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55597B - 儿童座椅 - Google Patents

儿童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55597B
CN105555597B CN201380079061.5A CN201380079061A CN105555597B CN 105555597 B CN105555597 B CN 105555597B CN 201380079061 A CN201380079061 A CN 201380079061A CN 105555597 B CN105555597 B CN 1055555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child
belt
rotatio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90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55597A (zh
Inventor
西田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mb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i Corp filed Critical Comb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55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555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555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555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60N2/2875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inclinable, as a whole or parti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60N2/2803Adaptations for seat belts
    • B60N2/2818Adaptations for seat belts characterised by guiding means for children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60N2/2821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having a seat and a base part
    • B60N2/2824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having a seat and a base part part of the base being supported by the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60N2/2851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provided with head-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60N2/2869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rotatable about a vertical axi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结构简单且廉价的方式对幼儿安全带进行固定的儿童座椅。所述儿童座椅具备:幼儿安全带(70),其一端上形成有环部(72);安装开口(31f),其形成有使幼儿安全带(70)的一端插穿的贯穿孔;固定棒(73),其为棒状,通过在使幼儿安全带(70)插穿安装开口(31f)的贯穿孔之后,使固定棒(73)插入到环部(72)中,从而防止幼儿安全带(70)的脱落。

Description

儿童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用座椅上的儿童座椅。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如下的儿童座椅(专利文献1),其在使婴幼儿乘坐轿车等时使用,并具有被安装在车辆(例如汽车)的座椅上的承受座、和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承受座上的座椅主体。
通常,为了将婴幼儿安全地约束在儿童座椅上而使儿童座椅具有相当于车辆的座椅所具备的座椅安全带的幼儿安全带。幼儿安全带被配置于儿童座椅的左右两方,且左右的幼儿安全带在婴幼儿的躯体正面处被结合在一起。左右的幼儿安全带从落座的婴幼儿的左右肩附近处起贯穿靠背部并向前方延伸,且被固定在朝向下方而贯穿了落座面的座椅主体的下方的部分处。作为幼儿安全带的固定方法而使用由板金形成的调节器。作为调节器的一个示例而在矩形的较薄的主体上并排形成有两个细长的长方形的开口。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128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由于这种调节器由板金形成,因此其表面积较大,从而为了将调节器与幼儿安全带一起进行固定而需要一定程度的空间。此外,由于由板金来形成,因此原材料费也并不廉价。因此,优选为能够以更加小型且廉价的方式来将幼儿安全带牢固地固定在座椅主体上。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廉价的能够对幼儿安全带进行固定的儿童座椅。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具备:幼儿安全带,其一端上形成有环部;安装部分,其形成有使该幼儿安全带的所述一端插穿的贯穿孔;固定部件,其为棒状,通过在使所述幼儿安全带插穿所述安装部分的所述贯穿孔之后,使所述固定部件插入到所述环部中,从而防止所述幼儿安全带的脱落。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方式,提供一种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承受座和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该承受座上的座椅主体,所述安装部分被设置在所述座椅主体上。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方式,提供一种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的横截面为圆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会取得能够以结构简单且廉价的方式来对幼儿安全带进行固定这一共通效果。
以下,根据附图和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记载而能够进一步理解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概要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儿童座椅整体的立体图。
图2为儿童座椅的朝向前方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儿童座椅的朝向后方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儿童座椅的承受座的立体图。
图5为图4的承受座的俯视图。
图6为儿童座椅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儿童座椅的座椅主体的底面的立体图。
图8为儿童座椅的卡合部及被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9为儿童座椅的通过横向中央的纵剖视图。
图10为儿童座椅的与横向中央相比靠左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1为儿童座椅的座椅主体的内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2为对儿童座椅的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3为对儿童座椅的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进行说明的其他图。
图14为对儿童座椅的倾斜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5为对儿童座椅的旋转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6为对儿童座椅的操作机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7为对儿童座椅的操作机构进行说明的其他图。
图18为对儿童座椅的操作机构进行说明的其他图。
图19为儿童座椅的背面的放大立体图。
图20为儿童座椅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的一部分的分解组装图。
图21为对儿童座椅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2为对儿童座椅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其他图。
图23为表示儿童座椅的最高位置的调节带的立体图。
图24为表示儿童座椅的最低位置的调节带的立体图。
图25为儿童座椅的背面的放大立体图。
图26为儿童座椅的背面板的立体图。
图27为幼儿安全带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28为图1的幼儿安全带的伸长状态的侧视图。
图29为图1的幼儿安全带的弯曲状态的侧视图。
图30为儿童座椅的幼儿安全带的主视图。
图31为儿童座椅的上部的立体图。
图32为儿童座椅的篷机构的旋转卡止机构的分解组装图。
图33为儿童座椅的支承腿的定位机构的立体图。
图34为图33的定位机构的与中央相比靠左的纵剖视图。
图35为图33的定位机构的通过中央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全部附图中,对相对应的结构要素标注共同的参照符号。
图1为概要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儿童座椅1整体的立体图,图2为儿童座椅1的朝向前方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为儿童座椅1的朝向后方的状态的立体图。
儿童座椅1具有儿童座椅主体10和以相对于儿童座椅主体10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于儿童座椅主体10上的支承腿100。儿童座椅主体10具有安装于车辆(例如汽车)的座椅上的承受座20、和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承受座20上的座椅主体30。此外,虽然儿童座椅1的包括落座面等在内的座椅主体30如图1所示被具有缓冲性的罩11所覆盖,但在其他的附图中,为了明确地表示结构而进行了省略。
在本说明书中,在各个结构部件的说明中,在将儿童座椅1设置于车辆座椅上的状态下,将车辆的行进方向前方规定为“前”,将与其相反的一侧规定为“后”。另外,将图1以及图2所示的座椅主体30的状态称为座椅主体30的“朝向前方的状态”,将图3所示的座椅主体30的状态称为座椅主体30的“朝向后方的状态”。特别是,在对座椅主体30进行说明时,有时将从落座的婴幼儿观察时的前方设为“前”,将与之相反的一侧设为“后”来进行说明。并且,“右”方以及“左”方是相对于“前”方而确定的。
座椅主体30通过后文叙述的旋转机构,从而能够在朝向前方的状态(图1以及图2)和朝向后方的状态(图3)之间,相对于承受座20而选择性地进行旋转。另外,座椅主体30通过后文叙述的倾斜机构,从而能够变更相对于承受座20的倾斜角度、即对多个倾斜位置进行选择而倾斜。
参照图4以及图5,对承受座20进行说明。图4为儿童座椅1的承受座20的立体图,图5为承受座20的俯视图。承受座20具有整体被形成为中空,并被装载于车辆座椅的座部上的基部21、和从基部21的后部起向上方延伸并且面对车辆座椅的背部的竖立部22。承受座20通过将硬质的塑料、例如聚丙烯按照每个上下半部分或左右半部分进行成型,且使这些构件嵌合而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为了收纳座椅主体30的下部,在基部21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椭圆形的开口、即主体接收开口23。在主体接收开口23的周边,沿着主体接收开口23的形状以环状而形成有向下方延伸预定长度的支承壁23a。在主体接收开口23周围的基部21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在基部21的上表面上且朝向中央而缓慢倾斜的接收支承面24。在接收支承面24的表面上,形成有按列配置的多个凸曲面状的突起24a。在主体接收开口23中、即基部21的底面的内侧,形成有从底面隆起的圆筒曲面25,且圆筒曲面25经由基部21的上表面的主体接收开口23而露出。
圆筒曲面25为,由中心轴线在左右方向、即横向上延伸的圆筒面的一部分构成的凹曲面,且与前端相比后端被配置在更靠上方(图9)。在圆筒曲面25中,儿童座椅1的通过横向中央的中央线H上,以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方式等间隔地形成有三个锁止孔25a。并且,在圆筒曲面25上,在从中央线H向横向偏移的左右的平行线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锁止槽25b。
