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36360B - 一种两相分离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两相分离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36360B
CN105536360B CN201610008367.7A CN201610008367A CN105536360B CN 105536360 B CN105536360 B CN 105536360B CN 201610008367 A CN201610008367 A CN 201610008367A CN 105536360 B CN105536360 B CN 1055363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phase separator
sleeve pipe
ring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083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36360A (zh
Inventor
冯健美
刘碧媛
王玲子
彭学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Ipsi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00836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363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36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6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36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63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04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 B01D45/08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by impingement against baffle sepa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02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grav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0/00Combinations of methods or devices for separating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两相分离器:包括筒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筒体上的进料口、气体出口以及液体出口,所述筒体内设置有初级分离器,所述初级分离器包括入口管以及自上而下紧密排列且端面正对的多层套管,每一层套管的侧壁上沿周向设置有向下倾斜的环状挡板,最下一层套管的下方设置有自中心向下倾斜的盘状挡板,各层挡板上的储液槽通过柔性导液管连接;本发明所述两相分离器通过在筒体入口区域设置包括多级套管和挡板的初级分离器,使进入筒体的气液混合物进行多次的碰撞分离,并利用柔性导液管及时将分离的液体导入液体聚集区,防止入口高速气流对后续重力分离产生冲击,结构紧凑可靠,提高了气液分离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两相分离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相分离器,具体涉及一种气液两相分离器。
背景技术
已有的两相分离器包括一个通常为竖直的分离器筒体,该筒体通常具有一个入口和两个出口,其中一个出口设置在分离器筒体顶部的气体分离区域,另外一个出口设置在分离器筒体底部的液体聚集区域,在分离器筒体入口区域设置了入口折流板。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包含气体和液体的混合气流经入口进入分离器筒体中,撞击入口折流板,动量产生剧烈变化,气体和液体发生初步分离。经过初步分离后,气体向上运动进入重力分离区域中,液体向下进入液体聚集区域中。气体和液体通过其各自出口分别从分离器筒体中排出。目前已有的两相分离器的入口折流板是一块垂直的板件,初步分离的液体沿入口折流板向下滴入液体聚集区域中。由于进入两相分离器的气液混合进料在初步分离阶段与折流板发生了一次撞击,动量改变较大,流场较为紊乱,导致这种现有的两相分离器的缺点是其分离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分离效率、结构紧凑的两相分离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该两相分离器包括端面封闭且竖直固定的筒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筒体侧面上的进料口,所述筒体的上端设置有气体出口,所述筒体的底部设置有液体出口,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筒体中下部,所述筒体内设置有初级分离器,所述初级分离器包括入口管以及自上而下紧密排列且端面正对的若干层套管,每一层套管的侧壁上沿周向设置有向下倾斜的环状挡板,所述入口管的进口端与所述进料口相连,所述入口管的出口端正对最上一层套管的上端,最下一层套管的下端与设置于所述筒体内的盘状挡板相对,所述盘状挡板自与最下一层套管相对位置向下倾斜,上一层套管的端面尺寸大于下一层套管的端面尺寸,所述入口管的出口端的尺寸大于最上一层套管的端面尺寸,各个环状挡板上表面的外边沿以及所述盘状挡板的上表面的外边沿设置有储液槽,所有储液槽通过设置于所述筒体内的柔性导液管相连,柔性导液管延伸至所述筒体的底部。
