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00723A - 一种珠子参的育苗方法及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珠子参的育苗方法及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00723A
CN105900723A CN201610242148.5A CN201610242148A CN105900723A CN 105900723 A CN105900723 A CN 105900723A CN 201610242148 A CN201610242148 A CN 201610242148A CN 105900723 A CN105900723 A CN 1059007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tilizer
fermentation
seedling
rhizoma panacis
s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4214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00723B (zh
Inventor
和国海
和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jiang Zhiche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jiang Zhiche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jiang Zhiche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jiang Zhiche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24214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0072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900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007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007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007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4/0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02Receptacles, e.g. flower-pots or boxes; Glasses for cultivating flowers
    • A01G9/029Receptacles for seedl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DINORGANIC FERTILISER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5B, C05C; FERTILISERS PRODUCING CARBON DIOXIDE
    • C05D3/00Calcareous fertilisers
    • C05D3/02Calcareous fertilisers from limestone, calcium carbonate, calcium hydrate, slaked lime, calcium oxide, waste calcium produc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FORGANIC FERTILISER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5B, C05C, e.g. FERTILISERS FROM WASTE OR REFUSE
    • C05F17/00Preparation of fertilisers characterised by biological or biochemical treatment steps, e.g. composting or ferment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30Fuel from waste, e.g. synthetic alcohol or dies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40Bio-organic fraction processing; Production of fertilisers from the organic fraction of waste or refus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珠子参的育苗方法和栽培方法,所述方法通过诸多特定技术手段的相互促进和协同,从而可以显著改善种子的发芽率、成苗率,并极大地缩短了育苗时间;而在栽培方法中,通过特定的肥料使用,可以显著改善其移植后的活苗率和最终的产量。因此,所述育苗方法和栽培方法在珠子参的种植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潜力。

Description

一种珠子参的育苗方法及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用植物的育苗处理方法及栽培方法,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珠子参的育苗处理方法及其栽培方法,属于药用植物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珠子参(学名:Panax japonicus var.major)属于五加科、人参属、下竹节参种,为多年生草本、多生长于1000-4000m海拔高度的山区,适宜生长温度为16-20℃,生长期夜间温度以高于10℃为宜;对于生长土壤而言,喜好肥沃、湿润的土壤,喜荫、不耐强光,播种期一般在年底,生长期缓慢,一种需要4-5年才能收获。
