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31911B - 图像生成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图像生成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31911B
CN105631911B CN201511032336.7A CN201511032336A CN105631911B CN 105631911 B CN105631911 B CN 105631911B CN 201511032336 A CN201511032336 A CN 201511032336A CN 105631911 B CN105631911 B CN 1056319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map
axle
original image
generation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10323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31911A (zh
Inventor
侯文迪
汪平仄
张旭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Inc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Inc filed Critical Xiaomi Inc
Priority to CN20151103233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319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5631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31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31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319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1/002D [Two 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on
    • G06T11/001Texturing; Colouring; Generation of texture or colou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图像生成方法、装置及系统,该方法包括: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将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计算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将第二移轴权重图和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本公开生成的图像可以实现移轴区域外显著性区域的图像清晰,确保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

Description

图像生成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图像处理技术,尤其涉及图像生成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主要采用移轴特效方法生成图像,以使生成的图像中重点突出的轴区域清晰,图像中轴之外的其他区域模糊虚化,其中,移轴特效指的是在轴区域中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轴区域之外的像素值较原图有不同程度的模糊。然而,采用目前的移轴特效方法生成的图像,轴区域之外的显著性区域,比如,类似于人脸区域、颜色对比高的区域等,相比于原始图像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图像生成方法、装置及系统。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生成方法,包括:
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所述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所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
将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
计算所述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
将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所述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所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包括:
根据所述原始图像的角度确定所述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根据所述图像的轴直线斜率采用公式y=k(x-x1)+y1确定所述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
其中,k为根据所述原始图像的旋转角度确定的所述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x1,y1)为所述原始图像的中心点,(x,y)为所述原始图像中任意的一个像素点;
根据所述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所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采用公式计算第一移轴权重d,所述原始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移轴权重d组成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D。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包括:
将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D采用公式D1=1/(1+β*exp(-D))映射到阈值函数,得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
采用公式D2=2*abs(D1-0.5)将所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转换生成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D2
其中,所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的取值范围是(-1,1),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D2的取值范围是(0,1),β为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D2移轴区域的宽度,exp(-D)表示以自然常数e为底、-D为指数的指数函数,abs(D1-0.5)表示对所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与基准点0.5的差值取绝对值。
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与预设基准点比对;
其中,所述预设基准点为0.5;
所述将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包括:
将小于等于预设基准点的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将大于预设基准点的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取反,将取反后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原始图像。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图像生成装置,包括:
第一生成模块,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所述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所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
第二生成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生成模块生成的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
计算模块,被配置为计算所述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
叠加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生成模块生成的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计算模块计算的所述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生成模块包括:
确定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原始图像的角度确定所述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根据所述图像的轴直线斜率采用公式y=k(x-x1)+y1确定所述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
其中,k为根据所述原始图像的旋转角度确定的所述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x1,y1)为所述原始图像的中心点,(x,y)为所述原始图像中任意的一个像素点;
第一生成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所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采用公式计算第一移轴权重d,所述原始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移轴权重d组成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D。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生成模块包括:
映射子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生成子模块生成的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D采用公式D1=1/(1+β*exp(-D))映射到阈值函数,得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
第二生成子模块,被配置为采用公式D2=2*abs(D1-0.5)将所述映射子模块映射的所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转换生成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D2
其中,所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的取值范围是(-1,1),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D2的取值范围是(0,1),β为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D2移轴区域的宽度,exp(-D)表示以自然常数e为底、-D为指数的指数函数,abs(D1-0.5)表示对所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与基准点0.5的差值取绝对值。
结合第二方面至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比对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生成模块生成的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与预设基准点比对;
其中,所述预设基准点为0.5;
所述叠加模块包括:第一叠加子模块和第二叠加子模块;
