中根据所保存的相应配置信息来激活基站所指定的共存工作模式。
图3B示出了与图2B所示的方法对应的、基站建立共存工作模式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305’、309’和301’。
步骤301’是基站为用户设备预先配置共存工作模式及配置信息的步骤,与步骤301相似,这里不再重复。
步骤305’和309’分别与参考图2B所描述的步骤205’和209’对应。在步骤305’中,基站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激活请求。如上所述,该激活请求中可以包括用于指示用户设备所选模式的信息,也可以不包括这样的信息。在步骤309’中,基站向用户设备反馈激活响应。
作为一个示例,基站在收到激活请求后,可以根据系统运行状况(当前小区情况(如当前的资源使用状况)以及用户设备情况(如用户设备当前业务))来判断是否允许用户设备进入共存工作模式,若是,则在该激活响应中封装用于指示是否允许该用户设备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作为另一示例,基站可以为所述用户设备指定共存工作模式,将用于指示为用户设备指定的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如封装于所述激活响应中)发送给用户设备。
在上述方法中,由于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是预先配置在用户设备中的,因此,当用户设备需要进入共存工作模式时,不再需要对共存工作模式进行配置,能大大缩短激活共存工作模式所需时间,使得用户设备能够快速进入共存工作模式,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
图6示出了用户设备610和基站620建立共存工作模式的一个具体示例。
如图6所示,当用户设备610检测到干扰系统(步骤603)时,可以向基站发送激活请求(步骤605)。基站620正确接收到该激活请求后,从基站侧向用户设备610反馈一个ACK信号。可选地,如果基站为用户设备预配置的配置信息涉及两种或更多种共存工作模式,则在发送所述激活请求之前,用户设备还可以在这些共存工作模式中选择一种(步骤604)。用户设备还可以将指示所选模式的信息(如该模式的序号)封装在激活请求中。采用这种方法,在配置有多种共存工作模式的情况下,用户设备可以根据干扰系统的类型等信息选择一种适应于该干扰系统的共存工作模式,从而优化共存工作模式下的通信。作为另一具体示例,激活请求中也可以不包括用户设备610选择的共存模式的信息。
当接收到ACK信号后,用户设备610可以直接进入默认的共存工作模式或者在步骤604中选择的共存工作模式。如果收到NACK信号,则可以判断激活请求发送失败,在没有达到最大重传次数的情况下,用户设备610重新发送激活请求。
在上述示例中,基站在收到激活请求后只需反馈一个确认信号。用户设备在收到基站的ACK信号后即直接激活共存工作模式。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交互,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建立共存工作模式所需时间。
所述激活请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比特。作为一个示例,激活请求可以仅包括一个比特,当该比特为“1”或“0”时,可以表示用户设备请求进入共存模式。该比特可以被编码或调制,从而变换成多比特信息或者复符号。作为一个具体示例,用户设备610可以通过物理层来发送激活请求。以第一通信系统为LTE系统为例,可以基于LTE标准而采用一种新的PUCCH(物理层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方式来传输所述激活请求,这种新的方式可以称为PUCCH format 3。例如,第一通信系统可以事先为PUCCH format 3分配一个区域(PUCCHregion)。在用户设备610检测到干扰系统(即需要进入共存工作模式时)之后,无论出现的第一个分配给该用户设备610的PUCCH是用来传输什么信息的,均放弃传输该信息,而采用该PUCCH来传输所述激活请求(例如,该激活请求可以包括1比特)。
作为另一具体示例,用户设备610可以通过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层来发送所述激活请求。以LTE系统为第一通信系统为例,可以基于LTE标准而定义一种新的MAC控制元素(MACcontrol element),CoEX MAC CE。作为一个具体示例,可以为该CoEXMAC CE定义一个新的LCID值,例如该LCID值可以是“01011”。当用户设备610需要发送激活请求时,可以将如下的MAC子帧头(MACsubheader)包括于MAC包数据单元(MAC PDU)中:
R R E LCID=01011
其中:
R:为保留比特,可以设置为‘0’;
E:为扩展域。扩展域是一个标识,用来指示在MAC帧头中是否有其它的域。E设置为‘1’时,表示至少有一个其它的R/R/E/LCID域。E设置为‘0’,表示有一个MAC服务数据单元(MAC SDU),一个MAC控制元素或者表示补丁起始(padding starts)在下一个字节。
LCID=01011表示相应的MAC控制元素(MAC CE)是CoEXMAC CE。
上面所示的MAC子帧头所对应的CoEX MAC CE的长度为0字节。
当基站620接收到LCID=01011的MAC子帧头时,即可得知用户设备请求激活共存工作模式。
相对于通过RRC层信令来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方法,利用MAC层信令能够更快地激活共存工作模式。同时,由于MAC层信令也具有相应的HARQ(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共存模式的激活信令的可靠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作为一个示例,基站620为用户设备610预先配置的每种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用于指示该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设备610可以根据收到ACK信号的时间和所述起始时延来确定共存工作模式的开始时间(步骤612)。基站620可以根据发送ACK信号的时间和所述起始时延来确定用户设备启动共存工作模式的时间(步骤618)。通过设置起始时延,可以使得用户设备与基站准确确定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时间。将起始时延设置于预先配置的配置信息中,可以减少共存工作模式建立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从而进一步加快建立共存工作模式的速度。
作为一个示例,基站620为用户设备610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用于指示每种共存模式的过渡时间带的信息。共存工作模式的过渡时间带是指在激活和结束该共存工作模式之后仍保持之前的工作模式的时间段。例如,在共存工作模式为基于时分复用的模式的情况下,在进入共存工作模式之前,可能有些依据普通工作模式(用户设备仅与基站进行第一通信的工作模式)传输的数据仍在交互HARQ信息或者尚需重传。因此,可能需要在实行共存工作模式之前设置一段过渡时间带,以允许这部分数据按照普通工作模式完成传输。同理,在用户设备收到基站发送的结束共存工作模式的命令之后,可能有些依据共存工作模式传输的数据仍在交互HARQ信息或者尚需重传,也需要在恢复为普通工作模式之前设置一段过渡时间带,允许这部分数据按照共存工作模式完成传输。因此,可以为每种共存工作模式设置一适当的过渡时间带。作为具体示例,基站620为用户设备610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用于指示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的信息以及所述过渡时间带的长度等。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设备610可以根据这些配置信息来判断在激活所述共存工作模式之后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步骤613)。基站620也可以根据这些配置信息来判断在用户设备激活所述共存工作模式之后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步骤619)。可选地,用户设备还可以在结束共存工作模式之前根据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来判断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应理解,过渡时间带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来确定,这里不作限定。通过设置每种共存工作模式的过渡时间带,可以确保工作模式转换过程中数据和信令的传输可靠性,从而保证工作模式的平滑转换。将每种共存工作模式的过渡时间带信息设置于预先配置的配置信息中,可以减少共存工作模式激活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从而进一步加快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速度。