珠子参是一种用途广泛、药效显著的中药材。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甘肃、福建、广西等地,尤其以云南为甚,在越南、缅甸也有分布。珠子参的入药部位主要为干燥根茎,经过大量研究,发现珠子参主要含有皂苷类成分,例如多种人参甙、羽叶三七甙、假人参苷、多种齐墩果酸衍生物等,其中的珠子参总皂苷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镇痛、安神、催眠、缺氧耐受、抗溃疡等多种药物活性。
目前,珠子参的来源主要为野外采挖以及小规模的人工种植栽培,但野生资源已经受到严重破坏和过度采挖,而人生种植在生长速度、成苗率、存活率等多个方面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产需矛盾,人们很早就开始了珠子参的人工栽培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
CN104255255A公开了一种高寒地区珠子参育苗的方法属于药用植物种植领域,本发明包括建盖育苗棚、搭建育苗台、配制基质、播种、幼苗管理和移栽,先建造苗棚,再搭建育苗台,用山林腐殖质土、火烧土、河沙按5:3:2配制基质育种育苗,育苗14-16个月,小苗长到5-6cm时进行移植。所述技术适于在1800-3000m的高寒地区针对珠子参育苗,能有效地缩短育苗时间,提高了珠子参苗的成活率及质量,使苗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且苗整齐、健康;使用育苗盘育苗,不用选地、整地、排水防涝,使育苗快捷、简便。
CN104663234A公开了一种野生珠子参的训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品种选育、耕地准备、播种育苗、定植管理和田间管理步骤,其具体措施如下:选择5-6年生植株采种,摘除所有侧花序只留主花苔,在9月中、下旬,选晴天采摘浆果,成熟一批采摘一批,将采摘的浆果及时水洗搓去果肉,并用150ppm赤霉素浸种24小时后,种植在2600-2868米的高海拔地区,通过在荫蔽程度不少于55%的阴搭建棚中播种育苗,再经起苗定植和防虫、防病、除草施肥,防寒过冬等技术措施,从采种育苗、定植和相关管理,经过6年时间,种植得到符合药材要求的珠子参。使野生珠子参资源得到保护,用人工种植抚育等方式解决野生珠子参商品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CN105309183A公开了一种珠子参快速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当年采收的成熟、健康珠子参果实,经揉搓漂洗去除果肉,得到珠子参种子;2、将洗净后的珠子参种子阴干,于当年进行播种;3、将种子与基质拌匀后,均匀洒在播种筐中,将播种筐放入盛水水槽中,使水分反向渗透直至浸润整筐播种基质,然后取出控水;4、将播种筐放入恒温培养室内培养,温度为20±1℃;基质应定期浇水保湿;5、将萌发后的小苗移栽至苗床上,选择60%透光率遮阴网遮荫种植,控制基质湿度为70%左右,至小苗成活。所述方法得到的珠子参150天左右萌发,180天成苗,综合成苗率达到75%以上,相比传统播种和育苗方法,缩短萌发成苗时间120-150天,提高成苗率45%以上。
此外,科研工作者还对珠子参的专用培育装置等进行了研究,从而开发出了适用于珠子参的特定培育装置,例如:
CN205030243U公开了一种方便移苗的珠子参育苗装置,包括育苗架,育苗架上可拆卸布置有育苗箱,每个育苗箱内呈矩阵布置有育苗孔,育苗孔内可拆卸填装有育苗盒,育苗盒包括两个相互扣接的半桶状盒体,盒体的上部外周设有延伸至育苗孔外侧的限位裙边,盒体下端面设有若干渗水孔,两盒体的上端面之间连接有方便移动的提手;育苗箱可以从育苗架上单独拆卸下来,同时育苗盒又可以从育苗箱内单独拆卸下来,从而减轻了育苗人员的劳动负担,使得移动较为轻便。将育苗盒移至栽种位置时,将两个扣合的盒体打开,整个珠子参的幼苗连同其生长的土壤便被完整的拿出,从而提高了珠子参幼苗移植的成活率,避免种子浪费,该结构简单,使用轻便省力,且成活率高。
CN205030252U公开了一种珠子参种植用大棚,其包括大棚本体和保温篷布,大棚本体的两端相对设有向上升延伸的遮阳架,各遮阳架的上端分别固定有弧形的遮阳导轨,两遮阳导轨内对应设有至少两组滚动装置,位于两遮阳导轨内相对设置的两滚动装置之间连接有通轴,通轴跨设在所述大棚本体的上方,通轴两端与对应连接的滚动装置之间设有驱动装置,两通轴之间固定连接有遮阳蓬布;驱动装置可以带动滚动装置沿着遮阳导轨移动,在移动的同时,两通轴带动遮阳蓬布移动,以适应太阳位置的变化,且遮阳蓬布的面积小于保温篷布的面积,因此在遮阳的同时,并不妨碍珠子参对光线的要求,达到了同时满足光照和遮阳的目的,且操作简单,使用省力。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公开了珠子参的多种种植/栽培方法以及专用装置,这些方法和/或装置均能取得良好的技术效果,完善了珠子参的种植技术,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经济性。
但这些方法仍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种子的成苗率、一年保苗率仍有待提高,栽培和种植方等仍有待多样化和改善等。
基于上述考虑,对于珠子参的育苗方法及其栽培方法仍存在继续研究和改善的必要,这是目前珠子参种植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也正是本发明的研发基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寻求珠子参的育苗方法及其新型的栽培方法,本发明人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在付出了创造性劳动后,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珠子参的育苗方法,所述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1:采集成熟、饱满的珠子参果实,除去果肉,得到珠子参种子;
A2:在培养槽中铺设7-8cm厚的培育基质,将珠子参种子均匀撒在培育基质上,最后覆盖一层1-2cm厚的培育土,完成种子撒播;
A3:保持培育室中温度为20±1℃和保持培育土和培育基质的湿度为30-35%、空气的相对湿度为50-60%;待种子芽苗出土后,按照明期(L):暗期(D)=17-18:6-7交替进行光照和停止光照,光照时的光照强度为2800-3100lux,并适时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6%的复合肥料水溶液进行喷淋,以保持培育土的湿度为40-50%;
