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65255B - 弹性铰接体 - Google Patents

弹性铰接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65255B
CN105765255B CN201480057460.6A CN201480057460A CN105765255B CN 105765255 B CN105765255 B CN 105765255B CN 201480057460 A CN201480057460 A CN 201480057460A CN 105765255 B CN105765255 B CN 1057652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rclage
packet
axle sleeve
primary
hinge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74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65255A (zh
Inventor
贝尔恩德·沙珀尔
马里安·凯纳斯特
约阿希姆·莱勒
马克·布兰德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GF Sue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GF Sue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GF Sue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GF Sue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5765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5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65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52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78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shaped as an elastic disc or flat ring, arrang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coupling parts, different sets of spots of the disc or ring being attached to each coupling part, e.g. Hardy coupl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6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pushing or pulling links attached to both parts
    • F16D3/6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pushing or pulling links attached to both parts the links or their attachments being elast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Joints Allowing Movement (AREA)
  • Spring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两个轴分段铰接连接的轴结构的弹性铰接体(10),具有:多个轴套(14);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22);被布置用于在至少一个轴套(14)上沿轴向引导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22)的支撑装置(20);以及弹性的包套(12),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22)、至少一个支撑装置(20)以及多个轴套(14)至少部分地嵌入弹性的包套中。在这种弹性铰接体(10)中还设置为: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22)缠绕两个相邻的轴套(14),以形成轴套对(141、142),其中,相邻的、由初级环扎包(22)缠绕的轴套对(141、142)借助于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24)相互连接,次级环扎包分别固定在至少一个支撑装置(20)上。

Description

弹性铰接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以铰接连接两个轴分段的轴结构所用的弹性铰接体。弹性铰接体具有:多个轴套;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被布置用于在至少一个轴套上沿轴向引导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的支撑装置以及弹性的包套,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至少一个支撑装置以及多个轴套至少部分地嵌入弹性的包套中。
背景技术
这种弹性铰接体已经由现有技术已知。在本文中也说成是铰接盘,正如其例如在机动车的传动系中所使用那样,用以将两个轴分段以传递转矩的方式连接。这种铰接盘或铰接体具有如下优点,所述铰接盘或铰接体在转矩传递性能良好而且寿命长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平衡两个轴分段彼此间的万向节运动,并且也能够在缓冲转动振动的情况下,直至一定程度地有效平衡轴分段之间的轴错位。
文献DE 10 2008 047 596 A1公开了一种由现有技术已知的铰接盘,其包括多个轴套,所述轴套在周向上关于铰接体的中轴线M以预先确定的角间距布置。在铰接盘中,设置有多个捆扎包,每个捆扎包分别缠绕两个相邻的轴套,每个轴套被至少两个捆扎包缠绕,对于捆扎包而言,其中一个在借助于轴分段传递转矩时,能够承受受拉负荷,而另一个承受受推负荷。为了沿轴向引导多个捆扎包,在轴套上布置有支撑装置。捆扎包、支撑装置和轴套嵌入橡胶弹性的包套中。
另外,在文献DE 10 2011 013 332 A1中所公开类型的铰接体由现有技术已知。在该文献中介绍的铰接体包括分别对由两个相邻的轴套构成的轴套对加以缠绕。为了在至少一个轴套上引导捆扎包,布置有至少一个支撑装置。相邻的轴套附加地以传递力的方式借助于附加捆扎包相互连接。
虽然已知的铰接盘或铰接体在其寿命以及在持续工作中最大所能传递的转矩已经尽可能得到优化,但是在至少是最大所能传递的转矩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在减小这种铰接体所需的结构空间方面存在进一步的需求。恰在机动车传动系中,仅提供非常小的结构空间,以便例如将传动装置输出轴与传动系的另一轴分段相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头所描绘类型的铰接体,这种铰接体在结构空间减小的情况下,能够传递较高的转矩。
