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65890A - 改进的相邻信道干扰保护 - Google Patents

改进的相邻信道干扰保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65890A
CN105765890A CN201380080843.0A CN201380080843A CN105765890A CN 105765890 A CN105765890 A CN 105765890A CN 201380080843 A CN201380080843 A CN 201380080843A CN 105765890 A CN105765890 A CN 1057658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interference
transceiver
band
receiv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808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博扬·加维特
戈兰·尼尔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filed Critical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ublication of CN105765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58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5/00Suppression or limitation of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54Adjacent channel leakage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2Avoidance of ingress interference, e.g. ham radio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027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assessing signal quality or detecting noise/interference for the received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2Negotiating communication ra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在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收发机(110)中的方法(200),所述方法(200)包括:在第一频带中从远端收发机接收(S1)第一信号的步骤,以及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中检测(S5)干扰的存在的步骤,以及向远端收发机发送(S6)第二信号的步骤。发送(S6)的步骤包括:当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中检测到干扰时,将降低远端发射机中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包括(S61)在第二信号中。

Description

改进的相邻信道干扰保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点对点无线电通信的收发机、无线电链路和方法。
背景技术
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是被设计用于在两个固定的位置之间通信的双向通信系统,每个位置包括至少一个发射机单元和接收机单元,即收发机。收发机经常安装有或连接到至少一个高度定向天线。
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通常部署在用于蜂窝回程的网络中,并且因此通常受到严格的性能要求,例如在允许的误比特率和链路可用性方面。这样的要求是例如通过标准化组织定义的,例如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和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
对无线电链路可用性的通常的要求在99.99%至99.999%的量级上,这意味着一年内无线电链路停机不能超过0.01%至0.001%。对误比特率(BER)的要求通常在10^-11的量级上。这使得用于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的收发机的设计复杂化,并且与例如用于蜂窝接入(其通常伴随对可用性和误码率的不太严格的要求)的收发机的设计相比成本更高。人们总是期望将要求保持得尽可能低,因为严格的要求通常提高复杂性和成本。
无线电链路网络中的频率信道之间的频率距离(即相邻的频率信道在网络中分配得多接近)在很大程度上由部署在网络中的通信系统的载干比(C/I)要求来确定。C/I要求越低,可以容纳的干扰功率越高,并且因此可以在网络中分配的频率信道越密集。密集的频率信道分配意味着在bits/sec/Hz方面的更高的网络频谱效率,并且因此是高度期待的,因为频谱通常是缺乏的资源,尤其是在无线电链路网络中。
在发射机与远端接收机之间的无线电链路上的无线电传播信道通常包括衰落现象。与正常的自由空间路径损失相比,该衰落改变了发送的无线电信号的衰减。由例如下雨和多路径传播导致的衰落经常导致信道衰减提高。因此,这种类型的衰落降低接收机中的输入功率,并且其经常被称作下衰落。
当设计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网络时,通常的做法是允许由于干扰(例如来自相邻频率信道的干扰)导致的特定接收机阈值退化。所以,基于可接受的阈值退化,无线电设计者必须决定相邻信道是否可以在频率上分配得相对接近,即系统可以使用多高的带宽或传输符号率,以及必须向保护带分配多少带宽。该分析总是在假设最差的情形的情况下执行,意味着拥有的链路向下衰落到其自身的噪声底。在这种最差的情形下,即使相对弱的干扰也可以造成问题并导致例如比特错误。这是一个缺点,因为它产生对可容纳的干扰的级别的非常严格的要求。
遭受到干扰(例如相邻信道干扰)的性能退化与通信系统的噪声底的退化有关。然而,在正常操作期间,无线电链路将不会衰落,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与主要通信信号相比,相邻信道干扰者的功率忽略不计。即,信噪比(SNR)足够好并且输入功率高,所以由于相邻信道导致的噪声退化是微不足道的。正常的无线电链路网络设计是基于非常不可能发生的衰落情形(发生在0.01%至0.001%的时间的量级),由于衰落与对C/I的要求导致的容量惩罚变得过大,这是一个缺点。
ETSI和ANSI二者指定无线电链路使用的发射机频谱掩蔽和接收机相邻信道C/I要求。通常相邻信道C/I要求更严格,导致不能针对发送完全使用频谱掩蔽。这是一个缺点,因为与传输掩蔽允许的速率相比,传输符号率一定降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单独地或者以任何组合减轻、缓和或者消除上述本领域的缺点和不足的收发机、无线电链路和方法,并提供改进的相邻信道干扰保护。
该目的是通过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接收机中的方法来实现。该方法包括:在第一频带中从远端收发机接收第一信号的步骤,以及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中检测干扰的存在的步骤,以及向远端收发机发送第二信号的步骤。发送的步骤包括:当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中检测到干扰时,将降低远端发射机中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包括在第二信号中。
因此,通过优化的静态传输符号率(具有静态信道带宽)来标出静态网络(例如针对最差的情况),无线电链路优化相邻的信道干扰情况,只在需要容纳强干扰者时,即已经检测到存在干扰时,无线电链路相反降低其符号率。这具有降低在必须被收发机容纳的接收到的信号中的干扰级别的要求的有益效果。这同样可能降低对收发机硬件的要求,同样是因为降低了对干扰恢复性的要求。
