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3194A - 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13194A CN105813194A CN201610296585.5A CN201610296585A CN105813194A CN 105813194 A CN105813194 A CN 105813194A CN 201610296585 A CN201610296585 A CN 201610296585A CN 105813194 A CN105813194 A CN 1058131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ma
- degree
- cluster
- reference point
- po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9—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bas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04W64/006—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g. for direction or speed determin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lex Calculations (AREA)
- Collating Specific Patte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主要解决现有室内定位方法定位精度差的问题。其实现步骤为:(1)选取参考点,测量接收信号强度,存入基础数据库;(2)对基础数据库进行初次聚类;(3)去除基础数据库中引起误差偏大的参考点更新基础数据库;(4)对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进行聚类,生成新的指纹数据库;(5)利用新的指纹数据库进行实时定位,得到与待定位点匹配的簇;(6)获取与待定位点匹配的簇中选取的参考点的位置信息,并去除与整体不吻合的点,对处理后的点通过压缩感知进行精确定位。本发明减小了定位误差,提高了定位精度,可用于Wi‑Fi接收机的室内定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种室内定位方法,可用于有Wi-Fi信号覆盖的室内环境,完成当前位置信息的确认。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无线局域网的广泛部署,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技术受到广泛重视。在覆盖Wi-Fi网络的室内环境下,通过测量来自接入点APs的接收信号强度RSS,结合采集好的信号强度数据库求解,确定移动用户的位置。这种基于位置指纹的定位算法因其定位精度高、可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升级和维护对用户影响小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提高定位精度和效率,需要对采集的指纹数据进行预处理。
现阶段对数据的处理多是停留在在聚类阶段,例如基于行人航位推算算法或惯性导航算法的室内定位方法。参照文献Extended Kalman Filter for Real Time IndoorLocalization by Fusing WiFi and Smartphone Inertial Sensors,ZA Deng,Y Hu,JYu,Z Na,主要利用手机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通过脚步检测和行进方向估计来估计相对位移,如果用户初始位置已知,便可以估计出移动短距离后的绝对位置,但是随着移动距离增大,漂移误差会积累,特别是当手机使用廉价的噪声大的传感器时,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还有经典的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室内定位方法,K-means聚类算法思想是:确定所要聚类的准确数K,并随机选择K个对象,每个代表一个子类的均值或中心,对剩余的每个对象,根据其与各子类中心的距离将其划分到距离最短的子类中,其缺点是聚类过程只考虑欧式距离没有经考虑到所选取的参考点的信号强度信息,从而导致定位阶段依据信号强度定位时出现较大偏差。
以上方法在定位过程中均忽略了对参考点本身引起聚类效果偏差、定位精度下降的情况和定位阶段选取的参考点存在与整体不吻合情况的处理。由于受到信号接入点分布、建筑结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一些参考点不能提供有用的基础信息,这种情况下若不将这些参考点去除,定位过程选取到这些参考点时会直接导致定位精度下降,所以需要对参考点形成的基础数据库做误差分进行数据库校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以提高室内定位的精度。
实现本发明目的地技术思路是:一是通过对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对参考点进行有效的处理,去除一些引起误差偏大的点,以减小定位误差,提高定位精度;二是定位阶段选定簇内参考点时,去除和整体不吻合的点,进一步提升定位精度。其实现方案包括如下:
(1)采集数据建立基础指纹数据库:
(1a)选择一个布设有Wi-Fi接入点APs的区域,在此区域内选择N个参考点RPs,并测量这N个参考点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接收的来自周围接入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存到基础数据库X(σ)中;
(1b)按照接收信号强度和地理位置信息对所有参考点RPs,采用仿射传播算法AP对基础数据库X(σ)进行第一次聚类,并对聚类结果进行储存,完成指纹数据库Y(σ)的构建;
(2)对指纹数据库Y(σ)进行更新:
(2a)在(1a)中布设有Wi-Fi接入点APs的区域随机选取K个点,作为已知的定位测试点进行仿真,得到每个点的平均定位误差将该dir与设置的最大误差门限δ进行比较,找出引起误差偏大的参考点并将其去除后保存,得到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
(2b)对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进行第二次聚类,并对聚类结果进行储存,完成指纹数据库Yr (σ)的更新;
(3)对待定点进行实时定位:
(3a)在待定位点测得来自周围L个接入点APs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
χr=[χ1,r,...,χk,r,...,χL,r]T,
其中,χk,r是移动设备在任意一个方向上采集的来自第k个接入点APs的数据,k=1,2,...,L;
(3b)粗定位:
求出待定位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与指纹数据库中各个簇的聚类中心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之间的相似度:
其中为第j个簇的聚类中心在方向σ上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H为所有簇的聚类中心的集合,θ={0°,90°,180°,270°};
