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9429B - 螺旋桨、驱动轴、旋翼组件和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 - Google Patents

螺旋桨、驱动轴、旋翼组件和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9429B
CN105709429B CN201610212635.7A CN201610212635A CN105709429B CN 105709429 B CN105709429 B CN 105709429B CN 201610212635 A CN201610212635 A CN 201610212635A CN 105709429 B CN105709429 B CN 1057094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section
propeller
locking part
drive shaft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1263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09429A (zh
Inventor
张彬
车建明
贺孟华
蔡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Feimi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Feimi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Feimi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Feim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21263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094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7094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94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094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94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27/00Toy aircraft; Other flying toy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27/00Toy aircraft; Other flying toys
    • A63H27/12Helicopters ; Flying to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HTOYS, e.g. TOPS, DOLLS, HOOPS OR BUILDING BLOCKS
    • A63H27/00Toy aircraft; Other flying toys
    • A63H27/14Starting or launching devices for toy aircraft; Arrangements on toy aircraft for starting or launching

Landscapes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螺旋桨、驱动轴、旋翼组件和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该螺旋桨包括:桨毂,包括第一限位部和与驱动轴上的第一连接部适配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其中,驱动轴可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配合使桨毂旋转;锁固件,可转动地装配至桨毂,包括与驱动轴上的第二限位部适配的第三限位部,以及与第一限位部适配的第四限位部;其中,锁固件可通过第三限位部在预设转动角度与第二限位部之间的配合使自身固定于驱动轴,且通过第一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之间的配合使桨毂固定于驱动轴;与桨毂相连的多个桨叶,用于旋转以产生推进力。通过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使螺旋桨稳固连接至驱动轴,从而提升飞行稳定性。

Description

螺旋桨、驱动轴、旋翼组件和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旋桨、驱动轴、旋翼组件和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
背景技术
无人飞行器,例如四轴飞行器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拍、探测、救援等各个领域。无人飞行器可以通过驱动一个或多个螺旋桨的旋转,以产生飞行动力。因此,螺旋桨与无人飞行器中的驱动轴之间的稳固连接,是实现稳定飞行的重要基础。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螺旋桨、驱动轴、旋翼组件和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螺旋桨,应用于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该可移动物体的驱动单元通过驱动轴使所述螺旋桨旋转;所述螺旋桨包括:
桨毂,包括第一限位部和与所述驱动轴上的第一连接部适配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驱动轴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配合使所述桨毂旋转;
锁固件,可转动地装配至所述桨毂,包括与所述驱动轴上的第二限位部适配的第三限位部,以及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适配的第四限位部;其中,所述锁固件可通过所述第三限位部在预设转动角度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的配合使自身固定于所述驱动轴,且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之间的配合使所述桨毂固定于所述驱动轴;