在形成于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中间部并朝向前方倾斜的斜面22a上,形成有朝向内部空间贯穿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细长的引导槽22b。如后文所述,引导槽22b对上部连接杆43的前后方向上的滑动进行引导并且限制横向上的移动。另外,在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上部前面22c上形成有矩形的开口26(图3)。如后文所述,在承受座20的基部21的左右的后部、即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左右的下部,形成有在横向上突出的安全带卡合突起27。
参照图6以及图7,对座椅主体30进行说明。图6为儿童座椅1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儿童座椅1的座椅主体30的底面的立体图。
座椅主体30具有座椅下部31和从座椅下部31的后部向上方延伸的靠背部32。座椅主体30通过对硬质的塑料、例如聚丙烯进行一体成形而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座椅下部31的外观由朝向下方顶端变细的圆锥台部31a、和从圆锥台部31a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更小径的圆筒部31b形成。圆筒部31b的下端部被圆形的座椅底面33封闭。在座椅底面33的中央处形成有圆形开口33a,在座椅底面33的圆形开口33a的中心向左方偏移的线上,形成有两个圆形开口33b。
在靠背部32的前表面上,安装有左右朝向前方弯曲起到头枕的功能的头靠板60(图2)。如后文所述,头靠板60能够通过相对于靠背部32而在上下方向上滑动从而调节位置。此外,头靠板60通过对硬质的塑料、例如聚丙烯进行一体成形而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参照图6、图8、图9以及图10,对儿童座椅1的卡合部以及被卡合部进行说明。图8为儿童座椅1的卡合部以及被卡合部的立体图,图9为儿童座椅1的通过横向(左右方向)中央的纵剖视图,图10为儿童座椅1的与横向中央相比靠左的放大纵剖视图。
在座椅主体30的下表面、即座椅底面33的外侧面上,作为被卡合部而一体地安装有圆盘状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直径d大于圆筒部31b的直径。特别是参照图10时,在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下表面的外周边缘附近形成有环状的卡合槽40a。在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卡合槽40a上,作为卡合部而从下方卡合有下部连接杆41的一端。即,下部连接杆41在其一个端部上具有朝向上方弯曲成钩状的卡合钩41a。此外,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是通过对硬质的塑料、例如聚丙烯进行一体成形而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下部连接杆41的另一个端部41b(图10)被连接于杆连接部件42的下部。杆连接部件42通过对例如聚甲醛等进行一体成形而被形成为与基部21的内部空间的后方上部的角部相适应的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9所示,在通过后文叙述的倾斜机构而将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配置在最后方的状态下,杆连接部件42与基部21的内壁抵接,并嵌合于内部空间的后方上部的角部。其结果为,在通过倾斜机构而使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移动至最后方的情况下,即在使座椅主体30以更直立的状态进行倾斜动作的情况下,杆连接部件42与基部21的内壁抵接,从而起到吸收座椅主体30移动时的冲击的缓冲部件的作用。另外,下部连接杆41以在该状态下不会与基部21的内壁干涉的方式,沿着内壁形状而弯曲形成。
在杆连接部件42的上部的左右,作为卡合部而连接有一对上部连接杆43。上部连接杆43的每一个经由形成于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引导槽22b而向外部突出(图10)。向外部突出的上部连接杆43的部分由向上方延伸的直线部分、从直线部分的顶端朝向前方弯曲的半圆部分、从半圆部分的顶端略微向下方延伸的直线部分形成。即,向外部突出的上部连接杆43的部分呈将字母“J”上下翻转这样的挂钩状。
在座椅主体30的圆锥台部31a的外侧的圆锥面上,作为被卡合部而安装有环状的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具有沿着其环状的形状而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引导壁44a。如图8所示,在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引导壁44a上,从上方卡合有上部连接杆43的各个顶端。另外,在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外周面的下部,形成有以环状而形成的凸曲面、即碰撞支承面44b。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通过对硬质的塑料、例如聚丙烯进行一体成形而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此外,对于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而言,为了在上部连接杆43和引导壁44a的卡合中对引导壁44a进行加强,也可以具有由碳素钢等金属形成的加强部件44c。加强部件44c可以跨及引导壁44a的整个圆周而配置,也可以如图6所示,以特别是在座椅主体30的朝向前方的状态以及朝向后方的状态下进行卡合的方式而配置。
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被环状的罩部件45从上方覆盖,以使得引导壁44a不会露出于外部(图6)。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能够在被罩部件45覆盖的同时进行旋转。在罩部件45上以上部连接杆43的各个顶端能够经由罩部件45而与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引导壁44a卡合的方式在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贯穿孔45a。另外,保护罩46从上方覆盖上部连接杆43,以使得上部连接杆43不会露出于外部。保护罩46被安装于罩部件45上。此外,在图10中,对于罩部件45以及保护罩46省略了图示。
罩部件45通过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等进行一体成形而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保护罩46通过对硬质的塑料、例如聚丙烯进行一体成形而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下部连接杆41以及上部连接杆43由碳素钢等金属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参照图6、图9、图10以及图11,对与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相关的内部机构进行详细说明。图11为儿童座椅1的座椅主体30的内部的放大立体图。座椅主体30的座椅下部31的上部被形成供婴幼儿落座的座部的座椅垫34覆盖,座椅垫34划分出其下方的内部空间35。
在座椅主体30的与座椅底面33的中央的圆形开口33a相对应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中央处,形成有相同直径的圆形开口40b(图6)。在座椅底面33的圆形开口33a以及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圆形开口40b中,从座椅主体30的内部空间35侧插入有圆柱状的倾斜锁止销50。从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倾斜锁止销50的前端,被插入到形成于承受座20的圆筒曲面25上的锁止孔25a的某一个中并卡合。
并且,在座椅主体30的与座椅底面33的两个圆形开口33b相对应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圆形开口40b的中心向左方偏移的线上,形成有两个圆形开口40c(图6)。在座椅底面33的两个圆形开口33b以及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两个圆形开口40c中,从座椅主体30的内部空间35侧插入有U字型的旋转锁止销51的各个顶端。从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旋转锁止销51的各个顶端被插入到形成于承受座20的圆筒曲面25上的锁止槽25b中的一方内并卡合。
因此,两个圆形开口33b对齐的线距座椅底面33的圆形开口33a的中心的偏移量以及两个圆形开口40c对齐的线距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圆形开口40b的中心的偏移量,与距形成于承受座20的圆筒曲面25的锁止槽25b的中央线H的偏移量被设定为相等。
如果特别参照图11时,则在座椅主体30的座椅底面33的内侧面、即内部空间35的底面上,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且具有矩形的横剖面的第一引导突起33c以及第二引导突起33d。第一引导突起33c被配置在右侧,第二引导突起33d被配置在左侧。第一引导突起33c以及第二引导突起33d朝向上方略微顶端变细。
在第一引导突起33c上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安装有第一销保持部件52,在第二引导突起33d上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安装有第二销保持部件53。即,在第一销保持部件52上形成有收纳第一引导突起33c的相对应的矩形开口,在第二销保持部件53上形成有收纳第二引导突起33d的相对应的矩形开口。第一销保持部件52对上述倾斜锁止销50进行保持,第二销保持部件53对上述旋转锁止销51进行保持。第一销保持部件52通过螺旋弹簧54a而向下方被施力,第二销保持部件53通过螺旋弹簧54b而向下方被施力。
在座椅主体30的座椅下部31的上表面的前方部分处安装有操作机构。操作机构具有操作台55。在操作台55上的右侧,作为第一操作部而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安装有对倾斜机构进行操作的倾斜操纵杆55a。另外,在操作台55上的左侧,作为第二操作部而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安装有对旋转机构进行操作的旋转操纵杆55b。第一销保持部件52经由向斜上方延伸的操作杆56a而与倾斜操纵杆55a连接。另外,第二销保持部件53经由向斜上方延伸的操作杆56b而与旋转操纵杆55b连接。
当向前方牵拉倾斜操纵杆55a时,经由操作杆56a而使第一销保持部件52沿着第一引导突起33c向上方滑动。由此,被第一销保持部件52保持的倾斜锁止销50也向上方移动,从而倾斜锁止销50的顶端与锁止孔25a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为,成为能够进行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的状态。
倾斜操纵杆55a通过对第一销保持部件52向下方施力的螺旋弹簧54a的作用力,经由操作杆56a而向后方位置被施力。因此,如果在倾斜动作后释放倾斜操纵杆55a,则倾斜操纵杆55a将通过螺旋弹簧54a的作用力而向后方位置恢复,且倾斜锁止销50的顶端也将再次被插入到锁止孔25a中。
另一方面,当向前方牵拉旋转操纵杆55b时,经由操作杆56b而使第二销保持部件53沿着第二引导突起33d向上方滑动。由此,被第二销保持部件53保持的旋转锁止销51也向上方移动,从而旋转锁止销51的各顶端与锁止槽25b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为,成为能够进行座椅主体30的旋转动作的状态。
旋转操纵杆55b通过对第二销保持部件53向下方施力的螺旋弹簧54b的作用力,从而经由操作杆56b而向后方位置被施力。因此,如果在旋转动作后释放旋转操纵杆55b,则旋转操纵杆55b将通过螺旋弹簧54b的作用力而向后方位置恢复,且旋转锁止销51的各个顶端也将再次被插入到锁止槽25b内。
参照图12以及图13,对儿童座椅1的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进行说明。图12为对儿童座椅1的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进行说明的图,图13为对儿童座椅1的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进行说明的其他图。在图12以及图13中模式化地图示了各个结构。
如上所述,座椅主体30具有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罩部件45。而且,经由杆连接部件42而被连接的下部连接杆41以及上部连接杆43在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和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之间卡合并连结。通过使一对上部连接杆43中的每一个分别贯穿承受座20的相对应的引导槽22b,并且使杆连接部件42与承受座20的斜面22a的内侧面抵接,从而使下部连接杆41以及上部连接杆43的前后方向上的滑动受到引导并且使横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
