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30121A - 摄像装置和认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和认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30121A CN105830121A CN201480069774.8A CN201480069774A CN105830121A CN 105830121 A CN105830121 A CN 105830121A CN 201480069774 A CN201480069774 A CN 201480069774A CN 105830121 A CN105830121 A CN 10583012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camera head
- live body
- main body
- irradi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17—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171—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based on the shapes or appearances of their bodies or parts thereof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01—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or worn on the body surface
- A61B5/683—Means for maintaining contact with the body
- A61B5/6835—Supports or holders, e.g., articulated arm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10—Image acquisition
- G06V10/12—Details of acquisition arrangemen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G06V10/14—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ice performing the acquisition or on the illumination arrangements
- G06V10/147—Details of sensors, e.g. sensor lens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2—Sensors therefor direct reading, e.g. contactless acquisi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60—Static or dynamic means for assisting the user to position a body part for biometric acquisition
- G06V40/63—Static or dynamic means for assisting the user to position a body part for biometric acquisition by static guid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059—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using light, e.g. diagnosis by transillumination, diascopy, fluorescence
- A61B5/0077—Devices for viewing the surface of the body, e.g. camera, magnifying le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17—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171—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based on the shapes or appearances of their bodies or parts thereof
- A61B5/1172—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based on the shapes or appearances of their bodies or parts thereof using fingerprint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01—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or worn on the body surface
- A61B5/6813—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a specific body part
- A61B5/6825—Hand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41—Sensing with light passing through the fing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4—Vascular patter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Abstract
在抑制噪声的情况下对活体进行拍摄。摄像装置(1)具有对活体进行拍摄的主体(50)、以及与主体(50)拆装自如的支承体(10)。摄像装置(1)利用支承体(10)的手指导向件(11)和手腕导向件(12)支承活体,并且利用支承体(10)对从主体(50)与支承体(10)对接的底面侧向上表面侧由主体(50)发出的照射光进行引导,从设置于支承体(10)的上表面侧的内壁的规定位置和端部的照射部(17)向活体照射所引导的照射光,并利用主体(50)对被照射了照射光的活体进行拍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和认证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开始普及使用能够识别个人的活体信息的用户认证(活体认证)。例如,作为可用于认证的活体信息,已知指纹、眼睛的视网膜和虹膜、静脉图案、脸部、血管、DNA(DeoxyriboNucleicAcid:脱氧核糖核酸)等。活体认证通过预先登记活体信息,在验证时对所取得的活体信息与预先登记的活体信息进行对照来进行。
