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72600B - C-rnti配置方法和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C-rnti配置方法和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72600B
CN105472600B CN201510813275.1A CN201510813275A CN105472600B CN 105472600 B CN105472600 B CN 105472600B CN 201510813275 A CN201510813275 A CN 201510813275A CN 105472600 B CN105472600 B CN 1054726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terminal
rnti
configuration
interfe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1327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72600A (zh
Inventor
白炜
周明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ells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ells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ells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ells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81327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726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72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26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726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26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lo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RNTI配置方法和装置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根据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确定每个小区内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按照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直接按照顺序分配C‑RNTI所导致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C-RNTI配置方法和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C-RNTI配置方法和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LTE系统的接入侧,即空中接口,通过小区临时用户标识(C-RNTI,Cell 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来区分每个用户。基站在对终端用户(UE,UserEquipment)进行调度时,依靠在物理层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上传输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从而通知UE其接收或者发送信号的具体无线资源位置。
目前针对C-RNTI的配置,常用的方式是在小区分裂后,为每个小小区(SmallCell)分别配置C-RNTI,其中,每个小小区中的每个终端配置的C-RNTI之间的距离为1。然而,由于LTE系统中小小区分布密集,且可能与相应的宏小区重叠覆盖,因而对某一个小区进行数据传输时,其传输的误比特率将被提高。例如,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相邻小区的控制信道很容易互相干扰,进一步,将使得数据信道在被控制信道调度时,无法准确通知UE其接收或者发送信号的具体无线资源位置,进而造成数据传输的误码率高的问题。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C-RNTI配置方法和装置及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直接按照顺序分配C-RNTI所导致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C-RNTI配置方法,包括: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根据上述每个小区的上述干扰小区的数量确定上述每个小区内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按照上述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上述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
可选地,上述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获取上述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上报的对应上述每个小区的上述干扰小区的数量;或者,获取上述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上报的对应上述每个小区的上述干扰小区的小区标识;根据上述小区标识统计上述每个小区的上述干扰小区的数量。
可选地,上述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包括:上述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检测其他小区在上述每个小区的干扰信号强度;上述基站判断上述其他小区中是否有至少一个小区的上述干扰信号强度大于第一阈值;若上述基站判断出有上述至少一个小区的上述干扰信号强度大于上述第一阈值,则将上述至少一个小区标识为与上述基站对应的小区的干扰小区;上述基站上报上述干扰小区。
可选地,上述按照上述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上述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包括:判断待配置上述目标C-RNTI的第一终端与已完成配置上述目标C-RNTI的第二终端是否属于同一小区;若上述第一终端与上述第二终端属于同一小区,则按照配置步长为上述第一终端配置上述目标C-RNTI,其中,上述配置步长为上述同一小区内各个终端之间的上述抗干扰配置间距;若上述第一终端与上述第二终端不属于同一小区,则按照小区偏置为上述第一终端配置上述目标C-RNTI,其中,上述小区偏置为上述第一终端所在第一小区与上述第二终端所在第二小区的终端之间的上述抗干扰配置间距。
可选地,上述按照配置步长为上述第一终端配置上述目标C-RNTI包括:获取上述小区集合中上述干扰小区的总数,将上述干扰小区的总数作为上述配置步长的最小值;在上述第二终端配置上述目标C-RNTI之后,按照上述配置步长为上述第一终端配置上述目标C-RNTI。
可选地,上述按照小区偏置为上述第一终端配置上述目标C-RNTI包括:判断上述小区集合中上述每个小区的上述干扰小区的数量是否均小于等于第二阈值;若判断出上述小区集合中上述每个小区的上述干扰小区的数量均小于等于上述第二阈值,则将上述小区集合中上述干扰小区的数量的最大值作为上述小区偏置;在上述第二终端配置上述目标C-RNTI之后,按照上述小区偏置为上述第一终端配置上述目标C-RNTI。
可选地,在上述判断上述小区集合中上述每个小区的上述干扰小区的数量是否均小于等于第二阈值之后,还包括:若判断出每个上述小区集合中至少一个小区检测到的上述干扰小区的数量大于上述第二阈值,则将上述第二阈值作为上述小区偏置;在上述第二终端配置上述目标C-RNTI之后,按照上述小区偏置为上述第一终端配置上述目标C-RNTI。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C-RNTI配置装置,上述装置位于核心网网元,上述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上述每个小区的上述干扰小区的数量确定上述每个小区内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配置单元,用于按照上述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上述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
