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6406A - 端子单元、电机促动器及端子支架 - Google Patents
端子单元、电机促动器及端子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76406A CN105576406A CN201510700937.4A CN201510700937A CN105576406A CN 105576406 A CN105576406 A CN 105576406A CN 201510700937 A CN201510700937 A CN 201510700937A CN 105576406 A CN105576406 A CN 10557640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connection portion
- conductive component
- transverse direction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09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19—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e.g. with filt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 H01R13/662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with capacitive compon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19—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e.g. with filters
- H01R13/719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e.g. with filters with ferrite filt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1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适于在多个端子上电连接电子部件的情况下减少焊接接合处的构造的端子单元,包括:具有第1被连接部的第1端子(34);具有相对于第1被连接部沿横方向空有间隔地并排配置的第2被连接部的第2端子(36);被配置在第1被连接部和第2被连接部之间的第1电子部件(38);以及具有用于承受第1电子部件(38)的承载部(76)、并保持第1端子(34)及第2端子(36)的端子支架(32)。第1电子部件(38)在第1被连接部及第2被连接部介由导电体分别与各外部电极电连接,并通过导电体保持相对于承载部(76)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多个端子单元化了的端子单元、利用了它的电机促动器、以及其所使用的端子支架(terminalholder)。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各种机械装置的驱动源,使用了电机促动器(以下简称促动器)(参照专利文献1)。促动器包括外壳、被收容在外壳中的电动机、以及连接于电动机的电机端子的多个端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1543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种促动器中,有时会因静电浪涌、雷击浪涌等而在为电动机供给电力的电源线上产生噪声。在欧州等诸多国家,要求具有EMC(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性)策略,使得即使产生了这种噪声,电动机也不会发生错误动作。作为EMC策略,有时会在与电动机的电机端子电连接的一对电源线之间电连接电容器等噪声策略用电子部件(以下称作噪声策略部件)。
图31是表示以往的噪声策略构造的一例的图。
噪声策略部件210被配置在电路基板212的第1导电布线图案214和第2导电布线图案216上,并通过焊接与其相接合。第1电机侧端子218和第2电机侧端子220的一端部连接于电路基板212,各端子218、220的另一端部连接于电动机222的电机端子224。另外,第1电源侧端子226和第2电源侧端子228的一端部连接于电路基板212,各端子226、228的另一端部电连接于外部电源装置。各端子218、218、226、228被插通于电路基板212的通孔,并通过焊接与其相接合。第1电机侧端子218、第1电源侧端子226通过第1导电布线图案214而导通,构成第1电源线。第2电机侧端子220、第2电源侧端子228通过第2导电布线图案216而导通,构成第2电源线。
在以往的噪声策略构造中,各部件向电路基板212的焊接接合处230共计6处之多。焊料中通常包含有绝缘体的助焊剂。助焊剂在焊料的加热过程中有可能因蒸发而向周围飞散。若助焊剂附着于端子218、220等端子及电极这样的导电路径上,则容易成为导电不良的原因,故希望尽可能减少焊接接合处230。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研发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在要将电子部件电连接于多个端子时减少焊接接合处的构造的端子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一个方案的端子单元包括:第1端子,具有第1被连接部;第2端子,具有相对于第1被连接部在横方向上空有间隔地并排配置的第2被连接部;第1电子部件,被配置在第1被连接部与第2被连接部之间,并在其外表面设有一对外部电极;以及端子支架,具有用于承受第1电子部件的承载部,保持第1端子及第2端子;其中,第1电子部件的各外部电极被介由导电体分别连接于第1被连接部及第2被连接部,第1电子部件相对于承载部的位置被导电体保持。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提供一种适于在向多个端子电连接电子部件时减少焊接接合处的构造的端子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采用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的促动器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与电动机组合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的立体图。
图4的(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的主视图,图4的(b)是表示被用于端子单元的端子支架的主视图。
图5的(a)是图4的(a)的A-A线剖视图,图5的(b)是表示将噪声策略部件配置于承载部上时的状态的图。
图6是图4的(a)的B-B线剖视图。
图7是图4的(b)的C-C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的仰视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的主视图。
图10是图9的D-D线剖视图。
图11是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的主视图。
图12是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支架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1的A-A线剖视图。
图15是放大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1的B-B线剖视图。
图17是图11的C-C线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从与图16相同视点看的端子单元的整体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中组装第1端子、第2端子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20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中组装左导电部件、右导电部件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中组装噪声策略部件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22的(a)是表示参考例的导电部件的形状的图,图22的(b)是表示向参考例的导电部件组装噪声策略部件的中途状态的图,图22的(c)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导电部件的形状的图,图22的(d)是表示向第3实施方式的导电部件组装噪声策略部件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23是第3实施方式的电机促动器的立体图。
图24是第3实施方式的电机促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端子单元的剖视图。
图26的(a)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端子单元的主视图,图26的(b)是图26的(a)的E-E线剖视图。
图27的(a)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端子单元的剖视图,图27的(b)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端子单元的剖视图。
