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46543B - 一种触控反馈电路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反馈电路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46543B
CN105446543B CN201610004059.7A CN201610004059A CN105446543B CN 105446543 B CN105446543 B CN 105446543B CN 201610004059 A CN201610004059 A CN 201610004059A CN 105446543 B CN105446543 B CN 1054465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touch
signal wire
deformation element
tran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040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46543A (zh
Inventor
王光兴
张斌
张衎
董殿正
张强
陈鹏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00405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465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46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46543A/zh
Priority to US15/200,672 priority patent/US1003161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46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465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反馈电路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可以使用户感受到触摸屏幕的反馈,提高了用户体验。该触控反馈电路,用于根据确定的触控位置,进行触控反馈,所述触控反馈电路包括:形变元件和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控制线和第一信号线以及所述形变元件相连,用于在所述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信号线提供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其中,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一信号线用于控制与确定的所述触控位置对应的所述形变元件;所述形变元件还连接第一电压端,用于在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一电压端的控制下,产生形变。用于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反馈电路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反馈电路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触控屏(Touch Panel)技术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的触控屏根据所用的介质以及工作原理,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压力式、红外线式和表面声波式。电容式触控屏按触控方式可以分为互容式触控屏和自容式触控屏。
以自容式触摸屏为例,如图1所示,电容式触摸屏为X、Y向各有两个感应线和驱动线,所有电极既是驱动极也是感应极,Sensor IC(Integrate Circuit,集成电路)扫描各电极与GND(Ground,地线)之间的电容,故自电容又称为绝对电容。当手指触摸屏幕时,对应的电极上并联了手指电容,当引起的电容变化量超过阈值时,Sensor IC记录该方向坐标,然后通过X、Y两个方向的坐标确定触摸位置。
由于现有的触摸屏在触摸后,只能单向传输信号获得触摸位置,而用户体验不到触摸屏幕的反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反馈电路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可以使用户感受到触摸屏幕的反馈,提高了用户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反馈电路,用于根据确定的触控位置,进行触控反馈,所述触控反馈电路包括:形变元件和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控制线、第一信号线以及所述形变元件相连,用于在所述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信号线提供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其中,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一信号线用于控制与确定的所述触控位置对应的所述形变元件;所述形变元件还连接第一电压端,用于在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一电压端的控制下,产生形变。
优选的,所述形变元件包含IPMC材料。
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线相连,第一极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形变元件相连。
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子模块和第二控制子模块;所述第一控制子模块与控制线、所述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和所述形变元件相连,用于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线将第二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所述第二控制子模块与控制线、所述第一信号线、第三信号线和所述形变元件相连,用于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三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线将所述第一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所述形变元件通过第三控制子模块与所述第一电压端相连,所述第三控制子模块与所述控制线、第四信号线、所述第二信号线和所述形变元件相连,用于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所述第四信号线将所述第一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所述第三控制子模块还与第四控制子模块相连,所述第四控制子模块还与所述控制线、所述第四信号线、所述第三信号线和所述形变元件相连,用于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三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所述第四信号线将所述第二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子模块包括第二晶体管和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线相连,第一极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形变