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64934A - 气泵 - Google Patents

气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64934A
CN105464934A CN201410464546.2A CN201410464546A CN105464934A CN 105464934 A CN105464934 A CN 105464934A CN 201410464546 A CN201410464546 A CN 201410464546A CN 105464934 A CN105464934 A CN 1054649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pipe
valve seat
upp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6454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64934B (zh
Inventor
董振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KEJI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Xiamen Koge Micro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KEJI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KEJI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KEJI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46454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64934B/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79321 priority patent/WO2016037491A1/zh
Priority to JP2017533671A priority patent/JP6405049B2/ja
Publication of CN105464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4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64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49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泵,所述气泵包括:上盖、阀座以及阀片,所述上盖上形成有出气口,所述阀座设在所述上盖的底部,所述阀座上形成有进气口,所述阀座与所述上盖之间限定出彼此连通的进气腔和出气腔,所述进气腔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出气腔与所述出气口通过限定在所述上盖和所述阀座之间的排气通道连通,所述阀片可移动地设在所述进气口处以打开和关闭所述进气口。根据本发明的气泵,通过在出气腔和出气口之间设置排气通道,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气泵的工作噪音,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Description

气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泵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气泵。
背景技术
微型气泵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汽车座椅等领域,例如血压计、按摩椅等,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气泵在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噪音,降低了产品的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气泵,所述气泵的工作噪音低。
根据本发明的气泵,包括:上盖,所述上盖上形成有出气口;阀座,所述阀座设在所述上盖的底部,所述阀座上形成有进气口,所述阀座与所述上盖之间限定出彼此连通的进气腔和出气腔,所述进气腔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出气腔与所述出气口通过限定在所述上盖和所述阀座之间的排气通道连通;以及阀片,所述阀片可移动地设在所述进气口处以打开和关闭所述进气口。
根据本发明的气泵,通过在出气腔和出气口之间设置排气通道,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气泵的工作噪音,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具体地,所述阀座上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排气管,所述上盖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与所述第二排气管配合以限定出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气腔和所述出气口连通。
具体地,所述第二排气管伸入所述第一排气管内,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内壁彼此间隔开以限定出所述排气通道。
