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43239B - 混合式马达结构 - Google Patents

混合式马达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43239B
CN105743239B CN201410750455.5A CN201410750455A CN105743239B CN 105743239 B CN105743239 B CN 105743239B CN 201410750455 A CN201410750455 A CN 201410750455A CN 105743239 B CN105743239 B CN 1057432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those
subcoil
stator
hybrid moto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504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43239A (zh
Inventor
彭明燦
李少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57432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32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432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32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6/00Machines with more than one rotor or stator
    • H02K16/02Machines with one stator and two or more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2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axially facing the armatures, e.g. hub-type cycle dynamo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ermanent Magnet Type Synchronous Machine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混合式马达结构,此马达可包含定子、转子、第一线圈、第一磁铁组、第二线圈及第二磁铁组;定子可包含多个定子齿,转子可设置定子上,第一线圈可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第一磁铁组可包含多个第一磁铁块,该些第一磁铁块可对应于第一线圈而设置于转子之周围,第一磁铁组可与第一线圈组成第一槽极配,第二线圈可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第二磁铁组可包含多个第二磁铁块,该些第二磁铁块可对应于第二线圈而设置于转子之周围,第二磁铁组与第二线圈可组成第二槽极配,此混合式马达结构可应用于径向或轴向马达等各种马达。

Description

混合式马达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混合式马达结构,特别是一种单转子单定子结构的马达,其具有多个绕阻及对应的多个磁铁组,且能同时提供低速高扭力及宽广转速域的混合式径向马达结构及混合式轴向马达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由于电动车之轮内驱动马达或一体式启动发电机(IntegratedStarter Generator,ISG)等等许多应用上有体积及重量的限制,又需要满足低速高扭力及并能同时兼顾宽广转速域的需求,故马达的设计上受到了很大的考验。而公知技艺之马达由于设计上的缺失,使其难以在上述的限制之下达到低速高扭力及并能同时兼顾宽广转速域的需求。
请参阅图1,其为公知技艺之马达之动力输出特性示意图。如图所示,当曲线A的扭力要提高且同时要保有一定的转速域时,则会变成曲线B,而由曲线A之最大功率点为P1,曲线B之最大功率点为P2,而最大功率点为转速(rpm)乘以扭力(Nm)。因此,由上述可知,在曲线B之最大功率点P2之转速及扭力均大于在曲线A之最大功率点P1之转速及扭力的情况下,曲线B之最大功率点P2会远大于曲线A之最大功率点P1,故公知技艺之马达功率增加的需求大于扭力的线性增加。也就是说,为了要提供高扭力,公知技艺之马达需要大幅增加功率,而在体积及重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公知技艺之马达要大幅提高功率的难度极高。
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TW201301717号揭露一种电磁变速马达,其高低速区可用电磁变速切换,使马达能于低速切换至高扭力模式、高速切换至高功率模式,利用变极电路使线圈达到全时应用,借此达到低速高扭力及并能同时兼顾宽广转速域的需求。然而,此前案需要利用机构致动元件达成,故其结构复杂且成本较高。
美国专利第US7569970号揭露一种具有多转子的马达,其利用液压控制双转子相对相位角,借以控制磁通强弱,达到高、低速不同模式,借此达到低速高扭力及并能同时兼顾宽广转速域的需求。然而,此前案需要于旋转动态下维持可变角度,故其结构复杂且成本较高。
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TW521710号揭露一种电助动力之模块化轮毂,此前案能以双转子、双定子同极同相的方式做转子驱动,借此达到低速高扭力及并能同时兼顾宽广转速域的需求。然而,此前案需要利用双转子及双定子来达成,因此较难以兼顾体积及重量的限制,且其结构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马达,能够有效改善公知技艺之马达结构复杂、成本过高及无法在体积及重量限制的情况下达到低速高扭力及宽广转速域的情况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公知技艺之问题,本发明之其中一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混合式马达结构,以解决公知技艺之马达结构复杂、成本过高及无法在体积及重量限制的情况下达到低速高扭力及宽广转速域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式马达结构,其包含有:一定子,包含多个定子齿;一转子,与该定子成径向设置;一第一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一第一磁铁,包含多个第一磁铁块,该些第一磁铁块对应于该第一线圈而设置于该转子之周围,该第一磁铁与该第一线圈组成一第一槽极配;一第二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以及一第二磁铁,包含多个第二磁铁块,该些第二磁铁块对应于该第二线圈而设置于该转子之周围,该第二磁铁与该第二线圈组成一第二槽极配。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些定子齿设置于该定子的内侧表面或外侧表面。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为一对,而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之大于一的整数倍。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大于一对,而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之大于一的整数倍。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等于该第二磁铁组的极对数。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与该第一磁铁组的极对数的总和等于该定子齿的数量。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且以串联的方式连结。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任何一个该子线圈与其对应侧的该子线圈串联,以形成一子线圈组,使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该子线圈组。