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94247B - 用户终端、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94247B CN105594247B CN201480052818.6A CN201480052818A CN105594247B CN 105594247 B CN105594247 B CN 105594247B CN 201480052818 A CN201480052818 A CN 201480052818A CN 105594247 B CN105594247 B CN 10559424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ll
- tdd
- fdd
- user terminal
-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即使是在多个小区间应用不同的双工模式而进行CA的情况下,也适当地进行上行链路中的发送。一种利用载波聚合与FDD小区以及TDD小区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具有:接收单元,接收从各小区发送的DL信号;以及反馈控制单元,参照至少将送达确认信号的状态、PUCCH资源和QPSK码元点相关联的表,在预定小区的上行控制信道中分配对于各DL信号的送达确认信号而反馈,表对FDD小区和TDD小区分别以不同的内容来规定,与检测到下行控制信息的小区以及接收到下行共享数据的小区无关地,反馈控制单元使用与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的预定小区的双工模式对应的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应用于下一代的通信系统的用户终端、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成为了标准(非专利文献1)。在LTE中,作为多址方式,在下行线路(下行链路)中使用基于O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方式,在上行线路(上行链路)中使用基于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方式。此外,以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也正在研究LTE的后继系统(例如,有时也称为LTE advanced或者LTEenhancement(以下,称为“LTE-A”)),且成为标准(Rel.10/11)。
作为在LTE、LTE-A系统的无线通信中的双工模式(Duplex-mode),有将上行链路(UL)和下行链路(DL)以频率进行分割的频分双工(FDD)和将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以时间进行分割的时分双工(TDD)(参照图1A)。在TDD的情况下,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通信应用相同的频域,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从一个发送接收点以时间划分而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
此外,LTE-A系统(Rel.10/11)的系统频带包括将LTE系统的系统频带作为一个单位的至少1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将汇集多个分量载波(小区)而进行宽带化的技术称为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Evolved UTRA and Evolved UTRAN Overalldescription”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Rel.10/11中导入的载波聚合(CA)中,多个CC(也称为小区、发送接收点)间应用的双工模式被限制为同一个双工模式(参照图1B)。另一方面,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Rel.12以后)中,还设想在多个CC间应用了不同的双工模式(TDD+FDD)的CA(参照图1C)。
此外,在Rel.10/11中,设想在多个CC间使用1个调度器来控制CA的基站内CA(eNB内CA)。在这个情况下,对于在各CC中发送的DL数据信号(PDSCH信号)的PUCCH信号(送达确认信号(ACK/NACK)等)以汇集到特定的CC(主小区(P小区))中的方式被复用而发送。
在多个CC间应用不同的双工模式(TDD+FDD)的CA中使用以往的反馈机制的情况下,存在不能适当地进行上行链路中的送达确认信号等的发送的顾虑。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在多个小区间应用不同的双工模式而进行CA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进行上行链路中的发送的用户终端、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是利用载波聚合与FDD小区以及TDD小区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具有:接收单元,接收从各小区发送的DL信号;以及反馈控制单元,参照至少将送达确认信号的状态、PUCCH资源和QPSK码元点相关联的表,在预定小区的上行控制信道中分配对于各DL信号的送达确认信号而反馈,所述表对FDD小区和TDD小区分别以不同的内容来规定,与检测到下行控制信息的小区以及接收到下行共享数据的小区无关地,所述反馈控制单元使用与发送送达确认信号的预定小区的双工模式对应的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是在多个小区间应用不同的双工模式而进行CA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进行上行链路中的发送。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图1C是用于说明LTE、LTE-A中的双工模式和基站内CA(eNB内CA)的概要的图。
图2A、图2B、图2C是用于说明基站内CA(eNB内CA)和基站间CA(eNB间CA)的图。
图3A、图3B是用于说明FDD、TDD中的DL HARQ定时(上行A/N反馈定时)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PUCCH格式1b的图。
图5A、图5B是用于说明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的图。
图6A、图6B是用于说明TDD-FDD CA中的信道选择的一例的图。
图7A、图7B是用于说明TDD-FDD CA中的信道选择的其他的一例的图。
图8A、图8B是用于说明TDD-FDD CA中的信道选择的其他的一例的图。
图9A、图9B是用于说明TDD-FDD eNB间CA中的信道选择的一例的图。
图10A、图10B是用于说明TDD小区中的A/N反馈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TDD-FDD CA中的信道选择的其他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TDD-FDD CA中的信道选择的其他的一例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TDD-FDD CA中的信道选择的其他的一例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TDD小区(DL/UL结构5)中的A/N反馈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TDD-FDD CA中的信道选择的其他的一例的图。
图16A、图16B是表示PUCCH资源的决定方法的其他的一例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TDD-FDD CA中的信道选择的其他的一例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0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说明图。
图21是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2是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说明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在TDD-FDD CA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应用的DL HARQ定时的其他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在LTE、LTE-A系统中,作为双工模式,规定了FDD和TDD这两个(参照上述图1A)。此外,从Rel.10起,支持基站内CA(eNB内CA)。但是,Rel.10/11中的CA被限制为同一个双工模式(FDD+FDD eNB内CA或者TDD+TDD eNB内CA)(参照上述图1B)。
另一方面,在Rel.12以后的系统中,设想在多个CC间应用了不同的双工模式(TDD+FDD)的基站内CA(eNB内CA)(参照上述图1C)。此外,在Rel.12以后的系统中,还设想基站间CA(eNB间CA)的应用(参照图2A)。另外,期望基站间CA不限于支持双工模式,考虑导入还包括不同的双工模式(TDD+FDD)的基站间CA。
基站内CA(eNB内CA)在多个小区间使用1个调度器来控制调度(参照图2B)。即,用户终端只对特定小区(P小区)反馈送达确认信号(ACK/NACK(以下,也记载为“A/N”))等的上行控制信号(UCI)即可。