在图12中,座椅主体30处于与三个锁止孔25a中的后方的锁止孔25a相对应的倾斜位置处。即,座椅主体30通过使从座椅主体30起经由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而向下方突出的倾斜锁止销50与锁止孔25a卡合,从而固定了倾斜位置。
并且,座椅主体30的座椅下部31的外表面被承受座20的接收支承面24支承,以承受婴幼儿落座时的负载。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和承受座20的圆筒曲面25以略微分离的方式而配置。座椅下部31的上述外表面在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中,在承受座20的接收支承面24上滑动并被支承。另外,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在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中,与承受座20的圆筒曲面25略微分离。换言之,座椅主体30的上述外表面以始终与接收支承面24抵接并被支承的方式而决定了大小及形状等,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以与圆筒曲面25略微分离的方式而决定了大小及形状等。
座椅主体30通过以点状而与形成在承受座20的接收支承面24上的凸曲面状的突起24a抵接,从而能够减少摩擦阻力并顺畅地进行滑动。
在该状态下,通过解除未图示的旋转锁止销51与锁止槽25b的卡合,从而能够进行围绕与倾斜锁止销50的中心轴线大致一致的旋转轴线R的座椅主体30的旋转运动。此外,倾斜锁止销50以及旋转锁止销51由碳素钢等金属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当使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而进行旋转时,被安装于座椅主体30上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将在使下部连接杆41的卡合钩41a卡合在环状的卡合槽40a中的状态下与座椅主体30一起进行旋转。此时,由于如上所述下部连接杆41的横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相对于承受座20而相对静止。因此,下部连接杆41的卡合钩41a卡合于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环状的卡合槽40a内并进行相对滑动。
另外,当使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而进行旋转时,被安装于座椅主体30上的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将在使上部连接杆43的各个顶端始终与圆筒状的引导壁44a始终卡合的状态下,与座椅主体30一起进行旋转。此时,上部连接杆43相对于承受座20而相对静止。因此,上部连接杆43的各个顶端在始终沿着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圆筒状的引导壁44a始终卡合的同时进行相对滑动。
覆盖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罩部件45以及上部连接杆43的保护罩46与上部连接杆43一同相对于承受座20而相对静止。即,罩部件45在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随着座椅主体30的旋转而旋转时,维持覆盖着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状态,罩部件45本身并不旋转。
图13图示了从图12所示的后方的倾斜位置起至前方的倾斜位置为止,使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而倾斜时的状态。即,从图12所示的状态起,解除倾斜锁止销50与后方的锁止孔25a的卡合,并使座椅主体30沿着接收支承面24而向前方滑动。然后,通过使倾斜锁止销50与前方的锁止孔25a卡合,从而固定了倾斜位置。
对座椅主体30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和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之间进行连结的下部连接杆41以及上部连接杆43,追随于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而沿着承受座20的引导槽22b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因此,虽然座椅主体30沿着承受座20进行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但经由杆连接部件42而被连接的下部连接杆41以及上部连接杆43将使座椅主体30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和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维持在始终卡合的状态、即维持与座椅主体3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连结。
此外,当然座椅主体30也可以处于与中央的锁止孔25a相对应的倾斜位置。即使在座椅主体30处于与中央的锁止孔25a相对应的倾斜位置以及与前方的锁止孔25a相对应的倾斜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围绕倾斜锁止销50的中心轴线即旋转轴线R的座椅主体30的旋转运动。
参照图14以及图15,对儿童座椅1的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进行说明。图14为对儿童座椅1的倾斜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14的(a)~(d)以时间序列而图示了倾斜动作。另外,另外,图15为对儿童座椅1的旋转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15的(a)~(d)以时间序列而图示了旋转动作。
在图14以及图15的各个图中,模式化地图示了三个锁止孔25a、两个锁止槽25b、倾斜锁止销50、旋转锁止销51、倾斜操纵杆55a、以及旋转操纵杆55b。另外,作为凹曲面的圆筒曲面25被模式化地图示为水平面。在图14以及图15的各个图中,将左侧设为儿童座椅1的前侧,将右侧设为儿童座椅1的后侧。另外,在图14以及图15的各个图中,上方的图以包括下方的图的X-X的剖视图的方式而模式化地图示了自上方的视点,下方的图以包括上方的图的线Y-Y、即沿着左侧的锁止槽25b的线的剖视图的方式而模式化地图示了自侧方的视点。
当对倾斜动作进行说明时,图14(a)为座椅主体30的朝向前方的状态,且为未操作倾斜操纵杆55a以及旋转操纵杆55b时的状态。倾斜锁止销50与三个之中的中央的锁止孔25a卡合,旋转锁止销51与左侧的锁止槽25b卡合。图14(b)图示了向前方牵拉了倾斜操纵杆55a时的状态,并图示了倾斜锁止销50向上方移动而与锁止孔25a的卡合被解除时的状态。
图14(c)图示了在保持向前方牵拉倾斜操纵杆55a的状态下,使座椅主体30向前方滑动时的状态。即,该动作为,使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而倾斜的倾斜动作。在倾斜动作的期间内,旋转锁止销51与锁止槽25b卡合。图14(d)为,在使座椅主体30向前方滑动之后、即倾斜之后,使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而被固定的动作。即,通过释放倾斜操纵杆55a,从而使倾斜操纵杆55a向后方位置恢复,倾斜锁止销50插入到前方的锁止孔25a中并卡合。
当对旋转动作进行说明时,图15(a)为座椅主体30的朝向前方的状态,且为未操作倾斜操纵杆55a以及旋转操纵杆55b时的状态。倾斜锁止销50与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三个之中的中央的锁止孔25a卡合,旋转锁止销51与左侧的锁止槽25b卡合。图15(b)图示了向前方牵拉旋转操纵杆55b时的状态,并图示了旋转锁止销51向上方移动而与锁止槽25b的卡合被解除时的状态。
图15(c)图示了在保持向前方牵拉倾斜操纵杆55a的状态下,使座椅主体30围绕倾斜锁止销50的旋转轴线R旋转180度时的状态。即,该动作为,使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进行旋转,并将座椅主体30从朝向前方的状态起向朝向后方的状态变更的旋转动作。在旋转动作的期间内,倾斜锁止销50与锁止孔25a卡合。图15(d)为,在使座椅主体30旋转之后,使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而被固定的动作。即,通过释放旋转操纵杆55b,从而旋转操纵杆55b向后方位置恢复,且旋转锁止销51被插入到另一个锁止槽25b中并卡合。
如果对于儿童座椅1的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进行总结,则在儿童座椅1中,作为卡合部而具有承受座20,作为与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而具有座椅主体30,所述承受座20具有下部连接杆41以及上部连接杆43的承受座20,所述座椅主体30具有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以及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在变更座椅主体30的倾斜位置以及旋转座椅主体30时,维持卡合部与被卡合部之间的卡合。即,这些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始终固定。因此,儿童座椅1与具有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的现有的儿童座椅相比,能够通过部件数量较少且部件小型化了的简单的机构,而与相对于承受座20的座椅主体30的旋转位置无关地使座椅主体倾斜。
另外,由于在儿童座椅1中的下部、即座椅下部31以及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下部配置有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因此在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时以及旋转动作时,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而被稳定地支承,其结果为,能够稳定地进行操作。另外,由于在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下部配置有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因此能够自由地利用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上部。
并且,由于在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时以及旋转动作时,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并不露出于外部,因此不会出现夹到手指等的情况因而安全性优异,另外,外观性也良好。
另外,由于在儿童座椅1中,倾斜锁止销50以及旋转锁止销51各自被形成为分体部件并且独立地进行操作,因此与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儿童座椅那样根据单一的锁止销的突出量而选择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简单的机构而可靠且稳定地进行操作。并且,由于无需根据所需的操作而实施突出量的变更,因此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儿童座椅相比,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的各个部件的加工精度及组装精度要求不严,其结果为,能够降低部件成本及制造成本。
此外,在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的期间内,只要能够维持承受座20与座椅主体30之间的卡合,则能够任意地构成卡合部以及被卡合部。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承受座20仅具有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和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中的某一方,而座椅主体30具有相对应的下部连接杆41和上部连接杆43中的一方。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可以不是圆盘状,而是环状或多边形形状。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和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也可以与座椅主体30一体形成。
作为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和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之间的连结部件,下部连接杆41、杆连接部件42以及上部连接杆43可以一体形成。并且,虽然下部连接杆41、杆连接部件42以及上部连接杆43在座椅主体30的儿童座椅1的后方、即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侧与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以及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卡合,但只要能够进行与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相对应的前后运动,则也可以为其他的配置。