图7示出了用户设备610和基站620建立共存工作模式的另一具体示例。
如图7所示,当用户设备610检测到干扰系统(步骤703)时,可以向基站620发送激活请求(步骤705)。与图6所示的示例相似,如果基站为用户设备预配置的配置信息涉及两种或更多种共存工作模式,则在发送所述激活请求之前,用户设备610可以在这些共存工作模式中选择一种(步骤704),并可以将指示所选模式的信息封装在激活请求中。作为另一具体示例,激活请求中也可以不包括用户设备710选择的共存模式的信息。
基站620接收到该激活请求后,根据系统信息来判断是否允许用户设备610进入共存工作模式(步骤706),然后反馈一个激活响应信号(步骤709)。该激活响应信号包括用于指示是否允许用户设备610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作为一个示例,基站620可以选择采用默认的共存工作模式或者采用用户设备自己选择的共存工作模式。作为另一示例,基站620可以根据系统信息在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中重新为用户设备选择一个共存工作模式,并通过所述激活响应通知给用户设备610。
在用户设备610成功收到激活响应后,从用户设备侧向基站返回用户指示用户设备已成功接收激活响应的确认信号(如ACK信号)。
然后,用户设备610根据所述激活响应来判断是否被允许进入共存工作模式(步骤711)。如果是,则可以进行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步骤(如步骤715所示),否则,则结束本次激活请求。
在图7所示的示例中,基站620在收到激活请求后根据当前小区情况(如当前的资源使用状况)以及用户设备情况(如用户设备当前业务)来判断是否允许用户设备610进入共存工作模式,而用户设备610可以根据所述激活响应来判断是否被允许进入共存工作模式。在图7的方法中,基站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来判断是否运行进入共存工作模式,因此,该方法能够确保主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另外,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基站620可以根据干扰系统的种类,并结合主通信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来重新选择最适宜的共存工作模式,与单纯由用户设备自身选择共存模式的方法相比,这样选择的共存工作模式无疑更适应系统的总体需求。
作为一个具体示例,用户设备610可以利用RRC层来发送所述激活请求。
以LTE系统为主通信系统为例,可以基于LTE标准而新增一个RRC命令,用RRC_CoEX_Activition_Request来表示。该命令可以是如下格式的:
RRC_CoEX_Activition_Request:
Mode:(mode1,mode2,mode3,…,modeN)
其中,mode1,mode2,mode3,…,mode N分别表示基站为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N种共存工作模式(N≥1)。Mode:(mode1,mode2,mode3,…,modeN)表示用户设备所选择的共存工作模式的序号。
仍以LTE系统为主通信系统为例,基站可以在RRC层反馈所述激活响应。可以基于LTE标准新增一个RRC命令,该命令可以用“RRC_CoEX_Activition_Response”来表示,其可以具有如下格式:
State:(accept,reject)
Mode:(mode1,mode2,mode3,…,modeN)
其中,State:(accept,reject)表示允许或拒绝用户设备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Mode:(mode1,mode2,mode3,…,modeN)表示基站为用户设备选择的共存工作模式的序号。
与图6所示的示例相似,在图7所示的示例中,基站620为用户设备610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也可以包括用于指示该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的信息。用户设备610可以根据成功接收到激活响应的时间(如发送用于指示用户设备成功接收到激活响应的确认信号的时间)和所述起始时延来确定共存工作模式的开始时间(步骤712)。基站620可以根据接收到用于指示用户设备成功接收到激活响应的确认信号的时间和所述起始时延来确定用户设备启动共存工作模式的时间(步骤718),从而与用户设备保持同步。可选地,用户设备610可以根据配置信息来判断在激活所述共存工作模式之后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步骤713)。基站620也可以根据这些配置信息来判断在用户设备激活所述共存工作模式之后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步骤719)。可选地,用户设备还可以在结束共存工作模式之前根据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来判断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
图8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配置于第一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如图8所示,设备810中可以包括接收装置812、共存模式激活装置814、发送装置816和存储装置818。
存储装置818用于存储基站为该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与上述实施例/示例中相似,该存储装置818可以包括基站为该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一种或更多种共存工作模式及其配置信息。
发送装置816用于在该用户设备需要进入共存工作模式(如检测到干扰系统)时向基站发送用于请求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激活请求。与上述实施例/示例中相似,发送装置可以利用MAC层或者RRC层信令来传输该激活请求,这里不再重复。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接收装置812可以接收从基站侧返回的用于指示所述基站是否已成功接收所述激活请求的确认信号(如上所述,为ACK信号或NACK信号)。在接收装置812接收到ACK信号后,共存模式激活装置814根据存储装置818中保存的配置信息来激活共存工作模式。当收到NACK信号时,则表示激活请求传输失败,共存模式激活装置814不激活共存工作模式。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接收装置812还可以接收从基站反馈的激活响应消息(如参考图3A和图7所描述的激活响应),共存模式激活装置814在接收装置812接收到该激活响应时根据预先配置的信息来激活共存工作模式。
与上述方法示例相似,该激活响应可以包括用于指示是否允许所述用户设备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共存模式激活装置814可以根据该响应消息来判断该用户设备是否被允许激活共存工作模式,这里不再重复。作为另一示例,所述激活响应还可以包括用于指示基站指定的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共存模式激活装置814还可以解析所述激活响应,从而得到基站指定的共存工作模式,并激活该指定的共存工作模式。
采用图8所示的结构,用户设备810能够快速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由于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是预先配置的,因此,可以大大缩短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时间,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
图9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配置于第一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的示意性框图。与图8所示的设备810相似,设备910也包括接收装置912、共存模式激活装置914、发送装置916和存储装置918。不同之处在于,设备910还包括共存模式选择装置920。
接收装置912、共存模式激活装置914、发送装置916和存储装置918分别与图8所示的相应装置具有相似的功能,这里不再重复。
