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52313A - 一种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52313A
CN105752313A CN201610305825.3A CN201610305825A CN105752313A CN 105752313 A CN105752313 A CN 105752313A CN 201610305825 A CN201610305825 A CN 201610305825A CN 105752313 A CN105752313 A CN 1057523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selage
fluid passage
fluid
carrying compartment
aircr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058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晓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30582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52313A/zh
Publication of CN105752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523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1/00Fuselage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common to fuselages, wings, stabilising surfaces or the like
    • B64C1/38Constructions adapted to reduce effects of aerodynamic or other external he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1/00Fuselage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common to fuselages, wings, stabilising surfaces or the like
    • B64C1/06Frames; Stringers; Longerons ; Fuselage sections
    • B64C1/10Bulk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3/00Influencing air flow over aircraft surfa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29/00Power-plant nacelles, fairings, or cowlings
    • B64D29/04Power-plant nacelles, fairings, or cowlings associated with fusel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230/00Boundary layer control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飞行器,包括机身、机翼和发动机;设在机身内部的流体通道与机身前端的导入口和后端导出口相通,流体通道围绕在设有扰流面的运载舱周围经过而产生第二力来源,第二升力来源与传统机翼产生的第一升力来源相叠加,共同形成更大的升力来源;另外流体经过机身内部和外部不同路径而同时到达后部,经过机身内外部的时间不变、而经过机身内部的空间改变,使内部快于外部流速而来产生第二推动力来源,与传统发动机产生的第一推动力相叠加,共同形成更大的推动力来源;第二升力和第二推动力并没有增加额外的动力消耗,产生一种更大载重量、更大的推动力、更高的速度、更低能耗的全新结构的高速飞行器。

Description

一种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产生更大升力的飞行器。
背景技术
固定翼飞行器出现100多年来,机翼作为唯一升力来源,机身作为载重空间,发动机作为唯一推动力来源的基本结构从未改变。
现在的固定翼飞机的机翼作为唯一升力来源,其机翼的上下表面的弧面和平面之间的路径长度差别不大,所以产生的升力也不大。
