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75327A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75327A
CN105475327A CN201410481906.XA CN201410481906A CN105475327A CN 105475327 A CN105475327 A CN 105475327A CN 201410481906 A CN201410481906 A CN 201410481906A CN 105475327 A CN105475327 A CN 1054753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omyl
pyraclostrobin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composition according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819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昌炎
詹姆斯·T·布里斯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Rotam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48190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75327A/zh
Publication of CN105475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53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所述杀菌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的重量比为1:100-100:1。本发明通过将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进行二元复配,两者作用机理不同,且无交互抗性,使得得到的组合物在防治效果上具有增益效果,有效减缓或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另一方面,该组合物在稳定抑菌、杀菌防治病害的同时,可调节植物内源激素的平衡,从而达到促进作物生长和增加产量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二元复配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农业上易产生抗性的病害防治,使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品种进行混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配比合理,则可以产生显著的增效作用,使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各单剂的作用。含有单一活性成分的杀菌剂在农业病害防治上常常存在一定的缺陷,连续多次使用不但使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且易造成对食品和环境的污染,通过杀菌剂活性成分之间合理混配能够克服以上缺点。合理的复配使有效成分产生的增效作用,可以提高防效,减少有效成份用量,节约成本,延缓病原菌的抗药性的产生,进而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农药对食物和环境的污染。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又名唑菌胺酯,化学名称为:N-[2-[[1-(4-氯苯基)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其分子结构式为:
吡唑醚菌酯,同其他的合成strobin类似物的作用机理一样,也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吡唑醚菌酯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叶片内菌丝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持效期较长,并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该化合物在叶片内向叶尖或叶基传导及熏蒸作用较弱,但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同时它又是一种激素型杀菌剂,能使作物吸收更多的氮,促进作物的生长。总之,吡唑醚菌酯具有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内吸传导性和耐雨水冲刷性能,且应用范围较广。
吡唑醚菌酯适宜作物主要用于防治小麦、水稻、花生、葡萄、蔬菜、香蕉、柠檬、咖啡、果树、核祧、蔬菜、茶树、烟草和观赏植物、草坪及其他大田作物上的病害。防治对象可有效地防治由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类和卵菌纲真菌引起的叶枯病、锈病、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黑星病、叶斑病、疮痂病、褐斑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吡唑醚菌酯防治谷类作物病害由于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对谷类的叶部和穗粒的病害有突出的防治效果,并且增产效果显著。对作物安全性该化合物不仅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而且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在推荐使用剂量下,绝大部分试验结果表明对作物无药害,但对极个别美洲葡萄和梅品种在某一生长期有药害。
苯菌灵(Benomyl),又名苯来特,化学名称为1-正丁氨基甲酰-2-苯并咪唑氨基甲酸甲酯,其化学结构式为:
苯菌灵是高效广谱内吸性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对温血动物低毒。对皮肤有轻微刺激性,但不引起皮炎。高效、广谱,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可采用喷洒、拌种和土壤处理等方法施用。对螨卵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主要用于蔬菜、果树和各种经济作物病害的防治,也用于麦类赤霉病和大豆菌核病的防治。喷雾可有效地防治瓜类灰霉病和炭疽病、茄子灰霉病、番茄叶霉病、葱类灰色腐败病、芹菜灰斑病、柑桔疮痂病和灰霉病、苹果黑星病和黑点病、梨黑星病、葡萄褐斑病和白粉病、花生褐斑病。喷洒可防治麦类赤霉病和大豆菌核病。