与所述桨毂相连的多个桨叶,用于旋转以产生推进力。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榫卯配合适配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部。
可选的,当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所述驱动轴上具有非圆形水平截面的凸起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桨毂的底面向上形成的具有非圆形水平截面的凹槽。
可选的,当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所述驱动轴上的台座结构上表面的凸起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桨毂的底面上形成的凹槽。
可选的,当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所述驱动轴上的台座结构上表面的凹槽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桨毂的底面上形成的凸起。
可选的,所述第三限位部在所述预设转动角度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锁合,以使所述锁固件固定于所述驱动轴。
可选的,当所述第二限位部为所述驱动轴的端部凸起时,所述第三限位部为所述锁固件上的预设开孔;其中,当所述锁固件处于非预设转动角度时,所述端部凸起可伸入所述预设开孔,以及当所述锁固件处于所述预设转动角度时,所述预设开孔可限制所述端部凸起抽出。
可选的,所述预设开孔位于所述锁固件的底面。
可选的,所述底面向上凹陷至所述锁固件的内部。
可选的,所述预设开孔内还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可在所述端部凸起伸入所述预设开孔时产生形变,以形成将所述端部凸起抵出所述预设开孔的趋势。
可选的,还包括:
装饰件,装配于所述锁固件的顶部;
其中,当所述锁固件的顶面与所述预设开孔导通为中空结构时,所述弹性件的顶部固定连接至所述装饰件的顶侧内壁,且所述弹性件可在所述装饰件装配至所述锁固件时伸入所述锁固件内部,以配合于所述端部凸起。
可选的,所述锁固件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之间的过盈配合使自身可转动地限位于所述桨毂,以使所述桨毂固定于所述驱动轴。
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之间实现过盈配合时,所述锁固件的至少一部分套设于所述桨毂内。
可选的,所述桨毂的顶面向下形成第一柱状凹槽,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所述第一柱状凹槽的内壁上的滑块,所述第四限位部为所述锁固件外壁上的滑槽。
可选的,所述桨毂的顶面向下形成第一柱状凹槽,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所述第一柱状凹槽的内壁上的滑槽,所述第四限位部为所述锁固件外壁上的滑块。
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之间实现过盈配合时,所述桨毂的至少一部分套设于所述锁固件内。
可选的,所述锁固件的底面向上形成第二柱状凹槽,所述第四限位部为所述第二柱状凹槽的内壁上的滑块,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所述桨毂外壁上的滑槽。
可选的,所述锁固件的底面向上形成第二柱状凹槽,所述第四限位部为所述第二柱状凹槽的内壁上的滑槽,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所述桨毂外壁上的滑块。
可选的,所述滑块通过过盈配合抵于所述滑槽表面;所述滑槽上还设有可容纳所述滑块的止位凹槽,所述滑块可在所述锁固件转至所述预设转动角度时滑入所述止位凹槽。
可选的,所述锁固件的外壁上还设有若干防滑凸起。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驱动轴,应用于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配合于所述可移动物体的驱动单元使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螺旋桨旋转;所述驱动轴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适配连接于所述螺旋桨的桨毂上的第二连接部,所述驱动轴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配合使所述桨毂旋转;
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适配于所述螺旋桨的锁固件上的第三限位部,所述驱动轴可使所述锁固件处于预设转动角度时,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之间的配合以固定所述锁固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旋翼组件,包括:
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螺旋桨;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驱动轴。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旋翼组件。