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71663A - 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以及无线以太网络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以及无线以太网络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71663A CN105871663A CN201510026215.5A CN201510026215A CN105871663A CN 105871663 A CN105871663 A CN 105871663A CN 201510026215 A CN201510026215 A CN 201510026215A CN 105871663 A CN105871663 A CN 1058716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less
- ethernet
- virtual
- card
- netwo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以及无线乙太以太网路网络系统。该方法包括:连接无线扩充基座的以太网络实体层至以太网络;无线连线无线扩充基座的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与移动装置的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无线扩充基座的控制服务单元通过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接收来自移动装置的虚拟以太网络卡所产生的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且控制服务单元将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传送至以太网络实体层以设定以太网络实体层的运作状态;以及虚拟区域网络单元处理以太网络实体层与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之间所传输的数据封包。借此,移动装置的使用者可体验到完整的以太网络装置的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以太网络控制方法,且特别是一种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以及无线以太网络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扩充基座(Docking station)以有线方式(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到用户端。传统的通用串行总线(USB)扩充基座与移动装置连接的架构如图1所示。移动装置1的通用串行总线主机(USB host)13通过通用串行总线缆线(USB cable)4与扩充基座2的通用串行总线-以太网络接口(USB to Ethernet interface)22连接,扩充基座2的以太网络实体层(EthernetPHY)21再与以太网络3连接。对用户端而言,用户端操作人机界面软件11,例如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而人机界面软件11利用通用串行总线以太网络驱动程序(USB Ethernet Driver)12收发以太网络3的数据。当用户端的移动装置1需要移动时,扩充基座2就需要一起移动,而移动范围受限于通用串行总线缆线4的线材长度,通常不超过3公尺,另外扩充基座2所连结的周边通常不便轻易移动(如:屏幕),因此通常扩充基座2不会随用户端一同移动。
相对地,使用无线扩充基座的目的即为了让用户端脱离线材的限制而采取无线网络来取代有线的连结接口,而传统的无线扩充基座使用USBover IP的方式来让用户端以网络来存取扩充基座上的周边,但目前USBover IP有效能上的限制,如将以太网络装置使用USB over IP来存取,会受限于USB over IP频宽上的劣势,并与其他USB装置分享频宽。
另外,传统无线分享器中的以太网络装置仅供其他无线装置分享其以太网络的资源,无线用户端并无法单独运用此以太网络装置,并且无法直接设定以太网络相关设定,以作为本机端的以太网络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以及无线以太网络系统,用以让用移动装置的用户端直接控制与应用无线以太网络,如同使用本机端的以太网络装置一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用以将移动装置通过无线扩充基座连接以太网络,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连接无线扩充基座的以太网络实体层至以太网络;无线连线无线扩充基座的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与移动装置的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无线扩充基座的控制服务单元通过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接收来自移动装置的虚拟以太网络卡所产生的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且控制服务单元将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传送至以太网络实体层以设定以太网络实体层的运作状态;以及无线扩充基座的虚拟区域网络单元处理以太网络实体层与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之间所传输的数据封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以太网络系统,包括移动装置以及无线扩充基座。移动装置包括虚拟以太网络卡以及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虚拟以太网络卡用以产生一运作状态设定信号。无线扩充基座包括以太网络实体层、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控制服务单元以及虚拟区域网络单元。以太网络实体层用以连接以太网络。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用于与移动装置的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无线连线。控制服务单元通过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接收来自移动装置的虚拟以太网络卡所产生的一运作状态设定信号,并将此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传送至以太网络实体层以设定以太网络实体层的运作状态。虚拟区域网络单元与以太网络实体层桥接,且与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连接,其中虚拟区域网络单元用以处理以太网络实体层与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之间所传输的数据封包。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以及无线以太网络系统,其可直接桥接用户端与扩充基座上的以太网络装置,让以太网络可以利用其余无线网络的频宽来进行高速传输,此外加入以太网络设定与控制的桥接方式,让用户端可以进一步设定与应用以太网络装置(如:设定数据传输速度),与原本既有的无线网络分开运作,同时保有原本有线扩充基座的使用方式,与无线传输的便利性。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所附附图仅用来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通用串行总线(USB)扩充基座的架构与移动装置连接的架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以太网络系统的架构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扩充基座启动与建立设定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装置与无线扩充基座建立连线与设定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51:移动装置