可选地,上述获取单元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上述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上报的对应上述每个小区的上述干扰小区的数量;或者,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上述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上报的对应上述每个小区的上述干扰小区的小区标识;统计模块,用于根据上述小区标识统计上述每个小区的上述干扰小区的数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C-RNTI配置系统,包括:包含上述的C-RNTI配置装置的核心网网元;一个或多个基站,用于上报上述基站对应的小区的干扰小区。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根据获取到的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来确定每个小区内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进一步,按照该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也就是说,根据干扰小区的数量来确定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以实现尽可能的保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终端的C-RNTI不被复用,从而实现使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汉明码距尽可能大,避免对于小区间C-RNTI不进行规划而直接按照顺序进行分配所导致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进而达到降低相同小区以及相邻小区之间的用户在调度信息时出现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以实现提高传输准确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C-RNTI配置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C-RNTI配置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C-RNTI配置方法的示意图;以及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C-RNTI配置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C-RNTI配置方法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C-RNTI配置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2,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
S104,根据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确定每个小区内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S106,按照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小区临时用户标识(C-RNTI,Cel l Radio NetworkTemporary Ident ifier)配置方法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如图2所示的LTE系统中的核心网网元(或网管)中,其中,上述LTE系统中终端202通过接入网设备(基站)204,经回传链路连接核心网206,从而实现与互联网208的交互。
具体而言,通过根据获取到的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来确定每个小区内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进一步,按照该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C-RNTI配置方法直接根据干扰小区的数量来确定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以尽可能的保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相邻小区之间,或者有重叠覆盖区域的小区之间中的各个终端的C-RNTI不被复用,从而实现在分配C-RNTI时,使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汉明码距尽可能大,避免由于相同小区以及相邻小区之间的用户在调度信息时出现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进而实现提高传输准确性的效果。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小区集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个宏基站覆盖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小区。其中,每个小区中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个微基站。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宏基站与微基站可以为相同基站,也可以为不同基站,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可以但不限于由各个小区对应的基站根据检测到的干扰信号强度判断该基站所在小区是否检测到干扰小区。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获取各个基站上报的对应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获取各个基站上报的对应小区的干扰小区的小区标识,根据接收到的小区标识统计各个基站对应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获取到的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可以由各个小区的基站直接统计并上报得到,也可以由各个小区的基站上报后,有核心网网元统计得到。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配置步长、小区偏置。其中,上述配置步长和小区偏置均由干扰小区的数量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配置步长与小区偏置的关系如下:
1)若相邻终端为同一小区的终端,则将预先配置的终端间的配置步长作为相邻终端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2)若相邻终端为不同小区的终端,则将预先配置的小区间的小区偏置作为相邻终端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将干扰小区的数量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以保证可以取一个较为合适的取值作为小区偏置。例如,若干扰小区的数量小于等于第二阈值,则将干扰小区的数量的最大值作为小区偏置;若干扰小区的数量大于第二阈值,则将第二阈值作为小区偏置。又例如,将干扰小区总数对干扰小区的数量的最大值取余的结果作为小区偏置。
具体结合以下示例进行说明,核心网网元获取到各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目,在一定区域内,按照最大干扰小区的数目对全部可用的C-RNTI数进行划分,在不同的小区使用不同的C-RNTI分组,其中,每个组内各C-RNTI采用等步长递进。例如,最大干扰小区的数目共10个,那么第一个小区内使用的C-RNTI即为1,11,21,31,41…….,第二个小区内使用的C-RNTI为2,22,32,42……,第三个小区内使用的C-RNTI为3,23,33,43…..,以此类推。这样就保证了在相同的小区内,不同终端UE之间的C-RNTI汉明码距很大,错误解析调度信息的概率也就相应降低。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根据获取到的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来确定每个小区内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进一步,按照该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也就是说,根据干扰小区的数量来确定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以实现尽可能的保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终端的C-RNTI不被复用,从而实现使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汉明码距尽可能大,避免由于干扰所导致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进而达到降低相同小区以及相邻小区之间的用户在调度信息时出现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以实现提高传输准确性的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S1,获取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上报的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或者