此外,根据方案,在正常操作状态期间,当与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相比干扰功率较低时,链路决定是否将其传输符号率提高到监管频谱掩蔽所允许的传输符号率,该传输符号率通常高于由对不能实现本教义的典型无线电的C/I性能的要求确定的传输符号率。这是有利的,因为,由于更高的平均传输符号率,导致无线电链路的更高的平均容量。
在偶尔的高干扰操作情况期间,满足对低误比特率和高可用性的严格要求,而与此同时,在具有较低的相关功率的干扰的正常操作情形期间,保持高无线电链路容量。这是有利的。
另外,由于通过请求降低的传输符号率,收发机适于干扰的存在,所以可以在网络中使用更密集的频率信道分配,即具有较小的保护带。这是有利的,因为这产生了平均来说在频谱上更高效的网络。
根据方案,所述干扰包括来自于第三发射机的干扰。第三发射机被配置为主要在第三频带中发送。第三频带在频率上与第一频带分离。
因此,第三发射机产生对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的相邻信道干扰。
根据另一个方案,检测的步骤包括:测量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功率,以及,基于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功率是否低于预配置的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功率阈值,检测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中的干扰。
因此,在SNR和输入功率较高的操作情形下,链路以最大符号率(并且以最大容量)运行。当链路经历严重的衰落(这最有可能提供较差的相对接近的信道干扰)时,链路决定是否降低符号率(和容量)以便防止本身出现比特错误和中断。
如上所述,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衰落的情况下,即与干扰相比相对较弱,由相邻信道发射机产生的干扰只威胁到发射机性能。因此,检测干扰的一种不太复杂的备选是假设干扰永远存在,并且基于接收到的信号功率来简单地检测干扰。这里的优点在于以较低的复杂度来实现本教义。
根据另一个方案,检测的步骤包括:通过确定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功率C来确定载干(C/I)比,以及确定来自于第三发射机的干扰的功率I。检测的步骤还包括:将确定的C/I比与预配置的C/I阈值相比较,并且基于确定的C/I是否低于预配置的C/I阈值来检测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中的干扰。
确定C/I和基于确定的C/I检测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中存在干扰的特征带来了更准确检测干扰的优点。这是因为,只有当干扰者真实存在并且引起不可忽略的C/I退化时,才会检测到干扰。
根据一个方案,该方法还包括:通过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来对接收到的第一信号进行均衡的步骤,该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被配置为使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频率选择性衰落最小化。检测的步骤还包括:通过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在第一频带的频带边缘周围确定信号的衰减,以及基于通过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在第一频带的频带边缘周围确定的信号衰减是否大于预配置的均衡器频带边缘衰减阈值,检测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中的干扰。
自适应均衡器以及通过观察所述均衡器的行为来检测干扰的特征是有利的,因为在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接收机中,经常已经为了除了干扰保护以外的原因实现了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因此,通过使用已经存在的均衡器单元,提供了检测干扰的额外的方法,这是有利的,因为复杂度和检测性能的原因。
根据另一个方案,第一频带包括第一子频带、第二子频带和第三子频带。第一子频带位于第一频带的中心频率周围。第二子频带和第三子频带分别位于第一频带的下边带边缘和上边带边缘。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中检测干扰的存在的步骤包括:确定第一子频带、第二子频带以及第三子频带中的C/I比,以及基于与第一子频带相比在第二子频带和第三子频带中确定的C/I比是否较大,检测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中的干扰。
基于在第一子频带、第二子频带以及第三子频带中确定C/I比来检测干扰,带来了知晓在第一频带的上边带边缘或下边带边缘中的干扰是否更强的优点。另外,由于将在频带侧边缘处的C/I比与在第一频带的中心频率周围的C/I比相比较,获得了第一频带上的C/I变化的知识。如下文将要解释的,可以在对相邻信道干扰进行反制中利用该知识,提供程度更高的干扰保护和/或更小的传输符号率的减小,这是有利的。
根据另一个方案,方法还包括:通过第一信号从远端收发机接收针对变化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的步骤。
因此,可以获得在远端接收机处控制相邻信道干扰影响的有益效果。
根据其它方案,方法还包括:从远端收发机接收针对降低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的步骤,以及通过将收发机的传输符号率降低预配置的量来对接收到的针对降低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进行响应的步骤。
因此,在远端收发机处降低了相邻信道干扰的不利影响,这是有利的。
根据一个方案,方法还包括:从远端收发机接收针对提高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的步骤,以及通过将收发机的传输符号率提高预配置的量、多达预配置的最大传输符号率,来对接收到的针对提高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进行响应的步骤。
因此,获得了在干扰较小期间保持高传输符号率的有益效果,这是有利的,因为在bits/sec/Hz的方面,在不损害无线电链路的BER性能的情况下,提高了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的频谱效率。
因此,给定标准化的频谱掩蔽,使用本教义而提供的改进的容量相邻信道干扰保护的系统将使容量最大化。在确定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的容量时,其不会受到先前已知的几乎不可能的最坏情况的衰落情景的限制。
根据方案,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中检测干扰的存在的步骤还包括:确定第一频带中的下边带或上边带中的一个是否包括比另一个更强的干扰。方法还包括:当与第一频带的上边带相比,第一频带的下边带中的干扰更强时,经由第二信号从远端发射机请求第一信号的正频率偏移。方法还包括:当与第一频带的下边带相比,第一频带的上边带中的干扰更强时,经由第二信号从远端发射机请求第一信号的负频率偏移。
通过基于两个干扰信号中较强的一方在频率上的位置来请求频率偏移的特征,可以在频率上将第一频带中发送的信号移动为远离较强干扰信号。因此,当在干扰不同的情况下保持高传输符号率时,降低了相邻频道干扰的不利影响,这是有利的。
根据另一个方案,方法还包括:通过第一信号从远端收发机接收针对第二信号的频率偏移的请求。方法还包括:当请求是针对正频率偏移时,通过将发送的第二信号的传输中心频率提高预定量、多达预配置的最大频率偏移来进行响应的步骤,以及,当请求是针对负频率偏移时,通过将发送的第二信号的传输中心频率降低预定的量、多达预配置的最小频率偏移来进行响应的步骤。
因此,通过发送频率的移动,可以通过最小化的降低的传输符号率来提高远端接收机的相邻信道干扰性能。
根据另一个方案,方法还包括:在第二信号的传输符号率的改变之后,将第二信号中的每个调制符号的信息比特的数量修改一定的量,使得发送的第二信号的真实比特率与预配置的目标比特率之间的差最小化。
