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43148B - 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43148B
CN105543148B CN201610078807.6A CN201610078807A CN105543148B CN 105543148 B CN105543148 B CN 105543148B CN 201610078807 A CN201610078807 A CN 201610078807A CN 105543148 B CN105543148 B CN 1055431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anobacterial bloom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concentration
rhodopseudomonas
bl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7880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43148A (zh
Inventor
秦伯强
高光
张运林
朱广伟
汤祥明
吴挺峰
董百丽
许海
邓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61007880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4314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43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431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431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431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培育高密度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光合细菌的方法,从发生蓝藻水华水体获取蓝藻水华并适当浓缩,使得浓缩后的蓝藻水华体系的总氮浓度在230‑2010 mg/L,总磷浓度在35‑350 mg/L;置于开敞有光环境的透光容器中,维持浓缩后的蓝藻水华体系在20‑42℃下持续曝气,形成有氧区域与厌氧区域的共存,直至高密度光合细菌的生成。该方法可将蓝藻水华转化为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可促进水体营养物质的无害化处理及利用,加速水体营养物质的转换,可直接用于处理蓝藻水华,并且形成的光合细菌可直接用于养殖业或污水净化。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体微生物的培育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光合细菌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是地球上出现最早、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的总称,是一类能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产氧光合作用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其中一群含有菌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内膜多样、以硫化物或硫酸盐或者其他物质作为电子供体的光能异养型细菌被称为紫色细菌。紫色细菌是光合细菌中的一大类,近年来在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方面应用较多。紫色细菌因含有不同类型的类胡萝卜素,细胞培养液能呈现紫色、红色、橙褐色、黄褐色等。紫色细菌主要包括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其在微生物分类中属于原核生物界,光能营养型原核生物门,红色光合细菌纲,红螺菌目,其易经诱导产生广泛的适应酶,因而对处理某些有毒或人工合成化合物的污染具有应用潜力。光合细菌的特点是:能耐较低温度,即使冰冻也不会死亡;能耐较高的盐分浓度(20%);含丰富的蛋白质(65%)、维生素B族、类胡萝卜素及辅酶Q等,故可作为高营养的蛋白质饲料原料。