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89102A - 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89102A
CN105589102A CN201610104433.0A CN201610104433A CN105589102A CN 105589102 A CN105589102 A CN 105589102A CN 201610104433 A CN201610104433 A CN 201610104433A CN 105589102 A CN105589102 A CN 1055891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
tidal
marine
time
gath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044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89102B (zh
Inventor
朱振宇
孙文博
张金淼
王小六
张云鹏
薛东川
郝振江
糜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Priority to CN20161010443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8910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891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91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891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91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G01V1/362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Sta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内历年验潮站及油田开发过程中取得的临时验潮站的潮汐资料,得到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利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以及基础地震资料采集和监测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期间的海上导航文件,分别推算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利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处理海上导航文件,得到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更新海上导航文件,更新海上导航文件中每炮潮汐校正量与每炮地震数据准确匹配;应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更新海上导航文件与海上时移地震记录进行计算,完成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

Description

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地震记录的校正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需要进行两次地震资料采集,第一次称为基础采集,第二次称为监测采集,两次采集时间相差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同采集时间的海水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海上地震记录野外实际采集作业是在瞬时变化的海平面上进行的,潮汐会引起海面随时间的起伏变化,导致不同时刻采集的地震记录相对于水平面(或者统一基准面)产生一定扰动时差,通常大小能达到1ms-2ms,有时甚至更大。而且潮汐也会随时间发生很大变化,致使两次采集时的海平面不同,必然带来两次采集的地震记录存在一定时差。但时移地震记录要求获取两次采集的地震资料中反应油藏变化的差异,处理要求非常精细化,需要消除潮汐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因此,有效的潮汐校正技术对于时移地震记录处理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目前常用的潮汐校正方法有如下几种:1、借用验潮站观测的潮汐测量值作为校正量,但受验潮站所在位置的限制,将验潮站记录的潮汐测量值作为采集施工工区的潮汐校正量存在一定误差;2、利用差分GPS(DGPS)记录的采集施工工区精确高程数据进行潮汐校正,精度比较高,但有些老地震资料缺少该高程数据,使用范围受到限制;3、利用地震资料采集时测深仪记录的采集施工工区实测水深数据提取潮汐变化量来进行潮汐校正,该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假设海底是水平的,并且受水深资料精度的影响,计算精度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利用潮汐预测值作为潮汐校正量输入,以消除两次不同时间采集地震资料由于潮汐不断变化带来的数据差异,通过水深数据快速验证潮汐校正量的可靠性,并引入非一致值作为定量化质控参数,检验潮汐校正的效果,实用性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内历年验潮站及油田开发过程中取得的临时验潮站的潮汐资料,分别求取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在基础地震资料采集和监测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期间整点时刻的潮汐预测值,形成基础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
2)利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以及基础地震资料采集和监测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期间的海上导航文件,分别推算基础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
3)利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处理基础地震资料采集和监测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期间的海上导航文件,得到基础采集的更新海上导航文件和监测采集的更新海上导航文件,且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更新海上导航文件中每炮潮汐校正量分别与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地震记录的每炮地震数据准确匹配;应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更新海上导航文件与海上时移地震记录进行计算,完成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
所述步骤1)中整点时刻的潮汐预测值的计算公式为:
H ( t ) = Σ j = 1 N R j c o s ( 2 πυ j t - θ j - k j ) , 1 ≤ j ≤ N
式中,H(t)表示t时刻的潮汐预测值;N为总的天体数目;Rj表示第j种天体引起的潮位变化;υj表示第j种天体引起的潮位变化的频率;θj为第j种天体的初相角;kj为第j种天体的迟角;Rj和kj又称为分潮的调和常数,利用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内历年验潮站以及油田开发过程中取得的临时验潮站的潮汐资料确定。
所述步骤2)中推算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分别从基础地震资料采集和监测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期间的海上导航文件中提取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炮点信息记录,炮点信息记录包括:每炮激发时间、每炮水深值、炮点坐标、炮线号和炮点号;
②计算炮点信息记录中每炮激发时间的具体日期和时刻,得到基础地震资料采集和监测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期间的每个炮点激发时刻;