共存模式选择装置920用于根据干扰系统的类型和配置,基于存储装置918中保存的配置信息,从基站为该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多种共存工作模式中选择一种。用于指示所选择的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可以通过发送装置916发送给基站。作为一个示例,共存模式选择装置920可以将用于指示所选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封装在激活请求中。
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示例相似,基站为用户设备810或910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用于指示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与上文所描述的方法示例/实施例相似,共存模式激活装置814或914可以根据接收装置812接收到用于指示所述基站已成功接收所述激活请求的确认信号的时间和所述起始时延来确定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开始时间,或者可以根据发送装置816/916向基站返回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装置已成功接收到所述激活响应的确认信号的时间和所述起始时延来确定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开始时间,这里不再重复。
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示例相似,基站为用户设备810或910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还可以用于指示在激活和结束每种共存工作模式之后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的信息以及过渡时间带的长度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共存模式激活装置814或914可以根据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来判断在激活或结束所述共存工作模式之后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
图10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配置于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0所示,基站1020中可以包括接收装置1022、发送装置1024和发送装置1026。
接收装置1022可以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激活请求。与上述实施例/示例中相似,接收装置1022可以利用MAC层或RRC层来接收该激活请求,这里不再重复。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发送装置1024可以在接收装置1022接收到所述激活请求时,向用户设备反馈用于指示基站是否已成功接收所述激活请求的确认信号(如ACK或NACK信号)。作为另一具体实施例,发送装置1024在接收装置1022接收到所述激活请求时,还可以向用户设备反馈对该激活响应的响应信号,也称为激活响应。作为一个示例,该激活响应可以包括有关是否允许用户设备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如参考图7所示的激活响应);作为另一示例,该激活响应可以包括用于指示基站为用户设备指定的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发送装置1024可以利用无线资源控制层(RRC)来发送这种激活响应,这里也不再重复。
预配置装置1026用于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作为具体示例,预配置装置1026可以采用参考图4或图5所示的方法来为用户设备预先配置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另外,预配置装置1026可以为用户设备预先配置一种或者更多种共存工作模式及其配置信息。
采用图10所示的基站,能够使得用户设备快速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由于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是预先配置的,因此,可以大大缩短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时间,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
图11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配置于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的示意性框图。与图10所示的基站1020相似,基站1120也包括接收装置1122、发送装置1124和预配置装置1126;不同之处在于,基站1120还包括模式控制装置1128。
接收装置1122、发送装置1124和发送装置1126分别与参考图10所描述的相应装置具有相似的功能,这里不再重复。
模式控制装置1128用于在接收装置1122收到激活请求后,根据系统信息来判断是否允许所述用户设备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由发送装置1126将有关是否允许所述用户设备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反馈给用户设备。作为一个示例,模式控制装置1128还可以根据系统信息来重新选择允许用户设备进入的共存工作模式。由发送装置1126将用于指示所选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如封装于激活响应中)反馈给用户设备。
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示例相似,预配置装置1126为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用于指示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模式控制装置根据可以发送装置1126发送用于指示所述基站已正确接收激活请求的确认信号的时间或者接收装置1122接收到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已成功接收到激活响应的确认信号的时间和所述起始时延来确定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开始时间,这里不再重复。
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示例相似,预配置装置1126为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还可以用于指示在激活和结束每种共存工作模式之后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的信息以及过渡时间带的长度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模式控制装置可以根据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来确定用户设备在激活或接收共存工作模式之后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
下文给出基站(如预配置装置1126)为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的一些具体示例。
第一示例
在该示例中,基站为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个或更多个:
1.共存模式起始时延,
2.默认的共存工作模式的序号(只配置一种默认共存工作模式的情况),以及
3.允许用户设备所使用的所有可能的共存工作模式的序号。
在上述信息中,第二项和第三项是互斥的,即如果基站对第二项信息进行配置,就不会对第三项信息进行配置,反之亦然。
作为一个具体示例,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可以用子帧数来表示。以LTE系统为主通信系统为例,一个子帧的长度是1ms。例如,在图6所示的方法中,用户设备可以从该用户设备收到来自基站侧的用于指示基站已成功接收到激活请求的确认信号(如ACK信号)的时间开始计算时延,而基站可以从发送该确认信号的时间开始计算时延。例如,假设时延为a个子帧(a≥1)且用户设备在第n个子帧(n≥1)收到ACK信号,则第n+a+1个子帧为实行共存工作模式的第一个子帧,即共存工作模式在第n+a+1个子帧开始。又如,在图7所示的方法中,用户设备可以从该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用于指示该用户设备已成功接收到激活响应信号的确认信号(如ACK信号)的时间开始计算时延,而基站可以从接收到该确认信号的时间开始计算时延。例如,假设预先配置的时延为a个子帧,且用户在第n个子帧发送ACK信号,则第n+a+1个子帧为实行共存工作模式的第一个子帧,即共存工作模式在第n+a+1个子帧开始。
