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96743A -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96743A
CN105896743A CN201610245101.4A CN201610245101A CN105896743A CN 105896743 A CN105896743 A CN 105896743A CN 201610245101 A CN201610245101 A CN 201610245101A CN 105896743 A CN105896743 A CN 1058967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coil
amplitude
wireless power
magnetic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451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奇
粟梅
孙尧
杨建�
马昂
赵梓亦
宁思捷
但汉兵
邓书豪
俞璐
邓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24510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96743A/zh
Publication of CN105896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67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发射模块,用于接收驱动电压生成驱动电流以产生交变磁场,与接收模块耦合,进行无线电能传输;接收模块,用于与发射模块耦合进行无线电能传输,并将反馈信息发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反馈信息获得控制驱动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并按照获得的幅值和相位使电源模块工作;电源模块,用于接收幅值和相位进行调整后向发射模块提供驱动电压,生成所需的驱动电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三维线圈波束成形技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通过控制流入线圈的电流幅值、相位来控制三维空间内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使其指向特定位置,并不断反馈信息,降低系统稳态误差,达到磁场定向的目的。

Description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环境和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全球的突出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能源,已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材料学、电力电子器件、功率变换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电力系统、新能源发电、医疗仪器、照明、便携式通讯设备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电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属于电能输送领域的前沿课题,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利用磁耦合谐振原理,通过两个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的线圈产生高频交变耦合磁场实现电能在一定距离范围内传输。相对于传统的接线式电能传输技术,该技术更加灵活、安全、可靠,能实现供电设备和用电设备之间的近、中程距离电能传输,具有通用性强、安全性高等优点。
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就是通过磁场的谐振耦合进行能量的传输,类似于物理中的共振现象,共振的两物体会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同样道理,两个谐振频率相同的谐振电路,它们的谐振线圈之间会产生较强的磁场耦合,这样两线圈就可以通过磁场耦合不断的交换能量,从而达到能量高效率的无线传输。随着国内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的不断升温,影响系统传输特性的因素太多,系统在传输功率、效率和距离上离实际应用还有差距,为保证系统达到较好的传输效果,过去的很多研究一直专注于提高谐振器之间的品质因数,阻抗匹配精度和位置对准。
虽然这些方法同样可以增加系统传输效率,但由于其形成的耦合磁场是非定向场,所以在传输过程中能量会很容易地被浪费掉。因此,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新的技术,如优化控制磁场成形。磁场成形技术可以使得磁场朝向一个特定的位置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来增加能量的传输效率。而目前在非辐射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的能量波束成形技术的相关研究都只能在二维空间实现,这使得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传输范围大大受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传输范围大大受限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包括:
发射模块,用于接收驱动电压生成驱动电流以产生交变磁场,与接收模块耦合,进行无线电能传输,所述发射模块包括发射线圈,所述发射线圈包括中心相互重合且所在平面相互垂直的三个线圈;
接收模块,用于与发射模块耦合进行无线电能传输,并将反馈信息发送给控制模块,所述接收模块包括接收线圈,所述反馈信息包括接收线圈所获得的功率大小信息和接收线圈的方位角信息;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反馈信息获得控制驱动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并根据获得的幅值和相位使电源模块工作;
电源模块,用于接收幅值和相位进行调整后向发射模块提供驱动电压。
优选地,所述发射线圈为多匝方形线圈,线圈的边长大小相同。
优选地,所述发射模块还包括谐振电容,每个线圈均串联一个所述谐振电容。