所述目的通过如下的弹性铰接体来实现:
一种弹性铰接体,用于将两个轴分段铰接连接的轴结构,具有:
多个轴套,
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
被布置用于在至少一个轴套上沿轴向引导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的支撑装置,以及
弹性的包套,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至少一个支撑装置以及多个轴套至少部分地嵌入弹性的包套中,
其中,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缠绕两个相邻的轴套,以形成轴套对,其中,至少一个支撑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轴环元件,所述轴环元件用于引导初级环扎包;至少一个支撑装置分别在轴套的每个轴向端部上具有至少一个轴环元件;轴环元件在轴套的每个轴向端部上、在轴套的轴向上,在自身间既包纳了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的横截面,也包纳了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的横截面;在弹性铰接体的周向上交替地布置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和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其中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和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在弹性铰接体的径向上观察,处在一条线上。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在所附的从属权利要求中得到表达。
在按照本发明的弹性铰接体中,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缠绕两个相邻的轴套,以形成轴套对。相邻的、被初级环扎包缠绕的轴套对借助于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相互连接,次级环扎包分别固定在至少一个支撑装置上。
初级环扎包如前所述那样缠绕两个相邻的轴套,以便形成轴套对。次级环扎包在本文中被理解为如下的环扎包,所述环扎包在两个相邻的轴套对或轴套的支撑装置之间延伸,但并不缠绕轴套,也就是次级环扎包完全在轴套之间的区域中延伸。
环扎包由一根环状的线材或多根线材的多个绕组形成。环扎包可以呈鱼尾板类型地设计。
弹性包套可以由橡胶、弹性体、热塑性弹性体或硅树脂形成。
由于由一个初级环扎包缠绕的轴套对借助于固定在支撑装置上的次级环扎包进行连接,按照本发明的铰接体需要更小的结构空间。这特别是适用于沿轴套的轴向的结构空间。因为按照本发明的铰接体基于其结构而需要较小的空位,也就是构造得较小,所以相应地也需要更少的材料,用来形成橡胶弹性的包套,环扎包、轴套和支撑装置嵌入所述包套中。针对橡胶弹性的包套的更少的材料需求同样意味着制造或者材料的耗费更少。
由于按照本发明的铰接体的尺寸在轴套的轴向上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小,在加载弯曲负荷的情况下,复位力矩得到降低。在加载弯曲负荷的情况下,复位力矩的降低一方面使得相邻接的构件的负荷降低,另一方面,使得在加载弯曲负荷的情况下,在两个需要连接的轴分段之间获得更佳的振动去耦。
通过将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和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分开布置,能够使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和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在铰接体工作中,相互间没有负面影响。因为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和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不同于现有技术地、在轴套的轴向上在运行中不具有碰触点或贴靠点,所以恰在环扎包发生轴向变形时,所提到的彼此间的不利影响,即使在出现万向节负荷的情况下,仍能够排除。这也使得力均匀地导入环扎包中。均匀的力导入使耐久时长得到改善并且提高了转矩传递能力。
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铰接体的周向上交替地布置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和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
在本文中,还提到的是: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和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在铰接体的径向上观察,可以处在一条线上。因为在按照本发明的铰接体中所有环扎包都可以布置在一条线上,所以铰接体正好相比于现有技术在轴套的轴向上需要相对较小的结构空间。
按照本发明的改进方案,至少一个支撑装置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固定机构,用于将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固定在支撑装置上。如已经实施那样,次级环扎包并不缠绕轴套,而是借助于至少一个固定机构安装在轴套上的支撑装置上。
至少一个支撑装置可以具有至少一个轴环元件。至少一个轴环元件优选可以布置在轴套的轴向端部之一上并且用于沿轴向引导初级环扎包。
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至少一个固定机构与至少一个轴环元件相连接。轴环元件可以呈凸缘状地构造,也就是带有与轴套相贴靠的分段和法兰分段地、呈盘状或其他类型地构造,只要能够借助于这种轴环元件来确保对环扎包的引导即可。
按照本发明的改进方案,至少一个支撑装置可以在轴套的每个轴向端部上具有至少一个轴环元件。在此,可以设置为:轴环元件在轴套的每个轴向端部上,在自身间既包纳了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的横截面,也包纳了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的横截面。换言之,在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和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的轴套的轴向上的横截面彼此相互协调,使得轴环元件在轴套的每个轴向端部上、在轴套的轴向上都能够在自身间包纳:初级环扎包的横截面和次级环扎包的横截面。
按照本发明的改进方案,轴环元件在轴套的轴向端部上能够在轴套的缠绕区域中贴靠到缠绕轴套对的至少一个环扎包上。缠绕区域是轴套的在其上初级环扎包分段沿径向包围轴套的区域。在缠绕区域中,初级环扎包也贴靠到轴套上。
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可以借助于至少一个固定机构固定在轴环元件上。在此,轴环元件可以至少分段地贴靠到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上。