作为另一具体示例,共存模式的起始时延可以用序号表示。例如,可以预先选择多个时延值(即延迟子帧数),将这些时延值按照某种顺序编号。这样,在配置信息或者实际传输中,只需传输相应的时延值的序号即可。
在共存工作模式基于时分复用且以时间周期的形式体现该时分复用的情况下,可以规定时间周期,每个周期分别有第一通信系统(如LTE)工作时间和一第二通信系统(如ISM)工作时间(在一个周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可以是不连续的,第二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在这种情况下,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可以用1比特来表示。例如,若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为比特0,则表示可以立即开始共存工作模式;若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为比特1,则表示要等待到一个新的完整的共存模式的时间周期开始时再开始共存模式。举例而言,在图6所示的方法中,如果共存模式的起始时延为比特0,则共存模式从用户设备收到来自基站的ACK信号后开始;如果共存模式的起始时延为比特1,则共存模式从用户设备收到来自基站的ACK信号后的第一个完整的时间周期的起始处开始。
第二示例
如果基站为用户设备预配置一种共存工作模式,则该模式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
1.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
2.指示共存工作模式是基于时分复用还是基于频分复用的信息。
3.在该共存工作模式基于时分复用的情况下,可以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
a.共存工作模式的时间周期(包括第一通信的工作时间和第二通信的工作时间)。
b.一个时间周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和第二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的比例。
c.第一通信系统在一个时间周期内的工作时间。
d.共存工作模式的序号。
e.指示共存工作模式开始前和结束后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的信息。
f.过渡时间带的长度。
4.在该共存工作模式基于频分复用的情况下,可以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
g.第一通信系统(如LTE)的上行PUCCH传输模式。
h.频分共存工作模式的序号。
如果基站为用户设备预先配置允许该用户设备使用的多种可能的共存工作模式,则每种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号中可以包括:
i.该共存工作模式的序号。
其中,该共存工作模式序号为基站与用户设备临时约定的本次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在多种可能的共存模式中的序号。
下面描述上述各种信息的具体示例。
起始时延
第二示例中的起始时延可以采用第一示例中的起始时延的格式,这里不再重复。
指示共存工作模式是基于时分复用还是基于频分复用的信息
指示共存工作模式是基于时分复用还是基于频分复用的信息可以用1比特来表示。例如,比特0表示采用时分复用方式,比特1采用频分复用方式。
时间周期
如果共存工作模式是基于时分复用的,则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有关该模式的时间周期的信息。仍以LTE系统为第一通信系统、ISM系统为第二通信系统为例,1个帧(frame)包含10个子帧(subframe)。在这种情况下,有关时间周期的信息可以包括时间周期的长度。时间周期的长度可以是一个时间周期所包含的子帧的数目或者所包含的帧的数目。如果时间周期的长度为帧的整数倍,即为10个子帧的整数倍,则可以约定每个时间周期默认从1个帧的第一个子帧开始。作为另一示例,一个时间周期可以不从帧的第一个子帧开始计算。无论从哪个子帧开始,个数与时间周期的长度对应的多个子帧即构成一个时间周期。
可选地,基于时分的共存模式的时间周期的信息还可以包含周期的长度和周期的起始偏移量。周期的长度为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子帧的数目或者所包含的帧的数目。如果周期的长度为帧的整数倍,即为10个子帧的整数倍,则可以约定周期的起始偏移量,即每周期都是从一个帧的第几个子帧开始的。
在配置信息中,共存模式的周期长度和周期起始偏移量可以用具体的子帧数或者帧数来表示。可选地,可以事先约定几种可用情况,并按照某种顺序为这几种情况编号,即共存模式的周期长度和周期起始偏移量可以用序号来表示。
一个时间周期内两个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的比例
一个时间周期内第一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和第二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的比例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比例数来表示。该比例也可以用两个子帧数(即每个周期中分别用于两个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的子帧数)来表示。
在预先配置了周期的长度的情况下,第一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和第二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的比例也可以体现为每个周期中用于第一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的子帧数目。
两个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的比例也可以用序号来表示。可以事先约定几种可用的比例值,并按照某种顺序为这几种比例值编号。
如果第一通信系统(如LTE标准)中已经事先针对每一种比例约定了一种基于时分复用的LTE工作时间和工作ISM时间的分配方案,则上述比例可以用来表示采用了那一种时分复用的分配方案。
如果第一通信系统采用规则的时间分配方案且已经配置了每个时间周期,则上述比例可以用来表示具体的第一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和第二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这里,所谓的规则的时间分配方案是指:一个时间周期内组成第一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的子帧彼此是连续的,且组成第二通信系统的工作时间的子帧彼此也是连续的,即一个周期被规则地分成了2部分。
第一通信系统在一个周期内的工作时间
以LTE为第一通信系统、ISM系统为第二通信系统为例,如果LTE系统采用了规则的LTE工作时间和ISM工作时间的分配方案,并且已经配置一个时间周期内LTE工作时间和ISM工作时间的比例,则LTE在一个周期内的工作时间可以用1个比特来表示,该比特可以指示一个周期中LTE应该使用第一个规则工作时间还是第二个规则工作时间。例如,比特为0时,表示在一个周期中LTE先工作,ISM后工作;比特为1时,表示一个周期中ISM先工作,LTE后工作。
LTE在一个周期内的工作时间也可以表现为在1个周期内LTE具体在哪些子帧内工作。可以比特图(Bitmap)的形式来表示该信息,如可以用“0110111000”来表示周期长度为10个子帧,其中LTE的工作子帧包括第1、2、4、5、6子帧,而该周期内的其余子帧为ISM的工作子帧。还可以用具体的子帧号来表示LTE在一个时间周期的的工作时间。
如果LTE采用了规则的LTE时间和ISM时间的分配方案,但没有配置LTE工作时间和ISM工作时间的比例,则LTE在一个周期内的工作时间可以用两个数值来表示。第一个数值可以是布尔数,即用比特0或者比特1指示一个周期中LTE应该使用第一个规则工作时间还是第二个规则工作时间。第二个数值可以是子帧的序号,用来指示第一个规则工作时间的最后一个子帧或者第二个规则工作时间的第一个子帧。如果LTE已经事先约定这种情况下LTE会在第一个规则时间或者第二个规则时间内工作,则LTE在一个周期内的工作时间也可以用子帧序号来表示,该子帧序号用来指示第一个规则工作时间的最后一个子帧或者第二个规则工作时间的第一个子帧。