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串联。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并联。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组,各个该子线圈组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彼此串联,该些子线圈组彼此连结。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等于该第二线圈之极对数之大于一的因数。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些子线圈等间隔地或接近等间隔地分布于该定子之圆周之机械角之0~360度上或第一线圈之磁场之电气角之0~360度上。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组,各个该子线圈组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彼此串联,该些子线圈组彼此连结。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等于该第二线圈之极对数之大于一的因数。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些子线圈等间隔地或接近等间隔地分布于该第一线圈之磁场之电气角之0~360度上。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串联。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并联。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的整数倍。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的整数倍。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以轴向方向视之,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之两者之布设范围均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以轴向方向视之,该第一线圈之布设范围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而该第二线圈之布设范围未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以轴向方向视之,该第二线圈之布设范围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而该第一线圈之布设范围未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以轴向方向视之,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之两者之布设范围均未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定子由硅钢片叠合而成或由软磁性复合材料构成或同时包含叠合之硅钢片及软磁性复合材料。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混合式马达结构,其包含有:一定子,包含多个定子齿;一转子,与该定子成轴向设置;一第一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一第一磁铁,包含多个第一磁铁块,该些第一磁铁块对应于该第一线圈而设置于该转子上,该第一磁铁与该第一线圈组成一第一槽极配;一第二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以及一第二磁铁,包含多个第二磁铁块,该些第二磁铁块对应于该第二线圈而设置于该转子上,该第二磁铁与该第二线圈组成一第二槽极配。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转子更包含一转子背铁,该第一磁铁及该第二磁铁设置于该转子背铁之上。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一磁铁设置于该转子背铁上之径向方向的外侧,该第二磁铁设置于该转子背铁上之径向方向的内侧。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一磁铁设置于该转子背铁上之径向方向的内侧,该第二磁铁设置于该转子背铁上之径向方向的外侧。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些定子齿设置于该定子的下侧表面,并朝在该转子设置。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为一对,而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之大于一的整数倍。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大于一对,而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之大于一的整数倍。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等于该第二磁铁组的极对数。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与该第一磁铁组的极对数的总和等于该定子齿的数量。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且以串联的方式连结。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任何一个该子线圈与其对应侧的该子线圈串联,以形成一子线圈组,使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该子线圈组。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串联。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并联。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组,各个该子线圈组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彼此串联,该些子线圈组彼此连结。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等于该第二线圈之极对数之大于一的因数。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些子线圈等间隔地或接近等间隔地分布于该定子之圆周之机械角之0~360度上或该第一线圈之磁场之电气角之0~360度上。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组,各个该子线圈组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彼此串联,该些子线圈组彼此连结。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等于该第二线圈之极对数之大于一的因数。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些子线圈等间隔地或接近等间隔地分布于该第一线圈之磁场之电气角之0~360度上。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串联。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并联。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的整数倍。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的整数倍。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以径向方向视之,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之两者之布设范围均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以径向方向视之,该第一线圈之布设范围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而该第二线圈之布设范围未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以径向方向视之,该第二线圈之布设范围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而该第一线圈之布设范围未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以径向方向视之,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之两者之布设范围未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上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中该定子由硅钢片叠合而成或由软磁性复合材料构成或同时包含叠合之硅钢片及软磁性复合材料。
