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76608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76608B
CN105676608B CN201510861453.8A CN201510861453A CN105676608B CN 105676608 B CN105676608 B CN 105676608B CN 201510861453 A CN201510861453 A CN 201510861453A CN 105676608 B CN105676608 B CN 1056766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moval charge
charge
removal
illumination region
photorecep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614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76608A (zh
Inventor
大谷真司
久保宪生
藤岛正之
末浪浩二
清水克美
玉置贤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475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2206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475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1345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475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6052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6766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766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766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766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75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rea of the photoconductor to be charge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using magnetic brus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preconditioning the toner image before the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6Eliminating residual charges from a reusable imaging member
    • G03G21/08Eliminating residual charges from a reusable imaging member using optical radi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当以双组分显影方式进行显影时,能在避免产生显影不良的同时改善载体转移的问题。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对能形成静电潜影的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去除电荷光。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包含从有效外周面(410)中的磁刷接触区域(411)的一部分到磁刷接触区域(411)与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412)之间的区域。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已公知的有双组分显影方式。所述双组分显影方式通过由承载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磁刷的显影辊,使所述磁刷与转动的所述感光体的外周面接触,由此将所述感光体的外周面的静电潜影显影为调色剂像。
另一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提高所述调色剂像从所述感光体向纸或带构件等被转印介质转印的转印性,已公知的有进行转印前去除电荷的技术。所述转印前去除电荷,对所述感光体的外周面中的显影位置与所述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之间的区域照射去除电荷光。
可是,在所述双组分显影方式中,会产生载体转移的问题。所述载体转移是所述磁刷的所述载体转移到所述感光体的外周面的现象。所述载体转移也被称为载体显影等。在调整所述感光体的带电电位或所述载体的带电性的情况下,所述载体转移和显影不良成为折衷选择的关系。
所述显影不良例如包括:调色剂附着到所述感光体的外周面中的不应显影的区域的显影灰雾;或附着到所述感光体上的所述调色剂被所述载体的电力吸引而集中滞留在后端侧的后端集中滞留(後端溜まり)等。
因此,难以通过调整所述感光体的带电量或所述载体的带电性来在避免发生所述显影不良的同时改善所述载体转移的问题。
此外,由于受到所述显影部内的空间的制约和成本的制约等,通过提高显影部的磁铁的磁力以提高所述显影部的所述载体的保持力是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以双组分显影方式进行显影的情况下,能够在避免发生显影不良的同时改善载体转移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显影部,承载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磁刷,通过使所述磁刷与转动的感光体的外周面中的能够形成静电潜影的有效外周面接触,将所述静电潜影显影为调色剂像;前去除电荷发光部,对去除电荷对象区域照射去除电荷光,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包含从磁刷接触区域的一部分到所述磁刷接触区域与所述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之间的区域,所述磁刷接触区域是所述感光体的所述有效外周面中的所述磁刷接触的区域;以及去除电荷光控制部,根据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阶段性或连续性改变所述前去除电荷发光部的光量,当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低于预定的程度时,所述去除电荷光控制部使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大的情况下的所述前去除电荷发光部的光量小于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小的情况下的所述前去除电荷发光部的光量,当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不低于所述预定的程度时,所述去除电荷光控制部使所述前去除电荷发光部熄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显影转动体,承载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磁刷并转动,通过使所述磁刷与转动的感光体的外周面中的能够形成静电潜影的有效外周面接触,将所述静电潜影显影为调色剂像;回收转动体,与磁刷接触区域和所述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之间的部分相对并转动,回收所述感光体的所述有效外周面上的所述载体,所述磁刷接触区域是所述感光体的所述有效外周面中的所述磁刷接触的区域;以及前去除电荷发光部,从相对于所述回收转动体的位置位于所述感光体的转动方向的下游的位置对去除电荷对象区域照射去除电荷光,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包含从所述感光体的所述有效外周面中的所述磁刷接触区域的一部分到所述磁刷接触区域与所述转印位置之间的区域,所述回收转动体的外周面实施了使所述去除电荷光的反射率降低的处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所述显影转动体、外周面以黑色系的颜色形成的回收转动体以及所述前去除电荷发光部。外周面以黑色系的颜色形成的所述回收转动体,与所述感光体的所述有效外周面中的所述磁刷接触区域和所述转印位置之间的部分相对并转动,回收所述感光体的所述有效外周面上的所述载体。
按照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以双组分显影方式进行显影的情况下,能够在避免发生显影不良的同时改善载体转移的问题。
本说明书适当地参照附图,通过使对以下详细说明中记载的概念进行总结的内容简略化的方式来进行介绍。本说明书的意图并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此外,意图也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范围。此外,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解决本发明中任意部分中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沿第一方向观察时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及其周围部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沿第二方向观察时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及其周围部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关联设备的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前去除电荷光控制的步骤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的打印率与去除电荷光的光量的关系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沿第二方向观察时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及其周围部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关联设备的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沿第一方向观察时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及其周围部的结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前去除电荷光控制步骤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部具备的回收辊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例子,不具有限定本发明的技术性范围的性质。[第一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