③利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分别插值计算基础地震资料采集和监测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期间的每个炮点激发时刻对应的潮汐预测值,得到基础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
所述海上导航文件为P1/90文件;在所述海上导航文件中,每炮激发时间以儒略日时间格式记录,利用儒略时间转换公式计算炮点信息记录中每炮激发时间的具体日期和时刻。
还包括步骤4):利用海上导航文件中的每炮水深数据,快速验证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的可靠性,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从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炮点信息记录中分别提取炮点坐标和每炮水深值,形成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水深数据记录;
b)对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水深数据记录进行平滑处理,得到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平滑水深数据记录;
c)应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分别对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平滑水深数据记录进行校正,得到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校正水深数据记录;将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校正水深数据记录与校正前的平滑水深数据记录对比,如果校正前后两组水深数据大小一致或者误差减小,说明求取的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是正确合理的。
还包括步骤5):采用非一致性值作为定量化参数,质控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效果,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I、对海上时移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获得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地震叠加剖面,计算海上时移地震记录校正前的非一致性值;
II、对海上时移地震记录进行潮汐校正,对校正后的海上时移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获得校正后的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地震叠加剖面,并计算海上时移地震记录校正后的非一致性值;
III、对比海上时移地震记录校正前和校正后的非一致性值,如果校正后的非一致性值变小,表明海上时移地震记录校正后的一致性变好,潮汐校正的效果可靠。
所述非一致性值的计算公式为:
N R M S = 2 × R M S ( D m - D b ) R M S ( D m ) + R M S ( D b ) , R M S = Σx i 2 N
式中,NRMS表示非一致性值;Dm表示监测地震资料采集的地震记录;Db表示基础地震资料采集的地震记录;xi表示地震记录样点;N为总的地震记录样点数。
还包括步骤6):通过对比潮汐校正前后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地震叠加剖面上同相轴的连续性特征,来验证潮汐校正的效果。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的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利用潮汐预测值作为潮汐校正量输入,以消除两次不同时间采集地震资料由于潮汐不断变化带来的数据差异,实用性较强。2、本发明的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可以通过水深数据快速验证潮汐校正量的可靠性,并引入非一致性值作为定量化质控参数检验潮汐校正效果,实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我国海上某油区时移地震记录中2003年和2013年地震资料采集的炮点位置示意图;
图2是2003年地震资料采集期间不同炮点位置的潮汐预测值对比图;
图3是2003年和2013年水深资料曲线应用潮汐校正前后的对比示意图;
图4是2003年地震记录潮汐校正前的偏移剖面示意图;
图5是2003年地震记录潮汐校正后的偏移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的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内历年验潮站以及油田开发过程中取得的临时验潮站的潮汐资料,分别求取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在基础地震资料采集(以下简称基础采集)和监测地震资料采集(以下简称监测采集)施工期间整点时刻的潮汐预测值,形成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
潮汐是由天体的万有引力产生的,这种天体引潮力场可以分解为多个分量场,包括月球、太阳等产生的万有引力场,在潮汐学里称为分潮。其中,每个分潮均可等效为简谐振动,将某时刻各个分潮的简谐振动叠加,即可得到该时刻的潮汐值。
H ( t ) = Σ j = 1 N R j c o s ( 2 πυ j t - θ j - k j ) , 1 ≤ j ≤ N - - - ( 1 )
式中,H(t)表示t时刻的潮汐值;N为总的天体数目;Rj表示第j种天体引起的潮位变化;υj表示第j种天体引起的潮位变化的频率,其倒数为第j种天体引起的潮位变化的周期;θj为第j种天体的初相角;kj为第j种天体的迟角,用于描述第j种天体引起的潮位变化各个地点发生高潮时刻的落后现象。
Rj和kj又称为分潮的调和常数,是求准潮汐值的关键参数。利用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内历年验潮站以及油田开发过程中取得的临时验潮站的潮汐资料,可以确定最终的调和常数,然后利用公式(1)分别计算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内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施工期间不同观测点处每日整点时刻的潮汐预测值,要求精度误差控制在20cm以内,以满足潮汐校正精度要求。根据实践经验可知,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内不同观测点处的潮汐量差别不大,同一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内的潮汐变化量主要是沿着时间方向变化的,从而可以采用一处观测点处的潮汐预测值作为整个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统一的潮汐校正值,形成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
2)利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以及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海上导航文件,分别推算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
潮汐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范围非常大,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海上采集地震资料时物探船一直保持匀速航行,每炮激发时间都是不同的,导致每炮记录地震资料受到潮汐的影响是不同的。为了消除潮汐量不同给地震资料带来的影响,可以利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采用插值的方法推算出每炮激发时刻对应的潮汐预测值作为潮汐校正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分别从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海上导航文件中提取炮点信息记录,从而获得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激发时间、每炮水深值、炮点坐标、炮线号和炮点号等信息;其中,海上导航文件为P1/90文件。