优选地,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电源模块、第二电源模块和第三电源模块,每个电源模块分别向所述发射线圈中对应的线圈连接。
优选地,所述接收线圈为多匝螺旋圆形线圈,一整流稳压电路连接于所述接收线圈的输出端,一负载连接于所述整流稳压电路的输出端。
优选地,每个电源模块均包括交流电压源、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电能传输方法,包括:
在发射模块与接收模块进行无线电能传输时,获取接收模块当前功率大小信息和方位角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控制模块;
控制模块根据功率大小信息和方位角信息获得控制驱动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并根据获得的幅值和相位使电源模块工作;
电源模块接收到幅值和相位对交流电进行调整后产生变化后的驱动电压,并作用于发射模块以产生驱动电流;
发射模块通过中心相互重合且所在平面相互垂直的三个线圈上的驱动电流产生交变磁场,将无线电能传递给接收模块。
优选地,控制模块根据功率大小信息和方位角信息采用磁场波束成形算法获得控制驱动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并根据获得的幅值和相位使电源模块工作。
优选地,电源模块接收到幅值和相位对交流电进行调整后产生变化后的驱动电压,并作用于发射模块以产生驱动电流,具体包括:
将三个电源模块同时接于同一单相工频交流电;
每个电源模块将工频交流电通过整流和逆变形成高频交流电压,分别作用于发射模块的三个线圈上,以使得线圈内产生驱动电流。
优选地,所述发射模块的三个线圈均为多匝正方形线圈,且线圈的边长大小相同。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三维线圈波束成形技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通过特定结构三维线圈和波束成形技术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的耦合磁场进行塑造,本发明通过控制流入线圈的电流幅值、相位来控制三维空间内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使其能够指向任意位置,并不断反馈接收模块的功率及方位角信息,降低系统稳态误差,达到磁场定向的目的。一旦拥有相同谐振频率的感应线圈进入该磁场的范围,则可在其线圈上产生谐振耦合,并将耦合得到的电能不断供给给负载,而其他未达到谐振频率或未放置于定向磁场波束中的物体则不能感应磁场、产生能量。本发明具有传输范围广、效率高、指向性强、能量损耗小、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维线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维线圈磁场波束成形技术实现示意图;
图4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具体案例中t=0T时的磁场分布;
图7为具体案例中t=0.125T时的磁场分布;
图8为具体案例中t=0.25T时的磁场分布;
图9为具体案例中t=0.375T时的磁场分布;
图10为具体案例中t=0.5T时的磁场分布;
图11为具体案例中t=0.625T时的磁场分布;
图12为具体案例中t=0.75T时的磁场分布;
图13为具体案例中t=0.875T时的磁场分布;
图14为具体案例中t=T时的磁场分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包括:
发射模块1,用于接收驱动电压生成驱动电流以产生交变磁场,与接收模块耦合,进行无线电能传输。其中,所述发射模块包括发射线圈和谐振电容,所述发射线圈采用三维线圈结构,其包括中心相互重合且所在平面相互垂直的三个线圈。每个线圈均与一个谐振电容串联连接,谐振电容根据驱动电流频率和线圈电感选取。
如图2所示为所述发射线圈的三维结构示意图。以图中结构进行解释说明:以三维XYZ坐标系为参考,线圈A位于XOZ平面,线圈B位于YOZ平面,线圈C位于XOY平面,线圈A与线圈B垂直,线圈A与线圈C垂直,线圈B与线圈C垂直;线圈A的一边B与线圈B的一边F平分且垂直,线圈A的一边D与线圈B的一边H平分且垂直,线圈A的一边A与线圈C的一边L平分且垂直,线圈A的一边C与线圈C的一边J平分且垂直,线圈B的一边E与线圈C的一边I平分且垂直,线圈B的一边G与线圈C的一边K平分且垂直;线圈A、线圈B和线圈C相互独立且绝缘,分别由第一电源模块、第二电源模块和第三电源模块分别供电,如图中所示的第一整流器、第一逆变器和交流电压源形成第一电源模块,第二整流器、第二逆变器和交流电压源形成第二电源模块,第三整流器、第三逆变器和交流电压源形成第三电源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三维线圈结构是为了使线圈之间进行有效的磁耦合谐振,使线圈之间不存在互感干扰,以免影响到电能传输质量。当三个线圈互相垂直,且边长长度相同时,根据诺依曼公式计算获得三个线圈之间的互感均为零。故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上述三个线圈的放置状态。
接收模块2,用于与发射模块耦合进行无线电能传输,并将反馈信息发送给控制模块。所述接收模块包括接收线圈、串联的谐振电容、整流稳压集成电路和负载(或变流器),所述接收线圈上产生感应电流,接收线圈的输出端连接整流稳压集成电路,整流稳压集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负载。其中,所述反馈信息包括接收线圈所获得的功率大小信息和接收线圈的方位角信息。
控制模块4,用于根据反馈信息获得控制驱动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并根据获得的幅值和相位使电源模块工作。具体为控制模块根据功率大小信息和方位角信息采用磁场波束成形算法获得驱动电流的幅值和相位。
如图3所示为三维线圈磁场波束成形技术实现示意图,通过图3可以了解所述磁场波束成形算法。
假设线圈A:顶点坐标:(a,0,c),(a,0,-c),(-a,0,c),(-a,0,-c),四边分别为A,B,C,D;线圈B:顶点坐标:(0,b,c),(0,b,-c),(0,-b,c),(0,-b,-c),四边分别为E,F,G,H;线圈C:顶点坐标:(a,b,0),(a,-b,0),(-a,b,c),(-a,-b,0),四边分别为I,J,K,L。下面用矢量的形式来表示线圈每条边的方向:
dl A ‾ = e ^ z d z , dl B ‾ = e ^ x d x , dl C ‾ = e ^ z d z , dl D ‾ = e ^ x d x ,
dl E ‾ = e ^ z d z , dl F ‾ = e ^ y d y , dl G ‾ = e ^ z d z , dl H ‾ = e ^ y d y ,
dl I ‾ = e ^ x d x , dl J ‾ = e ^ y d y , dl K ‾ = e ^ x d x , dl L ‾ = e ^ y d y .