所述初级分离器包括三层套管,用于引导气液混合物分级进入筒体内部,三层套管沿所述筒体的中心轴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入口管的直径为所述筒体内径的1/8~1/6,三层套管的直径分别为所述入口管直径的0.8、0.6以及0.4倍。
所述环状挡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以及所述盘状挡板向下倾斜的角度为5°~8°,利于初步分离出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滚动至储液槽;除最上一层环状挡板外的其他环状挡板的直径以及所述盘状挡板的直径为其相邻的上一层套管直径的3~4倍,最上一层环状挡板的直径为所述入口管直径的3~4倍,环状挡板设置于套管的中部,通过套管进入筒体的气液混合物与环状挡板撞击,最下一层套管内的气液混合物与盘状挡板撞击,气流因受力而改变速度方向及大小,液体和气体受力大小不同,运动状态也不同,因此气液混合物得到初步分离。
除最上一层环状挡板外的其他环状挡板与上一层套管之间以及最上一层环状挡板与所述入口管之间分别通过支撑架相连。
所述支撑架包括均匀布置在套管周向的四根肋条,肋条与对应的环状挡板、套管以及所述入口管通过焊接方式相连,肋条形状和角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可以固定套管及环状挡板位置为准。
所述储液槽设置于距离所述环状挡板以及盘状挡板外边沿15mm~20mm处,储液槽的截面为直径为4mm~6mm的半圆形,用于储存初步分离产生的液体。
各个储液槽上设置有储液槽穿孔,孔径与储液槽截面直径相同,柔性导液管通过储液槽穿孔与对应储液槽连通,各层环状挡板以及所述盘状挡板的储液槽穿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所述柔性导液管与各层环状挡板以及所述盘状挡板相接位置的一侧设置有穿孔,穿孔侧为靠近环状挡板以及所述盘状挡板中心一侧,柔性导液管长度足够伸入液体聚集区域,用于将初步分离落入环状挡板以及盘状挡板上储液槽内的液体及时导入液体聚集区域;柔性导液管的直径以及储液槽穿孔的孔径通常与储液槽直径相同,柔性导液管上相邻两穿孔之间的距离应该恰好能够连接相邻两储液槽。
所述两相分离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内的防沫板,防沫板的形状为与筒体内径相同的平板,从一端切去距离为0.2~0.3倍其直径的宽度。防沫板紧贴筒体内表面以焊接方式固定。用于防止气流在进入筒体内部后搅动液体聚集区域表面的液体,以免将液体重新带入重力分离段,可以辅助提高分离效率。
所述两相分离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内的捕雾器,所述捕雾器设置于所述初级分离器的上方,所述捕雾器与所述筒体内壁之间形成气体出口端区域,气体出口端区域通过设置于所述筒体内的气体出口管与气体出口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所述两相分离器通过在筒体入口区域设置包括多级套管和挡板的初级分离器,使进入筒体的气液混合物进行分级多次碰撞分离,并利用柔性导液管及时将分离的液体导入液体聚集区,防止入口高速气流对后续重力分离产生冲击,结构紧凑可靠,提高了气液分离效率。
本发明所述两相分离器在气体出口区域设置捕雾器,对未能在重力分离段分离出的小液滴进行捕捉,实现了液滴的分级分离,可以进一步提高分离器的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两相分离器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两相分离器的初级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两相分离器的挡板的结构示意图(端面);
图4为本发明所述两相分离器的挡板的结构示意图(侧面);
图5为本发明所述两相分离器的柔性导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两相分离器的防沫板的俯视图;