例如,在金融机构等进行了基于静脉图案的活体认证。静脉图案的取得通过由摄像装置向活体照射光,利用镜头收集在活体的内部反射而从活体出射的光并对其进行拍摄来进行。此时,根据朝向活体的光的入射角而言,对活体照射的光有时会在活体的表面反射,从而会聚于镜头。这种反射光会成为噪声,有时会妨碍对鲜明的活体信息(静脉图案)的图像的拍摄。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系统,其对手指的指定部位照射从光源出射的光以取得活体信息。根据公开的系统,通过对手指的指定部位照射光,从而能够在抑制在手指表面反射的光等的噪声会聚于镜头的情况下对活体进行拍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56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然而,关于公开的系统,根据活体信息的拍摄时的活体的姿势,有时无法对活体的指定部位照射光。其结果是,在公开的系统中,由于在手指表面反射的光等的噪声会聚于镜头而可能导致无法对活体进行拍摄。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噪声的情况下对活体进行拍摄的摄像装置和认证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摄像装置具有:主体,其具有对活体进行拍摄的摄像部;以及支承体,其在一侧与主体对接,在另一侧将活体相对于摄像部支承于规定位置处。主体具有发光部。发光部发出朝向活体的照射光。支承体具有入射部、照射部和导光部。入射部在一侧入射照射光。照射部在相对于入射部向另一侧离开的位置处朝向活体照射照射光。导光部从入射部向照射部引导照射光。
此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认证装置具有:主体,其具有对活体进行拍摄的摄像部;支承体,其在一侧与主体对接,在另一侧将活体相对于摄像部支承于规定位置处;以及认证部,其使用摄像部的输出信息中包含的活体信息进行认证。主体具有发光部。发光部发出朝向活体的照射光。支承体具有入射部、照射部和导光部。入射部在一侧入射照射光。照射部在相对于入射部向另一侧离开的位置处朝向活体照射照射光。导光部从入射部向照射部引导照射光。
发明的效果
根据摄像装置和认证装置,能够在抑制噪声的情况下对活体进行拍摄。
关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根据作为本发明的示例而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附图和相关的以下说明可进一步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的俯视透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的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后方壁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俯视透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后方壁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主体的俯视透视图。
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主体的俯视透视图。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俯视透视图。
图13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外观图。
图14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应用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图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摄像装置1是对活体进行拍摄的装置。作为摄像装置1的拍摄对象的活体是手掌,特别以位于手掌上的静脉像作为拍摄对象。摄像装置1例如设置于金融机构的自动存取款装置等。
摄像装置1对来自作为被摄体的活体(手掌)的近红外线的反射光进行拍摄。在静脉中流动的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失去了氧,因而该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具备吸收700纳米~1000纳米左右的近红外线的性质。因此,在手掌上照射近红外线时,仅具有静脉的部分的反射较少,静脉的位置可通过近红外线的反射光的强弱来识别。作为摄像装置1的拍摄图像,通过使用特定的光源而易于进行对特征信息的提取,而其本身为无彩的图像。
摄像装置1具有对活体进行拍摄的主体50、以及与主体50拆装自如的支承体10。摄像装置1利用支承体10支承活体,利用支承体10引导从主体50发出的照射光,将所引导的照射光从支承体10向活体照射,对被照射了照射光的活体进行拍摄。另外,支承体10可以固定于主体50。
主体50是长方体的壳体,收纳对活体进行拍摄的摄像部51和发出照射光的发光部52。摄像部51在与将被支承体10支承的活体作为拍摄对象而面对的方向(拍摄方向)上设置于壳体的中央位置处。即,摄像部51以壳体的上表面(以下,称作壳体上表面)侧作为拍摄方向而面对。发光部52被设置为沿着壳体而利用四边包围摄像部51的周围,并且将壳体上表面侧作为发光方向。
支承体10形成为能够将活体支承为适当的姿势,使得摄像部51能够对活体稳定地进行拍摄。支承体10为从与主体50对接的下方朝向上方扩大开放的倒四棱锥台或长方体的箱形状。以下,对支承体10为长方体的情况进行说明。支承体10的底面在主体50上的安装时沿着主体50的壳体上表面的周缘而对接,且中央开口。支承体10使支承活体的上表面开放。支承体10由底面、以及从底面立起的立起壁(后方壁13、前方壁14和2个侧方壁15)形成。
后方壁13在上表面侧设置有将手腕向适当的放置位置引导的手腕导向件12。前方壁14在上表面侧设置有将手指向适当的放置位置引导的手指导向件11。利用这些手腕导向件12和手指导向件11,支承体10能够以适当的位置、姿势(正位置)对活体进行支承。
支承体10在后方壁13、前方壁14和2个侧方壁15的底面侧具有对接导向件16。对接导向件16在将支承体10安装于主体50上时,向主体50的正位置引导支承体10,限制支承体10相对于主体50在前后左右方向的移动。
