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6443A - 一种终端及终端多重防护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终端及终端多重防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6443A
CN105516443A CN201410499643.5A CN201410499643A CN105516443A CN 105516443 A CN105516443 A CN 105516443A CN 201410499643 A CN201410499643 A CN 201410499643A CN 105516443 A CN105516443 A CN 1055164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radiation
secondary signal
described secondar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996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16443B (zh
Inventor
沈少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79439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50863B/zh
Priority to CN201410499643.5A priority patent/CN105516443B/zh
Priority to US15/514,163 priority patent/US9992315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5/075720 priority patent/WO2016045343A1/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85553 priority patent/WO2016045448A1/zh
Publication of CN105516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6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16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64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9Arrangements of transmitters, receivers, or complete sets to prevent eavesdropping, to attenuate local noise or to prevent undesired transmission; Mouthpieces or receiver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70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 G06F21/71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to assure secure computing or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 G06F21/74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to assure secure computing or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operating in dual or compartmented mode, i.e. at least one secure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33Hand-held transceivers
    • H04B1/3838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F exposure to the user, e.g. by 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transceiver while in u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0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measurement of specific parameters of the transmitter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2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e.g. protecting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PII]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50Monitoring users, programs or devices to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platforms, e.g. of processors, firmware or operating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Measurement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终端及终端多重防护方法,其中,所述辐射处理模块用于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辐射诊断模块用于提取所述第二信号所表征的信号特征,通过信号特征比对进行信号分类,诊断得到所述第二信号所隶属的信号类型,将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给对应信号类型执行相关防护处理的防辐射控制模块;防辐射控制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二信号及其对应的信号类型,根据对应的信号类型选择执行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相关防护控制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终端及终端多重防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终端设计的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及终端多重防护方法。
背景技术
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至少发现相关技术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电子及微波设备的普及,用户身处于一个复杂多样的电磁波辐射环境中,其中有低频的电磁辐射信号如家用电器,办公电脑,汽车电子等,也有高频电磁辐射如移动终端,无线基站,电视广播,以及微波辐射如电磁炉,微波炉等。这些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发射出不同波长及频率的电磁波出来,如果辐射功率密度过高,由于长期的累计效应,长时间呆着这种复杂的电磁环境下,很容易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紊乱,导致头疼脑热,失眠疲惫,孕妇流产,胎儿变异及细胞癌变等严重后果。因为,智能移动终端在使用过程中,防辐射监测及抗辐射处理的功能需求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由于射频频段的多样性,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时刻充斥着其他电子设备对手机的杂散干扰影响,手机和手机之间的邻信道及杂散的相互影响,手机内其他无线功能如WIFI、BT、DTV、NFC对2G/3G/4G的同频及谐波的干扰影响。而各种干扰的影响,会极大的影响到手机的接收灵敏度,进而影响用户的呼通率,通话质量,上网速率。所以手机的抗干扰需求也是必要的。
