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20277A - 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20277A CN105620277A CN201410619508.XA CN201410619508A CN105620277A CN 105620277 A CN105620277 A CN 105620277A CN 201410619508 A CN201410619508 A CN 201410619508A CN 105620277 A CN105620277 A CN 1056202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valve
- pipeline
- wave filter
- flow sens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油箱上设有第一二油箱锁紧接头,发动机上设有第一二发动机锁紧接头,第一油箱锁紧接头与第一流量传感器相连,第一流量传感器与第二滤清装置相连,第二滤清装置与电子升压泵相连,电子升压泵与第二发动机锁紧接头相连,第一流量传感器与减压阀相连,减压阀与四相换通阀相连,四相换通阀与第二流量传感器相连,第二流量传感器与第二油箱锁紧接头相连,第二发动机锁紧接头与四相换通阀相连,四相换通阀与第一回油滤波器相连,第一回油滤波器与电子升压泵相连,回油滤波器一侧设有放空阀,充分冷却热回油,保证了系统温升不会过大,并能精确的反应汽车的油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耗测量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行驶100km的耗油量,俗称油耗。汽车的经济性指标主要由耗油量来表示,是汽车使用性能中重要的指标。尤其我国要实施燃油税,汽车的耗油量参数就有特别的意义。耗油量参数是指汽车行驶百公里消耗的燃油量[以“升”(L)为计量单位]。在我国这些指标是汽车制造厂根据国家规定的试验标准,通过样车测试得出来的。它包括等速油耗和循环油耗。
等速油耗(Constant-SpeedFuelEconomy):等速油耗是指汽车在良好路面上作等速行驶时的燃油经济性指标。由于等速行驶是汽车在公路上运行的一种基本工况,加上这种油耗容易测定,所以得到广泛采用。如法国和德国就把90Km/h和120Km/h的等速油耗作为燃油经济性的主要评价指标。我国也采用这一指标。国产汽车说明书上标明的百公里油耗,一般都是等速油耗。不过,由于汽车在实际行驶中经常出现加速、减速、制动和发动机怠速等多种工作情况,因此等速油耗往往偏低,与实际油耗有较大差别。特别对经常在城市中作短途行驶的汽车,差别就更大。
道路循环油耗(FuelEconomyofChassisDynamometerTestCycles):道路循环油耗,是汽车在道路上按照规定的车速和时间规范作反复循环行驶时所测定的燃油经济性指标,也叫做多工况道路循环油耗。在车速和时间规范中,规定每个循环包含各种行驶的功况,并规定了每个循环中的换挡时刻、制动与停车时间,以及行驶速度、加速度及制动减速度的数值。因此,用这种方法测定的燃油经济性,比较接近汽车实际的行驶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现有的油耗计在发动机不同运行的情况下,不能正确的反映车辆的油耗,提供了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充分冷却热回油,保证了系统温升不会过大,并能精确的反应汽车的油耗。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包括油箱、发动机、第一滤清装置、第二滤清装置、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减压阀、电子升压泵、热交换装置、四相换通阀、第一回油滤波器以及第二回油滤波器,所述油箱上设置有油箱出油口和油箱进油口,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发动机进油口和发动机出油口,所述油箱出油口上设置有第一油箱锁紧接头,所述油箱进油口上设置有第二油箱锁紧接头,所述发动机进油口上设置有第一发动机锁紧接头,所述发动机出油口上设置有第二发动机锁紧接头,所述第一油箱锁紧接头通过出油管路与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的进油端相连,所述出油管路上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一滤清装置以及第一压力计,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的第一出油端与所述第二滤清装置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二滤清装置的出油端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电子升压泵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电子升压泵的出油端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二发动机锁紧接头相连,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压力计,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的第二出油端与所述减压阀的进油口相连,所述减压阀的出油口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四相换通阀的第一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四相换通阀的第一出油端与所述第二流量传感器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出油端通过进油管路与所述第二油箱锁紧接头相连,所述第二发动机锁紧接头通过第四管路与所述四相换通阀的第二进油端相连,所述第四管路上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二回油滤波器以及换热装置,所述四相换通阀的第二出油端通过第五管路与所述第一回油滤波器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五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一回油滤波器的出油端通过第六管路与所述电子升压泵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一回油滤波器一侧设置有第一放空阀和第二放空阀,所述第二回油滤波器一侧设置有第三放空阀和第四放空阀。
所述换热装置采用空冷换热装置或者水冷换热装置。
所述第一回油滤波器和所述第二回油滤波器由外壳以及气囊构成,所述气囊设置在所述壳体之内,所述气囊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气囊平行的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第一放空阀、所述第二放空阀、所述第三放空阀以及所述第四放空阀均与所述气囊相连。
