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89579A - 电子笔 - Google Patents

电子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89579A
CN105589579A CN201510649559.1A CN201510649559A CN105589579A CN 105589579 A CN105589579 A CN 105589579A CN 201510649559 A CN201510649559 A CN 201510649559A CN 105589579 A CN105589579 A CN 1055895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omeric element
electronic pen
notes
support unit
sl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495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月伸行
山野大吾
新井健
酒井洋平
中西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267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3578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267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5072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89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95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8Control and interface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drivers or device-embedded control circuitry
    • G06F3/0386Control and interface arrangements therefor, e.g. drivers or device-embedded control circuitry for light pe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子笔,该电子笔的操作感良好。电子笔(1)具有:发光部(3);笔记部(2),其具有前端部,使发光部(3)发出的光透过;以及主体部(4),其将笔记部(2)支承成能够移位,检测对笔记部(2)的按压并使发光部(3)发光。笔记部(2)具有:支承部件(21),其被支承于主体部(4);以及弹性部件(22),其被保持于支承部件(21)并具有前端部。

Description

电子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笔。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具有将图像投影到白板等投影面上的投影仪、和在该投影面上进行操作的电子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系统。在使用这样的电子笔的系统中,通过用户在投影面(操作面)上操作电子笔,电子笔发出红外线等光。并且,投影仪构成为能够对电子笔发出的光进行检测,在原始的图像信息上叠加与电子笔的轨迹有关的信息而进行投影。
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电子笔具有模仿书写用具的形状,具有杆(shaft)、发出红外线的发光二极管、帽(cap)、倾斜检测机构、支承部件以及主基板。
杆在前端安装有发光二极管,以可倾斜的方式被支承部件支承。帽是位于电子笔的前端的部件。帽由使从发光二极管射出的红外线透过的材料形成,并以覆盖发光二极管的方式安装在杆上。倾斜检测机构具有检测杆的倾斜的功能。主基板由安装有电路元件的电路基板构成,根据倾斜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使发光二极管发光。
而且,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电子笔由用户把持,通过将帽压靠到投影面上,使得帽和杆倾斜,倾斜检测机构根据该倾斜而动作,利用主基板使发光二极管发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59768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电子笔中,存在如下课题:在操作电子笔的用户使帽与投影面抵接时,会出现帽和投影面碰撞那样的操作,因此会产生使用户产生不适感的碰撞声。并且,还存在如下课题:帽和投影面相抵接的状态下的书写操作的触感与用马克笔等向白板等书写的书写操作的触感大为不同,因此会给用户带来违和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以下面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本应用例的电子笔具有发光部,通过前端部被按压而使所述发光部发光,该电子笔的特征在于,其具有:笔记部,其具有所述前端部,使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透过;以及主体部,其将所述笔记部支承成能够移位,检测对所述笔记部的按压而使所述发光部发光,所述笔记部具有:支承部件,其被支承于所述主体部;以及弹性部件,其被保持于所述支承部件并具有所述前端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电子笔中,笔记部的前端部由弹性部件构成,因此当笔记部被压靠到操作面时,弹性部件变形。由此,能够降低笔记部与操作面抵接时的碰撞声,提升在笔记部与操作面抵接的状态下的书写操作的触感。
并且,弹性部件由支承部件保持,在笔记部中,支承部件支承于主体部。由此,能够可靠地保持弹性部件,并且,能够将对笔记部的按压力从支承部件传递到主体部,从而可靠地进行主体部的对笔记部的按压的检测。
[应用例2]在上述应用例的电子笔中,所述弹性部件优选为纤维状的部件缠绕而成的部件。