如已经实施那样,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并不缠绕轴套,而是在橡胶弹性的包套中完全在轴套之间延伸。
而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可以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缠绕相邻的支撑装置的至少一个固定机构。
按照本发明的改进方案,至少一个轴环元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容纳轴套的容纳分段和用于借助于至少一个固定机构来固定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的固定分段。
优选的是,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次级环扎包的固定机构可以是容纳在至少一个轴环元件的中的开口中的栓。容纳能够以力锁合和/或型面锁合的方式实现。所述栓可以具有椭圆形、圆形、半圆形或其他形状的横截面。
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初级环扎包可以缠绕两个相邻的、用于形成轴套对的轴套。由初级环扎包缠绕的轴套对可以借助于次级环扎包相互连接。
按照本发明的改进方案,可以设置为:初级环扎包不在借助于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连接的轴套对之间延伸。
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被初级环扎包缠绕以形成轴套对的轴套以预先确定的第一角度彼此错开。按照这种方式形成的轴套对中的轴套同样能够以预先确定的第二角度彼此错开。第一角度可以(但并不是必须)与第二角度相异。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可以分别选自15°与180°之间的范围。优选的是,所述角度绕延伸穿过轴套中轴线的圆的中心点并且在轴套的中轴线之间得到确定。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至少一个支撑装置可以具有至少一个中间元件。至少一个中间元件至少能够将缠绕轴套的初级环扎包彼此分隔。可以考虑的是,用于形成轴套对的相邻的轴套分别被两个或更多个初级环扎包缠绕。至少一个中间元件能够至少分段地也将相邻的次级环扎包彼此分隔。
至少一个中间元件可以借助于至少一个固定元件与至少一个轴环元件相连接。
轴套也可以分段地容纳在外轴套中。至少一个支撑装置能够与至少一个外轴套相连接。至少一个外轴套能够弹性变形,以便建立与至少一个支撑装置的连接。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轴结构,特别是机动车传动系,其具有具备前面介绍的特征的铰接体。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介绍本发明的示例实施方式。其中:
图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透视图;
图2示出根据图1的弹性铰接体的基体的透视图;
图3示出根据图2的基体的俯视图;
图4示出根据图1的铰接体的俯视图;
图5示出沿图4中的剖切线IV-IV的剖视图;
图6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剖视图;
图7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按照本发明的铰接体的透视图;
图8示出根据图7的铰接体的基体的透视图;
图9示出根据图8的基体的俯视图;
图10示出根据图7的铰接体的俯视图;
图11示出沿图10中的剖切线X-X的剖视图;
图12示出根据图7的铰接体的俯视图;
图13示出沿图12的剖切线XII1-XII1的剖视图;
图14示出沿图12的剖切线XII2-XII2的剖视图;
图15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剖视图;
图16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按照本发明的铰接体的透视图;
图17示出根据图16的铰接体的俯视图;
图18示出沿图17的剖切线XVII1-XVII1的剖视图;
图19示出沿图17的剖切线XVII2-XVII2的剖视图;
图20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剖视图;
图2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俯视图;
图22示出沿图21的剖切线XXI1-XXI1的剖视图;
图23示出沿图21的剖切线XXI2-XXI2的剖视图;
图24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剖视图;
图25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俯视图;
图26示出根据图25的铰接体的基体的俯视图;
图27示出沿图25的剖切线XXV-XXV的剖视图;
图28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剖视图;
图29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俯视图;
图30示出沿图29的剖切线XXIX-XXIX的剖视图;
图3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剖视图;
图32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透视图;
图33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基体的透视图;
图34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俯视图;
图35示出沿图34中的剖切线XXXV-XXXV的剖视图;
图36示出沿图34中的剖切线XXXVI-XXXVI的剖视图;
图37示出根据图33的基体的俯视图;
图38示出沿图37中的剖切线XXXVIII-XXXVIII的剖视图;
图39示出沿图37中的剖切线XXXIX-XXXIX的剖视图;
图40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透视图;
图4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基体的透视图;
图42示出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俯视图;
图43示出沿图42中的剖切线XLIII-XLIII的剖视图;
图44示出沿图42中的剖切线XLIV-XLIV的剖视图;
图45示出根据图41的基体的俯视图;
图46示出沿图45中的剖切线XLVI-XLVI的剖视图;
图47示出沿图45中的剖切线XLVII-XLVII的剖视图;
图48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弹性铰接体的俯视图;
图49示出沿图48中的剖切线XLIX-XLIX的剖视图;
图50示出图49中的细节L的放大细节图;
图51示出根据第九实施方式的轴环元件的俯视图;以及
图52示出沿图51中的剖切线LII-LII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整体上以10标示的、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透视图。
