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7626B - 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7626B
CN105847626B CN201610064094.8A CN201610064094A CN105847626B CN 105847626 B CN105847626 B CN 105847626B CN 201610064094 A CN201610064094 A CN 201610064094A CN 105847626 B CN105847626 B CN 1058476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portion
supporting mass
image read
accommodating space
flat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6409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47626A (zh
Inventor
仲村和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476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76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476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76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9Mounting or support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3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signals between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apparatus, e.g. arrangements of signal lines or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85Power supply means,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to th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1/00907Details of supply connection, e.g. arrangement of power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 H04N1/10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by engaging a rai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61Details relating to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e.g. transparent plate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Holders F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Originals (AREA)
  • Optical Systems Of Projection Type Copier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能够抑制浸入到收容空间内的液体沿扁形电缆到达电气部件,进而能够防止电气部件的故障。其具备:包括底面(119)和框体(120)的壳体(10);外周被框体包围的第1支承体(81);设置于收容空间(10)内的读取部(3S);保持读取部且能够往复移动的移动体(20);及扁形电缆(70),其一端部连结于读取部,中间部配置于底面上,另一端部与配置于收容空间的内侧或外侧的电气部件连接。壳体还包括:布线部(130),形成于底面,对扁形电缆的中间部进行布线;及支承壁(116),从底面向第1支承体突出且沿布线部延伸,并支承第1支承体的外周的附近,布线部形成于比底面中的位于支承壁与布线部之间的特定区域(E1)高的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往的图像读取装置的例。该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壳体、接触玻璃、读取部、移动体及扁形电缆。
壳体包括底面和与底面具有规定间隔地相对的框体。壳体在底面与框体之间形成收容空间。接触玻璃在其外周被框体包围的状态下以覆盖收容空间的方式支承于壳体。接触玻璃能够通过其上表面支承原稿。读取部设置于收容空间内。读取部沿与接触玻璃平行的主扫描方向延伸。移动体保持读取部,且能够在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扁形电缆的一端部连结于读取部,中间部配置于底面上,另一端部与配置于收容空间的外侧的电气部件连接,具体而言与控制部连接。
壳体还包括布线部与支承壁。布线部形成于底面,对扁形电缆的中间部进行布线。支承壁从底面向接触玻璃突出且沿布线部在副扫描方向上延伸。支承壁从下表面侧支承接触玻璃的外周附近。
如专利文献1的图8等所图示的,底面中的位于支承壁与布线部之间的区域与布线部为同一平面。即,布线部形成为与上述区域相同高度。
在该图像读取装置中,保持读取部的移动体一边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一边读取支承于接触玻璃的原稿的图像。此时,扁形电缆一边在收容空间内变形,一边追随移动体的向副扫描方向的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34106号公报
