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71353B - 一种多负载电路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负载电路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71353B
CN105871353B CN201610457630.0A CN201610457630A CN105871353B CN 105871353 B CN105871353 B CN 105871353B CN 201610457630 A CN201610457630 A CN 201610457630A CN 105871353 B CN105871353 B CN 1058713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ransmission line
receiving end
matching module
driving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5763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71353A (zh
Inventor
赵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ip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ip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ip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ipu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45763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713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71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1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71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13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38Impedance-matching networks
    • H03H7/40Automatic matching of load impedance to source impedance

Landscapes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负载电路及装置,涉及电子技术领域,能够在电路中不同分支间传输线距离差距过大的前提下保证驱动信号的完整性,包括:信号发送端、第一匹配模块、第一信号接收端、第二信号接收端;第一匹配模块用于从信号发送端接收驱动信号,调整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并从第一匹配模块的第二端向第一信号接收端以及第二信号接收端输出调整后的驱动信号,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且小于第二时间阈值。本发明用于多负载电路。

Description

一种多负载电路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负载电路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英文全称integrated circuit,英文简称:IC)的工作速度越来越快,从而导致输入IC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愈来愈短,使IC对输入信号的完整性要求日益提高。同时IC的小型化趋势也日益明显,这就要求在设计电路时需要提高IC所在电路信号的完整性并减小电路布局的规模。因此在设计电路时通常将一个信号发送端连接至两个甚至多个IC,但由于信号在沿多个分支传播时,由于各个分支长传输线长度存在差异,使电路中出现阻抗不连续的现象,一部分传输线上的信号会被反射至其他接收端或发射端,导致电路中部分接收端所收到的信号出现非单调、台阶等信号完整性问题,容易引起接收端误触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般通过在电路中增加匹配设计,以减小电路中由于阻抗不连续导致的信号反射,从而保证每个器件所接收到的信号的完整性。电路中常见的匹配设计包括在较短分支的接收端前设置电容,通过该电容减缓较短分支传输线上信号的边沿速率,避免在较短分支传输线上出现的非单调现象;或者通过在较长分支传输线上串联电阻以降低较长分支传输线上的信号强度,降低较长分支上接收端所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避免电路中的其他分支传输线上出现非单调现象。
但在上述第一种方案中,当电路中较长分支的传输线长度过长时,与该较长分支的传输线连接的接收端所反射的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相对较强且反射信号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此时较短分支上设置的电容减缓该反射信号边沿速率的作用不明显且无法降低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因此无法保证信号的完整性;在上述第二种方案中,当电路中较长分支的传输线长度过长时,与该较长分支的传输线连接的接收端的反射信号强度相对较强且反射信号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因此需要随着反射信号强度的加强增大该较长分支传输线上串联电阻的阻值,但当该串联电阻的阻值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该较长分支上的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会减弱至超出该接收端的可识别范围,反而损害了信号的完整性,从而降低了信号传输质量,降低电路所在系统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多负载电路及装置,能够在电路中不同分支间传输线距离差距过大的前提下保证驱动信号的完整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负载电路,包括:信号发送端、第一匹配模块、第一信号接收端、第二信号接收端;第一匹配模块设置在信号发送端与第一传输线的一端之间,第一传输线的另一端与第一节点连接,第一节点通过第二传输线与第一信号接收端连接,第一节点通过第三传输线与第二信号接收端连接,第三传输线的长度大于第二传输线的长度且第三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的长度差值大于信号发送端发送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传输速度与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的乘积;第一匹配模块,用于从信号发送端接收驱动信号,调整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并从第一匹配模块的第二端向第一信号接收端以及第二信号接收端输出调整后的驱动信号,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且小于第二时间阈值。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负载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提供的多负载电路。