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12457A - 液晶显示元件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12457A
CN105612457A CN201480052028.8A CN201480052028A CN105612457A CN 105612457 A CN105612457 A CN 105612457A CN 201480052028 A CN201480052028 A CN 201480052028A CN 105612457 A CN105612457 A CN 1056124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lit
electrode
liquid cryst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202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12457B (zh
Inventor
小林和也
五十岚隆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ei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124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124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124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124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07Structures for producing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s, e.g. bumps, protrusions, recesses, slits in pixel electr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Geome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降低视角依赖性的同时,使显示的美观性良好的液晶显示元件。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元件包括:液晶层、电极(2F)以及电极(2R)。电极(2F)包括沿轴线(S1)延伸的狭缝(7),电极(2R)包括沿轴线(S1)延伸的狭缝(8)。在电极(2F)和电极(2R)重合的区域中形成的规定的像素区域,沿轴线(S1),狭缝(7)和狭缝(8)交替地定位,按照一排而排列,在上述像素区域,在沿轴线(S1)按照一排而排列的狭缝(7)和狭缝(8)中,位于沿轴线(S1)的方向的最外一端侧的狭缝和位于最外另一端侧的狭缝到达形成各自的狭缝的电极的端部。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元件,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垂直取向型(VA(VerticalAlignment))的液晶显示元件。
背景技术
作为VA型的液晶显示元件,比如,于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中,通过于透明电极中开设狭缝,控制液晶分子的倾倒方向,降低视角依赖性。
专利文献1的液晶显示元件为下述的结构,其中,于通过一对基板上的透明电极而形成的显示区域的内部,在一对基板上的两个透明电极上,具有呈基本长方形状而去掉一部分的狭缝,设置于一个透明电极上的狭缝与设置于另一透明电极上的狭缝,在显示区域内部,沿与狭缝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交替地设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4—2522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像专利文献1的液晶显示元件那样,为了降低视角依赖性,于透明电极设置狭缝的场合,如果要设置跨于透明电极的两端的狭缝,则由于电极被切断,故必须于狭缝和电极端之间设置若干间隙。在像这样而设置间隙的部位,液晶分子的取向控制无法顺利地进行,像图9所示的那样,产生取向斑点L。于是,透明电极重合的区域所显示的像素5A的端部会辨认为锯齿状,显示的美观性差。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降低视角依赖性的同时,使显示的美观性良好的液晶显示元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元件为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元件,该液晶显示元件包括:液晶层;一对基板,该对基板夹持上述液晶层而相互面对;第1电极,该第1电极设置于上述一对基板中的一个基板上;第2电极,该第2电极设置于上述一对基板中的另一个基板上,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电极包括第1狭缝,该第1狭缝从上述一对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沿规定的轴线延伸;