具体地,所述第一排气管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孔以将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出气腔连通,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底端敞开且沿所述出气口的方向延伸。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通孔为两个且所述两个第一连通孔沿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径向相对。
具体地,所述第一排气管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孔以将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出气腔连通,所述第二排气管伸入所述第一排气管的一端为密封端,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通孔以将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具体地,所述第二排气管伸入所述第一排气管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底面,所述第二连通孔为两个且所述两个第二连通孔沿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径向相对,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二连通孔径向方向交错设置。
具体地,所述阀座的顶部形成有向下凹入的第三出气槽,所述第三出气槽与所述上盖共同限定出所述出气腔,所述上盖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三排气管,所述第三排气管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通孔,所述出气腔与所述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三通孔连通。
具体地,所述上盖的底部形成有向上凹入的第四出气槽,所述第四出气槽与所述阀座共同限定出所述出气腔,所述阀座上设有向上延伸的第四排气管,所述第四排气管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四通孔,所述出气腔与所述出气口通过所述第四通孔连通。
具体地,所述进气腔和所述出气腔通过限定在所述上盖和所述阀座之间的连通通道而相连通,所述连通通道沿曲线延伸。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气泵的爆炸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气泵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气泵的剖面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阀座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阀座的主视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阀座的仰视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上盖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上盖的主视图;
图9是沿图8中A-A线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0:气泵;
1:上盖;11:出气口;12:第二进气槽;13:第二出气槽;
15:第二排气管;151:第二孔;
2:阀座;21:第一进气槽;211:进气口;212:定位孔;
22:第一出气槽;
23:第一排气管;231:第一孔;232:第一连通孔;
3:阀片;31:阀片部;32:定位部;321:定位球;
4:隔板;41:内隔板部;411:第一内隔板部;412:第二内隔板部;
42:外隔板部;421:第一外隔板部;422:第二外隔板部;
431:进气连通口;432:出气连通口;
S:容纳腔;S1:进气腔;S2:出气腔;
S3:连通通道;S31:底面;S32:顶面;
S4:排气通道;S41:第一子通道;S42:第二子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施例的气泵100。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气泵100,包括:上盖1、阀座2以及阀片3。
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3,上盖1上形成有出气口11,阀座2设在上盖1的底部,阀座2上形成有进气口211,阀座2与上盖1之间限定出进气腔S1和出气腔S2,其中,进气腔S1与进气口211连通,出气腔S2与出气口11通过排气通道S4相连通,进气腔S1和出气腔S2可以通过连通通道S3连通,阀片3可移动地设在进气口211处以打开和关闭进气口211。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进气口211”仅针对阀座2的进气而言,而非暗示气泵100整体的进气口,“出气口11”仅针对上盖2的出气而言,而非暗示气泵100整体的出气口。
如图1和图3所示,上盖1适于盖合在阀座2的顶部,上盖1与阀座2共同限定出进气腔S1、出气腔S2。此外,连通通道S3限定在上盖1和阀座2之间,气体例如空气可以从进气口211流入阀座2内的进气腔S1内,然后从进气腔S1流入连通通道S3内,接着从连通通道S3流入出气腔S2内,然后从出气腔S2流入排气通道S4内,最终从出气口11排出上盖1。
由此,气体从进入阀座2到离开上盖1的过程中,需要顺次流经进气腔S1、出气腔S2和排气通道S4,从而延长了气体的流动路径,增加了噪音损失,进而有效地降低了气体的流动噪音和气泵100的整体噪音。