图28是放大表示第5变形例的端子单元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29是图28的D-D线剖视图。
图30是图28的E-E线剖视图。
图31是表示以往技术的噪声策略构造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各实施方式中对相同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为方便说明,适当省略构成要素的一部分。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采用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10的促动器12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促动器12包括外壳14、被收容在外壳14内的电动机16、使电动机16的电机轴(未图示)的旋转减速并传递的减速机构18、以及输出减速机构18所传递来的旋转的输出轴20。外壳14由分别具有将外壳14沿输出轴20的轴向分割开的形状的第1壳体(未图示)和第2壳体22构成。在外壳14的侧部设有连接器部24,在连接器部24安装外部连接器(未图示)。
图2是表示将端子单元10和电动机16组合起来的状态的主视图。
电动机16是直流电机,具有电机壳26、从电机壳26突出的旋转轴28、以及从电机壳26朝旋转轴28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突出的多个电机端子30。各电机端子30作为用于给电动机16的线圈等内部部件供电的电源端子发挥功能。
图3是表示端子单元10的立体图。图4的(a)是表示端子单元10的主视图,图4的(b)是表示端子单元10所使用的端子支架32(以下也简称作支架32)的主视图。在图3中省略了后述的焊料H的图示。
以下采用支架32的横方向X、前后方向Y、高度方向Z说明各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各方向是以使支架32的承载部76的承载面95(在后面说明。参照图4的(b))朝向铅直上方、将支架32置于水平面上时为基准进行定义的。所谓支架32的横方向X,是指第1端子34的左被连接部54与第2端子36的右被连接部56(都在后面说明)所并排的水平方向。另外,所谓支架32的前后方向Y,是与横方向X正交的水平方向,所谓高度方向Z,是铅直方向。所谓“右”、“左”,分别表示支架32的横方向X的一侧和另一侧。所谓“前”、“后”,分别表示支架32的前后方向Y的一侧和另一侧。所谓“上”、“下”,分别表示支架32的高度方向Z的一侧和另一侧。
端子单元10除支架32外还包括第1端子34、第2端子36、噪声策略用电子部件38(以下也称作噪声策略部件38)。
第1端子34、第2端子36将作为第1电气设备的电动机16与作为第2电气设备的外部电源装置电连接。第1端子34构成第1电源线的一部分,第2端子36构成第2电源线的一部分。各电源线根据外部电源装置的电机驱动器而一方成为接地电位状态、另一方被供给电源电压。
噪声策略部件38被与电动机16并联地电连接在成为第1电源线的第1端子34和成为第2电源线的第2端子36之间。噪声策略部件38是电容器,作为抑制各电源线上产生的噪声的噪声滤波器发挥功能。
各端子34、36是将铜、金等具有导电性的线材成型加工等而成的成型品。各端子34、36的剖面形状被形成为多边形,但不限于此。各端子34、36是对应于电动机16的各电机端子30而设的。
第1端子34包括被设在一端侧的电机连接部52、被设在另一端侧的第1外部连接部42、被设在电机连接部52与第1外部连接部42之间的第1中间部44。
第1中间部44包括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第1部分44a、从第1部分44a的后端部起向右侧延伸的第2部分44b、从第1部分44a的前端部起向上侧延伸的第3部分44c。在第2部分44b的横向端部设有第1外部连接部42。在第3部分44c的上端部设有电机连接部52。第3部分44c成为从第1端子34的一端侧部分向上侧立起的第1立起部40。
第2端子36包括被设在第2端子36的一端侧的电机连接部52、被设在第2端子36的另一端侧的第2外部连接部48、被设在电机连接部52与第2外部连接部48之间的第2中间部50。
第2中间部50包括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第1部分50a、和从第1部分50a的后端部起向右侧延伸的第2部分50b。在第2部分50b的横向端部设有第2外部连接部48。另外,第2中间部50包括从第1部分50a的前端部朝斜前方延伸的第3部分50c、从第3部分50c的前端部起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第4部分50d、以及从第4部分50d的前端部起向上侧延伸的第5部分50e。在第5部分50e的上端部设有电机连接部52。第5部分50e成为从第2端子36的一端侧部分向上侧立起的第2立起部46。
电机连接部52是使线材的一部分折回而形成的,在彼此内侧面相对的一对相对部53之间配置电机端子30。各端子34、36的电机连接部52通过焊接等接合于对应的电机端子30,由此使其电连接于电动机16(也参照图2)。各端子34、36的外部连接部42、48被配置在连接器部24内,通过外部连接器所设的外部连接端子(未图示)与外部电源装置电连接(也参照图1)。
在第1端子34的第1中间部44的中途位置设有左被连接部54(第1被连接部),在第2端子36的第2中间部50的中途位置设有右被连接部56(第2被连接部)。左被连接部54和右被连接部56介由噪声策略部件38电连接。右被连接部56相对于左被连接部54在横方向X上空有间隔地并排配置。
图5的(a)是图4的(a)的A-A线剖视图,图5的(b)是表示在后述的承载部76上配置噪声策略部件38时的状态的图。
噪声策略部件38被配置在第1端子34的左被连接部54与第2端子36的右被连接部56之间。噪声策略部件38是不具有用于与外部配线电连接的引线部件的所谓的表面安装型电子部件。噪声策略部件38被形成为长方体状,在与各端子34、36的被连接部54、56在横方向X上相对的横侧部的外表面,设有一对外部电极58。该一对外部电极58包括左外部电极58L(一个外部电极)和右外部电极58R(另一个外部电极)。外部电极58被形成于噪声策略部件38的与各端子34、36的被连接部54、56相对的横侧面60、以及与横侧面60相连的上侧面62、下侧面64、前侧面(未图示)及后侧面66的一部分。
第1端子34的左被连接部54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左外部电极58通过焊料H接合,它们之间设有第1接合部68。第2端子36的右被连接部56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右外部电极58通过焊料H接合,它们之间设有第2接合部70。一对外部电极58分别介由作为导电体的焊料H接合于左被连接部54和右被连接部56,由此,噪声策略部件38与它们电连接。噪声策略部件38相对于支架32的承载部76(将在后面说明)的位置被焊料H保持。
支架32具有支架主体78,该支架主体78如图4的(b)所示那样包括被设在前侧的第1基体部72、被设在后侧的第2基体部74、以及被设在第1基体部72与第2基体部74之间的承载部76。支架32是以树脂等为素材、各部位一体成型的成型品。第1基体部72被形成为平板状。第2基体部74被形成为平板状。
支架32具有用于保持第1端子34的第1中间部44的多个第1保持部90和用于保持第2端子36的第2中间部50的多个第2保持部92。第1保持部90在第1基体部72的左侧部分形成有一个,并在第2基体部74形成有一个。第2保持部92在第1基体部72的右侧部分形成有一个,并在第2基体部74形成有一个。
图6是图4的(a)的B-B线剖视图。在各保持部90、92内插通各端子34、36的中间部44、50。各保持部90、92是通过使支架32的一部分压铆而成型的。
图7是图4的(b)的C-C线剖视图。
支架32的承载部76被形成为朝上侧开放、并沿横方向X延伸的的槽状。承载部76具有设置承载面95的底壁部94和从承载面95的前后两端部立起的一对侧壁部96。噪声策略部件38如图5的(b)所示那样以面接触于承载部76的承载面95的状态被承载部76从下侧承载。
噪声策略部件38在被承载于承载部76上时,通过与左被连接部54及右被连接部56的横侧面的卡合而相对于承载部76在横方向X上被定位。此外,承载部76如图7所示那样,在承载部76上承载噪声策略部件38时,通过与侧壁部96的卡合而相对于承载部76在前后方向Y上使噪声策略部件38定位。一对侧壁部96是倾斜的,使得越朝向上侧、槽宽度越扩展,故容易从上侧向各侧壁部96间放入噪声策略部件38。另外,在向各侧壁部96间放入噪声策略部件38时,由于各侧壁部96的倾斜,能既引导噪声策略部件38、又在前后方向Y上使其定位,能提高噪声策略部件38的定位精度。
下面说明以上的端子单元10的组装方法。首先,使支架32的承载面95朝向铅直上侧地将支架32承载于工作台等的上面。接下来,在支架32的各保持部90、92的槽部内配置各端子34、36的中间部44、50。然后,通过使各端子34、36的槽部周围的一部分压铆来使第1保持部90、92成型,通过各保持部90、92保持各端子34、36。
然后,在第1端子34的左被连接部54和第2端子36的右被连接部56之间放入噪声策略部件38,在承载部76上承载噪声策略部件38。此时,噪声策略部件38通过与左被连接部54、右被连接部56的卡合而相对于承载部76在横方向X上被定位。此外,噪声策略部件38通过与承载部76的侧壁部96的卡合而相对于承载部76在前后方向Y上被定位。其结果,相对于第1端子34的左被连接部54和第2端子36的右被连接部56,噪声策略部件38的横方向X及前后方向Y上的位置被确定。
然后,通过焊料H将第1端子34的左被连接部54、第2端子36的右被连接部56与噪声策略部件38接合,使第1端子34、第2端子36、噪声策略部件38一体化。