图中:1.筒体,2.气体出口管,3.气体分离区域,4进料口,5.初级分离器,6.入口端壁面,7.液体聚集区域,8.液体出口,9.防沫板,10.气体出口,11.气体出口端壁面,12.气体出口端区域,13.套管,14.挡板,15.柔性导液管,16.入口分离区域,17.液体出口端区域,18.液体出口端壁面,19.入口管,20.支撑架,21.储液槽,22.液滴悬浮区域,23.挡板表面,24.重力分离段,25.捕雾器,26.储液槽穿孔,27.柔性导液管一侧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发明所述两相分离器包括一个通常是竖直的筒体1,该筒体1中形成了一个位于筒体中部偏下位置的入口分离区域16、一个位于筒体底部的液体聚集区域7和一个位于入口分离区域16上方的气体分离区域3;该筒体1还具有一个进料口4(位置与该筒体1具有的一个入口分离区域16相对应,用于接收气液混合物)、一个位于筒体1上端的气体出口10(用于分离后气体回收)和一个位于筒体1底部的液体出口8(位置与该筒体1具有的一个液体出口端区域17相对应,用于分离后液体收集)。该筒体1还包括一个布置在入口分离区域16的初级分离器5,该初级分离器5包括多层套管13(例如三层)和对应的挡板14,挡板14上表面具有储液槽21,多层挡板14的储液槽21之间利用柔性导液管15相连。该筒体1内还设置有一个捕雾器25和一个防沫板9,捕雾器25将气体分离区域3划分为下方的重力分离段24(位于入口分离区域16上方)和上方的与气体出口10连通的部分(即该筒体1具有的气体出口端区域12)。防沫板9设置于液体聚集区域7和其上方的入口分离区域16之间。
参见图2,所述初级分离器5布置在入口分离区域16中,在工作过程中,能导致初步分离出的液体向下流到所述液体聚集区域7中。初级分离器5包括一个与进料口4相连通的入口管19。入口管19向下弯折后与一组沿所述筒体1的中心轴自上而下布置且端面正对的套管13(三层)相对。在套管13中部上焊接环状的挡板14,最下一层套管的下方设置有盘状的挡板14(中心与套管正对),最上一层套管上的挡板14的直径(外圈)为入口管19直径的3~4倍,其余各层套管上的挡板14的直径(外圈)以及盘状的挡板的直径为上一层套管直径的3~4倍,所述入口管的直径为所述筒体内径的1/8~1/6,筒体内径根据进入分离器的物料流量确定,保证筒体内物料的平均速度低于3m/s,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三层套管直径按照入口管直径的0.8、0.6、0.4倍设置。每层挡板14(共四层)的边缘部分都有储液槽21,每层挡板14的储液槽21通过柔性导液管15相连。最上一层套管上的挡板14与入口管19之间以及其他各层套管的挡板14与上一层套管之间分别通过支撑架20连接,每个支撑架包括均匀布置的四根肋条,肋条与对应的挡板14、套管13以及所述入口管19通过焊接方式连接。由于初级分离器5是向下开口,气流进入入口分离区域16之后向上进入气体分离区域3,这就增加了重力分离段24的有效高度,提高了分离效率。
参见图3,所述储液槽21设置于每层挡板表面23距离其外边沿15mm~20mm处,储液槽的截面为直径为4mm~6mm的半圆形,每层挡板14上的储液槽穿孔26在挡板的同一侧位置,储液槽穿孔26位于储液槽21中,可以将储液槽21中聚集的液体导入柔性导液管15。
参见图4,每层套管上的挡板14向下倾斜至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8°,最下一层的盘状的挡板14自中心向下倾斜5°~8°,向下倾斜有利于挡板14上表面聚集的液滴受重力作用沿斜面向下滚动至储液槽21中。如果未设置柔性导液管15,则处于倾斜挡板表面23的一次分离的液体就不能及时导入液体聚集区域7,这就导致液体重新被气流夹带至气体分离区域3中,造成分离效率的降低。
参见图5,柔性导液管15上一侧具有穿孔,柔性导液管15上的穿孔形状为圆形,穿孔朝向筒体1中心轴,柔性导液管15的直径通常与储液槽21截面的直径和储液槽穿孔26的孔径相同,柔性导液管15上相邻两穿孔连接相邻两挡板14的储液槽,柔性导液管15应足够长,可以伸入到筒体1底部液体聚集区域7中。
如图6所示,防沫板9为位于初级分离器5最下一层挡板(即盘状的挡板)下方4~8cm处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平板,防沫板9的存在是为了避免高速气流从初级分离器5进入筒体1之后,对液体聚集区域7表面液体产生扰动,使已经分离出的液体重新跟随气流进入重力分离段24,产生二次夹带,降低分离效率。防沫板9延展了整个筒体1的宽度,长度占筒体1直径的四分之三(一端与筒体内壁紧密焊接)。
在正常工作过程中,气体和液体组成的气液混合物被输送到进料口4。然后该气液混合物通过初级分离器5的入口管19以及多层套管13进入入口分离区域16,与对应的挡板14产生撞击,流动方向的突变造成动量剧烈变化,进行初步的气液分离。初步分离后的气体向上进入到气体分离区域,其中通过重力分离段24可进一步进行气液分离,之后气体向上通过捕雾器25进入气体出口端区域12,然后依次通过与气体出口10连接的气体出口管2以及气体出口10排出至筒体1外,初步分离后的液滴在液滴悬浮区域22碰撞并凝聚形成大的液滴颗粒,其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在倾斜挡板表面23(上表面),并沿挡板14上表面滚动至储液槽21,然后沿柔性导液管15流入液体聚集区域7,该区域内液体经液体出口端区域17以及液体出口8排出筒体1外。
本发明分离效率验证
对本发明及现有技术中涉及的立式两相分离器进行CFD数值模拟分析。在相同的工况下,本发明内部重力分离段平均气体流速低于现有分离器重力分离段平均速度(0.75~0.85倍),这就表明,在相同工况下,本发明分离器在重力分离段的效率更高。考察离散相颗粒通过分离器之后的情况,在相同数量的喷射粒子进入分离器时,本发明能捕捉更多的粒子,约为现有分离器捕捉粒子数目的1.1~1.2倍。根据模拟计算的结果来看,本发明的经济性更好,分离效率更高。
本发明所述两相分离器主要安装在气体压缩机的出入口用于气液分离,也可以安装于分馏塔顶冷凝冷却器后用于气相除雾,还可以用于各种气体水洗塔,吸收塔及解析塔的气相除雾等。此外,本发明可用于油水分离及液体脱除杂质,制冷系统中制冷剂与润滑油的分离等多种工业及民用应用场合。