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污水处理中有多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这些方面:(1)水质净化。富营养水体或者其他污水在施用光合细菌后,在水体底部缺氧的情况下,光合细菌能有效地将氨态氮、硫化氢和其他有害物质吸收,形成优势群落后还能抑制其他病原菌的生长,从而净化水质。(2)间接增氧作用。光合细菌生长繁殖时,不需要氧气,也不释放氧气,它是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耗氧因子而间接增加氧气。(3)作为培养浮游动物的饵料。光合细菌的菌体细胞营养丰富,是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的优质饵料,而轮虫、枝角类等是鱼类的优良的天然开口饵料。(4)可作饲料添加剂。光合细菌的菌体细胞营养丰富,并含有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质,可直接拌入饲料中投喂,除增加营养,降低饲料系数外,还可起到刺激动物免疫系统,增强消化和抗病能力,促进生长的作用。
目前,我国光合细菌的培养与生产有实验室内的小规模培养,也有室外条件下的大规模培养。在实验室内利用人工配制的培养液进行小规模的培养时,其培养液中需要添加多种成分,尤其是营养物质丰富的酵母膏或牛肉膏等,才能促成光合细菌的生长繁殖。也有一些单位能够大规模培养光合细菌,并形成光合细菌产品进行出售,但是培养液或者培养基技术一般是不公开的。而光合细菌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天然细菌,其容易在多种条件下自然地出现。
在我国富营养化严重并发生蓝藻水华的水体如太湖、滇池或者是高密度养殖的淡水池塘中,蓝藻水华一般被当作有害物质需要去除。由于蓝藻水华中蓝藻细胞破裂后可能释放蓝藻毒素,如果没有伴随一定的环保、安全的处理,蓝藻水华在高浓度堆积时还容易产生蓝藻水华腐烂时特有的恶臭味,并大量消耗水体溶氧,这对蓝藻水华的资源化利用形成了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蓝藻水华资源化利用,提供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光合细菌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光合细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从发生蓝藻水华的水体获取蓝藻水华,通过过滤浓缩后置于有自然光照的透光容器中;浓缩后的蓝藻水华体系在搅动均匀后的总氮浓度在200mg/L以上,总磷浓度在35-3mg/L。如果总氮浓度低于200mg/L,水体则易出现蓝藻的继续生长或其他藻类的生长而不利于蓝藻的腐烂及光合细菌的培养。而其中总磷浓度的水平是与总氮浓度相关的,总氮浓度高则总磷浓度也高,反之亦然。
S2、所述浓缩后的蓝藻水华体系在20-42℃下曝气至蓝藻水华腐烂降解,直至出现大量的呈现为暗红色的光合细菌;如果温度低于20℃则物质的降解速度会明显变慢,生成光合细菌所需的时间就会延长,如果温度高于42℃则会出现其他生物优势。
优选的,步骤S2中,利用曝气的方法对浓缩后蓝藻水华通气,以提高其中的氧气含量,并确保其中形成局部的有氧区域,形成有氧腐烂和厌氧腐烂共存。其中有氧区域的最高氧气浓度在6-15 mg/L,每个有氧区域的体积大小不定,有氧区域的分布密度为16-50个/m3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的方法生成的光合细菌在养殖业中的用途。本发明获得的光合细菌处理水产养殖用水或畜禽类排泄物处理,或者用于饲料添加剂,且能为浮游动物提供优质的天然饵料。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的方法形成的光合细菌在污水净化处理中的用途。
本发明将蓝藻水华进行适当的浓缩后,改变了其中总氮、总磷的浓度,并进行适当的曝气,有利于光合细菌的大量繁殖。光合细菌具有多种优良的功能,从而实现有害蓝藻水华的资源化利用,并保护了环境。同时,本发明能环保、安全地利用光合细菌降解蓝藻水华中的藻毒素,且不产生恶臭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目前我国水体普遍富营养的大背景下,蓝藻水华容易获取,原料成本低。
2、本发明为蓝藻水华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
3、本发明的培养方法无需在实验过程中接种光合细菌做菌种,也无需另外添加相关物质,且培养周期较短,大大节约了经济成本和时间。