长期单一施用一种活性化合物来防治病害会导致病害抗药性产生,引起化合物防效下降,甚至彻底失去防效。为了降低植物病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应用增效组合物来防治有害植物病原真菌是目前常采用的办法之一。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通过将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进行二元复配,使得得到的组合物在防治效果上具有增益效果,有效减缓或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杀菌组合物,包括吡唑醚菌酯
(吡唑醚菌酯)
和苯菌灵:
(苯菌灵),
所述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活性成分重量配比为1:100-100: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式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按重量配比为1:50-50: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按重量配比为1:25-25: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按重量配比为1:10-10: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按重量配比为1:5-5: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质量之和占所述杀菌组合物质量的5%-9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质量之和占所述杀菌组合物质量的10%-8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质量之和占所述杀菌组合物质量的20%-6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杀菌组合物可配制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剂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种衣剂、微乳剂、水乳剂或水分散粒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该组合物还包括液体或固体载体和/或表面活性剂。
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将所述杀菌组合物作用于致病菌和/或其环境,或者植物、种子、土壤、区域、材料或空间中。
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将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同时施用、或分别施用、或相继施用。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真菌和细菌的用途。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谷类、水果、蔬菜、经济作物上真菌和细菌的用途。
所述杀菌组合物用于保护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的用途。
所述杀菌组合物施用至所需防治的地点防治土壤致病或腐生的真菌和细菌的用途。
所述杀菌组合物用于促进作物生长及提高作物产量的应用。
发明详述: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的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杀菌活性比单个活性化合物的活性的加和明显更高。换言之,存在无法预测的、真实存在的协同效应,而不仅仅是活性的加和。当活性化合物以特定的重量比存在于本发明的杀菌活性化合物组合中时,协同效应特别明显。
本发明创造性地将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合二为一,不仅可以防治谷类、水果、蔬菜、花卉、草坪、经济作物的病菌危害,还可以兼治土壤里的真菌和细菌病害,具有一药多用,拓宽防病谱。而且用于土壤处理或者浸(拌)种,可以预防土壤病害引起的烂种、烂根,保障全苗,减轻苗期病害,效果更好。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吡唑醚菌酯杀菌剂和苯菌灵杀菌剂是协同增效有效量的,本发明组合物中化合物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的重量比为1:100-100:1,优选1:50-50:1,再优选1:25-25:1,更优选1:10-10:1,最优选1:5到5:1。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活性组分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杀菌剂占组合物的5%-90%,优选10%-80%,更优选20%-60%。
本发明的上述组合物可以仅仅包含有效成分,也可以与液体或固体载体和/或表面活性剂一起混合使用。因此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各种剂型,例如液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种衣剂、烟雾剂、包衣颗粒剂、泡腾片、水乳剂、微乳剂等。根据这些组合物的性质以及施用组合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环境情况,可以选择将组合物以喷雾、浸泡、弥雾、撒播、浇泼、灌根等之类的方法施用。
根据本发明,术语“载体”指可与活性化合物相组合或联合以使其更易于施用给对象(例如植物、作物或草类)的天然或合成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因此,所述载体优选为惰性的,至少应为农业可接受的。所述载体可以为固体或液体。
本发明中载体可以为固体或液体载体。可以作为固体载体的有例如:植物质粉末类(例如大豆粉、淀粉、谷物粉、木粉、树皮粉、锯末、核桃壳粉、麸皮、纤维素粉末、椰壳、玉米穗轴和烟草茎的颗粒,提取植物精华后的残渣等)、纸张、锯末,粉碎合成树脂等的合成聚合体、黏土类(例如高岭土、皂土、酸性瓷土等)、滑石粉类。硅石类(例如硅藻土、硅砂、云母、含水硅酸,硅酸钙)、活性炭、天然矿物质类(浮石、绿坡缕石及沸石等)、烧制硅藻土、砂、塑料媒介等(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氯化钾、碳酸钙、磷酸钙等的无机矿物性粉末、硫酸铵、磷酸铵、尿素、绿化铵等的化学肥料、土肥,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或者2种以上混用。
可以作为液体载体使用的可以在下列材料中选择,例如水,酒精类(例如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乙二醇等)、酮类(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二异丁基甲酮、环己酮等)、醚类(例如乙醚、二恶烷、甲基纤维素、四氢呋喃等)、脂肪族碳氢化合物类(例如煤油、矿物油等)、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类(例如苯、甲苯、二甲苯、溶剂油、烷基萘、氯代芳烃、氯代脂肪烃、氯苯,等)、卤化碳氢化合物类、酰胺类、砜类、二甲基亚砜、矿物和植物油、动物油等。