所述第一回油滤波器还包括压力传感器以及压力控制装置,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侧壁上,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压力控制装置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压力计输出端与所述压力控制装置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压力控制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放空阀和所述第二放空阀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设置有四相换通阀,把车辆油路分成两个系统,一路冷油系统,通过出油管路进入第一滤清装置,进入第一流量传感器,到第一单向阀到电子升压泵进入发动机,多余的油由第一流量传感器通过第二单向阀和四相换通阀,经第二流量传感器回到油箱;一路热油,发动机回油直接进入热交换装置,经冷却后,通过四相换通阀经第三单向阀以及回油滤波器降压之后,再回到电子升压泵供给发动机,起到了充分冷却热回油的效果,保证了系统温升不会过大;设置有第一回油滤波器和第二回油滤波器通过回油滤波器内设置的气囊降低了回油的压力,第一回油滤波器和第二回油滤波器内气囊的压力通过第一放空阀、第二放空阀、第三放空阀以及第四放空阀来进行降低;设置有第一第二流量传感器,通过两个流量传感器的相互作用,精确的反应汽车的油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油箱,2为发动机,3为第一滤清装置,4为第二滤清装置,5为第一流量传感器,6为第二流量传感器,7为减压阀,8为电子升压泵,9为热交换装置,10为四相换通阀,11为第一回油滤波器,12为第一油箱锁紧接头,13为第二油箱锁紧接头,14为第一发动机锁紧接头,15为第二发动机锁紧接头,16为第一压力计,17为第一单向阀,18为第二压力计,19为第二单向阀,20为第三单向阀,21为第一放空阀,22为气囊,23为第二放空阀,24为第二回油滤波器,25为第三放空阀,26为第四放空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图中:1为油箱,2为发动机,3为第一滤清装置,4为第二滤清装置,5为第一流量传感器,6为第二流量传感器,7为减压阀,8为电子升压泵,9为热交换装置,10为四相换通阀,11为第一回油滤波器,12为第一油箱锁紧接头,13为第二油箱锁紧接头,14为第一发动机锁紧接头,15为第二发动机锁紧接头,16为第一压力计,17为第一单向阀,18为第二压力计,19为第二单向阀,20为第三单向阀,21为第一放空阀,22为气囊,23为第二放空阀,24为第二回油滤波器,25为第三放空阀,26为第四放空阀。
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包括油箱、发动机、第一滤清装置、第二滤清装置、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减压阀、电子升压泵、热交换装置、四相换通阀、第一回油滤波器以及第二回油滤波器,油箱上设置有油箱出油口和油箱进油口,发动机上设置有发动机进油口和发动机出油口,油箱出油口上设置有第一油箱锁紧接头,油箱进油口上设置有第二油箱锁紧接头,发动机进油口上设置有第一发动机锁紧接头,发动机出油口上设置有第二发动机锁紧接头,第一油箱锁紧接头通过出油管路与第一流量传感器的进油端相连,出油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滤清装置以及第一压力计,第一流量传感器的第一出油端与第二滤清装置的进油端相连,第二滤清装置的出油端通过第一管路与电子升压泵的进油端相连,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电子升压泵的出油端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二发动机锁紧接头相连,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压力计,第一流量传感器的第二出油端与减压阀的进油口相连,减压阀的出油口通过第三管路与四相换通阀的第一进油端相连,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四相换通阀的第一出油端与第二流量传感器的进油端相连,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出油端通过进油管路与第二油箱锁紧接头相连,第二发动机锁紧接头通过第四管路与四相换通阀的第二进油端相连,第四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第二回油滤波器以及换热装置,四相换通阀的第二出油端通过第五管路与第一回油滤波器的进油端相连,第五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第一回油滤波器的出油端通过第六管路与电子升压泵的进油端相连,第一回油滤波器一侧设置有第一放空阀和第二放空阀,第二回油滤波器一侧设置有第三放空阀和第四放空阀。
换热装置采用空冷换热装置或者水冷换热装置。
第一回油滤波器和第二回油滤波器由外壳以及气囊构成,气囊设置在壳体之内,气囊的数量为两个,气囊平行的设置在外壳内部,第一放空阀、第二放空阀、第三放空阀以及第四放空阀均与气囊相连。
第一回油滤波器还包括压力传感器以及压力控制装置,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外壳内侧壁上,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压力控制装置的第一输入端相连,第二压力计输出端与压力控制装置的第二输入端相连,压力控制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放空阀和第二放空阀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四相换通阀,把车辆油路分成两个系统,一路冷油系统,通过出油管路进入第一滤清装置,进入第一流量传感器,到第一单向阀到电子升压泵进入发动机,多余的油由第一流量传感器通过第二单向阀和四相换通阀,经第二流量传感器回到油箱;一路热油,发动机回油直接进入热交换装置,经冷却后,通过四相换通阀经第三单向阀以及回油滤波器降压之后,再回到电子升压泵供给发动机,起到了充分冷却热回油的效果,保证了系统温升不会过大;设置有第一回油滤波器和第二回油滤波器通过回油滤波器内设置的气囊降低了回油的压力,第一回油滤波器和第二回油滤波器内气囊的压力通过第一放空阀、第二放空阀、第三放空阀以及第四放空阀来进行降低;设置有第一第二流量传感器,通过两个流量传感器的相互作用,精确的反应汽车的油耗。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4)