4、本发明的方法可将蓝藻水华转化为光合细菌的培养基质进行光合细菌的大量培养,而不需要另外供应培养基质,可促进水体氮素、磷素的无害化处理及利用,加速水体营养物质的转换,可直接用于处理蓝藻水华,并且形成的高浓度光合细菌可直接用于处理养殖废水或者畜禽排泄物,也可作为浮游动物优质的天然饵料,还可直接用于污水净化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调整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在高温的7月从发生蓝藻水华的养殖水体中捞取蓝藻水华(优势种为蓝藻门微囊藻属),用100目的滤网过滤获得浓缩后的蓝藻水华,此时蓝藻水华呈浆状,简称为蓝藻浆,将其放置于玻璃温室中的玻璃缸中,玻璃缸总体积为70 L,高为40 cm。玻璃缸周边无遮光物,蓝藻浆的体积达到65 L。此时缸中处于悬浮态的混合物的总氮浓度为230 mg/L,总磷浓度为35 mg/L(总氮、总磷的测定参照《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中的碱性过硫酸钾联合消解法,然后使用分光光度法测量)。然后对缸中混合物进行曝气处理,曝气使用空气泵上连接气石的方式,缸中共放置1个圆柱形气石(气石直径3 cm,高6 cm),气石置于缸的底部,空气通过气石由缸底冒出至水华浆的表面形成气泡,气泡易在瞬间破裂。气泡形成的速度为10-20个/秒。于是,在空气通过缸底至表面的区域形成了1个垂直向的有氧区域。有氧区域的最高氧气浓度在6-15 mg/L,有氧区域的体积大小因曝气强度大小而定,每个有氧区域的体积大小不定,该缸中有氧区域的分布密度为16个/m3。进行实验的7月-9月期间,缸中混合物温度波动在25-40℃。保持对玻璃缸中每天24小时持续曝气。
曝气3天后,即可见缸中出现大量泡沫,蓝藻变黄且带些褐色,并出现些臭味。曝气10天后,蓝藻的腐烂更明显,蓝藻几乎全变成黄褐色,且带有有机质腐烂的臭味,并且有很多泡沫从缸中溢出。曝气20天后,水体显现褐色,并在玻璃缸内壁上出现了少量浅红色的附着细菌,此时利用微生物的高通量分析方法检测该附着细菌,其是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30天后,玻璃缸内壁的暗红色附着光合细菌越来越密集,褐色的腐烂蓝藻水华中也逐渐带些暗红色。50天后,玻璃缸内壁的暗红色附着光合细菌已经非常密实,附着厚度有约1 mm。至第70天时,玻璃缸内的腐烂蓝藻浆也逐渐由褐色变为棕红色,而后变为暗红色,从而实现了光合细菌的高浓度培育,光合细菌的浓度达到 1.6×1010 个/L。
实施例2
在高温的7月底从发生蓝藻水华(优势种为蓝藻门微囊藻属)的太湖获取蓝藻水华及原位水的混合物,用120目的滤网过滤获得浓缩后的蓝藻水华,此时蓝藻水华呈浆状,简称为蓝藻浆。将其转移至于湖边总体积为100 L的白塑料桶中,桶高80 cm。桶周边无遮光物。蓝藻浆的体积达到80 L。此时白塑料桶中处于悬浮态的混合物的总氮浓度为1005 mg/L,总磷浓度为169 mg/L。然后对桶中混合物进行曝气处理,曝气使用空气泵上连接气石的方式,桶中共放置2个气石(气石直径2.5 cm,高5 cm),气石置于桶的底部,空气通过气石由桶底冒出至水华浆的表面形成气泡,气泡易在瞬间破裂。气泡形成的速度为20-40个/秒。于是,在空气通过桶底至表面的区域形成有氧区域。有氧区域的最高氧气浓度在6-12 mg/L,有氧区域的体积大小因曝气强度大小而定,每个有氧区域的体积大小不定,有氧区域的分布密度为50个/m3。进行实验的7月-8月期间,桶中混合物温度波动在25-42℃。保持对桶中每天24小时持续曝气。
曝气3天后,即可见桶中出现大量泡沫,蓝藻变黄且带些褐色,并出现些臭味。曝气10天后,蓝藻的腐烂更明显,蓝藻几乎全变成黄褐色,且带有有机质腐烂的臭味,并且有很多泡沫从缸中溢出。曝气20天后,水体显现出褐色,并在桶内壁上出现了少量浅红色的附着细菌,此时利用微生物的高通量分析方法检测该附着细菌,其是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30天后,桶内壁的暗红色附着光合细菌越来越密集,褐色的腐烂蓝藻水华中也逐渐带些暗红色。50天后,桶内壁的暗红色附着光合细菌已经非常密实,附着厚度有约1 mm。至第70天时,桶内的腐烂蓝藻也逐渐变为暗红色,从而实现了光合细菌的高浓度培育,光合细菌的浓度达到2.2×1012个/L。
实施例3