优选地,排气通道S4和连通通道S3可以分别沿曲线延伸,从而可以进一步延长和气体的流动路径,进一步降低气体的流动噪音。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气泵100的其他构成例如气囊(图未示出)等以及气泵100的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气泵100,通过在出气腔S2和出气口11之间设置排气通道S4,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气泵100的工作噪音,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阀座2与上盖1之间限定出容纳腔S,容纳腔S内设有隔板4以将容纳腔S分隔成进气腔S1和出气腔S2,其中连通通道S3环绕容纳腔S设置。进一步地,阀座2的顶部形成有第一出气槽22,上盖1的底部形成有第二出气槽13,第一出气槽22与第二出气槽13共同限定出出气腔S2。其中,阀座2与上盖1的接触面可以通过超音波熔接技术连接在一起。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4和图7,阀座2上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排气管23,上盖1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排气管15,第一排气管23与第二排气管15配合以限定出排气通道S4,排气通道S4的两端分别与出气腔S2和出气口11连通,其中,排气通道S4的两端分别为进口端和出口端,其中进口端与出气腔S2相连通,出口端与出气口11相连通,出气腔S2内的气体可以从排气通道S4的进口端进入排气通道S4内,然后沿着排气通道S4流动,最后通过排气通道S4的出口端从出气口11排出上盖1。
其中,如图3所示,排气通道S4的容积小于出气腔S2的容积。由此,通过设置排气通道S4,气体可以从容积较大的出气腔S2排入到容积较小的排气通道S4内,以有效地改变气体的流速和压力,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排气噪声。
进一步地,第二排气管15伸入第一排气管23内,第二排气管15的外壁与第一排气管23的内壁彼此间隔开以限定出排气通道S4。参照图3,第一排气管23上形成有第一孔231,第一孔231可以为盲孔,且第一孔231可以从第一排气管23的顶壁竖直向下凹入,第二排气管15上形成有第二孔151,第二孔151可以为通孔或者盲孔,当第二孔151为通孔时,第二排气管15的底端敞开,当第二孔151为盲孔时,第二排气管15的底端为密封端。
如图3所示,当上盖1与阀座2配合到位后,第二排气管15向下伸入第一孔231内,第一孔231的直径大于第二排气管15的外径,从而第二排气管15的外周壁与第一孔231的周壁彼此间隔开,此时,排气通道S4可以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子通道S41和第二子通道S42,第一子通道S41为第二排气管15与第一孔231之间的间隙,第二子通道S42为第二孔151,此时第二子通道S42的顶部敞开口为上盖1的出气口11。
具体地,第一排气管23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孔232以用于将排气通道S4与出气腔S2连通。例如在图4-图6的示例中,第一连通孔232沿内外方向贯穿第一排气管23的顶端,且第一连通孔232还可以自第一排气管23的顶端向下凹入而成,从而第一连通孔232的内端与第一子通道S41相连通,第一连通孔232的外端与出气腔S2相连通,这样,参照图3,出气腔S2内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一连通孔232进入第一子通道S41内。
可选地,参照图5,第一连通孔232为两个且两个第一连通孔232沿第一排气管23的径向相对,也就是说,两个第一连通孔232可以在第一排气管23的周向上间隔180°布置,从而可以保证出气腔S2内的气体均匀地流入排气通道S4内,且可以提高排气效率。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连通孔232的结构、数量以及分布位置还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当第二排气管15的伸入第一排气管23的一端为敞开端时,敞开端沿出气口11的方向延伸以与出气口11相连通,此时,第二孔151沿出气口的方向(即出气的流动方向,例如图3中所示的上下方向)贯穿第二排气管15,且第二排气管15的下端与第一孔231的底壁上下间隔开,此时第二孔151的底部的敞开口可以理解为第二排气管15的底端敞开端,第二孔151的顶部的敞开口可以理解为上盖1的出气口11,且第二孔151的顶端即为排气通道S4的出口端。由此,进入第一子通道S41内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二排气管的敞开端进入第二子通道S42内,然后从第二子通道S42顶部的出气口11排出上盖1。其中,图4和图5中所示的箭头用于指示气体的流动方向。
当第二排气管15的伸入第一排气管23的一端为密封端时(图未示出),第二排气管15的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通孔以将排气通道S4与出气口11连通。第二连通孔沿内外方向贯穿第二排气管的底端周壁,从而第二连通孔的内端与第二子通道S42相连通,第二连通孔的外端与第一子通道S41相连通,这样,参照图3,进入第一子通道S41内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二连通孔进入第二子通道S42内,然后从第二子通道S42顶部的出气口11排出上盖1。其中,图4和图5中所示的箭头用于指示气体的流动方向。