首先,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简要结构。图像形成装置10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在箱体100内具备薄片体供给部2、薄片体输送部3、调色剂补充部40、图像形成部4、光扫描部5、定影部6、控制部8和操作显示部80等。
图像形成装置10例如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或数码复合机等。所述数码复合机兼具有所述打印机的功能和所述复印机的功能等。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串列式图像形成装置,为彩色打印机。因此,图像形成部4还具备中间转印带48、第二次清洁部480和第二次转印部49。
此外,图像形成部4具备分别与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各颜色对应的多个单色图像形成部4x。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向后述显影部43分别供给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各颜色的调色剂91的多个调色剂补充部40。
薄片体供给部2具备薄片体收容部21和薄片体送出部22。薄片体收容部21能重叠放置多个记录薄片体9。记录薄片体9是纸、铜版纸、明信片、信封和OHP纸等薄片体状的图像形成介质。
薄片体送出部22通过与记录薄片体9接触并转动,将记录薄片体9从薄片体收容部21向输送通道30送出。
薄片体输送部3具备校准辊31、输送辊32和排出辊33等。校准辊31和输送辊32把从薄片体供给部2供给的记录薄片体9朝向图像形成部4的第二次转印部49输送。此外,排出辊33将图像形成后的记录薄片体9从输送通道30的排出口向出纸盘101上排出。
[图像形成部]
单色图像形成部4x分别具备鼓状的感光体41、带电部42、显影部43、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第一次转印部45、第一次清洁部46和后去除电荷发光部47等。感光体41是利用激光被写入静电潜影的部件,是边转动边承载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像载体的一个例子。例如,各个感光体41可以是有机感光体或非晶态硅感光体。
以下,将感光体41的外周面中的能够形成所述静电潜影的区域亦即感光体41的外周面中的能够形成图像的最宽的区域称为有效外周面410。另外,图1~图3所示的第一方向D1是感光体41的宽度方向亦即沿感光体41的转动中心的水平方向。此外,第二方向D2是在水平面内与第一方向D1垂直的方向。
感光体41转动,带电部42使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均匀带电。进而,具备激光光源51的光扫描部5,通过扫描激光,在感光体41的带电的有效外周面410上写入静电潜影。进而,显影部43向感光体41供给调色剂91,由此将所述静电潜影显影为所述调色剂像。
此外,第一次转印部45将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上的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8上。此外,第一次清洁部46除去残留在感光体41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9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印带48是从感光体41转印所述调色剂像的被转印介质的一个例子。
中间转印带48形成为环状的环形带状构件。中间转印带48以架设在两个辊上的状态转动。在图像形成部4中,各个单色图像形成部4x分别将各颜色的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动的中间转印带48的表面。由此,在中间转印带48上形成各颜色的所述调色剂像重叠的彩色图像。
第二次转印部49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8上的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薄片体9。第二次清洁部480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8上的经过了第二次转印部49后的部分上的调色剂91。
定影部6将形成有图像的记录薄片体9夹入内置有加热器611的加热辊61和加压辊62之间并将所述记录薄片体9向下一工序送出。由此,定影部6加热记录薄片体9上的图像,将图像定影在记录薄片体9上。
本实施方式的显影部43以双组分显影方式进行显影。即,显影部43通过搅拌包含调色剂91和载体92的双组分显影剂90,使调色剂91带电,并将带电的调色剂91向感光体41供给。
载体92是具有磁性的粒状物。例如,载体92可以是包含粒状的磁性体和涂覆在所述磁性体表面的环氧树脂等合成树脂覆盖膜的粒状体。
如图2所示,显影部43具备显影槽4300、显影辊430、搅拌构件437和刮板438。此外,显影部43具备显影用的磁铁431。磁铁431内置在显影辊430中。显影辊430和磁铁431构成双组分显影剂承载用的磁铁辊。
显影槽4300是收容双组分显影剂90的容器。显影辊430和搅拌构件437在显影槽4300内转动。显影辊430分别以非接触的状态与感光体41相对设置,并可转动地被支承。
在显影动作时,显影辊430向与感光体4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由此,显影辊430和感光体41的外周面上的、彼此相对的部分分别向相同方向移动。
搅拌构件437搅拌显影槽4300内的双组分显影剂90。由此,使调色剂91以预定的极性带电。此外,载体92以与调色剂91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带电。
显影辊430是边承载被搅拌了的双组分显影剂90边转动的双组分显影剂承载体的一个例子。显影辊430把承载的双组分显影剂90中的、带电的调色剂91向感光体41供给。
更具体而言,显影辊430利用内置的磁铁431的磁力的作用,将双组分显影剂90作为磁刷900承载,并且将所述磁刷900向与转动的感光体41相对的位置输送。
此外,显影辊430通过使磁刷900接触转动的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将所述静电潜影显影为所述调色剂像。以下,把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磁刷900接触的区域称为磁刷接触区域411。
磁刷900中的调色剂91,利用施加在显影辊430上的显影偏压的作用,从显影辊430的表面向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所述静电潜影部分转移。由此,所述静电潜影被显影为调色剂像。
刮板438在承载在显影辊430的外周面上的磁刷900到达磁刷接触区域411的中途的位置,限制磁刷900的厚度。
显影辊430的外周面与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所述静电潜影的部分的电位差,具有与调色剂91的带电极性相同的极性。此外,显影辊430的外周面与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所述静电潜影以外的部分的电位差,具有与调色剂91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因此,磁刷900中的带电的调色剂91,在磁刷接触区域411中选择性地附着到感光体41上的所述静电潜影的部分上。
另一方面,磁刷900中的载体92,即使在通过磁刷接触区域411后,也被磁铁431的吸引力保持在显影辊430上。
[去除电荷发光部]
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对比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转印位置412更靠感光体41的转动方向上游的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去除电荷光。所述转印位置412是与第一次转印部45相对的位置,并且相对于与显影部43相对的位置位于感光体41的转动方向的下游。
后去除电荷发光部47对比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转印位置412更靠感光体41的转动方向下游的第二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4照射去除电荷光。第二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4是转印位置412和带电位置之间的区域。所述带电位置是与带电部42相对的位置,并且相对于转印位置412位于感光体41的转动方向的下游。
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和后去除电荷发光部47,例如分别为沿第一方向D1延伸形成的发光二极管阵列等。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和后去除电荷发光部47分别根据感光体41的感光特性,输出预定波长的所述去除电荷光。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后去除电荷发光部47对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与第一次清洁部46相对的清洁位置和所述带电位置之间的区域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另外,后去除电荷发光部47也可以对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所述转印位置和所述清洁位置之间的区域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