在高温的8月从发生蓝藻水华的养殖水体中获取蓝藻水华(优势种为蓝藻门微囊藻属)及原位水的混合物,并用120目的滤网过滤获得浓缩后的蓝藻水华,此时蓝藻水华呈浆状,简称为蓝藻浆,将其放置于玻璃温室中总体积为130 L的有机玻璃柱中,该柱高100cm。柱周边无遮光物。浓缩蓝藻水华的体积达到120 L。此时柱中处于悬浮态的混合物的总氮浓度为895 mg/L,总磷浓度为120 mg/L。然后对柱中蓝藻水华进行曝气处理,曝气使用空气泵上连接气石的方式,柱中共放置3个圆柱形气石(气石直径3 cm,高6 cm),气石置于柱的底部,空气通过气石由柱底冒出至水华浆的表面形成气泡,气泡易在瞬间破裂。气泡形成的速度为20-40个/秒。于是,在空气通过柱底至表面的区域形成了2个垂直向的有氧区域。进行实验的8月-11月,柱中混合物温度波动在20-40℃。保持对柱中每天24小时持续曝气,有氧区域的最高氧气浓度在9-11 mg/L,每个有氧区域的体积大小不定,有氧区域的分布密度为24个/m3
曝气3天后,即可见柱中出现大量泡沫,蓝藻变黄且带些褐色,并出现些臭味。曝气10天后,蓝藻的腐烂更明显,蓝藻几乎全变成黄褐色,且带有有机质腐烂的臭味,并且有很多泡沫从缸中溢出。曝气20天后,水体显现出褐色,并在柱内壁上出现了少量浅红色的附着细菌,此时利用微生物的高通量分析方法检测该附着细菌,其是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30天后,柱内壁的暗红色附着光合细菌越来越密集,褐色的腐烂蓝藻水华中也逐渐带些暗红色。50天后,柱内壁的暗红色附着光合细菌已经非常密实,附着厚度有约1 mm。至第70天时,柱内的腐烂蓝藻浆也逐渐由褐色变为棕红色,而后变为暗红色。第70天时,光合细菌的浓度达到3.3×1010 个/L。第90天时,光合细菌的浓度达到5.0×1013 个/L。
实施例4
在高温的8月从发生蓝藻水华的养殖水体中获取蓝藻水华(优势种为蓝藻门微囊藻属)及原位水的混合物,并用200目的滤网过滤获得浓缩后的蓝藻水华,此时蓝藻水华呈稀浆状,简称为蓝藻浆,将其放置于玻璃温室中总体积为70 L的玻璃缸中,该缸高40 cm。缸周边无遮光物。浓缩蓝藻水华的体积达到60 L。此时缸中处于悬浮态的混合物的总氮浓度为140 mg/L,总磷浓度为19 mg/L。然后对缸中蓝藻水华进行曝气处理,曝气使用空气泵上连接气石的方式,缸中共放置1个圆柱形气石(气石直径3 cm,高6 cm),气石置于缸的底部,空气通过气石由缸底冒出至水华浆的表面形成气泡,气泡易在瞬间破裂。气泡形成的速度为10-20个/秒。于是,在空气通过缸底至表面的区域形成了1个垂直向的有氧区域。进行实验的8月-10月,缸中混合物温度波动在25-40℃。保持对缸中每天24小时持续曝气,有氧区域的最高氧气浓度在8-15 mg/L,有氧区域的体积大小因气流强度而变化,有氧区域的分布密度为16个/m3
曝气3天后,即可见缸中出现大量泡沫,蓝藻部分变黄,并出现些臭味。曝气10天后,部分蓝藻变黄但依然有部分蓝藻继续保持绿色,带有有机质腐烂的臭味,并且有形成的泡沫从缸中溢出。曝气20天后,部分蓝藻变黄但依然有部分蓝藻继续保持绿色,从而缸中呈现出黄绿色。30天后,缸内蓝藻水华浆反而变得很绿。随后,缸中蓝藻水华一直在曝气条件下维持很好的绿色,在显微镜下检查其中浮游植物情况,发现有绿藻门植物出现。
实施例5
在高温的8月从发生蓝藻水华的养殖水体中获取蓝藻水华(优势种为蓝藻门微囊藻属)及原位水的混合物,并用100目的滤网过滤获得浓缩后的蓝藻水华,此时蓝藻水华呈稀浆状,简称为蓝藻浆,将其放置于玻璃温室中总体积为70 L的玻璃缸中,该缸高40 cm。缸周边无遮光物。浓缩蓝藻水华的体积达到60 L。此时缸中处于悬浮态的混合物的总氮浓度为200 mg/L,总磷浓度为30 mg/L。然后对缸中蓝藻水华进行曝气处理,曝气使用空气泵上连接气石的方式,缸中共放置1个圆柱形气石(气石直径3 cm,高6 cm),气石置于缸的底部,空气通过气石由缸底冒出至水华浆的表面形成气泡,气泡易在瞬间破裂。气泡形成的速度为10-20个/秒。于是,在空气通过缸底至表面的区域形成了1个垂直向的有氧区域。进行实验的8月-10月,缸中混合物温度波动在25-40℃。保持对缸中每天24小时持续曝气,有氧区域的最高氧气浓度在9-11 mg/L,有氧区域的体积大小因气流强度而变化,有氧区域的分布密度为16个/m3
曝气3天后,即可见缸中出现大量泡沫,蓝藻变黄且带些褐色,并出现些臭味。曝气10天后,蓝藻的腐烂更明显,蓝藻几乎全变成黄褐色,且带有有机质腐烂的臭味,并且有很多泡沫从缸中溢出。曝气20天后,水体显现出褐色,并在缸内壁上出现了少量浅红色的附着细菌,此时利用微生物的高通量分析方法检测该附着细菌,其是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30天后,缸内壁的暗红色附着光合细菌越来越密集,蓝藻水华浆的颜色为褐色。50天后,缸内壁上布满了一薄层暗红色附着光合细菌,而水体中依然是褐色。至第70天时,缸内壁上的薄层暗红色附着光合细菌有斑块状脱落,而水体中依然是褐色,没有暗红色光合细菌大量生长。
实施例6