通过以上端子单元10,将第1端子34及第2端子36与噪声策略部件38电连接,不再需要以往的图31所示的电路基板212。由此,能抑制构成一对电源线的各端子218、226、220、228的部件个数,并且不再需要各端子218、226、220、228向电路基板212的焊接接合处。与图31的例子相比,减少了第1电机侧端子218、第1电源侧端子226中的一者、以及第2电机侧端子220、第2电源侧端子228中的一者,共计减少两个部件,从而焊接接合处230共计减少四个。由此,能提供适于在使第1端子34及第2端子36与噪声策略部件38电连接时减少焊接接合处的构造的端子单元10。
另外,支架32具有用于承载被配置在第1端子34的左被连接部54与第2端子36的右被连接部56之间的噪声策略部件38的承载部76。由此,在为组装端子单元10而将噪声策略部件38承载于承载部76上时,仅将噪声策略部件38放入左被连接部54与右被连接部56之间,就能通过与它们的卡合而使噪声策略部件38的位置确定,组装时的工作性变得良好。
另外,也可以考虑在将第1端子34及第2端子36与噪声策略部件38电连接时,使端子采用具有用于固定噪声策略部件38的固定部的压力加工品的方法。一般,压力加工品的端子较昂贵,并没有考虑到噪声策略部件38的定位问题。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10,具有不需要压力加工品的端子,能容易地进行噪声策略部件38的定位这样的优点。
另外,也可以考虑在将第1端子34及第2端子36与噪声策略部件38电连接时,在外壳14上设置用于固定噪声策略部件38的固定部的方法。但是,若在外壳14上设置固定部,则需要将第1端子34及第2端子36和噪声策略部件38分别组装到外壳14内。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10,是将第1端子34、第2端子36、噪声策略部件38单元化后,将端子单元10组装到外壳14内的。由此,不仅容易在促动器12的生产线上输送,向外壳14内组装工作时的工作性也变得良好。
接下来说明端子单元10的其它特征。
第1端子34的左被连接部54和第2端子36的右被连接部56的上面54a、56a如图5的(a)所示,比噪声策略部件38的高度方向Z的中心位置L1靠上侧。由此,在将噪声策略部件38配置在左被连接部54和右被连接部56之间时,噪声策略部件38的横侧面60能以比中心位置L1靠上侧的部分卡合于各端子34、36,不易从各被连接部54、56间拔出噪声策略部件38,定位时的稳定性变得良好。
此外,左被连接部54和右被连接部56这两者被相对于噪声策略部件38的横侧面60在横方向X上空有间隔98地配置。由此,在将噪声策略部件38通过焊料H接合时,熔融焊料能够流入噪声策略部件38与各被连接部54、56之间。由此,能扩大噪声策略部件38等与焊料H的接触面积,易于确保基于焊料H的连接强度。
另外,左被连接部54和右被连接部56的下面54b、56b比噪声策略部件38的下侧面64靠上侧。由此,在通过焊料H接合噪声策略部件38时,熔融焊料容易扩散,使得连接到各被连接部54、56的下面54b、56b和噪声策略部件38的横侧面60。由此,扩大了噪声策略部件38等与焊料H的接触面积,易于确保基于焊料H的连接强度。
支架32如图3、图4的(b)所示,具有从支架主体78的第1基体部72的右前侧部分向上方突出的第1握持部100和从支架主体78的第2基体部74的右后侧部分向上方突出的第2握持部102。各握持部100、102是为在操作包含支架32的端子单元10时、工作者或机械手进行握持而设的。各握持部100、102从包含第1保持部90、第2保持部92的支架主体78向上方突出,故在对其进行握持时,易于抑制与被各保持部90、92(参照图4的(b))保持的第1端子34的第1中间部44等的干扰。
各端子34、36的立起部40、46相对于承载部76设在更靠前方处,而第2握持部102相对于承载部76设在更靠后方处,并且位于远离各立起部40、46的位置。由此,容易抑制在握持第2握持部102时对各端子34、36的立起部40、46的干扰。
支架32还具有从第1基体部72的左侧部分向上方突出的壁状的姿势维持部104。姿势维持部104被配置在比第1端子34的第1立起部40更靠横方向X内侧。姿势维持部104通过在第1立起部40要变位到电机端子30的突出方向P1(参照图2)时与第1立起部40卡合来维持第1立起部40的姿势。由此,在通过焊料等接合第1立起部40的电机连接部52与电机端子30时,容易保持电机连接部52相对于电机端子30的位置,该接合工作时的工作性变得良好。
图8是端子单元10的仰视图。在本图中,关于各端子34、36,仅表示了左被连接部54、右被连接部56周围的构成。
支架32针对第1接合部68和第2接合部70这两者具有规避部108,该规避部108被形成为避开其下侧的区域S1(以下称作下侧区域S1)的方式。规避部108被设在支架32的承载部76的横方向X上的两侧。规避部108被形成为从平面来看、在包含下侧区域S1的前后方向Y的范围内向横方向X内侧凹陷的形式。由此,在利用焊料H接合噪声策略部件38时,即使熔融焊料垂落到下侧区域S1,熔融焊料也容易垂落到规避部108所围之处。由此,能抑制熔融焊料向支架32的附着,防止支架32的熔融。
图5的(a)如前所述是图4的(a)的A-A线剖视图。本图表示了以穿过左被连接部54及右被连接部56的方式沿横方向X及高度方向Z切剖开时的剖面。
支架32在该剖面中具有相对于第1接合部68及第2接合部70、处于横方向X上的内侧的剖面形状。支架32在该剖面中为相对于第1接合部68及第2接合部70、在横方向外侧缺少一部分的剖面形状。由此,在利用焊料H接合噪声策略部件38后,容易抑制焊料的散热所带来的热影响,能防止因该热量而导致的支架32的熔融。
此外,第2基体部74上如图4的(b)所示那样形成有在高度方向Z上贯通的定位孔110。定位孔110中如图1所示那样被插入从第2壳体22的内底部突出的定位针112,支架32相对于外壳14在前后左右都被定位。
[第2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10的主视图。
端子单元10还具有旋转传感器114,作为附随于电动机16而使用的第2电子部件。旋转传感器114是用于检测输出轴20(参照图1)的旋转位置的器件。旋转传感器114具有主表面形成有旋转检测布线图案(未图示)的传感器基板116和与旋转检测布线图案导通的多个传感器端子118A~118C。旋转检测布线图案是导体布线图案,与电刷(未图示)组合构成电位计。电刷被安装于作为减速机构18的构成要素的输出齿轮21(参照图1)的与传感器基板116相对的面上,与输出轴20一体地旋转。
传感器端子118A~118C同第1端子34等一样,是将具有导电性的线材成型加工等而成的成型品。各传感器端子118A~118C在前后方向Y上并排配置。各传感器端子118A~118C的横方向X上的一端部(图9中上端部)插通于传感器基板116上所形成的通孔120,并通过焊料(未图示)接合,由此电连接于旋转传感器114。各传感器端子118A~118C同第1端子34等一样,在横方向X上的另一端部(图9中下端部)设有外部连接部。
支架32具有从第2基体部74向上方突出的多个卡合突起122。各卡合突起122在前后方向Y上空有间隔地设置。传感器基板116上在右前侧部分和右后侧部分形成有卡合孔124。
图10是图9的D-D线剖视图。
卡合孔124内被插通卡合突起122,传感器基板116通过与利用了卡扣的各卡合突起122的卡合而相对于支架32固定。以上的卡合突起122构成用于通过卡扣可拆装地固定旋转传感器114的固定部126。
回到图9,支架32具有用于保持各传感器端子118A~118C的第3保持部130。第3保持部130在支架32的第2基体部74上沿前后方向Y并排形成有多个。在多个第3保持部130内插通各传感器端子118A至118C。各第3保持部130是通过将支架32的一部分铆接而成型的。
根据以上的端子单元10,除第1端子34、第2端子36、噪声策略部件38外,还将附随于电动机16地使用的旋转传感器114也单元化后,再将端子单元10组装到外壳14内。由此,向外壳14内进行组装工作时的工作性变得良好。
[第3实施方式]
图11是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10的主视图,图12是其分解立体图。
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10使用了焊料H作为使第1端子34及第2端子36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各外部电极58电连接的导电体。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10采用左导电部件310(第1导电部件)及右导电部件312(第2导电部件)作为该导电体,这一点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10中各导电部件310、312通过弹性复原力(弹簧力)接触于各端子34、36和噪声策略部件38的各外部电极58而导通,这一点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以下详细进行说明。
端子单元10除支架32、第1端子34、第2端子36及噪声策略部件38外还具有左导电部件310和右导电部件312。首先,说明第1端子34及第2端子36。端子单元10如后述那样不是以支架32的横方向X与输出轴20的轴正交方向一致、而是与轴向Q一致的状态,被收容在外壳14内(参照图24)。为实现此,各端子34、36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其形状如下这样有所不同。
第1端子34同第1实施方式一样,具有电机连接部52、第1外部连接部42、第1中间部44。第2端子36同第1实施方式一样,具有电机连接部52、第2外部连接部48、第2中间部50。各电机连接部52、各外部连接部42、48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第1中间部44包括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第1部分45a、从第1部分45a的后端部起向横方向X的右侧延伸的第2部分45b、从第2部分45b的横向端部起向高度方向Z的上侧延伸的第3部分45c、以及从第1部分45a的前端部起向横方向X的左侧延伸的第4部分45d。在第1部分45a的中途位置设有迂回部45e,该迂回部45e是以迂回过第2端子36的第2中间部50的方式而设的。在第3部分45c的上端部设有第1外部连接部42。在第4部分45d的左端部设有电机连接部52。