通过使发送的第二信号的真实比特率与预配置的目标比特率之间的差最小化的特征,获得了使由于传输符号率的变化导致的信息比特率的变化最小化的优点。这在被配置用于期望接近常数的比特率的固定的比特率传输的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中特别有利。
通过用于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的收发机,还获得了单个或以任何组合减轻、缓解或消除本领域中的上述识别的问题和不足中的一个或多个以及为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提供改进的相邻信道干扰保护的目的。收发机包括发送单元,被布置为经由发送端口向远端收发机发送第二信号。收发机还包括接收单元,被布置为经由接收端口从远端收发机接收第一信号。接收单元包括干扰检测模块,被布置为在第一信号中检测干扰的存在。收发机还包括处理器单元,被布置为:当干扰检测模块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中检测到干扰的存在时,经由发送的第二信号来向远端收发机请求降低的传输符号率。
通过上文公开的收发机,获得了对干扰(尤其是对相邻信道干扰)的敏感性降低的有益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干扰检测模块触发向远端接收机的针对降低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的干扰检测的特征。因此,由于传输符号率降低,获得了改进的相邻信道干扰保护,这是一个优点。
通过本收发机获得的另一个优点是收发机的不太复杂的设计,因为例如信号滤波器的设计可以在可忽略不计的相邻信道干扰的假设下进行。
公开的收发机的其它优点在于,能够实现布置有收发机的通信网络中更密集的分配频率。这是因为,由于对本收发机的相邻信道干扰的提高的恢复性,网络中的频率信道分配(即网络无线电计划)可以更密集地进行。
公开的收发机的另一个优点是,在对C/I比率的要求受到限制或针对传输符号率来确定的情况下平均传输符号率的提高。这导致了提高的平均链路容量,主要是因为通过本教义的对C/I的管理不再确定传输符号率,在正常操作情况期间,这反而可以被最大化到监管频率掩蔽所允许的传输符号率。
根据方案,发送单元包括速率控制模块,被布置为控制收发机的传输符号率。处理器单元被布置为:由速率控制模块通过将收发机的传输符号率降低预配置的量,对接收到的针对降低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进行响应,所述请求是经由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从所述远端接收机接收的。
因此,通过由速率控制模块降低传输符号率,获得了在远端收发机处降低相邻信道干扰的影响的有益效果。
根据另一个方案,干扰检测模块还被布置为,通过确定在接收端口上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功率C并且还通过确定在接收端口上接收到的干扰的功率I来确定载干(C/I)比。干扰检测模块被布置为:通过将确定的C/I比与预配置的C/I阈值相比较而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中检测干扰的存在,并且被配置为基于确定的C/I比是否低于预配置的C/I阈值来声明接收到的第一信号中的干扰的检测。
因此,公开的收发机的有利特征是通过确定C/I级别来量化存在的干扰的量,并且在已经确定非常低的C/I之前不声明干扰的检测的能力。因此,在干扰者真实存在并产生显著的干扰之前,不请求降低的传输符号率,其中干扰危害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的可用性和BER性能。
根据另一个方案,干扰检测模块被布置为确定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第一频带的下边带或上边带中的一个是否包括比另一个更强的干扰。处理模块被布置为:当相比于上边带,下边带中的干扰更强时,经由发送的第二信号向远端收发机请求第一信号的正频率偏移,以及,当与下边带相比,上边带中的干扰更强时,经由发送的第二信号向远端收发机请求第一信号的负频率偏移。
通过处理模块被布置为基于两个干扰信号中较强的一方在频率上的位置来请求频率偏移的特征,可以在频率上将第一频带中发送的信号移动为远离较强干扰信号。所以,在非均衡干扰的情况下,在远端接收机处降低了相邻信道干扰,同时仍然保持了高传输符号率。这是有利的,因为以较小的传输符号率的降低提供了改进的干扰保护。
附图说明
根据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一些方案,其中:
图1是示出了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的实施例的框图,以及
图2、图3、图4a和图4b是示出了方法步骤的实施例的流程图,以及
图5是示出了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的实施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更完整的描述。然而,本文公开的收发机、无线电链路和方法可以按照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受到本文阐述的方案的限制。贯穿整个附图,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元件。
本文所用的术语仅是出于描述本公开的特定方案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如本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a或者an)’和’所述(the)’意图还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明确地给出相反的指不。
图1是示出了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100的实施例的框图。无线电链路100包括2个收发机110、120,被布置用于使用定向天线113、123的收发机110、120之间的第一信号114和第二信号124的无线电信号发送。这里,最左侧的收发机120将被称作远端收发机。
收发机110、120中的每一个包括发射机111、121和接收机112、122。收发机110、120被布置为使用由所述无线电信令114、124携带的调制的信息符号相互通信。第一信号114和第二信号124被布置为分别在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中发送。
图1还示出了第三发射机130。该第三发射机130被布置为主要在第三频带中发送第三信号131。该信号构成对无线电链路100的干扰,这是由于定向天线主要影响最右侧的收发机110。
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存在位于第一频带与第三频带之间或第二频带与第三频带之间的第四频带的理解方式下,第一频带、第二频带和第三频带不一定相邻。因此,这里,相邻信号和相邻信道干扰被解释为与另一个信道在频率上相邻的信道,以及由主要在第一或第二频带外部的传输产生的干扰。
根据方案,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100是全双工无线电链路,即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是相同频带的无线电链路,并且第三发射机被布置为在与第一频带不同并且与第二频带不同的第三频带中发送。
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例如图1中示出的100)通常布置在对可用性和通信误比特率的要求非常严格的蜂窝回程网络和其它类似网络中。通常,对部署在用于蜂窝回程的网络中的无线电链路的可用性的要求是99.999%(“五个九”),这意味着无线电链路不能由于例如下雨或多路径衰落在一年中计算的0.001%以上的时间不能进行操作。
结合对这种类型的通信的有限的可用带宽,对数据吞吐量的要求通常较高,导致对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100的频谱效率的挑战性的要求。
总的来说,在无线电链路网络中,信道间距(信道之间的频率距离)是固定的。主要通过信道带宽来对C/I性能进行特征描述。可以通过降低信道带宽或通过降低调制阶数来实现改进的C/I性能。两种方法导致在bits/sec/Hz的方面系统的频谱效率降低,并且因此容量降低。
更有效的信道滤波技术可以改进C/I性能。然而,该效果非常有限,因为信道滤波器带宽被限制在通信信号的带宽。由于噪声放大和/或符号间干扰,将信道滤波器带宽降低到远低于发送的信号的信道带宽将严重降低通信系统性能。