表面活性剂可根据使用目的来选择使用,也可单独使用。在某些场合2种以上辅助剂合用,或某些场合可以完全不使用表面活性剂。为使有效成分化合物乳化、分散、可溶化、以及/或者润湿可以使用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以列举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烷基芳基醚、聚氧乙烯高级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醇或酚的磷酸酯、多元醇的脂肪酸酯、木质素磺酸盐、高分子梳形的支状共聚物、丁基萘磺酸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烷基磺基琥珀酸钠、油脂、脂肪醇与环氧乙烷缩合物、烷基牛磺酸盐等聚丙烯酸盐、蛋白质水解物。合适的低聚糖物或聚合物,例如基于单独的乙烯单体、丙烯酸、EO和/或PO或者其与例如(多元)醇或(多元)胺的结合。
为使有效成分化合物分散稳定化、附着以及/或者结合,可使用例如黄原胶、硅酸镁铝、明胶、淀粉、纤维素甲醚、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和天然磷脂(如脑磷脂和卵磷脂)以及合成磷脂、皂土、木质素磺酸钠等辅助剂。
其中防冻剂可选用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山梨醇。作为悬浮性产品的抗絮凝剂可以使用例如萘磺酸聚合物、聚合磷酸盐等的辅助剂。
消泡剂可使用有机硅消泡剂。
可以使用的着色剂,例如无机颜料,如氧化铁、氧化钛和普鲁士蓝;以及有机颜料/染料:茜素染料、偶氮染料和金属酞菁染料;以及微量元素,例如铁盐、锰盐、硼盐、铜盐、钴盐、钼盐和锌盐。
任选地,还可包含其它附加组分,例如保护胶体、粘合剂、增稠剂、触变剂、渗透剂、稳定剂、掩蔽剂。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烟雾剂、悬浮剂、微囊粒剂、细粒剂、可流动浓缩物、即用溶液剂、粉剂、水乳剂、油乳剂、微粒剂、油分散粉剂、油混溶流动性浓缩物、油混溶液体、泡沫剂、糊剂、悬浮浓缩物、悬乳剂、可溶性浓缩物、可溶性粉剂、颗粒剂、水溶性颗粒和/或片剂、水溶性粉剂、可湿性粉剂、经活性化合物浸渍的天然或合成材料、聚合物材料中的微囊剂以及水分散性颗粒。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杀菌组合物为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乳剂和/或微囊悬浮剂。
本发明的农药合物可以以其活性成分化合物之组合物的形式制成适于施用的制剂,也可以以其适当剂量的商品制剂之组合的形式施用。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还可以与其它活性成分联合施用,所述其它活性成分例如杀真菌剂、杀细菌剂、引诱剂、杀昆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安全剂、肥料或化学信息素等。
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具有非常好的杀真菌性能,并可被用于防治植物致病真菌,如根肿菌纲、卵菌纲、接和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等。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具有非常好壶菌纲的杀细菌性能,并可被用于防治植物致病细菌。如假单胞菌科、根瘤菌科、肠杆菌科、棒杆菌科以及链霉菌科。
作为实例但非限制的方式提出的归入上述大类的一些导致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的病原体:
由白粉病病原体引起的病害,病原体如布氏白粉菌属菌种;
由锈病病原体引起的病害的病原体如胶锈菌属菌种;
由卵菌纲类病原体引起的病害,病原体如霜霉属菌种;
由叶斑病和叶萎缩病病害病原体引起的病害,病原体如链格孢属菌种;
引起根和茎病害的病原体引起的病害,病原体如镰孢属菌种;
引起肉穗花序和散穗花序病害的病原体,病原体如链格孢属菌种;
由黑粉菌引起的病害的病原体,病原体如黑粉菌属种;
引起果实腐烂的病原体,病原体如青霉属菌种;
引起种传和土传的腐烂和萎缩病害以及幼苗病害的病原体,病原体如疫霉菌属菌种;
引起萎缩病的病原体,病原体如链核盘菌属;
引起叶、花和果实畸形的病原体,病原体如外囊菌属菌菌种;
引起癌症病害、菌瘿和扫帚病害的病原体,病原体如丛赤壳属菌种;
引起木本植物的退化病害的病原体,病原体如Esca菌种;
引起花和种子病害的病原体,病原体如葡萄孢属菌种;
因为植物块茎病害的病原体,病原体如丝核菌属菌种;
所述一种含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谷类、水果、蔬菜、花卉、草坪、经济作物真菌和细菌的用途。常见的病菌有茎溃疡、叶锈病、黑穗病、腥黑穗病、锈病、茎腐病、灰霉病、白绢病、炭疽病、芽腐病、草坪褐斑病、巨斑病、蘑菇圈、红线病、稻曲病、斑点落叶病、叶斑病、疫病、赤霉病、霜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疫腐病、炭疽病、褐斑病、黑痣病、黑胫病、软腐病、溃疡病、紫斑病、立枯病、茎枯病、猝倒病、苗疫病、叶枯病、赤星病、黑斑病、黑星病。
能够使用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有用植物包括很多,例如:水稻、花生、棉花、甜菜、马铃薯、草坪、小麦、大麦、黄瓜、葡萄、芒果、莲雾、草莓、苹果、香蕉、番茄、向日葵、梨、土豆、玉米、梨树、咖啡、观赏植物类。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预防或控制土壤里多种致病或腐生的真菌和细菌的用途。土壤传播的真菌性病原体的实例包括链格孢属(Alternariaspp.),壳二孢属(Ascochytaspp.),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尾孢属(Cercosporaspp.),麦角菌(Clavicepspurpurea),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sativus),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spp.),附球菌属(Epicoccumspp.),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稻恶苗链孢(Fusariummoniliforme),尖孢镰孢(Fusariumoxysporum),串珠镰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茄病镰孢(Fusariumsolani),维胶链孢(Fusariumsubglitinans),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spp),雪腐微托菌(Microdochiumnivale),青霉属(Pencilliumspp),茎点霉属(Phomaspp.),麦类核腔菌(Pyrenophoragraminea),稻瘟梨孢属(Pyriculariaoryzae),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核盘菌属(Sclerotiniaspp.),壳针孢属(Septoriaspp.),,丝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reilliana),腥黑粉菌属(Tilletiaspp.),肉孢核瑚菌(Typhulaincarnate),隐条黑粉菌(Urocystisocculta),黑粉菌属(Ustilagospp.)或轮枝孢属(Verticilliumspp.)。