铰接体10是指铰接盘。
铰接体10具有橡胶弹性的包套12,多个轴套14和多个布置在轴套14上的轴环元件16至少分段地嵌入所述包套中。轴环元件16是在图1中未完全示出的、用于沿轴向引导环扎包(未示出)的支撑装置的组成部件。
图2示出铰接体10的基体的透视图。
在图2中能够看到由轴环元件16和18组装而成的支撑装置20。轴环元件16和18设置在轴套14的轴向端部上。支撑装置20用于在轴套14上或在缠绕区域U中沿轴向引导初级环扎包22。初级环扎包22缠绕两个相邻的轴套141和142,用以形成轴套对141、142。次级环扎包24在由初级环扎包22缠绕的轴套对141和142之间延伸,次级环扎包借助于固定机构或栓26固定在支撑装置20的轴环元件16和18上。因此,次级环扎包24不缠绕轴套14,而是借助于栓26固定在轴环元件16和18上。次级环扎包24缠绕两个相邻的支撑装置20的栓26。
轴环元件16和18具有容纳分段161、181以及固定分段162、182。容纳分段161、181用于容纳轴套14以及用于在轴套141和142上沿轴向引导初级环扎包22。固定分段162和182用于借助于栓26将次级环扎包24固定在支撑装置20上。
图3示出弹性铰接体10的基体的俯视图。
在图3中明确可见,初级环扎包22和次级环扎包24在铰接体10的周向上交替布置。被初级环扎包22缠绕的轴套对141和142借助于次级环扎包24连接,次级环扎包借助于栓26安装在轴环元件16、18或支撑装置20上。
如能够从图3中获悉那样,所有轴套14或其轴线M处在一个半径上。
图4示出铰接体10的俯视图,其中,能够看到橡胶弹性的包套12、轴套14和布置在轴套14上的轴环元件16。
图5示出沿图4中的剖切线IV-IV的剖视图。
轴套对141和142被初级环扎包22缠绕,初级环扎包借助于轴环元件16和18沿轴向在轴套141和142上引导。在轴套141和142上的支撑装置20之间延伸的次级环扎包24缠绕栓26,该栓被容纳在轴环元件16的开口28中以及轴环元件18的开口30中。
开口28、30构造在轴环元件16、18的固定分段162和182中。栓26分梯级地设计,并且在其端部261和262上分别具有小于其中间分段263的直径。栓26的端部261和262被容纳在轴环元件16和18的开口28和30中,其中,轴环元件16、18沿轴向贴靠和支撑在直径梯级上。由此,规定出轴环元件16、18的间距。初级环扎包22和次级环扎包24在铰接体10的周向上彼此相接。可行的是,初级环扎包22和次级环扎包24相碰触,或者二者彼此隔开间距地布置。
在图5中明确可见,初级环扎包22和次级环扎包24在轴套14的轴向上具有相同的横截面。与此相应地,轴环元件16和18将初级环扎包22的横截面还有次级环扎包24的横截面包纳在自身间,也就是轴环元件16和18贴靠到初级环扎包22还有次级环扎包24上。
轴环14、轴环元件16和18、初级环扎包22和次级环扎包24以及轴套26全部嵌入橡胶弹性的包套12中。
图6示出铰接体10的剖视图。
初级环扎包22缠绕轴套对141和142,以便形成三个轴套对141、142。次级环扎包24缠绕轴套141和142上的支撑装置20的栓26,以便将三个相邻的轴套对141、142相互联接。初级环扎包22和次级环扎包24交替地设置在橡胶弹性的包套12中。
次级环扎包24相比于初级环扎包22构造得明显更小。初级环扎包22优选用于受拉区段,也就是初级环扎包22在铰接体10的工作中主要被加载拉力,相反,次级环扎包24被加载压力和/或较小的拉力。次级环扎包24用于使铰接盘稳定,而在使用情形中被强度较低地加载,因此可以比初级环扎包更弱地构造。
在图6中能够看到的是:借助于初级环扎包22连接成轴套对141、142的轴套141和142以预先确定的第一角度W1彼此错开。各借助于初级环扎包22形成的轴套对141、142的轴套141和142同样以预先确定的第二角度W2彼此错开地布置。预先确定的第一角度W1可以与预先确定的第二角度W2相区别。但不一定要这样。角度W1和W2优选绕延伸穿过轴套141、142的中轴线M的圆K的中心点MW并且在轴套141、142的中轴线M之间得到确定。
在下面,介绍按照本发明的铰接体的另一实施方式。同类而且其相同作用的特征设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附图标记,但附有另外的附标。
图7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铰接体110的透视图。
在图7中能够看到橡胶弹性的包套112,轴套114和布置在轴套114上的轴环元件116至少分段地嵌入所述包套中。
图8示出铰接体110的基体的透视图。
初级环扎包122缠绕两个相邻的轴套1141和1142,以形成三个轴套对。初级环扎包122借助于轴环元件116和118沿轴向在轴套114上引导。
借助于初级环扎包122形成的轴套对1141和1142借助于次级环扎包124连接,次级环扎包固定在轴套114上的支撑装置120上。次级环扎包124借助于固定机构126固定在支撑装置120或轴环元件116和118上。
轴环元件116和118具有容纳分段1161和1181以及固定分段1162和1182。容纳分段1161和1181用于引导初级环扎包122以及用于容纳轴套14的轴向端部。在固定分段1162和1182上借助于固定机构126安装次级环扎包124。固定机构126是栓。
图9示出铰接体110的基体的俯视图。
初级环扎包122形成三个轴套对1141和1142。三个轴套对1141、1142借助于次级环扎包124相互连接,次级环扎包借助于固定机构126与支承装置120相联接。
如能够从图9中获悉那样,轴套114的轴线M以及栓126的轴线处在同一半径上。
图10示出铰接体10的俯视图,在其中能够看到轴套114、轴环元件116以及橡胶弹性的包套112,轴套114和轴环元件116至少分段地嵌入所述包套中。
图11示出沿图10中的剖切线X-X的剖视图。
在图11中看到轴套对1141和1142,所述轴套对被初级环扎包122缠绕。轴套对1141、1142借助于次级环扎包124与另一轴套对的轴套1142相连接。
同样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栓126分梯级地设计,也就是在端部1261和1262上构造有缩小的直径。次级环扎包124至少分段贴靠在具有更大直径的中间分段1263上。轴环元件116、118能够沿轴向引导轴套114上的初级环扎包122还有栓126上的次级环扎包124。
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轴套114、轴环元件116和118、环扎包122和124以及栓126分别至少部分地嵌入橡胶弹性的包套112中。
图12又示出弹性铰接体110的俯视图,但带有在其中示出的新剖切线。
图13示出沿图12中的剖切线XII1-XII2的剖视图。
图13示出轴套对1141、1142,轴套对由初级环扎包122缠绕。初级环扎包122借助于轴环元件116、118沿轴向在轴套1141和1142上引导。
图14示出沿图12中的剖切线XII2-XII2的剖视图。
在图14中示出具有安装在其上的支撑装置120的轴套114。
轴环元件116和118压紧到轴套114上。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轴环元件116和118具有贴靠到轴套114上的管状分段和垂直于轴套114的轴线延伸的法兰分段,法兰分段主要包括固定分段1162和1182。在固定分段1162和1182中构造有开口128和130,所述开口容纳栓126的端部1261和1262。次级环扎包124贴靠在栓126的中间分段1263上。
图15示出铰接体110的剖视图。在图15中看到三个轴套对1141和1142,这三个轴套对借助于初级环扎包122形成。在由初级环扎包122缠绕的轴套对1141和1142之间延伸的是较小的次级环扎包124,所述次级环扎包借助于栓126与轴套对1141和1142传递转矩地联接。在轴套对1141和1142之间能够看到凹部,凹部用于调整铰接体110的刚度。