通过从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对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能够提高从所述带电位置的感光体41向中间转印带48转印所述调色剂像的转印性。
此外,通过从后去除电荷发光部47对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第二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4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能够消除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的电位不均。其结果,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通过带电部42的带电工序,成为更均匀的带电状态。
控制部8根据通过操作显示部80输入的输入信息和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所具备的各种电气设备。此外,控制部8使操作菜单等显示在操作显示部80上。此外,控制部8从主机装置接收图像形成作业,并执行针对所述图像形成作业的图像的图像处理。
例如,如图4所示,控制部8具备MPU(微处理器(Micro Processor Unit))81、存储部82、图像处理部83、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激光控制部85和通信部86等。
MPU81是执行各种计算处理的处理器。存储部82是预先存储用于使MPU81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和其他信息的非易失性的信息存储介质。此外,存储部82也是能通过MPU81进行各种信息的读写的信息存储介质。
控制部8通过使MPU81执行预先存储在存储部82中的各种程序,总体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
图像处理部83通过通信部86从未图示的主机装置输入图像形成作业,执行图像处理。例如,图像处理部83根据从所述主机装置得到的图像形成作业生成图像数据。
激光控制部85根据从图像处理部83得到的所述图像数据所表示的各像素的浓度,控制激光光源51的输出光量。由此,在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上形成与所述图像数据对应的所述静电潜影。
通信部86与个人计算机或便携终端等所述主机装置之间执行有线或无线的通信。例如,通信部86从所述主机装置接收所述图像形成作业。
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分别控制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和后去除电荷发光部47的发光状态。更具体而言,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至少在带电部42和显影部43停止时,使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和后去除电荷发光部47熄灭。此外,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在带电部42和显影部43的动作期间,使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和后去除电荷发光部47点亮。
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在带电部42和显影部43动作期间,使后去除电荷发光部47维持点亮状态。另外,由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进行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控制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可是,在所述双组分显影方式中,会产生载体转移的问题。所述载体转移是磁刷900的载体92转移到感光体41的外周面的现象。在调整感光体41的带电电位或载体92的带电性的情况下,所述载体转移和显影不良成为折衷选择的关系。
所述显影不良例如为显影灰雾或后端集中滞留等。所述显影灰雾是调色剂91附着到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不应显影的区域的显影。所述后端集中滞留是附着在感光体41上的调色剂91被显影辊430上的载体92的电力吸引,向感光体41的转动方向的下游集中滞留的现象。
因此,通过调整感光体41的带电量或载体92的带电性,在避免发生所述显影不良的同时改善所述载体转移的问题是困难的。
此外,通过提高显影部43的磁铁431的磁力来提高显影辊430的载体92的保持力的方法,因受到显影辊430内的空间的制约和成本的制约等,是更加困难的。
另一方面,如果采用具备以下所示的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0,则在以所述双组分显影方式进行显影的情况下,能够在避免发生所述显影不良的同时改善所述载体转移的问题。
[转印前去除电荷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和控制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点亮状态的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是对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的转印前去除电荷部的一个例子。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包含从磁刷接触区域411的一部分到磁刷接触区域411和转印位置412之间的区域为止的区域。此外,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从比显影部43的位置更靠感光体41的转动方向的下游的位置朝向所述磁刷接触区域411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所述去除电荷光的一部分,照射磁刷接触区域411。在该情况下,所述去除电荷光主要照射磁刷接触区域411中的感光体41的转动方向下游的部分,所述去除电荷光向比该部分更靠上游侧的行进,被磁刷900遮挡。
通常,所述载体转移容易发生在磁刷接触区域411的下游部分。在这样的磁刷接触区域411的下游部分中,如果通过所述去除电荷光的照射而使感光体41的带电量变小,则所述载体转移的发生受到抑制。
特别是,容易发生所述载体转移的区域,是从显影部43的磁铁431朝向感光体41产生的磁场的磁力峰值方向D0的磁力成分成为峰值磁力的80%的位置到磁刷接触区域411的转印位置412一侧的端部为止的区域。所述磁力峰值方向D0是磁铁431朝向感光体41产生的磁场的磁力成为峰值的方向。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显影部43的磁铁431的最接近感光体41的主极4311,朝向感光体41产生磁场。所述主极4311产生的磁场,形成向感光体41立起的磁刷900。
因此,优选的是,磁铁431的主极4311朝向感光体41产生的磁场的磁力峰值方向D0的磁力成分成为峰值磁力的80%的位置,包含在作为所述去除电荷光的照射区域的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中。
此外,由于磁刷900的遮光作用,磁刷接触区域411的上游侧部分亦即主要是调色剂91向感光体41转移的显影区域的所述去除电荷光的影响小。因此,难以发生因所述去除电荷光使所述显影区域的带电量降低引起的显影不良。
另外,由于因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所述去除电荷光引起的所述显影不良,是由于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的调色剂91的保持力减弱而导致所述调色剂像的一部分缺损的现象等。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通过电引力保持调色剂91。
可是,希望能进一步可靠地避免因所述去除电荷光引起的所述显影不良。例如,即使在选择了较高输出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情况下、以及由于磁刷900的形成状态的变化而产生了所述遮光作用的变化等情况下,也希望能够避免因所述去除电荷光引起的所述显影不良。
于是,本实施方式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和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根据感光体41的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改变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光量。如后所述地,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使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大的情况下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光量小于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小的情况下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光量。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以横跨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的整个范围的方式形成。由此,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能够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的整个范围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
[前去除电荷光控制]