元件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控制子模块包括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线相连,第一极与所述第三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形变元件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控制子模块包括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线相连,第一极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四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形变元件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四控制子模块包括第八晶体管和第九晶体管;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线相连,第一极与所述第三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九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四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形变元件的另一端相连。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单元以及与所述触控单元相连的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触控单元发送的信息,确定触控位置。该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处理单元连接的触控反馈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确定的触控位置,进行触控反馈。其中,所述触控反馈单元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触控反馈电路。
优选的,上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每个子像素中的显示单元;所述触控反馈电路位于每个所述子像素中。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触控反馈电路的驱动方法,控制模块在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信号线提供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形变元件在所述控制模块和第一电压端的控制下,产生形变。
可选的,所述驱动方法具体包括:在第一阶段,所述控制模块在所述控制线的控制下开启,将所述第一信号线提供的正的高电平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电压端接地;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所述控制模块在所述控制线的控制下关闭;在第四阶段,所述控制模块在所述控制线的控制下开启,将所述第一信号线提供的负的低电平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电压端接地;在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所述控制模块在所述控制线的控制下关闭;重复上述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
可选的,在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子模块和第二控制子模块的情况下,控制模块在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信号线提供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包括:所述第一控制子模块在所述控制线和第二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线将第二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所述第二控制子模块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三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线将所述第一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在所述触控反馈电路还包括第三控制子模块和第四控制子模块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三控制子模块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第四信号线将所述第一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所述第四控制子模块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三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所述第四信号线将所述第二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驱动方法具体包括:
在第一阶段,所述第一控制子模块和所述第三控制子模块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控制下开启,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线将第二电压端提供的正的高电平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信号线将第一电压端提供的负的低电平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的另一端;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控制线输入低电平信号;在第四阶段,所述第二控制子模块和所述第四控制子模块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三信号线的控制下开启,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线将第一电压端提供负的低电平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信号线将第二电压端的信号提供的正的高电平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的另一端;在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控制线输入低电平信号;重复上述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反馈电路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当用户触摸屏幕时,基于确定的触控位置,在控制线的控制下,使触控位置处的形变元件的一端接收第一信号线提供的电压,另一端与第一电压端提供的电压相同,这样,形变元件基于两端的不同电压,便可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可以使用户感受到触摸屏幕的反馈,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容式触控屏确定触控位置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反馈电路的示意图一;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IPMC未施加电压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