第二连通孔为两个且两个第二连通孔沿第二排气管15的径向相对。参照图5,两个第二连通孔可以在第二排气管15的周向上间隔180°布置,从而可以保证第一子通道S41内的气体均匀地流入第二子通道S42内,以提高排气效率。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二连通孔的结构、数量以及分布位置还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这样,由于第一连通孔232设在第一排气管23的顶部,第二连通孔设在第二排气管15的底部,且第一排气管23与第二排气管15的顶端大体平齐、第一排气管23与第二排气管15的底端也大体平齐,从而第一连通孔232与第二连通孔在第一排气管23或第二排气管15的轴向上交错布置,优选地,第一连通孔232与第二连通孔152在第一排气管23或第二排气管15的径向方向交错设置,也就是说,第一连通孔232与第二连通孔在垂直于第一排气管23或第二排气管15延伸方向的平面(例如图3中所示的水平面)上的投影彼此间隔开,从而可以进一步延长排气通道S4的长度,以有效地降低排气噪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排气管15的伸入第一排气管23的一端为密封端时,第二排气管15伸入第一排气管23的一端可以固定在第一排气管23的底面,例如,第二排气管15的下端可以与第一孔231的底壁通过超音波熔接技术连接在一起。由此,可以延长排气通道S4的长度,进一步降低排气噪声。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排气管23还可以伸入第二排气管15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上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可以理解第一排气管23伸入第二排气管15内的技术方案,这里不再详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图未示出该实施例),阀座的顶部形成有向下凹入的第三出气槽,第三出气槽与上盖共同限定出出气腔,上盖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三排气管,第三排气管向下伸入出气腔内,且第三排气管的外周壁与出气腔的内周壁彼此间隔开,第三排气管上可以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孔,第三孔可以为通孔或者盲孔,当第三孔为通孔时,第三孔的顶端和底端分别敞开,且第三排气管的下端可以与第三出气槽的底壁上下间隔开,此时第三孔的底端可以理解为第三通孔,第三孔的顶端可以理解为出气口,从而出气腔与出气口可以通过第三通孔和第三孔相连通,当第三孔为盲孔时,第三排气管的下端可以与第三出气槽的底壁固定相连,此时,第三孔的顶端敞开、底端密封,第三通孔可以贯穿第三排气管的下端的周壁,第三孔的顶端可以理解为出气口,出气腔与出气口可以通过第三通孔和第三孔相连通。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图未示出该实施例),上盖的底部形成有向上凹入的第四出气槽,第四出气槽与阀座共同限定出出气腔,出气口沿上下方向贯穿上盖和第四出气槽的顶壁,阀座上设有向上延伸的第四排气管,第四排气管伸入出气腔内且第四排气管的外周壁与出气腔的内周壁彼此间隔开,第四排气管上可以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四孔,第四孔为盲孔,第四孔的顶端敞开,当第四排气管的上端与第四出气槽的顶壁上下间隔开时,第四孔的顶端可以直接与出气口相连通,从而第四孔可以起到缓冲气流的作用,当第四排气管的上端与第四出气槽的顶壁固定相连时,第四通孔可以贯穿第四排气管的上端的周壁,出气腔与出气口可以通过第四通孔和第四孔相连通。
进一步地,参照图3、图4和图7,隔板4进一步包括内隔板部41和外隔板部42,其中,外隔板部42可以与内隔板部41相连,且外隔板部42环绕在内隔板部41的外侧,连通通道S3位于外隔板部42的外侧,容纳腔S位于外隔板部42的内侧,内隔板部41将容纳腔S分隔成进气腔S1和出气腔S2,其中出气腔S2位于内隔板部41的内侧,进气腔S1位于内隔板部41的外侧。
其中,如图3所示,内隔板部41可以由设在上盖1上的第一内隔板部411和设在阀座2上的第二内隔板部412上下对接而成,外隔板部42可以由设在上盖1上的第一外隔板部421和设在阀座2上的第二外隔板部422上下对接而成。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阀座2与上盖1装配后可以具有同轴的中心轴线,其中,“内侧”可以理解为朝向中心轴线的一侧,其相反的一侧被定义为“外侧”,即远离中心轴线的一侧。
具体地,参照图3、图4和图7,当上盖1与阀座2装配到位后,上盖1的环绕在容纳腔S外缘的底面S32、与阀座2的环绕在容纳腔S外缘的顶面S31上下间隔开,从而隔板4的侧壁分别与顶面S31、底面S32共同限定出连通通道S3。
容纳腔S的侧壁上形成有进气连通口431和出气连通口432,进气连通口431将进气腔S1与连通通道S3连通,出气连通口432将连通通道S3与出气腔S2连通。如图4和图5所示,进气连通口431可以贯穿内隔板部41与外隔板部42的连接处,从而进气腔S1内的气体可以通过进气连通口431流入连通通道S3内,出气连通口432可以贯穿外隔板部42,从而连通通道S3内的气体可以通过出气连通口432进入出气腔S2内。
具体地,阀座2的顶部形成有第一进气槽21,上盖1的底部形成有第二进气槽12,第一进气槽21与第二进气槽12共同限定出进气腔S1。如图3、图4和图7所示,第一进气槽21从阀座2的上端面向下凹入而成,第二进气槽12从上盖1的下端面向上凹入而成,当上盖1与阀座2装配到位后,第一进气槽21与第二进气槽12上下正对且共同限定出进气腔S1,此时,内隔板部41的外周壁可以理解为进气腔S1的周壁。
进一步地,进气口211形成在第一进气槽21的底壁上,第一进气槽21的底壁上形成有与进气口211间隔开的定位孔212。可选地,进气口211为多个且多个进气口211沿定位孔212的周向间隔分布。例如在图4的示例中,第一进气槽21的底壁的中心处形成有一个定位孔212,定位孔212可以构造为圆孔,且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一进气槽21的底壁,定位孔212的周向上均匀地分布有三个进气口211,三个进气口211也分别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一进气槽21的底壁。
相应地,参照图1和图3,阀片3包括阀片部31和定位部32,阀片部31连接在定位部32的上端且位于进气腔S1内,定位部32的下端与定位孔212配合,阀片部31覆盖在进气口211上。具体地,阀片部31可以大体构造为具有圆弧面的片体,且阀片部31的中心朝向上盖1的方向凸出,且阀片部31的横截面形状、尺寸分别与第一进气槽21的横截面形状、尺寸相同,从而阀片部31可以将三个进气口211完全覆盖住。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3,定位部32从阀片部31的下端面竖直向下延伸,且定位部32的下部具有大体圆球形的定位球321,此处,阀片3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时,只有阀片部31执行打开和关闭动作,定位部32始终固定不动。