虽然在承受座20的圆筒曲面25上形成有三个锁止孔25a,但也可以是两个或四个以上。即,与锁止孔25a的数量相对应的倾斜位置可以被设定为任意的数量,这些位置也可以不是等间隔。另外,虽然在承受座20的圆筒曲面25上与中央线H平行地形成有一对锁止槽25b,但是也可以形成相对于中央线H成任意的角度,例如呈正交的锁止槽。即,除座椅主体30的朝向前方的状态以及朝向后方的状态以外,还可以设为婴幼儿朝向横侧的朝向横侧状态。在该朝向横侧状态下,通过在横向上设置多个锁止孔,从而也能够进行倾斜动作。
然而,如上所述,在儿童座椅1中,通过牵拉倾斜操纵杆55a从而能够使座椅主体30倾斜,通过牵拉旋转操纵杆55b从而能够使座椅主体30旋转。假设能够同时实施这些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时,座椅主体30将描绘出复杂且不可预测的轨迹,从而存在与操作者碰撞的可能性。因此,儿童座椅1被构成为,无法同时实施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
参照图16至图18,对倾斜操纵杆55a以及旋转操纵杆55b的操作机构进行说明。图16为对儿童座椅1的操作机构进行说明的图,图17为对儿童座椅1的操作机构进行说明的其他图,图18为对儿童座椅1的操作机构进行说明的其他图。在图16至图18中,上方为座椅主体30的后方,下方为座椅主体30的前方。
操作开关57为厚板状的部件,且被形成为具有弯曲的侧面的形状、例如月牙形或者飞镖形。操作开关57在其中央部分处通过固定销57a而以能够绕固定销57a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操作台55上。在操作开关57的两端部分的弯曲的外侧、即后侧的侧面上,朝向座椅主体30的前方形成有向外侧延展的抵接面57b。此外,由于操作开关57被倾斜操纵杆55a以及旋转操纵杆55b从上方覆盖,因此无法从外部被目视确认。
操作杆56a通过杆保持部件58a而被连结于倾斜操纵杆55a,操作杆56b通过杆保持部件58b而被连结于旋转操纵杆55b。即,操作杆56a的端部向上方弯折、即在图中与纸面垂直地向近前方向弯折,相对应的被形成为L字型的杆保持部件58a从上方嵌合、即在图中与纸面垂直地从近前方向嵌合从而被连结。杆保持部件58b也为同样情况。此外,杆保持部件58a以及杆保持部件58b也可以分别与倾斜操纵杆55a以及旋转操纵杆55b一体形成。
接下来,对操作开关57的动作进行说明。当从图16所示的操作机构的状态起,向前方、即图中的下方牵拉倾斜操纵杆55a时,杆保持部件58a将与操作杆56a一起向前方移动。此时,杆保持部件58a的顶端、即顶端部分首先与操作开关57的抵接面57b抵接,使操作开关57围绕固定销57a旋转。当继续牵拉倾斜操纵杆55a时,如图17所示,倾斜操纵杆55a与操作台55的止动部55c抵接从而停止。
在该状态下,旋转的操作开关57的抵接面57b与杆保持部件58a的侧面抵接,并且另一个杆保持部件58b的顶端、即前端部分首先与操作开关57的另一个抵接面57b抵接。因此,旋转操纵杆55b的移动通过杆保持部件58b的顶端与操作开关57的抵接面57b抵接而被阻止。换言之,以在旋转的操作开关57的抵接面57b与杆保持部件58a的侧面抵接的状态下,另一个杆保持部件58b的顶端部分与操作开关57的另一个抵接面57b抵接的方式,而决定了操作开关57的月牙形或者飞镖形的形状。
在牵拉了倾斜操纵杆55a的状态(图17)下,无法牵拉旋转操纵杆55b,反之,在牵拉了旋转操纵杆55b的状态(图18)下,无法牵拉倾斜操纵杆55a。当之前被牵拉了的倾斜操纵杆55a或者旋转操纵杆55b的一方返回至初始的位置时,倾斜操纵杆55a或者旋转操纵杆55b能够向前方牵拉。因此,根据这种操作机构,能够通过简单的机构而防止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同时动作的情况,即能够安全地实现二者择一的操作。
另外,在儿童座椅1中,由于能够仅通过牵拉倾斜操纵杆55a或者旋转操纵杆55b来实施用于进行座椅主体30的倾斜以及旋转的操作,因此能够实现单手的操作,从而能够自由地使用另一只手。另外,即使用单手来操作操作机构,也能够稳定地进行操作。
此外,如上所述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牵拉倾斜操纵杆55a或者旋转操纵杆55b中的一方,即使不使杆保持部件58a滑动至操作开关57与杆保持部件58a的侧面抵接,但在杆保持部件58a的顶端使操作开关57旋转的时刻,也限制倾斜操纵杆55a或者旋转操纵杆55b中的另一个的滑动。即,操作开关57也可以为单纯的矩形的部件等。此外,具有上述操作开关57的操作机构不仅能够应用于儿童座椅的领域,还能够应用于存在安全地实现二者择一的操作的要求的其他领域。
然而,如果特别参照图3时,则如上所述,在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上部形成有矩形的开口26。即,在儿童座椅1中,通过将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配置在座椅下部31以及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下部,从而能够在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上部形成开口26。能够将开口26作为搬运儿童座椅1时的把手来利用。
另外,在开口26中,如图4所示,能够搭载具有各种功能的机构或者装置90。由此,承受座20能够具有支承座椅主体30的功能以外的功能。特别是在座椅主体30的朝向后方的状态下,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例如,搭载照相机来拍摄静止画面或动画,从而使保护者等能够经由移动电话或汽车导航系统等来观察落座的婴幼儿的情况。另外,也可以搭载屏幕,从而使婴幼儿能够欣赏影像。并且,也可以搭载扬声器,从而使婴幼儿能够欣赏声音。并且,也可以搭载风扇或空调装置、照明装置等。并且,也可以搭载通过等离子体放电等而向空气中释放等离子的等离子产生装置。根据这种等离子产生装置,能够期待获得空气的消毒、除尘、杀菌、有机物分解以及除臭的空气清洁效果、或以婴幼儿及保护者的头发或肌肤的护理作为对象的头发护理以及面部护理的效果等。另外,为了能够容易地更换这些装置等,也可以经由安装件来搭载这些装置等。
为了使用搭载于开口26的电气设备,可以在承受座20的内部配置能够更换的电池、或者也可以利用车辆的点烟器插座以作为电源。为了使从电池或点烟器插座等电源到电气设备的电源电缆不会干涉到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从而优选以通过儿童座椅1的下面以及背面的方式进行布线、或以通过承受座20的内部的方式进行布线。
此外,当然开口26可以为矩形以外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圆形。另外,开口26可以朝向后方贯穿也可以仅为凹部。并且,上述这种开口26不仅能够应用于能够进行相对于承受座的座椅主体的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的类型的儿童座椅,还能够应用于座椅主体被固定于承受座上的类型、座椅主体以能够相对于承受座装卸的方式而安装的类型。
然而,对于儿童座椅而言,从在碰撞时保护婴幼儿不受作用于车辆的冲击的目的出发,要求较高的耐冲击性能。耐冲击性能通过刚刚碰撞之后的相对于车辆的座椅的儿童座椅的位移量、因基于刚刚碰撞之后的位移的反作用而引起的不规则的儿童座椅的运动的位移量等来验证。为了实现较高的耐冲击性能,优选使儿童座椅牢固地固定于车辆的座椅上。儿童座椅的固定通常使用车辆的座椅所具备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座椅安全带。车辆的座椅所具备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座椅具有安全带、具备插入有座椅安全带的舌板的舌片、能够扣合脱开舌板的扣环。
对此参照图4,如上所述,儿童座椅1在承受座20的基部21的左右的后部形成有安全带卡合突起27。安全带卡合突起27被配置在,在将承受座20安装于车辆的座椅的状态下,从后方侧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舌片或者扣环91卡合的位置。换言之,安全带卡合突起27跨及某一程度的长度而形成,以便能够根据车型不同而应对不同舌片或者扣环91的位置。此外,安全带卡合突起27只要能够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舌片或者扣环91卡合,则也可以设为槽状的安全带卡合槽。
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舌片或者扣环91通常配置在车辆的座椅的座面附近,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座椅安全带相比刚性较高。因此,通过使这种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舌片或者扣环91与形成于儿童座椅1的承受座20、特别是承受座20的下部的安全带卡合突起27或者安全带卡合槽卡合,从而能够牢固地固定承受座20。其结果为,能够实现较高的耐冲击性能。
此外,优选为,安全带卡合突起27或者安全带卡合槽被形成为,使供舌片或者扣环91卡合的、承受座20以及安全带卡合突起27之间的凹部或者安全带卡合槽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形成锐角,以使得舌片或者扣环91不会错位或脱落而是更可靠地卡合。另外,安全带卡合突起27或者安全带卡合槽也可以不与舌片或者扣环91卡合,而是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座椅安全带卡合。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固定儿童座椅1的承受座20的下部,也能够与现有的儿童座椅相比更牢固地进行固定。并且,安全带卡合突起27也可以与承受座20形成为分体部件。
上述这种安全带卡合突起27或者安全带卡合槽不仅能够应用于能够进行相对于承受座的座椅主体的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的类型的儿童座椅,还能够应用于座椅主体被固定于承受座上的类型、座椅主体以能够相对于承受座装卸的方式而安装的类型。
儿童座椅1为了抑制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的位移量并实现更高的耐冲击性能,具有对于冲击的多个支承点。即,例如在车辆从正面与物体碰撞的情况下,儿童座椅1整体受到前方向上的惯性力。此时,承受座20通过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而被固定,与之相对,座椅主体30未通过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而被固定。因此,虽然座椅主体30欲向前方位移,但在支承点处座椅主体30与承受座20抵接并被支承,从而抑制了座椅主体30的位移量。
对此参照图10,在儿童座椅1中,如上所述,通过上部连接杆43的各个顶端与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卡合,从而形成支承点A。即,在因车辆的碰撞而使儿童座椅1整体受到前方向上的惯性力的情况下,在被直接固定于车辆的座椅上的承受座20侧所配置的上部连接杆43的各个顶端朝向后方对配置在座椅主体30侧的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进行支承。其结果为,在车辆与物体碰撞的情况下,抑制了相对于承受座20的座椅主体30向前方的位移。
同样地,被安装于座椅主体30的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碰撞支承面44b、和承受座20的顶端部内侧的支承壁面28a形成了支承点B。另外,被安装于座椅主体30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环状的上表面40d(图8)、和形成承受座20的主体接收开口23的支承壁23a的下端部形成了支承点C。在图10中,支承点C为,承受座20的支承壁23a的下端部中的特别是后端部分以及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上表面40d的后端部分。
支承点C根据座椅主体30的倾斜位置也可以为,承受座20的环状的支承壁23a的下端部中的左右部分以及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上表面40d的左右部分。即,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直径被形成为大于承受座20的主体接收开口23的横向上的宽度L(图5),以使得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上表面40d在任意一个倾斜位置处均与承受座20的支承壁23a的下端部构成支承点C。由此,在儿童座椅1中,防止了收纳于主体接收开口23中的座椅主体30从承受座20脱落的情况。
通过儿童座椅1具有支承点A、B、C,从而抑制了特别是相对于承受座20的座椅主体30的位移,即,抑制了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向前方的移动。其结果为,能够实现更高的耐冲击性能。另外,由于支承点A、B、C被配置在儿童座椅1的座椅下部31以及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下部,因此承受座20能够更稳定地对座椅主体30进行支承。另外,承受座20通过利用多个支承点A、B、C来支承座椅主体30,从而使冲击被分散,因此能够将形成承受座20以及座椅主体30的材料从金属等变更为更轻的树脂等,从而还能够降低成本。