1.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发动机、第一滤清装置、第二滤清装置、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减压阀、电子升压泵、热交换装置、四相换通阀、第一回油滤波器以及第二回油滤波器,所述油箱上设置有油箱出油口和油箱进油口,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发动机进油口和发动机出油口,所述油箱出油口上设置有第一油箱锁紧接头,所述油箱进油口上设置有第二油箱锁紧接头,所述发动机进油口上设置有第一发动机锁紧接头,所述发动机出油口上设置有第二发动机锁紧接头,所述第一油箱锁紧接头通过出油管路与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的进油端相连,所述出油管路上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一滤清装置以及第一压力计,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的第一出油端与所述第二滤清装置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二滤清装置的出油端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电子升压泵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电子升压泵的出油端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二发动机锁紧接头相连,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压力计,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的第二出油端与所述减压阀的进油口相连,所述减压阀的出油口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四相换通阀的第一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四相换通阀的第一出油端与所述第二流量传感器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出油端通过进油管路与所述第二油箱锁紧接头相连,所述第二发动机锁紧接头通过第四管路与所述四相换通阀的第二进油端相连,所述第四管路上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二回油滤波器以及换热装置,所述四相换通阀的第二出油端通过第五管路与所述第一回油滤波器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五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一回油滤波器的出油端通过第六管路与所述电子升压泵的进油端相连,所述第一回油滤波器一侧设置有第一放空阀和第二放空阀,所述第二回油滤波器一侧设置有第三放空阀和第四放空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采用空冷换热装置或者水冷换热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油滤波器和所述第二回油滤波器由外壳以及气囊构成,所述气囊设置在所述壳体之内,所述气囊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气囊平行的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第一放空阀、所述第二放空阀、所述第三放空阀以及所述第四放空阀均与所述气囊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油滤波器还包括压力传感器以及压力控制装置,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侧壁上,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压力控制装置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压力计输出端与所述压力控制装置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压力控制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放空阀和所述第二放空阀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619508.XA CN105620277A (zh) | 2014-11-05 | 2014-11-05 | 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619508.XA CN105620277A (zh) | 2014-11-05 | 2014-11-05 | 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20277A true CN105620277A (zh) | 2016-06-01 |
Family
ID=56035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619508.XA Pending CN105620277A (zh) | 2014-11-05 | 2014-11-05 | 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620277A (zh) |
-
2014
- 2014-11-05 CN CN201410619508.XA patent/CN105620277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90242A (zh) | 柴油机动车、船实时行驶油耗检测装置 | |
CN101988440A (zh) | 柴油发动机的喷油控制方法 | |
CN102297123A (zh) | 内燃机机油泵试验台 | |
CN106123984A (zh) | 氢燃料电池车耗氢量实时显示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 |
CN103968909A (zh) | 一种车辆油耗计算方法及其装置 | |
CN204214491U (zh) | Gps定位车辆实时油耗系统 | |
CN101865713B (zh) | 一种汽车油耗计量仪 | |
CN204214492U (zh) | 具有压力调节功能的车辆油耗计 | |
CN105628123A (zh) | 车用里程油耗设备 | |
CN105841882B (zh) | 一种隔离段内激波串前缘探测装置 | |
CN203364896U (zh) | 一种新型瞬态油耗测试仪 | |
CN105620277A (zh) | 车载油耗压力控制系统 | |
CN204286522U (zh) | 一种用于计算车辆里程油耗的装置 | |
CN204214490U (zh) | 车辆油耗计量装置 | |
CN105628122A (zh) | 车载油量监测装置 | |
CN201672948U (zh) | 汽车油耗计量仪 | |
CN105571664A (zh) | 车载定位油量监控装置 | |
CN208537171U (zh) | 一种发动机机油消耗量测量装置 | |
CN206161289U (zh) | 油箱压力交变试验机 | |
CN108692943A (zh) | 一种发动机机油消耗量测量装置 | |
CN208109199U (zh) | 一种柴油发动机油耗实时检测装置 | |
CN203422123U (zh) | 一种补偿型油耗仪 | |
CN103454023A (zh) |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能耗测试方法 | |
CN208140204U (zh) | 双向计量式油耗计量仪 | |
CN201094060Y (zh) | 汽车发动机燃油计量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