考虑干扰导致-2dB的相邻信道C/I的相邻信道干扰的示例。将本身的符号率降低10%导致更小的接收机带宽,这进而导致-13dB的相邻信道C/I。所以,改善是11dB,这等同于3个调制步骤。将符号率降低10%能够实现大约3个量级的较高调制,运行2M正交幅度调制(QAM)系统,这大于30%的较高容量(假设M=10,即1024QAM),使得总的来说,与使符号率固定并且只改变调制阶数相比,由于传输符号率的下降,容量提高了20%。
通过具有自适应符号率,相邻信道C/I要求不再限制最大传输符号率,但是唯一的限制是传输频率掩蔽。
根据实验,已经显示提高容量的相邻信道干扰保护将在非衰落的情况下(99.99%或99.999%的时间)将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系统的容量提高5%以上。如果与例如自适应调制和/或信道编码结合,则将在衰落的情况下显著提高容量。
图2是示出了方法步骤的实施例的流程图。具体地,图2示出了在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收发机110中的方法200的流程图。方法200包括在第一频带中从远端收发机120接收S1第一信号114的步骤。根据优选的备选,第一信号114布置为经由定向天线113接收。
方法200还包括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检测S5干扰的存在的步骤。如将通过下文详细描述的多个方案和备选澄清的,存在如何执行检测步骤的多个备选。不同的备选在复杂度和性能上有变化。
方法200还包括向远端收发机120发送S6第二信号124的步骤。发送S6的步骤包括:当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检测到干扰时,将降低远端发射机120中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包括S61在第二信号124中。
根据一个方案,第二信号124是调制的通信信号,包括调制的信息符号(例如正交幅度调制(QAM)信息符号),并且,通过对所述信息符号上的请求进行编码或者将所述请求嵌入所述信息符号来将降低传输符号率的请求包括在第二信号124中。
根据另一个方案,第二信号124是成帧的通信信号,包括头部和有效载荷,并且将降低传输符号率的请求作为信息包括在第二信号124的头部中。
图2还示出了方法200的某些方案。根据一个这样的方案,方法200还包括以下的步骤:通过第一信号114从远端收发机120接收S2针对变化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
至于第二信号124,第一信号114是调制的通信信号,包括调制的信息符号,例如正交幅度调制的信息符号,并且通过对所述信息符号中的请求进行编码来将针对改变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包括在第一信号114中。根据方案,第一信号114是成帧的通信信号,包括头部和有效载荷,并且针对改变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包括在第一信号114的头部中。
根据方案,方法200还包括:从远端收发机120接收S3针对降低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的步骤,以及通过将收发机110的传输符号率降低预配置的量来对接收到的针对降低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进行响应的步骤。
根据另一个方案,方法还包括:从远端收发机120接收S4针对提高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的步骤,以及通过将收发机110的传输符号率提高预配置的量、多达预配置的最大传输符号率,来对接收到的针对提高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进行响应的步骤。
根据一个备选,所述预配置的最大传输符号率是通过规范(即通过传输频谱掩蔽)确定的。根据一个备选,预配置的最大传输符号率是在安装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期间设置的。根据另一个备选,预配置的最大传输符号率是在无线电链路的部署之后经由无线电链路的远程配置过程而设置的。
根据方案,发送S6的步骤还包括:当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没有检测到干扰时,将提高远端发射机120中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包括S62在第二信号中。
图2还示出了方法200的方案,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二信号124的传输符号率的改变之后,将第二信号124中的每个调制符号的信息比特的数量修改S7一定的量,使得发送的第二信号124的真实比特率与预配置的目标比特率之间的差最小化。
根据方案,预配置的目标比特率可以是被配置用于固定的比特率传输的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的比特率。然后在无线电链路的部署期间设置该预配置的速率。因此,通过使发送的第二信号的真实比特率与预配置的目标比特率之间的差最小化的特征,获得了使由于传输符号率中的变化导致的比特率的变化最小化的优点。这在被配置用于期望接近常数的比特率的固定的比特率传输的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中特别有利。
图3是示出了方法步骤的实施例的流程图。具体地,图3示出了检测S5的步骤的方案。具体地,根据一个这样的方案,检测S5的步骤包括:测量S511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的功率,以及,基于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的功率是否低于预配置的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功率阈值来检测S512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的干扰。
功率的测量可以通过使用例如平方律检波器来完成。如上所述,该检测干扰的方法可以被看做是最差情况的检测原理。即,假设永远存在干扰,但是只要与假设的干扰功率相比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的功率足够高,该干扰就不会显著降低无线电链路的性能。
在优选的实现中,第一信号114通过QAM符号调制,预配置的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功率阈值是调制阶数的预定函数。
图3还示出了检测S5的步骤的方案,其中检测S5的步骤包括:通过确定S521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的功率C以及确定来自于第三发射机130的干扰131的功率I来确定载干(C/I)比。检测S5的步骤还包括:将确定的C/I比与预配置的C/I阈值相比较S522,并且基于确定的C/I是否低于预配置的C/I阈值来检测S523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的干扰。
根据一个备选,检测错误信号通过将包括在第一信号中的检测到的信息符号与包括在第一信号中的接收到的信息符号(即通常用于更新的相同类型的错误信号,例如类似于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的自适应滤波器)相比较来产生。
根据一个备选,相邻信道干扰的存在和降低的C/I通过测量所述错误信号的空白程度(即频谱平坦度)来确定,例如通过确定错误信号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并且观察在频率上该FFT的数值是否平坦。平坦频谱错误信号是没有干扰(即,高的C/I)的象征。非空白,即非平坦频谱错误信号是存在干扰(即,降低的C/I)的象征。
在包括被配置为在检测前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均衡的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的接收机实现中,当确定错误信号的空白性时,应当优选考虑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的传递函数。