②在P1/90海上导航文件中,每炮激发时间以儒略日(JulianDay)时间格式记录,因此需要利用儒略(Julian)时间转换公式,计算炮点信息记录中每炮激发时间的具体日期和时刻,得到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个炮点激发时刻。
③利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分别插值计算出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个炮点激发时刻对应的潮汐预测值,得到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
3)利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分别置换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海上导航文件中的每炮水深值,得到更新海上导航文件;由于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地震记录与其海上导航文件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更新海上导航文件实现了每炮潮汐校正量与每炮地震数据的准确匹配;应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更新海上导航文件与地震记录进行计算,完成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
上述实施例中,对于时移地震而言,数据处理要求非常精细化,每一步处理都要求严格质控,不能引入新的误差,对于潮汐校正也不例外。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并对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效果进行质控。
常规验证潮汐校正量是否合理的方法,需要对校正前后地震剖面的同相轴连续性、能量聚焦性等方面进行定性的评价,这就要求对地震资料进行初步处理,增加了处理工作量。海上导航文件中,在每炮激发的同时都会记录该时刻的水深数据,得到的每炮水深值必然含有潮汐的影响。实践证明,两次地震资料采集的相同坐标位置的每炮水深值存在明显的水深差,表明两次采集存在潮汐差异。因此,为了能快速验证求取的潮汐校正量的可靠性,可以利用海上导航文件中的每炮水深数据,快速验证潮汐校正量的可靠性。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从步骤2)获得的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炮点信息记录中分别提取炮点坐标和每炮水深值,形成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水深数据记录;
b)由于采集的水深数据记录中存在异常值,因此要对水深数据记录进行平滑处理,得到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平滑水深数据记录;
c)应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分别对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平滑水深数据记录进行校正,得到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校正水深数据记录;将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校正水深数据记录与校正前的平滑水深数据记录对比,如果校正前后两组水深数据大小一致或者误差减小,说明求取的潮汐校正量是正确合理的。
非一致性值(NRMS)是时移地震中定量化衡量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数据一致性的重要参数,公式(2)给出了非一致性值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两次采集的数据一致性越好,则非一致性值越小,越有利于时移地震差异求取,进而提高时移地震差异解释的可靠性。
N R M S = 2 × R M S ( D m - D b ) R M S ( D m ) + R M S ( D b ) , R M S = Σx i 2 N - - - ( 2 )
式中,NRMS表示非一致性值;Dm表示时移地震记录中监测采集的数据;Db表示时移地震记录中基础采集的数据;xi表示地震记录样点;N为总的地震记录样点数。
因此,可以采用非一致性值作为定量化参数,质控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效果。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I、对海上时移地震记录中两次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地震叠加剖面,利用两个地震叠加剖面作为输入,通过公式(2)计算非一致性值;
II、对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地震记录进行潮汐校正,对校正后的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获得潮汐校正后的两个地震叠加剖面,并通过公式(2)计算校正后的非一致性值;
III、对比时移地震记录校正前和校正后求取的非一致性值,如果潮汐校正后求取的非一致性值变小,表明两次采集的地震记录校正后的一致性变好,验证了潮汐校正的效果可靠。
最后,还可以通过对比潮汐校正前后地震叠加剖面上的同相轴的连续性等特征,进一步验证潮汐校正的效果。
下面针对我国海上某油区开展的时移地震工作为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
如图1所示,海上时移地震记录分别在2003年和2013年在我国海上的某油区开展地震资料采集,并给出了两次地震资料采集的炮点位置,其中2013年地震资料的采集范围大于2003年地震资料的采集范围,圆点为计算潮汐预测值的观测点位置。
1)利用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内历年验潮站以及油田开发过程中取得的临时验潮站的潮汐资料,分别求取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内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施工期间整点时刻的潮汐预测值,形成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2003年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期间,5个观测点处相同时刻的潮汐量差别不大,说明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内的潮汐变化量主要是沿着时间方向变化,所以可以采用一处观测点的潮汐预测值作为整个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统一的潮汐校正值,形成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
2)利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以及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海上导航文件,采用插值的方法分别推算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
3)利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分别置换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海上导航文件中的每炮水深值,得到更新海上导航文件;由于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地震记录与其海上导航文件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更新海上导航文件实现了每炮潮汐校正量与每炮地震数据的准确匹配;应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更新海上导航文件与地震记录进行计算,完成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
4)利用海上导航文件中的每炮水深数据,快速验证潮汐校正量的可靠性。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从步骤2)获得的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炮点信息记录中分别提取炮点坐标和每炮水深值,形成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水深数据记录;