另外,智能终端由于其功能的多样性和便利性,已然成为我们和外界交流和联系的必要工具,而这其中不乏信息安全及通话保密的需求。可以预见在未来,黑客和各种犯罪分子会把方向转到智能移动终端,通过窃取个人信息而获取高额非法利益。如何保护我们的通话过程不会被窃听,如何保证我们的传输文件不会被空口拦截,如何保护我们的通信信号不会被恶意阻断,一款智能防窃手机的设计,也已经迫在眉睫。
现如今,手机常用三防方法包括:1)通过专门的辐射检测装置,如监测系统,监测机,射频综合场强仪。2)检测a,γ射线,光子等辐射。3)通过现成的辐射传感器检测。4)通过电磁感应线圈,宽频天线,天线阵列,多波束天线接收电磁波信号。5)单纯的电磁辐射监测装置,无防辐射功能。6)通过选择最优波束及信号质量来防止电磁辐射。7)采用专门的防辐射外壳,外置天线及话筒等辅助设备来防止通讯辐射。8)通过检测统计终端自身发射功率积分来防辐射。9)应用于基站的抗干扰测试系统,采用专门的屏蔽体及吸波材料来抗干扰。
对于上述方式1:专业辐射检测装置的使用,系统比较庞大,不便携。对于上述方式2:检测的辐射为非电磁波,而是其他种类射线。对于上述方式3:采用的是现成的辐射传感器,体积大,成本高。对于上述方式4:辐射检测的接收装置是其他种类天线,对天线要求高,需要的天线空间大。对于上述方式5:只具备电磁辐射的检测功能,不具备其他防护功能。对于上述方式6:防辐射方式是通过检测不同波束天线的质量;对于上述方式7:有外置的防辐射装置来辅助,机构庞大,功能单一,不利于携带。对于上述方式8:只能检测自身的功率辐射剂量,功能单一。对于上述方式9:比较适用于基站类,采用外加屏蔽装置放辐射。
综上所述,对于上述现有技术的几种方案而言,任意一种方案都存在各自的缺点,对于终端的多重防护问题,特别是能达到节约成本和多重防护合一目的来说,并没有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希望提供一种终端及终端多重防护方法,至少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能节约成本,且实现了将多重防护功能合而为一。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
辐射处理模块,用于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
辐射诊断模块,用于提取所述第二信号所表征的信号特征,通过信号特征比对进行信号分类,诊断得到所述第二信号所隶属的信号类型,将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给对应信号类型执行相关防护处理的防辐射控制模块;
防辐射控制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二信号及其对应的信号类型,根据对应的信号类型选择执行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相关防护控制处理。
上述方案中,所述防辐射控制模块还包括以下至少两种子模块:
第一防护控制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一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一模式,实现防辐射控制;
第二防护控制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二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二模式,实现防干扰控制;
第三防护控制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三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三模式,实现防窃听控制。
上述方案中,所述辐射处理模块,进一步用于对所述第一信号经过分段扫频,经过信号分离后通过一级BPF滤波器滤波,再经过LNA低噪放大处理后进行混频处理,使得混频处理后得到的信号频率为终端对应频段范围内能支持解调处理的频率信号,经过滤波及解调后得到所述第二信号。
上述方案中,所述终端还包括:
辐射接收模块,所述辐射接收模块位于所述辐射处理模块前端,且与所述辐射处理模块相连;
所述辐射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终端外部的所述第一信号,将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给所述辐射处理模块进行所述预处理;
所述第一信号包括:通讯信号和/或电磁波信号。
上述方案中,所述终端还包括:
辐射控制模块和辐射检测模块;
所述辐射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辐射处理模块、所述辐射检测模块、所述基带芯片、所述辐射诊断模块及所述辐射接收模块相连;
所述辐射控制模块,用于发出控制指令,对与其连接的各个模块进行控制,使与其连接的各个模块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完成整个辐射过程中的信号预处理,信号检测,基带芯片在检测模式和正常无线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信号诊断及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相关防护控制处理的开启及关闭。
上述方案中,所述辐射检测模块,用于完成对所述第二信号的分类及识别的预处理,将所述预处理过的信号输出给所述辐射控制模块决策;所述第二信号的分类包括:单载波信号,噪声信号和调制信号;
所述辐射控制模块,进一步用于,对所述预处理过的信号决策后输出所述控制指令及所述预处理过的信号给所述辐射诊断模块用以选择相关防护处理的信号分类。
上述方案中,所述辐射诊断模块进一步用于先分离过滤掉内部自辐射及干扰信号后对所述第二信号进行信号分类,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的强度或剂量达到一个阈值,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一信号类型;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对当前在用信号及频段有干扰,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二信号类型;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满足恶意窃听的预设条件,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三信号类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多重防护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
提取所述第二信号所表征的信号特征,通过信号特征比对进行信号分类,诊断得到所述第二信号所隶属的信号类型,将所述第二信号输出;
获取所述第二信号及其对应的信号类型,根据对应的信号类型选择执行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相关防护控制处理。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之前,检测是否开启多重防护处理,如果是,则切换到辐射检测模式,触发所述提取所述第二信号所表征的信号特征,以进行所述信号分类。
上述方案中,所述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包括:
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分离、滤波、放大、混频下变频后变成中频信号;
对所述中频信号经过二级滤波,检波解调后得到所述第二信号。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之后,通过不同电磁波的频谱特性对电磁信号类型进行预判断及分离,得到预处理过的信号。
上述方案中,所述提取所述第二信号所表征的信号特征,通过信号特征比对进行信号分类,诊断得到所述第二信号所隶属的信号类型,包括:
先分离过滤掉内部自辐射及干扰信号后对所述第二信号进行信号分类;
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的强度或剂量达到一个阈值,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一信号类型;
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对当前在用信号及频段有干扰,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二信号类型;
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满足恶意窃听的预设条件,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三信号类型。