第2中间部50包括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第1部分51a、从第1部分51a的后端部起向高度方向Z的上侧延伸的第2部分51b、以及从第1部分51a的前端部起向横方向的左侧延伸的第3部分51c。在第2部分51b的上端部设有第2外部连接部48。在第3部分51c的左端部设有电机连接部52。
同第1实施方式一样,在第1端子34的第1中间部44的中途位置设有左被连接部54,在第2端子36的第2中间部50的中途位置设有右被连接部56。
图13是支架32的立体图。
支架32同第1实施方式一样,具有支架主体78,该支架主体78包括被设在前侧的第1基体部72、被设在后侧的第2基体部74、以及被设在第1基体部72与第2基体部74之间的承载部76。
支架32包括用于保持第1端子34的第1中间部44的多个第1保持部90和用于保持第2端子36的第2中间部50的多个第2保持部92。第1保持部90在第1基体部72的左侧部分形成有一个,并在第2基体部74的左侧部分形成有一个。第2保持部92在第1基体部72的右侧部分形成有一个,并在第2基体部74的右侧部分形成有一个。在第1保持部90、第2保持部92内,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插通各端子34、36的中间部44、50(参照图11)。第1保持部90、第2保持部92是通过使支架32的一部分压铆而成型的。在图13中,表示了使支架32的一部分压铆之前的状态。
图14是图11的A-A线剖视图。
支架32的承载部76如图13、图14所示,同第1实施方式一样,被形成为向上侧开放、并沿横方向X延伸的槽状。此外,承载部76包括设有承载面95的底壁部94和从承载面95的前后两端部立起的一对侧壁部96。承载部7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横方向Y的中途位置形成有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缺口77,并具有被该缺口沿横方向Y分断开的形状。
支架32如图13所示那样具有相对于承载部76在左侧被连接于第1基体部72和第2基体部74之间的左座部330(第1座部)、和相对于承载部76在右侧被连接于第1基体部72和第2基体部74之间的右座部332(第2座部)。此外,支架32具有相对于承载部76在前侧被形成在第1基体部72和承载部76之间的前座部334(第3座部)、和相对于承载部76在后侧被形成在第2基体部74和承载部76之间的后座部336(第4座部)。各座部330、332、334、336被形成为相对于第1基体部72、第2基体部74向上侧突出的形式。
图15是放大表示端子单元1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在支架32的左座部330与前座部334及后座部336之间配置第1端子34的第1中间部44。在右座部332与前座部334及后座部336之间配置第2端子36的第2中间部50。
左导电部件310使第1端子34的左被连接部54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左外部电极58L电连接。右导电部件312使第2端子36的右被连接部56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右外部电极58R电连接。
各导电部件310、312是以具有导电性及弹簧性的材料为素材,通过冲切加工等使各部位一体成型的成型品。左导电部件310和右导电部件312采用共通的部件构成。具体来说,在使左导电部件310绕左导电部件310的俯视视角(与图11相同的视点)下的中心点旋转180°时,右导电部件312的各部位的相对位置关系将与左导电部件310相同。从另一角度来说,左导电部件310与右导电部件312为绕中心点点对称的形状。由此,能针对左导电部件310和右导电部件312使部件共用化,抑制部件个数,由此谋求产品成本的削减。另外,能谋求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后述)相对于各外部电极58的接触压、以及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端子接触部360、362(后述)相对于各端子34、36的接触压的稳定化。
左导电部件310包括被安装于支架32的左座部330的左被安装部338(第1被安装部)、被安装于支架32的前座部334的前被安装部340(第1被安装部)、以及被支承于支架32的后座部336的后被支承部342(第1被支承部)。另外,左导电部件310包括被架设在左被安装部338与前被安装部340之间的第1架设部344、和被架设在左被安装部338与后被支承部342之间的第2架设部346。第1架设部344和第2架设部346在第1端子34的第1中间部44的上侧以沿横方向X横跨它的方式配置。
右导电部件312包括被安装于支架32的右座部332的右被安装部348(第2被安装部)、被安装于支架32的后座部336的后被安装部350(第2被安装部)、以及被支承于支架32的前座部334的前被支承部352(第2被支承部)。另外,右导电部件312具有被架设在右被安装部348与后被安装部350之间的第3架设部345、和被架设在右被安装部348与前被支承部352之间的第4架设部347。第1架设部344和第2架设部346在第2端子36的第2中间部50的上侧以沿横方向X横跨它的方式配置。
在支架32的各座部330、332、334、336,各导电部件310、312采用组装构造380来进行组装。具体来说,组装构造380具有以向上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支架32的各座部330、332、334、336的凸部382、和被形成于各导电部件310、312的被安装部338、340、348、350的孔部384。在各导电部件310、312的孔部384内嵌压入支架32的凸部382,由此,各导电部件310、312被组装于支架32。另外,组装构造380也可以通过压铆凸部382而使得凸部382不会从各导电部件310、312的孔部384拔出。
图16是图11的B-B线剖视图。
左导电部件310的左被安装部338相对于噪声策略部件38被配置在横方向X的一方(左侧),右导电部件312的右被安装部348相对于噪声策略部件38被配置在横方向X的另一方(右侧)。左导电部件310的左被安装部338具有右端边缘部338a,右导电部件312的右被安装部348具有左端边缘部348a。左导电部件310的右端边缘部338a和右导电部件312的左端边缘部348a在横方向X上相对。
左导电部件310还具有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左外部电极58L相接触的左电极接触部354(第1电极接触部)。左电极接触部354呈从左被安装部338的右端边缘部338a向高度方向Z的下侧延伸的板状。另外,右导电部件312还具有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右外部电极58R相接触的右电极接触部356(第2电极接触部)。右电极接触部356呈从右被安装部348的左端边缘部348a向高度方向Z的下侧延伸的板状。左电极接触部354及右电极接触部356分别沿前后方向Y并排形成有多个(图示为3个)(参照图15)。
左电极接触部354及右电极接触部356被形成为越向高度方向Z的下侧、在横方向X上相对的内侧面间的间隔就越变窄的方式。另外,在各电极接触部354、356的前端侧部分形成有朝横方向X的内侧凸的弯曲部分360。左电极接触部354的弯曲部分360的内侧面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左外部电极58L接触,右电极接触部356的弯曲部分360的内侧面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右外部电极58R接触。
各导电部件310、312如前所述由具有弹簧性的素材构成,各电极接触部354、356作为可弹性形变的板簧发挥功能。各电极接触部354、356的前端侧部分可以基端部(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端边缘部338a、348a)为轴转动,从而相对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各外部电极58可接触/分离。这里的所谓“可接触/分离”,是指能够接触和分离。
左电极接触部354及右电极接触部356分别成为使两者的内侧面撑开的沿横方向X弹性形变了的状态。由此,左电极接触部354和右电极接触部356因自己的弹性形变而被赋予使两者的内侧面靠近的沿横方向X的弹性复原力。各电极接触部354、356通过弹性复原力而被压抵于作为连接对象的各外部电极58。其结果,左电极接触部354及右电极接触部356就对噪声策略部件38赋予从横方向X上的两侧夹住那样的弹性复原力。噪声策略部件38相对于支架32的承载部76的位置通过各导电部件310、312所赋予的弹性复原力而被保持。
图17是图11的C-C线剖视图。在本图中仅表示了左导电部件310、第1端子34的一部分,省略了前后方向Y的中途部分的表示。
左导电部件310如图15、图17所示那样还具有与第1端子34的左被连接部54相接触的多个第1端子接触部360。一个第1端子接触部360呈从左导电部件310的第1架设部344的前端边缘部向高度方向Z的下侧延伸的板状。另一个第1端子接触部360呈从左导电部件310的第2架设部346的后端边缘部向高度方向Z的下侧延伸的板状。多个第1端子接触部360被形成为越向高度方向下侧、在前后方向Y上相对的内侧面间的间隔就越扩大的方式。在第1端子接触部360的前端侧部分形成朝高度方向Z的下侧凸的弯曲部分364。该弯曲部分364的下侧面与第1端子34相接触。
右导电部件312如图15所示,还具有与第2端子36的右被连接部56接触的多个第2端子接触部362。右导电部件312的第2端子接触部362为与左导电部件310的第1端子接触部360同样的形状。
各端子接触部360、362同各电极接触部354、356一样,作为可弹性形变的板簧发挥功能。各端子接触部360、362也通过自己所被赋予的弹性复原力而压抵于作为连接对象的第1端子34或第2端子36。
