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80723A - 水耕植板及水耕植板单元 - Google Patents

水耕植板及水耕植板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80723A
CN105580723A CN201410561842.4A CN201410561842A CN105580723A CN 105580723 A CN105580723 A CN 105580723A CN 201410561842 A CN201410561842 A CN 201410561842A CN 105580723 A CN105580723 A CN 1055807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nnecting portion
connector
ploughed
plan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618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隆生
余远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Electronics Inc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141056184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80723A/zh
Publication of CN105580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07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耕植板和水耕植板单元。水耕植板包括至少二水耕植板单元相互连接。水耕植板单元包括一植板本体、一第一连接件以及一第二连接件。植板本体包括一顶部、一第一侧壁及一第二侧壁,顶部具有多个植栽孔,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分别设置于顶部的相对两侧。第一连接件枢接于第一侧壁。第二连接件枢接于第二侧壁。其中二相互连接的水耕植板单元之一的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与另一水耕植板单元的第二连接件或第一连接件相互连接。本发明可依据水耕植物的生长型态,动态调整所使用的水耕植板单元及水耕植板单元所组成的水耕植板的栽培面积。

Description

水耕植板及水耕植板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水耕植板,特别是关于一种由水耕植板单元所连接组成的水耕植板。
背景技术
水耕栽培(hydroponicsorhydroculture,中文翻译又称为无土栽培或养液栽培)就是利用适当的栽培设施及介质,将植物所需之养份、水分及空气…等供应于其根部,而无需使用土壤的科学栽培方法。目前常见的水耕栽培法包括有环流式(Circulatingflow)、营养液薄膜技术(Nutrientfilmtechnique,NFT)以及深液流水耕技术(Deepflowtechnique,DFT)等。而不论何种水耕栽培法,大部分都需要使用水耕植板及水床。其中,水床用于盛装培养液,而水耕植板架设于水床上且可承载水耕植物,如图1A所示,图1A为现有的水耕床组的示意图。现有的水耕床组1的水耕植板11大致为板状的结构,并且具有多个贯穿的植栽孔111,而水耕植物系设置于植栽孔111。较佳的,每个植栽孔111种植一株水耕植物。而水耕植物的根部可透过植栽孔111与下方水床12内的培养液接触,以吸收营养来源。
现有的水耕植板11,因为预先穿孔,故其植栽孔111的配置及彼此相对位置系为固定的。然而,随着水耕植物的成长,相邻二株水耕植物之间的距离逐渐减缩,进而压迫到水耕植物的生长空间。目前的处理方式,是利用人工的方式,将成长后的水耕植物一株一株的移植到植栽孔111a间隔较大的水耕植板11a,如图1B所示,图1B为另一现有的水耕床组的示意图。可想而知,利用人工的方式将水耕植物一株一株移植,相当耗费人力,且亦会对水耕植物本身造成损害。又,每次的移植动作都会对水耕植物的根部造成伤害,故水耕植物需要时间修复受损的根部,进而增加耕种的整体时间,造成实际可耕作面积减少而大幅降低栽培水耕植物的整体效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水耕植板及水耕植板单元,可调整各水耕植板单元之间的距离,于水耕植物成长至需移植的阶段时,可通过调整各水耕植板单元之间的距离,以扩充水耕植物可生长的空间,而免除一株一株移植水耕植物的动作,可有效节省人力作用,及避免水耕植物受损。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水耕植板单元,包括一植板本体、一第一连接件以及一第二连接件。植板本体包括一顶部、一第一侧壁及一第二侧壁,顶部具有多个植栽孔,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分别设置于顶部的相对两侧。第一连接件枢接于第一侧壁。第二连接件枢接于第二侧壁。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水耕植板,包括至少二水耕植板单元,该些水耕植板单元相互连接,各水耕植板单元包括一植板本体、一第一连接件以及一第二连接件。植板本体包括一顶部、一第一侧壁及一第二侧壁,顶部具有多个植栽孔,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分别设置于顶部的相对两侧。第一连接件枢接于第一侧壁。第二连接件枢接于第二侧壁。