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27634A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27634A
CN105627634A CN201410604892.6A CN201410604892A CN105627634A CN 105627634 A CN105627634 A CN 105627634A CN 201410604892 A CN201410604892 A CN 201410604892A CN 105627634 A CN105627634 A CN 1056276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branched pipe
pipe
cavity
h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048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27634B (zh
Inventor
金俊峰
吴广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60489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276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627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27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276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276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换热器,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所述换热器包括一个连通部件,所述连通部件至少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二分支管分别插入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并且在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二分支管的插入部分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微孔,用于使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相互流体连通。在本发明中,由于换热器的两个内部腔体仅通过单根连通部件流体连通,因此,降低了换热器的制造成本并且提高了换热器的密封可靠性。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该微通道换热器可以为全铝微通道换热器,主要应用在暖通空调、汽车、制冷及运输领域,可用于平行流蒸发器、热泵等。
背景技术
图1显示第一种现有的换热器的两个集流管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集流管11的内部腔体10a和集流管12的内部腔体10b之间通过多个微流通管13相互流体连通。
在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每个微流通管13的两端分别焊接到集流管11和集流管12上。因此,在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每增加设置一根微流通管13就增加两个焊接点,会增加工作流体泄露风险,而且采用多个微流通管13来连通集流管11和集流管12,会导致结构复杂,成本上升。
图2显示第二种现有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换热器包括一个进口管23、一个出口管24、和一个扭曲扁管。扭曲扁管呈大致的A形,包括左侧扁管21和右侧扁管22。进口管23和出口管24之间通过扭曲扁管相互流体连通。如图2所示,工作流体从进口管23流入扭曲扁管的左侧扁管21和右侧扁管22,并从出口管24流出。
在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因为只有单根扭曲扁管进行工作流体(制冷剂)的分配,必然会造成左侧扁管21与右侧扁管22之间存在较大的温差,这会导致出风温度不均匀。此外,在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流程较长,这会增加工作流体的流动阻力。
图3显示第三种现有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该换热器包括一个第一集流管31、一个第二集流管32、多个平直的扁管33、和一个流体输入管34。
第一集流管31的内部空间被一个分隔板35分隔成第一腔体31a和第二腔体31b。第一腔体31a和第二腔体31b的体积大致相同。第一腔体31a和第二腔体31b通过多个平直的扁管33与第二集流管32的内部腔体32a流体连通。流体输入管34插入到第一集流管31的第一腔体31a中,流体输入管34上形成有多个微孔。
如图3所示,工作流体从流体输入管34流入第一集流管31的第一腔体31a,然后通过上部的平直的扁管33流入第二集流管32的内部腔体32a,并通过下部的平直的扁管33流入第一集流管31的第二腔体31b,然后再从第一集流管31的第二腔体31b流出。
在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中,一半的平直扁管33用于向第二集流管32输入工作流体,另一半的平直扁管33用于从第二集流管32输出工作流体,必然会造成上部平直扁管33与下部平直扁管33之间存在较大的温差,这会导致出风温度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其两个内部腔体通过简单的连通部件相互流体连通,降低了换热器的制造成本并且提高了换热器的密封可靠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其能够使工作流体在整个换热器内均匀分布、出风温度均匀、换热效率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以下具体实施例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所述换热器包括一个连通部件,所述连通部件至少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二分支管分别插入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并且在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二分支管的插入部分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微孔,用于使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相互流体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二分支管的插入部分上的多个微孔在所述插入部分的整个长度上间隔地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二分支管的插入部分上的多个微孔沿所述插入部分的长度方向排列成至少一排。