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76896B - 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76896B
CN105676896B CN201610005906.1A CN201610005906A CN105676896B CN 105676896 B CN105676896 B CN 105676896B CN 201610005906 A CN201610005906 A CN 201610005906A CN 105676896 B CN105676896 B CN 1056768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bot
feed
inertia
formula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059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76896A (zh
Inventor
梅雪松
宋哲
陶涛
孔凡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00590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7689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6768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768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768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768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3/00Control of linear speed; Control of angular speed; Control of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e.g. of a prime mover
    • G05D13/62Control of linear speed; Control of angular speed; Control of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e.g. of a prime mover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e.g. use of a tachometric dynamo, use of a transducer converting an electric value into a displac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Feedback Control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通过对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以等效前后动能相等,推导出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的数学表达式。利用等效惯量变化与位置之间存在的关系,由位置值θ实时计算出负载的等效惯量通过传动比i折算后与电机的转动惯量JM叠加,得到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J。最后再由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J调节电流前馈系数α,以此改变前馈量,从而提高伺服控制的效果。这种方法不需要对机器人负载的转动惯量进行辨识,采用前馈控制消除了惯量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结构简单,实用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伺服控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机器人作为高端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和医疗服务等领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传统的机器人伺服控制系统常采用由电流环、速度环和位置环构成的三闭环控制方式。在机器人系统中,由于各关节的机械特性随着机器人的运动而变化,因而机器人的负载惯量也随着机器人的运动而变化。采用传统的伺服控制方法,难以保证机器人高速高精度的平稳运行。针对负载转动惯量变化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已有多种控制方法,比如自适应控制,惯量辨识及控制等。这几种典型的控制方法,都需要经过先辨识转动惯量,然后再修正控制参数。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该方法在控制过程中,消除了惯量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且不需要对负载的转动惯量进行辨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以等效前后机器人系统的动能相等为依据,由机器人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得到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的数学模型;
利用等效惯量变化与位置θ之间存在的关系,由位置值θ实时计算出负载的等效惯量通过传动比i折算后与电机的转动惯量JM叠加,得到机器人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J;
在伺服系统位置环、速度环和电流环的基础上,引入速度前馈控制和电流前馈控制;将速度前馈作用在速度闭环给定信号上,同时将电流前馈作用在电流闭环给定信号上,通过调节电流前馈系数α和速度前馈系数β,以此改变前馈控制量,提高伺服控制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通过机器人的关节坐标θ计算获得,其中:
对于非冗余机器人:
对于冗余机器人:
式中,J∈R6×n为机器人速度雅可比矩阵;θ∈Rn×1为机器人关节坐标;M(θ)∈Rn×n为关节空间惯性矩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通过机器人的关节坐标θ计算的具体步骤包括:
n自由度的旋转关节机器人的运动学方程为:
式中,X∈R6×1为机器人末端的位姿;J∈R6×n为机器人速度雅可比矩阵;θ∈Rn×1为机器人关节坐标;
用关节空间表示的动力学方程为:
式中M(θ)∈Rn×n为关节空间惯性矩阵;为哥氏力和向心力产生的等效力矩;G(θ)∈Rn×1为重力矩;τ∈Rn×1为关节驱动力矩;
在关节空间中,机器人的动能可表示为:
在操作空间中,设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为则机器人的动能又可以表示为:
对于非冗余机器人,速度雅可比J可逆,由机器人系统的动能相等,联立式(3)和式(4)可得:
对于冗余机器人,对式(2)两边同时乘以JM-1(θ),可得:
由力和力矩的对偶性,有:
τ=JTF (7)
对式(1)两边进行求导,则得机器人末端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关系:
将式(7)和式(8)代入式(6),可得:
由式(9)可知,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机器人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J为:
式中JM为电机的转动惯量;为主动件l驱动电机的负载惯量,是负载等效惯量中的某一项;i为电机与主动件l之间的传动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电流前馈系数α通过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J来调节,其关系式如下:
其中,Kt为转矩系数。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电流前馈系数α的具体计算如下:
按照控制器的工程设计方法,综合电流环的控制对象,电流环的开环传递函数可以简化为:
式中,K=Ki/Rτc,R为电机电枢回路的电阻;Tsf为开关周期和滤波时间常数之和;Gi(s)是电流PI控制器的传递函数,Ki是电流PI控制器的比例系数,τi是控制器积分时间常数;
由此可知,对应的电流环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将电流前馈作用在电流闭环的给定信号上,电流环的给定信号由速度环给出,将电流闭环等效成一阶惯性环节,去掉高次项,电流环的闭环传递函数可近似为:
保证加减速阶段的位置跟踪误差接近于零,则电流前馈通道的所有传递函数乘积应为1,设电流前馈的传递函数为Fa(s),由此可得:
由式(15)可得:
忽略掉高次项,可得电流前馈的前馈系数α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速度前馈系数β关系式如下:
其中,Kv为等效惯性环节的增益,可由电机的设定转速和实际转速的对应关系得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速度前馈系数β具体计算如下:
将速度前馈作用在速度闭环的给定信号上,速度环的给定信号由位置环给出,将速度闭环等效成一阶惯性环节,故速度环的闭环传递函数可表示为:
为实现输出信号对输入信号的完全跟踪,前馈通道的所有传递函数乘积应为1,设速度前馈的传递函数为F(s),由此可得:
式中τv为等效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Kv为等效惯性环节的增益,可由电机的设定转速和实际转速的对应关系得出;Gn(s)是速度PI控制器的传递函数,Kn是速度PI控制器的比例系数,τn是控制器积分时间常数;
由式(19)可得:
忽略掉高次项,可得速度前馈的前馈系数β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对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以等效前后动能相等,推导出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的数学表达式。利用等效惯量变化与位置之间存在的关系,由位置值θ实时计算出负载的等效惯量通过传动比i折算后与电机的转动惯量JM叠加,得到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J。最后再由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J调节电流前馈系数α,以此改变前馈量,从而提高伺服控制的效果。
这种方法直接利用等效惯量与位置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获得负载的等效惯量,而不需要通过辨识算法进行辨识,减少了算法的运行时间,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实时性,且该控制方法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根据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调节和整定电流前馈系数,消除了机器人转动惯量的变化对伺服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伺服系统采用前馈控制结构,使得在变化的转动惯量对系统性能产生影响之前,就将其影响效果消除掉,提高了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前馈控制方法流程框图;
图2为伺服系统控制结构图;
图3为电流环的控制结构图;
图4为速度环的控制结构图;
图5为速度闭环等效后的控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该实施方式仅适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以等效前后机器人系统的动能相等为依据,由机器人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得到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的数学模型;
S200:利用等效惯量变化与位置θ之间存在的关系,由位置值θ实时计算出负载的等效惯量通过传动比i折算后与电机的转动惯量JM叠加,得到机器人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J;
S300:在伺服系统位置环、速度环和电流环控制的基础上,引入速度前馈控制和电流前馈控制;将速度前馈作用在速度闭环给定信号上,同时将电流前馈作用在电流闭环给定信号上,通过调节电流前馈系数α和速度前馈系数β,以此改变前馈控制量,提高伺服控制的效果。
如图2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以n自由度的旋转关节机器人为例,其运动学方程为:
式中X∈R6×1为机器人末端的位姿;J∈R6×n为机器人速度雅可比矩阵;θ∈Rn×1为机器人关节坐标。
用关节空间表示的动力学方程为:
式中M(θ)∈Rn×n为关节空间惯性矩阵;为哥氏力和向心力产生的等效力矩;G(θ)∈Rn×1为重力矩;τ∈Rn×1为关节驱动力矩。
在关节空间中,机器人的动能可表示为:
在操作空间中,设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为则机器人的动能又可以表示为:
对于非冗余机器人,速度雅可比J可逆,由机器人系统的动能相等,联立式(3)和式(4)可得:
对于冗余机器人,速度雅可比J的逆矩阵不存在,需要求广义逆矩阵。
对式(2)两边同时乘以JM-1(θ),可得:
由力和力矩的对偶性,有:
τ=JTF (7)
对式(1)两边进行求导,则得机器人末端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关系:
将式(7)和式(8)代入式(6),可得:
由式(9)可知,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为:
可以看出,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是机器人位形的函数,它的值随着机器人位置θ的不同而改变。假定负载等效惯量中的某一项与主动件l相关,即为主动件l驱动电机的负载惯量,则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为:
式中JM为电机的转动惯量;i为电机与主动件l之间的传动比。
机器人伺服系统的控制框图如图2所示,位置环采用比例控制,速度环和电流环采用比例积分控制。在此基础上分别引入速度前馈控制和电流前馈控制,其中α和β分别是电流前馈系数和速度前馈系数。在实际控制中通过调节系数α和β,以此改变前馈控制量,从而提高伺服控制的效果。
对于多闭环控制系统,应先从内环开始逐步向外扩展,因此首先对电流环进行分析。Gi(s)是电流PI控制器的传递函数,如图3所示,Ki是电流PI控制器的比例系数,τi是控制器积分时间常数。
按照控制器的工程设计方法,综合电流环的控制对象,图3所示电流环的开环传递函数可以简化为:
式中K=Ki/Rτc,R为电机电枢回路的电阻;Tsf为开关周期和滤波时间常数之和。
由此可知,对应的电流环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如图3所示控制结构中,将电流前馈作用在电流闭环的给定信号上。电流环的给定信号由速度环给出,由于速度环的截止频率比较低,因此可将电流闭环等效成一阶惯性环节,去掉高次项,电流环的闭环传递函数可近似为:
如果要保证加减速阶段的位置跟踪误差接近于零,则电流前馈通道的所有传递函数乘积应为1,设电流前馈的传递函数为Fa(s),由此可得:
由式(15)可得:
忽略掉高次项,可得电流前馈的前馈系数α为:
由前述可知,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J为机器人位置θ的函数。当机器人的位置发生变化时,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J也随之变化,通过式(17)调节电流前馈系数α,以此改变前馈量,提高控制效果。
同样地,如图4所示控制结构中,Gn(s)是速度PI控制器的传递函数,Kn是速度PI控制器的比例系数,τn是控制器积分时间常数。将速度前馈作用在速度闭环的给定信号上,速度环的给定信号由位置环给出,由于位置环的各时间常数远小于速度环,因此可将速度闭环等效成一阶惯性环节,故速度环的闭环传递函数可表示为:
速度闭环等效后的控制结构如图5所示,为实现输出信号对输入信号的完全跟踪,前馈通道的所有传递函数乘积应为1,设速度前馈的传递函数为F(s),由此可得:
式中τv为等效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Kv为等效惯性环节的增益,可由电机的设定转速和实际转速的对应关系得出。
由式(19)可得:
忽略掉高次项,可得速度前馈的前馈系数β为:
综合以上分析,伺服系统控制结构如图2所示,在位置环、速度环和电流环的基础上,引入速度前馈控制和电流前馈控制。其中,速度前馈系数β通过式(21)设定,电流前馈系数α根据式(17)进行调节。由式(11)可知,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J是机器人位置θ的函数,可由式(5)或式(10)经过计算得出。将速度前馈作用在速度闭环给定信号上,同时将电流前馈作用在电流闭环给定信号上,以此改变前馈量,提高伺服控制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的实施实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实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以等效前后机器人系统的动能相等为依据,由机器人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得到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的数学模型;
利用等效惯量变化与关节坐标θ之间存在的关系,由关节坐标θ实时计算出负载的等效惯量通过传动比i折算后与电机的转动惯量JM叠加,得到机器人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Jsum
在伺服系统位置环、速度环和电流环的基础上,引入速度前馈控制和电流前馈控制;将速度前馈作用在速度闭环给定信号上,同时将电流前馈作用在电流闭环给定信号上,通过调节电流前馈系数α和速度前馈系数β,以此改变前馈控制量,提高伺服控制的效果;
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通过机器人的关节坐标θ计算获得,其中:
对于非冗余机器人:
对于冗余机器人:
式中,J∈R6×n为机器人速度雅可比矩阵;θ∈Rn×1为机器人关节坐标;M(θ)∈Rn×n为关节空间惯性矩阵;
所述的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通过机器人的关节坐标θ计算的具体步骤包括:
n自由度的旋转关节机器人的运动学方程为:
式中,X∈R6×1为机器人末端的位姿;J∈R6×n为机器人速度雅可比矩阵;θ∈Rn×1为机器人关节坐标;
用关节空间表示的动力学方程为:
式中M(θ)∈Rn×n为关节空间惯性矩阵;为哥氏力和向心力产生的等效力矩;G(θ)∈Rn×1为重力矩;τ∈Rn×1为关节驱动力矩;
在关节空间中,机器人的动能可表示为:
在操作空间中,设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为则机器人的动能又可以表示为:
对于非冗余机器人,速度雅可比J可逆,由机器人系统的动能相等,联立式(3)和式(4)可得:
对于冗余机器人,对式(2)两边同时乘以JM-1(θ),可得:
由力和力矩的对偶性,有:
τ=JTF (7)
对式(1)两边进行求导,则得机器人末端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关系:
将式(7)和式(8)代入式(6),可得:
由式(9)可知,机器人的负载等效惯量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器人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Jsum为:
式中JM为电机的转动惯量;为主动件l驱动电机的负载惯量,是负载等效惯量中的某一项;i为电机与主动件l之间的传动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流前馈系数α通过电机轴上总的转动惯量Jsum来调节,其关系式如下:
其中,Kt为转矩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流前馈系数α的具体计算如下:
按照控制器的工程设计方法,综合电流环的控制对象,电流环的开环传递函数可以简化为:
式中,K=Ki/Rτi,R为电机电枢回路的电阻;Tsf 为开关周期和滤波时间常数之和;Ki是电流PI控制器的比例系数,τi是控制器积分时间常数;
由此可知,对应的电流环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将电流前馈作用在电流闭环的给定信号上,电流环的给定信号由速度环给出,将电流闭环等效成一阶惯性环节,去掉高次项,电流环的闭环传递函数可近似为:
保证加减速阶段的位置跟踪误差接近于零,则电流前馈通道的所有传递函数乘积应为1,设电流前馈的传递函数为Fa(s),由此可得:
由式(15)可得:
忽略掉高次项,可得电流前馈的前馈系数α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速度前馈系数β关系式如下:
其中,Kv为等效惯性环节的增益,可由电机的设定转速和实际转速的对应关系得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速度前馈系数β具体计算如下:
将速度前馈作用在速度闭环的给定信号上,速度环的给定信号由位置环给出,将速度闭环等效成一阶惯性环节,故速度环的闭环传递函数可表示为:
为实现输出信号对输入信号的完全跟踪,前馈通道的所有传递函数乘积应为1,设速度前馈的传递函数为F(s),由此可得:
式中τv为等效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Kv为等效惯性环节的增益,可由电机的设定转速和实际转速的对应关系得出;
由式(19)可得:
忽略掉高次项,可得速度前馈的前馈系数β为:
CN201610005906.1A 2016-01-06 2016-01-06 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 Active CN1056768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05906.1A CN105676896B (zh) 2016-01-06 2016-01-06 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05906.1A CN105676896B (zh) 2016-01-06 2016-01-06 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76896A CN105676896A (zh) 2016-06-15
CN105676896B true CN105676896B (zh) 2018-12-07

Family

ID=56299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05906.1A Active CN105676896B (zh) 2016-01-06 2016-01-06 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768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21209B (zh) * 2016-09-18 2019-08-09 上海交通大学 腕部康复机器人助动训练的力反馈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6313044B (zh) * 2016-09-20 2018-09-1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工业机器人前馈力矩补偿方法
CN107390525B (zh) * 2017-07-27 2020-07-10 清华大学 一种应用于混联机构的控制系统参数整定方法
CN108418484B (zh) * 2018-02-08 2020-02-04 威科达(东莞)智能控制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应用该介质的交流永磁伺服系统
CN108681252B (zh) * 2018-05-15 2021-01-01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多机械臂系统有限时间参数辨识与位置同步控制方法
CN109412495B (zh) * 2018-11-22 2021-07-02 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 参数自调整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861090B (zh) * 2019-12-03 2021-04-06 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 一种力矩前馈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1397916A (zh) * 2020-04-03 2020-07-10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一种履带车辆动力性能台架试验动态加载方法
CN111546329B (zh) * 2020-04-10 2022-03-04 驰驱电气(嘉兴)有限公司 一种多关节机器人伺服增益一致性控制方法
CN113031622A (zh) * 2021-03-24 2021-06-25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大惯量清漂机器人精确定位控制方法
CN113848939B (zh) * 2021-10-14 2022-04-26 河南嘉晨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车辆加减速动态性能改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4111A (zh) * 2007-01-17 2009-11-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伺服电机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2497156A (zh) * 2011-12-27 2012-06-13 东南大学 永磁同步电机速度环的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方法
CN103302667A (zh) * 2012-03-15 2013-09-1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机器人控制方法、机器人控制装置和机器人控制系统