b)对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水深数据记录进行平滑处理,得到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平滑水深数据记录;
c)应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分别对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平滑水深数据记录进行校正,得到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校正水深数据记录;将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校正水深数据记录与校正前的水深数据记录对比。
为了便于对比分析,分别从2013年和2003年校正前后的水深数据记录中抽取坐标位置相同的两条测线,并分别绘制两条测线的水深曲线,如图3所示,实线是校正之前两次采集的水深曲线,两条实线存在明显的水深差,说明两次采集存在潮汐差异。虚线是应用潮汐校正后的两次采集的水深曲线,明显可见应用潮汐校正量后,校正前后两组水深数据的误差减小,证明了求取的潮汐校正量的合理性。
5)采用非一致性值作为定量化参数,质控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效果。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I、对海上时移地震记录中两次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地震叠加剖面,利用两个地震叠加剖面作为输入,通过公式(2)计算得到非一致性值为0.926;
II、对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地震记录进行潮汐校正,对校正后的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获得潮汐校正后的两个地震叠加剖面,并通过公式(2)计算得到校正后的非一致性值为0.911;
III、对比校正前和校正后的非一致性值,可以看出潮汐校正后求取的非一致性值变小,表明两次采集的地震记录校正后的一致性变好,潮汐校正的效果可靠,证明了本发明潮汐校正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6)通过对比潮汐校正前后地震叠加剖面上的同相轴的连续性等特征,进一步验证潮汐校正的效果。这里仅显示了2003年地震资料应用潮汐校正前后的叠加剖面,如图4所示,为潮汐校正前的叠加结果,如图5所示,为潮汐校正后的叠加结果,对比可见经过潮汐校正之后,地震叠加剖面上的同相轴连续性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潮汐校正方法的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也可利用GPS高程数据作为潮汐校正量输入,以消除两次不同时间采集地震资料由于潮汐不断变化带来的数据差异。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设置位置及其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Claims (10)

1.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内历年验潮站及油田开发过程中取得的临时验潮站的潮汐资料,分别求取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在基础地震资料采集和监测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期间整点时刻的潮汐预测值,形成基础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
2)利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以及基础地震资料采集和监测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期间的海上导航文件,分别推算基础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
3)利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处理基础地震资料采集和监测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期间的海上导航文件,得到基础采集的更新海上导航文件和监测采集的更新海上导航文件,且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更新海上导航文件中每炮潮汐校正量分别与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地震记录的每炮地震数据准确匹配;应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更新海上导航文件与海上时移地震记录进行计算,完成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整点时刻的潮汐预测值的计算公式为:
H ( t ) = Σ j = 1 N R j c o s ( 2 πυ j t - θ j - k j ) , 1 ≤ j ≤ N
式中,H(t)表示t时刻的潮汐预测值;N为总的天体数目;Rj表示第j种天体引起的潮位变化;υj表示第j种天体引起的潮位变化的频率;θj为第j种天体的初相角;kj为第j种天体的迟角;Rj和kj又称为分潮的调和常数,利用海上时移地震记录采集施工工区内历年验潮站以及油田开发过程中取得的临时验潮站的潮汐资料确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推算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分别从基础地震资料采集和监测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期间的海上导航文件中提取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炮点信息记录,炮点信息记录包括:每炮激发时间、每炮水深值、炮点坐标、炮线号和炮点号;
②计算炮点信息记录中每炮激发时间的具体日期和时刻,得到基础地震资料采集和监测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期间的每个炮点激发时刻;
③利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整点时刻潮汐预测记录,分别插值计算基础地震资料采集和监测地震资料采集施工期间的每个炮点激发时刻对应的潮汐预测值,得到基础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海上导航文件为P1/90文件;在所述海上导航文件中,每炮激发时间以儒略日时间格式记录,利用儒略时间转换公式计算炮点信息记录中每炮激发时间的具体日期和时刻。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4):利用海上导航文件中的每炮水深数据,快速验证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的可靠性,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从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炮点信息记录中分别提取炮点坐标和每炮水深值,形成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水深数据记录;
b)对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水深数据记录进行平滑处理,得到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平滑水深数据记录;
c)应用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分别对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平滑水深数据记录进行校正,得到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校正水深数据记录;将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校正水深数据记录与校正前的平滑水深数据记录对比,如果校正前后两组水深数据大小一致或者误差减小,说明求取的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每炮潮汐校正量是正确合理的。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5):采用非一致性值作为定量化参数,质控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效果,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I、对海上时移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获得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地震叠加剖面,计算海上时移地震记录校正前的非一致性值;
