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2361A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52361A CN105652361A CN201610044276.9A CN201610044276A CN105652361A CN 105652361 A CN105652361 A CN 105652361A CN 201610044276 A CN201610044276 A CN 201610044276A CN 105652361 A CN105652361 A CN 1056523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optical waveguide
- waveguide layer
- plate body
- guide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侧上的至少一层第一导光层和/或设置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其他至少一个侧面上的至少一层导第二光层,且所述第一导光层的密度小于导光板本体的密度;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密度大于导光板本体的密度。本发明的导光板选用密度不同的导光层和导光板本体构成,因此,当光源所发射的光线经由这两部分结构构成的导光板时,光线会在导光层与导光板本体接触的界面位置发射折射,使得光线被打散,从而避免Hotspot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因具有体积小、功耗低、辐射低等特点,已在当前的平板显示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液晶显示器中,由于液晶本身并不发光,其只对光线进行调控,为了使液晶显示器的屏幕上显示图像,需要为显示面板(Panel)配置背光模组(BLU,BackLightUnit)。
一般来说,根据背光模组中光源分布位置的不同可将背光模组分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其中,侧入式背光模组中的光源位于显示面板的侧面,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的光源位于显示面板的底部。由于侧入式背光模组具有成本低、尺寸薄等优势而在业内被广泛地应用。
如图1、2所示,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模组一般包括导光板1(LGP,LightGuidePlate)、光源以及光学膜组(图中未示出),所述光源包括多个呈直线排列的子光源2。其中,所述子光源2采用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时,由于LED发光角度(一般为120°)等自身条件的限制,相邻两个LED所发射的光线会在导光板1上产生Hotspot现象(即亮暗不均现象)并形成暗区(如图1中导光板1上的黑色三角区域),从而影响画质。
如果增加LED发光面与导光板1之间的距离,可以减弱甚至消除Hotspot现象,但是这样会使得LED的光能利用率降低。如图2所示,如果LED的发光角度为120°,则在垂直于导光板的方向上每个LED所发射的光线中斜向上发射的部分(如图2所示将近60°范围内的光线)因没有入射到导光板上而损失掉,以导光板的入光面(即导光板靠近LED一侧的侧面)为计算平面,则每个LED所发射的光线在到达该计算平面时,没有入射至导光板3的光线与该LED发射的所有光线的面积比δ为:
式(2)中,H为导光板1的厚度,D为LED发光面与导光板1之间的距离;典型侧入式背光模组中,H=3mm,D=0.6mm,则δ=13%,即LED发射的光线中有13%的光线浪费掉了。而且,从式(2)可以看出,D越大,δ就会越大,每个LED所发射的光线中没有入射至导光板3的光线也就越多,即浪费掉的光线越多,因而在减弱Hotspot现象的同时也降低了LED的光能利用率,而且还会增加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针对现有的背光模组存在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既能消除Hotspot现象又能增加光能利用率的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特别的是,所述导光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上的至少一层第一导光层和/或设置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其他至少一个侧面上的至少一层第二导光层,且所述第一导光层的密度小于导光板本体的密度;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密度大于导光板本体的密度。
优选的是,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上设置至少一层第一导光层,且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其他侧面上均设置至少一层导第二导光层。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导光层的数量为多层,且各个所述第一导光层的密度沿背离导光板本体方向上逐渐递减;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数量为多层,各个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密度沿背离导光板本体方向上逐渐递增。
优选的是,仅在所述导光板本体靠近光源的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层所述第二导光层。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数量为多层,各个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密度沿背离导光板本体方向上逐一递增。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导光层和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材料为透光材料。
优选的是,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本体上具有网点。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和上述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用于将光源所发射的光线导入至显示模组。
优选的是,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背离其出光面侧,用于将所述光源所发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侧。