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多负载电路及装置,通过第一匹配模块将信号发送端所发送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进行调整,使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从而使电路中接收端对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沿或下降沿进行识别的时间区间增大,即使在第三传输线的长度过长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因驱动信号传输时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第一信号接收端与第二信号接收端所收到的驱动信号出现不同步现象的几率;另外由于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高频成分被滤除,即使在第二传输线的长度过长的情况下,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在第二信号接收端上所引起的反射信号也远远弱于驱动信号,从而降低了在第一信号接收端上驱动信号与发射信号叠加的几率,降低了由于第二信号接收端反射信号导致在第一信号接收端上出现非单调现象的几率;同时控制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不会减缓到第一信号接收端以及第二信号接收端无法识别的范围,即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小于第二时间阈值,从而保证第一信号接收端以及第二信号接收端能够识别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上升沿或下降沿。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多负载电路能够在电路中不同分支间传输线距离差距过大的前提下保证驱动信号的完整性,从而提高了信号传输质量与电路所在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路架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路架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多负载电路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多负载电路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多负载电路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多负载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是在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
在进行电路设计时,电路的设计者通常将一个信号发送端连接至两个甚至多个IC,使两个或多个IC能够从同一个信号源接收信号,但由于信号在沿多个分支传播时,该信号所经过的电路会出现瞬态阻抗发生变化即阻抗不连续的部分,从而使得一部分信号被反射,导致电路中的一部分接收端如较短分支上的接收端出现非单调、台阶等信号完整性问题,当上述信号完整性问题所引起的电平下冲超过接收端的噪声容限时,容易引起接收端误触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对包括多个接收端的多负载电路进行设计时,保证每个器件所接收到的信号的完整性并提高系统可靠性。
如附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路架构,包括第一信号发送器101、第一信号接收器102、第二信号接收器103,电容C1,其中第一信号发送器101通过传输线104与第一节点L1连接,第二节点L2通过传输线105与第一节点L1连接,第一信号接收器102与第二节点L2连接,电容C1的一端与第二节点来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第二信号接收器103通过传输线106与第一节点L1连接,其中传输线106的长度大于传输线105的长度。
当第一信号发送器101发送信号时,电容C1使传输线105上的信号的上升沿时间变长,从而消除因传输线106上的信号反射而在传输线105上产生的非单调现象,从而保证信号的完整性。
如附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电路架构,包括第二信号发送器201、第三信号接收器202、第四信号接收器203,电阻R1,其中第二信号发送器201通过传输线204与第三节点L3连接,第三信号接收器202通过传输线205与第三节点L3连接,电阻R1一端通过传输线206与第三节点L3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通过传输线207与第四信号接收器203连接,其中传输线206与传输线207的长度之和大于传输线205的长度。
当第二信号发送器201发送信号时,电阻R1降低通过传输线206的第四信号接收器203所反射的反射信号的强度,从而减弱第三信号接收器202接收到的反射信号的强度,避免在传输线205上出现非单调现象,从而保证信号的完整性。
但在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种多负载电路中,当传输线106的长度过长时,第二信号接收器103所反射的反射信号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电容C1减缓该反射信号边沿速率的作用不明显,因此无法保证信号的完整性;而在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多负载电路中,当传输线206与传输线207的长度之和过大时,第四信号接收器203所反射的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相对较强,该反射信号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因此需增大电阻R1的阻值来降低反射信号强度,但当电阻R1的阻值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第四信号接收器203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会小于第四信号接收器203的可识别范围,因此不但无法保证信号的完整性,反而损害了信号的完整性。
针对上述问题,如附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负载电路,包括:信号发送端301、第一匹配模块302、第一信号接收端303、第二信号接收端304;
第一匹配模块302的第一端与信号发送端301连接,第一匹配模块302的第二端通过第一传输线305连接至第一节点K1,第一节点K1通过第二传输线306与第一信号接收端303连接,第一节点K1通过第三传输线307与第二信号接收端304连接,第三传输线307的长度大于第二传输线306的长度且第三传输线307与第二传输线306的长度差值大于信号发送端发送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传输速度与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的乘积。
第一匹配模块302,用于从信号发送端301接收驱动信号,调整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并从第一匹配模块302的第二端输出调整后的驱动信号,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且小于第二时间阈值;
第一信号接收端303以及第二信号接收端304用于接收调整后的驱动信号。
具体的,多负载是指电路中可以包括一个发送器和多个接收器。
第三传输线307的长度大于第二传输线306的长度且第三传输线307与第二传输线306的长度差值大于信号发送端发送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传输速度与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的乘积,是指当多负载电路中较长传输线分支与较短传输线分支之间传输线长度的差值大于驱动信号的信号传输速度与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的乘积时,较长传输线分支上接收端与较短传输线分支上接收端所接收到的驱动信号会出现明显不同步的现象,即第一信号接收端303与第二信号接收端204所接收到的驱动信号会出现明显不同步的现象,从而损害了信号的完整性。另外,由于第三传输线307的长度与第二传输线306的长度差距过大,会导致第二信号接收端304的反射信号反射至第一信号接收端303,从而在第一信号接收端303出现驱动信号与发射信号叠加,导致第一信号接收端303出现单调现象,损害了信号的完整性。因此在上述情况下,电路中所出现的影响信号完整性的现象较为严重。
