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45442A - 刻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其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刻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其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45442A
CN105445442A CN201510994092.4A CN201510994092A CN105445442A CN 105445442 A CN105445442 A CN 105445442A CN 201510994092 A CN201510994092 A CN 201510994092A CN 105445442 A CN105445442 A CN 1054454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sample
pore
described multiple
pores
sha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940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45442B (zh
Inventor
阴建新
李吉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9409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454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45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45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45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454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24Earth materia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9/00Testing the nature of borehole walls; Formation test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samples of soil or well fluids, specially adapted to earth drilling or wel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 G01N23/2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measuring secondary emission from the materi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4/0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or other spin effects
    • G01N24/08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or other spin effects by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G01N24/081Making measurements of geologic samples, e.g. measurements of moisture, pH, porosity, permeability, tortuosity or viscosit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刻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其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多个岩心样品;对多个岩心样品进行高温热解,得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含油性;通过多于一种孔隙表征分析方法分别对多个岩心样品进行处理,得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根据孔隙发育特征和含油性检测结果,确定出孔隙发育程度与含油性变化趋势一致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将确定出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所适用的孔隙范围,确定为页岩油相对富集的孔隙。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没有提到的有关孔隙发育与页岩油气富集关系的研究问题,达到了对孔隙发育与页岩油气富集的关系的有效研究,从而可以有效指导油气勘测。

Description

刻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其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刻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其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油藏开发方面,泥页岩主要是被作为烃源岩,随着对泥页岩储层研究的不断深入,泥页岩储层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对多孔固体(例如:泥页岩)孔隙表征的实验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
1)图像分析法
图像分析法主要通过各类显微镜(例如:SEM)对样品进行直接观察,这种方法可以给出岩石的孔隙分布最直观的认识。
2)流体注入法
流体注入法一般是使用汞等非润湿性流体,或者是N2和CO2等气体,在不同的压力下注入样品并记录注入量,通过相应的理论方法计算出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等信息。
3)非物质注入法
非物质注入法一般是利用饱和流体样品的核磁信号,或者是利用射线,穿过样品后的小角度散射或衰减(CT)来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
虽然以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了上述三种分析方法对孔隙发育的揭示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但对各种方法之间的全面对比仍旧比较欠缺,而且还没有有关孔隙发育与页岩油气富集的关系的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刻画泥页岩孔隙特征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以确定孔隙发育与页岩油气富集的关系,该方法包括:
获取多个岩心样品;
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高温热解,得到所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含油性;
通过多于一种孔隙表征分析方法分别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
根据所述孔隙发育特征和含油性检测结果,从所述多于一种孔隙表征分析方法中,确定出孔隙发育程度与含油性变化趋势一致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