A4:待出苗率稳定后,恢复自然的明期和暗期交替和自然的光照强度,并继续适时用上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6%的复合肥料水溶液进行喷淋,以保持培育土的湿度为40-50%;
A5:待≥90%的幼苗高度达到3cm时,便移植到栽培地中,从而完成整个育苗过程。
在本发明的珠子参的育苗方法中,所述步骤A2中,所述培育基质为腐殖土、木材锯末与细砂的混合物,其中,腐殖土、木材锯末与细砂的质量比为1:0.5:2-3,例如可为1:0.5:2、1:0.5:2.5或1:0.5:3,。
在本发明的珠子参的育苗方法中,所述步骤A2中,所述培育土为腐殖土、细砂和草木灰的混合物,其中,腐殖土、细砂和草木灰的质量比为1:1:0.2-0.5,例如可为1:1:0.2、1:1:0.3、1:1:0.4或1:1:0.5。
在本发明的珠子参的育苗方法中,所述步骤A2的培育基质和培育土中涉及的所述腐殖土是栽培领域中的常用土壤,在此不再进行详细描述;涉及的所述木材锯末则是木材加工厂中对木材进行切割时得到的木材粉末,其同样是非常公知的一种物料,在此也不进行详细描述;涉及的所述细砂的平均粒径为0.1-0.2mm。
在本发明的珠子参的育苗方法中,所述步骤A2中,珠子参种子的撒播密度为1-3粒/cm2,例如可为1粒/cm2、2粒/cm2或3粒/cm2
在本发明的珠子参的育苗方法中,所述步骤A3中,保持培育土和培育基质的湿度为30-35%,即所述培育土和培育基质的质量百分比含水量为30-35%。
在本发明的珠子参的育苗方法中,所述步骤A3中,待种子芽苗出土后,按照明期(L):暗期(D)=17-18:6-7交替进行光照和停止光照,即按照每天24小时计,明期(L)为17-18小时,暗期(D)为6-7小时,最优选明期(L):暗期(D)=17:7,即明期(L)为17小时,暗期(D)为7小时。
在本发明的珠子参的育苗方法中,所述步骤A3中,光照时的光照强度为2800-3100lux,即明期(L)时的光照强度为2800-3100lux,例如可为2800lux、2900lux、3000lux或3100lux,最优选为3000lux。
在本发明的珠子参的育苗方法中,所述步骤A3中,所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6%的复合肥料水溶液为氯化铵、硫酸钾和磷酸钾三者混合物的水溶液(即氯化铵、硫酸钾和磷酸钾三者的总质量百分比为4-6%),其中氯化铵、硫酸钾和磷酸钾的质量比为2:1:1。
在本发明的珠子参的育苗方法中,所述步骤A3中,通过喷淋所述复合肥料水溶液,将培育土的湿度由种子出芽前的30-35%提高到出芽后的40-50%(即培育土的质量百分比含水量为40-50%),最优选为45%。
在本发明的珠子参的育苗方法中,所述步骤A4中,待出苗率稳定后恢复自然的明期和暗期交替和自然的光照强度,即恢复自然环境的明期和暗期交替(也即通常意义上的白昼交替),并将光照强度恢复至培育室的自然光照强度。此处的“出苗率稳定”是指随着时间的延长,基本上不再有新的芽苗出现,则可定义为出苗率稳定,也即能够萌发的种子基本上都得以萌发,这是育种领域中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够具有的常规判断知识和能力,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珠子参的育苗方法中,所述步骤A4中,待出苗率稳定后,继续适时用步骤A3中的所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6%的复合肥料水溶液进行喷淋,以保持培育土的湿度为40-50%,最优选为45%。
在本发明的珠子参的育苗方法中,所述步骤A5中,当≥90%(即出苗数量的≥90%的幼苗)的幼苗高度达到3cm时,便可正常移栽到栽培地中,从而完成整个育苗过程和育苗处理。
本发明人发现,所述育苗方法通过独特的处理手段和处理步骤,可以明显提高珠子参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且时间更短,能够适应大规模的育苗需求,为大规模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非常优异的应用前景和推广潜力。
第二个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珠子参的栽培方法,所述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B1:实施上述步骤A1-A5的育苗方法,得到幼苗;
B2:选择南向朝阳的停种至少3年或者新开荒的种植地块,去除杂草、灌木,深翻,土壤消毒后,开挖深为5-10cm、宽为50cm的肥料沟,并填满质量比2:1的细砂与有机复合肥的混合物,直至与地面平齐;
B3:在填满有机复合肥的肥料沟上覆盖种植地原土,起垄,整理成高10cm、宽50cm的种植畦;
B4:在种植畦上按照10cm×10cm的株距移植所述幼苗,并进行正常的种植管理,直至收获。
在本发明的所述珠子参的栽培方法中,在步骤B2中,对于停种至少3年或者新开荒的种植地块的选择,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选择适合珠子参生长的传统种植区域,例如云南、广西、福建等地的海拔2000-2800米的高原地区,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具有的常规能力,在此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所述珠子参的栽培方法中,在步骤B2中,所述细砂的平均粒径为0.1-0.2mm。
在本发明的所述珠子参的栽培方法中,在步骤B2中,所述有机复合肥以重量份计,包括下面的具体组分:
在所述有机复合肥中,所述复合肥的重量份为1-2份,例如可为1份、1.5份或2份。
所述复合肥为硫酸钾、氯化铵和碳酸氢铵的混合物,其中硫酸钾、氯化铵和碳酸氢铵的重量比为2:1:1-2,优选为2:1:1.5。
在所述有机复合肥中,所述发酵肥的重量份为20-25份,例如可为20份、22份、24份或25份。
所述发酵肥是按照包括下面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得的:
C1:将2重量份棉粕、1.5重量份豆饼、0.5重量份花生饼、4重量份鸡粪、15重量份玉米秸秆粉、1重量份鱼骨粉、5重量份塘泥、2重量份沼渣、6重量份酒糟、0.3重量份红糖、2.5重量份云母粉和0.05重量份的复合菌进行充分混合,得到发酵料;