第一匹配模块302调整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并从第一匹配模块302的第二端输出调整后的驱动信号,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且小于第二时间阈值,是指第一匹配模块302将驱动信号的上升时间调整至预置范围内,使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且小于第二时间阈值。其中当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减缓到一定范围内即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时,电路中接收端对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沿或下降沿进行识别的时间区间增大,减少了因驱动信号传输时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的较长传输线分支上接收端与较短传输线分支上接收端所接收到的驱动信号不同步的现象,即使在第三传输线307的长度过长的情况下,第二传输线306与第三传输线307上驱动信号的传输时间差也远小于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减缓的时间长度,因此收到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第一信号接收端303与第二信号接收端304上出现驱动信号不同步现象的几率降低。
另外由于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高频成分被滤除,即使在第三传输线307的长度过长的情况下,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在第二信号接收端304上所引起的反射信号也远远弱于驱动信号,从而降低了在第一信号接收端303上出现驱动信号与发射信号叠加现象的几率,避免由于第二信号接收端304反射的信号导致在第一信号接收端303上出现非单调现象。
同时为了保证接收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接收端能够识别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上升沿或下降沿,控制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不会减缓到接收端即第一信号接收端303以及第二信号接收端304无法识别的范围即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小于第二时间阈值。因此当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且小于第二时间阈值时,降低了电路中不同分支上接收端即第一信号接收端303以及第二信号接收端304所收到的驱动信号出现不同步现象的几率以及较短传输线分支上接收端即第一信号接收端303出现驱动信号与发射信号叠加现象的几率,同时保证电路中的接收端即第一信号接收端303以及第二信号接收端304能够识别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上升沿或下降沿,从而保证了信号的完整性。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多负载电路,通过第一匹配模块将信号发送端所发送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进行调整,使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从而使电路中接收端对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沿或下降沿进行识别的时间区间增大,即使在第三传输线的长度过长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因驱动信号传输时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第一信号接收端与第二信号接收端所收到的驱动信号出现不同步现象的几率;另外由于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高频成分被滤除,即使在第二传输线的长度过长的情况下,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在第二信号接收端上所引起的反射信号也远远弱于驱动信号,从而降低了在第一信号接收端上驱动信号与发射信号叠加的几率,降低了由于第二信号接收端反射信号导致在第一信号接收端上出现非单调现象的几率;同时控制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不会减缓到第一信号接收端以及第二信号接收端无法识别的范围,即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小于第二时间阈值,从而保证第一信号接收端以及第二信号接收端能够识别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上升沿或下降沿。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多负载电路能够在电路中不同分支间传输线距离差距过大的前提下保证驱动信号的完整性,从而提高了信号传输质量与电路所在系统的可靠性。
具体的,第一匹配模块302还用于接收从第二信号接收端304反射的第一反射信号,调整第一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从第一匹配模块302的第一端输出调整后的第一反射信号,调整后的第一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
其中由于第三传输线307的长度大于第二传输线306的长度,因此仍存在由第二信号接收端304反射第一反射信号至信号发送端301的可能性。当第二信号接收端304反射第一反射信号至信号发送端301时,该第一反射信号会与信号发送端301所发射的驱动信号产生叠加现象,从而对驱动信号的完整性造成损害,因此通过第一匹配模块302接收从第二信号接收端304反射的第一反射信号,并调整第一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使调整后的第一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即调整后的第一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远远小于驱动信号的信号强度,从而减弱了因第一反射信号与驱动信号产生叠加而对驱动信号完整性所造成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匹配模块302与信号发送端301的距离越近时,第一匹配模块302减弱第一反射信号与驱动信号产生叠加的效果越明显,优选的,第一匹配模块302与信号发送端301的距离小于25.4mm。
具体的,如附图4所示,第三传输线307可以包括第一子传输线310与第二子传输线311,多负载电路还包括第二匹配模块308及第三信号接收端309。
第二匹配模块308的第一端与第一节点K1连接,第二匹配模块308的第二端与第一子传输线310的一端连接,第一子传输线310的另一端与第二节点K2连接,第二节点K2通过第二子传输线311与第二信号接收端304连接,第二节点K2通过第四传输线312与第三信号接收端309连接,第四传输线312的长度大于第二子传输线311的长度且第四传输线312与第二子传输线311的长度差值大于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传输速度与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的乘积。
第二匹配模块308,用于从第一节点K1接收调整后的驱动信号,对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再次进行调整并从第二匹配模块308的另一端输出再次调整后的驱动信号,再次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且小于第二时间阈值。
第三信号接收端309用于接收再次调整后的驱动信号。
其中,当第四传输线312的长度大于第二子传输线311的长度且第四传输线312与第二子传输线311的长度差值大于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传输速度与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的乘积时,从第一节点K1输出的调整后的驱动信号传输至第二信号接收端304的信号传输时间与传输至第三信号接收端309的信号传输时间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第二信号接收端304与第三信号接收端309从第一节点K1所接收到的调整后的驱动信号会出现明显不同步的现象,损害了信号的完整性。另外,由于第四传输线312的长度与第二子传输线311的长度差距过大,会导致第三信号接收端309的反射信号反射至第二信号接收端304,从而在第二信号接收端304出现驱动信号与发射信号叠加,导致第二信号接收端304出现单调现象,损害了信号的完整性。因此在上述情况下,电路中所出现的影响信号完整性的现象较为严重。