接着,参照图5和图6说明前去除电荷光控制的一个例子。所述前去除电荷光控制是由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进行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发光状态的控制。图5是表示所述前去除电荷光控制步骤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6是表示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所述打印率和所述去除电荷光的光量的关系的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S1、S2、…表示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执行的各工序的识别标记。作为当通信部86从所述主机装置接收到所述图像形成作业时开始的图像形成处理的一部分,执行所述前去除电荷光控制。
<工序S1>
在所述前去除电荷光控制中,首先,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计算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打印率。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通过计数从图像处理部83得到的所述图像数据中的预定浓度以上的像素,来计算所述打印率。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所述打印率,相当于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的整个范围计算所述打印率。另外,如上所述,第一方向D1相当于感光体41的宽度方向。
<工序S2>
接着,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将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光量调节为与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所述打印率对应的光量。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使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所述打印率大的情况下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光量小于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所述打印率小的情况下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光量。在调节后的光量不为零的情况下,来自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所述去除电荷光,以调节后的光量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整个范围照射。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随着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所述打印率变大,使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光量从最大光量阶段性地减小。另外,如图6的双点划线的图所示,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也可以根据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所述打印率,连续地改变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光量。
此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在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所述打印率超过了预定的上限值的情况下,使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熄灭。例如,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可以通过公知的PWM控制,调节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光量。
<工序S3>
此外,执行工序S2后,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判断与所述图像形成作业对应的显影处理是否已结束。此外,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直到所述显影处理结束为止,重复工序S1和工序S2的处理。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根据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整个范围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打印率),改变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的光量。
通常,所述载体转移容易发生在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未形成所述调色剂像的无图像区域所占比例大的区域中。另一方面,所述调色剂像的一部分缺损等所述显影不良,容易发生在所述调色剂像所占比例大的区域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成为所述无图像区域的情况下或成为接近所述无图像区域状态的情况下,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所述去除电荷光以更大的光量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进行照射。
换句话说,在所述载体转移的抑制效果高且不易产生所述显影不良的情况下,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所述去除电荷光以更大的光量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进行照射。
此外,在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大的情况下,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所述去除电荷光以更小的光量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进行照射,或不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进行照射。
换句话说,在所述载体转移的抑制效果低且容易产生所述显影不良的情况下,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所述去除电荷光以更小的光量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进行照射,或者不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进行照射。以上的结果,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避免因所述去除电荷光引起的所述显影不良。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和图8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A。图像形成装置10A具有将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置换为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A的构成。
图7是图像形成装置10A的沿第二方向D2观察时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A及其周围部的结构图。图8是图像形成装置10A的控制关联设备的框图。在图7和图8中,和图1~5所示的构成部件相同的构成部件,附有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A的与图像形成装置10不同的不同点。
图像形成装置10A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A也和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相同,是能对包含磁刷接触区域411的一部分的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的发光部。
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A包括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1、442、443,所述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1、442、443能够对成为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部分的部分对象区域4131、4132、4133分别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A包括能向多个部分对象区域4131、4132、4133分别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的多个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1、442、443。
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1、442、443,例如为沿第一方向D1延伸形成的发光二极管阵列等。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能分别独立地控制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1、442、443各自的发光状态。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包含一列的第一部分对象区域4131、一对第二部分对象区域4132和一对第三部分对象区域4133。此外,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A包括一列的第一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1、一对第二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2和一对第三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3,所述第一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1能向第一部分对象区域4131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所述一对第二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2能向一对第二部分对象区域4132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所述一对第三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3能向一对第三部分对象区域4133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