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通过在螺旋桨中采用锁固件,可以利用锁固件分别与桨毂、驱动轴之间的锁固关系,将桨毂固定于驱动轴,从而增强了螺旋桨与驱动轴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稳固程度,有助于提升无人飞行器的飞行稳定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的旋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的驱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的桨毂的仰视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的驱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的驱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的旋翼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的旋翼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的锁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的旋翼组件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的旋翼组件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的旋翼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的旋翼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现有技术中,螺旋桨通常通过螺栓、螺母以及插销等紧固件固定于驱动轴上。但是,在一些情况下,紧固件可能由于震动等而发生松脱,导致螺旋桨松脱或掉落,从而造成危及飞行安全和周边人员安全的危险情形。
为此,相关技术中提出了可在旋转过程中自紧固的螺旋桨,即螺旋桨在驱动轴的驱动下的转动方向,与螺旋桨紧固至驱动轴上的紧固方向一致,使得螺旋桨在转动过程中能够保持与驱动轴之间的紧固,从而避免发生现有技术中的螺旋桨松脱或掉落的情况。
然而,一方面,当驱动轴加速过快时,可能造成驱动轴与螺旋桨之间的过度旋转,从而使得螺旋桨深度锁死于驱动轴上,不便于用户对螺旋桨的快速拆卸;另一方面,当驱动轴急停时,螺旋桨可能由于惯性而继续旋转,从而导致螺旋桨相对于驱动轴自动旋松,甚至脱离驱动轴而造成“射桨”现象。
因此,本公开通过对螺旋桨的结构改进,以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中,改进后的螺旋桨应用于可移动物体,比如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例如无人飞行器等。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的旋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旋翼组件包括基于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螺旋桨1和驱动轴2;下面分别针对螺旋桨1和驱动轴2的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螺旋桨1可以包括:桨毂11、锁固件12和桨叶13等。虽然图1中仅示出了两个桨叶13,但本公开并不限制桨毂11可以连接的桨叶13的数量,比如一个桨毂11上可以连接一个、两个或更多的合理数量的桨叶13。其中,桨毂11与桨叶13之间可以采用固定连接或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或者,桨毂11与桨叶13之间可以一体成型,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驱动轴2上设有第一连接部,而桨毂11上设有与该第一连接部适配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使得驱动轴2可以通过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配合而驱动桨毂12进行旋转;那么,桨叶13可以跟随桨毂12进行同步旋转,从而产生推动力。换言之,本公开的驱动轴2并非现有技术中的圆柱状,而是以圆柱状为基础、在表面上形成预设形状的凸起或凹陷等的异形结构,而该“预设形状的凸起或凹陷”即可作为上述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下文中的第二限位部等。
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中,第二连接部可以通过榫卯配合适配连接至第一连接部。而基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设置位置、结构等的差异,可能存在多种情况,下面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部可以为驱动轴2上的凸起21;而第二连接部可以为图3所示的桨毂11的底面向上形成的凹槽111。其中,应当确定:一方面,凸起21与凹槽111之间相互配合,比如凸起21的外壁可以紧密贴合于凹槽111的内壁;另一方面,凸起21与凹槽111应当具有非圆形的水平截面,使得驱动轴2带动凸起21转动时,凸起21与凹槽111之间不会产生相对转动,从而确保桨毂11能够随之实现旋转。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由于凸起21位于驱动轴2的下方靠近底部位置,因而在装配时需要将驱动轴2从桨毂11的底面插入,直至凸起21与凹槽111能够实现相互配合。
当然,凸起21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比如图4所示,凸起21还可以采用类似于“五角星”的结构形式,那么只要桨毂11的底面的凹槽111也采用相适配的结构(图中未示出),即可确保驱动轴2带动桨毂11同步旋转,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部可以为驱动轴2上的台座结构22上表面的若干凸起23;而第二连接部可以为桨毂11的底面上形成的若干凹槽(图中未示出)。其中,若干凸起23与若干凹槽之间一一对应,使得驱动轴2带动台座结构22转动时,每个凸起23能够配合于相应的凹槽,以带动桨毂11随之实现旋转。
其中,桨毂11的底面可以位于最底部;或者,桨毂11的底面可以向上凹陷至所述桨毂11的内部,则图5所示台座结构22的至少一部分需要从桨毂11的底部伸入桨毂11内部后,从而使若干凸起23能够配合于该桨毂11底面上的若干凹槽。
同时,由于相互配合的若干凸起23、若干凹陷分别位于台座结构22和桨毂11的端面上,因而该实施例中对于各个部件的截面形状均不存在特殊需求;比如图5所示,驱动轴2上的台座结构22可以采用圆形截面,而不会导致驱动轴2与桨毂11之间的相对转动,即不影响驱动轴2对桨毂11的驱动作用。
类似地,第一连接部可以为驱动轴2上的台座结构22上表面的凹槽(图中未示出),而第二连接部为桨毂11的底面上形成的凸起(图中未示出),同样能够实现与图5所示实施例相似的配合关系,以实现驱动轴2对桨毂11的驱动作用,此处不再赘述。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通过榫卯结构实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配合,使得驱动轴2带动桨毂11进行旋转的过程中,无论驱动轴2发生急速转动或急停等,桨毂11始终能够维持与驱动轴2之间的同步转动,而不会影响驱动轴2与桨毂11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避免发生螺纹结构等存在的螺旋桨1深度锁死于驱动轴2或射桨等现象,从而有助于加强桨毂11与驱动轴2之间的连接稳固性,提升无人飞行器的飞行稳定性。