IPMC施加电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反馈电路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反馈电路的示意图三;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反馈电路的示意图四;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针对图2或图4的触控反馈电路的时序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针对图5或图6的触控反馈电路的时序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控制模块;20-形变元件;110-第一控制子模块;120-第二控制子模块;130-第三控制子模块;140-第四控制子模块;30-触控单元;40-处理单元;50-触控反馈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连接”、“联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反馈电路,用于根据确定的触控位置,进行触控反馈。如图2所示,该触控反馈电路包括:形变元件20和控制模块10。控制模块10与控制线CL和第一信号线SL1以及形变元件20相连,用于在控制线CL的控制下,将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其中,控制线CL和第一信号线SL1用于控制与确定的触控位置对应的形变元件20。形变元件20还连接第一电压端V1,用于在控制模块10和第一电压端V1的控制下,产生形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不对基于确定触控位置的触控结构进行限定,例如可以采用自感式或互感式等。基于此,不对确定触控位置的方法进行限定,具体可以根据触摸屏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触控位置。
此外,由于本发明的触控反馈电路是对确定的触控位置的触控反馈,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控制线CL的控制下,仅是使触控位置处的形变元件20接收第一信号线SL1输出的信号,这样,在第一电压端V1的控制下,便可以使触控位置处的形变元件20产生形变。
第二,不对形变元件20的结构进行限定,形变元件20应该能够根据施加在其两端的不同电压进行相应的形变,在其两端不施加电压时,形变元件20应能够恢复到初始状态。
其中,不对第一电压端V1的电压进行限定,第一电压端V1的电压应与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电压的压差不为零。例如,第一电压端V1可以是接地端,也可以为提供负电压的端子。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用户触摸屏幕时,基于确定的触控位置,在控制线CL的控制下,使触控位置处的形变元件20的一端接收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电压,另一端与第一电压端V1提供的电压相同,这样,形变元件20基于两端的不同电压,便可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可以使用户感受到触摸屏幕的反馈,提高了用户体验。
由于IPMC(ion-exchange polymer metal composite,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能够灵敏的根据施加在其上的电压发生形变,因而,优选的,形变元件20包含IPMC材料,具体可以采用IPMC形成IPMC层。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中以形变元件20为IPMC层进行说明。
如图3(a)所示,当没有给IPMC层施加电压时,IPMC层是平的。如图3(b)所示,当给IPMC层施加电压时,在IPMC层内与水化合的阳离子(+)可以迁移到IPMC层的低电压一侧,因此,IPMC层的低电压一侧可以扩张,并且IPMC层的高电压一侧可以收缩,从而使得IPMC层弯曲。
其中,IPMC层的弯曲程度与施加在其两端的电压有关,即与第一信号线SL1输出至IPMC层的电压以及第一电压端V1的电压有关,二者的压差越大,IPMC层的弯曲程度越大,二者的压差越小,IPMC层的弯曲程度越小。
IPMC层的弯曲方向总是弯向IPMC层的低电压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触控发生在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区,相应的,触控反馈也应该是在显示区,因此,IPMC层必然设置在显示区。基于此,IPMC层应是透明的,以不影响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为准。
可选的,如图4所示,控制模块10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控制线CL相连,第一极与第一信号线SL1相连,第二极与形变元件20相连。
在形变元件20为IPMC层的情况下,由于在IPMC层的厚度方向上,其两端为导体,中间部分电阻较高,因此,如图4所示,其本身相当于一个电容C并联一个电阻R。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模块10还可以包括多个与第一晶体管T1并联的开关晶体管。上述仅仅是对控制模块10的举例说明,其它与控制模块10功能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第一晶体管T1可以是N型晶体管,也可以是P型晶体管。本发明实施例均以晶体管为N型进行说明。
以图4为例,触控反馈电路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通过控制线CL向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输入高电平信号时,第一晶体管T1处于导通状态,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信号便可输入到IPMC层的一端。由于IPMC层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压端V1相连,因此,若第一电压端V1为接地端,则IPMC层的另一端也接地。基于此,由于IPMC层的两端具有压差,因此,IPMC层便可根据施加在其上的压差的大小发生程度不同的形变。
可选的,如图5所示,控制模块10包括第一控制子模块110和第二控制子模块120。第一控制子模块110与控制线CL、第一信号线SL1、第二信号线SL2和形变元件20相连,用于在控制线CL和第二信号线SL2的控制下,通过第一信号线SL1将第二电压端V2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
第二控制子模块120与控制线CL、第一信号线SL1、第三信号线SL3和形变元件20相连,用于在控制线CL和第三信号线SL3的控制下,通过第一信号线SL1将第一电压端V1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
形变元件20通过第三控制子模块130与第一电压端V1相连,第三控制子模块130与控制线CL、第四信号线SL4、第二信号线SL2和形变元件20相连,用于在控制线CL和第二信号线SL2的控制下,通过第四信号线SL4将第一电压端V1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