上述第2电极包括第2狭缝,该第2狭缝从上述法线方向观看,沿上述轴线延伸;
上述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中的各狭缝为1个以上;
从上述法线方向观看,在于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重合的区域中形成的规定的像素区域,沿上述轴线,上述第1狭缝和第2狭缝交替地定位,按照一排而排列;
在上述像素区域,沿上述轴线按照一排而排列的上述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中,位于沿上述轴线的方向的最外一端侧的狭缝和位于最外另一端侧的狭缝到达形成各自的狭缝的电极的端部。
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可提供不仅降低视角依赖性,而且使显示的美观性良好的液晶显示元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外观结构剖视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所显示的图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为表示与图2所示的像素的A部相对应的电极的形状的图,为用于说明形成于电极上的狭缝的图;
图4为与图3相对应的图,图4(a)表示外侧电极的俯视图,图4(b)表示内侧电极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图3所示的沿B—B线的结构剖视图;
图6(a)为沿图4所示的轴线而剖开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的结构剖视图,图6(b)为沿图8所示的轴线而剖开已有例子的液晶显示元件的结构剖视图;
图7(a)和图7(b)为变形例子的电极的俯视图;
图8为表示已有例子的电极的形状的图;
图9为表示过去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像素端部的显微镜照片的图,为用于说明过去的显著地发生的取向斑点的图;
图10为与图3相对应的图,为用于说明端部狭缝的优选宽度的图;
图11(a)~图11(c)为液晶显示元件的像素的显微镜照片的图,图11(a)为没有端部狭缝的已有例子的图,图11(b)为端部狭缝的宽度为50μm的场合的图,图11(c)为端部狭缝的宽度为20μm的场合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液晶显示元件100的结构)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100像1所示的那样,包括液晶盒10和偏振片20、30。液晶显示元件100通过将后述的像素适当地切换到透射/非透射状态,显示规定的图像。在下面,像图1所示的那样,将规定的部件的使用者(显示图像的辨认者)侧作为外侧,将其相反侧作为内侧,适当进行说明。
液晶盒10为垂直取向型(VA型)的液晶盒,像图1所示的那样,包括:一对的外侧基板1F和内侧基板1R;电极2F、2R;取向膜3F、3R;液晶层4。
外侧基板1F和内侧基板1R分别由比如玻璃、塑料等以透明方式形成。外侧基板1F和内侧基板1R以夹持液晶层4而相互面对的方式设置。外侧基板1F位于液晶盒10的外侧,内侧基板1R位于液晶盒10的内侧。
电极2F、2R分别由以氧化铟为主成分的ITO(IndiumTinOxide(铟锡氧化物))膜等构成,为使光透射的透明电极。电极2F通过公知的方法(溅射、蒸镀、蚀刻等)而形成于外侧基板1F的液晶层4侧的面上,电极2R通过公知的方法(溅射、蒸镀、蚀刻等)而形成于内侧基板1R的液晶层4侧的面上。电极2F为公共电极,电极2R作为节段电极而构成。在两个电极上,以无源驱动方式施加电压。即,液晶显示元件100为节段电极显示型,作为无源驱动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而构成。另外,电极2R作为节段电极而构成,电极2F作为公共电极而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2F、2R按照具有特有的狭缝的方式形成。关于该内容,在后面进行详述。
另外,电极2F、2R各自以规定的形状而进行布图处理。液晶显示元件100从外侧基板1F和内侧基板1R的相对面的法线方向(在下面,简称为“基板法线方向”)观看,在电极2F、2R重合的区域,显示与上述规定的形状相对应的像素。在这里,像素指液晶显示元件100所显示的图像的基础,不仅包括图形,还包括通过其单体而表示字符、数字、图标等的记号的类型。液晶显示元件100经由电极2F、2R,在对液晶层4施加on电压的区域,使光透射,由此,使与该区域相对应的像素处于显示状态(基本白色显示)。液晶显示元件100于基本黑色的背景区域,呈基本白色地显示像素,以所谓的负性显示型(正常黑色模式)的类型而构成。
图2表示液晶显示元件100所显示的图像的一个例子。在该图中,液晶显示元件100作为7节段显示器而构成,显示表示数值的图像(在该图中,显示“8”)。在本例子中,表示图形的像素5(节段)具有7个,通过它们的组合来显示数值。在液晶显示元件100中,从基板法线方向而观看,电极2F和电极2R没有重合的区域以及没有施加on电压的区域构成基本黑色的背景区域6。另外,在图2中,以省略方式表示形成于背景区域6中的引导电极。
取向膜3F、3R分别为与液晶层4接触的垂直取向膜,比如,由聚酰亚胺形成,通过公知的方法(比如,柔性印刷)而形成。取向膜3F从液晶层4侧覆盖电极2F,取向膜3R从液晶层4侧覆盖电极2R,取向膜3F、3R使在电极2F和电极2R没有对液晶层4施加电压时(没有施加电压时)的液晶分子,与外侧基板1F、内侧基板1R的主面(朝向液晶层4侧的面)基本垂直地取向。