承上所述,依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可具有一或多个下述优点:
(1)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一实施例在定子上同时设置二组线圈,并在转子上同时设置对应的二组磁铁组,故可视情况地针对二组线圈分别进行激磁,借以组成分别具有高扭力及高功率特性的二组槽极配,故能达到低速高扭力及并能同时兼顾宽广转速域的需求。
(2)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一实施例利用特殊的线圈配置来使多组线圈间的磁通链结降到最低,使多组线圈可以更容易独立地被驱动,故可以使马达的效能达到最佳化。
(3)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可以不全然用弱磁来增加转速域,因此效率高且转速域延伸更大。
(4)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可以通过单转子及单定子的架构来实现,因此体积小、重量轻、结构较为简单且成本更低。
(5)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可以在不提高整体功率的前提下达到低速高扭力,因此即使应用上有空间及重量的限制,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仍然可以发挥极佳的效能,故很适合应用于电动车之轮内驱动马达或一体式启动发电机(Integrated StarterGenerator,ISG)等等具有空间及重量限制的应用。
(6)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可以通过径向马达、轴向马达等等多种形式实现,故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技艺之马达之动力输出特性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一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二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三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四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五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六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七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八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九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十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十一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十二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十三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十四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十五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十六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之第一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之第二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之第三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之第四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之第五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之第六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混合式径向马达 11、21定子
11a定子上组件 11b定子下组件
111、211定子齿 1111齿靴
12、22转子 221转子背铁
13、23第一线圈 14、24第二线圈
15、25第一磁铁组 151、151’、251、251’第一磁铁块
16、26第二磁铁组 161、161’、261、261’第二磁铁块
混合式轴向马达2 A、B、A’、B’曲线
P1、P2、P1’、P2’最大功率点 S1-S6子线圈
SG1-SG2子线圈组 AR1-AR3箭头
AD轴向方向 DD径向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实施例,为了清楚与方便附图说明之故,附图中的各部件在尺寸与比例上可能会被夸大或缩小地呈现,为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之相同元件以相同之符号标示来说明。
请参阅图2~4,其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一示意图、第二示意图及第三示意图,本实施例通过径向马达实现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概念。如图所示,混合式径向马达1可包含定子11、转子12、第一线圈13、第一磁铁组15、第二线圈14及第二磁铁组16。
如图2所示,定子11与转子12可成径向设置,定子11可包含多个定子齿111,定子齿111可设置于定子11的内侧表面或外侧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定子齿111设置于定子11的内侧表面,定子11可为组合式,对应于高磁极时,其可由较薄之硅钢片叠合而成或由软磁性复合材料(SMC)构成或同时包含叠合之薄硅钢片及软磁性复合材料。如图3所示,第一线圈13及第二线圈14可分别绕设于该些定子齿111。如图4所示,第一磁铁组15可包含多个第一磁铁块151、151’第一磁铁块151及第一磁铁块151’分别代表不同的磁极,该些第一磁铁块151、151’可等间隔地或接近等间隔地设置于转子12之周围,并与第一线圈13相对应,其中,第一磁铁组15与第一线圈13可组成第一槽极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组15与第一线圈13组成的第一槽极配可具备高扭力特性。第二磁铁组16可包含多个第二磁铁块161、161’,第二磁铁块161及第二磁铁块161’分别代表不同的磁极,该些第二磁铁块161、161’可等间隔地或接近等间隔地设置于转子12之周围,并与第二线圈14相对应,其中,第二磁铁组16与第二线圈14可组成第二槽极配,第二线圈14的极对数可等于第二磁铁组16的极对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磁铁组16与第二线圈14组成的第二槽极配可具备高功率特性。