图16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铰接体210的透视图。
在图16中示出橡胶弹性的包套212,轴套214和布置在轴套214上的轴环元件216至少分段地嵌入所述包套中。
图17示出铰接体210的俯视图。
图18示出沿图17中的剖切线XVII1-XVII1的剖视图。
在图18中示出栓226和232,所述栓分别由次级环扎包2241和2242缠绕。栓226和232容纳在轴环元件216的开口228和234中以及轴环元件218的开口230和236中。开口228、230、234和236构造在轴环元件216和218的固定分段2162和2182中。栓226和232同样如在前面介绍的实施方式中那样,分梯级地设计,并且在其端部2261和2262以及2321和2322上分别具有比在其中间分段2263和2323中更小的直径。
图19示出沿图12中的剖切线XVII2-XVII2的剖视图。
在图19中仅能够初级环扎包222,因为在顾及到剖切线XVII2-XVII2的走向的情况下能够看到的是:剖切线恰好在两个平行延伸的次级环扎包2241和2242(参见图18)之间延伸。
在图19中还能够看到轴环元件216和218,轴环元件在自身间包纳了初级环扎包222在轴套2141和2142的轴向上的横截面。
图20示出铰接体210的另一剖视图。
初级环扎包222缠绕轴套对2141和2142,以便形成三个轴套对1141和2142。两个平行延伸的次级环扎包2241和2242缠绕支撑装置220的栓226和232。借助于次级环扎包2241和2242将三个相邻的轴套对2141和2142相互联接。初级环扎包222和两个彼此平行延伸的次级环扎包2241和2242交替设置在橡胶弹性的包套212中。
因为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初级环扎包222和次级环扎包2241和2242沿铰接体210的径向看,也处在一条线上,铰接体210沿轴向(参见图17和图18)相对较小,尽管设置有两个平行延伸的次级环扎包2241和2242
图2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铰接体310的前视图。
在图21中由能够看到橡胶弹性的包套312、轴套314和轴环元件316。
图22示出沿图21中的剖切线XXI1-XXI1的剖视图。
在图22中能够看到轴环元件316和318,所述轴环元件与栓326和332保持连接。栓326和332分别被次级环扎包324缠绕。栓326和332借助于开口328、330、334和336与轴环元件316和318连接。
栓326和332同样如前面介绍的实施方式那样,分梯级地构造,也就是所述栓在其端部3261和3262以及3321和3322上分别具有比在其中间分段3263和3322中更小的直径。
栓326和332的端部3261和3262以及3321和3322容纳在轴环元件316和318的开口328、330、334和336中。
图23示出沿图21的剖切线XXI2-XXI2的剖视图。在图23中能够看到初级环扎包322,初级环扎包分别缠绕轴套对3141和3142。另外,示出次级环扎包324,所述次级环扎包将两个相邻的轴套对3141和3142相互联接。轴环元件316和318在自身间包纳了初级环扎包322和次级环扎包324在轴套314的轴向上的横截面。
图24示出铰接体310的另一剖视图。
在相邻的轴套3141和3142上的支撑装置320的栓326、332被唯一的次级环扎包324缠绕。次级环扎包324近似具有矩形的分布。
在图25至图28中示出按照本发明的铰接体410的另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25至图28的实施方式尽可能与本发明的在图1至图6中所示的而且在前面介绍的第一实施方式一致。
而在图26、图27和图28中明确看到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栓426、432具有半圆形的横截面。与此相应地,轴环元件416和418中的开口428和430呈半圆形地设计。次级环扎包424具有缩小的横截面,也就是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明显更薄地设计。
栓426、430在其端部4261和4262上具有梯级438,所述梯级被用于将栓426与轴环元件416和418中的半圆形的开口428、430连接。
栓426的倒圆的分段440用作次级环扎包424的贴靠面。栓426的基本上呈直线形延伸的分段442仅与橡胶弹性的包套412发生接触。
在图29至31中示出按照本发明的铰接体510的另一实施方式。
在图29至图31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又尽可能与本发明的在图1至图6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一致。
根据这种实施方式的轴环元件516和518分别呈盘状地设计。
盘状的轴环元件516和518具有容纳分段5161、5181以及固定分段5162、5182。容纳分段5161、5181用于容纳轴套514。为了容纳轴套514,在容纳分段5161、5181中,如在前面介绍的实施方式中那样设置有开口544。在开口544的沿初级环扎包522和次级环扎包524的方向指向的轴向端部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棱边546,这带来了寿命方面的优点。
在图31中如所有在前面介绍的实施方式中那样,可以看到:借助于初级环扎包522连接成轴套对5141、5142的轴套5141、5142以预先确定的第一角度W1彼此错开。借助于初级环扎包522形成的轴套对5141、5142同样以预先确定的第二角度W2彼此错开地布置。预先确定的第一角度W1可以不同于预先确定的第二角度W2。
图32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铰接体的透视图。铰接体610具有橡胶弹性的包套612,多个轴套614和多个布置在轴套614上的轴环元件616至少分段地嵌入所述包套中。轴环元件616是在图32中未完全示出的、用于沿轴向引导环扎包(未示出)的支撑装置620的组成部件。
图33示出铰接体610的基体的透视图。根据这种实施方式,支撑装置620由轴环元件616和618组成,其中,在轴环元件616和618之间设置有中间元件646。中间元件646呈中间盘的形式设计并且在缠绕区域U中或者在次级环扎包624缠绕栓626的区域中:用于分隔两个初级环扎包622,以及用于分隔两个次级环扎包624。中间盘646主要防止:初级环扎包622在缠绕区域U中在铰接体610承受负荷的状态下彼此发生摩擦,或者彼此相互妨碍。中间盘646借助于栓626与轴环元件616和618保持接触并且同样布置在轴环6141和6142上。
如在图33中可见那样,两个初级环扎包622在轴向上彼此错开地分别在缠绕区域U中缠绕在轴套中。两个次级环扎包624也沿轴向彼此错开地布置在支撑装置620上。
图34示出弹性铰接体610的俯视图。
图35示出沿图34中的剖切线XXXV-XXXV的剖视图。在图35中能够看到环扎包622,所述环扎包被中间元件646分隔开。根据这种实施方式的支撑装置620由轴环元件616、中间盘646以及轴环元件618组成,其中,在轴环元件616与中间盘646之间以及在中间元件646与轴环元件618之间分别布置有初级环扎包622。
图36示出沿图34中的剖切线XXXVI-XXXVI的剖视图。
用于将次级环扎包624固定在支承装置620上的栓626也延伸穿过中间元件646中的开口648,并且被分段地容纳在开口648中。中间元件646还具有用于固定在轴套6141、6142上的开口650。
图37示出铰接体610的基体的俯视图。