发明人多年前发现在动力作用下,使飞机外壳上部表面通过多个导入口与内部相通,从而使飞机壳体的上部与下部之间产生更大升力来源;以及阻挡流体洞口封闭来填充后部负压区使流体阻力减少;并己获得多个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如一种运动装置、专利号:2008100653341;一种流体运动装置、专利号:2000105982.X;高速节能战机、专利号:201110061877.8;美国专利号:US8.448.892B2,一种从内部产生更大升力的飞行器;美国发明专利号:US13864370、一种从内部产生升力的飞碟;等多个发明专利。
发明人在此基础上又经多年的研究,首次发现第二升力来源、和第二推动力来源;不增加额外动力的前提下,使飞行器的升力和推动力显著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飞行器,该飞行其内部机翼产生第二升力来源,克服飞机载重空间的运载舱的主要重量,与机翼产生的第一升力来源的升力叠加,共同形成飞行器更大的升力来源,同时,在减少流体阻力中获取推动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飞行器,包括机身,设在机身内部封闭的流体通道与机身前端的导入口和后端导出口相通,流体通道围绕在于上部设有扰流面的运载舱周围经过而产生升力。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飞行器,包括机身,设在机身内部封闭的流体通道与机身前端的导入口和后端导出口相通,流体通道围绕在设有扰流面的运载舱周围经过,使从导出口排出的流体流速快于经过机身外的流体流速由此产生推动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飞行器,包括机身、机翼和发动机;设在机身内部封闭的流体通道与机身前端的导入口和后端导出口相通,设在导出口内的发动机吸气口与流体通道相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固定翼飞行器出现100多年来,公知常识中的机翼作为唯一升力来源,机身作为全部载重空间,发动机作为推动力来源的基本结构从未改变。
2、本发明改变公知常识,在运载舱壳体与机身壳体之间设置流体通道,运载舱壳体上的上部设置扰流面,使得运载舱壳体上下部之间因气体流速不同而产生压力差,此为本发明的第二升力的来源,而飞行器传统的机翼为第一升力来源,该机身内部产生的第二升力来源克服机身作为载重空间的主要重量,机翼产生的第一升力来源克服飞机机身的空壳体很轻的重量。第一、第二升力来源的叠加,共同形成更大的升力来源。
3、流体分别经过壳体内部和外部不同路径而同时到达后部,经过内外部的时间不变、而经过空间内部流体通道的路径改变、使壳体内部流体通道的流速快于外部流速而来产生推动力来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飞行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设置有流线型壳体结构的飞行器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飞机;2、导入口;3、导出口;4、机翼;5、机身;51、机身壳体;6、流体通道;7、运载舱;72、上半部运载舱;73、下半部运载舱;8、发动机;9、扰流面;10、流线型壳体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
1、设在机身5内部的流体通道6与机身前端的导入口2和后端导出口3前后相通,流体通道6围绕在于上部设有扰流面9的运载舱7周围经过而产生压力差,此为本发明的第二升力的来源。
2、设在机身5内部的流体通道6与机身前端的导入口2和后端导出口3前后相通,流体通道6围绕在设有扰流面9的运载舱7周围经过,使从导出口3排出的流体流速快于经过机身外的流速由此产生推动力来源。
请参阅图2、本发明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飞行器包括机身5和机翼4,设在机身5内部的流体通道6与机身5前端的导入口2和后端导出口3前后相通,流体通道6围绕在设有扰流面9的运载舱7周围经过,因运载舱7上、下部之间流体流速不同,而使运载舱7产生升力克服运载舱7的重量而悬浮在流体通道6之中。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设在机身5内部的流体通道6围绕运载舱7周围经过,因运载舱7上下部之间流速不同而产生压力差为本发明的第二升力的来源,而飞行器传统的机翼4为第一升力来源,第二升力来源克服运载舱7作为载重空间的主要重量,机翼4产生的第一升力来源克服飞机机身5的空壳体很轻的重量;第一、第二升力来源的叠加,共同形成更大的升力来源,很容易使飞行器具有更大的载重量、更低的油耗和更高的飞行速度。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流体通道6为封闭结构,该封闭结构指,前端设置导入口,后端设置导出口,其导入口与导出口相通且与外部连通,而机身的两侧或四周(即除导出口及导入口外)为密封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面设在运载舱的上部和/或侧部,所述扰流面通过凹凸于壳体表面的形状来延长流体通过路径。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面为凹凸于壳体表面的弧形、波浪形、梯形、三角形、的一种或多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导入口与机身壳体的表面相平或高于机身壳体的表面,所述导入口设在机身壳体的前端的上部;或上下部和/或左右两侧部;或设置在上部、下部、和左右两侧部至少其中之一;或环形结构;或导入口为多个通气口共同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机身内部的运载舱包括上半部运载舱及上半部运载舱,所述流体通道围绕在其中之一的周围经过。