II、对海上时移地震记录进行潮汐校正,对校正后的海上时移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获得校正后的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地震叠加剖面,并计算海上时移地震记录校正后的非一致性值;
III、对比海上时移地震记录校正前和校正后的非一致性值,如果校正后的非一致性值变小,表明海上时移地震记录校正后的一致性变好,潮汐校正的效果可靠。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5):采用非一致性值作为定量化参数,质控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效果,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I、对海上时移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获得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地震叠加剖面,计算海上时移地震记录校正前的非一致性值;
II、对海上时移地震记录进行潮汐校正,对校正后的海上时移地震记录进行处理,获得校正后的基础采集和监测采集的地震叠加剖面,并计算海上时移地震记录校正后的非一致性值;
III、对比海上时移地震记录校正前和校正后的非一致性值,如果校正后的非一致性值变小,表明海上时移地震记录校正后的一致性变好,潮汐校正的效果可靠。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一致性值的计算公式为:
N R M S = 2 × R M S ( D m - D b ) R M S ( D m ) + R M S ( D b ) , R M S = Σx i 2 N
式中,NRMS表示非一致性值;Dm表示监测地震资料采集的地震记录;Db表示基础地震资料采集的地震记录;xi表示地震记录样点;N为总的地震记录样点数。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一致性值的计算公式为:
N R M S = 2 × R M S ( D m - D b ) R M S ( D m ) + R M S ( D b ) , R M S = Σx i 2 N
式中,NRMS表示非一致性值;Dm表示监测地震资料采集的地震记录;Db表示基础地震资料采集的地震记录;xi表示地震记录样点;N为总的地震记录样点数。
10.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7或8或9所述的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6):通过对比潮汐校正前后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地震叠加剖面上同相轴的连续性特征,来验证潮汐校正的效果。
CN201610104433.0A 2016-02-25 2016-02-25 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 Active CN1055891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04433.0A CN105589102B (zh) 2016-02-25 2016-02-25 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04433.0A CN105589102B (zh) 2016-02-25 2016-02-25 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89102A true CN105589102A (zh) 2016-05-18
CN105589102B CN105589102B (zh) 2018-01-09

Family

ID=55928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04433.0A Active CN105589102B (zh) 2016-02-25 2016-02-25 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89102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55678A (zh) * 2020-10-21 2021-01-22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一种提高天然气水合物矿体分辨率方法及处理终端
CN113484914A (zh) * 2021-07-13 2021-10-08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海上风浪一致性影响量板制作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
CN113568042A (zh) * 2021-07-21 2021-10-29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时移地震数据可重复性的拖缆采集方法和系统
CN113568041A (zh) * 2021-07-20 2021-10-29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时移地震三维拖缆采集数据的可重复性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3568040A (zh) * 2021-07-20 2021-10-29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时移地震采集数据的可重复性分析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0537A (zh) * 2014-01-23 2014-04-30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基于卫星测高数据自身的潮汐校正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0537A (zh) * 2014-01-23 2014-04-30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基于卫星测高数据自身的潮汐校正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D KRAGH ET AL.: "Seismic repeatability, normalized rms, and predictability", 《THE LEADING EDGE》 *
庄祖垠等: "基于潮位预测的潮汐校正技术的应用",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
杨薇等: "海上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潮汐静校正处理研究及应用",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
郝振江等: "基于相关参数的时移地震互均化质量监控方法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 *
陈浩林等: "海上OBC地震勘探高精度潮汐校正方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55678A (zh) * 2020-10-21 2021-01-22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一种提高天然气水合物矿体分辨率方法及处理终端
CN112255678B (zh) * 2020-10-21 2022-02-11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一种提高天然气水合物矿体分辨率方法及处理终端
CN113484914A (zh) * 2021-07-13 2021-10-08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海上风浪一致性影响量板制作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