液晶层4密封于通过外侧基板1F、内侧基板1R以及将该两个基板接合的密封材料(在图中未示出)而形成的空间中。液晶层4由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为负(Δε<0)的液晶材料构成。另外,液晶层4的层厚(盒间隙)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间隔件而保持一定。如果于液晶层4上施加阈值电压以上的电压,则基本垂直地取向的液晶分子以倾倒的方式动作。另外,在施加on电压时,液晶分子与两个基板(外侧基板1F,内侧基板1R)的主面实质上平行。
偏振片20、30将从一个面侧射入了的光从另一面侧,按照沿与吸收轴垂直的透射轴的直线偏振光的方式射出。像图1所示的那样,偏振片20位于液晶盒10的外侧,偏振片30位于液晶盒10的内侧。偏振片20和偏振片30按照从基板法线方向观看,相应的吸收轴按照相互垂直的方式设置(垂直尼科耳配置)。作为偏振片20、30,可采用比如作为染料类的偏振膜的SHC—13U(株式会社ポラテクノ社制造)。
在偏振片30的内侧,具有背光(在图中未示出)。液晶显示元件100通过来自背光的光进行透射显示。另外,在电极2F和电极2R上连接控制装置(在图中未示出)。该控制装置通过无源驱动方式,对电极2F、2R施加适当的on电压/off电压,将像素切换到透射/非透射状态,由此,在液晶显示元件100中显示通过像素单体或像素整体而表示的规定的图像。
在液晶显示元件100中,以低于液晶分子开始倾倒的阈值电压的值,设定off电压。由此,即使在对液晶层4施加off电压的情况下,液晶分子处于实质上垂直地取向的状态。在该场合,对于从背光而射出的通过了偏振片30的光,借助液晶层4,偏振方向几乎没有变化。由此,从内侧透过了液晶盒10的光的几乎大部分无法透过按照与偏振片30呈垂直尼科耳关系而设置的偏振片20。于是,视觉识别出:施加了off电压的区域的显示为黑色(标准黑色模式)。另一方面,如果on电压施加于液晶层4上,则施加了on电压的区域的液晶分子按照与液晶盒10的基板主面实质上平行的方式动作。由此,透射液晶层4的光产生双折射,光的偏振方向变化,从内侧透过了液晶盒10的光透过偏振片20。于是,施加了on电压的区域处于透射显示状态。
(关于狭缝)
从这里起,具体地对形成于电极2F、2R的狭缝进行说明。
图3为表示与图2所示的像素的A部相对应的区域的电极2F、2R的主视图。图4(a)为表示图3所示的电极中的位于外侧的电极2F的图,图4(b)表示图3所示的电极中的位于内侧的电极2R的图。在这些图中,电极2F通过实线表示,电极2R通过虚线表示。
像图3和图4(a)所示的那样,设置于外侧基板1F的电极2F包括从基板法线方向观看,沿规定的轴线延伸的狭缝7。另外,像图3和图4(b)所示的那样,设置于内侧基板1R上的电极2R包括从基板法线方向观看,沿规定的轴线延伸的狭缝8。狭缝7为于基板法线方向而使电极2F贯通的孔,狭缝8为于基板法线方向而使电极2R贯通的孔,各个孔从基板法线方向观看,呈基本长方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图3所示的那样,于规定的1个轴线上,狭缝7和狭缝8中的一个为1个,另一个为2个。另外,从基板法线方向观看,于电极2F和电极2R重合的区域所形成的规定的像素5的区域,狭缝7和狭缝8沿规定的1个轴线交替地设置,以一排的方式排列。另外,在规定的像素5的区域中,沿规定的1个轴线而按一排排列的狭缝7和狭缝8中,位于沿上述轴线的方向的最外一端侧的狭缝和位于最外另一端侧的狭缝到达形成各个狭缝的电极的端部。在下面,更具体地进行说明。
参照图3,如果着眼于轴线S1,则在轴线S1上具有2个狭缝7,具有1个狭缝8。狭缝7和狭缝8沿轴线S1交替地定位,以一排的方式排列,位于沿轴线S1的方向的最外一端侧(比如,图中顶端侧)的狭缝7像图4(a)所示的那样,到达外侧的电极2F的端部(图中顶端部),沿轴线S1的方向的最外另一端侧(比如,图中底端部)的狭缝7像图4(a)所示的那样,到达外侧的电极2F的端部(图中下端部)。由此,像图4(a)所示的那样,在沿外侧的电极2F的轴线S1的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形成缺口状的狭缝7。另外,像图4(b)所示的那样,在内侧的电极2R的轴线S1方向的宽度的中间部,形成开口的狭缝8。
参照图3,如果着眼于轴线S2,则在轴线S2上具有2个狭缝8,具有1个狭缝7。狭缝7和狭缝8沿轴线S2交替地定位,以一排的方式排列,位于沿轴线S2的方向的最外一端侧(比如,图中顶端侧)的狭缝8像图4(b)所示的那样,到达内侧的电极2R的端部(图中顶端部),位于沿轴线S2的方向的最外另一端部(比如,图中底端侧)的狭缝8像图4(b)所示的那样,到达内侧的电极2R的端部(图中底端部)。由此,像图4(b)所示的那样,在沿外侧的电极2R的轴线S2的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形成缺口状的狭缝8。另外,像图4(a)所示的那样,在外侧的电极2F的轴线S2方向的宽度的中间部,形成开口的狭缝7。
同样地,像图3所示的那样,按照从图中顶侧起的顺序,在轴线S3上形成狭缝7、狭缝8、狭缝7,于轴线S4上形成狭缝8、狭缝7、狭缝8,于轴线S5上形成狭缝7、狭缝8、狭缝7。
此外,从基板法线方向观看,沿规定的1个轴线而邻接的狭缝7和狭缝8按照没有间隔的方式设置。比如,参照图3,如果着眼于轴线S1,则于轴线S1上,位于图中顶侧的狭缝7的底端从基板法线方向观看,与狭缝8的顶端接触。另外,于轴线S1上,位于图中底侧的狭缝7的顶端从基板法线方向观看,与狭缝8的底端接触。