当然,上述的设置仅为举例,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由上述可知,本实施例之混合式径向马达1同时具备有二组特性不同的槽极配,其中,第一槽极配具备高扭力特性,故适合在低速时产生高扭力;相反的,第二槽极配具备高功率特性,故适合在高速时产生高功率。因此,在实施操作时,可依操作转速域的不同来决定同时或个别激磁第一线圈13及第二线圈14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于低速时,可同时激磁第一线圈13和第二线圈14,以增加输出扭力。于转速高时,则只维持激磁第二线圈14,但需要增加功率时,第一线圈13的激磁可以用分时方式进行,只于第一线圈13反电动势低时注入电流。当然,上述的设置仅为举例,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5,其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四示意图。如图中所示,本实施例将二组不同的磁铁组同时设置在转子12上,其中,第一磁铁组15可由多个第一磁铁块151、151’组成,第一磁铁块151及第一磁铁块151’分别代表不同的磁极,而该些第一磁铁块151、151’可等间隔地或接近等间隔地设置于转子12之下半部之周围;而第二磁铁组16可由多个第二磁铁块161、161’所组成,而第二磁铁块161及第二磁铁块161’分别代表不同的磁极,而该些第二磁铁块161、161’可等间隔地或接近等间隔地设置于转子12之上半部之周围。当然,上述的设置仅为举例,磁铁块之设置可依实际应用的需求改变,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6及图7,其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五示意图及第六示意图。图6及图7例示了本实施例之定子之剖面图。
本实施例中将二组不同的绕组同时设置在定子11之定子齿111上,故定子11可针对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设计。如图6及图7所示,定子11可由定子上组件11a及定子下组件11b构成,定子上组件11a对应于第二磁铁组16,定子上组件11a之定子齿111面对第二磁铁组16的部份可设置有齿靴1111;相反的,如图7所示,定子下组件11b对应于第一磁铁组15,定子下组件11b之定子齿111面对第一磁铁组15的部份则可以不设置有齿靴1111。当然,上述的设置仅为举例,定子齿之齿靴可以随着不同的应用而变化,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另外,根据磁铁组在转子12上不同的布设状况,线圈的布设范围也可以有不同的变化,只要能涵盖对应的磁铁组即可。
请参阅图8、图9及图10,其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七示意图、第八示意图及第九示意图。如图8所示,以图中轴向方向AD视之,第一线圈13及第二线圈14之两者之布设范围可均涵盖定子11之线圈设置面。在另一较佳的实际例中,如图9所示,以图中轴向方向AD视之,第一线圈13之布设范围可涵盖定子11之线圈设置面,而第二线圈14之布设范围可未涵盖定子11之线圈设置面;在另一较佳的实际例中,第二线圈14之布设范围可涵盖定子11之线圈设置面,而第一线圈13之布设范围可未涵盖定子11之线圈设置面。在另一较佳的实际例中,如图10所示,以图中轴向方向AD视之,第一线圈13及第二线圈14之两者之布设范围可均未涵盖定子11之线圈设置面。当然,上述的设置仅为举例,线圈的布设范围可依实际应用的需求改变,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第11及12图,其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十示意图及第十一示意图。图11及图12例示了本实施例的三相线圈之绕线之示意图。
由于本发明所提出的电机架构之定子具有多个线圈,因此,如此通过合适的磁极关系,使多个线圈之间的磁通链结能够降到最低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如此则可以维持马达驱动时良好的独立性,进而达到精准的马达控制,使操控时能够同时对不同的三相线圈进行控制。
如图11分别例示了本实施例第一线圈13之U相、V相及W相的绕线方式,其极对数为1。如图12分别例示了本实施例第二线圈14之U相、V相及W相的绕线方式,其极对数为4,故第二线圈14之极对数为第一线圈13之极对数的4倍。
也就是说,在第一线圈13的极对数等于1时,第二线圈14之极对数需要为第一线圈13的极对数之大于1的整数倍,即:
第一线圈之极对数=1
第二线圈之极对数=n(n>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3的极对数与第一磁铁组15的极对数的总和可等于定子11之定子齿111的数量,如此也可有效地减少线圈之间的磁通链结。
而在其它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3的极对数可大于1,同样的,第二线圈14之极对数需要为第一线圈13的极对数之大于1的整数倍,即:
第一线圈之极对数=q(q>1)
第二线圈之极对数=nq(n>1)
在其它较佳的实际例中,第一线圈13的极对数及第二线圈14的极对数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配置,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通过上述的设置,可使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多个线圈之间的磁通链结降低,如此则可以维持马达驱动时良好的独立性,进而达到精准的马达控制,以提供更佳的效能。当然,上述的设置仅为举例,线圈的绕线可依实际应用的需求改变,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13、图14及图15,其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十二示意图、第十三示意图及第十四示意图。图13、图14及图15例示了本实施例较佳的线圈配置。
如同上述,为了维持马达驱动时良好的独立性,进而达到精准的马达控制,使操控时能够同时对不同的三相线圈进行控制,使多个线圈之间的磁通链结降到最低变的极为重要,而本实施例通过子线圈的特殊串联并联关系可进一步降低多个线圈之间的磁通链结,本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数种较佳的方式。
如图13所示,第一线圈13的极对数为1,第二线圈14之极对数为4,第二线圈14可为三相线圈,即U相、V相及W相,这里以第二线圈14之U相为例,其可包含多个子线圈S1-S4,该些子线圈S1-S4可绕设于定子11上,任何一个子线圈可与其对应侧的子线圈串联,以形成一子线圈组,使第二线圈14包含多个子线圈组SG1-SG2,该些子线圈组SG1-SG2之间可为并联。如图所示,第二线圈14包含4个子线圈S1-S4,子线圈S1与对应侧的子线圈S3串联形成一个子线圈组SG1,子线圈S2与对应侧的子线圈S4串联形成一个子线圈组SG2,子线圈组SG1与子线圈组SG2并联,图中箭头AR1所示之定子圆周方向为机械角0~360度。当然,子线圈组SG1与子线圈组SG2也可以是以串联的方式连结。当然,在另一较佳的实施例中,该些子线圈S1-S4也可直接串联。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3的极对数等于q(q为大于1的整数),第二线圈14之极对数为nq(n为大于1的整数)。如图14所示,第一线圈13的极对数为q(q为大于1的整数),第二线圈14之极对数为4q,第二线圈14可为三相线圈,即U相、V相及W相,这里以第二线圈14之U相为例,其可包含多个子线圈S1-S4,该些子线圈S1-S4可绕设于定子11上,任何一个子线圈可与其对应侧的子线圈串联,以形成一子线圈组,使第二线圈14包含多个子线圈组SG1-SG2,该些子线圈组SG1-SG2之间可为并联。如图所示,第二线圈14包含4个子线圈S1-S4,子线圈S1与对应侧的子线圈S3串联形成一个子线圈组SG1,子线圈S2与对应侧的子线圈S4串联形成一个子线圈组SG2,子线圈组SG1与子线圈组SG2并联。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图中箭头AR2所示之定子圆周方向为第一线圈13磁场之电气角0-360度。同样的,该些子线圈S1-S4也可直接串联。