CN113484914B (zh) * 2021-07-13 2023-09-12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海上风浪一致性影响量板制作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
CN113568041A (zh) * 2021-07-20 2021-10-29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时移地震三维拖缆采集数据的可重复性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3568040A (zh) * 2021-07-20 2021-10-29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时移地震采集数据的可重复性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3568040B (zh) * 2021-07-20 2024-01-26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时移地震采集数据的可重复性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3568041B (zh) * 2021-07-20 2024-01-30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时移地震三维拖缆采集数据的可重复性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3568042A (zh) * 2021-07-21 2021-10-29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时移地震数据可重复性的拖缆采集方法和系统
CN113568042B (zh) * 2021-07-21 2024-01-26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时移地震数据可重复性的拖缆采集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89102B (zh) 2018-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89102A (zh) 一种海上时移地震记录的潮汐校正方法
Hijma et al. A protocol for a geological sea‐level database
Hinnov et al.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Middle Triassic Latemar limestone
Daëron et al. Modeling the shortening history of a fault tip fold using structural and geomorphic records of deformation
Zhu et al. How HY-2A/GM altimeter performs in marine gravity derivation: assess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elgar et al. Real‐time high‐rate GNSS displacements: Performance demonstration during the 2019 Ridgecrest, California, earthquakes
Oveisi et al. Thick-and thin-skinned deformation rates in the central Zagros simple folded zone (Iran) indicated by displacement of geomorphic surfaces
Wöppelmann et al. Brest sea level record: a time series construction back to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Diehl et al. Consistent phase picking for regional tomography models: application to the greater Alpine region
CN102591343B (zh) 基于两行根数的卫星轨道维持控制方法
Zhu et al. Along-strike variation in slab geometry at the southern Mariana subduction zone revealed by seismicity through ocean bottom seismic experiments
Ferranti et al. The timescale and spatial extent of vertical tectonic motions in Italy: insights from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s studies
US8547793B2 (en) Correction of velocity cubes for seismic depth modeling
Wijaya et al. Atmospheric pressure loading
CN102901985A (zh) 一种适用于起伏地表的深度域层速度修正方法
CN102207546B (zh) 一种子孔径高度计回波视配准装置及方法
Shi et al. Estimating crustal thickness and Vp/Vs ratio with joint constraints of receiver function and gravity data
Husinec et al. FISCHERPLOTS: An Excel spreadsheet for computing Fischer plots of accommodation change in cyclic carbonate successions in both the time and depth domains
Shankar Low-frequency variability of sea level along the coast of India
Ponchaut et al. An analysis of the tidal signal in the WOCE sea level dataset
Fazilova Uzbekistan's coordinate system transformation from CS42 to WGS84 using distortion grid model
Liu et al. Sentinel-1 InSAR and GPS-integrated long-term and seasonal subsidence monitoring in Houston, Texas, USA
Liu et al. Combined petrophysics and 3D seismic attributes to predict shale reservoirs favourable areas
Guo et al. High-precision coseismic displacement estimation with a single-frequency GPS receiver
Frankel et al. Late Pleistocene slip rate of the Höh Serh–Tsagaan Salaa fault system, Mongolian Altai and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in central As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10 Beijing, Chaoyangmen, North Street, No. 25, No.

Co-patentee after: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Patentee after: China Offshore Oil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10 Beijing, Chaoyangmen, North Street, No. 25, No.

Co-patentee before: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Patentee before: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