请参阅图2、本发明另一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飞行器包括机身5,设在机身5内部的流体通道6与机身5前端的导入口2和后端导出口3前后相通,流体通道6围绕在设有扰流面9的运载舱7周围经过,使从导出口3排出流体通道6内的流速快于机身5周围的流速来产生推动力。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流体经过飞行器壳体内部和外部不同路径而同时到达后部的时间不变、而经过内部空间通道的路径改变,使内部空间通道内的流速快于壳体外部流速而产生推动力。
具体的,当飞机飞行时,流体从飞机前端迎风面的导入口2进入流体通道6内,从环绕在运载舱壳体周围的扰流面通过而快于从机身壳体表面上经的流速,因此从导出口3排出高速流体产生反作用推动力。
请参阅图1、本发明另一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飞行器包括机身5、机翼4和发动机8;设在机身5内部的流体通道6与机身前端的导入口2和后端导出口3前后相通,设在导出口3内的发动机8的吸气口与流体通道6相通,流体通道6围绕在于上部设有扰流面9的运载舱7周围经过而产生升力。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发动机8强大吸力作用下,使与外部相通的流体通道6围绕运载舱7周围经过的流速极快,远快于在自然状态中机翼4流速的若干倍,甚至十多倍,运载舱7因上下表面流速不同而产生的第二升力来源,更好的使作为载重空间的运载舱7悬浮在流体通道6之中。进一步地,所述导入口和导出口分别设在机身上部表面的前后端,所述导入口和导出口通过高出机身表面的流线型壳体结构与机身上部壳体连成一体,所述流线型壳体内通过流体通道与机身内部的运载舱相连通。
请参照图1,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为:
本实施例的飞机1,包括机翼4、机身5、发动机8及运载舱7,在机身5的机身壳体51的内部设有载重空间的运载舱7,运载舱7的运载舱壳体外表面周围与机身壳体51的内表面之间为封闭的流体通道6,封闭的流体通道6环绕在运载舱7周围经过,与前端的导入口2和后端的导出口3前后相通,因运载舱壳体的上部设有延长流体经过路径而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9,使流体通过的路径大于运载舱壳体的下部表面而产生压力差,为内部机翼的运载舱7产生的第二升力来源。
进一步地、扰流面9为凹凸于运载舱7表面来延长流体经过路径的弧形、波浪形、梯形、三角形、螺旋形等形状。
进一步地、扰流面设在运载舱7的上部和/或侧部,所述扰流面9通过凹凸于壳体表面的形状来延长流体通过路径。
进一步地、扰流面为凹凸于壳体表面的弧形、波浪形、梯形、三角形或螺旋形的一种或多种结构。
本发明的原理为:当飞机1飞行时,发动机8产生巨大的吸力,把流体从飞机机身5的前端上部迎风面的导入口2高速吸入流体通道6内,使飞机前端迎风面形成负压区而减少流体阻力。
此时发动机8产生的巨大吸力使流体在流体通道6内高速流动,流体通道6内的流体环绕在运载舱7周围高速经过,流体通道6内高速流体的流速,远大于通道外的飞机1壳体51外部流体经过的流速,由此与外界相通的流体通道6内产生的气压也远低于流体通道外的气压。
因运载舱7的运载舱壳体上部设有延长流体经过路径而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9,使流体通过的路径大于其下部表面而产生压力差,而流体通道6内的流体环绕作为内部机翼的运载舱7周围高速经过,流速极快而气压极低的流体,充盈在作为内部机翼的运载舱7周围而产生更大的升力来源。
进一步地,扰流面9设在作为内部机翼的运载舱壳体的上部和侧部四周表面,使流体通过其上部和侧部四周表面的路径,更多的大于下部表面而产生更大的压力差和升力来源,发动机8产生的巨大吸力使流体在流体通道6内高速流动,使作为内部机翼的运载舱7悬浮在运载舱壳体与机身壳体51的内表面之间的流体通道6内,通过升力来源很容易克服飞行器作为载重空间的运载舱的主要重量。
由此发现第二升力来源如下:
设在机身内部的流体通道与机身前端的导入口和后端导出口相通,流体通道围绕在于上下部流速不同的运载舱周围经过而产生压力差和升力。
100多年来机翼作为唯一升力来源的基本结构从未改变,本发明改变公知常识,机翼4在此只能作为第一升力来源;而机翼因上下表面的弧面和平面之间的路径长度差别不大,所以产生的也升力不大,但机翼4产生不大的第一升力来源,也很容易克服机身壳体51很轻的重量。