如图15所示,第一线圈13的极对数为1,第二线圈14之极对数为6,第二线圈14可为三相线圈,即U相、V相及W相,这里以第二线圈14之U相为例,其可包含多个子线圈S1-S6,该些子线圈S1-S6可绕设于定子11上,使第二线圈14包含多个子线圈组SG1-SG2,该些子线圈组SG1-SG2之间可为并联,第二线圈14的极对数为各个子线圈组SG1-SG2之子线圈数量的整数倍。如图所示,第二线圈14包含6个子线圈S1-S6组成二个子线圈组SG1-SG2,子线圈S1、子线圈S3及子线圈S5串联形成一个子线圈组SG1,子线圈S2、子线圈S4及子线圈S6串联形成一个子线圈组SG2,子线圈组SG1与子线圈组SG2并联,图中箭头AR3所示之定子圆周方向为机械角0-360度。当然,子线圈组SG1与子线圈组SG2也可以是以串联的方式连结。当然,在另一较佳的实施例中,该些子线圈S1-S6也可直接串联。
通过上述的配置可使第二线圈14对第一线圈13产生的磁通链结降到最低,使马达驱动时能保持良好的独立性,进而达到精准的马达控制,使马达能够达到最佳的效能。
综合上述,为了维持马达驱动时良好的独立性,进而达到精准的马达控制,本发明提出了子线圈的一个串并联的原则。当第一线圈13极对数q=1时,若第二线圈14有n个子线圈,其中n>1,至少有s种串联方式,而s为n不等于一的因数的数量,该因数的集合为A={n1,n2,…,ns}。例如n=4时,n1=4,n2=2,s=2。如ni=k时,该k个子线圈的位置需平均分布于定子11的圆周上,即机械角之0~360度上或第一线圈13之磁场之电气角之0至360度,且该k个子线圈可彼此串联,而串联的子线圈之间则可为并联或串联。
第一线圈极对数q>1时,若第二线圈有nq个子线圈,其中n>1,至少有s种串联方式,而s为n不等于一的因数的数量,该因数的集合为A={n1,n2,…,ns}。例如n1=4时,n2=2,s=2。如ni=k时,该k个子线圈的位置需平均分布于定子11上第一线圈产生之磁场的电气角圆周上,即电气角由0至360度,且该k个子线圈可彼此串联,而串联的子线圈之间则可为并联或串联。
请参阅图16,其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十五示意图。图13例示了本实施例的第一线圈13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3主要用于提升扭力。
如图所示,为了减少混合式径向马达1的功率模块成本及复杂度,第一线圈13也可以采取单相线圈的架构。图13揭露由一般三相线圈转成单相线圈的配置。图13左为原三相线圈,并由”+”表示电流输入的方向,而图13右为三相串联,串联的方式为:电流流入U相的”+”端,再流入V相的”-“端,再流入W相的”-“端。红色圆圈内标示新的单相线圈的”+”和”-“二端。
请参阅图17,其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十六示意图。图17例示了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动力输出特性示意图。
本发明可通过混合电机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可以达到如图17所示的动力输出特性曲线。如图中所示,由于整体功率大致不变,即曲线A’之最大功率点P1’与曲线B’之最大功率点P2’几乎相同,故若欲增加曲线B’(低速区)之扭力时,仅需要其局部功率,因此重量体积不必大幅地增加,另外,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可用磁极来增加低速扭力,而非提高电压,故效率极高。因此,很适合用于电动车之轮内驱动马达或一体式启动发电机(Integrated Starter Generator,ISG)等等具有空间及重量限制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公知技艺之马达由于设计上的限制,使其无法在体积及重量限制的情况下达到低速高扭力及宽广转速域的需求。相反的,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可于定子上同时设置多组线圈,并在转子上同时设置对应的多组磁铁组,借以组成分别具有高扭力及高功率特性等等不同特性的多组槽极配,使其能够达到特殊的动力输出特性,故能在体积及重量限制的情况下达到低速高扭力及宽广转速域的需求。
另外,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进一步提出不同的极对数及子线圈配置,使多组线圈间的磁通链结降到最低,使多组线圈之间不会互相干扰,故驱动马达时能维持良好的独立性,进而达到精准的马达控制,故可以使马达的效能达到最佳化。
又,公知技艺之马达由于设计上的限制,仅能通过双转子及双定子的架构来达到低速高扭力及宽广转速域的需求。相反的,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通过上述特殊的设计可以用单转子及单定子即能实现,因此体积小、重量轻、结构较为简单且成本更低。再者,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可以不全然用弱磁来增加转速域,因此效率高且转速域延伸更大。因此,由上述可知,本发明实具进步性之专利要件。
请参阅图18~20,其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之第一示意图、第二示意图及第三示意图,本实施例通过轴向马达实现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概念。如图所示,混合式轴向马达2可包含定子21、转子22、第一线圈23、第一磁铁组25、第二线圈24及第二磁铁组26。
如图18所示,定子21与转子22可成轴向设置。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之定子21可包含多个定子齿211,其中,定子齿211可设置于定子21的下侧表面,并朝向转子22,定子21可为组合式,对应于高磁极时,其可由较薄之硅钢片叠合而成或由软磁性复合材料(SMC)构成或同时包含叠合之薄硅钢片及软磁性复合材料。如图20所示,第一线圈23及第二线圈24可分别绕设于该些定子齿211。如图15及图17所示,第一磁铁组25可包含多个第一磁铁块251、251’,第一磁铁块251及第一磁铁块251’分别代表不同的磁极,以径向方向观之,该些第一磁铁块251、251’可设置于转子22之转子背铁221之上侧周围靠外侧的部份,并与第一线圈23相对应,其中,第一磁铁组25与第一线圈23可组成第一槽极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铁组25与第一线圈23组成的第一槽极配可具备高扭力特性。第二磁铁组26可包含多个第二磁铁块261、261’,第二磁铁块261及第二磁铁块261’分别代表不同的磁极,以径向方向观之,该些第二磁铁块261、261’可设置于转子22之转子背铁221之上侧周围靠内侧的部份,并与第二线圈24相对应,其中,第二磁铁组26与第二线圈24可组成第二槽极配,第二线圈24的极对数可等于第二磁铁组26的极对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磁铁组26与第二线圈24组成的第二槽极配可具备高功率特性。当然,上述的设置仅为举例,例如,以径向方向观之,第一磁铁组25也可设置于转子22之转子背铁221之上侧周围靠内侧的部份,以径向方向观之,第二磁铁组26则可设置于转子22之转子背铁221之上侧周围靠外侧的部份,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由上述可知,本实施例之混合式轴向马达2同样也可同时具备有二组特性不同的槽极配,其中,第一槽极配可具备高扭力特性,故适合在低速时产生高扭力;相反的,第二槽极配可具备高功率特性,故适合在高速时产生高功率,因此,实施操作时,可依操作转速域的不同来决定同时或个别激磁第一线圈23及第二线圈24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于低速时,可同时激磁第一线圈23和第二线圈24,以增加输出扭力。于转速高时,则只维持激磁第二线圈24,但需要增加功率时,第一线圈23的激磁可以用分时方式进行,只于第一线圈23反电动势低时注入电流。当然,上述的设置仅为举例,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同样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根据磁铁组在转子22上不同的布设状况,线圈的布设范围也可以有不同的变化,只要能涵盖对应的磁铁组即可。