另一方面,基站间CA(eNB间CA)按多个小区的每个小区独立设置调度器,在各小区中分别控制调度。此外,在eNB间CA中,设想各基站间设为无法忽略延迟的连接(非理想回程(Non-ideal backhaul)连接)。因此,用户终端需要对各小区反馈上行控制信号(UCI)(参照图2C)。
在多个CC(小区)间应用不同的双工模式而进行CA的情况下(TDD-FDD CA),用户终端如何进行A/N反馈成为问题。例如,在TDD-FDD CA中,考虑各小区直接应用以往的反馈机制。
图3A表示在应用FDD的小区(以下,也记载为“FDD小区”)中用户终端在以往的定时反馈对于PDSCH信号的A/N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在从被分配了PDSCH信号的DL子帧起预定子帧(例如,4ms)后的UL子帧中反馈A/N。
图3B表示在应用TDD的小区(以下,也记载为“TDD小区”)中用户终端在以往的定时反馈对于PDSCH信号的A/N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在对被分配了PDSCH信号的DL子帧预先分配的UL子帧中反馈A/N。
在Rel.10以前的系统中的TDD中,UL和DL的构成比率被决定为多个图案(DL/UL设置0-6(DL/UL Configuration0-6)),在各DL/UL结构中决定对UL子帧分配的DL子帧。例如,图3B表示DL/UL结构2(DL/UL设置2)的情况,各DL子帧被分配给预定的UL子帧(相关联)。在图3B中,对各DL子帧(包括特殊子帧)赋予的号码表示从对应的UL子帧起的子帧数。
在现有系统中,在应用CA的情况下,A/N反馈定时(DL HARQ定时)也成为相同。但是,规定了即使是在UL中应用CA的情况下,也只在特定小区(P小区)中进行使用了PUCCH的A/N发送。
此外,在现有系统中,作为送达确认信号(A/N信号)或信道质量信息(CQI)等的上行控制信号的PUCCH发送,规定了多个格式(PUCCH格式)。以下,说明规定用于A/N反馈的PUCCH格式1b。
在FDD小区中不应用CA的情况下(Non-CA),从各用户终端在1个子帧中反馈的A/N成为1~2比特。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应用PUCCH格式1a/1b,将1或者2比特的A/N利用BPSK或者QPSK(进行BPSK或者QPSK调制)而发送。在PUCCH格式1a/1b中,使用下行控制信息(DLDCI)的调度地点(PDCCH/EPDCCH的资源号码(CCE/ECCE号码))和通过RRC信令而被通知的参数(RRC参数),决定要分配A/N的PUCCH资源(参照图4)。在该情况下,能够在每1个RB中编码最多36个A/N而复用。
在FDD小区中应用CA(2个CC)的情况下,从各用户终端在1个子帧中反馈的A/N最多需要4比特。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应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PUCCH format 1bwith channel selection),发送最多4比特的A/N。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以下,也简称为“信道选择”)中,根据P小区的DL DCI的调度地点(CCE/ECCE号码)和RRC参数,决定PUCCH资源候选。此外,根据在S小区的DL DCI中包含的TPC命令(ARI)和RRC参数,决定其他的PUCCH资源候选(参照图5A)。
ARI是在Rel.10中导入的ACK/NACK资源识别符(A/N Resource Indicator),利用于指定在应用CA时在S小区中发送的PDSCH的A/N反馈上利用的P小区的PUCCH资源。具体而言,预先通过RRC等上位层对用户终端通知多个PUCCH资源候选,通过ARI从其中指定任一个。
在信道选择中,使用多个PUCCH资源候选和QPSK码元来表现最多4比特的A/N。用户终端根据各小区的A/N的内容,选择预定的PUCCH资源/QPSK码元点而反馈。
例如,设想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中,设定4个PUCCH资源候选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将在不进行信道选择时(PUCCH格式1b)的PUCCH资源和该PUCCH资源的下一个PUCCH资源分别设为PUCCH资源候选1、2。能够对在PUCCH资源候选1的计算中使用的CCE/ECCE加+1而计算PUCCH资源候选2。此外,将从预先通过RRC信令而被设定的4个资源候选集中、根据在S小区的DCI中包含的TPC命令(ARI)而动态地指定的PUCCH资源设为PUCCH资源候选3、4(参照图5B)。
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中,用户终端根据A/N/DTX的状态(以下,也记载为“A/N状态”),映射到不同的PUCCH资源/不同的QPSK码元点。具体而言,用户终端基于规定了A/N状态、PUCCH资源和QPSK码元点的对应关系的对应表(映射表),控制A/N反馈。
另一方面,在TDD小区中,由于将多个DL的A/N分配到1个UL,所以即使是在不应用CA的情况下(Non-CA),也需要超过2比特的A/N反馈。因此,在TDD中,能够进行汇集多个DL子帧的A/N而当作1个A/N的A/N捆绑。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PUCCH格式1a/1b而进行反馈。另一方面,在TDD中,即使是在不应用CA的情况下,也能够设定基于上述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或PUCCH格式3。在应用CA的情况下,应用基于上述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或PUCCH格式3。在PUCCH格式3中,根据在S小区的DL DCI中包含的TPC命令(ARI)和RRC参数而决定PUCCH资源候选。
这样,在现有系统中,在FDD和TDD间规定了不同的PUCCH机制,没有设想在多个小区(多个CC)间应用不同的双工模式而进行CA的情况下(TDD-FDD CA)的PUCCH发送。例如,在TDD-FDD CA中,将多个CC(例如,2个CC)的ACK/NACK汇集在1个小区(CC)中发送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如何应用PUCCH格式而进行A/N发送成为问题。
尤其,在现有系统中,在FDD和TDD中,不同地规定了PUCCH资源/QPSK码元点和各A/N比特的对应。因此,存在在TDD-FDD CA中利用现有的反馈机制的情况下产生不合适的顾虑。
因此,本发明人等想到了在TDD-FDD CA中,使用对FDD小区和TDD小区分别以不同的内容来规定的表进行信道选择的情况下,基于进行PUCCH发送的小区的双工模式来选择表。此外,想到了与进行PUCCH发送的小区无关地,使用TDD用的表来进行信道选择。此外,想到了在TDD-FDD CA的信道选择中,在FDD小区和/或TDD小区中应用A/N捆绑。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
(第一方式)
在第一方式中,在TDD-FDD CA中应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的情况下,基于进行PUCCH发送的小区(CC)的双工模式来选择预定的对应表而使用。即,与检测到下行控制信息(DL DCI)的小区或接收PDSCH的小区无关地,用户终端利用与进行PUCCH发送的小区(CC)的双工模式对应的映射表来进行信道选择。
图6A表示应用信道选择而使用TDD小区的PUCCH资源来发送与TDD小区的DL信号对应的A/N和对于FDD小区的DL信号的A/N的情况。即,用户终端基于TDD小区的A/N和FDD小区的A/N的状态,从映射表中选择预定的PUCCH资源、QPSK码元点,从TDD小区进行PUCCH发送。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终端选择进行PUCCH发送的TDD小区用的信道选择的对应表。另外,作为TDD小区用的信道选择的对应表,能够利用在Rel.11中规定的TDD小区用的映射表(参照图6B)。另外,与TDD小区相关联的映射表不限定于图6B的情况。
图7A表示应用信道选择而使用FDD小区的PUCCH资源来发送与TDD小区的DL信号对应的A/N和对于FDD小区的DL信号的A/N的情况。即,用户终端基于TDD小区的A/N和FDD小区的A/N的状态,从映射表中选择预定的PUCCH资源、QPSK码元点,从FDD小区进行PUCCH发送。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终端选择进行PUCCH发送的FDD小区用的信道选择的对应表。另外,作为FDD小区用的信道选择的对应表,能够利用在Rel.11中规定的FDD小区用的映射表(参照图7B)。另外,与FDD小区相关联的映射表不限定于图7B的情况。
这样,在第一方式中,用户终端使用与进行PUCCH发送的小区的双工模式相应的对应表来进行信道选择。由此,在不发送PUCCH的CC中未能接收到DL DCI(检测错误)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直接应用(回退(Fallback))CA非应用(Non-CA)的反馈机制。
例如,用户终端在只检测到TDD小区中的DL DCI的分配(对FDD小区的DCI进行了检测错误)的情况下,将对于该TDD小区的DL DCI的A/N分配到TDD小区的PUCCH资源(参照图8A)。另一方面,用户终端在只检测到FDD小区中的DL DCI的分配(对TDD小区的DCI进行了检测错误)的情况下,将对于该FDD小区的DL DCI的A/N分配到FDD小区的PUCCH资源(参照图8B)。
在这样的情况下,从NW(例如,基站)来看,能够判断为在同一CC中进行PUCCH发送的用户终端全部根据相同的映射表来发送A/N。因此,在基站中,按每个CC安装映射解码算法即可,所以能够简化电路结构。
此外,通过应用第一方式,能够支持向基站间CA(eNB间CA)的扩展。如上所述,设想在eNB间CA中成为非理想回程(Non-ideal backhaul)连接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对各基站进行PUCCH发送。第一方式在eNB间CA中在1个或者各个基站中进行信道选择的情况下能够直接应用。