然而,在液体滴到图像读取装置的情况下,有液体从装置的上方滴下在框体、接触玻璃扩散,该液体沿它们的间隙,进一步沿接触玻璃的外周与支承壁的间隙浸入收容空间内的可能性。在此,如上述以往的图像读取装置那样,在布线部形成为与位于支承壁与布线部之间的区域相同高度的情况下,即,在从支承壁的下端到布线部为止为平坦的面的情况下,该浸入的液体沿支承壁滴下的话,有沿平坦的面到达配置于布线部的扁形电缆的中间部的担忧。并且,有该液体沿扁形电缆到达电气部件的担忧。其结果,在该图像读取装置中,有由于浸入的液体而导致电气部件故障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能够抑制浸入到收容空间内的液体沿扁形电缆到达电气部件,进而能够防止电气部件的故障。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壳体,该壳体包括底面和与所述底面具有规定间隔地相对的框体,在所述底面与所述框体之间形成收容空间;第1支承体,该第1支承体在外周被所述框体包围的状态下以覆盖所述收容空间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壳体,且能够支承原稿;读取部,该读取部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沿与所述第1支承体平行的第1方向延伸,读取支承于所述第1支承体的所述原稿的图像;移动体,该移动体保持所述读取部,且能够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往复移动;及扁形电缆,该扁形电缆的一端部连结于所述读取部,中间部配置于所述底面上,另一端部与配置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内侧或外侧的电气部件连接,且能够追随所述移动体的往复移动,该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布线部,该布线部形成于所述底面,对所述扁形电缆的所述中间部进行布线;及支承壁,该支承壁从所述底面向所述第1支承体突出且沿所述布线部向所述第2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第1支承体的所述外周的附近,所述布线部形成于比所述底面中的位于所述支承壁与所述布线部之间的特定区域高的位置。
优选的是,在所述特定区域形成有槽部,该槽部在所述布线部与所述支承壁之间形成凹陷,且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
优选的是,所述槽部包围所述布线部的周围。
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立壁,该立壁从所述底面的所述布线部的周边向所述第1支承体突出且包围所述布线部。
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上贯通设置有使所述特定区域与所述收容空间的外侧连通的第1排出孔。
优选的是,在所述特定区域形成有向所述第1排出孔下降倾斜的倾斜面。
优选的是,所述电气部件为配置于所述底面下侧的控制基板,所述扁形电缆的另一端部通过形成于所述布线部的连通孔而连接于所述控制基板,所述第1排出孔以在所述第1方向上通过所述支承壁的方式贯通设置,在所述底面上,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排出孔相比更从所述扁形电缆离开的位置形成有第2排出孔。
优选的是,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具备:安装于所述框体的金属部件;配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接地部件;及连接所述金属部件与所述接地部件的接地弹簧,所述接地弹簧以绕过所述支承壁及所述布线部的方式进行布线。
优选的是,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具备:罩盖,该罩盖以能够在覆盖所述第1支承体的关闭位置与从所述第1支承体离开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壳体;搬运部,该搬运部设置于所述罩盖,且一张一张地搬运原稿;及第2支承体,该第2支承体在所述第2方向上与所述第1支承体具有规定的间隔地支承于所述壳体,且能够与由所述搬运部搬运的原稿接触,所述第1支承体及所述第2支承体的相互相对的外周端缘彼此通过粘接带贴附于所述框体,所述粘接带延伸到所述支承壁的附近为止。
优选的是,所述粘接带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至超过所述支承壁的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壳体,该壳体包括底面和与所述底面具有规定间隔地相对的框体,在所述底面与所述框体之间形成收容空间;第1支承体,该第1支承体在外周被所述框体包围的状态下以覆盖所述收容空间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壳体,且能够支承原稿;读取部,该读取部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沿与所述第1支承体平行的第1方向延伸,读取支承于所述第1支承体的所述原稿的图像;移动体,该移动体保持所述读取部,且能够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往复移动;及扁形电缆,该扁形电缆的一端部连结于所述读取部,中间部配置于所述底面上,另一端部与配置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内侧或外侧的电气部件连接,且能够追随所述移动体的往复移动,该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布线部,该布线部形成于所述底面,对所述扁形电缆的所述中间部进行布线;及支承壁,该支承壁从所述底面向所述第1支承体突出且沿所述布线部向所述第2方向延伸,支承所述第1支承体的所述外周的附近,所述底面中的包围所述布线部的特定区域形成得比所述布线部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能够抑制进入到收容空间内的液体沿着扁形电缆到达电气部件,进而防止电气部件的故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示意主视图。
图3是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示意侧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打开支承面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扫描仪基座,读取部、移动体及扫描机构等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扫描仪基座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扫描仪基座及地线的局部立体图。