另外,沿规定的1个轴线交替地定位以一排方式排列的狭缝7和狭缝8从基板法线方向观看,宛如形成1个狭缝。如果命名其为狭缝组9,则像图3所示的那样,相邻的狭缝9彼此在与各自所沿的轴线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按照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比如,沿轴线S1的狭缝组9相对于沿轴线S2的狭缝组9,在与轴线S1和轴线S2相垂直的方向,以间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沿规定的1个轴线的方向的最外一端侧和最外另一端侧的狭缝的长度,按照相同的方式形成。比如,沿轴线S1的2个狭缝7在轴线S1方向的长度相同,沿轴线S2的2个狭缝8也按照与沿轴线S1的狭缝7长度相同的方式形成。
从这里起,与已有例子相比较,对像上述那样,形成狭缝的电极的液晶显示元件100的效果进行说明。图8表示已有例子的液晶显示元件的电极的形状。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在图8所示的已有例子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各部分中,与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100相对应的部分,采用与液晶显示元件100相同的标号。
图5为关于液晶显示元件100的图3所示的B—B线的外观结构的剖视图,为以示意方式表示于电极2F和电极2R之间产生的电场E、液晶层4的液晶分子4A的图。在这里,为了容易理解,以省略方式表示适合的部件(后述的图6(a)和图6(b)也相同)。
通过形成狭缝7、8,产生图5所示的那样的倾斜的电场E。由此,如果在区域D1施加电压,则以基本垂直的方式取向的液晶分子4A在图中沿逆时针方向倾倒(按照液晶分子4A的长轴与倾斜的电场E相垂直的方式动作)。于是,在区域D1,最佳辨认方向是从图中右斜上方向进行观看,辨认性差的方向是从与此相反的图中左斜上方向进行观看。如果在区域D2施加电压,则基本垂直地取向的液晶分子4A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倾倒。于是,在区域D2,最佳辨认方向是从图中左斜上方向进行观看,辨认性差的方向是从与此相反的图中右斜上方向进行观看。由于像这样,区域D1的辨认性差的方向与区域D2的最佳辨认方向一致,区域D2的辨认性差的方向与区域D1的最佳辨认方向一致,故在区域D1和区域D2,相互对角依赖性进行补充。由于已参照图3而在前面描述,狭缝组9于与狭缝组9延伸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连续地设置,故具有与区域D1和区域D2的关系相同的关系,邻接的区域连续地呈现。通过该方案,形成所谓的多节段结构,其结果是,作为像素区域整体,减少了视角依赖性。这一点对于图8所示的已有例子,也是相同的。
下面参照图6(a)和图6(b)而进行说明,以便着眼于像素的端部。图6(a)为沿图3所示的轴线S1而剖开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100的结构剖视图,图6(b)为沿图8所示的轴线S1而剖开已有例子的液晶显示元件的结构剖视图。
首先,参照图6(b),在已有例子的电极2F、2R的图中,于左右端部(与沿图8的轴线S1的顶侧端部和底侧端部相对应),电场E没有倾斜。即,在已有例子的结构中,无法通过倾斜电场控制像素端部的液晶分子4A的倾倒方向。由此,像素端部的液晶分子4A在施加电压时,于图6(b)中的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中的任意方向,均没有秩序地倾倒。如果像这样,液晶分子4A动作,则产生图9所示的那样的取向斑点L,将像素5A的端部辨认为锯齿状。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100中,像图6(a)所示的那样,在图中的左右端部(与沿图3的轴线S1的顶侧端部和底侧端部相对应),产生倾斜的电场E。由此,像素的端部的液晶分子4A在施加电压时,按照其长轴与倾斜的电场E相垂直的方式动作,控制倾倒的方向。比如,如果着眼于图6(a)的左侧端部的液晶分子4A,则在施加电压时,基本垂直地取向的液晶分子4A基本一样地,向图中的逆时针方向倾倒。在这里,对沿轴线S1的电极端部的液晶分子4A的动作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沿其它的轴线S2、S3等的电极端部,也是同样的。由此,按照本实施方式的具有狭缝7、8的电极2F、2R的结构,可良好地降低在像素的端部产生的取向斑点。
即,按照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100,可一边降低视角依赖性,一边降低像素的端部的取向斑点,显示的美观性良好。
从这里起,参照图10、图11(a)~(c),对狭缝7、8的优选的形成形态进行说明。在下面,将沿规定的轴线而按照一排排列的狭缝7和狭缝8中的位于沿该轴线的方向的两端的狭缝称为“端部狭缝”。
参照图10,在图中最右侧狭缝组9(与图3的轴线S5上的狭缝组9相对应)中,按照从图中顶侧起的顺序,具有端部狭缝7A、狭缝8、端部狭缝7B。端部狭缝7A位于沿轴线的方向的最外一端侧,端部狭缝7B位于沿轴线方向的最外另一端侧。端部狭缝7A、7B形成于外侧的电极2F上。
另外,在相邻的狭缝组9(与图3的轴线S4上的狭缝组9相对应)中,按照从图中顶侧起的顺序,具有端部狭缝8A、狭缝7、端部狭缝8B。端部狭缝8A位于沿轴线的方向的最外一端侧,端部狭缝8B位于沿轴线的方向的最外另一端侧。端部狭缝8A、8B形成于内侧的电极2R上。另外,对于其它的狭缝组9,也是同样的。