11、511:人机界面软件
12:通用串行总线以太网络驱动程序
13:通用串行总线
2:扩充基座
21、521:以太网络实体层
22:通用串行总线-以太网络接口
3、53:以太网络
4:通用串行总线缆线
52:无线扩充基座
512:虚拟以太网络卡
513: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
522:控制服务单元
523:虚拟区域网络单元
524: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
S110、S120、S130、S140、S210、S220、S230、S240、S250、S260、S271、S272、S280、S290、S310、S320、S331、S332、S333、S334、S335、S336、S337、S340:步骤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以及无线以太网络系统的实施例〕
请参照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以太网络系统的架构图。无线以太网络系统包括移动装置51以及无线扩充基座52。移动装置51包括人机界面软件511(例如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虚拟以太网络卡512以及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513。无线扩充基座52包括以太网络实体层(Ethernet PHY)521、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控制服务单元522以及虚拟区域网络(VLAN)单元523。本实施例的无线扩充基座52作为服务端(Server)而移动装置51作为用户端(Client),在实际应用时,作为服务端的无线扩充基座52可以设计为以Linux系统进行控制,但本发明并不因此限定。
移动装置51可以例如是笔记型电脑或平板电脑,但本发明并不因此限定。移动装置51的虚拟以太网络卡512用以产生一运作状态设定信号。用户端通过操作人机界面软件511以控制此虚拟以太网络卡512。当用户端(移动装置51)将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513与无线扩充基座52的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连线时,对应于控制服务单元522的虚拟以太网络卡512可以被建立。图2所示的在虚拟以太网络卡512与控制服务单元522之间的虚线连线代表虚拟以太网络卡512与控制服务单元522彼此为沟通的对象,并不代表信号传输的路径。移动装置51的虚拟以太网络卡512是建立于数据连结层(Data Link Layer)中的媒体存取控制层(MAC)。
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用以连接以太网络53。以软件的角度而言,以太网络实体层521在系统中是视为以太网络装置(Ethernet device)。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用于与移动装置51的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513无线连线。在实际应用时,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与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513可以是无线保真(WiFi)网络接口卡,但本发明并不限定无线网络的种类与规格。
控制服务单元522通过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接收来自移动装置51的虚拟以太网络卡512所产生的运作状态设定信号,并将此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传送至以太网络实体层521以设定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的运作状态。虚拟区域网络单元523与以太网络实体层521桥接(Bridge),且与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连接,其中虚拟区域网络单元523用以处理以太网络实体层521与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之间所传输的数据封包。
当用户端要设定所要使用的以太网络的状态时,虚拟以太网络卡512是用于通过控制服务单元522控制无线扩充基座52的以太网络实体层521。详细的说,使用者可利用人机界面软件511(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设定虚拟以太网络卡512的运作状态设定信号,虚拟以太网络卡512通过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513无线传送运作状态设定信号至第一无线网络接口524。就信号传递路径而言,虚拟以太网络卡512产生的运作状态设定信号先被传送至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513,再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送至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再将此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传送给控制服务单元522,而控制服务单元522对以太网络实体层521进行运作状态设定。另一方面,通过相同的路径,控制服务单元522可反方向的传送对应于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的状态信号给移动装置51的虚拟以太网络卡512。借此,用户端可以得知以太网络的设定状态。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的运作状态可依据实际上的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的规格而决定。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的运作状态例如包括数据传输速度、双工、媒体状态、自动沟通支援性以及省电特性等,但本发明并不因此限定。在实际应用时,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的运作状态是反映于虚拟以太网络卡512,且在运作状态的参数是显示于用户端所使用的操作系统中的虚拟以太网络卡512的驱动程序设定。