在高温的7月底从发生蓝藻水华(优势种为蓝藻门微囊藻属)的太湖获取蓝藻水华及原位水的混合物,用100目的滤网过滤获得浓缩后的蓝藻水华,此时蓝藻水华呈浆状,简称为蓝藻浆。为了进一步去除蓝藻浆中的水分,又采用100目滤网做成的大网袋盛装蓝藻浆,并将大网袋吊挂起来以沥干些其中水分,沥干的时间是24小时。后将进一步浓缩的蓝藻浆转移至于湖边总体积为100 L的白塑料桶中,桶高80 cm。桶周边无遮光物。蓝藻浆的体积达到80 L。此时白塑料桶中处于悬浮态的混合物的总氮浓度为2010 mg/L,总磷浓度为350mg/L。然后对桶中混合物进行曝气处理,曝气使用空气泵上连接气石的方式,桶中共放置4个气石(气石直径2.5 cm,高5 cm),气石置于桶的底部,空气通过气石由桶底冒出至水华浆的表面形成气泡,气泡易在瞬间破裂。气泡形成的速度为20-40个/秒。于是,在空气通过桶底至表面的区域形成有氧区域。有氧区域的最高氧气浓度在6-12 mg/L,有氧区域的体积大小因曝气强度大小而定。进行实验的7月-9月期间,桶中混合物温度波动在25-42℃,10-12月期间,环境温度低,对其利用300W的加热棒进行加热,桶中混合物温度波动在20-30℃。实验期间,桶中蓝藻浆因为曝气腐烂而产生许多泡沫,会从桶中溢出,可采取在桶边加防护措施,以将溢出的浆液返回到桶中,或不定期补充些蓝藻浆,以防蓝藻浆被风干,并进行防雨。保持对桶中每天24小时持续曝气。有氧区域的体积大小因气流强度而变化,有氧区域的分布密度为50个/m3
曝气3天后,即可见桶中出现大量泡沫,蓝藻变黄且带些褐色,并出现些臭味。曝气10天后,蓝藻的腐烂更明显,蓝藻几乎全变成黄褐色,且带有有机质腐烂的臭味,并且有很多泡沫从缸中溢出。曝气20天后,水体显现出褐色,并在桶内壁上出现了少量浅红色的附着细菌,此时利用微生物的高通量分析方法检测该附着细菌,其是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30天后,桶内壁的暗红色附着光合细菌越来越密集,褐色的腐烂蓝藻水华中也逐渐带些暗红色。50天后,桶内壁的暗红色附着光合细菌已经非常密实,附着厚度有约1 mm。至第70天时,桶内的腐烂蓝藻也逐渐变为暗红色,从而实现了光合细菌的高浓度培育,光合细菌的浓度达到6.3×1011个/L。随后,实验桶内光合细菌继续生长,至6个月时,光合细菌的浓度达到9.3×1014个/L。
实施例7
在高温的8月从发生蓝藻水华的养殖水体中获取蓝藻水华(优势种为蓝藻门微囊藻属)及原位水的混合物,并用50目的滤网过滤获得浓缩后的蓝藻水华,此时蓝藻水华呈浆状,简称为蓝藻浆。为了进一步去除蓝藻浆中的水分,又采用5个大网袋(是由50目滤网做成的)盛装蓝藻浆,并将大网袋吊挂起来以沥干些其中水分,沥干的时间是12个小时。后将沥干后的蓝藻浆放置于玻璃温室中总体积为130 L的有机玻璃柱中,该柱高100 cm。柱周边无遮光物。浓缩蓝藻水华的体积达到100 L。此时柱中处于悬浮态的混合物的总氮浓度为1600mg/L,总磷浓度为251 mg/L。然后对柱中蓝藻水华进行曝气处理,曝气使用空气泵上连接气石的方式,柱中共放置5个圆柱形气石(气石直径3 cm,高6 cm),气石置于柱的底部,空气通过气石由柱底冒出至水华浆的表面形成气泡,气泡易在瞬间破裂。气泡形成的速度为20-40个/秒。于是,在空气通过柱底至表面的区域形成了5个垂直向的有氧区域。进行实验的8月-11月,柱中混合物温度波动在20-40℃。保持对柱中每天24小时持续曝气,有氧区域的最高氧气浓度在7-12 mg/L,每个有氧区域的体积大小不定,有氧区域的分布密度为50个/m3
曝气3天后,即可见柱中出现大量泡沫,蓝藻变黄且带些褐色,并出现些臭味。曝气10天后,蓝藻的腐烂更明显,蓝藻几乎全变成黄褐色,且带有有机质腐烂的臭味,并且有很多泡沫从缸中溢出。曝气20天后,水体显现出褐色,并在柱内壁上出现了少量浅红色的附着细菌,此时利用微生物的高通量分析方法检测该附着细菌,其是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30天后,柱内壁的暗红色附着光合细菌越来越密集,褐色的腐烂蓝藻水华中也逐渐呈现棕色。50天后,柱内壁的暗红色附着光合细菌已经非常密实,附着厚度有约1 mm。至第70天时,柱内的腐烂蓝藻浆也逐渐由褐色变为棕红色,而后变为暗红色。第70天时,光合细菌的浓度达到3.0×1011 个/L。第100天时,光合细菌的浓度达到8.0×1013 个/L。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Claims (7)

1.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从发生蓝藻水华的水体获取蓝藻水华,对蓝藻水华作浓缩处理,并在浓缩后置于有自然光照的透光容器中;浓缩后的蓝藻水华体系在搅动均匀后的总氮浓度在200mg/L以上,总磷浓度在30mg/L以上;