另外,对接导向件16在对主体50和支承体10进行安装时在对接导向件16的正下方存在异物的情况下,能够向在主体50上安装支承体10的作业人通知存在异物。另外,对接导向件16可以不设置于后方壁13、前方壁14和2个侧方壁15的底面侧的全周。例如,对接导向件16可以呈L字状形成于位于对角处的2个角等,设置于全周内的一部分。
此外,支承体10由透明的材质(例如,丙烯等的树脂、玻璃)形成,后方壁13、前方壁14和2个侧方壁15作为导光体发挥功能。
此外,支承体10具有向在上表面侧支承的活体照射出照射光的照射部17。照射部17设置于后方壁13、前方壁14和2个侧方壁15的内周面(箱形状的内部侧表面)的上表面侧的规定位置、以及后方壁13、前方壁14和2个侧方壁15的上表面。后面使用图5对照射部17详细说明。
下面,使用图3、图4对主体50的内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的俯视透视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的剖视图,是通过y-y线切断图3的主体50的剖视图。
主体50在壳体的内部收纳有镜头87、摄像元件88、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71~78、偏振滤镜79~82和导光体83~86。另外,镜头87和摄像元件88是构成摄像部51的结构要素。摄像元件88隔着镜头87面对拍摄对象。LED71~78、偏振滤镜79~82和导光体83~86是构成发光部52的结构要素。LED71~78的出射光分别经过偏振滤镜79~82、导光体83~86而从壳体上表面出射。
摄像元件88设置于壳体的中央。摄像元件88通过设置于壳体上表面侧的镜头87对活体进行拍摄。
LED71~78利用四边包围摄像元件88的周围,并且在各边分别设置有2个。LED71、72、75、76沿着壳体的左右方向的边进行设置。LED73、74、77、78沿着壳体的上下方向的边进行设置。另外,设置于主体50的LED的个数仅为一例,并不限定于此。LED71~78将朝向活体的照射光向壳体上表面侧出射。
偏振滤镜79~82设置于LED的壳体上表面侧。偏振滤镜79设置于LED71和LED72的壳体上表面侧。偏振滤镜80设置于LED73和LED74的壳体上表面侧。偏振滤镜81设置于LED75和LED76的壳体上表面侧。偏振滤镜82设置于LED77和LED78的壳体上表面侧。另外,偏振滤镜可以按照与LED一对一对应的方式设置于每个LED。
偏振滤镜79~82使形成为具有规定的方向的振动成分的线偏光而入射的照射光透过。偏振滤镜79、81的透过轴是图3的上下方向。因此,偏振滤镜79、81使形成为具有图3的左右方向的振动成分的线偏光而入射的照射光透过。偏振滤镜80、82的透过轴是图3的左右方向。因此,偏振滤镜80、82使形成为具有图3的上下方向的振动成分的线偏光而入射的照射光透过。
导光体83~86设置于偏振滤镜的壳体上表面侧。导光体83~86以上端沿着壳体上表面的周缘的方式进行设置。导光体83设置于偏振滤镜79的壳体上表面侧。导光体84设置于偏振滤镜80的壳体上表面侧。导光体85设置于偏振滤镜81的壳体上表面侧。导光体86设置于偏振滤镜82的壳体上表面侧。
导光体83~86将入射到内部的照射光向壳体上表面侧引导,并将其从壳体上表面侧的端部向壳体上表面出射。此外,壳体上表面89由玻璃罩等的使光透过的材质形成。由此,发光部52能够从壳体上表面的周缘发出照射光。
另外,以上对发光部52由LED、偏振滤镜和导光体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发光部52可以仅由LED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主体50将LED设置于壳体上表面89的附近即可。另外,偏振滤镜可以设置于比导光体靠壳体上表面侧的位置处。此外,偏振滤镜还可以设置于镜头87的上方。
下面,对照射部17的形状进行说明。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后方壁的剖视图,是相当于通过图1的x-x线切断的摄像装置1中的后方壁13的剖视图。
照射部17设置于后方壁13的上表面侧的内周面的规定位置、以及后方壁13的上端。即,照射部17设置于从后方壁13的底面侧朝向上表面侧离开的位置处。照射部17具有能够出射从底面侧引导的光的出射部18、19、20。出射部18、19是在后方壁13的内周面形成的切口面。出射部20是后方壁13的上表面。入射到出射部18、19、20的照射光中的未满足全反射条件的照射光从出射部18、19、20出射。
例如,在出射部18相对于后方壁13的内周面倾斜了5°的情况下(倾斜角为5°的情况),出射部18将在后方壁13的内部进行全反射并被引导的照射光中的5°量的(由于5°的倾斜而未满足全反射条件的)照射光出射。
另外,出射部18、19、20仅为一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照射部17通过改变出射部的个数、出射部的形状和出射部的形成间隔而能够调节朝向活体的照射光的照射方式。例如,照射部17既可以通过改变出射部的倾斜的长度、出射部的形成间隔来调节从各出射部照射的照射光的光量,也可以通过改变出射部的倾斜角度来调节从出射部照射的照射光的角度和向活体的入射位置。
此外,照射部17按照每个出射部改变出射部的形状、出射部的形成间隔等,从而能够调节朝向活体的照射光的照射方式。此外,照射部17可以形成于后方壁13的内周面整个区域。
另外,照射部17不限于具备出射部18、19、20的全部的方式,也可以具备出射部18、19或出射部20中的任意一方。另外,作为代表而对后方壁13的照射部17进行了说明,然而这部分内容关于前方壁14和2个侧方壁15也相同。此时,摄像装置1可以在后方壁13、前方壁14和2个侧方壁15分别采用不用的照射方式。
下面,使用图6、图7对照射光的导光和所引导的照射光的照射进行说明。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剖视图,是通过x-x线切断放置有活体的图1的摄像装置1的剖视图。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俯视透视图。以下,在后方壁13、前方壁14和2个侧方壁15之中代表性地使用后方壁13对照射光的导光和照射光的照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LED73发出照射光110。LED73发出的照射光110成为振动方向为图6的左右方向(图7的箭头方向、后方壁的厚度方向)的线偏光而从偏振滤镜80透过。成为线偏光的照射光110从导光体84的下端部(LED73侧的端部)入射到导光体84的内部。入射到导光体84的内部的照射光110在导光体84的内部进行全反射并被引导至壳体上表面89侧。