另一方面,关于移动装置51与以太网络53之间所收发的数据,其通常是以封包(packet)形式实现。在本实施例中,来自移动装置51的数据通过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513与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传送至虚拟区域网络单元523,且来自移动装置51的数据通过虚拟区域网络单元523传送至以太网络实体层521,借此来自移动装置51的数据可被传送至以太网络53。相对的,来自以太网络53的数据通过以太网络实体层521传送至虚拟区域网络单元523,且再通过虚拟区域网络单元523传送至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借此来自以太网络53的数据可被传送至第一移动装置51(的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513)。详细的说,当移动装置51的无线扩充基座52传送来自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的数据封包至移动装置51时,虚拟区域网络单元523将数据封包加入虚拟区域网络标签(VLAN tag)后,通过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传送至移动装置51的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513。当移动装置51传送数据封包至移动装置51的无线扩充基座52时,虚拟区域网络单元523将具有虚拟区域网络标签(VLAN tag)的数据封包去标签(untag),并将去标签之后的数据封包传送至以太网络实体层521。
依据上述,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513与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负责无线传输运作状态设定信号(给控制服务单元522)、状态信号(来自控制服务单元522),且负责无线传输移动装置51与以太网络53之间所收发的数据。
请同时参照图2与图3,基于上述的无线以太网络系统,就控制方法的角度而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在步骤S110中,连接无线扩充基座52的以太网络实体层521至以太网络。然后,在步骤S120中,无线连线无线扩充基座52的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与移动装置51的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513。接着,在步骤S130中,无线扩充基座52的控制服务单元522通过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接收来自移动装置51的虚拟以太网络卡512所产生的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且控制服务单元522将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传送至以太网络实体层521以设定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的运作状态。再来,在步骤S140中。然后,在步骤S140中,虚拟区域网络单元523处理以太网络实体层521与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之间所传输的数据封包。
接着,请参照图4与图5,进一步叙述移动装置51与无线扩充基座52之间建立连线与设定运作状态的流程。在图4与图5中,无线网络是使用无线保真(WiFi)实现,但图4与图5的流程仅用以帮助说明,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扩充基座启动与建立设定的流程图。首先,在系统启动时,进行步骤S210,(暂时)关闭以太网络实体层521,以进行后续的设定。接着,在步骤S220中,自无线保真网络接口卡(WiFi NIC)增加一个虚拟区域网络装置(VLAN device),也就是建立对应于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无线保真网络接口卡WiFi NIC)的虚拟区域网络单元523,参照图2。虚拟区域网络单元523是以软件形式呈现的一个虚拟区域网络装置(VLAN device),用来标签(tag)与去标签(untag)数据封包。接着,进行步骤S230,桥接以太网络与虚拟区域网络装置(VLANdevice),也就是利用虚拟区域网络单元523桥接无线扩充基座52中的以太网络实体层521(以软件的角度而言,为以太网络装置)与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524,使数据封包可经由以太网络装置传送出去或接收进来。然后,进行步骤S240,启动控制服务单元,也就是启动图2的控制服务单元522。用以接收与回复用户端对于以太网络实体层521(以太网络装置)的状态与设定。所述状态部分包含:数据传输速度、双工、媒体状态、与自动沟通支援性(Auto-negotiation支援性)、省电特性的功能等等。设定部分包含:数据传输速度、双工、停用/启用媒体、与开关自动沟通支援性(Auto-negotiation)、省电特性的功能等等,并在接收到设定时直接对以太网络实体层521(以太网络装置)进行设定,或是撷取以太网络实体层521(以太网络装置)的状态传回给用户端。
然后,进行步骤S250,接收控制要求与数据封包。接着,在步骤S260中,利用控制服务单元522判断是否获得(来自移动装置51的)状态要求。若否,则进行步骤S271,控制服务单元522设定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的状态;若是,则进行步骤S272,控制服务单元522取得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的状态。然后,在步骤S271和步骤S272结束后进行步骤S280,回复结果封包,以将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的状态(或进行状态设定的结果)回复给移动装置51。接着,进行步骤S290,判断是否要终止设定。若是,则离开服务端的设定程序;若否,则再次进行步骤S250。借此,移动装置可通过无线扩充基座52的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直接连结对外的以太网络或装置。
请参照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装置与无线扩充基座建立连线与设定的流程图。对做为用户端的移动装置51而言,在(无线)连线至无线扩充基座52后,首先,在步骤S310中,利用驱动程序在移动装置51中建立虚拟以太网络卡512。换句话说,利用驱动程序建立在数据连结层(Data Link Layer)中的媒体存取控制层(MAC)的虚拟以太网络卡512,其中以软件的角度而言,虚拟以太网络卡512视为无线以太网络装置。然后,在步骤S320中,驱动程序判断对虚拟以太网络卡512的控制要求的种类。控制要求的种类大致可分为,第一类:设定接口与确认状态;以及第二类:传送数据封包或接收数据封包。