图9A、图9B表示在TDD-FDD CA(eNB间CA)中,将对于各小区的DL信号(PDSCH信号)的A/N分别分配到各小区的PUCCH资源的情况。
图9A表示在TDD小区中,将与多个DL子帧分别对应的A/N利用信道选择而分配到TDD小区的PUCCH资源的情况。在第一方式中,用户终端对TDD小区的PUCCH发送选择TDD小区用的信道选择的对应表。因此,在图9A所示的eNB间CA中的信道选择中,用户终端也对TDD小区的PUCCH发送选择TDD小区用的对应表,所以能够适当地进行A/N反馈。
图9B是表示多个FDD小区进行eNB内CA,该多个FDD小区和TDD小区进行eNB间CA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将各FDD小区的A/N汇集在一个FDD小区(例如,P小区)中,进行A/N发送。即,用户终端应用信道选择而从一个FDD小区进行PUCCH发送。在第一方式中,用户终端对FDD小区的PUCCH发送选择FDD小区用的信道选择的对应表。因此,在图9B中,用户终端也对FDD小区的PUCCH发送选择FDD小区用的对应表,所以能够适当地进行A/N反馈。另外,关于TDD小区,与上述图9A相同。
(第二方式)
如上所述,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中,支持至2个CC的CA。在FDD小区中,对于DL信号的A/N发送通过从发送该DL信号的DL子帧起预定期间(4ms)后的UL子帧而被反馈。因此,在FDD中为2个CC的情况下,A/N最多不超过4比特。
另一方面,在TDD中,由于在各CC中在1个UL中发送多个DL子帧量的A/N,所以存在在2个CC的情况下超过4比特的情况。例如,在TDD中将UL/DL结构2进行CA的情况下,在1个UL中应反馈的A/N成为16比特(4个子帧×2个CW×2个CC)(参照图10A)。在现有系统的TDD中,规定了在超过4比特的情况下,应用A/N的空间捆绑(Bundling)而将2个CW量设为1比特的A/N。
通过应用A/N的空间捆绑,在图10A中在1个UL子帧中反馈的A/N成为最多8比特(=16/2)。在基于TDD的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中,规定了8比特(FDD中为4比特)量为止的A/N反馈。
如上所述,确定了TDD的多个DL/UL结构(DL/UL设置0-6),但关于DL/UL结构5,唯一成为对于超过4子帧的DL子帧的A/N集中为一个的结构(参照图10B)。因此,在现有系统中,TDD的DL/UL结构5不支持信道选择。
另外,在TDD-FDD CA中,在如图11所示那样应用FDD小区的信道选择的情况下,在TDD小区中无法进行对于多个子帧的DL分配(对于多个DL子帧的A/N发送)。这是因为在现有系统中,对FDD-FDD CA(2个CC)规定了信道选择,只支持至最多4比特。
因此,在第二方式中,在TDD-FDD CA中应用信道选择的情况下使用TDD用的对应表。即,在TDD-FDD CA中,与检测到下行控制信息(DL DCI)的小区、接收PDSCH的小区、发送PUCCH的小区无关地,用户终端利用基于TDD的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的机制。在图12中,表示对来自FDD小区的PUCCH发送利用TDD用的信道选择的对应表的情况。
由于在TDD-FDD CA中以至少一个TDD小区进行CA作为前提,所以产生超过4比特的A/N的可能性变高,但通过应用第二方式,在TDD-FDD CA中能够适当地利用信道选择。
另外,在第二方式中,在A/N超过4比特的情况下,也可以与TDD CA同样地,在FDD小区和/或TDD小区中在空间方向上进行捆绑(空间捆绑)。由此,即使是在通过空间复用(或者MIMO)的应用而A/N比特数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进行反馈。此外,在TDD中,在与A/N对应的DL子帧数多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规定了A/N状态和PUCCH资源/QPSK码元点(Constellation)/码序列(RM码输入比特(RM Code input Bits))的对应的映射表来进行信道选择。
(第三方式)
用户终端在应用TDD-FDD CA的情况下,能够在TDD小区中在子帧方向上应用A/N捆绑。例如,用户终端使用通过A/N捆绑而集中到1比特(或者2比特)的TDD小区的A/N和FDD小区的A/N(1比特或者2比特),应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在图13中,表示将与在子帧方向上进行了A/N捆绑的TDD小区对应的A/N(1比特或者2比特)和与FDD小区对应的A/N(1比特或者2比特)使用信道选择从FDD小区进行PUCCH发送的情况。
这样,通过A/N捆绑的应用而将A/N设为最多4比特,从而用户终端能够与PUCCH发送小区是FDD还是TDD无关地,使用TDD小区用或者FDD小区用的任一个映射表来进行信道选择。
此外,由于在子帧方向上进行A/N捆绑之后进行信道选择,所以在第三方式中,在现有系统中不支持的TDD DL/UL结构5中也能够应用信道选择。具体而言,用户终端能够捆绑最多9个DL子帧量的A/N,并将捆绑的结果和FDD小区的A/N通过信道选择进行复用而发送(参照图14)。
进一步,在第三方式中,由于在子帧方向上应用A/N捆绑而设为1比特,所以不需要空间方向的捆绑。换言之,在子帧方向上应用A/N捆绑且在空间方向上不捆绑的情况下,能够将最大A/N比特数设为4比特。通过这样在空间方向上不进行捆绑,能够将应用了空间复用(或者MIMO)时的HARQ按空间复用(或者MIMO)的每个流进行,所以通过详细地进行自适应的HARQ,能够提高吞吐量的改善效果。
另外,在图13中,表示了对TDD小区应用A/N捆绑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还对FDD小区应用捆绑。例如,如图15所示,在FDD小区中,能够捆绑对于多个DL子帧的A/N,并将该捆绑的A/N和TDD小区中的被捆绑的A/N通过信道选择进行复用而发送。另外,在图15中,表示了在FDD小区和TDD小区中捆绑相同的DL子帧数(例如,4)的A/N的情况,但各小区中的A/N捆绑数也可以不同。
这样,通过对FDD小区应用A/N捆绑,能够将更多的DL子帧的A/N分配到1个UL子帧,在1个PUCCH中反馈。其结果,能够提高UL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四方式)
如上所述,在TDD小区中涉及多个子帧而分配DL子帧,多个DL子帧量的A/N通过1个UL子帧而被反馈。此时,在多个DL子帧中用户终端未能进行中途的DL子帧的DL分配(PDCCH信号)的情况下,无法适当地进行A/N反馈。
例如,设想在连续的4个子帧(SF#0~#3)中对用户终端发送DL信号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若用户终端对SF#1的DL分配(PDCCH信号)进行检测错误,则用户终端判断为在SF#0、#2、#3的3个子帧中发送了DL信号。因此,若用户终端在子帧方向上进行A/N捆绑,则在这3个子帧(SF#0、#2、#3)为OK(ACK)时反馈ACK。这样,若在用户终端侧进行检测错误,则无法准确地进行DL HARQ。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TDD中在下行控制信息(DCI)中支持2比特的DAI。DAI进行计数器的作用,在每次DL分配时值增加1。即,在用户终端中途对DL分配进行检测错误的情况下,由于DAI的计数值跳跃,所以能够掌握检测错误。
例如,在连续的4个子帧(SF#0~#3)中对用户终端发送DL信号的情况下,在SF#0~#3的DCI中分别包括DAI=1~4。若用户终端对SF#1的DL分配(PDCCH信号)进行检测错误,则成为DAI=2在用户终端中不能取得而被漏掉的状态,所以用户终端能够判断为SF#1的DL分配是检测错误(参照图16A)。其结果,用户终端能够识别为第2个SF#1的A/N是错误的。
此外,在3个子帧(SF#0、#2、#3)中对用户终端发送DL信号的情况下,在SF#0、#2、#3的DCI中分别包括DAI=1~3。若用户终端对SF#0的DL分配(PDCCH信号)进行检测错误,则成为DAI=1在用户终端中不能取得而被漏掉的状态,所以用户终端能够判断为SF#0或者#1的DL分配是检测错误(参照图16B)。其结果,用户终端能够识别为第1个A/N(SF#0或者#1)是错误的。
这样,在子帧方向上设想A/N捆绑的应用的TDD中支持DAI。即,以往是对TDD且对多个DL在1个UL中进行A/N反馈的TDD DL/UL结构1~6支持了DAI。
另外,在TDD DL/UL结构中,由于DL子帧比率低(UL子帧比率高)的DL/UL结构0无法在1个UL子帧中反馈多个DL量的A/N,所以也不支持DAI。此外,关于FDD,也没有支持DAI的动机,所以对FDD也不支持DAI。
因此,本发明人等发现了:在TDD-FDD CA中,在FDD中对连续的多个DL子帧的A/N应用A/N捆绑等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利用DAI,所以存在DL HARQ的性能劣化的顾虑。
因此,本发明人等想到了在FDD中也支持DAI。例如,在TDD-FDD CA的FDD小区中应用A/N捆绑的情况下,对FDD小区的DL DCI设定(设置(Configure))预定比特(例如,2比特)的DAI。由此,在FDD小区中,也能够与TDD同样地保持在应用了A/N捆绑时的DL HARQ性能。
此外,在第四方式中,代替对FDD小区的DL DCI设定(设置)预定比特(例如,2比特)的DAI,通过将FDD小区的DL分配限定于与TDD小区的DL分配相同的子帧,也能够实现预定的功能。即,作为FDD小区以及TDD小区双方的DAI,使用在TDD小区的DLDCI中包含的DAI。例如,设想用户终端将进行了A/N捆绑的TDD小区的A/N和进行了A/N捆绑的FDD小区的A/N使用信道选择从任一个小区进行PUCCH发送的情况(参照图17)。
例如,在TDD小区中对预定DL子帧(SF#0、#2、#3)进行DL分配的情况下,设为在FDD小区中也与TDD小区同样地对SF#0、#2、#3进行DL分配。因此,TDD小区的DAI作为TDD小区以及FDD小区双方的计数器来发挥作用。即,也对FDD小区利用在TDD小区的各DL子帧的DCI中包含的DAI。