C2:将发酵料堆积到发酵槽中,并从顶部均匀喷淋6-8重量份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8%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然后自然发酵4-5天,并保持通风,使发酵料堆的中心温度保持在60±2℃,得到第一发酵料;
C3:适当控制通风,使第一发酵料继续升温发酵,并控制中心温度为70-74℃,继续发酵12小时后,从顶部均匀喷淋5重量份的水,然后继续发酵10-15小时,期间始终保持中心温度为70-74℃;
C4:发酵完毕后,出槽,即得所述发酵肥。
其中,在所述步骤C1中,所述复合菌为质量比1:1:2的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的混合物。
其中,在所述步骤C1中,鸡粪、塘泥、沼渣和酒糟的各自重量份均为换算成其干燥下的重量份,例如4重量份鸡粪是指换算成干燥鸡粪下为4重量份,其它的塘泥、沼渣和酒糟也均具有相同的含义。
在所述有机复合肥中,所述改性无机复合颗粒的重量份为4-6份,例如可为4份、5份或6份。
所述改性无机复合颗粒是按照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得的:
D1:将凹凸棒石研磨,过100目筛,与过100目筛的硅藻土进行等质量比均匀混合,得到预混粉;
D2:将预混粉加入到磷酸铵和氯化钾的混合水溶液中,在超声下搅拌50-60分钟,再加入羟甲基纤维素和黄原胶,继续充分搅拌,并加热蒸发部分水分,得到混合均匀的预制料;
D3:将预制料进行造粒,得到平均粒径为0.2-0.3mm的颗粒,充分干燥,即得所述改性无机复合颗粒。
其中,在步骤D2中,所述混合水溶液中,磷酸铵的摩尔浓度为3-4mol/L、氯化钾的摩尔浓度为2-3mol/L。
其中,在步骤D2中,加入到磷酸铵和氯化钾的混合水溶液中的预混粉与所述混合水溶液的质量比为1:2-3,例如可为1:2、1:2.5或1:3。
其中,在步骤D2中,羟甲基纤维素与预混粉的质量比为1:8-10,例如可为1:8、1:9或1:10;黄原胶与预混粉的质量比为1:16-20,例如可为1:16、1:17、1:18、1:19或1:20。
其中,在步骤D2中,加入羟甲基纤维素和黄原胶后,经过持续、充分的搅拌并加热蒸发掉部分水分,从而得到了混合均匀的预制料,所蒸发掉的水分的量并没有特别的严格限定,只要使得到的预制料具有一定的粘稠度且能够方便进行后续的造粒操作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合适的选择,在此不再进行详细的描述。
在所述有机复合肥中,所述粉煤灰的重量份为2-4份,例如可为2份、3份或4份。
在所述有机复合肥中,所述腐植酸的重量份为0.6-1份,例如可为0.6份、0.8份或1份。
在所述有机复合肥中,所述氯化钙的重量份为1-1.6份,例如可为1份、1.2份、1.4份或1.6份。
在所述有机复合肥中,所述硫酸锌的重量份为0.2-0.6份,例如可为0.2份、0.4份或0.6份。
在本发明的所述珠子参的栽培方法中,步骤B2中使用的所述有机复合肥的制备方法如下:
E1:分别称取各自用量的复合肥、发酵肥、改性无机复合颗粒、粉煤灰、腐植酸、氯化钙和硫酸锌;
E2:将上述各个组分充分搅拌并混合均匀,从而得到所述有机复合肥。
在本发明的所述珠子参的栽培方法中,在步骤B2中,所述细砂的平均粒径为0.2-0.3mm。
在本发明的所述珠子参的栽培方法中,在步骤B3中,在填满有机复合肥的肥料沟上覆盖种植地原土,起垄,整理成高10cm、宽50cm的种植畦。也即在与地面平齐的肥料沟上覆盖种植地原土,并使其高度为10cm,从而得到高10cm、宽50cm的种植畦,随后可在种植畦面上移植通过步骤A1-A5的育苗方法而得到的幼苗,完成整个移植操作。
在本发明的所述珠子参的栽培方法中,除上述步骤B1-B4的本发明独特操作外,其它操作如日常田间管理、追肥、除虫除草、遮荫等,均同常规种植中的相应操作,在此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发明人发现,当使用该有机复合肥时,能够极大地提高珠子参移植后的活苗率,并在长时期内提供足够的营养,保证了幼苗的存活和正常生长,而且能长期提供足够的生长用肥,最终取得了优异的亩产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珠子参的育苗方法和栽培方法,所述育苗方法特定的工艺特征,从而可显著提高珠子参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且时间更短,能够适应大规模的育苗需求,为大规模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所述栽培方法,通过特定肥料的使用,进一步保证了幼苗的成活率和正常生长,且具有优异的营养价值和长周期供肥功能,比现有技术显著提高了亩产量。因此,本发明的育苗方法和/或栽培方法在珠子参种植领域具有非常优异的应用前景和推广潜力,能够解决目前医药领域对珠子参日益增长的大规模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育苗例/栽培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这些例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例举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珠子参的育苗研究
育苗例1
A1:采集成熟、饱满的珠子参果实,除去果肉,得到珠子参种子;
A2:在培养槽中铺设7-8cm厚的培育基质(为质量比1:0.5:2.5的腐殖土、木材锯末与细砂的混合物,其中所述细砂的平均粒径为0.1-0.2mm),将500粒珠子参种子按照1-3粒/cm2的撒播密度均匀撒在培育基质上,最后覆盖一层1-2cm厚的培育土(为质量比1:1:0.3的腐殖土、细砂和草木灰的混合物,其中所述细砂的平均粒径为0.1-0.2mm),完成种子撒播;
A3:保持培育室中温度为20±1℃和保持培育土和培育基质的湿度为30%、空气的相对湿度为50%;待种子芽苗出土后,按照如下表1中所示的明期(L):暗期(D)比交替进行光照和停止光照,光照时的光照强度为3000lux,并适时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的复合肥料水溶液(为氯化铵、硫酸钾和磷酸钾三者混合物的水溶液,其中氯化铵、硫酸钾和磷酸钾的质量比为2:1:1)进行喷淋,以保持培育土的湿度为40%;
A4:待出苗率稳定后,恢复自然的明期和暗期交替和自然的光照强度,并继续适时用上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的复合肥料水溶液进行喷淋,以保持培育土的湿度为45%;