S2、将所述浓缩后的蓝藻水华体系在20-42℃下持续曝气发酵,至蓝藻水华腐烂降解出现暗红色的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光合细菌,曝气发酵时间为20天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蓝藻水华的浓缩处理方法具体为采用50-200目的滤网过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透光容器材质为普通玻璃、有机玻璃、透明塑料或其他透光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后的蓝藻水华体系在搅动均匀后的总氮浓度在230-2010 mg/L,总磷浓度在35-350 mg/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利用曝气的方法对浓缩后的蓝藻水华通气增氧,曝气使用空气泵上连接气石的方式,透光容器中放置气石,气石置于透光容器的底部,在空气通过容器底至表面的区域形成垂直有氧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曝气增氧形成局部有氧区域,有氧区域的最高氧气浓度在6-15 mg/L,每个有氧区域的体积大小不一,有氧区域的分布密度为16-50个/m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曝气发酵时间为50天-6个月。
CN201610078807.6A 2016-02-04 2016-02-04 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 Active CN1055431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78807.6A CN105543148B (zh) 2016-02-04 2016-02-04 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78807.6A CN105543148B (zh) 2016-02-04 2016-02-04 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43148A CN105543148A (zh) 2016-05-04
CN105543148B true CN105543148B (zh) 2019-03-29

Family

ID=55822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78807.6A Active CN105543148B (zh) 2016-02-04 2016-02-04 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431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07687B (zh) * 2016-06-23 2020-02-18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利用水华藻类为基质培养光合细菌的方法
CN106282056A (zh) * 2016-08-12 2017-01-0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一种利用餐饮垃圾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
CN106754385B (zh) * 2016-12-01 2020-05-0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利用蓝藻水华为原料培育小球藻属浮游植物的方法
CN111019867A (zh) * 2019-12-30 2020-04-17 沧州市方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培育治理河道的细菌的培养基
CN115094007A (zh) * 2022-07-19 2022-09-2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利用蓝藻水华培养光合细菌的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88360A (zh) * 2014-12-03 2015-03-04 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降氨氮能力的光合细菌的筛选方法
CN105112338A (zh) * 2015-09-17 2015-12-0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利用湖泊蓝藻水华培养浮游绿藻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88360A (zh) * 2014-12-03 2015-03-04 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降氨氮能力的光合细菌的筛选方法