土壤病菌有立枯病菌、镰刀菌、腐霉菌、疫霉菌、猝倒菌、根腐病、腐霉菌、灰霉菌、软腐菌等。在一般情况下,土壤病菌能产生大量菌体,只要条件对病菌生长发育有利而寄主又是感病的,病菌就可以大量繁殖并能侵染寄主,在感病寄主存在下,这些病菌就可以进入持续的致病期,随着作物的连作而大量繁殖扩散,但之后养分被消耗完或土壤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对病菌不利时,病菌又可以进入休眠期。在感病寄主不存在时,土传病菌在土壤中也能存活下来,除土壤病菌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外,还能在非寄主的根表面或残枝落叶上存活,与其具有腐生竞争能力是分不开的。但不同病菌是有差异的,像镰刀菌在土壤中几乎可以无限期生存下去。
在将本发明的使用方法进行实施时所说的植物的土壤或栽培媒介是指能够使农作物生根、生长的支撑体,例如:土壤,水等,具体的原材料可以使用例如砂子、浮石、蛭石、硅藻土、琼胶、凝胶状物、高分子物质、石棉、木屑、树皮等。
向土壤中施用药剂的方法,例如将液体药剂稀释于水中或不稀释直接施用于植物体的根部或育秧用的秧田中等方法,将颗粒剂散播到植物体的根部或者育秧的秧田中的方法有在播种前将粉剂、水分散粒剂等喷洒于土壤中并与土壤整体混合的方法,播种前或栽种植物体前将粉剂、水分散粒剂稀释后喷洒于种植孔、播种沟中,在进行播种的方法等。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防治水稻、小麦、瓜果蔬菜、果树、花卉、草坪上的秧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烂秧病,以及水稻苗期纹枯病、稻瘟病。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按照浇注、喷射、喷雾、撒粉、散布或发烟等方法施用,施用量随天气条件或作物状态变化。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还涉及在促进作物生长以及提高作物产量上的应用。
所述一种包含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的杀菌组合物用于保护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的用途。
术语“植物繁殖材料”应理解为指所有有繁殖能力的植物部分,例如种子,其能用于繁殖后者,以及植物性材料例如扦插条或块茎(例如马铃薯)。因此,本文中所使用的植物部分包括植物繁殖材料。可以提及的是例如种子(狭义上),根,果实,块茎,鳞茎,根茎和植物部分。待从土壤中发芽后或出苗后抑制的发芽植株和有效植株也是可以提及的。幼小植株可以在移植前通过浸渍进行全部或局部处理来进行保护。
植物部分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是由植物繁殖材料例如种子产生的植物的任何部分。植物部分、植物器官和植物也可以受益于通过将杀菌组合物施用于植物繁殖材料所获得的病原损害保护。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某些植物部分和某些场所后长出的植物器官也可以看成植物繁殖材料,其自身可以用杀菌组合物施用(或处理);从而由经处理的植物部分和经处理的植物器官产生的植物、其它的植物部分和其它的植物器官也可以受益于通过将杀菌组合物施用于某些植物部分和某些植物器官所获得的病原损害保护。
优选的,繁殖材料是种子,种子处理的方法,例如可列举有,稀释液体或固体状的药剂或者不用稀释直接将种子浸泡在液体状态溶液中使药剂浸透种子的方法、将固体药剂或液体药剂与种子混合在一起,进行包衣处理使种子表面附着药剂的方法、在种植的同时在种子附近喷洒等方法。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制成通常的药剂形态,例如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液剂、颗粒剂、种衣剂等药剂形态使用,其施用量,根据有效成分的配合比例、气象条件、药剂形态、施用时期、施用方法、施用场所、防除目标有害生物、目标农作物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通常对于叶部处理:0.1-10000g/ha,优选10-1000g/ha,更优选50-300g/ha;对于浸渍或滴注施用而言,所述剂量甚至还可以降低,特别是当施用惰性基质如石棉或珍珠岩石时;
-对于种子处理:2-1000g/100kg种子,优选3-1000g/100kg种子;
-对于土壤处理:0.1-10000g/ha,优选1-5000g/ha。
上述剂量仅是一般性的示例性剂量,实际施用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尤其是根据待处理的植物或作物的性质以及病菌的严重性调整施用率。
本发明的吡唑醚菌酯与苯菌灵组合/联合施用。包括分开、依次或同时施用吡唑醚菌酯与苯菌灵。优选地,所述吡唑醚菌酯与苯菌灵组合为包含吡唑醚菌酯与苯菌灵的组合物的形式。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以制剂形式为主,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在桶或罐中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其中优选以本发明提供的制剂形式为主。
本发明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的杀菌组合物,将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复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不仅可以防治谷类、水果、蔬菜、花卉、草坪、经济作物的病菌危害,还可以兼治土壤里的真菌和细菌病害,具有一药多用,拓宽防病谱。而且用于土壤处理或者浸(拌)种,可以预防土壤病害引起的烂种、烂根,保障全苗,减轻苗期病害,效果更好。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通过将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进行二元复配,两者作用机理不同,且无交互抗性,混合使用可扩大杀菌谱、发挥更好的防治效果,且延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对多种作物都相对安全。可广泛用于瓜果蔬菜、葡萄上防治霜霉病、疫病、猝倒病。虽然单独的杀菌活性化合物在其杀菌作用方面活性较弱,但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活性化合物组合显示出超过各自作用的简单加和的活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由于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各自的杀菌机理不同,该组合物在防治苹果、香蕉、葡萄、柑橘、芒果、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番茄、辣椒、黄瓜、茄子等作物上由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具有增效作用;另一方面,该组合物在稳定抑菌、杀菌防治病害的同时,可调节植物内源激素的平衡,从而达到促进作物生长和增加产量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先通过具体的制剂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