在俯视图中,能够看到初级环扎包622和次级环扎包624。初级环扎包622分别缠绕轴套对6141和6142。次级环扎包624借助于栓626安装在支撑装置620上。由初级环扎包622缠绕的轴套对6141和6142借助于次级环扎包624和支撑结构620与相邻的初级环扎包622相连接。
图38示出沿图37中的剖切线XXXVII-XXXVII的剖视图。
在根据图38的剖视图中,又能够看到中间盘646,该中间盘将两个初级环扎包622彼此分隔。图39示出沿图37中的剖切线XXXIX-XXXIX的剖视图。
次级环扎包624借助于栓626固定在轴环元件616、618和中间元件646上。类似于轴环元件616和618地,中间盘646具有用于借助于开口648容纳栓626的分段以及带有用于固定在轴套6141和6142上的开口650的固定分段。
图40示出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弹性铰接体710的透视图。
在图40中能够看到轴套714,所述轴套容纳在外轴套752中。在图40中仅能够看到外轴套752的弯曲的端部分段754。
图41示出弹性铰接体710的基体的透视图。
在图41中能够看到具有其弯曲的端部分段754的外轴套752。轴套7141、7142容纳在外轴套752中。借助于外轴套752的弯曲的边缘754将轴环元件716、718紧固在外轴套752上,进而也紧固在被压入的轴套7141、7142上。按照这种方式将轴环元件716和718保持在位置中,使得初级环扎包722和次级环扎包724保持在其额定横截面上。
图42示出弹性铰接体710的俯视图,其中,能够看到带有布置于其上的外轴套752的轴套7141、7142
图43示出沿图42中的剖切线XLIII-XLIII的剖视图。
在图43中能够看到布置在轴套7141、7142上的、带有其弯曲的端部分段754的外轴套752。端部分段754沿径向相对于轴套7141、7142的轴线M朝外弯曲并且贴靠到轴环元件716、718上。由此,轴环元件716、718沿轴向紧固在外轴套752上,进而间接地也紧固在轴套7141、7142上。
图44示出沿图42中的剖切线XLIV-XLIV的剖视图。
在图42中同样可以看到:外轴套752的弯曲的或卷边的端部分段754将呈盘状构造的轴环元件716、718紧固在外轴套752上,进而间接地也紧固在轴套7141、7142上。
图45示出弹性铰接体710的基体的俯视图。
外轴套752以其弯曲的端部分段754贴靠到轴环元件716、718上。
图46示出沿图45中的剖切线XLV-XLV的剖视图。
图47示出沿图45中的剖切线XLVII-XLVII的剖视图。
根据图46和图47的两个剖视图示出具有其卷边的端部分段754的外轴套752,所述端部分段贴靠到轴环元件716、718上,以便将轴环元件716、718紧固在外轴套752上,进而间接地也紧固在轴套7141、7142上。通过在径向上弯曲的端部分段754,能够防止:在铰接体710承载负荷的情况下,轴环元件716可能与轴套714分离,或者沿轴套714游移。通过利用弯曲的端部分段754进行附加紧固,能够进一步改善铰接体710的寿命。
图48示出根据第九实施方式的弹性铰接体810的俯视图。
在根据图48的俯视图中,能够看到轴套8141和8142。在轴套8141和8142布置有轴环元件816。
图49示出沿图48中的剖切线XLVIII-XLVIII的剖视图。
在图49中,能够看到轴套8141、8142以及布置在轴套8141、8142上的轴环元件816和818。轴环元件816、818借助于栓826相互保持连接。次级环扎包824缠绕两个相邻的栓826。轴套8141、8142被初级环扎包822缠绕。根据这种实施方式,轴环元件816、818具有设有预先确定的半径的分段856和858。分段856处在轴环元件816、818的固定分段8161、8181的外边棱的区域中,上述区域在径向上与初级环扎包822的横截面相叠。另一预先确定的半径处在如下的边棱858上,所述边棱包围用以将轴套8141、8142容纳在固定分段8161、8181中的开口。倒圆的区域856、858用于在铰接体工作中保护缠线部,也就是当铰接体810例如彼此对两个需要连接的轴之间的角度错位进行平衡时,保护缠线部。与此相应地,通过预先确定的半径对初级环扎包822加以保护。
图50示出图49中的细部L的放大细节图。
在图50中,能够看到具有其容纳分段8161及其固定分段8162的轴环元件816。容纳分段8161用于容纳轴套8141、8142。固定分段8162用于将次级环扎包824借助于栓826固定在支撑装置U上。环围针对轴套8142的容纳开口的边棱858设有预先确定的半径R2。外边棱856设有预先确定的半径R1。当对于铰接体810在运行中被迫承受弯曲角度时,轴环元件816可以“滚过”次级环扎包822上的半径R1、R2,而不会损伤初级环扎包822。
图51示出具有其容纳分段8161及其固定分段8162的轴环元件816的俯视图。在固定分段8162中设置有用于容纳栓826(图50)的开口828。
图52示出沿图51中的剖切线LII-LII的剖视图。
在边棱856和858上能够看到半径R1和R2,所述半径用于保护环扎包。
本发明在其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对如下事实加以利用,这种铰接盘仅在一定的区域中程度强烈地承受牵拉负荷。在程度强烈地承受牵拉负荷的区域中,布置有一个或多个初级环扎包,所述初级环扎包缠绕轴套,进而在铰接盘例如布置在两个轴分段之间的使用情形中,实现了在从一个轴分段传递转矩到另一个轴分段的范围内,对非常高的牵拉力的可靠传递。相反,一个或多个次级环扎包布置在任何情形下在正常使用时承受低拉力的区域中。因而,一个或多个次级环扎包整体上强度更弱并且更节约空间地构造,由此,能够在这种铰接盘的总体设计方案中实现了显著的空间节约。这迎合了在现代机动车技术中对将部件构造得更小的需求。

Claims (15)

1.一种弹性铰接体(10),用于将两个轴分段铰接连接的轴结构,具有:
多个轴套(14),
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22),
被布置用于在至少一个轴套(14)上沿轴向引导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22)的支撑装置(20),以及
弹性的包套(12),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22)、至少一个支撑装置(20)以及多个轴套(14)至少部分地嵌入弹性的包套中,
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22)缠绕两个相邻的轴套(14),以形成轴套对(141、142),其中,至少一个支撑装置(20)具有至少一个轴环元件(16、18),所述轴环元件用于引导初级环扎包(22);至少一个支撑装置(20)分别在轴套(14)的每个轴向端部上具有至少一个轴环元件(16、18);轴环元件(16、18)在轴套(14)的每个轴向端部上、在轴套(14)的轴向上,在自身间既包纳了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22)的横截面,也包纳了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24)的横截面;在弹性铰接体(10)的周向上交替地布置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22)和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24),在轴套(14)的轴向端部上的轴环元件(16、18)在轴套(14)的缠绕区域(U)中,贴靠到缠绕轴套对(141、142)的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22)上,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24)借助于支