上述方案中,所述获取所述第二信号及其对应的信号类型,根据对应的信号类型选择执行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相关防护控制处理,包括:
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一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一模式,实现防辐射控制;
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二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二模式,实现防干扰控制;
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三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三模式,实现防窃听控制。
上述方案中,所述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包括:
对所述第一信号经过分段扫频,经过信号分离后通过一级BPF滤波器滤波,再经过LNA低噪放大处理后进行混频处理,使得混频处理后得到的信号频率为终端对应频段范围内能支持解调处理的频率信号,经过滤波及解调后得到所述第二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中,辐射处理模块用于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辐射诊断模块用于提取所述第二信号所表征的信号特征,通过信号特征比对进行信号分类,诊断得到所述第二信号所隶属的信号类型,将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给对应信号类型执行相关防护处理的防辐射控制模块;防辐射控制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二信号及其对应的信号类型,根据对应的信号类型选择执行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相关防护控制处理。通过采用本发明实施例,能解决一个终端实现多重防护的问题,特别是能达到节约成本和多重防护合一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终端实施例的基本架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实现原理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应用本发明实施例一三重防护的场景下的三防智能终端的硬件结构图;
图4为应用本发明实施例一三重防护的场景下的三防终端的具体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技术方案的实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如图1所示,所述终端包括:
辐射处理模块,用于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
辐射诊断模块,用于提取所述第二信号所表征的信号特征,通过信号特征比对进行信号分类,诊断得到所述第二信号所隶属的信号类型,将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给对应信号类型执行相关防护处理的防辐射控制模块;
防辐射控制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二信号及其对应的信号类型,根据对应的信号类型选择执行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相关防护控制处理。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防辐射控制模块还包括以下至少两种子模块:
第一防护控制子模块,对应后续三重防护场景下,具体为防辐射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一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一模式,实现防辐射控制;
第二防护控制子模块,对应后续三重防护场景下,具体为防干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二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二模式,实现防干扰控制;
第三防护控制子模块,对应后续三重防护场景下,具体为防侦测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三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三模式,实现防窃听控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还包括:
辐射接收模块,所述辐射接收模块位于所述辐射处理模块前端,且与所述辐射处理模块相连;
所述辐射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终端外部的所述第一信号,将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给所述辐射处理模块进行所述预处理;
所述第一信号包括:通讯信号和/或电磁波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还包括:
辐射控制模块和辐射检测模块;
所述辐射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辐射处理模块、所述辐射检测模块、所述基带芯片、所述辐射诊断模块及所述辐射接收模块相连;
所述辐射控制模块,用于发出控制指令,对与其连接的各个模块进行控制,使与其连接的各个模块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完成整个辐射过程中的信号预处理,信号检测,基带芯片在检测模式和正常无线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信号诊断及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相关防护控制处理的开启及关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辐射检测模块,用于完成对所述第二信号的分类及识别的预处理,将所述预处理过的信号输出给所述辐射控制模块决策;所述第二信号的分类包括:单载波信号,噪声信号和调制信号;
所述辐射控制模块,进一步用于,对所述预处理过的信号决策后输出所述控制指令及所述预处理过的信号给所述辐射诊断模块用以选择相关防护处理的信号分类。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辐射诊断模块进一步用于先分离过滤掉内部自辐射及干扰信号后对所述第二信号进行信号分类,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的强度或剂量达到一个阈值,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一信号类型;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对当前在用信号及频段有干扰,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二信号类型;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满足恶意窃听的预设条件,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三信号类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多重防护方法,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01、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
步骤102、提取所述第二信号所表征的信号特征,通过信号特征比对进行信号分类,诊断得到所述第二信号所隶属的信号类型,将所述第二信号输出;
步骤103、获取所述第二信号及其对应的信号类型,根据对应的信号类型选择执行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相关防护控制处理。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之前,检测是否开启多重防护处理,如果是,则切换到辐射检测模式,触发所述提取所述第二信号所表征的信号特征,以进行所述信号分类。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包括:
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分离、滤波、放大、混频下变频后变成中频信号;
对所述中频信号经过二级滤波,检波解调后得到所述第二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之后,通过不同电磁波的频谱特性对电磁信号类型进行预判断及分离,得到预处理过的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提取所述第二信号所表征的信号特征,通过信号特征比对进行信号分类,诊断得到所述第二信号所隶属的信号类型,包括:
先分离过滤掉内部自辐射及干扰信号后对所述第二信号进行信号分类;
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的强度或剂量达到一个阈值,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一信号类型;
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对当前在用信号及频段有干扰,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二信号类型;
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满足恶意窃听的预设条件,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三信号类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所述第二信号及其对应的信号类型,根据对应的信号类型选择执行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相关防护控制处理,包括:
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一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一模式,实现防辐射控制;
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二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二模式,实现防干扰控制;
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三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三模式,实现防窃听控制。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从终端的角度来说,三重防护的终端包括:辐射接收模块,辐射检测模块、辐射控制模块、辐射处理模块、辐射诊断模块、防辐射控制模块、防干扰控制模块、防侦测控制模块、射频前端模块、射频芯片模块、基带芯片,LCD显示模块。
采用上述模块来实现一个三防场景下的基本流程,包括:1)当用户开启电磁三防模式后,手机切换到辐射检测模式,手机通过改进型内置天线接收到所有电磁辐射信号,将电磁波辐射信号进行分离,滤波,放大,混频下变频后变成中频信号,再经过二级滤波,检波解调后变成手机基带芯片可识别的IQ信号,IQ信号再经过功率时间积分处理,变成检测到的动态数字辐射频点及幅度值分布图;2)经过辐射诊断模块的诊断,分离过滤出内部自辐射,外部强辐射,并根据剂量大小传递给对应的防辐射控制模块进行对应信号类型的相关控制处理;
其中,针辐射诊断模块的诊断的控制而言,对于三重防护来说,防辐射控制模块进行对应信号类型的相关控制处理,有以下三种解决方式:
一,控制手机对超量或对人体有危害的辐射进行图像警示,行为指引,并远离辐射区范围及方向;
二,如果检测到辐射信号对当前在用信号及频段有干扰,则启动防干扰控制模块,将其做干扰信号过滤处理或启动行为指引,再或自动切换当前通讯频段,信道到其他非干扰状态;
三,如果检测到是恶意侦测电磁信号,则启动对应的防侦测控制模块,加密当前空口信息,主动发射错误信息同频干扰电磁波,在自我加密的同时扰乱对方窃听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应用场景是针对三防保护,即针对防止电磁辐射功能,防止信号干扰功能及防止窃听的功能所对应的三重防护的智能终端中的硬件系统设计,可以实现该终端防电磁辐射检测,防干扰影响及防侦测及窃听功能,以保障用户能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使用该终端。
对于该应用场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三防合一的硬件系统级设计,充分考虑用户电磁波的干扰,辐射及反窃听的综合需求,利用当前终端现有的电路及系统进行合理改进,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专用系统,节约了成本,而且该终端便携轻巧,具备一个LCD显示屏,可以让用户通过该LCD显示屏时刻查看身边辐射情况,还能对强干扰弱信号区域进行规避,同时,保密性能高,对于恶意侦测及窃听信号能够检测出并屏蔽掉,通过硬件模块搭建的多种防护模式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安全、环保、智能及高性能的移动终端电磁防护硬件系统级的保护,保证终端智能诊断出内外的多种电磁辐射源,干扰信号源,并采取对应的措施和模式来防护相应的电磁侵害,从而使得用户可以任何情形下,都能环保,安全地享受高性能的通话质量和数据业务。
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具体阐述。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基于三防智能终端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移动终端包括辐射接收模块l1,辐射检测模块l2、辐射控制模块13、辐射处理模块l4、基带芯片l5、辐射诊断模块l6、防辐射控制模块l7、抗干扰控制模块l8、防侦测控制模块l9、射频前端模块l10、射频芯片模块111、LCD显示模块112。
以下对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进行阐述:
其中,辐射接收模块l1与上面辐射处理模块l4及辐射控制模块l3相连,用于完成来自外界通讯信号及电磁波信号的接收。辐射接收模块l1采用手机内置天线,其天线形式可以是支架天线,FPC天线,LDS天线,其天线类型可以是PIFA,IFA,MONO,或者是上述天线加其他耦合及寄生单位,为了实现其高效性能,可以采用IFA拓展频宽的LDS天线为例。在辐射接收模块l1内还含有一个高精度细步进的天线调谐芯片,其天线调谐芯片由控制电路及可变电容组成,可以根据当前天线的频率点自动调节可变电容值,产生对应的VSWR谐振点,以接收不同电磁波信号。配合宽频天线以实现不同频点及带宽的电磁波信号接收。接收模块最低可以到几十M,最高可以到6GHz。由于电磁波能量和频率成正比,频率越高,其能量就越高,所以频率越高的电磁波辐射越大。由于手机内置解调器及天线的频宽限制,所以接收模块主要对频率大于500MHz以上的频率信号接收比较敏感,如果有特殊的检测要求,还可以通过改进解调器及拓展天线做进一步拓展。其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当手机打开检测控制模块的UI指令后,控制辐射接收模块调整天线调谐芯片参数值,扫描接收到的各频段信号电压驻波比值,直到调谐天线到各频段的最佳效率点处,当检测出对应频点的信号后,辐射接收模块再将接收信号匹配后传输给后端辐射检测模块。
辐射检测模块l2与辐射控制模块l3,辐射处理模块l4及基带芯片相连,用于完成辐射信号的分类及识别。其中外界电磁波信号分为CW单载波信号,噪声信号和调制信号三种,对于不同的信号类型需要做不同的信号预处理,以将其分类识别出来,辐射检测模块l2通过不同电磁波的频谱特性来检测识别,各频谱特性模型存储在辐射检测模块内,经过频谱采样及比对即可识别。经过辐射处理模块l4处理后的信号或经基带芯片解调出的数字信号结果传送返回给辐射检测模块,辐射检测模块对信号类型进行预判断及分离,并反馈给辐射控制模块l3决策是否要进行相应防护措施处理。
辐射控制模块l3与辐射接收模块l1,辐射检测模块l2,辐射处理模块l4,基带芯片l5及辐射诊断模块l6相连,用于完成整个辐射的检测、诊断及防护控制的开启及关闭。辐射控制模块l3首先控制基带芯片在检测模式和正常无线工作模式之间切换,整个手机可以在单一无线正常模式下工作,也可以在单一检测模式下工作,还能在上述两种模式共存下工作,辐射控制模块l3可以由用户在UI界面上直接设置。由于射频通道同一时间只能用于一路收发,所以辐射控制模块l3负责关闭常规通讯通道,以让出资源给辐射控制模块l3使用,以让检测更加精准。当然,射频通道也可以同时只接收外接非通讯信号,也可以只接收外接通讯信号,或者两种信号一起接收进来,以测试外接电磁信号对原通讯信号的影响和干扰。同时,辐射控制模块l3也负责实时监控当前接收到的信号辐射变化及采集到的诊断数据结果,并采取相应的操作。