假定线圈A上有一A点,坐标为(x1,y1,z1),线圈B上有一B点,坐标为(x2,y2,z2),线圈C上有一C点,坐标为(x3,y3,z3),然后在空间内任一取一点P,设其坐标为(x,y,z)。
A、B、C三点到P点的单位矢量分别为:
r ^ 1 = A P → | A P → | = ( x - x 1 ) e ^ x + ( y - y 1 ) e ^ y + ( z - z 1 ) e ^ z ( x - x 1 ) 2 + ( y - y 1 ) 2 + ( z - z 1 ) 2
r ^ 2 = B P → | B P → | = ( x - x 2 ) e ^ x + ( y - y 2 ) e ^ y + ( z - z 2 ) e ^ z ( x - x 2 ) 2 + ( y - y 2 ) 2 + ( z - z 2 ) 2
r ^ 3 = C P → | C P → | = ( x - x 3 ) e ^ x + ( y - y 3 ) e ^ y + ( z - z 3 ) e ^ z ( x - x 3 ) 2 + ( y - y 3 ) 2 + ( z - z 3 ) 2
当流过线圈A、B、C的电流分别等于IAcos(ωt+θA)、IBcos(ωt+θB)、ICcos(ωt+θC)时,线圈A、B、C分别在P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
分别将的X,Y,Z轴分量从中分离,可得线圈A、线圈B和线圈C在P点产生的总磁感应强度的X、Y、Z轴分量,如下表所示:
其中,Bm是磁感应强度空间内的m轴分量,Bm|coilN是线圈N在P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m轴分量。
为了简化分析空间内合成磁场的大小和方向,选取线圈A、B、C的几何中心点p0(0,0,0)。由上表的公式可得到各线圈在p0(0,0,0)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在x,y,z轴的分量,如下表所示:
将线圈A,B和C在任意一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转换为球坐标来表示,方便确定其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上表中负号仅表示方向):
R p = B x 2 + B y 2 + B z 2
θ p = tan - 1 ( B x 2 + B y 2 B z )
因此,线圈A、B、C在p0(0,0,0)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用球坐标表示可得:
其中,
K = ( μ 0 I B cos ( ω t + θ B ) 4 π ) 2 ( 4 b c b 2 b 2 + c 2 + 4 b c c 2 b 2 + c 2 ) 2 ,
M = ( μ 0 I A c o s ( ω t + θ A ) 4 π ) 2 ( 4 a c a 2 a 2 + c 2 + 4 a c c 2 a 2 + c 2 ) 2 ,
N = ( μ 0 I C c o s ( ω t + θ C ) 4 π ) 2 ( 4 a b a 2 a 2 + b 2 + 4 a c b 2 a 2 + b 2 ) 2
θ p o = tan - 1 ( ( μ 0 I B c o s ( ω t + θ B ) 4 π ) 2 ( 4 b c b 2 b 2 + c 2 + 4 b c c 2 b 2 + c 2 ) 2 + ( μ 0 I A c o s ( ω t + θ A ) 4 π ) 2 ( 4 a c a 2 a 2 + c 2 + 4 a c c 2 a 2 + c 2 ) 2 μ 0 I C c o s ( ω t + θ C ) 4 π ( 4 a b a 2 a 2 + b 2 + 4 a b b 2 a + b 2 ) )
又因为a=b=c=l,由上式可以得到下式,其中的控制变量包括IA,IB,ICABC,ω。
R p o = 2 μ 0 π l I A 2 cos 2 ( ω t + θ A ) + I B 2 cos 2 ( ω t + θ B ) + I C 2 cos 2 ( ω t + θ C )
θ p o = tan - 1 ( I A 2 cos 2 ( ω t + θ A ) + I B 2 cos 2 ( ω t + θ B ) I C c o s ( ω t + θ C ) )
因此,由接收模块所需功率大小以及方位角信息,可以通过功率与磁场强度的换算得到磁场强度,然后再通过以上表达式计算出各驱动电流所需的幅值、相位,并传输给相应电源模块。
电源模块3,用于接收幅值和相位进行调整后向发射模块提供驱动电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三维线圈波束成形技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通过特定结构三维线圈和波束成形技术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的耦合磁场进行塑造,本发明通过控制流入线圈的电流幅值、相位来控制三维空间内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使其能够指向任意位置的,并不断反馈接收功率及方位角信息,降低系统稳态误差,达到磁场定向的目的。一旦拥有相同谐振频率的感应线圈进入该磁场的范围,则可在其线圈上产生谐振耦合,并将耦合得到的电能不断供给给负载,而其他未达到谐振频率或未放置于定向磁场波束中的物体则不能感应磁场、产生能量。本发明具有传输范围广、效率高、指向性强、能量损耗小、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一种无线电能传输方法,包括:
S11、在发射模块与接收模块进行无线电能传输时,接收模块获取当前功率大小信息和方位角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控制模块。
S12、控制模块根据功率大小信息和方位角信息获得控制驱动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并根据获得的幅值和相位使电源模块工作。需要说明的是,控制模块根据功率大小信息和方位角信息采用磁场波束成形算法获得控制驱动电压的幅值和相位,并根据获得的幅值和相位使电源模块工作。
S13、电源模块接收到驱动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对交流电进行调整后产生变化后的驱动电压,并作用于发射模块以产生驱动电流。需要说明的是,本步骤具体为:将三个电源模块同时接于同一单相工频交流电,每个电源模块将工频交流电通过整流和逆变形成高频交流电压,分别作用于发射模块的三个线圈上,以使得线圈内产生驱动电流。
S14、发射模块通过中心相互重合且所在平面相互垂直的三个线圈上的驱动电流产生交变磁场,将无线电能传递给接收模块。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发射模块的三个线圈均为多匝方形线圈,且线圈的边长大小相同。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方法基于本发明实施例1的系统基础上,其工作原理与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以两个案例进行说明。
为了验证基于三维线圈波束成形技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可行性,取(1)接收线圈方位角为θ=45°,(2)接收线圈方位角为θ=60°,进行验证。
假设三维线圈的各线圈均为边长为1m,匝数为10匝,无级联,传输功率与电流幅值和接收线圈位置有关,为方便计算,故令线圈A与线圈B通入的电流幅值为10(A),线圈C通入的电流幅值为频率为20Khz,周期为50us,即IA=IB=Im=10A,并取θA=0,θBA=Δθ1CA=Δθ2以方便计算,两个案例均取Po(0,0,0)为参考点;那么,下式