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二分支管的插入部分的末端被分别插入到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部附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包括一个入口集流管、一个第一集流管、一个第二集流管、一个出口管、多个第一扁管和多个第二扁管,所述入口集流管和所述第一集流管通过所述多个第一扁管相互流体连通,所述出口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通过所述多个第二扁管相互流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一集流管构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集流管构成所述第二腔体,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通过所述连通部件相互流体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连通部件仅包括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二分支管,并且所述连通部件呈大致的U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与所述入口集流管连接的流体输入管和与所述出口管连接的流体输出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扁管和所述第二扁管均为平直的扁管,所述多个第一扁管间隔地层叠布置,并且所述多个第二扁管间隔地层叠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单元,每个换热单元包括一个第一管、一个第二管和连通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的中间连通管,所述两个换热单元中的一个换热单元的第一管和第二管中的一个构成所述第一腔体,另一个换热单元的第一管和第二管中的一个构成所述第二腔体,从而使得所述两个换热单元通过所述连通单元相互组装在一起并相互流体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间连通管为扭曲扁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两个换热单元完全相同,并且用所述两个换热单元组装成的换热器大致呈M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间连通管为平直的扁管,并且每个换热单元包括多个平直的扁管,所述多个平直的扁管间隔地层叠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连通部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二分支管连通的第三分支管,所述换热器的工作流体通过所述第三分支管流入或流出所述换热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连通部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三分支管之间的第一节流装置和连接在所述第二分支管和所述第三分支管之间的第二节流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为螺旋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包括一个第一集流管、一个第二集流管和多个扁管,
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部空间被两个分隔板分隔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通过所述多个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流体连通,所述第一腔室构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室构成所述第二腔体,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集流管内部的两个腔室通过所述连通部件相互流体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扁管为平直的扁管,并且所述多个平直的扁管间隔地层叠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连通部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二分支管连通的第三分支管,所述换热器的工作流体通过所述第三分支管流入或流出所述换热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器的工作流体通过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三腔室流入或流出所述换热器。
在本发明的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由于换热器的两个内部腔体仅通过单根连通部件流体连通,因此,降低了换热器的制造成本并且提高了换热器的密封可靠性。此外,可以利用单根连通部件组装多个换热单元,使得工作流体在整个换热器内分布均匀,从而使得出风温度均匀、换热效率高。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作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发明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第一种现有的换热器的两个集流管的示意图;
图2显示第二种现有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3显示第三种现有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4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显示图4所示的换热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显示图4和图5中的连通部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显示图7中的连通部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变化例的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变化例的连通部件的示意图;
图11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和
图12显示图11中的连通部件以及与连通部件连接的集流管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换热器,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所述换热器包括一个连通部件,所述连通部件至少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二分支管分别插入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并且在所述第一分支管和所述第二分支管的插入部分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微孔,用于使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相互流体连通。
第一实施例
图4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换热器100的立体示意图;图5显示图4所示的换热器10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显示图4和图5中的连通部件140的放大示意图。