第二匹配模块308再次调整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并从第二匹配模块308的第二端输出再次调整后的驱动信号,再次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且小于第二时间阈值,是指第一二匹配模块308将驱动信号的上升时间调整至预置范围内,使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且小于第二时间阈值。其中当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减缓到一定范围内即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时,电路中接收端对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沿或下降沿进行识别的时间区间增大,减少了因驱动信号传输时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的较长传输线分支上接收端与较短传输线分支上接收端所接收到的驱动信号不同步的现象,即使在第四传输线312的长度过长的情况下,第二子传输线311与第四传输线312上信号的传输时间差也远小于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减缓的时间长度,因此收到该再次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第二信号接收端304与第三信号接收端309上出现驱动信号不同步现象的几率降低。
另外由于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高频成分被滤除,即使在第四传输线312的长度过长的情况下,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在第三信号接收端309上所引起的反射信号也远远弱于驱动信号,从而降低了在第二信号接收端304上出现驱动信号与发射信号叠加现象的几率,避免由于第三信号接收端309反射的信号导致在第二信号接收端304上出现非单调现象。
同时为了保证接收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接收端能够识别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上升沿或下降沿,控制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不会减缓到接收端即第二信号接收端304以及第三信号接收端309无法识别的范围即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小于第二时间阈值。因此当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且小于第二时间阈值时,降低了电路中不同分支上接收端即第二信号接收端304以及第三信号接收端309所收到的驱动信号出现不同步现象的几率以及较短传输线分支上接收端即第二信号接收端304出现驱动信号与发射信号叠加现象的几率,同时保证电路中的接收端即第二信号接收端304以及第三信号接收端309能够识别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上升沿或下降沿,从而保证了信号的完整性。
具体的,第二匹配模块308还用于接收从第三信号接收端309反射的第二反射信号,调整第二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从第二匹配模块308的第一端输出调整后的第二反射信号,调整后的第二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
其中由于第四传输线312的长度大于第二子传输线311的长度,因此存在由第三信号接收端309反射第二反射信号至第一节点K1的可能性。当第三信号接收端309反射第二反射信号至第一节点K1时,该第二反射信号会与从K1节点输出的调整后的驱动信号产生叠加现象,从而对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完整性造成损害,因此通过第二匹配模块308接收从第三信号接收端309反射的第二反射信号,并调整第二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使调整后的第二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即调整后的第二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远远小于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强度,从而减弱了因第二反射信号与调整后的驱动信号产生叠加而对调整后的驱动信号完整性所造成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匹配模块308与第一节点K1的距离越近时,第二匹配模块308减弱第二反射信号与调整后的驱动信号产生叠加的效果越明显,优选的,第二匹配模块308与第一节点K1的距离小于25.4mm。
具体的,如附图5所示,第一匹配模块302包括第一电阻R301以及第一电容C301,第一电阻R301的第一端与信号发送端301连接,第一电阻R301的第二端与第一传输线305的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301的第一端与信号发送端301连接,第一电容C301的第二端接地GND。
具体的,如附图5所示,第二匹配模块308包括第二电阻R302以及第二电容C302,第二电阻R302的第一端与第一节点K1连接,第二电阻R302的第二端与第一子传输线310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302的第一端与第一节点K1连接,第二电容C302的第二端接地GND。
如附图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负载装置401,包括:411多负载电路,其中多负载电路411为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多负载电路。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多负载装置,包括多负载电路,通过多负载电路中的第一匹配模块将信号发送端所发送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进行调整,使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从而使电路中接收端对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沿或下降沿进行识别的时间区间增大,即使在第三传输线的长度过长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因驱动信号传输时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第一信号接收端与第二信号接收端所收到的驱动信号出现不同步现象的几率;另外由于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高频成分被滤除,即使在第二传输线的长度过长的情况下,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在第二信号接收端上所引起的反射信号也远远弱于驱动信号,从而降低了在第一信号接收端上驱动信号与发射信号叠加的几率,降低了由于第二信号接收端反射信号导致在第一信号接收端上出现非单调现象的几率;同时控制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不会减缓到第一信号接收端以及第二信号接收端无法识别的范围,即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小于第二时间阈值,从而保证第一信号接收端以及第二信号接收端能够识别该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上升沿或下降沿。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多负载装置能够在多负载装置中的电路中不同分支间传输线距离差距过大的前提下保证驱动信号的完整性,从而提高了信号传输质量与多负载装置的可靠性。