第一部分对象区域4131是包含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中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中央部分的区域。一对第二部分对象区域4132是和第一部分对象区域4131的两侧分别邻接的区域。一对第三部分对象区域4133是从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两端分别横跨到各个第二部分对象区域4132的区域。
例如,第二部分对象区域4132和第三部分对象区域4133是根据多种记录薄片体9的标准尺寸,能够成为所述无图像区域的区域。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A的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按照每个部分对象区域4131、4132、4133,针对对应的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1、442、443执行图5所示的所述前去除电荷光控制。即,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根据第一部分对象区域4131的所述打印率,改变第一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1的光量。同样地,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根据一对第二部分对象区域4132的所述打印率,改变一对第二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2的光量。同样地,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根据第三部分对象区域4133的所述打印率,改变第三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3的光量。
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A整体也能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的整个范围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因此,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也根据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的整个范围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打印率),改变向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的整个范围照射的所述去除电荷光的光量。
如果采用图像形成装置10A,则能够得到和采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情况相同的效果。此外,按照图像形成装置10A,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A的所述去除电荷光向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的光量和范围,被更精细地控制。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避免因所述去除电荷光引起的所述显影不良。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B。图像形成装置10B具有将图像形成装置10的显影部43置换为显影部43B的构成。
图9是图像形成装置10B的沿第二方向D2观察时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及其周围部的结构图。在图9中,对和图1~5所示的构成部件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B的和图像形成装置10不同的不同点。
图像形成装置10B的显影部43B具有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显影部43中追加了回收辊432和载体回收用的磁铁433的构成。磁铁433内置在回收辊432中。回收辊432和磁铁433构成磁铁辊,所述磁铁辊用于将转移到感光体41上的载体92向显影槽4300内回收。
回收辊432在相对于显影辊430的位置位于感光体41的转动方向下游的位置,以非接触的状态与感光体41相对并转动。回收辊432是与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磁刷接触区域411和转印位置412之间的部分相对并转动的转动体。回收辊432是回收转动体的一个例子。
回收辊432被施加相对于感光体41的电位差与调色剂91的带电极性相同极性的偏压。通过施加给回收辊432的偏压,对转移到感光体41上的载体92和带电不良的调色剂91,作用有将它们向回收辊432吸引的力。此外,回收辊432内的磁铁433,在感光体41一侧生成吸引载体92的磁场。
因此,回收辊432吸引并回收已转移到感光体41上的载体92和带电不良的调色剂91。
在图像形成装置10B中,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相对于回收辊432的位置配置在感光体41的转动方向下游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所述去除电荷光,经过回收辊432和感光体41的间隙后到达磁刷接触区域411。
如果采用图像形成装置10B,则和采用图像形成装置10时相同,通过对磁刷接触区域411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能够抑制所述载体转移。此外,尽管如此也转移到感光体41上的少量的载体92,也被回收辊432向显影槽4300内回收。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C,参照图10说明和第一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同的不同点。
本实施方式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和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选择性地对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中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低于预定程度的区域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
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也横跨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的整个范围形成(参照图3)。由此,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能够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的整个范围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是第一前去除电荷发光部的一个例子。
[前去除电荷光控制]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前去除电荷光控制步骤的一个例子流程图。所述前去除电荷光控制是由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进行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发光状态的控制。
在以下的说明中,S11、S12、…表示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执行的各工序的识别标记。作为当通信部86从所述主机装置接收到所述图像形成作业时开始的图像形成处理的一部分,执行所述前去除电荷光控制。
<工序S11>
在所述前去除电荷光控制中,首先,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计算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打印率。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通过计数从图像处理部83得到的所述图像数据中的预定浓度以上的像素,来计算所述打印率。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所述打印率,相当于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针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的整个范围计算所述打印率。另外如上所述,第一方向D1相当于感光体41的宽度方向。
<工序S12>
接着,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判断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所述打印率是否小于预定的阈值。
例如,考虑所述阈值是比零更大的最小值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工序S12中,判断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是否为没有所述调色剂像的无图像区域。通常,在对多个记录薄片体9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时与连续两张记录薄片体9之间的区域对应的时候,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成为所述无图像区域。