图9(a)表示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扫描仪基座的局部俯视图,图9(b)是表示图9(a)的A-A截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涉及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是表示图9(a)的B-B截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涉及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是表示图9(a)的C-C截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涉及变形例的图像读取装置,是表示与图9(b)相同的截面的局部剖视图。
符号説明
1…图像读取装置,119…壳体的底面(扫描仪基座的底壁面)
120…框体(扫描仪顶部),10A…收容空间
10…壳体(扫描仪壳体),81…第1支承体(第1压板玻璃)
81E…第1支承体的外周,3S…读取部(读取传感器)
20…移动体(托架),70…扁形电缆
70A…扁形电缆的一端部,70B…扁形电缆的中间部
70C…扁形电缆的另一端部,C1…电气部件(控制基板)
130…布线部,116…支承壁,E1…特定区域,140…槽部
150…立壁,161L,161R…第1排出孔,140S…倾斜面
130H…布线部的连通孔,162L,162R…第2排出孔,9…罩盖
88…金属部件,87…接地部件(金属支架),86…接地弹簧
4…搬运部,82…第2支承体(第2压板玻璃),84…粘接带
81F…第1支承体的与第2支承体相对的外周端缘(左端缘)
82F…第2支承体的与第1支承体相对的外周端缘(右端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后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1是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具体方式的一例。在图1中,将设置有操作面板8P的一侧规定为装置的前侧,将面朝操作面板8P时位于左手的一侧规定为左侧,表示前后、左右及上下的各方向。并且,使图2之后的各图所示的各方向全部与图1所示的各方向对应来表示。以下,基于图1等,对图像读取装置1所具备的各结构要素进行说明。
<结构>
如图1~图5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具备主体部8、罩盖9、图像形成单元5、读取单元3及搬运部4。主体部8为扁平的大致箱状体。如图1所示,在主体部8的前表面设置有作为触摸面板等的操作面板8P。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具备控制基板C1。控制基板C1是本发明的“电气部件”的一例。控制基板C1在主体部8的内部沿左侧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另外,控制基板C1配置于后述的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的下侧。控制基板C1控制图像形成单元5、读取单元3、搬运部4及操作面板8P。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单元5设置于主体部8的下侧部分。图像形成单元5通过喷墨方式或激光方式等在片材上形成图像。读取单元3设置于主体部8的上侧部分。读取单元3在读取原稿的图像时使用。搬运部4设置于罩盖9。搬运部4一边将多片片材沿图2及图5所示的搬运路径P1依次搬运,一边将片材的图像读取到读取单元3时使用。
如图4~图6所示,读取单元3具备扫描仪壳体10、第1压板玻璃81、第2压板玻璃82、托架20、读取传感器3S、扫描机构30及扁形电缆70。扫描仪壳体10是本发明的“壳体”的一例。第1压板玻璃81是本发明的“第1支承体”的一例。第2压板玻璃82是本发明的“第2支承体”的一例。托架20是本发明的“移动体”的一例。读取传感器3S是本发明的“读取部”的一例。
如图4所示,扫描仪壳体10由扫描仪基座110与扫描仪顶部120从上下方向组合而成。扫描仪顶部120是本发明的“框体”的一例。扫描仪基座110及扫描仪顶部120在本实施例中为热塑性树脂的注射成型品。如图4所示,图6所示的扫描仪基座110的前侧部分被操作面板8P从上侧覆盖。
如图6~图11所示,在扫描仪基座110形成有底壁面119、左壁111L、右壁111R、前壁111A及后壁111B。底壁面119是包括多个台阶部,凹凸且整体沿大致水平延伸的大致矩形平面。底壁面119是本发明的“壳体的底面”的一例。左壁111L及右壁111R从底壁面119的左右的端缘向上方突出。前壁111A及后壁111B从底壁面119的前后的端缘向上方突出。如图6所示,在前壁111A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操作面板支承部111P以向前鼓出的方式形成。操作面板支承部111P从下侧支承操作面板8P。
如图6及图7所示,在扫描仪基座110形成有支承壁112。支承壁112位于前壁111A的后侧并从底壁面119向上方突出,且与前壁111A大致平行地沿左右方向延伸。
如图6~图11所示,在扫描仪基座110形成有支承壁116及分隔壁117。支承壁116位于后壁111B的前侧并从底壁面119向上方突出,且与后壁111B大致平行地沿左右方向延伸。分隔壁117位于左壁111L的右侧并从底壁面119向上方突出,且与左壁111L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7~图9所示,支承壁116的左端连接于分隔壁117的后端。
如图4及图5所示,扫描仪顶部120是形成有第1开口129A与第2开口129B的框状部件。第1开口129A呈较大的矩形并开口。第2开口129B位于第1开口129A的左侧,呈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矩形并开口。第1压板玻璃81配置于扫描仪顶部120的第1开口129A侧。第2压板玻璃82配置于扫描仪顶部120的第2开口129B侧。
如图10及图11所示,扫描仪顶部120与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具有规定间隔地从上侧相对。如图5~图11所示,扫描仪壳体10在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于扫描仪顶部120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10A。如图4所示,第1压板玻璃81在外周81E被扫描仪顶部120的第1开口129A的周边包围的状态下以覆盖收容空间10A的方式支承于扫描仪壳体10。