CN105112338A (zh) * 2015-09-17 2015-12-0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利用湖泊蓝藻水华培养浮游绿藻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1株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脱氮能力研究;席寅峰等;《安徽农业科学》;20101231;第38卷(第27期);摘要 *
光合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李宝珍等;《生态环境学报》;20091231;第18卷(第5期);摘要和1736页左栏第2段 *
席寅峰等.1株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脱氮能力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第38卷(第27期),摘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43148A (zh) 2016-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10591B (zh) 城市景观水体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
CN105543148B (zh) 一种利用蓝藻水华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
CN103992187B (zh) 一种用于防治水体青苔的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16488A (zh) 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
CN109122531B (zh) 一种鲥鱼的养殖方法
CN106035171A (zh) 基于微生物调控的对虾生态养殖方法
CN103011412A (zh) 一种旋转式水生态修复装置及应用
CN109626584A (zh) 一种微藻处理酱油废水的方法
CN109735455A (zh) 一种蓝藻门微囊藻水华中出现硅藻生长的培养方法
CN105541057A (zh) 一种猪场沼液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CN105754903A (zh) 规模化培育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方法
CN1530336A (zh) 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09835987A (zh) 一种表面流-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工艺
CN109095616A (zh) 一种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方法
KR101710301B1 (ko) 제주도 용암 해수로부터 분리된 부착성 규조류를 이용한 해삼양식방법
CN106754385B (zh) 一种利用蓝藻水华为原料培育小球藻属浮游植物的方法
CN103667109B (zh) 一种荚膜红细菌及其应用
CN109111061A (zh) 畜禽养殖废水循环再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11134058B (zh) 一种适用于海湾扇贝的节水育苗方法
CN209721714U (zh) 一种实现水体隔离和定向交换的柔性生态净化围隔
CN1218772A (zh) 利用花卉植物净化污水的技术
CN106465695A (zh) 一种强化型生态基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96402B (zh) 曝气强化型湿地式稻草基质生态浮床装置及应用
CN110204054A (zh) 一种利用浮萍处理高浓度抗生素养猪沼液的方法
CN107226596A (zh) 一种工程化菌藻发酵畜牧粪水及配套养殖水的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