请参阅图21、图22及图23,其为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第四示意图、第五示意图及第六示意图。如图21所示,以图中径向方向DD视之,第一线圈23及第二线圈24之两者之布设范围可均涵盖定子21之线圈设置面。在另一较佳的实际例中,如图22所示,以图中径向方向DD视之,第二线圈24之布设范围可涵盖定子21之线圈设置面,而第一线圈23之布设范围可未涵盖定子21之线圈设置面;在另一较佳的实际例中,第一线圈23之布设范围可涵盖定子21之线圈设置面,而第二线圈24之布设范围可未涵盖定子21之线圈设置面。在另一较佳的实际例中,如图23所示,以图中径向方向DD视之,第一线圈23及第二线圈24之两者之布设范围可均未涵盖定子21之线圈设置面。当然,上述的设置仅为举例,线圈的布设范围可依实际应用的需求改变,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同样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为了能通过合适的磁极关系使多个线圈之间的磁通链结能够降到最低,以维持马达驱动时良好的独立性,进而达到精准的马达控制,本实施例之混合式轴向马达2之第一线圈23及第二线圈24也可具备特殊的极对数关系,而其子线圈也可以具有特定的串并联关系,而上述之设置于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中已有详细介绍,故不在此重复说明。
综上所述,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可在定子上同时设置多组线圈,并在转子上同时设置对应的多组磁铁组,故可视情况地针对多组线圈分别进行激磁,借以组成分别具有高扭力及高功率等等不同特性的多组槽极配,故能达到低速高扭力及并能同时兼顾宽广转速域的需求。
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利用特殊的线圈配置来使多组线圈间的磁通链结降到最低,使多组线圈可以更容易独立地被驱动,因此多组线圈之间不会彼此影响,因此可以使马达的效能达到最佳化。
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可以不完全使用弱磁来增加转速域,因此,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效率高且其转速域延伸更大。
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可以通过单转子及单定子即可实现,因此,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体积较小、重量较轻、结构较为简单且成本较公知技艺更低。
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可以在不提高整体功率的前提下达到低速高扭力,因此即使应用上有空间及重量的限制,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仍然可以发挥极佳的效能,故很适合用于电动车之轮内驱动马达或一体式启动发电机(Integrated StarterGenerator,ISG)等等具有空间及重量限制的应用。
本发明之混合式马达结构能应用于径向马达、轴向马达等等多种不同形式的马达,故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可见本发明在突破先前之技术下,确实已达到所欲增进之功效,且也非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易于思及,其所具之进步性、实用性,显已符合专利之申请要件,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其它任何未脱离本发明之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之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该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

Claims (53)

1.一种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
一定子,包含多个定子齿;
一转子,与该定子成径向设置;
一第一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
一第一磁铁组,包含多个第一磁铁块,该些第一磁铁块对应于该第一线圈而设置于该转子之周围,该第一磁铁组与该第一线圈组成一第一槽极配;
一第二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以及
一第二磁铁组,包含多个第二磁铁块,该些第二磁铁块对应于该第二线圈而设置于该转子之周围,该第二磁铁组与该第二线圈组成一第二槽极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定子齿设置于该定子的内侧表面或外侧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为一对,而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之大于一的整数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大于一对,而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之大于一的整数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等于该第二磁铁组的极对数。
6.如权利要求3、4或5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与该第一磁铁组的极对数的总和等于该定子齿的数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且以串联的方式连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任何一个该子线圈与其对应侧的该子线圈串联,以形成一子线圈组,使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该子线圈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串联。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并联。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组,各个该子线圈组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彼此串联,该些子线圈组彼此连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等于该第二线圈之极对数之大于一的因数。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子线圈等间隔地或接近等间隔地分布于该定子之圆周之机械角之0~360度上或第一线圈之磁场之电气角之0~360度上。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组,各个该子线圈组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彼此串联,该些子线圈组彼此连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等于该第二线圈之极对数之大于一的因数。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子线圈等间隔地或接近等间隔地分布于该第一线圈之磁场之电气角之0~360度上。
17.如权利要求11或14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串联。