虽然省略了第1压板玻璃81的图4所示的外周81E的图示,但遍及整周由未图示的两面胶带贴附于扫描仪顶部120。并且,第1压板玻璃81被相互组合的扫描仪顶部120及扫描仪基座110夹持。更详细而言,第1压板玻璃81的图4所示的外周81E的前端缘被扫描仪基座110的支承壁112与位于扫描仪顶部120的前端侧的部位挟持。第1压板玻璃81的外周81E的右端缘也被扫描仪基座110的右壁111R与位于扫描仪顶部120的右端侧的部位挟持。如图10所示,第1压板玻璃81的外周81E的后端缘也被扫描仪基座110的支承壁116与位于扫描仪顶部120的后侧的部位挟持。
如图5所示,在扫描仪顶部120的第1开口129A与第2开口129B之间沿前后方向细长延伸的部分,从下侧安装有用于增强的板状的金属部件88。并且,第1压板玻璃81的外周81E的图4及图5所示的左端缘81F通过图5所示的粘接带84贴附于金属部件88。即,第1压板玻璃81的左端缘81F未被扫描仪顶部120及扫描仪基座110挟持。如图5所示,第2压板玻璃82的右端缘82F也通过粘接带84贴附于金属部件88。
如图11所示,金属部件88及粘接带84的后端侧延伸至超过扫描仪基座110的支承壁116的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金属部件88及粘接带84的前端侧延伸至超过扫描仪基座110的支承壁112的位置。
这样一来,如图10所示,第1压板玻璃81在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隔地支承于扫描仪壳体10。另外,如图5所示,第2压板玻璃82与第1压板玻璃81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隔地支承于扫描仪壳体10。
如图4及图5所示,第1压板玻璃81的上表面构成支承面81A。在读取单元3读取静止状态的原稿的图像时,支承面81A从下侧支承该原稿。关于读取对象的原稿,除了包括纸张,作为OHP片材等的片材,还包括书籍等。
第2压板玻璃82的上表面构成读取面82A。在读取单元3读取通过搬运部4一张一张地搬运的片材的图像时,读取面82A从下侧接触该搬运的片材并进行引导。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使用支承面81A来读取图像的对象记载为原稿,将一边通过搬运部4搬运一边读取图像的对象记载为片材。原稿与片材也可以实际上为相同的东西。
如图1所示,罩盖9通过配置于主体部8的后表面侧上端缘的未图示的铰链而能够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开闭轴心X9摆动地支承。在罩盖9位于图1~图3及图5所示的关闭位置的情况下,从上方覆盖原稿支承面81A。如图4所示,罩盖9以其前端部侧位移到上方且后方的方式绕开闭轴心X9摆动,从而位移到使原稿支承面81A露出的打开位置。由此,用户能够将读取对象的原稿支承于原稿支承面81A。
如图1、图2及图5所示,在罩盖9的上侧设置有供给托盘9A。如图5所示,搬运部4具备搬运辊、分离辊等众所周知的结构。搬运部4将支承于供给托盘9A的多片片材一张一张地分离,并沿搬运路径P1依次搬运。
如图6所示,托架20、读取传感器3S、扫描机构30及扁形电缆70收容于收容空间10A。在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上配置有引导轴29。引导轴29位于底壁面119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在左右方向上从扫描仪基座110的分隔壁117侧延伸至右壁111R侧。
托架20是前后方向上细长的树脂制部件。托架20在前后方向上从扫描仪基座110的支承壁112侧延伸至支承壁116侧。托架20从上侧抵接于引导轴29,通过引导轴29在左右方向上被引导。在托架20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在两个部位设置有滚轮20C。滚轮20C与第1压板玻璃81的下表面及第2压板玻璃82的下表面抵接并转动。
扫描机构30具有驱动部30M、从动带轮32及同步带33。
驱动部30M与分隔壁117相邻且位于引导轴29的左端附近。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驱动部30M由电动机,啮合于电动机的多个齿轮组及驱动带轮构成。另外,如图6所示,驱动部30M具有金属支架87。金属支架87支承电动机、齿轮组,且兼为用于使电动机等接地的接地部件。
如图6所示,从动带轮32与扫描仪基座110的右壁111R相邻且位于引导轴29的右端的后侧。同步带33是卷挂于驱动部30M的未图示的驱动带轮与从动带轮32的环形带。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同步带33的一边沿引导轴29一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中的特定部位与托架20连结。
当驱动部30M工作时,同步带33在未图示的驱动带轮与从动带轮32之间循环。此时,托架20通过电动机的正转及反转而在收容空间10A内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
如图5及图6所示,读取传感器3S在收容空间10A内能够从下侧与第1压板玻璃81及第2压板玻璃82相对地支承于托架20。读取传感器3S是CIS(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等众所周知的图像读取传感器。读取传感器3S沿前后方向延伸。读取传感器3S具有超过载置于支承面81A的原稿的前后宽度程度的长度。读取传感器3S延伸的前后方向是本发明的“第1方向”的一例。
如图5、6所示,托架20从扫描机构30的驱动部30M受到驱动力,在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与第1压板玻璃81之间一边使滚轮20C与第1压板玻璃81的下表面抵接,一边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支承于托架20的读取传感器3S也与托架20一起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托架20及读取传感器3S进行往复移动的左右方向是本发明的“第2方向”的一例。图5所示的读取传感器3S的位置是从下侧与第2压板玻璃82相对的静止读取位置。