根据该结构,在操作电子笔时,作为弹性部件的纤维状的部件与操作面抵接,该纤维状的部件变形地被操作。由此,笔记部与操作面抵接时的碰撞声降低,并且,笔记部相对于操作面的摩擦阻力较小,因此用户能够在操作面上顺畅地移动电子笔。因此,能够降低使电子笔的用户产生不适感的碰撞声,并且,能够提供操作感良好的电子笔。
[应用例3]在上述应用例的电子笔中,所述弹性部件优选为发泡部件。
根据该结构,在操作电子笔时,作为弹性部件的发泡部件与操作面抵接,该发泡部件变形地被操作。由此,笔记部与操作面抵接时的碰撞声降低,并且,笔记部相对于操作面的摩擦阻力较小,因此用户能够在操作面上顺畅地移动电子笔。因此,能够降低使电子笔的用户产生不适感的碰撞声,并且,能够提供操作感良好的电子笔。
[应用例4]在上述应用例的电子笔中,优选的是,所述笔记部还具有形成在所述弹性部件的外表面上的光滑性材料,所述光滑性材料利用光滑性比所述弹性部件高的材料而形成为追随所述弹性部件的变形和复原来维持与所述弹性部件的紧贴。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弹性部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光滑性比弹性部件高且跟随弹性部件的变形、复原的光滑性材料,因此,能够发挥弹性部件具有的弹性,并能够在操作面上顺畅地移动电子笔。
因此,能够降低使用户产生不适感的、电子笔与操作面的碰撞声,提供操作感更好的电子笔。
[应用例5]在上述应用例的电子笔中,所述弹性部件优选为弹性体。
这里,弹性体是指具有弹性的高分子材料、例如橡胶材料或热塑性的弹性部件等材料。
根据该结构,由于弹性部件由弹性体形成,因此能够在该弹性部件的外表面上形成光滑性材料,能够以使发光部发出的光透过并具有所期待的弹性的方式形成弹性部件。
[应用例6]在上述应用例的电子笔中,所述光滑性材料优选为陶瓷。
根据该结构,由于光滑性材料由陶瓷形成,因此能够形成使发光部发出的光透过、且相对于操作面光滑性比弹性部件高的光滑性材料。
[应用例7]在上述应用例的电子笔中,所述光滑性材料优选为含有氟的材料。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涂装等制造方法,在弹性部件的外表面上容易地形成光滑性材料。
[应用例8]在上述应用例的电子笔中,优选的是,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形成为如下曲面状:通过所述笔记部的中心轴的平面上的截面的外形形状为顶点在所述中心轴上、且离所述顶点越远距所述中心轴的距离越大的曲线,所述光滑性材料至少设置在所述前端部。
根据该结构,与在弹性部件的外表面整体上设置光滑性材料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形成光滑性材料,并且,即使倾斜电子笔,也能够使光滑性材料与操作面抵接。由此,能够实现具有光滑性材料的笔记部制造的简化,并提供提升了操作感的电子笔。
[应用例9]在上述应用例的电子笔中,优选的是,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如下弹性:在比使所述发光部发光的对所述笔记部的按压力小的按压力下,就开始变形。
根据该结构,在用户操作电子笔时,当将笔记部压靠到操作面上时,在发光部发光之前弹性部件就开始变形。由此,能够可靠地降低笔记部被按压靠到操作面上时的、使电子笔的用户产生不适感的碰撞声。
[应用例10]在上述应用例的电子笔中,所述支承部件优选为具有层叠于所述弹性部件中的所述前端部的内侧的层叠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由弹性部件形成的前端部的内侧配置有支承部件的层叠部,因此能够利用层叠部支承被按压的前端部。由此,能够抑制前端部的过度的变形。
[应用例11]在上述应用例的电子笔中,优选为所述笔记部具有所述前端部的相反侧开口的空腔部,所述发光部被配置在所述空腔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发光部被配置在笔记部的空腔部,因此,能够抑制从发光部发出的光的损失,高效地使光从笔记部透过到外部。由此,能够采用小型的发光部,节省使发光部发光的电力。
[应用例12]在上述应用例的电子笔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承部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主体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支承部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支承于主体部,因此,即使在形成前端部的弹性部件产生损伤或脏污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拆解主体部的情况下容易地更换笔记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笔的显示系统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笔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笔的剖视图。
图4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笔记部的剖视图。
图4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笔记部中的弹性部件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笔中的笔记部和导光部件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笔记部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子笔中的笔记部和导光部件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变形例的笔记部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其它变形例的笔记部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电子笔;2、7、8、12、17、18:笔记部;3:发光部;2A、7A、12A、17A:空腔部;4:主体部;5:外装壳体;10:显示系统;20:投影仪;21、71、81、121、171:支承部件;83、123:光滑性材料;121b、811:层叠部;22、72、82、122、172:弹性部件;41:开关机构;42:电路单元;SC:投影面。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1的显示系统10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显示系统10除了电子笔1之外,还具有投影仪20以及具有投影面SC的白板等,构成为,能够根据用户的电子笔1的操作,将图形或文字等与利用投影仪20向投影面SC投影的图像重叠而进行显示。