其中二相互连接的水耕植板单元之一的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与另一水耕植板单元的第二连接件或第一连接件相互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自第一侧壁延伸,并于远离第一侧壁的一端具有一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件具有一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构型相互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自第二侧壁延伸,并于远离第二侧壁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地枢接于第一侧壁;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枢接于第二侧壁。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具有一第三连接部,第二连接件相对于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具有一第四连接部,植板本体具有一第五连接部及一第六连接部,分别对应设置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第三连接部与第五连接部相互配合,第四连接部与第六连接部相互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及第五连接部的构型相同,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及第六连接部的构型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构型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与植板本体之间的夹角可调整。
在一实施例中,顶部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植板本体对应于容置空间分别具有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且内表面为低穿透色系,外表面为高反射色系。
在一实施例中,低穿透色系是指深色系,高反射色系是指浅色系。
承上所述,本发明的水耕植板单元及水耕植板,是通过至少二个水耕植板单元相互连接以形成,故可依据水耕植物的生长型态,动态调整所使用的水耕植板单元及水耕植板单元所组成的水耕植板的栽培面积。当水耕植物为幼苗型态时,可将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植板本体之间的夹角调整为较小、甚至最小,使相邻二水耕植板单元彼此相互靠近。而随着水耕植物的成长,可更通过将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与植板本体之间的夹角调整为较大、甚至最大,以拉开相邻二水耕植板单元之间的距离,以提供水耕植物较大的生长空间及栽培面积。因此,水耕植板可依据水耕植物生长所需的空间,调整相邻二水耕植板单元之间的距离,以充分利用空间,更可避免移植动作对水耕植物的根部造成伤害,进而增加耕种的整体面积,缩小移植的人力及时间,并大幅提高水耕植物的整体栽培效能。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的水耕床组的示意图。
图1B为另一现有的水耕床组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板单元的示意图。
图2B为图2A所示的水耕植板单元于A-A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板的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板的示意图。
图3B为图3A所示的水耕植板于B-B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C为图3A所示的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与植板本体之间的夹角调整的示意图。
图3D为图3C所示的水耕植板于C-C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板单元的分解示意图。
图4B为图4A所示的水耕植板单元与另一水耕植板单元组合形成水耕植板HP的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板的示意图。
图5B为图5A所示之水耕植板于D-D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C为图5A所示的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与植板本体之间的夹角调整的示意图。
图5D为图5C所示的水耕植板于E-E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a:水耕床组
11、11a、HP:水耕植板
111、111a、H:植栽孔
12:水床
2、2a、3、3a:水耕植板单元
21、21a、31、31a:植板本体
211、211a、311、311a:顶部
212、212a、312、312a:第一侧壁
213、213a、313、313a:第二侧壁
214、314:外表面
215、315:内表面
22、22a、32、32a:第一连接件
221、221a、321、321a:第一连接部
23、23a、33、33a:第二连接件
231、231a、331、331a:第二连接部
316、316a:第五连接部
317、317a:第六连接部
322、322a:第三连接部
332、332a:第四连接部
S:容置空间