CN104950806A (zh) * 2015-06-18 2015-09-3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gmdh数据挖掘算法的机床进给系统前馈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4111A (zh) * 2007-01-17 2009-11-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伺服电机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2497156A (zh) * 2011-12-27 2012-06-13 东南大学 永磁同步电机速度环的神经网络自校正控制方法
CN103302667A (zh) * 2012-03-15 2013-09-1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机器人控制方法、机器人控制装置和机器人控制系统
CN104950806A (zh) * 2015-06-18 2015-09-3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gmdh数据挖掘算法的机床进给系统前馈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dentification of dynamic parameters and feedforward control for a conventional industrial manipulator;Caccavale F,等;《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19941231;第2卷(第6期);第1039-1050页 *
基于前馈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统高速定位控制;赫双晖,等;《微特电机》;20101231;第38卷(第2期);摘要、第36-37页及图5 *
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动惯量辨识及状态估计;丁信忠,等;《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0430;第42卷(第2期);第70-7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76896A (zh) 201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76896B (zh) 一种应用于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前馈控制方法
Zhang et al. Adaptive proportional-derivative sliding mode control law with improved transient performance for underactuated overhead crane systems
Kuantama et al. PID and Fuzzy-PID control model for quadcopter attitude with disturbance parameter
CN108628172B (zh) 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机械臂高精度运动控制方法
Sun et al. Global stability of a saturated nonlinear PID controller for robot manipulators
Fang et al. Feedback linearization and continuous sliding mode control for a quadrotor UAV
Li et al. Anti-swing control for an overhead crane with fuzzy compensation
CN106272436B (zh) 一种基于变负载的服务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
JP3981773B2 (ja) ロボット制御装置
Raharja et al. Hover position quadrotor control with fuzzy logic
CN108453741A (zh) 一种工业机器人柔性伺服控制方法
CN106426163A (zh) 电动机的控制装置
Ghiglino et al. OQTAL: Optimal quaternion tracking using attitude error linearization
CN109947099B (zh) 一种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机器人控制方法及装置
Parivash et al. Trajectory tracking control for a quadrotor using fuzzy pid control scheme
Thanh et al. Robust control law using h-infinity for wheeled inverted pendulum systems
Babaei et al. Robust backstepping control of a quadrotor uav using extended kalman bucy filter
CN106253779A (zh)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速度控制方法
Kim et al. Sliding mode backstepping control for variable mass hexa-rotor UAV
CN115202213A (zh) 一种基于自抗扰控制的四旋翼飞行器控制方法
Merzban et al. Comparison of various control techniques applied to a quadcopter
Farrage et al. Adaptive sliding mode contouring control with a nonlinear sliding surface for feed drive systems
CN111338369B (zh) 一种基于非线性逆补偿的多旋翼飞行控制方法
Dong et al. Adaptive backstepping controller design for quadrotor aircraft with unknown disturbance
Mekky et al. Experimental Implementation of an ANN controller for quadrotor trajectory control in confined environ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