将确定出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所适用的孔隙范围,确定为页岩油相对富集的孔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种孔隙表征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孔隙表征分析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法、低温N2吸附法、高压压汞法、和核磁共振法。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法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包括:
通过高速离子束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的表面进行轰击;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进行轰击后的岩心样品,得到页岩储层的二维孔隙结构特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低温N2吸附法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包括:
获取所述多个岩心样品在不同压力下的氮气吸附量;
通过BJH方法和DFT方法对氮气吸附等温线的吸附和脱附分支分别进行计算,得到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高压压汞法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包括:
通过Washburn方程得到页岩孔径与注入压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所述关系和相应注入压力下的进汞量,确定出样品的孔径分布。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核磁共振法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包括:
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流体饱和,其中,所述流体多为原油和水;
对已饱和的岩心样品进行核磁共振;
根据核磁共振结果确定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核磁共振结果确定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包括:
通过以下公式将T2谱与压汞法和低温N2吸附法所得到的孔径分布进行形态对应得到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
1 T 2 = ρ 2 S V = ρ 2 F S r
其中,T2表示弛豫时间,单位为ms,ρ2表示弛豫率,单位为μm/ms,S/V,表示孔隙比表面积,单位为1/μm,FS表示无量纲的形状因子,r表示孔隙半径,单位为μm。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确定各个岩心样品的含油性,以及不同孔隙表征分析方法下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确定出孔隙发育程度与含油性变化趋势一致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然后将确定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所对应的孔隙范围作为页岩油相对富集的孔隙。通过上述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没有提到的有关孔隙发育与页岩油气富集关系的研究技术问题,达到了对孔隙发育与页岩油气富集的关系的有效研究,从而可以有效指导油气勘测。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刻画泥页岩孔隙特征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低温氮气吸附解吸曲线的曲线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低温N2吸附实验的BJH和DFT孔径分布对比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压压汞和低温N2吸附实验所揭示的孔径分布对比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核磁和低温N2吸附实验所揭示孔径分布对比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泥页岩含油性与不同方法所测孔隙发育情况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发明人考虑到,可以应用现有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对页岩的孔隙特征进行对比刻画,并结合岩石的含油性分析确定不同类型孔隙发育对页岩富集的影响。具体的,在本例中,提供了一种刻画泥页岩孔隙特征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多个岩心样品;
步骤102: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高温热解,得到所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含油性;
步骤103:通过多于一种孔隙表征分析方法分别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
步骤104:根据所述孔隙发育特征和含油性检测结果,从所述多于一种孔隙表征分析方法中,确定出孔隙发育程度与含油性变化趋势一致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
步骤105:将确定出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所适用的孔隙范围,确定为页岩油相对富集的孔隙。
在本例中,通过确定各个岩心样品的含油性,以及不同孔隙表征分析方法下岩心样品的孔径分布,确定出孔隙发育程度与含油性变化趋势一致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然后将确定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所对应的孔隙范围作为页岩油相对富集的孔隙。通过上述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没有提到的有关孔隙发育与页岩油气富集关系的研究问题,达到了对孔隙发育与页岩油气富集的关系的有效研究,从而可以有效指导油气勘测。
在具体的实现的时候,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孔隙表征分析方法:
1)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法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高速离子束对岩心样品的表面进行轰击,然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进行轰击后的岩心样品,得到页岩储层的二维孔隙结构特征。具体的,可以利用高速离子束轰击样品表面以获得高质量的平面,然后结合扫描电镜进行观察,获得页岩储层微纳孔隙的二维孔隙结构特征。
2)低温N2吸附法
该方法主要是先获取多个岩心样品在不同压力下的氮气吸附量,然后通过BJH方法和DFT方法对氮气吸附等温线的吸附和脱附分支分别进行计算,得到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具体地,可以是在抽真空的状态下,以高纯氮气为吸附质,测定不同相对压力下的氮气的吸附量,然后根据BET直方图,获得样品的比表面积,最后再采用BJH方法对氮气吸附等温线的吸附、脱附分支分别进行计算,以及DFT模型,得到样品的孔径分布。
3)高压压汞法
该方法主要是先通过Washburn方程得到页岩孔径与注入压力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该关系和相应注入压力下的进汞量,确定出样品的孔径分布。具体的,可以通过Washburn方程得到泥页岩孔径与注入压力的关系,并结合相应注入压力下的进汞量,可得到样品的孔径分布。
4)核磁共振法