另一个确定C/I的备选方法是仅在第一频带的外部(即在第一频带的下频带边缘和上频带边缘的外部)使用窄带滤波器,以便确定是否存在干扰。通过这种方式滤波的信号的功率可以被用于确定C/I,因为在这些频率中存在多少第一信号是已知的。因此,如果来自所述滤波器的输出具有高于期望的量值或功率,则可能存在一些其它信号,其中可以假设该信号为干扰信号。
另一个确定C/I的备选方法是:在假设接收机的底噪的提高是存在干扰的表现的情况下,监视接收机的底噪。
应当注意的是,可以同时使用确定C/I的所述备选,并且根据方案的检测S5的步骤包括:在决定是否存在干扰之前将若干来源的信息一起进行加权。
根据检测S5的步骤的另一个方案,包括通过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对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进行均衡S11的步骤,该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被配置为使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的频率选择性衰落最小化。检测S5的步骤还包括:通过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在第一频带的频带边缘周围确定S531信号的衰减,以及基于通过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在第一频带的频带边缘周围确定的信号衰减是否大于预配置的均衡器频带边缘衰减阈值,检测S532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的干扰。
因此,通过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观测信号衰减来检测干扰的存在。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被布置为例如通过对上述类型的错误信号执行最小均方LMS算法来进行更新)将自动在第一频带中干扰和噪声强烈的一部分中提供增大的衰减。因此,通过均衡器滤波器的不均匀偏移信号衰减构成存在干扰的指示,并且具体是存在相邻信道干扰的指示。
图4a是示出了方法步骤的实施例的流程图。具体地,图4a示出了检测的步骤的方案,其中,第一频带包括第一子频带、第二子频带和第三子频带。第一子频带位于第一频带的中心频率周围。第二子频带和第三子频带位于分别位于第一频带的下边带边缘和上边带边缘。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检测S5干扰的存在的步骤包括:确定S54第一子频带、第二子频带以及第三子频带中的C/I比,以及基于与第一子频带相比在第二子频带和第三子频带中确定的C/I比是否较大,检测S541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的干扰。
因此,通过确定在第一频带的不同部分中C/I是否不同,来确定干扰的特性。该知识能够用于多种目的。例如,在第一频带上的干扰一样强烈的情况下,降低传输符号率的反制措施将不太有效。另外,如下文将讨论的,在第一频带的一侧上的干扰更强的情况下,在频率上移动第一信号以便使其远离强烈干扰是有利的。
图4b是示出了方法步骤的实施例的流程图。具体地,图4b示出了方法450的方案,其中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检测S5干扰的存在的步骤还包括:确定S55第一频带中的下边带或上边带中的一个是否包括比另一个更强的干扰。具体地,方法450还包括:当与第一频带的上边带相比,第一频带的下边带中的干扰更强时,经由第二信号124从远端发射机120请求S81第一信号的正频率偏移。
方法450还包括:当与第一频带的下边带相比,第一频带的上边带中的干扰更强时,经由第二信号124从远端发射机120请求S82第一信号的负频率偏移。
根据一个方案,方法450还包括:通过第一信号114从远端收发机(120)接收S83第二信号124的频率偏移的请求;以及,当请求是针对正频率偏移时,通过将发送的第二信号124的传输中心频率提高预定量、多达预配置的最大频率偏移来进行响应S831;以及,当请求是针对负频率偏移时,通过将发送的第二信号124的传输中心频率降低预定的量、多达预配置的最小频率偏移来进行响应S832。
因此,不只是第一信号的带宽降低以远离干扰信号,而且第一信号的中心频率还在频率上移动。这意味着,第一信号114、114’的频谱远离干扰,这有利于在接收到的信号上的干扰降低而同时保持较大的传输符号率的效果,这可以通过所述频率移动来实现。
在优选的实现中,将第一信号的频率移动和传输符号率的降低相组合(即同时应用)。
图5是示出了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的实施例的框图。图5示出了用于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的收发机500。收发机500包括发送单元510,被布置为经由发送端口501向远端收发机560发送第二信号124’。收发机500还包括接收单元520,被布置为经由接收端口502从远端收发机560接收第一信号114’。
接收单元520包括干扰检测模块521,被布置为在第一信号114’中检测干扰的存在。收发机500还包括处理器单元520,被布置为:当干扰检测模块521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检测到干扰的存在时,经由发送的第二信号124’向远端收发机560请求降低的传输符号率。
干扰检测模块521和处理器单元520的特征包括本教义的关键部分。当已经检测到存在干扰时,这些特征使无线电链路能够降低其传输符号率,因此提供了对相邻发射机的干扰的防护。这意味着,可以针对假设来自例如相邻信道干扰的可以忽略的影响的操作来设计无线电链路以及部署了无线电链路的网络。
根据一个方案,发送单元510包括速率控制模块511,被布置为控制收发机500的传输符号率。处理器单元520被布置为:由速率控制模块511通过将收发机500的传输符号率降低预配置的量,对接收到的针对降低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进行响应,所述请求是从所述远端接收机560经由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来接收的。
速率控制模块511的一个示例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其例如通过控制包括在DSP中的传输符号时钟的速率来控制数字域中的传输符号率。
根据另一个方案,干扰检测模块521还被布置为,通过确定在接收端口502上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的功率C并且还通过确定在接收端口502上接收到的干扰的功率I来确定载干(C/I)比。干扰检测模块521被布置为:通过将确定的C/I比与预配置的C/I阈值相比较而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检测干扰的存在,并且被配置为基于确定的C/I比是否低于预配置的C/I阈值来声明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的干扰的检测。
上文已经公开了确定C/I的存在以及量化C/I的级别的若干方法。根据一个备选,通过测量错误信号的空白度来确定C/I。该错误信号通过将包括在第一信号中的检测到的信息符号与包括在第一信号中的接收到的信息符号(即通常用于更新的相同类型的错误信号,例如类似于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的自适应滤波器)相比较来产生。非空白错误信号表示存在干扰,并且非空白的级别表示C/I的级别。
还要强调的是,确定C/I的存在以及量化C/I的级别的若干方法还可以与其它性能改进一起使用。
根据方案,干扰检测模块521还被布置为确定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的第一频带的下边带或上边带中的一个是否包括比另一个更强的干扰。处理模块520被布置为:当相比于上边带,下边带中的干扰更强时,经由发送的第二信号124’向远端收发机560请求第一信号114’的正频率偏移,以及,当与下边带相比,上边带中的干扰更强时,经由发送的第二信号向远端收发机560请求第一信号的负频率偏移。