在像以上那样定义端部狭缝的场合,端部狭缝从形成端部狭缝的电极端起,在与电极端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W(在下面简称为“端部狭缝的宽度W”)最好在10μm以上50μm以下(10μm≤W≤50μm)的范围内。
即,端部狭缝7A优选满足以下条件:从电极2F的端部起,在与电极2F的端部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W在10μm以上50μm以下的范围内。
同样地,端部狭缝7B优选满足以下条件:从电极2R的端部起,在与电极2R的端部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W在10μm以上50μm以下的范围内。
下面对本发明人如何发现该条件进行说明。
图11(a)~图11(c)表示对形成于电极上的狭缝的条件进行改变后的三类液晶显示元件的on电压施加时的照片。这些照片为规定的像素(节段)的放大照片。图11(a)表示图8所示的已有例子的电极(没有端部狭缝的电极)的液晶显示元件。图11(b)表示端部狭缝的宽度W设定为50μm的液晶显示元件100。图11(c)表示端部狭缝的宽度W设定为20μm的液晶显示元件100。
另外,在图11(a)~图11(c)所示的液晶显示元件中,于图8、图10的左右方向而邻接的狭缝的间隔设为40μm,各狭缝的宽度(并非上述的“端部狭缝的宽度W”,而是各狭缝的图8、图1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设为15μm,液晶层4的延迟量(Δnd)为350nm,在液晶盒10和偏振片20、30之间插入视角补偿片。
此外,在图11(b)~图11(c)所示的例子中,以整体一定的宽度W而构成:形成于电极2F上的端部狭缝7A、7B;形成于电极2R上的端部狭缝8A、8B。
在图11(a)~图11(c)中,于像素内部辨认出的于上下方向延伸的筋状物为形成于电极上的狭缝。另外,于像素端(电极端)辨认出的于上下方向延伸的基本长方形状(基本椭圆形状)的为取向斑点(取向缺陷)L。
首先,参照图11(a)可知,在已有例子中,会显著地产生于像素端而形成的取向斑点。其原因在于:如果像这样产生像素斑点L,则将像素端辨认为锯齿状,显示的美观性差。
接着,参照图11(b)可知,在于电极中形成端部狭缝,且其宽度W设定为50μm的场合,与已有例子相比较,于像素端产生的取向斑点L的均变小。由此,可抑制将像素端辨认为锯齿状的情况。
还有,参照图11(c)可知,在于电极中形成端部狭缝,且其宽度W设定为20μm的场合,于像素端产生的取向斑点L的每一个变小,并且按照沿像素端而均匀地散开的方式产生。由此,可更加良好地抑制将像素端辨认为锯齿状的情况。
根据以上的情况可知,从显示的美观性的观点来说,端部狭缝的宽度W越小越好。但是,如果端部狭缝的宽度W过小,则ITO的布图困难,并且电极断开的可能性高。
比如,如果着眼于位于图10的最右侧的狭缝组9,则可知所形成的电极2F的端部狭缝7A、7B的宽度W越小,形成于它们之间的电极2R的狭缝8越大,变得靠近电极2R的端部附近,通过该狭缝8,电极2R被切断的可能性较高。
于是,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电极的布图处理可实现的范围以及电极容易断开的范围,使端部狭缝的宽度W的下限为10μm。
另一方面,根据图11(b)和图11(c)的观察结果,可以预料到:端部狭缝的宽度W越大,取向斑点L的降低效果越差。
对于该情况,其原因在于:在依赖于像素的形状,像素端的边和狭缝所延伸的方向之间的夹角越趋向锐角的场合,由于相邻的狭缝的一端彼此的间距增加,故实质上相邻的狭缝的间距扩大,狭缝带来的液晶的取向控制效果减小。比如,参照图11(b),还可根据下述角度推测,虽然在像素的上下边几乎没有取向斑点L,但是,在与狭缝延伸的方向所成的夹角为更加尖锐的像素的左右边的情况下,与像素的上下边相比较,容易产生取向斑点L。
于是,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通过辨认可确认的取向斑点L的降低效果的范围,使端部狭缝的宽度W的上限设为50μm。
另外,以上示例出了形成于外侧的电极2F上的端部狭缝7A、7B,与形成于内侧的电极2R上的端部狭缝8A、8B为完全相同的宽度的例子,但是,也可使一部分的宽度不同。然而考虑到像图10所示的那样,在这些端部狭缝的宽度为完全相同的宽度的场合,由于可以沿像素端的形状均匀地形成降低取向斑点L的端部狭缝,故可更加良好地抑制将像素端辨认为锯齿状的情况。
还有,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附图。显然,可对上述的实施方式和附图(还包括组成部件的删除)进行变更。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像图3所示的那样,给出了于规定的1个轴线上,狭缝7和狭缝8中的1者为1个,另一者为2个的例子,但是,也可于规定的1个轴线上,狭缝7和狭缝8分别为多个。
还有,还可像图7(a)所示的那样,于规定的1个轴线上,狭缝7和狭缝8各1个。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狭缝7和狭缝8可以沿规定的1个轴线交替地设置,以一排排列。另外,位于图7(a)的轴线S1上的狭缝7和位于轴线S2上的狭缝8也可与上述相同,视为端部狭缝,同样在该场合,端部狭缝从形成端部狭缝的电极端起,在与电极端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最好在10μm以上50μm以下。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像图3所示的那样,给出了从基板法线方向而观看,沿规定的1个轴线,邻接的狭缝7和狭缝8相接触而取向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像图7(b)所示的那样,从基板法线方向而观看,沿规定的1个轴线而邻接的狭缝7和狭缝8的局部重合。同样在这样的形态,从基板法线方向而观看,沿规定的1个轴线而邻接的狭缝7和狭缝8以没有间隔的方式设置。