第三控制子模块130还与第四控制子模块140相连,第四控制子模块140还与控制线CL、第四信号线SL4、第三信号线SL3和形变元件20相连,用于在控制线CL和第三信号线SL3的控制下,通过第四信号线SL4将第二电压端V2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控制模块10分为第一控制子模块110和第二控制子模块120,可以根据控制线CL以及第二信号线SL2和第三信号线SL3的控制,使形变元件20的一端(U1端),在第一时刻只接收第二电压端V2提供的信号(例如正的高电平),在第二时刻只接收第一电压端V1提供的信号(例如负的低电平)。在此基础上,由于形变元件20的另一端(U2端)还连接第三控制子模块130和第四控制子模块140,因此,可以根据上述控制线CL以及第二信号线SL2和第三信号线SL3的控制,使形变元件20的另一端,在上述第一时刻只接收第一电压端V1提供的信号(例如负的低电平),在上述第二时刻只接收第二电压端V2提供的信号(例如正的高电平)。基于此,不管是在第一时刻还是在第二时刻,形变元件20两端都存在压差,因此均会产生形变;其中,由于形变元件20的一端与另一端的压差在第一时刻和第二时刻是正负交替变化的,因此可控制第一时刻和第二时刻交替,从而可以使得形变元件20的形变力度更大,给用户带来更强烈的触摸反馈体验。
进一步优选的,如图6所示,第一控制子模块110包括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与控制线CL相连,第一极与第二信号线SL2相连,第二极与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相连;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与第一信号线SL1相连,第二极与形变元件20的一端(U1端)相连。
第二控制子模块120包括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与控制线CL相连,第一极与第三信号线SL3相连,第二极与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相连。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极与第一信号线SL1相连,第二极与形变元件20的一端(U1端)相连。
第三控制子模块130包括第六晶体管T6和第七晶体管T7。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与控制线CL相连,第一极与第二信号线SL2相连,第二极与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相连。第七晶体管T7的第一极与第四信号线SL4相连,第二极与形变元件20的另一端(U2端)相连。
第四控制子模块140包括第八晶体管T8和第九晶体管T9。第八晶体管T8的栅极与控制线CL相连,第一极与第三信号线SL3相连,第二极与第九晶体管T9的栅极相连。第九晶体管T9的第一极与第四信号线SL4相连,第二极与形变元件20的另一端(U2端)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控制子模块110还可以包括多个与第二晶体管T1并联的开关晶体管。同理,第二控制子模块120还可以包括多个与第四晶体管T4并联的开关晶体管。第三控制子模块130还可以包括多个与第六晶体管T6并联的开关晶体管。第四控制子模块140还可以包括多个与第八晶体管T8并联的开关晶体管。上述仅仅是对各控制子模块的举例说明,其它与各控制子模块功能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晶体管均是N型晶体管或P型晶体管。本发明实施例均以N型晶体管为进行说明。
以图6为例,触控反馈电路的工作过程如下:
在第一时刻,当向控制线CL和第二信号线SL2输入高电平信号时,第二晶体管T2处于导通,第二信号线SL2输入的高电平信号便可输入到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从而使得第三晶体管T3处于导通状态,第二电压端V2提供的信号通过第一信号线SL1便可输入到IPMC层的U1端。与此同时,第六晶体管T6也处于导通状态,第二信号线SL2输入的高电平信号便可输入到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从而使得第七晶体管T7处于导通状态,第一电压端V1提供的信号通过第四信号线SL4便可输入到IPMC层的U2端。基于此,若第二电压端V2的电压大于第一电压端V1的电压,则IPMC层向U2端弯曲。
在第二时刻,当向控制线CL和第三信号线SL3输入高电平信号时,第四晶体管T4处于导通,第三信号线SL3输入的高电平信号便可输入到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从而使得第五晶体管T5处于导通状态,第一电压端V1提供的信号通过第一信号线SL1便可输入到IPMC层的U1端。与此同时,第八晶体管T8也处于导通状态,第三信号线SL3输入的高电平信号便可输入到第九晶体管T9的栅极,从而使得第九晶体管T9处于导通状态,第二电压端V2提供的信号通过第四信号线SL4便可输入到IPMC层的U2端。基于此,若第二电压端V2的电压大于第一电压端V1的电压,则IPMC层向U1端弯曲。
综上,若交替第一时刻和第二时刻,则可使形变IPMC层从向U2端弯曲直接变为向U1端弯曲,从而使得IPMC层的形变力度更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发明所有实施例中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第一极可以是源极,第二极是漏极,也可以是第一极是漏极,第二极是源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如图7所示,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单元30以及与触控单元30相连的处理单元40,处理单元40用于根据触控单元发送的信息,确定触控位置。该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与处理单元连接的触控反馈单元50,用于根据处理单元40确定的触控位置,进行触控反馈。其中,触控反馈单元50包括上述的触控反馈电路。
处理单元40先根据触控单元30发送的信号,确定触控位置,处理单元40再根据确定的触控位置,控制触控反馈电路在触控位置进行触控反馈,这样,在用户触摸屏幕时,便可在触控位置处发生形变,从而给用户带来触摸反馈体验。
其中,不对根据触控单元30发出的信号,确定触控位置的方法进行限定,以电容式触控屏为例,具体可以是,当用户触摸屏幕时,由于人体电场,用户和屏幕表面的金属导电层形成一个耦合电容,对于高频电流来说,电容是直接导体,因此人体会从接触点吸走一个很小的电流。通过检测电路检测这个很小电流的变化,即可以确定触控位置。
或者,以压力式触控屏为例,具体可以是,当用户触摸屏幕时,手指与屏幕表面的金属导电层形成一个电容,由于手指按压屏幕时,可以根据触碰位置处电容的波形变化(即,波形的上升沿和下降沿会根据手指触碰变化),确定触控位置。
基于此,上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每个子像素中的显示单元,触控反馈电路位于每个所述子像素中。
由于每一个子像素中都设置有触控反馈电路,因而触摸该显示装置的任一位置,都可以使形变元件20发生形变,因此,当用户触摸任意位置时,都可以给用户带来触摸反馈体验。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触控反馈电路的驱动方法,包括:控制模块10在控制线CL的控制下,将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形变元件20在控制模块10和第一电压端V1的控制下,产生形变。
当用户触摸屏幕时,基于确定的触控位置,在控制线CL的控制下,使触控位置处的形变元件20的一端接收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电压,另一端与第一电压端V1提供的电压相同,这样,形变元件20基于两端的不同电压,便可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可以使用户感受到触摸屏幕的反馈,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所述触控反馈电路为图2情况下,结合如图8所示的时序图,上述驱动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0、在第一阶段P1,控制模块10在控制线CL的控制下开启,将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正的高电平输出至形变元件20,第一电压端V1接地,基于此,形变元件20在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正的高电平和第一电压端V1的控制下,产生形变。