此外,承受座20和座椅主体30无需始终在支承点处抵接,也可以采用略微分离而仅在碰撞时抵接的方式。另外,儿童座椅1可以被构成为仅具有一个支承点A,也可以被构成为具有支承点A、B以及C中的两个支承点,还可以被构成为具有三个支承点A、B以及C。另外,用于实现较高的耐冲击性能的支承点并不现定于上述三个部分。即,与承受座20抵接的座椅主体30的部分可以在包括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在内的前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还包括与这些前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相比靠下方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在内的下方部分处任意地构成。
参照图19至图22,对幼儿安全带70(图1)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图19为儿童座椅1的背面的放大立体图,图20为儿童座椅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的一部分的分解组装图,图21为对儿童座椅1的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图,图22为对儿童座椅1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另一图。此外,在图19中,后文叙述的背面板68省略图示。
在儿童座椅1中,为了相对于儿童座椅1而安全地对婴幼儿进行约束,具有与车辆的座椅所具备的座椅安全带相对应的宽度较大的幼儿安全带70。幼儿安全带70分别被配置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前表面的左右处,并且在婴幼儿的躯体正面处左右的幼儿安全带70被结合在一起。因此,幼儿安全带70从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后方贯穿靠背部32而向前方延伸,且贯穿落座面、即座椅下部31而向下方延伸,并在座椅下部31的下方的部分处被固定。
从座椅主体30的落座面到幼儿安全带70所贯穿的靠背部32的部分的位置、即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需要根据婴幼儿的坐高来调节。因此,在儿童座椅1中,为了适当地调节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而具有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
因此,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即高度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开口36。这些开口36隔着靠背部32的中央的支柱部37以左右对称的方式而形成,并在高度方向上跨及作为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所需的范围而形成。经由这些开口36,被配置在靠背部32的前表面上的包括上述头靠板60在内的移动部61以能够相对于靠背部32在高度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而被安装。
移动部61具有:头靠板60,其被配置在靠背部32的前表面上;旋转支承部件62,其被配置在靠背部32的背面上,并经由靠背部32的两个开口36而被安装在头靠板60上;第一卡合部件63,其被安装在旋转支承部件62上;第二卡合部件64,其被安装在第一卡合部件63上。此外,在图20中,旋转支承部件62、第一卡合部件63以及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靠背部32以及头靠板60,为了明确化而略微放大图示。另外,由于头靠板60经由槽开口60a而对幼儿安全带70进行保持,因此构成了安全带保持部件,但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部件来进行保持。
在头靠板60上,为了插入幼儿安全带70,在与靠背部32的两个开口36分别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具有与开口36大致相同的宽度的两个槽开口60a。在槽开口60a的各自的上方且头靠板60的中央附近,形成有经由靠背部32的开口36而向后方突出的安装部60b。在槽开口60a的各自的下方且头靠板60的中央附近,形成有经由靠背部32的开口36而向后方突出的梁状的被卡合梁60c。在被卡合梁60c的各自的顶端处,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卡合孔60d。
在靠左的槽开口60a的左侧以及靠右的槽开口60a的右侧,形成有经由靠背部32的开口36向后方突出、并在高度方向上延展的平板状的支承板60e。在支承板60e上形成有收纳后文叙述的圆柱状的卡合棒65的凹部60f。此外,在槽开口60a各自的更下方形成有两个通气开口60g,所述两个通气开口60g与头靠板60的高度位置无关而始终朝向开口36的各个开口开放。
旋转支承部件62具有壳体62a、从壳体62a向上方突出的矩形平板状的保护壁62b、从壳体62a向后方突出的平板状的第一旋钮62c。壳体62a通过安装于通过靠背部32的各自的开口36而突出的头靠板60的安装部60b(图19),从而与头靠板60和旋转支承部件62一体地安装。此时,在头靠板60和旋转支承部件62之间配置有靠背部32的支柱部37。保护壁62b防止在操作移动部61时操作者的手接触到座椅主体30的支柱部37的情况。
第一卡合部件63具有箱状的主体部件63a。在主体部件63a的背面上形成有矩形的开口63b。主体部件63a的上部以第一卡合部件63能够围绕在横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方式而被安装于旋转支承部件62的壳体62a上。另外,在主体部件63a的下部,分别朝向左右外侧而延伸有筒状的卡合棒65。卡合棒65具有在其内部横跨左右而插入的用于加强的加强棒65a。加强棒65a由碳素钢等金属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靠背部32的背面,在支柱部37、靠左的开口36的左侧以及靠右的开口36的右侧形成有被卡合曲面部38。被卡合曲面部38具有在横向上排列且在高度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凹曲面的结构,所述凹曲面包括在横向上延伸的圆筒面的一部分且入口被形成得较大以便容易收纳凹曲面圆柱状的卡合棒65。
通过使第一卡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与被卡合曲面部38的任意的横向一列的凹曲面卡合,从而能够相对于靠背部32而将头靠板60调节成任意的高度位置。此时,与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的第一卡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还被收纳于和第一卡合部件63一起在高度方向上滑动的头靠板60的支承板60e的凹部60f内。另外,第一卡合部件63在旋转支承部件62的内部,通过一体形成的左右的扭簧63c而在卡合棒65与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的旋转方向上被施力。
第二卡合部件64为,能够在第一卡合部件63的主体部件63a的内部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板状的部件,并通过螺旋弹簧64a而向下方被施力。在第二卡合部件64的下端部处,在左右形成有从第一卡合部件63的主体部件63a向下方突出的一对卡合销66。卡合销66的各个卡合销通过被插入到从头靠板60经由开口36而突出的被卡合梁60c的卡合孔60d中,从而与头靠板60卡合。另外,第二卡合部件64具有经由第一卡合部件63的矩形的开口63b而向后方突出的平板状的第二旋钮64b。
参照图21对调节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的操作进行说明。图21如上所述,为对儿童座椅1的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图,且为座椅主体30、即移动部61的通过宽度方向中央的大致纵剖视图。首先,同时抓住旋转支承部件62的第一旋钮62c和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向第一旋钮62c的方向朝上方提拉第二旋钮64b(图21(a))。即,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该动作例如通过如下方式而实施,即,将大拇指放在第一旋钮62c的上表面上,使食指以及中指与第二旋钮64b的下表面接触并向上方提拉。通过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而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从而使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合销66、和头靠板60的被卡合梁60c的卡合孔60d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为,第一卡合部件63成为能够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进行旋转的状态(图21(b))。
并且,当继续进行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的动作时,第一卡合部件63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而旋转。由此,第一卡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和靠背部32的背面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为,头靠板60成为能够相对于靠背部32而在高度方向上滑动的状态(图21(c))。在该状态下,通过使槽开口60a中插穿有幼儿安全带70的头靠板60相对于靠背部32而在高度方向上滑动,从而能使将幼儿安全带70滑动至所需的高度。
这里,在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从而解除卡合销66的卡合的状态下,当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而使第一卡合部件63旋转时,限制了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的滑动。对此参照图22进行说明。图22如上所述,为对儿童座椅1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其他的图,且为包含第二卡合部件64的侧面的纵剖视图。在图22中,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以及第二卡合部件64以外的部件省略图示。
当参照图22时,在第二卡合部件64的侧面形成有卡止突起64c(参照图20),在旋转支承部件62的壳体62a的内部形成有卡止凹部62d。从图22(a)的状态起,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而向上方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图22(b)),然后,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而使第一卡合部件63旋转。由此,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止突起64卡合于旋转支承部件62的卡止凹部62d(图22(c))。其结果为,限制了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的滑动。
因此,即使假设在该状态下使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的提拉力较弱,但由于螺旋弹簧64a的作用力,卡合销66也不会再次突出。换言之,在向上方滑动后的第二卡合部件64被安全地构成为,只要不处于第一卡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与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的状态下,则第二卡合部件64不会恢复到初始的位置。
在使幼儿安全带70滑动至所需的高度后,为了在该高度处固定幼儿安全带70,从而只需相反地实施上述一系列动作即可。即,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而使第一卡合部件63旋转,以使第一卡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与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由此,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止突起64c以及旋转支承部件62的卡止凹部62d之间的卡合被解除。然后,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而使第二卡合部件64向下方滑动,从而使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合销66与头靠板60的被卡合梁60c的卡合孔60d卡合。由于这些动作被扭簧63c以及螺旋弹簧64a施力而辅助,因此能够轻松地实施。
由于上述的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具有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头靠板60的卡合、和第一卡合部件63相对于靠背部32的卡合这两个卡合,因此即使假设对儿童座椅1整体均被施加了冲击,也不会出现两个卡合脱开的情况。即,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头靠板60的卡合解除通过朝向上方的移动而实施,而第一卡合部件63相对于靠背部32的卡合解除通过旋转方向、即远离靠背部32的方向上的移动而实施。因此,为了解除这些卡合而所需的力的方向大致正交。