当控制要求是设定接口时,进行步骤S331与步骤S332。在步骤S331中,虚拟以太网络卡512的驱动程序传送至少一设定要求封包(SET requestpacket)至控制服务单元522,其中此时的控制要求是运作状态设定信号。接着,在步骤S332中,虚拟以太网络卡512确认控制服务单元522的设定结果。也就是说,利用驱动程序使此无线虚拟以太网络卡512与控制服务单元传送与接收以太网络装置(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的设定与状态,例如:当使用者设定无线虚拟以太网卡512的速度时,将设定传送给控制服务单元。在实际应用时,当虚拟以太网卡512与控制服务单元522进行沟通时,需使用特定格式的封包与协定,以便确认数据完整性与安全性。
当控制要求是确认状态时,进行步骤S333与步骤S334,在步骤S333中,虚拟以太网络卡512的驱动程序传送至少一获得要求封包(GET requestpacket)至控制服务单元522。接着,在步骤S334中,由控制服务单元522的运作状态获得接口(以太网络实体层521)的运作状态。
当要传送数据封包时,进行步骤S335,利用虚拟以太网络卡512产生经过标签后的数据封包,再利用无线保真网络接口卡(WiFi NIC)(即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513)传送经过标签后的数据封包,例如:对数据封包加入虚拟区域网络标签(VLAN tag),并将其通过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513传送出去。另一方面,当要接收数据封包时,进行步骤S336与步骤S337,在步骤S336中,判断数据封包是否有经过标签,若是则进行步骤S337,将数据封包去标签,且将数据封包传送至移动装置51的操作系统;若否,则直接进行步骤S340。也就是说,当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513接收到经过标签后的数据封包(例如具有VLAN tag的封包)时,将其转送给虚拟以太网络卡512进行去标签(untag)的动作并接收。
当上述的步骤S332、S334、S335或S337结束后,进行步骤S340,判断是否要与基座断线,若是,则移除驱动程序;若否,则再次进行步骤S320。简单的说,依据本实施例,在用户端使用的无线以太网络卡的驱动程序结合虚拟区域网络(VLAN)的方式建立虚拟以太网络卡,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且与无线扩充基座52的控制服务单元522(控制服务器)直接进行设定与状态的沟通。而服务端则利用虚拟区域网络与桥接方式建立用于处理以太网络数据流的通道,并且控制服务单元可用以处理以太网络的设定与状态。
〔实施例的可能功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以及无线以太网络系统,其可直接桥接用户端与扩充基座上的以太网络装置,让以太网络可以利用其余无线网络的频宽来进行高速传输,此外加入以太网络设定与控制的桥接方式,让用户端可以进一步设定与应用以太网络装置(如:设定运行速度),与原本既有的无线网络分开运作,同时保有原本有线扩充基座的使用方式,与无线传输的便利性。借此,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扩充基座可以提供完整的以太网络功能,并且改善过往无线扩充基座上的以太网络效能不足的问题,且让使用者体验到完整的以太网络装置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并非用以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
Claims (16)
1.一种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以将一移动装置通过一无线扩充基座连接一以太网络,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连接该无线扩充基座的一以太网络实体层至该以太网络;
无线连线该无线扩充基座的一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与该移动装置的一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
该无线扩充基座的一控制服务单元通过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接收来自该移动装置的一虚拟以太网络卡所产生的一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且该控制服务单元将该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传送至该以太网络实体层以设定该以太网络实体层的运作状态;以及
该无线扩充基座的一虚拟区域网络单元处理该以太网络实体层与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之间所传输的数据封包。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其中在将该无线扩充基座的该以太网络实体层连接该以太网络的步骤还包括:
建立对应于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的该虚拟区域网络单元;以及
该无线扩充基座的该虚拟区域网络单元桥接该以太网络实体层与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其中在利用该无线扩充基座的该虚拟区域网络单元桥接该以太网络实体层与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该控制服务单元判断是否获得一状态要求;
当该控制服务单元获得该状态要求,则该控制服务单元取得该以太网络实体层的状态;以及
当该控制服务单元未获得该状态要求,则该控制服务单元设定该以太网络实体层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其中在利用该无线扩充基座的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与该移动装置的该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无线连线的步骤中,还包括:
利用一驱动程序在该移动装置中建立该虚拟以太网络卡,其中该虚拟以太网络卡与该控制服务单元通过该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与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彼此连线。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其中在利用该无线扩充基座的该控制服务单元通过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接收来自该移动装置的该虚拟以太网络卡所产生的该运作状态设定信号的步骤中,利用一人机界面设定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该运作状态设定信号,该虚拟以太网络卡通过该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无线传送该运作状态设定信号至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