设置阈值:其中α1+α2=1;
将相似度s(r,j)(σ)大于阈值α的簇作为粗定位匹配的簇;
(3c)精确定位:
(3c1)随机选取8个接入点APs,获取这8个接入点的位置信息,并判断这些接入点中是否存在某一与其他7个成员不吻合的点:若存在,则去除该点,否则保留这8个点;
(3c2)利用(3c1)处理后的接入点APs和粗定位匹配得到的簇成员接收信号强度,通过压缩感知算法求出待定位点的精确位置,完成待定位点的定位。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由于本发明采用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技术对指纹数据库进行修正更新,能够在实际定位之前,有效地去除引起误差偏大的参考点,避免了因为参考点选取不当引起的指纹数据库整体质量偏差的情况;
第二,由于本发明利用校正后的指纹数据库对待定点进行定位,同时在实时定位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去除与其他整体成员不吻合的点,从而达到更好的定位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现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中的实验区域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在实验区域选取的参考点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对实验区域参考点基础数据库的聚类结果图;
图5是本发明中通过误差分析得到的待去除点并对其进行标记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对更新后数据库的聚类结果图;
图7是本发明在对待定点进行实时定位时选取的参考点及去除与其他整体成员不吻合的点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与现有未改进的室内定位方法的定位误差概率分布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照图1,本发明的实施包括采集数据建立基础指纹数据库、对指纹数据库Y(σ)进行更新、对待定点进行实时定位,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采集数据建立基础指纹数据库。
(1a)选择一个布设有Wi-Fi接入点APs的区域,本实例区域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楼II区部分区域,长约30米,宽约8米,如图2所示;
(1b)在图2区域内选择N=58个参考点RPs,如图3所示,并测量这58个参考点在四个方向上接收的来自周围L=36个接入点APs的接收信号强度,存到基础数据库中,这个基础数据库表示为X(σ):
其中是在第j个参考点RPs处于方向σ上采集的来自第i个接入点APs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i=1,2,...,36,j=1,2,...,58,σ∈θ={0°,90°,180°,270°},q=25表示每个参考点上的采样次数,每秒采样一次;
(1c)按照接收信号强度和地理位置信息对所有参考点RPs,采用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对基础数据库X(σ)进行第一次聚类,其具体步骤如下:
(1c1)利用基础数据库X(σ)中所有参考点RPs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计算第一次的初次参考度p1 (σ):
其中λ1 (σ)为第一次的初次参考度校正参数,其值由实验确定,本实例中取λ(σ)=0.95,s(i,j)1 (σ)为基础数据库X(σ)中第i个参考点和第j个参考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相似度,N1为基础数据库X(σ)中参考点RPs的总数,本实例中N1为58,σ∈θ={0°,90°,180°,270°},median表示求中位数运算;
(1c2)利用基础数据库X(σ)得到的第一次的初次参考度p1 (σ)和参考点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迭代求出聚类中心,完成第一次的初次聚类,按如下步骤;
(1c2-1)令s1(i,i)(σ)=p1 (σ),利用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创建第N1行第N1列的吸引度矩阵r1 (σ)和第N1行第N1列的归属度矩阵a1 (σ),其中i=1,2,...,N1,这两个矩阵的初始元素全部为零;
(1c2-2),利用下式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1 (σ)和归属度矩阵a1 (σ)的元素值:
其中,j=1,2,...,N1,i'=1,2,...,N1,j'=1,2,...,N1,i'≠i,i'≠j,j'≠j。r(i,j)1 (σ)为吸引度矩阵r1 (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a(i,j)1 (σ)为归属度矩阵a1 (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s(i,j)1 (σ)为第i个参考点和第j个参考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相似度;
(1c2-3)定义N1维向量c1,计算向量c1的第i个元素的值:c(i)1=a(i,i)1 (σ)+r(i,i)1 (σ),判断c(i)1的大小:如果c(i)>0,则第i个参考点为聚类中心,否则,第i个参考点不是聚类中心;
(1c2-4),判断聚类结果是否收敛:如果收敛,则直接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仿射传播算法AP聚类,否则,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1 (σ)和归属度矩阵a1 (σ)的元素值,直至聚类结果收敛或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再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第一次的初次聚类;
(1c3)利用(1b2)的聚类结果,计算第一次的最终参考度p1d (σ):
其中λ1d (σ)为第一次的最终参考度校正参数,其值由实验确定,d(i,j)1 (σ)为基础数据库X(σ)中第i个参考点和第j个参考点的地理位置欧式距离的相反数,M1为需要聚类的参考点RPs的数量,σ∈θ={0°,90°,180°,270°},median表示求中位数运算;
(1c4)利用基础数据库X(σ)得到的第一次的最终参考度p1d (σ)和参考点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迭代求出聚类中心,完成第一次的最终聚类,按如下步骤:
(1c4-1)令s(i,i)1d (σ)=p1d (σ),利用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创建第M1行第M1列的吸引度矩阵r1d (σ)和M1行M1列的归属度矩阵a1d (σ),其中i=1,2,...,M1,两个矩阵初始元素全部为零;
(1c4-2)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1d (σ)和归属度矩阵a1d (σ)的元素值:
其中,j=1,2,...,M1,i'=1,2,...,M1,j'=1,2,...,M1,i'≠i,i'≠j,j'≠j;r(i,j)1d (σ)为吸引度矩阵r1d (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a(i,j)1d (σ)为归属度矩阵a1d (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s(i,j)1d (σ)为第i个参考点与第j个参考点的地理位置欧式距离的相反数;
(1c4-3)定义M1维向量c1d,计算向量c1d的第i个元素的值:c1d(i)=a(i,i)1d (σ)+r(i,i)1d (σ),判断c1d(i)的大小:如果c1d(i)>0,则第i个参考点为聚类中心,否则,第i个参考点不是聚类中心;
(1c4-4)判断聚类结果是否收敛:如果收敛,则直接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仿射传播算法AP聚类,否则,将参考度p1d (σ)变为原来参考度的1.5倍,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1d (σ)和归属度矩阵a1d (σ)的元素值,直至聚类结果收敛;然后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第一次的最终聚类,聚类结果如图4所示;
(1d)将聚类结果记录到数据库中,指纹数据库构建完成,指纹数据库Y(σ)表示为:
其中是数据库X(σ)处于方向σ上的聚类结果的一个簇,如图4所示聚类簇的个数ω=7,σ∈θ={0°,90°,180°,270°},所有簇中的参考点的总数为58。
步骤2,对指纹数据库Y(σ)进行更新
(2a)提取数据库数据,数据库中采集好的N1个参考点,本实例中N1=58在数据采集区域随机选取K个点,设置最大误差门限δ,本实例中δ为3米,本实例中K=15,作为已知的定位测试点进行仿真分析,步骤如下:
(2a1)随机选取K个定位测试点进行定位仿真,即利用指纹数据库,对每个定位测试点进行V次重复定位,本实例中V=20;
(2a2)将仿真过程中产生的定位结果保存在数组Z中,其中Z表示为:
其中φid,jd=(χid,γid)是第i点处的测试结果,id=1,2,...,15,jd=1,2,...,20。
(2a3)求出测试结果Z中的每个测试数据和测试点的实际位置之间的欧氏距离:
其中did,jd是测试点φid,jd与其对应的实际位置点之间的欧氏距离即定位误差,id=1,2,...,15,jd=1,2,...,20。
(2a4)对每个点的V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得到每个点的平均误差
(2a5)比较dir与设置的最大误差门限δ,当时,对应的有V次测量结果di,j,V次测量结果中di,j>δ的次数记为Vd同时记录每一次时所选取的定位参考点,若在误差di,j>δ出现的总次数Vd中某一个参考点重复出现的次数超过总数的一半(Vd/2),即该参考点所在的簇的定位结果大于最大误差门限δ,同时在Vd次测量结果大于最大误差门限δ所使用的参考点中该参考点出现的概率大于1/2,则将此参考点作为待去除点处理,找到参考点对应的信号强度,如图5所示:编号为17、38、47、52、54五个点为待去除的参考点,找到参考点对应的信号强度RSS,将其信号强度向量置零。将校正更新的数据存入数据库中。
(2b)对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进行第二次聚类:
(2b1)利用更新后的所有参考点RPs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计算第二次的初次参考度p2 (σ):
其中λ2 (σ)为第二次的初次参考度校正参数,其值由实验确定,s(i,j)2 (σ)为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中第i个参考点和第j个参考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相似度,N2为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中参考点RPs的总数,本实例中N2=53,σ∈θ={0°,90°,180°,270°},median表示求中位数运算;
(2b2)利用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得到的第二次的初次参考度p2 (σ)和参考点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迭代求出聚类中心,完成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的初次聚类,步骤如下:
(2b2-1)令s(i,i)2 (σ)=p2 (σ),利用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创建第N2行第N2列的吸引度矩阵r2 (σ)和第N2行第N2列的归属度矩阵a2 (σ),其中i=1,2,...,N2,这两个矩阵的初始元素全部为零;
(2b2-2)利用下式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2 (σ)和归属度矩阵a2 (σ)的元素值:
其中,j=1,2,...,N2,i'=1,2,...,N2,j'=1,2,...,N2,i'≠i,i'≠j,j'≠j。r(i,j)2 (σ)为吸引度矩阵r(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a(i,j)2 (σ)为归属度矩阵a2 (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s(i,j)2 (σ)为第i个参考点和第j个参考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相似度;
(2b2-3)定义N2维向量c2,计算向量c2的第i个元素的值:c(i)2=a(i,i)2 (σ)+r(i,i)2 (σ),判断c(i)2的大小:如果c(i)2>0,则第i个参考点为聚类中心,否则,第i个参考点不是聚类中心;
(2b2-4)判断聚类结果是否收敛:如果收敛,则直接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仿射传播算法AP聚类,否则,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2 (σ)和归属度矩阵a2 (σ)的元素值,直至聚类结果收敛或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然后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的初次聚类;
(2b3)利用(2b2)的聚类结果,计算第二次的最终参考度p2d (σ):
其中λ2d (σ)为第二次的最终参考度校正参数,其值由实验确定;d(i,j)2 (σ)为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中第i个参考点和第j个参考点的地理位置欧式距离的相反数,M2为需要聚类的参考点RPs的数量,σ∈θ={0°,90°,180°,270°},median表示求中位数运算;
(2b4)利用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得到的第二次的最终参考度p2d (σ)和参考点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迭代求出聚类中心,完成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的最终聚类,步骤如下:
(2b4-1)令s(i,i)2d (σ)=p2d (σ),利用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创建第M2行第M2列的吸引度矩阵r2d (σ)和第M2行第M2列的归属度矩阵a2d (σ),其中i=1,2,...,M2,两个矩阵初始元素全部为零;
(2b4-2)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2d (σ)和归属度矩阵a2d (σ)的元素值:
其中,j=1,2,...,M2,i'=1,2,...,M2,j'=1,2,...,M2,i'≠i,i'≠j,j'≠j。r(i,j)2d (σ)为吸引度矩阵r2d (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a(i,j)2d (σ)为归属度矩阵a2d (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s(i,j)2d (σ)为第i个参考点与第j个参考点的地理位置欧式距离的相反数;
(2b4-3)定义M2维向量c2d,计算向量c2d的第i个元素的值:c2d(i)=a(i,i)2d (σ)+r(i,i)2d (σ),判断c2d(i)的大小:如果c2d(i)>0,则第i个参考点为聚类中心,否则,第i个参考点不是聚类中心;
(2b4-4)判断聚类结果是否收敛:如果收敛,则直接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仿射传播算法AP聚类,否则,将参考度p2d (σ)变为原来参考度的1.5倍,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2d (σ)和归属度矩阵a2d (σ)的元素值,直至聚类结果收敛,然后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的最终聚类,如图6所示。
(2d)将更新后的聚类结果记录到数据库中,指纹数据库更新完成,二次校正生成的指纹数据库Yr (σ)表为:
其中是数据库处于方向σ上的聚类结果的一个簇,ωd是聚类簇的个数,σ∈θ={0°,90°,180°,270°},所有簇中的参考点的总数为N2,N2<N1,本实例中N2=53。
步骤3,对待定点进行实时定位
(3a)在待定位点测得来自周围L=36个接入点APs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
χr=[χ1,r,...,χk,r,...,χL,r]T
其中,χk,r是移动设备在任意一个方向上采集的来自第k个接入点APs的数据,k=1,2,...,L;
(3b)求出待定位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与指纹数据库中各个簇的聚类中心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之间的相似度:
其中为第j个簇的聚类中心在σ方向上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H为所有簇的聚类中心的集合,θ={0°,90°,180°,270°};
设置阈值:其中α1+α2=1,本实例α1=0.95;
将相似度s(r,j)(σ)大于阈值α的簇作为粗定位匹配的簇。
(3c)精确定位:
(3c1)随机选取8个接入点APs,获取8个接入点的位置信息,对这8个参考点进一步处理进行误差分析,吻合度判定:选定阈值β,本实例中β=1.39,利用两两之间的欧氏距离比上8个点之间的平均欧式距离若存在一点和其他点之间的距离比值均大于设定的阈值β,则去除这引起误差偏大的参考点,否则就保留这8个点,如图7所示。
(3c2)利用处理后的接入点APs和粗定位匹配得到的簇成员接收信号强度,通过压缩感知算法求出待定位点的精确位置,完成待定位点的定位。
本发明的效果可通过以下实验进一步详细说明。
1.现有Wi-Fi室内定位技术为:
在采集数据建立基础指纹数据库阶段,采集建立参考点的基础数据库,按照接收信号强度和地理位置信息对所有参考点RPs,采用仿射传播算法AP进行聚类,直接构建指纹数据库,而没有进行数据库的校正;同时在实时定位进行最终精确定位,选定簇内参考点时,没有对簇中的参考点做吻合度分析,去除与整体不吻合的点。
2.实验内容:
选取15个待定位点,每个点采用本发明和现有技术分别定位20次,记录待定位点实际位置和每次定位的结果,计算定位误差,定位误差为待定位点的实际位置和定位结果之间的欧氏距离。
计算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的平均定位误差,并统计其误差的概率分布,结果如图8所示。
从图8可以看出:除了最初1.5米,带圈实线远在带星花实线之上,说明在同样环境条件下,本发明的定位精度明显高于现有技术的定位精度。
从图8还可以看出:现有技术定位误差在3米以内的概率为0.73,而本发明定位误差在3米以内的概率为0.8;现有技术定位误差在4.2米以内的概率为0.8567,而本发明定位误差在4.2米以内的概率为0.9432;现有技术定位误差在5米以内的概率为0.9,而本发明定位误差在5米以内的概率为0.97。
通过计算得知,现有技术的平均定位误差为1.6778米,本发明的平均定位误差为1.4853米。
综上,本发明的定位精度高于现有技术的定位精度。
Claims (10)
1.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包括:
(1)采集数据建立基础指纹数据库:
(1a)选择一个布设有Wi-Fi接入点APs的区域,在此区域内选择N个参考点RPs,并测量这N个参考点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接收的来自周围接入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存到基础数据库Χ(σ)中;
(1b)按照接收信号强度和地理位置信息对所有参考点RPs,采用仿射传播算法AP对基础数据库Χ(σ)进行第一次聚类,并对聚类结果进行储存,完成指纹数据库Y(σ)的构建;
(2)对指纹数据库Y(σ)进行更新:
(2a)在(1a)中布设有Wi-Fi接入点APs的区域随机选取K个点,作为已知的定位测试点进行仿真,得到每个点的平均定位误差将该dir与设置的最大误差门限δ进行比较,找出引起误差偏大的参考点并将其去除后保存,得到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
(2b)对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进行第二次聚类,并对聚类结果进行储存,完成指纹数据库Yr (σ)的更新;
(3)对待定点进行实时定位:
(3a)在待定位点测得来自周围L个接入点APs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
χr=[χ1,r,...,χk,r,...,χL,r]T,
其中,χk,r是移动设备在任意一个方向上采集的来自第k个接入点APs的数据,k=1,2,...,L;
(3b)粗定位:
求出待定位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与指纹数据库中各个簇的聚类中心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之间的相似度:
其中为第j个簇的聚类中心在方向σ上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H为所有簇的聚类中心的集合,θ={0°,90°,180°,270°};
设置阈值:其中α1+α2=1;
将相似度s(r,j)(σ)大于阈值α的簇作为粗定位匹配的簇;
(3c)精确定位:
(3c1)随机选取8个接入点APs,获取这8个接入点的位置信息,并判断这些接入点中是否存在某一与其他7个成员不吻合的点:若存在,则去除该点,否则保留这8个点;