撑装置的至少一个固定机构(26)固定在轴环元件(16、18)上,轴环元件(16、18)至少分段地贴靠到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2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铰接体(10),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初级环扎包(22)和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24)在弹性铰接体的径向上观察,处在一条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铰接体(10),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支撑装置(20)具有至少一个固定机构(26),用以将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24)固定在支撑装置(20)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铰接体(10),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固定机构(26)与至少一个轴环元件(16、18)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铰接体(10),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24)缠绕相邻的支撑装置的至少一个固定机构(2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铰接体(10),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轴环元件(16、18)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容纳轴套(14)的容纳分段(161、181)和用于借助于至少一个固定机构(26)来固定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24)的固定分段(162、182)。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性铰接体(10),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固定机构(26)是栓,所述栓容纳在至少一个轴环元件(16、18)中的开口(28、30)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铰接体(10),其特征在于,
初级环扎包(22)缠绕两个相邻的轴套(14),以形成轴套对(141、142),其中,由初级环扎包(22)缠绕的轴套对(141、142)借助于次级环扎包(24)相互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铰接体(10),其特征在于,
在借助于至少一个次级环扎包(24)连接的轴套对(141、142)之间没有初级环扎包(22)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铰接体(10),其特征在于,
由初级环扎包(22)缠绕以形成轴套对(141、142)的轴套(141、142)以预先确定的角度(W1)彼此错开,其中,相邻的轴套对(141、142)的轴套(141、142)也以预先确定的角度(W2)彼此错开。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铰接体(610),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支撑装置(620)具有至少一个中间元件(646),所述中间元件至少将缠绕轴套(6141、6142)的初级环扎包(622)彼此分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弹性铰接体(610),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中间元件(646)借助于至少一个固定元件(626)与至少一个轴环元件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铰接体(710),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支撑装置(720)与至少一个外轴套(752)相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弹性铰接体(710),其特征在于,
外轴套(752)塑性变形,以便建立与至少一个支撑装置(720)的连接。
15.一种轴结构,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铰接体(10)。
CN201480057460.6A 2013-09-12 2014-09-01 弹性铰接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652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2013008117.1 2013-09-12
DE202013008117U DE202013008117U1 (de) 2013-09-12 2013-09-12 Elastischer Gelenkkörper
PCT/EP2014/068471 WO2015036269A1 (de) 2013-09-12 2014-09-01 Elastischer gelenkkörp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65255A CN105765255A (zh) 2016-07-13
CN105765255B true CN105765255B (zh) 2019-08-30

Family

ID=49475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746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65255B (zh) 2013-09-12 2014-09-01 弹性铰接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00878B2 (zh)
CN (1) CN105765255B (zh)
DE (2) DE202013008117U1 (zh)
WO (1) WO20150362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203016A1 (de) * 2016-02-25 2017-08-31 Sü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 Co. KG Fadenverstärkte Gelenkvorrichtung
DE102016221754A1 (de) * 2016-11-07 2018-05-09 Zf Friedrichshafen Ag Lasche mit Koppelelement für eine elastische Kuppl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4326A (en) 1912-11-04 1914-10-20 Harry L Allen Flexible coupling.