优选的是,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侧。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导光板选用密度不同且具有上述关系的导光层(第一导光层和/或第二导光层)和导光板本体构成,因此,当光源所发射的光线经过在导光层与导光板本体接触的界面位置发射折射,使得光线被打散,从而避免Hotspot现象,较现有技术而言不会降低光线的利用率,也不会增加采用该种导光板的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截面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2的导光板和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A-A截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导光板/导光板主体;2、子光源;3、PCB板;4、反射片;51、第一导光层;52、第二导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结合图3和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1,设置在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出光面侧上的至少一层第一导光层51和/或设置在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其他至少一个侧面上的至少一层第二导光层52,且所述第一导光层51的密度小于导光板本体1的密度;所述第二导光层52的密度大于导光板本体1的密度。
由于光线在不同密度的物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利用折射现象能够就将光线大幅打散,而在本实施例中正是利用此原理,选用与导光板本体1密度不同的导光层(第一导光层51和/或第二导光层52)作为导光板的结构,因此,当光源所发射的光线经由这两部分结构构成的导光板时,光线会在导光层与导光板本体1接触的界面位置发射折射,而且,第一导光层51的密度小于导光板本体1的密度,第二导光层52的密度大于导光板本体1的密度,此时光线经过无论是经过第一导光层51与导光板本体1接触的界面还是经过第二导光层52与导光板本体1接触的界面时,均会发生向外扩的折射(也就是图3中所示的折射方向),使得光线被进一步打散,从而避免Hotspot现象,较现有技术而言不会降低光线的利用率,也不会增加采用该种导光板的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出光面侧上设置至少一层第一导光层51,且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其他侧面上均设置至少一层导第二导光层52。
也就是在导光板主体1的各个侧面上均设置有导光层,此时当光线照射导光板时,从入光侧的在导光板本体1与第二导光层52接触的界面上发生折射,照射到其他侧面上都会在导光板本体1与第二导光层52接触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最后经过导光板本体1的出光面侧与第一导光层51接触的界面再次发生折射,而且第一导光层51的密度小于导光板本体1的密度,第二导光层52的密度大于导光板本体1的密度,此时光线经过无论是经过第一导光层51与导光板本体1接触的界面还是经过第二导光层52与导光板本体1接触的界面时,均会发生向外扩的折射,将光线进一步的打散,以尽可能避免Hotspot现象的发生。
其中,第一导光层51的数量为多层,第二导光层52的数量也为多层,且各个所述第一导光层51的密度沿背离导光板本体1方向上逐渐递减;所述第二导光层52的数量为多层,各个所述第二导光层52的密度沿背离导光板本体1方向上逐渐递增。
也就是说,导光板本体1的每一个侧面上的导光层均为多层,而且各个所述第一导光层51的密度沿背离导光板本体1方向上逐渐递减(也就是说各个第一导光层51在沿背离导光板本体1方向上密度一个比一个小),各个所述第二导光层52的密度沿背离导光板本体1方向上逐渐递增(也就是说各个第二导光层52在沿背离导光板本体1方向上密度一个比一个大),这样当光线经过第一导光层51与第一导光层51接触的界面和第二导光层52与第二导光层52接触的界面时也会发生折射,且折射方向,由于密度大小的关系也是会向外折射,以使光线被打散,以避免Hotspot现象的发生。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不对导光板本体1任何一侧面上的导光层的层数,也就是第一导光层51和第二导光层52的层数做限定,不过第一导光层51和第二导光层52的层数越多,光被打散的效果越好。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仅在导光板主体1靠近光源的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层第一导光层51,此时光源所发射出的光线在照射至第一导光层51与导光板主体1接触的界面时,由于第一导光层51的密度大于导光板本体1的密度,光线在该位置将会发射折射,使光线被打散,被打散的光线在经过导光板主体1后到达显示模组,不会出现Hotspot现象,而且仅在导光板主体1靠近光源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导光层51较上述将导光板主体1的各个侧面均设置导光层而言成本较低,而且也不会增加使用本实施例导光板的显示面板的厚度。
其中,第二导光层52的数量为多层,且各个所述第二导光层52的密度沿背离导光板本方向逐一递增。这样当光线经过第二导光层52与第二导光层52接触的界面时也会发生折射,且折射方向,由于各个第二导光层52的密度沿背离导光板本体1方向上逐渐递增,折射方向也是会向外折射的,以使光线被打散,以避免Hotspot现象的发生。在此并不对第二导光层52的层数做限定,不过第二导光层52的层数越多,光被打散的效果越好。
当然,本实施例的导光板也不局限于上述的两种优选实施方式,只要在导光板主体1的任何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导光层,且导光层的密度与导光板主体1密度关系满足上述要求即可,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光层51和第二导光层52的材料均为透透光材料。具体的,可以为透明材料,也可以是任何透光的材料。
其中,本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1的具有网点,网点可以均匀设置也可以根据光线方向设置为不均匀的,网点的设计也可以将经过导光板本体1的光线进一步打散,再配合上本实施例中的导光层的设置,更有效的避免Hotspot现象。当然,本实施例的导光板本体1的入光侧可以是V-cut结构(锯齿结构)也可以进一步的进一步打散,避免Hotspot现象。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导光板选用密度不同且具有上述关系的导光层(第一导光层51和/或第二导光层52)和导光板本体1构成,因此,当光源所发射的光线经过在导光层与导光板本体1接触的界面位置发射折射,使得光线被打散,从而避免Hotspot现象,较现有技术而言不会降低光线的利用率,也不会增加采用该种导光板的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
实施例2:
结合图3和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可以选用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导光板。当然,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光源,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侧边,用于将其发射的光线经由导光板导入至显示模组,以进行显示。光源包括多个呈直线排列的子光源2。子光源2可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或电致发光片(EL,electrolliminescent),设置在PCB板3上。