该方法主要是先对多个岩心样品进行流体饱和,其中,流体多为原油和水;对介质已饱和的岩心样品进行核磁共振,根据核磁共振结果确定岩心样品的孔隙度和孔径分布,然后,将T2谱与压汞法和低温N2吸附法所得到的孔径分布进行形态对应,确定出样品的孔径分布。即,通过饱和水/油样品的核磁共振信号强度来反映核磁共振的孔隙度,然后,通过将T2谱与压汞法和低温N2吸附法所得到的孔径分布进行形态对应,获得岩样的孔径分布特征,其中,页岩孔径与弛豫时间T2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为:
1 T 2 = ρ 2 S V = ρ 2 F S r
其中,T2表示弛豫时间,单位为ms,ρ2表示弛豫率,单位为μm/ms,S/V,表示孔隙比表面积,单位为1/μm,FS表示无量纲的形状因子,r表示孔隙半径,单位为μm。对于一个特定岩样,弛豫率ρ2和孔隙形状因子FS均可近似看作是常数。
由于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法、低温N2吸附法、高压压汞法、和核磁共振法这三种方法所揭示的孔径范围不同。例如,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法主要适用于揭示较大孔隙的发育程度,低温N2吸附法主要适用于揭示介孔的发育程度,高压压汞法主要适用于揭示较大孔隙的发育程度,核磁共振法对孔隙发育程度的揭示范围较广。因此,通过将上述4种方法所揭示的孔隙特征分别与含油性(S1)变化趋势进行对应,哪种方法与含油性呈较好的正相关,则说明其相应类型的孔隙含油性较好。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对上述确定泥页岩孔隙特征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进行描述,然而值得注意的,该具体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应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法、低温N2吸附法、高压压汞法、和核磁共振法分别对泥页岩进行孔隙发育情况的对比研究,并结合泥页岩含油性分析确定不同类型孔隙发育对页岩油富集的影响,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对泥页岩的孔隙发育情况进行研究
利用高速离子束轰击样品表面,获得高质量的平面,然后再结合扫描电镜进行观察,获得页岩储层微纳孔隙的二维孔隙结构特征。
在同一井位中,选取6块泥页岩样品,进行氩粒子抛光扫描电镜分析后发现,这6块样品的孔隙发育程度具有明显差异,其中,1号和2号页岩样品的孔隙最为发育,3号和4号页岩样品的孔隙发育次之,5号和6号页岩样品的孔隙发育情况差。
虽然扫描电镜的分辨率可以达到几个纳米,但是在进行高分辨率观察时,视域面积极其微小,而页岩孔隙发育又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观察结果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代表性差。因此,扫描电镜主要适用于揭示较大孔隙的发育程度。另外,扫描电镜分析很难给出一个完整的定量的孔径分布曲线,只能对某些固定放大倍数下一定视域范围内的孔隙发育情况进行定性描述和对比。
2)通过低温N2吸附对泥页岩的孔隙发育情况进行研究
在抽真空状态下,以高纯氮气为吸附质,测定不同相对压力下的氮气吸附量;然后,根据BET直方图,获得样品的比表面积;最后,采用BJH方法对氮气吸附等温线的吸附、脱附分支分别进行计算,以及DFT模型,得到样品的孔径分布。
其中,BET测试理论是根据希朗诺尔、埃米特和泰勒三人提出的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并推导出单层吸附量Vm与多层吸附量V间的关系方程,即著名的BET方程。BET方程是建立在多层吸附的理论基础之上,与物质实际吸附过程更接近,因此测试结果更准确。通过实测3-5组被测样品在不同氮气分压下多层吸附量,以P/P0为X轴,P/V(P0-P)为Y轴,由BET方程做图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直线的斜率和截距,从而求得Vm值计算出被测样品比表面积。理论和实践表明,当P/P0取点在0.05~0.35范围内时,BET方程与实际吸附过程相吻合,图形线性也很好,因此实际测试过程中选点在此范围内。
根据Kelvin方程可知,孔径尺寸越大毛细管冷凝所需的相对压力越高,对于较大孔隙,在发生毛细管凝聚时的压力接近饱和蒸气压。因此,如果样品中主要发育较大孔隙,表现在等温吸附曲线上便是在相对压力接近1时吸附量骤然增大,且吸附等温线可逆性强,滞后环不明显。如图2所示,在相对压力接近1时,1号到6号样品吸附量增大的幅度逐渐降低,滞后环越发明显,这就表明较大孔隙发育程度逐渐减弱,较小孔隙发育程度逐渐增大,其中,1号到6号样品分别对应图2中的a到f。
BJH模型和DFT模型是目前利用低温N2吸附/解吸实验计算多孔材料孔径分布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如图3所示,为通过不同模型、方法对页岩孔隙发育情况描述的对比,其中,1号到6号样品分别对应图3中的a到f,从图3中可以看出,除1号样品外,随着较小孔隙发育程度的逐渐增加,2号到6号样品脱附支BJH模型孔径分布计算结果会在3.5nm到4nm处产生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峰,但该峰在吸附支BJH模型、DFT孔径分布计算结果中并未出现,这说明该峰是一个假峰,它的存在会对孔径分布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因此不适宜利用脱附支数据进行孔径分布计算。
3)通过高压压汞对泥页岩孔隙发育情况进行研究
通过Washburn方程得到泥页岩孔径与注入压力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相应注入压力下的进汞量,可得到样品的孔径分布。
其中,Washburn方程可以表示为:
h2=crσcosθ·t(2η)-1
其中,c表示毛细管形状系数,r表示平均毛细管半径,指定体系的cr为一定值,称为形式半径,σ表示液体的表面张力,η表示液体粘度。
从图4所示的1号到6号样品的压汞实验结果与低温N2吸附实验结果的对比图可以看出,对于100nm以下的孔隙,1号到6号样品的孔隙直径是逐渐减小的,该变化趋势与低温N2吸附实验所揭示的结果一致,其中,1号到6号样品分别对应图4中的a到f。但对比压汞与低温氮吸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在N2吸附所揭示的孔径分布范围内(<300nm),2号到6号样品,随着小孔隙发育程度的逐渐增大,低温N2吸附所揭示的孔隙发育情况要越发好于压汞,直到N2吸附所揭示的孔径上限(~300nm),而非50nm。而1号到4号样品高压压汞所检测的小孔隙的发育程度高于N2吸附检测结果,且大孔隙越发育这种现象越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超高的压力造成了孔隙的开裂。由此可见,低温氮吸附揭示孔径的有效范围为2nm-300nm,而高压压汞所揭示孔径的有效范围为300nm以上。
4)通过核磁共振对泥页岩孔隙发育情况进行研究
通过饱和水/油样品的核磁共振信号强度来反映核磁共振孔隙度,然后再通过将T2谱与压汞法和低温N2吸附法所得到的孔径分布进行形态对应,获得岩样的孔径分布。具体的,所述依据的对应关系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表示:
1 T 2 = &rho; 2 S V = &rho; 2 F S r
其中,T2表示弛豫时间,单位为ms,ρ2表示弛豫率,单位为μm/ms,S/V,表示孔隙比表面积,单位为1/μm,FS表示无量纲的形状因子,r表示孔隙半径,单位为μm。
NMR(NuclearMagneticResonance,核磁共振)目前还不能直接得出孔隙的孔径,需要通过上述公式,将T2谱与压汞法、低温N2吸附等方法所得的孔径分布进行对应,以得到如图5所示为1号样品到6号样品的核磁共振实验孔隙半径分布图,其中,1号到6号样品分别对应图5中的a到f。
从图5中可以看出,核磁共振与低温N2吸附实验所揭示的孔径分布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不同的是核磁共振所揭示的孔径分布的范围大于低温N2吸附实验所揭示的孔径分布范围,1号到4号样品核磁共振补充了更大孔隙的发育情况,5号到6号样品核磁共振则补充了更小孔隙的发育情况。
5)对不同类型孔隙发育对泥页岩含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