如图3所示,气泵100在工作的过程中,气体例如空气、可以自下向上进入进气口211,以将阀片部31向上顶开,使得气体可以进入进气腔S1内。其中,进气口211的数量和形状还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另外,图3、图4、图5、图9中所示的箭头用于指示气体的流动方向。
其中,进气腔S1可以为多个且多个进气腔S1沿周向间隔开分布。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上盖1与阀座2共同限定出三个进气腔S1,且三个进气腔S1均匀地分布在中心轴线的周向上,且每个进气腔S1的结构均相同,此时内隔板部41也为三个,且三个内隔板部41的结构也相同。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进气腔S1的结构和数量还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如图4和图7所示,第一进气槽21的底壁高于第一出气槽22的底壁,第二进气槽12的顶壁与第二出气槽13的顶壁平齐,也就是说,第一进气槽21向下凹入的深度小于第一出气槽22向下凹入的深度,而第二进气槽12向上凹入的深度等于第二出气槽13向上凹入的深度,从而进气腔S1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小于出气腔S2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以保证出气腔S2的空间可以较大,进一步提高降噪效果。
下面参照图3-图5简要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气泵100的排气工作过程。
气泵100排气时,覆盖在进气口211上的阀片3被向上顶开,气体首先进入进气腔S1内,然后通过进气连通口431进入弯曲的连通通道S3内,然后连通通道S3内的气体沿着出气连通口432排出到出气腔S2内,接着出气腔S2内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一连通孔232进入排气通道S4的第一子通道S41内,再从第一子通道S41流向第二子通道S42,最终从上盖1的出气口11排出。
由此,气体从进入阀座2到流出上盖1的流动路径即长又复杂,且气体可以在大、小腔内交替流动,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变气体的流速和压力,以实现有效地降噪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盖,所述上盖上形成有出气口;
阀座,所述阀座设在所述上盖的底部,所述阀座上形成有进气口,所述阀座与所述上盖之间限定出彼此连通的进气腔和出气腔,所述进气腔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出气腔与所述出气口通过限定在所述上盖和所述阀座之间的排气通道连通;以及
阀片,所述阀片可移动地设在所述进气口处以打开和关闭所述进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上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排气管,所述上盖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与所述第二排气管配合以限定出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气腔和所述出气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气管伸入所述第一排气管内,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内壁彼此间隔开以限定出所述排气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管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孔以将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出气腔连通,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底端敞开且沿所述出气口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孔为两个且所述两个第一连通孔沿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径向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管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孔以将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出气腔连通,所述第二排气管伸入所述第一排气管的一端为密封端,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周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通孔以将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气管伸入所述第一排气管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底面,所述第二连通孔为两个且所述两个第二连通孔沿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径向相对,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二连通孔径向方向交错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的顶部形成有向下凹入的第三出气槽,所述第三出气槽与所述上盖共同限定出所述出气腔,所述上盖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