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以用硬件实现,或固件实现,或它们的组合方式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上述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以此为例但不限于: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英文全称:Random AccessMemory,英文简称:RAM)、只读存储器(英文全称:Read Only Memory,英文简称: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英文全称: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Memory,英文简称:EEPROM)、只读光盘(英文全称:Compact Disc Read Only Memory,英文简称: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此外。任何连接可以适当的成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数字用户专线(英文全称:Digital Subscriber Line,英文简称: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电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他远程源传输的,那么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DSL或者诸如红外线、无线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定义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以软件方式实现本发明时,可以将用于执行上述方法的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通过计算机可读介质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以此为例但不限于: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全称: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光盘、磁盘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多负载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发送端、第一匹配模块、第一信号接收端、第二信号接收端;
所述第一匹配模块设置在所述信号发送端与第一传输线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一传输线的另一端与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一节点通过第二传输线与第一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一节点通过第三传输线与第二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三传输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长度且所述第三传输线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长度差值大于所述信号发送端发送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传输速度与所述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的乘积;
所述第一匹配模块,用于从所述信号发送端接收所述驱动信号,调整所述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并从所述第一匹配模块的第二端向所述第一信号接收端以及所述第二信号接收端输出调整后的驱动信号,所述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第一时间阈值且小于第二时间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负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匹配模块还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二信号接收端反射的第一反射信号,调整所述第一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从所述第一匹配模块的第一端输出调整后的第一反射信号,所述调整后的第一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负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输线包括第一子传输线与第二子传输线,所述多负载电路还包括第二匹配模块及第三信号接收端;
所述第二匹配模块的设置在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一子传输线的一端间,所述第一子传输线的另一端与第二节点连接,所述第二节点通过第二子传输线与所述第二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二节点通过第四传输线与第三信号接收端连接,所述第四传输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子传输线的长度且所述第四传输线与所述第二子传输线的长度差值大于所述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传输速度与所述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的乘积;
所述第二匹配模块,用于从所述第一节点接收所述调整后的驱动信号,对所述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再次进行调整并从所述第二匹配模块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三信号接收端输出再次调整后的驱动信号,所述再次调整后的驱动信号的信号上升时间大于所述第一时间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二时间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负载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匹配模块,还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三信号接收端反射的第二反射信号,调整所述第二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并从所述第二匹配模块的第一端输出调整后的第二反射信号,所述调整后的第二反射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多负载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匹配模块包括第一电阻以及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发送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传输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发送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多负载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匹配模块包括第二电阻以及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子传输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节点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负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匹配模块与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距离小于25.4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负载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匹配模块与所述第一节点的距离小于25.4mm。