第一叠加子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比对模块比对的小于等于预设基准点的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第二叠加子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比对模块比对的大于预设基准点的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取反,将取反后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结合第二方面至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原始图像。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将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计算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将第二移轴权重图和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结合图像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图像显著性权重图生成图像,可以实现图像的移轴区域生成,确保移轴区域中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同时,可以检测到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以使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保留下来不做模糊处理,确保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
另一个实施例中,由于根据原始图像的角度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根据图像的轴直线斜率采用公式y=k(x-x1)+y1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采用公式计算第一移轴权重d,原始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移轴权重d组成第一移轴权重图D,实现第一移轴权重图D的计算,确保第一移轴权重图D的精确度。
另一个实施例中,由于将第一移轴权重图D采用公式D1=1/(1+β*exp(-D))映射到阈值函数,得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采用公式D2=2*abs(D1-0.5)将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转换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D2,实现对第一移轴权重图进行二次处理,确保生成的第二移轴权重图的精确度,进而提高生成的移轴区域的精确度。。
另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二移轴权重图和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之前,将第二移轴权重图与预设基准点比对;将小于等于预设基准点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将大于预设基准点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取反,将取反后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可实现移轴区域内的图像清晰,确保移轴区域中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同时,可实现移轴区域外显著性区域的图像清晰,确保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像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像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移轴权重图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移轴权重图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像生成装置框图;
图6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像生成装置的框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图像生成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像生成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图像生成方法用于终端中,该终端可以是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也可以是具有拍照功能的其他设备,比如摄像机。该图像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11中,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
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第一移轴权重图可以较好的描述原始图像对应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大小,实现在图像中[0,359]角度下的移轴区域生成。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图像都对应有一个拍摄时图像的角度,可以根据图像的角度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
在步骤S12中,将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
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将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对第一移轴权重图进行二次处理,将第二移轴权重图转换到预设范围内,将步骤S11中生成的图像中[0,359]角度下的移轴区域进行处理,以使图像中重点突出的区域(比如照片中拍摄者的区域)在移轴区域中,图像中的其他区域(比如照片中拍摄者周围的背景区域)在移轴区域外。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第二移轴权重图的预设范围为(0,1),即原始图像对应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大小的范围为(0,1)。
在步骤S13中,计算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
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计算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可以较好的描述原始图像对应像素点的显著性大小,可以实现移轴区域外显著性区域的检测,比如,可以实现移轴区域外的类似于人脸区域、颜色对比高等的显著性区域的检测。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具体计算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的方法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中的计算方法,比如FT算法、LC算法和HC算法等,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进行限定和赘述。
在步骤S14中,将第二移轴权重图和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将步骤S12中生成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步骤S13中计算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后生成图像,实现在图像中[0,359]角度下的移轴区域生成,确保移轴区域中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同时,可以检测到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以使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比如类似于人脸区域、颜色对比高等区域)保留下来不做模糊(蒙版)处理,确保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
本实施例的图像生成方法,通过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所述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所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将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计算所述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将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结合图像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图像显著性权重图生成图像,可以实现图像的移轴区域生成,确保移轴区域中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同时,可以检测到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以使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保留下来不做模糊处理,确保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
图2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像生成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涉及的图像生成方法用于终端中,本实施例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将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以及将第二移轴权重图和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该图像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21中,获取原始图像。
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可以通过摄像头拍摄获原始图像,也可以通过在存储模块中获取预先存储在终端中的原始图像。
在步骤S22中,根据原始图像的角度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根据图像的轴直线斜率采用公式y=k(x-x1)+y1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
其中,k为根据原始图像的旋转角度确定的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x1,y1)为原始图像的中心点,(x,y)为原始图像中任意的一个像素点。
本公开实施例中,每一个图像都对应有一个拍摄时图像的旋转角度θ,根据原始图像的旋转角度θ可以采用公式k=tanθ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k。举例来说,若图像拍摄时图像的旋转角度θ=30度时,则采用公式k=tanθ可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始终是经过图像的中心的,根据图像的轴直线斜率k和图像的中心点(x1,y1)采用公式y=k(x-x1)+y1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举例来说,若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图像的中心点为(4,8),则采用公式y=k(x-x1)+y1可以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为