根据以上的端子单元10,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通过弹性复原力而压抵于作为连接对象的噪声策略部件38的外部电极58。由此,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能利用弹性复原力接触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外部电极58而与之导通,能减少焊接接合处。由此,能提供一种适于在使第1端子34及第2端子36与噪声策略部件38电连接时减少焊接接合处的构造的端子单元10。此外,由于能减少焊接接合处,故能防止因焊接接合而引起的不理想状况的发生。这里的所谓不理想状况,例如是因焊接接合处被赋予应力而导致的破裂。
另外,由于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是利用弹性复原力接触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外部电极58的,故成为能容许噪声策略部件38的尺寸公差的构造。由此,即使噪声策略部件38存在尺寸公差,也能稳定地使各电极接触部354、356接触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外部电极58。该所谓尺寸公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噪声策略部件38的横方向上的尺寸公差。
(A)此外,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以从横方向X上的两侧夹住的方式对噪声策略部件38赋予弹性复原力。由此,即使噪声策略部件38因振动等相对于支架32摇晃地变位,电极接触部354、356也能追踪噪声策略部件38的变位地变位,使得保持电极接触部354、356接触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各外部电极58L、58R的状态。因此,即使噪声策略部件38相对于支架32变位了,也易于保持噪声策略部件38与第1端子34及第2端子36电连接的状态,能使噪声策略部件38与各端子34、36的连接可靠性变得良好。
另外,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端子接触部360、362通过弹性复原力而压抵于作为连接对象的各端子34、36的被连接部54、56。由此,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端子接触部360、362能利用弹性复原力接触于各端子34、36的被连接部54、56而与之导通,能更加减少焊接接合处。因此,不但组装时的工作性变得良好,还能防止焊接接合所引起的不理想状况的发生。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10的其它特征。
如图14、图15所示,左导电部件310的前被安装部340被相对于噪声策略部件38配置在前后方向Y的一侧(前侧)。右导电部件312的后被安装部350被相对于噪声策略部件38配置在前后方向Y的另一侧(后侧)。左导电部件310的前被安装部340具有后端边缘部340a,右导电部件312的后被安装部350具有前端边缘部350a,左导电部件310的后端边缘部340a和右导电部件312的前端边缘部350a在前后方向Y上相对。
左导电部件310具有前变位限制部364(第1变位限制部),该前变位限制部364呈从左导电部件310的后端边缘部340a起向后侧延伸的板状。右导电部件312具有后变位限制部366(第2变位限制部),该后变位限制部366呈从右导电部件312的前端边缘部350a起向前侧延伸的板状。前变位限制部364和后变位限制部366空有用于使噪声策略部件38通过的间隙368地在前后方向Y上相对而设。
各变位限制部364、366是为通过与噪声策略部件38的卡合来限制噪声策略部件38向远离承载部76的方向(上侧)变位而设的。为发挥这样的功能,各变位限制部364、366相对于噪声策略部件38被配置在承载部76的相反侧(上侧)。另外,各变位限制部364、366的前端部间的间隔La被形成得比噪声策略部件38的前后尺寸Lx小。由此,即使由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对噪声策略部件38赋予了向上的力,也能通过与各变位限制部364、366的卡合而防止噪声策略部件38的浮起,易于将噪声策略部件38稳定地保持在固定位置。
图18是表示从与图16相同的视点来看的端子单元10的整体的剖视图。
支架32如图13、图18所示,如前所述具有包含第1基体部72和第2基体部74及承载部76的支架主体78。支架主体78在横方向的一侧(左侧)的端边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握持部370。握持部370相对于第1基体部72、第2基体部74及承载部76被形成在左侧。握持部370同第1实施方式的握持部100一样,是为在操作包含支架32的端子单元10时、机械手Ra等进行握持而设的。本实施方式的握持部370被形成在支架主体78的端边部,故能加大握持部37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使工作者等容易握持。
此外,噪声策略部件38、左导电部件310及右导电部件312被配置成与穿过握持部370的高度方向Z的两侧面370a的一对假想面Pi相比、更靠高度方向Z的内侧的方式。这些噪声策略部件38等也可以说是被配置成不从一对假想面Pi向高度方向Z的外侧超出的方式。由此,能防止在握持支架32的握持部370时、工作者的手指等接触到噪声策略部件38、各导电部件310、312。
下面说明以上的端子单元10的组装方法。
首先,如图19所示,使支架32的承载面95朝向铅直上方地将支架32承载于工作台等的上面。然后,在支架32的各保持部90、92的槽部(未图示)内配置各端子34、36的中间部44、50。然后,通过将各端子34、36的槽部周围的一部分压铆,来使各保持部90、92成型,通过各保持部90、92保持各端子34、36。
接下来,如图20所示那样,使左导电部件310及右导电部件312向高度方向Z的下侧变位,从而将支架32的凸部382压入各导电部件310、312的孔部384内,将各导电部件310、312组装于支架32。由此,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端子接触部360、362接触于各端子34、36的被连接部54、56。
如以上那样,支架32使第1端子34、第2端子36、左导电部件310、右导电部件312分别向高度方向Z的下侧变位,从而能使其配置在应被支架32保持的位置。
接下来,如图21所示,使噪声策略部件38以从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之间通过的方式向高度方向的下侧变位。此时,如图14所示,使噪声策略部件38向高度方向的下侧也通过各导电部件310、312的变位限制部364、366之间地变位。回到图21,使噪声策略部件38变位,直到被支架的承载部76承载。由此,噪声策略部件38被配置在应被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保持的位置。
左导电部件310的左电极接触部354和右导电部件312的右电极接触部356被构成使得能通过使噪声策略部件38向高度方向Z的下侧变位而被配置到应被各电极接触部354、356保持的位置。
如上这样构成,使得各端子34、36、各导电部件310、312及噪声策略部件38各自相对于支架32的组装方向成为朝向高度方向Z的下侧。由此,在端子单元10的组装工作时,能不用调转支架32的高度方向的朝向地进行组装工作,组装工作时的工作性变得良好。
另外,如图14所示的配置,各变位限制部364、366相对于噪声策略部件38在高度方向上是空有间隙372地设置的。由此,在使噪声策略部件38从各导电部件310、312的变位限制部364、366间通过地朝下移动,各变位限制部364、366以扩大彼此的内侧面间的间隔的方式发生了弹性形变时,容易使各变位限制部364、366回到形变前的位置。其结果,容易将各导电部件310、312的变位限制部364、366配置在相对于噪声策略部件38的上侧,易于稳定地发挥变位限制部364、366的功能。另外,在支架32的前座部334及后座部336形成有用于容许变位限制部364、366的高度方向Z上的变位的缺口部374。
此外,如图21所示,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被以如下方式形成:从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端边缘部338a、348a起向下侧延伸,并且越向该下侧、在横方向X上相对的内侧面间的间隔就越缩窄。由此,具有以下优点。
考虑以下情形:假设如图22的(a)所示那样,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被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从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端边缘部338a、348a起向上侧延伸,并且越向该上侧,内侧面间的间隔越缩窄。在此情况下,如图22的(b)所示,在使噪声策略部件38通过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之间地向下移动时,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也会随着噪声策略部件38一起向朝下的方向Pa形变。此时,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会以使彼此的内侧面间的间隔缩窄的方式形变。而噪声策略部件38会成为拘束各电极接触部354、356的形变地将其撑开的方式。其结果,将难以使噪声策略部件38向下侧变位至被支架32的承载部76承载的位置。