指示共存工作模式开始前和结束后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
用于共存工作模式开始前和结束后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的信息可用一个或更多个比特来指示。
例如,在用1个比特来表示的情况下,比特0可以表示不需要过渡时间带,即进入共存模式后,所有尚未完成的数据传输都直接终止,等待进入共存模式后重新进行分配或者传输;而比特1可以表示需要过渡时间带。在用2个比特来表示的情况下,可以用一个比特来表示在进入共存模式之前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而用另一个比特来表示收到结束共存模式命令后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
过渡时间带的长度
仍以LTE为第一通信系统为例,如果LTE未事先约定过渡时间带的长度,则基站可以为用户设备预先配置共存模式的过渡时间带长度。
作为一个具体示例,过渡时间带长度可以用一个子帧数来表示。在该示例中,共存模式开始之后的过渡时间带的长度可以等于共存模式结束之后的过渡时间带的长度。
作为另一具体示例,过渡时间带长度还可以用两个子帧数来表示。即共存模式开始之后的过渡时间带的长度可以不等于共存模式结束之后的过渡时间带长度,二者分别由两个子帧数来指示。
在其他具体示例中,过渡时间带的长度还可以为序号的形式。例如基站可以与用户设备事先约定几种可能或者常用的过渡时间带长度,并按照一定顺序为其编号。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此所描述的实施例和/或示例的是示例性的,而非穷举性的,本公开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和/或示例。
在上述实施例/示例中,第一通信系统和第二通信系统是指共存于用户设备上的不同通信系统。例如,第一通信系统可以是例如LTE系统、LTE-A系统或其他通信系统等,第二通信系统(或干扰系统)可以是用户设备上配置的蓝牙系统、WLAN系统或GPS系统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等表述是为了将所描述的特征在文字上区分开,以清楚地描述本公开。因此,不应将其视为具有任何限定性的含义。
作为一个示例,上述方法的各个步骤以及上述设备的各个组成模块和/或单元可以实施为第一通信系统的基站(如eNodeB)或者终端节点(如用户设备)中的软件、固件、硬件或其组合,并作为基站或终端节点的相应设备中的一部分。上述装置中各个组成模块、单元通过软件、固件、硬件或其组合的方式进行配置时可使用的具体手段或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容易理解,包含上述实施例的设备的系统也应该被认为落入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
作为一个示例,在通过软件或固件实现的情况下,可以从存储介质或网络向具有专用硬件结构的计算机(例如图12所示的通用计算机1200)安装构成该软件的程序,该计算机在安装有各种程序时,能够执行各种功能等。
在图12中,中央处理单元(CPU)1201根据只读存储器(ROM)1202中存储的程序或从存储部分1208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203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在RAM 1203中,也根据需要存储当CPU 1201执行各种处理等等时所需的数据。CPU 1201、ROM 1202和RAM 1203经由总线1204彼此链路。输入/输出接口1205也链路到总线1204。
下述部件链路到输入/输出接口1205:输入部分1206(包括键盘、鼠标等等)、输出部分1207(包括显示器,比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和扬声器等)、存储部分1208(包括硬盘等)、通信部分1209(包括网络接口卡比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通信部分1209经由网络比如因特网执行通信处理。根据需要,驱动器1210也可链路到输入/输出接口1205。可拆卸介质1211比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被安装在驱动器1210上,使得从中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到存储部分1208中。
在通过软件实现上述系列处理的情况下,从网络比如因特网或存储介质比如可拆卸介质1211安装构成软件的程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种存储介质不局限于图12所示的其中存储有程序、与设备相分离地分发以向用户提供程序的可拆卸介质1211。可拆卸介质1211的例子包含磁盘(包含软盘(注册商标))、光盘(包含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和数字通用盘(DVD))、磁光盘(包含迷你盘(MD)(注册商标))和半导体存储器。或者,存储介质可以是ROM 1202、存储部分1208中包含的硬盘等等,其中存有程序,并且与包含它们的设备一起被分发给用户。
本公开还提出一种存储有机器可读取的指令代码的程序产品。所述指令代码由机器读取并执行时,可执行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相应地,用于承载上述存储有机器可读取的指令代码的程序产品的存储介质也包括在本公开的公开中。所述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软盘、光盘、磁光盘、存储卡、存储棒等等。
此外,本公开提供的技术可配置如下:
方案1.一种共存工作模式的激活方法,包括:
第一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发送用于请求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激活请求,在所述共存工作模式下,所述用户设备利用不同的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基站进行第一通信并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二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第二通信;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而激活所述共存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是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并保存于所述用户设备中。
方案2.如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激活请求包括:
利用媒体访问控制层信令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激活请求。
方案3.如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了多种共存工作模式,并且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第二通信系统而从预先配置的多种共存工作模式中选择一种,并将用于指示所选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封装于所述激活请求中。
方案4.如方案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反馈的对所述激活请求的激活响应,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在接收到所述激活响应后激活所述共存工作模式。
方案5.如方案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激活响应包括有关是否允许所述用户设备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并且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激活响应来判断所述基站是否允许其激活共存工作模式,若是,则激活所述共存工作模式。
方案6.如方案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激活响应包括用于指示所述基站指定的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并且激活共存工作模式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激活所述基站指定的共存工作模式。