参照附图(例如方框图和/或流程图)描述本公开的方案。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中的若干实体(例如框图的方框)还有附图中实体的组合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其中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并且还可以加载到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上。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的处理器、专用计算机和/或用来生产机器的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使得该指令(经由计算机的处理器和/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执行)创建用来实现方框图和/或流程图框中指定的功能/动作的装置。
在一些实现中,并且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案,在框中提到的功能或步骤可以按照操作图示中说明的顺序不同的顺序来发生。例如依赖于所涉及的功能/动作,连续示出的两个模块实际上可以实质上同时执行,或者模块有时候可以按照相反的顺序执行。另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案,方框中提到的功能和步骤可以在循环中连续执行。
在附图和说明书中,已经公开了本公开的示例方案。然而,在不显著偏离本公开的原理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对这些方案的许多变化和修改。因此,本公开应当被看做是说明而不是限制,并且本公开不能限制为上文讨论的具体方案。因此,虽然使用了特定术语,但是其用于一般性或描述性意义,且不用于限制目的。

Claims (18)

1.一种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收发机(110)中的方法(200),所述方法(200)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频带中从远端收发机(120)接收(S1)第一信号(114);
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检测(S5)干扰的存在,
向所述远端收发机(120)发送(S6)第二信号(124),所述发送(S6)的步骤包括:当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检测到干扰时,将降低远端发射机(120)中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包括(S61)在第二信号(124)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200),其中,所述干扰包括来源于第三发射机(130)的干扰(131),所述第三发射机(130)被配置为主要在第三频带中发送,所述第三频带与所述第一频带在频率上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300),其中,所述检测(S5)的步骤包括:测量(S511)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的功率,以及基于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的功率是否低于预配置的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功率阈值来检测(S512)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的干扰。
4.根据权利要求2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300),其中,所述检测(S5)的步骤包括:通过确定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的功率C以及确定来源于所述第三发射机(130)的干扰(131)的功率I来确定(S521)载干“C/I”比;所述检测(S5)的步骤还包括:将所确定的C/I比与预配置的C/I阈值相比较(S522),以及基于所确定的C/I比是否低于预配置的C/I阈值来检测(S523)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的干扰。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300),还包括通过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来将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进行均衡(S11)的步骤,所述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被配置为使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的频率选择性衰落最小化,检测(S5)的步骤还包括:通过所述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确定(S531)所述第一频带的频带边缘周围的信号衰减,以及基于所述自适应均衡器滤波器确定的所述第一频带的频带边缘周围的信号衰减是否大于预配置的均衡器频带边缘衰减阈值,检测(S532)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的干扰。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0),其中,所述第一频带包括第一子频带、第二子频带和第三子频带,所述第一子频带位于所述第一频带的中心频率周围,所述第二子频带和所述第三子频带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频带的下边带边缘和上边带边缘,并且其中,在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检测(S5)干扰的存在的步骤包括:确定(S54)第一子频带、第二子频带以及第三子频带中的C/I比,以及基于与所述第一子频带相比在第二子频带或第三子频带中确定的C/I比是否更大,检测(S541)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的干扰。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200),还包括:通过所述第一信号(114)从所述远端收发机(120)接收(S2)针对变化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200),还包括:从所述远端收发机(120)接收(S3)针对降低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的步骤,以及通过将所述收发机(110)的传输符号率降低预配置的量来对接收到的针对降低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进行响应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200),还包括:从所述远端收发机(120)接收(S4)针对提高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的步骤,以及通过将所述收发机(110)的传输符号率提高预配置的量多达预配置的最大传输符号率来对接收到的针对提高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进行响应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200),所述发送(S6)的步骤还包括:当在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没有检测到干扰时,将提高远端发射机(120)中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包括(S62)在所述第二信号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50),其中,在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检测(S5)干扰的存在的步骤还包括:确定(S55)所述第一频带中的下边带或上边带中的一个是否包括比另一个更强的干扰,所述方法(450)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与所述第一频带的上边带相比,所述第一频带的下边带中的干扰更强时,经由所述第二信号(124)向所述远端发射机(120)请求(S81)第一信号的正频率偏移,以及