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换热器100,该换热器100主要包括一个入口集流管111、一个第一集流管121、一个第二集流管122、一个出口管112、多个第一扁管131、多个第二扁管132和一个连通部件140。
请继续参见图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入口集流管111和第一集流管121通过多个第一扁管131相互流体连通,出口管112和第二集流管122通过多个第二扁管132相互流体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清楚地显示,第一集流管121的内部腔体作为第一腔体120a,第二集流管122的内部腔体作为第二腔体120b。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连通部件14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支管141和第二分支管142,第一分支管141和第二分支管142分别插入第一腔体120a和第二腔体120b中,并且在第一分支管141和第二分支管142的插入部分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微孔140a、140b,用于使第一腔体120a和第二腔体120b相互流体连通。这样,第一集流管121和第二集流管122就通过单根连通部件140相互流体连通。
在图4和图5中,第一集流管121和第二集流管122的一部分管壁被去除,用于显示插入第一集流管121和第二集流管122中的第一分支管141和第二分支管142。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通部件140加工非常简单,仅需将一根管弯折并开孔即可,并且仅需将单个连通部件140的两个分支管141、142分别焊接到第一集流管121和第二集流管122的端部密封件123上,因此,单个连通部件140与两个集流管121、122之间仅有两个焊接点,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泄露风险,提高了换热器100的密封可靠性。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连通部件140的横截面为圆形,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例,连通部件140的横截面也可以是椭圆形、矩形或其它合适的形状。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扁管131和第二扁管132均为平直的扁管。多个第一扁管131间隔地层叠布置,并且多个第二扁管132以同样的方式间隔地层叠布置。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分支管141和第二分支管142的插入第一集流管121和第二集流管122的插入部分上的多个微孔140a、140b在第一分支管141和第二分支管142的插入部分的整个长度上间隔地分布,以便与多个第一扁管131和多个第二扁管132分别对应。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分支管141和第二分支管142的插入部分上的多个微孔140a、140b沿插入部分的长度方向排列成至少一排。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分支管141和第二分支管142的插入部分的末端141e、142e被分别插入到第一腔体120a和第二腔体120b的底部附近。这样可以收集第一腔体120a和第二腔体120b底部可能存在的液态制冷剂,避免造成液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连通部件140仅包括第一分支管141和第二分支管142,并且连通部件140呈大致的U形。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换热器还包括与入口集流管111连接的流体输入管101和与出口管112连接的流体输出管102。
这样,如图4所示,工作流体从流体输入管101流进入口集流管111,并通过多个第一扁管131流入第一集流管121,然后通过连通部件140流入第二集流管122,之后通过多个第二扁管132流入出口管112,最后从流体输出管102流出,从而完成工作流体在换热器内的循环。
第二实施例
图7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图8显示图7中的连通部件240的放大示意图。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公开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主要包括两个换热单元210、220(第一换热单元210和第二换热单元220)。每个换热单元210、220包括一个第一管210a、220a、一个第二管210b、220b和连通第一管210a、220a和第二管210b、220b的中间连通管211、22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中间连通管211、221为扭曲扁管。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连通部件24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支管241、第二分支管242和第三分支管243。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两个换热单元210、220中的一个换热单元210的第一管210a和第二管210b中的一个构成第一腔体,另一个换热单元220的第一管220a和第二管220b中的一个构成第二腔体。例如,第一换热单元210的第一管210a构成第一腔体,第二换热单元220的第一管220a构成第二腔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分支管241和第二分支管242分别插入第一换热单元210的第一管210a和第二换热单元220的第一管220a中,并且在第一分支管241和第二分支管242的插入部分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微孔240a、240b,用于使第一换热单元210的第一管210a(第一腔体)和第二换热单元220的第一管220a(第二腔体)相互流体连通。这样,两个换热单元210、220就可以通过单个连通单元240相互组装在一起并相互流体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两个换热单元210、220完全相同,并且用两个换热单元210、220组装成的换热器大致呈M形。这种M形的换热器与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A形换热器相比,其优点是两个换热单元210、220之间的温差小,出风会更均匀,并且M形的换热器比A形的换热器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在箱体尺寸不变的情况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工作流体从连通部件240的第三分支管243分别流入第一分支管241和第二分支管242,并分别通过第一分支管241和第二分支管242流入第一扭曲扁管211和第二扭曲扁管221,之后分别从两个换热单元210、220的两个第二管210b、220b流出。但是,请注意,工作流体的也可以从两个换热单元210、220的两个第二管210b、220b流入换热器,并从连通部件240的第三分支管243流出换热器。
请注意,图7所示的换热器的安装方式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改变,例如,除了图7所示的第一种安装方式外,还可以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安装方式。