(3c2)利用(3c1)处理后的接入点APs和粗定位匹配得到的簇成员接收信号强度,通过压缩感知算法求出待定位点的精确位置,完成待定位点的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b)中按照接收信号强度和地理位置信息对所有参考点RPs,采用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对基础数据库Χ(σ)进行第一次聚类,其步骤如下:
(1b1)利用基础数据库Χ(σ)中所有参考点RPs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计算第一次的初次参考度p1 (σ):
其中λ1 (σ)为第一次的初次参考度校正参数,其值由实验确定,s(i,j)1 (σ)为基础数据库Χ(σ)中第i个参考点和第j个参考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相似度,N1为基础数据库Χ(σ)中参考点RPs的总数,σ∈θ={0°,90°,180°,270°},median表示求中位数运算;
(1b2)利用基础数据库Χ(σ)得到的第一次的初次参考度p1 (σ)和参考点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迭代求出聚类中心,完成第一次的初次聚类;
(1b3)利用(1b2)的聚类结果,计算第一次的最终参考度p1d (σ):
其中λ1d (σ)为第一次的最终参考度校正参数,其值由实验确定,d(i,j)1 (σ)为基础数据库Χ(σ)中第i个参考点和第j个参考点的地理位置欧式距离的相反数,M1为需要聚类的参考点RPs的数量,σ∈θ={0°,90°,180°,270°},median表示求中位数运算;
(1b4)利用基础数据库Χ(σ)得到的第一次的最终参考度p1d (σ)和参考点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迭代求出聚类中心,完成第一次的最终聚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b2)中利用基础数据库Χ(σ)得到的第一次的初次参考度p1 (σ)和参考点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迭代求出聚类中心,其步骤如下:
首先,令s1(i,i)(σ)=p1 (σ),利用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创建第N1行第N1列的吸引度矩阵r1 (σ)和第N1行第N1列的归属度矩阵a1 (σ),其中i=1,2,...,N1,这两个矩阵的初始元素全部为零;
接着,利用下式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1 (σ)和归属度矩阵a1 (σ)的元素值:
其中,j=1,2,…,N1,i'=1,2,…,N1,j'=1,2,…,N1,i'≠i,i'≠j,j'≠j。r(i,j)1 (σ)为吸引度矩阵r1 (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a(i,j)1 (σ)为归属度矩阵a1 (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s(i,j)1 (σ)为第i个参考点和第j个参考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相似度;
然后,定义N1维向量c1,计算向量c1的第i个元素的值:c(i)1=a(i,i)1 (σ)+r(i,i)1 (σ),判断c(i)1的大小:如果c(i)>0,则第i个参考点为聚类中心,否则,第i个参考点不是聚类中心;
最后,判断聚类结果是否收敛:如果收敛,则直接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仿射传播算法AP聚类,否则,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1 (σ)和归属度矩阵a1 (σ)的元素值,直至聚类结果收敛或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再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第一次的初次聚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b4)中利用基础数据库Χ(σ)得到的第一次的最终参考度p1d (σ)和参考点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迭代求出聚类中心,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令s(i,i)1d (σ)=p1d (σ),利用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创建第M1行第M1列的吸引度矩阵r1d (σ)和M1行M1列的归属度矩阵a1d (σ),其中i=1,2,...,M1,两个矩阵初始元素全部为零;
第二步,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1d (σ)和归属度矩阵a1d (σ)的元素值:
其中,j=1,2,…,M1,i'=1,2,…,M1,j'=1,2,…,M1,i'≠i,i'≠j,j'≠j;r(i,j)1d (σ)为吸引度矩阵r1d (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a(i,j)1d (σ)为归属度矩阵a1d (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s(i,j)1d (σ)为第i个参考点与第j个参考点的地理位置欧式距离的相反数;
第三步,定义M1维向量c1d,计算向量c1d的第i个元素的值:c1d(i)=a(i,i)1d (σ)+r(i,i)1d (σ),判断c1d(i)的大小:如果c1d(i)>0,则第i个参考点为聚类中心,否则,第i个参考点不是聚类中心;
第四步,判断聚类结果是否收敛:如果收敛,则直接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仿射传播算法AP聚类,否则,将参考度p1d (σ)变为原来参考度的1.5倍,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1d (σ)和归属度矩阵a1d (σ)的元素值,直至聚类结果收敛;然后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第一次的最终聚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b)中对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进行第二次聚类,按如下步骤进行:
(2b1)利用更新后的所有参考点RPs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计算第二次的初次参考度p2 (σ):
其中λ2 (σ)为第二次的初次参考度校正参数,其值由实验确定,s(i,j)2 (σ)为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中第i个参考点和第j个参考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相似度,N2为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中参考点RPs的总数,σ∈θ={0°,90°,180°,270°},median表示求中位数运算;