由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选用密度不同且具有实施例中的关系的导光层(第一导光层51和/或第二导光层52)和导光板本体1构成,因此,当光源所发射的光线经过在导光层与导光板本体1接触的界面位置发射折射,使得光线被打散,从而避免Hotspot现象,较现有技术而言不会降低光线的利用率,也不会增加采用该种导光板的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4,所述反射片4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背离其出光面侧,用于将所述光源所发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侧,以防止光源的浪费,提高光源利用率。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侧。光学膜片包括:棱镜片、扩散片等光学膜层。光学膜片有助于提高光源的利用率。
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光源靠近导光板的一侧上可以加贴胶带,此时增加光源与导光板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弱甚至消除Hotspot现象。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实施例2中的背光模组。
其中,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装置或者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例如液晶面板、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具有较好的光源利用率。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上的至少一层第一导光层和/或设置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其他至少一个侧面上的至少一层第二导光层,且所述第一导光层的密度小于导光板本体的密度;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密度大于导光板本体的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上设置至少一层第一导光层,且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其他侧面上均设置至少一层导第二导光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层的数量为多层,且各个所述第一导光层的密度沿背离导光板本体方向上逐渐递减;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数量为多层,各个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密度沿背离导光板本体方向上逐渐递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仅在所述导光板本体靠近光源的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层所述第二导光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数量为多层,各个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密度沿背离导光板本体方向上逐一递增。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层和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材料为透光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本体上具有网点。
8.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用于将光源所发射的光线导入至显示模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背离其出光面侧,用于将所述光源所发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侧。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44276.9A CN105652361A (zh) | 2016-01-22 | 2016-01-22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44276.9A CN105652361A (zh) | 2016-01-22 | 2016-01-22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52361A true CN105652361A (zh) | 2016-06-08 |
Family
ID=56487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44276.9A Pending CN105652361A (zh) | 2016-01-22 | 2016-01-22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652361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69798A (zh) * | 2019-09-10 | 2019-12-1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纹路识别模组、纹路识别装置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34234A (ja) * | 2006-07-28 | 2008-02-14 | Tomoegawa Paper Co Ltd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CN101382698A (zh) * | 2007-09-06 | 2009-03-11 | 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 |
CN201218442Y (zh) * | 2008-06-19 | 2009-04-08 |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块及包含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 |
US20100238684A1 (en) * | 2009-03-19 | 2010-09-23 | Advanced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Inc. | Backlight module |
CN102235640A (zh) * | 2010-04-26 | 2011-11-09 | 颖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多层导光装置 |
US20120092888A1 (en) * | 2010-10-15 | 2012-04-19 | Chih-Chin Hsieh | Edge lighting back light module |
CN103017007A (zh) * | 2011-09-28 | 2013-04-03 | 颖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贴膜及具有该光学贴膜的背光模块与液晶显示器 |
CN103017024A (zh) * | 2012-11-29 | 2013-04-03 |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 |