S11、在第二阶段P2和第三阶段P3,控制模块10在控制线CL的控制下关闭,基于此,形变元件20恢复到初始状态。
在第二阶段P2和第三阶段P3,由于控制模块10在控制线CL的控制下关闭,一方面,第一信号线SL1输出的信号不能输出至形变元件20,另一方面,由于与形变元件20连接的第一电压端V1接地,因此,在第一阶段P1中,存储在形变元件20内部的电荷迅速放电,因此,在该两个阶段,形变元件20两端的电压均为零,形变元件20恢复到初始的未发生形变前的状态。
S12、在第四阶段P4,控制模块10在控制线CL的控制下开启,将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负的低电平输出至形变元件20,第一电压端V1接地,基于此,形变元件20在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负的低电平和第一电压端V1的控制下,产生反向形变。
在第四阶段P4,由于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是负的低电平,且第一电压端V1接地,此时形变元件20两端的电压与第一阶段P1时形变元件20两端的电压相反,因此,形变元件20产生反向形变。
S13、在第五阶段P5和第六阶段P6,控制模块10在控制线CL的控制下关闭,基于此,形变元件20恢复到初始状态。
在第五阶段P5和第六阶段P6,由于控制模块10在控制线CL的控制下关闭,一方面,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信号不能输出给形变元件20,另一方面,由于与形变元件20连接的第一电压端V1接地,因此,在第一阶段P1中,存储在形变元件20内部的电荷迅速放电,因此,在该两个阶段,形变元件20两端的电压为零,形变元件20恢复到初始的未发生形变前的状态。
S14、重复上述S10-S13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到的正的高电平、负的高电平是相对零电位而言的。
进一步的,对于图4所示的触控反馈电路,结合如图8所示的时序图,其驱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在第一阶段P1,控制线CL输入的高电平信号使第一晶体管T1处于导通状态,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正的高电平经第一晶体管T1输出至IPMC层的一端,与IPMC层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电压端V1接地,IPMC层向与第一电压端V1连接的一侧弯曲。
S101、在第二阶段P2和第三阶段P3,控制线CL输入的低电平信号使第一晶体管T1处于截止状态,IPMC层内部的电荷迅速放电,IPMC层两端的电压均为零,形变元件20恢复到初始状态。
S102、在第四阶段P4,控制线CL输入的高电平信号使第一晶体管T1处于导通状态,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负的低电平经第一晶体管T1输出至IPMC层的一端,与IPMC层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一电压端V1接地,IPMC层向与第一晶体管T1连接的一侧弯曲。
S103、在第五阶段P5和第六阶段P6,控制线CL输入的低电平信号使第一晶体管T1处于截止状态,IPMC层内部的电荷迅速放电,IPMC层两端的电压均为零,形变元件20恢复到初始状态。
S104、重复上述S100-S103的过程。
可选的,在控制模块10包括如图5所示的第一控制子模块110和第二控制子模块120的情况下,控制模块10在控制线CL的控制下,将第一信号线SL1提供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包括:
第一控制子模块110在控制线CL和第二信号线SL2的控制下,通过第一信号线SL1将第二电压端V2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
第二控制子模块120在控制线CL和第三信号线SL3的控制下,通过第一信号线SL1将第一电压端V1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
在此基础上,在上述触控反馈电路还包括第三控制子模块130和第四控制子模块140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方法还包括:
第三控制子模块130在控制线CL和第二信号线SL2的控制下,通过第四信号线SL4将第一电压端V1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
第四控制子模块140在控制线CL和第三信号线SL3的控制下,通过第四信号线SL4将第二电压端V2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
需要说明的是,在控制线CL和第二信号线SL2的控制下,第一控制子模块110和第三控制子模块130分别通过第一信号线SL1将第二电压端V2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的一端(U1端),通过第四信号线SL4将第一电压端V1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的另一端(U2端)。
或者,在控制线CL和第三信号线SL3的控制下,第二控制子模块120和第四控制子模块140分别通过第一信号线SL1将第一电压端V1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的一端(U1端),通过第四信号线SL4将第二电压端V2的信号输出至形变元件20的另一端(U2端)。
这样,形变元件20基于两端的不同电压,便可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可以使用户感受到触摸屏幕的反馈,提高了用户体验。
基于此,在所述触控反馈电路为图5情况下,结合如图9所示的时序图,上述驱动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0、在第一阶段P1,第一控制子模块110和第三控制子模块130在控制线CL和第二信号线SL2的控制下开启,通过第一信号线SL1将第二电压端V2提供的正的高电平VDD输出至形变元件20的U1端,通过第四信号线SL4将第一电压端V1提供的负的低电平VEE输出至形变元件20的U2端。
此时,第二控制子模块120和第四控制子模块140在控制线CL和第三信号线SL3的控制下,不能使信号不能到达U1端和U2端。
IPMC层在第二电压端V2提供的正的高电平VDD和第一电压端V1提供的负的低电平VEE的控制下,向低电平的U2端弯曲。其中,相对U2端为接地电平,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U2端为负的低电平,U1端和U2端的电压差值更大,因此,IPMC层产生的形变也更大。
S21、在第二阶段P2和第三阶段P3,控制线CL输入低电平信号。
S22、在第四阶段P4,第二控制子模块120和第四控制子模块140在控制线CL和第三信号线SL3的控制下开启,通过第一信号线SL1将第一电压端V1提供的负的低电平VEE输出至形变元件20的U1端,通过第四信号线SL4将第二电压端的V2信号提供的正的高电平VDD输出至形变元件20的U2端。
此时,第一控制子模块110和第三控制子模块130在控制线CL和第二信号线SL2的控制下,不能使信号不能到达U1端和U2端。
IPMC层在第一电压端V1提供的负的低电平VEE和第二电压端V2提供的正的高电平VDD的控制下,产生反向形变,即向U1端弯曲。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U1端为负的低电平,U1端和U2端的电压差值更大,因此,使得IPMC层产生的形变也更大。
S23、在第五阶段P5和第六阶段P6,控制线CL输入低电平信号。
S24、重复上述第一阶段P1到第六阶段P6。
进一步的,对于图6所示的触控反馈电路,结合如图9所示的时序图,其驱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0、在第一阶段P1,控制线CL和第二信号线SL2输入高电平信号,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以及第六晶体管T6和第七晶体管T7均处于导通状态,第二电压端V2提供的正的高电平VDD通过第一信号线SL1输入到IPMC层的U1端,第一电压端V1提供的负的低电平VEE通过第四信号线SL4输出入到IPMC层的U2端,IPMC层向U2端弯曲。