省略详细的说明,投影仪20具有:将与所输入的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投影到投影面SC上的图像投影部、以及对投影面SC进行摄像的摄像部。并且,投影仪20对从在投影面SC上进行操作的电子笔1发出的光(红外线)进行检测,基于检测到的信息进行发光位置的解析,进行在图像信息上重叠了示出该发光位置的轨迹的线的重叠图像的投影、或投影的图像的变更等。投影面SC是电子笔1的前端部被按压而进行操作的操作面。这里,电子笔1的前端部是指通过用户的操作而被按压于投影面SC的部位。即,使电子笔1相对于投影面SC呈大致直角地进行操作的情况自不用说,在使电子笔1相对于投影面SC倾斜地进行操作的情况下,电子笔1的前端部也被按压于投影面SC上。
〔电子笔的主要结构〕
图2是示出电子笔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电子笔1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电子笔1具有模仿书写用具的形状。如图3所示,电子笔1具有:具有前端部的笔记部2;收纳于笔记部2内的发光部3;以及将笔记部2支承成能够移位的主体部4,通过前端部被按压于投影面SC(操作面)上的操作,发光部3发光。
主体部4具有开关机构41、电路单元42、电池43以及在内部收纳这些部件的外装壳体5。
在后面详细说明笔记部2,如图3所示,笔记部2具有支承于主体部4的支承部件21、以及保持于支承部件21的弹性部件22,笔记部2的前端部由弹性部件构成。笔记部2具有前端部的相反侧开口的空腔部2A,构成为将弹性部件22层叠在支承部件21的外侧。而且,在支承部件2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螺纹槽21S(参照图4A)。
发光部3由发出红外线的发光二极管构成,如图3所示,配置在笔记部2的空腔部2A内,经由引线端子3T与电路单元42连接。
对于开关机构41,省略详细的说明,不过,如图3所示,开关机构41具有与笔记部2连接的连接部件411以及未图示的多个电气连接部件等,具有作为使发光部3发光的开关的功能。
如图3所示,连接部件411具有圆筒状的部位,在该圆筒状的一端侧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支承部件21的螺纹槽21S(参照图4A)螺合的螺纹槽411S。而且,在连接部件411中,螺纹槽411S从外装壳体5露出,螺纹槽411S的相反侧与多个电气连接部件一起配置在外装壳体5内。
发光部3从连接部件411露出,引线端子3T被配置成贯穿插入于连接部件411的内部。
通过支承部件21的螺纹槽21S与连接部件411的螺纹槽411S螺合,笔记部2与连接部件411连接。即,笔记部2构成为能够在不拆解主体部4的情况下容易地进行装拆。而且,当笔记部2被按压时,发光部3和连接部件411与笔记部2一起移位。
在开关机构41中,当笔记部2被按压时,连接部件411和笔记部2一起移位,使得多个电气连接部件的连接状态改变。这里,笔记部2和连接部件411的移位是指相对于笔记部2的中心轴Ax的倾斜或沿着中心轴Ax的向主体部4侧的移动。
电路单元42具有安装有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元件的电路基板以及与电池43连接的连接端子等,CPU等元件作为控制部发挥功能。电路单元42根据伴随笔记部2的移位的开关机构41的动作而使发光部3发光。这样,主体部4检测对笔记部2的按压并使发光部3发光。
如图3所示,连接端子具有与电池43的正极端子连接的正极端子42A以及与电池43的负极端子连接的负极端子(省略图示),正极端子42A和负极端子分别连接在电路基板上。
电池43向发光部3和电路单元42供给电力。本实施方式的电池43由一个三号的干电池构成。
如图2、图3所示,外装壳体5形成为外形呈大致圆柱状,具有壳体主体51、位于壳体主体51的笔记部2侧的框体52、以及电池盖53。
在壳体主体51中,在笔记部2侧设置有开口部,开关机构41和电路单元42从该开口部收纳于壳体主体51内。并且,在壳体主体51中,在圆柱状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开口部,电池43从该开口部收纳于壳体主体51内。并且,如图2所示,在壳体主体51中,在与笔记部2相反一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鼓出部511,在该鼓出部51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带绳的孔(省略图示)。鼓出部511具有在电子笔1被载置于桌子上等时防止电子笔1的滚动的功能。
如图3所示,框体52以封闭壳体主体51的笔记部2侧的开口部的方式形成,并设置有供开关机构41的连接部件411贯穿插入的孔。
电池盖53以覆盖收纳于壳体主体51内的电池43的方式可装拆地配置于壳体主体51。
〔笔记部的结构〕
这里,对笔记部2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4A是笔记部2的剖视图,图4B是笔记部2中的弹性部件22的剖视图,是示出组装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4A所示,并且,如前所述,笔记部2具有支承部件21和弹性部件22。
支承部件21由使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透过的合成树脂形成,除了对弹性部件22进行保持的功能和支承于主体部4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保护发光部3的功能。作为形成支承部件21的合成树脂,可以采用例如聚碳酸酯(PC)、聚缩醛(POM)、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丙烯酸(PMMA)、氟树脂、或者将这些作为主要成分的合成树脂等。