S2,获取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上报的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小区标识;根据小区标识统计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由小区中的基站根据检测到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得到。例如,当基站在所在小区检测到小区集合中的其他小区的干扰信号强度大于预定阈值时,则可以判断该小区为干扰小区,并对统计到的干扰小区的数量进行加一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可以直接统计干扰小区的数量,并上报给核心网网元,通过将统计工作下放至各个基站,从而实现减轻核心网网元的处理负荷的目的,进而提高核心网的处理效率;此外,基站也可以直接将获取到的干扰小区的小区标识上报给核心网,由核心网统计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从而提高对干扰小区的数量的统计的准确性。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在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时,可以通过不同的网元统计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以使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对应的统计方式,从而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包括:
S1,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检测其他小区在每个小区的干扰信号强度;
S2,基站判断其他小区中是否有至少一个小区的干扰信号强度大于第一阈值;
S3,若基站判断出有至少一个小区的干扰信号强度大于第一阈值,则将至少一个小区标识为与基站对应的小区的干扰小区;
S4,基站上报干扰小区。
具体结合以下示例进行说明,在网络部署的过程中,需要对各基站覆盖的小区之间是否存在较强干扰进行判断,判断原则可以设定下行干扰信号强度的第一阈值,当在本小区接收到其他小区的下行干扰信号强度超过该第一阈值时,则认为该其他小区为干扰小区,例如,假设第一阈值为X,则如果在A小区可以接收到B小区的下行信号并且其强度超过XdB,则认为B小区为A小区的干扰小区。通常的,在发射功率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区是互为干扰小区或者互为非干扰小区。在检测到干扰信号强度超过第一阈值后,基站将该结果上报给核心网网元。
例如,如图3所示,在图3中,对于小区-1,小区-2和小区-5,以及宏基站302均为其干扰基站;对于小区-3,只有宏基站302为其干扰基站;对于小区-4和小区-6,其互为干扰基站,并且宏基站302也是其干扰基站;对于宏基站302而言,全部的小区均为其干扰基站。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基站将获取其对应的小区所在的小区集合中其他小区在该小区的干扰信号强度,通过依次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判断,获取上述其他小区中属于该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从而达到准确统计该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的目的。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按照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包括:
S1,判断待配置目标C-RNTI的第一终端与已完成配置目标C-RNTI的第二终端是否属于同一小区;
S2,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属于同一小区,则按照配置步长为第一终端配置目标C-RNTI,其中,配置步长为同一小区内各个终端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S3,若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不属于同一小区,则按照小区偏置为第一终端配置目标C-RNTI,其中,小区偏置为第一终端所在第一小区与第二终端所在第二小区的终端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抗干扰配置间距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配置步长、小区偏置,其中,配置步长为同一小区内各个终端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小区偏置为第一终端所在第一小区与第二终端所在第二小区的终端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需要说明的是,在配置小区临时用户标识C-RNTI的过程中,若配置的相邻两个终端为同一小区的终端,则按照配置步长配置C-RNTI的抗干扰配置间距;若配置的相邻两个终端为不同小区的终端,则按照小区偏置配置C-RNTI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判断待配置目标C-RNTI的第一终端与已完成配置目标C-RNTI的第二终端是否属于同一小区,从而实现根据不同的抗干扰配置间距为终端配置小区临时用户标识C-RNTI,从而实现尽可能地使得各个小区之间不同用户的C-RNTI汉明码距较大,尽可能的降低相同小区以及相邻小区之间的用户在调度信息时出现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进而实现提高传输准确性的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按照配置步长为第一终端配置目标C-RNTI包括:
S1,获取小区集合中干扰小区的总数,将干扰小区的总数作为配置步长的最小值;
S2,在第二终端配置的目标C-RNTI之后,按照配置步长为第一终端配置目标C-RNTI。
具体结合以下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图3中,对于小区-1,小区-2和小区-5,以及宏基站302均为其干扰基站;对于小区-3,只有宏基站302为其干扰基站;对于小区-4和小区-6,其互为干扰基站,并且宏基站302也是其干扰基站;对于宏基站302而言,全部的小区均为其干扰基站。所以,如果在图3所示的场景,按照宏基站302来划分一个地域的话,这里的C-RNTI需要划分为8组,即小区集合包括8个小区。例如,图3所示分别以各个微基站对应的微小区,包括小区-1至小区-7(图中所示各个小圆),以及宏基站302对应的宏小区,即小区-8(图中所示大圆)。
如图所示,以宏基站302覆盖的宏小区为例,在为该宏小区内的终端配置C-RNTI时,可以将干扰小区的总数作为不同终端C-RNTI之间的配置步长。例如,干扰小区的总数为8,则将8作为配置步长,则对于宏小区内的终端来说,将以配置步长8为各个终端配置C-RNTI。例如,1,9,17…。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按照配置步长为同一小区内的终端配置C-RNTI,其中,配置步长的最小值为扰小区的总数,从而实现尽可能保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终端的C-RNTI不被复用,使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汉明码距尽可能大,避免由于相同小区以及相邻小区之间的用户在调度信息时出现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进而实现提高传输准确性的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按照小区偏置为第一终端配置目标C-RNTI包括:
S1,判断小区集合中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是否均小于等于第二阈值;
S2,若判断出小区集合中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均小于等于第二阈值,则将小区集合中干扰小区的数量的最大值作为小区偏置;
S3,在第二终端配置的目标C-RNTI之后,按照小区偏置为第一终端配置目标C-RNTI。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小区偏置过大,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干扰小区的数量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以保证可以取一个较为合适的取值作为小区偏置。例如,若干扰小区的数量小于等于第二阈值,则将干扰小区的数量的最大值作为小区偏置;若干扰小区的数量大于第二阈值,则将第二阈值作为小区偏置。又例如,将干扰小区总数对干扰小区的数量的最大值取余的结果作为小区偏置。
具体结合以下示例进行说明,在图3所示的场景中,按照宏基站302来划分一个地域的话,这里的C-RNTI需要划分为8组,即小区集合包括8个小区。例如,图3所示分别以各个微基站对应的微小区,包括小区-1至小区-7(图中所示各个小圆),以及宏基站302对应的宏小区,即小区-8(图中所示大圆)。