18.如权利要求11或14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并联。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的整数倍。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的整数倍。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以轴向方向视之,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之两者之布设范围均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以轴向方向视之,该第一线圈之布设范围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而该第二线圈之布设范围未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以轴向方向视之,该第二线圈之布设范围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而该第一线圈之布设范围未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以轴向方向视之,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之两者之布设范围均未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定子由硅钢片叠合而成或由软磁性复合材料构成或同时包含叠合之硅钢片及软磁性复合材料。
26.一种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
一定子,包含多个定子齿;
一转子,与该定子成轴向设置;
一第一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
一第一磁铁组,包含多个第一磁铁块,该些第一磁铁块对应于该第一线圈而设置于该转子上,该第一磁铁组与该第一线圈组成一第一槽极配;
一第二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以及
一第二磁铁组,包含多个第二磁铁块,该些第二磁铁块对应于该第二线圈而设置于该转子上,该第二磁铁组与该第二线圈组成一第二槽极配。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转子更包含一转子背铁,该第一磁铁组及该第二磁铁组设置于该转子背铁之上。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磁铁组设置于该转子背铁上之径向方向的外侧,该第二磁铁组设置于该转子背铁上之径向方向的内侧。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磁铁组设置于该转子背铁上之径向方向的内侧,该第二磁铁组设置于该转子背铁上之径向方向的外侧。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定子齿设置于该定子的下侧表面,并朝在该转子设置。
31.如权利要求2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为一对,而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之大于一的整数倍。
32.如权利要求2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大于一对,而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之大于一的整数倍。
33.如权利要求2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等于该第二磁铁组的极对数。
34.如权利要求31、32或33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线圈的极对数与该第一磁铁组的极对数的总和等于该定子齿的数量。
35.如权利要求2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且以串联的方式连结。
36.如权利要求2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任何一个该子线圈与其对应侧的该子线圈串联,以形成一子线圈组,使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该子线圈组。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串联。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并联。
39.如权利要求31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组,各个该子线圈组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彼此串联,该些子线圈组彼此连结。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等于该第二线圈之极对数之大于一的因数。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子线圈等间隔地或接近等间隔地分布于该定子之圆周之机械角之0~360度上或该第一线圈之磁场之电气角之0~360度上。
42.如权利要求32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多个子线圈组,各个该子线圈组包含多个子线圈,该些子线圈绕设于该些定子齿上,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彼此串联,该些子线圈组彼此连结。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等于该第二线圈之极对数之大于一的因数。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子线圈等间隔地或接近等间隔地分布于该第一线圈之磁场之电气角之0~360度上。
45.如权利要求39或42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串联。
46.如权利要求39或42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些子线圈组之间为并联。
47.如权利要求45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的整数倍。
48.如权利要求4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线圈的极对数为该各个该子线圈组中之该些子线圈的数量的整数倍。
49.如权利要求2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以径向方向视之,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之两者之布设范围均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50.如权利要求2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以径向方向视之,该第一线圈之布设范围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而该第二线圈之布设范围未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51.如权利要求2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以径向方向视之,该第二线圈之布设范围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而该第一线圈之布设范围未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52.如权利要求2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以径向方向视之,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之两者之布设范围未涵盖该定子之线圈设置面。
53.如权利要求26所述之混合式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定子由硅钢片叠合而成或由软磁性复合材料构成或同时包含叠合之硅钢片及软磁性复合材料。
CN201410750455.5A 2014-11-14 2014-12-09 混合式马达结构 Active CN1057432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9627 2014-11-14