因此,第一升力克服机身壳体51很轻的重量、第二升力来源克服飞机1作为载重空间的运载舱7的主要重量,第一、第二升力来源共同使飞行器产生更大的升力,升力的叠加能够增加更大的升力,更大的升力来源很容易使飞机具有更大的载重量和更高的飞行速度。
通过对发动机8的控制,显而易见,很容易使围绕在内部机翼的运载舱7周围通过的流体通道6内流体的流速,比机翼4上表面的流体的流速快若干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很容易使内部载重空间的运载舱7产生更大的升力而悬浮。
而飞机机翼4的上下表面因流体经过的路径相差不大,产生不大的升力此时也很容易承受机身外壳很轻的重量,而飞机内、外机翼产生升力的叠加效果,使飞机产生的升力显著提高,飞行速度和载重量都显著提高,同时能耗显著下降。
在飞机机身5的壳体前端迎风面的上部设有导入口2,其作用是让流体能更好的进入流体通道6内,导入口2可以设在飞机机身5前端迎风面的壳体上与壳体表面相平,也可根据需要高于飞机机身5的壳体表面一定距离,优选形成流线型的通气口使流体更好的进入导入口2内,总之设置导入口2其目的、使更多的流体能更好的进入流体通道6内,而怎样设置导入口是本领域最常见技术手段。
如飞机体积增大,还可在机身5前端再设置导出口3,并在导出口3内设有发动机8。
从公知常识可知:1、飞机机翼的面积越大、产生的升力就越大;因此作为内部机翼的运载舱7的运载舱壳体周围形成的表面积,大于对应传统机翼的表面积而产生更大的升力。
2、运载舱壳体的上部设有延长流体经过路径而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9,使运载舱上下表面之间因流速不同,产生很大差别的压力差和升力,运载舱上部设有的扰流面9也很容易使流体经过的路径,大于传统机翼上下表面微小差别之间流体经过的路径所产生的压力差和升力。
3、在发动机强大动力作用下、流体通道6围绕运载舱周围经过的流速极快,远快于在自然状态中机翼流速的若干倍,甚至十多倍,第二升力来源就产生比第一升力来源大若干倍,甚至十多倍的升力,所以作为内部机翼部的运载舱7产生的第二升力来源、也大于传统机翼产生的第一升力来源若干倍,甚至十多倍的升力。
进一步地、导入口2设在机身壳体51前端迎风面的上部;或左右两侧部;或上下部和/或左右两侧部;或设置在上部、下部、和左右两侧部至少其中之一;或围绕机身壳体51前端形成的环形通气口;或有多个不大的通气口共形成机身壳体51前端的导入口2;总之导入口2是为了满足发动机进气量的需要,同时使更多的流体从飞机迎风面进入流体通道6内产生更大的第二升力来源。
在发动机强大吸力状态中,通过对发动机的控制,很容易使其流速快于在自然状态中飞机壳体上的流速若干倍,甚至十多倍,流体连续性使飞机内部极高速度的流体,围绕在内部机翼的运载舱7上下表面经过而产生压力差极大,因此从内部机翼的运载舱7产生的第二升力来源就越大。
显而易见在发动机强大吸力作用下流体通道6内的流速极快,使飞机内部在极低的气压的状态中,与之相通的飞机壳体外部的低流速产生的高气压之间又产生极大的压力差,由此产生更大的第二升力来源,第二升力来源很容易使载重空间的运载舱7悬浮在流体通道之中。
因此本发明为飞行器找到一种全新的第二升力来源,这种升力来源在不增加额外的动力的前提下使升力显著提高,由于升力的显著提高,同时也使飞行器的推动力显著的增加、飞行速度显著提高。
飞机机翼产生的升力只承受机身外壳很轻的重量,由于从内部机翼的运载舱产生第二升力远大于机翼4产生第一升力,传统飞行器太大的机翼反而成了增加阻力的负担,所以机翼面积可缩小,使飞机迎风面减少从而流体阻力减少。
本发明改变了传统固定翼飞机中机翼作为唯一升力产生来源、作为载重空间的机身为一封闭的整体结构的常规设计。现有的机翼产生的升力有限,机身的空间封闭,严重影响飞机的发展,而本发明改变了上述两种传统结构,本发明内部机翼的运载舱在发动机强大动力作用下产生第二升力、比传统飞机的机翼在自然状态中产生的第一升力大得多。同时在发动机强大的吸力状态中,使飞机迎风面形成负压区,背风面形成动力推动区,改变了现在飞机的流体分布状态,使流体阻力减少。
另一实施例、与上不同是、导入口2设在机身壳体51前端的上部,导出口3设在机身壳体51后端的上部,导出口3内设有发动机8,导出口为流线型的壳体结构,高出机身壳体51的壳体表面并连成一体(末画图),发动机的吸气口通过流体通道6与导入口2相通,发动机的排气口与外界相通。
本发明运载舱产生第二升力来源、机翼产生的第一升力来源,第一、第二升力来源的叠加又产生更大的升力来源,很容易使飞行器具有更大的载重量、更高的飞行速度、更低的能耗,这将对飞机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去掉了后部发动机8,把发动机8设在机翼4上,为普通客机。
当飞机飞行时,流体从飞机上部前端迎风面的导入口2进入流体通道6内,从环绕在内部机翼的运载舱7周围经过,因运载舱7的上部设有延长流体经过路径而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9,使流体在自然状态中通过的路径大于运载舱的下部表面而产生压力差,为在自然状态中作为内部机翼的运载舱产生的第二升力来源。