在导光体84的内部进行全反射并被引导至壳体上表面89侧的照射光110从导光体84的壳体上表面89侧的端部出射。从导光体84的壳体上表面89侧的端部出射的照射光110透过壳体上表面89后向主体50的外部出射。向主体50的外部出射的照射光110从隔着壳体上表面89而与导光体84的上表面对置的后方壁13的底面侧的端部入射到后方壁13的内部。
入射到后方壁13的内部的照射光110在后方壁13的内部进行全反射并从底面侧向上表面侧被引导。从底面侧向上表面侧而在后方壁13的内部被引导的照射光110从照射部17向活体100照射。
向活体100照射的照射光110的一部分入射到活体100的内部。另外,向活体100照射的照射光110的一部分成为妨碍活体的拍摄的反射光111(噪声、表面反射光)。在活体表面反射的反射光111照射到镜头87的外侧。入射到活体100的内部的照射光110在活体100的内部散射,并从活体100出射而入射到镜头87。并且,摄像部51利用入射到镜头87的照射光110对活体进行拍摄。
这样,摄像装置1使从LED73出射的照射光从后方壁13的底面侧的端部入射,并从后方壁13的底面侧向上表面侧引导,将其从照射部17向活体100照射。因此,摄像装置1能够在比从发光部52向活体100直接照射出照射光时更接近活体100的位置向活体100照射出照射光照射。由此,摄像装置1能够将比从发光部52直接照射时在活体表面上的入射角更大的照射光向活体100的规定的位置照射。
这样,利用比从主体50向活体表面照射出照射光时更大的入射角向活体表面照射出照射光,从而摄像装置1能够抑制在活体表面反射的反射光入射到镜头87。由此,摄像装置1能够在抑制噪声的情况下对活体进行拍摄。这样,摄像装置1可获得能够从活体良好地取得活体信息的摄像信息。
此外,在正位置支承活体100的支承体10从照射部17向活体照射规定的照射光。由此,摄像装置1例如将安装于主体50上的支承体10根据活体100而变更为不同形状的支承体(未图示)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实现对活体100在正位置的支承以及向活体100进行的适宜照射光的照射。
另外,从偏振滤镜80透过的照射光110成为振动方向平行于活体100的入射面的振动方向(图6的左右方向、图7的箭头方向、后方壁13的厚度方向)的线偏光(P波)。这种振动方向平行于入射面的线偏光(P波)相比振动方向平行于入射面的线偏光(S波)而言反射率小,因此能够削减反射光的光量。由此,摄像装置1能够在抑制噪声的情况下对活体进行拍摄。
另外,振动方向平行于入射面的线偏光(P波)在入射面的入射角为布儒斯特角的情况下,反射率为0。因此,摄像装置1以使得在活体表面上的入射角为布儒斯特角的方式照射出照射光,从而能够在进一步抑制噪声的情况下对活体进行拍摄。
另外,摄像装置1可以利用红外反射膜或红外吸收膜对后方壁13、前方壁14和2个侧方壁15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进行涂布。摄像装置1利用红外反射膜或红外吸收膜涂布,从而可抑制红外光(反射光以外的噪声)从支承体10的外周面侧入射到镜头87。由此摄像装置1能够在抑制噪声的情况下对活体100进行拍摄。
另外,以上对支承体10使照射光全反射并导光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不限于此。例如,支承体10可以利用镜子等使其镜面反射并引导照射光。
另外,作为代表而对后方壁13的照射光的导光和照射进行了说明,然而对于前方壁和2个侧方壁15也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8对照射部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后方壁的剖视图,是通过与图5同样的切口切断第2实施方式的后方壁的剖视图。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除了照射部以外,都与第一实施方式为同样的结构。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赋予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照射部121设置于后方壁120的上表面侧的内周面的规定位置、以及后方壁120的上端。即,照射部121设置于从后方壁120的底面侧向上表面侧离开的位置。照射部121具有能够将从底面侧引导的照射光出射的出射部122、123、124。出射部122、123是形成于后方壁120的内周面的凹凸,使在后方壁120的内部被引导的照射光散射后出射。出射部124是形成于后方壁120的上表面的凹凸,使在后方壁120的内部被引导的照射光散射后出射。凹凸在后方壁120的表面形成为槽或突起。另外,凹凸是照射光散乱单元的一例,也可以是反射点的丝网印刷等。入射到出射部122、123、124的照射光中的未满足全反射条件的照射光从出射部122、123、124出射。
另外,出射部122、123、124仅为一例,然而不限于此。例如,照射部121通过改变出射部的个数、出射部的形状和出射部的形成间隔而能够调节朝向活体的照射光的照射方式。
此外,照射部121按照每个出射部改变出射部的形状或出射部的形成间隔,从而能够调节朝向活体的照射光的照射方式。此外,照射部121可以形成于后方壁120的整个区域。
另外,照射部121不限于具备出射部122、123、124的全部的结构,也可以具备出射部122、123或出射部124中的任意一方。另外,作为代表而对后方壁120的照射部121进行了说明,然而对于未图示的前方壁和2个侧方壁也相同。此时,摄像装置在后方壁120、前方壁和2个侧方壁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照射方式。另外,可以适当组合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出射部的形状。
另外,作为代表对后方壁120的照射光的导光和照射进行了说明,前方壁和2个侧方壁也可以同样地进行照射光的导光和照射。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摄像装置1利用对接导向件16而能够将支承体10和主体50安装于正位置处。另一方面,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摄像装置除了对接导向件16之外,还对在后方壁、前方壁和2个侧方壁的底面侧的端部形成的凹部与在壳体上表面形成的凸部进行嵌合,从而限制支承体相对于主体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向主体的正位置引导支承体。