这样,由于在FDD小区中也与TDD小区同样地适当地进行A/N捆绑,且不需要在FDD小区的DLDCI中追加2比特的DAI,所以能够抑制DCI的开销的增加。
(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利用不应用CA时的反馈定时作为对于FDD小区、TDD小区的各自的DL信号(PDSCH信号)的分配的HARQ定时的情况,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eNB内CA中,将TDD小区中的DLHARQ定时设为与FDD的DLHARQ定时相同(参照图23)。在该情况下,能够在从发送了在TDD小区的各DL子帧中发送的PDSCH信号的子帧起预定期间(例如,4ms)后的FDD小区的UL子帧中反馈对于该PDSCH信号的A/N。由此,能够将TDD的DLHARQ中的反馈延迟降低到4ms。此外,由于能够减少在1个UL子帧中反馈的送达确认信号的数目,且遍及多个子帧而分散,所以在基站有送达确认信号的检测错误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对DL HARQ带来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图23所示的情况下,在FDD小区和TDD小区的双方中成为UL的定时(TDD小区的UL子帧)中,对哪个CC复用A/N而进行PUCCH发送成为问题。此外,在PUCCH发送中使用信道选择时,如何进行控制(如何设定在信道选择中选择的表种类)成为问题。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的任一个方式,选择要进行PUCCH发送的小区。例如,在图23中,可举出在FDD小区和TDD小区的双方中成为UL的子帧中,与主小区的设定无关地,将PUCCH发送限定于一方的小区(FDD小区或者TDD小区)而进行的情况、在P小区或者S小区中进行的情况、或者在该子帧中进行A/N发送的小区中进行的情况等。此外,在各PUCCH发送中,能够利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的任一个机制而应用信道选择。
(用户终端动作)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用户终端的动作的一例。
首先,用户终端连接到TDD小区或者FDD小区。接着,从NW(例如,连接的基站)对用户终端设定(设置)TDD-FDD CA。此时,经由系统信息(SIB1)或者RRC等的上位层信令,TDD小区的DL/UL结构被通知给用户终端。此外,通过RRC等的上位层信令,设定(设置)CC数和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的使用。此外,PUCCH资源或其他的参数也同时被通知。
接着,NW通过PDCCH/EPDCCH而调度P小区、S小区中的PDSCH的分配。用户终端对PDCCH/EPDCCH进行解码,对P小区、S小区的PDSCH进行解码,进行重发控制判定(ACK/NACK)。并且,用户终端将通过重发控制判定而获得的A/N利用所设定的PUCCH发送法(上述第一方式~第四方式)而反馈。
(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例。
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另外,图18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是LTE系统或者包括超3G的系统。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应用将以LTE系统的系统带宽设为一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作为一体的载波聚合(CA)。此外,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被称为IMT-Advanced,也可以被称为4G、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Access))。
图18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包括形成宏小区C1的无线基站11、在宏小区C1内配置且形成比宏小区C1窄的小型小区C2的无线基站12a以及12b。此外,在宏小区C1以及各小型小区C2中,配置有用户终端20。用户终端20能够连接到无线基站11以及无线基站12的双方(双重连接(dual connectivity))。此外,在无线基站11和无线基站12间,应用基站内CA(eNB内CA)或者基站间CA(eNB间CA)。此外,无线基站11和无线基站12中的一个能够应用FDD,另一个应用TDD。
在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1之间,在相对低的频带(例如,2GHz)中使用带宽窄的载波(被称为现有载波、传统载波(Legacy carrier)等)进行通信。另一方面,在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2之间,可以在相对高的频带(例如,3.5GHz等)中使用带宽宽的载波,也可以使用和与无线基站11之间相同的载波。作为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2间的载波类型,也可以利用新载波类型(NCT)。无线基站11和无线基站12(或者,无线基站12间)进行有线连接(光纤(Optical fiber)、X2接口等)或者无线连接。
无线基站11以及各无线基站12分别连接到上位站装置30,且经由上位站装置30连接到核心网络40。另外,在上位站装置30中,例如包括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各无线基站12也可以经由无线基站11连接到上位站装置。
另外,无线基站11是具有相对宽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被称为eNodeB、宏基站、发送接收点等。此外,无线基站12是具有局部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也可以被称为小型基站、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家庭eNodeB(Home eNodeB)、微型基站、发送接收点等。以下,在不区分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情况下,统称为无线基站10。各用户终端20是支持LTE、LTE-A等的各种通信方式的终端,也可以除了移动通信终端之外还包括固定通信终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对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对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OFDMA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在各子载波中映射数据而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带宽按每个终端分割为由一个或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频带,多个终端利用互不相同的频带,从而降低终端间的干扰的单载波传输方式。
在此,说明在图18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通信信道。下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和下行L1/L2控制信道(PDCCH、PCFICH、PHICH、扩展PDCCH)。通过PDSCH而传输用户数据以及上位控制信息。通过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而传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等。通过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而传输用于PDCCH的OFDM码元数。通过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而传输对于PUSCH的HARQ的ACK/NACK。此外,也可以通过扩展PDCCH(EPDCCH)而传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信息等。该EPDCCH与PDSCH(下行共享数据信道)进行频分复用。
上行链路的通信信道具有作为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上行数据信道的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和作为上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通过该PUSCH而传输用户数据或上位控制信息。此外,通过PUCCH而传输下行链路的无线质量信息(信道质量指示符(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ACK/NACK等。
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包括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整体结构图。无线基站10具备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传输路径接口106。