例如,假设第二预定阈值为10,如图3所示由于小区-1、小区-2和小区-5之间互为干扰小区,小区-4和小区-6之间互为干扰小区…分析可得,小区集合中最大干扰小区组的干扰小区数量为3,即,小于10,则可以将3作为该小区偏置。假设小区内的配置步长仍为8,所以小区-1可以为0+n*8,小区-2可以为3+n*8,小区-5可以为6+n*8,小区-4可以为1+n*8,小区-6即为4+n*8,其他的小区则可以依此类推进行对应的C-RNTI配置。
又例如,上述小区-1、小区-2和小区-5之间的小区偏置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将干扰小区总数8对最大干扰小区组的干扰小区数量3取余,得到3,则将3作为小区间的小区偏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在判断小区集合中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是否均小于等于第二阈值之后,还包括:
S1,若判断出每个小区集合中至少一个小区检测到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大于第二阈值,则将第二阈值作为小区偏置;
S2,在第二终端配置的目标C-RNTI之后,按照小区偏置为第一终端配置目标C-RNTI。
具体结合以下示例进行说明,在图3所示的场景中,按照宏基站302来划分一个地域的话,这里的C-RNTI需要划分为8组,即小区集合包括8个小区。例如,图3所示分别以各个微基站对应的微小区,包括小区-1至小区-7(图中所示各个小圆),以及宏基站302对应的宏小区,即小区-8(图中所示大圆)。
例如,假设第二预定阈值为2,如图3所示由于小区-1、小区-2和小区-5之间互为干扰小区,小区-4和小区-6之间互为干扰小区…分析可得,小区集合中最大干扰小区组的干扰小区数量为3,即,大于2,则可以将2作为该小区偏置。进一步,配置C-RNTI的方法可以同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2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C-RNTI配置装置实施例,上述装置位于核心网网元,如图4所示,该装置包括:
1)获取单元402,用于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
2)确定单元404,用于根据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确定每个小区内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3)配置单元406,用于按照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小区临时用户标识(C-RNTI,Cel l Radio NetworkTemporary Ident ifier)配置装置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如图2所示的LTE系统中的核心网网元(或网管)中,其中,上述LTE系统中终端202通过接入网设备(基站)204,经回传链路连接核心网网元206,从而实现与互联网208的交互。相邻小区之间,或者有重叠覆盖区域的小区之间,在分配C-RNTI时需要尽可能使得各小区之间不同用户的C-RNTI汉明码距较大,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尽可能的降低相同小区以及相邻小区之间的用户在调度信息时出现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进而实现提高传输准确性的效果。
具体而言,通过根据获取到的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来确定每个小区内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进一步,按照该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C-RNTI配置装置直接根据干扰小区的数量来确定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以将尽可能的保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终端的C-RNTI不被复用,从而实现使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汉明码距尽可能大,避免由于干扰所导致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小区集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个宏基站覆盖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小区。其中,每个小区中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个微基站。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宏基站与微基站可以为相同基站,也可以为不同基站,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可以但不限于由各个小区对应的基站根据检测到的干扰信号强度判断该基站所在小区是否检测到干扰小区。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获取各个基站上报的对应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获取各个基站上报的对应小区的干扰小区的小区标识,根据接收到的小区标识统计各个基站对应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获取到的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可以由各个小区的基站直接统计并上报得到,也可以由各个小区的基站上报后,有核心网网元统计得到。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配置步长、小区偏置。其中,上述配置步长和小区偏置均由干扰小区的数量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配置步长与小区偏置的关系如下:
1)若相邻终端为同一小区的终端,则将预先配置的终端间的配置步长作为相邻终端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2)若相邻终端为不同小区的终端,则将预先配置的小区间的小区偏置作为相邻终端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将干扰小区的数量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以保证可以取一个较为合适的取值作为小区偏置。例如,若干扰小区的数量小于等于第二阈值,则将干扰小区的数量的最大值作为小区偏置;若干扰小区的数量大于第二阈值,则将第二阈值作为小区偏置。又例如,将干扰小区总数对干扰小区的数量的最大值取余的结果作为小区偏置。
具体结合以下示例进行说明,核心网网元获取到各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目,在一定区域内,按照最大干扰小区的数目对全部可用的C-RNTI数进行划分,在不同的小区使用不同的C-RNTI分组,其中,每个组内各C-RNTI采用等步长递进。例如,最大干扰小区的数目共10个,那么第一个小区内使用的C-RNTI即为1,11,21,31,41…….,第二个小区内使用的C-RNTI为2,22,32,42……,第三个小区内使用的C-RNTI为3,23,33,43…..,以此类推。这样就保证了在相同的小区内,不同终端UE之间的C-RNTI汉明码距很大,错误解析调度信息的概率也就相应降低。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根据获取到的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来确定每个小区内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进一步,按照该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也就是说,根据干扰小区的数量来确定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以实现尽可能的保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终端的C-RNTI不被复用,从而实现使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汉明码距尽可能大,避免由于干扰所导致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进而达到降低相同小区以及相邻小区之间的用户在调度信息时出现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以实现提高传输准确性的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获取单元包括:
1)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上报的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或者
2)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上报的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小区标识;