如图6所示,扁形电缆70是由多根被覆电线呈带状地连接而成的,具有挠曲性。如图2及图3所示,扁形电缆70的一端部70A连结于读取传感器3S。如图2所示,扁形电缆70从一端部70A向左延伸后,在弯曲部70D向下弯曲。扁形电缆70从弯曲部70D向右延伸,在折返部70E向下折返。如图2及图6所示,扁形电缆70从折返部70E向左延伸,到达中间部70B。扁形电缆70的从折返部70E至中间部70B为止配置于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上。如图2及图3所示,扁形电缆70通过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而向下延伸,到达另一端部70C。扁形电缆70的另一端部70C与配置于收容空间10A的外侧的控制基板C1连接。扁形电缆70通过使从一端部70A至弯曲部70D的长度与从弯曲部70D至折返部70E的长度发生变化,从而能够追随托架20的往复移动。
在此,对于从扁形电缆70的折返部70E至中间部70B为止的部分配置于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上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图11所示,在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上形成有布线部130,在该布线部130中布线有扁形电缆70的从折返部70E至中间部70B的部分。
布线部130在从支承壁116与前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与支承壁116平行地沿左右方向延伸。换言之,支承壁116从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向第1压板玻璃81突出且沿布线部13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如图9等所示,从上面观察时,布线部130形成为左右方向长的矩形。另外,如图7等所示,布线部130是沿左右方向并排的多个平坦面呈台阶状连接而成。布线部130的右端侧延伸至右壁111R附近,但与右壁111R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隔。布线部130的左端侧延伸至分隔壁117附近,但与分隔壁117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隔。在布线部130的左端侧,连通孔130H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设置。如图6所示,扁形电缆70从中间部70B向下弯曲并通过连通孔130H而连接到控制基板C1。
如图6~图11所示,将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中的位于支承壁116与布线部130之间的区域设为特定区域E1的一部分。特定区域E1在支承壁116于布线部130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特定区域E1在布线部130的右端侧与右壁111R之间向前侧延伸,之后,向左弯曲。另外,特定区域E1在布线部130的左端侧与分隔壁117之间向前侧延伸,之后,向右弯曲。即,特定区域E1将布线部130包围成大致C字形。
如图10及图11等所示,布线部130形成于比特定区域E1高的位置。换言之,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中的包围布线部130的特定区域E1形成得比布线部130低。通过这样的特定区域E1,在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形成槽部140。槽部140以如下方式形成:在布线部130与支承壁116之间形成凹陷,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将布线部130的周围包围成大致C字形。
在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形成有立壁150。立壁150从底壁面119的布线部130与槽部140的边界向第1压板玻璃81突出,且沿布线部130与槽部140的边界延伸,将布线部130包围成大致C字形。另外,在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上凸设有鼓出部119B。如图8及图10等所示,鼓出部119B从前侧与布线部130相邻,且比布线部130突出得高。
如图8及图9所示,在扫描仪基座110的支承壁116的根侧形成有第1排出孔161L、161R。第1排出孔161L、161R在支承壁116的左右方向上在大致中间部分空开间隔而设置,在与底壁面119相接的位置以在前后方向上通过支承壁116的方式贯通设置。由此,第1排出孔161L、161R使位于支承壁116的前侧的特定区域E1与位于支承壁116的后侧的收容空间10A的外侧连通。
如图7~图9所示,在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的后壁111B附近形成有第2排出孔162L、162R。第2排出孔162L、162R在第1排出孔161L、161R的后侧的位置,即,在与第1排出孔161L、161R相比从扁形电缆70离开的位置,沿上下方向贯通设置。
详细而言,如图7及图9所示,在位于底壁面119的第1排出孔161L的后侧的部分设置有分隔壁118L1、118L2,该分隔壁118L1、118L2夹持第1排出孔161L而在右侧和左侧从底壁面119向第1压板玻璃81突出。两分隔壁118L1、118L2的前端连接于支承壁116的后表面,两分隔壁118L1、118L2的后端连接于后壁111B的前表面,形成前后左右被壁包围的空间。第2排出孔162L形成为与位于其左侧的分隔壁118L1的内表面相邻。
同样地,如图8及图9所示,在位于底壁面119的第1排出孔161R的后侧的部分设置有分隔壁118R1、118R2,该分隔壁118R1、118R2夹持第1排出孔161R而在右侧与左侧从底壁面119向第1压板玻璃81突出。两分隔壁118R1、118R2的前端连接于支承壁116的后表面,两分隔壁118R1、118R2的后端连接于后壁111B的前表面,形成前后左右被壁包围的空间。第2排出孔162R形成为与位于其右侧的分隔壁118R1的内表面相邻。
如图8、图9(a)及图11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还具备接地弹簧86。接地弹簧86是由弯曲金属线材而成的。接地弹簧86的一端86A在收容空间10A内连接于图6及图11所示的金属支架87。如图9(a)所示,接地弹簧86从一端86A向后延伸后,以绕过布线部130的方式向左延伸。并且,接地弹簧86通过形成于分隔壁117的缺口117C后,沿分隔壁117向后延伸。进一步,接地弹簧86沿支承壁116向右延伸后,如图8所示,呈线圈状向上延伸。如图11所示,接地弹簧86的另一端86B从下侧与金属部件88的后端部抵接。这样一来,接地弹簧86以绕过支承壁116及布线部130的方式布线,连接金属部件88与金属支架87。