方案7.如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的信息,并且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收到用于指示所述基站成功接收到所述激活请求的确认信号的时间和所述起始时延来确定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开始时间。
方案8.如方案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的信息,并且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向所述基站反馈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正确接收所述激活响应的确认信号的时间和所述起始时延来确定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开始时间。
方案9.如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在激活和结束每种共存工作模式之后是否需要仍保持之前的工作模式下的数据传输的过渡时间带的信息以及所述过渡时间带的长度,并且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来判断在激活所述共存工作模式之后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
方案10.如方案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结束共存工作模式之前,根据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来判断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
方案11.如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包括一种或更多种基于时分复用的共存工作模式和/或一种或更多种基于频分复用的共存工作模式中的一种或更多种。
方案12.如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激活请求包括:
利用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激活请求。
方案13.一种用户设备,配置于第一通信系统中,并具有利用不同的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进行第一通信并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二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第二通信的共存工作模式,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是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
发送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发送用于请求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激活请求;以及
共存模式激活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而激活所述共存工作模式。
方案14.如方案13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发送装置被配置用于:利用媒体访问控制层信令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激活请求。
方案15.如方案13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存储设备存储有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多种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并且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共存模式选择装置,用于根据第二通信系统而从预先配置的多种共存工作模式中选择一种,并将用于指示所选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封装于所述激活请求中。
方案16.如方案13-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设备,还包括:
接收装置,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反馈的对所述激活请求的激活响应,
其中,所述共存模式激活装置在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所述激活响应后激活所述共存工作模式。
方案17.如方案16所述的用户设备,
其中,所述激活响应包括有关是否允许所述用户设备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并且所述共存模式激活装置还被配置用于:
根据所述激活响应来判断所述基站是否允许其激活共存工作模式,若是,则激活所述共存工作模式。
方案18.如方案1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激活响应包括用于指示所述基站指定的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并且所述共存模式激活装置被配置用于:
根据所述激活响应来激活所述基站指定的共存工作模式。
方案19.如方案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的信息,并且所述共存模式激活装置还被配置用于:
根据所述接收装置收到用于指示所述基站已成功接收所述激活响应的确认信号的时间和所述起始时延来确定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开始时间。
方案20.如方案16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的信息,并且
所述发送装置还被配置用于:向所述基站反馈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已正确接收所述激活响应的确认信号,并且
所述共存模式激活装置还被配置用于:根据所述发送装置反馈所述确认信号的时间和所述起始时延来确定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开始时间。
方案21.如方案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在激活和结束每种共存工作模式之后是否需要仍保持之前的工作模式下的数据传输的过渡时间带的信息以及所述过渡时间带的长度,并且所述共存模式激活装置还被配置用于:
根据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来判断在激活所述共存工作模式之后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
方案22.如方案2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共存模式激活装置还被配置用于:
在结束共存工作模式之前,根据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来判断是否需要过渡时间带。
方案23.如方案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包括一种或更多种基于时分复用的共存工作模式和/或一种或更多种基于频分复用的共存工作模式中的一种或更多种。
方案24.如方案13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所述发送装置被配置用于:利用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向所述基站发送所述激活请求。
方案25.一种共存工作模式的激活方法,包括:
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用于请求进入使该用户设备利用不同的传输资源分别与所述基站进行第一通信并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二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第二通信的共存工作模式的激活请求,
其中,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有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
方案26.方案2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反馈对所述激活请求的激活响应。
方案27.如方案2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在收到所述激活请求后,根据第一通信系统的系统信息来判断是否允许所述用户设备激活共存工作模式;以及