另外,对接方式以外都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使用图9、图10对支承体与主体的对接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剖视图,是通过与图6同样的切口切断第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剖视图。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主体的俯视透视图。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赋予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摄像装置130具有支承体140和主体150。主体150在壳体上表面151的4角具有凸部152~155。凸部152~155以不与导光体83~86重叠的方式设置于4角。通过以不重叠的方式设置于4角,从而凸部152~155不会对照射光带来(折射等的)影响。另外,凸部152~155不限于设置于所有4角。此外,凸部152~155可以沿着壳体上表面151的周缘设置。
支承体140具有后方壁141、前方壁142和未图示的2个侧方壁。后方壁141与未图示的一个侧方壁在底面侧的端部的交点处,设置有将支承体140向主体150的正位置引导并与凸部153嵌合的凹部143。此外,后方壁141与未图示的另一个侧方壁在底面侧的端部的交点处,设置有将支承体140向主体150的正位置引导并与凸部154嵌合的未图示的凹部。
前方壁142与未图示的一个侧方壁在底面侧的端部的交点处,设置有将支承体140向主体150的正位置引导并与凸部152嵌合的凹部144。此外,前方壁142与未图示的另一个侧方壁在底面侧的端部的交点处,设置有将支承体140向主体150的正位置引导并与凸部155嵌合的未图示的凹部。
由此,凹部和凸部在将支承体140安装于主体150上时,向主体150的正位置引导支承体140,限制支承体140相对于主体150在前后左右方向的移动。另外,支承体140可以形成有凸部,主体150可以形成有凹部。
[第四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中,发光部52设置为沿着壳体而利用四边包围摄像部51的周围。另一方面,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发光部设置于上述四边中的对置的两条边。使用图11、图12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发光部进行说明。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主体的俯视透视图。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俯视透视图。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赋予同一符号进行说明。摄像装置160具有主体170和支承体10。
主体170收纳镜头87、摄像元件88、偏振滤镜179、LED171~174、偏振滤镜175、176、导光体177、178。
镜头87、摄像元件88、偏振滤镜179是构成摄像部的结构要素。摄像元件88隔着镜头87、偏振滤镜179而面对拍摄对象。LED171~174、偏振滤镜175、176、导光体177、178是构成发光部的结构要素。LED171~174的出射光分别经过偏振滤镜175、176、导光体177、178而从壳体上表面出射。
LED171~174利用两条边夹住摄像元件88,并分别在各边设置有2个。LED171~174沿着壳体的左右方向的边设置。LED171~174将朝向活体的照射光向壳体上表面侧出射。另外,设置于主体170的LED的个数仅为一例,并不限定于此。
偏振滤镜175、176设置于LED的壳体上表面侧。偏振滤镜175设置于LED171和LED172的壳体上表面侧。偏振滤镜176设置于LED173和LED174的壳体上表面侧。另外,偏振滤镜可以与LED一对一对应地设置于各个LED。
偏振滤镜175、176使形成为具有规定的方向的振动成分的线偏光而入射的照射光透过。偏振滤镜175、176的透过轴是图11的上下方向(图12的箭头方向)。因此,偏振滤镜175、176使形成为具有图11的上下方向的振动成分(图12的箭头方向)的线偏光而入射的照射光透过。
导光体177、178设置于偏振滤镜的壳体上表面侧。导光体177设置于偏振滤镜175的壳体上表面侧。导光体178设置于偏振滤镜176的壳体上表面侧。根据这种发光部,能够将振动方向平行于活体100的入射面(图11的上下方向、图12的箭头方向)的照射光向活体100照射。
偏振滤镜179设置于镜头87的壳体上表面侧。偏振滤镜179的透过轴是与偏振滤镜175、176正交的方向(图12的左右方向)。由此,偏振滤镜179切断振动方向为图12的箭头方向的反射光。因此,偏振滤镜179能够切断在活体表面反射,并且保存了振动方向的反射光。由此,摄像装置160能够在抑制噪声的情况下对活体100进行拍摄。这样,摄像装置160可获得能够从活体100良好地取得活体信息的摄像信息。
另外,以上对发光部设置为通过两条边夹住摄像元件88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仅设置于上述两条边中的一条边。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13对支承体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3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外观图。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赋予同一符号进行说明。
摄像装置190具有支承体191和主体50。支承体191具有从底面立起的后方壁13、前方壁14和2个侧方壁192。侧方壁192形成为比后方壁13和前方壁14低的高度。
例如,2个侧方壁192的照射部17仅设置于侧方壁192的上表面。后方壁13的照射部17设置于后方壁13的上表面侧的内周面的规定位置、以及后方壁13的上表面。前方壁14的照射部17设置于前方壁14的上表面侧的内周面的规定位置、以及前方壁14的上表面。
根据这种支承体191,摄像装置190将主体50发出的照射光从后方壁13、前方壁14、2个侧方壁192的底面侧的端部入射,从底面侧向上表面侧引导,并从照射部17向活体100照射。因此,摄像装置190能够从比从发光部52向活体100直接照出射照射光时更接近活体100的位置向活体100照射出照射光。由此,摄像装置190能够将比从发光部52直接照射时在活体表面上的入射角更大的照射光向活体100的规定的位置照射。
这样,通过比从主体50向活体表面照射出照射光时更大的入射角向活体表面照射出照射光,从而摄像装置190可抑制在活体表面反射的反射光入射到镜头87。由此,摄像装置190能够在抑制噪声的情况下对活体100进行拍摄。这样,摄像装置190可获得能够从活体100良好地取得活体信息的摄像信息。
另外,可以去除2个侧方壁192,利用从底面立起的后方壁13和前方壁14形成支承体191。这种情况下,能够将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照射光向活体100照射。