可见,本公开通过上述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配合,实现了驱动轴2对螺旋桨1的旋转驱动;而进一步地,本公开还需要确保螺旋桨1与驱动轴2之间的稳固连接,从而实现无人飞行器的飞行稳定性。
而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中,螺旋桨1与驱动轴2之间的稳固连接,需要通过两个配合关系的共同作用:桨毂11与锁固件12之间的稳固连接、锁固件12与驱动轴2之间的稳固连接。
桨毂11上可以包括第一限位部,而锁固件12上可以包括与该第一限位部适配的第四限位部,使得锁固件12可以通过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四限位部之间的配合实现自身与桨毂11之间的稳固连接;那么,当锁固件12还能够确保自身与驱动轴2之间的稳固连接时,可以认为锁固件12实现了将桨毂11固定于驱动轴2,即桨毂11与驱动轴2之间的稳固连接。
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锁固件12可以通过第一限位部与第四限位部之间的过盈配合使自身可转动地限位于桨毂11。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锁固件1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套设于桨毂11内。如图6所示,桨毂11的顶面可以向下形成第一柱状凹槽113,且第一限位部可以为该第一柱状凹槽113的内壁上的滑块114,而第四限位部可以为锁固件12外壁上的滑槽121(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滑槽121位于锁固件12底侧周向突出的边沿与顶部端帽之间);那么,锁固件1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套设于桨毂11的第一柱状凹槽113内,并使得滑块114通过过盈配合进入滑槽121中,从而一方面可以通过过盈配合来限制滑块114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即限制锁固件12与桨毂11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运动,以实现锁固件12与桨毂11之间的稳固连接,同时还能够通过滑块114与滑槽121之间的配合,实现锁固件12与桨毂11之间的相对转动。
类似地,第一限位部可以为第一柱状凹槽113的内壁上的滑槽,而第四限位部可以为锁固件12外壁上的滑块,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桨毂1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套设于锁固件12内。如图7所示,锁固件12的底面向上形成第二柱状凹槽122,第四限位部可以为第二柱状凹槽122的内壁上的滑块123,而第一限位部可以为桨毂11外壁上的滑槽115;那么,桨毂1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套设于锁固件12的第二柱状凹槽122内,并使得滑块123通过过盈配合进入滑槽115中,从而一方面可以通过过盈配合来限制滑块123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即限制锁固件12与桨毂11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运动,以实现锁固件12与桨毂11之间的稳固连接,同时还能够通过滑块123与滑槽115之间的配合,实现锁固件12与桨毂11之间的相对转动。
类似地,第四限位部可以为第二柱状凹槽122的内壁上的滑槽,第一限位部可以为桨毂11外壁上的滑块,此处不再赘述。
锁固件12可转动地装配至桨毂11,比如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滑块114与滑槽121之间的配合,实现锁固件12与桨毂11之间的相对转动,此处不再赘述。同时,驱动轴2上可以包括第二限位部,而锁固件12上可以包括与该第二限位部适配的第三限位部,则锁固件12可通过第三限位部在预设转动角度与第二限位部之间的配合使自身固定于驱动轴2;换言之,当锁固件12相对于桨毂11转动至预设转动角度时,第二限位部可以与第三限位部进行配合,以实现锁固件12与驱动轴2之间的稳固连接,从而实现桨毂11与驱动轴2之间的稳固连接。
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中,第三限位部可以在预设转动角度与第二限位部锁合,以使锁固件12固定于驱动轴2。比如,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或图4所示,第二限位部可以为驱动轴2的端部凸起24(即位于驱动轴2端部的凸起结构);而如图8所示,第三限位部可以为锁固件12上的预设开孔124;其中,当锁固件12处于非预设转动角度时,端部凸起24可伸入该预设开孔124,以及当锁固件12处于预设转动角度时,预设开孔124可限制该端部凸起24抽出。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以图2-3和图6所示实施例相结合,举例对锁固件12与驱动轴2之间的配合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假定锁固件12的下端套设于桨毂11的顶端内部,并通过桨毂11内壁上的滑块114与锁固件12外壁之间的过盈配合,以及滑块114与滑槽121之间的转动配合,实现桨毂11与锁固件12之间的垂直方向限位和水平方向上的相对转动。同时,桨毂11底部的凹槽111与驱动轴2上的凸起21相互配合,以实现桨毂11与驱动轴2之间的同步旋转。由于锁固件12位于桨毂11的顶部,而驱动轴2需要从桨毂11的底部插入来实现凹槽111与凸起21之间的配合,因而凹槽111可以与顶部的第一柱状凹槽113导通,即桨毂11采用中空结构,以使得驱动轴2的端部凸起24能够穿过桨毂11后,配合于预设开孔124。