将有关是否允许所述用户设备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封装于所述激活响应中。
方案28.如方案26或2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根据第一通信系统的系统信息来选择允许所述用户设备进入的共存工作模式;以及
将用于指示所选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反馈给所述用户设备。
方案29.如方案2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的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根据向所述用户设备返回用于指示所述基站已成功接收所述激活请求的确认信号的时间以及所述起始时延来计算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开始时间。
方案30.如方案26或2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的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根据收到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已成功接收所述激活响应的确认信号的时间以及所述起始时延来计算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开始时间。
方案31.如方案25-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在激活和结束每种共存工作模式之后是否需要仍保持之前的工作模式下的数据传输的过渡时间带的信息以及所述过渡时间带的长度。
方案32.如方案25-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终端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包括一种或更多种基于时分复用的共存工作模式和/或一种或更多种基于频分复用的共存工作模式中的一种或更多种。
方案33.如方案25-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配置信息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消息发送给所述用户设备的。
方案34.如方案25-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配置信息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连接重配置消息发送给所述用户设备的。
方案35.如方案26或27所述的方法,其中,反馈所述激活响应包括:
利用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来发送所述激活响应。
方案36.一种基站,配置于第一通信系统中,包括:
接收装置,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用于请求进入使该用户设备利用不同的传输资源分别与该基站进行第一通信并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二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第二通信的共存工作模式的激活请求;以及
预配置装置,用于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
方案37.方案36所述的基站,还包括:
发送装置,用于在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所述激活请求之后,向所述用户设备反馈对所述激活请求的激活响应。
方案38.如方案37所述的基站,还包括:
模式控制装置,用于在所述接收装置收到所述激活请求后,根据第一通信系统的系统信息来判断是否允许所述用户设备激活共存工作模式,并将有关是否允许所述用户设备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封装于所述激活响应中。
方案39.如方案37或38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模式控制装置还被配置用于根据第一通信系统的系统信息来选择允许所述用户设备进入的共存工作模式,
其中,由所述发送装置将用于指示所选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反馈给所述用户设备。
方案40.如方案36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的信息,并且所述模式控制装置还被配置用于:
根据向所述用户设备返回用于指示所述基站已成功接收所述激活请求的确认信号的时间以及所述起始时延来计算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开始时间。
方案41.如方案37或38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共存工作模式的起始时延的信息,并且
所述接收装置还被配置用于:接收从所述用户设备返回的用于指示所述基站已正确接收所述激活响应的确认信号,
所述模式控制装置还被配置用于:根据所述接收装置收到所述确认信号的时间以及所述起始时延来计算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开始时间。
方案42.如方案36-3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预配置装置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在激活和结束每种共存工作模式之后是否需要仍保持之前的工作模式下的数据传输的过渡时间带的信息以及所述过渡时间带的长度。
方案43.如方案36-3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预配置装置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共存工作模式包括一种或更多种基于时分复用的共存工作模式和/或一种或更多种基于频分复用的共存工作模式中的一种或更多种。
方案44.如方案36-3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配置信息是由所述发送装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消息发送给所述用户设备的。
方案45.如方案36-3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配置信息是由所述发送装置通过无线资源控制连接重配置消息发送给所述用户设备的。
方案46.如方案37或38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发送装置被配置用于:利用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来发送所述激活响应。
方案47.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如方案中13-24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设备以及如方案36-4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
在上面对本公开具体实施例的描述中,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此外,本公开的方法不限于按照说明书中描述的时间顺序来执行,也可以按照其他的时间顺序地、并行地或独立地执行。因此,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方法的执行顺序不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构成限制。
尽管上面已经通过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公开进行了披露,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设计对本公开的各种修改、改进或者等同物。这些修改、改进或者等同物也应当被认为包括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