当与所述第一频带的下边带相比,所述第一频带的上边带中的干扰更强时,经由所述第二信号(124)向所述远端发射机(120)请求(S82)第一信号的负频率偏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450),还包括:通过所述第一信号(114)从所述远端收发机(120)接收针对所述第二信号(124)的频率偏移的请求,以及
当所述请求针对正频率偏移时,通过将所述发送的第二信号(124)的传输中心频率提高预定的量多达预配置的最大频率偏移来进行响应(S831),以及
当所述请求针对负频率偏移时,通过将所述发送的第二信号(124)的传输中心频率降低预定的量多达预配置的最小频率偏移来进行响应(S832)。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200),还包括:在所述第二信号(124)的传输符号率改变之后,将所述第二信号(124)中的每个调制符号的信息比特的数量修改(S7)一定的量,使得发送的所述第二信号(124)的真实比特率与预配置的目标比特率之间的差最小化。
14.一种用于固定的点对点无线电链路的收发机(500),所述收发机(500)包括发送单元(510),被布置为经由发送端口(501)向远端收发机(560)发送第二信号(124’),所述收发机(500)还包括接收单元(520),被布置为经由接收端口(502)从所述远端收发机(560)接收第一信号(114’),所述接收单元(520)包括干扰检测模块(521),被布置为在所述第一信号(114’)中检测干扰的存在,所述收发机(500)还包括处理器单元(520),被布置为当所述干扰检测模块(521)在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检测到干扰的存在时,经由所发送的第二信号(124’)向所述远端收发机(560)请求降低的传输符号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收发机(500),其中,所述发送单元(510)包括速率控制模块(511),被布置为控制所述收发机(500)的传输符号率,所述处理器单元(520)被布置为:由速率控制模块(511)通过将收发机(500)的传输符号率降低预配置的量,来对接收到的针对降低的传输符号率的请求进行响应,所述请求是经由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从所述远端接收机(560)接收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4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发机(500),其中,所述干扰检测模块(521)还被布置为:通过确定在所述接收端口(502)上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的功率C以及确定在所述接收端口(502)上接收到的干扰的功率I来确定载干“C/I”比,所述干扰检测模块(521)被布置为通过将所确定的C/I比与预配置的C/I阈值相比较而在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检测干扰的存在,并且基于确定的C/I比是否低于预配置的C/I阈值来声明在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中检测到干扰。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发机(500),所述干扰检测模块(521)还被布置为确定所述接收到的第一信号(114’)的第一频带的下边带和上边带中的一个是否包括比另一个更强的干扰,并且其中,所述处理模块(520)被布置为,当与所述上边带相比,所述下边带中的干扰更强时,经由所述发送的第二信号(124’)向所述远端收发机(560)请求所述第一信号(114’)的正频率偏移,并且当与所述下边带相比,所述上边带中的干扰更强时,经由所述发送的第二信号(124’)向所述远端收发机(560)请求所述第一信号(114’)的负频率偏移。
18.一种无线电链路(100),被布置用于第一收发机(110)与第二收发机(120)之间的无线电信号的双向通信,所述第一收发机(110)和第二收发机(120)分别被布置为经由第一定向天线(113)发送无线电信号以及经由第二定向天线(123)接收无线电信号,所述第一收发机(110)和第二收发机(120)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收发机。
CN201380080843.0A 2013-11-12 2013-11-12 改进的相邻信道干扰保护 Pending CN1057658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3/073627 WO2015070896A1 (en) 2013-11-12 2013-11-12 Improved adjacent channel interference protectio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65890A true CN105765890A (zh) 2016-07-13

Family

ID=49596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80843.0A Pending CN105765890A (zh) 2013-11-12 2013-11-12 改进的相邻信道干扰保护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55885B2 (zh)
EP (1) EP3069458A1 (zh)
CN (1) CN105765890A (zh)
WO (1) WO201507089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25519A (zh) * 2017-09-19 2019-03-26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符号率估计装置、符号率估计方法与邻近通道干扰检测装置
US11808916B2 (en) 2018-08-31 2023-11-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ecipitation monitoring using point to point radio link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32284B2 (en) 2016-02-02 2021-02-23 Ethertronics, Inc. Adaptive antenna for channel selection management in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11877329B2 (en) * 2018-10-19 2024-01-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dentifying disturbance events at point to point radio links
CN111385829B (zh) * 2018-12-27 2021-10-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远端干扰的规避方法、系统及装置
US20240162926A1 (en) 2021-03-05 2024-05-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nterference detection mechanisms for microwave radio link transceiver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21692A1 (en) * 2000-06-24 2002-02-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rate control information i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CN101420716A (zh) * 2007-10-23 2009-04-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干扰源的检测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1513000A (zh) * 2006-08-29 2009-08-19 派平霍特网络有限公司 在ofdm中基于检测的干扰水平的数据分配