其中,在该阶段,虽然第四晶体管T4和第八晶体管T8也处于导通状态,但是由于第三信号线SL3输入低电平信号,因此,第五晶体管T5和第九晶体管T9截止。
S201、在第二阶段P2和第三阶段P3,控制线CL输入低电平信号。
在控制线CL输入低电平信号后,第二晶体管T2和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电压被强制拉低,因而第二晶体管T2和第六晶体管T6立即截止,但对于第三晶体管T3和第七晶体管T7由于晶体管本身寄生电容的影响,不会立即截止,即在第三晶体管T3和第七晶体管T7未截止之前,第二电压端V2的正的高电平VDD和第一电压端V1的负的低电平VEE仍然可以分别通过第一信号线SL1输入到U1端、通过第四信号线SL4输入到U2端。并且,由于U1端和U2端都未接地,因此存储在形变元件20中的电压没有放电通道,而不会被立即释放。
因此在第二阶段P2和第三阶段P3,IPMC层的U1端仍然能保持第一阶段P1输入到其上的正的高电平VDD,U2端保持第一阶段P1输入到其上的负的低电平VEE,因而使得形变元件20在该两个阶段仍然保持第一阶段P1的弯曲状态。
S203、在第四阶段P4,控制线CL和第三信号线SL3输入高电平信号,第四晶体管T4和第五晶体管T5以及第八晶体管T8和第九晶体管T9均处于导通状态,第二电压端V2提供的正的高电平VDD通过第四信号线SL4输入到IPMC层的U2端,第一电压端V1提供的负的低电平VEE通过第一信号线SL1输入到IPMC层的U1的端,IPMC层向U1端弯曲。
其中,在该阶段,控制线CL输入高电平信号时,第二晶体管T2和第六晶体管T6也导通,第二信号线SL2输入的低电平信号将第三晶体管T3和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电压强制拉低,第三晶体管T3和第七晶体管T7截止。
S204、在第五阶段P5和第六阶段P6,控制线输入低电平信号。
在控制线CL输入低电平信号后,第四晶体管T4和第八晶体管T8的栅极电压被强制拉低,因而第四晶体管T4和第八晶体管T8立即截止,但对于第五晶体管T5和第九晶体管T9由于晶体管本身寄生电容的影响,不会立即截止,即在第五晶体管T5和第九晶体管T9未截止之前,第二电压端V2的正的高电平VDD和第一电压端V1的负的低电平VEE仍然可以分别通过第四信号线SL4输入到U2端,通过第一信号线SL1输入到U1端。并且,由于U1端和U2端都未接地,因此存储在形变元件20中的电压没有放电通道,而不会被立即释放。
因此在第五阶段P5和第六阶段P6,IPMC层的U1端仍然能保持第四阶段P4输入到其上的负的低电平VEE,U2端保持第四阶段P4输入到其上的正的高电平VDD,因而使得形变元件20在该两个阶段仍然保持第四阶段P4的弯曲状态。
S205、重复上述S200-S204的过程。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电压端V2提供的正的高电平VDD和第一电压端V1提供的负的低电平VEE的绝对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优选VEE=-VDD。
其中,为了使形变元件20变形明显,本发明实施例优选正的高电平VDD和负的低电平VEE的绝对值应不小于20V,例如,VDD的电压可以是25V,VEE的电压可以为-25V。
基于上述的描述,在第二阶段P2、第三阶段P3以及第五阶段P5和第六阶段P6中,由于形变元件20的电压均能保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形变反馈时间更长。此外,由于形变元件20在形变时,直接从向其一端弯曲变为向其另一端弯曲,而不恢复到初始未发生弯曲的状态,因此,形变反馈的力度也更大。
本发明所有实施例中,对于各信号线或控制线输入的高电平信号或低电平信号,都是相对各信号线或控制线自身而言的,相互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对于控制线CL来说,其输入的高电平信号能使与其相连的晶体管导通,输入的低电平信号能使与其相连的晶体管截止,对于第二信号线SL2和第三信号线SL3来说,其输入的高电平信号能使其控制的晶体管导通,输入的低电平信号能使其控制的晶体管截止即可,对于第一信号线SL1和第四信号线SL4来说,以根据形变元件20的形变为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触控反馈电路,用于根据确定的触控位置,进行触控反馈,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反馈电路包括:形变元件和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与控制线、第一信号线以及所述形变元件相连,用于在所述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信号线提供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其中,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一信号线用于控制与确定的所述触控位置对应的所述形变元件;
所述形变元件还连接第一电压端,用于在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一电压端的控制下,产生弯曲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元件的材料包含IPMC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线相连,第一极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形变元件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子模块和第二控制子模块;
所述第一控制子模块与控制线、所述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和所述形变元件相连,用于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线将第二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所述第二控制子模块与控制线、所述第一信号线、第三信号线和所述形变元件相连,用于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三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线将所述第一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所述形变元件通过第三控制子模块与所述第一电压端相连,所述第三控制子模块与所述控制线、第四信号线、所述第二信号线和所述形变元件相连,用于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所述第四信号线将所述第一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所述第三控制子模块还与第四控制子模块相连,所述第四控制子模块还与所述控制线、所述第四信号线、所述第三信号线和所述形变元件相连,用于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三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所述第四信号线将所述第二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反馈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子模块包括第二晶体管和第三晶体管;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线相连,第一极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形变元件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控制子模块包括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