制剂实施例(缺少端点值实施例)
实施例1:4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吡唑醚菌酯30%,苯菌灵10%,木质素磺酸盐6%,无患子粉4%,凹凸棒土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再混合均匀,即制得4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5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吡唑醚菌酯25%,苯菌灵2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8%,茶枯5%,高岭土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制得5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9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吡唑醚菌酯20%,苯菌灵70%,聚氧乙烯醚1%,润湿渗透剂F5%,硅藻土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制得9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4:35%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水分散粒剂
吡唑醚菌酯20%,苯菌灵15%,烷基苯磺酸钙盐8%,拉开粉BX6%,硫酸铵2%,膨润土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均匀混合,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混合制得35%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5:6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水分散粒剂
吡唑醚菌酯40%,苯菌灵2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7%,十二烷基硫酸钠4%,氯化铝2.8%,高岭土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均匀混合,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混合制得6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6:8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水分散粒剂
吡唑醚菌酯20%,苯菌灵60%,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碳酸钠3%,白炭黑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均匀混合,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制得8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7:2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浮剂
吡唑醚菌酯10%,苯菌灵10%,聚羧酸盐6%,硅油0.3%,黄原胶0.9%,二甘醇2.5%,去离子水加至100%,将增稠剂和防冻剂混合后除过有效成分外的其余组分,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有效成分,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即制得2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浮剂。
实施例8:25%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浮剂
吡唑醚菌酯20%,苯菌灵5%,萘磺酸甲醛缩合物6%,羟乙基纤维素0.7%,硅酮类化合物0.1%,聚乙二醇2%,去离子水加至100%,将增稠剂和防冻剂混合后除过有效成分外的其余组分,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有效成分,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即制得25%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浮剂。
实施例9:4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浮剂
吡唑醚菌酯25%,苯菌灵15%,木质素磺酸盐8%,硅酸铝镁1%,硅酮类0.2%,丙三醇2.8%,去离子水加至100%,混合制得4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浮剂
实施例10:6%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乳剂
吡唑醚菌酯5%,苯菌灵1%,烷基苯磺酸钙盐7%,甲基纤维素1.2%,丙二醇2.4%,C8~10脂肪醇类0.4%,吐温系列7%,水加至100%,混合制得6%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乳剂。
实施例11:2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乳剂
吡唑醚菌酯5%,苯菌灵15%,木质素磺酸盐6%,黄原胶0.8%,乙二醇2.5%,硅油0.2%,600#磷酸酯5%,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乳剂。
实施例12:3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乳剂
吡唑醚菌酯20%,苯菌灵1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7%,皂角粉3%,酚醛树脂1.1%,三甘醇2%,硅酮类0.1%,农乳400#6%,水加至100%,混合制得3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乳剂。
实施例13:18%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微乳剂
吡唑醚菌酯10%、苯菌灵8%、N-甲基吡咯烷酮6%、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4%、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5%、硅酮类化合物0.4%、甲苯3%、丙二醇2%、环氧氯丙烷1.1%、去离子水加至100%,制成18%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微乳剂。