<图像读取动作>
在该图像读取装置1中,在一边使托架20移动一边通过读取传感器3S读取支承于支承面81A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控制基板C1控制扫描机构30及读取传感器3S,通过驱动部30M,使搭载于托架20的读取传感器3S在读取单元3内从左端侧移动到右端侧。由此,读取传感器3S读取载置于支承面81A的原稿的图像。读取传感器3S读取的图像数据经由扁形电缆70传递到控制基板C1。之后,扫描机构30使结束了读取的读取传感器3S返回原来的位置。
另外,在该图像读取装置1中,在通过搬运部4一张一张地搬运支承于供给托盘9A的多片片材并读取图像的情况下,控制基板C1控制扫描机构30及读取传感器3S,通过驱动部30M,使搭载于托架20的读取传感器3S在读取单元3内移动到左端侧,并停止在静止读取位置。并且,当搬运部4将支承于供给托盘9A的片材沿搬运路径P1依次搬运时,该片材通过位于静止读取位置的读取传感器3S的上侧,因此读取传感器3S读取该通过的片材的图像。读取传感器3S所读取的图像数据经由扁形电缆70传递到控制基板C1。之后,扫描机构30使结束了读取的读取传感器3S返回原来的位置。
<作用效果>
在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1中,如图10及图11等所示,布线部130形成于比特定区域E1高的位置。换言之,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中的包围布线部130的特定区域E1形成得比布线部130低。因此,即使在沿第1压板玻璃81的外周81E与支承壁116的间隙而进入到收容空间10A内的液体如图10及图11中箭头W1所示地沿支承壁116滴下的情况下,该液体也存积于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中的比布线部130低的特定区域E1。因此,在该图像读取装置1中,进入的液体难以到达配置于布线部130的扁形电缆70的中间部70B,能够抑制该液体沿扁形电缆70移动。
因此,在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装置1中,能够抑制进入到收容空间10A内的液体沿扁形电缆70到达控制基板C1,进而能够防止控制基板C1,配置于其周边的电气部件的故障。
特别是,在该图像读取装置1中,如图8、图10及图11等所示,在特定区域E1形成有在布线部130与支承壁116之间形成凹陷且沿第2方向延伸的槽部140。槽部140包围布线部130的周围。通过这样的槽部140,在该图像读取装置1中,能够容易地实现将布线部130设定得比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的特定区域E1高,且能够可靠地使所进入的液体积存于槽部140。
另外,在该图像读取装置1中,如图8、图10及图11等所示,在扫描仪壳体10形成有立壁150,该立壁150从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的布线部130的周边向第1压板玻璃81突出且包围布线部130。通过这样的立壁150,该图像读取装置1能够抑制所进入的液体到达布线部130。因此,在该图像读取装置1中,与未设置立壁150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布线部130设定到较低的位置,进而能够抑制扫描仪壳体10在上下方向上大型化。
进一步,在该图像读取装置1中,如图9等所示,在扫描仪壳体10贯通设置有使特定区域E1与收容空间10A的外侧连通的第1排出孔161L、161R。第1排出孔161L、161R以在前后方向上通过支承壁116的方式贯通设置。在扫描仪基座110的底壁面119中,在与后壁111B相邻的位置,即在前后方向上与第1排出孔161L、161R相比从扁形电缆70离开的位置,形成有第2排出孔162L、162R。由此,图像读取装置1能够将存积于特定区域E1的液体经由第1排出孔161L、161R引导到支承壁116的后侧,即收容空间10A的外侧。并且,该液体经由第2排出孔162L、162R沿主体部8的后面的罩盖等的内表面滴下,从主体部8的底部排出。此时,通过分隔壁118L1、118L2、118R1、118R2,使液体从第1排出孔161L、161R到第2排出孔162L,162R为止不扩散地被引导。其结果,在该图像读取装置1中,能够抑制液体过度存积于特定区域E1而到达布线部130,能够可靠地防止控制基板C1等的故障。另外,优选的是,设置第2排出孔162L、162R的位置形成于从控制基板C1、电气部件离开的位置。并且,优选的是,在从第2排出孔162L、162R排出的液体沿主体部8的内表面滴下的情况下,也将该滴下方向引导到从控制基板C1、电气部件离开的方向的槽等形成于主体部8。
进一步,该图像读取装置1具备:安装于扫描仪顶部120的金属部件88;配置于收容空间10A内的金属支架87;及连接金属部件88与金属支架87的接地弹簧86。接地弹簧86以绕过支承壁116及布线部130的方式布线。由此,在该图像读取装置1中,无需在支承壁116及布线部130形成接地弹簧86用的缺口、槽,因此不会产生液体沿该缺口、槽而到达扁形电缆70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该图像读取装置1中,当液体从上方滴到图5所示的第1压板玻璃81的左端缘81F及第2压板玻璃82的右端缘82F的周边时,该液体如图11中箭头W2所示,沿左端缘81F、右端缘82F及粘接带84在超过支承壁116的位置,即在夹持支承壁116的与布线部130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滴下。因此,该液体更难以到达配置于布线部130的扁形电缆70的中间部70B。
(变形例)
如图12所示,在变形例的图像读取装置中,在由特定区域E1形成的槽部140的底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倾斜面140S、140S。倾斜面140S、140S向第1排出孔161L、161R下降倾斜。通过这样的倾斜面140S、140S,能够将存积于特定区域E1的液体引导到第1排出孔161L、161R。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地变更而适用。
在实施例中,电气部件为控制基板C1,但不限定于该结构。电气部件例如也可以是收容于收容空间10A的内部的连接器、中间处理基板等。