θ: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一种水耕植板及水耕植板单元,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图2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板单元的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水耕植板单元于A-A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A及图2B所示。本发明之水耕植板单元2包括一植板本体21、一第一连接件22以及一第二连接件23。其中,植板本体21包括一顶部211、一第一侧壁212、及一第二侧壁213,第一侧壁212及第二侧壁213分别设置于顶部211的相对两侧,共同形成及定义一容置空间S。亦即顶部211与第一侧壁212及第二侧壁213共同形成一中空的结构,且顶部211具有多个植栽孔H,如图2B所示。本实施例之第一连接件22枢接于第一侧壁212,第二连接件23则枢接于第二侧壁213,亦即,第一连接件22与第二连接件23分别枢接于顶部211二侧的第一侧壁212与第二侧壁213。本实施例所述之枢接是指第一连接件22与第二连接件23可对应于植板本体21于一定自由度内转动,故可调整第一连接件22或第二连接件23与植板本体21之间的夹角θ。然,本实施例并不限制其枢接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于第一连接件22及第二连接件23与植板本体21相邻处设计成相对与植板本体21远离处较薄的结构,如图2B所示,使第一连接件22及第二连接件23可达到对应于植板本体21转动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水耕植板单元2,可与结构大致相同的另一水耕植板单元2a相互连结,以形成一水耕植板HP,如图2C所示,图2C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板的示意图。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以由二个以上的水耕植板单元2相互连接,以共同组成水耕植板HP,取决于水耕植板HP的使用面积或栽培的水耕植物数目。如图2C所示,水耕植板HP包括右侧的水耕植板单元2及左侧的另一水耕植板单元2a。水耕植板单元2的第二连接件23系与另一水耕植板单元2a的第一连接件22a相互连接,且由于另一水耕植板单元2a的第一连接件22a与其上的第一侧壁212a枢接,及水耕植板单元2的第二连接件23与其上的第二侧壁213枢接,故可通过调整水耕植板单元2的第二连接件23与植板本体21之间的夹角θ,或调整另一水耕植板单元2a的第一连接件22a与植板本体21a之间的夹角θ,进而调整水耕植板单元2与另一水耕植板单元2a之间的距离。换言之,可通过调整夹角θ,进而调整水耕植板单元2与另一水耕植板单元2a各自的植栽孔H间的间距。较佳者,前述调整水耕植板单元2的第二侧壁213与植板本体21的夹角θ,与调整另一水耕植板单元2a的第一侧壁212a与植板本体21a的夹角θ,系可设定为相同以维持水耕植板单元2与另一水耕植板单元2a连接组成水耕植板HP时的平整度。
详细而言,如图2C所示的另一水耕植板单元2a的第一连接件22a自第一侧壁212a延伸,并于远离第一侧壁212a的一端具有一第一连接部221a。同样的,水耕植板单元2的第二连接件23自第二侧壁213延伸,并于远离第二侧壁213的一端具有一第二连接部231,前述第一连接部221a与此第二连接部231的构型可相互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21a可以为一球形结构,而第二连接部231则对应为符合前述之球形结构的弧形结构。因此,具弧形结构的第二连接部231可卡合于球形结构的第一连接部221a,使水耕植板单元2的第二连接部231可与另一水耕植板单元2a的第一连接部221a相互连接及组合。且较佳的,第二连接部231的弧形结构的内周缘长度较佳为配合第一连接部221a球形结构之圆周长的1/2~2/3之间,以使弧形结构可稳固地卡合于球形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21a与第二连接部231亦可以为其他的卡合结构,可例如,但不限于卡榫、卡勾、卡扣与对应之凹部或卡槽等相互配合的结构,本发明并不限制。
在应用上,本实施例之水耕植板HP设置于水床(未绘示),即架设于水床的上方,水床的内部注有培养液(未绘示),而水耕植物(未绘示)可设置于植栽孔H内,其中顶部211用以承载水耕植物,令水耕植物的根部可接触到下方的培养液,进而栽培水耕植物。本实施例可透过多个水耕植板单元所组合而成的水耕植板,如图3A及图3B所示,图3A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之一种水耕植板的示意图,图3B为图3A所示之水耕植板于B-B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当水耕植物为幼苗状态时,可将第一连接件22、第二连接件23与植板本体21之间的夹角θ调整为最小,使多个水耕植板单元2彼此相互靠近,而相邻二水耕植板单元2之间的距离为最小。
图3C为图3A所示之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与植板本体之间的夹角调整的示意图,图3D为图3C所示之水耕植板于C-C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随着水耕植物的成长,相邻二株水耕植物之间的距离逐渐减缩,此时,可通过将第一连接件22与植板本体21之间的夹角θ、或第二连接件23与植板本体21之间的夹角θ调大,以拉开相邻二水耕植板单元2之间的距离,同时拉开于相邻二水耕植板单元2的植栽孔H之间的距离,以提供水耕植物较大的生长空间。
而此种处理方式,可省略现有以人工的方式,将成长后的水耕植物一株一株的移植到植栽孔间隔较大的水耕植板,直接通过调整第一连接部221、第二连接部231与植板本体21之间的夹角θ,即可达到使水耕植物拥有较大的生长空间之功效,以避免移植动作对水耕植物的根部造成伤害,进而增加耕种的整体时间,并大幅降低水耕植物的整体效能。
另外,本发明揭露至少二个水耕植板单元2相互连结的组合设计以形成一水耕植板HP,更可达到水耕植板HP收纳及搬运上的便利效果。具体说明,于搬运或收纳时,可将水耕植板HP拆解成多个单一的水耕植板单元2,并可通过堆迭水耕植板单元2以达到搬运或收纳时节省空间的效果。