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预设开孔124可以位于锁固件12内壁上的两个挂台125之间;通过合理配置挂台125,可以使得预设开孔124的规格配合于端部凸起24,则当锁固件12处于图9所示的初始状态下时,可以确保端部凸起24能够穿过预设开孔124。其中,如图9所示,挂台125和预设开孔124在垂直方向上可以位于锁固件12的底面上;当然,该底面可以向上凹陷至锁固件12的内部,这取决于锁固件12与桨毂11等之间的结构配合和空间配合等,但并不影响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如图10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中端部凸起24与预设开孔124的结构特征,因而当锁固件12相对于图9所示的初始位置产生转动时,比如转动角度为90°即可呈现为图10所示的状况,使得端部凸起24与挂台125产生垂直方向上的干涉,即该挂台125可以阻挡端部凸起24在图10所示状态下的垂直方向运动(通过对比图9和图10,图9中的挂台125分别位于端部凸起24左右两侧,且端部凸起24从两个左右两个挂台125之间的预设开孔124伸出;而在图10中由于锁固件12的转动,仅能看到位于端部凸起24后方的一个挂台125,而另一挂台125以及预设开孔124由于视角原因无法示出),从而阻止了端部凸起24通过预设开孔124抽出锁固件12,使得锁固件12与驱动轴2之间实现了稳固连接,也进而实现了桨毂11与驱动轴2之间的稳固连接。
此外,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中,以图6所示的实施例为例,当滑块114通过过盈配合进入滑槽121之后,该滑块114与滑槽112之间仍然可以保持过盈配合关系,即滑块114在滑槽112中滑动时存在一定的相互挤压而产生相应的阻力。而滑槽121上还可以设有可容纳该滑块114的止位凹槽126,即该滑块114滑入该止位凹槽126时,上述按压而产生的阻力将减弱或消失;并且,该止位凹槽126的设置位置可以相关于锁固件12与驱动轴2之间的配合角度,比如当锁固件12处于可使驱动轴2的端部凸起24插入预设开孔124的第一转动角度时,滑块114可以滑入相应的止位凹槽126,当锁固件12处于可阻止驱动轴2的端部凸起24抽离预设开孔124的第二转动角度时,滑块114可以滑入相应的另一个止位凹槽126,那么由于滑块114滑入止位凹槽126时存在滑动阻力的减弱或消失,因而可使用户感受到明显的滑动差异,从而确定自身对锁固件12的转动角度是否已经到位,有助于避免用户转动不到位而导致驱动轴2无法插入或无法抽离,或者由于转动不到位而导致锁固件12没有与驱动轴2稳固连接,并防止可能由此造成的安全风险。其中,如图6所示,锁固件12的外壁上还可以设有若干防滑凸起127,从而在用户手动转动锁固件12时,避免出汗等原因而导致对锁固件12的转动不畅,有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对比图9和图10,在图9中可见位于锁固件12顶部右侧的防滑凸起127,而图10中由于锁固件12的转动而导致防滑凸起127不可见,以表现出锁固件12的转动)。
类似地,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桨毂11外壁上可以设置止位凹槽116,可以达到与上述的止位凹槽126相同的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在锁固件12内可以设有弹性件128,比如该弹性件128可以通过预设开孔124置于锁固件12内部;举例而言,弹性件128可以为弹簧。弹性件128的顶部固定设置、底部朝向预设开孔124,可在端部凸起24伸入预设开孔124时产生形变,以形成将端部凸起24抵出预设开孔124的趋势;其中,如图11所示,在弹性件128的底部可以设一薄片129,使得端部凸起24与弹性件128通过该薄片129实现接触和相互作用。
一种情况下,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锁固件12仅底部向上凹陷,以形成上述的预设开孔124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挂台125等,而顶部并不导通,则弹性件128的顶部可以固定于锁固件12的顶侧内壁处;其中,图11为了更清楚地表现出弹性件128的装配方式,将锁固件12分为两个部分,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锁固件可以由这两个部分组合形成,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结构,本申请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另一种情况下,如图12所示,锁固件12可以采用中空结构,则锁固件12的顶部可以设置装饰件14,一方面该装饰件14可以对锁固件12等内部结构进行遮挡,以获得更佳的用户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可以使弹性件128的顶部固定于该装饰件14的顶侧内壁,从而当装饰件14被安装至锁固件12顶部时,该弹性件128可以伸入锁固件12内部,以配合于驱动轴2的端部凸起24。
如图12所示,当驱动轴2的端部凸起24未插入预设开孔124时,弹性件128的底部(可以通过薄片129)抵于挂台125的顶面;而当驱动轴2的端部凸起24插入预设开孔124后,如图9所示,弹性件128可以被压缩而上移,使得端部凸起24的底面高于挂台125的顶面,同时弹性件128由于压缩形变而产生相应的反向作用力,那么用户必须对锁固件12进行转动至如图10所示的状态下,使得端部凸起24的底面抵于挂台125的顶面,才能够实现锁固件12与驱动轴2之间的稳固连接,否则端部凸起24(即驱动轴2)将被弹性件128产生的反向作用力弹出(应当理解为锁固件12与驱动轴2之间的相对运动)预设开孔124,从而实现对用户的防呆设计,避免用户忘记对锁固件12进行转动操作。
在图9、10和12所示的实施例中,装饰件14可以对锁固件12上所有暴露于视野中的部位均进行包裹,从而在视觉上形成对该锁固件12的“隐藏”,给用户带来更佳的视觉感受,有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本申请并不限制装饰件14的设置形式,比如装饰件14也可以仅对锁固件12的部分结构进行遮挡,比如仅对顶部进行遮挡,那么一方面可以实现对顶部遮挡而带来的视觉效果提升,另一方面当锁固件12为中空结构时,还可以用于设置弹性件128,以实现防呆设计。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3)

1.一种螺旋桨,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该可移动物体的驱动单元通过驱动轴使所述螺旋桨旋转;所述螺旋桨包括:
桨毂,包括第一限位部和与所述驱动轴上的第一连接部适配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驱动轴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配合使所述桨毂旋转;