US1424051A (en) 1920-12-23 1922-07-25 Herbert N Wayne Universal joint
US2073852A (en) 1935-05-31 1937-03-16 Caterpillar Tractor Co Drive connecting link
CH321633A (de) * 1953-02-24 1957-05-15 Eduard Erhardt Fa Elastische Wellengelenkscheibe mit Seillaschen
GB917680A (en) 1960-03-04 1963-02-06 Silentbloc Flexible 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ry motion
US3362252A (en) 1965-10-21 1968-01-09 Bendix Corp Redundant connecting link
AT363738B (de) 1975-03-08 1981-08-25 Stromag Maschf Elastisches zwischenglied fuer wellenkupplungen
DE2622003C3 (de) * 1976-05-18 1980-07-03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Elastische Wellenkupplung, insbesondere Kardanwellen-Kupplung für Kraftfahrzeuge
DE4304274C1 (de) 1993-02-12 1994-03-17 Sgf Gmbh & Co Kg Gelenkscheibe, insbesondere für den Antriebsstrang in Kraftfahrzeugen
JP4123337B2 (ja) * 2002-01-25 2008-07-23 Nok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カップリング
DE102008047596A1 (de) 2008-09-17 2010-03-25 SGF Sü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 CO. KG Elastischer Gelenkkörper
DE102008050202B4 (de) 2008-10-01 2020-07-30 Sü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 Co. KG Elastischer Gelenkkörper
DE102011013332A1 (de) * 2011-03-08 2012-09-13 SFG Sü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Elastischer Gelenkkörper
DE202011108594U1 (de) * 2011-12-02 2012-01-16 SGF Sü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 CO. KG Elastischer Gelenkkörper
DE102011121470B4 (de) 2011-12-17 2020-08-27 FlexCon Germany GmbH Elastisches Drehverbindungselement, insbesondere elastische Torsionskupplung oder elastische Gelenkscheibe
DE202013010525U1 (de) * 2013-11-21 2013-12-12 Sü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 Co. KG Elastischer Gelenkkörp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4004181A5 (de) 2016-06-02
WO2015036269A1 (de) 2015-03-19
CN105765255A (zh) 2016-07-13
US10100878B2 (en) 2018-10-16
DE202013008117U1 (de) 2013-09-24
US20160223029A1 (en) 2016-08-04
DE112014004181B4 (de)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7825B (zh) 弹性连接体
CN102159840B (zh) 弹性联轴器
CN102066795B (zh) 用于轴装置的弹性联轴节体
US4118952A (en) Flexible joint for a power transmission
CN105765255B (zh) 弹性铰接体
US20060237598A1 (en) Supporting collar
CN104334916B (zh) 皮带接头本体及具有该皮带接头本体的皮带
CN102171475B (zh) 弹性联轴器
CN202883113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线束保护结构
US8979081B2 (en) Tubular vibration-damping mount
CN104019112B (zh) 用于连接两个构件的装置、此类装置的保持器件和构件
CN102164801A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中间缓冲联接装置
CN104081075B (zh) 弹性的力传递件以及联接装置
CN104912954B (zh) 弹性铰接体
US8758148B2 (en)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having sliding shoes and a spacing limitation device
CN104912953A (zh) 弹性铰接体
CN2679898Y (zh) 架空线路用预绞式悬垂线夹
CN209990521U (zh) 曲轴箱通风管组件
CN220268685U (zh) 一种可控方向的智能织物软管
CN104880791A (zh) 一种中心管式带状光缆
JP2000055072A (ja) カップリング
CN113383174A (zh) 耦接装置
WO2015030362A1 (ko) 차량용 조향시스템의 벨로우즈 구조
KR100746675B1 (ko)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컬럼의 충격흡수장치
JP4257476B2 (ja) フレキシブルカップリング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