A5:待≥90%的幼苗高度达到3cm时,便移植到栽培地中,从而完成整个育苗过程。
对步骤A3中的明期(L):暗期(D)的比例进行考察,具体结果如下表1所示。其中,综合成苗率(%)是指步骤A5中幼苗高度达到符合移植要求时的至少3cm时的总数量与初始种子数量的比值,以下实施例中也是该含义。
表1
由此可见,步骤A3中的明期(L):暗期(D)的比例可以显著地影响170天发芽率和综合成苗率,其中当两者比为17-18:6-7时具有良好的效果,而17:7具有最优异的效果。当明期(L)继续增大或降低时,都将导致170天发芽率和综合成苗率有更显著的降低。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育苗例2
A1:采集成熟、饱满的珠子参果实,除去果肉,得到珠子参种子;
A2:在培养槽中铺设7-8cm厚的培育基质(为质量比1:0.5:2的腐殖土、木材锯末与细砂的混合物,其中所述细砂的平均粒径为0.1-0.2mm),将500粒珠子参种子按照1-3粒/cm2的撒播密度均匀撒在培育基质上,最后覆盖一层1-2cm厚的培育土(为质量比1:1:0.2的腐殖土、细砂和草木灰的混合物,其中所述细砂的平均粒径为0.1-0.2mm),完成种子撒播;
A3:保持培育室中温度为20±1℃和保持培育土和培育基质的湿度为35%、空气的相对湿度为55%;待种子芽苗出土后,按照明期(L):暗期(D)=17:7交替进行光照和停止光照,光照时的光照强度如下表2所示,并适时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的复合肥料水溶液(为氯化铵、硫酸钾和磷酸钾三者混合物的水溶液,其中氯化铵、硫酸钾和磷酸钾的质量比为2:1:1)进行喷淋,以保持培育土的湿度为45%;
A4:待出苗率稳定后,恢复自然的明期和暗期交替和自然的光照强度,并继续适时用上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的复合肥料水溶液进行喷淋,以保持培育土的湿度为45%;
A5:待≥90%的幼苗高度达到3cm时,便移植到栽培地中,从而完成整个育苗过程。
对步骤A3中的光照强度进行考察,具体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由此可见,步骤A3中的光照强度对于170天发芽率和综合成苗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当光照强度为2800-3100lux时,能够取得高于90%的170天发芽率和良好的综合成苗率,而为3000lux时具有最好的效果。而当光照强度低于2800lux或高于3100lux时,发芽率和综合成苗率指标有着显著的降低。
育苗例3
A1:采集成熟、饱满的珠子参果实,除去果肉,得到珠子参种子;
A2:在培养槽中铺设7-8cm厚的培育基质(为质量比1:0.5:3的腐殖土、木材锯末与细砂的混合物,其中所述细砂的平均粒径为0.1-0.2mm),将500粒珠子参种子按照1-3粒/cm2的撒播密度均匀撒在培育基质上,最后覆盖一层1-2cm厚的培育土(为质量比1:1:0.5的腐殖土、细砂和草木灰的混合物,其中所述细砂的平均粒径为0.1-0.2mm),完成种子撒播;
A3:保持培育室中温度为20±1℃和保持培育土和培育基质的湿度为35%、空气的相对湿度为60%;待种子芽苗出土后,按照明期(L):暗期(D)=17:7交替进行光照和停止光照,光照时的光照强度如下表2所示,并适时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6%的复合肥料水溶液(为氯化铵、硫酸钾和磷酸钾三者混合物的水溶液,其中氯化铵、硫酸钾和磷酸钾的质量比为2:1:1)进行喷淋,以保持培育土的湿度为50%;
A4:待出苗率稳定后,恢复自然的明期和暗期交替和自然的光照强度,并继续适时用上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6%的复合肥料水溶液进行喷淋,以保持培育土的湿度为下表3中所示的湿度;
A5:待≥90%的幼苗高度达到3cm时,便移植到栽培地中,从而完成整个育苗过程。
对步骤A4中的培育土湿度进行考察,具体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
由此可见,步骤A4中培育土的湿度对于综合成苗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当为45%时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而当偏离该数值越大时,则综合成苗率指标有着显著的降低。应该是该时期的培育土湿度的高低影响着幼苗的发育和生长,申请人将对此继续进行研究。
对比育苗例1-9
对比育苗例1-3:除分别将育苗例1-1、2-5和3-3的步骤A2中的培育基质中的木材锯末予以省略外,其他操作均不变,从而顺次得到了对比育苗例1-3。
对比育苗例4-6:除分别将育苗例1-1、2-5和3-3的步骤A4中仍保持步骤A3中的明期(L):暗期(D)=17:7和光照强度3000lux外,其他操作均不变,从而顺次得到了对比育苗例4-6。
对比育苗例7-9:除分别将育苗例1-1、2-5和3-3的步骤A3-A4中的复合肥料水溶液替换为水外,其他操作均不变,从而顺次得到了对比育苗例7-9。
具体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由此可见:1、当培育基质中不使用锯末时,导致170天发芽率和综合成苗率都有所降低,尤其是发芽率有显著的降低。发明人推测应该是由于锯末的存在,一方面保持了良好的气体通透性,另一方面能够保持良好的持水性;2、当步骤A4中仍延续步骤A3中的明、暗期以及光照强度时,导致综合成苗率有更为显著的降低,这证明了在步骤A4中采用自然白昼变化和自然光照的重要性;3、当步骤A3-A4中的喷淋液为本发明的特定复合肥料水溶液时,能够取得远优于水的综合成苗率。
珠子参的栽培研究
制备例1:发酵肥的制备
C1:将2重量份棉粕、1.5重量份豆饼、0.5重量份花生饼、4重量份鸡粪、15重量份玉米秸秆粉、1重量份鱼骨粉、5重量份塘泥、2重量份沼渣、6重量份酒糟、0.3重量份红糖、2.5重量份云母粉和0.05重量份的复合菌(为质量比1:1:2的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的混合物)进行充分混合,得到发酵料;
C2:将发酵料堆积到发酵槽中,并从顶部均匀喷淋7重量份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8%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然后自然发酵5天,并保持通风,使发酵料堆的中心温度保持在60±2℃,得到第一发酵料;