3)统计模块,用于根据小区标识统计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由小区中的基站根据检测到的干扰信号的强度得到。例如,当基站在所在小区检测到小区集合中的其他小区的干扰信号强度大于预定阈值时,则可以判断该小区为干扰小区,并对统计到的干扰小区的数量进行加一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可以直接统计干扰小区的数量,并上报给核心网网元,通过将统计工作下放至各个基站,从而实现减轻核心网网元的处理负荷的目的,进而提高核心网的处理效率;此外,基站也可以直接将获取到的干扰小区的小区标识上报给核心网,由核心网统计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从而提高对干扰小区的数量的统计的准确性。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在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时,可以通过不同的网元统计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以使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对应的统计方式,从而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配置单元包括:
1)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待配置目标C-RNTI的第一终端与已完成配置目标C-RNTI的第二终端是否属于同一小区;
2)第一配置模块,用于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属于同一小区时,按照配置步长为第一终端配置目标C-RNTI,其中,配置步长为同一小区内各个终端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3)第二配置模块,用于在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不属于同一小区时,按照小区偏置为第一终端配置目标C-RNTI,其中,小区偏置为第一终端所在第一小区与第二终端所在第二小区的终端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抗干扰配置间距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配置步长、小区偏置,其中,配置步长为同一小区内各个终端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小区偏置为第一终端所在第一小区与第二终端所在第二小区的终端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需要说明的是,在配置小区临时用户标识C-RNTI的过程中,若配置的相邻两个终端为同一小区的终端,则按照配置步长配置C-RNTI的抗干扰配置间距;若配置的相邻两个终端为不同小区的终端,则按照小区偏置配置C-RNTI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判断待配置目标C-RNTI的第一终端与已完成配置目标C-RNTI的第二终端是否属于同一小区,从而实现根据不同的抗干扰配置间距为终端配置小区临时用户标识C-RNTI,从而实现尽可能地使得各个小区之间不同用户的C-RNTI汉明码距较大,尽可能的降低相同小区以及相邻小区之间的用户在调度信息时出现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进而实现提高传输准确性的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第一配置模块包括:
1)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小区集合中干扰小区的总数,将干扰小区的总数作为配置步长的最小值;
2)第一配置子模块,用于在第二终端配置的目标C-RNTI之后,按照配置步长为第一终端配置目标C-RNTI。
具体结合以下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图3中,对于小区-1,小区-2和小区-5,以及宏基站302均为其干扰基站;对于小区-3,只有宏基站302为其干扰基站;对于小区-4和小区-6,其互为干扰基站,并且宏基站302也是其干扰基站;对于宏基站302而言,全部的小区均为其干扰基站。所以,如果在图3所示的场景,按照宏基站302来划分一个地域的话,这里的C-RNTI需要划分为8组,即小区集合包括8个小区。例如,图3所示分别以各个微基站对应的微小区,包括小区-1至小区-7(图中所示各个小圆),以及宏基站302对应的宏小区,即小区-8(图中所示大圆)。
如图所示,以宏基站302覆盖的宏小区为例,在为该宏小区内的终端配置C-RNTI时,可以将干扰小区的总数作为不同终端C-RNTI之间的配置步长。例如,干扰小区的总数为8,则将8作为配置步长,则对于宏小区内的终端来说,将以配置步长8为各个终端配置C-RNTI。例如,1,9,17…。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按照配置步长为同一小区内的终端配置C-RNTI,其中,配置步长的最小值为扰小区的总数,从而实现尽可能保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终端的C-RNTI不被复用,使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汉明码距尽可能大,避免由于相同小区以及相邻小区之间的用户在调度信息时出现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进而实现提高传输准确性的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第二配置模块包括:
1)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小区集合中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是否均小于等于第二阈值;
2)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在判断出小区集合中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均小于等于第二阈值时,将小区集合中干扰小区的数量的最大值作为小区偏置;
3)第二配置子模块,用于在第二终端配置的目标C-RNTI之后,按照小区偏置为第一终端配置目标C-RNTI。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小区偏置过大,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干扰小区的数量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以保证可以取一个较为合适的取值作为小区偏置。例如,若干扰小区的数量小于等于第二阈值,则将干扰小区的数量的最大值作为小区偏置;若干扰小区的数量大于第二阈值,则将第二阈值作为小区偏置。又例如,将干扰小区总数对干扰小区的数量的最大值取余的结果作为小区偏置。
具体结合以下示例进行说明,在图3所示的场景中,按照宏基站302来划分一个地域的话,这里的C-RNTI需要划分为8组,即小区集合包括8个小区。例如,图3所示分别以各个微基站对应的微小区,包括小区-1至小区-7(图中所示各个小圆),以及宏基站302对应的宏小区,即小区-8(图中所示大圆)。
例如,假设第二预定阈值为10,如图3所示由于小区-1、小区-2和小区-5之间互为干扰小区,小区-4和小区-6之间互为干扰小区…分析可得,小区集合中最大干扰小区组的干扰小区数量为3,即,小于10,则可以将3作为该小区偏置。假设小区内的配置步长为未8,所以小区-1可以为0+n*8,小区-2可以为3+n*8,小区-5可以为6+n*8,小区-4可以为1+n*8,小区-6即为4+n*8,其他的小区则可以依此类推进行对应的C-RNTI配置。
又例如,上述小区-1、小区-2和小区-5之间的小区偏置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将干扰小区总数8对最大干扰小区组的干扰小区数量3取余,得到3,则将3作为小区间的小区偏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还包括:
1)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在判断每个小区集合中每个小区检测到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是否均小于等于第二阈值之后,在判断出每个小区集合中至少一个小区检测到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大于第二阈值时,将第二阈值作为小区偏置;
2)第三配置子模块,用于在第二终端配置的目标C-RNTI之后,按照小区偏置为第一终端配置目标C-RNTI。
具体结合以下示例进行说明,在图3所示的场景中,按照宏基站302来划分一个地域的话,这里的C-RNTI需要划分为8组,即小区集合包括8个小区。例如,图3所示分别以各个微基站对应的微小区,包括小区-1至小区-7(图中所示各个小圆),以及宏基站302对应的宏小区,即小区-8(图中所示大圆)。
例如,假设第二预定阈值为2,如图3所示由于小区-1、小区-2和小区-5之间互为干扰小区,小区-4和小区-6之间互为干扰小区…分析可得,小区集合中最大干扰小区组的干扰小区数量为3,即,大于2,则可以将2作为该小区偏置。进一步,配置C-RNTI的方法可以同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C-RNTI配置系统实施例,其中,该系统包括:
1)包含上述C-RNTI配置装置的核心网网元;