辐射处理模块l4与辐射接收模块l1,辐射控制模块l3,辐射检测模块l2,射频前端模块l10,射频芯片模块111及基带芯片l5相连,充分利用手机现有射频前端模块及射频芯片的硬件电路,用于完成各接收到的电磁辐射信号的射频信号处理。当辐射控制模块l3开启后,接收来自辐射接收模块11的电磁波信号经过分段扫频,经过信号分离后再通过一级BPF滤波器滤波,再经过LNA低噪放放大处理后发送到射频芯片的混频器单元中,射频芯片改变合适的本振频率,和接收到的信号频率做下变频混频,使得混频出的中频频率是手机对应频段范围可以解调处理的频率信号,中频信号再经过手机内置二级LPF滤波器滤波后,经过检波管解调为IQ信号,IQ信号传送给基带芯片,经过功率时间积分处理,变成检测到的动态数字辐射频点及幅度值分布图,在LCD界面程序界面窗口中显示出来。在上述设计中,信号分离可以直接复用手机内置全频段单刀多掷开关,信号过滤采用手机内置RX滤波器,可以辐射信号频率的多样性,而手机内部解调器能够识别的中频信号有限,所以混频单元需要不断改变VCO值,再配合手机内置PLL实现不同的频率合成需求,所以辐射处理模块主要是对射频芯片模块中的混频电路做改进,通过外部可变混频输入单元控制混频电路额输入信号频率发生改变,使其与外界电磁波信号频率相同,进而使得下变频后得到的中频信号始终是可被解调和检波的,由于当前手机芯片可以解调高频,中频,低频多组基准的通讯频段信号,所以改变混频结构后的电路就基本可以覆盖所有高中低外接电磁波信号。同时,各种信号变频算法及和差值都存储在辐射处理模块中,可以自适应快速得到相应的中频信号。
基带芯片l5与辐射检测模块l2,辐射控制模块l3,辐射处理模块l4,辐射诊断模块16,防辐射控制模块17,防干扰控制模块18及防侦测控制模块l9,射频芯片模块l11及LCD显示模块l12相连,主要负责各模块的协调控制及计算,以及辐射处理模块解调后IQ信号的数字处理。包括信号强度,频点的计算,积分及统计,并将统计计算结果发送给辐射诊断模块,并把电磁波功率强度频点图动态的显示在LCD界面的指定检测窗口中。
辐射诊断模块l6与基带芯片l5,辐射控制模块l3,防辐射控制模块17,防干扰控制模块18及防侦测控制模块l9及LCD显示模块l12相连,完成对辐射信号的详细诊断分析。包括辐射性质判断,剂量评估,防护措施选择。辐射诊断模块根据基带芯片的采集数据首先分离过滤掉内部自辐射及干扰信号,选择出外部强辐射及干扰信号。如果当前辐射信号强度及剂量很大,且是对人体有危害的信号频段,则会启动防辐射控制模块;如果诊断到辐射信号对当前在用信号及频段有干扰,如临信道干扰,辐射杂散,谐波等,则启动防干扰控制模块;如果诊断到是恶意侦测电磁信号,则启动对应的防侦测控制模块。辐射诊断模块内寄存有各种电磁波参数模型,可以对各外来及自身信号进行参数比对,以判别各信号类型,并根据其信号大小来决定是否在安全阈值范围内。同时,会自动调用切换到共存模式下的辐射控制模式,即打开通讯模式下评估当前辐射信号对本通讯信号RSSI及信噪比等参数的影响,来决定是否需要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
防辐射控制模块l7与辐射诊断模块l6,基带芯片l5相连,主要完成电磁辐射信号的措施防护。防辐射控制模块根据辐射诊断模块的输出结果,如果已经判断出辐射剂量超标,对用户人体有潜在危害,则启动防辐射控制模块,联合基带芯片模块,控制手机程序对超量或对人体有危害的辐射进行图像警示,超标提醒或声音鸣响;同时,根据内置辐射衰减算法估算安全距离及辐射衰减方向分布,对用户进行相应的的行为指引,使其远离强辐射区范围及方向。
防干扰控制模块l8与辐射诊断模块l6,射频前端模块l10,基带芯片l5相连,主要完成干扰信号的措施防护。如果辐射诊断模块16检测到辐射信号对当前在用信号及频段有干扰,则启动防干扰控制模块。防干扰控制模块被启动主动及被动两个模式,主动模式会将接收到的干扰信号做过滤处理、切换当前通讯频段到非收干扰频段,或通讯信道到其他非易受干扰信道;被动模式包括用户行为指引,手机信号质量评估,干扰信号预警。对于主动模式,如果是接收模块内可以滤除的干扰信号,射频前端电路直接切换到对应滤波器串联到主接收通路模式,将其干扰信号直接从传输途径上滤除;如果是邻近频段的不好滤除信号,手机可以串连选择高选择性及带外抑制值的FBAR滤波器,将邻频电磁波信号直接过滤掉;如果是与通信频段相同的同频信号,则可以切换到其他手机可支持的通讯频段,或切换通讯信道到远离干扰信号的信道侧。对于被动模式,一般是对于不好直接滤除干扰信号,可以启动对应的减少干扰行为模式,如改变手机的手持方式,天线接收方向,小干扰方向指引等;对于高概率性或者持续异常干扰,统计同区域其他手机情况信号质量后,还可以对当前用户手机做信号质量评估及排名,以排除手机本身抗干扰差导致干扰,即手机硬件质量问题反馈,通话可以借此更换性能更好的新机。同时,被动模式还会明确干扰信号大小及幅度,并显示在LCD对应防干扰显示程序界面上,以提出干扰信号于预警。
防侦测控制模块l9与辐射诊断模块l6及基带芯片l5相连,主要完成对恶意侦测或者窃听的防护。如果辐射诊断模块检测到是恶意侦测电磁信号,则打开对应的防侦测控制模块,进而启动空口加密模式,大扰码通讯模式,主动干扰模式。空口加密模式主要是调用基带芯片中更高强度算法对当前语音,短信或者上传下载数据进行空口加密,或传输过去信息需要输入特定的密钥才能正常打开,以提高通讯信息的安全性。大扰码通讯模式,主要是针对多模手机的多种通讯制式不同扰码算法的特点,切换选择算法难道更大,防窃安全性高通讯协议,如CDMA的扰码强度高于WCDMA,而WCDMA高于GSM,其扩频扰码数越大,其算法越复杂,链路传输安全性也更高。主动干扰模式是通过主动发射带有错误信息的同频干扰电磁波,扰乱对方窃听系统视听,通过基带芯片控制射频芯片及射频前端模块实现。
射频前端模块110与辐射处理模块l4,防干扰控制模块l8及射频芯片模块相连,完成对辐射检测信号的射频前端处理,防干扰控制模块中干扰信号的射频接收过滤,以及防侦测控制模块中的干扰信号的主动发射,同时兼顾手机原通讯链路的发射及接收。射频前端模块由手机内置的射频前端器件组成,包括天线开关,分频器,双工器,接收滤波器,发射滤波器,功率放大器等,主要完成射频信号的发射及接收的射频芯片前预处理。
射频芯片模块l11与辐射处理模块l4,射频前端模块l10及基带芯片l5相连,主要完成接收到的辐射信号的射频处理,包括滤波,上下变频,放大及检波等。同时兼顾手机原通讯的发射机及接收机功能。
LCD显示模块l12与基带芯片l5相连,配合基带芯片内的辐射强度积分算法和检测软件,主要完成辐射信号强度及频点显示,辐射分布及行为指引。
基于上述图3所示的三重防护功能的移动终端进行多模防窃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包括:
步骤1001、当用户开启电磁三防模式后,手机切换到辐射检测模式,然后执行步骤l002;
步骤1002、手机通过辐射接收模块接收扫描各电磁波辐射信号,等待处理,执行步骤1003;
步骤1003、辐射处理模块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离,滤波,放大,混频下变频后变成中频信号,再经过二级滤波,检波解调后变成手机基带芯片可识别的IQ信号,执行步骤1004;
步骤1004、辐射检测模块通过不同电磁波的频谱特性对电磁信号类型进行预判断及分离,并反馈给辐射控制模块是否需要进行相应处理,如果不需处理,流程结束,如果需要处理,执行步骤1005;
步骤1005、基带芯片将辐射处理模块解调后的IQ信号进行数字处理,包括信号强度,频点的计算,积分及统计,然后执行步骤l006;
步骤1006、辐射诊断模块对辐射信号进行详细诊断分析,包括辐射性质判断,剂量评估,防护措施选择,如果诊断为对人体有害大剂量辐射信号,执行步骤l007;如果诊断为通讯干扰信号,则执行步骤1008;如果诊断为恶意侦测信号,则执行步骤1009;
步骤1007、防辐射控制模块根据诊断结果,控制手机对超量人体危害信号进行警示,并根据内置辐射衰减算法估算安全距离及辐射衰减方向分布,对用户进行行为指引,使其远离强辐射区范围及方向;再执行步骤1010;
步骤1008、防干扰控制模块根据检测到的干扰信号频率性质,将干扰信号进行主动滤除,信道切换,或者被动避让,预警及性能评测,再执行步骤1010;
步骤1009、防侦测控制模块根据检测的恶意侦测电磁信号性质,启动相应的空口加密模式,大扰码通讯模式或主动干扰模式;再执行步骤1010;
步骤l010、辐射控制模块实时检测当前辐射变化,采集诊断检测辐射信号数据,进行动态显示及相应防护控制,流程结束。
可见,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实施例摒弃传统电磁波检测系统,利用手机现有内部硬软件系统实现智能,全面的电磁波防护,减少外设成本的同时让手机更加适用和环保。同时,在辐射处理及评估上更加科学合理,对于不同信号类型能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帮忙用户识别辐射,远离辐射的同时,也能过滤辐射及干扰,提升用户信号体验及通话质量,对于恶意信号,还能主动出击,防窃听及侦测的同时,更给用户的手机使用多了一道安全的屏障,让用户可以放心,高效,环保的使用手机,毫无顾虑。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这样,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多重防护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