另一实施例、与上不同是、扰流面为在弧形扰流面和螺旋扰流面,其中在运载舱上部设有弧形扰流面9,使其上下表面之间产生压力差和升力;同时凹凸与壳体表面的螺旋扰流面又围绕在运载舱周围,螺旋扰流面特殊形状更容易更多的延长流体经过路径。
当飞机飞行时,流体从飞机前端迎风面的导入口2进入流体通道6内,在自然状态中因为运载舱上下部之间产生压力差和升力,同时流体从环绕在运载舱壳体周围的螺旋扰流面一圈又一圈通过;螺旋扰流面的特殊结构至少可以延长多倍流体从中经过路径;因为流体连续性、与外界相通的流体通道6内在自然状态中的流速,快于在机翼壳体上的流速多倍,第二升力来源很容易使运载舱7悬浮在流体通道6之中。
进一步的,在导出口3内设有发动机8与流体通道6相通,在发动机8巨大动力作用下与外界相通的流体通道6内的流速,更快于在在自然状态中机翼4壳体上的流速,从而使作为内部机翼的运载舱7在动力作用下,产生更大的第二升力来源。
请参阅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
本实施方式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与上不同之处在于:把机身5的内部运载舱7,分为上半部运载舱72和下半部运载舱73,其中去掉了位于机身5内部的下半部运载舱73周围的流体通道6,下半部运载舱73与传统飞机的结构一样。
其中、在机身5的上半部运载舱72周围设有封闭流体通道6,围绕在上半部运载舱72的周围经过,流体通道6与前端导入口2和后端导出口3前后相通。
同样的道理,机身5的上半部运载舱72与传统飞机一样没有流体通道6。流体通道6围绕在下半部运载舱73的周围经过。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作用是,在传统飞行器改变不大的状态中,把飞机最重的载重空间的运载舱分为上半部运载舱或下半部运载舱,通过流体通道6围绕在上半部运载或下半部运载舱周围经过,因上下部运载舱之间流体经过的路径不同,而更好的产生的第二升力来源。
请参阅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与上不同是、导入口2设在机身壳体51前端的上部、导出口3内有发动机8也设在其后端的上部,导入口2和导出口3通过高出机身壳体51表面一定距离的流线型壳体结构10,与机身壳体51上部表面连成一体,而高出机身壳体表面一定距离的流线型壳体结构10内与流体通道6相连通,流体通道6围绕在流线型壳体结构10内部和上半部运载舱72的周围经过。
由此流线型壳体结构10与机身壳体51表面连成一体形成更大的面积,又通过流体通道6与流线型壳体结构10内部和上半部运载舱72相通,从而更好的产生的第二升力来源,并进一步有效扩大了运载舱的载重空间。
而导入口2和导出口分别设在机身壳体上部表面的前后端,导出口3内有发动机8,导入口和导出口通过高出机身壳体表面一定距离的流线型壳体结构10连成一体,是本领域的常见技术。
请参阅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运载舱7周围设有扰流面9来更多延长流体从流体通道6内通过的路径来加快其流速,而大于从机身壳体51周围外表面上经过的路径,流体通道6通过导出口3向外排出大量高速流体来有效填充机身后部的负压区、必然使飞机正向、侧向产生的流体阻力显著减少,从而使飞机行驶中总的流体阻力也显著减少;而换一种说法:减少流体阻力就是提高推动力。
因此从导出口3排出大量快于机身周围经过的高速流体,迫使从机身壳体51周围经过的流体在其后部不能形成负压区,反而围绕在从导出口3排出高速流体的外部周围,分层次并有序的围绕在一起,高速流体必然在机身的后部产生反作力推动力,而从导出口3排出大量快于机身周围经过的高速流体,高速流体的速度越快、有效填充后部负压区越多、同时产生的反作推动力越大。
进一步地、机身内的流体通道6通过导入口2和导出口3与外界前后相通,因此从机身的内、外经过的流体形成整体连续性,因此流体分别经过机身内外的时间都相同,但经过机身内部流体通道内因设有螺旋扰流面延长流体从中经过路径,从而改机身内部流体通道6流体通过的空间结构,所以流体经过机身内外的时间不变、而机身内部流体通道的空间改变,因此扰流面使流体从中经过的路径变长、速度变快而与机身内外的流体同时到达后部时,从导出口3向外排出大量速度更快于机身外的流体来有效填充后部负压区,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就使正向、侧向和后部负压区的流体阻力显著减少,减少多少流体阻力,就获得多少推动力来源。
当飞机飞行时,流体从飞机前端分为内外两部分,向外一部分从机身壳体51外表面上周围经过,向内的另一部分从前端迎风面的导入口2进入流体通道6内环绕在运载舱壳体周围通过;又从导出口3向外排出,使流体通道内的流体与外界相通而连成整体,因为流体连续性,流体在自然状态中经过壳体内部和外部周围不同路径而同时到达其后部,在流体通道6内设有扰流面延长更多流体从中经过路径,也更多的大于从外壳2外表面周围经过的路径,使内部流体通道的流速快于外部流速来有效填充后部负压区,就使正向、侧向和后部负压区的流体阻力显著减少,从而来产生推动力来源。