EP2557706A1 (en) * 2011-08-12 2013-02-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hannel quality index determin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04594B1 (en) * 1998-07-27 2001-10-16 General Dynamics Government Systems Corporation Interference detection and avoidance technique
US9137760B2 (en) * 2006-04-19 2015-09-15 Nokia Technologies Oy Other-cell interference-based uplink control
US20080273622A1 (en) * 2007-05-02 2008-11-06 Nokia Corporation Channel optimization for adaptive information rate schemes
WO2012039504A1 (en) * 2010-09-22 2012-03-29 Nec Corporation A wireless station, an interference estimation method,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computer program
NO333567B1 (no) * 2011-05-16 2013-07-08 Kongsberg Seatex As Fremgangsmate og system for maritim, hoyhastighets bredbandskommunikasjonsnettverk-oppbyggi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21692A1 (en) * 2000-06-24 2002-02-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rate control information i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CN101513000A (zh) * 2006-08-29 2009-08-19 派平霍特网络有限公司 在ofdm中基于检测的干扰水平的数据分配
CN101420716A (zh) * 2007-10-23 2009-04-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干扰源的检测方法、系统和装置
EP2557706A1 (en) * 2011-08-12 2013-02-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hannel quality index determin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韩蕾: "《GSM-R中同频干扰评定标准的研究》", 《信息科技辑》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25519A (zh) * 2017-09-19 2019-03-26 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符号率估计装置、符号率估计方法与邻近通道干扰检测装置
US11808916B2 (en) 2018-08-31 2023-11-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ecipitation monitoring using point to point radio link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85654A1 (en) 2016-09-29
WO2015070896A1 (en) 2015-05-21
EP3069458A1 (en) 2016-09-21
US10355885B2 (en) 201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65890A (zh) 改进的相邻信道干扰保护
CN102484860B (zh) 认知无线通信中的功率控制方法、认知无线通信系统以及认知无线通信装置
CN105723771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调度和/或静默无线电资源的方法
CN103874217B (zh) 在tdd‑lte系统中上行抗干扰的方法及设备
TW200729807A (en) Four way handshake for robust channel estimation and rate prediction
US10965534B2 (en) Hierarchical fog nodes for controlling wireless networks
US2012011413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and traffic signaling in wireless microphone transmission systems
CN103155502A (zh) 干扰信号参数估计方法和装置
CN104780544A (zh) 一种利用非授权频谱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06005020A3 (en)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using adaptive tone-pruning
SK164498A3 (en)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system and receiver therefor
TW201410057A (zh) 基於頻譜相關性函數之感知無線電主動式頻譜偵測方法
JPH05153083A (ja) 送信電力制御方式
CN103475441A (zh) 无线多跳网络中基于簇的协作干扰传输方法
CN106688264A (zh) 自适应信标传送
KR102282744B1 (ko) Mu-miso noma 시스템에서 물리계층보안을 위한 기회주의적 스케쥴링 방법
WO2016141845A1 (zh) 一种下行公共信道的发送和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9076452A (zh) 到能量检测接收器的可靠通信
US2011015179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sing multi-path spectrum of cognitive radio system and cognitive radio system thereof
Srinivasan et al. Spectrum sensing and spectrum utilization model for OFDM and FBMC based cognitive radios
Semba Yawada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new spectrum sensing scheme using multiantennas with multiuser diversity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Alsmadi et al. SSK in the presence of improper Gaussian noise: Optimal receiver design and error analysis
US9787333B2 (en) Subcarrier power reallocation
CN104301261B (zh) Mimo检测方法和装置
Samanta et al. A smart spectrum utilization approach using multiantenna‐based cognitive relays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7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