此外,只要不损害在降低视角依赖性的同时,降低像素的端部的取向斑点的效果,从基板法线方向而观看,沿规定的1个轴线而邻接的狭缝7和狭缝8也可以间隔开若干间距。但是,如果间距过大,则由于产生因倾斜电场,会产生无法良好地控制液晶分子4A的倾倒方向的部位,故沿规定的1个轴线而邻接的狭缝7和狭缝8的间隔越小越好。
在以上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适当省略对于不重要的公知技术的事项的说明。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最好用于液晶显示元件,具体来说,最好用于垂直取向型(VA(VerticalAlignment))的液晶显示元件。
标号的说明:
标号100表示液晶显示元件;
标号10表示液晶盒;
标号1F表示外侧基板;
标号1R表示内侧基板;
标号2F、2R表示电极;
标号3F、3R表示取向膜;
标号4表示液晶层;
标号4A表示液晶分子;
标号5、5A表示像素;
标号6表示背景区域;
标号7、8表示狭缝;
标号7A、7B、8A、8B表示端部狭缝;
标号9表示狭缝组;
标号20、30表示偏振片;
符号E表示电场;
符号L表示取向斑点。

Claims (4)

1.一种液晶显示元件,其为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元件,该液晶显示元件包括:液晶层;一对基板,该对基板夹持上述液晶层,且相互面对;第1电极,该第1电极设置于上述一对基板中的一个基板上;第2电极,该第2电极设置于上述一对基板中的另一个基板上,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电极包括第1狭缝,该第1狭缝从上述一对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沿规定的轴线延伸;
上述第2电极包括第2狭缝,该第2狭缝从上述法线方向观看,沿上述轴线延伸;
上述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中的各狭缝为1个以上;
从上述法线方向观看,在于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2电极重合的区域中所形成的规定的像素区域,沿上述轴线,上述第1狭缝和第2狭缝交替地定位,按照一排而排列;
在上述像素区域,沿上述轴线按照一排而排列的上述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中,位于沿上述轴线的方向的最外一端侧的狭缝和位于最外另一端侧的狭缝到达形成各自的狭缝的电极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从上述法线方向观看,沿上述轴线而邻接的上述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按照没有间隔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像素区域中,沿上述轴线按照一排而排列的上述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中,位于沿上述轴线的方向的最外一端侧的狭缝为端部狭缝,在该场合:
从上述法线方向观看,上述端部狭缝从形成上述端部狭缝的电极端起,在与上述电极端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在10μm以上50μ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从上述法线方向观看,上述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中的各狭缝呈沿上述轴线的方向延伸的基本长方形。
CN201480052028.8A 2013-09-24 2014-09-22 液晶显示元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124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6870 2013-09-24
JP2013196870 2013-09-24
JP2014184177A JP6451162B2 (ja) 2013-09-24 2014-09-10 液晶表示素子
JP2014-184177 2014-09-10
PCT/JP2014/075111 WO2015046156A1 (ja) 2013-09-24 2014-09-22 液晶表示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12457A true CN105612457A (zh) 2016-05-25
CN105612457B CN105612457B (zh) 2019-07-05

Family

ID=52743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202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12457B (zh) 2013-09-24 2014-09-22 液晶显示元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51162B2 (zh)