第二种安装方式:第一分支管241插入到第一换热单元210的第二管210b中,第二分支管242插入到第二换热单元220的第二管220b中。这样,工作流体可以从连通部件240的第三分支管243分别流入第一分支管241和第二分支管242,并分别通过第一分支管241和第二分支管242流入第一扭曲扁管211和第二扭曲扁管221,之后分别从两个换热单元210、220的两个第一管210a、220a流出。但是,请注意,工作流体的也可以从两个换热单元210、220的两个第一管210a、220a流入换热器,并从连通部件240的第三分支管243流出换热器。
第三种安装方式:第一分支管241插入到第一换热单元210的第二管210b中,第二分支管242插入到第二换热单元220的第一管220a中。这样,工作流体可以从连通部件240的第三分支管243分别流入第一分支管241和第二分支管242,并分别通过第一分支管241和第二分支管242流入第一扭曲扁管211和第二扭曲扁管221,之后分别从第一换热单元210的第一管210a和第二换热单元220的第二管220b流出。但是,请注意,工作流体也可以分别从第一换热单元210的第一管210a和第二换热单元220的第二管220b流入换热器,并从连通部件240的第三分支管243流出换热器。
第四种安装方式:第一分支管241插入到第一换热单元210的第一管210a中,第二分支管242插入到第二换热单元220的第二管220b中。这样,工作流体可以从连通部件240的第三分支管243分别流入第一分支管241和第二分支管242,并分别通过第一分支管241和第二分支管242流入第一扭曲扁管211和第二扭曲扁管221,之后分别从第一换热单元210的第二管210b和第二换热单元220的第一管220a流出。但是,请注意,工作流体也可以分别从第一换热单元210的第二管210b和第二换热单元220的第一管220a流入换热器,并从连通部件240的第三分支管243流出换热器。需要说明的是连通部件240不局限于组装和连通图7所示的两个换热单元210、220,还可以用于组装和连通其它类型的换热单元。例如,图9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变化例的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9所示,每个换热单元210’、220’包括一个第一管210b’、220b’、一个第二管210a’、220a’和连通第一管210b’、220b’和第二管210a’、220a’的中间连通管211’、22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中间连通管211’、221’为多个平直的扁管211’、221’,并且这多个平直的扁管211’、221’间隔地层叠布置。连通部件240的第一分支管241和第二分支管242分别插入第一换热单元210’的第一管210b’和第二换热单元220’的第一管220b’中,从而将两个换热单元210’、220’组装和连通在一起。
图10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变化例的连通部件440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在该变化例中,连通部件440还包括连接在第一分支管441和第三分支管443之间的第一节流装置401和连接在第二分支管442和第三分支管443之间的第二节流装置40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节流装置401和第二节流装置402可以为螺旋管。
第三实施例
图11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和图12显示图11中的连通部件340以及与连通部件340连接的集流管310的放大示意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公开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主要包括一个第一集流管310、一个第二集流管320、多个扁管330和一个连通部件34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集流管310的内部空间被两个分隔板311、312分隔成第一腔室a、第二腔室b和第三腔室c,其中,第三腔室c位于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集流管310的第一腔室a、第二腔室b和第三腔室c通过多个扁管330与第二集流管320流体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如图11和图12所示,连通部件34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支管341、第二分支管342和第三分支管343。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集流管310的第一腔室a构成第一腔体,第一集流管310的第二腔室b构成第二腔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连通部件340的第一分支管341和第二分支管342分别插入第一集流管310的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中,并且在第一分支管341和第二分支管342的插入部分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微孔341a、342b,用于使第一集流管310的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相互流体连通。
这样,如图11和图12所示,工作流体可以从连通部件340的第三分支管343分别流入第一分支管341和第二分支管342,然后通过第一分支管341和第二分支管342分别流入第一集流管310的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之后通过多个平直的扁管330流入到第二集流管320,之后通过中间的一个平直的扁管330流入第一集流管310的第三腔室c,最后从第一集流管310的第三腔室c流出,从而完成工作流体在换热器内部的循环。但是,请注意,工作流体也可以从第一集流管310的第三腔室c流入换热器,并从连通部件340的第三分支管343流出换热器。
图11和图12所示的换热器与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的换热器相比,具有更好的工作流体分配效果,且工作流体在整个换热器内分布较为均匀,出风温度也更均匀,换热效率也更好。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
虽然本总体发明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发明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应注意,在本文中,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换热器,具有第一腔体(120a)和第二腔体(120b),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包括一个连通部件(140),所述连通部件(140)至少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分支管(141)和第二分支管(142),
所述第一分支管(141)和所述第二分支管(142)分别插入所述第一腔体(120a)和所述第二腔体(120b)中,并且