较佳的,请参考图2B所示,本实施例之植板本体21相对于容置空间S具有一外表面214,以及对应于容置空间S具有一内表面215,且内表面215系为低穿透色系,外表面214系为高反射色系。本实施例之低穿透色系系指可吸收光,而不易透光的深色系可例如,但不限于,黑色、深蓝色、褐色…等不易透光的颜色。本实施例之高反射色系系指不易吸收光,而可反射光线的浅色系可例如,但不限于白色或其他浅色系、亮色系…等颜色。
本实施例系于植板本体21的外表面214使用高反射色系的白色,可使环境中的光线照射于植板本体21的外表面214时,反射环境中的光线,使设置于植栽孔H之水耕植物的茎叶,可多次利用环境中的光线(如自然光源或人工光源)及其被植板本体21反射后的光线。而于植板本体21的内表面215使用低穿透色系的黑色,更可进一步避免环境中的光线穿透于植板本体21而照射于水床内部的培养液,进而可避免培养液受光照射劣化或生长藻类的情形发生。
较佳的,第一连接件22与第二连接件23对应于外表面214的一侧(如旋转时朝上的一侧)亦可以使用浅色的或高反射色系颜色,而对应于内表面215的一侧(如旋转时朝下的一侧)亦可以使用深色的或低穿透色系颜色,以达到更佳的利用光线及避免光线穿透而照射至水床内的效果。且当相邻二水耕植板单元2之间的距离被拉开时(如图3C及图3D所示),由于第一连接件22与第二连接件23被拉开,前述于相异二侧分别涂布浅色及深色的效果将因第一连接件22与第二连接件23旋转夹角θ增加而更加强,而可达到更佳之光源利用及保护培液效果。
图4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水耕植板单元的分解示意图,图4B为图4A所示之水耕植板单元与另一水耕植板单元组合形成水耕植板的示意图,其中,图4A及图4B皆为部分剖面的方式表示。在一实施例中,请先参考图4A所示,第一连接件32及第二连接件33可以分别为可拆卸地设置于对应于水耕植板单元3的第一侧壁312及第二侧壁313。具体而言,以连接件(第一连接件32及第二连接件33)的部分而言,第一连接件3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321的一端具有一第三连接部322,而第二连接件33相对于第二连接部331的一端具有一第四连接部332。另一方面,以植板本体31的部分而言,植板本体31具有一第五连接部316及一第六连接部317,分别设置于对应之第一侧壁312及第二侧壁313。而第一连接件32的第三连接部322与植板本体31的第五连接部316相互配合,第二连接件33的第四连接部332与植板本体31的第六连接部317相互配合,使第一连接件32与第二连接件33可拆卸地设置于植板本体31。其中,可拆卸的设置方式可例如,但不限于,卡榫、卡勾、卡扣与对应之凹部或卡槽等相互配合的结构,本发明并不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植板本体31的第五连接部316可以为如前述的球形结构,而第一连接件32的第三连接部322则可以为弧形结构,以对应于球形结构,使第三连接部322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五连接部316,且第三连接部322以第五连接部316为支点,并相对于植板本体31转动,进而调整第一连接件32对应于植板本体31的夹角θ,如图4B所示。同样的,植板本体31的第六连接部317则可以为如前述之弧形结构,而第二连接件33的第四连接部332则对应为球形结构,使第四连接部332可活动地设置于第六连接部317,并相对于植板本体31转动,进而调整第二连接件33对应于植板本体31的夹角θ。同样的,本实施例之水耕植板单元3之第二连接件33的第二连接部331,可与另一水耕植板单元3a之第一连接件32a的第一连接部321a相互配合,并相互连接,以组成水耕植板HP。
总的来说,如图4A及图4B,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321、第四连接部332及第五连接部316的构型实质上相同,可以为球形结构,而第二连接部331、第三连接部322及第六连接部317的构型亦实质上相同,可以为弧形结构,以配合球形结构,且弧形结构的内周缘长度较佳为球形结构之圆周长的1/2~2/3之间。因此,本实施例之第一连接件32与第二连接件33的构型亦实质上相同,亦即,皆为一端为球形结构,而另一端为弧形结构的构型,仅为设置于植板本体31的方向不同。并使得自植板本体31延伸的其中一侧的延伸端系为球形结构(第一连接件32的第一连接部321),而另一侧系为弧形结构(第二连接件33的第二连接部331)。
换言之,本实施例是透过两种可相互配合的球形结构与弧形结构,分别活动地设置于植板本体31的第一侧壁312及第二侧壁313(分别为第五连接部316与第六连接部317),且第一连接件32与第二连接件33的二端亦是分别由球形结构(分别为第一连接部321与第四连接部332)与弧形结构(分别为第三连接部322与第二连接部331)所共同组成,并通过球形结构与弧形结构的相互配合设置,使相邻二水耕植板单元3、3a相互连结,以完成本实施例之水耕植板HP。
同样的,本实施例之水耕植板单元3的组合设计可以形成一水耕植板HP,且第一连接件32与第二连接件33的构型实质上相同,且为可拆卸地设置于植板本体31,更可使水耕植板HP于搬运或收纳上,可通过拆解水耕植板单元3的植板本体31与第一连接件32、第二连接件33,并堆迭解植板本体31及堆迭第一连接件32与第二连接件33,以达到节省空间更佳之效果。更可达到水耕植板HP收纳及搬运上的便利效果。于搬运或收纳时,可将水耕植板HP拆解成单一的水耕植板单元3,并通过堆迭耕植板单元3以达到节省空间的效果。另外,一次的生产制程,即可同时产出第一连接件32及第二连接件33(如前述,第一连接件32及第二连接件33的构型实质相同),更有利于大量或批次的制程。
图5A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之一种水耕植板的示意图,图5B为图5A所示之水耕植板于D-D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之水耕植板HP系由多个水耕植板单元3所相互连接而成。同样的,在本实施例中,当水耕植物为幼苗状态时,可将第一连接件32、第二连接件33与植板本体31之间的夹角θ调整为最小,使多个水耕植板单元3彼此相互靠近。图5C为图5A所示之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与植板本体之间的夹角调整的示意图,图5D为图5C所示之水耕植板于E-E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随着水耕植物的成长,可将第一连接件32、或第二连接件33与植板本体31之间的夹角θ调大,以拉开相邻二水耕植板单元3之间的距离,以提供水耕植物较大的生长空间,且无须对水耕植物作移植的动作。