由于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N2吸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这四种方法揭示的孔径范围不同(例如,扫描电镜主要适用于揭示较大孔隙的发育程度,低温N2吸附主要适用于揭示介孔(孔径在2nm到50nm之间)的发育程度,高压压汞主要适用于揭示较大孔隙的发育程度,核磁共振对孔隙发育程度的揭示范围较广)。
通过以上4种方法所揭示的孔隙特征分别与含油性(S1)变化趋势进行对应,哪种方法与含油性呈较好的正相关,说明其相应类型的孔隙含油性较好。
对6块样品进行高温热解实验,得到6块样品各自的含油性,然后按照含油性从高到底进行排序。从图6可以看出,1-6号样品的含油性(S1)与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法、高压压汞法、和核磁共振法所揭示孔隙发育程度及低温N2吸附所揭示平均孔径变化趋势一致,而与低温N2吸附所揭示孔隙发育程度的变化趋势相反,说明页岩油主要富集在较大孔隙中。对于大孔隙发育的揭示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法、高压压汞法、和核磁共振法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而低温氮气吸附不能对大孔隙进行完全的揭示,其所测孔隙度不适宜应用于页岩油勘探,但其孔径分布和平均孔径的变化可以反映大孔隙发育程度的变化趋势。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确定各个岩心样品的含油性,以及不同孔隙表征分析方法下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确定出孔隙发育程度与含油性成变化趋势一致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然后将确定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所对应的孔隙范围作为页岩油相对富集的孔隙。通过上述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没有提到的有关孔隙发育与页岩油气富集关系的研究问题,达到了对孔隙发育与页岩油气富集的关系的有效研究,从而可以有效指导油气勘测。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刻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其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多个岩心样品;
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高温热解,得到所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含油性;
通过多于一种孔隙表征分析方法分别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
根据所述孔隙发育特征和含油性检测结果,从所述多于一种孔隙表征分析方法中,确定出孔隙发育程度与含油性变化趋势一致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
将确定出的孔隙表征分析方法所适用的孔隙范围,确定为页岩油相对富集的孔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孔隙表征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孔隙表征分析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法、低温N2吸附法、高压压汞法、和核磁共振法。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法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包括:
通过高速离子束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的表面进行轰击;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进行轰击后的岩心样品,得到页岩储层的二维孔隙结构特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低温N2吸附法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包括:
获取所述多个岩心样品在不同压力下的氮气吸附量;
通过BJH方法和DFT方法对氮气吸附等温线的吸附和脱附分支分别进行计算,得到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高压压汞法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包括:
通过Washburn方程得到页岩孔径与注入压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所述关系和相应注入压力下的进汞量,确定出样品的孔径分布。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核磁共振法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处理,得到所述多个岩心样品中各个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包括:
对所述多个岩心样品进行流体饱和,其中,所述流体多为原油和水;
对已饱和的岩心样品进行核磁共振;
根据核磁共振结果确定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核磁共振结果确定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包括:
通过以下公式将T2谱与压汞法和低温N2吸附法所得到的孔径分布进行形态对应得到岩心样品的孔隙发育特征:
1 T 2 = &rho; 2 S V = &rho; 2 F S r
其中,T2表示弛豫时间,单位为ms,ρ2表示弛豫率,单位为μm/ms,S/V,表示孔隙比表面积,单位为1/μm,FS表示无量纲的形状因子,r表示孔隙半径,单位为μm。
CN201510994092.4A 2015-12-25 2015-12-25 刻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其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 Active CN1054454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94092.4A CN105445442B (zh) 2015-12-25 2015-12-25 刻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其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94092.4A CN105445442B (zh) 2015-12-25 2015-12-25 刻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其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45442A true CN105445442A (zh) 2016-03-30
CN105445442B CN105445442B (zh) 2019-01-18

Family

ID=55555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94092.4A Active CN105445442B (zh) 2015-12-25 2015-12-25 刻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其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45442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2251A (zh) * 2016-08-16 2017-02-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现场页岩含气量测试数据的有效渗透率测量方法