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线相连,第一极与所述第三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形变元件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三控制子模块包括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
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线相连,第一极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四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形变元件的另一端相连;
所述第四控制子模块包括第八晶体管和第九晶体管;
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线相连,第一极与所述第三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九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四信号线相连,第二极与所述形变元件的另一端相连。
6.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单元以及与所述触控单元相连的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触控单元发送的信息,确定触控位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处理单元连接的触控反馈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确定的触控位置,进行触控反馈;
所述触控反馈单元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反馈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每个子像素中的显示单元;
所述触控反馈电路位于每个所述子像素中。
8.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反馈电路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控制模块在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信号线提供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形变元件在所述控制模块和第一电压端的控制下,产生弯曲形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方法具体包括:
在第一阶段,所述控制模块在所述控制线的控制下开启,将所述第一信号线提供的正的高电平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电压端接地;
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所述控制模块在所述控制线的控制下关闭;
在第四阶段,所述控制模块在所述控制线的控制下开启,将所述第一信号线提供的负的低电平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电压端接地;
在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所述控制模块在所述控制线的控制下关闭;
重复上述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子模块和第二控制子模块的情况下,控制模块在控制线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信号线提供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包括:
所述第一控制子模块在所述控制线和第二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线将第二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所述第二控制子模块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三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线将所述第一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在所述触控反馈电路还包括第三控制子模块和第四控制子模块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控制子模块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第四信号线将所述第一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所述第四控制子模块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三信号线的控制下,通过所述第四信号线将所述第二电压端的信号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方法具体包括:
在第一阶段,所述第一控制子模块和所述第三控制子模块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控制下开启,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线将第二电压端提供的正的高电平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信号线将第一电压端提供的负的低电平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的另一端;
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控制线输入低电平信号;
在第四阶段,所述第二控制子模块和所述第四控制子模块在所述控制线和所述第三信号线的控制下开启,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线将第一电压端提供的负的低电平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信号线将第二电压端的信号提供的正的高电平输出至所述形变元件的另一端;
在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控制线输入低电平信号;
重复上述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
CN201610004059.7A 2016-01-04 2016-01-04 一种触控反馈电路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1054465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04059.7A CN105446543B (zh) 2016-01-04 2016-01-04 一种触控反馈电路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US15/200,672 US10031616B2 (en) 2016-01-04 2016-07-01 Touch feedback circuit,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04059.7A CN105446543B (zh) 2016-01-04 2016-01-04 一种触控反馈电路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46543A CN105446543A (zh) 2016-03-30
CN105446543B true CN105446543B (zh) 2017-07-28

Family