(2b2)利用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得到的第二次的初次参考度p2 (σ)和参考点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迭代求出聚类中心,完成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的初次聚类;
(2b3)利用(2b2)的聚类结果,计算第二次的最终参考度p2d (σ):
其中λ2d (σ)为第二次的最终参考度校正参数,其值由实验确定;d(i,j)2 (σ)为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中第i个参考点和第j个参考点的地理位置欧式距离的相反数,M2为需要聚类的参考点RPs的数量,σ∈θ={0°,90°,180°,270°},median表示求中位数运算;
(2b4)利用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得到的第二次的最终参考度p2d (σ)和参考点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迭代求出聚类中心,完成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的最终聚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b2)利用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得到的第二次的初次参考度p2 (σ)和参考点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迭代求出聚类中心,其步骤如下:
首先,令s(i,i)2 (σ)=p2 (σ),利用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创建第N2行第N2列的吸引度矩阵r2 (σ)和第N2行第N2列的归属度矩阵a2 (σ),其中i=1,2,...,N2,这两个矩阵的初始元素全部为零;
接着,利用下式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2 (σ)和归属度矩阵a2 (σ)的元素值:
其中,j=1,2,...,N2,i'=1,2,...,N2,j'=1,2,...,N2,i'≠i,i'≠j,j'≠j。r(i,j)2 (σ)为吸引度矩阵r(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a(i,j)2 (σ)为归属度矩阵a2 (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s(i,j)2 (σ)为第i个参考点和第j个参考点的接收信号强度向量的相似度;
然后,定义N2维向量c2,计算向量c2的第i个元素的值:c(i)2=a(i,i)2 (σ)+r(i,i)2 (σ),判断c(i)2的大小:如果c(i)2>0,则第i个参考点为聚类中心,否则,第i个参考点不是聚类中心;
最后,判断聚类结果是否收敛:如果收敛,则直接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仿射传播算法AP聚类,否则,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2 (σ)和归属度矩阵a2 (σ)的元素值,直至聚类结果收敛或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然后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的初次聚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b4)利用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得到的第二次的最终参考度p2d (σ)和参考点接收信号强度向量χr迭代求出聚类中心,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令s(i,i)2d (σ)=p2d (σ),利用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创建第M2行第M2列的吸引度矩阵r2d (σ)和第M2行第M2列的归属度矩阵a2d (σ),其中i=1,2,...,M2,两个矩阵初始元素全部为零;
第二步,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2d (σ)和归属度矩阵a2d (σ)的元素值:
其中,j=1,2,...,M2,i'=1,2,...,M2,j'=1,2,...,M2,i'≠i,i'≠j,j'≠j。r(i,j)2d (σ)为吸引度矩阵r2d (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a(i,j)2d (σ)为归属度矩阵a2d (σ)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s(i,j)2d (σ)为第i个参考点与第j个参考点的地理位置欧式距离的相反数;
第三步,定义M2维向量c2d,计算向量c2d的第i个元素的值:c2d(i)=a(i,i)2d (σ)+r(i,i)2d (σ),判断c2d(i)的大小:如果c2d(i)>0,则第i个参考点为聚类中心,否则,第i个参考点不是聚类中心;
第四步,判断聚类结果是否收敛:如果收敛,则直接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仿射传播算法AP聚类,否则,将参考度p2d (σ)变为原来参考度的1.5倍,更新计算吸引度矩阵r2d (σ)和归属度矩阵a2d (σ)的元素值,直至聚类结果收敛,然后将所有参考点划分到相应的簇中,完成更新后的基础数据库的最终聚类。
8.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c)中判断8个接入点中是否存在某一与其他7个成员不吻合的点,按如下步骤进行:
(8a)吻合度判定:选定阈值β,利用两两之间的欧氏距离比上8个点之间的平均欧式距离若存在一点和其他点之间的距离比值均大于设定的阈值β,则去除这引起误差偏大的参考点,否则就保留这8个点;
(8b)利用处理后的接入点APs和粗定位匹配得到的簇成员接收信号强度,通过压缩感知算法求出待定位点的精确位置,完成待定位点的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2a)中布设有Wi-Fi接入点APs的区域随机选取K个点,作为已知的定位测试点进行仿真,得到每个点的平均定位误差按如下步骤进行:
(2a1)随机选取K个定位测试点进行定位仿真,即利用指纹数据库,对每个定位测试点进行V次重复定位;
(2a2)将仿真过程中产生的定位结果保存在数组Z中,其中Z表示为:
其中是第i点处的测试结果,id=1,2,...,K,jd=1,2,...,V,K是选取的定位点的个数,V是每个定位点重复定位的次数;
(2a3)求出测试结果Z中的每个测试数据和测试点的实际位置之间的欧氏距离:
其中是测试点与其对应的实际位置点之间的欧氏距离即定位误差,id=1,2,...,K,jd=1,2,...,V。
(2a4)对每个点的V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得到每个点的平均误差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b)中的二次校正生成的指纹数据库表为:
其中是数据库处于方向σ上的聚类结果的一个簇,ωd是聚类簇的个数,σ∈θ={0°,90°,180°,270°},所有簇中的参考点的总数为N2(N2<N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96585.5A CN105813194B (zh) | 2016-05-06 | 2016-05-06 | 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96585.5A CN105813194B (zh) | 2016-05-06 | 2016-05-06 | 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13194A true CN105813194A (zh) | 2016-07-27 |
CN105813194B CN105813194B (zh) | 2019-04-23 |
Family
ID=56455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296585.5A Active CN105813194B (zh) | 2016-05-06 | 2016-05-06 | 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813194B (zh)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12839A (zh) * | 2016-09-12 | 2017-02-15 | 南京邮电大学 | 基于二级分区与指纹梯度匹配的室内定位与跟踪方法 |
CN106936897A (zh) * | 2017-02-22 | 2017-07-07 | 上海网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gpu的高并发人员定位数据计算方法 |
CN107064866A (zh) * | 2017-04-05 | 2017-08-18 | 河南师范大学 | 一种基于iBeacon室内定位的动态指纹库的生成方法 |
CN107367277A (zh) * | 2017-06-05 | 2017-11-21 | 南京邮电大学 | 基于二次K‑Means聚类的室内位置指纹定位方法 |
CN107958208A (zh) * | 2017-11-15 | 2018-04-24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传播算法的指纹交叉库匹配方法 |
CN109688561A (zh) * | 2018-12-28 | 2019-04-26 | 皖西学院 | 一种三维立体指纹分布室内定位方法及结构 |
CN109803233A (zh) * | 2019-02-27 | 2019-05-24 | 西北师范大学 | 基于dhnn的csi指纹室内定位方法 |
CN110189367A (zh) * | 2019-05-29 | 2019-08-3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校准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10839202A (zh) * | 2019-11-25 | 2020-02-25 |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 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856255A (zh) * | 2019-11-25 | 2020-02-28 | 北京眸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抗差位置指纹定位方法 |
CN111563134A (zh) * | 2020-03-25 | 2020-08-21 |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定位系统的指纹数据库聚类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3177463A (zh) * | 2021-04-27 | 2021-07-27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场景下的目标定位方法及装置 |
CN113347562A (zh) * | 2021-05-31 | 2021-09-03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一种室内位置指纹定位准确性自动验证方法及设备 |
CN113784280A (zh) * | 2021-07-28 | 2021-12-10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基于WiFi指纹的消防员室内定位方法 |
WO2023216882A1 (zh) * | 2022-05-07 | 2023-11-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射频指纹库更新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066115A3 (en) * | 2007-11-30 | 2010-04-21 | Sony Corporation |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time correction method |
CN101853507A (zh) * | 2010-06-03 | 2010-10-06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仿射传播聚类的细胞分类方法 |
CN104684077A (zh) * | 2015-02-08 | 2015-06-03 | 江西科技学院 |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位方法 |
CN105223546A (zh) * | 2015-09-30 | 2016-01-06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和参考点位置双聚类的室内定位方法 |
-
2016
- 2016-05-06 CN CN201610296585.5A patent/CN10581319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066115A3 (en) * | 2007-11-30 | 2010-04-21 | Sony Corporation |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time correction method |
CN101853507A (zh) * | 2010-06-03 | 2010-10-06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仿射传播聚类的细胞分类方法 |
CN104684077A (zh) * | 2015-02-08 | 2015-06-03 | 江西科技学院 |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位方法 |
CN105223546A (zh) * | 2015-09-30 | 2016-01-06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和参考点位置双聚类的室内定位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刘洺辛,孙建利: "基于能效的WLAN室内定位系统模型设计与实现", 《仪器仪表学报》 * |
张俪文,汪云甲,王行风: "仿射传播聚类在室内定位指纹库中的应用研究", 《测绘通报》 * |
李辉,丁世飞: "基于AP二次聚类的神经网络集成算法研究", 《计算机科学》 * |