实施例14:25%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微乳剂
吡唑醚菌酯15%、苯菌灵10%、环己酮5%、农乳500#4%、农乳700#5%、C8~10脂肪醇类0.2%、乙酸乙酯2.5%、聚乙二醇2%、磷酸三丁酯1.4%、去离子水加至100%,制成25%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微乳剂。
实施例15:35%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微乳剂
吡唑醚菌酯5%、苯菌灵30%、三甲基环己烯酮5%、农乳600#7%、AEO系列3%、硅油0.2%、黄原胶1.8%、乙醇3%、去离子水加至100%,制成35%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微乳剂。
实施例16:1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水乳剂
吡唑醚菌酯5%、苯菌灵5%、600#磷酸酯4%、丙醇7%、农乳600#3%、黄原胶0.7%、丙二醇2.4%、甲苯4%、去离子水加至100%,制成10%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水乳剂。
实施例17:10%吡唑醚菌酯+90%苯菌灵
吡唑醚菌酯10%,苯菌灵90%按比例混合均匀。
实施例18:20.2%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吡唑醚菌酯0.2%,苯菌灵20%,聚氧乙烯醚1%,润湿渗透剂F5%,硅藻土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制得20.2%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9:51%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浮剂
吡唑醚菌酯50%,苯菌灵1%,萘磺酸甲醛缩合物6%,羟乙基纤维素0.7%,硅酮类化合物0.1%,聚乙二醇2%,去离子水加至100%,将增稠剂和防冻剂混合后除过有效成分外的其余组分,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有效成分,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即制得51%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浮剂。
实施例20:50.5%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乳剂
吡唑醚菌酯50%,苯菌灵0.5%,烷基苯磺酸钙盐7%,甲基纤维素1.2%,丙二醇2.4%,C8~10脂肪醇类0.4%,吐温系列7%,水加至100%,混合制得50.5%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乳剂。
实施例21:5.1%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乳剂
吡唑醚菌酯0.1%,苯菌灵5%,木质素磺酸盐6%,黄原胶0.8%,乙二醇2.5%,硅油0.2%,600#磷酸酯5%,水加至100%,混合制得5.1%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乳剂。
实施例22:12%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水分散粒剂
吡唑醚菌酯2%,苯菌灵10%,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硫酸盐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4%,碳酸钠3%,白炭黑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均匀混合,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制得12%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23:52%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吡唑醚菌酯2%,苯菌灵50%,聚氧乙烯醚1%,润湿渗透剂F5%,硅藻土加至100%,将前述配方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机后在混合均匀,制得52%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4:26%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乳剂
吡唑醚菌酯25%,苯菌灵1%,烷基苯磺酸钙盐7%,甲基纤维素1.2%,丙二醇2.4%,C8~10脂肪醇类0.4%,吐温系列7%,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6%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乳剂。
实施例25:55%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微乳剂
吡唑醚菌酯5%、苯菌灵50%、三甲基环己烯酮5%、农乳600#7%、AEO系列3%、硅油0.2%、黄原胶1.8%、乙醇3%、去离子水加至100%,制成55%吡唑醚菌酯·苯菌灵微乳剂。
实施例26:22%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乳剂
吡唑醚菌酯20%,苯菌灵2%,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7%,皂角粉3%,酚醛树脂1.1%,三甘醇2%,硅酮类0.1%,农乳400#6%,水加至100%,混合制得22%吡唑醚菌酯·苯菌灵悬乳剂。
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 分散性 悬浮率 湿润时间 细度(通过35μm试验筛) 含水量
本发明制剂实施例 ≥91% ≥90% ≤75s ≥98% ≤1.2%
农药产品规格 ≥80% ≥60% ≤120s ≥95% ≤3%
本发明的水分散颗粒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 悬浮率 持久气泡性(1min后) 倾倒后残余物 热贮(50℃)稳定性(有效成分分解率) 低温(0℃)稳定性(离析物体积) 通过50μm试验筛
本发明制剂实施例 ≥96% ≤20ml ≤3% ≤3% ≤0.1ml ≥96%
农药产品规格 ≥80% ≤25ml ≤5% ≤5% ≤0.3ml ≥90%
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 持久气泡性(1min后) 倾倒后残余物 热贮(50℃)稳定性(有效成分分解率) 低温(0℃)稳定性(离析物体积) 乳液稳定性
本发明制剂实施例 ≤20ml ≤3% ≤3% ≤0.1ml 良好
农药产品规格 ≤25ml ≤5% ≤5% ≤0.3ml 合格