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发送给用户终端20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进行PDCP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的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接入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并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关于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的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等的发送处理,并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103。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通过上位层信令(RRC信令、广播信号等),对用户终端20通知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控制信息。在用于该小区中的通信的信息中,例如包括上行链路或者下行链路中的系统带宽、反馈用的资源信息等。各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后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放大器单元102将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后通过发送接收天线101而发送。
另一方面,关于通过上行链路从用户终端20发送给无线基站10的数据,在各发送接收天线101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通过放大器单元102放大,并在各发送接收单元103中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在输入的基带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FFT处理、IDFT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转发给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的呼叫处理、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图20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的主要的功能结构图。如图20所示,无线基站1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至少包括控制单元301、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映射单元304、解映射单元305、信道估计单元306、上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307、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判定单元309而构成。
控制单元301控制在PDSCH中发送的下行用户数据、在PDCCH和/或扩展PDCCH(EPDCCH)中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下行参考信号等的调度。此外,控制单元301还进行在PUSCH中传输的上行数据、在PUCCH或者PUSCH中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上行参考信号的调度的控制(分配控制)。与上行链路信号(上行控制信号、上行用户数据)的分配控制有关的信息使用下行控制信号(DCI)通知给用户终端。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301基于来自上位站装置30的指示信息或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反馈信息,控制对于下行链路信号以及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分配。即,控制单元301具有作为调度器的功能。此外,能够设为如下结构:在eNB间CA中,控制单元301按多个CC的每个独立地设置,在eNB内CA中,控制单元301对多个CC公共地设置。
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由控制单元301决定了分配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信号和/或EPDCCH信号)。具体而言,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生成用于通知下行链路信号的分配信息的DL分配(DL assignment)和通知上行链路信号的分配信息的UL许可(UL grant)。
例如,在上述第四方式中,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在下行控制信息中包含DAI而生成。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将公共地应用于P小区和S小区的DAI包含在S小区的下行控制信息中生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单元301能够将对于用户终端的TDD小区中的DL分配和FDD小区中的DL分配设为相同(TDD小区和FDD小区对同一子帧进行DL分配)(参照上述图17)。
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生成下行数据信号(PDSCH信号)。对由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所生成的数据信号,根据基于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CSI等而决定的编码率、调制方式,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处理。
映射单元304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对在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中生成的下行控制信号和在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中生成的下行数据信号向无线资源的分配进行控制。
解映射单元305对从用户终端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进行解映射,分离上行链路信号。信道估计单元306根据在解映射单元305中分离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估计信道状态,并将所估计的信道状态输出到上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307、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
上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307对在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中从用户终端发送的反馈信号(送达确认信号等)进行解码,并输出到控制单元301。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对在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中从用户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信号进行解码,并输出到判定单元309。判定单元309基于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的解码结果,进行重发控制判定(ACK/NACK)且将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301。
图21是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20的整体结构图。用户终端20具备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应用单元205。
关于下行链路的数据,在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202中放大,并在发送接收单元203中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在该下行链路的数据内,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转发给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上位的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数据内,广播信息也转发给应用单元205。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单元205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重发控制(H-ARQ(混合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预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等,并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之后,放大器单元202将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并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1而发送。