CN (1) CN105612457B (zh)
WO (1) WO2015046156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5339A (ja) * 1996-06-04 1997-12-16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213873A (zh) * 2010-04-01 2011-10-12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JP2013104958A (ja) * 2011-11-11 2013-05-30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47134B2 (ja) * 2006-01-12 2011-12-28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素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5339A (ja) * 1996-06-04 1997-12-16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213873A (zh) * 2010-04-01 2011-10-12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JP2013104958A (ja) * 2011-11-11 2013-05-30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87755A (ja) 2015-05-07
CN105612457B (zh) 2019-07-05
JP6451162B2 (ja) 2019-01-16
WO2015046156A1 (ja) 2015-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07089B2 (ja) 液晶レンズ及びこれを含む映像表示装置
JP563492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526702B (zh) 视角可控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JP530160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9964821B2 (en) Curv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US9110303B2 (en) 3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hase difference plate
US9103989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hase difference plate and 3D display panel
US859934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276116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9519187B2 (en) Pixel structure
WO2015070585A1 (zh) 液晶棱镜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0818700B2 (en) Array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WI480592B (zh) 具有黑色條紋之圖案化相位延遲型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10606139B2 (en) Pixel structure
US8547486B2 (en) Liquid crystal shutter and display system using the same
KR10093585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5612457A (zh) 液晶显示元件
JP2006146145A (ja) ホールを具備する対向電極を含む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333838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513591B (en) Multi-domain flat display
US9104063B2 (en) 3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KR20160086488A (ko) 액정 렌즈 유닛 및 3d 표시 장치
US9766513B2 (en) Pixel array structur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WO2016151861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6842675A (zh) 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5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