2)一个或多个基站,用于上报基站对应的小区的干扰小区。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小区临时用户标识(C-RNTI,Cel l Radio NetworkTemporary Ident ifier)配置系统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LTE系统的部署过程中的核心网网元或网管中,相邻小区之间,或者有重叠覆盖区域的小区之间,在分配C-RNTI时需要尽可能使得各小区之间不同用户的C-RNTI汉明码距较大,从而尽可能的降低相同小区以及相邻小区之间的用户在调度信息时出现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进而实现提高传输准确性的效果。
具体而言,通过根据获取到的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来确定每个小区内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进一步,按照该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C-RNTI配置系统直接根据干扰小区的数量来确定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以将尽可能的保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终端的C-RNTI不被复用,从而实现使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汉明码距尽可能大,避免由于干扰所导致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小区集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个宏基站覆盖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小区。其中,每个小区中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个微基站。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宏基站与微基站可以为相同基站,也可以为不同基站,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可以但不限于由各个小区对应的基站根据检测到的干扰信号强度判断该基站所在小区是否检测到干扰小区。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获取各个基站上报的对应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获取各个基站上报的对应小区的干扰小区的小区标识,根据接收到的小区标识统计各个基站对应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获取到的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可以由各个小区的基站直接统计并上报得到,也可以由各个小区的基站上报后,有核心网网元统计得到。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配置步长、小区偏置。其中,上述配置步长和小区偏置均由干扰小区的数量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配置步长与小区偏置的关系如下:
1)若相邻终端为同一小区的终端,则将预先配置的终端间的配置步长作为相邻终端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2)若相邻终端为不同小区的终端,则将预先配置的小区间的小区偏置作为相邻终端的抗干扰配置间距。
具体结合以下示例进行说明,核心网网元获取到各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目,在一定区域内,按照最大干扰小区的数目对全部可用的C-RNTI数进行划分,在不同的小区使用不同的C-RNTI分组,其中,每个组内各C-RNTI采用等步长递进。例如,最大干扰小区的数目共10个,那么第一个小区内使用的C-RNTI即为1,11,21,31,41…….,第二个小区内使用的C-RNTI为2,22,32,42……,第三个小区内使用的C-RNTI为3,23,33,43…..,以此类推。这样就保证了在相同的小区内,不同终端UE之间的C-RNTI汉明码距很大,错误解析调度信息的概率也就相应降低。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通过根据获取到的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来确定每个小区内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进一步,按照该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也就是说,根据干扰小区的数量来确定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以实现尽可能的保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终端的C-RNTI不被复用,从而实现使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汉明码距尽可能大,避免由于干扰所导致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进而达到降低相同小区以及相邻小区之间的用户在调度信息时出现的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以实现提高传输准确性的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基站包括:
1)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其他小区在每个小区的干扰信号强度;
2)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其他小区中是否有至少一个小区的干扰信号强度大于第一阈值;
3)标识单元,用于在基站判断出有至少一个小区的干扰信号强度大于第一阈值时,将至少一个小区标识为与基站对应的小区的干扰小区;
4)上报单元,用于上报干扰小区。
具体结合以下示例进行说明,在网络部署的过程中,需要对各基站覆盖的小区之间是否存在较强干扰进行判断,判断原则可以设定下行干扰信号强度的第一阈值,当在本小区接收到其他小区的下行干扰信号强度超过该第一阈值时,则认为该其他小区为干扰小区,例如,假设第一阈值为X,则如果在A小区可以接收到B小区的下行信号并且其强度超过XdB,则认为B小区为A小区的干扰小区。通常的,在发射功率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区是互为干扰小区或者互为非干扰小区。在检测到干扰信号强度超过第一阈值后,基站将该结果上报给核心网网元。
例如,如图3所示,在图3中,对于小区-1,小区-2和小区-5,以及宏基站302均为其干扰基站;对于小区-3,只有宏基站302为其干扰基站;对于小区-4和小区-6,其互为干扰基站,并且宏基站302也是其干扰基站;对于宏基站302而言,全部的小区均为其干扰基站。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基站将获取其对应的小区所在的小区集合中其他小区在该小区的干扰信号强度,通过依次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判断,获取上述其他小区中属于该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从而达到准确统计该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的目的。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C-RNTI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
根据所述每个小区的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确定所述每个小区内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其中,在所述各个终端属于同一小区的情况下,所述抗干扰配置间距为配置步长;在所述各个终端属于不同小区的情况下,所述抗干扰配置间距为小区偏置;
按照所述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所述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获取所述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上报的对应所述每个小区的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或者
获取所述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上报的对应所述每个小区的所述干扰小区的小区标识;根据所述小区标识统计所述每个小区的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包括:
所述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检测其他小区在所述每个小区的干扰信号强度;
所述基站判断所述其他小区中是否有至少一个小区的所述干扰信号强度大于第一阈值;
若所述基站判断出有所述至少一个小区的所述干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将所述至少一个小区标识为与所述基站对应的小区的干扰小区;