9.一种多负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负载电路。
CN201610457630.0A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多负载电路及装置 Active CN1058713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57630.0A CN105871353B (zh)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多负载电路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57630.0A CN105871353B (zh)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多负载电路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1353A CN105871353A (zh) 2016-08-17
CN105871353B true CN105871353B (zh) 2019-03-15

Family

ID=56650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57630.0A Active CN105871353B (zh) 2016-06-22 2016-06-22 一种多负载电路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713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80134464A (ko) * 2017-06-08 2018-12-19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및 시스템
EP3745602B1 (en) 2018-01-24 2023-04-12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ransmission device
CN113506548B (zh) * 2021-06-29 2022-05-1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消除面板单端信号反射的方法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9580A (zh) * 2007-10-26 2009-04-2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多负载拓扑架构
CN101452434A (zh) * 2007-12-06 2009-06-1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多负载拓扑架构
CN102957411A (zh) * 2011-08-25 2013-03-0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多负载拓扑硬件架构
CN105453425A (zh) * 2013-06-28 2016-03-30 天工方案公司 灵活的l网络天线调谐器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16861B2 (ja) * 2007-05-25 2011-01-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信号伝送回路及び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9580A (zh) * 2007-10-26 2009-04-2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多负载拓扑架构
CN101452434A (zh) * 2007-12-06 2009-06-1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多负载拓扑架构
CN102957411A (zh) * 2011-08-25 2013-03-0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多负载拓扑硬件架构
CN105453425A (zh) * 2013-06-28 2016-03-30 天工方案公司 灵活的l网络天线调谐器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1353A (zh) 2016-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71353B (zh) 一种多负载电路及装置
CN111030778B (zh) 高速信号的参数自适应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US20200252066A1 (e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can device and method therefor
US7915923B1 (en) Serial link driver interface for a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237419B1 (en) Transceiver for single ended communication with low EMI
US10628356B2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JP2016029785A (ja) 通信システム
KR100690293B1 (ko) 전자 장치를 상호접속하는 트랜시버와 인터페이스트랜시버에서 전력 소비를 제어하는 방법
US20160335210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CN112866837B (zh) 一种用于olt设备网口辐射抑制电路及设计方法
CN106021151A (zh) 一种信号增强板、信号增强方法以及系统
US20140266319A1 (en) Capacitive high pass pre-emphasis circuit
US10250259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gital signal transmission
US4785467A (en) Transmission system employing high impedance detection for carrier detection
US6411173B1 (en) Method to achieve a DC balanced signal databus interface using combination of ethernet and RS-485 protocols with step-up transformer coupling
CN114885491B (zh) 一种pcb、屏蔽器件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8829937A (zh) 一种优化pcb高速信号过孔的方法
CN112511273B (zh) 一种降低数字电路误差率的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6233661B (zh) 一种网络设备、光模块接入的控制方法
CN111443888B (zh) 显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0809789B1 (en) Peripheral component protection in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s
EP1969724A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xtending universal bus line length
CN116232794A (zh) 485通讯电路和通讯系统
EP2278485B1 (de) Verfahren zum Anpassen der Signalübertragung zwischen zwei elektronischen Geräten sowie Anordnung mit einem Computersystem und einem Peripheriegerät
CN110198178A (zh) 一种链路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