C3:适当控制通风,使第一发酵料继续升温发酵,并控制中心温度为70-74℃,继续发酵12小时后,从顶部均匀喷淋5重量份的水,然后继续发酵13小时,期间始终保持中心温度为70-74℃;
C4:发酵完毕后,出槽,即得所述发酵肥,将其命名为FJF。
对比制备例1-1至于1-2:发酵肥的制备
对比制备例1-1:除步骤C2中的中心温度保持在70-74℃之间外(即一直为步骤C3中的温度),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操作制备例1,得到对比制备例1,将得到的发酵肥命名为DFJF1。
对比制备例1-2:除步骤C3中的中心温度保持在60±2℃之间外(即一直为步骤C2中的温度),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操作制备例1,得到对比制备例2,将得到的发酵肥命名为DFJF2。
制备例2:改性无机复合颗粒的制备
D1:将凹凸棒石研磨,过100目筛,与过100目筛的硅藻土进行等质量比均匀混合,得到预混粉;
D2:将预混粉加入到磷酸铵和氯化钾的混合水溶液(其中,磷酸铵的摩尔浓度为3-4mol/L、氯化钾的摩尔浓度为2-3mol/L)中,其中预混粉与所述混合水溶液的质量比为1:2.5,在超声下搅拌55分钟,再加入羟甲基纤维素和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与预混粉的质量比为1:9;黄原胶与预混粉的质量比为1:18),继续充分搅拌,并加热蒸发部分水分,得到混合均匀的预制料;
D3:将预制料进行造粒,得到平均粒径为0.2-0.3mm的颗粒,充分干燥,即得所述改性无机复合颗粒,将其命名为KL。
对比制备例2-1:无机复合颗粒的制备
仅仅是将制备例2中的相同用量的预混粉与磷酸铵和氯化钾粉末进行均匀混合后,并使用相同量的羟甲基纤维素和黄原胶进行混合造粒,也即未进行制备例2中的特定操作,将得到的无机复合颗粒命名为DKL。
有机复合肥制备例1
E1:以重量份计,分别称取1.5份复合肥(为重量比2:1:1.5升温硫酸钾、氯化铵和碳酸氢铵的混合物)、23份发酵肥FJF、5份改性无机复合颗粒KL、3份粉煤灰、0.8份腐植酸、1.3份氯化钙和0.4份硫酸锌;
E2:将上述各个组分充分搅拌并混合均匀,从而得到有机复合肥,将其命名为FL。
有机复合肥制备例2-3
有机复合肥制备例2:除将其中的发酵肥FJF替换为DFJF1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有机复合肥制备例1,将得到的有机复合肥命名为FL1。
有机复合肥制备例3:除将其中的发酵肥FJF替换为DFJF2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有机复合肥制备例1,将得到的有机复合肥命名为FL2。
有机复合肥制备例4:除将其中的改性无机复合颗粒KL替换为DKL外,其它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实施有机复合肥制备例1,将得到的有机复合肥命名为FL3。
在如下的栽培例中,为了方便对比,所使用的幼苗均是育苗例1中编号1-1所得到的幼苗。
栽培例1
B1:实施育苗例1中的编号1-1,得到珠子参幼苗;
B2:选择南向朝阳的停种至少3年或者新开荒的种植地块,去除杂草、灌木,深翻,土壤消毒后,开挖深为8cm、宽为50cm的肥料沟,并填满质量比2:1的细砂(平均粒径为0.2-0.3mm)与有机复合肥FL的混合物,直至与地面平齐;
B3:在填满有机复合肥的肥料沟上覆盖种植地原土,起垄,整理成高10cm、宽50cm的种植畦;
B4:在种植畦上按照10cm×10cm的株距移植所述幼苗,并进行正常的种植管理,直至收获。
对比栽培例1-3
对比栽培例1:除将有机复合肥FL替换为FL1外,其它操作均不变,重复实施栽培例1,得到对比栽培例1。
对比栽培例2:除将有机复合肥FL替换为FL2外,其它操作均不变,重复实施栽培例1,得到对比栽培例2。
对比栽培例3:除将有机复合肥FL替换为FL3外,其它操作均不变,重复实施栽培例1,得到对比栽培例3。
在幼苗移植后1年时,分别考察栽培例1和对比栽培例1-3的活苗率,并从整体上评定珠子参的生长状态,结果见下表5。
表5
其中,将栽培例1中平均株高值设定为100,其它组的平均株高与其进行对比,从而可得到各自的平均株高值。
由此可见,使用本发明有机复合肥FL的栽培例1具有最优的活苗率和最为茁壮的生长态势。而使用其它有机复合肥的活苗率均有所降低。还可以看出,对比栽培例3的平均株高要高于栽培例1,但茁壮程度所有降低。
对栽培例1和对比栽培例1-3中死去的珠子参幼苗进行补苗,直至全部成活,然后进行相同的常规田间管理,待珠子参生长完毕并收获后,分别计算栽培例1和对比栽培例1-3的亩产量,结果见下表6。
表6
由此可见,当使用本发明的有机复合肥FL进行栽培时,能够得到最高的亩产量。而结合表5可见,虽然在移植后1年时,对比栽培例3的平均株高要高于栽培例1,但其亩产量却要显著低于栽培例1。而目前常规的珠子参栽培方法所能达到的最高亩产量仅仅为360kg左右,要远远低于本发明的栽培例1,甚至要远远低于本发明的对比栽培例1-3。
此外,结合表5-6的数据可见,有机复合肥的制备方法对于最终的珠子参幼苗活苗率和亩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步骤C2-C3的发酵温度能够显著的影响着最终的产量,这是因为发酵温度不同时,能够产生不同的肥效。而由对比栽培例3可见,当对无机材料进行本发明的特定方法处理时,同样显著影响着活苗率和最终产量,这是因为经过如此的处理后,使得无机材料颗粒能够具有良好的肥效缓释效果和长期效果,从而能够均匀、长期地供应肥料,这是人工施肥所不能达到的。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珠子参的育苗和栽培方法,这些方法通过诸多特定技术手段的相互促进和协同,从而可以显著改善种子的发芽率、成苗率,并极大地缩短了育苗时间;而在栽培方法中,通过特定的肥料使用,可以显著改善其移植后的活苗率和最终的产量。因此,所述育苗方法和栽培方法在珠子参的种植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潜力。