如图4A所示,支承部件21具有圆筒状的筒状部21a以及覆盖发光部3的光射出侧的层叠部21b,在中央设置有前述的空腔部2A。
在筒状部21a中,在内表面设置有前述的螺纹槽21S,在外表面设置有突起211。
弹性部件22由纤维状的部件缠绕而成的部件、即所谓的毛毡(felt)材料形成,使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透过。具体而言,弹性部件22例如由以合成纤维为主体的部件形成。
如图4B所示,在弹性部件22中,在单件状态(组装前的状态)下,前端部形成为凸状,前端部的相反侧形成为平坦状,并形成为没有空腔。而且,在弹性部件22中,支承部件21从平坦状的一侧被插入,如图4A所示,弹性部件22以覆盖筒状部21a和层叠部21b的外表面的方式配置。并且,层叠部21b层叠于弹性部件22的前端部的内侧。而且,关于弹性部件22,纤维状的部件与突起211卡合而保持于支承部件21。此外,可以在弹性部件22的表面上实施脏污防止处理、防止纤维的散乱的处理等。
在弹性部件22中,通过插入支承部件21而使得中央部比外周部被更大地压缩,因此,中央部的密度比外周部的密度大。
而且,弹性部件22采用具有如下弹性的部件:在插入有支承部件21的状态下,该部件在比使发光部3发光的对笔记部2的按压力小的按压力下,就开始变形。即,弹性部件22具有如下这样的弹性:当用户将电子笔1压靠到投影面SC上时,在开关机构41的电气连接部件的连接状态改变之前、即发光部3发出红外线之前,弹性部件22就开始变形。
如前所述,支承部件21的螺纹槽21S与连接部件411的螺纹槽411S螺合而使得笔记部2安装在主体部4上。笔记部2中,形成前端部的弹性部件22根据用户的操作而变形,当进行操作使得来自投影面SC的按压解除时,恢复到原始的形状。而且,电子笔1中,当笔记部2的前端部受到规定以上按压时,发光部3发光,从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透过支承部件21和弹性部件22向外部射出。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1,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在电子笔1中,由于笔记部2的前端部由弹性部件22构成,因此在笔记部2被压靠到投影面SC上时,弹性部件22变形。由此,能够降低笔记部2与投影面SC抵接时的碰撞声,提升在笔记部2与投影面SC抵接的状态下的书写操作的触感。由此,能够降低使电子笔1的用户产生不适感的碰撞声,提供操作感良好的电子笔1。
并且,弹性部件22利用支承部件21进行保持,在笔记部2中,支承部件21被支承于主体部4。由此,能够可靠地对弹性部件22进行保持,并且,能够将对笔记部2的按压力从支承部件21传递到主体部4,从而可靠地进行主体部4的对笔记部2的按压的检测。
(2)弹性部件22具有这样的弹性:当用户将电子笔1压靠到投影面SC上时,在发光部3发光之前就开始变形。由此,能够可靠地降低在笔记部2被压靠到投影面SC上时的、使电子笔1的用户产生不适感的碰撞声。
(3)由于在由弹性部件22形成的前端部的内侧配置有支承部件21的层叠部21b,因此,能够利用层叠部21b支承被按压的前端部。由此,能够抑制前端部的过度的变形,防止变形了的弹性部件22与发光部3抵接。
(4)由于发光部3配置在笔记部2的空腔部2A内,因此能够抑制从发光部3发出的光的损失,高效地使光从笔记部2透过到外部。由此,能够采用小型的发光部3,节省使发光部3发光的电力。
(5)由于弹性部件22为纤维状的部件缠绕而成的部件,因此,在操作电子笔1时,作为弹性部件22的纤维状的部件与投影面SC抵接,该纤维状的部件变形地被操作。由此,能够降低笔记部2与投影面SC抵接时的碰撞声,并且,由于弹性部件22相对于投影面SC的摩擦阻力较小,因此用户能够在投影面SC上顺畅地移动电子笔1。
(6)由于笔记部2以能够装拆的方式支承于主体部4,因此,即使在形成前端部的弹性部件22产生损伤或脏污等的情况下,不拆解主体部4就能够容易地更换笔记部2。
(7)即使不在弹性部件22设置成为空腔的部位,也能够将弹性部件22安装在支承部件21上,因此弹性部件22和笔记部2的制造变得容易。
并且,由于弹性部件22构成为与突起211卡合而保持于支承部件21,因此,仅对弹性部件22的更换也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笔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笔1相同的结构和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省略或简略其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笔记部2不同的笔记部7以及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笔1所不具备的导光部件6。
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中的笔记部7和导光部件6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中,发光部3远离笔记部7地收纳于主体部(省略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的图示)内,构成为从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经导光部件6被引导到笔记部7的空腔部7A。并且,发光部3固定配置在主体部上。
如图5所示,笔记部7具有:具有前端部的弹性部件72、以及对弹性部件72进行保持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支承于主体部的支承部件71。
支承部件71形成为不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21中的层叠部21b(参照图4A)相当的部位的圆筒状,在内表面上形成有螺纹槽71S,该螺纹槽71S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件21的螺纹槽21S相同地形成。并且,在支承部件71的前端部侧的外周设置有凹部711。此外,支承部件71不限于使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透过的部件,也能够采用不使红外线透过的部件。
弹性部件72使用使从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透过的发泡部件。具体而言,弹性部件72由使聚氨酯橡胶、硅橡胶等橡胶材料或合成树脂等发泡而成的部件形成,具有空气能够进入的多孔。