除此以外,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头靠板60的卡合解除、以及第一卡合部件63相对于靠背部32的卡合解除通过提拉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的一系列连续的动作而实施。即,通过始终对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施加相同的朝向上方的力,能够解除两阶段的卡合。因此,上述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以不易出现意外的卡合解除而容易实施所预期的卡合解除的方式而构成。
另外,由于在将支柱部37保留在靠背部32的中央的同时使被卡合曲面部38被形成在靠背部32的中央,因此靠背部32的强度被维持。另外,由于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凹曲面以在高度方向上对齐成三列的方式而形成,因此防止了第一卡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并非与横向一列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凹曲面卡合,而是与相互高度不同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凹曲面卡合的情况。
此外,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即移动机构只要能够通过参照图21所说明的那种动作而进行操作,则能够任意地构成。即,移动机构只要成为如下结构,则能够任意地构成,所述结构为,滑动方向与施加于第二卡合部件的力的方向平行,首先通过第二卡合部件的滑动来解除卡合,然后通过第一卡合部件的旋转来解除卡合,从而成为能够滑动状态。另外,上述的高度调节机构不仅能够应用于儿童座椅的领域,还能够应用于存在安全地实现移动机构的操作这种要求的其他领域。
然而,对于幼儿安全带70而言,在通过上述的高度调节机构,根据婴幼儿的坐高而适当地对高度进行了调节之后,需要根据婴幼儿的体型而适当地对幼儿安全带70的收紧程度、即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长度进行调节。
参照图23以及图24参照,对使用了调节带75的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的调节进行说明。图23为表示儿童座椅1的最高位置的调节带75的立体图,图24为表示儿童座椅1的最低位置的调节带75的立体图。图23以及图24为从下方观察儿童座椅1的座椅主体30时的立体图。
左右的幼儿安全带70住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后侧连接在一起,因此,由一条安全带构成。另外,幼儿安全带70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后侧,与一条宽度较宽的调节带75的一端连结。即,调节带75的一端折回,与折回近前的部分重叠并被缝合。其结果为,在调节带75的一端形成有环部75a。在环部75a之中插入有幼儿安全带70。因此,调节带75的环部75a构成了与幼儿安全带70的连结部。调节带75通过对车辆的座椅安全带中通常所使用的材料、例如聚酯纤维进行编织而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调节带75沿着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向下方延伸,从形成在座椅主体30的下端部附近、即座椅下部31的圆筒部31b的后侧面的下部的开口31c(参照图7)进入到内部空间35内。然后,当参照图9进行说明时,进入到座椅主体30的内部空间35内的调节带75,通过形成在内部空间35的底面上并朝向上方突出的安全带支承突起33e而弯曲成锐角并朝向上方延伸至座椅垫34的下表面附近。
然后,调节带75在内部空间35内朝向前方相对于座椅底面33而平行地延伸之后,从形成在座椅下部31的圆筒部31b的前侧面的上部的开口31d(参照图7)而向内部空间35伸出。然后,调节带75从形成在座椅下部31的圆锥台部31a的前侧面的开口31e朝向座椅下部31的上方延伸。然后,调节带75经由配置在操作机构的操作台55的后方的安全带调节器76而向座椅主体30的前方延伸(图1),所述操作机构安装在座椅下部31的上表面的前方部分处。
安全带调节器76能够通过公知的机构进行调节带75的锁止和解除。当通过安全带调节器76而锁止调节带75时,无法相对于安全带调节器76而使调节带7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当安全带调节器76的锁止被解除时,能够相对于安全带调节器76而使调节带7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接下来,对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调节进行说明。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调节在解除了安全带调节器76的锁止的状态下实施。在欲增长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向前方或上方拉伸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幼儿安全带70而增长。最终,能够拉伸幼儿安全带70直至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后侧没有多余的部分为止。此时,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为最大,与幼儿安全带70连结的调节带75的环部75a处于最高位置(图23)。
调节带75的最高位置是指,环部75a位于与插入有幼儿安全带70的头靠板60的形成有槽开口60a的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因此,调节带75的最高位置根据由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所调节的高度而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在欲缩短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向前方拉伸向座椅主体30的前方延伸的调节带75的部分(图1)而缩短。最终,能够拉伸调节带75直至与幼儿安全带70连结的调节带75的环部75a配置在座椅下部31的开口31c附近为止。此时,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为最短,与幼儿安全带70连结的调节带75的环部75a处于最低位置(图24)。
调节带75的最低位置是指,环部75a位于座椅下部31的开口31c附近的位置。因此,调节带75的最低位置被固定在座椅下部31的开口31c的位置。
由此,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调节通过拉伸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幼儿安全带70或者向座椅主体30的前方延伸的调节带75的部分而实施,由此,能够调节与婴幼儿的体型相对应的幼儿安全带70的系紧状况。
在儿童座椅1中,调节带75延伸至形成在座椅主体30的后侧的下端部附近、即座椅下部31的圆筒部31b的后侧面的下部的开口31c处,并进入到内部空间35内。然后,调节带75通过安全带支承突起33e而弯曲成锐角并朝向上方延伸。因此,调节带75并非经由最短路径而朝向安全带调节器76,而是形成于迂回的路径上。因此,在儿童座椅1中,通过将调节带75的最低位置配置在与现有的儿童座椅相比靠下方的座椅主体30的下端部附近,从而将调节带75的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之间的距离确保为更长。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扩大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调节的范围。
此外,为了顺畅地进行调节带75的调节,也可以在与座椅主体30相接的部分、例如开口31c的上部配置滑轮。另外,也可以设为不经过调节带75座椅主体30的内部而是经过其外部、即座椅主体30的下表面。
另外,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上,安装有背面板(线束面板)68。图25为儿童座椅1的背面的放大立体图,图26为儿童座椅1的背面板68的立体图。背面板68发挥如下作用,即,对配置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后侧的多余的幼儿安全带70以及调节带75以使之不会形成妨碍的方式进行覆盖,并将其收纳在靠背部23的背面。另外,背面板68发挥如下的作用,即,覆盖移动部61的一部分、以及形成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开口36的两侧的被卡合曲面部38以使其不会露出。
背面板68如图9的纵剖视图所示,以在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跨及高度方向而延伸的方式而配置,并以嵌合于座椅主体30上的方式而被安装。背面板68具有板上部68a和板下部68b。背面板68例如由聚丙烯等的树脂材料通过射出成形而一体形成以使之具有挠性。特别是,背面板68的板上部68a与板下部68b的边界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被形成为薄壁,从而形成能够在不破损的情况下反复弯曲的铰链68c。然而,背面板68也可以省略铰链68c并通过其挠性而使其弯曲。此外,幼儿安全带70以及调节带75被收纳在座椅主体30与背面板68之间的收纳空间68d(图9)内。
背面板68的上端部与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卡合,通过解除该卡合,并以铰链68c为中心使板上部68a朝向后方弯曲,从而能够开放座椅主体30与背面板68之间的收纳空间68d。即,能够使背面板68局部远离靠背部32。例如,在调节配置在座椅主体30的背面侧的幼儿安全带70的多余部分时等,能够使背面板68的板上部68a弯曲,从而开放以易于实施作业。
另外,在背面板68的板上部68a,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跨及高度方向而形成有开口68e。开口68e的宽度大于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支柱部37的宽度。因此,靠背部32的两个开口36经由背面板68的开口68e而局部露出。其结果为,能够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前后方向上,通过靠背部32的两个开口36以及头靠板60的通气开口60g(图20)而确保通气性,以使得落座的婴幼儿不会感到不适。并且,通过在背面板68上形成开口68e,从而能够在安装了背面板68的状态下对移动部61进行操作。即,能够经由背面板68的开口68e而到达旋转支承部件62的第一旋钮62c以及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处。
参照图27至图29对幼儿安全带70进行说明。图27为幼儿安全带7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28为图1的幼儿安全带70的伸长状态的侧视图,图29为图1的幼儿安全带70的弯曲状态的侧视图。
被用于儿童座椅1的幼儿安全带70以使具有挠性且呈安全带状的多个条带71、例如两个条带71a、71b重叠的方式而形成。条带71a、71b各自通过对车辆的座椅安全带中的通常所使用的材料、例如聚酯纤维进行编织而形成。条带71a、71b沿着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线、例如两根线71c而被缝合。
当使幼儿安全带70弯曲时,在释放使其弯曲的力之后,仍克服重力而维持弯曲状态。即,当使重叠的条带71弯曲时,弯曲的内侧的条带71a的曲率半径小于弯曲的外侧的条带71b的曲率半径。由于该曲率半径的不同,在对置的内侧的条带71a的外侧的面和外侧的条带71b的内侧的面之间在弯曲的圆周方向上,例如在条带71的长度方向上伸长,从而产生偏差。然后,当释放使其弯曲的力时,幼儿安全带70的伸长了的外侧的条带71b欲恢复至初始状态,但内侧的条带71a的外侧的面和外侧的条带71的内侧的面由于摩擦阻力而被卡止。其结果为,变形了的幼儿安全带70即使在释放了使其变形的力之后仍克服重力而维持形状。
因此,即使保护者解除幼儿安全带70而使婴幼儿从儿童座椅上下来之后,幼儿安全带70仍克服重力而维持形状,因此不会成为之后再次使婴幼儿落座时的妨碍。并且,条带71a、71b由聚酯纤维等的柔软的材料形成,因此婴幼儿或保护者即使接触或碰撞到幼儿安全带70也是安全的。
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以在使幼儿安全带70变形时,在两个条带71a、71b之间产生更大的偏差的方式,松弛地缝合条带71a、71b。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幼儿安全带70不通过摩擦阻力,而是通过将能够维持变形后的形状的金属丝或金属板等插入到内部,从而维持形状。另外,可以采用使幼儿安全带70整体以上述方式而维持形状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局部性地维持形状的结构。并且,也可以在与婴幼儿抵接的幼儿安全带70的部分处,卷绕具有缓冲性的幼儿安全带罩77(图1)。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相对于幼儿安全带罩77以上述方式而维持形状的结构。并且,上述幼儿安全带70不仅能够应用于儿童座椅的领域中,还能够应用于存在克服重力而维持形状的安全带的需求的其他领域中。