在所述第一分支管(141)和所述第二分支管(142)的插入部分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微孔(140a、140b),用于使所述第一腔体(120a)和所述第二腔体(120b)相互流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支管(141)和所述第二分支管(142)的插入部分上的多个微孔(140a、140b)在所述插入部分的整个长度上间隔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支管(141)和所述第二分支管(142)的插入部分上的多个微孔(140a、140b)沿所述插入部分的长度方向排列成至少一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支管(141)和所述第二分支管(142)的插入部分的末端(141e、142e)被分别插入到所述第一腔体(120a)和所述第二腔体(120b)的底部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包括一个入口集流管(111)、一个第一集流管(121)、一个第二集流管(122)、一个出口管(112)、多个第一扁管(131)和多个第二扁管(132),
所述入口集流管(111)和所述第一集流管(121)通过所述多个第一扁管(131)相互流体连通,
所述出口管(112)和所述第二集流管(122)通过所述多个第二扁管(132)相互流体连通,并且
所述第一集流管(121)构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集流管(122)构成所述第二腔体,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集流管(12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122)通过所述连通部件(140)相互流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件(140)仅包括所述第一分支管(141)和所述第二分支管(142),并且所述连通部件(140)呈大致的U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与所述入口集流管(111)连接的流体输入管(101)和与所述出口管(112)连接的流体输出管(10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扁管(131)和所述第二扁管(132)均为平直的扁管,
所述多个第一扁管(131)间隔地层叠布置,并且所述多个第二扁管(132)间隔地层叠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单元(210、220),每个换热单元(210、220)包括一个第一管(210a、220a)、一个第二管(210b、220b)和连通所述第一管(210a、220a)和所述第二管(210b、220b)的中间连通管(211、221),
所述两个换热单元(210、220)中的一个换热单元(210)的第一管(210a)和第二管(210b)中的一个构成所述第一腔体,另一个换热单元(220)的第一管(220a)和第二管(220b)中的一个构成所述第二腔体,从而使得所述两个换热单元(210、220)通过所述连通单元(240)相互组装在一起并相互流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通管(211、221)为扭曲扁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换热单元(210、220)完全相同,并且用所述两个换热单元(210、220)组装成的换热器大致呈M形。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连通管为平直的扁管(211’、221’),并且每个换热单元(210’、220’)包括多个平直的扁管(211’、221’),所述多个平直的扁管(211’、221’)间隔地层叠布置。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件(24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分支管(241)和所述第二分支管(242)连通的第三分支管(243),
所述换热器的工作流体通过所述第三分支管(243)流入或流出所述换热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件(440)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分支管(441)和所述第三分支管(443)之间的第一节流装置(401)和连接在所述第二分支管(442)和所述第三分支管(443)之间的第二节流装置(40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01)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402)为螺旋管。
1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包括一个第一集流管(310)、一个第二集流管(320)和多个扁管(330),
所述第一集流管(310)的内部空间被两个分隔板(311、312)分隔成第一腔室(a)、第二腔室(b)和第三腔室(c),所述第三腔室(c)位于所述第一腔室(a)和所述第二腔室(b)之间,
所述第一集流管(310)的第一腔室(a)、第二腔室(b)和第三腔室(c)通过所述多个扁管(330)与所述第二集流管(320)流体连通,
所述第一腔室(a)构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室(b)构成所述第二腔体,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集流管(310)内部的两个腔室(a、b)通过所述连通部件(340)相互流体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扁管(330)为平直的扁管,并且所述多个平直的扁管(330)间隔地层叠布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件(34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分支管(341)和所述第二分支管(342)连通的第三分支管(343),
所述换热器的工作流体通过所述第三分支管(343)流入或流出所述换热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的工作流体通过所述第一集流管(310)的第三腔室(c)流入或流出所述换热器。
CN201410604892.6A 2014-10-31 2014-10-31 换热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276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04892.6A CN105627634B (zh) 2014-10-31 2014-10-31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04892.6A CN105627634B (zh) 2014-10-31 2014-10-31 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27634A true CN105627634A (zh) 2016-06-01
CN105627634B CN105627634B (zh) 2018-03-30

Family

ID=56042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0489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27634B (zh) 2014-10-31 2014-10-31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2763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9722A (zh) * 2017-10-12 2018-01-09 沈毅 一种薯片生产线