如图5所示,在弹性部件72中,前端部形成为凸状,在前端部的相反侧形成有与支承部件71的凹部711嵌合的凸部721。弹性部件72利用配置在凸部721和凹部711之间的粘合剂或接合剂而固定在支承部件71上。
导光部件6具有将从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引导到弹性部件72的前端部的内表面的功能。导光部件6的一端配置在发光部3的射出红外线的一侧附近,另一端延伸配置到空腔部7A内。而且,导光部件6利用内表面使从一端入射的红外线多次反射而从另一端侧射出。
并且,关于导光部件6,即使在被固定于主体部,并且笔记部7由于按压而产生了移位的情况下,导光部件6也形成为不与笔记部7抵接,形成为与笔记部7分离。此外,导光部件6可以构成为与笔记部7一起移位。在该种结构的情况下,将导光部件6和发光部3分离地配置,使得即使在笔记部7移位的情况下,导光部件6也不与发光部3抵接。
笔记部7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笔记部2相同地,支承部件71的螺纹槽71S与主体部螺合而支承于主体部。笔记部7中,形成前端部的弹性部件72根据用户的操作而变形,当进行操作使得来自投影面SC的按压解除时,复原到原始的形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中,当笔记部7的前端部受到规定以上按压时,发光部3发光,从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被引导到导光部件6,透过弹性部件72向外部射出。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由于弹性部件72为发泡部件,因此在操作电子笔时,作为弹性部件72的发泡部件与投影面SC抵接,该发泡部件变形地被操作。由此,能够降低笔记部7与投影面SC抵接时的碰撞声,并且,由于具有多孔的弹性部件72相对于投影面SC的摩擦阻力较小,因此用户能够在投影面SC上顺畅地移动电子笔。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子笔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笔1相同的结构和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省略或简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笔记部12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笔记部12除了支承部件121和弹性部件122之外,还具有光滑性材料123。
支承部件121由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21相同的部件形成,如图6所示,与支承部件21相同地(参照图4A),具有筒状部121a、层叠部121b、空腔部12A以及螺纹槽121S。并且,不在筒状部121a上设置支承部件21的突起211(参照图4A),而是在螺纹槽121S的相反侧的外表面的端部形成凹部1211。
弹性部件122由使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透过的弹性体(elastomer)形成,形成为覆盖支承部件121的外表面。作为形成弹性部件122的弹性体,例如可以使用硅橡胶、聚氨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乙丙烯橡胶等橡胶材料或热塑性弹性体等。
具体而言,弹性部件122形成为覆盖支承部件121的筒状部121a和层叠部121b的外表面,在覆盖层叠部121b的外表面的区域设置有前端部。层叠部121b层叠于弹性部件122的前端部的内侧。
在弹性部件122的前端部中,外表面形成为球面状,在覆盖筒状部121a的部位设置有与支承部件121的凹部1211卡合的突起1221。
此外,弹性部件122的前端部的形状不限于球面状。只要形成为下述曲面状即可:通过中心轴Ax的平面中的截面的外形形状为顶点在中心轴Ax上、且离该顶点越远距中心轴Ax的距离越大的曲线。作为弹性部件122的前端部的形状,除了球面状之外,例如可以形成为,通过中心轴Ax的平面中的截面的外形形状为抛物线状、椭圆的一部分的形状,或者模仿抛物线的形状、模仿椭圆的一部分的形状。
并且,弹性部件122具有如下弹性:在比使发光部3发光的对笔记部12的按压力小的按压力下,就开始变形。即,弹性部件122具有如下这样的弹性:当用户将电子笔的前端部压靠到投影面SC上时,在主体部4检测到笔记部12的移位之前、即发光部3发出红外线之前,弹性部件122就开始变形。而且,当操作笔记部12使得来自投影面SC的按压解除时,弹性部件122恢复到原始的形状。
光滑性材料123形成在弹性部件122的外表面上,具体而言至少形成在弹性部件122的外表面的前端部上。光滑性材料123利用使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透过且相对于投影面SC的光滑性比弹性部件122高的材料、即与弹性部件122相比摩擦系数小的材料而形成为:追随弹性部件122的变形和复原来维持与弹性部件122的紧贴。即,光滑性材料123在能够发挥弹性部件122具有的弹性的状态下形成在弹性部件122的外表面上。
作为光滑性材料123,例如可以采用利用了溅射或蒸镀等制法形成为薄膜状的陶瓷。作为该光滑性材料123的陶瓷形成为在操作电子笔时与投影面SC可靠地抵接,根据按压而弹性部件122变形和复原,并且形成为追随弹性部件122的变形和复原来维持与弹性部件122的紧贴。此外,作为用于光滑性材料123的材料,不限于陶瓷,也可以是含有氟的材料,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等氟树脂等,并且,可以通过涂装该材料,将其形成在弹性部件122的外表面上。并且,作为光滑性材料123,可以如下构成:使用陶瓷微粒等光滑性比弹性部件122高的材料的微粒,使用结合剂将该微粒形成在弹性部件122的外表面上。
笔记部12中,形成前端部的弹性部件122根据用户的操作而变形,当进行操作使得来自投影面SC的按压解除时,恢复到原始的形状。而且,在电子笔中,当笔记部12的前端部受到规定以上按压时,发光部3发光,从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透过支承部件121、弹性部件122以及光滑性材料123向外部射出。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能得到以下的效果。