所述基站上报所述干扰小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所述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所述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包括:
判断待配置所述目标C-RNTI的第一终端与已完成配置所述目标C-RNTI的第二终端是否属于同一小区;
若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属于同一小区,则按照配置步长为所述第一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其中,所述配置步长为所述同一小区内各个终端之间的所述抗干扰配置间距;
若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不属于同一小区,则按照小区偏置为所述第一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其中,所述小区偏置为所述第一终端所在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终端所在第二小区的终端之间的所述抗干扰配置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配置步长为所述第一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包括:
获取所述小区集合中所述干扰小区的总数,将所述干扰小区的总数作为所述配置步长的最小值;
在所述第二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之后,按照所述配置步长为所述第一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小区偏置为所述第一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包括:
判断所述小区集合中所述每个小区的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是否均小于等于第二阈值;
若判断出所述小区集合中所述每个小区的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均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阈值,则将所述小区集合中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的最大值作为所述小区偏置;
在所述第二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之后,按照所述小区偏置为所述第一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判断所述小区集合中所述每个小区的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是否均小于等于第二阈值之后,还包括:
若判断出每个所述小区集合中至少一个小区检测到的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阈值,则将所述第二阈值作为所述小区偏置;
在所述第二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之后,按照所述小区偏置为所述第一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
8.一种C-RNTI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位于核心网网元,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小区集合中对应每个小区的干扰小区的数量;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每个小区的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确定所述每个小区内各个终端的C-RNTI之间的抗干扰配置间距,其中,在所述各个终端属于同一小区的情况下,所述抗干扰配置间距为配置步长;在所述各个终端属于不同小区的情况下,所述抗干扰配置间距为小区偏置;
配置单元,用于按照所述抗干扰配置间距分别为所述各个终端配置对应的目标C-RNTI。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上报的对应所述每个小区的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或者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每个小区所在的基站上报的对应所述每个小区的所述干扰小区的小区标识;统计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小区标识统计所述每个小区的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单元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待配置所述目标C-RNTI的第一终端与已完成配置所述目标C-RNTI的第二终端是否属于同一小区;
第一配置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属于同一小区时,按照配置步长为所述第一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其中,所述配置步长为所述同一小区内各个终端之间的所述抗干扰配置间距;
第二配置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不属于同一小区时,按照小区偏置为所述第一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其中,所述小区偏置为所述第一终端所在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终端所在第二小区的终端之间的所述抗干扰配置间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模块包括:
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小区集合中所述干扰小区的总数,将所述干扰小区的总数作为所述配置步长的最小值;
第一配置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之后,按照所述配置步长为所述第一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置模块包括:
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小区集合中所述每个小区的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是否均小于等于第二阈值;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在判断出所述小区集合中所述每个小区的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均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阈值时,将所述小区集合中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的最大值作为所述小区偏置;
第二配置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之后,按照所述小区偏置为所述第一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每个所述小区集合中所述每个小区检测到的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是否均小于等于第二阈值之后,在判断出每个所述小区集合中至少一个小区检测到的所述干扰小区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将所述第二阈值作为所述小区偏置;
第三配置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之后,按照所述小区偏置为所述第一终端配置所述目标C-RNTI。
14.一种C-RNTI配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含如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C-RNTI配置装置的核心网网元;
一个或多个基站,用于上报所述基站对应的小区的干扰小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其他小区在所述每个小区的干扰信号强度;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其他小区中是否有至少一个小区的所述干扰信号强度大于第一阈值;
标识单元,用于在所述基站判断出有所述至少一个小区的所述干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将所述至少一个小区标识为与所述基站对应的小区的干扰小区;
上报单元,用于上报所述干扰小区。