[第六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14、图15对支承体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4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图15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剖视图,是通过z-z线切断图14的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摄像装置200具有支承体210和主体50。支承体210具有从底面立起的后方壁211、前方壁212和2个侧方壁213。另外,支承体210在后方壁211、前方壁212和2个侧方壁213的底面侧的外周面设置有对接导向件214。后方壁211、前方壁212、2个侧方壁213和对接导向件214是由丙烯等的透明树脂(导光体部件)形成内周面侧,并由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等形成外周面侧的双层结构。
后方壁211在上表面侧具有将手腕向适当的放置位置引导的手腕导向件215。手腕导向件215通过ABS树脂形成。前方壁212在上表面侧具有将手指向适当的放置位置引导的手指导向件216。手指导向件216由ABS树脂形成。另外,手腕导向件215和手指导向件216可以为透明树脂和ABS树脂的双层结构。
这样,由于后方壁211、前方壁212、2个侧方壁213和对接导向件214形成为双层结构,因此支承体210既能够提高强度(耐热性、耐冲击性等),又能够抑制外部光从外周面方向入射到镜头87。由此,摄像装置200能够在抑制噪声的情况下对活体100进行拍摄。这样,摄像装置200可获得能够从活体100优良地取得活体信息的摄像信息。
[第七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16对使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摄像装置的认证系统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应用例的图。
认证系统500是识别活体的特征以确定个人进行认证的信息处理系统之一,例如在银行系统等进行顾客的认证。认证系统500构成为包括登记装置520、多个自动存取款装置530、认证服务器510等的信息处理装置和网络600。
认证服务器510将用于识别个人的识别信息与在活体认证前预先登记的验证信息(模板)关联而进行存储。用于识别个人的识别信息是对用户直接(例如用户编号)或间接(例如帐号)赋予的唯一的ID(Identification:身份识别码)。
在位于金融机构的室内ATM(AutomatedTellerMachine:自动柜员机)柜台540或ATM亭550设置有1台或多台自动存取款装置530。自动存取款装置530是在进行金融交易前对用户认证时,进行活体认证的认证装置之一。自动存取款装置530具有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读写器531和摄像装置1(130、160、190、200)。自动存取款装置530根据由IC读写器531从用户的IC卡(例如IC芯片内置型现金卡)读取的识别信息确定的验证信息和由摄像装置1(130、160、190、200)进行拍摄的活体图像取得的用户的活体信息,进行用户的认证。
登记装置520设置于银行的窗口等,是按照柜员的指示或操作,进行用户的模板登记的装置。登记装置520构成为包括处理装置521、显示器522、摄像装置1(130、160、190、200),根据需要构成为包括键盘523、鼠标524等。摄像装置1(130、160、190、200)具有通信接口而进行与登记装置520的通信。摄像装置1(130、160、190、200)对利用者的活体进行拍摄。摄像装置1(130、160、190、200)输出根据所拍摄的活体图像而取得的活体信息或基于活体信息生成的验证信息。摄像装置1(130、160、190、200)将活体信息或验证信息记录于处理装置521的存储部、认证服务器510的存储部或用户的IC卡的存储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另外,图16所示的认证系统500将摄像装置1(130、160、190、200)与处理装置521连接而构成了登记装置520,而在验证信息已进行了模板登记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根据活体信息或验证信息进行活体认证的认证装置。例如,自动存取款装置530可以将传感器组件532置换为摄像装置1(130、160、190、200)。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认证的活体信息而将手掌的静脉像举例表示为摄像对象,而摄像装置1(130、160、190、200)也可以将掌纹作为摄像对象。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实施方式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上述内容仅示出本发明的原理。进而,多种变形、变更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可以实现的,本发明不限于示出并说明上述内容的正确结果和应用例,所对应的所有变形例和均等物都应被视为基于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物的本发明的范围。
标号说明
1、130、160、190、200:摄像装置,10、140、191、210:支承体,11、216:手指导向件,12、215:手腕导向件,13、120、141、211:后方壁,14、142、212:前方壁,15、192、213:侧方壁,16、214:对接导向件,17、121:照射部,50、150、170:主体,51:摄像部,52:发光部。
Claims (9)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有:
主体,其具有对活体进行拍摄的摄像部;以及
支承体,其在一侧与所述主体对接,在另一侧将所述活体相对于所述摄像部支承在规定位置处,
所述主体具有发光部,该发光部发出向所述活体照射的照射光,
所述支承体具有:
入射部,其在所述一侧入射所述照射光;
照射部,其在从所述入射部向所述另一侧离开的位置处向所述活体照射所述照射光;以及
导光部,其从所述入射部向所述照射部引导所述照射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体具有立起壁,该立起壁从所述一侧向所述另一侧立起,