参照图7以及图30对幼儿安全带70向座椅主体30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图30为儿童座椅1的幼儿安全带70的主视图。特别是,图30所示的幼儿安全带70为,在其一端处安装有通过结合机构而与左右的幼儿安全带70结合的结合部78(图1),并且被配置在婴幼儿的大腿之间的、大腿安全带的幼儿安全带70。在向座椅主体30安装的安装方法中,左右的幼儿安全带70和大腿安全带的幼儿安全带70都是相同的。从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延伸的幼儿安全带70以及大腿安全带的幼儿安全带70,如上所述朝向下方贯穿座椅下部31并在座椅主体30的下方的部分处被固定。因此,如图7所示,在座椅下部31,作为用于使幼儿安全带70贯穿并安装的安装部分,在左右及前后形成有矩形的贯穿孔安装开口31f。
另外,构成贯穿座椅主体30的座椅下部31的幼儿安全带70的条带71的顶端折回,与折回的近前部分重叠并被缝合在一起。其结果为,在幼儿安全带70的顶端形成有被形成为环状的环部72。
然后,将圆柱状的固定棒73插入到贯穿座椅主体30的座椅下部31的幼儿安全带70的环部72中。固定棒73由碳素钢等金属例如通过切断圆棒的原材料而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固定棒73被形成为大于幼儿安全带70所贯穿的座椅下部31的安装开口31f。即,圆柱状的固定棒73的长度大于矩形的安装开口31f的横向尺寸,固定棒73的直径大于安装开口31f的纵向尺寸。因此,在将固定帮73插入到幼儿安全带70的环部72中的状态下,幼儿安全带70不会与座椅主体30脱开。插入到幼儿安全带70的环部72中的固定棒73通过形成在座椅主体30的安装开口31f附近的卡合爪31g而被按扣式地嵌合并被固定。
由于幼儿安全带70通过固定棒73的按扣式的嵌合而被可靠地固定,因此不会出现向座椅主体30的下方垂下而成为妨碍的情况。此外,固定棒73只要为棒状则也可以不为圆柱状、即不为圆形的横剖面。固定棒73可以构成为具有例如四边形以及六边形等的多边形的横剖面。
通过从棒状的原材料切出固定幼儿安全带70的固定棒73,从而能够使原材料费以及加工费非常廉价。另外,由于固定棒73的构造简单,因此强度也很优异。并且,由于相对于使用了固定棒73的座椅主体30的幼儿安全带70的固定为单纯按扣式地嵌合,因此安装作业也很简易。
参照图31以及图32对篷机构80进行说明。图31为儿童座椅1的上部的立体图,图32为儿童座椅1的篷机构80的旋转卡止机构81的分解组装图。
篷机构80被安装在头靠板60上,篷机构80整体随着头靠板60的上下方向上的滑动而滑动。篷机构80具有旋转卡止机构81、覆盖婴幼儿的头上的篷(未图示)、成为支承篷的骨架的一个固定篷支柱82和第一可动篷支柱83以及第二可动篷支柱84。旋转卡止机构81具有安装在头靠板60的弯曲的左右的部分上的一对支柱支承部件85、一对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一对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
固定篷支柱82的两端部被固定安装于左右的支柱支承部件85上。第一可动篷支柱83的两端部以能够通过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而阶段性地旋转、即能够卡止于阶段性的旋转位置的方式,而被安装在左右的支柱支承部件85上。第二可动篷支柱84的两端部以能够通过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而阶段性地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左右的支柱支承部件85上。
因此,第一可动篷支柱83以及第二可动篷支柱84整体能够围绕横向延伸的旋转轴线而向前方或后方阶段性地旋转。因此,能够使篷向前方展开、或向后方折叠。此外,第一可动篷支柱83与第二可动篷支柱84相比能够旋转的旋转角较大,因此能够与第二可动篷支柱84相比更向前方展开。
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具有被形成为圆形的第一旋转端部86a。另外,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具有被形成为与第一旋转端部86a相同直径的圆形的第二旋转端部87a。支柱支承部件85具有被形成为与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第一旋转端部86a以及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的第二旋转端部87a相同直径的圆形的旋转支承部85a。在旋转支承部85a的中央形成有通过U字型的槽而划分出的弹性梁85b。
在支柱支承部件85的弹性梁85b的外侧面配置有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第一旋转端部86a,在支柱支承部件85的弹性梁85b的内侧面配置有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的第二旋转端部87a。弹性梁85b、第一旋转端部86a、第二旋转端部87a通过在各自的中心插入有旋转销88,从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结合。
在与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第一旋转端部86a的旋转中心同心的圆周上,形成有凹曲面状的两个卡止凹部86b。同样地,在与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的第二旋转端部87a的旋转中心同心的圆周上,形成有凹曲面状的两个卡止凹部(未图示)。另外,在对置的支柱支承部件85的旋转支承部85a的外侧面上,在与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旋转中心同心的圆周上且遍及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旋转范围与卡止凹部86b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与卡止凹部86b卡止的凸曲面状的多个卡止凸部85c(未图示)。同样地,在对置的支柱支承部件85的旋转支承部85a的内侧面上,在与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的旋转中心同心的圆周上且遍及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的旋转范围与卡止凹部87b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与卡止凹部87b卡止的凸曲面状的多个卡止凸部85c。
当为了展开或折叠篷,而使第一可动篷支柱83相对于支柱支承部件85略微旋转时,由此将使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卡止凹部86b与支柱支承部件85的卡止凸部85c的卡止被暂时解除。即,支柱支承部件85的卡止凸部85c被配置在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邻接的卡止凹部86b之间,而支柱支承部件85的旋转支承部85a以及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第一旋转端部86a之间略微分离。在该状态下,通过与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第一旋转端部86a连结的支柱支承部件85的弹性梁85b的弹力,从而使支柱支承部件85的旋转支承部85a和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第一旋转端部86a向接近的方向被施力。
然后,当使第一可动篷支柱83相对于支柱支承部件85继续旋转时,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卡止凹部86b将与在旋转方向上邻接的支柱支承部件85的卡止凸部85c卡止并处于稳定。支柱支承部件85的弹性梁85b的作用力也有助于此稳定的卡止。另一方面,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卡止凹部86b与支柱支承部件85的卡止凸部85c的卡止被解除的状态为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在第一可动篷支柱83的旋转动作时,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能够以卡止凹部86b与在旋转方向上邻接的支柱支承部件85的卡止凸部85c卡止并稳定的方式,实现阶段性的旋转、即在阶段性的旋转位置处的卡止。
此外,第二可动篷支柱84相对于支柱支承部件85的旋转与上述的第一可动篷支柱83相对于支柱支承部件85的旋转相同。因此,在第二可动篷支柱84的旋转动作时,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能够以卡止凹部与在旋转方向上邻接的支柱支承部件85的卡止凸部85c卡止并稳定的方式,实现阶段性的旋转。
由于上述篷机构80能够与头靠板60一起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因此能够根据落座的婴幼儿的坐高,并通过简单的操作来实施高度调节。另外,由于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卡止凹部86b以及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的卡止凹部被形成为凹曲面状,并且与这些构件卡止的支柱支承部件85的卡止凸部85c被形成为凸曲面状,因此能够非常顺畅地进行卡止以及解除。因此,能够如下的旋转卡止机构,其尽管是由零件数量较少的简单的机构而构成,但也能够在不需要润滑油的情况下顺畅地进行旋转及卡止。
此外,也可以采用省略第一可动篷支柱83以及第二可动篷支柱84中的某一方的结构。由此,在将儿童座椅产品化时,能够简单地示出每个产品模型的不同。另外,也可以在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卡止凹部86b以及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上形成卡止凸部,而在支柱支承部件85上形成卡止凹部。另外,卡止凸部以及卡止凹部的数量可以任意地选择。并且,卡止凸部以及卡止凹部在能够进行该卡止以及解除的范围内,可以为任意的形状。
参照图33至图35对支承腿100的定位机构110进行说明。图33为儿童座椅1的支承腿100的定位机构110的立体图,图34为图33的定位机构110的与中央相比靠左的纵剖视图,图35为图33的定位机构110的通过中央的纵剖视图。此外,在图33中,为了明确定位机构110的内部结构,一部分的部件仅图示了其轮郭。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支承腿100延伸至对安装有儿童座椅主体10的车辆的座椅进行支承的车辆的地面,并从下方对儿童座椅主体10、即承受座20的前方部分进行支承。支承腿100具有在长度方向上伸缩自如的脚部101、和被安装在脚部101上并决定脚部101的长度的定位机构110。
脚部101具有被安装在承受座20上的第一筒状部件102、和被配置在第一筒状部件102的下方的第二筒状部件103。第二筒状部件103的上部被插入到第一筒状部件102的下部内,通过对插入量进行调节,从而能够调节脚部101的长度。在第一筒状部件102上,形成有供后文叙述的固定部件117插入的一个贯穿孔102a。另外,在第二筒状部件103上,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而配置,并供固定部件117选择性地插入的多个贯穿孔103a(图2)。
定位机构110具有壳体113、滑块114、脚部操作杆115,所述壳体113被安装在第一筒状部件102的下部,并具备第一壳体半体111以及第二壳体半体112。第一壳体半体111从第一筒状部件102的前方安装,第二壳体半体112从第一筒状部件102的后方安装。即,第一壳体半体111以及第二壳体半体112以从前后夹着第一筒状部件102的方式嵌合,并被安装在第一筒状部件102上。
在第一壳体半体111侧的壳体113内,以能够在与脚部10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即与贯穿壳体113内的脚部101分离的方向和接近的方向之间滑动的方式而配置有滑块114。即,在第一壳体半体111侧的壳体113内,形成有用于引导滑块114的滑动的多个引导壁111a。在第一壳体半体111的前面的内壁111b上,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中空的凸部111c,在凸部111c周围配置有螺旋弹簧116。
在滑块114的上部,形成有收纳第一壳体半体111的凸部111c以及螺旋弹簧116的凹部114a。另外,在滑块114的凹部114a内,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柱状的引导突起114b(图35)。即,在滑块114中,在其上部的凹部114a内收纳第一壳体半体111的凸部111c以及螺旋弹簧116,并且滑块114的引导突起114b被插入到中空的凸部111c内。另外,在滑块114的上部的左右形成有突起114c(图34)。并且,在滑块114的下部安装有向后方突出的分体部件的固定部件117(图35)。固定部件117也可以与滑块114一体形成。
在脚部操作杆115的一端形成有配置在壳体的外部的作为操作部的操作引板115a,在脚部操作杆115的另一端形成有一对连结部115b,所述一对连结部115b被配置在壳体113的内部并且与滑块114的左右的突起114c连结。在连结部115b的每一个连结部上形成有长孔115c,相对应的滑块114的突起114c被配置在该长孔115c中。在脚部操作杆115的中间部的左右分别形成有圆筒状的旋转支承突起115d。脚部操作杆115通过利用左右的旋转支承突起115d而被安装在壳体113内,从而能够围绕在横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