(B)此外,考虑如图22的(c)所示那样的第3实施方式的构成。此时,如图22的(d)所示那样,在使噪声策略部件38通过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之间地向下方移动时,能使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以扩大彼此的内侧面间的间隔的方式沿方向Pb形变。其结果,在进行向支架32组装噪声策略部件38的工作时,容易使噪声策略部件38向下侧变位直到被承载于支架32的承载部76上,组装时的工作性变得良好。
接下来,说明采用了以上的端子单元10的促动器12。图23是第3实施方式的促动器12的立体图,图24是促动器12的分解立体图。
促动器12如前述那样具有外壳14、和随外壳14内所收容的电动机16的旋转而旋转的输出轴20。输出轴20的一部分、即一端部被设置得露出在外壳14外部,在该一端部连接作为被驱动对象的各种机械装置。
端子单元10被以使支架32的横方向X与促动器12的输出轴20的轴向Q相一致的状态收容在促动器12的外壳14内。这里的所谓“相一致”,包括使支架32的横方向X与输出轴20的轴向Q一致和几乎一致两者。下面说明其优点。
端子单元10使第1端子34及第2端子36沿横方向X并排、并在它们之间配置噪声策略部件38,故其整体的横方向尺寸容易变大。在将这样的端子单元10以使横方向X与输出轴20的轴正交方向相一致的状态收容在外壳14内的情况下,针对端子单元10容易在输出轴20的轴向Q上出现无用区(deadspace),外壳14整体容易大型化。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端子单元10能抑制在输出轴20的轴向Q上产生的无用区的大小。由此,相比于以使端子单元10的横方向X与输出轴20的轴正交方向相一致的状态收容在外壳14内的情况,更容易使外壳14整体小型化。尤其容易使外壳14的轴正交方向上的尺寸小型化。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实施方式仅仅表示本发明的原理、应用。此外,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规定的本发明思想的范围内,实施方式可以有多种变形例或配置的变更。
第1端子34及第2端子36被电连接于作为电气设备的电动机16,但也可以被连接于电动机16以外的电气设备。此外,电动机16除直流电机外也可以采用步进电机等。另外,第1端子34及第2端子36是以采用了线材的成型品为例进行的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压力加工品等。另外,第1端子34及第2端子36的构造、形状不限于图示的构造、形状。
噪声策略部件38只要是作为抑制电源线上产生的噪声的噪声滤波器发挥功能的电子部件即可,除电容器外还可以采用铁氧体磁珠等。噪声策略部件38是以表面安装型电子部件为例进行的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具有引线部件的结构。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各端子34、36的被连接部54、56通过作为导电体的焊料H接合于作为连接对象的噪声策略部件38的外部电极58的例子。作为导电性接合材料的一例,说明了该焊料H。导电性接合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导电性粘结剂等。
支架32只要具备第1保持部90、第2保持部92、承载部76即可,可以没有第1实施方式那样的各握持部100、102、姿势维持部104等。另外,也可以没有第2实施方式那样的握持部370。
图25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端子单元10的剖视图。本图表示了与图6对应的部位。
第1保持部90、第2保持部92具有从基体部72、74向上方突出的卡合突起132。各保持部90、92可以通过采用了卡扣的卡合突起132与各端子34、36、118A~118C的卡合来保持它们。
图26的(a)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端子单元10的主视图,图26的(b)是图26的(a)的E-E线剖视图。
第1保持部90、第2保持部92可以通过铸造成型来成型。此时,当对支架32进行树脂成型时,以在模具内配置各端子34、36的状态流入熔融树脂,从而成型为在各保持部90、92内插通了各端子34、36的状态。
图27的(a)、(b)是表示第3变形例、第4变形例的端子单元10的剖视图,表示了与图5的(a)的剖面对应的部位。
在图5的(a)的例子中,说明了除各端子34、36的被连接部54、56的上面54a、56a外,下面54b、56b也比噪声策略部件38的高度方向Z的中心位置L1靠上侧的例子。除此之外,如图27的(a)所示,也可以仅各端子34、36的被连接部54、56的上面54a、56a位于比噪声策略部件38的中心位置L1靠上侧位置。另外,还可以是各端子34、36的仅一者的被连接部54、56的上面54a、56a位于比噪声策略部件38的中心位置L1靠上侧位置。此外,如图27的(b)所示,噪声策略部件38只要被配置在各端子34、36的被连接部54、56之间即可,各端子34、36的被连接部54、56的上面54a、56a也可以位于比噪声策略部件38的中心位置L1靠下侧的位置。
不论哪种情况,只要噪声策略部件38被配置在各端子34、36的被连接部54、56之间即可。若以与各被连接部54、56的上面54a、56a或下面54b、56b的关系来说明该情况,则只要噪声策略部件38的下面位于比各被连接部54、56的上面54a、56a更靠下侧位置、且噪声策略部件38的上面位于比各被连接部54、56的下面54b、56b更靠上侧位置即可。
另外,说明了各端子34、36的被连接部54、56这两者相对于噪声策略部件38在横方向X上空有间隔98地配置的例子,但也可以仅任一者空有间隔98地配置。另外,规避部108是被形成为针对第1接合部68和第2接合部70这两者都避开下侧的区域S1的方式的,但也可以被形成为仅针对任一者避开下侧的区域S1。此外,支架32在图5的(a)所示的剖面中是相对于第1接合部68及第2接合部70这两者位于横方向X内侧的剖面形状的,但也可以是仅相对于任一者位于横方向X内侧的剖面形状。另外,支架32的姿势维持部104也可以不仅在第1端子34的第1立起部40的横方向X上配置,还在第2端子36的第2立起部46的横方向上配置。
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左导电部件310的左电极接触部354、右导电部件312的右电极接触部356因自身的弹性形变而被赋予弹性复原力的例子。该弹性复原力的发生源也可以不是各导电部件310、312的电极接触部354、356。例如,也可以在各导电部件310、312之外另行与各导电部件310的电极接触部354、356一体地设置橡胶、弹簧等势能赋予部件,将基于势能赋予部件的弹性形变的弹性复原力赋予电极接触部354、356。
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左电极接触部354及右电极接触部356这两者都基于自己所被赋予的弹性复原力而压抵于作为连接对象的外部电极58的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仅左电极接触部354及右电极接触部356中的任一者基于自己所被赋予的弹性复原力而压抵于作为连接对象的外部电极58。此时,自身没有被赋予弹性复原力的电极接触部354、356可以不发生弹性形变地保持被固定的状态。
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左导电部件310及右导电部件312这两者都具有端子接触部360、362的例子。除此以外,也可以仅左导电部件310及右导电部件312的一者基于自己所被赋予的弹性复原力而压抵于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34、36。此时,没有端子接触部360、362的导电部件310、312可以通过焊料H电连接于作为连接对象的端子。
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各导电部件310、312通过使凸部382与孔部384组合的组装构造380而组装于支架32的例子。组装构造380除凸部382与孔部384的组合外还可以通过铆接构造来构成。在采用铆接构造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冷铆接和热铆接的任一者。此外,在采用使凸部382与孔部384组合的组装构造380的情况下,也可以针对孔部384的内轮廓采用SE型等公知的扣环形状。
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各端子34、36、各导电部件310、312及噪声策略部件38向支架32的组装方向为高度方向Z的下侧的构成的例子。它们的组装方向也可以不全都为同一方向,可以是多个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的组装方向为同方向,其余的组装方向为其它方向(例如高度方向Z的上侧)的构成。
图28是放大表示第5变形例的端子单元10的一部分的主视图。本图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单元10的变形例。另外,在本图中省略了支架32。
在图11的例子中,噪声策略部件38的一对外部电极58被设在横方向X的两侧的外表面。在本变形例中,噪声策略部件38的一对外部电极被设在前后方向Y的两侧的外表面。
另外,在图11的例子中,说明了左导电部件310的第1电极接触部354(左电极接触部)从左被安装部348的右端边缘部338a起延伸,右导电部件312的第2电极接触部356(右电极接触部)从右被安装部348的左端边缘部348a起延伸的例子。在图28的例子中,左导电部件310的第1电极接触部354从前被安装部340的后端边缘部340a起延伸,右导电部件312的第2电极接触部356从后被安装部350的前端边缘部350a起延伸。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29是图28的D-D线剖视图。