R p o = 2 μ 0 π l I A 2 cos 2 ( ω t + θ A ) + I B 2 cos 2 ( ω t + θ B ) + I C 2 cos 2 ( ω t + θ C )
θ p o = tan - 1 ( I A 2 cos 2 ( ω t + θ A ) + I B 2 cos 2 ( ω t + θ B ) I C c o s ( ω t + θ C ) )
可简化为
R p o = 2 μ 0 I m π l cos 2 ( ω t ) + cos 2 ( ω t + Δθ 1 ) + 2 cos 2 ( ω t + Δθ 2 )
θ p o = tan - 1 ( cos 2 ( ω t ) + cos 2 ( ω t + Δθ 1 ) 2 c o s ( ω t + Δθ 2 ) )
(1)将θ=45°,带入上式,可得
Δθ1=Δθ2=2kπ(k=0,1,2…),即Δθ1=Δθ2=0
则当线圈A,B,C通入的电流分别为IA=10cos(40000πt)(A),IB=10cos(40000πt)(A),时,三维线圈所产生磁场将指向θ=45°,方位角,在Po点所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1.1314×10-6cos(40000πt)(T),说明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时间有关,为交变磁场。
(2)将θ=60°,带入上式,可得
Δθ2≈61.87°
则当线圈A,B,C通入的电流分别为IA=10cos(40000πt)(A),IB=10cos(40000πt+54.73°)(A), 时,三维线圈所产生磁场将指向θ=60°,方位角,在Po点所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说明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时间有关,为交变磁场。
如图6所示,为案例(1)中t=0T时的磁场分布(T为50us);
如图7所示,为案例(1)中t=0.125T时的磁场分布(T为50us);
如图8所示,为案例(1)中t=0.25T时的磁场分布(T为50us);
如图9所示,为案例(1)中t=0.375T时的磁场分布(T为50us);
如图10所示,为案例(1)中t=0.5T时的磁场分布(T为50us);
如图11所示,为案例(1)中t=0.625T时的磁场分布(T为50us);
如图12所示,为案例(1)中t=0.75T时的磁场分布(T为50us);
如图13所示,为案例(1)中t=0.875T时的磁场分布(T为50us);
如图14所示,为案例(1)中t=T时的磁场分布(T为50us)。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射模块,用于接收驱动电压生成驱动电流以产生交变磁场,与接收模块耦合,进行无线电能传输,所述发射模块包括发射线圈,所述发射线圈包括中心相互重合且所在平面相互垂直的三个线圈;
接收模块,用于与发射模块耦合进行无线电能传输,并将反馈信息发送给控制模块,所述接收模块包括接收线圈,所述反馈信息包括接收线圈所获得的功率大小信息和接收线圈的方位角信息;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反馈信息获得驱动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并根据获得的幅值和相位使电源模块工作;
电源模块,用于接收驱动电流的幅值和相位进行调整后向发射模块提供驱动电压,生成所需的驱动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线圈为多匝方形线圈,线圈的边长大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模块还包括谐振电容,每个线圈均串联一个所述谐振电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电源模块、第二电源模块和第三电源模块,每个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发射线圈中对应的线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为多匝螺旋圆形线圈,一整流稳压电路连接于所述接收线圈的输出端,一负载连接于所述整流稳压电路的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电源模块均包括交流电压源、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
7.一种无线电能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发射模块与接收模块进行无线电能传输时,获取接收模块当前功率大小信息和方位角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控制模块;
控制模块根据功率大小信息和方位角信息获得线圈驱动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并根据获得的幅值和相位使电源模块工作;
电源模块接收到幅值和相位对交流电进行调整后产生变化后的驱动电压,并作用于发射模块以产生驱动电流;
发射模块通过中心相互重合且所在平面相互垂直的三个线圈上的驱动电流产生交变磁场,将无线电能传递给接收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模块根据功率大小信息和方位角信息采用磁场波束成形算法获得驱动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并根据获得的幅值和相位使电源模块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电源模块接收到幅值和相位对交流电进行调整后产生变化后的驱动电压,并作用于发射模块以产生驱动电流,具体包括:
将三个电源模块同时接于同一单相工频交流电;
每个电源模块将工频交流电通过整流和逆变形成高频交流电压,分别作用于发射模块的三个线圈上,以使得线圈内产生驱动电流。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模块的三个线圈均为多匝正方形线圈,且线圈的边长大小相同。
CN201610245101.4A 2016-04-19 2016-04-19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Pending CN1058967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45101.4A CN105896743A (zh) 2016-04-19 2016-04-19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45101.4A CN105896743A (zh) 2016-04-19 2016-04-19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96743A true CN105896743A (zh) 2016-08-24

Family

ID=56704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45101.4A Pending CN105896743A (zh) 2016-04-19 2016-04-19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96743A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49508A (zh) * 2016-11-11 2017-03-29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空间线极化万向交变磁场的定向无线能量传输方法