ID=55556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04059.7A Active CN105446543B (zh) 2016-01-04 2016-01-04 一种触控反馈电路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031616B2 (zh)
CN (1) CN1054465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052600A (ko) * 2020-10-21 2022-04-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27798Y (zh) * 2004-07-26 2005-09-2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主动矩阵液晶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
CN104133606A (zh) * 2014-07-24 2014-11-05 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力反馈系统的触摸屏
CN104407757A (zh) * 2014-12-04 2015-03-1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4698663A (zh) * 2015-03-30 2015-06-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5204687A (zh) * 2015-09-28 2015-12-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觉反馈元件、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工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306790A1 (en) * 2011-06-02 2012-12-06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ilm type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haptic feedback and touch screen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245375B1 (ko) 2011-06-08 2013-03-20 주식회사 팬택 능동적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능동적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의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KR101340716B1 (ko) * 2011-08-25 2013-12-12 주식회사 팬택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제어 장치 및 제어 방법
JP2015129978A (ja) * 2012-04-25 2015-07-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モジュールの駆動方法
JP2014240815A (ja) * 2013-06-12 2014-12-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信号補正装置、曲げ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入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27798Y (zh) * 2004-07-26 2005-09-2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主动矩阵液晶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
CN104133606A (zh) * 2014-07-24 2014-11-05 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力反馈系统的触摸屏
CN104407757A (zh) * 2014-12-04 2015-03-1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4698663A (zh) * 2015-03-30 2015-06-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5204687A (zh) * 2015-09-28 2015-12-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觉反馈元件、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工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31616B2 (en) 2018-07-24
CN105446543A (zh) 2016-03-30
US20170192584A1 (en) 2017-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85228B (zh) 触摸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和数据驱动电路
CN103019434B (zh) 触摸屏幕驱动器及其驱动方法
CN104090698B (zh) 差分式互电容测量电路及方法
CN102667684A (zh) 触控面板的触控单元结构及利用该结构的触控面板
CN105760018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CN104182108A (zh)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CN105117087A (zh) 触控扫描驱动电路及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
KR101444549B1 (ko) 터치 감지 방법 및 터치 감지 장치
CN106155449A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5244000B (zh) 一种goa单元、goa电路及显示装置
US10146374B2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device
CN104793805A (zh) 一种触控电路、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955524A (zh) 触摸屏及其检测方法、触摸显示装置
CN107505793B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3280448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5718129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N106940500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阵列基板的驱动方法
US8743085B2 (en) Touch input device for switching driving signals
CN105404429A (zh) 触控电路和触控显示器件
CN107305445B (zh) 触控杂讯滤除的方法以及触控装置
CN106486075A (zh) Goa电路
CN105630242A (zh) 移位暂存电路
CN105446543B (zh) 一种触控反馈电路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2193694B (zh) 补偿电容偏差的电子装置
CN106066988B (zh) 生物特征辨识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