辐射处理模块,用于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
辐射诊断模块,用于提取所述第二信号所表征的信号特征,通过信号特征比对进行信号分类,诊断得到所述第二信号所隶属的信号类型,将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给对应信号类型执行相关防护处理的防辐射控制模块;
防辐射控制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二信号及其对应的信号类型,根据对应的信号类型选择执行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相关防护控制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辐射控制模块还包括以下至少两种子模块:
第一防护控制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一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一模式,实现防辐射控制;
第二防护控制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二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二模式,实现防干扰控制;
第三防护控制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三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三模式,实现防窃听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处理模块,进一步用于对所述第一信号经过分段扫频,经过信号分离后通过一级BPF滤波器滤波,再经过LNA低噪放大处理后进行混频处理,使得混频处理后得到的信号频率为终端对应频段范围内能支持解调处理的频率信号,经过滤波及解调后得到所述第二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括:
辐射接收模块,所述辐射接收模块位于所述辐射处理模块前端,且与所述辐射处理模块相连;
所述辐射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终端外部的所述第一信号,将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给所述辐射处理模块进行所述预处理;
所述第一信号包括:通讯信号和/或电磁波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括:
辐射控制模块和辐射检测模块;
所述辐射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辐射处理模块、所述辐射检测模块、所述基带芯片、所述辐射诊断模块及所述辐射接收模块相连;
所述辐射控制模块,用于发出控制指令,对与其连接的各个模块进行控制,使与其连接的各个模块根据所述控制指令完成整个辐射过程中的信号预处理,信号检测,基带芯片在检测模式和正常无线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信号诊断及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相关防护控制处理的开启及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检测模块,用于完成对所述第二信号的分类及识别的预处理,将所述预处理过的信号输出给所述辐射控制模块决策;所述第二信号的分类包括:单载波信号,噪声信号和调制信号;
所述辐射控制模块,进一步用于,对所述预处理过的信号决策后输出所述控制指令及所述预处理过的信号给所述辐射诊断模块用以选择相关防护处理的信号分类。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诊断模块进一步用于先分离过滤掉内部自辐射及干扰信号后对所述第二信号进行信号分类,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的强度或剂量达到一个阈值,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一信号类型;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对当前在用信号及频段有干扰,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二信号类型;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满足恶意窃听的预设条件,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三信号类型。
8.一种终端多重防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
提取所述第二信号所表征的信号特征,通过信号特征比对进行信号分类,诊断得到所述第二信号所隶属的信号类型,将所述第二信号输出;
获取所述第二信号及其对应的信号类型,根据对应的信号类型选择执行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相关防护控制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之前,检测是否开启多重防护处理,如果是,则切换到辐射检测模式,触发所述提取所述第二信号所表征的信号特征,以进行所述信号分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包括:
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分离、滤波、放大、混频下变频后变成中频信号;
对所述中频信号经过二级滤波,检波解调后得到所述第二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之后,通过不同电磁波的频谱特性对电磁信号类型进行预判断及分离,得到预处理过的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所述第二信号所表征的信号特征,通过信号特征比对进行信号分类,诊断得到所述第二信号所隶属的信号类型,包括:
先分离过滤掉内部自辐射及干扰信号后对所述第二信号进行信号分类;
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的强度或剂量达到一个阈值,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一信号类型;
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对当前在用信号及频段有干扰,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二信号类型;
若检测到所述第二信号满足恶意窃听的预设条件,则将所述第二信号分类到属于所述第三信号类型。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二信号及其对应的信号类型,根据对应的信号类型选择执行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相关防护控制处理,包括:
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一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一模式,实现防辐射控制;
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二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二模式,实现防干扰控制;
在所述第二信号属于第三信号类型时,启动所述多重防护处理中的第三模式,实现防窃听控制。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从外部接收的第一信号经预处理转换为终端的基带芯片能识别的第二信号,包括:
对所述第一信号经过分段扫频,经过信号分离后通过一级BPF滤波器滤波,再经过LNA低噪放大处理后进行混频处理,使得混频处理后得到的信号频率为终端对应频段范围内能支持解调处理的频率信号,经过滤波及解调后得到所述第二信号。