CN107508389A (zh) * 2017-09-27 2017-12-22 福州大学 一种全方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寻优控制方法
CN107623388A (zh) * 2017-08-21 2018-01-23 中南大学 无线电能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8390464A (zh) * 2018-03-14 2018-08-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及柔性行波激励方法
CN108400657A (zh) * 2018-03-23 2018-08-14 武汉大学 一种全方位选择性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8649642A (zh) * 2018-05-30 2018-10-12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无人机无线充电装置、方法及系统
CN108695992A (zh) * 2018-04-13 2018-10-23 中南大学 三维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时最大功率传输方法
CN108964295A (zh) * 2018-05-25 2018-12-07 中南大学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金属异物检测方法
CN109245221A (zh) * 2018-10-12 2019-01-18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无线充电方法、系统和无线充电器
CN109450115A (zh) * 2018-12-29 2019-03-08 深圳蔚蓝无限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电能发射装置及无线充电的发射端
CN109560620A (zh) * 2018-12-29 2019-04-02 深圳蔚蓝无限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电能发射系统及静电波保鲜装置
CN109617265A (zh) * 2018-12-29 2019-04-12 深圳蔚蓝无限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电能发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190684A (zh) * 2019-07-08 2019-08-3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可自动调节相序的三相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7822A (zh) * 2010-02-25 2010-08-18 上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 一种无线供能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2593964A (zh) * 2012-03-20 2012-07-18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具有方向适应性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方法及装置
CN104488166A (zh) * 2012-05-09 2015-04-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三维无方向性的无线电力传送的方法和装置
CN104600877A (zh) * 2015-02-13 2015-05-06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侧移适应性和旋转适应性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7822A (zh) * 2010-02-25 2010-08-18 上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 一种无线供能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2593964A (zh) * 2012-03-20 2012-07-18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具有方向适应性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方法及装置
CN104488166A (zh) * 2012-05-09 2015-04-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三维无方向性的无线电力传送的方法和装置
CN104600877A (zh) * 2015-02-13 2015-05-06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侧移适应性和旋转适应性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49508A (zh) * 2016-11-11 2017-03-29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空间线极化万向交变磁场的定向无线能量传输方法
CN106549508B (zh) * 2016-11-11 2019-01-0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空间线极化万向交变磁场的定向无线能量传输方法
CN107623388B (zh) * 2017-08-21 2019-08-02 中南大学 无线电能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7623388A (zh) * 2017-08-21 2018-01-23 中南大学 无线电能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7508389A (zh) * 2017-09-27 2017-12-22 福州大学 一种全方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寻优控制方法
CN108390464A (zh) * 2018-03-14 2018-08-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及柔性行波激励方法
CN108400657A (zh) * 2018-03-23 2018-08-14 武汉大学 一种全方位选择性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08695992A (zh) * 2018-04-13 2018-10-23 中南大学 三维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时最大功率传输方法
CN108695992B (zh) * 2018-04-13 2020-07-21 中南大学 三维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时最大功率传输方法