Claims (10)

1.一种两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该两相分离器包括端面封闭且竖直固定的筒体(1)以及设置于所述筒体(1)侧面上的进料口(4),所述筒体(1)的上端设置有气体出口(10),所述筒体(1)的底部设置有液体出口(8),所述筒体(1)内设置有初级分离器(5),所述初级分离器(5)包括入口管(19)以及自上而下紧密排列且端面正对的若干层套管(13),每一层套管(13)的侧壁上沿周向设置有向下倾斜的环状挡板,所述入口管(19)的进口端与所述进料口(4)相连,所述入口管(19)的出口端正对最上一层套管的上端,最下一层套管的下端与设置于所述筒体(1)内的盘状挡板相对,所述盘状挡板自与最下一层套管相对位置向下倾斜,上一层套管的端面尺寸大于下一层套管的端面尺寸,所述入口管(19)的出口端的尺寸大于最上一层套管的端面尺寸,各个环状挡板上表面的外边沿以及所述盘状挡板的上表面的外边沿设置有储液槽(21),所有储液槽(21)通过设置于所述筒体(1)内的柔性导液管(15)相连,柔性导液管(15)延伸至所述筒体(1)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两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分离器(5)包括三层套管(13),三层套管(13)沿所述筒体(1)的中心轴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入口管(19)的直径为所述筒体(1)内径的1/8~1/6,三层套管的直径分别为所述入口管直径的0.8、0.6以及0.4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两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挡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以及所述盘状挡板向下倾斜的角度为5°~8°;除最上一层环状挡板外的其他环状挡板的直径以及所述盘状挡板的直径为相邻的上一层套管直径的3~4倍,最上一层环状挡板的直径为所述入口管(19)直径的3~4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两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除最上一层环状挡板外的其他环状挡板与上一层套管之间以及最上一层环状挡板与所述入口管(19)之间分别通过支撑架(20)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两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0)包括均匀布置的四根肋条,肋条与对应的环状挡板、套管(13)以及所述入口管(19)通过焊接方式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两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槽(21)设置于距离所述环状挡板以及盘状挡板外边沿15mm~20mm处,储液槽(21)的截面为直径为4mm~6mm的半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两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各个储液槽(21)上设置有储液槽穿孔(26),柔性导液管(15)通过储液槽穿孔(26)与对应储液槽(21)连通,各层环状挡板以及所述盘状挡板的储液槽穿孔(26)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两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导液管(15)与各层环状挡板以及所述盘状挡板相接位置的一侧设置有穿孔,穿孔侧为靠近环状挡板以及所述盘状挡板中心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两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相分离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1)内的防沫板(9),防沫板(9)位于所述初级分离器(5)的下方,防沫板(9)的形状为与所述筒体(1)内径相同的平板,且该平板边沿切去了宽度为0.2~0.3倍所述筒体(1)内径的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两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相分离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1)内的捕雾器(25),所述捕雾器(25)设置于所述初级分离器(5)的上方,所述捕雾器(25)与所述筒体(1)内壁之间形成气体出口端区域(12),气体出口端区域(12)通过设置于所述筒体(1)内的气体出口管(2)与气体出口(10)相连。
CN201610008367.7A 2016-01-07 2016-01-07 一种两相分离器 Active CN1055363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08367.7A CN105536360B (zh) 2016-01-07 2016-01-07 一种两相分离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08367.7A CN105536360B (zh) 2016-01-07 2016-01-07 一种两相分离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6360A CN105536360A (zh) 2016-05-04
CN105536360B true CN105536360B (zh) 2017-04-26