CN201410499643.5A 2014-09-25 2014-09-25 一种终端及终端多重防护方法 Active CN1055164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94392.8A CN105450863B (zh) 2014-09-25 2014-09-25 一种多重防护的终端
CN201410499643.5A CN105516443B (zh) 2014-09-25 2014-09-25 一种终端及终端多重防护方法
US15/514,163 US9992315B2 (en) 2014-09-25 2015-04-01 Terminal and terminal multiple protection method
PCT/CN2015/075720 WO2016045343A1 (zh) 2014-09-25 2015-04-01 一种终端及终端多重防护方法
PCT/CN2015/085553 WO2016045448A1 (zh) 2014-09-25 2015-07-30 一种终端及终端多重防护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99643.5A CN105516443B (zh) 2014-09-25 2014-09-25 一种终端及终端多重防护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94392.8A Division CN105450863B (zh) 2014-09-25 2014-09-25 一种多重防护的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6443A true CN105516443A (zh) 2016-04-20
CN105516443B CN105516443B (zh) 2020-01-07

Family

ID=555606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9643.5A Active CN105516443B (zh) 2014-09-25 2014-09-25 一种终端及终端多重防护方法
CN201510794392.8A Active CN105450863B (zh) 2014-09-25 2014-09-25 一种多重防护的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94392.8A Active CN105450863B (zh) 2014-09-25 2014-09-25 一种多重防护的终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92315B2 (zh)
CN (2) CN105516443B (zh)
WO (2) WO201604534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11861A (zh) * 2020-01-19 2020-05-29 成都立鑫新技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信号干扰方法
CN112967429A (zh) * 2021-03-12 2021-06-15 青岛中瑞车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Nfc锁控系统、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10044B1 (en) * 2015-06-23 2017-06-07 The Boeing Company A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analyzing signals in the ultrasounds frequency spectrum for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devices
CN106301462B (zh) * 2016-08-02 2017-08-2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射频控制电路及移动终端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9546A (zh) * 2006-08-04 2008-02-06 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探测功能的移动终端及射频辐射探测器
CN101297573A (zh) * 2005-10-18 2008-10-29 威尔康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移动通信的无线通信模块
CN102172001A (zh) * 2011-04-21 2011-08-31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手机辐射的方法、装置和一种移动终端
US20130017862A1 (en) * 2011-07-13 2013-01-17 Mediatek Inc.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multi-standby mod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ing single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 with multiple subscriber numbers
CN103067038A (zh) * 2013-01-05 2013-04-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降低比吸收率的方法
CN203337260U (zh) * 2013-07-29 2013-12-11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辐射和紫外线检测功能的移动终端
CN103580762A (zh) * 2013-11-15 2014-02-12 无锡儒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能量模式的无线信号类型识别方法
CN103713297A (zh) * 2013-11-29 2014-04-09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ins辅助的卫星导航抗欺骗式干扰方法
CN103905589A (zh) * 2012-12-26 2014-07-02 上海景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带有环境电磁辐射测量功能的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8918A (zh) 2005-01-21 2006-07-26 胡淑欣 低成本防辐射移动通信终端
US7620373B2 (en) * 2006-06-23 2009-11-17 Sierra Monolith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libration of gain and/or phase imbalance and/or DC offset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588401A (zh) 2008-05-22 2009-11-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辐射量的统计计算方法
CN101354412A (zh) * 2008-08-28 2009-01-28 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电磁辐射强度的装置
CN101505467A (zh) 2009-03-20 2009-08-12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和减少移动终端辐射的方法
CN102158597B (zh) 2011-02-28 2015-08-19 奇智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移动通讯终端的电磁辐射提示系统及方法
US20130122975A1 (en) * 2011-11-16 2013-05-16 Duong Huy Ha Radiation protector for mobile devices
CN103167095A (zh) 2011-12-13 2013-06-19 上海手机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辐射强度检测方法