TW103139627A TWI536714B (zh) 2014-11-14 2014-11-14 混合式馬達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43239A CN105743239A (zh) 2016-07-06
CN105743239B true CN105743239B (zh) 2018-11-09

Family

ID=56238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50455.5A Active CN105743239B (zh) 2014-11-14 2014-12-09 混合式马达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218579A1 (zh)
CN (1) CN105743239B (zh)
TW (1) TWI5367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56050B2 (en) 2016-08-16 2018-05-01 Ethicon Endo-Surgery, Llc Methods,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a motor of a robotic surgical system
US10016246B2 (en) 2016-08-16 2018-07-10 Ethicon Llc Methods,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a motor of a robotic surgical system
US9968412B2 (en) 2016-08-16 2018-05-15 Ethicon Endo-Surgery, Llc Methods,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a motor of a robotic surgical system
GB2558660A (en) * 2017-01-16 2018-07-18 Magnomatics Ltd An electrical machine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an electrical machine
US11065979B1 (en) 2017-04-05 2021-07-20 H55 Sa Aircraft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ectric or hybrid aircrafts
US10479223B2 (en) 2018-01-25 2019-11-19 H55 Sa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electric or hybrid aircraft
US11063323B2 (en) 2019-01-23 2021-07-13 H55 Sa Battery module for electrically-driven aircraft
US11148819B2 (en) 2019-01-23 2021-10-19 H55 Sa Battery module for electrically-driven aircraft
JP7107239B2 (ja) * 2019-02-08 2022-07-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テータ
JP7196660B2 (ja) * 2019-02-08 2022-12-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テー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80310A (zh) * 2013-10-10 2014-02-12 张宏峰 盘式发电机
CN203734499U (zh) * 2014-03-18 2014-07-23 深圳市世尊科技有限公司 马达
CN103959617A (zh) * 2011-12-05 2014-07-30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82513B2 (ja) * 2006-05-30 2012-02-2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回転角検出装置およびトルクセンサ
KR101297802B1 (ko) * 2011-11-10 2013-08-20 주식회사 아모텍 모터 및 모터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9617A (zh) * 2011-12-05 2014-07-30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机
CN103580310A (zh) * 2013-10-10 2014-02-12 张宏峰 盘式发电机
CN203734499U (zh) * 2014-03-18 2014-07-23 深圳市世尊科技有限公司 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43239A (zh) 2016-07-06
US20160218579A1 (en) 2016-07-28
TW201618439A (zh) 2016-05-16
TWI536714B (zh) 201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43239B (zh) 混合式马达结构
CN110366810A (zh) 电机及电机的操作方法
US8232700B2 (en) Multi-rotor electric machine
Rasmussen et al. Motor integrated permanent magnet gear with a wide torque-speed range
US6838790B2 (en) Stator of two rotor single stator type electric motor
US20150295459A1 (en) Electric machine for a vehicle powertrain
CN102481925A (zh) 移动装置
CN107005188A (zh) 电流供给系统、电力供给系统及控制装置
CN102497037B (zh) 一种定转子分段式分组串列的开关磁阻电机
CN106067712B (zh) 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非永磁体电机
US2017010438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act axial flux magnetically geared machines
CN106461055A (zh) 磁波齿轮装置
CN105429406A (zh) 旋转电机
CN106571720A (zh) 混合式双转子马达结构
CN105659472B (zh) 电机
US7859200B2 (en) Mutually cross-interlocked multiple asynchronous AC induction electrical machines
US20220140684A1 (en) Stator winding arrangement
CN104300752A (zh) 多级内转子开关磁阻电机
US20140049139A1 (en) Method for winding control of pole changeable stator and electro-mechanical convers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970000792A (ko) 전기차량을 구동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WO2020191218A1 (en) Electric circulatory leverage drive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5141059A (zh) 一种能实现高效直流动力的电机
CN112970178A (zh) 磁齿轮电机
EP2894772A1 (en) Electromechanical converter
CN106787577A (zh) 用作内燃机的起动发电机的改进的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