进一步地、流体经过机身内外部的时间不变而经过机身内部空间的路径改变,因此从流体通道内经过的流体路径变长,流速变快、再从导出口3排出大量快于外壳2外表面周围经过的流体来填充后部的负压区,使正向和侧向的流体阻力减少,又迫使从壳体周围经过大约等同于飞机行驶速度的低流速的流体不能在后部合扰后形成负压区,而不得不围绕在从导出口排出的大于飞机行驶速度的高速流体的周围,分层有序的围绕在一齐共同来产生推动力。显而易见、若减少飞机行驶的10℅的流体阻力,至少增加船50℅以上的推动力来源、甚至更多。
减少多少流体阻力就获得多少推动力来源,因此,本发明的第二推动力来源如下:
"流体分别经过壳体内部和外部不同路径而同时到达后部的时间不变、经过内部的空间的路径改变,使内部流速快于外部流速而产生推动力来源"。
由此从尘封的时空之中、发现第二推动力来源。
本发明并没有增加额外的动力消耗,通过时间和空间改变中获得第二推动力来源,就使飞机推动力显著提高。
进一步地、扰流面9为凹凸于运载舱7表面来延长流体经过路径的弧形、波浪形、梯形、三角形、螺旋形等形状,优选扰流面9为螺旋形,流体通道围绕在运载舱7周围经过从而延长更多流体通过的路径。
综上所述,本发明在飞机内部设置前后相通的流体通道从运载舱周围经过,把机身内部运载舱作内部机翼来产生第二升力,而传统机翼产生第一升力、因此第一、第二升力的叠加共同使飞行器产生更大的升力来源;而流体经过壳体内部和外部不同路径而同时到达后部,经过内外部的时间不变、而经过内部的空间改变,使内部快于外部流速而产生第二推动力来源,而传统发动机产生第一推动力,因此第一、第二推动力的叠加共同使飞行器产生更大的推动力来源。
本发明并没有增加额外的动力消耗,由此获得第二升力来源和第二推动力来源,就使飞机的升力和推动力显著提高,为各种更大载重量的客机、运输机、轰炸机、以及各种大小飞机及无人机提供了更大的升力、更大的推动力、更高的速度、更大的载重量、更低油耗的一种全新结构的高速飞行器。
第二升力来源、和第二推动力来源的发现、将对飞行器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飞行器,包括机身,其特征在于:设在机身内部封闭的流体通道与机身前端的导入口和后端导出口相通,流体通道围绕在于上部设有扰流面的运载舱周围经过而产生升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面设在运载舱的上部和/或侧部,所述扰流面通过凹凸于壳体表面的形状来延长流体通过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面为凹凸于壳体表面的弧形、波浪形、梯形、三角形的一种或多种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口与机身壳体的表面相平或高于机身壳体的表面,所述导入口设在机身壳体的前端的上部;或上下部和/或左右两侧部;或设置在上部、下部、和左右两侧部至少其中之一;或为环形结构;或导入口为多个通气口共同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内部的运载舱包括上半部运载舱及上半部运载舱,所述流体通道围绕在其中之一的周围经过。
6.一种飞行器,包括机身,其特征在于:设在机身内部封闭的流体通道与机身前端的导入口和后端导出口前后相通,流体通道围绕在设有扰流面的运载舱周围经过,使从导出口排出的流体流速快于经过机身外的流速由此产生推动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2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加的技术特征。
8.一种飞行器,包括机身、机翼和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设在机身内部封闭的流体通道与机身前端的导入口和后端导出口相通,设在导出口内的发动机吸气口与流体通道相通,流体通道围绕在于上部设有扰流面的运载舱周围经过而产生升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口和导出口分别设在机身上部壳体的前后端,所述导入口和导出口通过高出机身表面的流线型壳体结构与机身上部壳体连成一体,所述流线型壳体内通过流体通道与机身内部的运载舱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2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加的技术特征。
CN201610305825.3A 2016-05-10 2016-05-10 一种飞行器 Pending CN1057523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05825.3A CN105752313A (zh) 2016-05-10 2016-05-10 一种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05825.3A CN105752313A (zh) 2016-05-10 2016-05-10 一种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52313A true CN105752313A (zh) 2016-07-13