Family

ID=55816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08367.7A Active CN105536360B (zh) 2016-01-07 2016-01-07 一种两相分离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363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39774B (zh) * 2016-07-12 2017-12-05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分离气液混合物并测量气液体积的实验装置
CN107387001A (zh) * 2017-08-24 2017-11-24 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气体钻井岩屑水浴除尘装置
CN113521888B (zh) * 2020-04-17 2023-07-28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油分离器及压缩机组件
CN112938200B (zh) * 2021-04-08 2022-04-22 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低含水率固体物料降温抑尘布风多级装置
CN114570118B (zh) * 2022-05-06 2022-07-26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一种多级多段分离作用协同集成的管式气液分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90323A (en) * 1941-05-10 1942-07-21 Clarence E Graham Water and gas separator
CN102764557B (zh) * 2012-07-17 2015-04-15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离心分离、挡板变流向及多孔介质过滤结合的气液分离器
CN202740801U (zh) * 2012-08-23 2013-02-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闪蒸罐折流式气液分离结构
CN202740802U (zh) * 2012-08-23 2013-02-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闪蒸罐错流式气液分离结构
CN104028051B (zh) * 2014-05-15 2016-04-20 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伴生气凝液回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6360A (zh) 2016-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36360B (zh) 一种两相分离器
US7931719B2 (en) Revolution vortex tube gas/liquids separator
US9005340B2 (en) Fiber bed assembly including a re-entrainment control device for a fiber bed mist eliminator
CN203724816U (zh) 一种气液分离器
RU2320391C2 (ru) Аппарат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очистки текучей среды
WO2012107645A1 (en) Device for separating droplets
CN102078784B (zh) 有机硅合成的喷动式流化床反应器
CN105457454A (zh) 分离回收烟气中夹带有机胺盐的整体式吸收塔及方法
CN103071357A (zh) 组合式气液分离器
CN105983277B (zh) 除雾器及其设计方法
CN110876872A (zh) 一种气液分离器与气液分离方法
CN209696478U (zh) 气液分离装置
US10315142B2 (en) Separator column
CN112554862A (zh) 页岩气开采用旋流式分离器
WO2001060481A2 (en) Column for counter-currently contacting gas and liquid
CN202724944U (zh) 高效冷凝集油分离器
CN207169327U (zh) 一种丝网除沫装置
CN207071240U (zh) 分凝分离一体化设备的低压降除沫器
CN217526705U (zh) 一级气液分离组件及气液分离设备
CN2936379Y (zh) 一种气液二相分离设备
CN202786162U (zh) 组合式油气分离器
CN209960810U (zh) 制冷剂分配器及蒸发器
CN105080225A (zh) 气体除雾器
CN106731399A (zh) 一种多级组合式高效换热除尘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2786135U (zh) 超稠油蒸汽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Feng Jianmei

Inventor after: Liu Biyuan

Inventor after: Wang Lingzi

Inventor after: Peng College

Inventor before: Liu Biyuan

Inventor before: Wang Lingzi

Inventor before: Feng Jianmei

Inventor before: Peng College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28

Address after: No. 19, Xinye Road, Wuping Industrial Park, Wuping County, Longyan City, Fujian Province, 364399

Patentee after: Fujian ipsi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Beilin District Xianning West Road 710049, Shaanxi city of Xi'an province No. 28

Patentee befor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