较佳的,请参考图4A所示,本实施例之植板本体3亦具有内表面315及外表面314,且内表面315为深色的低穿透色系,外表面314为浅色的高反射色系。使环境中的光线照射于植板本体31的外表面314时,反射环境中的光线,令水耕植物可多次利用环境中的光线。而植板本体31的内表面315为深色配置,可进一步避免环境中的光线穿透于植板本体31,进而使培养液劣化且避免培养液生长藻类的情形发生。
综上所述,本发明之水耕植板单元及水耕植板,是通过至少二个水耕植板单元相互连接以形成一整体的水耕植板,故可依据水耕植物的生长型态,适当调整所使用的水耕植板单元彼此之间距,而无须额外对水耕植物进行移植的动作。且当水耕植物为幼苗型态时,可将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植板本体之间的夹角调整为较小、甚至最小,使相邻二水耕植板单元彼此相互靠近。而随着水耕植物的成长,可通过将第一连接件、或第二连接件与植板本体之间的夹角调整为较大、甚至最大,以拉开相邻二水耕植板单元之间的距离,以提供水耕植物较大的生长空间。因此,水耕植板可依据水耕植物生长所需的空间,适时且动态调整相邻二水耕植板单元之间的距离,以充分利用空间,更可避免移植动作对水耕植物的根部造成伤害,进而增加面积,缩小移植的人力及耕种的整体时间,并大幅提高水耕植物的整体栽培效能。
另外,植板本体的内表面使用低穿透色系,而外表面使用高反射色系,可使环境中的光线照射于植板本体的外表面时,反射环境中的光线,令水耕植物可多次利用环境中的光线。而内表面的配置,可进一步避免环境中的光线穿透于植板本体,进而达到避免培养液劣化或液面生长藻类的情形发生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之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之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中。

Claims (20)

1.一种水耕植板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植板本体,包括:
一顶部,具有多个植栽孔;及
一第一侧壁及一第二侧壁,分别设置于该顶部的相对两侧;
一第一连接件,枢接于该第一侧壁;以及
一第二连接件,枢接于该第二侧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植板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件自该第一侧壁延伸,并于远离该第一侧壁的一端具有一第一连接部,其中该第二连接件具有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的构型相互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耕植板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件自该第二侧壁延伸,并于远离该第二侧壁的一端具有该第二连接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植板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地枢接于该第一侧壁;该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枢接于该第二侧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耕植板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件相对于该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具有一第三连接部,该第二连接件相对于该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具有一第四连接部,该植板本体具有一第五连接部及一第六连接部,分别设置于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该第三连接部与该第五连接部相互配合,该第四连接部与该第六连接部相互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耕植板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该第四连接部及该第五连接部的构型相同,该第二连接部、该第三连接部及该第六连接部的构型相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耕植板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件与该第二连接件的构型相同。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耕植板单元,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件或该第二连接件与该植板本体之间的夹角可调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植板单元,其特征在于,该顶部与该第一侧壁、该第二侧壁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该植板本体对应于该容置空间分别具有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且该内表面为低穿透色系,该外表面为高反射色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耕植板单元,其特征在于,该低穿透色系是指深色系,该高反射色系是指浅色系。