图22是用户终端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的主要的功能结构图。如图22所示,用户终端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至少包括控制单元401(反馈控制单元)、上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402、上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403、映射单元404、解映射单元405、信道估计单元406、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判定单元409而构成。
控制单元401基于从无线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信号)、对于接收到的PDSCH信号的重发控制判定结果,控制上行控制信号(反馈信号等)或上行数据信号的生成。下行控制信号从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输出,重发控制判定结果从判定单元409输出。
此外,控制单元401也作为控制对于PDSCH信号的送达确认信号(ACK/NACK)的反馈的反馈控制单元发挥作用。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控制在应用CA的通信系统中要反馈送达确认信号的小区(或者CC)、要分配送达确认信号的PUCCH资源的选择。例如,控制单元401基于从无线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决定送达确认信号的反馈目的地的小区、要利用的PUCCH资源并对映射单元404进行指示。
例如,在TDD-FDD CA(eNB内CA)中,设想将对于双方的小区的DL信号的A/N参照至少将该A/N的状态、PUCCH资源和QPSK码元点相关联的表,使用信道选择而发送的情况。另外,设为表对FDD小区和TDD小区分别以不同的内容来规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单元401能够与检测到下行控制信息的小区以及接收到下行共享数据的小区无关地,使用与发送A/N的预定小区的双工模式对应的表(上述第一方式)。或者,控制单元401能够与检测到下行控制信息的小区、接收到下行共享数据的小区以及分配送达确认信号的小区无关地,使用与TDD小区对应的表(上述第二方式)。或者,控制单元401能够在对与TDD小区的多个DL子帧分别对应的送达确认信号应用A/N捆绑而设为预定比特以下之后,与FDD小区的送达确认信号进行复用(上述第三方式)。
此外,控制单元401能够对与FDD小区的多个DL子帧分别对应的A/N应用A/N捆绑(上述第四方式)。此时,基于在下行控制信息中包含的DAI,应用对于与FDD小区的多个DL子帧分别对应的送达确认信号的A/N捆绑。进一步,能够对TDD小区和FDD小区的双方的A/N捆绑使用在TDD小区的下行控制信息中包含的DAI。
上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生成上行控制信号(送达确认信号或信道状态信息(CSI)等的反馈信号)。此外,上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4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生成上行数据信号。另外,控制单元401在从无线基站通知的下行控制信号中包括UL许可的情况下,指示上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403生成上行数据信号。
映射单元404(分配单元)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控制上行控制信号(送达确认信号等)和上行数据信号向无线资源(PUCCH、PUSCH)的分配。例如,映射单元404根据进行反馈(PUCCH发送)的CC(小区),对该CC的PUCCH进行送达确认信号的分配。
解映射单元405对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解映射,分离下行链路信号。信道估计单元406根据在解映射单元405中分离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估计信道状态,并将所估计的信道状态输出到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
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对在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中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信号)进行解码,并将调度信息(对于上行资源的分配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401。
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对在下行共享信道(PDSCH)中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解码,并输出到判定单元409。判定单元409基于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的解码结果,进行重发控制判定(ACK/NACK)且将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401。
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明显的。本发明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确定的本发明的宗旨以及范围的情况下,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例如,能够适当组合上述的多个方式而应用。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义。
本申请基于在2013年9月26日申请的特愿2013-200353。该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2)
1.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具有:
发送单元,使用特定的小区的上行控制信道而发送对于包含频分双工即FDD的小区和时分双工即TDD的小区的多个小区中的DL信号的送达确认信号;以及
控制单元,使用与所述特定的小区的双工模式对应的表,决定在所述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PUCCH资源和QPSK码元点,
在所述表中,所述多个小区中的DL信号的ACK/NACK/DTX的状态、PUCCH资源以及QPSK码元点相关联,
该表对所述FDD的小区和所述TDD的小区分别以不同的内容进行规定,
所述特定的小区是所述FDD的小区或者所述TDD的小区,
应用所述FDD的小区和所述TDD的小区的载波聚合,
基于在所述FDD的小区和所述TDD的小区的载波聚合中用于发送所述送达确认信号的所述特定的小区是所述FDD的小区和所述TDD的小区中的哪一个,决定要参照所述FDD的小区用的表和所述TDD的小区用的表中的哪一个,
所述控制单元应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
2.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在用户终端中,使用特定的小区的上行控制信道而发送对于包含频分双工即FDD的小区和时分双工即TDD的小区的多个小区中的DL信号的送达确认信号的步骤;以及
使用与所述特定的小区的双工模式对应的表,决定在所述送达确认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PUCCH资源和QPSK码元点的步骤,
在所述表中,所述多个小区中的DL信号的ACK/NACK/DTX的状态、PUCCH资源以及QPSK码元点相关联,
该表对所述FDD的小区和所述TDD的小区分别以不同的内容进行规定,
所述特定的小区是所述FDD的小区或者所述TDD的小区,
应用所述FDD的小区和所述TDD的小区的载波聚合,
基于在所述FDD的小区和所述TDD的小区的载波聚合中用于发送所述送达确认信号的所述特定的小区是所述FDD的小区和所述TDD的小区中的哪一个,决定要参照所述FDD的小区用的表和所述TDD的小区用的表中的哪一个,
在决定所述PUCCH资源和QPSK码元点的步骤中,应用基于PUCCH格式1b的信道选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16626.3A CN110098911B (zh) | 2013-09-26 | 2014-09-19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00353 | 2013-09-26 | ||
JP2013200353A JP5931828B2 (ja) | 2013-09-26 | 2013-09-26 | ユーザ端末、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PCT/JP2014/074942 WO2015046089A1 (ja) | 2013-09-26 | 2014-09-19 | ユーザ端末、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16626.3A Division CN110098911B (zh) | 2013-09-26 | 2014-09-19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94247A CN105594247A (zh) | 2016-05-18 |