在将定位机构110安装于脚部101的状态下,滑块114通过螺旋弹簧116而向脚部101的方向被施力。因此,固定部件117被插入到第一筒状部件102的贯穿孔102a以及第二筒状部件103的某一个贯穿孔103a中,从而限制了第二筒状部件103相对于第一筒状部件102的滑动。此外,第一筒状部件102、第二筒状部件103以及固定部件117由碳素钢等金属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对脚部101的长度进行调节时,首先,通过以向上方抬起的方式、即向上方对脚部操作杆115的操作引板115a进行操作,从而绕旋转支承突起115d的旋转轴线旋转。该动作例如通过如下方式而实施,即,利用从上方向下方伸展的右手而抓住定位机构110的上方的第一筒状部件102,利用该右手的大拇指以从下方勾住的方式而向上方抬起操作引板115a。并且,当继续进行使脚部操作杆115的操作引板115a旋转的动作时,通过旋转运动而使操作引板115a向脚部101的方向移动。
伴随于这种操作引板115a的旋转运动,脚部操作杆115的另一端的连结部115b向远离脚部101的方向进行旋转运动。通过连结部115b的旋转运动,从而滑块114向远离脚部101的方向沿着引导壁111a而滑动。即,脚部操作杆115的连结部115b进行旋转运动,与之相对,滑块114的移动通过引导壁111a而被限制在滑动方向上。但是,滑块114的左右的突起114c根据相对应的连结部115b的旋转位置而在长孔115c内移动,从而在不会阻碍连结部115b的旋转运动的情况下,将连结部115b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滑块114的滑动运动。换言之,以顺畅地实施该运动的转换的方式,确定连结部115b的长孔115c的形状。
通过滑块114向远离脚部101的方向滑动,从而与滑块114一体安装的固定部件117从第一筒状部件102的贯穿孔102a以及第二筒状部件103的贯穿孔103a中被拔出,由此能够进行脚部101的长度调节。此时,右手抓握第一筒状部件102,左手能够自由地使用。
然后,例如通过使用左手而使第二筒状部件103相对于第一筒状部件102进行滑动,从而将脚部101调节为所需的长度,使第一筒状部件102的贯穿孔102a和第二筒状部件103中的某一个贯穿孔103a对齐。当在该状态下,释放施加于脚部操作杆115的操作引板115a的力时,通过螺旋弹簧116的作用力而使滑块114向脚部101的方向滑动。其结果为,脚部操作杆115的固定部件117被插入到第一筒状部件102的贯穿孔102a以及第二筒状部件103的贯穿孔103a中并且脚部操作杆115的操作引板115a恢复到初始的位置。即,滑块114能够在固定脚部101的伸缩的固定位置、和解除固定的解除位置之间滑动。
如果对支承腿100的定位机构110进行总结,则当向操作引板115a接近脚部101的方向旋转脚部操作杆115时,连结部115b将向远离脚部10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滑块114滑动至解除位置。另一方面,当向操作引板115a远离脚部101的方向旋转脚部操作杆115时,连结部115b将向接近脚部10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滑块114滑动至固定位置。
对于上述定位机构110而言,由于能够通过一只手来实施脚部101的一端的抓握和滑块114向解除位置的滑动,因此能够自由地使用另一只手,因此能够在抓握脚部101的另一端的同时通过简单的操作来实施脚部101的长度调节。另外,由于为了调节脚部101的长度,首先必须向上方操作脚部操作杆115的操作引板115a,因此即使假设婴幼儿从上方踩踏脚部操作杆115的操作引板115a,也不会出现滑块114意外地成为解除位置的情况。
此外,虽然适当地提到了主要的部件的材质,但并未提及的部件的材质主要通过对聚丙烯或聚甲醛等树脂材料进行一体成形而形成。然而,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材料或制造方法。
虽然根据特定的实施方式而对本发明进行了详述,但是本领域工作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以及主旨的前提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正等。
符号说明
1 儿童座椅;
10 儿童座椅主体;
20 承受座;
30 座椅主体;
31f 安装开口;
70 幼儿安全带;
72 环部;
73 固定棒。

Claims (2)

1.一种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具备:
幼儿安全带,其一端上形成有环部;
安装部分,其形成有使该幼儿安全带的所述一端插穿的贯穿孔;
固定部件,其为棒状,
通过在使所述幼儿安全带插穿所述安装部分的所述贯穿孔之后,使所述固定部件插入到所述环部中并将所述固定部件用形成于所述贯穿孔附近的卡合爪按扣式地固定,从而防止所述幼儿安全带的脱落,
还具备承受座和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该承受座上的座椅主体,
所述安装部分被设置在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下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的横截面为圆形。
CN201380079061.5A 2013-08-23 2013-08-23 儿童座椅 Active CN1055555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72629 WO2015025434A1 (ja) 2013-08-23 2013-08-23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55597A CN105555597A (zh) 2016-05-04
CN105555597B true CN105555597B (zh) 2020-10-30

Family

ID=52483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9061.5A Active CN105555597B (zh) 2013-08-23 2013-08-23 儿童座椅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6278967B2 (zh)
KR (1) KR102111615B1 (zh)
CN (1) CN105555597B (zh)
HK (1) HK1218905A1 (zh)
TW (1) TWI656047B (zh)
WO (1) WO20150254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07548A (ja) * 2015-06-23 2017-0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後席状況表示制御装置
TWI586300B (zh) * 2015-09-17 2017-06-11 中華學校財團法人中華科技大學 可同時改變座高、座面深度與傾斜角之座椅
CN206501742U (zh) * 2017-01-23 2017-09-19 麦克英孚(宁波)婴童用品有限公司 安全座椅旋转机构
ES2804178T3 (es) * 2017-09-06 2021-02-04 Britax Roemer Kindersicherheit Gmbh Asiento de seguridad para niños con mecanismo de ajuste de la altura del reposacabezas
JP2022548856A (ja) * 2019-09-12 2022-11-22 ワンダーランド スイツァーランド アーゲー 回転式シートを備えたチャイルドレストレイント
CN114801919A (zh) * 2021-01-29 2022-07-29 宝钜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婴儿载具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70168A2 (en) * 2000-06-26 2002-01-09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Child seat anchoring structure
CN1382602A (zh) * 2001-04-05 2002-12-04 康贝株式会社 儿童安全座椅
JP2005193808A (ja) * 2004-01-08 2005-07-21 Tokai Rika Co Ltd 乗員拘束用ウエビングの係止構造
US20050225138A1 (en) * 2004-03-26 2005-10-13 Faurecia Vehicle seat backrest suitable for allowing the attachment of a child seat and vehicle seat comprising such a backrest
CN1876433A (zh) * 2005-06-06 2006-12-13 康贝株式会社 儿童座椅、物品的透气部构造、物品的外罩及儿童用物品
CN101224717A (zh) * 2007-01-15 2008-07-23 康贝株式会社 儿童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2325A (en) * 1990-07-20 1992-01-21 Century Products Company Harness adjustment mechanism
JPH10181399A (ja) * 1996-12-27 1998-07-07 T S Tec Kk バンド端末の固定構造
JP4672170B2 (ja) * 2001-04-05 2011-04-20 コンビ株式会社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US7644986B2 (en) * 2006-03-09 2010-01-12 Skjp Holdings, Llc Child restraint device with energy absorbing regions
JP5306727B2 (ja) 2008-07-02 2013-10-02 コンビ株式会社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70168A2 (en) * 2000-06-26 2002-01-09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Child seat anchoring structure
CN1382602A (zh) * 2001-04-05 2002-12-04 康贝株式会社 儿童安全座椅
JP2005193808A (ja) * 2004-01-08 2005-07-21 Tokai Rika Co Ltd 乗員拘束用ウエビングの係止構造
US20050225138A1 (en) * 2004-03-26 2005-10-13 Faurecia Vehicle seat backrest suitable for allowing the attachment of a child seat and vehicle seat comprising such a backrest
CN1876433A (zh) * 2005-06-06 2006-12-13 康贝株式会社 儿童座椅、物品的透气部构造、物品的外罩及儿童用物品
CN101224717A (zh) * 2007-01-15 2008-07-23 康贝株式会社 儿童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55597A (zh) 2016-05-04
TWI656047B (zh) 2019-04-11
JPWO2015025434A1 (ja) 2017-03-02
KR20160045705A (ko) 2016-04-27
TW201520094A (zh) 2015-06-01
WO2015025434A1 (ja) 2015-02-26
KR102111615B1 (ko) 2020-05-15
HK1218905A1 (zh) 2017-03-17
JP6278967B2 (ja) 2018-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03270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CN105555597B (zh) 儿童座椅
JP6278638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6203267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3186995U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3186998U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6203269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CN105492248B (zh) 儿童座椅
JP3187966U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6462570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のサポートレッグ及びサポートレッグを備えた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6203268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JP3186996U (ja) ベル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1890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