在步骤S23中,根据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采用公式计算第一移轴权重d,原始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移轴权重d组成第一移轴权重图D。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步骤S22确定图像的轴直线方程后,终端根据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采用公式计算第一移轴权重d。举例来说,若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为图像中一个像素点为(2,4),则采用公式可计算得到第一移轴权重终端计算原始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移轴权重d,将原始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移轴权重d组成第一移轴权重图D。
在步骤S24中,将第一移轴权重图D采用公式D1=1/(1+β*exp(-D))映射到阈值函数,得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
其中,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的取值范围是(-1,1),β为第二移轴权重图D2移轴区域的宽度,exp(-D)表示以自然常数e为底、-D为指数的指数函数。
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将第一移轴权重图D映射到阈值函数,比如sigmod函数。终端将第一移轴权重图D采用公式D1=1/(1+β*exp(-D))映射到阈值函数,将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预设取值范围,比如预设取值范围(-1,1),得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实现在图像中[0,359]角度下的移轴区域生成。需要说明的是,β值越大代表生成的移轴区域越宽,图像处理时的清晰度区域越宽,通常情况下β=1。
在步骤S25中,采用公式D2=2*abs(D1-0.5)将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转换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D2
其中,第二移轴权重图D2的取值范围是(0,1),abs(D1-0.5)表示对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与基准点0.5的差值取绝对值。
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采用公式D2=2*abs(D1-0.5)将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转换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D2,将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的取值范围从(-1,1)转换到(0,1),得到第二移轴权重图D2,实现将步骤S24中生成的移轴区域进行处理,以使图像中重点突出的区域(比如照片中拍摄者的区域)在移轴区域中,图像中的其他区域(比如照片中拍摄者周围的背景区域)在移轴区域外。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移轴权重图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是图像拍摄时图像的角度为10度时生成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移轴权重图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4是图像拍摄时图像的角度为30度时生成的第二移轴权重图。
在步骤S26中,计算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
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计算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可以较好的描述原始图像对应像素点的显著性大小,可以实现移轴区域外显著性区域的检测,比如,可是实现移轴区域外的类似于人脸区域、颜色对比高等的显著区域的检测。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具体计算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的方法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中的计算方法,比如FT算法、LC算法和HC算法等,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进行限定和赘述。
在步骤S27中,将第二移轴权重图与预设基准点比对。
其中,预设基准点为0.5。
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将第二移轴权重图与预设基准点0.5比对,第二移轴权重图小于等于0.5的区域在移轴区域内,如图3和图4中标注为G的区域。第二移轴权重图大于0.5的区域在移轴区域外,如图3和图4中G之外的区域。
在步骤S28中,将小于等于预设基准点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将大于预设基准点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取反,将取反后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本公开实施例中,将小于等于预设基准点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显著性权重图直接叠加生成图像,可实现移轴区域内的图像清晰,确保移轴区域中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将大于预设基准点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取反,比如,若大于预设基准点的第二移轴权重图的区域为W,可以采用公式W1=I-W将大于预设基准点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取反,其中,I为单位矩阵,取反后的第二移轴权重图的区域和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可实现移轴区域外显著性区域的图像清晰,比如,可以实现移轴区域外的类似于人脸区域、颜色对比高等的显著性区域的图像清晰,确保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
本实施例的图像生成方法,通过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所述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所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将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计算所述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将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结合图像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图像显著性权重图生成图像,可以实现图像的移轴区域生成,确保移轴区域中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同时,可以检测到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以使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保留下来不做模糊处理,确保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同时,通过根据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采用公式计算第一移轴权重,原始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移轴权重组成第一移轴权重图,将第一移轴权重图采用公式D1=1/(1+β*exp(-D))映射到阈值函数,得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采用公式D2=2*abs(D1-0.5)将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转换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实现对第一移轴权重图进行二次处理,确保生成的第二移轴权重图的精确度,进而提高生成的移轴区域的精确度。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像生成装置框图。参照图5,该装置包括:第一生成模块51、第二生成模块52、计算模块53和叠加模块54。
该第一生成模块51被配置为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
该第二生成模块52被配置为将第一生成模块51生成的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
该计算模块53被配置为计算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
该叠加模块54被配置为将第二生成模块52生成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计算模块53计算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本实施例的图像生成装置,通过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所述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所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将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计算所述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将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结合图像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图像显著性权重图生成图像,可以实现图像的移轴区域生成,确保移轴区域中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同时,可以检测到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以使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保留下来不做模糊处理,确保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
图6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图像生成装置的框图。参照图6,在图5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该装置还包括:获取模块55和比对模块56。
该获取模块55被配置为获取原始图像。
该比对模块56被配置为将第二生成模块52生成的第二移轴权重图与预设基准点比对。
其中,预设基准点为0.5。
叠加模块54包括:第一叠加子模块541和第二叠加子模块542。
该第一叠加子模块541被配置为将比对模块56比对的小于等于预设基准点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该第二叠加子模块542被配置为将比对模块56比对的大于预设基准点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取反,将取反后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第一生成模块51包括:确定子模块511和第一生成子模块512。
该确定子模块511被配置为根据获取模块55获取的原始图像的角度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根据图像的轴直线斜率采用公式y=k(x-x1)+y1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
其中,k为根据原始图像的旋转角度确定的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x1,y1)为原始图像的中心点,(x,y)为原始图像中任意的一个像素点。
该第一生成子模块512被配置为根据获取模块55获取的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采用公式计算第一移轴权重d,原始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移轴权重d组成第一移轴权重图D。