CN108964295A (zh) * 2018-05-25 2018-12-07 中南大学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金属异物检测方法
CN108964295B (zh) * 2018-05-25 2021-04-16 中南大学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金属异物检测方法
CN108649642A (zh) * 2018-05-30 2018-10-12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无人机无线充电装置、方法及系统
CN109245221A (zh) * 2018-10-12 2019-01-18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无线充电方法、系统和无线充电器
CN109245221B (zh) * 2018-10-12 2021-06-0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无线充电方法、系统和无线充电器
CN109617265A (zh) * 2018-12-29 2019-04-12 深圳蔚蓝无限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电能发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560620A (zh) * 2018-12-29 2019-04-02 深圳蔚蓝无限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电能发射系统及静电波保鲜装置
CN109450115A (zh) * 2018-12-29 2019-03-08 深圳蔚蓝无限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电能发射装置及无线充电的发射端
CN109560620B (zh) * 2018-12-29 2021-04-09 深圳纳弘熠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电能发射系统及静电波保鲜装置
CN109617265B (zh) * 2018-12-29 2021-08-10 深圳纳弘熠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电能发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190684A (zh) * 2019-07-08 2019-08-3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可自动调节相序的三相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0190684B (zh) * 2019-07-08 2024-04-05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可自动调节相序的三相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96743A (zh)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Zhang et al. Angular-misalignment insensitive omnidirectiona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eng et al. Transmitter coils design for free-positioning omnidirectiona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Zhu et al. Field orientation based on current amplitude and phase angle control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Zhang et al. Basic control principles of omnidirectiona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10230273B2 (en) Electricity transmission send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system
CN107623388B (zh) 无线电能传输方法及系统
Zhong et al. General analysis on the use of Tesla's resonators in domino form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03414261B (zh) 变耦合系数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方法
Feng et al. A tripolar plane-type transmitter for three-dimensional omnidirectiona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07508389A (zh) 一种全方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寻优控制方法
Zhang et al. Ball-joi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CN102593964A (zh) 一种具有方向适应性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电方法及装置
CN103219805B (zh) 一种电磁轨道式移动机器人
CN113300486B (zh) 环形偶极组合式发射机构、耦合机构及全方向wpt系统
CN102611209A (zh) 基于平板磁芯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CN105790452A (zh) 能补偿互感的多接收装置并联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补偿方法
CN102255399A (zh) 基于自谐振电磁感应耦合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CN106026410A (zh)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CN108400657A (zh) 一种全方位选择性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2865325B (zh) 三极平面型发射机构及其传输系统和电流矢量调制方法
CN110380520A (zh) 一种用于移动机器人的静态无线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5656212B (zh) 基于旋转磁场的非接触式充电设备及充电方法
Choi et al. Crossed dipole coils for an omnidirectional wireless power zone with DQ rotating magnetic field
CN109190288A (zh) 基于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谐振器仿真系统及仿真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