锁固件,可转动地装配至所述桨毂,包括与所述驱动轴上的第二限位部适配的第三限位部,以及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适配的第四限位部;其中,所述锁固件可通过所述第三限位部在预设转动角度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的配合使自身固定于所述驱动轴,且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之间的配合使所述桨毂固定于所述驱动轴;
与所述桨毂相连的多个桨叶,用于旋转以产生推进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榫卯配合适配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所述驱动轴上具有非圆形水平截面的凸起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桨毂的底面向上形成的具有非圆形水平截面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所述驱动轴上的台座结构上表面的凸起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桨毂的底面上形成的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所述驱动轴上的台座结构上表面的凹槽时,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桨毂的底面上形成的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部在所述预设转动角度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锁合,以使所述锁固件固定于所述驱动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限位部为所述驱动轴的端部凸起时,所述第三限位部为所述锁固件上的预设开孔;其中,当所述锁固件处于非预设转动角度时,所述端部凸起可伸入所述预设开孔,以及当所述锁固件处于所述预设转动角度时,所述预设开孔可限制所述端部凸起抽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开孔位于所述锁固件的底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向上凹陷至所述锁固件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开孔内还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可在所述端部凸起伸入所述预设开孔时产生形变,以形成将所述端部凸起抵出所述预设开孔的趋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装饰件,装配于所述锁固件的顶部;
其中,当所述锁固件的顶面与所述预设开孔导通为中空结构时,所述弹性件的顶部固定连接至所述装饰件的顶侧内壁,且所述弹性件可在所述装饰件装配至所述锁固件时伸入所述锁固件内部,以配合于所述端部凸起。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件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之间的过盈配合使自身可转动地限位于所述桨毂,以使所述桨毂固定于所述驱动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之间实现过盈配合时,所述锁固件的至少一部分套设于所述桨毂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桨毂的顶面向下形成第一柱状凹槽,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所述第一柱状凹槽的内壁上的滑块,所述第四限位部为所述锁固件外壁上的滑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桨毂的顶面向下形成第一柱状凹槽,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所述第一柱状凹槽的内壁上的滑槽,所述第四限位部为所述锁固件外壁上的滑块。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之间实现过盈配合时,所述桨毂的至少一部分套设于所述锁固件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件的底面向上形成第二柱状凹槽,所述第四限位部为所述第二柱状凹槽的内壁上的滑块,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所述桨毂外壁上的滑槽。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件的底面向上形成第二柱状凹槽,所述第四限位部为所述第二柱状凹槽的内壁上的滑槽,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所述桨毂外壁上的滑块。
19.根据权利要求14、15、17或18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通过过盈配合抵于所述滑槽表面;所述滑槽上还设有可容纳所述滑块的止位凹槽,所述滑块可在所述锁固件转至所述预设转动角度时滑入所述止位凹槽。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件的外壁上还设有若干防滑凸起。
21.一种驱动轴,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配合于所述可移动物体的驱动单元使如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旋转;所述驱动轴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适配连接于所述螺旋桨的桨毂上的第二连接部,所述驱动轴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配合使所述桨毂旋转;
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适配于所述螺旋桨的锁固件上的第三限位部,所述驱动轴可使所述锁固件处于预设转动角度时,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之间的配合以固定所述锁固件。