11.一种水耕植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二水耕植板单元,该些水耕植板单元相互连接,各该水耕植板单元包括:
一植板本体,包括一顶部、一第一侧壁及一第二侧壁,该顶部具有多个植栽孔,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分别设置于该顶部的相对两侧;
一第一连接件,枢接于该第一侧壁;及
一第二连接件,枢接于该第二侧壁,
其中二相互连接之该水耕植板单元之一的该第一连接件或该第二连接件,与另一水耕植板单元的该第二连接件或该第一连接件相互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耕植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件自该第一侧壁延伸,并于远离该第一侧壁的一端具有一第一连接部,其中该第二连接件具有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的构型相互配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耕植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连接件自该第二侧壁延伸,并于远离该第二侧壁的一端具有该第二连接部。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耕植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地枢接于该第一侧壁;该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枢接于该第二侧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耕植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件相对于该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具有一第三连接部,该第二连接件相对于该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具有一第四连接部,该植板本体具有一第五连接部及一第六连接部,分别设置于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该第三连接部与该第五连接部相互配合,该第四连接部与该第六连接部相互配合。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水耕植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该第四连接部及该第五连接部的构型相同,该第二连接部、该第三连接部及该第六连接部的构型相同。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水耕植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件与该第二连接件的构型相同。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耕植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件或该第二连接件与该植板本体之间的夹角可调整。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耕植板,其特征在于,该顶部与该第一侧壁、该第二侧壁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该植板本体对应于该容置空间分别具有一内表面及一外表面,且该内表面为低穿透色系,该外表面为高反射色系。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水耕植板,其特征在于,该低穿透色系是指深色系,该高反射色是系指浅色系。
CN201410561842.4A 2014-10-21 2014-10-21 水耕植板及水耕植板单元 Pending CN1055807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61842.4A CN105580723A (zh) 2014-10-21 2014-10-21 水耕植板及水耕植板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61842.4A CN105580723A (zh) 2014-10-21 2014-10-21 水耕植板及水耕植板单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80723A true CN105580723A (zh) 2016-05-18

Family

ID=55920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61842.4A Pending CN105580723A (zh) 2014-10-21 2014-10-21 水耕植板及水耕植板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8072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031821B1 (nl) * 2022-05-10 2023-11-17 Maku Products B V Teelthouder met lichtwering en werkwijze voor het met een teelthouder met lichtwering telen van teelgoed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7491A (en) * 1974-12-30 1975-12-23 Robert S Farnsworth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growing plants