此外,根据所述图像数据的内容,存在有下述情况:在对一张记录薄片体9进行图像形成中途的时候,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也会成为所述无图像区域。
另外,所述阈值也可以是大于比零大的最小值的值。
<工序S13>
当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所述打印率小于所述阈值时,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使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点亮。由此,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整个范围照射来自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所述去除电荷光。
<工序S14>
另一方面,当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所述打印率不小于所述阈值时,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使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熄灭。此时,不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
<工序S15>
此外,执行了工序S13或工序S14后,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判断与所述图像形成作业对应的显影处理是否已结束。此外,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直到所述显影处理结束,重复工序S11~工序S14的处理。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当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的整个范围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打印率)小于预定的程度时,使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点亮(S13),当为其它情况时,使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熄灭(S14)。
通常,所述载体转移容易发生在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未形成所述调色剂像的所述无图像区域所占比例大的区域中。另一方面,所述调色剂像的一部分缺损等所述显影不良,容易发生在所述调色剂像所占比例大的区域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成为所述无图像区域的情况下或成为接近无图像状态的情况下,选择性地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所述去除电荷光。
换句话说,仅在所述载体转移的抑制效果高且难以产生所述显影不良的情况下,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所述去除电荷光。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避免因所述去除电荷光引起的所述显影不良。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A中应用了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C的控制。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同的不同点。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7和图8所示的构成。图7和图8所示的构成具体如上所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1、442、443是第二前去除电荷发光部的一个例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对每个部分对象区域4131、4132、4133执行图10所示的所述前去除电荷光控制。即,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根据第一部分对象区域4131的所述打印率是否小于预定的所述阈值,控制第一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1的点亮和熄灭。同样地,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根据一对第二部分对象区域4132的所述打印率是否小于预定的所述阈值,控制一对第二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2的点亮和熄灭。同样地,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根据第三部分对象区域4133的所述打印率是否小于预定的所述阈值,控制第三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3的点亮和熄灭。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A的整体也能向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的整个范围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因此,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的整个范围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打印率)小于预定的程度时,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也使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A整体点亮,当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整个范围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打印率)不小于预定的程度时,使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A整体熄灭。
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则能够得到和采用图像形成装置10C时同样的效果。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向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A的所述去除电荷光的时机和范围,被更加精细地控制。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避免因所述去除电荷光引起的所述显影不良。
[评价试验的结果]
以下,说明对进行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44A的点亮和熄灭的控制的情况与不进行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44A的点亮和熄灭的控制的情况进行比较的评价试验的结果。所述评价试验的条件如下所述。在所述评价试验中,1分钟连续地在30张记录薄片体9上进行了图像形成。此外,在所述评价试验中,显影辊430的圆周速度是感光体41的圆周速度的1.6倍。此外,在所述评价试验中,显影辊430的外周面与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的间隔为0.3nm。此外,在所述评价试验中,感光体41的有效外周面410中的所述无图像区域的电位为+450V,所述静电潜影的电位为+100V。此外,在所述评价试验中,感光体41是有机感光体。此外,在所述评价试验中,显影辊430的偏压的频率、占空比、峰值间电位差和中点电位,分别为4.7kHz、50%、1250V和350V。此外,调色剂91为正带电性。
在所述评价试验的第一实施例中,仅在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的整个范围成为所述无图像区域的情况亦即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与连续的两张记录薄片体9之间的区域对应的情况下,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在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整体点亮。
此外,在所述评价试验的第二实施例中,仅向分别占据从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两端起的一部分范围的、一对所述无图像区域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即,仅点亮图像形成装置10A的第三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3(参照图7)。
此外,在所述评价试验的第一比较例中,在显影处理期间总是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第一方向D1的整个范围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
此外,在所述评价试验的第二比较例中,在显影处理期间未进行针对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的所述去除电荷光的照射。
在所述第一比较例中,尽管转移到感光体41上的载体92的量最少,但是产生了所述调色剂像一部分缺损的现象。
在所述第二比较例中,虽然未发生所述调色剂像的一部分缺损的现象,但是转移到感光体41上的载体92的量最多。
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未发生所述调色剂像的一部分缺损的现象,并且转移到感光体41上的载体92的量与所述第二比较例相比降低到了所述第二比较例的32%的量。
在所述第二实施例中,未发生所述调色剂像的一部分缺损的现象,并且转移到感光体41上的载体92的量与所述第二比较例相比降低到了所述第二比较例的40%的量。