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用途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意欲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也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修改和/或变型,所有的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珠子参的育苗方法,所述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1:采集成熟、饱满的珠子参果实,除去果肉,得到珠子参种子;
A2:在培养槽中铺设7-8cm厚的培育基质,将珠子参种子均匀撒在培育基质上,最后覆盖一层1-2cm厚的培育土,完成种子撒播;
A3:保持培育室中温度为20±1℃和保持培育土和培育基质的湿度为30-35%、空气的相对湿度为50-60%;待种子芽苗出土后,按照明期(L):暗期(D)=17-18:6-7交替进行光照和停止光照,光照时的光照强度为2800-3100lux,并适时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6%的复合肥料水溶液进行喷淋,以保持培育土的湿度为40-50%;
A4:待出苗率稳定后,恢复自然的明期和暗期交替和自然的光照强度,并继续适时用上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6%的复合肥料水溶液进行喷淋,以保持培育土的湿度为40-50%;
A5:待≥90%的幼苗高度达到3cm时,便移植到栽培地中,从而完成整个育苗过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2中,所述培育基质为腐殖土、木材锯末与细砂的混合物,其中,腐殖土、木材锯末与细砂的质量比为1:0.5:2-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3中,所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4-6%的复合肥料水溶液为氯化铵、硫酸钾和磷酸钾三者混合物的水溶液,其中氯化铵、硫酸钾和磷酸钾的质量比为2:1:1。
4.一种珠子参的栽培方法,所述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B1:实施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的育苗方法,得到幼苗;
B2:选择南向朝阳的停种至少3年或者新开荒的种植地块,去除杂草、灌木,深翻,土壤消毒后,开挖深为5-10cm、宽为50cm的肥料沟,并填满质量比2:1的细砂与有机复合肥的混合物,直至与地面平齐;
B3:在填满有机复合肥的肥料沟上覆盖种植地原土,起垄,整理成高10cm、宽50cm的种植畦;
B4:在种植畦上按照10cm×10cm的株距移植所述幼苗,并进行正常的种植管理,直至收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2中,所述有机复合肥以重量份计,包括下面的具体组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肥为硫酸钾、氯化铵和碳酸氢铵的混合物,其中硫酸钾、氯化铵和碳酸氢铵的重量比为2:1:1-2。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肥是按照包括下面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得的:
C1:将2重量份棉粕、1.5重量份豆饼、0.5重量份花生饼、4重量份鸡粪、15重量份玉米秸秆粉、1重量份鱼骨粉、5重量份塘泥、2重量份沼渣、6重量份酒糟、0.3重量份红糖、2.5重量份云母粉和0.05重量份的复合菌进行充分混合,得到发酵料;
C2:将发酵料堆积到发酵槽中,并从顶部均匀喷淋6-8重量份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8%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然后自然发酵4-5天,并保持通风,使发酵料堆的中心温度保持在60±2℃,得到第一发酵料;
C3:适当控制通风,使第一发酵料继续升温发酵,并控制中心温度为70-74℃,继续发酵12小时后,从顶部均匀喷淋5重量份的水,然后继续发酵10-15小时,期间始终保持中心温度为70-74℃;
C4:发酵完毕后,出槽,即得所述发酵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C1中,所述复合菌为质量比1:1:2的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的混合物。
9.如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无机复合颗粒是按照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得的:
D1:将凹凸棒石研磨,过100目筛,与过100目筛的硅藻土进行等质量比均匀混合,得到预混粉;
D2:将预混粉加入到磷酸铵和氯化钾的混合水溶液中,在超声下搅拌50-60分钟,再加入羟甲基纤维素和黄原胶,继续充分搅拌,并加热蒸发部分水分,得到混合均匀的预制料;
D3:将预制料进行造粒,得到平均粒径为0.2-0.3mm的颗粒,充分干燥,即得所述改性无机复合颗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复合肥的制备方法如下:
E1:分别称取各自用量的复合肥、发酵肥、改性无机复合颗粒、粉煤灰、腐植酸、氯化钙和硫酸锌;
E2:将上述各个组分充分搅拌并混合均匀,从而得到所述有机复合肥。
CN201610242148.5A 2016-04-19 2016-04-19 一种珠子参的育苗方法及栽培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007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42148.5A CN105900723B (zh) 2016-04-19 2016-04-19 一种珠子参的育苗方法及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42148.5A CN105900723B (zh) 2016-04-19 2016-04-19 一种珠子参的育苗方法及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00723A true CN105900723A (zh) 2016-08-31
CN105900723B CN105900723B (zh) 2019-09-06