所述立起壁具有所述入射部、所述导光部和所述照射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起壁具有支承所述活体的支承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起壁在所述另一侧的端面具有所述照射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起壁具有支承所述活体的支承部,并且在所述另一侧的端面具有所述照射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部具有偏振滤镜,该偏振滤镜使所述照射光成为线偏光而透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体与所述主体拆装自如。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体以包围所述摄像部的方式设置所述立起壁,
所述立起壁在外周面具有切断外来光的切断部。
9.一种认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认证装置具有:
主体,其具有对活体进行拍摄的摄像部;
支承体,其在一侧与所述主体对接,在另一侧将所述活体相对于所述摄像部支承在规定位置处;以及
认证部,其使用所述摄像部的输出信息中包含的活体信息进行认证,
所述主体具有发光部,该发光部发出向所述活体照射的照射光,
所述支承体具有:
入射部,其在所述一侧入射所述照射光;
照射部,其在从所述入射部向所述另一侧离开的位置处向所述活体照射所述照射光;以及
导光部,其从所述入射部向所述照射部引导所述照射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4/052262 WO2015114797A1 (ja) | 2014-01-31 | 2014-01-31 | 撮像装置、および認証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30121A true CN105830121A (zh) | 2016-08-03 |
Family
ID=53756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69774.8A Withdrawn CN105830121A (zh) | 2014-01-31 | 2014-01-31 | 摄像装置和认证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60287144A1 (zh) |
JP (1) | JP6144367B2 (zh) |
CN (1) | CN105830121A (zh) |
WO (1) | WO2015114797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95281A (zh) * | 2019-08-06 | 2020-05-01 |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指纹检测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
US11176348B2 (en) | 2019-08-06 | 2021-11-16 |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 Optical fingerprint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627926C1 (ru) * | 2016-07-18 | 2017-08-14 |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 Оптическая система для биометрической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и пользователя |
CN110090023B (zh) * | 2019-05-28 | 2024-04-02 | 新要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痕迹物证搜索发现拍摄仪 |
WO2022246022A1 (en) * | 2021-05-19 | 2022-11-24 | Gentex Corporation | Polarized biometric operations |
WO2024016167A1 (zh) * | 2022-07-19 | 2024-01-25 | 青岛奥美克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掌纹掌静脉生物识别装置及身份认证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05979B2 (ja) * | 2001-12-04 | 2010-01-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入力装置 |
JP2003233805A (ja) * | 2001-12-04 | 2003-08-22 | Canon Inc | 画像入力装置 |
JP3100993U (ja) * | 2003-10-14 | 2004-06-03 | 日立ソフトウエア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生体識別装置 |
JP4515850B2 (ja) * | 2004-07-30 | 2010-08-0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生体認証装置の誘導画面制御方法、生体認証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JP4657668B2 (ja) * | 2004-10-08 | 2011-03-2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生体認証方法及び生体認証装置 |
JP4601380B2 (ja) * | 2004-10-08 | 2010-12-2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生体認証システムの登録方法、生体認証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JP4745084B2 (ja) * | 2006-03-03 | 2011-08-1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JP4708232B2 (ja) * | 2006-03-16 | 2011-06-2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JP4829183B2 (ja) * | 2007-07-19 | 2011-12-07 | 日立オムロンターミナ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生体情報読取装置 |