槽部也可以形成为直线状,也可以弯曲来包围布线部的两边、三边或整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图像读取装置或多功能一体机等。

Claims (11)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具备:
壳体,该壳体包括底面和与所述底面具有规定间隔地相对的框体,在所述底面与所述框体之间形成收容空间;
第1支承体,该第1支承体在外周被所述框体包围的状态下以覆盖所述收容空间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壳体,且能够支承原稿;
读取部,该读取部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沿与所述第1支承体平行的第1方向延伸,读取支承于所述第1支承体的所述原稿的图像;
移动体,该移动体保持所述读取部,且能够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往复移动;及
扁形电缆,该扁形电缆的一端部连结于所述读取部,中间部配置于所述底面上,另一端部与配置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内侧或外侧的电气部件连接,且能够追随所述移动体的往复移动,该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包括:
布线部,该布线部形成于所述底面,对所述扁形电缆的所述中间部进行布线;及
支承壁,该支承壁从所述底面向所述第1支承体突出且沿所述布线部向所述第2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第1支承体的所述外周的附近,
所述布线部形成于比所述底面中的位于所述支承壁与所述布线部之间的特定区域高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特定区域形成有槽部,该槽部在所述布线部与所述支承壁之间形成凹陷,且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包围所述布线部的周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立壁,该立壁从所述底面的所述布线部的周边向所述第1支承体突出且包围所述布线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上贯通设置有使所述特定区域与所述收容空间的外侧连通的第1排出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特定区域形成有向所述第1排出孔下降倾斜的倾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部件为配置于所述底面的下侧的控制基板,
所述扁形电缆的另一端部通过形成于所述布线部的连通孔而连接于所述控制基板,
所述第1排出孔以在所述第1方向上通过所述支承壁的方式贯通设置,
在所述底面上,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第1排出孔相比更从所述扁形电缆离开的位置形成有第2排出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安装于所述框体的金属部件;
配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接地部件;及
连接所述金属部件与所述接地部件的接地弹簧,
所述接地弹簧以绕过所述支承壁及所述布线部的方式进行布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罩盖,该罩盖以能够在覆盖所述第1支承体的关闭位置与从所述第1支承体离开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位移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壳体;
搬运部,该搬运部设置于所述罩盖,且一张一张地搬运原稿;及
第2支承体,该第2支承体在所述第2方向上与所述第1支承体具有规定的间隔地支承于所述壳体,且能够与由所述搬运部搬运的原稿接触,
所述第1支承体及所述第2支承体的相互相对的外周端缘彼此通过粘接带贴附于所述框体,
所述粘接带延伸到所述支承壁的附近为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接带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至超过所述支承壁的位置。
1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具备:
壳体,该壳体包括底面和与所述底面具有规定间隔地相对的框体,在所述底面与所述框体之间形成收容空间;
第1支承体,该第1支承体在外周被所述框体包围的状态下以覆盖所述收容空间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壳体,且能够支承原稿;
读取部,该读取部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沿与所述第1支承体平行的第1方向延伸,读取支承于所述第1支承体的所述原稿的图像;
移动体,该移动体保持所述读取部,且能够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往复移动;及
扁形电缆,该扁形电缆的一端部连结于所述读取部,中间部配置于所述底面上,另一端部与配置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内侧或外侧的电气部件连接,且能够追随所述移动体的往复移动,该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包括:
布线部,该布线部形成于所述底面,对所述扁形电缆的所述中间部进行布线;及
支承壁,该支承壁从所述底面向所述第1支承体突出且沿所述布线部向所述第2方向延伸,支承所述第1支承体的所述外周的附近,
所述底面中的包围所述布线部的特定区域形成得比所述布线部低。
CN201610064094.8A 2015-01-30 2016-01-29 图像读取装置 Active CN1058476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6632A JP6398752B2 (ja) 2015-01-30 2015-01-30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5-016632 2015-0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7626A CN105847626A (zh) 2016-08-10