Family

ID=56322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05825.3A Pending CN105752313A (zh) 2016-05-10 2016-05-10 一种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5231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1823A (zh) * 2020-06-05 2020-10-23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冲压发动机自由射流试验的台架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2404A (zh) * 2009-07-03 2009-12-16 朱晓义 一种新型结构的飞行器
CN103204186A (zh) * 2012-01-17 2013-07-17 朱晓义 运动装置
CN103600844A (zh) * 2013-12-02 2014-02-26 朱晓义 产生更大升力的组合飞行器
CN104229122A (zh) * 2014-10-08 2014-12-24 朱晓义 飞机
CN104386237A (zh) * 2014-11-17 2015-03-04 朱晓义 高速飞行器和弹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2404A (zh) * 2009-07-03 2009-12-16 朱晓义 一种新型结构的飞行器
CN103204186A (zh) * 2012-01-17 2013-07-17 朱晓义 运动装置
CN103600844A (zh) * 2013-12-02 2014-02-26 朱晓义 产生更大升力的组合飞行器
CN104229122A (zh) * 2014-10-08 2014-12-24 朱晓义 飞机
CN104386237A (zh) * 2014-11-17 2015-03-04 朱晓义 高速飞行器和弹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1823A (zh) * 2020-06-05 2020-10-23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冲压发动机自由射流试验的台架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48892B2 (en) Aircraft generating a lift from an interior thereof
CN102556345B (zh) 飞机动力装置
CN103204186B (zh) 运动装置
CN101786414B (zh) 瞬间阻挡流体洞封口来产生升力和动力的运动体
CN101708742B (zh) 一种流体运动装置
CN106184719B (zh) 一种应用于高超声速机动再入飞行器的多孔流动控制装置
CN104386236A (zh) 具有更大升力的飞行器
CN103921931A (zh) 涵道机翼系统以及运用该系统的飞行器
CN106114916A (zh) 一种充气展开的周期性囊瓣式减速器及其卷曲折叠收拢方法
CN104760703B (zh) 一种冲压发动机冷却机构
CN103600844B (zh) 产生更大升力的组合飞行器
CN105752313A (zh) 一种飞行器
CN102589837B (zh) 大流体压力风洞
CN106364666A (zh) 一种产生更大升力的机翼及飞行器
US20170320558A1 (en) Flight vehicle generating a lift from an interior thereof
CN105947163A (zh) 一种具有大推动力的船或潜艇
CN103612731A (zh) 潜艇或潜艇航母
CN104229122B (zh) 飞机
US9828066B2 (en) Movement device capable of generating greater propelling force
CN107882654A (zh) 扩张段压力自平衡的二元矢量喷管及具有其的航空发动机
CN105905124A (zh) 一种高速列车
CN205823803U (zh) 一种双膜双腔零质量射流激励器
WO2009100643A1 (zh) 运动装置
CN105864232A (zh) 一种通过控制前体涡改出尾旋的方法及流动控制激励器
RU2605585C1 (ru) Сверхзвуковой малошумный самолет с тандемными крыльям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