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 乳液稳定性 持久气泡性(1min后) 透明温度范围 热贮(50℃)稳定性(有效成分分解率) 低温(0℃)稳定性(离析物体积)
本发明制剂实施例 良好 ≤20ml -5℃~45℃ ≤3% ≤0.1ml
农药产品规格 合格 ≤25ml 0℃~40℃ ≤5% ≤0.3ml
生物实施例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上抗性病菌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只有通过大量实验才能知道。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由于明显提高了实际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大大地延缓了抗性的产生。
依孙云沛法计算出各药剂的毒力指数及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试验一:黄瓜霜霉病的毒力测定
选自长势一致的黄瓜苗,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盆大约5mL,每个药剂设置12个浓度梯度。药剂处理后24h接菌,将采自田间的黄瓜霜霉病叶在黄瓜苗上方均匀抖落分生孢子进行接种,然后将黄瓜苗放入温室中培养。7d后按照黄瓜霜霉病的发病分级标准全株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表1
从表1可知,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在防治黄瓜霜霉病的重量配比1:100-100:1的范围里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这个范围内的混配均表现为增益效果。
试验二:香蕉黑星病的毒力测定
采用果园香蕉黑星病病菌自然接种法。选择刚断蕾果穗,果面光滑,均不见黑星病斑。将供试药剂和对照药剂按照一定的浓度制成药液,分布均匀喷洒在蕉果上,每处理4次重复。处理25天后调查蕉果发病情况。按照香蕉蕉果的发病分级标准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表2:本发明在防治香蕉黑星病的毒力测试结果
从表2可知,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防治香蕉黑星病在重量配比1:100-100:1的范围里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这个范围内的混配均表现为增益效果。
试验三:马铃薯早疫病的毒力测定
选自长势一致的马铃薯叶苗,每个处理选用3盆供试叶苗,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盆大约5mL,每个药剂设置12个浓度梯度。药剂处理后24h接菌,将采自田间的马铃薯早疫病叶在马铃薯苗上方均匀抖落分生孢子进行接种,然后将马铃薯叶苗放入温室中培养。7d后按照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病分级标准全株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治效果,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
表3:本发明在防治马铃薯早疫病上的毒力测试结果
从表3可知,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在配比1:100~100:1的范围里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这个范围内的混配均表现为增益效果。
试验五:
本发明复配后的药剂在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提高的作用,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海南作为试验基地,试验时间为2013年7月。选取面积为1公顷的香蕉林,为了使试验结果更加准确和有说服力,试验香蕉田间经过测定是没有经过其他农药喷洒过的土壤。
将1公顷香蕉树林划分为10块大小相同的区域,其中5块作为A试验田区,3块作为B试验田区,剩余2块作为C试验田区。A试验田区的香蕉在生长过程中喷洒由本发明制得的复配药剂,C试验田区的2块分别使用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的单剂,B试验田区则作为空白对照田区。
在香蕉成熟后进行收割,然后对各个试验田区的香蕉产量进行称重,并换算到相应的亩产量,得到如表4的数据:
从表4的数据不难看出,在使用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复配药剂后的田区香蕉产量要明显高于B区和C区的香蕉产量,由此可以看出本发明复配药剂不仅在防治苹果、香蕉、葡萄、柑橘、芒果、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番茄、辣椒、黄瓜、茄子等作物上由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具有增效作用;另一方面,该组合物在稳定抑菌、杀菌防治病害的同时,可调节植物内源激素的平衡,从而达到促进作物生长和增加产量的效果。

Claims (17)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的重量比为1:100-10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的重量比为1:50-5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重量配比是1:25-2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重量配比是1:10-1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重量配比是1:5-5: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质量之和占所述杀菌组合物质量的5%-9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质量之和占所述杀菌组合物质量的10%-8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质量之和占所述杀菌组合物质量的20%-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种衣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将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与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混合。
11.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作用于致病菌和/或其环境,或者植物、种子、土壤、区域、材料或空间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方法,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唑醚菌酯和苯菌灵同时施用、或分别施用、或相继施用。