CN201510813275.1A 2015-11-20 2015-11-20 C-rnti配置方法和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054726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13275.1A CN105472600B (zh) 2015-11-20 2015-11-20 C-rnti配置方法和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13275.1A CN105472600B (zh) 2015-11-20 2015-11-20 C-rnti配置方法和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72600A CN105472600A (zh) 2016-04-06
CN105472600B true CN105472600B (zh) 2019-03-12

Family

ID=55609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13275.1A Active CN105472600B (zh) 2015-11-20 2015-11-20 C-rnti配置方法和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72600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9355A (zh) * 2009-06-02 2010-12-0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配置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的方法及设备
CN101909329A (zh) * 2009-06-03 2010-12-0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多载波调度指示方法及设备、多载波调度方法及设备
CN102316586A (zh) * 2010-07-06 2012-01-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的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02378263A (zh) * 2011-11-01 2012-03-14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平衡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布的方法和系统
CN102379151A (zh) * 2009-03-20 2012-03-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经由rnti来消除蜂窝小区间干扰的装置和方法
CN103582133A (zh) * 2012-07-26 2014-02-1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c-rnti的分配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1473B2 (ja) * 2012-11-22 2017-03-2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局及び無線基地局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9151A (zh) * 2009-03-20 2012-03-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经由rnti来消除蜂窝小区间干扰的装置和方法
CN101909355A (zh) * 2009-06-02 2010-12-0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配置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的方法及设备
CN101909329A (zh) * 2009-06-03 2010-12-0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多载波调度指示方法及设备、多载波调度方法及设备
CN102316586A (zh) * 2010-07-06 2012-01-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的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02378263A (zh) * 2011-11-01 2012-03-14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平衡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分布的方法和系统
CN103582133A (zh) * 2012-07-26 2014-02-1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c-rnti的分配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iscussion on C-RNTI allocation in small cell;HTC;《3GPP TSG-RAN2 meeting #83,R2-132674》;20130809;全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72600A (zh)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8597B (zh) 通信网络中的自适应信道重用机制
CN103684676B (zh) 天线端口位置关系的通知和确定方法、系统及装置
JP6075464B2 (ja)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CN107548086B (zh) 根因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9644498A (zh) 针对频谱共享的新无线电先听后讲设计
CN110417450A (zh) 跟踪波束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06454687A (zh) 一种分配资源的方法和设备
CN105763294B (zh) 控制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134125A (zh) 小小区资源分配
US20180091979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occup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6817775A (zh) 分布式ofdma随机接入方法、ap及sta
CN105794299B (zh) 分配资源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6572435A (zh) 调度终端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CN102547952B (zh) 随机接入信道的前导初始发射功率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6162746A (zh) 一种多用户叠加的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10139382A (zh) 随机接入前导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05578473A (zh) 频带的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3796221A (zh) 一种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的参数配置方法和设备
CN106455110B (zh) 一种信道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04509133B (zh) 设备到设备临近服务中传输信号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5472600B (zh) C-rnti配置方法和装置及系统
Wei et al. Dynamic system level frequency spectrum allocation scheme based on cognitive radio technology
CN104105100A (zh) 基于伪随机子信道选择策略的下行干扰消除方法及系统
CN110121162B (zh) 一种资源复用的装置、用户设备和方法
CN106255032A (zh) 设备间通信方法、资源分配方法、及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Floors 9 and 10, building 1, zone 1, No. 81, Beiq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5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aicaib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5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base development road 1, 3 tier 3001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ai Caiba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