6.根据权利要求4的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其中在利用该驱动程序在该移动装置中建立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该驱动程序判断对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一控制要求的种类。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其中在该驱动程序判断对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该控制要求的种类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该控制要求是设定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状态时,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该驱动程序传送至少一设定要求封包至该控制服务单元,其中该控制要求是该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以及
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确认该控制服务单元的设定结果。
8.根据权利要求6的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其中在该驱动程序判断对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该控制要求的种类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该控制要求是确认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状态时,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该驱动程序传送至少一获得要求封包至该控制服务单元;以及
该控制服务单元获得该以太网络实体层的运作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6的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其中在该驱动程序判断对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该控制要求的种类的步骤中,当该控制要求是传送或接收数据封包时,则进行利用该无线扩充基座的该虚拟区域网络单元处理该以太网络实体层与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之间所传输的数据封包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其中在该虚拟区域网络单元处理该以太网络实体层与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之间所传输的数据封包的步骤中,当该移动装置的无线扩充基座传送来自该以太网络实体层的数据封包至该移动装置时,该虚拟区域网络单元将数据封包加入一虚拟区域网络标签后,通过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传送至该移动装置的该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当该移动装置传送数据封包至该移动装置的无线扩充基座时,该虚拟区域网络单元将具有该虚拟区域网络标签的数据封包去标签,并将去标签之后的数据封包传送至该以太网络实体层。
11.一种无线以太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移动装置,包括一虚拟以太网络卡以及一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该虚拟以太网络卡与该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连接,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用以产生一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以及
一无线扩充基座,包括:
一以太网络实体层,用以连接一以太网络;
一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用于与该移动装置的该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无线连线;
一控制服务单元,连接该以太网络实体层与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该控制服务单元通过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接收来自该移动装置的该虚拟以太网络卡所产生的该运作状态设定信号,并将该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传送至该以太网络实体层以设定该以太网络实体层的运作状态;以及
一虚拟区域网络单元,与该以太网络实体层桥接,且与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连接,其中该虚拟区域网络单元用以处理该以太网络实体层与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之间所传输的数据封包。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无线以太网络系统,其中该控制服务单元判断是否获得一状态要求,当该控制服务单元获得该状态要求,则该控制服务单元取得该以太网络实体层的状态;当该控制服务单元未获得该状态要求,则该控制服务单元设定该以太网络实体层的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无线以太网络系统,其中该虚拟以太网络卡通过一驱动程序而在该移动装置中建立。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无线以太网络系统,其中该驱动程序判断对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一控制要求的种类;当该控制要求是设定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状态时,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该驱动程序传送至少一设定要求封包至该控制服务单元,其中该控制要求是该运作状态设定信号;以及当该控制要求是确认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状态时,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该驱动程序传送至少一获得要求封包至该控制服务单元。
15.根据权利要求11的无线以太网络系统,其中该虚拟以太网络卡的该运作状态设定信号通过一人机界面而设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1的无线以太网络系统,其中当该移动装置的无线扩充基座传送来自该以太网络实体层的数据封包至该移动装置时,该虚拟区域网络单元将数据封包加入一虚拟区域网络标签后,通过该第一无线网络接口卡传送至该移动装置的该第二无线网络接口卡;其中,当该移动装置传送数据封包至该移动装置的无线扩充基座时,该虚拟区域网络单元将具有该虚拟区域网络标签的数据封包去标签,并将去标签之后的数据封包传送至该以太网络实体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26215.5A CN105871663B (zh) | 2015-01-19 | 2015-01-19 | 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以及无线以太网络系统 |