Family

ID=56747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4214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00723B (zh) 2016-04-19 2016-04-19 一种珠子参的育苗方法及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00723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7829A (zh) * 2016-11-29 2017-05-31 丽江光华生物开发有限公司 珠子参的种植方法
CN107082680A (zh) * 2017-04-10 2017-08-22 阜南佳利工艺品有限公司 一种杞柳的扦插繁育方法
CN108029485A (zh) * 2017-12-08 2018-05-15 丽江润华基药培植有限公司 珠子参的培育方法
CN109422596A (zh) * 2017-06-26 2019-03-05 梁记 一种牡丹种植土
CN110122233A (zh) * 2019-04-22 2019-08-16 维西药林中药材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珠子参的栽培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18115A (ja) * 2012-07-13 2014-02-03 Ritz World:Kk 根茎菜の栽培方法および溝形成用マルチ農機具
CN104255255A (zh) * 2014-09-23 2015-01-07 维西傈山中药材经营有限公司 一种高寒地区珠子参育苗的方法
CN104663234A (zh) * 2015-03-23 2015-06-03 宣威市美睿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野生珠子参的训化方法
CN105309183A (zh) * 2015-10-14 2016-02-10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珠子参快速繁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18115A (ja) * 2012-07-13 2014-02-03 Ritz World:Kk 根茎菜の栽培方法および溝形成用マルチ農機具
CN104255255A (zh) * 2014-09-23 2015-01-07 维西傈山中药材经营有限公司 一种高寒地区珠子参育苗的方法
CN104663234A (zh) * 2015-03-23 2015-06-03 宣威市美睿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野生珠子参的训化方法
CN105309183A (zh) * 2015-10-14 2016-02-10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珠子参快速繁殖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7829A (zh) * 2016-11-29 2017-05-31 丽江光华生物开发有限公司 珠子参的种植方法
CN107082680A (zh) * 2017-04-10 2017-08-22 阜南佳利工艺品有限公司 一种杞柳的扦插繁育方法
CN109422596A (zh) * 2017-06-26 2019-03-05 梁记 一种牡丹种植土
CN108029485A (zh) * 2017-12-08 2018-05-15 丽江润华基药培植有限公司 珠子参的培育方法
CN110122233A (zh) * 2019-04-22 2019-08-16 维西药林中药材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珠子参的栽培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00723B (zh) 2019-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98024B (zh) 一种芹菜的种植方法
CN103190292B (zh) 粗腿羊肚菌的林下栽培方法
CN101627706B (zh) 一种蚓粪复配蔬菜育苗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91654A (zh) 一种玉米与饭豆间作的栽培方法
CN102301882B (zh) 一种稻-草-鹅生态农业养殖方法
CN102257918A (zh) 谢君魔芋与幼龄橡胶套种的优质高效栽培方法
CN105359784A (zh) 一种红薯的高产种植方法
CN101176407A (zh) 黑果枸杞盐碱地人工栽培技术
CN103875491B (zh) 一种有机香米种植方法
CN105900723B (zh) 一种珠子参的育苗方法及栽培方法
CN104782463A (zh) 一种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CN103960029A (zh) 一种有机菜藕的高产种植方法
CN103563612A (zh) 一种白术的种植方法
CN107750874A (zh) 一种甜菜增糖高产绿色种植方法
CN104541900A (zh) 一种豌豆的种植方法
CN105145104A (zh) 利用白芨块茎进行分割繁殖育苗方法
CN105027915A (zh) 一种盐碱地中罗布麻和大蒜的套种方法
CN111165304A (zh) 一种延长芍药生长周期的种植方法
CN107980500A (zh) 一种玉米与辣椒间作的栽培方法
CN102972264A (zh) 一种沸石、珍珠岩和有机肥配制的三七栽培基质
CN102972266A (zh) 一种适宜三七无土栽培的基质
CN104446703B (zh) 有机质复合颗粒肥
CN106900320B (zh) 一种精品蒙古黄芪的种植方法
CN109168846A (zh) 茶园的生态种植方法
CN107548838A (zh) 一种柑橘的种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06

Termination date: 202004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