(1)由于在弹性部件122的前端部设置有光滑性比弹性部件122高且追随弹性部件122的变形、复原的光滑性材料123,因此能够发挥弹性部件122具有的弹性,并使电子笔在投影面SC上顺畅地移动。
因此,能够降低使电子笔的用户产生不适感的、与投影面SC的碰撞声,提供操作感更好的电子笔。
(2)由于弹性部件122由弹性体形成,因此能够使弹性部件122形成为使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透过并具有所期望的弹性。
(3)由于光滑性材料123由陶瓷形成,因此能够形成使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透过且相对于投影面SC的光滑性比弹性部件122高的光滑性材料。
(4)弹性部件122的前端部形成为前述那样的曲面状,光滑性材料123至少形成在弹性部件122的前端部。由此,与在弹性部件122的外表面整体上设置光滑性材料123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形成光滑性材料123,并且,即使倾斜电子笔,也能够使光滑性材料123抵接到投影面SC上。由此,能够实现笔记部12制造的简化,并提供提升了操作感的电子笔。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子笔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子笔相同的结构和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省略或简略其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笔记部12不同的笔记部17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子笔所不具备的导光部件6。
图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中的笔记部17和导光部件6的剖视图。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中,发光部3远离笔记部17地收纳于主体部(省略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的图示)内,构成为从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经导光部件被引导到笔记部17的空腔部17A。并且,发光部3固定配置在主体部上。
如图7所示,笔记部17具有:具有前端部的弹性部件172以及配置在弹性部件172的内侧的支承部件171,该支承部件171对弹性部件172进行保持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支承于主体部。而且,笔记部17具有前端部的相反侧开口的空腔部17A,在弹性部件172的前端部形成有光滑性材料173。
支承部件171形成为不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121中的层叠部121b(参照图6)相当的部位的圆筒状,并具有与支承部件121的螺纹槽121S、凹部1211相同地形成的螺纹槽171S、凹部1711。并且,支承部件171的除凹部1711以外的外表面以越靠向前端侧外径越小的方式倾斜。此外,支承部件171不限于使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透过的部件,也可以采用不使红外线透过的部件。
弹性部件172形成为覆盖支承部件171的外表面,利用前端部侧的内表面和支承部件171的内表面形成有空腔部17A。并且,在弹性部件172上设置有与支承部件171的凹部1711卡合的突起1721,覆盖支承部件171的外表面的部位的外表面以越靠向前端侧外径越小的方式倾斜。
导光部件6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导光部件6相同地构成,将从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引导到弹性部件172的前端部的内表面。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中,操作弹性部件172通过在投影面SC上而变形,当受到规定以上按压时,发光部3发光。而且,从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被引导到导光部件6,透过弹性部件172和光滑性材料173向外部射出。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笔,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由于支承部件171为不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件121的层叠部121b相当的部位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笔记部17的前端部小型化。由此,用户能够更准确地指示投影面SC上的所期望的位置。由此,能够降低使电子笔的用户产生不适感的、与投影面SC的碰撞声,提供操作性更好的电子笔。
(2)由于构成为,发光部3远离笔记部17地配置,发光部3发出的红外线经导光部件6被引导到笔记部17,因此能够提高配置发光部3的自由度。
(3)由于支承部件171可以采用不使来自发光部3的红外线透过的部件,因此能够提高支承部件171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可以如下进行变更。
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22形成为覆盖支承部件21的外表面整体,但只要至少具有前端部,也可以构成为不覆盖支承部件21的外表面整体。
图8是示出变形例的笔记部8的剖视图。
如图8所示,笔记部8具有支承部件81和弹性部件82。
如图8所示,支承部件81具有覆盖发光部3的光射出侧的层叠部811以及覆盖发光部3的侧方的圆筒状的筒状部812,层叠部811的外表面形成为比筒状部812的外表面凹陷。在支承部件81中,内表面形状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件21相同,并具有与连接部件411的螺纹槽411S螺合的螺纹槽81S。