左导电部件310的第1电极接触部354从前被安装部340的后端边缘部340a起向高度方向Z的下侧延伸。另外,右导电部件312的第2电极接触部356从后被安装部350的前端边缘部350a起向高度方向Z的下侧延伸。左电极接触部354及右电极接触部356被形成为越向高度方向Z的下侧、在前后方向X上相对的内侧面间的间隔就越变窄的方式。由此,能得到与前述的(B)中所说明的内容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第1电极接触部354及第2电极接触部356分别成为使两者的内侧面扩展开的在前后方向Y上弹性形变了的状态。由此,同图11的例子一样,左电极接触部354及右电极接触部356对噪声策略部件38赋予从前后方向Y的两侧夹住那样的弹性复原力。由此,能得到与前述的(A)中所说明的内容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30是图28的E-E线剖视图。
另外,在图11的例子中,说明了左导电部件310的第1变位限制部364(前变位限制部)从后端边缘部340a起向后侧延伸,右导电部件312的第2变位限制部366(后变位限制部)从前端边缘部350a起向前侧延伸的例子。在图30的例子中,左导电部件310的第1变位限制部364从右端边缘部338a延伸,右导电部件312的第2变位限制部366从左端边缘部348a延伸。各变位限制部364、366在其它点上具有与图11的例子同样的特征。
另外,在图13的例子中,说明了支架32的承载部76被形成为沿横方向X延伸的槽状的例子。在图30的例子中,承载部76被形成为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槽状。承载部76具有设置承载面95的底壁部94和从承载面95的左右两端部立起的一对侧壁部96。承载部76在承载部76上承载噪声策略部件38时,通过与侧壁部96的卡合而使噪声策略部件38相对于承载部76在横方向X上定位。承载部76在其它点上与图13的例子具有同样的特征。
各实施方式、各变形例中说明的构成当然也可以相互组合。例如,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端子单元10也可以以端子单元10的横方向X与促动器12的输出轴20的轴向Q相一致的状态被收容。另外,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端子单元10也可以具备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1握持部100、第2握持部102。此外,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端子单元10也可以具备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姿势维持部104、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固定部126。
〔标号说明〕
L1中心位置、S1区域、10端子单元、32端子支架、34第1端子、36第2端子、38噪声策略用电子部件(第1电子部件)、40立起部、54第1被连接部、56第2被连接部、76承载部、78支架主体、90第1保持部、92第2保持部、100握持部、104姿势维持部、114旋转传感器(第2电子部件)、126固定部、310左导电部件(第1导电部件)、312右导电部件(第2导电部件)、338左被安装部(第1被安装部)、348右被安装部(第2被安装部)、354左电极接触部(第1电极接触部)、356右电极接触部(第2电极接触部)、360第1端子接触部、362第2端子接触部、364前变位限制部(第1变位限制部)、366后变位限制部(第2变位限制部)370握持部。
Claims (15)
1.一种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端子,具有第1被连接部,
第2端子,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被连接部在横方向上空有间隔地并排配置的第2被连接部,
第1电子部件,被配置在所述第1被连接部与所述第2被连接部之间,并在其外表面设有一对外部电极,以及
端子支架,具有用于承受所述第1电子部件的承载部,并保持所述第1端子及所述第2端子;
其中,所述第1电子部件的各所述外部电极被介由导电体分别连接于所述第1被连接部及所述第2被连接部,所述第1电子部件相对于所述承载部的位置被所述导电体保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连接部及所述第2被连接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通过作为所述导电体的导电性接合材料接合于作为连接对象的所述外部电极,并且相对于所述第1电子部件被空有间隔地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连接部及所述第2被连接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通过作为所述导电体的导电性接合材料接合于作为连接对象的所述外部电极;
所述端子支架被形成为针对所述第1被连接部及所述第2被连接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与所述第1电子部件的接合部、避开与所述横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下侧区域的方式。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连接部及所述第2被连接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通过作为所述导电体的导电性接合材料接合于作为连接对象的所述外部电极;
所述端子支架在以穿过所述第1被连接部及所述第2被连接部的方式沿正交于所述横方向的高度方向及所述横方向切剖开时的剖面中、是相对于所述第1被连接部及所述第2被连接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与所述第1电子部件的接合部、位于所述横方向的内侧的剖面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体包括:
第1导电部件,具有与所述一对外部电极的一者接触的第1电极接触部,使该一者的外部电极与所述第1被连接部电连接,和
第2导电部件,具有与所述一对外部电极的另一者接触的第2电极接触部,使该另一者的外部电极与所述第2被连接部电连接;
所述第1电极接触部及所述第2电极接触部的任意一者或两者通过自己所被赋予的弹性复原力压抵于作为连接对象的所述外部电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子部件在与所述横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或所述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的两侧的外表面设有所述一对外部电极;
所述第1电极接触部及所述第2电极接触部以从所述一个方向的两侧夹住的方式对所述第1电子部件赋予弹性复原力。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电部件及所述第2导电部件的任意一者或两者具有与作为连接对象的所述第1端子或所述第2端子接触的端子接触部;
所述端子接触部通过自己所被赋予的弹性复原力压抵于作为连接对象的所述第1端子或所述第2端子。
8.如权利要求5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子部件在与所述横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或所述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的两侧的外表面设有所述一对外部电极;
所述第1导电部件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电子部件被配置在所述一个方向的一侧、并被安装于所述端子支架的第1被安装部;
所述第2导电部件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电子部件被配置在所述一个方向的另一侧、并被安装于所述端子支架的第2被安装部;
所述第1电极接触部及所述第2电极接触部呈从所述第1被安装部及所述第2被安装部的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相对的端边缘部起向与所述横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的下侧延伸的板状,并被形成为越向所述高度方向的下侧、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相对的内侧面间的间隔就越变窄的方式。
9.如权利要求5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电部件及所述第2导电部件的任意一者或两者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电子部件被配置在所述承载部的相反侧的变位限制部。
10.如权利要求5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电部件和所述第2导电部件是利用共通的部件构成的。
11.如权利要求1至10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部能在与所述横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或所述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定位该第1电子部件。
12.如权利要求1至11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支架具有支架主体,该支架主体包括相对于所述承载部被设置在前侧的第1基体部、相对于所述承载部被设置在后侧的第2基体部、以及所述承载部;