JP4957514B2 (ja) * | 2007-11-12 | 2012-06-2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ガイド装置、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ガイド方法 |
JP2011215665A (ja) | 2010-03-31 | 2011-10-27 |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 指静脈認証装置 |
-
2014
- 2014-01-31 CN CN201480069774.8A patent/CN105830121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01-31 JP JP2015559692A patent/JP6144367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1-31 WO PCT/JP2014/052262 patent/WO201511479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
- 2016-06-17 US US15/185,325 patent/US2016028714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95281A (zh) * | 2019-08-06 | 2020-05-01 |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指纹检测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11095281B (zh) * | 2019-08-06 | 2021-07-02 |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指纹检测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
US11176348B2 (en) | 2019-08-06 | 2021-11-16 |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 Optical fingerprint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5114797A1 (ja) | 2017-03-23 |
US20160287144A1 (en) | 2016-10-06 |
WO2015114797A1 (ja) | 2015-08-06 |
JP6144367B2 (ja) | 2017-06-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60187B2 (en) | Biometric authentication device and system | |
US10635878B2 (en) | Optical fingerprint sensor with force sensing capability | |
CN105830121A (zh) | 摄像装置和认证装置 | |
CN109478083B (zh) | 具有力感测能力的光学指纹传感器 | |
US9486074B2 (en) | Enclosure for biometric sensor | |
US9613248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of capturing and producing biometric-matching quality fingerprints and other types of dactylographic images with a mobile device | |
CN105072998B (zh) | 手掌静脉摄像装置 | |
JP2006099493A (ja) | 撮像装置又は個人認証装置 | |
CN109844755A (zh) | 手指静脉图像采集装置以及智能锁 | |
US10824838B2 (en) | Under-screen optical fingerprint sensor based on lens-pinhole imaging with an off-axis pinhole | |
TWI601074B (zh) | Certification devices and certification prism body | |
US20150062319A1 (en) | Authentication apparatus, prism member for authentication and authentication method | |
JP4708232B2 (ja) | 撮像装置 | |
CN105940414B (zh) | 利用安装有摄像机的便携式终端的指纹输入装置及其指纹输入用外置光学设备 | |
JP4729353B2 (ja) | 撮像装置 | |
US9619690B2 (en) | Authentication apparatus, prism member for authentication and authentication method | |
CN104615975B (zh) | 移动终端及其静脉识别装置 | |
CN106264448B (zh) | 皮肤分析装置及其影像撷取模块 | |
JP2006331441A (ja) | 撮像装置又は個人認証装置 | |
JP5811385B2 (ja) | 認証装置、認証用プリズム体及び認証方法 | |
US20200034602A1 (en) | Optical fingerprint sensor with folded light path | |
CN112154443A (zh) | 光路折叠的光学指纹感应器 | |
JP2013130958A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生体認証装置 | |
WO2018158929A1 (ja) | 生体認証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 |
KR20200134439A (ko) | 광각렌즈를 이용하여 직접 촬영 가능한 카드 인식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4 |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