根据所述评价试验可知,如果采用第四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则能够在避免产生所述显影不良的同时改善所述载体转移的问题。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第六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B中应用了图11所示的回收辊432的装置。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同的不同点。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9所示的显影部43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影部43B的回收辊432具有图11所示的结构。另外,显影部43B的构成是如上所述的构成。在显影部43B中,显影辊430是显影转动体的一个例子。
但是,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所述去除电荷光的一部分,被回收辊432的外周面反射,所述反射光向感光体41的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在回收辊432的外周面的所述去除电荷光的反射率大的情况下,向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的所述去除电荷光中的所述反射光的比率变高。
在向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的所述去除电荷光中的所述反射光所占的比例大的情况下,由于回收辊432的外周面的污垢状态和回收辊432的位置的波动等,引起向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的所述去除电荷光的光量的波动变大。在该情况下,抑制所述载体转移的效果的波动也变大。
在此,以黑色系的颜色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回收辊432的外周面。黑色系的颜色为黑色或接近黑色的浓灰色等。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回收辊432具有:不是黑色系颜色的基部4320,是圆筒状的金属构件;以及黑色系颜色的外覆盖膜4321,形成在基部4320的外周面。外覆盖膜4321是通过使所述去除电荷光的反射率降低的处理而形成的。
例如,外覆盖膜4321可以是通过浸渍涂布、喷射涂布或UV涂布等涂布处理形成的合成树脂的涂料。涂布是着色为黑色系的处理的一个例子。
此外,外覆盖膜4321还可以通过对金属的基部4320的外周面进行磷化处理、磷酸盐处理或碱着色法等公知的着色处理形成。这些着色处理也是着色为黑色系的处理的一个例子。
当回收辊432的外周面的所述去除电荷光的反射率小时,向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照射的所述去除电荷光的光量的波动变小。其结果,能够稳定得到抑制所述载体转移的效果。
另外,回收辊432的外周面也可以是实施了粗糙化处理的面。这种粗糙化处理也是降低所述去除电荷光反射率的处理的一个例子。此外,回收辊432的外周面也可以是实施了粗糙化处理且为黑色系颜色的面。
[应用例]
在以上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10B中,作为判断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是否为低密度状况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所述打印率计算以外的方法。
同样地,在第四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中,作为判断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是否小于预定的程度状况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比较所述打印率和所述阈值以外的方法。
例如,在连续对多个记录薄片体9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判断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是否处于与连续两张张记录薄片体9之间的区域对应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当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处于与连续两张记录薄片体9之间的区域对应的状态时,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判断第一去除电荷对象区域413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为低密度的状态。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A中,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也可以根据向输送通道30送出的记录薄片体9的尺寸,针对一对第二部分对象区域4132和一对第三部分对象区域4133,判断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是否为低密度的状态。例如,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当判断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为低密度状态时,将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输出光量设定为基准光量,当判断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不是低密度状态时,把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的输出光量设定为比所述基准光量小的光量。
此外,包括前去除电荷发光部44和去除电荷光控制部84的所述转印前去除电荷部,也能够应用于黑白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各权利要求所述的发明的范围中,也可以自由组合以上所示的实施方式和应用例,或通过将实施方式和应用例适当地变形或省略一部分来进行构成。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内容,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记载来定义,所以可以认为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只是举例说明,而并非进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更改,以及等同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内容都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影部,承载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磁刷,通过使所述磁刷与转动的感光体的外周面中的能够形成静电潜影的有效外周面接触,将所述静电潜影显影为调色剂像;
前去除电荷发光部,对去除电荷对象区域照射去除电荷光,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包含从磁刷接触区域的一部分到所述磁刷接触区域与所述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之间的区域,所述磁刷接触区域是所述感光体的所述有效外周面中的所述磁刷接触的区域;以及
去除电荷光控制部,根据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阶段性或连续性改变所述前去除电荷发光部的光量,
当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低于预定的程度时,所述去除电荷光控制部使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大的情况下的所述前去除电荷发光部的光量小于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小的情况下的所述前去除电荷发光部的光量,当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不低于所述预定的程度时,所述去除电荷光控制部使所述前去除电荷发光部熄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去除电荷发光部包括多个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所述多个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能够对各自成为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的所述感光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多个部分区域,分别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
所述去除电荷光控制部根据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的各个所述部分区域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调节对应的所述单位前去除电荷发光部各自的光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去除电荷发光部包括第一前去除电荷发光部,所述第一前去除电荷发光部能够对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的所述感光体的宽度方向的整个范围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
当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的所述感光体的宽度方向的整个范围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低于预定的程度时,所述去除电荷光控制部使所述第一前去除电荷发光部点亮,当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的所述感光体的宽度方向的整个范围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不低于所述预定的程度时,所述去除电荷光控制部使所述第一前去除电荷发光部熄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去除电荷发光部包括第二前去除电荷发光部,所述第二前去除电荷发光部能够对成为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的所述感光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部分对象区域照射所述去除电荷光,