CN105594247B true CN105594247B (zh) | 2020-06-09 |
Family
ID=5274322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16626.3A Active CN110098911B (zh) | 2013-09-26 | 2014-09-19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CN201480052818.6A Active CN105594247B (zh) | 2013-09-26 | 2014-09-19 | 用户终端、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16626.3A Active CN110098911B (zh) | 2013-09-26 | 2014-09-19 |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050766B2 (zh) |
EP (2) | EP3633909A1 (zh) |
JP (1) | JP5931828B2 (zh) |
CN (2) | CN110098911B (zh) |
ES (1) | ES2772181T3 (zh) |
PT (1) | PT3051868T (zh) |
WO (1) | WO201504608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PT3261280T (pt) | 2012-12-18 | 2019-07-12 | Lg Electronics Inc | Método e aparelho para receber ack/nack num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s |
CN103944701B (zh) * | 2013-08-26 | 2017-08-08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tdd‑fdd联合系统中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ES2711211T3 (es) | 2013-09-27 | 2019-04-30 | Huawei Tech Co Ltd | Realimentación HARQ mediante agregación de portadoras |
US10313067B2 (en) * | 2015-01-29 | 2019-06-0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HARQ-ACK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10182406B2 (en) | 2015-03-09 | 2019-01-15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Power headroom report for a wireless device and a base station |
US10700845B2 (en) | 2015-03-09 | 2020-06-30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Secondary cell deactivation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a base station |
US9820264B2 (en) | 2015-03-09 | 2017-11-14 |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 Data and multicast signals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
US10327236B2 (en) | 2015-03-09 | 2019-06-18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Secondary cell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
US9820298B2 (en) | 2015-03-09 | 2017-11-14 |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 Scheduling request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
US9877334B2 (en) * | 2015-04-05 | 2018-01-23 |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 Cell configuration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
US11641255B2 (en) | 2015-04-05 | 2023-05-02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
JP6100829B2 (ja) * | 2015-05-14 | 2017-03-2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10200177B2 (en) | 2015-06-12 | 2019-02-05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Scheduling request on a secondary cell of a wireless device |
US9894681B2 (en) | 2015-06-12 | 2018-02-13 |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 Uplink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
US9948487B2 (en) | 2015-06-15 | 2018-04-17 |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 Up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
CN110366866B (zh) * | 2016-12-28 | 2024-01-09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用户终端和无线通信方法 |
JP6982622B2 (ja) * | 2017-02-13 | 2021-12-17 |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 Pucchのためのリソースシグナリング |
JP6326160B2 (ja) * | 2017-02-23 | 2018-05-16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11272573B2 (en) * | 2017-09-27 | 2022-03-08 | Sony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feedback between devices |
JP6517978B2 (ja) * | 2018-04-13 | 2019-05-2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及び基地局 |
WO2020220998A1 (zh) * | 2019-04-30 | 2020-11-05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
JP6751180B2 (ja) * | 2019-05-22 | 2020-09-02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 キャリア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を使用するharqフィードバック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97659A (zh) * | 2009-08-25 | 2011-03-30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配置上行控制资源以及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2223215A (zh) * | 2011-06-23 | 2011-10-1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Ack/nack的传输方法、接收方法及其装置 |
CN103026653A (zh) * | 2010-07-26 | 2013-04-0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
CN103312470A (zh) * | 2012-03-09 | 2013-09-18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harq反馈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99882B (zh) * | 2008-11-05 | 2011-05-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半静态调度数据包的应答信息的反馈、接收方法及其装置 |