第二生成模块52包括:映射子模块521和第二生成子模块522。
该映射子模块521被配置为将第一生成子模块512生成的第一移轴权重图D采用公式D1=1/(1+β*exp(-D))映射到阈值函数,得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
其中,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的取值范围是(-1,1),β为第二移轴权重图D2移轴区域的宽度,exp(-D)表示以自然常数e为底、-D为指数的指数函数。
该第二生成子模块522被配置为采用公式D2=2*abs(D1-0.5)将映射子模块521映射的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转换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D2
其中,第二移轴权重图D2的取值范围是(0,1),abs(D1-0.5)表示对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与基准点0.5的差值取绝对值。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本实施例的图像生成装置,通过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所述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所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将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计算所述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将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结合图像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图像显著性权重图生成图像,可以实现图像的移轴区域生成,确保移轴区域中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同时,可以检测到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以使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保留下来不做模糊处理,确保移轴区域外的显著性区域的像素值与原始图像一致。同时,通过根据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采用公式计算第一移轴权重,原始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移轴权重组成第一移轴权重图,将第一移轴权重图采用公式D1=1/(1+β*exp(-D))映射到阈值函数,得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采用公式D2=2*abs(D1-0.5)将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转换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实现对第一移轴权重图进行二次处理,确保生成的第二移轴权重图的精确度,进而提高生成的移轴区域的精确度。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图像生成装置的框图。例如,装置8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参照图7,装置8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802,存储器804,电源组件806,多媒体组件808,音频组件810,输入/输出(I/O)的接口812,传感器组件814,以及通信组件816。
处理组件802通常控制装置8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8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808和处理组件8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8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设备8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8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8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806为装置8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8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8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808包括在装置8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8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设备8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8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8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8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804或经由通信组件8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8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812为处理组件8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8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8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814可以检测到设备8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组件为装置8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检测装置800或装置8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8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8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8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8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816被配置为便于装置8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8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8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8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8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804,上述指令可由装置800的处理器8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移动终端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能够执行一种图像生成方法,该方法包括:
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
将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
计算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
将第二移轴权重图和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其中,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包括:
根据原始图像的角度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根据图像的轴直线斜率采用公式y=k(x-x1)+y1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
其中,k为根据原始图像的旋转角度确定的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x1,y1)为原始图像的中心点,(x,y)为原始图像中任意的一个像素点;
根据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采用公式计算第一移轴权重d,原始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移轴权重d组成第一移轴权重图D。
其中,将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包括:
将第一移轴权重图D采用公式D1=1/(1+β*exp(-D))映射到阈值函数,得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
采用公式D2=2*abs(D1-0.5)将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转换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D2
其中,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的取值范围是(-1,1),第二移轴权重图D2的取值范围是(0,1),β为第二移轴权重图D2移轴区域的宽度,exp(-D)表示以自然常数e为底、-D为指数的指数函数,abs(D1-0.5)表示对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与基准点0.5的差值取绝对值。
其中,将第二移轴权重图和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之前,还包括:
将第二移轴权重图与预设基准点比对;
其中,预设基准点为0.5;
将第二移轴权重图和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包括:
将小于等于预设基准点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将大于预设基准点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取反,将取反后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其中,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之前,还包括:
获取原始图像。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图像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所述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所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
将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
计算所述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
将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所述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所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包括:
根据所述原始图像的角度确定所述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根据所述图像的轴直线斜率采用公式y=k(x-x1)+y1确定所述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
其中,k为根据所述原始图像的旋转角度确定的所述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x1,y1)为所述原始图像的中心点,(x,y)为所述原始图像中任意的一个像素点;