在图示中省略弹性部件8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弹性部件22相同地,弹性部件82在单件状态(组装前的状态)下前端部形成为凸状,前端部的相反侧形成为平坦状。而且,在弹性部件82中,支承部件81从平坦状的一侧被插入,如图8所示,利用粘合剂或接合剂而安装在层叠部811的外表面上。
根据该变形例的结构,可以构成为以比组装第一实施方式的笔记部2时的弹性部件22的压缩量小的压缩量使弹性部件保持于支承部件81。
图9是示出其它变形例的笔记部18的剖视图。
笔记部18具有在图8中示出的笔记部8的结构之外追加了光滑性材料83的结构。光滑性材料83使用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光滑性材料123相同的材料,并形成在弹性部件82的外表面上。此外,作为形成笔记部18中的弹性部件82的部件优选弹性体。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发光部3发出红外线的结构,但也可以构成为发光部3发出与红外线不同波长带的光,笔记部2、7、8、12、17、18使该波长带的光透过,导光部件6由对该波长带的光进行引导的部件形成。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笔中,支承部件71和导光部件6独立地构成,但也可以一体地形成支承部件71和导光部件6。相同地,也可以一体地形成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件171和导光部件6。
所述实施方式的主体部4构成为,利用笔记部2(连接部件411)的移位而改变开关机构41中的电气连接部件的连接状态,由此检测对笔记部2的按压,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可以构成为采用具有对连接部件411的变形进行检测的压电元件或应变仪等检测装置的结构来代替开关机构41,并基于该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主体部4检测对笔记部2的按压。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具有从投影面SC的前面侧投影图像的投影仪20的显示系统10中使用电子笔1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在该方式以外的显示系统中使用电子笔1。例如,可以为使用从投影面的背面侧投影图像的背面型的投影仪并将该投影面作为操作面而使用电子笔1的结构,或者使用液晶显示器、CRT(CathodeRayTube,电子射线管)、等离子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来代替投影图像的投影面并将这些装置所具有的显示面作为操作面而使用电子笔1的结构。

Claims (12)

1.一种电子笔,其具有发光部,通过前端部被按压而使所述发光部发光,该电子笔的特征在于,其具有:
笔记部,其具有所述前端部,使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透过;以及
主体部,其将所述笔记部支承成能够移位,检测对所述笔记部的按压而使所述发光部发光,
所述笔记部具有:
支承部件,其被支承于所述主体部;以及
弹性部件,其被保持于所述支承部件并具有所述前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为纤维状的部件缠绕而成的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为发泡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笔记部还具有形成在所述弹性部件的外表面上的光滑性材料,
所述光滑性材料利用光滑性比所述弹性部件高的材料而形成为追随所述弹性部件的变形和复原来维持与所述弹性部件的紧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为弹性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滑性材料为陶瓷。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滑性材料为含有氟的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前端部形成为如下曲面状:通过所述笔记部的中心轴的平面上的截面的外形形状为顶点在所述中心轴上、且离所述顶点越远距所述中心轴的距离越大的曲线,
所述光滑性材料至少设置在所述前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如下弹性:在比使所述发光部发光的对所述笔记部的按压力小的按压力下,就开始变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层叠于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前端部的内侧的层叠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笔记部具有所述前端部的相反侧开口的空腔部,
所述发光部被配置在所述空腔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笔,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主体部。
CN201510649559.1A 2014-11-07 2015-10-09 电子笔 Pending CN1055895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6727 2014-11-07
JP2014226723A JP6435786B2 (ja) 2014-11-07 2014-11-07 電子ペン
JP2014-226723 2014-11-07
JP2014226727A JP6550725B2 (ja) 2014-11-07 2014-11-07 電子ペ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89579A true CN105589579A (zh) 2016-05-18

Family

ID=55912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49559.1A Pending CN105589579A (zh) 2014-11-07 2015-10-09 电子笔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32136A1 (zh)