CN103368662B (zh) * 2012-03-26 2017-05-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磁辐射检测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3378887B (zh) * 2012-04-20 2017-08-25 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射频信号的发送、接收装置及方法
CN202798822U (zh) 2012-06-29 2013-03-13 巫少芬 一种防辐射移动终端
CN202794348U (zh) 2012-07-26 2013-03-13 深圳市泰达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讯终端辐射检测装置
KR101954733B1 (ko) * 2012-10-26 2019-03-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보안 콘텐츠를 처리하는 시스템 온 칩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모바일 장치
CN203324386U (zh) 2013-06-18 2013-12-04 蔡振华 便携式电磁辐射监测装置
CN203705558U (zh) * 2013-10-29 2014-07-0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磁辐射强度测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7573A (zh) * 2005-10-18 2008-10-29 威尔康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移动通信的无线通信模块
CN101119546A (zh) * 2006-08-04 2008-02-06 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探测功能的移动终端及射频辐射探测器
CN102172001A (zh) * 2011-04-21 2011-08-31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手机辐射的方法、装置和一种移动终端
US20130017862A1 (en) * 2011-07-13 2013-01-17 Mediatek Inc.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multi-standby mod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ing single subscriber identity card with multiple subscriber numbers
CN103905589A (zh) * 2012-12-26 2014-07-02 上海景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带有环境电磁辐射测量功能的移动终端
CN103067038A (zh) * 2013-01-05 2013-04-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降低比吸收率的方法
CN203337260U (zh) * 2013-07-29 2013-12-11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辐射和紫外线检测功能的移动终端
CN103580762A (zh) * 2013-11-15 2014-02-12 无锡儒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能量模式的无线信号类型识别方法
CN103713297A (zh) * 2013-11-29 2014-04-09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ins辅助的卫星导航抗欺骗式干扰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11861A (zh) * 2020-01-19 2020-05-29 成都立鑫新技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信号干扰方法
CN111211861B (zh) * 2020-01-19 2023-03-28 成都立鑫新技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信号干扰方法
CN112967429A (zh) * 2021-03-12 2021-06-15 青岛中瑞车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Nfc锁控系统、方法
CN112967429B (zh) * 2021-03-12 2022-08-12 青岛中瑞车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Nfc锁控系统、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45448A1 (zh) 2016-03-31
WO2016045343A1 (zh) 2016-03-31
US9992315B2 (en) 2018-06-05
CN105450863B (zh) 2019-05-21
US20170310801A1 (en) 2017-10-26
CN105516443B (zh) 2020-01-07
CN105450863A (zh) 2016-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0149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gesture detection for a remote device
US881982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adio frequency intrusion detection
US11329516B2 (en) Char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3873162A (zh) 频谱干扰检测装置及方法
Uribe et al. A technical review of wireless security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oftware defined radio perspective
CN105516443A (zh) 一种终端及终端多重防护方法
CN105187152A (zh) 基于频谱感知与调制识别的联合干扰方法与系统
CN103995188B (zh) 可单一频段探测的全频段射频信号探测定位装置及方法
CN107359958B (zh) 捷变频智能干扰机
CN111355500A (zh) 调整输出功率的方法
CN107222867A (zh) 无线信号检测的方法、装置及无线信号检测设备
CN116939614A (zh) 汽车中继攻击的检测与防御方法及装置
Radhi et al. SDR-based intelligent cooperative spectrum sensing for cognitive radio systems
CN109149109A (zh) 一种天线调谐方法及无线终端
CN106506790B (zh) 信号处理电路、方法和用户设备
CN203883773U (zh) 微波混频器
Bădulă et al. Intelligent Blocking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itiated by Unauthorized Users
Zhao et al. Joint energy-and-bandwidth spectrum sensing with GNU radio and USRP
CN114221678B (zh) 近场通信芯片、无线通信设备以及比吸收率检测方法
CN109714426A (zh) 网络程序自动下载方法
CN113691274B (zh) 具有屏蔽罩的射频前端模组及其屏蔽测试方法
CN111342847B (zh) 调整输出功率的方法
CN107465463A (zh) 一种抗干扰装置及方法
CN216900292U (zh) 非线性结点探测器
Armi et al. Performance of energy detector with certain and uncertain noise in OFDM cognitive radio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