US14/660,402 US9853832B2 (en) | 2015-01-19 | 2015-03-17 | Wireless ethernet network controlling method and wireless ethernet network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26215.5A CN105871663B (zh) | 2015-01-19 | 2015-01-19 | 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以及无线以太网络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71663A true CN105871663A (zh) | 2016-08-17 |
CN105871663B CN105871663B (zh) | 2019-04-05 |
Family
ID=56408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26215.5A Active CN105871663B (zh) | 2015-01-19 | 2015-01-19 | 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以及无线以太网络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53832B2 (zh) |
CN (1) | CN1058716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17747A (zh) | 2016-08-03 | 2021-01-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网络接口卡、计算设备以及数据包处理方法 |
WO2018023499A1 (zh) | 2016-08-03 | 2018-02-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网络接口卡、计算设备以及数据包处理方法 |
US11726524B2 (en) * | 2020-08-11 | 2023-08-15 | Dell Products L.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mlessly transitioning a network connection via a wireless dock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16005A (zh) * | 2005-02-01 | 2006-08-09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可接收视讯的无线网络存取装置 |
US20060233191A1 (en) * | 2005-04-15 | 2006-10-19 | Pirzada Fahd B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CN101044718A (zh) * | 2004-10-29 | 2007-09-26 | 德雷格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无线病区网/局域网切换 |
US20090109984A1 (en) * | 2007-10-31 | 2009-04-30 | Dell Products L.P. | Wireless device with flash cache and boot from dock |
CN101424958A (zh) * | 2007-11-02 | 2009-05-06 | 乐金电子(昆山)电脑有限公司 | 便携式终端的功能扩展装置及其方法 |
CN102650899A (zh) * | 2011-02-24 | 2012-08-29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计算机扩充座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505258B1 (en) * | 2000-02-29 | 2003-01-07 | Compaq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Group, L.P. | Comprehensive interface between bios and device drivers to signal events |
JP2002197051A (ja) * | 2000-12-11 | 2002-07-12 |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 通信先を決定するための通信アダプタの選択方法、通信アダプタの設定方法、コンピュータ装置、携帯情報機器、および記憶媒体 |
JP2004102453A (ja) * | 2002-09-05 | 2004-04-02 | Hitachi Ltd | コンテキストラウンチ管理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
US8121146B2 (en) * | 2005-09-21 | 2012-02-21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maintaining mobility resistant IP tunnels using a mobile router |
TW200816772A (en) | 2006-09-27 | 2008-04-01 | Compal Communications Inc |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
US7961746B2 (en) * | 2008-01-07 | 2011-06-14 | Asix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Advanced single-chip USB-to-ethernet controller with a dual-PHY mode capacity for ethernet PHY or USB-to-rev-MII bridging |
US20100250818A1 (en) | 2009-03-27 | 2010-09-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wireless connectivity between a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and a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docking station |
TWI411345B (zh) | 2010-08-20 | 2013-10-01 | Wu Sheng Huang | 隨插即用之無線網路延伸系統與該系統自動連線方法 |
US8943229B2 (en) * | 2010-12-30 | 2015-01-27 | Google Inc. | Peripheral device detection with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 |