在所述支架主体上,在所述横方向的一侧的端边部形成有沿与所述横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握持部。
13.如权利要求1至12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端子单元还包括附随于所述第1端子及所述第2端子所电连接的电气设备而使用的第2电子部件;
所述端子支架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2电子部件的固定部。
14.一种电机促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输出轴,其一部分露出于所述外壳的外侧地设置,并随所述外壳内收容的电机旋转,以及
被收容在所述外壳内的权利要求1至13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单元;
所述端子单元被以使所述横方向与所述输出轴的轴向相一致的状态收容在所述外壳内。
15.一种端子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保持部,用于保持具有第1被连接部的第1端子,
第2保持部,用于保持具有第2被连接部的第2端子,所述第2被连接部被相对于第1被连接部沿横方向空有间隔地并排配置,以及
承载部,用于承受被配置在所述第1被连接部与所述第2被连接部之间的第1电子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21850 | 2014-10-30 | ||
JP2014221850 | 2014-10-30 | ||
JP2015154502A JP2016091992A (ja) | 2014-10-30 | 2015-08-04 | ターミナルユニット、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ターミナルホルダー |
JP2015-154502 | 2015-08-0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76406A true CN105576406A (zh) | 2016-05-11 |
Family
ID=55853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00937.4A Pending CN105576406A (zh) | 2014-10-30 | 2015-10-26 | 端子单元、电机促动器及端子支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60126680A1 (zh) |
CN (1) | CN105576406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56187A (zh) * | 2019-03-27 | 2020-10-09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致动器装置、驱动电路及制造方法、以及机动车辆部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62620B2 (ja) * | 2013-09-13 | 2016-08-0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1622553S (ja) * | 2018-02-27 | 2019-01-21 |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 |
JP1622554S (ja) * | 2018-02-27 | 2019-01-21 |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 |
DE102019204291A1 (de) * | 2019-03-27 | 2020-10-01 |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 Antriebsschaltung für einen Stellantrieb, Stellantriebsvorrichtung zum Verstellen eines Stellglieds, Fertigungs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Antriebsschaltung und ein gemäß dem Verfahren hergestelltes Kraftfahrzeugbauteil |
JP2022023693A (ja) * | 2020-07-27 | 2022-02-0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7376535B2 (ja) * | 2021-06-22 | 2023-11-0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端子台 |
-
2015
- 2015-10-22 US US14/920,285 patent/US2016012668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5-10-26 CN CN201510700937.4A patent/CN10557640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56187A (zh) * | 2019-03-27 | 2020-10-09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致动器装置、驱动电路及制造方法、以及机动车辆部件 |
CN111756187B (zh) * | 2019-03-27 | 2022-10-25 |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 致动器装置、驱动电路及制造方法、以及机动车辆部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126680A1 (en) | 2016-05-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76406A (zh) | 端子单元、电机促动器及端子支架 | |
JP4951306B2 (ja) |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 | |
CN205900840U (zh) | 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 | |
EP2802024B1 (en) | Battery cell interconnector and voltage sensing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assembly | |
TWI569518B (zh) | 電連接器 | |
CN102237505B (zh) | 用于电池组件的互连器件 | |
US20140206209A1 (en) | Reversible usb connector | |
US7833061B2 (en) | Electronic part connector | |
CN201178146Y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
JP6968060B2 (ja) |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接続具、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接続構造体及び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 |
CN104981947B (zh) | 具有防旋转元件和焊料流消减部的触头 | |
CN105322727A (zh) | 包括彼此弹性接触的端子的驱动单元 | |
CN108140775B (zh) | 电池模块和电气机器的连接结构 | |
JP2016091992A (ja) | ターミナルユニット、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ターミナルホルダー | |
CN101369754A (zh) | 弹片式振动电机 | |
KR20180036404A (ko) | 배터리 셀 연결장치 및 그 조립 방법 | |
CN201130743Y (zh) | 电连接器 | |
JP6293490B2 (ja) |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 |
US6435885B2 (en) | Rotary connector and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flexible cable and lead block used therein | |
CN104393438B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JP6156780B2 (ja) | ボタン型電池用ターミナル | |
CN108886295A (zh) | 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 |
JP5800245B2 (ja) | コンデンサ内蔵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JP2021048245A (ja) | 電気部品、及び電気部品の製造方法 | |
CN101740910B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