CN105847626B true CN105847626B (zh) 2019-09-24

Family

ID=56553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64094.8A Active CN105847626B (zh) 2015-01-30 2016-01-29 图像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92921B2 (zh)
JP (1) JP6398752B2 (zh)
CN (1) CN1058476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7170B2 (ja) * 2015-03-30 2019-04-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14434A (ja) * 2009-11-25 2011-06-09 Oki Da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複合装置
CN102348038A (zh) * 2010-07-29 2012-02-0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CN203112190U (zh) * 2011-12-06 2013-08-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搬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34312A (ja) * 2001-10-24 2003-05-09 Seiko Epson Corp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3681680B2 (ja) * 2001-11-30 2005-08-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18690B2 (ja) 2002-09-09 2007-05-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入出力装置
JP2005049613A (ja) 2003-07-29 2005-02-24 Funai Electric Co Ltd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癖付け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14434A (ja) * 2009-11-25 2011-06-09 Oki Da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複合装置
CN102348038A (zh) * 2010-07-29 2012-02-0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CN203112190U (zh) * 2011-12-06 2013-08-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搬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98752B2 (ja) 2018-10-03
US9692921B2 (en) 2017-06-27
US20160227059A1 (en) 2016-08-04
CN105847626A (zh) 2016-08-10
JP2016143949A (ja) 2016-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92146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00590766C (zh) 继电器
JP457294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EP2372461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05847626B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03662890A (zh) 纸张输送装置
CN116299945A (zh) 透镜驱动装置和相机模块
US8081354B2 (en) Structure supporting distribution cable of document reading apparatus
US9013766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providing improved layout of wiring cable
CN206452422U (zh) 盖板组件及电子装置
US9848099B2 (en) Liquid management structures for a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02263878B (zh) 图像读取设备
CN104914619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665180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5982481B2 (ja) 位置センサーモジュール
JP600330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CN209496449U (zh) 无现金结算机以及服务设备
CN103945085B (zh) 图像读取器
JP2021016051A5 (zh)
CN106102562B (zh) 生成衰逝波的设备以及用于实施该设备的方法
JP20180343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1383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597905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4168218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6144721B2 (ja) 携帯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