1.一种用户设备,配置于第一通信系统中,并具有所述用户设备以时分复用方式或频分复用方式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进行第一通信并与不同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二通信系统的设备进行第二通信的共存工作模式,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发送装置,用于在所述用户设备检测到来自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干扰之后,向所述基站发送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所述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包括要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指示信息,其中,在所述用户设备检测到来自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干扰之后,通过识别作为干扰系统的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类型来发送用于请求进入共存工作模式的所述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
接收装置,用于接收关于由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选择的共存工作模式的信息,其中,由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选择的共存工作模式是时分复用方式或频分复用方式;以及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所述共存工作模式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是在所述发送装置发送所述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之前由所述基站为所述用户设备预先配置的,其中,所述配置信息被所述用户设备用于避免来自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干扰。
CN201610354035.4A 2010-09-28 2010-09-28 用户设备 Pending CN1059162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54035.4A CN105916215A (zh) 2010-09-28 2010-09-28 用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80068971.XA CN103081523B (zh) 2010-09-28 2010-09-28 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和系统
CN201610354035.4A CN105916215A (zh) 2010-09-28 2010-09-28 用户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8971.XA Division CN103081523B (zh) 2010-09-28 2010-09-28 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和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16215A true CN105916215A (zh) 2016-08-31

Family

ID=56797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54035.4A Pending CN105916215A (zh) 2010-09-28 2010-09-28 用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16215A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8003A (zh) * 2000-11-16 2002-07-10 讯宝科技公司 无线网络中的共存技术
US20100056136A1 (en) * 2008-09-04 2010-03-04 Jing Zhu Multi-radio platform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ing activities between a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transceiver and co-located transceive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8003A (zh) * 2000-11-16 2002-07-10 讯宝科技公司 无线网络中的共存技术
US20100056136A1 (en) * 2008-09-04 2010-03-04 Jing Zhu Multi-radio platform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ing activities between a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transceiver and co-located transceiv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81523B (zh) 激活共存工作模式的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和系统
CN102934389B (zh) 用于分量载波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EP3592075B1 (en) Method for executing v2x communication executed by v2x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sing same
CN103209483B (zh)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3609188B (zh) 载波资源配置方法、上行信息传输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3119996B (zh) 提供以分量载波索引的顺序排列的功率上升空间报告的方法及有关无线终端和基站
CN103125140B (zh) 共存工作模式建立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和系统
CN103581933B (zh) 一种小区管理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3095436B (zh) 用于确定/辅助确定pucch的资源的方法及相应的装置
CN102143596B (zh) 一种无线资源调度方法和系统
CN103379651B (zh)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4770033B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716143B (zh) 一种时分双工动态帧结构配置方法、确定方法和相应装置
WO2020200024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0121191A (zh) 一种中继系统中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装置
CN104272795A (zh) 用于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设备
CN104284365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小小区增强的方法及装置
RU2006132682A (ru) У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ный восходящий выдеденный канал - прикладной протокол для интерфейсов
CN104718773A (zh) 用于设备到设备通信的链路自适应
JP2016529799A (ja) アップリンク制御情報の送信方法及び装置
CN109417754A (zh) 包括用于定义更灵活的无线通信的一个或多个参数的方法与装置
AU2017424795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06797655A (zh) 用于共处一地的无线电的传输协调
US20110235534A1 (en) Uplink ack/nack signaling for aggregated carriers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20230156670A1 (en) Partial sens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