CN (1) CN10558957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31025B1 (ko) * 2016-06-06 2021-03-23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터치 패널 펜용 필기 시트의 선별 방법, 터치 패널 시스템, 터치 패널 펜용 필기 시트, 터치 패널 및 표시 장치
CN110197675B (zh) * 2019-06-04 2022-10-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存储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32022A (ja) * 1998-02-16 1999-08-27 Canon Inc 入力ペン
US6384814B1 (en) * 1998-02-16 2002-05-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put pen
US6664954B1 (en) * 1998-11-05 2003-12-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ordinate input indicator
CN102117137A (zh) * 2010-01-06 2011-07-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多功能笔及其使用方法
CN103309471A (zh) * 2012-03-09 2013-09-18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输入笔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05486A (ja) * 2000-11-09 2002-07-23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キャップオフ性能に優れた筆記具
US8006703B2 (en) * 2003-10-27 2011-08-30 Philip Morris Usa Inc. In situ synthesis of composite nanoscale particles
US20130141397A1 (en) * 2011-12-06 2013-06-06 Kelly Allan Dunagan Stylus device for touch scree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32022A (ja) * 1998-02-16 1999-08-27 Canon Inc 入力ペン
US6384814B1 (en) * 1998-02-16 2002-05-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put pen
US6664954B1 (en) * 1998-11-05 2003-12-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ordinate input indicator
CN102117137A (zh) * 2010-01-06 2011-07-0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多功能笔及其使用方法
CN103309471A (zh) * 2012-03-09 2013-09-18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输入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32136A1 (en) 2016-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268542A1 (en) Docking apparatus of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4980545B (zh) 一种可分离滑动的柔性屏移动终端
US9164597B2 (en) Electronic pen device
KR102141390B1 (ko) 원격 조정 장치
CN103427224B (zh) 移动终端
CN101467224A (zh) 便携设备的机壳
CN105589579A (zh) 电子笔
KR102255710B1 (ko) 이동단말기
WO2013114453A1 (ja) 電子ペン
JP2012243652A (ja) 操作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CN105513506B (zh) 显示终端
US20090310334A1 (en) Display with lighting and speaker
CN112995397B (zh) 一种电子产品
CN103309470A (zh) 触控笔
CN109040398A (zh) 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JP2015015075A (ja) スイッチ用カバー、スイッチの封止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CN101923808A (zh) 显示组件及使用该显示组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6774402U (zh) 吸尘器的控制装置
CN210351471U (zh) 蓝牙音箱
CN207264951U (zh) 一种按键结构和键盘
KR100631662B1 (ko) 버튼 어셈블리 및 그 버튼 어셈블리를 구비한 휴대 단말기
CN204733213U (zh) 一种可分离滑动的柔性屏移动终端
JP6550725B2 (ja) 電子ペン
CN106094413A (zh)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投影装置
CN216562858U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