CN110641711A (zh) * 2019-10-30 2020-01-03 西安京东天鸿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机除冰系统、除冰方法及无人机
CN114279237A (zh) * 2021-12-31 2022-04-05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家用电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33187A (ja) * 1999-11-05 2001-05-18 Showa Alum Corp 複式熱交換器
CN1410738A (zh) * 2001-09-29 2003-04-16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1738123A (zh) * 2009-12-25 2010-06-16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扁管组件以及具有该扁管组件的热交换器
CN201731684U (zh) * 2010-07-22 2011-02-02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02109253A (zh) * 2011-01-26 2011-06-29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CN102914201A (zh) * 2012-10-19 2013-02-06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及平行流换热器
CN202885638U (zh) * 2012-10-23 2013-04-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4006576A (zh) * 2013-02-25 2014-08-27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33187A (ja) * 1999-11-05 2001-05-18 Showa Alum Corp 複式熱交換器
CN1410738A (zh) * 2001-09-29 2003-04-16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1738123A (zh) * 2009-12-25 2010-06-16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扁管组件以及具有该扁管组件的热交换器
CN201731684U (zh) * 2010-07-22 2011-02-02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02109253A (zh) * 2011-01-26 2011-06-29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CN102914201A (zh) * 2012-10-19 2013-02-06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及平行流换热器
CN202885638U (zh) * 2012-10-23 2013-04-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4006576A (zh) * 2013-02-25 2014-08-27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9722A (zh) * 2017-10-12 2018-01-09 沈毅 一种薯片生产线
CN107549722B (zh) * 2017-10-12 2020-10-09 广东裕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薯片生产线
CN110641711A (zh) * 2019-10-30 2020-01-03 西安京东天鸿科技有限公司 无人机除冰系统、除冰方法及无人机
CN114279237A (zh) * 2021-12-31 2022-04-05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家用电器
CN114279237B (zh) * 2021-12-31 2023-09-12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换热器和家用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27634B (zh) 2018-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2509B (zh) 热交换器
JP4881276B2 (ja)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熱交換器
CN203824169U (zh) 换热器和热泵系统
CN103743158A (zh) 换热器
US10337808B2 (en) Condenser
KR102228486B1 (ko) 미세 채널 기반 열 교환기
CN104457038B (zh) 换热器
CN105627634A (zh) 换热器
EP2982924A1 (en) Heat exchanger
US10126065B2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having a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control using selective tube port closures
US10215511B2 (en) Receiver for a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especially condenser, equipped thereof
WO2014137217A1 (en) Heat exchanger inlet and outlet design
KR102491490B1 (ko) 열교환기
CN106871701A (zh) 换热器
JP5851846B2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387761A (zh) 具有降低长度分配器管的热交换器
JP2016176615A (ja)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
JP6465651B2 (ja) 熱交換器
KR102568753B1 (ko) 열교환기
KR20180031172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KR20070064938A (ko) 열교환기
EP3086074A1 (en) Tubular element and heat exchanger
KR101543522B1 (ko) 열교환기용 납작관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열교환기
KR102365553B1 (ko) 열교환기
JP2019027685A (ja) コンデ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30

Termination date: 20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