JPH02190123A (ja) * 1989-01-20 1990-07-26 Hitachi Ltd 株間二次元移動栽培装置
JPH02276515A (ja) * 1989-04-18 1990-11-13 Fujita Mitsuo 植物栽培設備
CN2914653Y (zh) * 2006-04-25 2007-06-27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可移动管道式水培装置
CN201213396Y (zh) * 2008-07-11 2009-04-0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活动式植物无土栽培盘
CN101822205A (zh) * 2010-06-04 2010-09-08 刘嘉伟 多用途无土栽培主体盒
CN102159064A (zh) * 2008-08-30 2011-08-17 德克萨斯生态科学有限公司 植物通气的方法与设备
KR20120072989A (ko) * 2010-12-24 2012-07-04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재배 베드 간격 조정 자동화 시스템 및 방법
JP2014008024A (ja) * 2012-06-29 2014-01-20 Tsubakimoto Chain Co 移植装置及び移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7491A (en) * 1974-12-30 1975-12-23 Robert S Farnsworth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growing plants
JPH02190123A (ja) * 1989-01-20 1990-07-26 Hitachi Ltd 株間二次元移動栽培装置
JPH02276515A (ja) * 1989-04-18 1990-11-13 Fujita Mitsuo 植物栽培設備
CN2914653Y (zh) * 2006-04-25 2007-06-27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可移动管道式水培装置
CN201213396Y (zh) * 2008-07-11 2009-04-0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活动式植物无土栽培盘
CN102159064A (zh) * 2008-08-30 2011-08-17 德克萨斯生态科学有限公司 植物通气的方法与设备
CN101822205A (zh) * 2010-06-04 2010-09-08 刘嘉伟 多用途无土栽培主体盒
KR20120072989A (ko) * 2010-12-24 2012-07-04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재배 베드 간격 조정 자동화 시스템 및 방법
JP2014008024A (ja) * 2012-06-29 2014-01-20 Tsubakimoto Chain Co 移植装置及び移植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031821B1 (nl) * 2022-05-10 2023-11-17 Maku Products B V Teelthouder met lichtwering en werkwijze voor het met een teelthouder met lichtwering telen van teelgo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66397A (zh) 番茄种苗嫁接技术及其管理方法
CN104813857B (zh) 一种基于无自然光条件下led植物灯的西瓜秧苗培育技术
CN203801351U (zh) 一种草莓种植高垄
EP3123859A1 (en) Strawberry growth method and system
CN107257622A (zh) 水耕栽培器
US20190261577A1 (en) Mobile agriculture
KR20180024098A (ko) 간접식 근권온도 제어용 쿨링수조와 양액을 희석한 담수재배용기를 포함한 새싹 인삼 재배용 담수식 수경재배 시스템
CN105850516A (zh) 一种西瓜种苗嫁接技术及其管理方法
US20180228103A1 (en) Cultivation device
US6279263B1 (en) Artificial cultivating room and method for cultivating plants
CN205124549U (zh) 提供不同色光的植物栽种设备
CN105580723A (zh) 水耕植板及水耕植板单元
BR112019018601A2 (pt) sistemas e métodos para utilizar prescrições de pressão para uma cápsula de cultivo
CN208159510U (zh) 一种蔬菜种植育苗箱
KR200408442Y1 (ko) 화분
CN105284396A (zh) 一种牛大力扦插育苗装置及方法
CN109302980A (zh) 一种棉花水培装置
CN208029646U (zh) 一种农业育苗设备
KR102506677B1 (ko) 식물 재배장치
CN204335500U (zh) 干式水培装置
TWI531310B (zh) 水耕植板及水耕植板單元
CN207399961U (zh) 一种玉米种植培养装置
CN111436309B (zh) 一种文冠果育苗用智能灌溉装置
WO2019101131A1 (zh) 智能化无土种植方法
CN205511241U (zh) 一种草莓种植中的使用地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