CN106547966A (zh) * 2016-11-01 2017-03-2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页岩油吸附量与可动量评价模型及其建立、应用方法
CN106841260A (zh) * 2017-03-02 2017-06-1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岩心孔隙含油性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8037056A (zh) * 2017-11-28 2018-05-15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研究煤微观孔隙系统发育特征的方法
CN108458960A (zh) * 2018-03-27 2018-08-2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富有机质泥页岩含氢组分、孔隙度及孔径的评价方法
CN108593871A (zh) * 2018-06-15 2018-09-2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表征水在煤/页岩中赋存状态的实验方法和应用
CN114062190A (zh) * 2021-11-11 2022-02-18 西安石油大学 表征页岩油微观赋存特征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4199921A (zh) * 2020-08-31 2022-03-1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页岩中水的赋存状态的相对含量的测定方法及装置
CN114577693A (zh) * 2020-11-30 2022-06-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泥页岩储层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44541A (zh) * 2013-07-08 2013-10-0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泥页岩总孔隙度测定方法
CN103512838A (zh) * 2013-09-18 2014-01-1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测定泥页岩储层不同孔径孔隙对孔隙度贡献的方法
CN103822866A (zh) * 2014-03-21 2014-05-2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评价目的层段泥页岩孔隙度方法
CN104697915A (zh) * 2015-03-20 2015-06-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种页岩微观孔隙大小及流体分布的分析方法
CN104820085A (zh) * 2015-04-15 2015-08-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含油有效储集空间和含油孔径下限的测定方法与测定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44541A (zh) * 2013-07-08 2013-10-0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泥页岩总孔隙度测定方法
CN103512838A (zh) * 2013-09-18 2014-01-1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测定泥页岩储层不同孔径孔隙对孔隙度贡献的方法
CN103822866A (zh) * 2014-03-21 2014-05-2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评价目的层段泥页岩孔隙度方法
CN104697915A (zh) * 2015-03-20 2015-06-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种页岩微观孔隙大小及流体分布的分析方法
CN104820085A (zh) * 2015-04-15 2015-08-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含油有效储集空间和含油孔径下限的测定方法与测定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烈辉 等: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天然气工业》 *
李吉君 等: "松辽盆地北部陆相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其对页岩油赋存的影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李海波 等: "核磁共振T2谱换算孔隙半径分布方法研究", 《波谱学杂志》 *
李海波 等: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致密油赋存空间", 《石油勘探与开发》 *
焦堃 等: "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高校地质学报》 *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2251A (zh) * 2016-08-16 2017-02-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现场页岩含气量测试数据的有效渗透率测量方法
CN106547966B (zh) * 2016-11-01 2019-07-0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页岩油吸附量与可动量评价模型及其建立、应用方法
CN106547966A (zh) * 2016-11-01 2017-03-2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页岩油吸附量与可动量评价模型及其建立、应用方法
CN106841260A (zh) * 2017-03-02 2017-06-1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岩心孔隙含油性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8037056A (zh) * 2017-11-28 2018-05-15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研究煤微观孔隙系统发育特征的方法
CN108458960A (zh) * 2018-03-27 2018-08-2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富有机质泥页岩含氢组分、孔隙度及孔径的评价方法
CN108593871A (zh) * 2018-06-15 2018-09-2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表征水在煤/页岩中赋存状态的实验方法和应用
CN108593871B (zh) * 2018-06-15 2020-07-1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表征水在煤/页岩中赋存状态的实验方法和应用
CN114199921A (zh) * 2020-08-31 2022-03-1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页岩中水的赋存状态的相对含量的测定方法及装置