WO2011041623A1 (en) * | 2009-10-01 | 2011-04-0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Uplink control data transmission |
CN102083211B (zh) * | 2010-03-29 | 2017-04-1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确定方法和设备 |
CN102594493B (zh) * | 2011-01-17 | 2014-08-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应答信息的编码、处理方法和装置 |
CN103444118B (zh) * | 2011-03-14 | 2016-05-1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ack/nack的方法和设备 |
CN102142941B (zh) * | 2011-04-01 | 2016-12-0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时分双工系统中应答消息的发送方法及系统 |
US9042277B2 (en) * | 2011-04-11 | 2015-05-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FDD-TDD carrier aggregation |
WO2012161510A2 (ko) | 2011-05-23 | 2012-11-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제어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CN102223219B (zh) * | 2011-06-16 | 2017-07-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Harq‑ack的反馈处理方法及系统 |
EP2767023B1 (en) * | 2011-11-07 | 2017-08-2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for transmit diversity of harq-ack information feedback |
WO2013105837A1 (ko) * | 2012-01-15 | 2013-07-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CN103326806B (zh) * | 2012-03-19 | 2016-08-03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JP2013200353A (ja) | 2012-03-23 | 2013-10-03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搬送方法及び搬送装置 |
PT3261280T (pt) * | 2012-12-18 | 2019-07-12 | Lg Electronics Inc | Método e aparelho para receber ack/nack num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s |
-
2013
- 2013-09-26 JP JP2013200353A patent/JP5931828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9-19 EP EP19211824.8A patent/EP3633909A1/en active Pending
- 2014-09-19 CN CN201910416626.3A patent/CN110098911B/zh active Active
- 2014-09-19 ES ES14846860T patent/ES2772181T3/es active Active
- 2014-09-19 PT PT148468606T patent/PT3051868T/pt unknown
- 2014-09-19 WO PCT/JP2014/074942 patent/WO201504608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9-19 US US15/024,702 patent/US10050766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9-19 CN CN201480052818.6A patent/CN105594247B/zh active Active
- 2014-09-19 EP EP14846860.6A patent/EP3051868B1/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7-11 US US16/032,339 patent/US1110196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97659A (zh) * | 2009-08-25 | 2011-03-30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配置上行控制资源以及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3026653A (zh) * | 2010-07-26 | 2013-04-0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
CN102223215A (zh) * | 2011-06-23 | 2011-10-1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Ack/nack的传输方法、接收方法及其装置 |
CN103312470A (zh) * | 2012-03-09 | 2013-09-18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harq反馈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2772181T3 (es) | 2020-07-07 |
EP3051868B1 (en) | 2020-01-15 |
EP3051868A1 (en) | 2016-08-03 |
CN110098911B (zh) | 2022-07-05 |
CN105594247A (zh) | 2016-05-18 |
JP2015070316A (ja) | 2015-04-13 |
US11101969B2 (en) | 2021-08-24 |
CN110098911A (zh) | 2019-08-06 |
US20160241377A1 (en) | 2016-08-18 |
US20180323948A1 (en) | 2018-11-08 |
EP3051868A4 (en) | 2017-04-05 |
JP5931828B2 (ja) | 2016-06-08 |
PT3051868T (pt) | 2020-02-19 |
EP3633909A1 (en) | 2020-04-08 |
WO2015046089A1 (ja) | 2015-04-02 |
US10050766B2 (en) | 2018-08-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94247B (zh) | 用户终端、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7432015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EP3373681B1 (en) | User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US20180248664A1 (en) |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base station | |
US20190007187A1 (en) | User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EP3051902B1 (en) | User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 |
WO2015079926A1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2015139106A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EP3051903A1 (en) | User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
CN108667574B (zh) |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户终端、基站及系统 | |
EP3065452B1 (en) | User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WO2014192453A1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2018019416A (ja) | ユーザ端末、基地局及び送信制御方法 | |
JP6410779B2 (ja)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6243191B2 (ja) | ユーザ端末、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2018023159A (ja) | ユーザ端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