三排气管,所述第三排气管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通孔,所述出气腔与所述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三通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底部形成有向上凹入的第四出气槽,所述第四出气槽与所述阀座共同限定出所述出气腔,所述阀座上设有向上延伸的第四排气管,所述第四排气管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四通孔,所述出气腔与所述出气口通过所述第四通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腔和所述出气腔通过限定在所述上盖和所述阀座之间的连通通道而相连通,所述连通通道沿曲线延伸。
CN201410464546.2A 2014-09-12 2014-09-12 气泵 Active CN1054649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64546.2A CN105464934B (zh) 2014-09-12 2014-09-12 气泵
PCT/CN2015/079321 WO2016037491A1 (zh) 2014-09-12 2015-05-19 气泵
JP2017533671A JP6405049B2 (ja) 2014-09-12 2015-05-19 エアポン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64546.2A CN105464934B (zh) 2014-09-12 2014-09-12 气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4934A true CN105464934A (zh) 2016-04-06
CN105464934B CN105464934B (zh) 2018-02-16

Family

ID=55603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64546.2A Active CN105464934B (zh) 2014-09-12 2014-09-12 气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6493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11579A (ja) * 2002-06-10 2004-01-15 Oken Ltd ダイヤフラムポンプ
US20070160485A1 (en) * 2006-01-06 2007-07-12 Tricore Corporation Air pump with air noise reduction structure
CN202789458U (zh) * 2012-09-29 2013-03-13 厦门坤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隔膜与阀片连体的微型气泵
CN204186558U (zh) * 2014-09-12 2015-03-04 厦门科际精密器材有限公司 气泵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11579A (ja) * 2002-06-10 2004-01-15 Oken Ltd ダイヤフラムポンプ
US20070160485A1 (en) * 2006-01-06 2007-07-12 Tricore Corporation Air pump with air noise reduction structure
CN202789458U (zh) * 2012-09-29 2013-03-13 厦门坤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隔膜与阀片连体的微型气泵
CN204186558U (zh) * 2014-09-12 2015-03-04 厦门科际精密器材有限公司 气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4934B (zh) 2018-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85258U (zh) 蒸汽阀、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04186557U (zh) 气泵
RU2013148934A (ru) Пенообразующий узел и сжимаемый вспениватель
CN204186558U (zh) 气泵
CN204186556U (zh) 气泵
JP6405038B2 (ja) エアポンプ
CN204186559U (zh) 气泵
JP6402247B2 (ja) エアポンプ
CN105422415A (zh) 气泵
CN105464934A (zh) 气泵
CN105673494A (zh) 涡旋式压缩机及其密封件以及制造密封件的方法
CN105464935A (zh) 气泵
CN202844730U (zh) 带旋转阀的过滤器
WO2016037491A1 (zh) 气泵
CN104074646A (zh) 一种透气型防泄漏油箱盖及其应用的一种油箱
CN204900208U (zh) 气泵
US9452373B1 (en) Filter funnel for connection to flask
CN200999900Y (zh) 新型的水龙头阀芯
CN105650329A (zh) 超高压大口径电磁阀
MX338635B (es) Caudalimetro.
CN203758117U (zh) 储液器和具有该储液器的压缩机
CN208474572U (zh) 一种带止逆功能的减压阀
US20160083940A1 (en) Balancing control valve for faucet
CN106438300A (zh) 隔膜增压泵及净水器
CN105937629A (zh) 一种双重密封电磁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