CN114577693A (zh) * 2020-11-30 2022-06-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泥页岩储层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77693B (zh) * 2020-11-30 2023-10-2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泥页岩储层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62190A (zh) * 2021-11-11 2022-02-18 西安石油大学 表征页岩油微观赋存特征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US11874211B2 (en) 2021-11-11 2024-01-16 Xi'an Shiyou University Method and device for obtaining microscopic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oil stored in a sha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45442B (zh) 2019-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45442A (zh) 刻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其与页岩油富集关系的方法
Yang et al. Applying SANS technique to characterize nano-scale pore structure of Longmaxi shale, Sichuan Basin (China)
Wei et al. Nano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for organic-rich shale using the non-local-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by a combination of N2 and CO2 adsorption
CN106979917B (zh) 一种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的表征方法以及页岩气储层的评价方法
CN103512838B (zh) 一种测定泥页岩储层不同孔径孔隙对孔隙度贡献的方法
Orland et al. Direct measurements of deglacial monsoon strength in a Chinese stalagmite
Zhan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Upper Triassic Ordos Basin China
CN107132171B (zh) 一种基于压汞-氮吸附联测数据确定致密储层孔径分布的方法
Medin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sity and pore-size distribution using multiple analytical tools: Implications for carbonate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n geologic storage of CO2
Wang et al.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re structures of fine-grained, mixed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Jimsar Sag, Junggar Basin: Implications for lacustrine tight oil accumulations
Yan et al.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rich shale in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coal-bearing strata in Qinshui Basin
Jiang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ores, pore throats, and movable fluids in the tight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 China
Xu et al. Fractal analysis of pore struc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shale and sandstone based on the nitrogen adsorption method
Xiong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shales in the Southern China from nitrogen adsorption data
Su et al. Effect of lithofacies on shale reservoir and hydrocarbon bearing capacity i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Zhanhua Sag, eastern China
CN106525681A (zh) 一种确定页岩储层孔隙直径大小的方法
Ju et al. Nanoscale pore structure and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inental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7 shale in the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 central China
Wang et al. An investigation into pore structur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in tight oil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the Triassic tight sandstone with ultra-low permeability in the Ordos Basin, China
Zhu et al. Multi-scale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c matter pore space in deep marine shale combined with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Li et al. Pore size distribution of a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and its effect on micro pore‐throat structure: a case study of the Chang 7 member of the Xin'anbian Block, Ordos Basin, China
Yang et al.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ane adsorption of vitrain and durain
Zhang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shale matrix pore structure via experiment and model
Wang et al. The whole-aperture pore-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continental transitional shale facies of the Taiyuan and Shanxi Formations in the Qinshui Basin, North China
Kaufhold et al.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ore system of a potential German gas shale
Dong et al.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pore structure of shale-gas reservoir in the Sichuan Basin, Chi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