22.一种旋翼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驱动轴。
23.一种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旋翼组件。
CN201610212635.7A 2016-04-06 2016-04-06 螺旋桨、驱动轴、旋翼组件和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 Active CN1057094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12635.7A CN105709429B (zh) 2016-04-06 2016-04-06 螺旋桨、驱动轴、旋翼组件和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12635.7A CN105709429B (zh) 2016-04-06 2016-04-06 螺旋桨、驱动轴、旋翼组件和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9429A CN105709429A (zh) 2016-06-29
CN105709429B true CN105709429B (zh) 2018-06-19

Family

ID=56160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12635.7A Active CN105709429B (zh) 2016-04-06 2016-04-06 螺旋桨、驱动轴、旋翼组件和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094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6017B (zh) * 2017-03-10 2023-11-10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桨快速装拆结构及无人飞行器
CN109606645A (zh) * 2018-12-28 2019-04-12 成都纵横大鹏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桨叶结构及无人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306224U (zh) * 2013-05-31 2013-11-27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螺旋桨及具有该螺旋桨的飞行器
FR3012968B1 (fr) * 2013-11-13 2016-01-08 Parrot Drone a voilure tournante avec helices a entrainement direct et montage rapide
FR3017667B1 (fr) * 2014-02-14 2019-05-03 Safran Aircraft Engines Dispositif pour une helice non carenee a pales a calage variable d'une turbomachine
CN204056308U (zh) * 2014-07-07 2014-12-31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云台快速插接装置及飞行器
CN204210728U (zh) * 2014-11-04 2015-03-1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锁定机构,具有锁定机构的螺旋桨及飞行器
CN105173072B (zh) * 2015-07-23 2018-01-23 广州飞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装置和飞行器
CN205044957U (zh) * 2015-08-25 2016-02-24 普宙飞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飞行器的桨叶防松脱锁紧装置
CN205699446U (zh) * 2016-04-06 2016-11-2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螺旋桨、驱动轴、旋翼组件和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9429A (zh) 2016-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09429B (zh) 螺旋桨、驱动轴、旋翼组件和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
CN104743104B (zh) 具有无齿轮驱动的且快速安装的螺旋桨的旋翼无人飞机
CN205699446U (zh) 螺旋桨、驱动轴、旋翼组件和自推进式的可移动物体
CN108232711A (zh) 一种改进型电源固定插接座装置
CN104841577A (zh) 将驱动器与离心机转子可拆卸地连接的传动头,包括这种传动头的套件,和离心机
CN104638481B (zh) 一种海运集装箱用工业插头
EP3868657A1 (en) Engine/propeller connection assembly
CN104352094B (zh) 用于滑轨的齿轮机构
CN106170631A (zh) 具有锚定构件的轴承
CN210212127U (zh) 一种自动锁定的儿童安全座椅支撑腿
CN208267710U (zh) 一种窗扇锁定装置
CN105615701B (zh) 多功能料理机的刀具更换结构
CN204531678U (zh) 一种可防技术开启的叶片锁芯
CN106837795B (zh) 防反转自动分离采油螺杆泵直驱系统
CN106402313B (zh) 传动组件及具有其的转页扇
CN210370285U (zh) 一种门窗合页
CN205734301U (zh) 一种直驱式角向磨光机
CN208749655U (zh) 一种叶轮与驱动装置的连接结构及油烟机
CN107453164A (zh) 一种稳定的吹风机装置
CN109026827A (zh) 一种叶轮与驱动装置的连接结构及油烟机
CN201052415Y (zh) 遥控车电动启动装置
CN205617942U (zh) 一种双动钩头锁
CN205882969U (zh) 一种带制动器的电机
CN202593808U (zh) 一种游艇前部手扶梯
CN207153855U (zh) 绞肉机的安全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