根据所述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所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采用公式计算第一移轴权重d,所述原始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移轴权重d组成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D。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包括:
将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D采用公式D1=1/(1+β*exp(-D))映射到阈值函数,得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
采用公式D2=2*abs(D1-0.5)将所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转换生成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D2
其中,所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的取值范围是(-1,1),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D2的取值范围是(0,1),β为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D2移轴区域的宽度,exp(-D)表示以自然常数e为底、-D为指数的指数函数,abs(D1-0.5)表示对所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与基准点0.5的差值取绝对值。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之前,还包括:
将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与预设基准点比对;
其中,所述预设基准点为0.5;
所述将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包括:
将小于等于预设基准点的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将大于预设基准点的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取反,将取反后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原始图像。
6.一种图像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生成模块,确定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根据所述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所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生成第一移轴权重图;
第二生成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生成模块生成的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映射到阈值函数生成第二移轴权重图;
计算模块,被配置为计算所述原始图像的图像显著性权重图;
叠加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生成模块生成的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计算模块计算的所述图像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成模块包括:
确定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原始图像的角度确定所述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根据所述图像的轴直线斜率采用公式y=k(x-x1)+y1确定所述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方程;
其中,k为根据所述原始图像的旋转角度确定的所述原始图像的轴直线斜率,(x1,y1)为所述原始图像的中心点,(x,y)为所述原始图像中任意的一个像素点;
第一生成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原始图像中每一个像素点到所述轴直线方程的距离采用公式计算第一移轴权重d,所述原始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第一移轴权重d组成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D。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生成模块包括:
映射子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生成子模块生成的所述第一移轴权重图D采用公式D1=1/(1+β*exp(-D))映射到阈值函数,得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
第二生成子模块,被配置为采用公式D2=2*abs(D1-0.5)将所述映射子模块映射的所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转换生成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D2
其中,所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的取值范围是(-1,1),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D2的取值范围是(0,1),β为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D2移轴区域的宽度,exp(-D)表示以自然常数e为底、-D为指数的指数函数,abs(D1-0.5)表示对所述第一阈值移轴权重图D1与基准点0.5的差值取绝对值。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比对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生成模块生成的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与预设基准点比对;
其中,所述预设基准点为0.5;
所述叠加模块包括:第一叠加子模块和第二叠加子模块;
第一叠加子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比对模块比对的小于等于预设基准点的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第二叠加子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比对模块比对的大于预设基准点的所述第二移轴权重图取反,将取反后的第二移轴权重图和所述显著性权重图叠加生成图像。
10.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原始图像。
CN201511032336.7A 2015-12-31 2015-12-31 图像生成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056319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32336.7A CN105631911B (zh) 2015-12-31 2015-12-31 图像生成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32336.7A CN105631911B (zh) 2015-12-31 2015-12-31 图像生成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31911A CN105631911A (zh) 2016-06-01
CN105631911B true CN105631911B (zh) 2018-04-06

Family

ID=56046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1032336.7A Active CN105631911B (zh) 2015-12-31 2015-12-31 图像生成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3191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53252A1 (en) * 2012-04-13 2013-10-17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pecial effects in digital photography
CN103049922B (zh) * 2012-12-05 2015-08-19 深圳深讯和科技有限公司 移轴特效图像生成方法及装置
US8891942B2 (en) * 2013-01-11 2014-11-18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a tilt-shift effect in a video
CN104182967B (zh) * 2014-07-29 2017-09-26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31911A (zh) 201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4736B (zh) 圖像處理方法及裝置、電子設備、儲存媒體和電腦程式
CN106384098B (zh) 基于图像的头部姿态检测方法、装置以及终端
CN104700353B (zh) 图像滤镜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07239535A (zh) 相似图片检索方法及装置
EP3173970A1 (e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4918107B (zh) 视频文件的标识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651955A (zh) 图片中目标物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7688781A (zh) 人脸识别方法及装置
US1024885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dentifying gesture
CN106682736A (zh) 图像识别方法及装置
US10290120B2 (en) Color analysis and control using an electronic mobile device transparent display screen
CN107992814A (zh) 对象寻找方法及装置
CN106225764A (zh) 基于终端中双目摄像头的测距方法及终端
CN106557759B (zh) 一种标志牌信息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06228158A (zh) 图片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CN106778773A (zh) 图片中目标物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7742120A (zh) 银行卡卡号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7563994A (zh) 图像的显著性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7948510A (zh) 焦距调整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7463052A (zh) 拍摄曝光方法及装置
CN106598429A (zh) 移动终端的窗口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7958223A (zh) 人脸识别方法及装置、移动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6791064A (zh) 终端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6550226A (zh) 投影画面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10930351A (zh) 一种光斑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