13.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真菌和细菌的用途。
14.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谷类、水果、蔬菜、经济作物上真菌和细菌的用途。
15.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保护植物繁殖材料和随后长出的植物器官的用途。
16.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施用至所需防治的地点防治土壤致病或腐生的真菌和细菌的用途。
17.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促进作物生长及提高作物产量的应用。
CN201410481906.XA 2014-09-19 2014-09-19 一种杀菌组合物 Pending CN1054753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81906.XA CN105475327A (zh) 2014-09-19 2014-09-19 一种杀菌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81906.XA CN105475327A (zh) 2014-09-19 2014-09-19 一种杀菌组合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75327A true CN105475327A (zh) 2016-04-13

Family

ID=55662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81906.XA Pending CN105475327A (zh) 2014-09-19 2014-09-19 一种杀菌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7532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36113A (zh) * 2017-04-12 2017-09-08 江苏金凤凰农化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愈创木酚治疗花生黑斑病的组合物及施用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29030A2 (en) * 2008-09-12 2010-03-18 Basf Se Fungicidal mixtures
CN101810190A (zh) * 2010-05-13 2010-08-25 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复配杀菌剂
CN102578126A (zh) * 2012-02-16 2012-07-18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农用杀菌复配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29030A2 (en) * 2008-09-12 2010-03-18 Basf Se Fungicidal mixtures
CN101810190A (zh) * 2010-05-13 2010-08-25 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 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复配杀菌剂
CN102578126A (zh) * 2012-02-16 2012-07-18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农用杀菌复配组合物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 S. KARAOGLANIDIS ET AL: "Control of Benzimidazole- and DMI-Resistant Strains of Cercospora beticola with Strobilu rin Fungicides", 《PLANT DISEASE》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36113A (zh) * 2017-04-12 2017-09-08 江苏金凤凰农化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愈创木酚治疗花生黑斑病的组合物及施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04938A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3988845B (zh) 一种杀菌混合物
CN102669181B (zh) 一种含有克菌丹和硫酸铜钙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6922703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5475357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3392715B (zh) 一种含有嘧菌环胺和克菌丹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48989B (zh) 一种杀真菌混合物
CN103329937B (zh) 一种杀菌活性成分组合物
CN103348982B (zh) 一种杀真菌混合物
CN104904733A (zh) 一种保护植物免于植物病害的方法
CN102986694B (zh) 一种含有噻呋酰胺和克菌丹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3348995A (zh) 一种杀菌活性成分组合物
CN103348991A (zh) 一种含有啶酰菌胺和代森锰锌的杀真菌组合物
CN103348990B (zh) 一种含有双炔酰菌胺和克菌丹的杀菌组合物
CN103719125A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5475327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5076155A (zh) 一种植物病害防除组合物
CN103988846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5076148A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CN103988843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3719109A (zh) 一种杀真菌组合物
CN105076192A (zh) 一种杀菌混合物
CN103392739B (zh) 一种含有双炔酰菌胺和硫酸铜钙的杀菌组合物
CN103999870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5076178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