CN103511912A (zh) * | 2012-06-27 | 2014-01-15 | 鑫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装置及光源模组 |
TW201409135A (zh) * | 2013-06-17 | 2014-03-01 | Synergy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 光源模組、使用該光源模組的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
CN104237996A (zh) * | 2013-06-24 | 2014-12-2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导光板、导光板的制造方法及背光模块 |
-
2016
- 2016-01-22 CN CN201610044276.9A patent/CN10565236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34234A (ja) * | 2006-07-28 | 2008-02-14 | Tomoegawa Paper Co Ltd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CN101382698A (zh) * | 2007-09-06 | 2009-03-11 | 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 |
CN201218442Y (zh) * | 2008-06-19 | 2009-04-08 |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块及包含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 |
US20100238684A1 (en) * | 2009-03-19 | 2010-09-23 | Advanced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Inc. | Backlight module |
CN102235640A (zh) * | 2010-04-26 | 2011-11-09 | 颖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多层导光装置 |
US20120092888A1 (en) * | 2010-10-15 | 2012-04-19 | Chih-Chin Hsieh | Edge lighting back light module |
CN103017007A (zh) * | 2011-09-28 | 2013-04-03 | 颖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贴膜及具有该光学贴膜的背光模块与液晶显示器 |
CN103511912A (zh) * | 2012-06-27 | 2014-01-15 | 鑫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装置及光源模组 |
CN103017024A (zh) * | 2012-11-29 | 2013-04-03 |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 |
TW201409135A (zh) * | 2013-06-17 | 2014-03-01 | Synergy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 光源模組、使用該光源模組的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
CN104237996A (zh) * | 2013-06-24 | 2014-12-2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导光板、导光板的制造方法及背光模块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69798A (zh) * | 2019-09-10 | 2019-12-1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纹路识别模组、纹路识别装置及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579146B2 (ja) | 表示装置および面状光源装置 | |
US7377678B2 (en) | Backlight module | |
US9053650B2 (en) |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 |
US7186013B2 (en) | Large size backlight apparatus reduced in thickness | |
EP2293124B1 (en) | Light guide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 |
CN102313174A (zh) | 面光源装置 | |
US20170023724A1 (en) | Optical Module And Reflective Display Apparatus | |
WO2011055795A1 (ja) |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 |
JPWO2009098809A1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10050064A (ja) | 導光板、面状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並びに導光板の製造方法 | |
CN107526217B (zh) | 侧入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JPWO2011135627A1 (ja) |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 |
US20130329456A1 (en) | Side-Edge Backlight Module | |
JP2002245825A (ja) | バックライ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JP2010218693A (ja) | 点状光源用導光板 | |
KR102005651B1 (ko) | 도광판,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03858048A (zh) | 照明装置和具有其的液晶显示器 | |
WO2016169173A1 (zh) | 导光板、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 |
US8405796B2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2009140905A (ja) | 導光板及びバックライト | |
JP2007256697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KR102075922B1 (ko) | 도광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 장치 | |
KR102423116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05652361A (zh)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JP2009158468A (ja) | バックライ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