当所述部分对象区域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低于预定的程度时,所述去除电荷光控制部使所述第二前去除电荷发光部点亮,当所述部分对象区域中的所述调色剂像的密度不低于所述预定的程度时,所述去除电荷光控制部使所述第二前去除电荷发光部熄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体的所述有效外周面中的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包含所述显影部朝向所述感光体产生的磁场的磁力成为峰值的方向的磁力成分成为峰值磁力的80%的位置。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显影转动体,承载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磁刷并转动,通过使所述磁刷与转动的感光体的外周面中的能够形成静电潜影的有效外周面接触,将所述静电潜影显影为调色剂像;
回收转动体,与磁刷接触区域和所述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之间的部分相对并转动,回收所述感光体的所述有效外周面上的所述载体,所述磁刷接触区域是所述感光体的所述有效外周面中的所述磁刷接触的区域;以及
前去除电荷发光部,从相对于所述回收转动体的位置位于所述感光体的转动方向的下游的位置对去除电荷对象区域照射去除电荷光,所述去除电荷对象区域包含从所述感光体的所述有效外周面中的所述磁刷接触区域的一部分到所述磁刷接触区域与所述转印位置之间的区域,
所述回收转动体的外周面实施了使所述去除电荷光的反射率降低的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转动体的外周面实施了着色为黑色系的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转动体的外周面实施了粗糙化处理。
CN201510861453.8A 2014-12-08 2015-12-01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56766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7558 2014-12-08
JP2014247557A JP6222065B2 (ja) 2014-12-08 2014-12-0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47559A JP6213451B2 (ja) 2014-12-08 2014-12-0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47559 2014-12-08
JP2014-247557 2014-12-08
JP2014247558A JP6260526B2 (ja) 2014-12-08 2014-12-08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76608A CN105676608A (zh) 2016-06-15
CN105676608B true CN105676608B (zh) 2019-11-12

Family

ID=54703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61453.8A Active CN105676608B (zh) 2014-12-08 2015-12-01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35356B2 (zh)
EP (1) EP3032341B1 (zh)
CN (1) CN1056766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1134B (zh) * 2016-04-27 2022-08-2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除电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465067B2 (ja) * 2016-04-27 2019-02-0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51032A (ja) * 2021-03-26 2022-10-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83041A (en) * 1996-07-04 1999-11-09 Oki Data Corporatio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a neutralizing device
CN101046651A (zh) * 2006-03-28 2007-10-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方法和墨粉
CN101464649A (zh) * 2007-12-21 2009-06-24 夏普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13578A (en) 1987-07-08 1989-01-18 Minolta Camera Kk Destaticizer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
JP2004117389A (ja) * 2002-09-20 2004-04-15 Ricoh Co Ltd 転写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56402A (ja) * 2012-01-30 2013-08-15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83041A (en) * 1996-07-04 1999-11-09 Oki Data Corporatio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a neutralizing device
CN101046651A (zh) * 2006-03-28 2007-10-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方法和墨粉
CN101464649A (zh) * 2007-12-21 2009-06-24 夏普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76608A (zh) 2016-06-15
US20160161879A1 (en) 2016-06-09
US9535356B2 (en) 2017-01-03
EP3032341B1 (en) 2020-06-10
EP3032341A3 (en) 2016-09-07
EP3032341A2 (en) 201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2064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S631094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24804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prevents toner charged with polarity opposite normal charging polarity from being collected
CN10567660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17631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03392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3661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37612B2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5210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02341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6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3378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6292220B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JP62220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1345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225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6052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55941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835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5938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28163A (ja) 現像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854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86399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95350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9249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