US9185053B2 (en) | 2011-11-09 | 2015-11-10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Virtual fault tolerant ethernet applianc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
CN102523637B (zh) | 2011-11-25 | 2014-07-09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以太网底座、网络系统及数据转发方法 |
WO2013134732A1 (en) * | 2012-03-09 | 2013-09-12 | Sanders Ray W |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routing with control vectors in a synchronized adaptive infrastructure (sain) network |
TW201349794A (zh) * | 2012-05-23 | 2013-12-01 | Action Star Entpr Co Ltd | 具隨插即用介面之多電腦網路共享系統 |
TW201348921A (zh) | 2012-05-25 | 2013-12-01 | Acer Inc | 電子裝置的擴充座 |
TWI449456B (zh) | 2012-10-22 | 2014-08-11 | Gigastone Corp | 無線熱點裝置改良 |
US9374241B2 (en) | 2013-03-14 | 2016-06-2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Tagging virtual overlay packets in a virtual networking system |
TWI578836B (zh) | 2013-05-10 | 2017-04-11 | 瑞雷2股份有限公司 | 多租戶虛擬存取點-網路資源虛擬化之技術 |
-
2015
- 2015-01-19 CN CN201510026215.5A patent/CN105871663B/zh active Active
- 2015-03-17 US US14/660,402 patent/US985383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44718A (zh) * | 2004-10-29 | 2007-09-26 | 德雷格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无线病区网/局域网切换 |
CN1816005A (zh) * | 2005-02-01 | 2006-08-09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可接收视讯的无线网络存取装置 |
US20060233191A1 (en) * | 2005-04-15 | 2006-10-19 | Pirzada Fahd B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20090109984A1 (en) * | 2007-10-31 | 2009-04-30 | Dell Products L.P. | Wireless device with flash cache and boot from dock |
CN101424958A (zh) * | 2007-11-02 | 2009-05-06 | 乐金电子(昆山)电脑有限公司 | 便携式终端的功能扩展装置及其方法 |
CN102650899A (zh) * | 2011-02-24 | 2012-08-29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计算机扩充座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71663B (zh) | 2019-04-05 |
US20160212772A1 (en) | 2016-07-21 |
US9853832B2 (en) | 2017-1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98362B (zh) | 利用通信标签的局部定位 | |
CN108712502A (zh) | 汽车诊断方法及连接器、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 |
CN106533883A (zh) | 一种网络专线的建立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10166414B (zh)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5432047B (zh) | 用于共享网络适配器的多层队列的管理 | |
CN107248881A (zh) |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及无人机 | |
CN105871663A (zh) | 无线以太网络控制方法以及无线以太网络系统 | |
CN103392315B (zh) | 站、目标设备和启动设备 | |
CN110536484B (zh) | 多连接系统中的数据无线承载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 |
JP2022509270A (ja) | ナビゲーション制御方法及び関連製品 | |
JP5063655B2 (ja) | 通信ゲートウェイ装置 | |
CN104485011B (zh) | 一种实现车联网接人功能的云服务器、系统及方法 | |
CN106331181B (zh) | 一种虚拟公交站台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 |
CN104394188B (zh) | 一种车联网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 |
JP6882717B2 (ja) | 通信方法、車載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 |
CN106302432A (zh) | 一种基于车联网的通信装置及控制方法 | |
JP2002111702A (ja) | 移動体通信装置、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体通信方法 | |
CN106413123B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3825767B (zh) | 服务质量的实现方法和网桥 | |
CN107659914A (zh) | 去中心化的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WO2016015614A1 (zh) | 一种密文发送、传输的方法、移动终端及通信基站 | |
CN102438335A (zh) | 一种中远程无线传感网组网系统 | |
KR20210138112A (ko) | 카메라 데이터 및 센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통신 기기 | |
CN205864522U (zh) | 一种终端 | |
CN112996137A (zh) | 一种在多操作系统终端上建立数据连接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