Cited B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12839B (zh) * | 2016-09-12 | 2019-09-10 | 南京邮电大学 | 基于二级分区与指纹梯度匹配的室内定位与跟踪方法 |
CN106412839A (zh) * | 2016-09-12 | 2017-02-15 | 南京邮电大学 | 基于二级分区与指纹梯度匹配的室内定位与跟踪方法 |
CN106936897A (zh) * | 2017-02-22 | 2017-07-07 | 上海网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gpu的高并发人员定位数据计算方法 |
CN107064866A (zh) * | 2017-04-05 | 2017-08-18 | 河南师范大学 | 一种基于iBeacon室内定位的动态指纹库的生成方法 |
CN107367277A (zh) * | 2017-06-05 | 2017-11-21 | 南京邮电大学 | 基于二次K‑Means聚类的室内位置指纹定位方法 |
CN107367277B (zh) * | 2017-06-05 | 2020-07-03 | 南京邮电大学 | 基于二次K-Means聚类的室内位置指纹定位方法 |
CN107958208A (zh) * | 2017-11-15 | 2018-04-24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传播算法的指纹交叉库匹配方法 |
CN109688561A (zh) * | 2018-12-28 | 2019-04-26 | 皖西学院 | 一种三维立体指纹分布室内定位方法及结构 |
CN109688561B (zh) * | 2018-12-28 | 2020-07-24 | 皖西学院 | 一种三维立体指纹分布室内定位方法及结构 |
CN109803233A (zh) * | 2019-02-27 | 2019-05-24 | 西北师范大学 | 基于dhnn的csi指纹室内定位方法 |
CN110189367A (zh) * | 2019-05-29 | 2019-08-3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校准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10839202A (zh) * | 2019-11-25 | 2020-02-25 |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 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856255A (zh) * | 2019-11-25 | 2020-02-28 | 北京眸星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抗差位置指纹定位方法 |
CN110839202B (zh) * | 2019-11-25 | 2021-01-26 |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 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1563134A (zh) * | 2020-03-25 | 2020-08-21 |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定位系统的指纹数据库聚类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3177463A (zh) * | 2021-04-27 | 2021-07-27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场景下的目标定位方法及装置 |
CN113347562A (zh) * | 2021-05-31 | 2021-09-03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一种室内位置指纹定位准确性自动验证方法及设备 |
CN113784280A (zh) * | 2021-07-28 | 2021-12-10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基于WiFi指纹的消防员室内定位方法 |
WO2023216882A1 (zh) * | 2022-05-07 | 2023-11-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射频指纹库更新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13194B (zh) | 2019-04-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13194A (zh) | 基于指纹数据库二次校正的室内定位方法 | |
Song et al. | A nove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based indoor localization framework with WiFi fingerprinting | |
CN105338498B (zh) | 一种WiFi室内定位系统中指纹库的构建方法 | |
CN108534779B (zh) | 一种基于轨迹纠正和指纹改进的室内定位地图构建方法 | |
CN103874200B (zh) | 一种楼层识别方法及系统 | |
CN105973246A (zh) | 一种地磁地图的绘制方法、装置及机器人 | |
CN105223546A (zh) |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和参考点位置双聚类的室内定位方法 | |
CN103428850B (zh) | 基于压缩感知的分布式多区域定位方法 | |
CN104038901B (zh) | 一种减少指纹数据采集工作量的室内定位方法 | |
CN110320495A (zh) | 一种基于Wi-Fi、蓝牙和PDR融合定位的室内定位方法 | |
CN103581830B (zh) | 基于wsn的室内定位方法 | |
CN108919177B (zh) | 一种基于虚拟信源估计与轨迹校正的定位地图构建方法 | |
CN106093852A (zh) | 一种提高WiFi指纹定位精度与效率的方法 | |
CN111901749A (zh) | 一种基于多源融合的高精度三维室内定位方法 | |
CN106028290A (zh) | 基于Kriging的WSN多维度向量指纹定位方法 | |
CN101742545A (zh) | WiFi环境中的定位方法及其系统 | |
CN105704652A (zh) | 一种wlan/蓝牙定位中的指纹库采集和优化方法 | |
CN105636201A (zh) | 基于稀疏信号指纹数据库的室内定位方法 | |
Jiang et al. | Wi-Fi fingerprint based indoor localization without indoor space measurement | |
CN104320759A (zh) | 基于固定地标的室内定位系统指纹库构建方法 | |
CN107270889A (zh) | 一种基于地磁图谱的室内定位方法及定位系统 | |
CN108882363A (zh) | 一种多方向采集结合聚类的WiFi指纹室内定位方法 | |
CN105764137A (zh) | 一种室内定位方法及系统 | |
CN103913720B (zh) | 一种面向非特定Wi-Fi设备的室内定位方法 | |
CN111194000B (zh) | 基于蓝牙融合混合滤波与神经网络的测距方法与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